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大类内,有一个细分的基础医学。所谓基础医学,就是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应用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去解决医学问题的一系列医学分支学科的总称。专业介绍顾名思义,就是现有医学的基础,以科学研究为主。学习基础医学的学生并不会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而是会成为探索人体奥秘的科学家。临床医学是如何让人从病态恢复到常态,而基础医学是探究人为什么发病。主要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刨学、组织胚胎学、外科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等院校排名最新基础医学专业大学排名名次 学校名称 专业星级 所在地区1 四川大学 6星级 四川1 复旦大学 6星级 上海3 北京大学 5星级 北京3 中山大学 5星级 广东5 南方医科大学 4星级 广东5 浙江大学 4星级 浙江5 南昌大学 4星级 江西5 西安交通大 4星级 陕西5 中南大学 4星级 湖南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3星级 上海10 中国医科大学 3星级 辽宁10 天津医科大学 3星级 天津10 郑州大学 3星级 河南10 南京大学 3星级 江苏10 首都医科大学 3星级 北京学习经历基础医学的课程安排与临床医学的区别不大,课程安排十分紧凑,学起来并不轻松。大二大三还需要在上课的同时接受实验技能和临床培训。第四年还要进入医院实习,实习期半年,之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就业去向1. 出国留学,选择国外科研水平较高的实验室继续深造,以博士后为主,工资待遇好,增长见识。博士后工作2-5年后,回国进入高校组建自己的实验室。2. 就业,①医疗检验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的技术员;②医药代表;③中专或大专老师;④基层医院工作;⑤考公务员;⑥待业。3. 读研、读博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进入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专业缺点基础医学的本科想找到一个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身为医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东西太过专业,并不能接触到太多其他行业的东西,毕业时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中相关的又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大多数人就业得很尴尬,薪资不高,晋升空间也很窄。而且公司做技术只要博士背景。科研的话,时间成本太高,需要博士,毕业时30岁,30岁之前无收入。如果是名校的背景,跟着大牛那也还好,普通学校的出来没什么太多名堂。前辈经验要么狠下心去名校读博,出个国,回国进好的高校,在大学教学和做课题,或者去医药企业做研发。要么告别这个专业。薪资待遇通过179份基础医学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基础医学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 7280 元。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基础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5250元,3-5年工资8860元。优复数学整理发布!
金秋九月,对于研三毕业生而言,正处于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每年各高校硕博连读的选拔就是在九月份开展的,也就是说硕士生如果想继续深造读博士的话,可以不用参加来年三月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只要通过各个高校自己的硕博连读选拔制度,直接进入到博士阶段,这样难度上要比考博士相对简单。但是对于大部分研三毕业生而言,往往在九月份还拿不准自己要继续读博还是要找工作,有些同学打算先找工作,如果工作找得不理想,再去选择读博士。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硕博连读选拔是在九月份,而各个用人单位招聘往往是在年底或者是明年上半年,这样在时间上就有个矛盾,也就是说如果放弃了硕博连读的机会,等着年底找工作,那么就错过这个直博的机会了,如果参加了硕博连读选拔,那么只能去读博士而不能参加年底和来年的招聘工作。也就是说放弃了找工作的机会。因此,这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项。所以很多人迷茫,到底选哪一个?因为只能二选一,塔主当年也是碰到同样的问题,后来权衡了自己实际情况之后,还是去学校填报了硕博连读的审核表,最终放弃了找工作的机会,去读了博士,等到博士的最后一年才去关注招聘的事情。那么对于迷茫的毕业生而言,两者到底该怎么选呢?