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考研生注意!东莞报名点报考须知公布啦!双教子

2019考研生注意!东莞报名点报考须知公布啦!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东莞市招生办公室报名点报考须知公布,有准备报考的考生要认真阅读啦!一、报考规定1、本报名点(代码:4402)接受全国统考、法律硕士联考和管理类联考(仅限会计硕士、审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专业)的考生报名。2、拟在本报名点报考的考生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1)东莞市户籍或就读于东莞市普通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工作或户口所在地是东莞市的往届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考生,在东莞工作的须提供相关工作证明材料(单位工作证明、社保卡、劳动合同等);(3)报考广东省境内招生单位的在东莞市实习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提供实习单位证明材料)。3、如因考生过于集中,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将根据实际情况在报名期间临时关闭部分报考点,现场确认后适当调整部分招生单位报考考生到其它考点或备用考点进行考试。二、网上报名时间及报考流程1、网上预报名时间:2018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网上报名时间:2018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网上报名时间充裕,建议广大考生合理安排报名时间,避开报名初期、末期高峰,避免网络拥堵影响报名。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2、报考流程: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3、注意事项: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能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三、报考信息现场确认1、现场确认时间:2018年11月6日至11月9日,上午8:30-11:30,下午:2:30-5:00,逾期不再补办。2、现场确认地点:东莞开放大学(原东莞市广播电视大学,地址:东莞市莞城运河东一路157号)。3、现场确认流程:通过网上报名的所有考生,必须在2018年11月6日—9日携带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网上报名编号及其它相关资料到东莞开放大学进行报考信息现场确认,按规定缴纳报考费(考生办理报考手续交纳报考费后,不再退还),并由报考点按规定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4、考试费:根据粤价函[2010]79号文件规定,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费为每科40元。本报名点统一采用微信缴费方式。考生须微信关注“广发银行”公众号,输入“非税缴费业务”,通过扫描通知书上的二维码进行缴费。或者微信关注“非税缴费”公众号,点击进入“非税服务—非税缴费—东莞市非税”进行缴费。考生如需缴费票据,可在缴费成功后次日起,前往建设银行、广发银行在东莞境内的任一营业网点打印非税收入票据。请考生提前微信关注有关公众号,保证微信钱包余额充足,做好缴费准备。5、注意事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进行现场确认。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自学考试机构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所有考生均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四、初试安排1、初试日期和时间:2018年12月22日至23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2、初试地点:待定(报考点根据报考人数确定考点,并在考前一周在东莞教育网公布,请考生自行上网查询,考生准考证注明考试地点)。3、考试说明:2018年12月14日-23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http://yz.chsi.com.cn/)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招生单位不再给考生寄发《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和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五、考点、考场及座位查询考生须在考前一周自行登陆东莞教育网(http://www.dge.gov.cn/)查询本人考试的考点、考场及座位情况。考生如有疑问,可在办公时间内拨打东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咨询。(来源:东莞慧教育)

