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江苏不会是强省,一个区就有9个高等院校和22科研院所,太牛了!大卫镇

江苏不会是强省,一个区就有9个高等院校和22科研院所,太牛了!

江苏不会是强省,一个区就有9个高等院校和22科研院所,太牛了!说起中国的发达省,江苏省绝对是其中之一,在这里的gdp总量已接近10元,人均gdp是省(直辖市和香港、澳门、台湾除外)中第一位,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江苏真正强大的不是经济,而是科研、教育、交通、医疗等其他方面,这与发达经济有一定关系。说到江苏省“牛”最多的区,有人会想到江宁区、武进区、吴中区,但单从GDP总量来看,江苏省“牛”最多的区无疑是玄武区,这里在各方面都是绝对王者的水平。玄武区面积为75.46平方公里,面积并不大,与镇区规模相当,但玄武区是江苏省牛最多的区,首先看经济,说实话,玄武区的GDP总量为1030.75亿元,并不高,在南京几个中心城区中仅高于雨花台区。但反映人民富裕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370.8元,多年来居全省各区县第一位,多年来被列为全国百强,除去经济方面,玄武区的辉煌历史才是让人联想到牛的地方,南京定都的9个王朝中,都城都在玄武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内科方面,玄武区拥有9家高等学校、东南大学985的高中在内,同时,研究院拥有22家,而且还不到许多省的高度,值得关注的是,玄武区交通方面也面试中领先,地铁和高速以外,车站,一等-南京站。

忧郁症

怀抱科研梦想 执着无畏前行

怀抱科研梦想 执着无畏前行——记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澄玉文/王永梅独到的善于发现的眼光,聪慧的思维敏捷的大脑,是从事科研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执着坚定的科研事业心,又是追求科研不断进步的巨大推动力。正是在积极进取、发挥聪明才智的精神的感召下,科研人士才有了奋进的方向和目标。近年来,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澄玉致力于移动医疗与智能监护、医学大数据信息处理、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检测、机器学习和智能监测、穿戴式医疗和健康智能监控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备受我国科研界的热切关注。克服困难 迎接挑战 1982年,刘澄玉出生于山东禹城。2005年,他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10年,他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10年12月—2017年7月,他先后在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英国Newcastle大学医学院、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他进入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在不断的科研中,刘澄玉渐渐发现,心脑血管、睡眠障碍、精神压力等诸多的慢性疾病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占据了每年全球疾病的将近30%。如何应对这些疾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问题,积极迎接挑战,就要把仪器、信息、计算机技术与健康医疗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大融合,大力发展新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研制出高效低成本的新颖的监测设备,在健康医疗领域进行有效的应用。穿戴式医疗+智能监控技术的全新模式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适应了健康保障的要求,成为科研界关注的热点。面对此种情况,刘澄玉根据未来穿戴式医疗和智能监控发展的需求,针对穿戴式智能监控设备和部件、多通道生命体征信号远程监测与处理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个体化的人体多系统健康监控体系,为个人健康管理精细化、一体化和便捷化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科研的未雨绸缪,对未来的殷切希望,激励着刘澄玉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2017年,刘澄玉开始建设“东大-联想”穿戴式智能监控联合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在对新一代穿戴式心电监测产品上进行技术攻关的同时,他还与联想研究院合作研发了全球首款12导联穿戴式智能心电衣产品样机,并积极投身开源数据库的建设,参与组织2015—2017三届全球生理测量挑战赛,筹划组织2018年首届中国生理信号挑战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此,他在科研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科研转化 保障健康科研转化是每个科研人士心中的愿望。刘澄玉也不例外。早在博士和国内博士后后阶段,刘澄玉就作为核心技术人员研发了CVFD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仪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经过不断丰富升级,已经形成了三大系列十几种型号产品,包括心脏功能、动脉功能和血液黏度水平的几十种功能的评定和检测。创新推动成果的转化。结合在熵测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刘澄玉在国际上首创了心衰趋势性指数和冠心病趋势性指数等疾病预警指标,赢得了业界的好评。目前核心技术获得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产品上市后,已在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100余家医院得到了实际的应用,100多万例受检者得到了科学合理的检测,检测到1.7万余例患者有罹患冠心病、心衰或动脉阻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心血管系统功能检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迫使欧姆龙等进口产品价格显著下降,检查费用大大减少,减轻了人们的负担,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在越来越重视穿戴式医疗、医学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今天,生理信号“开源”“标准”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也变得尤其重要。经过严格筛查、标注后的“开源”“标准”数据才是真正有用的数据,这样机器学习在医学大数据处理上的性能才能得以大幅提升,使研究者专注于发展可靠的模型,临床需求问题得到完美解决。刘澄玉对此格外重视,通过不懈的研究,他深刻感受到科研转化对解决制约“穿戴式医疗与智能监护”提升的关键科学问题、提高人体生命体征信息监测水平、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生命健康的应用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有了这些认识,刘澄玉在追求科研、探索科研的道路上才日益精进,才使科研成果得以顺利转化,从而保障了人们的健康。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新一届(2016-2018)委员会全部当选的10名委员包括IFMBE终身院士Alan Murray教授、 MBEC主编、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Nitish Thakor教授、IFMBE总秘书长、台湾生物医学工程协会前任主席Kang-Ping Lin教授、IFMBE出版委员会主席、Zagreb大学Igor Lackovi?0?4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由于在心血管信号处理和疾病早期检测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刘澄玉很荣幸地作为亚洲区域代表当选为Federation Journal Committee(FJC)期刊委员会委员,并且是该委员会首位国内学者。荣获殊荣 展望未来在近年的科研中,刘澄玉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课题10余项,他作为核心技术人员结题国家863课题2项,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参加美国NIH课题两项、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课题1项。刘澄玉对学术研究颇感兴趣。他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期刊论文56篇,国际会议论文40多篇,撰写学术著作Chapter 8章。2012年和2017年,他两次获得英国皇家物理学会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杂志年度突出论文(第1位)。2016年发表了联合全球9个国家15家机构25名科研人员的心音开源数据库论文(第1位)。育人桃李,手留余香。他在教学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经常结合学生的噩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他主讲过《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生理系统的仿真与建模》《数学建模》等课程,并曾经负责山东大学2006-2009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9年的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工作。刘澄玉还非常注重学术交流。他多次在国际心脏计算学大会、世界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大会做特邀或专题报告。作为合作导师,他指导博士后研究3人,指导博士生毕业5人、硕士生毕业十余人。在科研领域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勤奋拼搏,也使刘澄玉获得了多项荣誉。2016年,他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第3位)。2017年,他获得联想“青年科学家”称号。他还被世界最大的开源生理数据平台MIT PhysioNet和国际计算心脏大会授予“杰出贡献奖”。他的科研成果“心血管疾病早期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也获得了2016年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刘澄玉作为客座主编,组织了《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杂志上专刊“Detection of arrhythmia and noise from cardiovascular data”,这是《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杂志首位国内学者担任专刊主编。刘澄玉不仅是全球生理测量挑战赛组委会委员、中国生理信号挑战赛组委会主席、世界计算心脏学大会技术委员会委员、JMMB和JMIHI期刊副主编、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期刊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PMEA、JHE、CMMM等期刊客座主编/编辑,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全国专利侵权判定咨询技术专家库成员、山东省药监局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首批专家库成员、欧洲心脏学会会会员、国际心电学会终身会员,还兼任世界生物医学联合会(IFMBE)期刊委员会委员,全球生理测量挑战赛组委会委员、世界心脏计算学大会(CINC)程序委员会委员、IEEE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会员、欧洲心脏学会(ESC)会员、国际心电学会终身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CSBME)会员、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及20多家期刊的特邀/定期审稿人。科研事业的繁忙促使刘澄玉不断地行进着。虽然会历经艰难险阻,但是他不畏苦难,坚定地走着自己的科研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丰富的科研成果,为科研的繁荣和发展添光增色,为科研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吐尔聪明

