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有很多人相信这句话,也有很多人不相信这句话。对于很多的高中生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考试,是从鱼变成龙的转变。但是,现实是十分骨感的,优质的大学只能由好的学生考上,成绩不好的只能上一般的学校。有多少人考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多少人考上一般的学校。既然过去没有办法改变,那就只好改变未来,高考失败的人有极少部分人去复读,剩下的人只好继续努力。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二次改变未来的机会就是考研,但是考研的人只是少部分人,一些去找工作了,一些去考公务员了,一些人去创业了,因为读了快20年的书了,早该出去养活自己了。实际上,研究生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只不过可能没有社会上的人那么多,研究生会有奖学金,可以进行生源地贷款,每个月也会有补贴,并不会太过于贫苦。考研的人数占比中,应届毕业生和二战人数都会有。从资源的稀有层度来说,越稀有就越珍贵,研究生毫无疑问是属于稀有的那一类,现在的研究生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位学业有成,学习能力较强的那一类人,综合素质会较一般人会高。研究生的未来实际上比较明亮,不管是找工作还是考公务员都会有优势,不过优势也是有限的,研究生还缺少社会经验。实际上,研究生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它的身份,而是研究生的内在,肯定会高出一般人一大截。
近几年考研现大热潮,如何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考研?满足这三点即可近几年,考研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其实,这其中有很多学生都是盲目跟随别人,并不是自己想考研,而且很多时候有的学生并不适合考研,如何去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考研呢?从这三点就能分析出来。1.专业是否合适想要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考研,专业是很重要的一块,有些专业适合考研,只有考研了才会让学生有出路,有更好发展,比如说法学专业和医学专业,有的专业则不适合考研,就比如说计算机专业和会计专业,这些都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自己去社会中积累经验比考研更合适,对自己的发展也更有利,是否适合考研,专业是一个考虑的重点。2.未来的明确规划大学毕业后面临两种选择,就业和继续学业,如果选择就要看学生的未来规划,如果自己明确了要做什么,这时候在考研这件事上就很好选择了,如果自己未来规划需要考研去给自己一个起点,这时候就考研,如果自己未来规划不需要高学历,这时候就没必要考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看自己是否适合考研。3.自己有没有坚持力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备考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随着近些年考研人数的剧增,竞争十分激烈,想要上岸更是很难,对于想要考研的学生,坚持力是必须要有的,如果学生没有坚持力,那就尽早放弃考研,不要耽误自己的时间,这也是衡量自己是否适合考研的一个方式,看自己有没有坚持力。不要盲目认为读研后就能给自己带来更好机遇和起点,这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能力才是自己就业和发展的保障。大家对考研怎么看呢
很多读研的同学或许都有这样的感慨,学校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步入社会的人怀念学生时光的无忧无虑,还在学校的人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总有一个特殊的时点,供我们回顾来时的路,畅想明天的梦;总有一段人生旅程,给予我们智慧,更为我们积蓄砥砺前行的力量。读研究生的你,或许迷茫,或许彷徨。但是,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你会发现,所有的知识和思维,都会在你用到的时候变成一种财富。学问能为我们解惑。走进社会,你会面临比选课更复杂的选择,比“是读研还是工作”更难做的决定。确实,求学生涯是人生最美好的一个阶段,我们收获知识、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甚至找到相伴一生的爱人,这些都是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人生没有回头路,一旦选择了一条道路或许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新转回到另一条路的轨迹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许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停下来,倾听一下不一样的声音。摆正心态有不少的研究生,刚刚入学就开始到处做兼职、搞实习,想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我不是反对这种锻炼机会,只是觉得时机不对。我们不能太焦虑,也不能太浮躁,一切都要慢慢来,走好自己当下应该走的路。不要太着急去挣那些小钱,眼光要放得长远些,以后挣钱的机会多的是。把专业知识学好,这是你将来的立身之本,也是最好的投资。做好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研究我们之所以称为研究生,就是因为研究才是本阶段的主题,才是我们当下应该干的事情。什么是研究?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这个过程中,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当我们步入职场,遇见新问题,我们将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才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收获。