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790家 科研人才约5700人动物园

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790家 科研人才约5700人

2019年4月,广东省2018年两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公布。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790家,比2018年增加2174家,相当于每天诞生6家高新技术企业。东莞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加快“高精尖缺”人才集聚。全市高层次人才已达11.5万人,近5年年均增长20%。东莞目前已经拥有双聘院士10名,省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16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8名,市特色人才317名,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东莞已经设立32家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吸引各类科研人才约5700人,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28个,一批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有效集聚。东莞还依托合作学校本部力量在莞组建1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分支机构以及11个省级检验站。2018年,21家新型研发机构新增成果转化和服务收入108亿元,服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东莞正积极推进大湾区大学筹办,推动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高校来莞办学办院,加强与其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在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东莞与国内外34家高校院签约达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合作意向,吸引92所高校967名研究生来莞培养(实践)。(整理自东莞阳光网、东莞时间网)【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文章来源:东莞阳光网

纪恋日

东莞消防营区来了5位名校研究生 他们有“大动作”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何建文)消防营区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充满血气方刚的力量感,不过近日厚街消防大队营区出现了多位清新的女性面孔,原来新加入的成员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2018级5名硕士研究生。8月25日,记者从厚街消防大队获悉,这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我是记者”团队策划的一次纪录片拍摄,片名为《我在消防警营》。厚街消防大队表示,5名研究生在消防营区生活一个星期,体验消防队员生活的点滴,与消防队员一同开展训练。此次通过搭建体验与沟通的桥梁,为拍摄消防题材的纪录片收集充分的素材。陈喆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他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亦是暨南大学(国家级)媒体实验中心副主任。陈喆表示,通过为期一周的消防警营生活,锻炼5位研究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精神意志,使其养成纪律严明的行事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充分加深对消防工作的认识。“在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中,强化对东莞消防工作的积极正面宣传,并通过影片的宣传、放映、参赛等手段扩大纪录片影响力,加深群众对东莞消防的认识与了解。”与“消防队员”面对面◆秦嘉璐消防员是部队当中非常辛苦的一类军种,被誉为“最美的逆行者”,每一次出警就是一次生死的思想斗争,每一次面对火海就是一次生命的较量。◆陈依铭消防警营是让我崇拜又神秘的一个地方,崇拜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帮助老百姓解决各种困难,是这个城市的不可缺少的守护者。消防队员是铁一般的汉子,每天进行高强度的训练。神秘是因为我第一次走进消防军营,希望能通过此次体验,更好地认识他们,并审视自己,向他们学习。◆李迪对消防官兵的感觉首先就是很厉害,然后是很伟大,同所有军人一样。他们身处在消防营,就有一份普通人没有的觉悟和信仰。◆王颖每次听到消防车的鸣笛声,心里就暗暗紧张起来,一定是哪里出事了吧。没有意外真好,平安无事真好。熊熊烈火中的抢救牵动着无数希望,消防队员保障着一方平安。◆高海瑞曾在部队历练过两年多,再次回到军营,更多的是感动。以一名学生的姿态融入其中,以一名学生的视角去观察与体验消防营区的生活。

摇摇晃晃

东莞:今年将实施青年发展十大重点项目

1月7日上午,东莞市召开东莞市青少年工作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2021年青年发展十大重点项目》。围绕《东莞市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工作任务,重点聚焦全市广大青年最关心、最盼望、最亟需解决的青年民生和成长发展问题,全面梳理和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单位有关工作计划安排,提出了东莞市2021年青年发展十大重点项目,努力让广大青年在东莞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十大重点项目包含东莞市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学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东莞青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青年人才安居工程、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行动、“青春你我荟莞邑”莞台港澳青少年交流项目、新生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十百千”培育行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提升计划、莞香花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升级工程。围绕青年教育、青年健康、青年文化、青年人才、青年就业与创新创业、青年交流与合作、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青年权益与预防犯罪十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目标和任务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东莞特色。来源:东莞日报i东莞审读:谭录岗

