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别人和我聊起学历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在美国读博士难嘛?我只想说09年到了美国之后,我先读了硕士。硕士毕业后我利用OPT全职工作了一年(关于OPT:),在此期间,我硕士阶段的导师和我工作时的上司一直鼓励我继续读博,他们对我很有信心,认为我一定可以完成博士学业,所以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始了漫漫读博路。先说说如何申请博士,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博士的录取要求各不相同,但也大同小异,我读的是文科类博士,首先需要有硕士或同等学历,然后要一份自我简述「personal statement」主要是说清楚为什么想读博,为什么你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候选人「doctoral candidate」等,说白了就是要说服导师录取你。接着还需要2-3封推荐信,推荐人可以是你以前的老师、工作单位的领导等,主要是向导师推荐你,其实就是夸夸你。我的专业还要求交一份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主要是想看看我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直接交了硕士论文,我认为这个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有就是两年内有效的GRE成绩。作为国际学生一般还需要语言成绩,但是因为我硕士也是在美国读的,语言成绩就免掉了「wave」。这是第一轮的纸质材料,审批通过后还有第二轮的笔试和面试。笔试我觉得很像限时命题作文,考试当天给你一个跟专业有关的案例「case study」让你进行分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面试跟工作面试很像,坐着一排教授,挨个问你一些问题,你要一一作答。全部结束后,会通知你是否被录取了。被录取以后就正式开始了读博之路。根据我自己读博的经历归纳总结下来,主要是几个重要的部分:课程「curriculum」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博士毕业01课程curriculum课程很好理解,就是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课程,每门课都要通过,美国对博士的成绩是有要求,本科阶段拿C就算通过了,博士要拿B才算通过。所以每学期的课业压力还是很大的,基本博士阶段大家都是冲着A去的。而且大量的阅读、写作、演讲等,真的很不容易。博士阶段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时间,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课业,熬夜真的是常态。02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我的专业是在读博第一年就开始准备论文了,每学期都有一门一个学分的课是专门指导论文的,从刚开始的选题,到后面一步步的写作,都有相应的指导,这点我觉得特别好。论文的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这关系着你博士论文是否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开题答辩的核心在于向教授们说明你论文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课题,可能产生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有什么建设性的意义。要让教授们觉得你这个论文可行、有价值。这样你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03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读博第一年结束后会有一个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严格来说你只有通过了这个考试才能算是真正的博士生「doctoral candidate」。如果考试不通过,是会被劝退的,所以准备这个考试的时候压力真的很大。我的专业是八月和十月各有一次考试,八月没考过的十月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不过就劝退了。平心而论,我是很担心这个考试不过的。考试都是主观题,主要是考之前一年学过的所有内容以及一些融会贯通的知识,时间是四小时。为了准备这个考试,我把准备高考的劲头都使了出来,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通过了,终于可以安心继续读博了,但是我的同班同学有考两次才通过的,也有两次没考过退出的,所以这个考试真的是读博路上一个坎儿。04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贯穿读博始终的就是写论文了「dissertation」,为了这篇论文我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掉了多少头发,死了多少脑细胞,流了多少眼泪。不过当完成之后,回头看看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首先,在我顺利通过开题答辩以后,系里会根据我的研究方向指派一位导师给我,也就是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主席「committee chair」,要组成一个完整的指导委员会还需要两位教授,我的chair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向,另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也是系里的教授,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最后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需要是相关专业从业者「professional」,因为我研究的是教育管理方向的,所以我邀请了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山分校「CSU Dominguez Hills」的副校长作为我的指导委员。这样一来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就齐活了,三位教授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了很多指导和帮助,真的很感激。我的研究和我当时的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来美国学习以后的转变,所以我工作单位的上司也给了我很多理解和支持。总之,在我自己的努力和身边人的理解、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我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发表了,回首过程虽然艰辛,成果还是喜人的。我的博士论文05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最后就是论文答辩了「final defense」。论文答辩是完全公开的形式「open forum」,系里会提前通过邮件的方式公示某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时间、地点和主题,欢迎大家都来旁听。答辩当天你要详细地将自己的论文介绍给听众,介绍完以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提问,你要现场作答,他们问完以后在场的其他听众也可以提问,你都要一一作答。提问全部结束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集中讨论,决定是否让你通过,如果顺利通过,那么恭喜你,你的博士学位算是顺利完成了。我的论文答辩虽然读博的一路艰辛,但说实话现在很多细节都不那么清晰了,但是读博的日子让我成长了很多,也让我发现只要你愿意努力,还是有很多潜能可以发掘,有很多你原以为完不成的事情原来是可以被完成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愿每一个努力的人最后都能收获成功