霍金传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选择扎根东莞?这“引智”的四把钥匙告诉你

■12月9日,2020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举行。图为企业与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现场在12月9日开幕的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博士韩坤霖对记者说:“未来我想留在东莞工作。”无独有偶,这句话同样出现在来莞交流的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程丽莎口中,程丽莎表示,在选择联合培养地点时,她有宜宾、重庆、东莞三个选项,最终选择了东莞。“我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看好东莞在大湾区占据的独特地位,现在这里正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更新迭代,以及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未来可期。” 另一名来莞交流的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黄仲逸说。从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到世界杯上的足球、“大力神杯”纪念品、世界杯系列钥匙圈……“东莞制造”与世界已经有了密切联系。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背景下,这座拥有“世界工厂”美誉的城市,正逐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东莞制造”走向“东莞智造”。在这一转型期,人才是强劲的“发动机”和“推进器”,聚天下英才为莞所用,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为何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选择扎根东莞?东莞交出四把打开“引智”大门的钥匙。第一把钥匙建设引才聚才的高水平科创平台“我的选择困难症犯了。”程丽莎说,当时摆在她面前的联合培养地点有三个:宜宾、重庆或者东莞。这一选择并非小事,一方面,它决定着程丽莎未来两年在哪座城市度过;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就业机会——一旦表现出色,她有很大可能被当地企业“秒抢”。宜宾和重庆都是成都的“兄弟城市”,不仅风俗相近、语言相通,更重要的是,能满足程丽莎的胃。“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喜欢吃麻吃辣,但要是来了东莞,这边的饮食可能不合我的胃口。”尽管有不安,但东莞的科研环境让程丽莎最终做出了选择。程丽莎告诉记者,来之前,她听说松山湖科学城已经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并将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打造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虽然程丽莎对这些专业名词一知半解,但她意识到,未来东莞将建成大湾区的创新高地,她的知识和技能有了用武之地。今年9月15日,程丽莎和电子科技大学其他63名研究生来到东莞交流培训,在未来的两年里,他们都将在这里学习、生活、产学合一。回首往昔,程丽莎认为来东莞很值得,“东莞有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几十所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科创平台。”截至2020年12月,散裂中子源已有超过300名高端科研人才常驻东莞工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集聚了双聘和全职人员超过700人,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并招录10名博士生。另外,东莞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共建33家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来自海内外各类科技人员4700名,引进孵化1273家企业,其中上市公司1家,高企111家。这些数据无一不在显示东莞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的决心和成果。第二把钥匙科技人才项目成果不断涌现引智既需要平台,也需要项目,从2017年开始,东莞启动并实施了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程丽莎、黄仲逸都缘此来到东莞。“如果没有东莞对接我们学校的联合培养计划,我可能一辈子不会来这座城市,更谈不上有工作和定居的想法。”程丽莎说。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采用“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制,设置新工科教育精品课程,按照“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累计吸引了来自126所国内外高校的1800名研究生来莞培养(实践),其中在读博士324名,在读硕士1476名。除此之外,东莞还大力实施省市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引进海内外高端科研人才。累计引进8批次38个处于产业前沿的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数量稳居全省第三位,累计获省资助达8.65亿元,市配套4.28亿元;引进5批次53个市级科研团队项目,市财政立项资助经费达3.1亿元,累计引进包括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近700名。其中,2020年新立项的15个东莞市引进第五批创新科研团队,市财政立项资助总额达7300万元,为东莞带来91名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的海内外顶尖人才,所开展的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潜在经济效益。第三把钥匙科技人才服务不断优化“才”富,可谓城市财富的基础。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高质量崛起,无不拥有高度的“才”富。东莞拥有这笔可靠的“才”富,并非偶然。对于科技人才,东莞始终做到用心服务,让人才在东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干得好、留得住。“来这边一年多,公司和机构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从住宿、吃饭到交通,基本是‘保姆式’的服务。正因为有这样的保障,我们这一批研究生的后顾之忧很少,心思都扑在项目上,希望早日做出成果。”黄仲逸表示,比起其他可选择的交换城市,她认为自己在东莞受到更多重视。不仅对国内科创人才给予贴心服务,在人才全球化流动的趋势下,东莞不断优化外籍高端人才审批和服务,目前东莞持有效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人共4920人,数量仅次于深圳和广州。为做好外籍高端人才服务工作,市科技局成立了东莞市科技人才服务中心,相关业务全部进驻市民服务中心实行即来即办方式办理,极大地缩减了办理时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全部业务都可采取邮寄方式办理,实现“0跑动”,极大方便了有关群众和办事人员。另外,东莞还积极落实境外高端人才认定及个税补贴政策。市科技局今年受理境外高端人才认定及个税补贴申请791项,财政补助资金预计将超过7500万元,为东莞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引进海外人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第四把钥匙人才交流合作氛围不断提升在上述三把钥匙的基础上,东莞注重培育人才交流合作的氛围,近年来,东莞通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海外人才专家东莞行、“人才东莞”推介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集聚东莞,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其中,院士峰会自2018年首次落户东莞以来,已累计邀请了超过200名海内外院士、500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吸引近5000名企业和机构代表参会,成为大湾区院士专家学术交流、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是与东莞交流合作最为密切的院士之一。他表示,来到松山湖近10年,他已经适应和喜欢上这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也同样表示:“在美丽的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再意外。”文/记者 唐卓 通讯员 黄法奇图/记者 程永强