贵妇人

作为新一线城市,东莞市尚无重点大学,引进名校刻不容缓

东莞,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珠江三角洲东岸中心城市。东莞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是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新一线城市之一。东莞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等称号。2019年8月,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公布了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东莞排名第3。东莞市高等院校名单:1、本科院校: 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2、专科院校: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3、高职院校: 东莞开放大学。4、筹建院校:东莞光明职业技术学院、 东莞市育才职业技术学校 、东莞台商职业学院。01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市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共建成员、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伊拉斯谟世界项目、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教育厅“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良好成绩通过,2010年6月被批准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之一,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5月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10月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从2019年起,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共占地2340亩;设有18个学院,5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600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70人、副高职称人员350多人,博士700多人;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0252人;图书馆累计藏书200万册;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截至2020年3月底,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02广东科技学院广东科技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院始建于2003年的东莞南博专修学院;2004年9月,升格为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4月,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东科技学院。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700余亩,南城校区已有建筑面积48万余平方米;拥有各类图书280.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752.28万余元;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325人,专任教师781人;设置六系两部三院,2018年开设本科招生专业31个。03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东莞市松山湖区。总体规划和单位设计 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的。校园占地面积1177亩,建筑面积339054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楼52791平方米,课室楼61150平方米,图书馆26616平方米,学生宿舍104103平方米,食堂22966平方米,室外运动场37116.26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52.3%。总体规划和单位设计均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总体规划强调适应地形、保护自然的规则,利用原有的水体作为校区的主要景观,利用山体的高低起伏,通过建筑组团的巧妙组合,创造丰富的空间效果。校园主干道在校内形成环路,沿地形蜿蜒起伏,连接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文体活动区、外事接待区和后勤保障区五大功能组团。04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中国医学数字教育项目示范基地学校。学院于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07年5月,东莞校区获得批准。2015年2月,学院科技应用与创新中心的创客实验室(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开源实验室)成为国际Fab Lab的成员。学院有广州、东莞2个校区,占地面积2185亩(其中1456亩已取得土地使用证明);在校生2.3万余人,有专任教师996人、外聘教师244人;设有19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46个专业。

野草莓

广东在校研究生 达13.62万人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教育厅了解到,目前全省在校研究生13.62万人,其中博士生1.94万人,硕士生11.67万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科教和产教融合。新世纪后广东历经两次博士点、硕士点“大扩容”:2011年新增44个博士一级学科点和146个硕士一级学科点,创历年纪录;2018年21所高校新增47个博士点、115个硕士点,新增博士、硕士单位各1个,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7个(高校16所),硕士学位授权单位30个(高校27所),排全国第8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9个,排全国第6位;硕士授权单位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3个,排全国第7位。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有专业博士学位点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95个。三年前全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今年占比首次超过60%。科教融合推动关键技术突破目前,全省有研究生导师2.7万人,其中博导0.76万人,硕导1.94万人。广东以研究生联合培养为纽带,促成了校企协同创新新机制,近500名高校导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3000多个,助力6家企业培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总值达数亿元。早在2015年,广东分别建立了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东莞、中山),后来又陆续协同广东省科学院、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省教育厅安排专项研究生招生指标引导省内高校与省实验室、省科学院及高新企业主动对接。在这些基地的桥梁纽带作用下,全省重点科研机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构建广东特色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机制。企业实验室就是教室,产业难题就是论文选题。如今越来越多高校与部分地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省级实验室联合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面向大湾区、国际打开办学格局,为广东制造业培养急需的高端人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安宁说,华师正在大力推动“新师范”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在前期协同粤东西北6所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的基础上,创设了国内首家教师教育学部和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培养社会急需的卓越教师。暨南大学则以国际学院为平台,建设“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全英语教学专业,计划今年启动港澳台侨及海外留学研究生招生,在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设立6个境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或办学点。形成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2015年,广东制定《学位点动态调整实施方案》,明确鼓励工科、农科等急需学科,适度控制相对饱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序推动学位点动态调整。近年来,全省高校根据社会需求主动撤销了54个学位点,新增了材料学等42个学位点,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围绕产业需求设置科学,持续优化学位点布局。“专业学位点数量保持稳步增长,对制造业的支撑力度显著提升,特色基地建设成效愈加显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举例,联合培养研究生人均专利2件,薪酬一般为8000-12000元,超过50%留在所在地市,近100%留在大湾区。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科专业快速响应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引导高校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差异化调整,进一步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钟哲 姚瑶

