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依博士生入学的日子和预产期是同一天。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读博和生娃是相冲突的。前不久,科学网博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引发了关于女博士生生育问题的大讨论。截至发稿,仅该网站已有十多篇相关博文陆续发表。由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博士生人数为132132,占博士生总数的38.63%。教育追求和生育本能之间的矛盾投射到这一高知女性群体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不过此番参与女博生生育问题探讨的,不只是在读博期间生娃的女性,还有博士生导师、男博士生、女博士生的丈夫,以及和本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旁观者。他们思考的维度非常丰富,大家认为这事关“权利”“平等”“歧视”“公平”“承诺”“声誉”“标准”……但到底为什么读博期间生娃会被视作一种尴尬的选择?正在美国读教育学博士的盈依觉得,这本质上关乎“观念”。读博是一种“承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是在科学网上发声的博导之一,她“很不支持”女性读博期间生娃。在张海霞看来,读博这件事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承诺——学生找到合适的导师在最好的年华做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提升自己,拿到博士学位;导师也有相应的研究任务需要学生一起完成。“在3到5年里各自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这是两全齐美的事”。而如果女学生要在此期间拿出一两年来生娃,势必会打破这种承诺。所以当她看到网上“读博期间生孩子导师都能理解,不会抓你干活儿的,水过了论文能顺利毕业就行了” “我怀孕6个月博士入学,博士经历了导师苦苦相逼”一类留言时大为光火,直呼这种行为“自私”,无异于“耍无赖”。“事实上是天天干都干不完!” 张海霞的研究领域是微纳机电系统和微能源技术,她告诉记者,自己近些年指导的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基本没有低于10篇的” “每天工作大概超过12小时”“都达到了优秀毕业生的标准”。因此,她难以想象一个生娃的女博生如何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业任务。与正式参加工作的职业女性不同,张海霞认为女博士生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达到某种标准,即博士学位所对应的学术水平,这一水平或许会因导师的具体要求而有异,而刻苦钻研和训练是达到毕业水平的必要保障。“如果别人都在辛苦努力,而她去生孩子,最后放水让她毕业,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也有损整个博士群体的声誉。” 张海霞说,“而如果延期毕业,还需要对她付出额外的资助。” “那不是让导师都不敢收女学生了?”张海霞的担心很实际。谈到如何对待读博生娃的难题,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明阳在科学网发表的博文中建议导师们,博士招生以应届优秀男生为主;如果有非常优秀的女生报考,导师与弟子最好有个读研期间生育计划的约定。作为过来人,张海霞不愿意看到女性在招生时被边缘化。而她认为,“要条件”“要照顾”“甚至给导师扣上不仁不义的帽子”,这表面上是争取权益,实际上会损害女性接受博士教育的权益。张海霞介绍,她自己读博期间“每天大概工作15小时”,没有在这时候生小孩。按照她的理解,读博前和读博后是比较适宜的生育时机,她选择在博士后期间生育。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百分之百投入学业中的攻博状态。一位署名张艺琼的网友尽管也发表博文称不建议在读博期间生娃,但同时她也认为大家对“读博士这件事的理解有点不正常”。她写道:“(人们)觉得应该粗茶淡饭、抛夫弃子、坚守学术才值得称赞,这是造成很多人读博压力过大的原因之一。”记者在其他几位女博生口中也听到了类似的观点,她们觉得,学业并非攻读博士期间唯一应该被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达成动态平衡。比如盈依说:“我所在的学校,读博生孩子不会有人说什么,而且一边读博一边带孩子,一边读博一边工作的情况很普遍。”有多少人能工作、生娃、带娃、学习几不误?盈依在美国一所“排名前200”的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现在是博士在读第三年。29岁她申请博士时意外怀孕,而后同时拿到旅游签证和学生签证,挺着大肚子过了美国海关。盈依的导师是一位年届七旬的教育学家,女性教育是其研究领域之一。“她认为家庭生活比什么都重要,要在学习之上,工作之上。” 盈依说。盈依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规则之内很讲人情”。在她怀孕的博一期间,3门课中有一门改为自主学习,而且“导师并没有分配给我太多任务,很多事情她都自己做了”。但尽管如此,盈依还是得作出许多“牺牲”,时间、精力、体力,甚至健康……在孩子七八个月时,照顾孩子、期末考试、租房搬家、换保姆等麻烦事在半个月内集中爆发,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我告诉自己,天塌不下来,生活一定会好起来。”同时,盈依把事情排出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做。首先自己是第一位的,必须按时吃饭,这时身体不能垮,而且要控制好情绪;第二位是照顾孩子,上午陪孩子,下午交给保姆,再出去联系搬家,处理各种手续;第三位是上课,晚上5点半到8点有课,课间她把奶挤出来,给孩子预备好; 晚上哄孩子入睡后10点多开始看书,凌晨两点多睡觉;早晨5点多起来喂奶,再睡一会儿7点多起床。博一结束后,她将孩子送回国内交由家人照顾,博二开始“很拼命”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工作当中。现在博三,“我的进度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李丽也在读博期间生了孩子,她觉得如果“静态地”分析女性读博这件事,或许会因为身处其中而获得一时的安全感,当然也会备感焦虑。而如果“动态地”分析,就会发现读博是可以和很多事情并行的。李丽认为,学术标准不容掺水,但应该有适用于女性的考核机制。谁为女博生生育问题埋单?生育和受教育都是合理的诉求。而女性的育龄又与接受博士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年龄高度重合,当这两件事撞到一起,谁来为女博生的生育问题埋单?一味强调需要作出过多的自我牺牲,结果就会像科学网博文中提到的那样,这些高智商、高学历女性的生育意愿降低,不少人表示“不生”,或者“坚决不生二胎”。一味要求让导师“宽容”“付出”,结果就会向张海霞担心的方向发展,导师避免招收女生,加剧性别歧视。李明阳认为,国家应该在就业、求职、医疗、保险、休假方面出台鼓励高级知识女性优生、多生的政策。而谈到解决之道,最初在网上发起该讨论的博主在另外一篇文章里则明确追加了女博生的生育诉求:呼唤政策支持。她提出女博士享受4个月产假,产假期间正常发放补助;以及采用弹性学制,如由于生育和休产假在固定年限内没有毕业,可申请适当延期等建议。事实上,记者查找国内外资料发现,有些高校已经对博士生实施了产假相关政策。例如,香港大学的学生最近收到一封邮件,邮件中通知,该校为硕士和博士生设立了两项新的假期,产假和陪产假,从9月1日起开始施行。申请假期并提交注册医师开的证明书后,学生可休连续10周的产假,不顺延在校学习时长。休假期间,奖学金正常发放,但计入学生正常学习期间的奖学金总额,不作为额外补贴。除了女学生的产假,对于男学生也设立了5天的陪产假。在配偶/伴侣每次分娩时,男学生可以一次性休完,也可以分不同时间休。而除了生产问题,读博和生娃的冲突还在于养育幼儿会挤占学习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设立了“儿童办公室”(the Children’s Office)专门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在学生忙于培训研讨会以及其他官方活动甚至私人活动时,儿童办公室安排了灵活的时间和地点加以配合。而美国耶鲁大学文理学院的“博士生家庭支持政策”则为有孩子的博士生提供每年4600美元的津贴。“生育问题不是女性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盈依相信,只有当大家认识到女性的教育投入最终将回馈整个社会时,读博和生娃的矛盾才能化解。(文中盈依、李丽为化名)(来源:中国青年报)
