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博士的小伙伴,你也会害怕导师吗?作为人文社科类博士,我们没有实验室,导师大多数也不坐班,因而我们其实不会每天见到导师,但,这丝毫不会减少大家对导师的害怕。和身边的博士生聊了一阵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些某985高校的在读博士生,都有哪些害怕导师的症状。症状一:害怕被导师联络A:我导师喜欢联络我们,经常在里传输文献资料或安排任务。于是,wx成了我们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导师的头像也成了我最害怕见到的图案。每当他的头像出现在新消息提醒时,打开锁屏的手都会莫名颤抖。由于导师每次联络我之后,他的对话框就会显示在最前面的位置,造成了我每次打开微信都要看到他的窘境,又不能删掉和导师的聊天记录,所以,我只能挨个找我的朋友闲聊,直到凑够人数把导师那条对话框挤出手机显示屏为止。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做的,万万没想到,有次和师门同学聊天,好几个博士生都说,他们也会这样做,我原来并不孤单。症状二:害怕每周的讨论班B:我是在高校任教几年,又回来读的博士,原本以为我一个自己就是老师的人,重新读书的心态会和应届学生不同,但读上书才知道,我依然是如此的害怕导师,害怕每周一次的讨论班发言。过去自己教课时,哪怕是二三百人的阶梯教室,我也都是信心满满、胸有成竹,可如今,只是区区十人的师门讨论班,却会非常紧张。就算准备得很充分,发言资料被自己画了又画,发言提纲在脑海里过了好几遍,也还是觉得忐忑不安。这种莫名的害怕是一种久违了的当学生的感觉。C:我的导师非常严格,对待学术极为严谨认真,而我是在职的博士,年龄已经40多了,其实和导师岁数差不多,但依然逃不出被批评的噩梦。尤其是在讨论班上,每次我这个大老爷们当着全师门小孩的面被导师批评,我都特别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后来发现,连师门里发了十几篇核心论文的“大神”都照样会被批评,我心里慢慢好受了些。症状三:情绪完全受导师影响D:我是结了婚的女博士,平时都住在家里。每次老师打电话找我,我都会立刻、马上、迅速进到书房,把自己关起来,有时任务太急常常心情烦躁,老公也时常会受到连累。有一次改了好几遍的项目书还没通过,我从书房出来对着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公喊:电视为什么这么大声音,吵到我了!老公默默地关上电视,大气都没敢喘。 后来,到吃饭的时间,老公才悄悄出现在书房的门缝边,小心翼翼问了句:饭是给你端进来,还是你出来吃?他那可怜巴巴的小表情好像书房是个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老公常常说,读上博士之后,我每天的心情完全取决于科研的情况,被导师肯定时像幼儿园得到糖果的小孩子,被批评时像泄了气的瘪气球。症状四:不敢和导师请假E:我是心很大的女生,一直觉得没什么事情会是我不敢去做的,直到读了博士,发现自己竟然会不敢和导师请假。 导师平时要求很严格,在他看来,博士生不该有周末和假期,任何时候都应该投入在学习之中。我们师门有个女生,因为假期没请假就去美国旅行结婚了,而错过了开组会就受到了老师狠狠的批评。我有次发烧比较严重,可刚好老师要求大家去听报告,我真的完全不敢开口和导师说生病请假,最后几经犹豫,还是迷迷糊糊去了报告厅。 F:要说起不敢和导师请假,我有一件挺遗憾的事情。硕士毕业时学校有学位授予仪式,名额非常有限,我非常幸运地抢到了参加资格。但因为我考取了博士,当天还有导师的讨论班,而且因为我的一篇论文反复修改仍未达到要求,导师对我有些生气,所以我考虑再三也没敢和导师说想请假早走一会儿。如今只记得下课后匆匆赶到体育馆看大屏幕,看到其他同学能与校长在台上合影握手,心里很是羡慕。症状五:随时随地打开学术模式G:我的导师对待科研很认真,也很拼,他经常早上6点就在群里发材料,也能半夜12点还在审稿子,并且从不午睡,他的作息非常让人害怕,无法摸清规律,经常会毫无征兆的布置任务。 其中,我有几次记忆犹新的场景:有一次在商场买鞋接到老师改项目的电话,我站在喧闹的商场一角,趴在柜台上记录要点,讨论了近半个小时,引来店员和顾客若干次的围观。有一次陪家人在外地大山里看枫叶,接到电话,于是站在信号时断时续的溪水边,和导师讨论起了论文选题。有一次是我第一次见男朋友的父母,进屋后直接开始吃饭,和对方父母还没说上几句话时,老师忽然打来电话着急修改课题申报书,于是我在对方父母的注视下,直接切换成了学术模式,边听电话边记录,讲完电话直接抱着电脑改申报书去了。如今的我养成了无论走到哪里、去做什么都要随身携带笔、纸的习惯,一定要时刻准备好。症状六:朋友圈害怕让导师看见H:我曾经是个挺愿意发朋友圈的人,以前也不会特意设分组屏蔽导师,直到读博士后不久,因为论文写得不好被批评,老师生气的评价我说,怎么天天就在吃喝玩乐不学习呢,吓得我回去就删掉了好几年的朋友圈,以后再发朋友圈也是慎重、慎重、再慎重。I:我的导师很年轻,属于经常发朋友圈的类型。我入师门之前就听说,博士的朋友圈是不能让导师看得,不能让导师掌握自己的最新动态,于是,我加了导师的之后就直接把自己的朋友圈对他屏蔽了。万万没想到,入师门第一次见到导师,就被问起了这件事,老师说怎么你还把我屏蔽了。于是我又尴尬地把朋友圈权限打开了,但现在采用了新的战术,叫分组可见。你也会像我们这样害怕导师吗?我相信,若干年后,当毕业的我们想起当初小心翼翼的自己,一定是很难忘的记忆。本文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转载请在原文下留言作者:糖醋小排
先进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竞争,是一个国家科技人才的竞争。据悉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拥有众多的权威专家,其中掌握了五大技术,并且这也将充分发挥高科技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在这些权威专家中,就有一个她突破了一项重要技术,使得我国激光武器领域发展上面又一次突破了瓶颈。【激光武器是用高能的激光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精确射击或用于防御导弹等的武器,分为战术激光武器(THEL)与战略激光武器两类。具有快速、灵活、精确和抗电磁干扰等优异性能,在光电对抗、防空和战略防御中可发挥独特作用。激光武器的缺点是不能全天候作战,受限于大雾、大雪、大雨,且激光发射系统属精密光学系统,也受大气影响严重,如大气对能量的吸收、大气扰动引起的能量衰减、热晕效应、湍流以及光束抖动引起的衰减等。】比核武还厉害的女博士这位女博士就是侯静,她研制出了新式激光武器,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被众人称之为“激光女神”。侯静在考入国防科技大学之后,因为学习成绩优异硕博连读,后期成为我国著名光学专家姜文汗的学生。因为自己异于常人的努力,使得她在研究领域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作为高材生进入我国中科院工作,不断研究光学领域。经过多年的辛苦付出,她在“超连续谱光源”中得到了新的研究结果,甚至超过了美国的技术,把美国从领先世界30年的宝座上拉了下来。那激光武器有什么重要作用?激光武器的重要性激光拥有方向性好、瞄准性能佳等优点,在打击敌人方面可以做到精准狠。同时作为武器也应用宽泛。而战术激光武器在破坏目标的关键部位又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它还可以拦截低空目标、拦截导弹等。我国女博士侯静突破的这项技术,对提高我国激光武器有着重要的作用。未来作战方式的不断演变其实激光武器曾经也是美国对它国封锁的一个重要领域,鉴于激光武器在未来作战方式中将占据重大的作用,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也是在不断的加紧研制,其中美国、俄罗斯、以色列还有我国都在研制。