畸形人

广东省在校研究生达13.62万人 专业学位招生占比过六成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罗勉报道 从广东省教育厅了解到,目前广东省全省在校研究生13.62万人,其中博士生1.94万人,硕士生11.67万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科教和产教融合。新世纪后广东历经两次博士点、硕士点“大扩容”:2011年新增44个博士一级学科点和146个硕士一级学科点,创历年纪录;2018年21所高校新增47个博士点、115个硕士点,新增博士、硕士单位各1个,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7个(高校16所),硕士学位授权单位30个(高校27所),排全国第8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9个,排全国第6位;硕士授权单位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3个,排全国第7位。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有专业博士学位点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95个。三年前全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今年占比首次超过60%。科教融合推动关键技术突破目前,全省有研究生导师2.7万人,其中博导0.76万人,硕导1.94万人。广东以研究生联合培养为纽带,促成了校企协同创新新机制,近500名高校导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3000多个,助力6家企业培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总值达数亿元。早在2015年,广东分别建立了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东莞、中山),后来又陆续协同广东省科学院、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建设联合培养基地,省教育厅安排专项研究生招生指标引导省内高校与省实验室、省科学院及高新企业主动对接。在这些基地的桥梁纽带作用下,全省重点科研机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构建广东特色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机制。企业实验室就是教室,产业难题就是论文选题。如今越来越多高校与部分地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省级实验室联合培养科学学位研究生,面向大湾区、国际打开办学格局,为广东制造业培养急需的高端人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安宁说,华师正在大力推动“新师范”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在前期协同粤东西北6所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教育硕士的基础上,创设了国内首家教师教育学部和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培养社会急需的卓越教师。暨南大学则以国际学院为平台,建设“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全英语教学专业,计划今年启动港澳台侨及海外留学研究生招生,在日本、意大利等国家设立6个境外研究生培养基地或办学点。形成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2015年,广东制定《学位点动态调整实施方案》,明确鼓励工科、农科等急需学科,适度控制相对饱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序推动学位点动态调整。近年来,全省高校根据社会需求主动撤销了54个学位点,新增了材料学等42个学位点,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围绕产业需求设置科学,持续优化学位点布局。“专业学位点数量保持稳步增长,对制造业的支撑力度显著提升,特色基地建设成效愈加显著。”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举例,联合培养研究生人均专利2件,薪酬一般为8000-12000元,超过50%留在所在地市,近100%留在大湾区。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科专业快速响应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引导高校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差异化调整,进一步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地其外乎

参企科研经费约5亿元 百校1877名研究生来莞培养

如何激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这一高学历人才群体的创新创业精神?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以下简称东莞研究生基地)昨(29)日举办“创新引领未来,创业成就梦想”主题讲座,33名来自不同高校的研究生参与现场活动,另有300多名研究生通过网上观看直播,以此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据悉,截至去年12月,全市已累计吸引128所高校共1877名研究生来莞培养,参与企业科研项目105项、研发经费总计4.77亿元。研究生创新创业成就人生梦想在当天的主题讲座上,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钟靖平介绍称,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比3.06%,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该市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华为等龙头企业,培育了6381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同时东莞非常重视青年研发应用型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希望通过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实践)为东莞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提供人才支撑;也希望在莞培养和实践的研究生能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抓住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政策机遇,创新创业创富、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东莞城市品牌的宣传者。卢盛林博士希望来莞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通过创新创业让理想照亮未来,成就人生梦想”。演讲嘉宾卢盛林博士,是科创板上市公司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技术总监,也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支持者。他现场分享了从企业项目研究、产品研发到自主创业的心路历程,表示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期间他不仅接触到机器视觉识别领域,还在服务企业过程中慢慢积累了创新创业经验。当其发现国外的机器视觉识别解决方案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无法定制这一行业痛点后,迅疾创立了自己的公司,通过持续自主研发推动企业成为机器视觉应用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在创业经验方面,他提醒在莞研究生要坚持自主研发、注重选择合伙人、聚焦核心业务,同时也要从成功率、工作强度等方面考虑创业风险。此外,卢盛林希望在莞研究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合理设定人生目标,抓住机遇,“通过创新创业让理想照亮未来,成就人生梦想”。百校1877名研究生来东莞培养据悉,自2017年东莞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以来,目前这一模式已成为东莞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截至去年12月,全市已累计吸引128所高校共1877名研究生来莞培养。在强化联合培养政策保障方面,东莞研究生基地针对研究生、培育管理机构、研究生工作站、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等方面分别制定专项办法,以确保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方面,聚焦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针对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平台的前沿基础研究需要,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人才需求,每年组织多场专场对接活动,推动300多家科技企业和14家新型研发机构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签约合作高校达40所,累计发布科研项目需求179项,收集到企业项目需求252项、研究生人数需求758名。同时分行业分领域对接符合要求的高校,实现了26家企业与6所高校的联合培养需求59项,推进了红珊瑚药业、科隆威、宜安科技等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进程。来自研究生工作站的有关数据统计,研究生到莞联合培养参与企业科研项目105项、研发经费总计4.77亿元,覆盖新一代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与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应用研究型人才。2019-2020年共向中子科学中心重大装置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输送了200多名联合培养研究生。抽样数据显示,120名研究生在莞培养(实践)期间,共发表论文论文212篇、取得专利135个。接下来,该基地在成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基地Ⅱ)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快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开放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研究生联合培养指标,进一步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高企覆盖率,构建东莞高层次人才发展新格局。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马骏通讯员:梁健锋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童丹

