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1个月时间准备和复习,然后考上了南方某985大学的全日制管理学博士。现在把经验分享给大家。第1步,联系博士生导师这一步非必需的,但如果能联系上导师,有导师表示愿意接收你,那么导师可以提供一些笔试复习教材给你,教你怎样面试,介绍一些有经验的师兄师姐给你认识,这些对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过,提前联系好导师的缺点就是,你对这个导师的了解不够多(例如人品、带学生的风格、研究兴趣是否与你吻合等)。你若是盲目发邮件联系导师,而导师又答应接收,日后你入学后一般就得进入他的门下。若是到那时才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导师,就很麻烦了。利弊你们自己考量吧!我的建议是,如果时间允许,先用多点时间打听、了解一下这位导师,然后再发邮件给他做自我介绍,问他是否愿意接收你。我的经历就是在学院官网浏览一下各个导师的主页,然后对喜欢的导师发了一封自我介绍的邮件,把我的简历、曾经发表的论文、曾经写过的书稿发给他。然后那位导师回复了我,约我到他办公室面谈。面谈过程还比较愉悦,然后他就给我介绍了一位师兄,辅导我如何准备笔试和面试,这对我实在有很大帮助。但我后来指导的一些考博士的师弟师妹,他们没有提前联系导师,也能顺利考上了。然后通过第一年的课程学习,深入了解了各个导师的情况,第一年末才递交选导师的申请书。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第2步,递交申请材料我报考的学院是自主招生(申请-考核制),所以我不用参加全校的统考,直接递交申请材料给学院就行。如果学院审核材料通过了,就会出公告,通知笔试和面试的时间。其实有自主招生权的学院要求递交的材料都是大同小异,包括:1、英语六级超过450分,或新托福成绩大于80分,雅思大于5.5分,或者曾经发表过英文论文,这样就不用提交英语考试证书了。2、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信。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4、个人简历。5、本科、硕士阶段的成绩表。5、体格检查表。6、代表性学术成果。具体资料看各学院的官网。那个研究计划就像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就行。第3步,笔试复习。我那时笔试的内容有3张卷子,分别是管理学理论知识,管理学研究方法、英语。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我建议复习的书本是《西方管理思想史》(郭咸纲著)、《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史密斯和希特主编)。对于管理学研究方法,我建议复习书本是《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这本书非常厚,但内容很丰富,也很实用,对于我后来读博士做研究也有很大帮助。而英语复习,由于提前了解到考试内容是针对目前的经济热点,用英语写一篇文章,表达个人看法,所以我就背诵CCTV NEWS微信公众号每天更新的新闻。近些年,学院的英语笔试改风格了,不仅有写作题,还有阅读选择题,有点类似考六级。我闭关复习了1个月,把推荐的那3本书都读了4遍,天天背诵英语文章。第4步,笔试考试复习了一个月后,终于等来笔试的日子。笔试时间是9点-12点,监考老师发下来3张卷子(就是前面说的3张),要求我这3 小时内做完交卷。我当时给自己安排每张卷子用1个小时完成。《管理学理论知识》有5道大题,每道大题又有几个小题,都是主观问答题,没有选择题。题目例如:蓝海战略和红海战略分别是指什么?请你描述一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什么?《管理学研究方法》题型跟理论知识的卷子一样,题目例如:什么是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怎样检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Cronbach 系数用来做什么?请你写一个你曾经看过或研究过的论文内容,包括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英语卷的题目前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再赘述。题目例如:请你就“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写一篇英语文章。第5步,面试笔试结束的当天晚上,我就接到通知,说我笔试分数通过了,可以参加第二天的面试。所以,我就赶紧制作了面试用的ppt,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和研究计划。第二天我参加面试,面对5位面试官,我从容不迫地讲述我的ppt(过程就像硕士论文答辩一样),我讲述完后,5位老师就开始提问。问题例如:请你用英文介绍一下自己(3分钟);请你说几个管理学理论的名称和大概内容;检验内生性的方法有哪些?第二天,学院就把笔试和面试的分数、录取名单公布在官网上,我也顺利被录取了。录取通过率?记得当时大概有28人提交报考申请,由于学院考核严格,只有10人可以进入笔试,笔试完后,只有5人笔试通过可以进入面试,最后5人面试都通过被录取了。
来源:考博圈(ID:kaoboquan100)作者:听雨 编辑:学妹2019年我考上了南京某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的博士,2019年9月3日-2019年12月3日,我在博士征程中已度过了约90个日日夜夜,过上了“7117”的生活,真正体验了博士是什么、怎么做,不得不感慨一句:博士真苦真难啊。不过在这3个多月的日子里,博士生活虽苦,但我过得很踏实和充实,我找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我确定了为之一生而奋斗的事业。所以我还是比较支持考博和读博的,因为在读博的过程中你会进一步沉底自己,思想会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在此为正在犹豫不决或迷茫不知所措的研三即将毕业生提供一些考博的经验和建议,为你拨开考博迷雾见真章。报考报考哪所或哪几所学校?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什么时候报考?应该提交什么报考材料?一些列报考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首先,关于该报考哪几所学校。学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考上,在选择学校前最好咨询一下有关老师或博士过来人。我认为选择报考学校主要有两个依据:第一是你的专业,根据你的专业去选择报考学校,首先去搜索一些有你专业博士点的高校,之后去逐一筛选;第二是你的能力,现在很多学校招生都是申请审核制的,所以你学术水平必须过硬,必须有学术成果,也就是有发表论文,而且还是核心期刊的论文,所以选择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是选择985,还是211或其他。其次,关于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确定好报考的学校后就开始联系导师,联系导师越早越好,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联系导师那就要抓紧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所谓适合自己的导师是指专业和研究方向和自己相似的导师,我建议选择比较年轻的博导,一般年轻的博导比较有活力有能力,在学术上更能帮到你,年纪大点的博导一般都没有精力去搞学术了,选择好自己心仪的导师就要给导师发邮件,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再次,关于什么时候报考。可以参考去年的招生简章,关注好报名时间,关注好报名时间不要遗憾错过。最后,关于提交报名材料。提交的报名材料需提前准备,可以参考往年报名需要提交的材料,一般高校都需要提交报名信息表、专家推荐信、硕士成绩单、英语证明、学术成果证明和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字数不少于3000字,这个一定要提前认真准备,比较重要)。材料审核标准:科研计划书、科研成果和专家推荐信。备考备考内容为笔试和面试的英语和专业课。备考要有针对性和高效性。首先,对笔试和面试英语的复习备考。笔试英语复习方式主要是获得报考院校的英语真题,真题是最好的参考和复习资料,通过做真题了解英语出题动态和主要出题源,充分利用英语真题高效复习英语。其次就是英语单词,坚持单词的记忆,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因为句子是由单个词汇组成的,单词是基础。再次就是其他练习题了,做完真题就要做一些模拟练习题,可以选择其他高校的真题进行练手,可以选择考博英语各大院校考博英语真题,我是选择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复试英语的复习主要是听力和口语,听力我们可以用手机下载星火英语或扇贝英语等APP,口语就要出声朗读阅读,大胆去说英语。其次,对专业课复习备考。学校没有指定专业课复习教材,专业课主要考试专业知识综合和研究方法两门。专业知识综合主要是借鉴该院硕士考试指定参考教材去复习的,我专业课所用教材为: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该教材比较厚,学科知识也比较全)、张成福的《公共管理》,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欧阳康,张明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笔试是你进入博士的拦路虎和敲门砖,你必须通过笔试才有资格进入面试,另外笔试的成绩比例约50%,所以你必须考出一个好成绩才能在没有关系和人脉的情况下杀出重围,因此做好笔试的复习备考工作。此外,复习备考需要合理规划好考博时间,该怎么规划时间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具体安排,前期注重写毕业论文,后期注重考博。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所以在考核中你需要认认真真做好笔试,踏踏实实完成面试。首先,关于笔试。我报考的南京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考试科目为英语和两门专业课。笔试英语题型为阅读、文献翻译和写作,和往年英语真题一样,考试时间3个小时,其中阅读1和2比较简单,难度相当于四级,阅读3和4比较难,难度介于六级和考研英语之间,1篇英译汉比较难,1篇汉译英比较简单,写作是关于人工智能(AI)未来发展展望。笔试专业课主要考试内容为论述题,论述题主要考的内容为理论基础,即让你用某一个或某一些管理学、政治学或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一社会现象,出题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其次,关于面试。面试考察英语外语水平和培养潜质,外语水平面试主要方式为面试导师提问英语问题(1-2道)。培养潜质主要考查学术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要求以PPT(8-10分钟)的形式汇报本人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对研究方向的认识、设计思想和展望。心得体会:笔试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要构思好答题思路,尤其是论述题回答要有条理和逻辑,字体要工整和清晰。在面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灵活应对,在面试的过程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沉着灵活应对即可,重要的是要全程保持微笑。