多跟导师交流,更要学会独立研究生一入学面临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选导师,导师既是你研究中的领路人,也是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有想法,有问题,一点要多跟导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而不能被动地等待导师来找你。但是,当研究生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主要靠自己,指导教师的作用应是第二位,甚至是第三、第四位的,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学会独立,因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心怀理想和世界读研究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追求卓越,还是甘于平庸?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树立一个自己的目标,当你心中真正有一个目标的时候,你才会为其而付出持续性的奋斗,而你回过头再看你走过的路时,你所有的努力已经变成了你的习惯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辛苦与艰难。我们需要有自己抱负,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理想。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每一位研究生一定要有成为世界人的觉悟,让世界接受你之后,你才能改变世界。千万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积极地去了解世界,世界才能接受你,不能闭门造车、坐井观天,而要学会与外界接轨,开拓外界视野。最后,一定要珍重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是一切的保证。许多研究生一味透支健康,不规律安排作息、熬夜做学问甚至打游戏、不注意饮食等等,这些习惯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是长期看来后果非常严重。改变自己和积累资本都是非常痛苦的,我们一起共勉!更多研究生话题敬请关注:身在研途
文/教育新发现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考研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一个选择,近几年考研更是形成了一个大热潮,2021年的考研人数更是创下了新高,达到了377万,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要知道高考的人数才1000多万。很多大学生还在奋力考研的时候,很多考上的学生却是想放弃读研,这样的巨大反差让人想不明白,当初费力考上研究生,为何考上了却想要放弃呢?这其中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呢?一位研究生学姐说出了其中的内情,现实让人心酸。1.没有向自己的预期发展很多大学生读研都是抱着一定目的,除了拥有更高学历,就是为了让自己能进行深造,因为自己在大学所学知识太浅显了,进入到社会后并不能很好立足,而且不利于自己后期的发展,可是很多学生考上研究生后会发现,自己平时的学习和自己预期差了很多,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比如说自己想学编程序,结果却大多都是学习的大数据,这样的学习生活学生也就不太想继续,学生也就会想放弃读研。2.研究生的竞争也很激烈很多学生在考研之前都觉得研究生学历很高了,能帮助自己很好就业,上了研究生后就会发现,其实研究生并没有想象中的优势,需要研究生的岗位并不是很多,而且需要研究生的岗位竞争是十分激烈,很多学生读了研之后还是从事和普通本科生一样的工作,而且在待遇上也没有很大差别,很多学生上研究生的意义其实并不大,在面对这样的现状下,很多学生也就对读研没有了信心,想要尽早进入社会去打拼。3.没有选择好导师研究生在复试的时候,对于研究生导师都没有什么详细了解,等到进入研究生导师的团队后,时间长了会发现很多研究生导师对学生并不是很负责,学生在读研期间并不会学到什么实质性东西,这样的读研的意义和价值就失去了,很多研究生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学生也就对读研产生了退意,再者很多研究生导师会利用职位之便去让学生做一些私活,这都是学生不愿去做的事情,可是为了能顺利毕业又不得不去做,很多学生也就对读研没有了向往,反而是想退学。4.成为了研究生导师的免费劳动力现实中很多研究生都在抱怨这样的事情,部分没有师德的研究生导师会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去让学生做一些自己的私活,比如自己在外面接了私活,让学生来帮忙做,好处自己基本都拿去了,学生就是相当于是免费劳动力,学生不仅浪费了自己的学习时间,还没有什么回报,自己的学业也会被落下,这样读研的最终意义就很小了,如果只是拿到了研究生毕业证,自己却没有真才实学,这样的学生进入到社会依然很难有一个大发展,想要发展自身实力是基础,在经历了这类事情后,很多研究生也就后悔读研了。5.同学的打击其实大部分人都过高看待了研究生的价值,自以为研究生毕业就能获得一个好发展,找工作也会很容易,待遇也很好,其实现实比想象中残酷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研究生学历也白搭,自己读研期间,本科生在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去发展,等到自己研究生毕业,本科生也有了自己的成就,研究生去到企业不可能直接超越这些人,自己只有具备足够能力才能迎头赶上,如果自己能力普通,和普通人是一样待遇,在面对这样的现实状态,很多学生也就不想读研了,看着别人当了领导,自己才开始奋斗,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落差,也就不看好自己读研了,不过,读研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果学到了真本领,前途不可限量。