以科研研理 用教育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2018年的暑假,宋爱国依旧放弃了休息的权利。而作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他除了带领大学生团队奔赴国家航天中心开展暑期实践,还要争分夺秒地改进3D打印灵巧假肢,并指导6名学生完成了“分布式无线多维力测量系统”样机研发。宋爱国很有信心,这套创新项目将在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发起夺冠的冲击。28岁拿到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岁晋升为教授;更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本是一颗令人瞩目的科研新星,宋爱国却打起教学的“主意”。十多年来,他坚持推动教学改革,提出并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习与研究一体化”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科研和教学的并蒂花开。偏要给本科生上课的年轻教授“原来以为是让我管科研的,没想到却是接手教学。”2000年4月,年仅32岁的宋爱国被破格评为教授,5月就上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副主任。“相当一部分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教学与科研分离,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非常严重。”这个奇怪的现象,引发了宋爱国对本科教学和教师科研关系的思考。不久,他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改革设想: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为了以身作则,他率先为本科生主讲“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器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概论”等核心课程。直到现在当了院长,宋爱国还坚持讲授三门本科课程。改革推行两年后,宋爱国又提出让学术带头人领衔、以科研骨干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将科研资源持续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高水平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如今,该学院已建成了4个大的教学团队,科研成果资源与知识教学传承的通道被彻底打通。他们编写的教材中,有很多案例和内容都来自于科研。其中,《传感器技术》被130多所院校选用,发行量达10多万册,是国内同类教材中发行量最大的。面对工科学生读书多动手少的现象,2010年,宋爱国把863项目“面向虚拟现实的多模式力触觉人机交互技术”第一时间转化应用于教学实验中,建成首个机电综合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这让数以万计的学生从中获益。把研学课堂搬到创新赛场过去,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填鸭式的灌输,再有力的创新翅膀也无法翱翔蓝天;如今,研学的课堂已延伸到实验室、创新赛场……这样的巨变,来自于宋爱国另一个教学改革理念: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研学。早在2006年,宋爱国就率先要求本院学生百分百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计划(SITP)。“学生的课外参与活动必须有老师指导,不然会流于形式。我的团队规定,每个教授每年都要全程参与指导2项SITP项目。”为了把书本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宋爱国力推开展学生课外研学活动。例如,他结合主讲的“传感器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以“传感器设计和应用”为主题的课外研学和课外科技活动。近十年来,他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大赛、教育机器人大赛、RobCup机器人比赛等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300余人。其中,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科研和教学并蒂花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宋爱国坚信,只有教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授予学生较好的知识和能力。“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本科生教学工作后,做科研的时间肯定是减少了一部分,但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多回报,教学和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宋爱国解释说,“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延伸,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批很好的生源。”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的本科生,大部分都会选择在此继续读研。2017年,宋爱国主持的《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项技术经过20余年的研究攻关,已经在我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核电工程等重要领域得到应用。此外,他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承担了很多横向科研项目。比如可以感知人体脑电波、用仿生机械手自如地抓取物品的第三代灵巧假肢,今年已经进入试销售阶段。(记者 张 晔)