导读:没有博士学位的人,读完此文,不必嘲笑博士。归根到底是学术生产线出了问题。学术越来越水的背后是全民精神下沉。请问,现在大学教师中,除了“课题”需要,保持主动阅读习惯而且阅读有质量的人,还有几个?读博士,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养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对超越课题和论文、纯粹受精神需求驱动的阅读和思考的真诚热爱。然而,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极为少见。2011年,我到一所985大学读博士。我发现,有真才实学的博士实在不多,根本不爱阅读的平庸之辈却不在少数。即使是有些天天捧着书看的博士,同样言谈乏味,思维僵化,几乎看不到半点思想的火花,因为阅读质量低下。除了只会往大脑填装知识片段,用复制粘贴的功夫拼凑论文,品位、情怀、审美均与他们无缘。他们的家居环境和形象气质,真的很难跟知性挂上钩。2011年5月,参加博士复试的时候,在这所985高校的校内宾馆认识一位同来复试的教育学博士生。同住几天时间里,他发表的一些“高论”让我目瞪口呆。文科本科硕士都读完了,他的世界观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千万不忘阶级斗争”的阶段。他说,民营企业家都是剥削阶级,应该被全部消灭。一个三观如此扭曲的人,竟然能进入985高校文科专业博士复试而且顺利考上,可见招他的教授眼光有多差。三年时间里,我还看到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学术“奇观”。一位连马克斯.韦伯都没听说过的高校外语教师,考上欧洲某国史博士;一位连学术论文选题基本规范都不知道的人,被招进来读历史学博士;读了三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毕业之前还连历史学家许倬云是谁都不知道的人,竟然能发表多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获得历史专业国家奖学金。不要说“人家不是研究这个,为什么要知道这个人。”作为一名博士,如果连本领域最著名的国际学者是谁都不知道,那实在是太不合格了,其基础知识和学术功底非常让人怀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一个个把“研究”做得风生水起。论文数量、学位——而非文化素养和真实水平——赋予了他们无尽的幻觉和优越感。有些博士甚至浅薄到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的博士,气质普遍比XX大学的博士气质好。”2008年浙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一所末流大学读完本硕后,考上浙大的政治学博士,站在操场上,学校和学历的双重身份转换,让他自我感觉好到几乎要飘起来。跟他聊天发现,学养和阅读还不如优秀的本科生。一位浙大人文学院的文学女博士,自我感觉好到,你多看她一样,她就认定你是喜欢上她这个“知识女性”。就是这位“知识女性”,读到文学博士了,还连茅盾文学奖作品《芙蓉镇》的作者古华是谁都不知道。不说是博士,看她擦的口红和胭脂,你很难相信她的职业与书有关。......问题出在哪里?首先是求学动机。目前,在985高校,外校考进去的硕士研究生,至少一半来自地方院校,至少三分之二的博士生,本科来自地方院校。他们当中有真诚爱读书的人,但是更多的人考研读博是为了改变出身,增加就业机会。985高校处于中国学术圈子的核心地带,985本科生一入大学就开始接触和了解国内学术圈子的真实情况。他们知道什么是学术,自己适不适合做学术,国内学术环境适不适合自己。于是,要么他们纷纷选择出国深造,要么放弃读研读博。少数留下来读博士的,大都是因为不用考就有了直接攻读博士的机会。本人非歧视地方院校。它们的学生为了工作,考研读博无可厚非。学术大环境的现状绝非他们造成的,我只是想指出,当读博士的主体求学的动机主要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改变身份和就业,甚至对学术存在严重误解(以为跟期末考试一样,背背书、查查资料就是学术)的时候,整个学术大环境的持续恶化将不可避免。应该努力通过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培养质量,以克服未来“读博大军”的精神短板。其次,博导招生不全是出于学术考量。有一次,我在某985高校校内bbs发起登山活动,来了好几个管理学院硕博连读生。一见面看到真人,我非常惊讶:全是本科毕业马上跨专业读博士的二十岁出头的妹子,一个个白皙粉嫩到手轻轻一捏就能挤得出水来。国外名牌大学管理学博士一般只招有实战经验的人来读。眼前这些女生没有一点社会阅历,连自己可能都还管不清楚,如何研究管理学?留心观察不难看到,有些(非大多数,更不是全部,别对号入座)实践性比较强的文科专业教授非常喜欢招年轻女博士,因为经常可以带出去做调研,住宾馆。厦门大学教授吴春明就是一个典型。当然,这一类事情未必全是“吴春明们”的错。还有很多“吴春明”没有被挖出来,因为他们的女博士都顺利毕业,交易顺利完成。第三,博导的科研项目需要一些跑腿干(体力)活的助手搜一搜知网文献和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就会发现,人文社科研究越来越沦为体力活。仅仅靠收集和梳扒资料,整理数据,再用挖掘出来的所谓“新材料”,加上花拳绣腿式的解读,就能拼凑整理成一篇学术论文或著作,根本提不出原创性的见解。正因为是体力活,开展一项研究所需要的前置知识储备就不那么重要。博导们非常清楚,博士只要招进来,两篇核心(靠关系)能搞定,几乎没有毕业不了的。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博士生的个人潜质......因此,有时,越是不爱读书的人,招生的时候,反倒越受博导青睐。因为越喜欢读书思考的人,越是兴趣导向,越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所以,越不愿意参与自己不喜欢的研究课题。把不读书、不思考的人招进来读博士,让他们参与什么课题,他们就参与什么课题,反正他们对什么课题都没有多大兴趣,只想用听话合作来换取毕业和学位。读博士期间,他们的选题就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材料全是导师提供,论文框架也是导师拟定的。他们读博几年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协助导师完成课题需要的体力劳动(跑腿、码字、整理资料、调研)。作为回报,博导帮助他们发文章、过答辩。于是,一项交易顺利完成。当科研越来越沦为交易,当交易越来越普遍,做交易的人全都忘了自己在做交易,他们都把交易当成了科研。在本科阶段,同一个专业所有学生修的课程大体相同,分数高低的差别,让学生们能自觉意识到,别人也能相对容易地判断出,谁在某些方面不如谁。所以,本科生有高傲的,也有谦卑的。到了博士阶段,每个人的专业、选题和方向不一样,失去了可以相互比较的共同尺度,却拥有了 “我是专门研究……”的万丈光芒。正因为这个“专门”,非本专业同一个研究领域的人,很难对他们的真实水平做出评价。这正好为南郭先生式的学术混子们提供了容身之处。如果一个人阅读面足够宽广,知识视野足够开阔,他就容易跳出“自己”,在一个大的坐标上审视自己。这种人一般能保持理性的谦卑。如果一个人缺少阅读兴趣,或阅读质量地下,知识视野仅局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他就很难跳出“自己”以看清自己。于是,越专,就越容易装。越装,就越容易给自己或被别人戴上高人面具。读博士,没有让他们知识增长多少,而是让他们脸皮变厚了很多,因为博士毕业,他们再也不会为自己从未读过巴金的作品,却拥有文学博士学位感到羞耻了,因为手里有了“我专门研究巴尔扎克”这块金光闪闪的遮羞布。(此处的“巴金”和“巴尔扎克”仅仅指代学科领域不能绕过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由于头上顶着“专门研究……”的光环,光芒太耀眼,以至于他们比普通人更难看到自己精神世界的贫瘠。他们愿意一辈子就守着那口井,靠着井里不断挖出的、很难通过同类比较来确定真实价值的“矿渣”混饭吃,对井外的世界毫无好奇心。那口井不但是他们生活饭碗的来源,也是他们“学术地位”的根基。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把博士单独抽出来谈。文中的“博士”指代把人的心灵分割成块状的学术生产体制。所以,我的批评同样指向副教授、教授、博导。他们中的很多欺世盗名之徒一直是用“专门研究”来掩盖真实水平。最后,还是那句我一再重复的老话:一个人的学养和品位,来自超越功利目的——而非服务于课题和论文的——纯粹出于精神兴趣的自由阅读。
概括来说,博士毕业后的归宿主要有:高校任职(俗称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博士后等。从上海某双一流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博士毕业后的去向来看,在就业行业和单位分布上,尽管教育和科研行业依然是吸纳博士生就业的主体,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选择进入非学术行业的比例也有所增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各个领域,特别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管理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均非常需要博士毕业生发挥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在此聊一聊我们学院2017年21人(有经济学博士和管理学博士)博士毕业的就业去向,现在过得怎么样?01、9人去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培养的是科研型和创新型人才,博士是为高校储备的教师人才。因此博士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人都去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王某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我从小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做一名人民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我的梦想实现了,我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最后到博士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坎坷,本硕博毕业于双一流的我如今进入了某985大学,成为了一名青椒老师,感觉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当初获得了学校30万的人才引进基金和20万的科研启动项目基金。但是青年教师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除了部分精力照顾家庭外,我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教学和科研上,在这个过程中压力虽然大,但我过的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李某讲师这个阶段是“博士-博士后-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这种职业发展模式中最辛苦的一段经历,进入高校是我博士毕业所拿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未来科研道路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对自己多年研究情况的一个实际检验。特别是现在高校教职向market倾斜,很多一流高校施行非升即走政策,对这个阶段的讲师提出了普遍的要求:发多少篇高水平论文,申请到国家课题,教学任务达到多少量,帮老教授打杂,指导本科学生毕设和竞赛等。你会发现一天到晚忙得要死,长夜既不漫漫,也无心科研。你要知道这个阶段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达到考核要求,尽可能快地评上副教授。@宋某薪资上又是一个痛点,读了这么多年书,准备回报父母,回报家庭的时候,对着工资条独自擦眼泪。现在的市场情况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刚毕业的博士薪资高的是真高,可以看看各校招聘有帽子的博士计划,特聘杰出博士计划等,高的有上百万年薪,低的10万以内。10万这点钱你在一线城市连温饱都成问题,谈何做研究。@张某家庭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男博士,养家养孩子养老人,就这种压力和薪资,很容易产生家庭矛盾。老实讲真的挺难的,希望他们理解,多陪陪他们,利用好教师身份带来的福利,给他们希望,这是我能想到的。