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到博士,达到“学位金字塔”的顶端,到底有什么用?或许你看到好多人考取了相当不错的大学,并攻读了博士学位,然而那些博士毕业之后所找的工作,每个月的月薪却差强人意或者相当“精致”。于是有些人心中就纳闷了——“博士生大半辈子为学历学位劳碌奔波着,到最后究竟得到了什么?学习的用处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博士混得凄惨的毕竟是少数,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之所以在毕业之后在事业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原因不在博士学位不好。可以说,就算博士生毕业之后回家种地或者养猪,暂时“龙行浅滩”,但只要底蕴在,一旦拥有机会,就很可能“一飞冲天”。混得不好的博士只是个例,就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博士都混得挺好的,很多博士的年薪是工薪阶层的好几倍。读博士的用处,除了平均薪金比其他大部分低学历的人高之外,其发展前景也比大部分其他学历的人要好一些。举个例子,想要拥有上海户口的途径,其中第四条就是“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优先落户上海。”由此可以看出,博士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国内其他地方,都算是“稀缺资源”。无论是前途还是“钱途”,博士生和非博士大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博士”二字,何为博?博学多才,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在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都混得开,才是真正牛13的博士。从短期利益来看,读博花的成本和毕业之后的工资有可能形成落差,而且博士中的“剩男”、“剩女”特别多,但从长远来看,读博所花的时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一个过程。更何况,博士生毕业之后,哪怕是去高校当老师,工资收入和其他学历的老师比起来,也是有一定优势的。博士与非博士的区别不单单在于一张证书、一堆论文,而在于其眼界更宽,在人生旅程中拥有更多“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机会。虽然博士不一定能一下子腰缠万贯,成为传说中的暴发户,虽然读博期间会错过最佳的结婚年龄,但为何国内那么多人对博士学位趋之若鹜?还不是因为博士学位的吸引力十足吗?如果你有机会读博,你会选择一如既往地攻读下去吗?欢迎留言探讨。
学士(Bachelor Degree),是本科(undergraate)毕业能够获取的学位。我在中国的时候有理学生、工学士、文学士等之分,不知现在是否有变化。国外的分法也比较类似,比如通识教育的文科(liberal art)的学位常常是BA(Bachelor of Art),理科专业(Science)授BS(Bachelor of Science)等等。学士学位一般需要全时读四年获得,也有的专业譬如工程、设计等需要五年,当然半工半读要多久就不好说了。硕士(Master Degree),是研究生(graate)期间可以获得的第一个学位,在中国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全时攻读,最后要写硕士论文。在美国硕士则有两种,一种是学分硕士,只需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以文科居多,用的时间短一些,一年半甚至一年就能毕业拿到学位;另一种是论文硕士,需要做实验收集数据写论文,这样的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毕业。博士(Ph.D),是研究生期间可以获得的比硕士更高一级别的学位,攻读博士并不需要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可以直接攻博,但是一旦博士不能达到毕业水平的话,可以改成硕士毕业。博士需要三到五年全时攻读,也有延长到更久的,在美国如果七年博士还没有毕业,一般会被认为该博士生没有毕业的能力,但这并不绝对,我认识的同学中有读了九年最后拿到博士学位,论文做的极其优秀,属于慢工出细活儿的那种。学士、硕士、博士都是一种学位,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是一种学历提升的过程,简单的说,本科生就是学士,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硕士,毕业获得的是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毕业后获得的就是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就是最高学历。而博士后是一种工作经历,并不是一种学历,它是有工资的。博士后是指博士毕业取得学位、学历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务或职称,它只是一段工作经历。