塔主认为,以下三点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读博是为了什么对大部分人而言,选择读博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喜欢做科学研究,也就意味着以后走科学研究这条道路。另一个原因就是想拿到博士学位更好找工作。明确了读博是为了什么之后,那么答案自然浮出水面,如果喜欢做研究,那么你就不用去找工作,继续深造读博士,等博士毕业再去找工作,如果是为了拿到博士学位,那么就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了。自己适不适合读博士从上一条第二种情况来看的话,如果仅仅是为了那博士学位,那也不一定就是说你不能读博士,而是看看你适不适合读,如果你自己感觉在未来几年,能达到博士毕业条件,也就是说能发表出学校规定的sci论文的话,那么继续读博士也没有什么大碍,读博无非就是提高自己的分析、写作和表达能力,但是如果你觉得写不出论文来,认为写作和做实验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那么劝你还是放弃这条路,不然到时候真的很痛苦,没有后悔药吃。看行业的人才需求趋势每个毕业生必须了解自己所从事行业当前对人才需求的需求量,以及人才需求层次的趋势是怎样的,如果自己所从事行业更多的是需要实践与应用型能力的话,那么读博士其实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大的提高,如果从事行业主要是搞研究型的,那么我觉得读博士是你进入这个行业的基本门槛,因此建议抓住这个上升的捷径。以上3点就是塔主对读博还是找工作这个问题的一点小小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01引言最近,我加入了一个小学同学群,在里面加了很多的老同学,其中有个女同学还曾经是我的同桌,听她说现在是中科院的博士,这真的令我肃然起敬。博士我记得这个同学不算是特别聪明的人,学习成绩跟我不相上下,如今能够进入中科院读博士,也算是同学的骄傲了。中科院可是,接下来跟她细聊起来,我却陷入了沉思中。02读博经历本科一般,选择读研这个同学,我称她为敏吧,本科是一个很普通的学校,学的是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要找个好的对口工作比较难,就想着继续考研深造,等拿到硕士学位,再找个好工作就比较容易了。大学生就业难敏的家庭经济不算好,父母都是农民,但是父母都支持她的决定,毕竟家里从来没有出过一个研究生,考上研究生不就光宗耀祖了。考研躲避就业压力结果考研还算比较顺利,考到了一个985的学校,但是导师研究的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方向,转眼3年过去,硕士毕业又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冷门不好找工作硕士就业难,选择读博本以为硕士毕业就可以找个好工作的敏,发现她研究的方向就业单位很少,有些她看上的单位,人家又看不上她,试了几次她就心灰意冷了。就业她实验室的同学,有去当老师的,也有转行的,敏觉得这都不适合自己,当老师不太会表达,一上台就紧张,转行又觉得“这书不是白读了?”转专业是很多人的出路最后,敏决定选择继续读博,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到黑。由于博士普通缺人,其实考博并没有那么难,最终敏去了中科院读化学博士。化学专业的调侃敏的父母也再一次支持敏的决定,给予了她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通过考博士学位来提升自己由硕士到博士,研究的方向越来越专深,其实也意味着就业方向越来越窄,敏对于日后的就业并没有思考太多,只单纯地觉得:博士毕业后,找个高校继续做科研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化学专业说的有机会敏高中曾经复读过一年,算一算年龄,读完博士都32岁了。像她这个年纪,很多人的小孩都小学毕业了,也有一些同学早就事业有成,而敏还在学校继续深造,过着学校食堂、图书馆、实验室三点一线的单纯生活。化学科研日常博士毕业,面临失业明年就是敏毕业的时候了,这段时间她一直在找工作,但是找工作并不顺利。本来以为找个高校做科研很简单,其实完全不是,她博士期间攻研的课题是非常高深的,也可以说非常冷门,国内拥有同类课题实验室的院校屈指可数,所以要想继续做科研,选择是非常少的。化学博士供过于求现在高校招聘老师,要求也非常高,像敏这种一直在国内做科研,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科研成果,想要留在高校做科研,基本不可能。思虑良久,敏不得不考虑去企业找一些化工类的工作,虽然与自己的科研梦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毕竟能找个对口的工作,也算不浪费这么多年所学。就业不对口的矛盾一直都有结果是,她博士所学的东西,没有一个企业用得上。对于她这类人,企业一方面觉得综合素质高,值得培养,一方面又顾虑她的年龄偏大,正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高学历人才找不到工作,就意味着毕业即失业,这对敏来说真是难以接受。本来以为书读得越多,学位越高,选择就越多,结果发现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独木桥。博士也会失业敏在网上咨询了很多前辈和同行,很多人也遇到她一样的困境,最终有的转行去做金融或互联网,或去三四线城市当个老师,敏慢慢地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决定去小县城找个高中老师的职位,目前她正在积极为应聘老师做准备。