广告 单 上 说:“ 申请 者 必须 能 教 各门 课程, 包括 高考 预习( SAT)。 酬金 从优。” 我 上午 回应 了 这个 广告, 对方 请 我 傍晚 过去 见 上 一面。 电话 上 那个 叫 艾 琳· 闵 的 人说 她 女儿 急需 一名 家庭 教师。 同时 她 承认 已经 见过 七 八个 申请 者, 但 都不 合适。她 每小时 付 四十 美元; 这 很 诱人, 我没 有多 少 别的 机会。 我 在 为我 的 硕士 论文 的 指导 教授 做些 科研, 他 付给 我一 点儿 工资, 但 夏天 我还 需要 另一 份 工作 来 挣 足 秋季 的 学费 和 生活费。 没用 父母 资助, 我 设法 完成 了 一年 的研究生 课程, 还有 一年 才能 全 做完。我 已经 开始 写 论文 了, 研究 的 是 杰克 波· 里 斯 为 清除 城市 中的 贫民窟 所做 的 努力。 我妈 一周 前来 电话, 说 现在 我 去 上 职业 学院 还不 晚, 我 父母 乐意 破财 资助。 但我 又 拒绝 了, 坚持 要 申请 读 美 国史 的 博士学位。 我爸 在 西雅图 是个 成功 的 整形 外科 医生, 一向 反对 我的 计划。他 要 我学 医 或 学 法律, 甚至 从政,给 一位 国会议员 做 文书, 因为 在他 看来 历史 不是 真正 的 专业。“ 你 打算 做 什么, 当 教授? 谁都 比 教授 挣得 多。” 听 他说 此 话 时, 我 往往 沉默, 明白 只要 我 专修 人文 学科, 就得 全靠 自己。我从 心里 瞧不起 我 那位 典型的 市侩 的 父亲。 他 觉得 我给 他 丢脸, 他的 朋友们 都把 我 当成 没 用的 人。 我 知道 他可 能把 我从 遗嘱 中 删除。那 倒 没什么, 我不 在乎 做 一个 穷 学者。 我 傍晚 六点 半 左右 动身。 艾 琳· 闵 的 家 是 民间 大街 四十 八号, 离 我的 住处 不远, 走路 也就 十五 分钟。从 夏季 开始, 法拉 盛 市区 行人 更多 了, 他们 中 有些 是 游客, 有的 从 郊外 城镇 来, 来 买东西 或到 他们 家乡 风味 的 小 餐馆 去 吃饭。商店 的 招牌 多数 带有 汉字, 让我 想起 沈阳 市里 熙攘 的 商业区。 这么 多 移民 生活 工作 在这里, 你 不用说 英语 也能 应付。 我 在 一个 巴基斯坦 人 开 的 报摊 停下, 买了 份《 世界 日报》, 然后 拐 进 四十一 大街。选自哈金《选择》
创作动因:真事记录大愚点评:机缘凑巧,一名来自美国弗基尼亚大学的博士艾美瑞,为了研究中国历史来到沈阳,在陪她同去辽宁省博物馆的半天时间里,小涵参与其间,用她的视角记录行程。严格来说这算是一篇散记,没有太多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些小的有趣的片断,我帮助她整理下来。作为一种新文体,她还无法真正理解这种散记的魅力。其实所谓文章,在于其内涵,文若无意,行文不远。中美巨大的文化差异,从小事中可以展现出来,尤其是孩子的视角,更不多见。期中考试顺利通过的第二天晚上,爸爸回家告诉我一个消息:明天下午的补课班不去了,让我陪一个美国的女博士当导游。我心里一惊。虽说家里三人我的英语最好,可那点口语都是课本上的。幸好爸爸又说,美国博士是个中国通,会讲中国话。迎接美国女博士时是下午,太阳最晒的时候,爸爸把车开到一个胡同里,从一个不起眼的旅馆里接出一位美国人。她一头金发扎了个马尾巴辫,左手拿着一杯茶,克手拿着一杯咖啡,穿着一件中国式的长裙子,肩膀上挎着一个大书包。坐进车里,爸爸让我打招呼。我硬着头皮说:“Hello”她笑了笑:“Hello,what is your name?”……在车上我们愉快地交流起来。原来她是美国弗基尼亚大学的博士,专门研究中国历史的,这次来沈阳是为写博士论文。为了不影响爸爸开车,她说什么我就反问什么,实在着急了就在中文里夹着英文说。通过交谈,我知道了在美国小学生是没有作业的,也不会高考,只要好好学习,修够了学分就能上好大学。艾美瑞一直读书到18岁时,才决定学习中国历史。当听说我暑假拼命写作业,从小学开始就得补课,大人帮我设计好读书的学校时,她很同情我。当我抱怨说:“你都来学中国话了,为什么我还需要学英语时。”她笑笑地说:“不好解释。”后来又用很生硬的中国话说:“因为英语在世界各个国家里使用的人多,而说中国话的人并不多。如果想到世界各地,还是要学习英文。” ……到达博物馆后,导游接过了我的工作,我只需要陪着她就行。看到古代文字年时,导游阿姨说:“中国的字都是有意义的。比如这个年字,就是千万万千叠在一起的。”听了导游的话,我们乐得哈哈大笑。参观一会儿,我想去洗水间,她也要跟着去,我前面带头跑,她后面追着我,惹得好多人盯着看。……一直到博物馆要开门了,她才恋恋不舍地在我们陪同下出来。爸爸去开车的时候,她问我从上学到现在有什么变化,我说除了学习外,就是在点胖了,妈妈老担心。她有些不解,哦了一声,但也没有深问。往回走的时候,我们决定请她吃中国面条。看到车上爸爸有一本杂志。她好奇地问:“我可以看吗?”拿起来时,我请她朗读其中一段,她读得还挺顺溜。然后我读,我读了一个小笑话,乐得自已和爸爸哈哈大笑,艾美瑞却一头雾水,听不明白。那一刻我心里不禁有点小得意。到了一家面馆后,她时刻模仿我的动作,吃面条时,她和我这个小孩子一样用筷子,吃小菜,还不失时机地表扬我,我想她大概想在中国女孩子吃面条都是这个样子的吧。吃完后,我请她给我写个留言,她很高兴,在一张小卡片上写下:“Keep on stadying hard!You will be successful. Come visit me in the U.S.”并在落款处写了“艾美丽”的签名。最后我们用中国的方式握手告别。没想到,第二天她用微信与爸爸交流时说:还有一件事儿要提醒一下,不是很重要的,这是关于你女儿告诉我的一件事儿。她用英语告诉我她觉得自已胖了,我希望她会对自已的身体有自信心。我10岁时妈妈给我吃的好,让我锻炼身体,我就很像她的身材,觉得那个年龄这样的身体很健康!(希望我没有说得太过分了,从自已的经历中就知道女人从小就有这个没有对身材自信心的危险。)爸爸回复:谢谢!祝你一切顺利,祝你及家人永远健康!大愚点评:写这篇散记的过程中,我们也并不是把所有的过程都机械的记录,而是选取了一些记忆比较深,难以忘怀的小情节。我想帮助孩子从这些小的情节记录中,逐渐透露出一场相遇的故事,进而写成一段文化交流的故事。小涵年岁尚少,但就本土文化来说,生活教会她的知识不比一个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博士差多少。这背后是什么?是一个真理:学习真正的途径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普通的寻常的日子里。当然我更喜欢艾美瑞留给孩子的那句话:努力学习,你就能获得成功,欢迎你到美国来!