02、5人去了政府部门科研并不是读博的真正目的,读博的真正目的是过上一个好的生活并有幸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行业,因此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并不是所有人的首选,我们这一届有5人就选择了选调生和公务员。@赵某我从小的梦想就是从政,我想为我自己的家乡做一些实事,读博后从政也是我回馈家乡的一种方式吧,我很幸运的考上和服从组织分配到我们市的选调生,在这一年多的选调生期间我实实在在为我们的老百姓做了一些事情,自己的从政之路还算是顺风顺水,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我过的很充实、很踏实。@蒋某我是沿海某省的选调生,一直在基层锻炼,之后有望进入省会城市的机关工作。你进来以后会发现,现在省一级政府的新进公务员基本上都是211以上的硕士博士,整个人才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升迁来讲,博士学历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你的出身好,起点高,博士看问题层面一般比较高,用词更专业更高级一些,可能会很符合某些高层次大领导的口味。有弊的主要是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少。@李某我博士毕业后进入了公务员行列。对于博士生来说,虽然起步是主任科员,但是仕途上并没有捷径。一般博士在工作经历上还不如二十四岁开始工作的研究生丰富,以后提更高级别的领导会吃亏。@许某工资待遇和其他福利方面现在也不是很好,所以我面临养家庭和养孩子的各种资金困难。体制内的弊端还是很多的。@郝某说实话我选择进入公务员行列现在有点后悔,虽然现在自己是个主任科员,但是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写不完的材料,还有很多面子上的应付,我觉得现在自己不得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好多话好多事都是违心的,但是又不得不做,不这样做我就在这一行存活不下去,感觉现在特别的虚伪,自己都有点讨厌自己了。03、2人去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是科研的一个工种,一般博士选择博士后是感觉科研还挺有趣,想再做下去进一步提升自己。@姜某去个高平台,增加自身资历,借力多弄些好文章。换个研究领域,以前博士课题导师安排的不喜欢或过时了,不好出东西,也或是离应用远,换个组学点东西,做跳板,出站了要么去国外新方向的,要么做实用的去企业,因为国外和企业雇人是真金白银的,不是本领域的熟手不要。@翟某很多学校强行要求师资博后,然后博后期间拿到基金和相应的论文就留下。一般而言,这种要求对于不是特别差的博后而言,不会特别难。加上博后期间不需要上课,科研成果还是相对容易出来的。但是这条路的缺点就是有不确定性,还有一个就是年龄问题。 04、4人去了企业随着国家一些地区引进人才政策的发布,有一部分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企业,这也是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方式。@谢某博士毕业后我去了企业的联合营销部门。肯定会有人问了,怎么去联合销售部门?这里就需要在公司的研究人员有一个必备的技能,营销能力。对,就是要求研究人员的营销能力。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一个研究人员都是TOP10%的营销力,但是基本的营销技术,解说技能,写文章的能力还是要有的。由于我所在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世界企业500强,所以薪资待遇还是比较不错的,现在凭自己的能力买了房付了首付,也买了车。@刘某博士毕业后我选择进入了企业的研发部门,帮助企业做一些产品设计和研发,我最大的贡献是在一次企业面临危机时,我的一个设计理念触动了企业的神经,之后我负责带头搞研发,使得企业转危为安,并获得了高额的利润,我也从企业底层研发升职至研发部门经理。@王某我选择进企业是迫于无奈,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水平一般,也只是刚刚符合学校的毕业要求,发表的文章不多且质量不高,所以在选择进高校的道路上碰壁,好的学校进不去,差的学校不想进,最终不得不选择进入了国企,不过日子过的还是比较轻松和幸福的。@包某我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知名度不高,公司实力也不高的一般的中小企业,不过在企业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企业公关、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流程。大约在企业做了1年后我选择了辞职自己创业,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小公司,公司发展也蒸蒸日上。不管博士毕业后进入什么行列,从事什么工作,我都希望我们尽职尽责,回馈社会,实现我们博士生的价值。最后祝所有博士毕业生们事业有成、工作顺利、阖家安康。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u)转载请在募格学术原文下留言,作者,三石
【编辑/郝佳 统筹/刘姝蓉】山东省济南市委网站“市委常委会”栏目更新显示,郑德雁已任济南市政府党组副书记。据公开简历显示,他此前担任济南市委常委,提名为济南市副市长人选。大白新闻注意到,生于1969年的郑德雁是一名“学霸”,17岁考上兰州大学数学系,20岁即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后,他还在青岛海洋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梳理其履历可发现,郑德雁曾先后在山东省四市担任要职,拥有丰富的城市治理经验。郑德雁 资料图(图片来源:青岛政情)“数学学霸”、“农学博士”厅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9日消息,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委网站“市委常委会”栏目更新,显示郑德雁已任济南市政府党组副书记。据公开简历显示,他此前担任济南市委常委,提名为济南市副市长(列副市长第一位)人选。郑德雁,男,汉族,1969年9月出生,山东五莲人,1989年6月参加工作,1988年5月入党,在职研究生,农学博士。大白新闻注意到,这位“准70后”厅级干部还是一名“学霸”。1986年,17岁的他考上兰州大学数学系,20岁就已毕业。也就是说,他提前一年就念完了大学课程。毕业后,郑德雁曾长期在青岛任职,在青岛市黄岛区水产局、青岛开发区水产总公司、青岛保税区管委会等处担任过职务。这期间,他在青岛海洋大学企业管理系研究生班进修,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在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渔业资源专业学习,拿到农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5年,其历任即墨市委常委、副市长、副书记、市长,2015年改任青岛市北区区长、区委书记,2018年11月外调临沂担任市委副书记。7月16日,山东省委组织部发布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对郑德雁等5名同志进行任前公示。其中写到,郑德雁拟任设区市正厅级领导职务。城市治理的一把好手在郑德雁主政青岛市北区期间,提出了要打造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核心区。其中,努力把国际邮轮港打造成为市北发展的强引擎、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成为市北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郑德雁以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创新性提出“城市生长力”城市治理品牌,已经在城市治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他还在2017年接受专访时提出,要给城区“抠”出块地,给产业挪地方。他说:“要打造主城区的核心区,一定要成为产业的核心区。这个产业不能是一般的产业,我们定位为智慧密集型产业,其中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智力密集型,再一个是知识密集型。”在临沂任市委副书记期间,郑德雁提出创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创新实验区,有利于金融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有利于农村各类资产资源的盘活利用,有利于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资本渠道。今年5月30日,郑德雁就推动临沂物流科技产业发展与法国专家一行、中国物流科技产业专家等进行会谈。他诚挚邀请在座专家学者把国际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先进模式带给临沂,对为推动临沂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科学、专业、高效的智力支撑。前任是一位“码农博士”大白新闻发现,在郑德雁之前担任济南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一职的是徐群,他已于一个多月前辞职。值得一提的是,徐群也是一位高材生。徐群出生于1970年4月,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从山东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先在省科学院工作过两年,后进入一个国资背景的软件企业,用6年时间从员工一直做到总经理。2000年,徐群来到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任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主任。5年后,即2005年,升任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并自2007年开始兼任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据当地媒体介绍,长期浸泡在IT行业的徐群不爱对外提及自己的官职,却常说“其实我是一个码农”。6月13日,中国共产党济南市委员会网站“市委常委会”栏目更新,徐群的简历被撤下,表明其已不再担任济南市委常委职务。此次郑德雁履新,也填补了一个多月前徐群辞职后留下的职位空缺。【资料来源:人民网、大众网、青岛政情、临沂日报等】