如果工作单位能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那么一边上学一边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了。文 | 侯虹斌前不久,有媒体发了一篇文章,《女性读博+生娃两全or窘途》,谈的是,女博士和生孩子之间的两难困境,微博文章阅读量很快就过百万了,引发了新一轮讨论。女博士读博期间该不该生娃的话题之所以屡登“热搜榜”,是因为女博士的就读时间和女性生育的黄金年龄正好是重合的,顾得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而这种困境往往让女博士进退失据,而男性是少有感受的。由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博士生人数为132132人,占博士生总数的38.63%。▲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数。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而应届女博士的入学就读年龄,一般集中在24-30岁之间,正是女性结婚生育的高峰期。在本科生都已允许结婚生孩子的今天,有这么高比例的女博士,她们如何应对生育,该不该生育,是很值得讨论的话题。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采访到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她“很不支持”女性读博期间生娃。因为,就读她的博士,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张海霞的研究领域是微纳机电系统和微能源技术,她告诉记者,自己近些年指导的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基本没有低于10篇的’、‘每天工作大概超过12小时’。”“她难以想象一个生娃的女博生,如何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因为,博士学历必须应该达到一定标准,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降低要求、或者实行弹性标准。我非常同意张海霞教授的看法。如果因为自己读了博还生了孩子而沾沾自喜,这种认知是会伤害女博士的整体形象的。因为在同等情况下,很多人会认为,你的任务要比别人都简单,论文要比别人都水,你的水平也会更低。也正因此,就像企业一样,一些博士生导师们为了避免碰到一入学就生孩子、无法认真科研的女学生,他们会减少招收女博士。于是乎,舆论的声音是,要么为了工作和读书,不生娃或者迟生娃;要么,真想生娃就不要读博,不要影响女博士的整体水平,更不要逼得导师们不再愿意招收女博士。我基本同意这种看法。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男性在读博期间,他们的妻子生了孩子,但并没有影响他们读博;也没有人关心,男博士读博期间能否生育孩子。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中国一些家庭太习惯“丧偶性育儿”了。孩子默认是女人生、女人养、女人操心、女人管,但姓氏权、所有权,却属于男性。女博士生孩子,意味着她从此要操劳孩子的吃喝拉撒、要无停歇地看管孩子,尤其是新生婴儿时期,新手母亲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种情况下,女博士连好好吃饭都没时间,哪有精力好好读博?但男博士呢,他们默认是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的。一搞清楚问题的症结,困境就可以破解:男女同样担负起当父母的责任,那么,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对工作的影响都有限;而且,也能有效防止男女有别:女博士要休产假,博士也要休同样的产假。其实,不止在读博期间,以后的工作期间,女性也会有同样的困境,被用人单位认定必然会因为生育影响工作;就算推迟生育,女博士毕业正式参加工作,同样的问题还会被再提问一遍。这个原因就是,男性不对生育负责。如果工作单位能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实行男女同休产假,对女性在读博士期间的权益能得到保障,那么一边上学一边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了。姚晨在星空演讲中说,每个人都问我,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但从来没有人问我的先生,他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星空演讲“女性的力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答案不言自明:因为他不需要平衡。他只需关心事业,家庭他不需要参与劳动,只需要享受。等到每个成功男性像今天的成功女性一样,需要被人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时候,大概就是男女平等了,大概就是女性不用操心读博士期间能不能生孩子、工作期间能不能生孩子的时候了。编辑:新吾 实习生:杨凯文 校对: 王心
在读女博士应不应该生娃?为什么北大教授张海霞反对?近日有关女博士的生育问题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在博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发布之后,大家对女博士的生育问题展开了大的讨论。张海霞北大教授,她不支持女博士在读博期间生孩子,很多人对她的言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女博士在读期间就不能生孩子呢?张海霞教授认为,女博士在读期间生孩子对其他在读博士不公平。“别人在辛苦,她去生孩子,放水让她毕业对其他学生不公平”。这是张海霞教授的原话。其实想想教授说的也有道理。读博士都很辛苦,对于怀孕的博士在审核方面可能相对于其他人要低,孕妇也可能会享受一些其他的优惠待遇。那么问题来了,女博士到底能不能在读博期间生孩子呢?大家想想,从上大学到大学毕业再到硕士再到博士,学生的年龄会越来越大,女博士在读博士期间可能很多人都已经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如果生孩子非要等到博士毕业,对于部分女性来说可能太晚。现在是倡导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国家法律也没有禁止女博士不能生孩子,更何况生育子女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女士不容易,女博士就更不容易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女博士可能要比平常女性还要累,除了日常的工作还要照顾家庭、还要准备博士论文等等。要我说,生不生孩子,应该他们自己决定,社会不应该歧视批评他们。现代化的女性,已经不像封建社会那样。现在的女性一边要工作,一边要照顾子女还要要照顾老人,怀孕之后就更不容易,大多数女性怀孕7、8个月还在工作,社会、家庭都应该给女性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对于女博士应不应该生娃,小目老师觉得应该有相关制度保证,既能保护怀孕的女博士又能兼顾公平,这样就相当完美了!