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爆发式增长,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学历水平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很多企业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发展,开始选择在职攻读管理博士。那么,哪些人适合读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管理博士呢?1、持有终身学习心态的管理者。所谓“学无止境”,对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为了当好企业或团队的领头羊、掌舵者,管理者必须时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2、希望有一个新起点的年轻人。年轻人是中国的未来,很多年轻人不安于现状,希望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空间、新的希望。因此,选择读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管理博士,将之作为一个跳板,也许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3、愿意跳出“圈子”结交新朋友的人。希望获得更高的学历、结识各行各业的精英,从而大大的提升自己的人脉圈,那么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管理博士一定会是一个不错的渠道和平台。作为美国知名媒体集团——福布斯集团旗下的教育机构,美国福布斯商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拥有权威学者、商界实战专家、福布斯专栏作家和采访嘉宾组成的导师团队,在财富管理、商业战略、数字科技等领域独具特色,能及时将最新商业趋势和前沿信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因此,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给学员带来的重要的东西,除了知识以外,还有对我们固有的观察、分析、思考和决策的思维模式的扩充,以及新经济、新商业等方面的洞察和一手资讯。总的来说,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管理博士将会带领每一位学员不断的前进,走向更大的成功。
奇迹!一部新人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豆瓣评分8.8分★ 比尔盖茨年度荐书 第一名★ 美国亚马逊年度编辑选书 第一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排行 第一名本书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Tara Westover,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读完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看完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应该去反思,反思教育的本质,反思自己的生活。下面是我的读书心得:01拥有寻求改变和挣脱束缚的勇气塔拉韦斯特弗成长在一个信仰极端的摩门教家庭,拥有偏执躁郁的父亲、软弱愚昧的母亲、残酷暴戾的兄长,17岁之前没接受过一天正经教育,作者摸爬滚打凭着惊人的自学能力取得了剑桥硕士哈佛博士。离奇的是,被信奉极端生存主义的父权支配的这个家庭不送孩子上学,他们有事也不上医院,死活听天由命,由于这一家子清奇的行为方式,成员屡次遭遇车祸、烧伤、爆炸,次次都是进ICU的级别。书中写道:十八九岁时,我会结婚。爸爸将分给我农场的一个角落,我丈夫会在那里盖间房子。母亲会教我草药和助产的知识。我生孩子时,母亲会来接生。我猜有一天,我也将成为一名助产士。我不知道未来哪里有大学的影子。试想一下,我们的未来如果在一个已经规划好的框架中,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泡沫中,谁会有希望,谁会有奋斗的动力去冲破这一切。在泰勒的影响下,她在心中萌生了想要读大学的愿望,读到这里,我很激动,想当然地认为她会迅速逃离,但是让我费解的是,从本书的77页一直到176页才终于走进大学的门槛,塔拉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从小受父亲宗教极端的感染,和对现有生活的不舍,让她几度差点放弃了自考。最终她内心强烈渴望逃离,最终战胜了对家庭的留恋和宗教的束缚,让她去寻求新的自我。02面对生活的糟糕,是神的守护还是靠自己?刚到父亲垃圾场工作的她,经常被父亲丢过来的废弃物划伤、砸伤,而塔拉评价这一季的收货:磨练了自己的条件反射能力。“我学会了辨别爸爸要扔重物时嘴里发出的低沉的咕哝声。”面对哥哥虐待,她总是告诉自己“我只是因为疼痛而哭泣,而不是因为别的”“这没有发生。”书中写到:这一刻定义了我对那一晚的记忆,以及之后长达十年之久类似的夜晚的记忆。在这样的记忆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坚不可摧、像石头一样难以对付的自己。起初我仅仅是让自己相信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现实。然后我才能坦诚地告诉自己,这对我没有影响,他没有影响到我,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我不明白我的这种正确是多么病态,不明白自己是如何掏空了自己。尽管我一直被那晚的后果所困扰,但我误解了最重要的事实:它没有影响我,这本身就是它的影响。答案是肯定得,靠自己。03异于常人的勤奋和对生活的总结思考当作者决定尝试过正常人生活的时候,她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她说:十九年来,我一直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现在我要试试别的活法。如果我能在一段时间内假装正常,也许便会觉得自己真的很正常。踏上大学的校门,一度让塔拉很不适应,在她的眼里,学校的同学大多都是父亲眼中的异教徒。其实从未接受正规教育、对人类社会一无所知的她才是格格不入的一个人。作者凭借本身极强的学习能力,在这四年内,她不仅需要弥补大学的知识,还需要补上这么多年来对于人类社会一无所知的缺口,还要完成数量不低且对质量有要求的论文,其难度可想而知。作者真正对认知有了深层次了解是在与哥哥肖恩的玩笑中,肖恩不止一次地为妹妹起绰号,“黑鬼”这个绰号也不止一次叫过。而塔拉通过学习已经懂得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再也笑不起来。因为这个词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塔拉的耳朵变了,她的知识结构变了,让她懂得更多,也再不容许在一场不理解的冲突中首当其冲。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在塔拉韦斯特弗访谈中,她说到: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我是心不染尘埃,欢迎留言交流。