教授是一种高级职称,比教授低的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过去的教授不一定是博士、硕士,甚至连学士也不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教授可以拿到行业的最高职称津贴,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而博士、硕士、学士只是证明他们在相应的学习阶段,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虽然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甚至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工作过,但不一定就能很快评上教授。反过来说,虽然教授没有较高的学历或者学位,但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学习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教学经验、研究经历比较丰富,他仍然可以当研究生导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并且我国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
之前,小西每次聊到博士毕业的话题,都会引发不小的争议。不过,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的是博士学位非常难获得,毕业真心不易啊!事实上,不止国内,国外一样存在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难题。小西一个去日本读博的同学曾反馈,她所在大学一样很多人延期,最长的推迟4年才毕业。还有一些人直接放弃后去工作的。比如说,美国研究型高校未设置固定毕业年限,也就不存在延期一说,但是放弃或难以完成博士学业的学生比例不低。而且,学生后期还需要承担自己的课题费用,经历同样十分艰辛。在我看来,博士学位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学位,想要简单的获取是非常不合适的。尤其是,翟天临的学术不端事件再次给我们敲醒警钟,这是对其他学生的最大不公平。事件爆出后影响真的不小。海量的硕士生通宵修改学位论文,边修改边骂“翟博士”。部分博士生就更惨啦,直接被延期半年毕业,修改完善学位论文后再送审走答辩流程。因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要求被提高,而且单独划拨经费用于学位论文的抽查,之前简单的“混过去”的想法已无法实现。学位论文一旦抽查不合格,导师最低也是3年停止招生、无法晋升的处分。不否认有不负责的导师,疏于指导研究生,影响他们毕业。反过来,也有学生学术不端,蒙蔽导师毕业后,最终坑了导师的。在这个浪潮中,我们专业就有3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延期半年答辩。不是因为小论文不达要求,而是学位论文不过关。之前,我也曾提过,英文小论文写得好,不代表能写出一篇逻辑合理、质量不低的学位论文。聊回博士学位有多难拿。想要获得博士学位的前提,是有机会顺利读博。以前常说的“没有读不了的博士”早已不再准确。相比高考,读博院校和导师的选择更加扎堆。“能去的不想去,想去的去不了。”是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一个词就是“真难啊”!不少双非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不多,读博的学生同样也少。某些导师常常没人报考,毕竟学生们心中有“双非大学的博士值得读吗?”的疑惑。事实上,2019年在沟通联系博导的不少学生,应该发现想找个好平台、好导师读博真的太难了。每一次期间的回复都是“不好意思,我今年已经有学生了。你可以试试其他优秀的导师”。为什么会这样难呢?除了扎堆,还有“双一流”高校普遍采用申请-考核制,鼓励优秀推免生直博,支持课题组内学生硕博连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名校留给外校学生的博士招生指标真的已不多。比如说,带有“学术帽子”的大牛导师,每年2个左右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提前1-2年就被预约(送人情)。或者说导师自己课题组内的硕士生毕业后,选择继续留课题组做课题,排队晚1-2年入学的。读博之后的课题研究也充满不可预见性(探索性的),再好的实验方案也不能保障一定成功。有时候,觉得好难的原因在于辛苦一年的实验最终发现探索是失败的,只能无奈地重头再来。在我读博期间,最大的感悟就是做野外试验真难。布置样地的栅栏、塑料桶等校物件也有人拿,种植的植物也有人放羊去啃,第3年试验基地被企业生产需要直接破坏,实验进度多次被耽搁影响。如今想起来都觉得真坎坷啊当然,上面提及的是一些合理因素,还得考虑博士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科研能力。相信很多老师都有对你说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选择要谨慎。另外,导师要求高、能力不足且缺少指导、频繁变更研究方向、师德不佳等因素,一旦遇到,想获得博士学位也会变得非常难。也许,这就是为何《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中,博士生毕业延期率高达近2/3的原因。最后,我想说博士延期压力很大,而且这件事按道理来说也不是丢人的事,更谈不上犯了多大的错。但是,往往身边的朋友、同学会给他们打上“失败”的印记,进一步引发悲剧。请多给他们一点关爱。祝愿各位在读博士生都能顺利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加油!