也正是因为我国这些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才使得我国科研领域取得一项项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近日,一位长得像“肯德基老爷爷”,喜欢做各种趣味化学实验的白胡子外国老头火了。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接连对他进行报道。新华社题为《靠做“化学实验”,洋教授成了中国“网红”》的报道称,在人人都渴望变成“网红”的短视频平台上,保持热度很难。一个白胡子外国老头却独辟蹊径,靠扎实的化学实验直播异军突起,短短数月就“吸粉”200多万。这位白胡子老头就是David Evans,中文名字戴伟。在国民短视频平台快手App上,戴伟的快手号“戴博士实验室”(快手ID:67907589)已经拥有244万粉丝。2018年以来,戴伟博士以“快手网红”的身份广为人知。在他的微博认证中,戴伟博士的身份认证也是“知名快手网红”。戴伟教授因为用短视频平台快手做化学科普,为中国科普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方式。1月25日,戴伟博士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中。作为在华工作23年的外国专家,他受邀出席在华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受到领导人接见。好奇中国:喜欢中国正如喜欢化学新华社报道称,视频里戴伟总是戴着一副护目镜,穿一件白大褂,体态丰满,面带微笑,常被小朋友说成“肯德基爷爷”。在视频里,他摇晃手中的烧瓶,里边的液体因为震荡与瓶中空气接触,不断变化颜色;他在洗洁精中加入双氧水和催化剂,瞬间产生的大量气泡,从试管中奔涌而出,直顶天花板;他还表演吸入密度比空气低的氦气,让声带震动的速度加快,声音变得像唐老鸭。戴伟中文流利,语言幽默,视频里常传来小朋友的尖叫和欢呼。他最受欢迎的视频拥有上千万的点击量。总是能激发观众好奇心的戴伟,当初来到中国正是源于好奇。戴伟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之后成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1987年,一个国际化学大会在南京召开,戴伟作为代表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那时候,那次中国之行,他学会的第一句中文不是“你好”“谢谢”,而是“没有”。因为中国正处于物资匮乏的时期。1996年,他辞去了英国大学的工作,决定在北京定居,成了北京化工大学的老师和研究员。朋友们都认为他疯了。面对大家的质疑和不理解,戴伟回答说,别人只看到不好的地方,而他看到了中国的巨大潜力。在中国期间,在一个科研项目中,他和中国研究者设计了一款用于塑料大棚薄膜的新型添加剂,可以提升大棚的保温性能,让农作物长得高,产量大。更重要的是,由于晚上的保温效果好,可以减少大棚烧煤炭取暖的需求,更加环保。他还参与研发新型电缆阻燃材料,让电缆即使着了火也能降低烟雾浓度,更加安全。因为贡献卓著,戴伟于2004年被聘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的主席;2005年,他获得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是唯一颁发给外国人的科技奖励。三年后,在英国,戴伟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他对颁奖的查尔斯王储说,欢迎您到中国来。而此前戴伟也曾说过,他喜欢化学,正是因为喜欢变化,而中国正是一个充满了变化的地方。执着科普:开辟短视频科普新战场新华社的报道讲述了戴伟决定做化学科普的开端。这份新事业源自一次偶然的发现。那次,他受邀为中学生做科普实验,发现同学们表现得很吃惊,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化学实验一样。原来,在中国的课堂上,出于安全考虑和设备条件限制,即便是大城市里的重点中学,学生在化学课上做实验的机会也不多,更不用说偏远的农村地区。化学元素、理论、方程式都是靠学生死记硬背,学起来很枯燥。但戴伟认为,“化学的乐趣就是动手做实验。”于是从2011年开始,戴伟每个月都带研究生去北京周边的打工子弟学校做化学实验。那里小朋友求知的眼神让他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当年介绍戴伟来北京化工大学的段雪教授说,没想到戴伟在科普上坚持了下来,已经把兴趣当作了事业。而短视频的流行,让他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为了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戴伟把每一个实验都设计地像魔术一样好看。但戴伟认为自己不懂魔法,也不是魔术师,因为魔术师绝不会说出魔术的秘密。他自己只是一名老师,做实验的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激发人们思考、研究,并传递科学知识。其实他的直播并不轻松。别看镜头前只有十几秒时间,背后却要付出很多:搬仪器、洗设备、准备道具、清理实验室……戴伟常累得满身是汗。可以看到,戴博士在多个平台上都开设有短视频账号。但他最广为人知的仍是“快手网红”的身份。他在快手平台上平均每条播放都以百万级计,最高播放1500万。相对而言,他在抖音目前有22万粉丝,平均点赞数只有寥寥几十个。“快手会给所有的人同样的展示机会。” 戴伟说。“在这里直播一方面更加公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观众,都可以看到我的实验,另一方面更加高效。以往我做一次实验,最多能让300个学生看,但如今一下子可以给几十万人同时在线看。”现在他去学校做实验,经常有孩子们跟他说,我在快手上见到过你。而且,快手的评论区里常常形成自发的讨论氛围。“中国网友非常好学,他们的讨论让我非常高兴,化学得到了普及。”戴伟说。盐酸让鸡蛋清变成白色固体的实验下有人提问:戴护目镜是为了防止盐酸对人类眼睛造成同样的伤害,但不会有人故意用盐酸泼眼睛。戴伟没回复,因为有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如果你去医院,你会发现99%的事故都是意外造成的。作为议程设置者,戴伟在评论里进一步解释,由于盐酸和眼球蛋白质反应的不可逆性,所以一定要戴护目镜。“我会看评论区,如果有问题答错了或是没人回答,我需要解答。”即便已经60岁,戴伟并没有打算休息。北京化工大学刚刚给他在遍布重点实验室的科学楼里修建了一间现代化的科普教室。他也加入了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科普协会,准备继续为更多学生做科普。戴博士的实验室还在发生更多美妙的化学反应。来源:中国网