博士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至关重要,而美国的博士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其证据之一便是,很多国家的顶尖学生都选择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那么美国每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数据就成为科研投入的度量,也是各个领域创新能力的指标。图 | 《美国博士学位调查》封面。(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2 月 3 日,《美国博士学位调查》(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发布。报告称,自 1957 年博士学位调查开展以来,美国博士学位的人数平均增长率为 3.2%。2018 年,美国机构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为 55195 个,其中科学与工程(S&E)领域为 42227 个,非 S&E 领域为 12968 个。其中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颁发的博士学位最多,分别为 853 个、852 个、770 个。图 | 绿色曲线为 20 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趋势,红色曲线为美国籍学生在中国留学的趋势。(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过去 10 年中,持有临时签证的 155401 个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前十位的国籍占了 71%,而前三位中印韩三国占了 54%。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2017/18 学年,在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就读的 109 万名国际学生中,多达 36 万人(其中研究生有 13 万人)来自中国,占比高达 33.2%。这比排名第二的印度多了 15.3 个百分点。2018 年,亚裔有 14815 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3305 人,临时签证持有者 11475 人(男性 7320 人,女性 4155 人),另有不明国籍 35 人。临时签证持有者中,中国籍为 6182 人(其中 5689 人为科学与工程领域,493 人为非科学与工程领域),印度为 2040 人,韩国 1035 人。在 6182 名中国籍博士获得者中,有 79.4% 打算留在美国。作为对比,沙特阿拉伯人留美意愿最低,仅有 14.9%,而伊朗人留美意愿最高,为 91.6%。该报告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下属的美国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NCSE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教育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等 4 家机构赞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于 1950 年,是美国独立的联邦机构。其经费来自联邦政府拨款,每年向国会提交预算建议,由国会批准。其决策机构是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NSB)。NSF 下设 7 个科学局和若干业务局 / 办公室。以下为《美国博士学位调查》摘要,图表均来自该报告。概况图 | 2018 年,美国机构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为 55195 个长期以来,科学与工程(S&E)领域的新获得博士学位人数超过非 S&E 博士学位人数,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从 1979 年到 2018 年,获得 S&E 博士学位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而 2018 年获得非 S&E 博士学位的人数略低于 1979 年。如今,S&E 博士学位的比例从 1979 年的 58%上升到了 2018 年的 77%。2018 年,生命科学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最多,颁发了 12780 个学位,其中哈佛大学最多,为 269 个,佛罗里达大学 247 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 244 个。其中男性 44.3%,女性 55.7%;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70.7%,临时签证持有者 26.3%;已婚 43.3%;平均年龄 30.9 岁;从获得学士学位算起,获得博士学位平均年限为 8.2 年,从进入研究生院算起,平均年限为 6.8 年。2018 年,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获得博士学位数量为 6335 个。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为 4030 个。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为 8899 个。工程学为 10183 个。教育学为 4834 个。人文艺术领域为 5145 个。图 | 2018 年,S&E 领域中,持有临时签证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为 15223 个,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为 25473 个。图 | 过去 10 年中(2009-2018),持有临时签证的 155401 个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前十位的国籍占了 71%,而前三位中印韩三国占了 54%。仅中国就有 48470 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图 | 2018 年所有博士学位中有 46%授予了女性,其中临时签证持有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而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中,男性少于女性。从 1999 年到 2008 年,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博士获得者中,女性比例从 48% 上升至 52%,而临时签证持有者中则从 27%增加到 35%。自 2008 年以来,在两个类别中,女性博士学位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2018 年所有博士学位中有 46%授予了女性。图 | S&E 领域,女性博士获得者从 1999 年的 37% 增至 2009 年的 42%,此后保持稳定。在非 S&E 领域,2018 年有 57%的博士学位授予了女性,这一比例自 2000 年代初以来变化不大。在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中获得博士学位的种族比例上,2009 年到 2018 年间,西班牙裔从 6% 增至 7%,非裔比例则稳定在 7% 左右,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则在 1% 以下。S&E 领域的过去 20 年中,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在所有博士获得者中占比却在减少,而工程学博士比例增速最快,从 1999 年的 13% 增至 18%。