有这样一位“灭绝师太”款学霸女博士戴韵,她十六岁那年入学北大,十年后,二十六岁的她是双本科学位,双硕士学位,还有一个含金量全球瞩目的美国教育人类学博士学位。现在的她还在美国从事教育学博士后研究。也许你会联想到,16岁就考入北大,这位学霸的父母肯定从小就把她当“实验”培养。其实事实恰恰相反,这样一位一路开挂的学霸,却从小就是放养模式。小时候她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也忙,她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没有多少文化,大字不识几个,从小她就是看看电视,和姐姐一起玩。因为没人管束自己,外婆也不会写字,所以在她上学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还是临近上学前妈妈突然想起来,才临时抱佛脚的给她恶补了几天。从小父母对她的干预就很少,他们充分尊重戴韵的选择。就连她觉得晚自习太无聊,不想上晚自习,父母都帮她给学校申请不参加。连学校组织的晚自习都不去了,更别提什么兴趣班、补习班。虽然在他们家找不到任何形式教育的影子,但是戴韵的原生家庭中的学习习惯却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她的父母都喜欢看书,小时候她还不是识字的时候,就充当家庭图书馆的管理员。开始的时候她会把书架上的书从高到低排序整理,后来识字后,她开始把书架上的书按照书名首字母或者年代、题材等排序。这一面书架墙成了她小时候的游乐场,她每天泡在这里乐此不疲的排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也加入父母的行列,每天都要在这里窝着读上几本书。从世界名著儿童简版再到儿童文学小说《神秘岛》,她发现书架上的书正在随着她的年龄增长默默地发生着变化。一路成长中,她的世界一直伴随着阅读。她说阅读给她展示了一个更宽广的世界,阅读解释了她对世界的各种好奇,而不断涌现的好奇心又驱使着她读更多的书。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好奇心,她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了一项和自己已读传播学专业大相径庭的教育人类学。在决定攻读教育学之前,她曾想过做一名财经记者。在此之前她也在新华社和财经杂志这些媒体实习过。她发现不同立场的人之间的讨论,常常会演化成一场口水战,不仅没有增进理解,反而相看两厌。要怎么样才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从沟通到理解到底该如何进行?带着对于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疑问,她接受了一位知名的教育学教授Judith Green的邀请,跨越大洋去美国攻读博士。在美国,教育学博士的平均毕业时间是8年,意思就是大部分人需要耗费8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从这个专业毕业。那么跨专业而来的戴韵需要多久才能毕业呢?会不会比8年还多?现实可能会让我们惊掉下巴。戴韵仅仅用18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该专业的博士学位,打破了很多人的疑问。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仅仅的一年半时间,但是戴韵最开始的压力却是很多人都无法承受的痛。因为是跨专业学习,所以从一开始她所要承受的压力就非常沉重。每周上千页的阅读材料,对于她来说根本是读不完的。不仅仅是阅读量巨大,很多专业名字她一点也看不懂。每周的例会,听着导师滔滔不绝地在讲,她仿佛就在听天书,因为一句也不理解。她自己说当时的自己每天都在哭,除了哭就是狂吃。因为失眠再加上精神压力大,她一个月胖了十斤。巨大的打击让她怀疑自己是不是智商有问题,为什么一点也看不懂。这个时候她冷静了下来,试图找到曾经的自己。她回想起中学时爸爸传授她的思维方式。在中学时,历史课的学习让她十分头疼,不同朝代的改革五花八门。如何找出这其中的共性和特性,让她一点也摸不到头绪。这个时候爸爸交给了她一个办法,爸爸带着她一起把不同的改革措施列举出来,然后逐个分析这个措施背后所针对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是谁和谁的矛盾,又该如何平衡这个矛盾。带着问题找答案,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推断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正是这种思维模式让她找到了方向。在后期的学习里,她发现自己跨专业的学习模式更成了自己特有的优势。它开始在传播学和教育学之间找共性,利用自己国家化的教育背景,提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选题:如何用传播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国际化配置。因为自己多元化的自身优势,她收到了很多老师的科研邀请。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她想做到科研和实践的平衡,为教育事业的未来突破出新的方向。
很多同学想去美国学传媒,但是又对这一专业不太了解。那么,美国对于传媒是怎么分类的呢?有哪些院校推荐?今天,顺顺就来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传媒分为五个大类:传播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广告、媒体管理;这几年来,我们常常听到的新媒体,是属于新兴专业,交叉学科,会在媒体管理或者数字媒体学院下开设 。一些对传媒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基本上都会把传播学专业作为自己的首选专业。一方面,传播学专业学校分布广泛,名校众多,可以满足众多学子的名校梦;另一方面,传播学硕士专业的申请不会限制专业背景,所以只要你对传媒领域感兴趣,那么你就可以考虑申请这个专业。美国传播学硕士基本2年左右就可以毕业,甚至10个月就可以修完课程,相比国内读研来说,不仅能节省时间成本,还可以更早地步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几所传播学的优势院校吧~1、乔治城大学乔治城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天主教和耶稣会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于1789年,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是一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顶尖综合性私立大学。对于传媒类专业来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不可多得的选择,因为首都的传媒业是非常发达的,需要经常传递不同的信息,所以相对应的媒体机构和资源就很丰富。乔治城大学文理研究生院下设应用经济学、英语和传播学等50个系,开设的学位涉及学士、硕士和博士。在众多专业当中,传播、文化与技术专业(CCT)属于众多学生比较青睐的项目之一。2、雪城大学雪城大学成立于1870年,位于美国纽约州雪城市,距离纽约市区及多伦多均只有4个多小时的行车时间。学校内治安良好,环境优美,学院也是实力雄厚。雪城大学纽豪斯传媒学院是全美顶级的传媒学院之一。纽豪斯主要研究当代媒体系统与流程,同时评估媒体与世界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参与很多项目。学院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媒体与多样性、政治沟通、社会影响与媒体心理学等。3、纽约大学纽约大学的传媒专业为Master of Arts in Media,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文化传播硕士项目。项目学习非常灵活,除了一些理论性的课程之外,学生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课学习,比如在法学院学习媒体法,在ITP学院学习交互设计等等。MCC项目的研究生不管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研究领域还是政策领域,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还有许多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看完这几个学校的介绍,你心动了吗?美国的传播学项目非常多,同样的专业每个学校的叫法也不太一样,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开设它的学院来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近些年,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发展极大,毕业生基本都能在商业、广告、人力资源、公共关系、教育、传媒等行业找到不错的工作。因此,传播学专业逐渐受到学生的关注。美国作为新闻媒体最发达的国家,其传播学院拥有很多复杂的分支,不少国内学生前往攻读传播学。