本文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等待引语: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把读学位如同打兔子。本科是,教授把兔子绑好了,然后给大家一张地图,说:“这片林子里有兔子,大家抄家伙去打吧”。硕士是,教授知道林子里有兔子,把几把猎枪交给学生,说:“同学们,这林子里肯定有兔子,快去打吧。”博士是,教授指着一片林子说:“那可能有兔子,要不你去打打?”客观来看,当然读博士有利有弊,博士给我带来的是一段安静的时光,让我有足够时间去思考人生。想通之后做决定基本上再也没糊涂过。博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开了眼界,由导师领着在科学研究的殿堂里逛了一圈,涨了见识,回到生活工作里会发现很多实际问题都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读博士的弊主要是时间问题。因为思考人生和科学研究殿堂参观学习其实不必要那么长时间。如果不希望以后做科研,博士后期其实很难熬。“读书读死不会变通”等,是典型的大众偏见,就跟“打篮球长得高”一样。许多极富街头智慧的人路子很多,不需要读博士也能混得很好,所以读博士的自然少一些。那些死板不变通的人因为选择有限,继续读博士就成了很多人的自然选择。通过自己这几年的读博体验而言,读博的利远远大于弊,读了博士才知道硕士与博士的差距有多大。01、学术能力上从宏观来看的,硕士阶段是个学术训练阶段,培养目标是学术活动中严谨的执行者。博士阶段培养的是学术活动中的决策者,创新者。硕士和博士的学术能力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经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会使你能够更透彻的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根据问题的本质去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02、思维方式上硕士和本科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以及根据已有的研究或话题进行“顺向”思维,而博士培养的更多的是批判思维以及“逆向”思维,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不偏不倚,对权威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和证明的态度。03、人生态度上读了博士的人一般都比较自信,硕士遇到问题和博士遇到问题是完全不同的,博士遇到问题更多的是自信自我解决,硕士遇到问题更多的是去求助。博士有了这种自信,生活工作里会多一些机会。04、生活方式上读博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相比于钱来说,读博的机会显得更是一种稀缺资源,你可以体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体验是非常奢侈的,有限的,难得的,所以自然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如果说有人选择冒险、挑战生命极限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读博也是。读博完成和实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享受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种收获。05、人脉积累上读博可以积累一些资源。博士期间会遇到很多名师,也会有很多优秀的同学,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资源。就算日后你的同学里出不了王侯将相,但至少以他们的起点,在各行各业上都会是精英。当很多同学遍布在很多城市的很多高校,无论对搞研究,还是作为了解风土人情的交流,都是颇有助益的,博士期间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06、社会认同上最简单的,在学校一个博士研究生,会叫他张博,李博,王博等等,在企业当中,会叫张博士,李博士,王博士等等。但是一般不会有人叫张硕,李硕。所以博士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会比较高。07、积分落户上比如一些一线城市的落户要求,部分加分项诸如:申请人每连续缴纳社保满1年积3分;在自有产权房每连续居住满1年积1分、在租赁房或宿舍住满1年积0.5分;获得学历如大学专科积9分、大学本科15分、硕士27分、博士39分。08、进入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待遇上在国内,博士学历和硕士学历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确实会不一样。比如很直观的经历就是硕士毕业后,还需要经历层层选拔很艰难的进入公务员行列,进入后的待遇一般是副科,而博士毕业后进入公务员行列就比较简单,待遇也不比较好,一般至少都是副处。而且晋升的机会也比较高。09、进高校待遇上一些本科高校招老师的基本条件就是博士学历,所以博士学位是进入高校的敲门砖,没有博士学位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当然硕士想进入高校职能进入一些高职院校,所以从发展前途来看,硕士学历远远不如博士学历。10、社会待遇上比如一些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直接标明:硕士年薪15万,博士年薪30万,生活补贴以及后期的发展却完全不一样。11、挣钱能力上一般来讲,博士比硕士的挣钱能力更高,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博士往往能够表现出更高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博士的格局更高,挣钱的思路和能力也会越高。结语学位就是你的另一个芝麻信用分。现在早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车马都很慢,可以用一生去了解一个人的“旧社会”了。在这个大家都很忙的陌生人社会,如何去确定一个人大概率上会是怎么样的人?