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号,刚考完研,由于陆陆续续的有学弟学妹们过来厘米请教,所以想把今年的东南大学考研情况复习计划分享给大家。先谈谈复习计划建议从每年3月份开始,一定要早做准备,3-5月份,也就是要把书至少了解3遍,其次暑假强化理解记忆,9月10月强化背诵,11月12月基本可以模拟考试了,还好我们有老师发的题就有考到的。一、英语复习要点:①单词复习不要间断大纲词汇绝对要重视,单词是基础。经过对历年真题分析总结,发现大纲中规定的词汇在真题中都会复现,所以在做真题过程中可以重复巩固单词,在语境中加深理解。尤其是高频词、基础词和难点词,在复习过程中,可结合适合自己的方法反复去记忆。②从真题中摸索出题思路真题最应该重视,近十年的考研英语阅读真题,对于备考来说非常有价值,出题形式稳定,掌握出题规律,也是最真的模拟。各位考生在备考时,应侧重从宏观上掌握各题型的命题走向,微观了解此题细分题型及应对技巧。其中,考研英语的阅读在整张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除40分值的传统阅读理解题型,还有10分的新题型,即七选五、补全段落之类题目,使得考生又对其不得不更加重视。同时,翻译和完形填空题型的解答与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有着直接的联系,读懂,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翻译或完成句子。因此,提高阅读能力,在考研英语中绝对不容忽视。同时,在专项练习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强项稳住,弱项加强练习。对于真题中涉及到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道题目,每一个选项,都要从精读的角度,真正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词、句,将答案中的关键点与文章中、题干中的关键词结合起来,仔细分析并找出其中的联系,学会定位原文,这就是熟悉作者的出题思路和掌握自己的做题思路。③错题分析让你提高做题的过程中,难免有些同学偶尔发现自己的错题过多,不要焦躁与灰心,错题分析的过程中就是总结提高的过程。考题的难度就是历年真题的难度,但是只要反复练习,整理思路,不断提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拿到更高的分数,就是成功。④重视英语写作复习英语(一)写作占30分,英语(二)写作占25分,在考研英语中所占分值仅次于阅读理解A节。很多同学到了12月才开始准备写作,指望考前所谓的绝密押题或万能模板,很难取得理想成绩。希望考生从现在开始认真复习英语写作,扎扎实实背诵、默写、仿写经典范文,认真提高写作实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斩获考研写作高分。⑤每天练字20分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字迹清晰,对于取得考研英语、政治及文科专业课高分至关重要!建议考生每天中英文练字各十分钟,每天认真临摹字帖,还可以调节心态,帮助自己静下心来。根据最低大纲:“如书写较差,以至影响读者理解,将分数降低一个档次。”二、政治复习要点首先,政治不要早复习,建议早复习英语和专业课。 政治复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磨合期、熟悉期、提高期和补缺期①磨合期时间:政治大纲解析出版之前(政治大纲解析出版时间大约为:8月下旬—9月上旬);复习材料:历年真题及前人的复习经验;阶段任务:了解考研政治有哪几门课程构成,每门课程的分值、地位及学科特点是什么。② 复习材料:一本辅导书及一本习题集;阶段任务:辅导书与习题集一定要尽量选取,按照当年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编写的书籍。经过这一段的复习,要达到熟悉重点知识点,了解基本知识点。平时做题的正确率至少应该保证在单选80%,多选70%以上。由于政治主观题比较容易拿分,基本拉不开差距,所以想要政治分数高于其他考生,新东方在线建议大家尽量在客观题上争取多得分,这就要求平时加大客观题也就是选择题的训练量,尤其是要重视错题,可以将错题整理成错题集,方便后期反复查看。③提高期时间:熟悉期后直到考前一个月复习材料:一本串讲的教材,一本真题书及一本时事政治书。阶段任务:在这一阶段里,新东方在线建议同学们可以结合真题来做选择题,认真研究真题的题干及选项,分析正确选项的特点,分析错误选项的陷阱以及常见套路。做材料题时,要学会如何分析出答题点,要注重材料题问题的本质,分析题眼。时事政治的复习资料五花八门,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选择厚书或者薄书,新东方在线建议大家平时多翻翻看看加深记忆,通常考察的是选择题,所以不需要全部背诵记住关键词句就可以。④补缺期时间:考前一个月复习材料:这时候需要用到的参考资料是一本背诵的资料及多套模拟题。背诵资料最好是自己前段复习期间整理出的笔记,因为是自己整理过并看过很多遍的内容,背起来会很高效。也可以买一本专门用来冲刺期背诵的材料,包含要点方便记忆的小薄册子就行。阶段任务:如果买的模拟押题卷太多了做不过来,可以重点做选择题部分,整理分析错题,主观题可以直接分析答案,学习如何将知识点与案例进行结合分析,也可以直接背客观题答案的知识点部分。在这一阶段里,新东方在线建议大家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模拟,严格按照考试时间来完成,尤其是主观题,一定要动笔完整写出来。出现错误的地方,赶紧回顾教材,查漏补缺。三、专业课复习专业课跟着厘米手绘绝对是高分,比自己复习的效率要提高很多,首先书籍是《设计学概论》《艺术设计十五讲》《设计史》《设计经典论著选读》,除此以外还要看看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等,不仅仅就是看这几本书,另外就是真题很重要,今年又重复考到了真题上的内容,题型还是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2019年真题1、未来主义2、抬梁式房屋3、龙泉窑4、表现主义5、漆器简述题1、人性化设计的内涵2、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论述题1、秦始皇车同轨的作用,对设计史的影响2、伊索体系的形成背景、主要理论和产生的影响。本人是今年2018届刚刚考上的学姐,暑假在厘米手绘整理的资料可以给大家看看,下面把一些专业课经验分享给今年要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设计学、艺术设计领域的书,首先艺术设计和设计学的书是一样的,很多学生会看错。都是以下四本书。《设计史》朱铭 山东美术出版社;《艺术设计十五讲》凌继尧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设计学概论》尹定邦 湖南科技出版社;《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奚传绩 东南大学出版社【复试大纲】531 设计表现 自由创作,不提供参考书目,考的是手绘,3小时,今年我考研的题目是关怀儿童东南不规定复试书目,但是考试复试一直考的手绘。东南大学考试大纲东南大学参考书目东南大学的真题分析在理论书方面建议大家多拓展一些,因为不仅仅考书上的,题型没有变,还是考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5个名词解释,两个简单两个论述。比较重要的书先看设计学概论,然后十五讲,然后设计史,最后再看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面我把18年的题目回忆给大家:一、名词解释《走向新建筑》孟菲斯设计少即是烦哥特式虚拟现实二、简答题1、请简述smart原则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2、简述设计的文化价值。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88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称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年6月6日(原国立东南大学校庆日)。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经过115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31470人,其中研究生15614人。专任教师28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14余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正、副高级职称193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2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151人,两院院士1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项目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目前,学校设有30个院(系),拥有76个本科专业,3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7年9月,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1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名单,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等,入选学科数位列全国第8。