在非 S&E 领域的过去 20 年间,教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和占比均下降,人文艺术博士数量虽有增长,但占比下降了 3 个百分点,2018 年占比 9%。图 | 20 年来,除了生命科学领域,临时签证持有者获得博士学位占比均有增加。2018 年,临时签证持有者博士学位在工程学领域占比为 57%,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占比 55%。2018 年,在 35404 名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白人占比 70%,亚裔为 7%,西班牙裔为 7%,非裔 7%。图 | 2018 年,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少数民族中,亚裔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地球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学领域占比更多,非裔则在教育学和非 S&E 领域中的其他类占比更多,西班牙裔则在心理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占比更多。从 1999 年到 2018 年,女性博士获得者占比在生命科学领域从 45%增长到 56%,工程学领域从 15%增长到 24%,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从 24%到 33%,以及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从 55%到 59%。女性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增长缓慢,在此期间从 23%增长到 24%。在过去的 10 年中,女性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相对增长最大的领域是工程领域中的其他类别和材料科学工程领域。在教育学和历史系领域有所下降。学位背后父母教育:新近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父母均无高中文凭的比例减少了,同时至少一个家长拥有学士学位的比例增加了。2018 年,亚裔博士学位获得者中,至少一名家长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位的比例为 75%,其他少数民族这个比例为 51% 到 57% 之间。白人中这一比例为 77.2%。资金来源:2018 年,博士学位获得者最常见的财务支持来自研究助学金和培训金(traineeships),占比为三分之一,有 25% 来自学院助学金 (Fellowship)、奖学金或论文补助金,22% 来自教学助学金。约 15%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依靠个人资源,如贷款、个人储蓄、个人收入以及其配偶、伴侣或家庭的收入或储蓄,而 5%则依赖于雇主报销和国外支持。图 | 2018 年,在工程学、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助学金更为普遍;在数学与计算机领域,教学助学金更普遍;在人文艺术领域,则是学院助学金、教学补助金更多;教育学领域则接近一半人依赖个人资源。图 | 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没有债务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最高,为 82.9%。毕业生债务:2018 年,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生命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中 71% 以上在获得博士学位时没有研究生教育的债务,而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以及其他非科学与工程领域,这一比例为 50% 左右。教育学领域的毕业生债务最多,超过 3 万美元的比例为 36%,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中也高达 30%。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负有债务的比例更高,在自然科学领域,其负债与临时签证持有者接近,但心理学与社会科学以及非 S&E 领域则高出。亚裔是负债比例最少的。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亚裔仅有 16.4% 负债,中位数为 3.2 万美元,而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人负债均高达 56.8% 以上,中位数高达 6.2 万美元。在非 S&E 领域,亚裔负债比例为 32.8%,而非裔则高达 78.2%。此外,父母学历越高,其负债可能性越低。预期工资和累积债务:2018 年,除了商业管理和行政,累积债务(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债务)最低的物理科学与地球科学、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其预期薪水是最高的。而累积债务最高的心理学、教育学、通讯和非 S&E 领域的其他类别,其预期薪水是最低的。图 | 获得博士学位所需的年限:总的来说,获得非 S&E 领域博士学位所需时间更长,尤其是教育学,在 2018 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限是 11.9 年,人文艺术类也需要 9.4 年,最少的是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为 6.3 年。毕业后去向图 | 在 S&E 领域 20 年来的就业率。2018 年,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博士就业率为 65.5%。过去 20 年中,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科学和工程领域,博士学位获得者就业比例有所下降,包括博士后职位,尤其是 2014 年达到峰谷。2018 年,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就业率为 75.1%,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为 73.8%,已经接近峰值。图 | 如果不包括博士后职位的话,2018 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有就业的人群中,43% 将进入学术界。其中人文艺术领域与非 S&E 领域的其他类别比例最高,达到 75%,而工程学领域最低,只有 13%。图 | 单看博士后职位,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中,博士后研究一直是该群体的常见就业。2018 年,生命科学领域有 60.7% 博士学位获得者就业选择了博士后,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则有 56.5%。