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现在确实有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欢称呼导师为老板。不过,小编发现,整个人文社科类专业,对于导师的称呼往往都很正常,一般称之为老师,很少有人称呼为"老板"。倒是经常在实验室忙活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比较常见。从专业来看,读研读博,估计最苦逼的就是工科学生了,往往需要经常泡在实验室里。工科类专业,项目多,课题多,某些有本事的导师能拿到多个项目,甚至还可以和外面企业合作,拿到一些商业性应用项目。这个时候,就是导师去拿项目,拿到后就给自己的学生做,给学生一些补贴之类,导师成了“项目老板”,而学生给导师打工,师生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雇佣关系”,学生往往会把导师称为“老板”。我有个同学,在一所汽车专业实力居于全国前三甲的强校里面学车辆工程专业,导师是个牛人,不但能拿到基金委、部属、省属之类的课题,曾经还拿到了一个汽车发动机生产厂家的商业项目,帮助该企业做关于产品升级的一些实验和大量计算。结果该商业项目使得我同学和他的几个研究生同门几乎没日没夜干了半年多。后来课题结束,他们每个人获得了导师数万元的补贴,当然,这些补贴来自于该项目的报酬。在类似这样的做课题或者项目的过程中,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事实上的“雇佣关系”,学生是否被“压榨”,往往由导师决定。某些时候,导师甚至会因为自己的项目需要,不让已经可以毕业的学生毕业。所以,学生把导师视为“老板”,并私下里那样称呼,在工科类专业里面比较常见,而且已经“流行”多年了,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则几乎不存在那种“雇佣关系”,导师能拿到的课题往往不多,即便有课题可做,研究生也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理思路、查资料、找数据、搜文献、做计算、写论文之类的工作,一般来说,不算很烦难,无需泡实验室,导师也没有多少机会给予学生多少补贴之类,所以往往是一种“正常”的师生关系,自然也就没人把导师当做“老板”了。可见,很多事情的背后,有他自己的逻辑和道理在,把导师称呼为“老板”,其实背后就有这种“导师变老板”的逻辑在。不过,这种导师当“老板”,学生做“打工仔”的现象终究不利于师生之间树立健康良好的关系,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就最近几个月,已经出现了多起研究生跳楼的事件,其中原因,固然比较复杂,但往往也很难绕开研究生的那个“老板”。从“导师变老板”来看,现行的“导师负责制”,特别是在理工科类专业里,有优化和改进的必要。你对研究生、博士生把导师称呼为“老板”怎么看呢?你觉得该如何改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有朋友在评论问小西:如何看待高校硕博生普遍把导师称呼为“老板”的现象?称呼自己导师为“老板”的话题,历来争议不断。但是,小西有几个小疑问,或者说是换个角度聊聊这件事。比如:博士生、硕士生会当面称呼自己导师为老板吗?或者说,有几个导师要求学生称呼自己为老板的?事实上,研究生在读期间仅有学生私下才会称呼导师为老板。 和导师交流时,基本还是喊“×老师”或“导师”等。为何会这样?因为研究生们也知道导师不喜欢这个称呼,更不认可和学生彼此间是“雇佣关系”。毕竟,这不是在国外,没必要用boss的直译。基于此,导师不可能主动要求学生称呼自己为老板,非要将这个“锅”甩给导师,有点牵强啊。研一新生刚进入课题组,她们对导师的了解绝大部分来自同门师兄师姐,尤其是导师的喜好、性格、处事风格等。比如说,同研究方向的博士师姐给你发个信息,“师弟,下午来下办公室,老板找你。”。相信不少新生开始还有过“老板是谁?”的小疑惑。经历一段时间熟悉后,新生们和其他学生间交流时也会称呼自己导师为“老板”,比如说“你们老板每个月发多少补贴啊?”。换句话说,“老板”的称呼是课题组氛围熏出来的(也是一种新老学生间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老板的称呼并不带有贬义一说,更多的是一种易懂、幽默的说法(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正因这个特性,老板的称呼才能在学生间广为传播。打个比方,如果师兄师姐都称呼导师为“某哥”或“某姐”,新生也会跟着如此喊。比如说,我们课题组不少博士、硕士老生就有称呼年轻导师为“某哥”。通常,是团队其他导师的学生,而不是自己直接挂名指导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非要将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和“打工”、“压榨”绑定在一起,显得有点牵强。在我认识的不少研究生中,尤其是很优秀的一批人,更多的是倾向于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对导师也极为尊重。一是导师在课题研究方向上确有指导;二是导师有提供平台、经费等资源,或者帮忙读博院校或工作单位。