喜欢就给我点个关注吧!您的关注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有不少人曾私信问我,“自己对本科所学专业兴趣不足,想通过考研报取其他专业,但又怕跨专业考研难度太大,或是考上了,怕自己底子太差,跟不上。”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位80后女教授,她本科学的是管理学,而博士却读的是农学。虽然她也对自己的这个选择懊悔不已,但最终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到底是谁卢艳丽,1982年12月出生,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本科学习:2001年7月至2005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习,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博士学习: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毕业两年晋升教授,10年当上副校长。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和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研综述卢艳丽发展了数量性状遗传定位和基因型缺失推算新方法,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引入新的非参数统计模型,成功解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她发掘了一批以ZmARF31为主的玉米抗逆新基因,以响应干旱胁迫的smRNA和自然反义转录本为主的调控网络及具分子育种价值的功能标记,并系统揭示了表观调控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基因等分子育种技术创制抗逆玉米新材料。同时,她理论研究结合育种实践,探明了西南玉米“温带×热带”杂种优势模式。成功的背后本科学管理学,怎么就跑去读了农学的博士呢?大家对于她的决定,一定是既惊讶又佩服她的勇气。到底是什么让年纪轻轻的“她”就拥有如此大的成就?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更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敢想敢做”的她用一整年的时间疯狂自学,有时候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凌晨2点才去休息,这对她早已成了习惯。在这期间,面临这么大的困难和挑战,她也后悔过,既然做了选择,留给她便只有向前!向前进。她的成功与她那宝贵的探索精神是分不开的,大家都愿意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开拓,而她偏偏要往未知的领域,大家认为新的东西有风险,到最后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大家的说法,她从未有过顾虑,一直以来,她都以明艳靓丽、细腻坚韧、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兴趣广泛的新形象,活跃在农业科研一线。既有科学家的坚定,又有四川女性的乐观与豪爽。也正是这股精神。卢艳丽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她曾经说过:“我将用四川人打麻将的精神把科学研究做到血战到底。” 最后人生如烟,如云,如风。转瞬即逝。“只有倒退的时间和路”,既然我们走到了今天,又占有如今的社会地位与责任,只有前进,前进,在前进!莫倒退。各位想要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同学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相信自己,为自己的梦想拼他个无怨无悔吧!大家身边又有着怎样的励志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烦请联系删除)往期精彩这几所高校,有着中部“小清华”的美誉,快来看看都有谁吧!河南省的这几所高中可谓是“高中界的扛把子”
说起读博,似乎每个博士生都有一肚子苦水。后学君今天给大家分享《青年参考》报的一份博士群像,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士的百态生活~我其实是个“报销学”博士在北京一所985高校攻读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的戚清源,是他家乡的高考“榜眼”,本科期间就已经在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南大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一路顺利地保硕、保博,导师也是国内该领域的执牛耳者,在旁人眼中,他可谓是“学霸无双”。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但实际情况有点儿不一样。戚清源说,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来读文献、跑模型或写论文,而是“折腾报销”。他的导师同时接了好几个科研项目,还经常举行各类学术研讨会,每个项目都需要大量发票,这些繁琐的任务落在了戚清源身上。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从本科上来的学术型博士就我一个,师弟也指望不上。一次被抓差,以后(任务)都是你的。”他抱怨道。报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远超想象。戚清源挖空心思搜寻发票,几乎每天都要跑几趟学校财务处,比去图书馆的次数还多,有时师兄师姐们的报销事务也要他代劳。“(报销)总得有人干啊。”他说。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戚清源表示,他只有在出国交流的那一年才有时间好好读书。付出不会没有回报黄琛是比戚清源高一届的学长,专业是政治学,也是这所重点高校本硕博连读的高材生。他的导师“腕级”更大,是该领域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的作者。黄琛对《青年参考》报表示,这本书也有他和其他同门的贡献。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导师给框架,我们负责写,我负责两章。整本教材十余章,大半出自师门诸位弟子的手,导师亲自撰写了导论、第一章和结论部分,润色了学生们的稿件。(我们所写的内容)基本就是根据(导师)上课时的笔记改的。”教材出版后,作者一栏只写了导师的名字,不过在序言的最后,导师写明了哪些人为本书的写作“付出了努力”,包括谁具体负责了哪一章。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付出不会没有回报。黄琛的同门师弟王光宇对《青年参考》报表示,他去年能够顺利硕士毕业,完全得益于导师的鼎力相助。学院规定每名学术型硕士必须在C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要么是第一作者,要么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很多博士生为了C刊发文痛苦到夜不能寐,何况是学制只有两年的硕士生?这道硬性要求几乎成了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王光宇表示,他拼命写出一篇论文,投了两家刊物都石沉大海。“杂志审稿期要3个月,不录用也不会通知你,还不能一稿多投。”眼看毕业在即,他只能向导师求助,结果当天下午就传来了好消息。导师一作、他二作,论文刊登在3月的一本C扩(扩展版核心期刊)上,王光宇得以顺利毕业。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大家基本都是跟着导师发文章,要不然根本发不出来。”他对《青年参考》说。虽然平时帮忙筹备会议、搜集资料这样的琐事没少做,但王光宇觉得自己遇到了好导师,已经很幸运了。找工作,博士有优势“是肯定的”求职难是博士们经常抱怨的问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英国只有3.5%的理科博士获得了永久性学术职位。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为何博士毕业生总感到工作机会不足?英国剑桥研究人员职业发展机构Vitae首席执行官克莱尔·维尼表示:大多数博士毕业生想留校从事研究工作,但不是所有研究工作都在大学内部,还有一些在私人企业的研发部门,所以博士生会觉得岗位紧缺。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维尼认为,大学对博士生就业的情况要开诚布公,让学生意识到,除了专业知识外,他们还需要发展其他能力,如企业家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等。“除了关注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我们还应该关注他们自身的情况。”维尼说。《青年参考》采访的几名没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毕业生,他们均对这一观点深以为然。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你所学的专业并不会严格限制你的工作。”黄琛和戚清源的同届校友曾斌对《青年参考》说。虽然专业是国际政治,学术能力丝毫不差,但曾斌挤出时间自学了注册会计师课程,拿下了CPA证书。博士毕业后,曾斌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干得风生水起。他表示,想从事什么领域、选择什么工作都是个人自由。如今转行的情况很普遍,现在在哪个领域,不代表以后会一辈子被“困”在那里。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在北京某中央部委工作的尚同喜对《青年参考》表示,他很庆幸自己读了博士。他的本科学校不算太好,虽然硕士考入了北京某985高校,但竞争依然激烈,幸运的是,这一切全部在读博阶段烟消云散。“211博士”的头衔很耀眼,在导师推荐下,尚同喜以中美富布莱特学者的身份前往哈佛大学交换学习了一年。去年毕业后,他考上了公务员,一切都顺风顺水。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博士找工作肯定比硕士容易。”尚同喜告诉《青年参考》。体制内的人也更认这个。这里本来就有好多校友,一提你的导师是谁,大家都认识,有优势是肯定的。只要摆正定位、调整心态,博士生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总会有回报。严格的学术训练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积累和更广阔的视野,无论是在研究岗位还是其他工作中都能为其带来优势。—THE END—本文来源于《青年参考报》文 / 见习记者 袁野
本文来源:德先生 管理学季刊博士难毕业,全球皆如此。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1/3到一半的博士研究生拿不到学位。读博失败不仅本人难受,导师也不好过。为了帮助自己的博士生们顺利毕业,犹他大学的Matt Might教授(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总结并发表了著名的“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 ”“读博失败的10大常见原因”,可谓是鞭辟入里、针针见血。其中很多观点,比如对“完美主义”的看法,和我们之前分享的施一公教授和诺奖得主的四条箴言中的观点不谋而合。Matt Might教授表示,这10点,不管什么专业的博士生,可以说是大家的都容易犯的通病。分享给大家。Matthew Might过度在意成绩或课题作业1Focus on grades or coursework实际上,没人会在意你的分数是多少。这里有一个计算GPA的通用的公式:最优GPA=最低要求的GPA + ε更高的分数意味着本应该用于研究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课堂上。教授们甚至可能会对4.0的分数感到惊讶。在头两年里,学生应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根据研究兴趣跟随一位导师,然后通过大量论文阅读后,着手尝试小型的、探索性的研究项目,而在课程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No one cares about grades in grad school.There's a simple formula for the optimal GPA in grad school:Optimal GPA = Minimum Required GPA + εAnything higher implies time that could have been spent on research was wasted on classes. Advisors might even raise an eyebrow at a 4.0. 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 students need to find an advisor, pick a research area, read a lot of papers and try small, exploratory research projects. Spending too much time on coursework distracts from these objectives.什么都想学2Learn too much 有同学读博因为他们就是爱学习、想学习。