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学科5个,分别为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获得A+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8位。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等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工程学位列32位、计算机科学位列35位,这两个学科都已进入ESI世界前1‰。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在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本科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卓越化、国际化、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的新境界。东南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学校共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6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年立项各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500余项,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100多余项,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1~2017年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22项,其中201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7年,科研经费到款23.1亿元。发明专利申请2556件,发明专利授权1545件,申请PCT专利34件。SCI论文收录2689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EI收录论文2644篇,排名第12位。近五年共牵头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牵头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项,其中一等奖8项;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5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12项。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每年均位列前茅,而且多数指标居全省高校第一。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目前,创新创业载体达20余万平方米,在园企业300余家,毕业企业1000余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东京工业大学等15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东南大学发起组建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联盟英方大学包括: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卡迪夫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和华威大学等6所。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947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492人,占总人数的76.6%;留学研究生713人,占学历留学生比例47.8%,学历留学生和留学研究生数均居全省第一。学校在美国和白俄罗斯设有3个孔子学院。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等,总建筑面积约78.97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424.99万册。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和“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塑造风清气正的师德师风,打造爱岗敬业、精于施教的优良教风,形成热爱学习、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持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显著增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按照“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的学科布局和“多学科融合、理工文医综合、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联合”的一流学科建设思路,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明确重点,分类支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和一大批国内前列学科,争取早日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东大气质、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到2020年,学校整体实力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2030年,学校稳居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本世纪中叶,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18年1月更新)
我的老师——张家骥张家骥老师(图片由郑红拍摄)张家骥简介张家骥,1931年出生,江苏淮阴人。1952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56年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1956年至1958年任同济大学教师;1958年支援东北建设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参与筹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并任教于建筑系;1983年调入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创办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88年创立建筑园林研究室,并任主任;1996年申请提前离休,专心著述。2013年病逝,享年82岁。(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张家骥老师毕业登记表(图片由苏科大提供)青年时期的张家骥老师(左)大学时期的张家骥老师(中)中年时期的张家骥老师(右)(图片由张真提供)坚定的思辨者张伶伶张家骥老师离开我们已有七年多了,但他留在我脑海里的形象依然清晰。哈工大教化广场那栋紧临大直街的红砖住宅,如同符号般的存在于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因为在那间普通居室中,张老师给我说方案、改草图、谈文章的情景已永久定格在那里。初识张家骥老师是他带我们班的住宅设计课,兼讲住宅设计原理。张老师身材较高,体形健硕,谈吐潇洒;看得出他重视仪表着装,头发梳理一丝不乱,喜欢穿着西装,这可能是他做教师养成的习惯吧;他讲课声音洪亮,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引人入胜。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提出一些疑问或者看法,一方面引导我们思考,另一方面他应该也处在思索的过程中。这种带有批判性的思辨往往更会引发大家的兴趣,从而不拘泥于书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教学方式其实对后来的我影响很大。