有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学生总是将读研、读博的过程定义为“干活”?我读研时,最大的想法是早达到毕业要求,顺利拿到硕士学位,毕业后能去研究院、设计院一类的好单位。3年间,还真没有感觉自己是在为导师打工,或者当导师是老板。相信和我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少呢。之前,我也聊过为何读研的话题。事实上,不管是为什么读研,总得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在考研大热之后,太多的学生没有想清楚为何读研,或者是作为一种推迟就业的途径。总感觉不少学生是无欲无求,就是简单的在“混日子”,甚至无法顺利毕业。为何如今学生喜欢称呼导师为老板呢?和学生之前也讨论过类似的话题,给我的答案是“因为会给钱呀”。这里说的不是国家的助学金,而是导师额发放的“助研津贴”。这个数额因学校和导师而异,通常导师的额度不高,如300-500元/月。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如表达自己对导师的不满抵触,或是自嘲式的比喻。不止学生,导师们自己也有感觉,部分同事对学生真的是疏于指导,其他人一样反感、头疼。比如说,在开题、中期检查或毕业答辩时,少量学生的表现真的过于差劲。一看就是导师连PPT或论文都没看过就上场汇报的,让评委老师也很为难。不给过,说针对你的学生,也会影响到学生。给过吧,实在是不达标。另外,理工类研究生可能更倾向于老板的称呼,因为大部分都有归属课题组,甚至称呼为“大老板”、“小老板”。学术带头人得负责“搞”来项目,维持团队的运行,和企业的老板更有相似之处。团队成员就要完成这些项目,并有足够的科研产出。不过,文科导师大部分是“单干”,项目经费少些,每年的学生也少些,在指导学生上更用心。我知道的一些专业,讲究传承,也有喊导师为师傅的,甚至是端茶拜师的。想问问你对导师的称呼是什么呢?老师、先生、教授、导师、师傅、老板、头头、头儿、BOSS等,欢迎留言。
来源:科学指南针服务平台(ID:sciclubs)作者:An 编辑:学妹师生关系盘点,来看看你的导师是哪类?亲爹亲娘型这种类型的导师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无论是在科研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都是事无巨细的关心,完全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闺女亲儿子一样看待。这种导师,在科研上,他会给你制定一个十分靠谱的课题,每天关注着你的科研动态,有问题及时帮你解决,甚至,说不定还会帮你做实验,发文章。生活上,关心你的生活费够不够,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和同学朋友相处的是否融洽-----不过,上面条件全符合的神仙导师,大家还是在梦里想想就行,反正我是没见过,应该是“此导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吧!现实中,能达到三点以上的,我觉得都是亲爹亲娘型的优秀导师了。导师评价 ★★★★优点: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不用承担毕业压力缺点:在“过于溺爱”中成长的研究生,缺乏科研独立完成的能力,虽易达到毕业要求,但不能称之为“合格研究生”。亦师亦友型这种类型的导师呢,相处起来应该是最舒服的一种导师了。和这样的导师在一起,你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感觉。在科研上,你们或许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他可以和你一起很正经的讨论学术问题,互相指导,共同进步。抛开科研,他可能会和你一起八卦吐槽,可能和你一起酣畅淋漓的运动,可能和你一起逛街扫荡整个商场,还可能和你一起划拳打牌喝酒畅谈国家大事-----如果正在科研圈中摸爬打滚的你遇上了这样的导师,那么,一定要好好珍惜啊。在这种亦师亦友型的师生关系中,药物学方向的李泽琳教授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人物了。李老师一生培养学生无数,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她曾说过在学校工作的她,因为跟年轻人在一起觉得自己也变得有活力了,学生们也都很亲切的称她为“李奶奶”,她很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教她用微信聊天、上网购物,她经常熬到深夜甚至躺在病床上帮学生修改论文、设计实验方案……前些日子,一位导师发的帖子“假期见不到学生,导师又发妖娆的朋友圈了”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起来,大致内容是这位导师在暑假见不到自己的几位爱徒,百无聊奈,想通过微信朋友圈关注下他们的行踪,结果发现除了自己刚入门活泼可爱的小萌新一人在朋友圈尽情的游山玩水,其余几人票圈一片空白。于是,夜半时分,这位导师开始辗转反侧,不惊发出灵魂一问:难道我的爱徒们把我屏蔽了不成?