读博的过程的确需要大量的积累与学习,但有一点千万要搞明白:博士生的学习是要将精力集中在毕业论文方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是以形成论文为最终目的的。过多的选修或者旁听一些与你研究方向无关的课程,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在浪费时间,完全没必要。到第三学年末,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应该已经阅读了50到150篇与你研究方向最新成果相关的学术论文。当然,有的学生在相关研究上走得太远了,专研了一大堆他们将来打算做却还没有着手的研究领域的学术资料。导师们会对这些“志向远大”的学生失去耐心——这些学生醉心于为人类知识做出重大贡献,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完成既定的目标。我当年读博的时候,为了实现对自我潜力的挖掘,就患上了“什么都想学”的毛病。在我读博的头两年,学校里开什么课我都跑去上:阿拉伯语、语言学、经济学、物理、数学、心理学。在计算机科学方面,我耗了不少时间上了很多与我的研究无关的课程。所有这些“启蒙”的代价就是——我延期一年才获得了博士学位。我之所以走了弯路,主要是因为当年我瞎折腾的时候,我正在担任助教,对我的导师来说,这笔助教费花的挺值的。Some students go to Ph.D. school because they want to learn.Let there be no mistake: Ph.D. school involves a lot of learning.But, it requires focused learning directed toward an eventual thesis.Taking (or sitting in on)non-required classes outside one's focus is almost always a waste of time, and it's always unnecessary.By the end of the third year, a typical Ph.D. student needs to have read about 50 to 150 papers to defend the novelty of a proposed thesis.Of course, some students go too far with the related work search, reading so much about their intended area of research that they never start that research.Advisors will lose patience with "eternal" students that aren't focused on the goal--making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human knowledge.In the interest of personal disclosure, I suffered from the "want to learn everything" bug when I got to Ph.D. school.I took classes all over campus for my first two years: Arabic, linguistics, economics, physics, math and even philosophy. In computer science, I took lots of classes in areas that had nothing to do with my research.The price of all this "enlightenment" was an extra year on my Ph.D.I only got away with this detour because while I was doing all that, I was a TA, which meant I wasn't wasting my advisor's grant funding.完美主义3Expect perfectiont在学术界,完美主义可以说是一种悲剧性的折磨,因为它往往对最聪明的那群人打击最大。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最多无限接近。有同学常常对一篇研究论文的打磨远远超过了收益递减点,他们不断追求完美,永远不停的润色、打磨。想在规划出完美的论文结构之后才能开始下笔的同学,永远下不去笔。对于刚开始写论文或在写作中遇到问题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写论文应该是一个反复修改、不断琢磨的过程。从研究的提纲和一些粗略的笔记开始着手进行,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改、迭代、打磨,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当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变化越来越小时,它就到达了收益递减点。在这一点上,它只需要再通过一两次修改即可完工了。在论文的写作中“足够好”远远胜过“完美”。Perfectionism is a tragic affliction in academia, since it tends to hit the brightest the hardest.Perfection cannot be attained. It is approached in the limit.Students that polish a research paper well past the point of diminishing returns, expecting to hit perfection, will never stop polishing.Students that can't begin to write until they have the perfect structure of the paper mapped out will never get started.For students with problems starting on a paper or dissertation, my advice is that writing a paper should be an iterative process: start with an outline and some rough notes; take a pass over the paper and improve it a little; rinse; repeat. When the paper changes little with each pass, it's at diminishing returns. One or two more passes over the paper are all it needs at that point."Good enough" is better than "perfect".拖延症4Procrastinate 慢性完美主义者往往也是拖延症患者。那些“志向远大”的热爱学习、而不是搞研究的学生往往都有拖延症。读博士似乎对所有拖延症患者都有极强地吸引力,不幸的是,它同时也像是一个筛子,淘汰了那些效率低下的研究生。拖延症患者应该看看我写的关于提高效率的建议。Chronic perfectionists also tend to be procrastinators. So do eternal students with a drive to learn instead of research.Ph.D. school seems to be a magnet for every kind of procrastinator.Unfortunately, it is also a sieve that weeds out the unproctive.Procrastinators should check out my tips for boosting proctivity.“独立”地过早或过晚5Go rogue too soon/too late 是被指导还是给建议,读博时,导师和学生的角色会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生转变。研究的早期,指导老师应该手把手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定主题并助其成早期的论文。在研究的后期,学生对于课题的了解应当远胜于导师。一旦发生这种转变,学生应该开始走向“独立”,开始学会自己选择主题,并开始着手撰写论文。即使她的导师坚持让她做别的事情,她也需要学会“独立”。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在学生还没搞清楚如何选好题、开好题之前让她独立去选题,最后不光她交上来的论文是废纸一堆,导师也会被气个半死。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坚持要到某一个点以后才放手让学生去做选题,考虑到导师投入的时间和产出比,以及来之不易的资助,这会让导师压力倍增,精疲力竭。导师们期望毕业年级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达到讲师(proto-professor)的水平——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非常熟悉。他们应该有能力去做好选题,并以合适的篇幅和视角去解答研究课题。The advisor-advisee dynamic needs to shift over the course of a degree. Early on, the advisor should be hands on, doling out specitic topics and helping to craft early papers.Toward the end, the student should know more than the advisor about her topic. Once the inversion happens, she needs to "go rogue" and start choosing the topics to investigate and initiating the paper write-ups. She needs to do so even if her advisor is insisting she do something else.The trick is getting the timing rightGoing rogue before the student knows how to choose good topics and write well will end in wasted paper submissions and a grumpy advisor.On the other hand, continuing to act only when ordered to act past a certain point will strain an advisor that expects to start seeing a "return" on an investment of time and hard-won grant money.Advisors expect near-terminal Ph.D. students to be proto-professors with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challenges in their field. They should be capable of selecting and attacking research problems of appropriate size and scope.把读博当做是在上学或工作6 Treat Ph.D. school like school or work 读博士既不是在上学,也不属于工作。读博是一种不断修行的体验过程,也是一项值得别人羡慕、令人嫉妒的经历。解决难题、完成一篇漂亮的论文获得同行的好评需要日以继夜的苦思冥想。你要以宗教般的狂热与虔诚看完所有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博士研究生涯甚至还意味着贫穷和服从,毕业时你才可能得到一件期待的博士服和一顶博士帽。那些把读博当做是朝九晚五在公司上班的研究生们,得花上至少7年才能获得学位,甚至只能拿到准博士(ABD)。