1980年代的张家骥老师(图片由张真提供)进入住宅课程设计时,我们刚刚完成两三个小型公共建筑设计,那种自我的求新、求突破、求创造的想法甚为强烈,似乎不做出点“突破”誓不罢休。带着这样的“初心”,面对住宅设计的功能要求,方案不断的推翻,尝试的想法每每受阻,几轮下来才觉得住宅的“突破”难度巨大,疲惫不堪之后带着不甘的信念不断地向张家骥老师发问,答案有了,方案进展并不大。张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说有探索的精神是对的,有批判的意识是值得鼓励的,尝试走新路也是可取的。但是,当住宅限定了面积指标和户型比之后,在许多方面就已经受到了制约,它的难点和突破在哪儿呢?跟你们做过的几个小型公建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一下子点醒了我们。在有限的面积制约下,如何获得更高的使用面积,如何解决好采光和通风才是创新的前提。虽然主要矛盾清楚了,但被束缚后的“手脚”仍难以施展。无奈之下,只好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去张老师家里继续讨教。几经反复,草图修改若干遍,总算在面积控制内达到了有效使用率较佳的状态。尽管最后张老师对我的住宅设计比较满意,但我自己深感住宅设计之难度。以至我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有限面积和户型比制约的条件下,住宅设计是建筑学学生设计观念向综合性转变的关键点。后来在与张家骥老师的交流中,涉猎范围不断扩展,张老师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视野宽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交谈中他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有强烈的思辨性。在家中的书柜、桌子和茶几上摆满了书籍和他自己随手写的字画;同时我发现他家里的许多家具与那个年代常见样式有很大不同。后来我才得知张老师在“十年的特殊时期”无事可做,他自己买了木工工具,选择材料,设计制作了这些家居陈设,也是生活所需。当时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家具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只觉得新颖、别致、实用;在设计制作的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再次看到它们时,才意识到当时是何等的超前,才理解它们的珍贵价值。这些家具既充满了现代主义思想,也是张老师设计观的体现。 张家骥老师设计制作的家具(图片由王秀慧拍摄,王栋博后期处理)张家骥老师早期写过《中国城市住宅建筑概述》一文,全面扼要的介绍了当时中国城市住宅的现状,我们以今天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是难以想象的。直到1985年左右,张老师才实现了他对住宅建筑探索实践的一些想法。那一时期学校急于解决职工住宅,条件有限,面积不大,制约很多;分别有55㎡、65㎡、80㎡等几种类型。据同事回忆,张老师满意的说,他很好的解决了通风采光问题,做到每一个房间都可以直接采光通风;而稍大一些的80㎡户型设置了“内绕流线”以避免与来访人员互相干扰。可见住宅微小的突破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1985年前后张家骥老师参与设计的职工住宅小区 (图片由张伶伶拍摄)1985年前后张家骥老师参与设计的职工住宅小区 (图片由张伶伶拍摄)1985年前后张家骥老师参与设计的职工住宅小区 (图片由张伶伶拍摄)张伶伶前往参观学习(图片由王秀慧拍摄)1984年张家骥老师应邀赴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创办建筑系,并出任首届系主任。当时条件有限,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突出的问题是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当时针对青年教师较多,上岗要求模糊的问题,他力主开办“建筑系助教培训班”,并亲自拟定“计划草案”。在这份草案中他提到了现状和意义、目的和问题、原则和要求等,具体到理论学习、教学上岗、生产实践三大核心问题,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办学的实质内容。在课程设置当中除专业课程外,还有哲学、美学、绘画史、雕塑史、文学史、城市史、造园史、社会科学和系统工程等众多内容,而且授课教师有中科院美学所王世仁,同济大学罗小未、杨公侠、徐循初,北京院曹考振等著名学者。调转通知单(图片由苏科大提供)张家骥老师关于申请开设建筑学教师培训班的手稿(图片由苏科大提供)张家骥老师拟定建筑系助教培训班计划草案油印件(左)教学计划草案手稿(右)(图片由苏科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提供)建筑系助教培训班计划草案油印件(图片由苏科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提供)当我翻开这份发黄的1985年的“草案”时,令我吃惊。所列内容不知道今天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何感想,一系列课程安排如此厚重、宽泛、多元。可见张家骥老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良苦用心,而又切中肯綮,我想这些也是做好教师的必备条件吧。这份“草案”中对设计基础课程明确要求青年教师做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则要求青年教师给学生改图,并自己画渲染示范图。在那个年代就对学生开始了“导师+导师助理”的带班方式,直接引导、培养、影响青年教师的成长。张家骥老师对自己创建的建筑系充满感情,2008年学校首次接受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他以77岁高龄重返讲台,返聘讲授建筑美学课程,同事和学生们在感受到他的浑厚有力、才华横溢、逻辑思辨的风采时,更为之豪气风骨而泪目……离休之后的张老师依然关心学院发展并积极参加建系庆典活动(图片由王秀慧提供)张家骥老师晚年深居家中,孜孜不倦,埋头著述,笔耕不辍。其实他也是在与时间赛跑,相继问世的著作是他内心独处坚定思辨的真实写照。记得在哈建工时期,他谈起对中国古建筑的看法时表达过“中国木构的形成主因是政治”这样的观点。他特别强调系统化的认识论,有着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之中带有的批判性总是能够引发他的思考,常常夜不能眠,起居无律,陷于沉思,但他的内心是满足的。他常说的观点“无论规划还是园林都是建筑学的外延”,正是这样的思想,他也认定“规划和园林都是建筑空间的艺术”,空间成为他著述思想的主线和灵魂。当然这些学术上的讨论没有止境,各有所长,但以张家骥老师形成的一系列著述不难发现其中脉络:《太和殿的空间艺术》(1980)、《独乐寺观音阁的空间艺术》(1985)、《中国造园史》(1987)、《中国造园艺术的创作思想方法》(1990)、《中国造园论》(1991)、《园冶全释》(1993)、《中国园林艺术大辞典》(1997)、《中国建筑论》(2003)、《中国造园艺术史》(2004)、《中国园林艺术小百科》(2010)、《简明中国建筑论》(2012)。张家骥老师部分著作(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从1980年代开始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中始终抓住空间主线,并在山西天龙山石窟、福建长乐塔山公园、浙江九龙湖风景区等多地进行规划设计尝试,走出一条独特之路。这样的思辨是建立在大量史学阅读和专业背景之上的,他的内心世界是阔广博大的,在那个世界里他是快乐的。1985年罗小未先生说:“《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史》是一本综合有中国古代园林与建筑的艺术、科学与文化史”;李德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造园史》书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布局、景观、情趣等园林一般常所接触的题材,而且还论述了时代背景、社会经济、人文思想等因素,这正是‘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汪定曾先生则评价张家骥教授为我国园林建筑作出杰出贡献。张家骥老师绘制的园林图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绘制的园林图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绘制的园林图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绘制的园林图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绘制的园林图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老师为了专心写作并执着于自己的研究,曾申请提前离休。在没有经费、缺少助手、诸多不便和陋室斗屋中坚定着自己的追寻,坚持着自己的思索,坚守着文化的自信。