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大硕士“后悔”考北大?原因让人心酸,网友:非常理解出后

北大硕士“后悔”考北大?原因让人心酸,网友:非常理解

在我国,高考是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大事,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未来才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我国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大学,就应该是985,211高校了,我国共有118所985,211高校,其中最好的就应该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它们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但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年也就招生几千人,简直就是千里挑一,让不少人心愿落空。不过,也有的同学曲线救国,既然考不了北大的本科,那就考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吧!可是,最近有一名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说,自己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原因让人很心酸。这名叫李林的同学说,本科读的是二本,可是自己从小的心愿就是考北大,所以大学四年一直没有放松自己,在2015年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北京大学,本来以为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可是他却直言,研究生的三年时光,他过的并不是很开心,原因是没有什么朋友。北京大学研究生除了像李林这样从外校考进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北大的本科,研究生也是北大的,所以他们看不上外校考研的学生,无论是平时的实验,还是私底下的交流,北京大学的土著都非常报团,他们不跟考研的同学一起玩儿!而在北大土著研究生手机中,这群考研的不能够算他们的北大同学!这让李林很受伤,本来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北大的研究生生活中去,结果热脸贴了一个冷屁股!尴尬。除了不受北大土著的待见,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李林说因为自己第一学历是普通本科,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压根就不给面试的机会,所以自己看上的工作没机会,抢着要自己的单位他看不上!李林直言,要知道这么难,还不如当初高中努力直接考一个北大本科对于李林的遭遇,不少网友都表示理解,毕竟高考的失败,已经说明了你的学习能力。你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其来无止

北大研究生感叹:二本考研上北大,被北大土著瞧不起,滋味不好受

北大是我国最知名的院校之一,甚至在全世界都是很有名气,虽然有很多人想去北大读书,但北大并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因及其低的录取率让北大这所大学愈发的神秘,无独有偶,在某论坛却出现了不为人知的一幕,一名北大研究生大倒苦水,看起来较为伤感。我是考研上北大的,本科是二本,但我从不说自己是北大的,因为北大只认本科校友,读研的三年里,即使是研究生在同一个实验室,考研的跟考研的在一起玩,土著和土著在一起玩,北大土著从来不跟我们交流,后来我才发现我在他们微信分组里的北大同学只有本科同学,研究生同学都不算在内。这便是该研究生的原文。从文中可以看出楼主在北大求学过程并不愉快,反而有些伤感,原因是被本校的同学另眼相待,滋味不好受,其实像楼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能以偏概全,这样的例子在哪都存在针对楼主的感叹,部分网友如此表示:我非常赞同楼主,当时我高中发小从南开考入北大直博,刚进去的时候他跟我抱怨,他们导师对于外校来的和本校保研的区别对待,而外校的,二本和重本又区别对待,他是化学专业的,导致他最后从北大退学,考取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现在正准备去加州理大读博:很正常,考研的去tb都没用,不是第一学历:好学校都看土著,不是只有北大这样:学生,导师这样,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优越的道德缺失同时也有网友站在理性的态度看问题,觉得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他是这样认为的:北京本地读北大和外地读北大区别开来比较合理~楼主算了何必在意,混社会讲的是实力,我身边很多清华北大毕业的同事,而我就一普通烂本,那又怎么样,技术是谁对听谁的,不是谁学校牛逼就听谁的:北大清华等名校比社会上复杂黑暗的多,农村人小地方的人根本适应不了。还有某网友列出搜狐老板张朝阳的经历:张朝阳在麻省也被歧视,美女都不理他,才回国创业的,现在不照样好好的,这样的现象很正常,说是说人人平等,我觉得做不到人人平等,正所谓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说不定之前嘲笑你的人都在为你打工。显然楼主是被该校的学生刺激了,才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看开来也很正常,是人都会攀比,毕竟生活的环境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对于北大研究生被本校学生歧视,读者怎么看待这事?