▍传播学的细分专业广告学Advertising传播学与语言交流及修辞学Communications Studies/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Rhetoric数字通信与媒体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Multimedia新闻学Journalism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摄影报道Photojournalism政治传播Political Communication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广播和电视Radio and Television▍传播学的推荐院校1.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简称UT Austin,创建于1883年,其中传播学院成立于1965年,在美国有着“公立常春藤”的美誉,也是德克萨斯州境内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UT Austin获得的经济资助和捐款仅次于哈佛大学,学费比较便宜。奥斯汀分校传播学专业具有鲜明特色,特别是在农业科教影视领域具有独到的优势。本专业还设置了影视传播和传播理论与实务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相关专业方向深入学习。2.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哥大新闻学院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新闻学院,也是常青藤盟校中唯一拥有新闻学院的大学。哥大新闻学院在兼顾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偏重新闻实务培训,致力于培养新闻界精英人才。授课教授都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的记者,且分布在各个专长领域包括:数据,政治,艺术和文化,宗教,科学,教育,商业,经济,调查,国家,国际事务等。普利策新闻奖就是由哥大新闻学院主评。哥大新闻研究生院的入学要求严格。据悉,它并不看重申请者的语言成绩,申请者将参加哥大自设的测试,比如让申请人写出类似《纽约时报》的社论。3.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简称Mizzou,建立于1839年,提供265种以上的学位课程,学术方面声名显赫,于1885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电子工程学系,并拥有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Mizzou的新闻学院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学校,拥有从本科到博士的齐全新闻教育项目,被誉为“美国记者的摇篮”。它著名的“密苏里方法”曾极大地推动了全美的新闻教育。相比哥大、波士顿大学强势推出“商业报道”,传统的“平面新闻报道”或曰“纸媒新闻”是Mizzou的一贯优势。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全美率先系统创办媒体融合专业,致力于培养新型新闻人才。该学院下有10多家新闻专业机构,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在职记者交流。4.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简称 UMD或UMCP,始建于1856年,是世界知名学府,美国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2018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US News)世界最佳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50。马里兰大学的“新闻”和“传播”学院就是属于各自为政的平行运作体制。虽然属于独立操作,但在各自的“新闻”和“传播”领域中,马里兰大学都独领风骚,尤其是在公共关系理论基础建设方面,以格鲁尼格教授为代表的双向均衡传播学派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团队。5.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简称南加大(USC),成立于1880年,是美国西海岸最古老的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南加大的众多学院均居全美前10,其中电影学院,新闻学院位列全美第1。其艺术与传媒专业在全美的大学中相当知名,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排名上也从不缺席。美国好莱坞里有不少电影奇才都是出自南加大。比如:《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达芬奇密码》的导演朗·霍华德,还有《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等。6.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简称NU,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201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第10位。西北大学Medill新闻学院全美第一,其特色是:为学生提供去全美各新闻媒体机构和海外传媒机构实习的机会。此外,该校在招研究生时并不过分强调有无专业背景,而是着眼于申请者的创新能力和对新闻事业的热情。7.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简称UF,也称作UFL,建校可追溯至1853年,是一所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UF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2019全美综合排名中排第35位,位列全美公立大学第8位。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属于标准的“二合一”体制。在学科设置中,包括新闻学、公共关系、广告、广播电视和大众传播等多个主修方向。该学院创新大胆,时刻保持与业界的沟通,广邀新闻业界权威来校讲演,给学生提供广阔视野。8.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简称BU,创办于1839年,是历史悠久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同时也是全美第三大私立大学。在2018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其被US News评为世界第39位的顶尖综合大学,在波士顿地区仅次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传播类专业享有很大声誉,出色校友无数,是全美第一所开设公共关系的大学。根据College Factual:最佳本科新闻学院全美第二,最佳本科新闻项目全美第三。值得一提的是,BU于1989年学生独立运营的电视台BUTV10、广播中心WTBU、校刊BU TODAY、酒店(Howard Johnson),为传播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绝佳的学习场所。
美国留学是现在的大势,同时大家前往美国留学一般都对自己的留学专业要有所了解,新闻传播类专业方向现在是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的热门选择,其中就包括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就业方向,学习内容等。关于美国留学中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家又了解些什么?三立小编整理了在美国留学新闻传播类专业多方面的内容,帮助大家顺利的前往美国留学。一、新闻传播类专业介绍想要申请美国留学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同学,要知道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方向有以下五个,一是公共关系类,公共关系(PR)就是公司和外界沟通传达信息的桥梁。PR是和媒体、市场有着紧密的关系。学习PR的学生是在一些公共公司、大型跨国企业的市场部、公关部、以及政府及新闻媒体部门等等都有比较好的发展方向;二是广告学,对于大家来说一般是研究广告产品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和经营管理。