定慧

新突破!东莞理工学院港澳研究生招生资格获批

近日,根据教育部文件《关于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备案的函》(教港澳台办〔2020〕211号),对东莞理工学院自2021年起面向港澳地区招收硕士研究生予以备案。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主动抢抓历史机遇,担当历史使命,深化改革创新,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今年学校积极与省教育厅沟通,申请招收港澳研究生,这是提高学校招收港澳学生的培养层次和水平,推动学校深层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加快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举措。东莞理工学院自2007年起开始招收港澳台本科学生,港澳学生招生培养历时较长,经验丰富,为获批港澳研究生招生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学校将统筹做好港澳研究生招生工作,培养输送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秘密战

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新增14家

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进程的重要举措。12月18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19年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认定名单已公布,今年我市新增14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经认定为工作站且通过验收的,市财政将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资助。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已达26家今年我市新增14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全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已达26家。12月16日下午,在东莞研究生联合培养交流会上,我市为26家研究生工作站接受了授牌,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东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等各领域企业成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站。东莞企业转型升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为此,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受到多家高校、科技企业和青年学生欢迎。2017年,东莞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了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简称“研究生中心”),它是广东首批科技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2年实施,征集了265个企业489个项目,挖掘了2736个研究生岗位需求,累计吸引了1394名研究生前来实践,其中博士260人,硕士1134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98所高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快,未来研究生联合培养将进入湾区合作时代,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也将进入发展快车道。近年来,通过名校与工作站的联合培养,在莞专业实践的研究生也取得众多研究成果,为东莞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例如,工研究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杜晓辉参与研发的智能体外诊断分析仪,已在全国16个省(市)共132家三级医院成功应用,并发表SCI论文3篇;在东莞美壹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实践的研究生徐佳成功制备出两种高铁含量的非晶合金,并优化了纳米颗粒快速长大和塑韧性差的解决办法,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更推动了企业发展,同时发表了SCI论文5篇,取得专利授权2项。每家工作站最高可获50万元的资助为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扶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2017年,我市设立了工作站专项资金。经认定为工作站且通过验收的,市财政给予总额不超50万元的资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工作站建设、产学研项目研发、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相关日常管理等。资助经费分两批拨付,工作站通过认定授牌后首期拨付20万元资助经费。认定实施两年到期后,开展工作站认定验收工作,以工作站认定验收结果拨付第二期资助金额,本期资助金额总数最高不超过30万元。此次新认定的14家工作站中,除了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属于市财政出资50%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只给予授牌,不给予资助外,其他13家工作站都将获得首期拨付20万元资助经费。推进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是调动东莞企业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重要措施,通过研究生工作站这一创新载体,研究生中心构建了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模式、创新创业生态培养模式、政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进程,推进引智培才工作。广东省教育厅学位办主任欧阳谦表示,与其他地方研究生联合培养由教育部门主导不同的是,东莞科技部门凭借优质的产业及企业资源,主动介入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为全省探索了一个全新的联合培养模式。这使得东莞的校企合作更加密切,发展势头迅猛,未来可期。全媒体记者 杨圣沛/文编辑宁新春

处女血

快讯:东莞理工学院2020研究生招生计划公布,共209人!