接着,导师开始为他的几位弟子发愁了,一愁大弟子论文未发,毕业岌岌可危!二愁二弟子只会纸上谈兵,理论结合不了实际。三愁三弟子过于手高眼低,心高气傲。四愁四弟子过于心急,结果事急过反。五愁五弟子过于功利,迷失自我。最后,导师终于不愁小弟子了,因为她是个不屏蔽导师的好学生啊----哈哈哈,说实话,你的导师要是也这样对你的科研生活都操心的话,你是不是开心的飞起呢。亦师亦友的导师关系是我觉得最好的师生关系了,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比如以下这位童鞋的导师:可谓是真正的优秀导师的典范楷模人物!导师评价 ★★★★★优点:科研过程愉悦,毕业要求易达到,且可以合格研究生身份毕业。缺点:无客气防备型这种类型的导师和学生吧,见面十分客气,但都心有防备。导师会很认真的指导你。除此之外,绝无他事。导师跟学生说话客客气气,说话做事上对你处于防备状态,绝不会惹你不开心,更别提说一些重的话让你难过或抑郁了。而学生也是如此。这种关系的师生关系,谈不上有多好,也谈不上有多不好。毕竟,他指导了你毕业。只是,你在日常的交流中提不到他,他在日常的交流中也提不到你。你毕业后,不会再想着来看望他,只记得自己有过这样一位导师罢了。对他而言,送走了一个还是“活着”的你,他也是如释重负,只记得你曾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员。你们,可能以后只是彼此的一份----en en en,不太重要的回忆吧!小编的朋友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毕业后朋友去了某地方科研研究所,该研究所当时刚建成并招了第一届研究生,朋友所在的课题组就来了一位,但就这一位研究生让朋友觉得自己中了“彩票”!朋友在该课题组是助理研究员。这位刚进实验室的新生,刚进课题组,对朋友以及另外三位工作人员可谓是怼天怼地,谁也不放过,并认为他们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值得自己敬佩的地方,天天在群里找自己的导师“投诉”四位工作人员,整的朋友及他的同事们既心累又无语---先说下小编的这位朋友,硕士期间发了两篇SCI,其中一篇Angew,其余三位均是有至少一篇一区文章的人。反过头来看看该生,不对,现在称其为“奇葩”吧,一个名不经传的大学毕业生,刚刚读研啥都不会还指责别人能力不行。朋友及其同事忍了多次之后,终于爆发。于是,他们多次找自己的领导,即“奇葩”的导师沟通,希望其能出面解决这个问题。无奈这位导师担心如果他教育了这朵“奇葩”,万一其受了刺激做出不可挽回之事---于是领导劝几位下属多忍忍,忍够三年“奇葩”走了就解脱了---导师的这种态度更是助长了“奇葩”的嚣张,甚至快变成了四位助研的第二领导,于是不到半年,四位全部辞职---导师怕学生怕到如此地步,真是教育届的悲哀与失败!导师评价 ★★优点:彼此小心做事,该毕业毕业,该升迁升迁。缺点:没有深厚的师生关系在其中,互相隐忍,内心不痛快!路人陌生型这种类型的导师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心平气和的把你招进来,然后半认真的给你制定了一个课题,接着----放养!没错,就是放养!给你个开头,要怎么结尾就各凭本事吧,为师如果不是事务繁忙,就是水平不够,你们还是自力更生吧!怎么说呢,遇上这种类型的导师吧,和上述一样,不能说你不幸,可也不能说你幸运。说你不幸吧,可是你却得到了绝对的自由,想干嘛就干嘛,反正他也不会管你。可说你幸运吧,自己本来就是一张白纸,还得毕业找工作,没有导师指导,只能自己硬着头皮迎难而上,可能在科研路上不知道会碰到多少的一鼻子灰,还只能有苦往肚子里咽,什么都自己硬扛----最后,自学成才!小编认识的人中就有几位处于这样的一个尴尬境地。其中一位仁兄,起初找导师的时候听说XXX老师学术水平超高,年纪轻轻的就牛逼期刊文章是一堆一堆的发,绝对的学术届小牛啊。慕名过去的他很“幸运”的被小牛所青睐收入门下。直到这位仁兄怀揣着科研的梦想正式进入了实验室,期待学到小牛的独门绝技并直摇而上时,才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小牛事务繁忙,底下学子并非只他一人,且小牛还要经常在外面作报告参加会议,或者回来也是写着一堆东西,根本就无暇顾及自己的徒弟们。于是乎,朋友只能自己一步步来,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达到毕业的要求,但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朋友硕士毕业后就不想再搞科研了。只记得他说了句“今后,我与他(导师)可能再无任何瓜葛!”另外,小编还有一位学妹,进实验室两年,导师对其不闻不问,学妹虽心有不甘,但也选择自我成才,直到两年后,学妹有事找这位路人导师时。导师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学妹:“----”学妹说,那一刻,她对这个导师不是失望,而是有点忿恨了师生关系走到这步也是令人遗憾,在这种关系当中,导师与学生,两人之间,从未有过互相温暖时刻,却也从未有过翻脸时刻,只是,对导师而言,流水的学生,铁打的导师,他们也许已经对这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见怪不怪了,也可能,对他而言,学生们只要“静静的来,静静地走”就好了!