广告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大家要注意的就是也是关于媒体的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广告策划与创意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调查分析等方向的市场需求;三是传播学,传播学下面有一些常见的专业方向其中就包括传播学研究、大众传媒、人际交流、组织沟通、传媒管理和修辞学等;四是新闻学,大家可以划分为这个专业变成Print、Broadcast和Online三个类别。Print是传统的报纸杂志,Broadcast就是电视新闻和无线电广播的事项,Online方向的就是网络媒体,New Media(新媒体)主要是指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等,以电视、电脑、手机为终端,向受众提供交互的信息。五是新闻学与大众传播, 第一类是职业性教育,其中必修的课程就是包括媒介理论,这个课程是否必修根据大家所申请的院校有所不同。根据各校专业point,大家会发现有一些和新闻和传播实践有关的理论课程需要学习,第二类是研究型教育,其中大家必修的课程包括媒介理论,还有关于其它一些与媒介有关的理论课,其中大家可以关注的就包括舆论、宣传与媒介,媒介伦理等。二、推荐院校美国留学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院校有哪些院校的推荐,一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这个学校的研究生院主要开设的专业包括:新闻学硕士和传播学博士学位课程,大家还要注意的就是研究生院还对大家开设新闻与商业或新闻与法律等双学位课程。二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院提供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本科课程是5年制的本硕连读的课程,硕士课程为两年制。三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新闻与传播学院,这个学院是第一所开设电子编辑和制作专业的美国的大学。它对于大家开设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包括印刷、广播报道、编辑、广告、出版、国际关系等内容。三立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美国留学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家需要了解的内容,帮助大家顺利的申请美国留学院校。
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爆发式增长,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学历水平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很多企业管理者为了更好的发展,开始选择在职攻读管理博士。那么,哪些人适合读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管理博士呢?1、持有终身学习心态的管理者。所谓“学无止境”,对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的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为了当好企业或团队的领头羊、掌舵者,管理者必须时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2、希望有一个新起点的年轻人。年轻人是中国的未来,很多年轻人不安于现状,希望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空间、新的希望。因此,选择读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管理博士,将之作为一个跳板,也许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3、愿意跳出“圈子”结交新朋友的人。希望获得更高的学历、结识各行各业的精英,从而大大的提升自己的人脉圈,那么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管理博士一定会是一个不错的渠道和平台。作为美国知名媒体集团——福布斯集团旗下的教育机构,美国福布斯商学院师资力量强大,拥有权威学者、商界实战专家、福布斯专栏作家和采访嘉宾组成的导师团队,在财富管理、商业战略、数字科技等领域独具特色,能及时将最新商业趋势和前沿信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因此,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给学员带来的重要的东西,除了知识以外,还有对我们固有的观察、分析、思考和决策的思维模式的扩充,以及新经济、新商业等方面的洞察和一手资讯。总的来说,美国福布斯商学院管理博士将会带领每一位学员不断的前进,走向更大的成功。
英国和美国的PhD存在一定的区别。如果你现在思考去哪个国家攻读博士学位,你应该先了解清楚两国PhD主要的5个区别,思考到底哪一个更适合你。01 时间在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博士课程大约需要3到4年就能完成。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学生们通常会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博士学位可能需要5到7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且延期毕业也算常事)。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学生往往直接从毕业到学术界或研究工作,而没有博士后。以美国大学各类专业PhD为例 芝加哥大学 数学博士:为期4-6年罗切斯特大学 工商管理博士:为期4-7年西北大学 传播学博士:为期4-7年另外,就读成本也和时间长度息息相关。越长的时间,意味着越多的成本。02 课程结构英国PhD大多数都是第一年直接就开始研究,当然也有一些4年制PhD的第一年是课程年;英国的课程结构较灵活,但也需要你有良好的自律和自我激励能力。美国的PhD前1-2年一般都需遵循课程要求,上完课的第3年才是论文开题,5年制PhD就类似2年硕士+3年博士。因此本科生也能申请美国PhD。03 申请除开成绩单、科研项目经历或论文发表成果及文书材料,这些标配申请材料,大多数英国大学并不强制性要求GRE和TOEFL,但这对于美国大学在申请博士学位时是明确要求需要提交的。背景方面,英国都明确要求申请者有硕士学位;美国则不同,上一部分有说到本科生也能申请PhD。在英国,你通常在开始读博士学位之前选择一个研究项目,在申请时就已经在考虑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可以从入学时就直接开始研究。因此,学校录取时注重你的研究计划,这更适合有工作经验或者有明确研究兴趣的候选人去申请。这与美国不同:在美国,你通常先向department申请博士学位,然后你的论文和研究会在一两年内变化,一般1年后才确定最终项目及导师。因此,学校录取时注重你文书中展现的个人综合素质,这更适合没有工作经验或者没有明确研究方向的学生。04 收入英国的博士收入主要是来自于大学或政府研究机构的奖学金,这些津贴可能只限于3年,而且拿到津贴和资助的人数极少;在美国,大多数博士都有助研金/助教金,一般为1.5k-2.5k刀/月。津贴直接来自你的导师,不受博士学位期限的限制。另外,还可以申请全额奖学金或者学费减免。05 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关于英国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但如果你特别关注你希望拥有的生活节奏,这可能是你做决定的一个因素。在英国,博士的生活方式要轻松得多,且助教职责较少。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你将有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但在美国,博士生往往工作过度,承担更多的教学和评分责任,也有很多课堂作业。看完这些区别,你心里已经有倾向。那么,究竟该申哪一个国家呢?除上述5个因素外,还应注重研究团队的素质和教授的声誉等。最后,你感兴趣的课题,才是决定你去哪所大学的最主要因素。希望大家拿到dream offer!