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本科学历的含金量逐渐下降。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同学,纷纷走上了考研的道路。从3月份备考到今天,已经过去了7个多月的时间,距离最后的考试也只剩下了不到50天的时间。此刻,每一个考研人的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上岸,成为一名研究生!而另一方面,不少在读研究生同学,却逐渐产生了另外一种想法,那就是希望自己赶快毕业。很多同学刚刚考上研究生时,便立刻成为师弟师妹们仰慕的对象,意气风发,暗地里下决心要投身科研,投身学术。但是上了研究生不久后,便发现研究生的生活,并不是想得那么光鲜亮丽,很多心酸和无奈只能自己体会,甚至想要赶紧毕业,离开校园。研究生也许真的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拼了命学习想要进来,而里面的很多人,却总是想要赶快出来。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我不由得思考起这一问题的原因。学历贬值和就业形势严峻,是造成高校考研热潮兴起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个人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首先,从个人方面来看,由于学历的含金量降低,仅仅拥有一个大学学历,很难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很多同学都寄希望通过提升学历的方式,来赢得更大的竞争力,找到理想的工作。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各所高校每年都面临着统计就业率的压力。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声誉,往往会鼓励同学们走上考研的道路。正因如此,近些年来报名参加考研的人数呈现了激增的态势,在今年甚至很有可能超过330万人,创下历史新纪录。为了考研上岸,同学们可能会错失大量机会成本,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在拼了命地备考考研是一场拉锯战,从备考伊始,到最终录取,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备考的过程中,像国考、秋季招聘等一系列就业的机会,大家都没有办法去兼顾。这种情况下,选择考研的同学就等同于背水一战,一旦考研失败,几乎没有其他好的出路可以选择。而另一方面,高校里总是喜欢营造一种“考研至上”的氛围,每年都会对考研成功的学生进行大力宣传和嘉奖,使得他们成为同学们仰慕的对象。而那些考研失利的同学,则很容易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选择参加考研的应届生同学,从早上五点学到凌晨一点,为了上岸拼命备考。在考研热潮的背景下,很多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的同学,莫名其妙地走上了科研道路,使得他们在读研后纷纷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相比于公考来说,考研的成功率要高很多,而且也是一个看似不错的出路,所以很多同学为了增大自己的成功率,纷纷选择了考研。有的同学考研的目的,是真心喜欢科研,喜欢做学术,想要研究生毕业后继续读博深造。而有的同学缺乏对未来的清晰规划,选择考研只是为了逃避就业,或者希望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后一类同学中的大多数,压根就没有想过科研的事情,于是在开学后,面对繁多的文献和重复性的实验,总是感觉不适应,甚至想要赶紧毕业。这一类同学的数目不是少数,而且不少人都觉得研究生读起来很心酸,也很无奈,但是为了拿到研究生学历,只能继续忍受着。研究生生活真的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即便是真心喜欢科研道路人,也会有着心酸和无奈的体验。研究生正像是一座围城一样,那些没有考上的同学,拼了命地想要进来,而不少已经是研究生的同学,却一直想要出去。对于以上的内容,您还有何想法呢?欢迎与大家分享您的观点。
考研热潮中,为什么很少出现“寒门学子”的身影?背后真相扎心了近几年,在各大高校中掀起了考研热潮,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上涨,这其中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那就是考研的大军中,很少出现寒门学子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就不想考研深造,更好的去改变自己的现状吗?经过对一些寒门学子的问答,不考研背后的真相让人心酸。1.家里没钱供学生上学作为寒门学子,本身家里的经济条件就不好,供学生上大学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很多家庭上大学的钱都是贷款或者是借亲戚朋友,学生如果读研的话,经济是严重跟不上,所以,很多寒门学子也就只能是被迫放弃考研的机会,不是他们不想读,而是现实不允许。2.考研竞争力太大,失败率极高现在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导致考研的竞争力也就越来越大,学生考研成功的几率很小,寒门学子自认为自己没有很大的优势,面对着考研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就会选择放弃这个机会,现实很是残酷,让很多寒门学子不得不败给现实。3.想要考公职岗位现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岗位报考的基础学位也大多都是要求本科学历,这时候学生想要走这条道路,在本科读完就完全可以,所以,很多学生也就不会选择考研,考研出来再走这条路也不会有太大的优势,而且这样能更好的去帮家里减轻负担。小编个人认为考研这件事情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去决定,看自己是否需要考研,如果不需要考研也可以,这时候就没必要去盲目跟风。大家对此有什么不同看法呢?