今年的高考,注定被载入史册。“生于非典,考于肺炎”的学子们,终于在钟声落下之后,迈出了考场。这也意味着,975万考生的高考之旅落下了帷幕。每年因为高考都备受关注的毛坦厂中学,今年也不例外,因为“低调”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二。作为考试工厂,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为清北等985、211名校输入大量人才,似乎将孩子送往毛坦厂,就一脚迈入了成功的大门。“流水线”式的培训与教育,似乎对人才的培养卓有成效。如果大学生可以批量生产,我们再造几个主播工厂,是否能够创造成百上千个李佳琦?事实上,早有机构开设了“主播速成班”,致力于培养主播人才,但从成果来看似乎并不理想,学生就业率总体不高,带货能力差等问题也逐步暴露。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主播行业似乎存在着“很简单”的误解,快手上的“牛鬼蛇神”不照样可以带货千万,甚至上亿?一时间,怀着这样的憧憬,无数人举着自拍杆,架好手机走进了直播间。然而,0观看人数、0互动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现实的冷水泼来,他们才恍然大悟,直播的门槛原来真的不低。没点学历,还真做不了主播快手等平台让草根阶级迅速崛起,让许多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主播也能赚的盆满钵满,以至于太多人将直播这件事简单化了。事实上,没有点专业技能和学历,你可能连资格证都拿不了。根据浙江省发布的《直播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和评价规范》,我们可以看懂到,“电商直播师”是专门的职称,并且有低级、中级、高级,三种级别。这意味着,首先得有专科以上的学历、至少连续从业2年,还得结合电商基础知识、实践技能、职业道德三大板块完成考核,你才能持证上岗。学历与工资总体成正比据资料显示,年纪越轻、学历越高的主播,越有可能获得高收入。一个成功的主播团队,从主播到运营再到其他工作人员,无一不是专业技能过硬,学历较高的人。以李佳琦团队为例,李佳琦本人毕业于211学府南昌大学,而他本人在央视财经6月6日播出的《对话》栏目中透露。为了更好的选择商品,他创建了一只质检团队,所有的成员都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包括做食品研究、化工测试的专业人员。行业内也有不少博士生在主播团队里,他们从事着主播经纪人助理的工作。今年29岁的CC就是其中的一员。毕业后,她在艺恩数据给电视剧做分析,而后转战MCN机构,根据主播每次直播后表现做分析,以挖掘藏在数据背后的其他价值。到现在,他已经成功打造了抖音平台上的多个知名主播。高学历、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成为头部网红主播团队里必备的人才,你所看到的每一场看似随意、轻松诙谐的直播,背后都是团队成员的精心策划与配合。主播这个职业,还能火多久?不仅能火,更能规范的火。年初的一场疫情,让餐饮、电影等服务业受损严重,但直播带货的温度却不降反升,一时间为社会就业创造了巨大的风口。相关数据显示,春节后直播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132.55%,相关岗位平均招聘薪酬逼近1万元,这大大证明了职业市场对于主播的渴求。但疯狂增速的背后,往往会暴露出行业不够成熟的问题。直播行业的乱象经常以“微博热搜”的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李佳琦在采访中透露,他们在直播的展示形式上,多多少少为踩到一些雷,也因为“直播翻车”而损失不少。如,其在直播间中展示的“不粘锅”成为“粘粘锅”的翻车案例被反复提起,当作主播素养的反面素材。看来,再老练的主播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本质上,直播翻车考验的是主播的临场反应能力,此外,还有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网络公关能力等。在不粘锅事件后,李佳琦团队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其本人在直播结束后联合“澎湃新闻”拍摄不粘锅实验视频,并发表微博表示诚挚的歉意,公关团队也将“李佳琦道歉”等话题送上了热搜。团队的这一波操作,很快在网络上扭转了舆论声势,李佳琦从“翻车主播”扭转成为消费者着想、负责任的良心主播。事实上,行业内乱象频出从侧面上也证实了直播的火热,正是因为火爆,造成了从业人员的“鱼龙混杂”和素质参差不齐,也难怪频频有人叫衰。好在,针对乱象,7月首部《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颁布并于1日起正式实行,对直播行业下了“紧箍咒”,这意味着,主播在未来,将会以规范的姿态继续向前发展着。直播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讲究的是团队协作没有哪一个主播是单打独斗出名堂来的,即使李佳琦最早的直播间只有70几人观看,但背后,仍有资本与平台的大力扶持,一路走来,日益专业化的团队必不可少。他们可以是营销人才、公关人才、宣传人才,也可以是专业品检员、食品检测员,还可以是职业摄影师、剪辑师.....隐藏在主播光环背后的,是整个团队的付出与心血。每一场直播,可以说都是一场战斗,每个人严阵以待。主播有事怎么办?你要有同样能够调动情绪,引导粉丝的副播顶上去;直播流程怎么规划?你要根据主播人设制定策划,分析粉丝属性来撰写直播剧本;商品如何上下架?场控要负责更新信息,发布优惠信息,还要发红包来把握节奏。整个直播活动运营、商品运营都要调和平台方、商品方的需求,完成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及战略规划。这一切,都不是主播一人单打独斗能够抗下的,团队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缺一不可。缺一不可。所有的商业都值得用直播再做一次。直播带货早已不是做与不做的事,而是早做与晚做的事。尽早搭建自己的直播团队,熟络直播运营的专业技巧,把握直播风向变化,在今年必然是所有营销总需要仔细考量的专题;如果您需要,欢迎后台留言关于直播的问题,非黛将从趋势、方法、策划、运营、执行各个角度为您提供解决方案。关注非黛,陪你轻松上路不迷路。
来源:学术志 作者:浴火凤凰每年的开学季,都有一拨新人来,都是一次传经时。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每一位新生都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既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又为研究生可能经历的痛苦而略显紧张,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何快速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尽快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遇到“艰难困苦”如何正确地解决,这些都是每个研究生新生最为关注的话题。其实,答案也十分简单,我的经验就是要做到“五莫怕”,希望对刚入门的研究生们有所帮助。01、一莫怕担负任务重,因为这就是机会实验里有很多工作是分不清职责的,比如:帮导师查阅资料、撰写文章、校对文稿、会务准备或是其他一些杂事、琐事。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学校、那个专业或是哪个实验室都是现实存在的。有一种情况是,本来你自己就在为上专业课、整理数据、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各类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可导师就是要让你接二连三地去做这事件或是那事件,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却在追剧、打游戏、刷抖音,显得十分悠闲。很多刚进实验室的研究生,对这种“忙闲不均”的现象有很大的意见,还不时发点小牢骚,觉得自己是吃了很大的亏。以我多年来的经验来看,这是导师对新人的初步考验,一是看你有没有大局意识,肯不肯干;二是想考察你能不能干,具体能力在什么层级上。如果你一直不愿干或者干不好,那么在导师的眼中,你基本就已经定型了,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同时,一些也是如此过来的师兄师姐们对你也会有一些想法。其实,不管在哪类学科、哪个实验室,始终都是20%的学生干80%的活,而且还经常挨批评。