Ph.D. school is neither school nor work.Ph.D. School is a monastic experience. And, a jealous hobby.Solving problems and writing up papers well enough to pass peer review demands contemplative labor on days, nights and weekends.Reading through all of the related work takes biblical levels of devotion.Ph.D. school even comes with built-in vows of poverty and obedience.The end brings an ecclesiastical robe and a clerical hood.Students that treat Ph.D. school like a 9-5 endeavor are the ones that take 7+ years to finish, or end up ABD.不把委员会当回事7Ignore the committee 有的研究生忘记了学位委员会有权取消他们的学位。对于学生们来说,在最后几年里和学位委员会的委员们保持联系非常重要。委员们需要知道你在研究什么。而且这些委员会成员可不像你导师那样对你耳提命面,你会很容易忘记他告诉你的建议。尽管不常发生,但是我的确曾见过一位学位委员会的老师和答辩人因为意见不一致大吵起来,他们在用于评估实验的指标上有分歧。这位老师曾在这位学生请教他的时候告诫过他指标选取有问题,但这位研究生忽视了他的建议。不过,这位学生还是挺走运的——他只是被延期毕业了一个学期。我知道还有一位研究生,不是在答辩期间,而是在他提交论文初稿的时候就无视学位委员会老师的建议,结果没有获得答辩资格。学位委员会告诉他——整个初稿推到重来。于是,他整整花了十年才完成他的博士学业。Some Ph.D. students forget that a committee has to sign off on their Ph.D. It'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maintain contact with committee members in the latter years of a Ph.D. They need to know what a student is doing.It's also easy to forget advice from a committee member since they're not an everyday presence like an advisor.Committee members, however, rarely forget the advice they give.It doesn't usually happen, but I've seen a shouting match between a committee member and a defender where they disagreed over the metrics used for evaluation of an experiment. This committee member warned the student at his proposal about his choice of metrics.He ignored that warning.He was lucky: it added only one more semester to his Ph.D.Another student I knew in grad school was told not to defend, based on the draft of his dissertation. He overruled his committee's advice, and failed his defense. He was told to scrap his entire dissertation and start over. It took him over ten years to finish his Ph.D.目标定得太低8 Aim too low有的研究生以最差的学生作参照,指望花最少的力气拿到博士学位。这样态度可想而知:将来他们肯定拿不到教职。而且,十有八九是毕业答辩要挂了的。这些人挂掉基本上都是因为不幸选题不好或者计划做得太随性。目标过低将导致你无法应对任何的不确定性。而研究恰恰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Some students look at the weakest student to get a Ph.D. in their department and aim for that. This attitude guarantees that no professorship will be waiting for them. And, it all but promises failure.The weakest Ph.D. to escape was probably repeatedly unlucky with research topics, and had to settle for a contingency plan.Aiming low leaves no room for uncertainty. And, research is always uncertain.目标定得过高9 Aim too high对博士研究生来说,拿下博士学位那就是读博期间的主要目标,的确如此,但是,这不是终极目标。恰恰相反,这是你学术生涯的开端,是入场券。获得博士学位不一定要能够治愈癌症或实现冷聚变。相信还有少数化学家记得爱因斯坦的博士学位论文,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就是一个原则性的计算,旨在估计阿伏伽德罗常数。并且他还弄错了,算成了其3倍,但他还是拿到了最终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对人类知识的贡献虽小但却意义重大。它的影响在于其是学生一生所要从事研究的目标。获得博士学位所产生巨大影响就如同你第一次开枪就击中靶心那样。一旦你知道如何射击,你就可以一直射击,直到你击中它为止。而有了博士学位,你就如同有了终身的弹药供应。有的导师会给你一个可以参考的研究课题清单,如果他们同意的话,你可以在里面挑一个感兴趣的而且最容易的试试。但是要记住:你的博士学位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到一个。博士生涯对思维的训练远远胜过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课题。A Ph.D. seems like a major undert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 It is. But, it is not the final undertaking. It's the start of a scientific career.A Ph.D. does not have to cure cancer or enable cold fusion. At best a handful of chemists remember what Einstein's Ph.D. was in. Einstein's Ph.D. dissertation was a principled calculation meant to estimate Avogadro's number. He got it wrong. By a factor of 3.He still got a Ph.D.A Ph.D. is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human knowledge.Impact is something students should aim for over a lifetime of research.Making a big impact with a Ph.D. is about as likely as hitting a bullseye the very first time you've fired a gun.Once you know how to shoot, you can keep shooting until you hit it.Plus, with a Ph.D., you get a lifetime supply of ammo.Some advisors can give you a list of potential research topics. If they can, pick the topic that's easiest to do but which still retains your interest.It does not matter at all what you get your Ph.D. in.A ll that matters is that you get one. It's the training that counts--not the topic.误解了真正的里程碑10Miss the real milestones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课程合格、开题报告、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写在纸面上的要求。实际上,真正的里程碑是能发表三篇像样的、和你研究课题(大致)相关的好论文。课程设计和课程合格的机制设置是为了能挽回在招生时的失误。一位学生如果发表了论文就证明了她每科顺利过关是货真价实的。一旦一位学生发表了两篇好论文,而且她也能使答辩委员会相信她即将发表第三篇,那她就可以开题了。假如一位学生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鉴于她可以持续的发表具有一定价值的报告并获得同行的认同,那么她就可以满怀信心的参加答辩了。如果她的这些文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又有论题,还把她发表过的东西都装订成册,那她连毕业论文都弄好了。我幻想去买一个工业订书机,把发表的三份学术期刊装订在一起,并把它称作“答辩天书”(The Dissertator)。当然,三篇发表论文远不足以获得教职——哪怕是在一个烂学校。不过,对拿到博士学位来说,够了!Most schools require coursework, qualifiers, thesis proposal, thesis defense and dissertation. These are the requirements on paper. In practice, the real milestones are three good publications connected by a (perhaps loosely) unified theme.Coursework and qualifiers are meant to undo admissions mistakes. A student that has published by the time she takes her qualifiers is not a mistake.Once a student has two good publications, if she convinces her committee that she can extrapolate a third, she has a thesis proposal.Once a student has three publications, she has defended, with reasonable confidence, that she can repeatedly conct research of sufficient quality to meet the standards of peer review. If she draws a unifying theme, she has a thesis, and if she staples her publications together, she has a dissertation.I fantasize about buying an instrial-grade stapler capable of punching through three journal papers and calling it The Dissertator.Of course, three publications is nowhere near enough to get a professorship--even at a crappy school. But, it's about enough to get a Ph.D.