在网上进行不见面交易时,我们可能会去参考他的芝麻信用、他的会员等级和他的以往交易记录。而学位其实在你的生活中起到的也就是这样的作用。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两个陌生人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学位高、毕业学校好的人会比学位低、毕业学校差的人有更高的学术潜力和钻研精神。在这个时候,学位证就相当于你的学校代替淘宝给你的信用分,而你以往的求学经历就相当于你的交易记录。博士就相当与750分以上的芝麻分用户,不管会不会有人去听,但起码可以在圈子里发声了。而硕士就相当于750分以下的用户,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你始终还只能老老实实的低头去学习。拿到博士学位证的那一刹那,就是749分和750分的临界点。至于质变,最能引起博士生们共鸣的恐怕就是这句话:我变秃了,也变强了。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一次去健身的时候,跟健身房一个小伙聊天,小伙知道我是博士感到很惊讶,问我“博士毕业考试多少分及格?是不是特别难?”一时我竟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一阵蒙圈之后告诉他博士毕业不需要考试,但需要发论文、写大论文。小伙又问“博士几年毕业?”我说博士没年限,有四年毕业的,也有六七年毕业的,还有六七年仍没有毕业的。小伙一脸懵圈,似懂非懂不再。是啊,博士毕业是个大难题,博士延期很正常,很多人的博士都是一延再延,甚至遥遥无期,中途退学的也有。决定读博士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报考院校的博士毕业年限。博士,作为学历金字塔顶端的一群貌似神秘人群,一直为外人所崇拜。其中原因,除了博士比较少见以外,还有就是博士难毕业。为了读博士,可以不贪恋爱、不结婚、不要孩子,甚至秃了头、抑郁自尽,前段时间中科大一位在读博士刘春杨自杀,就跟博士延期毕业有关。学校会规定博士时间,一般是3-6年,能够3年毕业的都是博士中的翘楚,少之又少。大部分四年才开始毕业,甚至有六七年、七八年还没毕业,最后只能肄业的,也就是说没有学位证。这种情况很惨,博士几年下来,几乎没有任何成果。因为单位招聘需要毕业证和学位证。博士圈流传一句话“博士有风险,读博需谨慎!”反应了很多博士的心声,为了博士毕业,熬夜写论文、查资料,那种紧张、枯燥、乏味、甚至没有希望的感觉,只有真正读过博士的人才能懂得。如果自己能够忍受这些,那恭喜你可以读博士。但读博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博士到底几年能毕业!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欢迎留言评论交流。
对于每一个打算考博的人来说,都有一个让他考博士的理由,有的人说自己考博士是为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也有人说是为追求自己对科研事业的热爱,还有人说是为了完成人生的一次修行。但是不管是哪一个原因,选择了读博说明博士学位是有一定价值的。那么自不而然会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博士学位到底值多少钱?有的人会用博士期间自己的花费角度来计算,认为三年的学分大概3-4万块钱,加上三年的生活费3-4万块钱,再加上其他的费用2万块左右,因此读一个博士的成本大概是8-10万块钱。也有人认为,博士学位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花费的角度考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博士只值10万块钱的话,那么就没有那么多人考虑去读博士了。也有人认为,博士的价值应当从35岁的年龄来计算,也就是说博士的优势一般是在35岁以前较为突显,35岁以后毕业的博士就没有较多的优势了,包括失去申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的资格,按脱产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30岁来算,博士平均一年能多赚10万块钱,那么博士学位的价值大概值50万块钱。也有人说博士学位是无法计算值多少钱的,因为对于不同的博士,收入差距非常大,有的博士年薪能达到上百万,有的就十来万块钱,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来衡量博士的价值,但是话说回来,除了行业差距,个人的差距也造成博士收入差距非常大,有的博士善于经营,有的博士不愿经营,这也是无法计算的一个原因。那么一个博士学位到底值多少钱,其实无论从花费成本,年龄以及个体差异来看,都是仅仅反映了某个方面,而并不能客观反映这个问题。博士只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其实,从导师的角度来说,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就是在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求学经历而已,也就是说读博就是第一次真正加入到科研团队,培养自己完成科研任务的素质和能力,为自己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前期的训练和奠定了自己未来研究的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成本,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个很有未来的希望。博士的价值本质上是人生价值的一种反映塔主认为博士的价值还真不能用具体的金额来衡量,博士学位其实是给了你一个职称,一个平台,一个方向和一个起点,但是这些东西的价值都是无法具体衡量的,也不能直接变成金钱放到你的兜里,而是在这种环境下,看你的人生该怎样活,是利用这些东西体现人生价值,还是抛掉这些选择其他的环境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博士的价值就是你人生价值中的一个选项而已。以上就是塔主对博士学位价值问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大家和塔主一起讨论!