但到最后,能力最突出、成果最丰富的往往就是这20%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贡献大、得到的锻炼也多,科研能力自然也就比其他学生要强出太多。也有的学生认为,在实验室中,那些善于交际、会讨导师欢心的学生得到的机会更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奉承导师,自然没有锻炼机会。这也是一种误解,对一些重要的任务来说,如果你只会耍嘴皮讨导师欢心,没有实际的科研能力,即使你妙语连珠,导师也不会轻易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你。因为,一个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扩大,依靠的是实打实的科研成果,导师最希望的是使用一些有能力的学生来更好地开展工作,这样导师自己也会轻松很多。如果你科研能力很差,既使靠着嘴上功夫讨得了导师的关爱,但同门的其他人也不会买你的账,你的工作也很难开展,这样的例子其实大家都有所耳闻。所以,多干干工作,尤其是一些导师交待的急难险重的工作,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难得机会。02、二莫怕导师有偏见,要证明你的能力只要是人,就会有主观意识,当然,导师也不能例外。相信大家对导师的偏见问题都曾经有所耳闻,一般在同等的水平下,导师的偏好排序是“本校优于外校、保研优于考研”。本校生自然不用说,人家教学风格相同、教学环境熟悉。保研生,就是那些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很自然把他们与一些“学霸”“科研大佬”“竞赛全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能够在同一届众多学生中被学校选出来,“免试”攻读研究生的人,一定是学习成绩在年级中一直遥遥领先、英语六级五六百+、学术科研方面多篇核心甚至CSSCI在握、各种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包揽的佼佼者。对于外校生、考研生来说,有时会担心导师会对本校生、保研生更多在关爱。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对于导师来讲,他对一个陌生学生的初步了解,只能看他先前的成绩、科研和竞赛。这一点就是导师会对保研生和考研生产生偏见的根本原因。同时,培养和管理一名研究生都是有成本的,站在导师的角度去考虑,保研生的确可能会比考研生能力略强一筹,培养起来更容易,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导师会偏爱保研生一点。用通俗易懂但确实有点残酷的话来形容就是“保研生已经在奔跑了,而你还在学习走路”,导师理所当然会偏好能力高、水平好的学生。要想彻底消除这种偏见,实现逆风翻盘,正确的做法就是你不要把这些看得太重,一心一意地把学习和工作做好。通过科研成果来证明你的能力和为人,同时和同门搞好团结,打好群众基础。假以时日,开明的导师总会消除偏见的。可如果你和导师“抗争”或是干脆破罐子破摔,十有八九你会死得很惨。03、三莫怕文章被打压,多考虑导师的苦衷很多研究生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论文初稿交给导师少则1~2个月,多则半年,竟然毫无修改和投稿的音讯。实际上,我也遇到自己的文章被导师压着小半年。但是,大多数时候,一篇小论文对于一位导师而言真的可有可无(当然,具有能上Nature、Science、 PRL、PNAS这类潜质的论文除外)。我们知道,修改一篇论文是一件极其费时间、耗精力的事情。一篇连学生自己都不太满意的论文交到导师手中,他要先花大把的时间去看你那蹩脚的英语,先正确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再根据全局来判断要不要增加或删减内容,要不要重新整理,等等。实际上这个过程很繁杂,快则几周,慢则几个月。可也别忘了,实验室里的学生可不止你一个,导师的办公桌上有可能同时放着好多篇这样的论文。所以,如果你的论文成果无关紧要,一般情况下导师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去修改。说一句实话,没有认真发过几篇Top期刊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投出去都会有几十个小错误。别说学术论文,就算很多出版的著作,也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其实,有的学生即使发过若干顶级文章,也都没有意识到一些规范性问题,别说是初学者了。所以,一名治学严谨的导师看到这些问题心里就会很不爽。我觉得,导师有时候压着你的论文,不应该太过抱怨,而应该作为自己在论文写作方面进一步提高的契机。每位新学刚写篇文章都自认为简直是“神来之笔”,可过几年回头再看,就知道简直是不堪入目。还有就是,你没有强到威胁导师的地位时,一般不会受到打压。这时,生一下气也就行了,否则会影响你学习和生活,实在是没有意思。想通了一通百通。04、四莫怕导师要求严,坦然对待最重要虽然我们嘴上常说明白诸如“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导师对你严,说明还在乎你”等等的道理,但实际落到自己身上,有时却真心承受不了。导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这个问题具有双重性,往往是严格有人骂、不严格也有人骂。但从学知识的角度来讲,肯定是越严格越有利。 实际上,很多研究生在食堂吃饭、晚上卧谈、出外喝酒甚至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骂老板多苛刻、多严格、多变态等等。但是,他们很多人会发现,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当年导师逼着干的东西,却成了自己的加薪提职的法宝。于是乎,有机会回到母校,就和师弟师妹们大谈老板严格要求是如何如何的好,这样的事情到处可见。我还见过某位博士快和老板打起来过,但若干年后念念不忘老板的好。所以,我觉得,研究生应当坦然对待导师的严格要求,要正视压力,没有一点压力肯定是不行的。当然,茶余饭后骂两句老板能够理解,骂过之后解解气就好,别往心里去,之后还是努力干活去吧!但对于那些只想混着日子、拿个学位、提升学历、找份工作的学生来说,骂导师就是你的错了,需要好好自省一下。05、五莫怕经常挨批评,提升“听”力是正道导师也是人,有时候会很忙、很烦,如果看到学生干活磨磨唧唧或是完成任务的质量太差,说话有时候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我的态度是:听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太往心里去。就像父母打骂孩子,都记仇那天下没有太平。不过,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会经常挨批评。经过多年的实验室观察,“听”力不好是一条重要的原因,我将研究生“听”的能力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级听力:不但能听懂导师交待的事情,而且能高标准、完整地执行,更重要的是,听的学生还能深刻理解导师的主要意图,预想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并且提前做好各项规划准备。拥有第一级听力的学生,当然最得导师的喜欢,几年后多半是开创型的科研人才。第二级听力:能听懂导师交代的事情,并且忠实地执行。但对于下一步该如何计划,却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和意见建议。这类学生,机缘俱足的话,将来也可能是收获型的学术人才。第三级听力:能听懂导师交代的事情,但是执行过程中往往马马虎虎、大打折扣。拥有第三级听力的学生,导师只能交代他去做简单的事情,并且还要有随时为他善后的准备,你说这种学生导师能不生气吗?