发型秀

东南大学|老牌工科强校!中国科技发展的每一步都有它的身影

院校类型:综合类大学院校排名:TOP 17(校友会)、TOP 15(武书连)、TOP 26(QS)、TOP 13(US News)院校属性:双一流 |211工程 | 985工程院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强势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生物医学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建设:学校现有3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研究生院:https://seugs.seu.e.cn/招生目录:https://yzb.seu.e.cn/2019/0909/c6676a285430/page.htm关于东大的那些事>>>>因为太低调而被误解的实力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东南大学的名字时会对它产生一些误解——这大学在哪?福建吗?一本还是二本?久而久之连东大学子自己都调侃——没错我们是福建三本大学不过大叔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为东南大学正名,这所江苏唯二的985强校,其工科实力实在不容小觑!一所大学,可以为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多少贡献?请看东大光荣史——2016年9月,“中国天眼”,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后,国家天文台的感谢信,寄到了这所学校的书桌前。2018年10月,被《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它的背后是这所大学培育的人才的默默坚守。2019年3月,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团安全返回,我国首个投入试行的国产极地无人值守电源,是这所大学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插上了能源的翅膀。2019年3月9日,国家863计划5G重大项目在这所大学通过验收,它在本项目的多个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技发展这些脚印的背后,都有着它的身影。不矜不伐,不露锋芒。这所学校的发展一直是润物细无声,但只要你稍稍加以了解,就会发现它的光芒万丈。东南大学默默无言,却在缓缓向每个人走来。东大的强势学科有哪些?☆建筑学创立于1927年的东南大学建筑学学科,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源起。目前,建筑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下设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建筑技术科学等二级学科。该学科现为东南大学“985”和“211”重点建设学科以及江苏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是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历届主任挂靠单位。拥有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1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59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精品课程,以及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大GIS中心、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建筑运算与应用等专业实验室。☆信息与通信工程东南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06年1月,东南大学研制出中国第一块符合3G移动通信技术规范的芯片,这宣告着我国跻身于世界移动通信强国的行列,现在国家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开发项目的总体负责人就是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的尤肖虎教授。在未来五年,东南大学将建成移动通信国家实验室。这里将成为我国移动通信方面与世界其他通信强国抗衡的最为重要的阵地。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院办学实力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专业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到多媒体和图像处理、无线通信等多个领域。☆土木工程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创办于1923年,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且实力强大的专业,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成绩。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可以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之后可以在设计院或者企业工作,当然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学院教学与科研并重,设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型结构试验室、预应力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结构力学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及CAD中心室和力学实验中心。拥有国内历史悠久、专业藏书丰富的土木工程图书馆和资料室。东大学子毕业去向在年初发布的《东南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中,东大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高达98.18%。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7.88%,硕士生就业率为98.95%,博士生就业率为95.14%。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五名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五名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及房地产业。招聘东大毕业生最多的单位前三名为华为、国家电网、中建集团。选择国内升学的毕业生去往的大学中,除了本校外,人数最多的前三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选择国(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录取人数前三为香港科技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早稻田大学。你还想了解哪所大学呢?或者你关心大学的哪些事呢?