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表示,今年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人,重点投放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目前,教育部已向各地各部门下达计划总额,并将尽快划定2020年国家分数线,预计4月中旬左右公布。根据教育部安排,2020年我校研究生招生计划总数209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招生计划68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141人。在总体计划基础上,我校严格按照《202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草案)编制说明》,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供给,并结合我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及学校实际情况,现将具体分专业招生计划数公布如下:我校调剂工作及复试工作将遵照教育部及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通知要求执行,请各位考生安心备考,耐心等待,注意查看我校招生信息网及招生办公室微信,届时将第一时间公布最新消息。来源: 东莞理工学院 资料来源 | 东莞理工学院招生办 图片来源 | 新闻中心 图文编辑 | 吴敏名 责任编辑 | 蔡耀蔚 辛承祚

今者阙然

东莞市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圆满结束

12月26日至27日,东莞市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顺利进行。本次考试,全市共设两个报考点,分别为东莞市招生办公室报考点和东莞理工学院报考点,合计考生人数达到7651人。其中东莞市招生办公室报考点报考人数为6157人,分别设可园中学、经贸学校、商业学校、东莞中学南城学校、东城中学等5个考点;东莞理工学院报考点报考人数为1494人,考点设在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考试期间,各考点、各职能部门以考生为本,强化服务管理,精细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做好考务和综合保障,全市考试组织平稳有序,考风考纪保持良好,没有出现因考生发热等需启用备用隔离考场等情况。结合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实际,为确保考试安全、平稳进行,我市从严做好考试疫情防控工作:01不断强化考生和考务工作人员健康监测,从考前14天起(即12月12日起)组织对全体考生及考务工作人员连续开展考前健康监测,对筛查出的可疑人员逐一进行跟进,确保精准掌握考生及考务工作人员健康状况。02增加设置备用隔离考点及考场,将东莞开放大学设置为备用隔离考点,各考点分别增加3个备用隔离考场以应对疫情防控需要。03增加考点防疫物资储备及防疫人员配备,各考点按要求配备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防护手套等防疫物资,并增设一名防疫副主考协助主考负责涉及疫情防控的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04强化考点环境管理,各考点设置1条发热考生专用通道和足够数量的正常体温考生通道,指定专人负责对考务办公室、考场、考生集中食宿场所等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消毒、通风等处理。为保障考试公平公正,我市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全市各考点均配备并全程使用了金属探测仪、电子监控系统、作弊屏蔽系统等防作弊设施、设备。市教育局进一步加强考试组织领导及监督管理,局主要领导及有关领导在考试期间深入到各考点进行巡视,检查各考点疫情防控、安全保密、考风考纪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督促各考点严格规范操作,扎实细致做好考务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平安顺利。同时,每个考点均安排2名市教育局巡视员驻点在考点进行考务工作监督,协助考点落实各项考务工作措施,及时、快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来源:东莞慧教育】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女保镖