图 | 2018 年,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博士后待遇为 4.8 万美元,学术界为 6.5 万美元,工业界为 9.5 万美元。工资中位数:除了人文艺术领域,工业界就业薪水高于博士后和学术界,而人文艺术领域则无差异。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博士后平均薪水为 6 万美元,而其他领域在 4.7 万美元到 5.3 万美元之间。工程学和非 S&E 领域其他类别如商业的学术界薪水最高,分别为 8.1 万美元和 8.3 万美元。数学与计算机领域和工程学领域的工业就业薪水最高,分别为 13 万美元和 10.8 万美元。图 | 2018 年,在 S&E 领域中,临时签证持有人群中博士获得者就业有 80% 选择在美国做博士后或工作。临时签证持有者毕业后:2018 年,在 S&E 领域中,临时签证持有人群中博士获得者就业有 80% 选择在美国做博士后或工作,这个数字在 1999 年是 73%。其中最高比例为工程学为 85.1%,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为 82.7%,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为 80.6%,生命科学为 80.5%。
改革开放在改变中国人民生活的同时,也让中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于爱情的看法上,过去的人对婚恋嫁娶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现在人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都崇尚自由平等,你情我愿。在思想观念的改变下,老少恋异国恋也是越来越可以被人们接受,但是老少恋和异国恋的结合恋爱也是非常稀有的。1999年,28岁的田晓菲和53岁的斯蒂芬欧文举办了婚礼,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1年了,她们的生活现在是什么样呢?现在还是恩爱如初吗?1971年田晓菲出生于哈尔滨,1975年跟随父母来到天津生活。田晓菲的父亲是天津文联的主席,母亲也是文联的骨干成员。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田晓菲小时候就对文学有很深的兴趣,聪明的田晓菲在文学方面也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还没有上小学读书的田晓菲就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自己创作的诗集,被左邻右舍称为书香世家中的天才神童。1984年,北京大学就注意到了频频在诗歌比赛中获奖的田晓菲,在经过少年班招生老师的简单测评之后,田晓菲就以13岁的幼龄进入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学习圣地-北京大学中学习。可能是天才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田晓菲和同样是神童的查海生(笔名海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田晓菲心中,查海生就是自己继续在文学路上行走的支柱。可是天妒英才,1989年海子自杀了。田晓菲因为海子的自杀而感到崩溃,她感觉自己的支柱已经倒塌,从那之后,她就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毕业后,田晓菲去了美国,遇上了自己往后一生的支柱,她的导师斯蒂芬欧文。欧文的父亲是一名物理学家,他经常跟欧文说聪明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勤奋,正是父亲的教育鼓励欧文不断学习。在巴尔的摩的图书馆,欧文邂逅了中国古代诗歌,立马就陷入了痴迷状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学担任讲师,后在1992年调任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几年后担任了田晓菲的博士导师。欧文称自己为为唐诗所生的美国人,在他心中,唐诗就像是一个永远探索不完的宝藏,他深爱着中国文化,并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宇文所安。当他开始担任田晓菲的导师时,他被田晓菲身上带有的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吸引,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她。1998年田晓菲博士毕业之后,欧文写了一首唐诗给田晓菲表白。这个时候田晓菲也在自己导师身上看到了自己喜欢的文学素养,两人很快陷入了热恋。即使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家,即使两人年龄相差了25岁,这些障碍都无法阻止两人在一起的决心,恋爱一年后,两人便举办了婚礼。婚后,为了凸显自己是欧文妻子的事实,田晓菲取了一个笔名,宇文秋水,然后改换了美国国籍,跟随丈夫一起在美国定居。2020年,两人已经结婚21年了,现在田晓菲已经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夫妻依旧恩爱,只是田晓菲热爱研究南梁而欧文喜欢唐朝。夫妻二人还来到过中国办了一场诗歌讲座,反响强烈。很多人都认为田晓菲崇洋媚外,不顾祖国多年的栽培去美国做研究,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外人也无法干涉,只是中国近年来人才流失的现象却是令人无奈。
#华裔学者成蓬佩奥智囊#近期,美国《华盛顿时报》刊文指出,美国对华强硬政策及其内容,很多由美国国务院一个以华裔学者为关键角色的"中国班"制定。而这个"中国班"的核心人物,是一个叫余茂春的华裔学者!数典忘祖的余茂春据《华盛顿时报》报道,余茂春现在担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首席中国政策和规划顾问。他的办公室,离蓬佩奥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美媒称余被蓬佩奥视作"国宝"级的智囊。美媒称,余茂春被蓬佩奥视为美国对华政策规划团队的最重要一员。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的这3年多时间里,余茂春一直是其重塑美国对华强硬政策的主要献策人。在美国把中国重新定义为战略对手的过程中,余茂春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余茂春与蓬佩奥据美媒披露,现年58岁的余茂春于1962年出生于重庆,1979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据他自己称,在大学就读期间,有几位美国人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在南开进行教学交流。余多年后回忆,当时美国总统里根鼓吹的"美国代表着地球上人类最好和最后的希望"的理念,激励着他到美国去寻找新的生活。