人犯其难

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排名,这25所大学科研实力最强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可以说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了目前中国最精高端的科学研究技术,是中国最高端的科研人才的聚集地。目前中国一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00个左右,其中依托高校为主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共只有180个左右,目前中国有高等院校2000多所,所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高校来说是个非常稀缺的资源,一所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绝对能够反映出这个大学的科研实力。本次统计反映出拥有3个及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5所大学,这些大学也代表了目前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大学,请看下图:第一集团(3所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及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的大学1、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遥遥领先,涉及摩擦学、汽车安全工程、水利、精细化工工艺、电力系统、数字通信、智能系统、精密仪器、化学工程、电子学、环境学、低维量子物理、膜生物学等学科。2、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传染病学、材料学、流体物理学、能源清洁、工业控制、计算机设计、光学仪器、化学工程、水稻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3、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仿生药物学、基因工程、材料化学、核物理技术、微结构学、湍流系统、光纤通信、环境学、分子结构学、膜生物学等学科。第二集团(4所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以上的大学4、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光纤通信、医学基因、海洋工程、机械系统与振动、金属复合材料学、癌基因、微生物代谢、纳米加工等学科。5、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医药生物技术、配位化学、计算机软件、金属矿床、固体微结构物理、污染控制学、生命分析化学等学科。6、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机器人技术系统、焊接生产技术、水资源环境、精密热加工、可调谐激光技术、复合材料、空间环境材料等学科。7、西北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西北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凝固技术、无人机特种技术、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水下信息与控制、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等学科。第三集团(18所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5个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5个的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5个的大学8、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理论化学、无机合成、超分子结构材料学、汽车动态模拟、超硬材料、集成光电子学等学科。9、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医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工程、集成电路系统、应用表面物理、聚合物分子工程等学科。10、西安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西那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机械制造系统、金属材料、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动力工程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等学科。11、中山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中山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肿瘤学、眼科学、有害生物控制、光电材料技术学等学科。12、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口腔疾病、生物治疗、高分子材料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开发等学科。13、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水资源与水电工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病毒学、杂交水稻等学科。14、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煤燃烧、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材料成形及模具、激光技术等学科。15、天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天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内燃机燃烧学、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化学工程、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等学科。16、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认知神经科学、地表资源、环境模拟污染控制、遥感科学等学科。17、厦门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厦门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固体表面物理化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分子疫苗学与分子诊断等学科。18、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海洋地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土木工程防灾等学科。19、重庆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重庆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机械传动、煤矿灾害控制、输配电装备系统安全等学科。20、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等学科。21、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亚热带建筑科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制浆造纸工程等学科。22、东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东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毫米波、生物电子学、移动通信等学科。23、大连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大连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精细化工、工业装备结构分析、海岸和近海工程等学科。2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软件开发、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航空发动机气热动力等学科。25、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软件架构等学科。好了,以上就是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的25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因为研究所太多太分散,在此不列入统计。以上25所大学也基本上囊括了中国科研水平最高的大学。各位小伙伴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何必

东南大学,身处江湖一隅,却步步堪改天下!