为什么要考研,要读博?其实这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读博难不难也因人而异。有的人甚至把读博跟“赌博”放在同一个高度。如果你没觉得读博有多难,那就去读一个博士学位。首先,现在读博的工资也挺高的,好的985,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普通博士每个月稳稳的奖学金都能拿到8K以上,差一点的211,每个月拿到3K奖学金也是最基本的。覆盖基本的日常开支是足够的,优秀一点的博士生,每年出几个好论文成果,每个月拿到上万都不是问题,这和硕士直接就去工作相比,前几年的工资也是差不多的。其次,学历越高,受人尊敬的程度也越高。总的来说,现在大家的学历都高了,不管是有编制的单位,还是企业公司,将来要提拔干部的时候,没有高学历显然是非常被动的。如果三到五年能够换一张接下来几十年终身具有高收益的学历,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这些时间的付出和努力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最后,读博可以把稍微聪明的人,变得更加聪明和睿智,或者叫更加成熟稳重。经历过读博的人都清楚,整个过程会受到很多挫折,而且这些挫折谁都帮不了你,只有你自己帮助自己才能渡过。硕士的时候还好一点,大家做的方向都类似,有师哥师姐和同学互相帮助,发一篇灌水的小论文就能毕业,难度不大,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挫折科研。但是,读博就不同了,不仅方向基本都不一样,而且多发表几篇灌水的小论文也不能毕业,这个时候没有逼自己一把,去碰几个真正的挫折,是很难发表出好论文的。
对每一个准备想读博的人,尤其是二本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而言,很纠结读本校博士还是努力考个重点院校的博士?如果读自己学校的,成绩好的可以不考试交材料的形式直接申请,即使成绩不好也没关系,二本院校博士是非常好考的,即只要你想上,基本上都能录取。而去重点院校的博士则要通过较高的审核要求和考试成绩的才能录取。可能有的人会想,不都是博士吗?上哪个学校有什么区别?虽然是二本院校,我只要努力做实验和发表论文,毕业照样能拿到博士学位,为啥要花大力气考那些重点院校的博士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重点院校和二本院校的博士差距到底在哪里?其实,对于博士阶段而言,主要任务已不再是已有研究的重复。而是要进行某个领域内的创新性研究。因此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多少就成为衡量一名博士水平高低的直接标准。那么创新性研究无非是在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而这些方面的突破,直接取决于所在科研团队的软硬件实力。因此,一个高水平且有创新性的科研团队,再加上优质的实验平台,是创新科研成果产生的必备条件。那么作为一名博士,要想有优质的科研产出,就必须依托这样的科研团队,再加上优质的实验平台才能实现。重点院校一般具有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拥有先进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国家级实验室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因此,重点院校的博士在读博期间很容易突破某项研究,能产出较多的优质成果,同时读博期间也锻炼了良好的科研素质。那么在二本院校的博士在读博期间,会面临哪些困难呢?硬件条件的限制首先是导师主持项目等级的限制。一般二本院校博导具有国家级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并不多。多半是主持省内或者地区的一些科研项目。因此从项目本身而言,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性不多。那么就决定了未来你依托导师项目撰写的论文,并没有最新的前沿研究。那么你的研究和当前的前沿热点有一定的差距了。其次是博士培养经费较少。一般二本院校博导由于主持项目等级的原因,博士培养经费并不是很充裕。因此,二本院校读博时,在一开始的实验设计上就自不而然地受到经费的限制。很多实验的技术和方法无法实现,因此整个实验的等级就会受到限制。第三是实验平台的限制。二本院校比起一本院校而言,很少有国家级的实验室。因此缺少某些研究领域的新仪器和设备。甚至有些已有的仪器设备在行业内已经被淘汰,但还用于部分博士生的研究中。由于仪器设备的限制,部分二本院校博士生获得的实验数据,从方法、技术和精度上都达不到当前业内研究的认可度。所以导致最终的论文广度和深度不高,质量也一般。软件条件的限制首先是师资科研水平的限制。很多二本院校的导师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在博士培养思路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对较弱。那么学生的眼界自然也受到限制。同时二本院校缺少与国际和国内的大牛学术交流的机会。很难接触到某个领域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得博士在思路上不开,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培养。科研氛围的限制。很多二本院校的科研氛围一般,很多老师和学生不是真正用心做科研,仅仅是为了得到文凭。你会发现你周围的很多博士都不学习,甚至导师本身也不做研究,那么近墨者黑,久而久之你自然也无法摆脱环境对你的影响。既然二本院校做科研有这么多的劣势,那么,我们到底值不值得去读二本院校的博士呢?工作需要拿文凭建议考虑如果你不考虑就业问题,就想在离家近二本院校拿一张博士文凭的话。那么我建议你,在地方的二本院校读博士是最合适的。因为二本院校博士含金量不是很高,因此毕业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毕业相对容易。所以你不需要那么大压力来完成你的学位攻读。走科研发展道路建议放弃如果你是真心想搞科研。想在科研这条路上有所发展。那么我建议还是选择重本院校去读博。因为很多领域对博士的毕业学校还是比较看重的,而一般的二本院校的博士水平认可度不高,因此在找工作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因此,还在纠结这个问题的小伙伴们。已经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了。那就快点行动起来吧!