当老师是很多博士的归宿03思考总结读博不适合所有人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博士,只有那些真正擅长做科研,或者热爱科研的人,才适合读博士,因为擅长就能够做出成果,因为热爱就可以不计回报。爱因斯坦博士回顾一下敏的经历,我发现她其实不适合做科研,一方面她并不是一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另一方面她自己并非热爱科研事业。在学校躲避就业压力无论考研,还是读博,敏其实都是为了回避找工作这个问题,做出的一种妥协。我说,如果她本科毕业就找个工作,勤勤恳恳做个六七年,相信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公司的中流砥柱了,敏对我说的话也表示赞同。在社会中学习和成长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读再多的书,终究是为了养家糊口,那就不如现实一点,怎么样能够赚钱多一点,怎么样能够活得舒坦一点,那就怎样选择吧。如果读博出来连个工作都找不到,那一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赚钱养家是最终目标正确的价值观比学位重要很多人将博士看得很神秘,也有些人以追求博士学位为荣,其实随着高校博士招生逐年增加,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也在不断下滑。荣誉博士我国博士学位制度始于1981年,从1982年招生302人,到2017年招生8.39万人,累计招生115万人,博士生人数已连续十多年全球第一。所以说,读博士,真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博士招生规模增长图千万不要因为学位崇拜而去读博士,也别为了逃避找工作而去读博士,像敏一样赌上自己的青春,发现还不如不读,那后悔就来不及了。广阔天地,能够产生价值的地方很多,只要愿意付出,到社会中去历练自己,比在学校中读书成长得更快。到社会中锻炼自己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就是小学都没有毕业就开始混社会了,但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他曾坦言: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玻璃大王曹德旺据报道,有7万硕士研究生在送外卖,其实这没啥好惊讶的,凭自己的勤劳养活自己,是一件骄傲的事,说实话,送外卖比那些做金融割韭菜的就光荣一百倍。再者,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上班族手上,为很多人节约了时间,他们为整个社会的高效运转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真的没什么好说三道四的。勤劳致富光荣一句话总结一下:正确的价值观远比学位重要。
现在是既注重学历也注重能力的社会。但就招聘会上来说,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历。在许多本科生忙着找工作的时候,硕士毕业生还在考虑是否继续读博。对于研究生来说,选择读博意味着还要继续念三年;反之走向社会,也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硕士和博士这些高学历人才,找工作时究竟有怎样的差别?很多人都不懂,今天我们就说说两者找工作的4个现实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首先就是找工作的时候,学历上的差距。先不讨论能力,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二者之间的学历:一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博士的起点更高,薪酬待遇也更高。而且有许多高技术的工作,招聘书上都注明只招博士,硕士是没有资格的。可以看出,在找工作的时候,硕士学历的人选择工作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博士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多一些。第2个差距就是能力差距。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上本科生遍地都是,工作不好找,能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是幸运的。许多本科生找到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根本对不上,工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硕士和博士找的工作都是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更强。尤其是博士生,专业能力更加突出。读博期间,导师领着他们做的专业研究和实践,使他们在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达到了一流的水平。工作以后,和硕士比起来,博士的专业水平更加突出。第3个差距就是薪酬。由于学历不同以及专业水平的能力不同,二者之间的报酬也是不一样的。博士专业水平能力强,找到的工作起点高,工资也就更高。