作者:丹颜 编辑:李津 图片:摄图网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当生育黄金年龄与女性读博时间高度重合,留给女博士们生育的时间就被高度浓缩。面临学业、工作和生孩子多重挑战的女博士们该如何选择?——小婚家有人曾在微博上问美国国家科学院新晋院士颜宁:“老师,您是怎么做到科研有那么大成就,还有时间看那么多小说?”颜宁回复:“没啥家务,不用带娃。”这答案令许多既想读博又想生孩子的女性唏嘘,感觉压力山大。《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博士生人数为132132,占博士生总数的38.63%。女性读博的年纪在26~30岁,而最理想的怀孕年龄在25~29岁,这表明,攻读博士的年龄和生育年龄恰好重合;女性在读博期间生娃,将要面临极大的压力,甚至有“家庭”“学业”双耽误的困境。生娃之后,职场又将面临一系列年龄限制,生个孩子,可能就当不了博后,申请不了博新、国青基了。在生育面前,这些原本立志于做科学家的女博士,被一遍遍渲染夸大,她们被描述成苦苦挣扎、狼狈不堪的人群。事实果真如此吗?听听那些在读博期间经历生育的女性是怎么说的?01没有一种精彩的人生不需努力无论怎么看,大学老师陈枫都是绝对的人生赢家。相比事业上金光闪闪的科研履历,陈枫的家庭更让人羡慕:二胎妈妈,儿女双全;3年读博如期毕业,小儿子李博,正是她读博期间的副产品。更生猛的是,陈枫在博士答辩的转天生娃,双喜临门,两不耽误。与其说陈枫幸运,不如说是有实力——自身和家庭的实力。2012年,女儿上幼儿园后,在三线城市任大学老师的陈枫决定读博深造。31岁的她备考一年,考取了母校的在职博士。这一年,女儿豆豆刚好5岁,幼儿园中班。有老公和双方父母帮衬,陈枫读博的第一年除了教课任务,就是去北京听课学习,学校离家坐动车一小时车程,虽说有些奔波,却并不觉得辛苦,偶尔还能和留在北京的同学朋友们小聚一下。陈枫是那种做什么都有计划的人,唯独怀孕在她计划之外。她没有生二胎打算,更没有读博期间生二胎的想法,但2015年9月,却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掐指一算,预产期刚好是博士毕业期间。陈枫郁闷了。起初两个月,在要和不要间,她一直纠结。怀孕第11周,传来好消息,她的小论文已经被接收了,修改待发。大概喜悦能让人乐观,陈枫突然决定,顺其自然,生下宝宝。当然,让陈枫放下纠结的,还有家人的态度。得知她怀孕,爸妈立即把老大接到隔壁小区,以免打扰她休息。老公推掉应酬,承担全部家务。 陈枫对第二次怀孕没有太在意,用她的话说:头胎书养,二胎猪养。所以,她该参加学术会议还照常参加。导师对她怀孕这事挺支持,有事情都安排给年轻的师弟师妹。肚里的宝宝大概知道自己来的不是时候,异常乖巧,陈枫对着电脑看文献,调试模型,一坐就是大半天。考虑到后期坐着打字困难,她把大论文写作计划提前了两个月。6月,她挺着孕肚,忙着送盲审、签字填表。系主任遇到她,笑着问:“一定要如期答辩吗?”她笑着答:“我试试看。”答辩的前一天,老公开车送她到北京,提前一晚在宾馆住下。为了让她坐得舒适些,老公特意把4个轮胎都换成新的。答辩时,老师们要她坐下陈述,陈枫拒绝了,整个过程一个多小时,她站着完成。屋里空调不好,陈枫热得直冒汗,老公带着女儿在旁听席,替她揪着心。答辩结束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多。陈枫兴奋得11点才睡下,凌晨3点钟,宝宝提前发动了。这事在朋友圈传为佳话。陈枫说自己比较侥幸,“我的博士论文水平一般,有些点原本可以展开一下的,限于精力,只能忍痛放弃了。”她安慰自己,“人生本来就是不断地取舍和平衡,人说生一个娃相当于3篇SCI(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这样看,我完全超额了。”陈枫觉得读博士对她来说是一种考验,在双倍喜悦面前,所有艰难困苦都不值一提。陈枫笑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穿上带红穗的学位服拍照。经过那次博士答辩,老公对她更加刮目相看,做家务的好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女儿豆豆在外面提起妈妈时,总是特别骄傲,“我妈妈是博士。”选择读博提升,是工作必须;生儿育女,则是母性使然。陈枫说,她是个贪心的人,想二者兼得,所以就要加倍付出,当然,这些付出也包括家人的。采访中,陈枫还提起她的大学同学,500强HR,生产前在产房里还在和老板通话。在她看来,所有精彩的人生都需要努力,不仅仅是女博士。02路是自己选的,跪着也要走完在外人眼里,文霞最适合生二胎。文霞在二线城市大学任教,收入稳定,因为科研成绩突出,不到40岁,她取得正教授职称。女儿8岁,上小学二年级,乖巧可爱。有一段时间,文霞老公都动了心思,可文霞坚决反对,原因是,当年读博的时候,生娃生怕了。文霞是硕士刚毕业结的婚,老公是军人,两人异地,聚少离多。文霞有大把的时间投入工作,这几年眼看新来的年轻同事都是博士学历,申请项目先拿学历说话。文霞坐不住了,决定继续深造。2010年,文霞顺利考上本市一所高校的博士,可没想到,入学的第二年,她怀孕了。文霞又惊又喜,她已经32岁了,眼看迈入高龄产妇的行列,又是头胎,没有不要的道理。可要孩子,必然会耽误学业,这段读博之路注定艰辛。真正的折腾也从怀孕那一刻开始了。先是出血,医生说是先兆流产,需要卧床半个月。好容易稳定了,孕吐来了,只要闻到一点儿实验室的味道,她立马吐得一塌糊涂。因为担心接触化学品不好,文霞只得推迟一年实验。生完宝宝4个月,文霞赶紧回归实验室。妈妈怕她来回跑着喂奶辛苦,硬是带着女儿过来哺乳。有一次,文霞出来早了,远远看见妈妈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大包小包,花白的头发飘在风里。文霞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有一段时间,文霞的实验没有进展,压力大得要命,加上产后生理原因,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女儿一哭,她也跟着抹泪。夜里女儿睡了,她还要起来查资料,分析数据,有时还要备课。毕竟,她是学生,也是老师。第三年,一同入学的两个同门毕业了。谢师宴上,小师妹对她举起酒杯:“师姐,加油!”导师夸她:“文霞很拼!文章水平是你们当中最高的。”文霞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那天,还在哺乳期的文霞破例喝了一杯红酒,走出饭店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多。6月的风,裹挟着南国特有的湿热吹过来,让她胸闷。看着街边霓虹闪烁,文霞暗下决心,路是自己选的,跪着也要走完。2014年6月,文霞终于毕业了,却没有预想中的欢喜,心情平静得有点儿像心如止水的老僧。文霞说不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答辩前,文霞产后第一次染了发,深棕色,能遮白发。博士毕业后,文霞和导师合作,又陆续发表了几篇高水平的国际论文。有了博士学位,申请项目也容易得多,工作顺了不少。2014年底,老公转业回到她的城市,女儿也上了幼儿园,文霞的负担减轻。39岁那年,她破格晋升了正教授,理论上讲,可以带博士了。文霞并没有性别歧视,但在面试的时候,她特意问一个已婚的女生,你会考虑读博期间生孩子吗?90后女生可能觉得受到侵犯,反问她:“老师,我觉得这和我从事的科研工作是两个问题。”文霞没再说话。去年,老公提出生二胎的建议,文霞果断地拒绝了,生孩子这事,多少给她留下了阴影。即便今天事业小成,也没能改变。那个夏天的夜晚,她曾经拿起手机要拨打闺蜜的号码,终是放弃了。文霞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博士期间生娃的艰辛,说出来,别人也未必能理解。文霞有时也会感激那4年的磨炼,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面对,经历过这些,再也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倒她。