翟天临 资料图翟天临的这个年大概是没有过好。以往大家熟知的翟天临是那个手指头都会演戏的电影学博士,可如今却被质疑这博士含金量不够高,含水量十足,甚至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也被质疑抄袭。作为一个演员,翟天临是优秀的,他的表演水平有目共睹,无论是在爆款电视剧还是爆款的综艺中,他的演技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优秀的演员是否等于优秀的博士?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而且优秀的演员压根儿也不必是博士,更不必写什么劳什子论文。今天受到质疑的并非演员翟天临,而是博士翟天临。博士作为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培养的是深入的、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只有拿出相对等的学术成果才能成为合格的博士。在校攻读期间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是对每一个博士的正常要求,但因为学位级别高,对研究水准要求自然也高。这一点对于普通博士和明星博士都是一样的。正因如此,能够读到博士的演员在国内影视圈寥寥可数,博士的含金量也就愈发地可观了。因这博士难得,翟天临和他的团队都非常乐于提及这个独特的标签,成功打造了学霸人设。也许有人觉得,质疑者对翟天临要求过高,其实这都是自己选择的。在明星们热衷的众多人设中,选择张扬博士的学霸人设,就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更辛苦的路。当你收获掌声和赞扬的时候,人们也会用博士而非一个普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你。博士难做,一面做着高产的明星,一面还要树立学霸人设的博士更难做,顾了一头就很难顾好另一头,遭遇质疑是迟早的事。此次率先质疑翟天临博士含金量的是一位专业相近的博士,粉丝们觉得他是醋意十足的“柠檬精”,也许他更想维护的是博士的含金量,“若不专心治学却贪恋学者之名,是令人心痛且愤恨的”。毕竟,一个明星博士的影响力远胜成百上千个苦心攻读的普通博士,明星博士的学位含水量过高,可能会令人觉得各个行业的博士都如此一般。不仅仅是翟天临,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目睹了娱乐圈儿太多的人设崩塌现场,希望新年这样的“豆腐渣”人设工程能够少一点。要是没有扎实的根基,人设这种事情还是不要随便立的比较好。非要有什么人设,做演员不如就立个好演员的人设,做歌手就立个好歌手的人设,大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没那么辛苦,也不容易出“事故”。今年1月,翟天临已经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为工商管理学博士后,想必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论文在等着他,还有更多的眼睛盯着他,但愿他能走得稳健些。(来源:北京日报)
摘要运用文化资本理论,以12名考博个案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度访谈,对收集资料进行三级编码,从考博动机、考博途径、考博后的自我认同感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描述,形成扎根理论。研究发现,第一,考博动机源于经济、生活的压力与冲突,也有道德责任的规范和自身信仰的追求,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权力地位的获得;第二,在地位获得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文化资本起到关键作用;第三,拥有了文化资本不一定就必然拥有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行动者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占有的数量取决于其有效利用关系网络规模的大小,依赖于和他联系的每个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多少。 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2018年,高校毕业本专科人数达753.31万人,毕 业研究生数60.4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预计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50%,大学生就业将成为突出问题。早在几年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已成 为社会关注热点,硕士研究生就业已经面临多重压力。1980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数约900人;2010年,博士招生人数达4.78万人;2015年招 生5.38万人;2017年为5.80万人;2018年约8万人;预计2021年,将突破10万人。近几年,博士招生规模并没有明显扩大,就业也相对稳定。高耀,沈文钦对75所高校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总体就业率普遍很高,其中艺术类和师范类 普遍高于工科类院校。2018年,随着《关于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一些地方院校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给博士及博士后“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相关配套补助”等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高校内部也鼓励在校教师攻读博士,并推出相关激励政策,如“报销学费、攻读博士期间正常发放工资”等。在这种背景下,大批硕士研究生和高校在职人员加入考博队伍。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知识的提高可以改变其社会地位;日本学者天野郁夫认为,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意味着其社会地位的高低;陆学艺按照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分类标准把中国社会分为十大阶层,不同阶层的人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李强对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的研究发现,经济地位与职业声望及权力地位存在不一致性,人们对社会地位的评判不是仅依拥有财富的多少,社会影响力和道德价值观也是评价的主要变量。相关研究者从经济、声望、权力、知识几个方面对社会地位进行了划分,探讨了不同阶层间社会流动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但对阶层流动中个体向上流动的动机、资本 的使用方式,以及不同资本间的转换方式缺乏较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多使用量化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缺少针对个案的“解剖麻雀式”深度研究。本研究以12名博士作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被研究者考博的动机、所使用的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博士学位)是如何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声望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考博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中抽取20名样本对象,去除个别中途退出和其他原因者,最终获取有效样本12名。其中7名男性,5名女性;涉及大学教师、应届硕士和往届硕士毕业生。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样本抽取了理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收入层次上也 考虑到不同收入群体,工作经历上也涉及到无工作经历到25年工作经历的不同群体;研究者进行了为期6年的跟踪观察,除2名受访者未能顺利毕业外,其它10名受访者都顺利完成了学业。(详见表1)(二)研究方法研究者本人是一名在读博士生,与考博群体有着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这种共同经历成为我与对话者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但其劣势同样存在,由于自身作为“局内人”的囿限,会导致自身价值观的干预,影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在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专门找了另外的专业研究者对本研究者进行了访谈,以局内人(研究者)作为局外人(被研究者)进行研究,以保证研究的真实性。通过分析“考博的动机、考博所使用的社会资本、博士毕业后的文化资本转换”三个方面,建立分析框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的研究方法采集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整理, 建构扎根理论。● ● ●三、研究结果动机是心理学概念,主要指引发某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力量和念头,这里主要探讨是何种境遇 促发了样本对象的考博动机;关系(这里主要指 人际关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心理关系, 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 等,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指出了江村人们长时间形成的差序格局,这里主要指社会关系网 络在考博过程中所发生的作用;地位主要指一个人的荣誉和声望,这里主要指博士学位能否实 现一个人的地位转换,即实现个体向上流动的过程。(一)考博动机:功利价值与自由价值并存源自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权力的渴望, 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改变当下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或权力地位是每位考博者选择考博这一通 道的源初动机。接下来的四组访谈主要针对访谈 对象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冲突所做出考博选择的 一个深度描述,其目的在于从中发现受访者在考博的过程中所承受的主、客观压力及做出考博选择的反应,通过观察其动作、表情,对访谈对话的录音进行整理,从中找出其中考博的意义和价值。1.迫于工作压力从所获取的田野资料来看,在9名有工作经历的考博者中,工作环境尤其是工作压力是其考博的主要动因。有6名受访者都谈到了工作压力,占样本总量的50%。受访者E老师表情很压抑,有些欲言又止,但长吁一口气后,还是吐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原来在T市的一所独立学工作,那时已经是团委书记了,但总是想着独立学院没有编制,科研环境又不好,就一直想离开。后来,通过一些关系回到老家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本想着可以一展宏图,谁知道工作那么难搞定,到现在(被访时候)还是学校的临时工,在别人面前总感觉低人一等,每天坐在办公室压力都很大,总想早一点离开这个地方,太压抑了!”E老师的叙述传达了一种内心冲突,“总觉 得低人一等”显示了E老师主观感受到与同事相比 自己在社会地位上低人一等的感觉,“那时已经是团委书记”则表露了其对政治地位的渴望,对权力的渴望,对当前所处政治地位的不满。最后通过一些社会关系实现了向另一工作单位的横向流动,但到了新单位后发现比先前的工作状况更糟,由于情感的无法接受,导致其最终选择考博改变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受访者G是一所转型期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务处的科员,她说:“我们学校要向工科院校转型, 教育技术学取消了,学校让我们出去研修,然后 回来教计算机专业,不伦不类的,我可不想那 样……我现在教务处工作,每天看着行政上那批 人,每天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我仿佛看到了 自己的终点。”G老师考博的动机源于价值观的冲突,G老师对权力斗争的厌倦是其考博冲突的动因,她并不想得过且过,她想通过考博提高自身的文化和教育层次,从而实现其社会地位的跃迁,满足向上 流动的需要。2.承担家庭责任受访者H老师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学院的副书记,他的妻子硕士毕业后想随丈夫进入这所院校,但这所学校要求“具有全日制博士学位者且家属学历是硕士研究生以上”才能符合这所 院校的引进条件。虽然H老师也找了学校的主要领导去“疏通关系”,但领导也不敢突破这条“红线”,最后还是鼓励其通过考博去解决家属工作。谈到这些问题,H老师有些失落:“虽然我是副处级,但学校有规定,只有博士学位才能解决家属工作,虽然我找Y书记(校党委书记)说了很多次,但他说他不敢开这个口子(破例),如果他开这个口子,其他副校长、副书记都这么做,学校就会陷入被动,学校的相关政策就会受到挑战。”