僵尸王

一位北大硕士对学习的自述,看完之后哭了……

今天小编看到一段在社会上拼了多年的北大硕士人的自述,感觉很有道理。她说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都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的责任,但正真走入社会之后,能去学习,他是一种奢侈的权利,是一种特别深的幸运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搏的自己小编回忆起自己考研、读研时的经历,虽然已工作几年,但对当时的一份执着、一份经历颇有感触。记得我决定考研时,已是八月初,距离十二月的考试只有5个月。当时的自己是迷茫的,甚至在复习了两月之后有了放弃的打算。后来再一次从徘徊中决定考研,就开始静下心来,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的放松也会内疚不已。那种痛苦的责任,现在想想都难以置信,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直到全国统一考试的前一个晚上,我从书桌中抬起头来,考研自习室的人已走去大半。我收拾收拾自己写过的习题、卷子、读过的书本,发现这些书本堆起来已有膝盖那么高,当时的自己还是非常有感触的,心里就只有一句话:考不上就不考了,工作去了。考研自习室现在硕士毕业,工作已有多年。回头想想,真的要感谢当初的自己,让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工作之后你会发现读书学习是一种奢侈的权利。感谢当年自己的选择和付出,读书不是为了生活,是为了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接触到更多的有趣的灵魂。加油吧,奋斗中的同学。假如你正在徘徊,或者要放弃考研,可以给小编留言。小编会及时回复的~

明耻

清华北大本科生、硕士生:有啥差别?网友:天差地别!

清华北大云集了我国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同时这两所学校也是我国最优秀的高校代表。所以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们必定是深受企业追捧的。但是古语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没有身处在清华北大这样高手云集的地方里,所以也不懂得他们的压力和追求。也许在我们眼中,即使是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的学生也比其他学生要优秀很多,但是对他们自身而言,肯定还有更高发展的追求的。那么对于清华北大的本科生而言,他们和清北的硕士生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说到清华北大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高考和考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高考针对的是每年几十万人的筛选考试,高考志愿分批次,其实本质上也是对考生划分层次,国内最顶尖最优秀的一批学生进入国内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不能说这和学生的智商、眼见、家庭背景和文化熏陶没有一丁点儿关系。研究生考试,基本是学校自主命题,因为大学的整体氛围轻松所以很少有人会像高中那样拼命学习,但是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其实对于他而言考研就会变得很简单。本质上来说,考研的选拔性并不像高考那样强,所以能从高考走进顶尖的学校,那么这样的学生必定是优秀的,不论是学习能力还是思维能力方面。而考研,更加看重个人努力程度。说完高考和考研之间的差别,我们再来看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和清华北大本科生之间的差别。一、眼界的差别清华北大研究生群体中其实有很少部分的学生是本校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于其他985、211院校,通过个人努力考入清华。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相信会有人感觉到自己与清华北大本校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清华北大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已经接触到了国内最优秀的老师和资源,他们在本科学习中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这些从外校考进来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接触,看问题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自然有着巨大差别。二.价值观差别上述已经提到过,能在本科阶段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一定是有着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例如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家庭背景、文化熏陶甚至是父母的教育水平等各种因素都对这些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影响的结果就是价值观的体现。对于本科生就在清华北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专注学习的钻研和对学习的尊重而不是像其他人只看重学历。所以可以看出的差距就是,有可能外校进入清华北大的研究生们依然停留在论文各处抄一抄的阶段,但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从本科开始已经在关注对知识的专注钻研。另外,在自我认知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清华北大的学生在本科四年已经接触了太多牛人和学霸,所以他们对待知识是心存敬畏之心,待人接物更能体现出自身的谦逊,但是对于一些考研进入清华北大的人而言,他们身上缺少了一点柔和的力量。三.追求方面的差别由于从本科开始就进入全国最好的大学,自然而然会产生自己也是全国考生中数一数二的佼佼者,所以清华北大的学生往往是有着更的高志向和抱负。他们不像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担心找工作、担心考研,他们的追求可能真的是凭借自我力量贡献国家或者出国深造,成为享受八成资源的两成成功人士。但是通过考研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实际问题,例如毕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就业城市的选择和薪资的要求等。所以比起清华北大的本科生们,从外校考进来的研究生选择似乎更“接地气”一些。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三个方面的差别也并不是告诉我们考入清华北大的研究生们能力不如在这里就读了四年的本科生。而是物各有所长,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们都无疑是一批优秀的群体。