而且有的高薪工作,硕士的学历还是达不到要求。比如说在一些大学里工作,博士可以做教授给学生讲课,硕士生只能从事辅导员的工作。工作起点上的差异,导致2者工资的差距很明显。最后一个差距就是工作后二者在未来发展上的差距。无论是在大型的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博士都是非常受重视的,毕竟全国的博士生不是那么多,而且他们的能力确实要高出一筹。工作几年后,博士生就可以做到企业的高层或者事业单位做管理人员;而硕士生只有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才能够获得晋升的机会,发展前景远远不如博士生。总之博士生学历高、能力强,走向工作岗位后,工资福利待遇更高,也比硕士生更有发展前景。所以优秀的硕士毕业生,还应该潜下心来继续读博,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读博的“高级”读法,不要当个“纯打工人”》,颇有感触,不说读完博士有啥好处,只说读博士需要训练什么?博士学位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高学位,没有更高的学位,这也意味着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更具备了创造原创性理论的基本素质。知乎上最近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读博士这么惨,还有人愿意读博士呢?”很多没读博的人,或者读博的人自己,都功利地认为,成功读博的标记就是实验顺利进行、论文按时发表、论文答辩通过、没有延期。这4条目标是多少博士生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对于实验科学的博士生而言,可是,这4条目标还远远不够,读博最终目标是要让自己获得成长和发展。人的一生,最美好的年龄段就是20多岁到30多岁这段时间,读博就是要把这一最美好的时光都用在专业学习上,并且在大牛导师的带领下逐渐成为一个小领域的专家,对专业和人类知识进行了丰富和拓展,这样的读博肯定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但是,如果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这个点上,显然就太狭隘和浪费大好青春时光了。读博,还要学会与周围一大群聪明的头脑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了解周围其他专业博士在做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怎么解决,多试图理解其他人的感受和经历,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事一起工作,才能找到更多共同话题,更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读博,还要培养除了专业之外的兴趣。不能整天都只会看文献、做论文、做实验,其他什么都不会,对国家大事和社会小事也不漠不关心,这样读博就太浪费美好的青春时光了。读博期间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通宵熬夜当然不提倡,但是总要从每日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抽出点空闲时间,留给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学做一道菜,健身半小时,打球20分钟,拉拉小提琴,这些兴趣爱好,虽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非常全面的。因此,读博,不要一心只盯着文献、实验,还要用另外一心去学学做人和做事。
一名博士即将毕业,面临着找工作的现实问题。但找工作的过程却并不如预期的顺利,反而是坎坎坷坷,投了上百份简历,却依然没有结果,有些心灰意冷。于是乎在论坛哀叹起来:本想通过博士学历来改变命运,结果却是一场空。这名博士家境贫寒,从小乖乖娃,学习认真,比较内向,不太会说话,不算聪明,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然后研究生毕业。在研究生期间,也很努力,努力做实验,努力找工作。但是没有获得好的成果,只有几篇三四区的文章。找工作一年有余,在此期间投了几百个简历,面试了十几个单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路费花了一大堆,面试了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公务员,博士后。至今,也没有一个好结果,前途一片迷惘与无助,再加上单身孤苦无依,内心有些迷茫与彷徨,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为何没有好的结果?回想20多年的学习,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一无是处,一无所成。这名博士最后表示已毕业回家,在父母眼里,读书会改变命运,读书多就有好工作,他们还停留在分配工作的年代,面对家人的指责,心里的苦无人诉,现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希望自己不再活在别人的想象里。