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底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也有很多版本,自考君挑选了几个比较经典的版本,一起和大家一同探讨。一、学生版二、圈圈版想象这个圆圈代表了人类的所有知识。你小学毕业时,了解了其中一小部分。高中毕业时,了解了更多。拿到本科学位后,你有了自己的专业。硕士学位让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钻研。继续阅读学术论文,你会逐渐抵达人类知识的边界。一旦抵达了边界,你便专注于此。你花几年的时间试图突破边界。终于有一天,你推动了它。这个凸出来的部分,让你获得了博士学位。当然,对你而言,这个世界看上去不一样了。但别忘了全局是长这样的。这是一组非常生动的图画,最后那张图更是“意外结局”的典范。它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对于走在硕博道路上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提醒:不要因为推动了一点边界而洋洋自得,也不要一味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中,忘记了这个世界的辽阔和丰富。三、兔子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比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导师负责给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学会打兔子的本领。反之,研究生则是从导师那里了解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打兔子本领擒获一只兔子(就是做完论文)。有人由此衍生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之区别的“兔子理论”:本科生:学习捡“死”兔子。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硕士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四、红烧肉版本科论文第一章:红烧肉的定义和类型;第二章:各种红烧肉区别和特点;第三章:东坡红烧肉的具体特点;第四章:烹制东坡红烧肉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结论:东坡红烧肉可以更好吃。硕士论文第一章:关于猪肉做法的文献综述;第二章:红烧肉做法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三章:传统红烧肉制作和研究方式介绍和比较;第四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红烧肉做法的启示;第五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具体做法;第六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创新之处和进一步研究建议。结论:红烧肉很好吃,但是吃的过程中注意区分,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下的红烧肉做得会更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博士论文序言:历史中猪肉食谱的文献综述、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足和问题;第一篇(第一章到第三章):猪是怎样养成的;第二篇(第四章到第五章):猪的各个部分肉质的区分和作用;第三篇(第六章到第七章):马克思理论不同发展阶段对红烧肉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第四篇(第八章到第十章):红烧肉制作的实证研究(变量选取、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结论:红烧肉是不是可以吃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总体来看,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红烧肉是不错的营养、美容食品,但操作过程的障碍还需要通过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支持,使红烧肉更好地实现增加营养、避免增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五、专业分析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较为全面的从学习、分析、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本、硕、博学习的区别,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1.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例如,家长们对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个大学生,而不是要求找学某种专业的。家长们未必能解释为什么,但他们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你们应注重学习什么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对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同。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后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例会高一点,约15%。而博士毕业生以博士专业为终身职业的人数应不低于三分之二,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也可以说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2.硕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学习的区别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区别是专业水平差别,不是素质差别。两类毕业生在为人的素质上没有差别,其区别是研究技能。研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技能。硕士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很少。因此硕士生要注重学习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级交待下来的任何一项事务性工作,都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判断问题的性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实施的方案和路径。