【编者按】在美国,文科毕业生很难找工作,这是众所周知却又心照不宣的事实。到底有多难找工作?为什么难以找到工作?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最新一期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由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办)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美国人类学研究的危险性”(Academic Precarity in American Anthropology)的文章,两位作者——大卫·普拉策和安妮·阿里森——通过大量的调查,探讨了美国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对90%的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目标都是拥有终生教职,并会为其努力奋斗。但不幸的是,在整个美国,这种职位的空缺极少;2016年,只有不到90个教职岗位;截至撰文前,2017年的空缺教职也只有55个。与此同时,据我们推测,只有16%至21%的博士生能在毕业五年内获得终生教职,哪怕只是在任意一个学院中,可见该职位的稀缺与竞争之激烈。但获得终生教职仍然是大多数文化人类学研究生志之所向,他们的导师也希望他们致力于学术研究,并鼓励他们坚持信念、克服困难,以获得教职为职业目标,尤其是在该领域前沿的名校。其实,人类学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学科方法或教学指导方面,其目标都是培养学者或人类学专业的田野工作者,至少,也是能通过学界嘉奖、知名出版机构的论文及专著证明其学术能力的教师。总而言之,培养目标是终生教职一类的职位。然而,这种雄心壮志的理想对面,是极为不确定的现实,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果说多达80%的人类学研究生最终无法获得一份教职工作,为什么人类学的博士课程几乎专门培养学术型人才,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呢?更多问题接踵而来:从教学上看,持续接收新研究生,并将他们培养为学术型人才,却只有极少人能获得相应的教职岗位,这是否是道德的?人类学的教职工和毕业生们如何理解就业市场上如此普遍的“失败”呢?在漫长而艰苦的人类学训练期间,学生们如何处理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再者,由于职业培训模式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是否会有什么新的模式将其取代?源起:关于这个问题的对话太少了笔者二人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这些问题,虽然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完全不同。大卫·普拉策(David Platzer),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编者注: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他没能通过学术界的首次求职考试。而他通过大学朋友的联系,在Adobe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于是接受了Adobe公司的体验研究员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在其中感受到了与同事协作的愉悦,这种合作氛围中也带着一种学术精神。同时他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和慷慨的公司福利,这与他之前在研究生学院的紧张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一直都想继续寻求教职岗位。我们的另一位作者,安妮·阿里森(Anne Allison),杜克大学(编者注: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文化人类学系的资深教授,也刚好是大卫的母亲,她长期都在处理自己学生面临就业市场时的困境。同时,她在一个关注人类学博士“就业困境”的部门工作,这个部门的教职人员都感受到了该问题的紧迫并积极讨论。在安妮看来,虽然她十分清楚人类学博士生在学术界就业的不确定性,并且她自己也经历了一段焦虑且艰难的任期过程才获得杜克大学这份终生教职,但她非常疑惑——虽然她自己也会建议学生去尝试在非学术领域就业——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匆忙去从事非学术领域的工作,放弃申请博士后或访学教授的职位呢?通过近距离观察大卫的经历,安妮更好地了解了与文化人类学领域相关的劳动力状态。这个过程使她意识到,我们不仅需要更充分地认识学院外的就业途径,还需要考虑,人类学学科难以预料的职业理想可能给受其培训的人带来不利影响。而在公众讨论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对话太少了。于是我们决定与人交谈,试图讨论,在只有极少人能实现职业目标的现状之下,为什么人类学学科的这种成功标准(即获得终身教职),得以存续——虽然这其实看起来很正常。正如一个世纪以前,马克斯·韦伯在分析资本主义精神如何侵袭大学系统时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种固有的紧张关系,与学术行业的职业使命及经验是不一致的。为此,我们从职业定位和工作两个方面研究人类学家的专业训练及后来的就业问题。我们对大约50名本研究的参与者进行了短时间访谈,他们中有人类学的终身教员、博士生、在读研究生(即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和几位AAA(美国人类学协会)的工作人员,访谈时间通常持续在30分钟至几个小时。僧多粥少:我们是不是培养了过量的博士?很多教职人员与我们交谈时表示,在他们的经验中,追求人类学的终身教职一直是个不确定的目标。许多学生都被警告过,他们中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人能有运气获得任职。很多人都将他们获得稳定教职归于运气:一位终身教授将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因于偶然,因为他所做的研究,包括田野地点和论文主题,都恰好满足了职位要求,才使他获得了这个已任职15年的职位;另一位终身教授曾提交了200份职位申请,而只接受了两次面试,其中一次就是他现在这份已经持续25年的工作;三分之一的教员都是从一所小型文科大学开始教书,再逐渐被调到一所R1大学(研究型大学),这种任职轨迹也需要运气。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获得哪种终生教职,从来都不是一件确定的事情。而在专业训练、田野工作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求职和经济上的风险一直都存在。其实,即使职位紧缺并不新鲜,AAA的数据显示,如今就业市场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峻。从总体趋势上看,招聘人数大幅减少,2015年只招聘459人,低于2007年的631人(请注意,这些数字并未按子领域细分,包括访学教员、其它有可能的教职以及终身教授等职位)。与此同时,实际上高校生产的博士生数量却增加了:2015年有558个,而2007年是507个。美国人类学协会统计的2007-2016年教职与博士毕业生数据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博士正在进入就业市场,与我们谈话的大多数人却并不知晓现状的残酷——尽管他们能意识到获得人类学的终生教职是很难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过去十年中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具体数据。许多人表示他们希望能获得这些信息,或者打算在未来某个时候去收集这些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的缺失让大多数人对拥有终生教职一事的思考都很模糊。也就是说,大家都承认就业市场很困难,却没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具体的说明。相比之下,在应用类硕士项目中,就业统计数字在其教学部门触手可及,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就业率。统计就业数据也是教学部门的核心责任。目前,当被问及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如何,以及我们推测的就业数字“16%-21%”这个比率是否能引起共鸣时,只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这一比率从直觉上讲是正确的,或者略高,另一半的人给出了稍微好一点的数据,不过这通常是因为他们自己所在的院系排名很靠前。然而,即使在前沿院系中,教师们也意识到学生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不稳定,很有危机感。事实上,许多教师都描述了研究生们有就业压力的意识,以及他们对于如何应对的无力感。有几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根本没有接受过就业咨询的培训,甚至没有在学术界之外工作过。