上半年超四成联合培养毕业生留莞

“刘老师,你看这款镁材料临床产品的设计思路怎么样?可以制造出来吗?”刚从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宜安科技”)位于松山湖的研发中心出来,祖海越就迫不及待地拿着新成果请教他的企业导师。今年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祖海越通过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暨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下称“研究生中心”)来到了宜安科技,他将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在东莞完成一年的博士课程。近3年来,通过名校研究生培养工程,东莞已累计吸引像祖海越这样的研究生共1364名来莞接受培养(实践)。11月,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松山湖大学创新城A3栋正式启用,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生将来莞实践、留莞工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东莞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强市走向创新型城市,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将招才纳贤前移到培养环节,将企业、政府、学校以及机构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人才了解东莞的一扇窗、留在东莞的一扇门。“1+1+4”培养体系让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生中心将企业、研发机构和国内外的专业人才链接到一起,让科研与产业直接对接,打通了产学研的通道。”祖海越说,这是他参加实践以来的最大感受。祖海越列举了他所研究的镁材料作例子。镁材料是一种接近人体骨组织的材料,可以在人体内完成使命后自行降解。中国在镁材料科研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很多还没有转化为产业。祖海越所在的实践单位宜安科技,是一家集轻合金材料成型、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业从事镁合金、铝合金等轻质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此次通过研究生中心来到宜安科技实践,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将理论变为现实的“圆梦”之行。“早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时,我所在团队就已经和宜安科技打过交道。我的硕士生导师赵德伟教授与博士生导师秦岭教授合作共同开发一款治疗股骨头坏死骨瓣固定的纯镁螺钉。当时,这款产品的生产方就是东莞宜安科技。”祖海越介绍,“研究生中心的平台让我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制造企业,我们把科研成果带到企业,企业把独特的制造工艺‘回馈’给我们。”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吕泽伟也有同样的感受。今年7月,他通过东莞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来到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吕泽伟不仅可以和研究生中心安排的企业导师沟通科研方向,还可以与广东索特能源科技公司合作,参与到产业化项目中来。与吕泽伟、祖海越一样,其他来莞实践的研究生不仅仅是简单在企业实习,而是可以通过为期1—2年的实践将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实现这些,都得益于研究生中心联合培养的发展模式。为推进东莞市引智培才工作,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启动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专项工作(下称“东莞专项”),并发起成立了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负责统筹协调该专项工作的开展。为吸引研究生到东莞实践,东莞市科技局配套出台系列奖补措施(具体见图表),形成“1+1+4”(1个工作方案、1个资金规程、4个方面规范)的研究生培养(实践)政策体系。从基地研究生培养、培育机构管理、工作站认定管理、基地导师管理等方面加强工作保障,同时着力解决研究生来莞住房等后顾之忧。数据显示,项目开展至今,累计共有来自98所高校的1364名研究生来莞培养(实践),其中在读博士255人,在读硕土1109人。联合培养的东莞特色链接产业等多方资源11月14日,2019年广东省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研讨会暨2020年联合培养对接洽谈会在莞举行。会上,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佛山基地、中山基地、省科学院基地、东莞基地(东莞理工学院)以及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等5家研究生基地,共同成立了广东省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协作联盟。事实上,除东莞外,从2015年起,广东就在佛山、中山设立联合培养基地。与其他地方的联合培养基地不同,2017年由东莞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的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下称“东莞名校研究生基地”),是广东省的第一个科技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也就是说,其他地方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由教育部门主导,而东莞则是由科技部门凭借优质的产业及企业资源,主动介入、联合培养,为全省探索了一种全新的联合培养模式。“东莞名校研究生基地除了联合培养的功能外,还多了一个专业实践功能。”该基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具体而言,我们除了负责统筹协调政府、高校、企业、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力量,推进国内外高校到东莞市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外,还负责整合政、校、企多方资源,推动国内外名校研究生通过企业研发项目,和东莞广大企业进行无缝对接,进行项目实践。”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技术中心副主任徐海波曾一度担任过40多名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他认为,对于还在学校上学的研究生而言,知名科技企业能给他们提供更优的研究环境,如更先进的实验室、更能落地的课题以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导师等。有专家指出,东莞把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放在科技局,更有利于了解企业需求、梳理企业项目、整合企业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梁勇介绍,事实上,东莞名校研究生基地利用市科技局的企业资源,已为“东莞专项”筛选和推荐多家企业和多名优秀导师,并提供了很多帮助。引才环节前置助企业建设研发人才梯队近日,东莞市安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安达自动化”)技术型高管们异常忙碌,他们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为明年来公司实践的电子科技大学9名研究生辅导课题研究方向。这9名研究生是安达自动化主动去“招揽”过来的。日前,安达自动化参加了“东莞专项”的相关双选会,并从65名研究生中成功招到了与企业业务相契合的9名研究生。“我们公司位于寮步,作为制造企业,招到名校毕业生,特别是985院校毕业生的机会一直比较少。”安达自动化总经理特助杨晓龙坦言,希望通过参加“东莞专项”研究生联合培养活动,寻找企业所需人才,和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为企业储备人才。目前这9名研究生正在读研一,他们明年将来到安达自动化开始为期两年的实践学习。杨晓龙认为,届时应该会有不少毕业生愿意选择留在安达自动化、留在东莞。“因为东莞联合培养的政策是十分优越的,来莞的研究生不仅有补助、包住宿,我们企业也会为他们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为他们配备研发总监之类的技术型高管担任企业导师。”杨晓龙说,“实践就像一个窗口,研究生们来到这里,了解了这里,看到东莞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如此重视人才,毕业后留下来也就自然而然了。”杨晓龙的推测不无道理。接受采访的吕泽伟和祖海越都表示,毕业后会考虑留在东莞。吕泽伟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大湾区各个城市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频出,他身边很多同学都选择来大湾区工作生活,其中有不少同学选择来东莞。“东莞气候宜人,并且重视人才的氛围很浓厚,我以后也很可能留在这里工作生活。”除了推进“东莞专项”,为加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研究生中心还建立了“项目人才需求库”,目前征集了全市254个企业、485个项目,共2771个研究生岗位需求。“我们希望通过以‘项目为牵引,双导师为抓手’的培养理念,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培养(实践)工作,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帮助企业建设研发人才梯队。目前来看,将人才引进环节前置到联合培养效果已经初显。”研究生中心负责人说。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在莞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中有128人毕业后就业(不包含读博),其中留莞就业57人,总体留莞率达44.5%;签离未毕业研究生22人,有意向留莞就业15人,意向留莞率为68.2%。■链接研究生联合培养奖补措施●2017—2019年,东莞每年安排2000万元,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引导资金,用于支持东莞市企业与高校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实践)领域开展的优秀科研项目。●对于在东莞市内企业进行培养的研究生: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可享受每人每月2500元的补贴,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5万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补贴1500元,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3万元。●对于在东莞市内新型研发机构或事业单位进行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补贴2000元,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4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1000元,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2万元。南方日报记者 施美策划:黄少宏