以微薄的工资和稿酬维持生计、赡养老母、照顾家人……而著作中的大量插图都由他亲自手绘,一直保持着特有的习惯。他先是良思许久,一旦动笔则一气呵成,画完为止。专心写作的张家骥老师(图片由张真提供)张家骥老师著作插图手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著作插图手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著作插图手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著作插图手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著作插图手稿(图片由秦虹提供)张家骥老师著作插图手稿(图片由秦虹提供)2020年12月6日晚间我抵达苏州,与苏州科技大学夏健院长见面沟通了情况。第二天上午,在他的协调之下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下午我见到了曾在哈建工时期工作了十年,后调入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的张家骥老师的长子张真,我们多年未见,互相之间依旧如故,十分亲切,心存温暖。张真豪爽的性格没有改变,谈起父亲在哈建工的诸多往事,他十分留恋那段时光,翻看在哈尔滨的旧照眼中是湿润的……视张家骥老师为义父的刘晓东老师也赶来一起畅聊,情到深处,心绪难平,激动不已。张真与父亲在教化住宅楼家中(图片由张真提供)张真与父亲在松花江上泛舟(图片由张真提供)张伶伶(左)、刘晓东(中)、张真(右)共同追忆张老师(图片由王秀慧拍摄)第二天我去了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走上楼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首届系主任张家骥先生纪念牌”,这承载着张家骥老师的付出和奉献,也是后人的感恩,我为之骄傲。原办公室主任、现院工会主席秦虹老师已早早在那里等候。她更多的是回忆创办建筑系之初的艰苦环境,张老师借助多方面力量解决困难,直至首批招生;也说到张老师生活简朴,坚持著书立说的点滴生活;还有晚年她陪同张老师助课的情景,替他整理或准备教学参考资料等等。在查找当年档案时,张老师清秀工整的字体和严谨认真的态度呈现在我的面前;在翻看到张老师的插图手稿时,特有的笔触、准确的描绘、生动的空间,仿佛这一切又把我带回哈建工教化广场的那栋红砖住宅里……张伶伶(左)、夏健(右)在建筑馆里的张家骥先生纪念牌前合影 (图片由王秀慧拍摄)苏科大建筑系馆留影 左起:王松,夏健、张伶伶、王秀慧、秦虹(图片由王秀慧提供)张老师一生坚定,一生思辨;无论外界如何评说,他始终如一,追求真理。张老师一生执着,一生努力;无论境遇如何困难,他始终勤奋,知行合一。张老师一生自知,一生求实;无论条件如何改变,他始终看淡,保持真诚。张家骥老师是榜样,也是坚定的思辨者,更是执着的实践者。他的那种云淡风轻源自骨子里的自信。正如东南大学朱光亚先生曾为张家骥老师所写:侠骨柔肠江南飘雪思铁汉,园构双论神州建坛存清音。晚年的张家骥老师(图片由张真提供)写于天作建筑改写于ZH9727航班2020.12.23本文所述内容均根据文献记载和家属及同事谈话整理。特别感谢:苏州科技大学人事处、档案馆;苏科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夏健、秦虹、王松、刘晓东、王秀慧老师等;苏科大档案馆吴伟莹老师。声明:本系列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文整理:王栋博刘万里图文排版:王琦真责任编辑:王琦真本文系转载,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合作、宣传、投稿、投诉投稿邮箱:jianzhumingyuan@126.com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除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各科目试题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外,其他各学科门类考试科目均设置四个单元(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各科目试题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下面是考研数据帝为大家整理的东南大学2020年全校初试总分十大考生排名。第1名: 报考人文学院 应用心理专业 政治:74.0分 外语:88.0分 专业课一:285.0分 专业课二0.0分 总分:447分第2名: 报考苏州联合研究生院 国际商务专业 政治:79.0分 外语:84.0分 专业课一:145.0分 专业课二138.0分 总分:446分第3名: 报考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专业 政治:无分 外语:无分 专业课一:129.63分 专业课二无分 总分:443分第4名: 报考数学学院 应用统计专业 政治:76.0分 外语:83.0分 专业课一:137.0分 专业课二144.0分 总分:440分第5名: 报考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 政治:73.0分 外语:77.0分 专业课一:138.0分 专业课二148.0分 总分:436分第6名: 报考能源与环境学院 能源动力专业 政治:77.0分 外语:79.0分 专业课一:133.0分 专业课二144.0分 总分:433分第7名: 报考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 政治:78.0分 外语:82.0分 专业课一:134.0分 专业课二135.0分 总分:429分第8名: 报考微电子学院 电子信息专业 政治:74.0分 外语:85.0分 专业课一:133.0分 专业课二137.0分 总分:429分第9名: 报考苏州联合研究生院 翻译专业 政治:71.0分 外语:88.0分 专业课一:138.0分 专业课二132.0分 总分:429分第10名: 报考经济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 政治:79.0分 外语:79.0分 专业课一:131.0分 专业课二140.0分 总分:429分21考研的小伙伴学校选好了吗?快去搜索关注考研数据帝,借助大数据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学校吧。
东南大学副校长金保昇介绍《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具体内容。 校方供图 摄中新网南京3月28日电(记者 申冉 通讯员 唐瑭)跨进大学门还拥有100%自主重新选专业的权利,甚至转系都允许,保证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本科生配备硕导、博导甚至院士作导师,大幅增加本科教学的“含金量”……28日,东南大学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其中的“教改二十条”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整体规划,实施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的“三制五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出了一连串突破性举措,并确定将于两年内共投入5亿元用于本科人才培养。据东南大学副校长金保昇介绍,东南大学78个本科专业,原先按照43个专业(类)招生培养,现以大学科为主线,按照12个大类、4个特殊专业招生。“所谓大类培养是指学生进校后不划分专业,一年以后,在学生对专业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再划分专业,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专业。如果此时他还不能完全选到心仪的专业,还可以申请转系转专业,如果转专业未成,还可以辅修第二学位,总有机会学到想学的专业,避免了‘一选定终身’,百分之百给予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真正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基于大类培养模式,东南大学将全面推进完全学分制和个性化培养:所有本科课程和部分研究生课程供学生自主修读,增设自主发展学分和课程,学习若干专业课程,如考核通过,达到相应的学分,可同时获得相应专业学位。“目前已在吴健雄学院实施完全学分制,通过构建‘1+x’培养体系,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范围内,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修读的课程,达到某个专业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即获得证书。”金保昇告诉记者。同时,东南大学还设立了导师制,从包括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及院士在内的2800多专任教师中挑选优秀的来做本科生导师。“按照统计,东南大学每年的本科招生人数在4000名左右,导师制实行后,平均每人指导每级2位本科生,真正实现完全导师制。”金保昇表示,为了更好地贯通导师制度,东南大学还将构建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建立本研贯通课程库,“让本科生直接和硕士生博士生一起学习,本科生的提高会非常之快。”“从现在开始两年内,东南大学将投入5亿左右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其中包括对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条件建设和研究经费投入,智慧教室、教室功能升级改造等硬件投入,以及本科教育国际化投入0.9亿。”金保昇介绍,根据该校《行动计划》,到2020年,要遵照“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的培养路径,重构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个性化专业培养新体系;建成一批“双万课程”和“双万专业”;本科生深造率达到60%以上。(完)