何术之有

半载回眸,为何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能广聚创新要素?

1月21日,记者从松山湖管委会获悉,根据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现场指挥部安排,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首批入驻项目签约仪式暨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发布会,将于1月22日举行。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揭牌已有半年之久,这期间取得哪些成效?为什么创新要素正源源不断汇聚社区?为揭开谜底,记者于近日走进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社区多形式储备项目60余个在入口处,刻着“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大字的石头映入眼帘。“国际”两字使得社区“宽眼界”,正积极面向国内外招纳创新创业队伍;“创新”两字要求社区“高格调”,社区招引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前沿;而“创业”讲求“作风实”,因此社区所招引的项目前期已经进行市场调研,具备一定的发展前景,符合园区产业发展主旋律。“目前我们与李泽湘教授团队进行了多次洽谈,已制订科创训练营初步工作方案,下一步将计划依托李泽湘教授团队和各科研机构,公开招募学员开展创业培训;同时依托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和各科研机构,以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为主,分行业开展创业培训,以此营造社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组负责人说。为支持打造创新创业服务高地,社区现场指挥部组织社区内科研机构,围绕研发领域和现有资源建设创新工场,着力打造共享中(小)试车间、公共实验室等中试验证平台,服务初创企业和创业者。第一批建设成熟,达到对外开放条件的创新工场共有5家,分别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智能制造创新工场”,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的“高分子材料创新工场”,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的“工业设计创新工场”,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的“机器人创新工场”。根据社区指挥部招商引智组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社区通过多种形式储备了60余个项目,从中遴选了13个亟须落地的优质项目,并于2020年11月初进行了专家论证。其中,目前傲声智能、森丰科技、共和电子、小豚智能、奥芯智能、迪盛智能、久砥新材料等多个项目,已经完成签约,将有计划逐一落地。为何创新要素愿意聚集于此?记者梳理发现,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社区也是下足功夫,半年以来接连举办了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IBT成果发布会、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聚英才 创未来”松山湖人才之夜、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首期技术经理人培训班、松山湖原创音乐会等大型活动。同时,还组织社区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校友会等,向外界展示了社区全新的形象和发展理念。科创氛围浓,城市烟火更浓路过社区地标石头的游人,都会注意到旁边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忆当年初到此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孔陶瓷团队技术负责人任志恒博士最大的感慨,就是周边配套并不算齐全。“而如今发展焕然一新,不仅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城市烟火也越来越浓。佳纷天地商圈就在实验室旁边,路程不到五分钟,基本能满足日常娱乐需求。”任志恒说。社区入口改造,社区标识更新,社区道路优化,地下车库升级……自2020年7月24日揭牌以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谋划建设、招商引智、环境升级等方面铆足干劲,短短半年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9月底,社区创新配套服务区佳纷天地正式开业,旨在为社区及周边提供高端餐饮、零售等服务,将满足社区9家新型研发机构、400多家科技型企业,以及3公里内的3所高校、12个成熟住宅区超30万人的休闲娱乐与生活配套服务需求。“以前谈合作,只能在办公室里谈,在实验室里谈。现在方便了,可以在饭桌上谈,还可以在咖啡厅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孔陶瓷团队相关负责人说。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组负责人表示,围绕社区创新、创业、创富的总体目标,社区接下来还将会继续加大社区人力、资金投入,重点做好项目引进、科创训练营举办、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空间统筹、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创业配套环境升级等工作。可预见的是,随着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设立,社区及相关项目发展将“如虎添翼”。文字:张帅摄影:张帅 松山湖融媒体中心供图编辑:李世英【来源:东莞日报社i东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何休