导师评价 ★优点:自我提升极大,能力超卓。缺点:按期毕业太难,过程过于艰辛痛苦。上司下属型这种类型的导师是比较可怕的类型,其典型的特点就是:我名义上是你的导师,但是,我给了你实验平台,给了你读研的机会,你要借助我的平台做实验,靠我发文章,靠我毕业拿学历,所以,你什么都得听我的,我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采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揣着“明学”思想,打着资本家的小主意,这种类型的导师呢,轻则让学生抑郁几年,毕业后只是不再联系而已,重则,想不开自杀的,也不在少数。小编在知乎上,也无意间浏览到这样一个帖子:“复试的时候,老师说他这里补贴多,而且法定节假日都休息,有自己的课题……等进了实验室,一直在剥夺我们的时间,每个房间都装着监控,老师随时看监控,发现谁没在做实验,就会打电话骂骂咧咧,现在是每天打卡,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要一直在实验室,吃完饭就要立即赶过去,什么午休,不可能,每周一天休息,晚上回到宿舍或者周天也要随时待命,过年现在只给放三天,法定节假日几乎不放假,呵呵,补贴高?一个月四百,别的同一个专业的至少八百,还比较轻松,累就累吧,还不给发文章,有史以来,我们实验室老师从来不给发文章的。真心的,很累……想退学,但是,想当初自己那么努力又觉得不值,可是在这个老师的手下,我觉得没有希望,而且真的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每天都像陀螺一样,夏天的时候40几度,在田里,七八九月,中暑中了好几次,我不过是个女生,老师从来不管这些...难道就任由老师这么压榨么,我该怎么办,何去何从?”“我该怎么办,我该何去何从!”这是多少身处这种境地的学子想解决的问题啊!中国一向崇尚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在现代生活中,大家称自己的导师不再是“XXX导师”,而是“XXX老板”。这种称呼来源于西方欧美国家,在国外,老板给学生发一定的工资以维持生计,因此学生更愿称呼自己“导师”为“老板”,而在中国,当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导师”的思想也逐步变成“老板”思想,于是,在这种导师眼里,师生不再是师生,而是“上司与下属”,这是科研届的悲哀,也是传统文化流失的悲哀----导师评价 ★★★★优点:能力上升。缺点:压力大,得心理疾病,社交恐惧!鱼死网破型如果比压榨还痛苦的师生关系,莫过于让人绝望的“鱼死网破型”了,这种关系总之就是一句话“你让我对这个世界无所眷恋,那就让我带着你一起毁灭吧”!貌似不过几个月,就会报出一则两则“XX博士轻生”的消息,除去被曝光出来的,被学校压下去的更不再少数。看着一条条年轻鲜活的生命撒手人寰,留下亲人痛不欲生的活在人间,不禁有人想问,到底是现在的博士心灵太过脆弱,还是现在的导师过于没有人性!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杨宝德被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中,而他生前发出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周老师,我还在实验室,下午过去找你。”紧接着,杨宝德与其女导师之间的聊天内容曝光,引起一片哗然!杨宝德平常除了陪导师周教授吃饭、挡酒以外,他的导师对杨宝德明确提及或暗示的要求还包括: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等。甚至,杨宝德周五晚还要去周某家打扫卫生,给她擦车洗车,喝醉后还得陪她打麻将,而且还过分干预他的私生活,明确说杨宝德和其女友不合适-----OMG!说实话,小编对这导师也是活久见了,这导师真的不是把杨宝德当做自己的学生,而是给自己招了一个免费的保姆好吗?不对,保姆也没杨宝德这么惨呀!通过这件事情,让很多人都了解到现在大学里很多导师,都把学生当做长工一样使唤,谁说知识分子就不会压迫和剥削人!真的是不怕流氓没文化,就怕流氓有文化!知识分子手中有权力,比官员还可怕。这样的人,真的是枉为导师!也再次印证,素质与学历真的不一定正相关。而现在,一些学生在被导师压榨绝望之际,选择通过轻生的方式昭告众人其导师的劣行,来个鱼死网破。然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你真的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还有父母,还有亲人,还有朋友,你是否想过你的离开给他们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又是否想过,把你的经历告诉他们,找他们倾诉,一起找到解决之法呢。大多数的博士轻生案件在自杀前并没有向自己的至亲倾诉过,怕他们担心,可是,以极端方式离开世界的你,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却是担心的N次方啊!导师评价 ★★★★……★优点:无!缺点:残害人命,荼毒社会!希望大家遇到的导师都是“亦师亦友”型!如果遇到不公正的对待,请不要沉默,也不要逼自己,适时沟通解决,不要自己一个人扛!