东南大学2020年度十大新闻01东南大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教育事业发展扎实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坚持把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全完善疫情防控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完善领导指挥、统筹协调、监测预警、服务保障体系,压实防控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派出19批医疗队奔赴抗疫一线,为江苏疫情防控实现新冠患者“零病亡”和全国抗疫做出重要贡献,涌现出以邱海波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在全国、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抗疫先进典型。2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称号,1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人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校师生员工及广大海内外校友通过捐款捐物,参加志愿服务,定点帮扶、助力南华脱贫等多种形式支持抗疫。面对疫情,学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各项线上教学活动开展科学有序;细致筹划,安全顺利完成学生分批返校复学。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的双胜利。02东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引领带动党建质量全面提高。持续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和院系议事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完成32个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中央巡视整改、校内巡察工作不断深化,高质量完成第四轮、第五轮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巡察,实现对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院(系)党组织巡察全覆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03东南大学深入实施“三制五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东南大学实施跨学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并首次实施“强基计划”,全校73个本科招生专业按14个大类和6个专业招生;大力推进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的“三制五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2019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9门;获批中国高校“金课”建设推进平台计划重点课题1项(全国5项);新增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5项,并列全国高校第四;获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3项,总数位列全国第三。新增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学校在加强研究生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着力推进高质量负责任导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层次和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形成具有东大特色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2020年12月17日,东南大学在九龙湖校区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持续深化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04东南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和开放办学国际合作持续拓展东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人事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育工作。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41人,创历史新高。东南大学曹进德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王承祥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学校深入实施“卓越大学伙伴计划”,积极开展高端国际合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利影响,开创“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与英国剑桥大学等5所世界一流大学新签了校级合作协议。成功举办2020年度高端论坛与联盟国际学术论坛。获批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05东南大学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双一流”周期建设圆满收官东南大学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持续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发展。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提升至全球101-150位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达16人次,新增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学科,新增工程学进入ESI前万分之一,13个ESI学科排名稳步提升,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分别位列全球第15位、第11位。2020年9月17日上午,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评估会在九龙湖校区举行,与会专家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任务全面高质量圆满完成。06东南大学科研奖励成果丰硕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东南大学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土木工程学院龚维明教授团队负责的“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土木工程学院吴刚教授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加平教授团队负责的“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庆安教授团队负责的“高性能MEMS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07东南大学电子信息领域相继取得重要科研成果2020年4月,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研究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罗宇教授,在信息超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对电磁功能进行编程的光驱动数字编码超表面。