受访者J的女朋友在一所民办幼园工作,J说:“为了能和女朋友早一点在一起(二人不在一个城市),我博士毕业可以去一个差一点的地方院 校,学校能解决家属工作,我们两个就可以在一 起了,我们谈朋友都7年了,如果现在因为工作问 题把人家抛弃了,会对她造成伤害,自己感情上 也接受不了。”受访者E老师有着同样的困境,E说;“我原 来在T市的一所高校工作,由于妻子在老家工作, 父母也已年迈,为了能离家近一点,就托关系想 调回老家这所本科院校,等自己工作稳定后,把 老婆也调过来,没想到调动工作这么难,到现 在自己的工作还没有解决,更谈不上老婆的工 作了,只好考博自寻出路,都是被逼出来的啊!(言语中有几分无奈)三位受访者考博的动机源于一种道德责任的需要,通过考博可以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可以 改变其现有的经济和生活现状,生活上的不满是 促发其考博的冲突根源。3.争取政治地位不同于前二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一些受访者考博的动机是基于对权力的渴望,在他们看来,只有离权力越近,才越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工作,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也才能离自由更近。受访者A工作在省会城市的一所二本院校,任人 处长,他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是奶奶把我养大的,长大后就是想多挣钱、当大官孝敬奶奶。你也知道,当官在农村很有地位的。如果博士毕业后,回到我们学校竞争副校长机会就会更 大些。受访者K与A的情况大体相似,K说:“我是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那时候(刚毕业留校),住的是‘筒子房’,条件很差,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学校的Z书记(学校党委书记),Z书记说有什么事直接找他,后来学校竞选学生处副处长,但由于我条件不够,当时想到了Z书记,但当 时不敢找啊,你想啊,人家是学校书记,我才是一个科员,但我那时谁也不认识,就硬着头皮碰运气吧,结果Z书记给了我这次竞选的机会,我真当上了副处长,后来又当了处长,现在学校副校长空缺,我想争取一下,如果有个博士学位,那么竞争优势就大一些。”二位受访者想通过博士学位获得政治资本, 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转变。在这过程中高学历成为制约他们前进的障碍,攻读博士学位是他们的现实选择。4.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韦伯提出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曾激励 了很多学者“为学术而学术”,席勒把学者分为 谋生型学者和哲学型学者,谋生型学者学术的目 的仅满足于生存的需要,而哲学型学者学术的目 的则为了闲逸的好奇。博士群体是学术研究的主 要群体,一旦成为博士的一员意味着一生将远离 喧嚣与繁华,静守孤独与寂寞,这是一种追求, 也是一种志业,是不为权力和金钱所左右的知识分子价值观。这种把文化资本看为第一人生要义的价值观在考博群体中也为数不少。受访者C这样说:“我考博就是为了能进高校工作,能够做我想做的事情,并且我一直都有考博的情怀,选择 了读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受访者D则把学术追求作为毕生的志业,她说:“我考博在上 本科时就想好了,如果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考完博我还准备读博士后。”受访者C和D都是应届生,她们对报考的学校和导师都比较看重,受访者C报考的是本校的博士生,考上后可以继续自己 的研究方向,原有的学术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D是隔壁学校的一名硕士,她报了两所学校, 一所211,一所985,两个学校都达到了录取分数线,成绩排名都很靠前,到底上哪一个学校一直 犹豫不决,后来选择了985。能够看得出,她对学术及专业发展的重视,如果仅仅为了拿个文凭, 一般会选择容易毕业、学术要求低一些的学校, 这所211院校实行三年学制,也相对容易毕业;而 985院校则实行四年学制,学术要求高,也不容易 毕业。受访者D选择了这个985院校,可以看出她 更看重学术的质量而非仅仅为了拿个文凭。与上述几个案例不同的是,C和D认为自身学历太低导致其不能找到好工作,通过提高受教 育水平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通过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转换,最终实现其经济地 位、社会地位的转变。博士作为学位的最高层次,是一种稀缺资源,获得高学历便可获得威望较高的职业,同时也可获得较高的收入和较大的权力。(二)考博行动:个体努力和社会关系网络 是实现考博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往往在不同场景、不同对象之间产生不 同的结果,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考博目标达成 的过程中,不同关系群体所使用的资本策略,不 同关系资本在不同场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用。1.疏通人际关系 受访者A报考的是一所985高校,第一年为英语不上线而落榜,第二年考的时候就提前跟导 师进行了沟通。他说:“现在导师所拥有的名额 少,如果正常排队,我要等四、五年才能排上, 我可等不及啊,我就找了省里的重要关系(他不 愿说出具体的内容),多要了一个名额,没有占 学校的名额,导师也落个顺水人情,现在总算录 取了(长吁一口气),从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人际 关系的重要性。受访者L也是第二年才考上的,他说:“我 第一年报考的是母校(硕士就读学校),报考前 我也询问了一个师姐,师姐说考这位导师得要30 万,开始我还不信,后来成绩下来后排名第一, 面试却被刷了下来,我才明白师姐说得对。2.坚守学术信念金钱、权力、社会关系虽然在考博中起很大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是如此,受访者E与他们的情况完全不同。E说:“我已经是第三年考了,如果今年再失利的话,可能就放弃了,这 个学校(现在就读的)本来仅准备碰碰运气,但 我也找了关系,有一个同事和这个导师是同学, 但这个同事一直没时间和我一起去,没办法,我 就直接和导师预约,导师也很爽快地答应与我会面。没想到我们一见如故,有很多共同的话语, 在学术领域我们能够进行深度的沟通,导师正好也想要个男生,我笔试又考了第一名,就顺利录取了。录取前,我的一个老师让我专程再来‘看一下’导师,让我准备3万块钱,我思忖了再三, 最后没有送这3万块钱。因为我坚持认为,学术是 纯粹和圣洁的,我相信会有真正的学者,后来证 明,我遇到了一个好的老师。”个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在考博的过程中,即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流动是探究职业结构从上到下或从下到 上的垂直流动程度和模式,地位获得研究的是为什么这种流动会发生,为什么没有发生?但通过 本次访谈我们发现,社会流动的过程是根据场景和时段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域、不同的互动关系之间,不同资本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流动作用。受访者A利用经济资本和权力资本实现了考博的目标,因为其自身不具备考博所要 求的文化资本;但这一情况并不适用于L,起初L 也认为经济资本在考博过程中会起很大的作用, 但他仍然坚持认为文化资本是最重要的,考博更看重的应该是文化资本,他对使用社会资源深恶痛绝,利用社会关系实现考博梦想他是无法接受的,但事实上他依然使用了社会资本,他的父亲通过社会关系帮他实现了考博的梦想。受访者E是一个工作多年的考博者,他懂得社会关系和金钱在考博中的作用,但他的内心是排斥的,他渴望能够遇到注重文化资本的老师,从而实现价值的相互认同,这样才是他追寻的考博理想,他也试图通过其他社会关系联络导师,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是放弃了,最终出乎意料的是,他还是靠文化资本实现了自己的考博梦。(三)考博结果:文化资本可以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考博的源初动机主要是为了经济地位的转变、 权力地位的获得、社会声望的增加三个方面,但这 些博士生在毕业后是否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是否实 现了自我的认同?是否实现了经济地位、政治地 位、社会地位的转变?四年后,本研究对样本对象 进行了追踪调查,进行了再次访谈。1.生活得以安逸受访者F是我的师姐,她毕业后回到了原来 工作的单位,单位分了一套100多平方的房子,10多万的安家费,5年内享受副教授待遇,如果家属 没有工作,按一定条件解决家属工作。在对她访 谈时,她显得很高兴,她说:“像我们拖家带口的,能安顿下来,给的条件也不错,就已经很满 足了,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虽然是一所地方院校,但做学问嘛,就得守住孤独和寂寞, 抵挡得住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她对未来的憧 憬让人倾羡不已,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她的幸福与满足。但受访者I却与她的情况略有不同,他在博士 毕业后经历了少许的曲折,I博士毕业后去了一所不错的师范院校。他说:“我现在一个月才多块钱的工资,我老婆的工作又不给解决,现在 还没敢要孩子,学校按项目分配经费,可你也知 道,国家项目不好拿呀!”后来在他的导师引荐下,他回到了本科毕业的母校(一所地方新建 本科院校),母校还算优厚,给了他一套90平方 的房子,30万的安家费,按副教授对待,一个月8000多的工资……他的老婆也考上了硕士,毕业 后家属工作也将得以解决。2.政治地位得到提升受访者F和I都解决了来自生活的压力,实现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转变。接下来两位受访者是学校的领导。受访者B考博前已经是教育学院的院长,博士毕业后很快荣升为科研处长,这次 学校副校长有两个空缺,要求竞选者必须具备博 士、教授条件,且45岁以下,全校就两个符合条件的,他成功的几率很大。但由于一些原因,在 副校长的竞选中失败了,但后来他告诉我,他去 另外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当校长了(副厅级)。受访者K告诉我:“博士毕业后,我顺利当上了学校的工会主席,下次换届不出意外的话就可以当上 学校的副校长了。”从访问的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受访者基本实现了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甚至政治 地位的转变,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及政治资本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上的考验和个人努力。受访者F博士毕业很快得到雇主的认可,顺利实现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及政治资本的转变;但受访者I却没有那么 幸运,当文化资本没有得到教育制度认可时,文 化资本的效用就很难发挥,I经过一番波折后,寻 找到了能够认可自身的雇主。受访者B和K博士毕 业后也顺利实现了自己的政治诉求。文化资本发生了功效,从而顺利转换成了经济资本或政治资 本。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资本比经济资本更具掩 盖性,风险也相对更大,它不如经济资本来得直接,实现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换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策略,甚至社会资本的参与。● ● ●四、结论通过对12位受访者的田野调查,对行动者的考博动机、考博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度描述和梳理,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考博群体的动机源于经济、生活的压力与冲突,也有道德责任的规范和自身信仰的追求,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权力地位的获得;第二,在地位获得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都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但文化资本起到关键作用,文化资本是长期积累,需要时间和努力长期达至,因为它付出了辛苦和时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意味着其可以带来利润和收益或精神的满足,从而导致许多人乐此不疲的争夺;第三,拥有了文化资本不一定就必然拥有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行动者经济资 本或社会资本占有的数量取决于其有效利用关系网络规模的大小,依赖于和他联系的每个人所拥 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多少。● ● ●摘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3月,第2期.文化资本对个人际遇的影响 ——基于12名考博个案的质性研究;转自人文社科新方法。作者:顾拓宇,郭秋文.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