没必要对“老板”这个称呼进行过度解读导师要求学生做这个做那个的时候是否真正的为学生考虑过?这个项目或者这个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吗?导师真的为学生解决了一些学业的困惑吗?如果导师真正为了学生考虑,学生肯定会自然而然的尊敬你,那么肯定愿意称呼你为老师,心里面真正认同你;如果导师对学生只是敷衍,那么对学生也请别要求太多。受到国外叫“boss”的影响其实导师也不愿意被人叫成“老板”,学生当面一般还是叫“老师”。“老师”更多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神圣的职业,“老板”这个词现在似乎表明了现在高校当中不太好的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国外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直接称呼自己导师为“boss”,但是国外对这个词并没有赋予一些负面的情绪反而认为这种称呼有助于拉近彼此的关系;这个词引入中国之后由于“老师”一词的存在,“boss”翻译过来的“老板”则带有一种负面的含义,师生关系被带有了一种被压迫的意味。现在近似于半师生半老板的关系研究生不再仅仅是学生了还要完成一部分的科研任务,而导师则负责指导你的科研工作;导师在外面拿到纵向项目或者横向项目,导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然后导师根据工作量给予一定的补助,这和“老板”与员工的关系确实很像。但是由于毕竟身处校园,大部分导师对于学生并不会太过严厉,还是会有老师的身份,所以我觉得现在近似于半师生半老板的关系。当学生被导师以更加“老板”的形式对待的时候,这肯定就会加剧学生用“老板”这个词进行吐槽;当学生被导师更多以“老师”的形式对待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更多以“老师”来称呼。小编总结在公司,员工拿老板的工资给老板干活。在课题组,学生拿导师we的补助给导师干活。从这个角度说,课题组导师和老板的角色是一样的。课题组里,学生的课题是导师的,学生的办公室实验室也是导师的,做项目花的钱也是导师的,这些和在公司里也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在公司员工干不干活取决于老板给不给钱。而在课题组,老师给不给钱和学生干不干活无关,因为给不给钱学生都得干活。
考研复试前,到底应不应该提前联系导师,是很多同学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其实,大家完全不用纠结这个问题,因为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联系导师,并且还非常有必要!01提前联系导师的好处很多,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1、主动“推销”自己,更容易得到青睐大家可能都有所发现,这个社会,还是比较喜欢主动的人,而主动出击的人,一般都要比被动的人“混得好”。导师也不例外,读研与读本科完全不一样,整个读研期间,很多东西都需要主动去做,因为,本科期间学生称呼老师为老师,读研期间,学生将老师称呼为“老板”。两个不同的称呼,足以说明区别!读研,更像是一种半工作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可能不止是知识,还有工作经验,也是为将来找工作打基础。2、先入为主,留下印象,混个脸熟考研复试成功的基础是能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那么,在短短的面试时间内,可能还不太够。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多一些互相了解的机会,可能更有助于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叫做“先入为主”混脸熟,对于考研复试来说,是有好处的。3、复试的流程中,提前联系导师也会占优势在复试完以后,在决定要录取哪些考生时,面试组组长可能会问导师们,这个学生有没有联系过哪个导师?有没有哪个老师想要?如果你有提前联系过,并且复试的表现还不差,那导师会出来替你说话,你就比较容易被录取,就是这么简单。说完了提前联系导师的好处,下面我们讲一讲,很多同学比较关心的问题,导师什么样的回复代表“有戏”?怎么样的回复代表“没戏”?02导师最常见的6种回复的深意1、“模棱两可”的官方回复这种回复,一般来说是比较官方的,比如,老师会说,“你好,感谢来信,好好准备复试,一切以复试结果为准”。如果是类似这种回复,就属于官方的回复,也不是意味着导师拒绝了还是怎么滴,只是说明导师将复试表现看得比较重,大家更应该好好准备复试才对。不要太往心里去即可。2、非常确定的回复能够收到这种回复,意味着只要自己复试表现不是太差,一般都会“有戏”。比如,“同学,你好,简历收到,非常欢迎报考我的研究生,看了你的简历与本科学习情况,也非常满意,希望安心准备复试”。有些导师还可能会给发邮件的同学推荐自己的学生,会说“关于复试的问题,你可以联系我的学生xxx,联系方式是139xxxxxxxx”。看到没,一封邮件,不光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还能够赠送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偷着笑去吧,大家可能不太理解,能够联系到直系师兄师姐的好处,有了他们,基本上代表你不光可以了解关于复试的一切,还可以了解关于导师的情况。当然,嘴巴要甜一些,不能让人反感。3、想进一步了解的回复还有一种更“硬核”的回复,可能老师看了你的邮件以后,对你比较感兴趣。然后想更进一步了解你,可能会让你发一封更详细的简历过去。有些导师,如果看到你简历中有介绍熟悉xxxx技能,老师可能会给你布置一个作业,让你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来测试你的基本功。比如,你说你熟悉人工智能方面的某个算法,导师可能会让你在网上找开源代码,并且能够得到运行结果,书写一个实验报告等。对于这种回复,如果你能够完美的应对自如,那将会非常稳,因为,这相当于提前复试了。所以说,一定要认真准备。4、明确的拒绝对于明确拒绝的回复,也比较多,比如“感谢来信,目前没有多余的研究生名额”,或者说“同学你好,我现在不带研究生”。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不要太在意,因为可能导师确实没有研究生名额,也有可能导师觉得我们那个方面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比如,专业不对口等,我们只需要重新换一个导师再联系即可。5、委婉的拒绝有一种回复,虽然也是拒绝,但是却不是很直接,比如,这样回复“同学你好,首先感谢你对我的科研团队与研究方向感兴趣,不过,今年的研究生名额不多,报考的人也很多,先认真准备复试,过了再说”。6、没有回复有些考生给导师发邮件,却好像石沉大海一样,很久都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复。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只有两种可能。①、邮件地址不对有可能学校的研究生官网的导师信息没有更新,邮箱地址不准确,所以说,没有收到回复也是有可能的。②、代表一种无声的“拒绝”有些导师,可能不想太麻烦,也不大喜欢学生提前联系自己。关于研究生招生,可能会严格按照研究生复试结果来进行,一切以复试结果为准。所以,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回复,比如超过半个月,就可以再换一个导师进行联系了。以上,就是关于考研提前联系导师的一些好处与导师最常见的几种回复,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用。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吧!