2016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太空成功"牵手"。景海鹏、陈东两位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的一举一动被全球聚焦。幕后,一件"神秘设备"对保障失重状态下航天员的正常生活贡献巨大!2016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在贵州落成启用。其上有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是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2018年,中国的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启程前往南极执行第35次科考任务,带上了一件貌不惊人的"大家伙":我国首个投入试行的国产极地无人值守电源。全年24小时不间断供电,真正让核心地带的南极科考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监控!2019年,纳米脂质材料关键技术被攻克,国内首条、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脂质纳米粒生产线在江苏建成。这个被西方国家垄断长达10多年的核心技术,壁垒终于被打破!从百年前的内忧外患,到建国初的一穷二白;从醒悟时的奋起直追,到新世纪的伟大复兴,华夏民族书写了一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奋斗篇章。而以上种种,皆是奠定当今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笔一划。从国内到极地,从纳米到穹宇,循着这些科研足迹,我们看到同一个潇洒淡泊的"背影"——为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倾尽心血,本该登上名誉至高之位,却习惯性地离开聚光灯下,回到自己的"世外桃林",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朝松下听箫韶。一曲未了,风起东南,已是桃李夭夭。既是隐士,亦是高手江湖里似乎总有这样一位角色,身怀经世之才和盖世武功,却低调如扫地僧一般,隐居一隅,远离话题中心,甚至人们连其名号、落脚何方都不一定说得出来。因此,你会发现,他就像一位隐士。但倘若你对他知根知底:声名显赫的国立中央大学,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高校;新中国工科大学中的泰山北斗、"四大工学院"之一,工程师的摇篮;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建筑系实力在全国数一数二;……你才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位绝世高手。他曾在封建尾声中出世,曾在战火纷飞中西迁,曾在一场浩浩荡荡的"院系调整"中屹立不倒,也曾在国家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进程中改革自新,稳步壮大。不知不觉,已经117个春秋过去。鲜有人知,在《人民的名义》、《建国大业》、《致青春》等多部影视作品中频频"露脸"的大礼堂,曾以34米跨度的八角形屋顶——当时的难度之最——创造了中国的建筑奇迹。号称"南京主城最老古木"的六朝松,遒劲苍笼,实际上却并非松树,而是一株有1500多岁高龄的桧柏,树身内部已被蛀空,树冠仅靠树皮传递养分,却仍年年新绿。……岁月峥嵘,此间风云,皆成了江湖传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即使如今进入了数字时代,他仍然不屑于在虚拟的流量中寻找存在感。不然,以其创下的赫赫功绩,另换任意他者,定是位红极一时的网络弄潮儿。你看到,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里,两位宇航员那来自九天之外的挥手致意,令多少国人湿了眼眶;却不知道,保障航天员有条不紊工作、生活的这台"在轨操作力测量设备",正是由东南大学科研团队历时七年自主研发成功的。你看到,"大国重器"FAST的落成启用,使"中国天眼"再也不是什么神话;却不知道,背后的东南大学承担了多少技术攻坚,索网工程预研工作,高性能钢索研制,大跨度索网安装难题……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一封致谢信更是直接寄到学校。你看到,极地冰封万里,首次出征的国产极地无人值守电源,为以后的极地科考事业插上了能源的翅膀;却不知道,它身上凝聚着东南大学的自主智慧,该校学者葛健更亲自前往零下40度的南极,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承担着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任务。你看到,纳米脂质体是国际上发展最快的一种高端药物制剂,而我国却因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无法量产;却不知道,打破技术壁垒的正是东南大学科研团队,他们令国产纳米脂质体突破量产瓶颈,为全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他,好像比历史上的自己更加低调了。百年校庆前夕,学子在人人网发起活动,相约凌晨走遍校园每个角落,为母校庆生。每到一个地方,人群愈发壮大,大家默契地唱起校歌,歌声洪亮响彻黑夜。如此强大的应援,却鲜少曝光于网络,对比常常登上热搜的兄弟院校,东南大学有些过分"佛系"。百年校庆之时,学校决定恢复老东南大学郭秉文校长提出的"止于至善"校训。《礼记·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最高的境界;"止于至善",既是对如何做学术的要求,更是对如何做人的训诫,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安然现状。从这种完善的自我出发,关爱自然、服务社会、贡献人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鹜虚名,不露圭角。武林高手一袭布衣,一顶蓬帽,掩住风华与光芒,从不停留于万众瞩目的江湖中央。却在国家与人民真正需要的地方,悄然现身,尽心竭力,不争不抢,化作隐士飘然一方。墨杉百载文枢,科学名世1902年,一个国恨深深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时代。随着兴学强国号召,三江师范学堂初现江湖,此后便成为屹立百载而不倒的天下文枢。20年代,文化界广为流传"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说。一句"以科学名世",一经出口,从未食言。成立国内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地学系、算学系、生物系,创建第一个物理学实验室,抗战时期增设国内第一个航空工程系、气象系;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化身南京工学院继续育才兴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南大学一直是先驱者。2017年,国家"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东南大学不出所料跻身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11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8;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位列全国第8、江苏第1。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计算机科学2个学科进入前1‰;在US News 2019世界大学计算机科学排行榜排名世界第10;在US News 2019世界大学工科排行榜排名世界第22、内地高校第6……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东南大学也一直是先锋队。一所高校,究竟可以对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壮大注入多少力量?1980年,一个德国天文代表团到紫金山天文台参观。当外国友人看到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时,惊讶地询问其中的毫米波本振来自哪个国家。当得知毫米波本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时,代表团无比意外。实际上,那个毫米波本振就出自当时的南京工学院。即使在文化几乎停滞的十年动荡时期,南工仍完成了600余项科研任务,其中有40多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6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止于至善,不忘初心,他时刻为国家肩负着一所高等学府应尽的担当。如今,飞速发展的高速公路,跨越长江的所有重大桥梁,气势磅礴的三峡大坝,活力创新的首都新地标工程,东大智慧在祖国大江南北熠熠生辉。今年年初,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东南大学7个项目获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7,江苏第1;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5项,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6。鲜有人知,他对我国电子事业和通信事业的贡献也非同一般,不虚两电一邮!尤肖虎教授曾带领团队历时十年解决"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这一世界难题;今年3月,国家863计划5G重大项目在东南大学通过验收……学校的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唯一专门从事移动通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从3G并跑,到5G领先,无数技术从这里输出,呼唤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也为祖国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赢得崭新筹码。辈出东南,人才报国任何光辉伟业背后,定然都有一群人在打破成见,在面临危险,在孤勇作战,在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近日,一直处于热点中心的华为公司正式发布鸿蒙系统,备用系统"一夜转正"。据说,备用芯片同样在转正准备中。负责华为芯片的海思公司,创始人之一正是东南大学校友徐文伟。他曾主持华为第一代局用程控交换机开发,设计出华为第一颗芯片,现任华为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是华为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修建5664米外海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工程最难、最关键的部分。面对荷兰公司15亿的天价要求,总工程师林鸣燃起自力更生的熊熊心火。终于,在2018年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新世界七大奇迹"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流淌着的中国血统,使这座连通天堑的长虹更为雄伟震撼。这架人类建设史上迄今为止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跨海公路桥梁,其总工程师林鸣、总设计师刘晓东,均是东南大学校友。1988年,自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的王澍蛰伏杭州,每天与工匠一起干活,调水泥,垒砖块,打零工,以最原始朴实的方式,静下心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2012年,王澍获得2012年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建筑师。他回到母校的一场讲座,连大礼堂过道都站满了人。不仅"嚼得菜根",更"做得大事"。这一旧时的校训精神,潜移默化感染了王澍,更是东南大学本身气质的恰好总结。1920年,东南大学前身南高师与北大"南北呼应",在全国首开"女禁"。尽管饱受争议,学校依然招收了第一届8名女学生。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划时代的一步。回眸历史,步步惊心。正因如此,后来的东南大学里,走出了"中国的居里夫人"、"诺贝尔奖亏待了的华人女性科学家"吴健雄;走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前校长韦钰院士;走出了年近古稀高龄时,依然保持每日14小时工作强度的孙伟院士……吴健雄与周总理近百廿年间,东南大学的"院士"一栏中,数字已是200多位。灿若星辰的学者群或曾就读于此,或曾任职于此,他们的学术生涯都带着这所巍巍学府的印记。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途牛创始人兼CEO于敦德,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周光平,扇贝网创始人王捷,暴走漫画CTO曹力等,也都是东南大学知名的创客校友。对年轻的东大学子来说,母校的印记是怎样的?是节假日里新老图书馆"抢手"的座位;是夕阳下壮丽的大礼堂穹顶;是焕然一新的星空走廊,是"study everyday university"的自我调侃……少年风华正茂,青春独一无二。他们每一位、每一刻,都影响着东南大学的发展轨迹,凝聚起来,便形成一股以东大之名的足以改变天下的力量!(文中素材、数据均来自东南大学本科招生官方,如有疑问,欢迎核实指正。)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新鲜资讯和原创解读!