相关研究成果以An optically driven digital metasurface for programming electromagnetic functions为题发表在 《Nature Electronics》上。论文通讯作者为东南大学蒋卫祥教授、崔铁军教授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第一作者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张信歌。2020年8月,由东南大学尤肖虎教授与赵涤燹教授牵头,东南大学、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紫金山实验室等单位联合完成的“Ka频段CMOS相控阵芯片与大规模集成阵列天线技术”成果通过了由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现场鉴定。这一成果将为我国5G毫米波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08大型公共平台和新型科研机构建设成效显著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共建获批两个国家级文科智库东南大学获批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前沿科学中心、国家江苏应用数学中心、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3个国家级基地。积极筹建国家集成电路EDA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急重症医学中心和极地环境动载荷模拟与实验设施大科学装置等平台基地。B5G/6G天地融合卫星移动通信平台、水下区域感知/通信/定位一体化网络系统启动建设,成立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城市空间研究院、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2020年12月,南京市和东南大学签署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共建协议,尤肖虎教授发布了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创新重大成果(5G/B5G基带电路自动生成软件系统)。2020年3月,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为东南大学首个国家级文科智库。2020年12月,新增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国家级文科智库。09东南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2020年7月31日上午,华为公司CEO任正非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左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广军会见了任正非一行。东南大学与华为公司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校企双方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2020年10月23日下午,东南大学-华为“运动健康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次技术委员会在四牌楼校区举行。该实验室将依托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学科,逐步做大健康研究,吸收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成为国家健康领域重要和领先的实验室。10东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成效突出东南大学全年共5255人次获94个类别的学科竞赛奖,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六,创历史新高。其中,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和高校先进集体奖;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4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五,并获得“优胜杯”。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项数量位列全省首位。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上,东南大学学生团队的“慢病管家——多层次、多方向志愿服务模式赋能社区慢病管理”项目获得金奖。来源:东南大学 配图摄影|杭添 严宇腾 王宇豪 曹骁勇 潘亚豪 等 美编 | 张佳妮 编辑 | 李启悦 责编 | 孙大云
194个博士 这所小学家长都是学霸学校:因位于科教创新区聚集高学历人才 并未特殊招生近日,苏州一小学有博士(含博士后)家长194人的消息成为热搜。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所学校是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校长办公室一位老师回应称,因学校位于科教创新区,很多高学历人才会聚集在附近区域工作和生活,因此有很多博士家庭的子女会到翰林小学入学就读,学校并未进行特殊招生。学校回应区域特点导致博士家长多学校还会组织博士爸爸来上课,或组织学生到博士家长工作地参观学习,既是为了让父亲教育陪伴学生成长,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苏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此前曾在微信公众号中介绍称,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有博士(含博士后)家长194人,其中博士爸爸133人,博士妈妈61人。昨天,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翰林小学校长办公室的李老师。李老师介绍,学校是公立小学,没有针对学生家长的学历进行特殊招生或筛选。因为学校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之中的科教创新区,周围有苏州大学,还有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等近30所高校,所引进的高学历人才会聚集在附近区域内生活和工作,也正因为区域特点,所以很多博士家庭的子女会到翰林小学入学。家长组成“博士爸爸工作站”李老师对北青报记者介绍,在博士家长数量多的基础上,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因此成立了“博士爸爸工作站”,均由学生家长组成。学校不仅会请博士爸爸来上课,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博士爸爸工作的地方,让学生做做实验,了解一些标本等。北青报记者从“博士爸爸工作站”活动项目征询函中看到,学校于2017年5月底举行了“博士爸爸工作站”的启动仪式,旨在推动学校的家庭教育课程。而在2017年的10月26日,“博士爸爸工作站”系列活动“博士爸爸来上课”活动首次开讲,当时有八名“博士爸爸”同时开课。在2018年9月,学校也向新入学的孩子家长发布了征询,“博士爸爸”可以选择授课年级、授课内容,或是选择走进“博士爸爸”工作室的时间地点。课程设置一年级以动手实验为主据介绍,在每学期初学校会进行排课,并提前约请家长,家长在时间方便的情况下可自愿到学校讲课。一般而言,学校将博士爸爸的课程安排在周三下午的班会时间,所以并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李老师称,学生家长也都很配合上课,“家长都会认真备课,我们会发给家长一张开课证书,家长也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根据统计,2018年“博士爸爸”一共上了60多节课,每个学期都能有30至40节课。因为面对的授课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博士爸爸上课一般会选取一个比较小的视角,讲授较浅显的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内容主要以动手实验为主。对于学校开设这一特色课程的初衷,李老师称,学校在教育中逐渐意识到父亲教育的至关重要性,而且在统计学生家长学历的时候也发现博士学历非常多,很多家长也信任学校的办学方式,将学生留在学校内就读,所以慢慢形成了这样的特色。据统计,目前学校有1200余名学生,而博士家庭有近200个,差不多占到总家庭比例的六分之一。除了会继续请博士爸爸来上课,李老师称后续也会考虑请博士妈妈来上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成长。文/本报记者 郭琳琳 统筹编辑/蒋朔