“坦白说,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位名校的终身教授说,“我们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求学的焦虑:紧张的职业规划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即使是对当今劳动力市场的危机感持怀疑态度的教师也认识到,现在的研究生们非常焦虑。研究生们自己对这种焦虑表达得很清楚,他们认为紧迫感和不稳定性已经影响了大家在学院里的生活。一位学生表示,这是一种强烈的竞争感,你甚至很难将其区别于愤怒与敌意,在他的同学中,有人觉得每一次与同僚的会面都会有点儿剑拔弩张,甚至在学生休息室里洗咖啡杯时也会如此。其他学生们谈到提高竞争力时,更像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他们坚持认为竞争关系中不是人人都能存活。正如老师和学生们指出的那样,这种情形会衍生出一种野心勃勃的精神风气,比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传播得还要广。一位教职员感叹道,许多雄心勃勃的研究生在培训初期就将自己塑造成学术界的“个人品牌”,他们通过创建个人网站、定期更新Twitter等,使自己成为特殊领域的“企业家”,而不是知识分子的一员或该领域的相关人士。这种动机引发了一种令部分学者感到厌恶的学科转向,一位终身教授对这种风气感到惋惜,她将学生和青年教师中的这种转向形容为“大逆不道”,她说,仅仅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什么都做,何必要来人类学系求学,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去当一个银行家呢?俄勒冈大学前任人类学终身教授凯伦·凯斯基,也许是最为突出的职业咨询顾问中的一员,他们会帮助学生对整个求职过程进行战略性思考,即便学生们对学术界和人类学带着盲目的妄想。我们的一位受访者意味深长地说,那些还在学习这门学科基本技能的一、二年级研究生,即使只有微薄的生活费,也愿意花费超过每小时200美元的费用来支付就业咨询服务。大家对于就业的焦虑是多么显而易见,而职业中心主义也表现得越来越普遍,这非常令人沮丧。许多博士生在回忆他们第一个学期的课程时,都提到自己在积极地参与学术研讨会,而研讨会论文就成为了他们潜在的出版物,他们极其重视这种可见的学术产物,以丰富个人简历及个人作品集的内容。但又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虽然让自己的简历丰富很重要,但不断为了发表论文而去参与研讨会的这种行为,对深入地去研究某个领域是不利的。学制的分歧:放慢脚步还是赶紧毕业?除了逐渐膨胀的野心,一些教职人员还指出了对学生和学院施加更大压力的结构性因素。一方面,大学和其他机构的奖学金资助已经减少;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对完成学位施加的时间限制变得更加严格。据一位大学教师说,他们学院严格要求所有社会科学的博士候选人要在六年内完成学业,而私营机构也在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许多教师则认为,在时限上的加急与学术训练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这是一种太过于市场化的观念,是异常的。由于人类学历来重视对异文化语言的习得,以及与长期调研时间相对应的田野材料,加快田野工作可能会导致研究的不深入。一位教授说:“我一直试图让我的学生放慢脚步。”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倾向于减少学生在博士学位上花费的时间。一位受访者,他在学制通常为四年左右的欧洲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认为美国体系可能想仿效欧洲体系。另一位教师提到,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创作、表达比人类学期刊内容更有可读性的作品,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她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深陷于理论和术语,而在她看来,文本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能是未来训练的方向,而人类学学者和研究生往往缺乏这种特质。她还鼓励学生更快速地在博士培训的环节中“上路”,比如去实践论文写作、研究计划申请、进出田野点及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切都将有助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并且都对学生们在就业市场、学术界以及任何其他领域有所裨益。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教职人员在思考人类学训练的时间长短上确实存在分歧。对有些人来说,研究生在学业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会对这个学科的细节感到厌倦,也因此无法发展出更多的技能;对另一些人来说,研究生学习的时间太短,则会过于关心个人的就业问题。其实,对于人类学研究生们来说,无论是否有学术野心,不论是在长期或短期的学制下,他们都会感到时间上的尴尬,总感觉自己做出的研究计划是被迫决定的,只能期望未来的研究能证明其真的行之有效。但如果他们徘徊犹豫,可能他们第一学年就接触到的热门研究会变得不再新鲜。然而,如果他们做田野调查的时间太少,又会觉得自己的田野工作是敷衍了事,不够严谨。他们正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终生教职:是职业追求还是道德绑架?许多杰出、敬业的学生没有获得终生教职的工作是不争的事实。有位大学教员说她对申请她们学校教职的300多人感到非常震惊,“他们都非常优秀,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这个职位”,她回忆道。但最后委员会只选择了一位候选人,她非常费劲地试图解释这个人为何比其他人更为特殊。另一位教授观察到,他的一些最亲密和积极参与研究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说这话的时候他赶紧补充道,“那些获得工作的学生当然也是非常好的。”然而,就像大多数我们研究的参与者一样,他没有提到任何正在采取的措施可以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地在学术界工作,或更好地为不同类型的职业做准备,无论是在课程中还是在额外的培训中。那么,如果连前沿院校和学界大牛也难以安置他们学生的工作,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是结构性的,非常简单,即学术界只有极少的工作机会。但在我们与终生教员的对话中,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对学生面临的职业难题感到非常沮丧,他们更为注意的仍然是让学生在终生教职的岗位上更具竞争力,而不是思考其它替代方案。这也是研究生们自己指出的一个问题,尽管一位终生教员认为她自己也同样“短视”,但她仍然说道:“我们都非常热爱校园,无法想象在学术环境以外的领域生活。”她和其他教员一样,都有不少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份非学术性的工作。与我们交谈过的大学教员中,有一半人谈论了那些在工业设计、政府、新闻、发展、开发、宣传或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有一些人还表示他们为此非常高兴。但是这些学生是如何在这些领域找到工作的,大多数教员表示自己毫无头绪,他们认为这些学生最终是靠自己找到工作的,来自学院和大学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在很多教职人员看来,终生教职更像是一种个人魅力和喜好的表达:他们在做自己关心和擅长的事情。对于这样想的人来说,一份终生教职的工作是一种志向,也是一种使命。事实上,有些人认为,追求终生教职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不论是面向人类学学科还是那些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群,当然,在人类学中,这两者间通常是相通的。一些研究生表示,不论个人成本如何,他们的导师都期望并要求他们能获得终身教职,这是一种从道德和伦理上的自我要求。这种立场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名研究生认为,那些在人类学系探索其它领域职业路径的教职人员,是个人对学科的背叛,甚至是道德败坏的。其他人则表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中,需要或想要在学术界以外寻找工作的话题从未被提出,即使管理者一直在向学院施加压力,希望将职业化要素纳入其课程中。一位博士生回忆说,在经过连续五次在就业市场上的尝试以及四年的兼职之后,她决定去工业领域寻找工作,却收到了一些委员会成员发来具有敌意的电子邮件,指责她对该学科缺乏承诺。