渐悟

考研励志:从学渣逆袭到北大研究生,我所经历的那些事儿

考研励志:从学渣逆袭到北大研究生我所经历的那些事儿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在2008年,以考研401分的成绩被北大录取的。被北大录取以后,就一直在北大读研究生。那三年时间里,有过科研成功的快乐,也有失败的哀愁。三年来,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会的“大人”。从一个被人嘲笑的“土鳖”,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大神”。早在2005年我就以本科的学历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找工作四处碰壁之后,立志决定考研。那时的我冲动,热情,充满干劲,有一种无知无畏的力量。连续考了3次研,最终以401分的成绩考入了北大。考研那段日子,每天早上6.00不到就起床看书,背英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第一次考研,英语32,政治43,专业成绩145,总分220,连那年的国家线都没有上,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换来的是一次失败。那段时间,一度迷茫,想过放弃,想过回老家创业,也想过找工作。可是我不能这么放弃。每次给家里人打电话,电话那头就会传来:谁谁又考上了公务员,谁谁又回乡当了村官,谁谁没怎么读书,现在都是大老板了,年薪几十万。谁又买了房,买了车。而反观自己,什么都没有,一无是处。当看着自己一副惨象的时候,感到一种莫名的心酸。更加坚定了自己考研的决心。第二次备战考研,是在富士康打了8个月的工以后(没有生活费来源)。这次,积攒了大概10000元,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每天早上7.00准时到图书馆和所有考研的学生一起奋战。晚上12.00离开图书馆,天天如此,只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经过4个月的奋战,我考了325分。因为报考的院校录取分数线太高,而调剂的学校又太远,所以又一次以失败告终。2次考研的失败,更加激起了我的恒心。2年时间里,我从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也没有回过一次家。因为我怕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也怕爸妈失望的眼神。当再次失败以后,我决定奋起一搏。这一次,不成功便成仁。一改往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试着和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交流,我发现我的学习效率大有提升。第三次考研,是在改变了学习方法和思路以后,我考了401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能考这么高的成绩,而且这一次成功的被北大录取。考上北大的那一年,我回了一趟老家。当我把考上北大的这个消息告诉我的父亲时,他沉默了。多年来,他一直是低着头的,因为村里很多人都买了车盖了新房子,而我们家还是住的土坯房。这一次,我看见他笑了,我知道这一次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三年,我从一个找工作处处碰壁的学渣,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北大研究生。这之间有过太多的酸甜苦辣,有过太多的煎熬,也正是因为这三年,我也终于破茧成蝶。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追梦者

红地毯

清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都去哪了?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历来被誉为我国大学的塔尖,不知道是多少考生梦寐以求的地方,那么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毕业后都去了哪里?他们是不是不负众望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顶尖人才应有的作用?我们以2018届毕业生为例,来看一下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概念,“研究生”应该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过我们一般都把“硕士研究生”称为“研究生”,而把“博士研究生”称为“博士”,我们就沿用通常的说法,这里的“研究生”是针对“硕士研究生”来说的。清华大学2018届共有硕士毕业生2518人,占总毕业生人数的34.8%,就业率高达99.3%,其中深造的人数253人,占比10.2%;就业的人数2205,占比89.1%;未就业18人,占比0.7%。看来,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就业,其次是深造,只有非常少的人未定。深造方面:清华大学2018届所有毕业生出国深造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6.5%,其中首选目标的确分别为美国、英国、香港地区,有超六成的学生在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就读。也就是说出国深造的毕业生大都进入了世界知名大学进一步就读。就业方面:清华大学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单位以企业为主,主要分散在民营企业、高校和科研及其他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行业方面主要集中在信息传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教育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等。其中硕士研究在在企业就业的最多。北京大学本部2018年共有硕士毕业生3614,占总毕业生人数的47.88%,就业率达99.25%,其中出国深造人数占总硕士研究生的5.45%,签订就业协议的占比是52.38%,灵活就业的占比是38.43%,未就业的1.97%。深造方面:北京大学出国深造比例比清华大学要少,首选目标则和清华大学一样,也是美国、英国、香港地区,部分学生到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瑞士等地。这些学生也是大部分在世界排名前50位的知名大学就读深造。就业方面:毕业生主要在企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集中在公共管理、金融业、信息传输、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行业。其中硕士研究生在企业就业最多。这两所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不少共性的特征,比如都是以就业为主,大多以企业为主,其中多是国有企业。出国深造都是集中在美国、英国、香港,大多进入世界前50位的知名大学就读。就业行业都有公共管理、科研与技术服务业等。地域方面都是比较分散。事实证明,这两所大学的毕业生分布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为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经常看到一些言论,就是针对清华北大毕业生出国深造的,有些人认为我国的这两所高等学府正在为外国培养人才。我觉得这种看法是有些片面的,毋庸置疑有些国家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比国内更好更高,这些人追求更高的平台去发展,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既不悖情也不违法。这些人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是中国人,当年我们国家和民族深陷灾难,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才匮乏,不是有那么多人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来搞建设吗?现在,我们国家日益强大,回国创业的人不是也越来越多吗?“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们国家和平安定,发展迅速,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滚滚,为了吸引国外留学的人才回国创业,国家也制定了种种优惠政策,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能在国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方天地,大展拳脚,大显身手。