为积极探索新时代国家监察人才的培养模式,东南大学将于今年9月在国内首开《国家监察法前沿问题》课程。该课程面向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将全面、系统地介绍国内外监察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发展动态,重点探讨监察委员会制度改革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研究以监察体制改革为主导的中国腐败治理的路径、方法和措施。该课程在授课模式上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监察前沿理论的教学环节,校外导师负责监察实务的实践环节,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并考虑向全校开设公共课程,以全面加强学生的反腐败和廉洁教育。该课程由东南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和法学院共同负责建设。东南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系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由东南大学组建的致力于反腐败法治研究的综合性智库,自2015年2月成立以来,先后取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反腐研究课题,并向中央、地方领导机构提出了多项公共决策建议,获得肯定与采纳。转自澎湃新闻(原题为《东南大学将国内首开<国家监察法前沿问题>课程》)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经专家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门类代码为“14”)、“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1401”)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1402”)。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集成电路就成为一级学科,这种“飞跃”在学科史上实属罕见。“这是国家意志和业界共识双重驱动的结果。”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鹏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表示。集成电路存在20多万人才缺口产业发展,人才先行。集成电路是高技术型产业,因此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人才储备的不足一直以来都阻碍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约为51.19万人,较上年增加5.09万人,其中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18.12万人、17.19万人和15.88万人。按当前产业发展态势及对应人均产值推算,到2022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4.45万人,其中设计业为27.04万人,制造业为26.43万人,封装测试为20.98万人。这意味着,目前集成电路行业存在20多万人的人才缺口,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冯士维认为,在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有四个原因导致了集成电路人才缺口的产生。第一,在此前,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分散在不同的二级、三级学科中,有关部门对学科的重视度相对较低。第二,集成电路是知识密集型学科,涵盖的领域非常多,横跨物理、化学、材料、化工等多个学科。但是在先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缺乏互通性和互融性,人才培养常常出现脱节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知识储备量的不足。第三,以往的人才培养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大,因此各个学科中常常会缺乏“领军人物”,难以对高端前沿技术展开进一步研发。第四,有关部门对集成电路领域的师资考核方式不够全面,且考核方式不具备学科针对性,过于片面。比如以其他学科的考核标准来对集成电路学科的师资进行考核,就会导致高校无法吸纳真正优质的师资力量,造成优秀教师资源的缺乏。周鹏介绍,如今,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都感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作为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是目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集成电路人才的缺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各高校将陆续开展相关课程成为一级学科后的集成电路专业,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上具备更多自主性。周鹏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2019年,复旦大学率先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试点,并启动博士研究生招生程序。目前,复旦大学已在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方向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在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后,各高校将陆续开设相关课程,这将大大增强集成电路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有助于弥补集成电路人才的缺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曾表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出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决定,就是要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的意义重大。冯士维表示,在成为一级学科后,集成电路能够引领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使得社会各界大幅提升对集成电路学科的重视程度。这也有利于各方面力量的汇集,以加强对相关人才的集中培养力度。此外,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后,相关专业间的互融性、互通性将大大增强,人才培养的方式将更加全面。在师资考核方面,由于不用其他学科的标准来衡量师资的素质,未来集成电路学科的师资考核方式将会更有针对性,有助于高校吸纳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更高的教师。多方协作加强人才培养除了人才紧缺这一难题,科研和生产之间的脱节也是如今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科研与生产脱节,许多技术在实验室取得研发成果后就终止,不进一步走向市场,这就导致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由此可见,人才培养很难在某一领域通过“单打独斗”来完成,产教融合、多方协作是如今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趋势。在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后,高校如何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人才,与企业进行更多沟通,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融合?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主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时龙兴认为,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是必然的趋势,需要各方一起努力推进才可实现。