澳门科创考察团来莞调研交流

3月30日至3月31日,由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崔世平带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副局长陈汉生、中联办经济部副处长彭向阳、澳门科技基金行政委员会科技顾问刘良钢等澳门政府、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人员组成的科创考察团(以下简称“考察团”)来莞调研交流。澳门科创考察团一行参观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考察团先后调研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松山湖人才大厦、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清华东莞创新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中国散裂中子源、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滨海湾港澳青年之家创新创业基地的等多个科研载体,并在松山湖管委会与市委大湾区办、市委台港澳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投促局相关领导,东莞理工学院、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京东智谷等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松山湖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主持,市科技局副局长钟靖平、松山湖科学城管理局局长单炳辉分别详细介绍了东莞市科技创新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情况。随后双方就莞澳两地在科技研发、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莞澳双方在松山湖高新区开展莞澳科技交座谈会座谈会交流氛围热烈,双方合作意愿强烈,如东莞理工学院提出希望与澳门大学在硕士及博士联合培养方面加强合作;中国散裂中子源提出希望通过与澳门共建联合实验室加强在科研攻关合作;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提出希望可以与东莞相关单位开展5G、网络安全方面的培训课程合作;澳门科技大学黄锦伟副教授希望通过澳科大研究生来莞实践从而推动学校与东莞产业界的对接合作;澳门普强时代信息公司希望寻求东莞市政府部门、本地机构、酒店、金融等行业展开智慧语音服务等合作。考察团一行前往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参观。在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展区,中心严叔刚主任向考察团一行介绍了清华东莞创新中心概况、引进团队、孵化体系,以及在5g、生物加速器、碳化硅、氢能源、纳米材料等领域孵化成功的优质企业。据了解,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24年来形成的自主创新孵化体系及运作经验,以学校与地方、研发与孵化、科技与金融、国内与国外的“四个结合”为抓手,打造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8年被认定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在社区的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考察团详细了解东莞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的发展情况、政策资助及工作开展与成效等内容。澳门科创考察团一行参观散裂中子源澳门科创考察团一行参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随后,考察团一行前往滨海高新区调研。东莞滨海湾高新区于2020年12月25日获批省级高新园区,规划面积为 585.89 公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连接南沙前海、邻近港澳,是东莞“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之一。滨海湾高新区围绕高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1+2+1”高端高新产业体系,集聚了OPPO全球总部、vivo智慧终端总部、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等;建成滨海湾青创广场、滨海湾青年人才驿站,进驻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大湾区总部、滨海湾港澳青年之家创新创业基地等机构,拥有国内首个面向区域版权产业集聚赋能的体系化版权服务平台—滨海湾版权产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载体。会上就东莞与澳门间青年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交流崔世平会长表示,通过这次考察调研与深度交流,发现东莞科技发展速度快,在优质科技资源整合、高效管理、人才培养、企业引进、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的成功,对澳门的科创发展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期待进一步推进澳门与东莞的科创交流与合作,助力澳门加快全面融入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来源:东莞市科技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逗阵儿

8000多家高新企业入驻东莞松山湖:松山湖的实力,从来不只华为!