沈焕

谁还说研究生眼高手低?东莞研究生培养基地校企需求精准对接

文、图/羊城派记者 余晓玲 通讯员 梁健锋近日,东莞市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对接会在东莞松山湖举办,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实现校企需求精准对接。对接会上,分别就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东莞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东莞专项”、华中科技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南华大学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等进行了项目推介和说明,并邀请了导师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科研方向,现场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对接会举行和多所名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目前,东莞和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包括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行联合招生,高校依据企业所需专业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招生计划。联合面试,学生通过研究生联考后,企业和高校联合对报考学生进行面试根据企业需求择优录取。联合培养,企业和高校联合对录取学生进行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与技术能力。目前,东莞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这些企业特别是注重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因此,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进行精准对接,培养企业最紧缺、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最终构建、优化企业研发梯队是一个重要途径。东莞市安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就表示,企业对于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主要集中在自动化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将有助于企业完成人才梯队建设。”四成联合培养研究生留莞发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实行“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课程在研究生所属高校完成,高校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在东莞市研究生培养基地完成,企业导师指导研究生专业方向的前沿技术及应用发展。通过“理论+应用”两手抓,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发展理念,以项目制驱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所有研发项目均源自东莞企业研发项目需求。截至2019年7月,研究生中心到莞培育(实践)研究生共计1127人,其中在读博士211人,在读硕士916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各地88所高校。为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广东高臻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东莞美壹磁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近200家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人才支持。东莞何以吸引众多研究生扎根?日益浓厚的创新氛围是最大吸引力。近期一次对已完成实践签离并就业的128名研究生调查统计显示,其中留莞就业的有57人,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留莞率为44.5%。来源 | 羊城派责编 | 冯小静 谢哲实习生 | 黄绮佩

是不愉也

莞港研究生联合培养交流会举行 10人获评2019年优秀联合培养研究生

昨日下午,莞港研究生联合培养交流会活动在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一楼市民讲堂举办。通过此次活动搭建莞港研究生交流的平台,以促成更多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项目落地东莞。活动中,我市为2019年十大优秀联合培养研究生颁奖,并对2019年东莞市研究生培养工作站进行授牌。此外,还举行了东莞市2020年研究生联合培养专业领域发布会。在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路演活动中,展示了众多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科技成果,例如交互式高透明全息显示膜与系统、轻量化康复动力外骨骼、AI赋能预诊断工具等。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2年实施,征集了超300个企业项目需求,近2500个研究生岗位需求,累计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97所大学1362名研究生前来实践,为东莞市引智培才工程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以科技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探索新工科教育模式,创造性地前移招才引智环节,受到多家高校、科技企业和青年学生欢迎。到今年7月,到东莞开展学科实践的研究生共1127人,其中博士211人、硕士916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88所高校。(记者 杨圣沛)