博士毕业以后,每隔半年,文霞都会去染一次头发,越来越多的白发打破了工作轻松的表象,或许从选择科研这条路开始,就注定与轻松安逸绝缘。因为结婚生子导致一些女博士被迫中途休学、毕业延期,甚至退学。女博士在社会中需要同时承担双重角色。她们一方面要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承担着社会的期待;另一方面,她们与家庭绑在一起,需要证明自己是合格的母亲或妻子。03博士毕业,她成了全职妈妈和陈枫、文霞在职读博不同,韩璐是直博生。韩璐今年29岁,儿子刚满7个月。从去年6月23日博士毕业那天起,韩璐就开始了全职生涯。韩璐是以本科综合成绩第一名被保送本校直博的。原本5年毕业的她,因为导师出国,延迟了一年。其实韩璐的论文早就准备好了,恰好导师手里的项目需要帮忙,等出了成果,对找工作也很有帮助。因此当导师提出延期这事,韩璐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就当给自己放一个大假。没有论文的压力,韩璐的生活还算轻松,每隔两三个月,她都会飞去男友的城市小聚一下。2018年春节过后,韩璐和男友领了结婚证,准备在男友的城市找工作。韩璐参加了几场面试,对方看她已婚的状态,就问她有没有孩子。韩璐摇头,“问过之后,那几个单位就都没了下文。”韩璐也知道,自己这个年纪找工作有点儿尴尬,不到30岁参加工作,这不意味着一进单位就怀孕生娃?韩璐郁闷了好几天。老公安慰她,“找工作这个事不急,实在不行咱就生完再找。”韩璐说,“你养我啊?”老公一拍胸脯,“我养你!”没想到还真被老公说中了,没多久,韩璐怀孕了。思前想后,她决定先把孩子生下来,省得用人单位再拿孩子说事。找工作的事,告一段落。6月底,韩璐挺着孕肚完成答辩,回家继续养胎。因为是读博期间怀孕,韩璐的产检都是自费。因为胎位不正,韩璐选择了剖宫产。月子里孩子黄疸,留院观察了几天,整个下来花销4万。韩璐没有工作,生育险和生育津贴都没份,原本想去月子中心坐月子,想了想还是没说出口。婆婆来伺候月子,和楼下的阿姨聊天,瞅瞅人家儿媳妇高薪的工作,瞧瞧人家娃的吃穿用度,脸色就有点儿不好看了。原本就脆弱的韩璐不可避免地抑郁了,失眠、焦虑,动不动就掉泪。因为心情不好,韩璐的奶水越来越少,要搭配奶粉,一个月3罐打不住。奶粉是进口的,一罐500多元,老公参加工作没几年,挣得不多,看着孩子咕咚咕咚喝得欢实,韩璐心疼啊,感觉儿子喝的是自己的血。韩璐生产以后身材走样,过去的衣服穿不了,又不好意思再花老公的钱,那段时间穿得很随便。一天,她推着儿子在楼下晒太阳,遇上小区的保姆,问她,“你给哪家带娃呢?”韩璐一下子泪奔了。娃小,离不开妈妈,韩璐没办法,也没精力找工作,干脆先当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从儿子4个月起,韩璐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搜寻招聘信息,海投简历,大都石沉大海。因为不是应届生,她不能参加选调,无奈之下,求熟人、拜导师,恳求推荐。今年6月,韩璐总算和一家二本院校达成初步意向。韩璐现在只想工作,立即工作。花老公的钱终归不踏实,握在手里的经济大权,才是实实在在的。女博士的身份依然是学生,无法享受国家为女性职工提供的生育福利,而她们在经济上也只有一些微薄的收入。经济上的弱势,让她们缺乏安全感。学业上的优秀与生娃空窗期的巨大落差,令她们深感焦虑。04专家解析兰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尽管读博+生娃的道路不算轻松,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原有的生活平衡被打破后重建的过程。生活中的很多变故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每个人都在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相比之下,选择读博和生育,包含更多的主动性,那些所谓的“读书生娃两不误”的女博士,可能更多地利用了选择中的积极因素。从本质来看,生娃和读博并不完全对立,只是在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加之经济因素和婆媳关系等方面的影响,才变得复杂。这不仅是考验女博士一个人,也在考验这个人的支持系统。如果我们能用部分替代功能来帮助自己减压,读博之路会变得更加顺畅。当然,在支持系统不够好的情况下,女博士就要做出取舍,有时优先孩子的需要,有时优先学术的需要,在轮流之间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纠结和焦虑,在降低情绪成本的情况下,才更有可能把事情做好。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寻找新的平衡,最终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盈依博士生入学的日子和预产期是同一天。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读博和生娃是相冲突的。前不久,科学网博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引发了关于女博士生生育问题的大讨论。截至发稿,仅该网站已有十多篇相关博文陆续发表。由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博士生人数为132132,占博士生总数的38.63%。教育追求和生育本能之间的矛盾投射到这一高知女性群体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不过此番参与女博生生育问题探讨的,不只是在读博期间生娃的女性,还有博士生导师、男博士生、女博士生的丈夫,以及和本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旁观者。他们思考的维度非常丰富,大家认为这事关“权利”“平等”“歧视”“公平”“承诺”“声誉”“标准”……但到底为什么读博期间生娃会被视作一种尴尬的选择?正在美国读教育学博士的盈依觉得,这本质上关乎“观念”。读博是一种“承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是在科学网上发声的博导之一,她“很不支持”女性读博期间生娃。在张海霞看来,读博这件事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承诺——学生找到合适的导师在最好的年华做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提升自己,拿到博士学位;导师也有相应的研究任务需要学生一起完成。“在3到5年里各自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这是两全齐美的事”。而如果女学生要在此期间拿出一两年来生娃,势必会打破这种承诺。所以当她看到网上“读博期间生孩子导师都能理解,不会抓你干活儿的,水过了论文能顺利毕业就行了” “我怀孕6个月博士入学,博士经历了导师苦苦相逼”一类留言时大为光火,直呼这种行为“自私”,无异于“耍无赖”。“事实上是天天干都干不完!” 张海霞的研究领域是微纳机电系统和微能源技术,她告诉记者,自己近些年指导的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基本没有低于10篇的” “每天工作大概超过12小时”“都达到了优秀毕业生的标准”。因此,她难以想象一个生娃的女博生如何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业任务。