他表示,产教融合涉及专业机构层面、协会联盟层面、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以及企业层面五个维度,只有将这五个维度结合起来,产教融合的效果才能更加显著。如今,不少高校和企业都在人才培养领域积极布局,以进一步促进产业、学院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这些高校和企业不仅包括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还包括华为、华大九天、新华三等龙头企业。在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后,这样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在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后,未来还需要大力改善人才培养工程的实践条件,集聚多方资源,构建集成电路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以满足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通过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建立,未来将形成‘热校热企业’的新局面,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融合与长期合作,还将大大缩短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周期,为集成电路产业快速输送更全面的人才。”赛迪智库集成电路所刘超向记者说道。
7月31日,高考第二次集中填报志愿进入第三天,选择哪所大学、什么专业是考生们面对的一道难关。记者采访了3名大一学子,倾听他们去年填报志愿的故事,为今年的考生们提供参考。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许佳慧 实习生周善昭 曹心颖 张广裕刚过一本线,报一本还是二本?许彩婷高考分数:561分(文科)毕业高中:余干第一中学就读高校:东华理工大学2019年高考,许彩婷考了561分。作为一名文科生,她拿到分数和全省排名的时候十分惊讶,“和预想的还是有点差距的,尤其是知道一本分数线是558分的时候,当时我就很头疼,到底应该怎样报学校、怎样填志愿。”她向记者回忆起当时填报志愿的情景:“我当时翻看了很多遍志愿填报指南,把几所我有点想去、同时有可能填报成功的大学做好了标记。接着再上网搜索这些学校,通过知乎、微博等平台多方面了解情况,尽可能筛掉一些风评不是很好的学校。”在许彩婷看来,561分确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分数,刚过文科一本线,又没有超过很多。她说,这个分数报不了好的一本大学,如果退而求其次,选择相对分数低一些的一本大学,那也只能录取很一般的专业。可如果填报二本,选择自己喜欢专业的机会就比较多。“这就是我当时最纠结的地方,我明明是个一本的分数,到底应不应该报二本呢?”就这个问题,许彩婷也咨询了很多老师,每位老师的说法各不相同。最后,她还是选择填报了一所一本院校。她坦白地告诉记者,当时她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再差的一本也是一本,与二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最终,许彩婷被录取到东华理工大学。在大学一年的时间里,许彩婷经历了不少风雨。当她看到大四学长为前途奔波的时候,她对填报志愿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到底是专业优先还是大学优先呢?在即将变成大二学姐的许彩婷看来,选择什么大学应该排在选择什么专业之前,因为一个好的大学更具知名度,能利用的资源相较其他大学也更具优势,而且大学还会给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就我当前就读学校的情况而言,转专业并没有很困难,进入大学后,你仍然有机会去你喜欢的专业。”此外,许彩婷说,其实大学所在的城市也很重要,“省会城市比其他城市的优势条件更多。如果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可以选一个未来想生活的地方读大学,因为寒暑假可以在这个城市实习,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如果选择考研继续深造,那就可以选择一个好的大学。”学校选好了,该怎么选择专业?余樱子高考分数:651分(理科)毕业高中:师大附中就读高校:同济大学谈起去年高考的事,余樱子非常平静。对于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了解的她,早在考前就规划好了未来的学校。去年高考,余樱子651分,全省理科排名741名。对于志愿填报,余樱子第一个考虑的是自己的身体,“由于我身体不太好,所以首先把所有北方高校都排除了,只在南方高校里选择。”因为喜欢上海,余樱子没有过多考虑就把同济大学放在了心仪院校的目录中,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也在备选目录中。“最后,我是以第二志愿同济大学被录取的,挺开心。”相比于选择大学,余樱子对于专业的考虑更加谨慎,软件工程专业是她结合了兴趣和热门程度综合考虑的结果。她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她有些想学医,也有些想学建筑,但她又觉得她的分数恰好卡在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并不适合报这两个专业。“我就把眼界放宽,将法学、经管之类的专业纳入考虑,而且我个人认为,理科以后就业可能没工科好找。经过一番思考后,我确认了工科,但又因为自己比较害怕物理,于是挑了对物理知识相对要求比较低的专业。”高考结束后,余樱子在学校订购了一套报考指南资料书。出分之前,她就以这些资料为参考,按照估计的分数挑选相对合适的学校。对于所选学校的专业情况,她又在网上查了很多信息,也通过网络联系到了该所学校的学长,在多种因素考虑下,她才选择了软件工程专业。“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选择服从调剂。”余樱子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了很多遍。她说,不服从调剂可能会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往年有上清北线的人,不服从调剂后被退档了,不甘心到手的清北就这么溜走,然后选择去复读,第二年考试成绩却不太理想。”踩线进同济大学的余樱子,现在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周围强者太多了,离家又远,去学校报到的前一个晚上,还抱着妈妈哭得稀里哗啦,后来慢慢地适应了大学生活。”选喜欢的专业还是听父母的安排?房海天高考分数:643分(理科)毕业高中:南昌二中就读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去年查到自己分数的那一刻,房海天十分开心,因为比当初预估的足足高出了十几分,当时他还一度以为是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后加上的分数。对于志愿填报,房海天自高三起就有所考虑,北师大的心理学在他心中早早埋下了一颗种子。他的母亲是心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加之在高中迷茫的阶段,几个心理老师给了他很多帮助。因此,房海天慢慢喜欢上了心理学,喜欢上研究人的内心活动。想离开家乡去大城市看看的他,把北京定为了未来4年的目标生活城市。真正开始填报志愿,是在高考分数出来后,但房海天考虑得更多的不是专业和学校,而是如何让爸妈同意自己选择心理学这一想法。“心理学是爸妈高中时给我画的一个饼,只是希望我努力考上这个分数罢了,他们并不同意我填报这个专业。”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房海天对记者说,其实父母希望他选择计算机、金融、数学等专业,因为这些专业在未来就业时可选择的方向多,待遇相对其他职业也更高。在家庭的压力下,房海天最终还是被说服了,将心理学作为第二专业,在大学中选课自主学习。“当时接受了父母的观点,但现在还是有一些后悔吧。有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专业时,对其他专业的学习就无法全身心投入。”对于目前的学习,房海天感觉只是完成任务,难以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在大学第一学期,他尝试选择了一门心理学课程,但由于在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外并没有太多余力,所以他还是放弃了心理学的学习。如今,亲身体验过数学专业的房海天,也赞同数学的确是一个值得选择的好专业,未来可以选择的方向确实也比心理学多得多,但心理学这个高中时的梦想,房海天并没有忘记,他把心理学学习计划定在了未来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在采访的最后,房海天坚定地告诉记者,这一次他会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