第四级听力:这类学生是最令导师崩溃一种,是完全听不懂或根本不听导师的指示,完全凭着自己的想像胡乱处理,结果当然是一地鸡毛。所以,为避免经常挨批评,你不妨先从练习“听”力开始入手。万事开头难,但万事也莫怕,因为,过了桥,就翻篇了!最后,将苏轼的一首《定风波》送给入门的研究生们,我们共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爱我的机器人生涯,它是我理性现实的左岸;我也爱我诗情画意的诗词世界,它是我柔软感性的右岸。”《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节目组供图文| 新京报记者 王双兴编辑 | 陈晓舒 校对 | 陆爱英本文约4962字,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2月14日晚,陈更站在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的选手台前,两根麻花辫,一身蓝色民国装,表情平静,此刻已到冠亚军之争。“请听题,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种植物。”主持人念题:“一,刘禹锡说它‘晚来风起花如雪’。”语音刚落,其余三条线索尚未念出,陈更便抬起右手,按了抢答器:“柳树。”掌声响起,陈更夺冠。过去四年里,这位北大博士生、研究机器人的工科姑娘,连续四次参加诗词大会,十四次站上主舞台,终于在第四季拿到了冠军。有人感慨“天道酬勤”,有人称赞“实至名归”,但对陈更而言,诗词的路,才刚刚起步。“陈更,可以了”陈更老家位于咸阳的村子里,红色砖房,农家土炕,门口是笔直的水泥路,大片麦田在道路两旁铺展而去,夜晚,月光透过冬春的雾霭洒下来,洒在北国正月尚未散去的糕点味和犬吠声中。决赛之夜,陈更回来了。家人们都聚在咸阳老屋十几平米的房间里,叔婶提着水果,弟弟妹妹抱着零食。节目早在去年12月就录完了,家人按捺不住,问陈更战况如何,对方只是笑,不肯“剧透”。当晚,大家只知道陈更会登场,却不知道比赛结果。陈更想的是,“希望他们能享受看比赛的过程。”电视摆在墙根,屏幕不大,牡丹形状的舞台灯光亮起,节目开始了。陈更第三个出场,站在舞台正中,和其他三位选手争夺攻擂资格。四季诗词大会,成绩突出者可以上台攻擂,到决赛的冠亚军争夺战,已经是陈更的第十四次登场了。屏幕外的陈更坐在老屋门口的椅子上,和台上不一样。她没有化妆,穿了一件灰黑格子羽绒服,长发随意地绑在脑后,“邻家女孩”模样。起初,家人们嗑着瓜子,欢快地讨论嘉宾的年纪、选手的妆容,时不时冒出一句“这娃厉害,能拿冠军”“哎呀,这个题难嘞”。慢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舞台上的陈更离金字塔顶端也越来越近,家人把零食放回桌上,紧盯着电视看。决胜环节,擂主孙晓婧上台,站到陈更身侧,总冠军的奖杯就放在二人中间。主持人董卿笑着说:“它近在咫尺,它唾手可得。”陈更的妈妈嘟囔:“哪有那么简单。”爸爸摸了摸额头:“紧张啊。”陈更抱着电脑在一旁做自己的事,眯着眼睛笑了一会儿,没说话。冠亚争夺赛不算漫长,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陈更以5:2的成绩取胜。“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已经产生了,她就是——陈更。”董卿宣布比赛结果,左手所指的方向,陈更微笑着鞠躬。陈更获得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视频截图直到电视中几位嘉宾一起上台,给冠军颁奖,电视外的陈更才去隔壁房间的行李箱中,把奖杯拿出来,递给家人看。奶奶眼眶有点湿润,小叔在一边笑:“够低调的。”水晶奖杯很大,印着“中国诗词大会”字样,在家人手中传看了一番,最后落到陈更父亲手中,他把奖杯抱在胸前,招呼爱人帮忙拍照。80岁的爷爷坐在离电视最近的地方,一直没说话,直到孙女拿到了冠军,才慢悠悠摘下眼镜,满意地说了句:“陈更,可以了。”左岸与右岸陈更第一次出现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是——2016年2月,《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她的身份是研究智能机器人的北大力学系博士生。在比赛前的自我介绍中,她说:“我爱我的机器人生涯,它是我理性现实的左岸;我也爱我诗情画意的诗词世界,它是我柔软感性的右岸。”2月13日,农历大年初九,陈更坐在老屋的炕上码字。电脑里装着机器人研究的资料和数据,也装着和古典诗词有关的读书笔记和散文。炕头放着一叠书,《浮生一日》、《中庸证释》、《二十四诗品导读》,不一而足。这些是她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装在行李箱里,一路从华北拉到了关中。陈更假期带回的书。新京报记者王双兴摄父母住在城里的居民楼,但每年寒暑假,陈更回到咸阳老家,都和爷爷奶奶住在村子里。她喜欢农村,有星空,有鸟鸣,有土地;也喜欢村子里慢悠悠的节奏,像冬日晴空中偶尔路过的云,不慌不忙,适合读诗。1992年,陈更出生在咸阳。和咸阳的许多家庭一样,陈家也重视教育、崇尚读书。老家西侧的房间里,至今还保留着两个古旧的书架,上面塞满旧书、旧课本和旧杂志,那些是陈更父亲和叔叔用过的,被爷爷保存了起来。陈更小时候,没有书看了就跑去架子上翻,看80年代的流行小说,看旧课本上的故事,也看《知音》和《故事会》一类的杂志,对文字的痴迷在那时生了根。不过,中学文理分科时,陈更选择了理科。她家境一般,觉得理科意味着可以有一技傍身,意味着更广阔的就业面。高考后,陈更被同济大学录取,读自动化专业。那里有很多的河流,大片的草地,养着孔雀和天鹅,很快唤醒了陈更的文艺细胞,她选修了声乐课、电影鉴赏课,还喜欢上了张枣的现代诗,几年后回望,还会感慨:“我目前想到那些生命中美好的初遇,很多是在同济。”古典诗词的启蒙,从21岁开始。那一年,陈更保送北大直博,专业是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研究方向是智能康复机器人的控制器设计。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读文献,做模型,推公式,处理数据。“当时换了一个环境,生活出现暂时的断层,独处的时间变长,当外界都全部陌生了的时候,人可能会更容易审视自己。”陈更说。她喜欢上了燕园,图书馆有长长的走廊、大大的落地窗,松林有宗璞喜欢的紫藤,朗润园有季羡林种下的季荷。她很少逛街,也从不追剧,闲暇时间全都用来看书。“书荒”的时候,偶然读到《蒋勋说唐诗》,“发现诗词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晦涩,而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很多妙趣。”就这么被领进了门,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越读越多。在第一季节目播出后不久,央视邀请陈更回顾诗词大会,镜头前,她说:“我们在日常必需的东西之外,还要有一点儿无用的东西和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赏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诗词就是我们不求解渴的酒,不求饱的点心。”那天,她引用了陶弘景的诗表达这种心情: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陈更在北大。受访者供图拾贝壳的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大家好我是陈更,我又回来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梳着麻花辫、穿着民国装的陈更再次站在舞台上。