日前,针对此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江苏出台研究生导师“十不准”,划定了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红线”,包括不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纵容所指导的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准安排研究生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或强行安排研究生在与自己有利益关联的单位从事与学业无关的劳动等内容。教育部也于日前发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确立了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规范划出了明确底线。其中也有“不得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的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被叫作“老板”,实验室管理越来越企业化……不少学生私下吐槽,给导师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沦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一些学生被派去参与导师承担的公司项目,不仅学业被耽误,还被迫延长读研期限,只因为导师已经“用得顺手”。所以,网友将上述规定解读为严禁称导师为老板、让学生打工,不无道理。导师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关心他们的成长。毋庸讳言,称呼导师为“老板”,反映了不健康的师生关系,不仅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不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激发了师生矛盾,甚至可能酿成激烈冲突。江苏出台《江苏省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试行)》和《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分别从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两个角度发力,为研究生导师确立行为准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将有利于构建研究生导师队伍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但是,如何落实才是关键。有网友调侃:“我要是把这条发到我们导师群会怎样?”这种担忧很正常。研究生应该以学习为主,本不应该承担与学业无关的事,这是常识,高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也有各类规定,却因为没有落实,以至于出现学生沦为导师廉价劳动力的情况。现实条件下,师生关系往往并不对等,学生时常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学生即便遇到了有违师德规范的教师,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也会选择忍气吞声。比如,学生对导师不满,能顺利换导师吗?虽然有高校允许研究生在找到愿意接受的导师后可以换导师,但由于导师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关系,换导师的诉求很难实现。所以,明确了导师行为准则,明确了相应的职责和权利,有了可供落实的规范之后,还要在制度执行上发力,完善申诉机制和评价体系,完善对导师职权监督制度,让学生们的申诉受到重视、得到回应,让导师的权力受到监督,运行在阳光之下。导师可以让学生干什么,不可以让学生干什么?导师应该为学生做什么,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合格的导师?这些问题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公众对此有基本的共识。改变不健康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师生关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很多问题自然就不会发生了。(原题为:《导师不是老板 别让学生忍气吞声》)
对于研究生导师,我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印象都是“严肃”“博学”“有深度”。而广东这位研究生的招生信息却因为真诚又风趣而颠覆了大家对研究生导师的刻板印象。尽管该导师在招生信息中凸显出了对学生的“差别对待”,可是仍然惹得很多网友都直呼“导师这么好笑,我要去考研了”“这个老师太可爱”。(图注:网友对该老师的评论)那么,这个研究生导师的招生信息都有哪些段子呢?1、“领军学生,叫我小邹就行!如果不喜欢我的研究方向,我可以改。”“拔尖学生,可以直呼我名,具体研究方向,可以商量。”“优秀学生,最好称呼我为老师,研究主题限于嗅觉和味觉。”2、如果同门之间为加深感情,偶尔吐槽我可以,别让玻璃心的我知道。3、要求学生英语过六级,如果脸皮狗厚,四级也可以。(图注:招生信息的部分内容截图)4、上午9点前别联系我,没课一般在睡觉。5、不求学生特别优秀,但学生天赋异禀,毕业前把我培养成博导,当然会更开心。在看了段子后,出于好奇,我去搜了这个研究生导师的招生简介,再去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搜索该老师的履历,然后就想起了清朝官吏松林说的一句话:“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图注:邹来泉老师实验室合影)该老师名叫邹来泉,2016年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博连读毕业,然后就任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围绕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嗅觉功能的行为与脑机制研究。该导师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有限,官网上的信息也更多围绕他硕博在读时的成就,不过从他2年发表9篇论文数量,且拿过不少奖项,不难看出该教师的科研水平不低。其实,网友们会因为他真诚又幽默的招生信息而瞬间被他圈粉,除了该老师言语间的可爱,还因为他作为导师谦逊又有分寸感的姿态。