东莞市调动莞企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

■东莞的校企合作发展势头迅猛 资料图片 蓝业佐 摄研究生在莞进行培养实践,降低莞企科研成本;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最高可获50万元的建站经费;来莞联合培养(实践)的研究生每人每月最高可获补贴2500元……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1月17日,市科技局发布了关于开展2020年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需求征集的通知,开始向莞企征集需求。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广东省解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我市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2年实施,培养建设成效显著,全市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已达26家,累计吸引了来自国内外98所高校的1394名研究生来莞实践。到2022年,我市将引进合作高校50所,拟累计培养研究生5000人次,实现东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重大突破。研究生联合培养进入发展快车道2019年,我市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进展喜人:2019年11月,中山、佛山、东莞等5家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莞共同成立了广东省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协作联盟,将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2019年12月,我市新增14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东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红珊瑚药业有限公司等各领域企业成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站。东莞企业转型升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2017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受到多家高校、科技企业和青年学生欢迎。同年,东莞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简称“研究生中心”),成为广东的第一个科技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实施“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制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生第一年在校完成基础理论学习,第二、三年进入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在省教育厅、电子科技大学、南华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东莞每年都有一定数量联合培养研究生指标。”研究生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2月底,企业需求项目征集完成后,我们就会根据需求分配研究生到各个企业。近年来,通过名校与工作站的联合培养,在莞专业实践的研究生也取得众多研究成果,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更推动了企业发展。譬如,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杜晓辉参与研发的智能体外诊断分析仪,已在全国16个省(市)共132家三级医院成功应用,并发表SCI论文3篇;在东莞美壹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实践的研究生徐佳成功制备出两种高铁含量的非晶合金,同时发表了SCI论文5篇,取得专利授权2项。“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加快,未来研究生联合培养将进入湾区合作时代。”广东省教育厅学位办主任欧阳谦表示,东莞科技部门凭借优质的产业及企业资源,主动介入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为全省探索了一个全新的联合培养模式。这使得东莞的校企合作更加密切,发展势头迅猛,未来可期。建站企业最高可获资助50万元记者从研究生中心了解到,我市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2年实施,征集了265个企业489个项目,累计吸引了1394名研究生前来实践,其中博士260人,硕士1134人,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98所高校。到2022年,我市将引进合作高校50所,累计培养研究生人数5000人次,实现东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重大突破。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东莞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的重视与扶持。早在2017年,为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扶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我市设立了工作站专项资金。经认定为工作站且通过验收的,市财政给予总额不超50万元的资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工作站建设、产学研项目研发、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相关日常管理等。今年新认定的14家工作站中,除了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属于市财政出资50%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只给予授牌,不给予资助外,其他13家工作站都将获得首期拨付20万元资助经费。推进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是调动东莞企业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重要措施,通过研究生工作站这一创新载体,研究生中心构建了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模式、创新创业生态培养模式、政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进程,推进引智培才工作。此外,东莞对来莞培养(实践)也给予扶持。我市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实践)补助资金,用来保障研究生在莞生活补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修订)》提出,在市内企业进行培养(实践)的研究生,全日制博士每人每月可获补贴2500元,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5万元;全日制硕士每人每月1500元,累计最高补助金额为3万元。在莞的新型研发机构或其他事业单位进行培养(实践)也可获得补助,博士、硕士每人每月分别为2000元、1000元;研究生往返东莞还可获得交通费补助。值得一提的是,在莞的培养(实践)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可获得补助。我市将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50%的学费补助,每年最多不超过12000元。记者 杨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