随着出现的次数增加,陈更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微博粉丝数越来越多,到第四季夺冠后已经突破了10万;她有了自己的粉丝群,大家平日里聊诗歌、聊家长里短;很多人发私信给她,有的分享最近读到的诗词,有的表达对诗词的喜欢,也有的说,自己重新燃起了对诗词的热情。90后姑娘李田(化名)从第一季开始,就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五个人一起看诗词大会。一家人都是陈更的“铁粉”,陈更攻擂成功时,大家跟着高兴;陈更失误给对手送了分,大家跟着着急;陈更换了发型或是衣服,大家在电视前讨论;陈更拿下了第四季的冠军,大家又兴致冲冲地回味起她在场上的表现。李田外婆深受诗词大会的影响,退休前,老人曾是一位数学老师,很少接触语文,看到儿女们“追星”后,慢慢爱上了古典诗词,每天晚上拿着本子看电视,把节目里提到的诗句全都抄下来;那段时间她刚刚学会用智能手机,还特意买了诗词网课,每周学习一首诗,到现在足足四年了。这些年里,陈更还收到过许多纸质的来信,大部分人寄来了自己写的诗词,希望作品被嘉宾和董卿看到。印象最深的一封,来自一个村庄,寄到了北大,信封里塞了一沓纸。信里写:“认识你是在监狱……节目不是直播的,每天下午五点守在电视机前,成了习惯,也成了精神支柱,更被诗词的魅力所折服……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生的我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我能感觉到自己的那份自卑感。知耻而后勇成了唯一选择……交你这个笔友,不是因为你的美丽、学历,或者身在名校,而是因为你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陈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生命中的“灯”。过去,在她看来,诗词常常变成高考的填空题,或是卖弄文字的技巧,但是那封信让她知道真的有人相信诗词的力量;也真的有人因为诗词,开始新的人生。陈更在新书签售现场。受访者供图陈更回忆起这件事,在自己的书中写:突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跑到海边玩耍的小孩,贪心地捡拾了许多美丽的贝壳,没想到玩得尽兴之余,欢笑声竟然传得这么远,传到别人的心里,使人对这海洋也有了神往。她逐渐有了传播诗词的使命感。“尤其是在获得了很多掌声、鲜花、赞誉和支持以后,觉得应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2016年起,陈更坚持每天出现在粉丝群里,以语音的形式分享一首诗;2017年,她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几生修得到梅花》,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传统诗词;2018年底,她注册了抖音账号,在15秒的时间里构建场景,读诗、说诗,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我很努力地想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诗词),先知道它,然后进来看一看,如果不喜欢,你再退出去;如果喜欢,就多读一点。”陈更说,“如果一个人爱诗词,他一定不会变坏,不会变成陕西绥德县杀了十几个中学生的人,不会变成强奸抢劫女乘客的顺风车司机,他会有基本的人的品德。因为诗词在传播人性的悲悯和善良,一个人感知到世界的美与善,柔软与细腻,会更爱这个世界,会没有那么尖锐,没那么多戾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四次参赛,四次告别,陈更说,有种“狂欢散场的感觉”,离开舞台,回到庸常的生活中,人们行色匆匆,做着和诗词无关的事;但诗词产生的联结,让陈更有了新的朋友圈和另一个世界。陈更参加第四季诗词大会。视频截图在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决赛现场,高铁线路工马浩然唱了一首《鸿雁》,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近,胖乎乎的男孩子有些哽咽,他说:“今天来的时候,我们坐了最后一次大巴车,以后我们就要分别了……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因为有了诗词,我们联系到了一起,所以我们的情结是不变的,也是不断的。”镜头转向其他选手,不少人掉了眼泪。主持人董卿说:“大雁是候鸟,我们也可以把诗词大会看作一种召唤,就像一个节令一样,每年都会有这样一个季节,我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这里,相互取暖,相互过冬,相互拥有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在参加诗词大会以前,陈更没有加入过任何诗词社团,她忙碌在工科生的实验中,诗词像是另一个隐秘世界。而如今,诗词大会让她有了一个全新的朋友圈,听说一句有关诗词但自己不认可的观点,“会冲动地想赶紧找个人求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朋友们还会互相分享课程的资源,在比赛前,选手们也会做彻夜的交流……《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选手陈珏如全程看完了第四季的比赛,她说:“陈更无疑是最亮眼的,不管什么时候始终保持自己的语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是真正的享受诗词,享受比赛。”在第三季节目录制时,因为年龄相仿、爱好相近,陈珏如和陈更成了要好的朋友。分别后的一年时间里,两个人一直保持联系,聊科研的压力、未来的规划,也聊共同喜爱的诗词,“这是我们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保持诗与远方的方式。”由诗词萌生出的情感联结,不仅存在于选手之间,还将陈更与古人牵绊到一起,获得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回到现实世界,又拥有了新的关于爱的视角。以前,提及“最喜欢的诗词”,陈更会想到“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想到“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她说,年少的时候,会喜欢那些漂亮的描写,精致的对仗,或是磅礴大气的排比句。但诗词读久了,越来越偏爱“悠远的感觉”。她在许多场合提到,最喜欢的诗词之一是杜甫的《梦李白(其二)》,陈更挥舞着手臂描述其中的意境: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那可是风华正茂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妄诗人,竟然像老头一样抬起头来挠挠后脑勺,而且头上的头发都白了。“你凝望着他的背影,没有交流,也不需要他知道,从中咂摸出很复杂很丰厚的人生意味来。”陈更说。她想起了儿时的一个场景——夏天的傍晚,父亲带陈更外出散步。那时候城里还没有像样的公园,咸阳湖周围也没有建设完毕,他们停在渭河大桥上乘凉,路上车来车往,桥下是渭水,陈更坐在地上玩,父亲则在几米外沉默着。有车经过的时候,桥面震动,陈更无意识地抬起头看父亲,他背影很瘦,眯着眼睛,不知道在看向哪里。许多年后,陈更看到“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突然想起了曾经辍学到纺织厂工作的父亲,想起他或许有过的热血沸腾的理想,好像一瞬间,理解了父亲。曾经,在网上,有人发帖问: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陈更很喜欢其中一个网友的回复,对方写道: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洋葱话题▼你最喜欢哪句诗?