与正式参加工作的职业女性不同,张海霞认为女博士生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达到某种标准,即博士学位所对应的学术水平,这一水平或许会因导师的具体要求而有异,而刻苦钻研和训练是达到毕业水平的必要保障。“如果别人都在辛苦努力,而她去生孩子,最后放水让她毕业,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也有损整个博士群体的声誉。” 张海霞说,“而如果延期毕业,还需要对她付出额外的资助。”“那不是让导师都不敢收女学生了?”张海霞的担心很实际。谈到如何对待读博生娃的难题,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明阳在科学网发表的博文中建议导师们,博士招生以应届优秀男生为主;如果有非常优秀的女生报考,导师与弟子最好有个读研期间生育计划的约定。作为过来人,张海霞不愿意看到女性在招生时被边缘化。而她认为,“要条件”“要照顾”“甚至给导师扣上不仁不义的帽子”,这表面上是争取权益,实际上会损害女性接受博士教育的权益。张海霞介绍,她自己读博期间“每天大概工作15小时”,没有在这时候生小孩。按照她的理解,读博前和读博后是比较适宜的生育时机,她选择在博士后期间生育。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百分之百投入学业中的攻博状态。一位署名张艺琼的网友尽管也发表博文称不建议在读博期间生娃,但同时她也认为大家对“读博士这件事的理解有点不正常”。她写道:“(人们)觉得应该粗茶淡饭、抛夫弃子、坚守学术才值得称赞,这是造成很多人读博压力过大的原因之一。”记者在其他几位女博生口中也听到了类似的观点,她们觉得,学业并非攻读博士期间唯一应该被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达成动态平衡。比如盈依说:“我所在的学校,读博生孩子不会有人说什么,而且一边读博一边带孩子,一边读博一边工作的情况很普遍。”有多少人能工作、生娃、带娃、学习几不误?盈依在美国一所“排名前200”的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现在是博士在读第三年。29岁她申请博士时意外怀孕,而后同时拿到旅游签证和学生签证,挺着大肚子过了美国海关。盈依的导师是一位年届七旬的教育学家,女性教育是其研究领域之一。“她认为家庭生活比什么都重要,要在学习之上,工作之上。” 盈依说。盈依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规则之内很讲人情”。在她怀孕的博一期间,3门课中有一门改为自主学习,而且“导师并没有分配给我太多任务,很多事情她都自己做了”。但尽管如此,盈依还是得作出许多“牺牲”,时间、精力、体力,甚至健康……在孩子七八个月时,照顾孩子、期末考试、租房搬家、换保姆等麻烦事在半个月内集中爆发,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我告诉自己,天塌不下来,生活一定会好起来。”同时,盈依把事情排出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做。首先自己是第一位的,必须按时吃饭,这时身体不能垮,而且要控制好情绪;第二位是照顾孩子,上午陪孩子,下午交给保姆,再出去联系搬家,处理各种手续;第三位是上课,晚上5点半到8点有课,课间她把奶挤出来,给孩子预备好; 晚上哄孩子入睡后10点多开始看书,凌晨两点多睡觉;早晨5点多起来喂奶,再睡一会儿7点多起床。博一结束后,她将孩子送回国内交由家人照顾,博二开始“很拼命”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工作当中。现在博三,“我的进度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李丽也在读博期间生了孩子,她觉得如果“静态地”分析女性读博这件事,或许会因为身处其中而获得一时的安全感,当然也会备感焦虑。而如果“动态地”分析,就会发现读博是可以和很多事情并行的。李丽认为,学术标准不容掺水,但应该有适用于女性的考核机制。谁为女博生生育问题埋单?生育和受教育都是合理的诉求。而女性的育龄又与接受博士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年龄高度重合,当这两件事撞到一起,谁来为女博生的生育问题埋单?一味强调需要作出过多的自我牺牲,结果就会像科学网博文中提到的那样,这些高智商、高学历女性的生育意愿降低,不少人表示“不生”,或者“坚决不生二胎”。一味要求让导师“宽容”“付出”,结果就会向张海霞担心的方向发展,导师避免招收女生,加剧性别歧视。李明阳认为,国家应该在就业、求职、医疗、保险、休假方面出台鼓励高级知识女性优生、多生的政策。而谈到解决之道,最初在网上发起该讨论的博主在另外一篇文章里则明确追加了女博生的生育诉求:呼唤政策支持。她提出女博士享受4个月产假,产假期间正常发放补助;以及采用弹性学制,如由于生育和休产假在固定年限内没有毕业,可申请适当延期等建议。事实上,记者查找国内外资料发现,有些高校已经对博士生实施了产假相关政策。例如,香港大学的学生最近收到一封邮件,邮件中通知,该校为硕士和博士生设立了两项新的假期,产假和陪产假,从9月1日起开始施行。申请假期并提交注册医师开的证明书后,学生可休连续10周的产假,不顺延在校学习时长。休假期间,奖学金正常发放,但计入学生正常学习期间的奖学金总额,不作为额外补贴。除了女学生的产假,对于男学生也设立了5天的陪产假。在配偶/伴侣每次分娩时,男学生可以一次性休完,也可以分不同时间休。而除了生产问题,读博和生娃的冲突还在于养育幼儿会挤占学习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设立了“儿童办公室”(the Children’s Office)专门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在学生忙于培训研讨会以及其他官方活动甚至私人活动时,儿童办公室安排了灵活的时间和地点加以配合。而美国耶鲁大学文理学院的“博士生家庭支持政策”则为有孩子的博士生提供每年4600美元的津贴。“生育问题不是女性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盈依相信,只有当大家认识到女性的教育投入最终将回馈整个社会时,读博和生娃的矛盾才能化解。(文中盈依、李丽为化名)
如果工作单位能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那么一边上学一边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了。文 | 侯虹斌前不久,有媒体发了一篇文章,《女性读博+生娃两全or窘途》,谈的是,女博士和生孩子之间的两难困境,微博文章阅读量很快就过百万了,引发了新一轮讨论。女博士读博期间该不该生娃的话题之所以屡登“热搜榜”,是因为女博士的就读时间和女性生育的黄金年龄正好是重合的,顾得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而这种困境往往让女博士进退失据,而男性是少有感受的。由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博士生人数为132132人,占博士生总数的38.63%。▲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数。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而应届女博士的入学就读年龄,一般集中在24-30岁之间,正是女性结婚生育的高峰期。在本科生都已允许结婚生孩子的今天,有这么高比例的女博士,她们如何应对生育,该不该生育,是很值得讨论的话题。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采访到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她“很不支持”女性读博期间生娃。