过去,她曾试图与教员谈论一直找不到教职工作给她和家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但她的导师不愿意介入。同时,委员会则坚持说她的学术能力非常强,只要长久坚持就能寻找到教职。现在,她已经在科技行业工作两年,而那些她曾经认为是朋友的大学导师们已经不再回复她的邮件。许多研究生表示,虽然在学术界以外就业并不是那么严重的禁忌,但这的确是一个很少与导师们谈到的话题。职业前景或者就业市场的现实状况会被视为是粗鄙的话题,并不值得投入像讨论哲学、人类学理论或民族志议题那样的精力去讨论,也不应获得热切的关注。然而,另一些教员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是学生自己不愿意考虑学术界以外的工作,并且坚持将精力投入到各种研讨会和学术资源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园研究生教育:是专业训练还是“庞氏骗局”?在批判整个学科生产过量的、无法被任职的博士生这个问题上,一位教授称整个教学系统为“掠夺性的”。他谴责道:“是我们的自私自利让我们不愿意教学生做一些别的事情,而让他们一直在做和我们相同的事情。”另一位人类学教授则称人类学为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在这位资深教授看来,录用研究生并以一个极少人能完成的虚幻的职业梦想去鼓励他们是不道德的。“我们自以为这是一份崇高的使命,让学生在不得不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前,至少去为此追寻八九年的时间。”而他的提议则是完全放弃人类学研究生教育。少数人类学教授也表示他们听过类似的建议,并且不情愿地表达自己也持有相同立场。有些受访者则思考到了其它层面,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教学辅助、研究助理等方面赤裸裸地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一位终身教授说,教师们是研究生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维系研究生教育,鼓励追求教职,是因为这使得他们可以教授他们喜欢的课程,并开展小型研讨会。还有几位教授指出,研究生教育使得他们随时可以获得助教,也可以减轻一些单调乏味的评分文件,以及与本科生合作的时间。以终身教职为目标的路径中,也鼓励学生以最低工资去做一些边缘性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以获得所谓经验,而这些经验可以使学生在求职市场上更有优势。其实,这些工作任务不论是以教师们组织、编稿、研究背景指导的监督会议或哪种形式,可能都是一种利用的借口。除此之外,在激烈的求职市场竞争中,毕业生们对推荐信的需求更强化了这种提供劳动力和时间的关系。虽然公然的利用情景很少见,但至少在调查中,我们听到了比预期更频繁的关于这个主题的微妙提及,不论是明示还是含蓄的提及,教师们可能的确在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更不用说一再被提及的兼职工作。回到上文中我们讨论的人类学研究生在学制长短上进退两难的窘境,有几位教师还暗示他们的同事存在故意拖延学生论文时间的行为,其实也是因为上述原因,他们一直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生产高质量的研究,但实际上,他们最终是为了确保自己作为知名学者光明的前途。就业市场:由热爱的学科陷入求职的困境同我们交谈过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表示求职的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令人深感沮丧。许多人都描述道,他们无休止地申请工作,不断地接电话并准备面试(无论是通过AAAs、Skype,还是访学),同时,他们还要提交进一步的博士后申请或一年期的职位,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必须保持理智,做万全准备,让答辩委员会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这个过程令人筋疲力尽,不论是身体上、心理上还是这当中的一切。我们还听到了几个在这种压力之下关于婚姻和亲密关系的故事,尤其那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因为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备受煎熬。一位博士生回忆起自己的一次“情绪过山车”,他说自己在秋季申请职位时感到非常乐观,而在冬天遭到拒绝或没有回应后又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接着在春季收到一两个回应后又激动得发抖。另一位博士生也哀叹道,在他的同学中,关于求职过程中如神经质般的分裂感和终日揣测已经成为了所有人都在讨论的问题,即便是他们聚会的派对上,也在聊这个话题。还有一位博士生,她对整个求职过程中彻头彻尾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深深叹息,她申请了许多个访学的职位,却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很难做出相应的准备,她说自己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绝望感,以及深深的自我怀疑,因为她发现自己无法在曾经作为决胜者进入的领域成功获得一个职位。几乎所有我们的研究生受访者都表示,获得终生教职是他们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目标,而且这种目标被视为选择博士项目时理所当然的愿望。大多数人都承认,这样的愿望也是他们自己的理想,并不是教师们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受到自己对人类学学科的热情所驱使。一位博士生非常强烈地描述了她对田野工作和人类学研究的热爱,她表示自己愿意接受任何一种学术职位,包括在欧洲或中东的研究机构,并为此持续地寻找机会,然而,她无休止地申请都没有得到反馈,这种徒劳感逐渐让她感到失望。另一位受访者则说,是人类学的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在支持着他。即使他现在做着一份不稳定的、薪资微薄的助理工作,也比他在求学于人类学之前,在公司有着一个高薪的职位更为充实,不论要耗费多少个人成本,他也不愿意再回到之前的角色。事实上,这位最近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表示,如果有人需要,他愿意成为他人终生的研究助理。他宁愿在研究机构里作为研究员而工作,也不愿意去社会上工作。还有一位乐于成为人类学家的博士生,他的理由是不知道自己还合适做什么其它的事情。经历了求职市场上连续的失败后,他离自己最初学习人类学的雄心壮志已经越来越远了。另一位博士生也透露,自己已经很难回忆起当初为什么要克服那么艰难的过程来学习人类学了,甚至在回顾时会有点怀疑这个过程是否值得。
在全球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信息高速更迭,尤其是美国的新闻传媒界,其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吸引了一大批中国学生前往,但是对于新闻和传播专业有哪些不同,就业方向分别是什么?有的童鞋可能还是不太清楚哦,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那么新闻学与传播学有哪些区别呢?1.新闻学研究角度相对微观,传播学研究角度相对宏观;2.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比纯粹的新闻学范围要宽广,传播学吸收了新闻学的研究成果,并且也为新闻学的研究带来了重要影响;3.新闻学主要以研究“新闻”为主,研究媒介重点是在新闻采集基础上的内部运行;4.传播学主要以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主,研究社会对媒介的作用,以及媒介对社会的影响,重点是放在对于“人”的研究,就是重点是在受众上的研究;5.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学主要以Qualitative research(定性研究)为主,传播学主要以Quantitative research(定量研究)为主。6.新闻学的定性研究主要是研究者运用一些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观察访问等方法获得研究相关资料,主要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并获得研究结论。7.传播学的定量研究主要是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展示,研究期间的信息与数据呈现是为了使研究者通过对于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作出有效的解释,但不是结论。