(图注: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就这近几年存在的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紧张问题,我认为该研究生导师在招生的一些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一、明确师生关系,摆正各自的位置。近些年来,我们几乎每年都能在新闻上看到一些导师剥削学生,把学生当成私人助理或者免费劳动力去奴役,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大等。而邹来泉教授的招生简介中,明确表明了彼此之间的互动模式,就是大家是平等的关系。在做学术研究时,学生根据本身的能力水平不同,可以对他有不同称呼和不同要求。这种区别对待不是歧视,而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毕竟,团队中大家都有自知之明,后续要合作才会更顺利。(图注:邹来泉老师招生信息截图)二、提前告知带学生方式,彼此有界限。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研究学术项目,修改论文等工作很容易因为彼此节奏差异,又沟通不到位而矛盾重重。邹来泉老师表明自己带学生的习惯,即一天只改两段论文,让学生别催。更重要是放平心态,别焦虑。与此同时,告知自己的作息,让学生在找老师沟通时会更有界限感,不会引起双方情绪的对立。比如早上9点不联系,节假日尽量别打扰,除非探讨学术问题。私生活大家都各有隐私,如果学生要倾诉,他也能倾听等。(图注:尊重彼此科研成果)三、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轻易承诺。导师窃取学生科研结果,或者强行要求第一篇论文要以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等潜规则在近些来频频曝出,这让很多研究生感到不公,可又担心会被延毕而不敢反抗。而邹来泉老师在招生中明确表明态度,论文谁写的,谁就是第一作者。而且他也没有胡乱承诺会给学生多少补贴,而是根据项目资金情况调整,并提前告知学生。而这些不仅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跟矛盾。(图注:值得其他导师学习)总之,邹来泉老师能把自己的招生情况提前说清楚,是值得很多研究生导师学习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选导师时更有方向感,另一方面对后续彼此的学习合作会减少很多阻碍。对此,你们觉得呢?————————作者简介:我是星主,金芒计划签约作者,专研教育发展与心理。欢迎大家跟我一起,从教育角度看世界、过生活、悟人生。
最近网络上很多文章和视频为了制造热点,吸引观众浏览观看,喜欢把大学老师、上了年龄的名人专家称呼为教授,很多观众对此也乐于买单。随着网络的发展,教授逐渐从大学课堂,走向民间,但大学老师、业界的名人都是教授吗?不,都是被网络带偏的,请别再瞎称呼了。袁隆平院士和钟南山院士教授,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称。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但教授与研究员是有区别的。教授有教课的任务,而研究员则没有。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根据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的相关规定,把高校教师的岗位分为13个等级。教授岗位分一至七级。其中正教授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教授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教授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称,是大学职称的最高级别。大学老师除了有教授1~7级职称外,还有8~10级的讲师,11~13级的助教,所以不是所有的大学老师都是教授,这点大家要分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强那是不是说教授一定都是大学老师,这并不一定。我国的教授被分为很多种类,除了一般的教授外,还有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荣誉教授,一共五类。“一般教授”是大学聘任的正高级职称,既上课,又搞科研、带研究生,也是学术带头人。“特聘教授”顾名思议,是特殊(特别)聘任的教授,本身是教授。“客坐教授”是“客情”聘请的学者,不定期来作报告或搞讲座。本人可能不是教授,而是名人、官员、企业家、发明者,等等。“兼职教授”是校际间、学校与社会间,互相聘请讲课的教授。本身是教授,实际讲课或搞科研、带研究生。“荣誉教授”是对知名的老教授、有成就的老领导,授予的荣誉称号。所以教授不一定都是在大学任教的老师,他有可能是客座教授,是大学邀请某知名人物来校做演讲的,在大学并不长期任教,他可能不在教师岗位,职称也可能并不是教授级别,可他在有些特定的场合,还是能被称呼为教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授一定是受高校聘任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很多人对于教授产生的误解的主要原因是以为教授是学位,然而教授并非学位,和学位关系并不大。学位是标志一个人学历的头衔,即一个人通过学习取得学士及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标志,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颁发。一般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种。我国学位就三种,学士、硕士、博士,所以别误会,教授并不是学位,而是职称。除客座教授外教授一般都是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不排除有硕士学位的教授,学士学位还是有点不大可能,因为高校一般不会聘请学士学位的老师任教。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最后一点大家经常会混淆的就是“院士 ”,但院士和教授也是没有关系的。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教授是教师岗位的称呼,二者风马牛不相及。院士可是我们国家的宝贝,学术界的大拿。所以很多大学会以“客座教授”的称号邀请院士到大学给学生开讲座;以及有些院士在大学有任职教授的经历,人们仍然习惯于称呼他们为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那如何判断某个人是否是教授呢?首先看他是现任教授,还是曾经获聘过教授。现任教授可以去看他所任教的大学的官网,一般大学官网在它的师资力量上都会有所介绍;曾经获聘过的教授可以去看他的个人简介,及他的生平介绍。大学老师并不一定都是教授,业界专家也并非一定是教授,大家在对待一些网红名人时,还是要擦亮眼,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别人云亦云,给那些蹭热点、制造噱头的人买单。