因为,就读她的博士,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张海霞的研究领域是微纳机电系统和微能源技术,她告诉记者,自己近些年指导的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基本没有低于10篇的’、‘每天工作大概超过12小时’。”“她难以想象一个生娃的女博生,如何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因为,博士学历必须应该达到一定标准,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降低要求、或者实行弹性标准。我非常同意张海霞教授的看法。如果因为自己读了博还生了孩子而沾沾自喜,这种认知是会伤害女博士的整体形象的。因为在同等情况下,很多人会认为,你的任务要比别人都简单,论文要比别人都水,你的水平也会更低。也正因此,就像企业一样,一些博士生导师们为了避免碰到一入学就生孩子、无法认真科研的女学生,他们会减少招收女博士。于是乎,舆论的声音是,要么为了工作和读书,不生娃或者迟生娃;要么,真想生娃就不要读博,不要影响女博士的整体水平,更不要逼得导师们不再愿意招收女博士。我基本同意这种看法。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男性在读博期间,他们的妻子生了孩子,但并没有影响他们读博;也没有人关心,男博士读博期间能否生育孩子。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中国一些家庭太习惯“丧偶性育儿”了。孩子默认是女人生、女人养、女人操心、女人管,但姓氏权、所有权,却属于男性。女博士生孩子,意味着她从此要操劳孩子的吃喝拉撒、要无停歇地看管孩子,尤其是新生婴儿时期,新手母亲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种情况下,女博士连好好吃饭都没时间,哪有精力好好读博?但男博士呢,他们默认是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时间的。一搞清楚问题的症结,困境就可以破解:男女同样担负起当父母的责任,那么,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对工作的影响都有限;而且,也能有效防止男女有别:女博士要休产假,博士也要休同样的产假。其实,不止在读博期间,以后的工作期间,女性也会有同样的困境,被用人单位认定必然会因为生育影响工作;就算推迟生育,女博士毕业正式参加工作,同样的问题还会被再提问一遍。这个原因就是,男性不对生育负责。如果工作单位能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实行男女同休产假,对女性在读博士期间的权益能得到保障,那么一边上学一边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了。姚晨在星空演讲中说,每个人都问我,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但从来没有人问我的先生,他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星空演讲“女性的力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答案不言自明:因为他不需要平衡。他只需关心事业,家庭他不需要参与劳动,只需要享受。等到每个成功男性像今天的成功女性一样,需要被人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时候,大概就是男女平等了,大概就是女性不用操心读博士期间能不能生孩子、工作期间能不能生孩子的时候了。
盈依博士生入学的日子和预产期是同一天。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读博和生娃是相冲突的。前不久,科学网博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引发了关于女博士生生育问题的大讨论。截至发稿,仅该网站已有十多篇相关博文陆续发表。由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博士生人数为132132,占博士生总数的38.63%。教育追求和生育本能之间的矛盾投射到这一高知女性群体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不过此番参与女博生生育问题探讨的,不只是在读博期间生娃的女性,还有博士生导师、男博士生、女博士生的丈夫,以及和本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旁观者。他们思考的维度非常丰富,大家认为这事关“权利”“平等”“歧视”“公平”“承诺”“声誉”“标准”……但到底为什么读博期间生娃会被视作一种尴尬的选择?正在美国读教育学博士的盈依觉得,这本质上关乎“观念”。读博是一种“承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是在科学网上发声的博导之一,她“很不支持”女性读博期间生娃。在张海霞看来,读博这件事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承诺——学生找到合适的导师在最好的年华做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提升自己,拿到博士学位;导师也有相应的研究任务需要学生一起完成。“在3到5年里各自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这是两全齐美的事”。而如果女学生要在此期间拿出一两年来生娃,势必会打破这种承诺。所以当她看到网上“读博期间生孩子导师都能理解,不会抓你干活儿的,水过了论文能顺利毕业就行了” “我怀孕6个月博士入学,博士经历了导师苦苦相逼”一类留言时大为光火,直呼这种行为“自私”,无异于“耍无赖”。“事实上是天天干都干不完!” 张海霞的研究领域是微纳机电系统和微能源技术,她告诉记者,自己近些年指导的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基本没有低于10篇的” “每天工作大概超过12小时”“都达到了优秀毕业生的标准”。因此,她难以想象一个生娃的女博生如何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业任务。与正式参加工作的职业女性不同,张海霞认为女博士生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达到某种标准,即博士学位所对应的学术水平,这一水平或许会因导师的具体要求而有异,而刻苦钻研和训练是达到毕业水平的必要保障。“如果别人都在辛苦努力,而她去生孩子,最后放水让她毕业,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也有损整个博士群体的声誉。” 张海霞说,“而如果延期毕业,还需要对她付出额外的资助。”“那不是让导师都不敢收女学生了?”张海霞的担心很实际。谈到如何对待读博生娃的难题,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明阳在科学网发表的博文中建议导师们,博士招生以应届优秀男生为主;如果有非常优秀的女生报考,导师与弟子最好有个读研期间生育计划的约定。作为过来人,张海霞不愿意看到女性在招生时被边缘化。而她认为,“要条件”“要照顾”“甚至给导师扣上不仁不义的帽子”,这表面上是争取权益,实际上会损害女性接受博士教育的权益。张海霞介绍,她自己读博期间“每天大概工作15小时”,没有在这时候生小孩。按照她的理解,读博前和读博后是比较适宜的生育时机,她选择在博士后期间生育。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百分之百投入学业中的攻博状态。