近年来,考研人数可谓急剧增加,形成新的考研热潮。在考研人群中,一部分因为工作中对学历的需要而选择考研,一部分的确热衷于学术而读研,但是很多是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只是对这股热潮的追逐而已。其实,这种想法不是那么成熟。当你步入研究生之后,你就会明白现实与你想象得非常不一样。一、硕士研究生群体划分对于硕士研究生群体,我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一)目标明确型无论读研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要你目标明确,就可以归入此类。对于目标明确的研究生来说,一部分对学术非常有兴趣,他们会坚持学术,专心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你每天看到他们的状态就是那样,读书、做实验、写论文,相对枯燥与劳累;一部分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学历,然后出来工作,总体来说,明确也算明确,研究生生活过得也挺潇洒。(一)无目标型还有一部分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每天日上三竿才会睁开朦胧睡眼,夜半时分依旧奋战在网络世界。这类的研究生把学校当成一个象牙塔,经常约个饭、逛个街、按个摩等。二、研究生的真正生活状态其实,研究生的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是相比工作来说,还是比较幸福一点点的。这个还要根据自己的追求等实际情况来看。(一)老师几乎不讲,研究生自讲为主上了研究生,你会发现,每次上课就是研究生在讲台上分享。平时老师会把相关的内容布置下去,研究生们在底下就会自己查各种论文与相关材料,差不差全靠自觉。其实,很多研究生在底下就是疯玩,临近这门课的时候应付一下而已,并不能学到太多的东西。如果你想学到东西,那么只能靠自己平时的功夫。(二)课程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研究生的课程没有那么多,比本科生要少一些,学术型硕士相对多一点,但也不是很多。如果你只想在课堂上学东西并且自己私下里没有做太多功课的话,那是不太可能的。并且上面已经提到,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那样以老师讲授为主。(三)你可以选择很累也可以放纵自己对于研究生生活,其实,累与不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愿意不愿获得知识。如果你想真正地学到知识,你会非常辛苦,每天有看不完的论文、书、各种资料;参加不完的各种学术会议;写不完的论文等。如果你选择放纵自己,也可以生活得优哉游哉,每天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但是,你可能更加的废,三年之后,你发现自己还不如自己本科的时候,自己只是获得一张纸而已。当你选择考研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目标;当你步入研究生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当你研究生生活累的时候,也请适当的放松;当你研究生生活关于容易的时候,也要反思一下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
【热点背景】近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有调查显示,2018年本科毕业生的“受雇工作”比例已经连续5年下滑,而“正在读研”和“准备考研”的人所占比例却在逐年上涨。这一调查结果公布后,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曾经麦可斯研究院发布过一项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毕业后选择工作的学生,2018年仅占73.6%,是连续五年的下滑趋势了,而决定深造和已经开始深造的学生,所占比例却是连年上涨,其中很多还是双一流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不仅如此一些双一流名校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还占据前列,比如清华大学深造率是78.3%,北航深造率是74.86%。【热点预测题】考研初试成绩已出,几家欢喜几家愁,也正是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还是进入社会的时期,然而,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继续学习。一些双一流名校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还占据前列,比如清华大学深造率是78.3%,北航深造率是74.86%。那么对于这样不断上升的考研深造热潮,谈谈你的看法?【热点解析】现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对高科技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渴求,学历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了获得部分工作机会的敲门砖,也是因为这样,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本身,对学历都很重视,由此,很多人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当深造考研热潮到来,我所看到的是人们对于考研、对于高学历的盲目追求,这样的盲目跟风毫无规划其实是不利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考研可以提高我们的学历,可以让我们受到更专业的学术教育,在备考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这些都是考研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社会而参加考研,那么在整个备考过程和后期学习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就只有压力和焦虑,这会让我们开始质疑自己并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为什么很多学生对考研趋之若鹜?我认为首先是因为学生自身没有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自身更适合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所造成的,甚至在考研大军中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追随大众,是以一种“大家都考,我也要考”的心态做这件事的;其次我认为是来自于在之前的受教育经历中,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传达的错误观念,使学生过于重视学历,而忽略对自身融入社会的能力的要求;最后我认为是社会对学历的注重的风气,忽略了对于个人能力的评价导致的。那么为了让这种“留恋校园,恐惧社会”的逃避式考研现象有所改善,我认为我们首先可以从学生本身抓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自己,明白自己适合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个人发展上,不要追随大众,如若思考之后明白自己是因为对学术的热爱而进行考研,那自然无可厚非,做好人生规划尤为重要;其次我认为要从学校和家长抓起,在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学历,给他们树立起能力不等于学历的观念,让他们明白社会竞争的良好一面;最后我认为国家社会应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教育资源,传播良好的教育观和学习观。我们深造应该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如若不是,那么深造之后,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研究生活也不一定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成长。