莫动则平

北大研究生学历被嘲笑!第一学历不是名校,职场上就低人一等?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获取到更高学历,同时,各个企业的招聘门槛也逐渐提高,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更是特别标注,非985、211学历的应聘者不要。学历,已然成了阻碍"有能力却没有高学历"这一群体迈入大企业的绊脚石。然而,学历越高就越好吗?也不尽然,市场上似乎还有"金本、银硕、铜博"这一说法,在一些人看来,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似乎更高。近日,一位北大研究生就遇到了被人嘲笑学历的事情。其在脉脉平台上发帖称:当时为了圆高府梦,付出了很多心力,才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却被人说北大研究生就那样,还是得看本科。在他看来,北大研究生并不是那么好考的,含金量自然也不低,竟然还有人瞧不上。再说了,自己的本科学历是人大,也不差劲。对此,脉脉用户纷纷表示:有些人就是喜欢通过嘲讽别人找优越感,即使你再优秀,他们也会找你的低处来diss你,所以,实在没必要和这类人一般见识。况且楼主的本科是人大的、研究生是北大的,算得上是神仙学历了,楼主应该自信一点。实际上,不仅是这位北大研究生遇到被质疑学历的事情,很多人在求职时也有同样的遭遇。职言区一位脉脉用户就讲到自己求职时的遭遇:人事非常明确地表示,只看第一学历。可见,因为第一学历低而遭遇歧视,已经成了很多职场人的痛点。之前,一篇名为《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文章,就刷爆了朋友圈,甚至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媒体转载。那么,何为第一学历?为何企业招聘时会偏向于第一学历高的人?第一学历,即国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学历,也就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最高学历,排除全日制自学考试、排除成人高考脱产班、长线自考、成人高考(函授,业余)、电大、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在职教育。更直接点来讲就是,毕业证书上表述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学历为第一学历。说白了,第一学历大部分指本科学历或专科学历,若没上大学,第一学历就指高中或者初中。只重第一学历,以第一学历划成分、论贵贱、分优劣,必然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诸如:破坏公平竞争、创业就业的环境,严重挫伤大多数毕业生对社会的第一认识等。那么,既然只重视第一学历带来的负面作用很明显,企业又为何明知故犯呢?首先,风险更低。对于企业而言,面试前,其对于求职者一无所知,简历是其了解求职者最直接的渠道,而学历则是求职者装点简历的要素之一。在很多企业看来,第一学历较高的求职者,相对而言能力可能更高,卡第一学历,找到到优秀人才的概率更大、风险更小。其次,效率更高。企业招聘时,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求职者,短时间内根本不好鉴定、辨别应聘者的能力,而第一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能力,企业只能通过卡第一学历,筛掉一些应聘者,以提高招聘的效率。可见,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来看,通过卡第一学历筛选人才,已经是相对公平、且高效的方式了。但对于求职者而言,这种方式却似乎并不那么友好。但是,面对这样的现状,求职者无法改变企业,只能从从自身入手。首先,调整心态,不必自卑。应聘时,千万不要被企业设置的门槛所吓倒,忘掉所谓的985、211,只要符合条件,就勇敢去申请,不要自卑;同时,也可以多参加不同的企业应聘,拓展自己的工作机会和渠道。在应聘过程中,则可以重点强调自身与招聘岗位所契合的各方面素质及能力,通过自身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所谓的"学历歧视"。其次,努力拓展学历之外的履历,提升自己的议价能力。虽然第一学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可以寻找学历之外的替代,比如深耕某一领域的从业资质、拓展人脉等,努力突破自身的技能边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总之,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在无法改变外界的时候,不如让自己强大起来,拥有可以和外界不公抗衡的力量,这样才能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挠挑无极