1983年,余茂春在南开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斯沃斯莫尔学院求学,之后陆续获得历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并进入美国海军学院任教。目前,他依然担任该校"东亚和军事史教授",同时还任蓬佩奥的"中国政策和规划首席顾问",以及特朗普的"首席中国问题专家"。在担任美国政府的顾问、专家这3年期间,余茂春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史迪威,共同组建了一个所谓的"中国班",网罗了一些在美国的华裔学者、专家,以及"对中国理解深刻的现实主义学者"。这个主要以美籍华裔学者组成的"中国班"智囊团,其主要工作,就是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原则下,指导美国国务院,制定一系列对华强硬政策。同时也对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等强力部门,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圳福田区夜景大国之巅认为,从余茂春的履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在1983年便离开了中国赴美留学,之后一去不返。80年代初至今的这40年时间,正是中国实施改开政策后,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由此开启了今天中国繁荣富强的新时代。余茂春本人,完全错过了这一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他的世界观与对中国的看法,很可能还停留在离开中国之前的那些错误、过时的时期。他的记忆中,满含着中美当时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大差距。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抱有如此巨大的敌意,甘心受美国驱使,针对着这个养育他,送他出国留学的祖国!在余茂春赴美留学的年代,赴美留学生基本上都属于公派,他必然也不例外。据公开资料显示,他与王心扬、徐国琦这2位硕士研究生均师出同门,系南开大学同窗,毕业后一道赴美留学,3人也都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可后两位学者,却在学成后回到祖国继续任教,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这两位尊敬的学者,不仅桃李满天下,还为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做出过巨大贡献!反观余茂春,却无视祖国对他的悉心栽培及对学业的倾力资助,逆历史潮流,学成后便成为了美籍华裔反-华学者,甘心作美国人的鹰犬,数典忘祖,帮助美国制定对华强硬政策,变本加厉的摇唇鼓舌!像余茂春之流的"学者"还有很多,他们对祖国只有片面、破碎的了解,不仅不愿报效自己的祖国,还凭借华人身份,给中国的外部环境造成了很多障碍,这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想了解更多国际热点话题的具体分析,可以关注我并进入我的主页咨询,我来帮你解答疑惑。
1993年,在美国留学的尹晓煌时隔八年后回到故土,在这次回国旅行中,他发现中国已经和他离开时完全不一样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五个年头,他为此行撰写了一篇游记《中国的镀金时代》,发表在1994年4月的美国《大西洋月刊》上。这篇文章立即受到广泛关注,被多家西方主流媒体转载,还入选了美国当代中国的教科书。自此,他开始在西方媒体发表讲述有关中国的文章。尹晓煌是奥巴马总统母校美国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的校长顾问和终身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流、美国华人、中美关系等领域的研究,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在课堂上教授有关中美文化的课程,在课堂外笔耕不辍,讲好中国故事。尹晓煌-留学期间照片启蒙教育始于名校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淮海路20号的扬州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仪董学堂。这所百年名校以学风严谨著称,民国时期,朱自清、李涵秋等在此执教,扬州中学也被称为中国“江南四大名中”之一,近现代史上,这里走出了不少政要、科学家。尹晓煌的启蒙教育就是在这所学校开始的,尹晓煌称,“扬州中学的教学非常严谨,给我很好的基础”。文革爆发后,扬州中学受到波及,尹晓煌的中学教育被打断,但这没有阻挡他读书的热情,在其他同龄人无所事事时,尹晓煌跑到附近的扬州地委图书资料室看书,一待就是一整天,如饥似渴,在这里,他读到很多中外书籍,开阔了视野。1975年,尹晓煌有幸被推荐至南京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学习。毕业后不久,尹晓煌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商务处当英文翻译。现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当时也是大使馆的英文翻译。1981年尹晓煌回到南京大学任教,期间被选送至由美国富布赖特项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美国文学师资培训班,由来自美国的教授用美国教材上课,也正是在这里,他奠定了中美两种不同教育的基础。“美国教育比较重视读原著。大量的阅读,以及美国教书的方法,包括我的英文写作,那个时候应该奠定了不少基础。” 一篇文章帮助叩开哈佛校门成立于1928年的哈佛燕京学社,由美国铝业大亨查尔斯?马丁?霍尔(Charles M. Hall)的遗产捐赠建成,宗旨是提升亚洲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等教育水平。作为中美之间首个跨国学术交流机构,哈燕社在两国学术交流史上,书写下了重要一笔。因为政治原因,哈佛燕京学社在中国大陆的奖学金项目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哈佛燕京学社恢复中国大陆访问学者和博士生提供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和美国的其他拔尖高校从事学术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到哈燕社访学的学者,多来自英美文学专业、国际关系专业,因为他们英文比较好,尹晓煌就是其中之一。他有幸获得哈佛燕京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校门。除了与他当时已有一些学术成果有关,更得益于一篇用英文写成的学术论文。尹晓煌回忆,在富布莱特美国文学师资班就读时,他细读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名著《红字》之后,对“红字”Scarlet Letter这个词象征意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哈佛燕京学社副主任贝克先生到中国面试时,看了那篇文章,非常惊讶,没想到一个年轻的中国学生能够把美国文学理解得如此透彻。