我们常常说选择考研和选择工作,这两个动作听起来就是主观意识很强的行为,是考研主体自行作出的决定,但事实是这样吗?事实真的并不一定就是大家想的那样简单,考研的浪潮越来越大,这其中有多少人将考研作为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又有多少人是迫于现实而无奈地选择了考研?具体的数字我们可能无处得知,但是关于考研因素的调查是真正有人做过的,这些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考研潮的背后,更多的不一定是选择,而是现实压力和时代要求。现在的考研究竟有多火,目前还没有很多人能够说得具体,这点不仅仅是外人很难说清楚,就连考研的同学都很少有真正意识到的,大家对于考研潮只是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那就是考研人数很多,那么到底是怎么个多法呢?下面请看分析。考研大潮从报考人数上来看如下面图片所示,除了2008年、2014年以及2015年考研报考人数有短暂的下降,其它年份都是在增长,因此20年间的整个报考人数趋势是稳定上涨的;2000年的考研报考人数为39.2万,2020年的考研报考人数为341万,20年间报考人数增加8.7倍,具体增加人数高达300万,这不由得让我们感叹教育大国的名头不是没有理由的啊;从图中我们还能清楚地看到2009年和2016年考研报考人数增加的趋势明显变快,尤其是2016年之后,曲线变得越来越陡,到2019年和2020已经连续两年考研报考增加人数超过了50万。数据清晰地展现在面前,整个浪潮越来越大,并且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这也就是说未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将会越来越多,照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2021年考人数极有可能超过400万。当然,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报考人数增加的同时,考研录取人数也在增加,报录比基本维持在4:1到3:1之间。近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从报考比例上来看能够体现考研浪潮越来越大的指标除了直观的报考人数外,报考人数与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的比例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整个毕业生群体中具有考研意愿和考研选择同学所占的比例,这个比例越大,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考研,反之则说明考研势头减少。由于2020年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国家统计局并未发布,所以数据只到2019年,图中我们能够看到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95万,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758.5万,增长数量是十分可观的,这也说明我们人均受教育程度在不断上升。两条曲线的趋势十分明显,总体都是稳步提升的,随着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增长,考研报考人数也在增长。近20年本科毕业生数和考研报考人数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毕业生中具有考研意愿和考研选择的学生比例,下面我们将近20年的数据做成比例折线图。如图中描绘,报考比例最高的时候是在2002年的时候,达到了0.47;最低的时候是在2008年、2009和2015年,为0.23。这种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原因一般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当然这不是本文需要深究的,我们要看的是趋势。2015的时候报考比例是一个小低谷,然后从2016年开始,报考比例在逐年上升,在2019年的时候就达到了0.38,这也就是说报考的比例超过了1/3,每3个人里面超过1一个人的比例选择了考研,考研的浪潮究竟有多大可见一斑。不仅如此,这里面并没有统计到2020年的报考比例,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预计在800万左右,考研报考人数341万,我们粗略算一下,2020年的报考比例将在0.43,每10毕业生里面有将近5个人选择了考研,这种近半的比例是不是给了你直接的冲击?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报考比例上升的趋势并没有减弱,势头不减,那么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选择考研那只是时间问题。通过前文的分析,现在这个考研的浪潮才是明明白白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鼓励大家考研的原因,因为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时代的需要,社会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现在不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在不久的未来就会被社会甩下。历年考研报考人数比例考研潮背后的单向驱动—现实压力这么大的考研浪潮,如果我问为什么考研变得这么火?大家的答案肯定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考研。但是这个答案却不完全对,标准答案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现实的迫使下选择了考研。曾经有人做过关于“考研的影响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也能够印证这一点,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就业压力而选择了考研,没错,“就业压力”就是本科毕业生将要面临的现实,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本科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这是在现实迫使下做出的选择。用数据来说话,下图所示的是近10年来大学生本科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我们可以看到,就业率的顶峰是在2014年,达到了92.6,在2014年之前就业率在稳步提升中,但是在2014年之后就业率已经连续5年处于缓慢下降过程中了。五年间大学生本科就业率下降了1.6%,看起来变动很小,但是由于毕业生基数很大,事实上的真实失业人数很多,我们以2011届为例,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那么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上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时至今日,这个数据只多不少。近10年大学就业率考研潮背后的双向驱动关系—时代要求如果你以为上面就是全部事实,那就错了,上面统计的就业率只是统计了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和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也就是说考研生并没有统计在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考研,这本身就是缓解市场就业压力的一种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把考研率和就业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近5年的本科就业率在缓慢下降,因此我们还将2014年作为分界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之前本科生半夜就业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考研报考率也是曾上升趋势,这就是一个利好的形势。