表演课

东南大学工程学跻身全球前万分之一,仅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入围!

2020年9月ES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南大学工程学进入了ESI全球学科排名前万分之一,总排名位居第15位,学校也成为江苏首所进入全球排名前万分之一的高校,也是国内第9所入围的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均有2个学科入围,其余7所高校仅有1个学科入选。为何东南大学工程学能够脱颖而出事实上,东南大学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并不意外,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5个学科取得A+的好成绩,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均为报考热度较高的理工类专业,这也是学校工程学能够顺利入围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的重要因素。学校有11个学科入围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多数为理工类学科,办学特色十分鲜明。当然论文仅仅是评价高校的一个重要途径,并非最终目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是关键,在过去的一年里,东南大学科研成果丰硕,共取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2016年以来,东南大学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6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6项,获奖数量在省内高校中位居首位。值得一提的是,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项目中,有4项为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样的成绩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产学研结合紧密,2019年发明专利授权1783件,授权量进入全国高校前三名,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了“探月计划”、“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无线充电等国内重要工程项目,为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影响力水平不断提升。东大整体办学情况东南大学位于南京,学校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学校创建于1902年,距今已有百年办学历史,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发展,学校目前建有四牌楼、九龙湖等多个校区,办学设施一流,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6277人,其中本科生16200人,研究生20077人,对比同类院校,东南大学办学规模并不算大,尤其是本科生招生规模,远低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同类院校。东南大学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5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另有5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整体学科实力非常突出,学校不仅工程学进入了全球排名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表现也十分突出,也进入了ESI全球前1‰,学校科研设施一流,建设有毫米波、移动通信、生物电子学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另有多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内高校工程学整体表现优异目前内地仅有9所高校的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万分之一,其中有7所高校工程学入选,分别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也成功入选。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均无学科入围,可见想要进入全球学科排名前万分之一并不容易。有7个高校进入整体排名前万分之一,可见国内高校工程学整体实力非常突出,当然这和国内工程建设领域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这也是对国内高校刻苦钻研的充分肯定,尤其是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两所高校,在榜单中位次均名列前茅。此外虽然没有能够进入前万分之一,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工程学实力也都非常突出,其实不仅是前万分之一学科,哪怕是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学科都十分难得,同样值得大家关注。当然ESI指标仅仅是评价高校的参考因素,不宜过分追逐,真正值得大家关注的是高校的内涵式发展,以及为社会发展贡献的重要力量,不过这些通常也会体现在最终的数据指标之中。

撒穆

东南大学2020年“十大新闻”新鲜出炉!