在老家人眼里,很多人认为博士一毕业就两三万的工资,但殊不知,现在的博士竞争也很激烈,好一点的高校,基本只要985博士或者海归博士,其它博士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差一点的高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更有甚者,一些博士去当高中甚至初中老师。再回过头来看这名博士找工作的遭遇。虽然有博士学历,但成果并不出众,想要去高校当老师并不容易,但可以退而求二次,去一些地方院校的二本会有机会。本身性格内向,去面试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也没有什么优势,去研究所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目前来看,可能需要先从博后做起。先过两年苦日子,做博后期间寻找机会,争取优质文章,这是一条可行的路。一位有着相同遭遇的博士讲述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希望能够给予楼主一定的信心与帮助。同为家贫博士,工作也刚刚找到。校招比社会招聘成功性大。我之前也投过100多家单位,那时候刚开始找工作,没什么目的性,在各种招聘网站上乱投一通,结果都石沉大海。后来有机会从外地回学校参加各种校招,面试机会多了,可以选择的好公司也。此外社会招聘一般需要专业对口、工作经验,校招在这方面要求低一些,所以成功几率更大。不给报销路费的单位坚决不去。我之前也自费去过几家公司,这些不报销路费的公司都没要我,面试过程中非常傲慢,对人的尊重感很低。理性看待自己的专业。我的专业很冷门,基本上没有社会需求,所以我通过校招走到了另一个行业。话说回来,这名博士是真的找不到工作吗?不尽然,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名同行给出了如下分析。同样出身贫寒,自初中开始所有最重要的决定都是自己做的,毕竟家里人的最高学历也就初中了。可以理解楼主的处境,但与你不同的是,家里人不会过于抱怨,这一点比较庆幸。最后博士毕业选择了一个工作,这也是自己的决定,家里人也理解。就楼主的现状来看,明显是有选择的机会的,可能卡在了合适上面,不太清楚是否受到了家庭因素的影响,但好男儿志在四方,在受到家庭阻力时,不妨一搏,尽量避免待业这个状态,也可以考虑博士后缓冲一下,再做打算不迟。 各位读者如何看待这名博士目前所处的两难困境?欢迎留言发表看法,我是教育向前冲,关注教育,漫谈教育二三事。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年08月05日05版 作者: 李雅娟),图片来源于千库网导读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手握两所高校offer的物理学博士孟溪,却一瞬间觉得高校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了。拿到某名校文科博士学位的林飞,从企业年薪20万的岗位辞职后,却发现准备入职的高校放了他鸽子。27岁博士毕业的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该何去何从?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 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38岁博士生年薪30万,却直言后悔读博,这工资还不如硕士,很心酸提起博士生,我们都会觉得很厉害,在我们的印象里一般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要么就是学习成绩非常好,要么就是比寻常人有耐力,因为它不是那么容易攻读的。在这个学历越来越不满足当下现状的社会,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学历越高越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读博,但博士生与硕士生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门槛又提高了,而且也更加艰难。有人觉得,博士生就是为了搞科研的,如果是为了赚钱,还不如早点下来找工作,硕士生的学历够用了。事情真的是如此吗?我们不如来看看下面一个例子。有一位博士生后悔自己选择读博,在毕业后不想做科研,便去找工作,发现自己的工资已经不如有几年工作经验的硕士生,这样的心理落差让他没办法接受,只觉得特别心酸。这位博士生说:当初读博的时候被理想主义冲昏头脑,只想着自己的兴趣。现在才发现读了这几年,收入比硕士毕业的同学落后十万不说,没有publication,未来的出路还是一片漆黑。请问这样的科研谁想要?如果让我重新再做一次选择,绝对不会再读博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来看看有此经历的网友是如何评价的:“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或者本科生,都需要学历这块敲门砖,才能进入到梦想的殿堂,但是当你进去以后,就要凭自己的本事了。硕士生同学的工资能超过公司开给博士生的,说明他的水平确实厉害,在工作岗位上,他没有放弃努力,依旧在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容易缺乏的。当然,在如今的大趋势下,太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找份好工作不容易。”“科研需要的是运气和机遇,80%的人进到某组拿到课题的瞬间就宣告科研之路终结了。读博做科研的道路的确艰苦,但路都是自己走的,不要怕孤独,你会逐渐找到同行者。”“科研工作只是一种模式,只要是能用自己的idea推动领域不管是产业还是基础研究的转化都是值得人尊重的,日益上涨的房价和现行的焦躁,使得这种想赚快钱的环境摧毁了大多数年轻人才的梦想。”“有的专业是不得不去读博的,只要选择了,就不能后悔。如果学医不读博,根本进不了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当然,除了学儿科。北上广的公立三甲医院里的医生都是些神仙级别的,普通一线是当地的神仙级别,二线三甲里一汪水都是博士,不是博士根本进不去。如果只读到研究生,只能在三四线的小地方混。”“总觉得自己是20%的那些幸运的学生,却发现是陷在了80%的平庸里不得动弹。科研?不存在的。只想着毕业赶紧逃离了。”看完了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想表达的呢?