小美前一段时间前往一家企业面试,在面试的过程当中,她突然发现这种所谓的面试竟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试,而是打字谜。一时之间让小美气愤万分,可即便如此,小美也抓住了最后的机会,成功进入这一家企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一次面试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面试吧。一、一次诡异的面试面试。面试官见人来得差不多了,直接提出了自己的问题。72个小时,面试官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就一直在重复:72个小时,72个小时。求职者提问,面试官也是一直在说这一句话,以至于一部分求职者认为面试官的脑子受到了什么刺激。就在这个时候,旁边的一位求职者站了起来,告诉面试官:面试官一直在重复72个小时,72个小时,是不是说72个小时有什么猫腻?按照常理来说,7+2=9,9是最大的一个数,所以面试官说他是这里的最大的人,对吗?面试官听了之后颇为不屑,然后继续再说:72个小时。这个时候又因为求职者站了起来,说:之前的时候我对一些编程也是比较了解的,如果说是72个小时的话,每一个小时是60分钟,每一分钟是60秒,我们按照这样的一个数字进行一个编程。其实就不难发现,所谓的72小时也好,还是多少小时也好,都可以用01或者10来表示,这样的话不知道回答的正确与否。面试官听了之后摇摇头,直到这个时候,小美终于查出一丝端倪来。以面试官现有的状态来看,他似乎并不能够提问出多么高深的问题。而所谓的这个小问题,无非就是顾左右而言其他,既然不高深,那不妨简单地想。或许是一个字谜呢?既然是一个字谜,不一会的功夫,便捋清了思路。面试官颇为不耐烦地告诉小美:如果在两分钟之内你不能回答出这个问题,那就抓紧时间离开吧。可也就是这个时候,小美拍着自己的大腿说:有了有了,我知道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72个小时,那古代的时候也好,现在的时候也好,一天是多少小时呢,答案就是24小时,对不对。72个小时就是三天,三个天组合在一起肯定不是一个字,可是一天我们又称为一日,三个日组合在一起,那就是一闪一闪亮晶晶的那个晶呀。小美说完这句话之后,面试官两眼放光,然后开始颤抖地捧着小美的手说:不错不错,这就是正确的答案。二、职场启示录。小美没有想到,自己随随便便回答出来的一个问题,竟然能够成功地进入这一家企业。只不过令她困惑的是,这个问题究竟考验了什么?一不看他们的简历,二不看他们之前做出来的贡献,三不看他们的专业对口与否。只是去提问一个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这样的一个问题真的能够考验出求职员工的情商智商来吗?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不能考验职场员工情商智商的前提之下,还能考验出什么来呢?小伙伴们,你们如何看待这一次面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关注我,持续分享有趣的职场冷知识。
博士这个监管者进入庄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之前我们也介绍过博士的打法,常见就是传送流和插眼流,这两种玩法一种是发挥了模式的控场能力,另外一种就是提高了博士的守尸能力,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这两种玩法开始有些疲软,无论怎么打胜率都没有明显的提升。文章制作:趣游君慢慢的一些博士大神玩家发明了失常流的打法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让很多求生者欲哭无泪,这次我们就把这种打法公布。失常流打法只要选对抓人目标,上分还是十分轻松的,那么到底玩家要怎么搭配天赋和选择抓人呢?下面就跟随趣游君一起看下去吧。01失常流天赋搭配大天赋我们就要了一个封窗,其他的张狂、一刀斩和底牌对于博士都没有什么收益,还不如用小天赋弥补。小天赋中我们选择愤怒和崩坏,这两个技能对于博士提升都比较大,虽然博士的技能可以破板子,但是没能量的时候面对一些小型板区处理起来还是十分麻烦的,所以玩家一定要带这些技能。然后就是清道夫和无人生还,最后的占有欲这些小天赋是随便点的。毕竟博士对于天赋的要求不是很高,一些主要天赋点好就行了,其他的基本没什么作用。02一手抓人的选择首先博士开局就可以使用冲刺技能快速的找到求生者,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分辨对手是谁,值不值得自己抓。这也是我们说的选择目标,首先除了牵制位之外,我们认为博士都可以抓,有的时候你要是会拉点,那么佣兵也可以尝试一下。但是我们推荐优先处理修机位,毕竟带失常就是为了打持久战,选好了第一个目标就是一追到底,千万不要中途放弃。打倒第一个求生者之后不要在倒地求生者身边晃悠,直接冲刺去找第二个求生者,这个很重要。03二手抓人选择第二个要抓的角色就比较宽泛了,这里只要不是医生,我们感觉博士都可以抓,这时候要注意一点。只要看到有人去摸第一个求生者,那么直接放弃追人跑回去,一般这样可以打一个双倒,中途看到抖动比较明显的发电机就踹一脚,一般这样博士可以一局比赛踹个三四次的发电机,之后失常收益就不明显了。总之尽可能地让修机位被第一个解决掉,然后慢慢的用失常和其他的求生者周旋,这才是失常流博士正确的玩法。04趣游君观点失常流最大的好处就是容错率比较高一些,失常争取来的时间可以让博士有更多的机会试错。不像其他的技能,一旦你使用错了就会乱掉节奏,或者是你的技能释放不精准也会导致自己丢失节奏。所以对于新手来说失常流的玩法是特别友善的,萌新想要体验博士我们推荐从失常流玩法入门,掌握只有可以考虑尝试别的玩法,比如底牌切换的玩法也是可以,不过这种玩法的难度比较大,不是所有玩家都可以掌控。本期话题:那么您在玩博士的时候会考虑什么玩法呢?欢迎发表留言跟我们一起交流!