北大的本科生和硕士,毕业之后混得怎么样了?北大硕士说出实情

北大的本科生和硕士,毕业之后混得怎么样了?北大硕士说出实情我们都知道清华和北大是国内非常著名的学校,国内的学生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并且很多人都以考上清华和北大为荣。另外清华北大的入学门槛也非常高,不是一般的人能够考上的,考上的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或者是天才。所以清华和北大的学生资源都非常宝贵,同时教育也非常优秀。很多学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考入清华和北大,毕竟这两所大学算得上是中国最高的学府了。不过也有很多人非常好奇,那些清华北大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毕业之后一般干什么工作,现在混得怎么样了呢?北大硕士说出实情。中国有非常多的大学,同时中国也有近1600万左右的大学生,而北大里面的大学生只有3.6万人左右。可见这个概率是多么的渺小。打小记事起就经常听家里人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了就会有出息。等到我们长大以后才明白,现在的大学生多如牛毛,在职场上竞争的几乎都是大学生,现在似乎要想变得有出息,光是大学生已经不够了。但是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北大的学生们毕业之后一般混得都还不错,且不说非常富裕吧,那也绝对算得上是衣食无忧,小康水平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曾经有人对北大的学生进行过统计,他们毕业之后大多选择常人难以进去的公司,比如国企、名企等等。进去之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比如工程师、研究员等等。据调查,北大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毕业之后会选择继续深造,深造完了之后会以博士、硕士等身份高薪进入国企和名企。据了解,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平均工资都在9000元左右,而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平均工资仅在4000元左右,是普通大学的两倍。校长认为,造成北大毕业生工资高的原因就是,北大的学生几乎都是人才,而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试问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考上北大清华呢?所以给他们开高工资是非常正常的。另外还有一些进入国企的北大毕业生们,他们享受到的不仅仅是高薪,更是因为自己对专业的热爱,所以他们愿意为此付出青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做贡献。曾经有位北大硕士说出了自己的实情,他说目前自己在国企上班,年薪30万左右,有车有房,日子过得很舒服。他是国企的一名研究员,搞科研的,这类型的人才不可多得,企业自然会愿意开高薪给他们。这也很好的证明了知识创造价值的这句话,毕竟搞科研是一项对专业知识要求非常深的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总而言之,那些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们大多数混得都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一般人,对此,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申明:本文由《校长科普说》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凶

北大硕士出身“三本”遭歧视,第一学历真的这么重要?