这几日,手机被一名自称为“法学女博士”所写热帖刷屏,文章题目是“为读博我辞掉年薪20万的工作,如今怎么也找不到了”。文章中充满了顾影自怜的叙述。文章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几年读博教育的经历,下面我们选取文中比较精彩的内容:第一部分,文章讲述作者的现状: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法学女博士。本科毕业时我就在一个一线城市的垄断国企工作,第一年的年薪10万左右,到我辞职时已经快20万了。那时正好遇到现在的老公,他在北京读博,就追随他来到北京,考上了一流的法学院读研读博。 现在即将毕业了, 我发现我如今的最佳选择竟然还是当初放弃的那类工作,但现在我投了几百份简历才发现,我再也进不去那种单位了。很多用人单位明目张胆地写着:30岁以下,甚至27岁以下,男生优先。忽然感觉自己像站在一片荒野上,四处张望都看不到方向。第二部分,文章讲述作者的职业规划:如果说读书是一种投资,为什么我投资了负资产;而且最可怕的是,我发现我已经没有了斗志,对工作也失去了憧憬,对所谓的学术更是。规划一下我未来的职业,我并不想当老师,因为读书这些年对学术界挺失望的,从前天真,老觉得学校和社会不同,后来才发现坏风气学校尤甚。我分析自己的个性,很想去做律师,但是很少博士毕业出来做律师,而且好像只有走投无路了才会去做律师 。我也不想去国企了,而外企显然是不会要一个博士作为初进人员。考国家公务员,分数很高,心气更高,报了热门国家发改委,差两分没有进入面试。 我一直在消极地找工作,很少申请单位,因此也没有什么面试经历。记得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简历放在某个求职网站上,很多单位打电话,居然还有一个猎头找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我又放了,3个月没有一点反馈, 后来才醒悟过来原来在这个人肉市场我已经大幅度贬值了,哭都来不及。我很讨厌说老公养我的话,我绝不愿意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第三部分,讲述作者曾经的兼职经历:我最大的缺点是懒,不过但凡我做起事情来效率还是挺高的。北京这个城市我呆了快5年,还觉得有点格格不入,有时候我怀疑这辈子我是不是都会对它有这种隔离感。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有时候还真不是我不愿意“屈就”,只是人家还不愿意“高攀”呢,简直就是女博士在婚恋市场的写照。对于国家公务员里的好单位,我还是会尽全力去考吧, 国家公务员在面试阶段还是有不少猫腻的,除非正好你的竞争对手和你一样都没有背景。 这个社会从本科以上,赚钱能力和学历确实没有多大关系,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我们是进步的牺牲者,我听我的老师说过他们当年读完博士,单位来请,给住房,解决配偶进京指标,于现在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啊。其次,现在的高校已经不像从前了,课时、课题、发表论文、还有各种事情,压力比以前大了很多啊,一点不见轻松,也就近5年的事情。如果想好好干就更不容易了,水平要有,关系要好,里头外头都要吃得开,一点不比社会少好混。而且北京高校很难进,博士太多,教席太少。老公是北京人,我们没有房子的压力。我虽然现在很少去面试,但是博士期间找兼职曾经去过几家律所面试。过程差点没把我气死,我在简历上注明了我是在读博士,去了以后一个女律师面试的我,两个男律师陪着;那个女律师全程板着脸,先从家庭情况开始问,当她问到我是不是买了房子我已经很不高兴了,我说,我想这和工作无关吧。她又说,啊,你们这些读书的博士,开始都说的好好的,到时候又干不下去了,以前我们这里也来了一个清华的男生,干得真不错,后来说是有课题,结果撂了担子就走了。还有一次是我去另外一家律所面试,那个所谓的主任和我说,除非你们家里死人了或者你自己病得起不了床(绝对原话)否则不要和我请假,什么妹妹结婚,妈妈来北京了不是借口。我们这里要求加班就是加班,我说了加班必须加班,你的时间我付钱了,就我说了算。一个月3000。第四部分:文章谈到了自己家庭的情况,婆媳问题无法绕开?当初我结婚,感觉公公婆婆对我太好,他们很虚荣,自己儿子是博士,所以希望儿媳妇也是,跟我说得很好,说是读书怎么都是好事,我也就脑子一热考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公公婆婆说得再什么好也是面子上,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完全没法和父母比。 他们是北京人,平时嘘寒问暖的,到了怀孕以后,他们就想让我回娘家,而且说是:怕我妈妈担心之类的,我是在娘家生产和坐完月子的。