提起《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可能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温文尔雅这个词,而在现在生活中的吕秀才的扮演者喻恩泰也是一位娱乐圈内为数不多的学历超高的男星。而且他除了工作以外几乎很少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即便是他结婚也是在低调中进行的,因此大家对于他的印象也一直都是很好的,认为他就是有学历有素质有演技的好演员的代表。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6月15日,网上突然出现了一段喻恩泰在电影首映礼上面的旧视频,这段视频出现以后,也是迅速的在网上引起热议,原因是视频中的喻恩泰对合作的女演员存在不当举止。视频记录的是电影《李可乐寻人记》的首映礼,身为男主的喻恩泰和剧中女演员王澜霏、谭卓一起为电影站台宣传。而在宣传中,身为男女主角的喻恩泰和王澜霏互动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是像喻恩泰这样行为尺度这么大的,还真是少见。他先是将王澜霏壁咚,将自己的头埋在王澜霏肩膀上,从拍的现场图片中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王澜霏的尴尬。到了拍照环节,喻恩泰更是直接跪到地上抱着王澜霏的腿,头则刚好贴在她的腰部,这亲密的动作,让大家看后产生一种不适感。除了这个以外,还有网友扒出了喻恩泰在参加《火星情报局》时的表现,一上场直接亲了沈梦辰的手,对此沈梦辰也是一脸的吃惊;后来他还想要和郭雪芙接吻,但是好在郭雪芙成功的躲过了。而他对应采儿做的事情才是更过分的,在唱歌环节,他将应采儿搂在怀中疯狂的抖动,面对喻恩泰的这个行为应采儿也是一脸的吃惊,而表现出来的猥琐气质更是不言而喻。这使得节目中的钱枫都看不下去,直接问道:“你怎么唱一句就靠近一个女孩子”,最后更是直言,这里不是夜总会,在喻恩泰准备唱第二首的时候,又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麻烦女孩先离场”。而等到喻恩泰在表演的时候,沈梦辰、郭雪芙和应采儿等人也是真的就站到了汪涵身边。而且网友还扒出了喻恩泰参加其他综艺节目的视频,节目中的喻恩泰也是当着女嘉宾的面一言不合就开车,这也让大家表示,即便是博士的学历也盖不住他猥琐的气质。
“急招博士,年薪80万,求转发,求扩散,求推荐”……近日,省内多所高校扎堆招博士,招聘博士的信息在网上甚至是朋友圈内热传,提供的待遇更是一家比一家有吸引力。一天在实验室待10个小时以上,一年340多天在做实验,优秀博士的炼成却不是一日之功。专家认为,目前博士不是太多,而是优秀博士太少,随着教育部对博士培养的入口和出口把关进一步收紧,高校对优秀人才的渴求,将更加强烈。女博士一年340多天要待在实验室“你什么时候最开心?”记者问王芝,作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博士生,她今年刚被评为学校“榜样的力量”中的“学术之星”,两夺校长奖和国家奖学金。“解出来一个特别好看的晶体呀,”王芝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时候你的嘴巴会不由自主地咧得很大,想闭上都合不拢。” 王芝的领域是致力于银簇组装机理研究,她以第一作者发表了5篇国际顶级文章,论文获Nature综述的全文正面亮点评述,是博士生中的佼佼者。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位“90后”女博士的脸上,一脸单纯和热情。这个只有在刷牙、洗脸才有机会刷抖音放松的女孩,没有时间逛咖啡厅,甚至没有时间谈恋爱。王芝研究的是晶体,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探索未知物,她的微信头像也是一个“漂亮的晶体”。研二下学期时,她突然发现自己可以对这个领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发现,便决定读博,目前正在读博士二年级。对王芝来说,空余时间打打羽毛球,就是莫大的放松,她一天至少要在实验室待10个小时以上,一年下来,除去春节和短暂的假期,王芝要在实验室待340多天。在王芝看来,女博士的日常和男博士并没有太多不同,因为实验的难度并不会因为她是女博士就会降低,而大量的数据工作,也并不会因为她是女博士而有所减轻。张娅是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2016级内科学(血液病)专业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张娅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2018年度山大校长奖学金的获得者。每天外面世界的日常,张娅最常见的就是实验室外的晨曦和黄昏,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当社会不再将女博士当作“第三种人”时,就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王芝越来越越感觉到,周围人对女博士的尊敬,女博士也渐渐“去标签化”。“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谈起我时,我能感觉到他们发自心底的骄傲。” 近日,山东大学“榜样的力量”评选中,8名学术之星的评选中,其中4位是女孩,其中3个是博士,1个是硕士。她们分布在数学院、物理学院、化学院以及药学院。王芝对自己的现状表示满意,在她看来,她与自己身边的女博士并没有太大不同。社会上对女博士概念化的刻板印象,也渐渐被“平和”、“认真”、“理性”的标签所代替。听到有博士毕业,高校抢先去占位博士的付出是巨大的,他们也寄希望于社会的高回报。近日,省内某高校的招聘人员要动身去北京,“我辗转打听到,一个朋友的师妹要博士毕业了,我想把她招到我们学校。今年我们学校新闻专业需要一个博士,安家费至少30万元。”对该招聘人员来说,无论男博士还是女博士,只要抢到就是赚到。而对于办学水平相对较弱的高校,招到一个优秀的博士,更是难上加难。“安家费20万-30万元,科研启动费10万-15万元,平均年收入18万元左右。”“安家费35万-70万元,个人发展保障金17.5万-22.5万元。”“教授+博士,5年内享受各种补贴总计71.8万~79.8万元”……近日,记者梳理多所高校的招聘简章发现,省内不少高校进入密集招聘期,各高校扎堆招人才,至少是博士以上学历。比如,山东科技大学招聘300名博士学历以上人才,青岛大学招聘200名,山东理工大学招聘255名,等等。据了解,一方面为了迎接教育部对高校师生比的考核,另外近几年省内高校发展较快,很多专业都急需博士、教授等高端人才,所以出现省内高校扎堆招博士的情况。此轮招聘,各高校不仅提供众多岗位,还纷纷开出优厚的待遇:数十万元的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是“标配”,分配商品房、安置配偶工作、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报销来校考察机票等也成为吸引人才的“助推器”。“我抢占的就是先机,还有诚意,另外这个博士也是山东籍,希望她能够回山东工作。” 上述招聘人员表示。为了能够顺利招揽博士人才,多所高校使出了浑身解数,称“实行特别待遇和绿色通道政策”“出台人才引进有关优惠政策”。“学校的教授、博士、硕士的数量,都是考核的硬指标。”该招聘人员介绍,如果师资力量硬件不达标,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评估和今后的办学。此外,一些院校也在谋划转型升级,但自身储备不足,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很旺盛。省内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告诉记者,高校内部有一个共同的交流群,“一听到哪里有博士毕业,大家都互相留意互相通信,抓紧去抢。”随着思政课日益受到重视,很多高校急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博士,“现在想招聘一个优秀的博士太难了”。优秀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公派留洋的博士孙女士,材料专业毕业,即将回国工作。“根据目前的情况,省内除了去山东大学可能难度较大以外,别的高校应该可以随意挑,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并没有太大压力。”她认为,博士从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优秀的博士找一个工作,是相对容易的”。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2014年至今,我国每年博士授予人数大约在5.5万人左右。截至2018年8月(不含12月冬季学位将要授予的),我国共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约77万人。实际上,博士数量持续增长,是一个国际性趋势。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8年全球科学类博士年增长率达到近40%,每年约增加3.4万人,没有迹象显示增长会放缓。大多数国家建立了高等教育系统,并认为博士毕业生人数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专家分析,当博士批量生产时,可能会出现培养质量问题。“很多博士毕业生并不能完全符合高校的用人需求,就会出现对优秀博士趋之如骛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呼唤更多的优秀博士。” 近日,教育部连续发布多个关于研究生招生培养的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无论是入口还是出口,都对研究生招生培养作了收紧,尤其是对于博士生的培养,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从入口来看,无论是自主命题考试,还是复试工作,以及后期的调剂等,都做了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从出口来看,教育部明确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相关专家认为,随着博士的入口、出口关进一步收紧,各高校的优秀博士争夺战将更加白热化。(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郭立伟 实习生 张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