一位署名张艺琼的网友尽管也发表博文称不建议在读博期间生娃,但同时她也认为大家对“读博士这件事的理解有点不正常”。她写道:“(人们)觉得应该粗茶淡饭、抛夫弃子、坚守学术才值得称赞,这是造成很多人读博压力过大的原因之一。”记者在其他几位女博生口中也听到了类似的观点,她们觉得,学业并非攻读博士期间唯一应该被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达成动态平衡。比如盈依说:“我所在的学校,读博生孩子不会有人说什么,而且一边读博一边带孩子,一边读博一边工作的情况很普遍。”有多少人能工作、生娃、带娃、学习几不误?盈依在美国一所“排名前200”的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现在是博士在读第三年。29岁她申请博士时意外怀孕,而后同时拿到旅游签证和学生签证,挺着大肚子过了美国海关。盈依的导师是一位年届七旬的教育学家,女性教育是其研究领域之一。“她认为家庭生活比什么都重要,要在学习之上,工作之上。” 盈依说。盈依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规则之内很讲人情”。在她怀孕的博一期间,3门课中有一门改为自主学习,而且“导师并没有分配给我太多任务,很多事情她都自己做了”。但尽管如此,盈依还是得作出许多“牺牲”,时间、精力、体力,甚至健康……在孩子七八个月时,照顾孩子、期末考试、租房搬家、换保姆等麻烦事在半个月内集中爆发,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我告诉自己,天塌不下来,生活一定会好起来。”同时,盈依把事情排出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做。首先自己是第一位的,必须按时吃饭,这时身体不能垮,而且要控制好情绪;第二位是照顾孩子,上午陪孩子,下午交给保姆,再出去联系搬家,处理各种手续;第三位是上课,晚上5点半到8点有课,课间她把奶挤出来,给孩子预备好; 晚上哄孩子入睡后10点多开始看书,凌晨两点多睡觉;早晨5点多起来喂奶,再睡一会儿7点多起床。博一结束后,她将孩子送回国内交由家人照顾,博二开始“很拼命”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工作当中。现在博三,“我的进度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李丽也在读博期间生了孩子,她觉得如果“静态地”分析女性读博这件事,或许会因为身处其中而获得一时的安全感,当然也会备感焦虑。而如果“动态地”分析,就会发现读博是可以和很多事情并行的。李丽认为,学术标准不容掺水,但应该有适用于女性的考核机制。谁为女博生生育问题埋单?生育和受教育都是合理的诉求。而女性的育龄又与接受博士研究生高等教育的年龄高度重合,当这两件事撞到一起,谁来为女博生的生育问题埋单?一味强调需要作出过多的自我牺牲,结果就会像科学网博文中提到的那样,这些高智商、高学历女性的生育意愿降低,不少人表示“不生”,或者“坚决不生二胎”。一味要求让导师“宽容”“付出”,结果就会向张海霞担心的方向发展,导师避免招收女生,加剧性别歧视。李明阳认为,国家应该在就业、求职、医疗、保险、休假方面出台鼓励高级知识女性优生、多生的政策。而谈到解决之道,最初在网上发起该讨论的博主在另外一篇文章里则明确追加了女博生的生育诉求:呼唤政策支持。她提出女博士享受4个月产假,产假期间正常发放补助;以及采用弹性学制,如由于生育和休产假在固定年限内没有毕业,可申请适当延期等建议。事实上,记者查找国内外资料发现,有些高校已经对博士生实施了产假相关政策。例如,香港大学的学生最近收到一封邮件,邮件中通知,该校为硕士和博士生设立了两项新的假期,产假和陪产假,从9月1日起开始施行。申请假期并提交注册医师开的证明书后,学生可休连续10周的产假,不顺延在校学习时长。休假期间,奖学金正常发放,但计入学生正常学习期间的奖学金总额,不作为额外补贴。除了女学生的产假,对于男学生也设立了5天的陪产假。在配偶/伴侣每次分娩时,男学生可以一次性休完,也可以分不同时间休。而除了生产问题,读博和生娃的冲突还在于养育幼儿会挤占学习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设立了“儿童办公室”(the Children’s Office)专门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在学生忙于培训研讨会以及其他官方活动甚至私人活动时,儿童办公室安排了灵活的时间和地点加以配合。而美国耶鲁大学文理学院的“博士生家庭支持政策”则为有孩子的博士生提供每年4600美元的津贴。“生育问题不是女性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盈依相信,只有当大家认识到女性的教育投入最终将回馈整个社会时,读博和生娃的矛盾才能化解。(文中盈依、李丽为化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实习生 李晓盼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读研期间是否结婚生子,关键得看研究生本人能否安排好课题和个人的学位论文进度。一般来说,作为导师不介意女生硕士期间结婚,但是不太建议在读女硕士生孩子,起码不要在答辩之前。女博士的话,没有具体限制,目前在读期间生子的女博士不少,如小西团队一个女博士硕博连读6年毕业,期间生了2个儿子呢,成为我们学院一时佳话呢!为什么不建议硕士在读期间生子呢?硕士3年时间比较紧,近些年各个院校研究生毕业要求水涨船高,如不少学科已明确要求一篇已接受的Sci论文。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来说,3年时间达到这个毕业要求,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若是中间穿插生子,基本上想要3年顺利毕业难度比较大!女硕士生子读研期间结婚生子是否合适呢,如何选择?小西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得看女硕士找的对象是否靠谱,毕竟在读期间是没有能力养家和孩子的,每个月的补贴就几百元。尤其是两个人都是应届生在读的,小西觉得是否生孩子得慎重。否则,生了孩子后,两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容易适应,而且得父母帮忙出钱、出力照顾小朋友。当然,若是在职读研或工作几年后的往届生,年龄较大且没有生活压力的话,生孩子顺理成章。但是,得提前安排完成好个人的实验或任务,怀孕期间在课题组学习室或家完成论文撰写,生孩出月子后参加答辩没问题的。不少女博士甚至计算好答辩时间来怀孕呢。共同前行 举个例子:小西有个博士同学,博四时和同门研一师妹谈恋爱,在他博士毕业后两个人选择结婚,他师妹研二选择硕博连读后,隔年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比较勤奋和刻苦,硕博连读5年毕业的。不过,当时生孩子的那天晚上,白天依然在课题组办公室修改小论文审稿意见,在家休息40余天后又回到实验室。不过能做到这样的女研究生不多啊,真的得个人努力!女博士生女读研期间生子一般两种情况:1)传为佳话,以优秀的科研成果毕业;2)和导师闹出矛盾,无法毕业。因此千万得注意:不同导师性格有差异,有些的确不太喜欢自己女研究生怀孕生子,影响课题开展和团队进度。注意!不管是硕士、博士,一旦发现自己怀孕啦。小西建议发现自己怀孕后,和家人、老公沟通后就得及时和导师交流,毕竟导师性格再差也不会要求你不生,但是得给导师留出足够时间安排你负责的课题或任务。否则和导师缺乏沟通的话,后期想要顺利答辩毕业会非常麻烦的,慎重!另外,作为女研究生的老公,在媳妇怀孕生孩子期间得做点事,尤其是同为博士、硕士的,一些课题上的也尽量做一点。之前就有女博士怀孕后实验取样、测试时老公晚上帮忙做的。你会认可女硕士或博士在读期间生孩子吗?