考研率上涨能够降低就业市场的压力,从而影响到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率,这样的一个双向作用可以使得当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被逐渐“消化掉”。近10年本科生就业率与考研报考率但是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利好现象在2014之后就消失了,考研率依旧保持者上升趋势,而毕业生就业率却处于缓慢下降中,虽然图中没有统计到2019年和2020年的数据,但是形势预计更加严峻。这样的考研率上升、就业率下降的局面表明就业市场的就业压力已经过高,从而产生反向挤压,使得更多的同学被迫选择考研。现在你还能简单地说考研是主观的选择吗?当这些数据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很容易明白一个点,将有更多的本科毕业生在现实的迫使下走向考研战场,同时这也是时代要求下做出的选择。但是反过来想,社会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也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是在发展和进步,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了。压力下的考研总结当然,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而是为了让大家对这个巨大的考研浪潮有个更清晰的认识,这样有助于考生理解自己的考研的巨大意义,坚定自己的考研决心。毕竟跟风考研和佛系考研的考生不在少数,这部分多数是根本就没有深入了解过考研,当更为准确和具体的事实摆在面前的时候,能够让他们能端正自己的态度,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事实上,无论是出于人生规划的原因选择考研,还是出于就业压力的原因选择的考研,这都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这个时代就是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深造绝对不会是一个错误的选项,考研现在很火,未来会更火。考研人群综上所述,在这个巨大的考研浪潮后更多的是现实压力和时代要求,在这样的考研背景下,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还是迫于什么压力,踏上考研路都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数据来源:麦可思研究院
一位大学老师曾说:“不可否认的是,研究生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但是要平衡自己的方向,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要专注于学习。”他表示,在社会心理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就要求研究生要拿出宽广的视野来,权衡自己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基础,“疯狂做兼职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他认为,研究生要从长远来看,看到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坚定发展的信念,不为暂时的困难所束缚,尤其是不要被眼前一时的较小的物质利益所蒙蔽。读研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需要明确几种好的心态。1.无论做研究还是做工程,不要期待导师给你太多的指导,这点全世界都一样,不要抱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好的导师能够在大方向上给一些意见,但具体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做的。记住:读研是为了学习方法学,什么时候你拿到一个新的方向马上可以上手了,那你的研究生算是合格了.2. 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你,不管是师兄或同学,最可靠的人永远是自己。别人帮助你,要表示感谢,并努力帮助别人。别人不帮助你,也不要抱怨。3. 不要抱怨课程无聊,老师讲得不好。读到研究生,自学能力没有的话不如退学。4. 研究生毕业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是给能力强的人,而不是给学历高的人,见到nb的本科生,也要虚心学习。研究生期间应该做的事1.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30以前你找病,30以后病找你。2. 如果你学的专业,在中国不是最好的,那么请好好学英语。3.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学着改变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善待你周围的人。4.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订计划,执行计划。这个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5. 学习怎么使用 google scholar,包括各类搜索方法。6. 争取每一个能让自己能力增强的机会(实习,比赛之类的),个人建议大家要努力争取实习机会,和导师好好商量,3个月的相关领域的实习会对能力的帮助很大。对找好的工作也是一个有利的筹码。7.每天看书。除本专业的相关书籍外,看半个小时其它方面的书:经济学,管理学,各类励志书籍。 还可以看看一些牛人的 blog。8. 养成写东西的习惯。定期写 blog 是一个好办法,写作是一个锻炼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好办法。9. 多动手,比如 ,cs 的同学,多写程序,多看程序。自己去找英文论文看。10. 培养游戏之外的一些爱好。11. 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先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聆听。写了一些,如果不足,大家补充。研究生毕业前应该具备的能力1. 能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口头+书面。2. 能够顺利撰写专业英语论文,基本不需要翻译软件。3. 对自己的职业有初步的规划和想法。4. 知识面扩大,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5. 身体健康,还能打打球。6. 有一帮不错的朋友,能够互相帮助。一、研究生期间我们应该做什么1.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研究领域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2. 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3. 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常乐、量力而行。1. 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2. 凡事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3. 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4. 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二、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三、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 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四、如何选定一个研究课题对于现在我们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1. 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2. 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PS:听过一句话,不管现在的专业是不是热门,或者多么的不堪,但是,一旦不爱自己的专业,自甘平庸,那毕业的时候真的死定了。