东南大学2020年度十大新闻01东南大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教育事业发展扎实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坚持把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全完善疫情防控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完善领导指挥、统筹协调、监测预警、服务保障体系,压实防控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派出19批医疗队奔赴抗疫一线,为江苏疫情防控实现新冠患者“零病亡”和全国抗疫做出重要贡献,涌现出以邱海波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在全国、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抗疫先进典型。2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称号,1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人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校师生员工及广大海内外校友通过捐款捐物,参加志愿服务,定点帮扶、助力南华脱贫等多种形式支持抗疫。面对疫情,学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各项线上教学活动开展科学有序;细致筹划,安全顺利完成学生分批返校复学。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的双胜利。02东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引领带动党建质量全面提高。持续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和院系议事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完成32个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中央巡视整改、校内巡察工作不断深化,高质量完成第四轮、第五轮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巡察,实现对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院(系)党组织巡察全覆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03东南大学深入实施“三制五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东南大学实施跨学院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并首次实施“强基计划”,全校73个本科招生专业按14个大类和6个专业招生;大力推进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的“三制五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2019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9门;获批中国高校“金课”建设推进平台计划重点课题1项(全国5项);新增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5项,并列全国高校第四;获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3项,总数位列全国第三。新增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学校在加强研究生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着力推进高质量负责任导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层次和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形成具有东大特色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2020年12月17日,东南大学在九龙湖校区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持续深化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04东南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和开放办学国际合作持续拓展东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人事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育工作。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41人,创历史新高。东南大学曹进德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王承祥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学校深入实施“卓越大学伙伴计划”,积极开展高端国际合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利影响,开创“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与英国剑桥大学等5所世界一流大学新签了校级合作协议。成功举办2020年度高端论坛与联盟国际学术论坛。获批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05东南大学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双一流”周期建设圆满收官东南大学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持续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发展。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提升至全球101-150位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达16人次,新增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学科,新增工程学进入ESI前万分之一,13个ESI学科排名稳步提升,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分别位列全球第15位、第11位。2020年9月17日上午,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评估会在九龙湖校区举行,与会专家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东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任务全面高质量圆满完成。06东南大学科研奖励成果丰硕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东南大学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土木工程学院龚维明教授团队负责的“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土木工程学院吴刚教授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加平教授团队负责的“现代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估与收缩裂缝控制关键技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庆安教授团队负责的“高性能MEMS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07东南大学电子信息领域相继取得重要科研成果2020年4月,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研究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罗宇教授,在信息超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对电磁功能进行编程的光驱动数字编码超表面。相关研究成果以An optically driven digital metasurface for programming electromagnetic functions为题发表在 《Nature Electronics》上。论文通讯作者为东南大学蒋卫祥教授、崔铁军教授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第一作者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张信歌。2020年8月,由东南大学尤肖虎教授与赵涤燹教授牵头,东南大学、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紫金山实验室等单位联合完成的“Ka频段CMOS相控阵芯片与大规模集成阵列天线技术”成果通过了由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现场鉴定。这一成果将为我国5G毫米波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08大型公共平台和新型科研机构建设成效显著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共建获批两个国家级文科智库东南大学获批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前沿科学中心、国家江苏应用数学中心、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3个国家级基地。积极筹建国家集成电路EDA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急重症医学中心和极地环境动载荷模拟与实验设施大科学装置等平台基地。B5G/6G天地融合卫星移动通信平台、水下区域感知/通信/定位一体化网络系统启动建设,成立电磁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城市空间研究院、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2020年12月,南京市和东南大学签署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共建协议,尤肖虎教授发布了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创新重大成果(5G/B5G基带电路自动生成软件系统)。2020年3月,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成为东南大学首个国家级文科智库。2020年12月,新增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国家级文科智库。09东南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2020年7月31日上午,华为公司CEO任正非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左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广军会见了任正非一行。东南大学与华为公司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校企双方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2020年10月23日下午,东南大学-华为“运动健康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次技术委员会在四牌楼校区举行。该实验室将依托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学科,逐步做大健康研究,吸收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成为国家健康领域重要和领先的实验室。10东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成效突出东南大学全年共5255人次获94个类别的学科竞赛奖,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六,创历史新高。其中,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和高校先进集体奖;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4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五,并获得“优胜杯”。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项数量位列全省首位。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上,东南大学学生团队的“慢病管家——多层次、多方向志愿服务模式赋能社区慢病管理”项目获得金奖。来源:东南大学配图摄影|杭添 严宇腾 王宇豪曹骁勇 潘亚豪 等美编 |张佳妮编辑 |李启悦责编 |孙大云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东南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描金凤