以前我们总是说“男女平等”那时候要保护的是女孩子,但是现在我们再说“男女平等”很多时候真正要保护的可能就是男性。我们一直认为所谓的男女不平等,其实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消失不见,比如在大学教育领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领域更是如此。比如2014年中国的女性研究生比例就已经高达52%,如今更是高达63%,这背后到底是女性占优势还是女性被歧视的结果呢?女孩子为什么爱读研?女孩子为什么那么爱读研呢?一方面或许是女孩子天然的安逸性格使然,相比较男孩子更希望早早地进入社会打拼,女孩子更喜欢找个稳定的选择。相比较本科毕业就开始工作,读研究生显然能够让那些女孩子在大学里更安稳的多待几年,而那几年她们可以解决很多个人问题。当然,女孩子之所以选择读研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可能竞争不过那些男性,相同的学历和能力,企业或许真的更爱男孩子,因此不少女孩子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选择读研。事实也证明,女研究生显然要比本科的男生竞争力强一点,只是在男性研究生面前,这些女孩子还是吃亏不少。女性读研期间可以干什么?女性读研期间到底能够干什么呢?那就多了,不少女孩子都会选择在读研期间结婚,甚至一毫还遇到不少女孩子在读研究生期间选择生育。读研三年多,结了婚,生了娃,毕业之后变成已婚已育的职业女性,这样的女孩子在职场上竞争力更是强悍无比。即便是那些在读研期间没有结婚的女孩子,也可以利用自己在大学四年学会的化妆技术继续提升,最后在读研期间找到自己的真爱,为以后结婚做好铺垫,如此也算是不错的选择。读研之后读博士女孩子可不只是会止步于读研,在博士研究生人群中,女孩子的占比更高,那些读博士的女孩子有着更多的打算,他们不满足于自己只获得一个研究生的学历,因为那样也不可能保证他们找到好工作,有时候很多人选择读博士。读完博士之后的女孩子已经不能用普通女性来形容,这些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到科研之中,最后在很多科研机构或者是高校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读博士并非都是好事,博士毕业比硕士更难,而且博士一般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女孩子没有能够在博士中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的话,那么很可能真的会孤独终老!一毫此前读研究生的时候,遇到的一个老师就是那样,那个女老师自己一个人解决房子和车子问题,但是却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最后只能够单身了,而且单身的她性格越来越差劲,不出意外很可能会一直单身下去!
对于每一位准硕士研究生来说,更多的还是在欣慰自己能够考研成功,但是很多准硕士研究生已经开始思考研究期间的计划了,而这时或许他们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要不要考博呢?究竟攻读博士研究生好不好呢?当然,这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令诸多硕士研究生所纠结的问题,毕竟我们都清楚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所能够带来的诸多改变,但同时又清楚想获得这样待遇必须付出的各种辛苦和努力。去读博士好不好呢?硕士研究生:慎重,莫冲动!相信当这个问题问到硕士研究生时,很多的研究生会说肯定好啊,如果真的能够拿到博士研究生学历一定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这是你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在获得博士学历的过程中,真的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承受的,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的挺过来的,因为这不是在夸大其词,更不是在说假话,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博士研究生所都在面临的共同问题。攻读博士的科研压力、生活压力和未来就业压力等等方面都是时时刻刻停留在博士研究生心中的紧要问题,尤其是科研压力,这真的不是在儿戏,也不是努力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时都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只要自己辛苦,只要自己勤奋,那么一定会有优质的科研成果,一定会顺利的毕业,然而事实是每年都有很多的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也有最终被校方退学的。而这就是博士研究生所要面临的现状,如果说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可以获得的各种优厚待遇,那么我们或许更应该去思考读博的艰辛,所以每有人问读博士好不好呢?一般的回答都是肯定好啊,但是读博很辛苦的,读博很难的。记得我们学院院长曾给我们讲过他曾经带的一个博士,当初选择读博是为了能够进入高校任教,所以很果断的读博了,但是在读博期间只有一篇SCI期刊,虽然很努力,虽然很辛苦,但是还是没能够顺利毕业,最终延期一年毕业。所以,在思考自己是否要读博士时,更多的不应该是只看博士毕业后所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改变,更多的还是应该去想自己怎样才能够顺利的毕业,更应该的是去向自己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拿出优质的科研成果,这才是最重要的。总之,读博士好吗?答案一定是好,但一定会加上后缀,要慎重。一定不要只是淡出的因为博士好,所以便很勇敢的选择读博,因为这样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我们都难以接受的,也是我们所难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