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公公婆婆很高兴,到处吹嘘,后来发现我们生活压力大,因为很多年我没有工作了,我婆婆脸色就没那么好了,就说什么当初让你考没想到你能考上之类的;还有同事小孩清华博士做兼职赚很多,虽然语气不很坏,不过听了也很伤心。真的伤透了心,所以现在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我。如果不是为了我老公,我不会辞职来北京;如果不是为了他们家,我不会考博士;当初我其实说的很清楚,我不喜欢搞学术,考博士一点意义都没有,可是由于他们一直算半文盲,总觉得家里多个博士那简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第五部分,谈到自己对于工作的期望,总有太多的忧伤:我现在学会将期望值降低,才越不容易失望,无论对人对事,可是我发现人连期望都没有了就更可怜。我现在就处于这个可怜郁闷的阶段。硕士毕业的时候我宿舍的一个傻乎乎的女孩去律所面试,到晚上9点那个面试的律师打电话要她去酒吧之类的地方陪他。傻女孩因为比较信任我,还打电话问我说应不应该过去,给我臭骂了一顿。我说你还算名牌大学的硕士呢,做助理一个月3000多还想你卖艺又卖身啊。其实我很喜欢有创意的工作,以前读本科喜欢在图书馆看广告和摄影方面的杂志,觉得有些创意真的好棒啊。我坐不住而且很讨厌寂寞,所以读博士真的很为难我了。当年本科毕业真是钱赚的容易,工作环境超舒服,每年旅游2次,出差都是5星级,所以现在落差尤其大。而且觉得这些年受的苦都白受了,考试很痛苦,写论文也很痛苦。当年我本科毕业出来,单位有一个大约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博士生直接当了部门经理,配几十万的车,一年收入40多万,位高权重。也正是因为那样,我一直想读硕士读博士,但是当我读了之后已经开始打破了学历的神话了。第一因为人太多太多,第二因为理性了。所以我说我不赶趟。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排序是男硕最容易,接着女硕、男博,最后才是女博士。以前觉得学术至少清高。等自己给逼到花钱发文章的时候就觉得啥也不是,很是堕落。考博都是很痛苦的。 因为付出了那么多,所以有期望。我以前很多朋友都在自己的圈子有所建树了,国有单位混个中层,做律师的时薪2000元、轻松年收入百万,他们笑我傻,辞掉几十万年薪的工作去读博士,再回头看到现在的博士同学那种清贫、孤欢寡欲的生活,到30多岁了还在为一份工作而战战兢兢。(9月8日 澎湃新闻)上面是我们从文章中选取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上能全面的反映作者的心态和情绪。”女博士现象“在社会上发生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这篇文章依然在网上引发热议。有评论说:“读博士与挣钱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期待读博士能换来财富迅速增长,失望的可能性会很高。时移境异,当初的工作找不到,当初的人寻不见,是世间常事,干博士何事?这位女博士所说的事情,跟博士无关,只跟她自己有关。怨老公、怨公婆,不惜笔墨;怨自己一时糊涂,一笔带过。看待别人时,全是艳羡;看待自己时,都是顾影自怜。文章除了满屏自怨自艾,始终缺少一种即使法学学士也应该具有的基本逻辑。浅显的道理在于,读博士与挣钱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财富分配的角度讲,博士毕业虽不至暴富,但可以在社会中获得一份正常而基本体面的工作,生活大概率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在社会工作机会的意义上,博士意味着可选择的路越来越窄。第一,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成本很高,即使按照原来博士三年毕业的时间来算,拿个博士比本科毕业要多读六年,目前部分高校博士学制已经改成四年了。第二,机会成本太高了,别人在职场打拼的时候,念博士的人都还跟书本较劲。第三点,由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高昂,意味着专业成本极高。博士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相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讲,高出了不知多少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20万年薪的工作不等于生活一片灰暗,更何况,一是自己的选择没必要后悔,二是现在没有20万年薪的工作,也不表示永远再没有。(任孟山)读完这篇文章,又浏览了有关此篇文章的诸多评论,笔者有一点想法,分享讨论:首先,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多么大的问题。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还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都需要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曾经,全社会对学历进行盲目的崇拜,不管是经商的,还是做官的,都要弄个博士帽戴戴。好像读了博士,就能多挣钱,就能当大官。而近年来,教育依然是只注重分数,分数决定命运,考试圈定人生。