正当尹晓煌为自己的英文自信满满时,他受到严重打击。初到哈佛学习的一段时间,尹晓煌曾想退学了,“读不下去,太苦了,一个学期4门课,每一门课都有大量的论文”。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论文须用打字机打好,对母语不是英语的尹晓煌来说,难免有拼写错误,有一次论文就被导师退回来,更令尹晓煌难以接受的是,导师的严厉回答,“没想到博士研究生居然还拼写错误”。有一次发高烧,尹晓煌打电话给其任课教授,希望能延迟两三天交论文,教授就回了一句,“你没生病的时候在哪儿?”发着高烧的尹晓煌连夜把论文写完,“当时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觉得这个何必呢。”如今回首往事,尹晓煌对这段经历充满感激,正是这种严苛的训练,让他的英文更严谨。多年后,他在密歇根执教时,曾帮一个美国白人学生改作文,这位学生的父母还专门带着家庭农场的特产去拜访尹晓煌,“没想到竟然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教授给他的英文修改润色”。 研究美国华人历史挖掘被掩埋的过去尹晓煌在哈佛大学美国研究系就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Stephan Thernstrom,这是第一位把数据统计应用到历史研究当中的开创者。在导师的建议下,尹晓煌把华人移民当做主要的研究方向,尹晓煌认识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华人移民,其他各族裔移民的研究已经很详尽,“我有责任去填补这个空白,下决心做了这个研究”。尹晓煌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是一个前人很少涉足的领域,搜集资料成了最大的难题。他沿着华人的足迹重走了美国,将被掩埋的过去一一挖掘出来。他回忆,为了找到1854年出版的美国第一份中文报纸《金山日新录》创刊号,尹晓煌辗转数千英里,从国会图书馆到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再到伯克利亚裔研究博物馆,最后回到麻州历史学会才找到。“这份报纸是麻州的学者或者商人到旧金山旅行时带回来的”。在找首位美国华人英文作家李延富的资料时,尹晓煌跑到耶鲁大学的图书馆中,在各种资料中仔细翻看。“80年代后期空调还没有普及,夏天,浑身衣服都汗透了。”那时候他还没有手机照相,有些东西又不能复印,他就用笔抄下来。凡是跟华人有关的一点资料,尹晓煌都做了大量的追溯、调查。他甚至到一些荒废的鬼城去看,为了寻找华人建筑横贯北美的大铁路的过程,他还亲身体验,沿着这条铁路或坐火车或自己开车追寻。尹晓煌将这些移民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反复修改、补充,历经12载,终于在2000年出版了《美国华裔文学史》。这是迄今最为详尽、最权威的美国华人文学研究成果,在美国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这本书推动了整个亚裔研究。后来很多书都以我这本书为蓝本,包括到现在为止很多美国大学教学,教华裔文学或者美国亚裔文学,这本书都是参考书”。 在课堂内外讲述中国尹晓煌自哈佛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跨文化研究。先后任密歇根州立大学人文与全球化研究系主任、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和美国研究系主任,并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尹晓煌说,“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当中使我感觉到,和其他少数民族比如黑人、拉丁裔,包括其他移民团体相比而言,华人以及中国文化常常不被美国社会所了解。”最让他感受到刺激的还是1980年代初到美国时,有人问他,中国的女人是不是仍裹小脚。尹晓煌在高校里主要教授三门课,中美关系、亚裔移民以及现代中国。尹晓煌已经教过1000多名学生了,“我自己感觉到在美国这么多年,这是个人最大的成就“,这些学生中,有的当了法官,有人当了议员。这些学生,不少还跟尹晓煌保持着书信往来。让尹晓煌印象深刻的是,“我在哈佛大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白人学生,他碰到了一些困难。我曾经鼓励过他,他后来给我写了封信,他说不管人家说中国怎么样,我总忘不了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助教,当年在我困惑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些简单的人生道理”。除了在课堂里讲述中国,尹晓煌还经常在美国的主流媒体发表文章,阐释一个客观的中国。这些年来,他在《洛杉矶时报》、《费城问讯报》、《波士顿环球报》、意大利《世界》周刊等西方主流媒体发表了若干文章,讲述中国文化、华人移民、中国故事。我能走多远?因为工作原因,尹晓煌经常往来中美之间,“因为研究中美关系,研究华人移民,就必须要到中国做研究,所以大量时间都去。”2017年初,尹晓煌接受邀请,出任西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他想尝试,将美国的教育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我在哈佛大学读了两年硕士、四年博士,前后六年。然后教了几年,前后实际上呆了十几年,在费正清研究中心当过研究员,当过翻译,也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西方学院当过系主任。很想把这些理念在中国看一下能不能用成,能不能实现”。在近两年中,他帮助西工大外语学院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协定,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办暑期培训,组织教师团到哈佛大学、蒙大拿大学、西方学院等学校交流,帮他们拓宽国际视野。尹晓煌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想试试能走多远”。如今,尹晓煌已在美国生活、工作了30多年,少了些功名心,多了些淡然,他说,未来决心下功夫再写一两本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加深西方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了解。(田军)尹晓煌座右铭