2020年度华为开发者大会将于9月在东莞松山湖举行。华为的官方宣传语这样写道,“来这里,让你从强变得更强,让你看见世界,被世界看见”。这个消息振奋人心。2019年华为开发者大会首次在东莞举行时,松山湖已经被世界“看见”。现在提起松山湖,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是华为?还是“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是风光旖旎的优越环境?还是闻名遐迩的欧洲小镇?松山湖有今天这般地位,是因为它拥有许许多多的“华为们”。现在,它是东莞这座先进制造业名城的技术创新代表,未来还将被打造成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01、松山湖培育上市企业数量,位居东莞榜首松山湖常被外界比作“小南山”,虽然人才资源、科技资源、资本资源虽然无法与深圳南山相比,但与国内同等量级的园区比较,它绝对是不遑多让。有一项指标,松山湖在东莞的地位,可以媲美南山在深圳的地位,那就是上市公司的数量以及孵化的后备上市公司数量。今年7月,胜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东莞市第33家在A股、第15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胜蓝科技位于长安镇,从数量上看,长安镇拥有6家A股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上市后备企业11家。但与松山湖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截至2019年10月,松山湖已培育4家A股上市企业,累计认定上市后备企业34家(占全市的16%),居全市各园区、镇街的首位。(数据来源:松山湖官网)而且,松山湖还有很多没有上市的企业,华为就不用说了,“央企大佬”中集集团、无人机翘楚大疆、酷派、漫步者、雨林木风等等,均是行业翘楚。图:松山湖中集智谷深圳一直都在说莞深产业中轴,这是从福田-龙华-光明到东莞松山湖一线,这目前这条产业中轴对深圳资源的虹吸效应也在增强。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迁入就是很好的证明。目前,松山湖已经有超过了8000多家高新产业企业入驻,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深圳企业的转移。在“2018 年度东莞市实际出口总额前20名企业名单”中,松山湖有三家企业入围,共有3家企业跻身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前20名,其中华为系工业企业、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列全市第2位和第3位;在“2018年度东莞市效益贡献企业名单”中,松山湖也有6家企业入围。(来源:东莞日报)可以看出,在“大招商”战略下,松山湖的企业梯队正逐步壮大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正持续跃升。以华为和华贝等企业为代表,昭示着松山湖的智能手机产业生态圈已经崛起。02、超强产业聚集能力,东莞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区不止智能手机产业生态圈,松山湖还有许多让外界侧目的龙头产业。近几年,“央企大佬”中集集团、无人机翘楚大疆、酷派、vivo、OPPO、漫步者、雨林木风等行业巨头陆续进驻,与机器人、电子信息相关的多个粤港澳合作平台先后落地,承接广深港溢出产业的松山湖已成为东莞重要的技术创新区,正逐步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软硬件开发齐头并进的区域高地。哪些企业最有代表?看看下面这张图,基本就能有所了解。根据松山湖的官方介绍,松山湖目前已经聚聚了五大支柱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千亿规模的支柱产业,包括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普联技术、歌尔智能、长盈精密、蓝思科技等在内,共有830多家;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方面,聚集正业科技、拓斯达等机器人企业约400家。在生物产业方面,聚集东阳光、三生制药、万孚生物、开立医疗、安科医疗等生物产业企业约300家;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聚集新能源、易事特、阿尔派等新能源企业约130家;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正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CSNS)为平台,加快新材料研发机构聚集,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松山湖超强的产业聚集能力,还不仅于此。在产业聚集方面,松山湖吸纳众多的产业地产投资发展商进驻,较早期有国际创新金融园、光大we谷,当下还有酷派天安云谷、中集智谷。除了这四个代表园区,松山湖目前大大小小在建及建成产业园区多达三十余个,形成产学研政企合作的格局。目前,松山湖已经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8家、新型研发机构33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8个。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其中省市创新科研团队48个、院士24名。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新型研发机构,集聚超过6600名科研人才常驻东莞,依托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吸引了1418名研究生来莞实践,其中有超过40%的研究生选择留莞工作。(数据来源:南方都市报)03、背靠环深都市圈,松山湖高定位之外的高潜力松山湖为什么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可以说,近20年前,成立之初的定位,就决定了它的未来。成立之初,松山湖在未来东莞经济发展的格局中,被视为3个重要载体。一是东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载体。松山湖将成为东莞今后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本、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好地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技术转移的新载体。二是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松山湖将在继续做大做强IT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三是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松山湖将以科研产业、教育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产业支援服务业。除了本身的产业,松山湖还有松山湖科学城,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和南方先进光源这对国家大科学装置“姐妹花”。未来,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核心,松山湖科学城还将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一个面积近190平方公里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从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联姻”,可以预见松山湖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有背靠深圳的优势。交通优势,车程不过50公里,一个小时内可达;产业优势,深企不断转移,越来越多的“华为们”在松山湖集中。华为从深圳搬离到松山湖,只是城市化进程中,在同一都市圈进行资源再配置。有自身良好的发展根基,还有深圳产业集群外溢的持续辐射,松山湖的潜力仍不可限量。看明白了这一点,很多人对今年万科在松山湖科学城旁的新项目万科汉邦松湖半岛充满信心。它经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快速通道,约17分钟就能到达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