家长对孩子也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上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考入好大学,一路下来,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赚大钱,有实权,才是成功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教育。社会应该是多元的,生活要多姿多彩。当所有人都挤上拿高分这一条路上,这个教育的方向有了问题,这种教育的结果一定要失败。其次,教书育人,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在教书,不再育人。因为分数的比拼,高考的选拔,教育,只剩下教授知识,而忘了对人的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并不是高学历者多,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是高素质的。学历文凭可以滥发,而人口素质是一个工程,没有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再高的学历,也带不来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再次,不同层次的教育,有着总的和分类的目标。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现在教育,急功近利的造就了大批量的”人才“,这些”人才“,说其为”才“没有问题,说其成“人”,却有待”商榷“。最终,他们学有所成,知识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成为高学历者,成为大学生,他们返过来,却认为教育耽误了他,社会对不起他。这有教育的原因,也有受教育者的原因。从而,一大批的受教育者认为,受了教育就要出人头地,就要赚大钱,掌实权。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赚钱的学问,也不管人术学。有评论说,读书只为赚钱,出发点就有问题。博士大家知道是干嘛的么?博士头衔是证明一个人的有相当学术能力并且在某学术领域有自己独特见和发现,国家教育部门给颁发的证明而已。谁说博士一定要赚钱。相反,敢读博士就是证明这人坚定走搞学术这条路,向钱看肯定是不对的。教育,培养了一批批对教育不满的人,出现教育的白眼狼,让我们好好反思教育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
或许我们应该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考博呢?当初之所以决定读博士,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找到更好的工作?是为了能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更多的成果?因为不同的原因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选择。如果你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时,那么显然现在你的目标已经实现,研究生毕业已经找到了一份比较不错稳定的工作。既然已经实现了自己之所以读博的诉求,那么读博就已经不是你的最佳选择了,毕竟博士毕业之后再就业方面,或许和你当前的这份工作所差无几。如果是为了能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有更多的研究生成果,那么坚持自己的目标,选择攻读博士,在读博士期间争取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同时,当你博士毕业的时候也会因为这些而给你的找工作添加不少的色彩,也可以找到稳定不错的工作。但更建议的首选是读博士:学历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太重要了,不管是你在找工作中,还是在以后的职位升迁中,学历都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参考因素,也是门槛中的一员,所以学历对我们的额影响是持久的。或许有人会说,先工作,这样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更多的积累工作经验,一味的追求学历没有什么价值,不要成为那种高分低能的学生,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不管是能力还是工作经验和读博士来相比,博士一定是首选,因为读博的机会可能就只有这一次,能力是可以慢慢锻炼的,况且博士研究生的能力更是无需质疑,至于我们常说的工作经验,只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博士毕业时参加工作,我们也会慢慢的积累很多的经验。同时,我们又不可回避的问题时博士毕业难这令很多博士闻风丧胆的话题,因此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抗压能力,是否能够顺利的毕业当然,我相信不管是最终选择读博士,还是选择这份不错稳定的工作,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未来。总之,这是一个既纠结又幸福的选择题,至于天秤是偏向那一边,我想更多的还是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选择读博还是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