传播学(Communication Studies)是一门研究传播与交流过程的学科,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传播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特定的一些媒介的交流,传播学属于新闻传播分类。因此它是一门基础学科,有一些常见的分支,如:Communication Studies(传播学研究)、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媒)、Interpersonal(人际交流)、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传媒管理)和 Culture&Technology(文化与技术)等。美国是传播学的发源地,所以具有很好的传播学教育,它与传媒学院下面的一些常见的学科,比如新闻专业等不同,它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传播学常见的教育是博士教育,很多的硕士都是为博士做准备的。传播学就业方向1.新闻类职业方向:学生可以进入各大中小型报纸和新闻出版社工作,也可以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广告、公关、出版等领域就职。2.营销广告类职业方向:既可在政府部门也可在私人企业从事工作,其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消费者营销、销售、品牌经理、广告设计、广告执行、营销咨询等。3.媒体发布类职业方向:未来的职业包括摄影、编辑、数码编辑、音效处理、互动游戏设计、光盘媒体制作、网络设计等。新闻学(Journalism)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美国大学的新闻学位是一个非常灵活和富有创意的学位,因为它使学生面对广泛的交流技巧。学习新闻学的相关课程后,学生将学会批判性地看待媒体,简洁而有效地写作和讲话,以及学习如数字媒体和全球通信等塑造人类交流的新力量。新闻学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报道和写作的技巧,还要学习影响媒体的诽谤和其他法律问题。随着手机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领域也在适应这些改变。除了传统的课程之外,新闻专业还增添了互动新闻学,多媒体,网站开发,数据可视化,媒体战略和网页制作等课程。新闻专业并不是一个仅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就万事大吉的课程。需要与教授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并且通过一些实操任务和实习等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基于此,新闻专业的课程都是基于实践项目上的学习。大部分课程都会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每个学期均如此。这些需要实际操作的项目通常包括帮助当地的社区和组织进行广告宣传等。学生也被鼓励参与学校的媒体社团,为学生网站,报刊杂志和广播站等进行宣传。学生也会被推荐到专业的媒体机构进行实习。新闻学就业方向:线下刊物编辑具备记者的敏锐、编辑的统筹策划能力、广告人的商业嗅觉,还要有旅游、培训、房产、装潢建材、餐饮娱乐行业等工作经验。企业刊物编辑、记者出于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这里也是传媒人才的用武之地。但这需要从业者知识面较广,需要毕业生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网络编辑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不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都要求学生有非常强的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基础及写作功底,所以如果你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喜欢阅读,写作,历史,政治,体育,电影,社交,冒险,演讲;如果你关注细节,具有创造力,具有抗压性,组织能力强,有钻研精神,那么你可能很适合学习传播/新闻专业哦。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和传播专业的不同哦,感谢阅读。
进入高考第二天,大家也要考英语了吧~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靠英语走红的一位大神!此前这段视频在网上爆红,一位口译女僧人妙语连珠,发音地道,将佛学翻译得深入浅出。网友直呼神人!戳视频感受一下正宗的佛系英语:02:45这个口译女僧人,是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背后的女人,人称“妙光法师”。年幼移民澳洲,英语零基础出生在台湾的富裕家庭的妙光法师,打小生活在海外。不过她回忆起自己11岁刚移民澳洲那会儿,坦言自己英语完全不行,“100分的英语只能考3分半”。加上妙光性格内向,起初很不适应海外生活,跟同学相处得也不是很好。结缘佛法,英语突飞猛进那时候,母亲见妙光闷闷不乐,就经常带她去佛教道场散散心,与佛法的结缘也是自打那个时候播下的种子。她记得佛学书上有一句——“要争气,不要生气”,与其与人争吵,不如改变自己。这句话在当时给了妙光莫大的鼓舞。到了中学时代,妙光的英语水平已经足够正常交流了。这个阶段的妙光对佛教的兴趣也愈发浓厚,她开始在寺庙里担任翻译义工。工作内容就是帮忙翻译一些佛学文章,亦或者当佛学讲座的口译。妙光的英语也借由一次次实践机会活学活用,从而突飞猛进。澳洲名校毕业,师从星云大师优异的成绩,让妙光顺利入读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大学期间,有一次星云大师来澳洲讲经。经由南天寺推荐,妙光担任了此次讲经的翻译。出色的表现,给星云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南威尔士大学毕业后,妙光决定出家,师从星云法师。星云大师回忆道:“当时我们没有太多交流。但几个月后我再回南天寺,听说六个人要跟我出家,其中一位便是这位话不多,个性内向的青年妙光。”看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翻译精美绝伦,美国大学欲发博士学位自2000年起,妙光就成了星云大师的随身翻译。星云大师甚至还让她独自去欧美国家做讲座,用英文宣扬佛教。大量的锻炼,让妙光的英文再上一个台阶。曾经有美国大学的教授听了妙光的翻译,允诺只需译作,就愿意给她颁发博士学位。放上一两段妙光翻译,给大家感受一二:“讲起来这世间都是苦海,赶快到极乐世界。”Also, the fact that Buddhist are alwayssaying, “this world is filled with sufferings so quickly go to Pure Land” makesone sad.“你们读《阿弥陀经》的人就知道,每天早上起来,要以鲜花供养十万亿十方诸佛,要很早,要做功课。”You will find evidence in the AmitabhaSutra where the heavenly beings in Western Pure Land have to wake up veryearly, travel far distances to make offering of flowers. This is their dailypractice.“供养过十方诸佛回来,你还以为能再睡回笼觉吗?不能。要念佛、念法、念僧。”After the traveling and offering, do youthink you go back to bed? No, you have to go back to chanting the Buddha, theDharma, the Sangha, you have to keep working.如今的妙光,除了是星云大师的首席翻译外,还是佛光山禅修营的负责人、南华大学宗教所助理教授,以及《佛光大辞典》英译总召集人。说励志人生不为过了。佛法走出国门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星云大师为推广佛法,就逐渐将弟子送出国留学。最早是到日本、韩国。到最近十五年,才开始把弟子们送到英国、澳洲、美国留学。星云大师是在有计划地在培养这些语言人才。如此,佛学的种子才会散播到世界各地。出家人的高学历,叹为观止寺庙招聘要求英语过六级早已不是新鲜事,云海寺八成以上出家人皆为大学本科学历。更多大牛一览,见下图:你想出家,寺庙还未必要你。读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势在必行了。那就听听妙光法师的话:每天都要听、讲、用外语,才会学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