这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献回顾、找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做出结论。无论是研究具体的事务性问题还是研究学术性问题,都需要广义上的研究能力,懂得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用的研究方法。由于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前者是事务性的,后者是学术性的,因此你们对于学术的态度不能一样。博士生要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即发现错误的能力,因为发现现有知识的缺陷,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生如果有了这种批判精神,那你最好选择毕业后读博。否则,你到了工作单位,总是发现领导的决策有缺陷,你会不甘心情愿地执行领导决定,你工作就做不好。因此硕士的学习主要是学研究技能,学会如何将研究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培养成清华人的“能干、出活”精神。我以为能达做到这一点,硕士教育就达到了目标。博士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知道的知识。要发现新知识不仅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很多学术研究所发现的知识都没有实际用处,不能转化成为物质财富。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讲,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属于非理性的,因为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然而,人类的科学进步就是建立在发现了很多人们认为没用的知识的基础上的。然而,发现新知识是有乐趣的事,于是很多博士选择在低工资的大学就业而不选择高工资的企业。家长们常说的,“这孩子读傻了”,就是这个异化过程。社会上常说的“笨得像个博士,傻得像个教授”,就是异化的结果。当你领到博士学位证书时还没被异化,你可能是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涨知识: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就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学学历、研究生学历学位:学士(大学本科毕业),硕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注意:博士后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工作经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啦!自考君每天为你分享更多相关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
机器学习硕士毕业后,读博或工作,这是一个忧桑的人生抉择。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它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可怜的薪资和不确定的就业条件等等。但是在读研,尤其是博士生期间,我们又会遭受各种打击、遇到各种问题,甚至怀疑到底值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读博。所以,在硕士毕业后,我们到底是继续读博还是直接工作?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读博还是投入业界的怀抱?一位博士三年级的学生表示,Ta 敢肯定几乎每一位机器学习博士生在做项目中都会萌生这样的想法,就 Ta 自己而言,在完成第三年博士课程后,Ta 认真考虑要投入业界。虽然与研究团队成员相处愉快,但节奏太慢了,Ta 觉得自己学不到任何东西了。过去三个暑假,这位博士生一直都在实习(一次是在一家较大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另外两次是在两家较小的创业公司从事工程师相关研究工作),并发现相较于单纯的研究,Ta 更享受创业公司的工作环境。Ta 称自己更喜欢构建一个能够在现实世界运行的系统,而不是想出一个性能在 CIFAR100 数据集上提升 0.5% 的架构。Ta 宁愿从事研究性工程,而不是「数据科学」或通用软件工程,但 Ta 不认为自己能够进入一家研究实验室。最好的情况是,在度过 6 年博士生涯后顺利毕业,然后有可能从事那些只要求工科硕士学位的研究工程师工作。一方面,Ta 觉得自己会后悔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并因此错失了一些工作机会,但另一方面,虽然放弃了再熬三年获得高薪的机会,但可以在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度过青春年华(这位博士生的大学在一个无聊的大学城中)。看着 Ta 的那些本科毕业即开始工作的朋友们正在职业之路(工程师)上大展宏图,而 Ta 自己只能苦逼地一天天呆在实验室赶制一篇又一篇论文,这真是太丧了!Ta 想问问大家,你们当中那些拿到工科硕士学位后即认真考虑投身业界的朋友有没有后悔呢(或者那些继续选择读博的有没有后悔呢?)大神们怎么看观点 1:支持继续读一位即将毕业的 PHD 表示,Ta 也因为这个问题挣扎过很长时间,很多次都想拿个硕士学位走人。但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 Ta——Ta 觉得读博就像开一家创业公司:你投入了很多,并希望收获丰厚的回报。这么想的话,写论文就不单单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对于 ML 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许多刚出校门的 PhD 就得到了不错的职位和薪水。因此,如果坚持读下去,即使志在业界,你也会往前迈进一大步。这位准 PhD 自己也在业界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所以 Ta 认为博士学位在未来还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对于「实战经验更好」或「PhD 只是一纸文凭」之类的论调,这都是太想当然了,因为有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博士在和你竞争相同的职位。对于谷歌之类的大公司,如果不是 PhD,甚至都不会有面试的机会。而且对于博士生来说,实习的机会有很多,因为它们想在毕业后雇佣你。