考研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备受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工作选择的是生活,考研选的则是人生的另一个岔路口,就像一句很有名的话:森林里有两条小路,而我选择了人烟稀少的一条。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研是孤军奋战。考研相当于第二场决定人生的考试,所以至关重要,这时候有很多需要做选择的地方,选专业、选学校,最重要的是选导师,一个好的导师可以让你在读研期间受益无穷,带来很多好处。以下这几类导师可谓是最佳选择。【人品好、三观正】首先,不管从事哪行哪业,人品好、三观正的人都比较招人喜欢,尤其是最近爆出的鲍某明事件更让人唏嘘不已,原来有的人只是披着人的外皮,却背地里做着让人接受不了的事。选择一个三观正的导师会比较好相处,读研期间生活会比较顺心顺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颜宁教授,她在上《开讲啦》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记到了现在――请不要叫我女科学家,这个称呼本身就有一定的性别歧视。在演讲当中,颜宁教授还提到了她的一个学生,已经读博了却为世俗所困扰,认为读博的女孩就是“大龄剩女”,选择了回家相亲,这件事一度让她感到心酸。【职称高】如果选择的导师已经被评上了教授,这样级别的导师都会有一些科研成果,学术研究方面也很有成就,那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会更得心应手。这样的导师能够在你读研期间给你指点研究项目,但是与此同时他的要求也会非常严格,对待科研成果认真负责,因为到时候发表论文是要有导师署名的,所以他会格外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很多研究都会亲力亲为,对待实验数据非常严谨,也会悉心栽培他的学生,这样的导师会让你读研时受益无穷。不过,还有一些导师年纪比较大,已经评上教授和高级职称的,对于学术研究可能不会太在意,很有可能是“放养式”管理,不会太过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样的导师,大家也不必沮丧,因为这种导师能力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兴趣一致】对研究生来讲,自己读硕期间所学基本上就是自己后半生要从事的工作了,尤其是一些同学本科期间已经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再读研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是跨考。从小到大所有人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能遇到一位志趣相投的导师,沟通方面会非常和谐。很多同学可能会有疑惑,选导师之前怎么才能知道导师设计的行业呢?一般来说,研究生导师都是发表过很多论文和科研成功的,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所以大家可以去一些大型网站,像知网这类的官方网站去搜索导师发布的论文,看看所属领域是哪一方面的,如果和自己兴趣一致,是再好不过了;除此之外询问往届的学长学姐也是一个非常快捷而且准确率更高的方法。考研复试虽然暂时没通知,但是各地的开学时间已经相继公布,相信考研复试也已经在路上了,所以请同学们放宽心去准备,这个时间刚好又是联系导师的最佳时间,趁此机会去选一个好的导师,于你接下来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大有裨益,今天说的方法大家都记住了吗?赶紧试一试吧。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研究生跳楼自杀:帮导师洗衣服打饭,叫爸爸,每天叫导师起床3月26日,武汉大学研究生陶崇园不堪其导师王攀的压迫与控制,从宿舍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大好的前途,留给家人无尽的悲伤!导师的生活管家---帮导师洗衣服、打饭,每天叫导师起床27号,陶崇园的家人得以进入陶崇园的宿舍整理其遗物,在他的电脑上,我们可以发现他跟导师的一些聊天记录。作为学生,本应该是以学业为主的,是一个身体康健、精神自由的独立个体,但是我们却惊奇地发现,陶崇园的工作不单单是学业研究,他还要帮导师洗衣服打饭,每天叫导师起床。帮导师做点事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导师有洗衣机,起床也可以设置闹钟,为什么偏偏叫自己的学生做这些事?这简直就是一个被男朋友宠坏了的小女友!而且面对王攀的要求,陶崇园必须得马上回复“到”、“是”,而且得马上执行。被逼叫导师爸爸更令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在这份聊天记录里,陶崇园称呼其导师为“爸爸”。陶崇园的家中父母双全,家庭和睦,知识分子家庭,他的母亲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这是极不正常的。在短信聊天中,陶崇园也是这样称呼王攀,曾经有一次,陶崇园表示自己不习惯这样说,“感觉很假!”想摆脱导师的控制,找工作被威胁本科毕业后,陶崇园学业优秀,被保送母亲工作的华中科技大学读研。王攀很不满,要求陶崇园在自己的手底下读研,并承诺陶崇园在读研期间每年获得5000块的补助,并在研究生毕业后去美国读博士。陶崇园就留下来跟着王攀读研了。临近研究生毕业时,王攀并没有推荐他出国读博,陶崇园只能自己联系国外大学研究室的咨询读博的事情。出国读博首先要导师推荐,在国外大学的老师同意接收陶崇园读博的情况下,王攀不同意陶崇园离开。读博无望,不堪导师控制的陶崇园打算出去找工作。被王攀发现,要求他退出足球队,离开办公室等等。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极不正常的。“王攀教授经常叫崇园晚上八九点到他家”,陶崇园的大学同学肖骁说。“有一次我们一帮同学去学校附近的KTV聚餐,但在吃过晚饭后,崇园却表示王攀叫他去他家帮忙。”面对着这样强势、而且常常干涉学生生活的导师,看看网友们都是怎样看的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