著名的革命家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大致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卓越贡献者,尽管死去,但是雁过留声;而另一类恰恰相反,尽管肉体凡胎、凭借皮囊苟活于世,但是庸庸碌碌,已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国历史五千年长河里,仗义执言、最终投入汨罗江的屈原,写下文学巨著《史记》的司马迁,誓死也要从美国归国、“两弹一星”元老钱学森都属于前者;而像弃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的汪精卫,尽管已读到博士、但是不惜发表反华言论也要加入美国国籍的赵潘书属于后者。有这样一个女孩,她是诗歌、文学界的天才,年仅13岁直升入最高学府北大学习,27岁获得哈佛博士学位,仅仅8年后被哈佛聘为教授;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却早已放弃中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并嫁给大25岁老外。人们对其是与错、是与非论断不一而足,至今有待商榷。这个女孩的名字就是田晓菲。曾经的天才少女,才华横溢1971年,田晓菲出生在我国的北部城市哈尔滨。父母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这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学艺术熏陶。4岁时,田晓菲随父母来到天津,在文学、诗作方面的天赋愈发显现出来,让人惊叹。不到十三岁,她已出版了足足有5本诗集,语言、情感细腻,让每一部作品受众都异常喜欢。正是因为有如此天赋,13岁那年,正读初中课程的田晓菲被北大看上,将其破格录取为英美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料想北大也是爱才,才做出如此决定。果不其然,田晓菲并没有成为现代“伤仲永”。16岁时,北大恰逢建校90周年,田晓菲文思泉涌,写就《十三岁的际遇》,将对母校北大的深情厚谊写入文中,后还被选入国内中学教材中。事实上,田晓菲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四年后,田晓菲在北大毕业后,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选择了去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没成想,这一去,已无归期这一年是1991年,她年仅20岁。她的第一站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第二站是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田晓菲俨然是别人家的孩子,拿到博士学位的她年仅27岁,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显然田晓菲走出了一段开挂的人生:在哈佛完成学业后,先是在康奈尔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后在2000年,在哈佛大学担任讲师,五年后升任副教授,再次年成为正教授,这一年田晓菲年仅35岁。在短短人生的旅程中,她写下了很多可圈可点的文学著作:1988年出版了诗集《爱之歌》;1993年出版了散文集《生活的单行道》;2005年写成,《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另外,田晓菲在南朝历史文化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卓有建树。到此为止,田晓菲的人生生涯就如美玉一样纯粹、洁白无瑕。然而其在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作为却让人大跌眼镜。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的系主任是斯蒂芬·欧文(中文名字:宇文所安),一个大她15岁的男人。两人不期而遇,暗生情愫:一天,阳光正好,风景秀丽,宇文所安邀请田晓菲山上游玩,下山之时,对其表达爱意。令他没想到的是,田晓菲也正为他所痴迷,两人情投意合,双双坠入爱河。1999年,两人举办婚礼,一段情感终于有了果实。田晓菲也因此正式放弃中国国籍,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媳妇”。时至今日,田晓菲一直定居于此。后记单从人生轨迹来看,田晓菲无疑是个天才少女,她在小说、散文、诗歌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让人仰慕,而这也是她能够称道的地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在她的人生字典中,却少了一点像钱老那样浓厚的家国情怀、桑梓之情。在这一点上,曾对她寄予厚望的北大恐怕也没有想到吧!参考资料:《北大天才田晓菲》关于田晓菲的是与非,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抢劫犯一般都是没有什么学历且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但一个名叫卡尔古加西亚的抢劫犯却改变了我们的这一固有看法。卡尔古加西亚是一个美国人,出生于1947年10月12日,从1972年到2002年这30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抢劫了50家美国银行。而且在落网之前,警察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真面目,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强的抢劫犯。卡尔古加西亚为什么这么难抓呢?因为他实在不是一般的抢劫犯,他不但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特种兵,还是空手道和忍术的黑带高手。但如果你认为他仅是个四肢发达的家伙那你就错了,除了一身功夫外,卡尔古加西亚还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统计学和概率学博士。一身功夫加上缜密的思维,美国警察想要抓住他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卡尔古加西亚每次作案都把目标放在乡间的小镇银行上,从来不打大城镇银行的主意;而且每次作案的时间都选在星期五下午银行将要关门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间点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比较放松,卡尔古加西亚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每每得手。由于他每次作案都戴着令人惊悚的面具,所以30年间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那么卡尔古加西亚是如何落网的呢?说起来很有戏剧性。2001年愚人节这天,几个小孩在一个废弃的涵洞内玩寻宝游戏,无意中发现了卡尔古加西亚藏匿在这里的手枪、面具和标有银行位置的地图等物品。随后赶来的警察从上面提取到了卡尔古加西亚的指纹,然后顺藤摸瓜,在2002年的2月7日将他逮捕。由于前后共抢劫了50家银行,因此卡尔古加西亚被判处115年徒刑,此时他已经55岁了,按说是没有机会活着走出监狱了。但在服刑期间,卡尔古加西亚积极配合警方,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警察抓获了不少漏网的银行大盗,因此不断获得减刑,刑期也由最初的115年减至17年,按照这个时间来算,卡尔古加西亚这个美国历史上最强的抢劫犯最晚将在2021年出狱。到时候他已经是个74岁的老人了,还能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