一位过来人表示,对于工科博士和硕士而言,薪水、待遇、升职空间的确存在很大差异。博士的额外收入和能够拿到的项目的确和硕士不一样。大家对硕士的要求可能是「做出昨天需要的东西,立刻、马上」;而对博士的要求可能就是「尝试做出 10 年后还能卖出去的东西」。另外,尽管薪水可能相差无几,但博士在时间管理上更加自由,可以在家办公等。有人在工作之后才看到这些差异,于是决定回去继续读书。一位重返学界的硕士工程师表示,尽管在工作中已经拼尽全力,但还是有人跟 Ta 说,「如果有博士学位,你会有更多选择(薪水、职责范围等)」。因此,他觉得自己被学历限制住了,所以痛下决心重返学界,本着赶早不赶晚的心态继续读书。尽管读博之路可能非常辛苦,但有人觉得,职业生涯是一场长达 35 年的马拉松,现在不应该贪图压力较小的生活,而应该将这种生活留到以后。「尽管职业生涯已经过半,我还在考虑回去读博。」如果硕士毕业后就离开学界,这没什么问题,但你需要做更多才能展示你的价值。如果你是在博士期间辍学,那么就需要在简历上解释这一段经历,解释为什么没能完成博士学业。这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也会引起很多顾虑。所以先准备好硬着头皮走下去,那么就继续读博吧。观点 2:不读博影响不大当然,也有人表示学历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一位 ML 的资深从业者表示,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核心机器学习工作了。幸运的是,Ta 刚入行时,这个领域还没有那么火。Ta 觉得业界经验更加重要,你可以在业界学到关键的沟通和业务逻辑技巧,公司也更加注重这些。而且,积累模型部署整个流程的上手经验比拿到数据科学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更有价值。Ta 回忆说,自己之所以放弃攻读硕士学位,是因为 Ta 看到周围都是这样的人,并很快意识到,只要你工作出色,无论学历高低,公司都会欣赏你。Ta 告诉自己,「你的工作很出色」,而且 Ta 也不喜欢纯研究环境的节奏,因此选择去了私企。Ta 表示,这也许是自己做的最好的决定。当然,Ta 也不否认博士学位的好处,尤其是在数据科学领域。因为在这一领域,没有正规第二学历的人确实在写文档、做研究方面存在短板。Ta 建议题主问一下自己。你真的喜欢做研究、发表论文吗?还是愿意躬身从基层做起,构建系统并解决问题。对于不读博就进不了大公司的说法,有人也提出了反驳。Ta 表示,谷歌的很多团队都会雇佣软件工程师来做 ML 工作,即使这些人没有博士学位。Ta 个人认为相关的实习/工作经验比学术研究更加有吸引力。有人说博士候选人可能拥有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技巧,也可以用一两篇已发表的论文来展示自己的工作。但发表过优质论文的硕士毕业生差不多也有这些东西。博士毕业生可能起点和薪资都比较高,但硕士能早几年起步,利用这几年升到相同的职位,所以最后的差距就看不出来了。至于放弃读博对于公司来说是不是一个危险信号,有人提出了另一种看法。Ta 认为,6 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利用这六年同时了解业界和学界也很有价值。题主想要转战业界只是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最喜欢什么,而不是无能为力的表现。当然,每个人关于是否继续读博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前提是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不愿意为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买单。如果选择继续读博,那么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要做好准备。一周多前,Nature 发表了一篇社论,表明现在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都处于身体过于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Nature 社论:读博有害健康?Nature 表明,过去很多研究都揭示了这种趋势,比利时 Flanders 的一些 PhD 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这些研究都揭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1)短期博士和博士后合同,会让雇主和导师根本不重视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本来就是学校与导师的义务。而且目前学术界经常会对长时间工作持鼓励态度,这会极大助长过度劳动的状态和气氛。2)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研究者和他们导师之间的权利平衡是有问题的。资深科学家既需要充当学生的强力支持者,同时还需要成为独立的评估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将阻碍学生分享潜在的健康问题,因为学生也会担心影响专业上的进步。总之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博士生的压力与心理状态,所以很多博士/博士生都会告诫学弟学妹们,读博之前一定要有完善的准备。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减轻读博期间的心理问题吗?Nature 表明,目前也有很多基金在帮助研究机构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很多研究在积极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Nature 表示,其实解决方案就在眼前,导师需要有一个全面、强制性的培训,从而识别、帮助和理解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此外,学生也可以不止有一个导师,这样他们就能在不担心职业生涯受阻的情况下得到支持。大学校园也需要确保为本科生提供的精神健康服务,能帮助研究生和博士后远离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研究社区应该尊重研究者寻找生活与研究之间的平衡点。对于很多人而言,读博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不如拿到硕士文凭后就加入产业界。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以后读博并不会或很少影响健康,我们能在「适当」的压力下学会做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参考链接: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bt0m8v/d_to_finish_or_to_master_out/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