这是典型的查三代的说法,也是网传的某类鄙视链的存在。但如果用统一的答案来回答,肯定是不对的。一、公司在招聘时,不只是会看学历,更要看你的经历。虽然HR会查三代,更注重“根正苗红”,但并不意味着本科三本,北大研究生没有机会。好的公司之所以看好北大本科,是因为北大本科比三本北大研究生,更有含金量。所以,只要三本北大研究生,能证明自己不错,有不错的经历,有同等的含金量,同样有机会。当然这一点,肯定要因人而异!二、不同岗位,对于公司量才取才,标准是不一样的。1、北大本科,一般是人中之龙,为一省之状元,当之无愧。无论从天资、学识来看,对于金融、咨询、投资以及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公司来说,是佳配。2、相对于传统行业,传统岗位,北大本科的优势未必明显三本能考上北大,无论学识、毅力,品性,也都是中上之选,只在天资上或与北大本科学生有差距。但人生是一场长跑,在非智力因素上,三本北大研究生并不一定北大本科差。很多行业公司所要求的,既要有学历学识,也要有丰富经验,在这类公司中,三本北大研究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三、北大本科直接就业的少之又少,这个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个伪命题。大家可以看到,北大本科就业的人数屈指可数。所以,对于三本北大研究生来说,他的竞争对手,估计还是985本科北大研究生了。相比之下,三本北大研究生,肯定要差点。四、相对于北大本科来说,三本北大研究生,不会因为一次应聘的失败就放弃的。三本能考上北大研究生。他的人生中,就不会有失败二字。特别是在那些特别难考的研究生专业中,能考上!他绝对也是人中之龙!因为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我们用一个数字来进行说明:上面是北大医学部在2016年的招生数据。试想一下,一个三本的学生,在985、211大学环视左右的情况下,还能杀出一条血路!难道真的不如纯种的北大本科?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一学历歧视是“出身论”“血统论”新病症,用人单位以高中通识教育的结果来预判、框定以技能、就业为导向的大学专业教育的结果,是对每个在大学里努力提高自己知识、技能水平学生的不尊重,更是对他们苦读深研努力的漠视、轻蔑。#高考志愿填报#

川之光

48岁马浚伟成为北大硕士,这位学霸却说“我不聪明”

陈小春版《鹿鼎记》已经播出22年了,看过的小伙伴们,还记得韦小宝的好兄弟小玄子康熙吗?康熙的扮演者马浚伟也已经48岁了,近日他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过了,直言“好开心”、“好激动”。据悉,马浚伟从2018年9月开始,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历时2年,终于完成了学业。光华管理学院的学费并不低,马浚伟报名时就花了74.3万。后续的交通费、住宿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花费近百万了,但他却觉得用这笔钱来提升自己很值。有网友开玩笑叫马浚伟不要这么快读博士,马浚伟在回复中透露自己9月份会在香港大学学习2年的中医,12月份还有一个短期课程要上。原来早在6月15日,北大的课程还没结束的时候,他就已经报名了香港浸会大学的中医药学,打算学习中医药。马浚伟的妈妈在他6岁的时候就被确诊为癌症,在妈妈与病魔搏斗的22年中,一直有一个“剪报”的习惯,剪的都是中医药和食疗的信息。因为受妈妈的影响,马浚伟决定学习中医药。他说“我学医,不为成医,而为成全”。在进入北大学习之前,马浚伟就开始了9个月的咖啡相关课程的学习,取得咖啡师执照的时候,他已经是北大的硕士研究生了。马浚伟在取得了咖啡师执照之后,经营了自己的咖啡品牌“iCafe Coffee Workshop”。他喜欢称自己“马咖啡师”,常常一手包办从选豆、炒豆、研磨、入袋至包装的全过程。因为热爱咖啡文化,马浚伟的小马工作室今年还制作了一档深度访谈节目《缘来自咖啡》。该节目由马浚伟担任策划、监制和主持,每期都会邀请不同的嘉宾,一起品尝精品咖啡、细谈人生点滴。忙碌的马浚伟还自编自导自演了3部话剧《偶然·徐志摩》、《生前约死后》、《男人40 CEO》。其中《生前约死后》是以马浚伟和妈妈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话剧巡演结束之后,马浚伟又自编自导自演了同名电影。此电影也让他获得了第3届“全民票选电影”最佳新导演奖的荣誉。去年,马浚伟还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iStudy Publishing”。这家出版社主要是做教育辅导的,已经推出了第一部自己的课本《中文B写作7分考上指导》,以后也会继续推出不同科目和课程的相关课本。马浚伟为什么能够身兼数职,还每一样都做得那么出色呢?他曾经说过,自己并不是什么聪明人,正是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下定决心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停阅读、学习、练习……最后用马浚伟的一句话共勉:不要老是问别人为什么做得到,应该问的是“究竟别人付出过什么、做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