不管多烂的专业,先爱它,然后学好它。阳光温热 科研静好1. 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来的。我当年本科也是烂得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自己。事在人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SCI 6篇,1作四篇,IF 总和超过16,专利一项现在公示)。2. 定位决定地位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 SCI,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 web of science 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中文文章审稿慢、周期长,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3. 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飞得更高的话,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以我导师为例,他在我们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里做报告,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没有这个机会的。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4. 交流很重要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我这三年聊得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三年下来,感觉就不一样。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5. 文献要多看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什么杂志都看。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一个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主流,那一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于一个初入此道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 web of science 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信息,通过引用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分量。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一个方向,做得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得下去呢?6. 水平是慢慢提高的大家都想发IF高的杂志,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来的。 像我刚开始的论文投在IF一点几的杂志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点几的杂志上。所以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7. 活要干得漂亮很多国际一流的杂志,文章的组织、图表的设计都很漂亮,还有老外的ppt一般也做得比我们要好。有人说有了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会完美地表达自己的结果也算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个好的研究人员,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还需要将此工作介绍给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一篇好的报告,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回过头来看,现在自己对当年发表的论文在构图方面还觉得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是太好,当然了现在的眼光也和当年不一样了,像 Latex 这样的软件学会了还是很有用的。8. 要有一点历史知识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最好做一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学科发展相比较,认识到本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纵向就是比较它本身的发展过程,如果该学科现在热、为什么热,如果冷、为什么冷。一两年看不出来,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这样一个范围,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很多国外专业的经典书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的。9. 如何找牛人下面几个办法我觉得还不错,大家试试如何。第一是本专业的主流期刊,里面的编委都是在本领域成名的人物。第二就看本专业的会议的顾问名单,再烂的会议也能找几个牛人来充充场面。至于他们来不来开会就另当别论了。第三是一般一个成熟的学科都会有国际的学术团体、学会,像 APS,ACersS, IEEE 等,这些学会一般每年都会有年会,会上一般都会发几个大奖来肯定牛人鼓励后进。找到这样的获奖名单,一个一个地看,也会找到不少已经是牛人或者快要成为牛人的人。对于本专业的牛人,尤其是国际上认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成名。用 web of 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个人最高引的文章。不管懂不懂下载下来看看,如果你能从文章里面看出来该文为何高引,你的水平也就很不错了。10. 文章多多益善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像爱因斯坦那样靠两三篇文章就可以惊动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这一辈子只有几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应该是必须的。现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具体到某一个点上,可能与你相同的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 因此通过发表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作为一个评价体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评价,碍于人情世故,很难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既然国内现在以 SCI 为标准,那这个参数的值当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说不能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本行业的主流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袭,就算灌水也总比在国内那些杂志上灌水强。在不能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前,多发 SCI 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与其抱怨论文,还不如趁早研究论文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难,走进去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