高校做科研,望向更远处

核心阅读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在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同时积极落地转化、服务民生发展。多元的学科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队、丰富的研究资源,使得高校在科研创新中具备独特的竞争力,能够紧盯未来科技趋势,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超循环气动热力、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高能量物质……这些基础前沿领域,一直备受科学界关注。近日,教育部在7所高校立项建设前沿科学中心,旨在打造相关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在国际取得领跑地位。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主体,我国高校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要瞄准前沿领域,也要关切社会民生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崔铁军已经深耕电磁场和微波技术领域30年。他的团队于2014年率先提出用数字编码来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在物理空间上叠加了数字空间,用不同数字编码排列控制电磁波走向,诞生了世界首个现场可编程超材料。在崔铁军看来,高校科研应始终聚焦前沿领域,围绕国家战略、重大工程开展工作。近年来,高校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2018年,全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为5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1.1%,发挥着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前沿领域成果丰硕。在今年揭晓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从通用项目获奖情况来看,授奖项目共239项,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项,占授奖总数的82.8%;91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9项,占授奖总数的66.5%。除了引领科技发展方向,高校也在服务和响应民生关切。随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机器人科研开始与助老工程相结合。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宋爱国教授的团队与假肢厂合作,在传统假肢基础上增加了力觉、触觉等传感器,研发出灵巧的机械手。此后,团队又陆续研发了拥有电子皮肤的柔性触觉机械手,拓展了康复机器人的认知训练功能,并正在研制传染病生物安全检测机器人。此外,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梨的高效育种、月季栽培和运销、微细矿物颗粒的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也都反映出高校科研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国计民生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高校科研也要敏锐捕捉、与时俱进。”宋爱国坦言,服务社会民生要瞄准关键核心,再高大上的研究理念也必须落地,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利用多元研究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这些年,许多南京市民发现,扬尘污染问题在逐步得到缓解。这离不开“智慧工地”建设:在南京市900多个大型工地上,装配式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可以对工人是否戴安全帽、有无人员抽烟、大气污染指数等实时监控。这背后,是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相关团队在保驾护航。传感器何时安装、地下管线如何铺设、无人车线路怎样规划?要让科学研究与现实需求实现“握手”,需要科研应用管理各方面人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庆教授说:“智慧城市建设面对的是复杂的城市系统,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行管理,涉及众多学科、不同领域。”他认为,高校位于科研创新链条的最上游,不仅要与中游、下游的研究机构、企业等科研和应用主体紧密配合,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科背景多元、人才梯队完善、研究资源丰富的优势,让学科交叉、跨界融合成为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要求各高校在实现创新引领中,开展系统、深入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不久前,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意见时,也强调深化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信息科学、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东南大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谢芃认为,交叉融合的学科资源,使国内高校在发展前沿领域过程中,人才结构更多样,获得学术支持也更为灵活。他所在的研究院,就有来自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10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时常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碰撞出火花;两届研究生团队也来自多个本科院系,已在程序开发、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工作中挑起大梁、形成创造力,在教学相长中推动学术进步。眺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引当下科研方向2018年底,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新闻发布会在东南大学召开。按照惯例,关于科技发展和趋势等问题通常由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来发布,由一所大学独立发布并不多见。这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都是科技前沿热点,包括数字“克隆”人、6G移动通信先期研究、信息超材料、分子铁电材料、网络群体智能等。东南大学副校长丁辉介绍,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并提出这些科学技术问题,旨在使科学研究更加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形成支撑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引领性技术,做有前瞻性的科学研究。“铁电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在航天、信息、能源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声控开关、体温焊枪、B超探头等。”“分子铁电材料”的建议人、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熊仁根介绍,无机—有机分子铁电材料可以安装在心脏中,利用心跳形成的能量持续工作,实现对健康监测;也可以利用塑性相变产生大的熵值,用于不需要气体压缩来制冷的固体制冷空调中。1920年,法国人瓦拉塞克在罗谢尔盐中发现最早的铁电效应,揭开了研究铁电材料的序幕。100年后的今天再回望这段历史,熊仁根感慨万千:“高校搞科研创新,不仅要立足当前,更应该着眼长远。”未来目标也为当下科研指引方向。发布会上,熊仁根制定了团队科研的远景目标:从基础科学研究,到材料技术开发,到应用探索,全链条一体化推动分子铁电材料的发展,保持我国在国际研究的领先地位。一年多过去,当时的目标在逐步实现:团队有了高水平学术论文、更多的学界话语权、世界领先的成果应用。“用未来指导当下,我们增添了动力,也增加了信心。”熊仁根说。“在明晰定位、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学校科研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成果,在量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丁辉介绍,2019年,东南大学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304项,科研到款总经费超过28.3亿元,授权国内外专利1802项,位居全国前列。《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8日 12 版)

水静犹明

太出人意料?!这4所211大学科研经费全国排名前30,最高达12亿!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前不久发布的《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我国共有256所高校科研经费过亿元,清华大学更是以51.68亿元,排名第一;浙江大学以44.20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中山大学39.03亿元,位居第三,相比去年增加了19.73亿元,排名也从去年的第14位上升到第3位。科技经费前10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经费额均超过26亿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基本上科研经费前20名的高校,以理工类院校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理工科高校比文史类高校在科技经费申请上占据更大优势。浙江大学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清华大学。不难发现为什么浙江大学的实力在过去的几年里猛增。西安交通大学作为C9高校中唯一所经费不排在前十名(排名第22位)的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大学科技经费仅有6.08亿元,排名甚至没有进入前50,而兰州大学更惨,科技经费仅有3.79亿元。另外,一些具有明显行业优势的211工程高校甚至比不少985工程高校的科研经费都要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27)的科研经费是13.01亿,哈尔滨工程大学(排名28)为12.43亿,西南交通大学(排名29)为11.81亿,南京理工大学(排名30)则是11.51亿,超过了一些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等985高校。我们一起来看这4所大学为何能获得如此多的科研经费。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原国防科工委(现工信部)所属的“国防七子”院校,以航天、航空、民航为特色,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航堪称211院校里的翘首,拥有14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1个世界一流学科(力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航的共有三个学科入选A-,分别是力学、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PS:其实,因为江苏有了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985实力院校,导致南航的光芒被掩盖,如果放在外省,南航说不定也是妥妥的985院校啊。二、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隶属于工信部,是国防七校、东北五校之一,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的唯一获奖院校(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科研经费那么高了)。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两个(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入选A+,与上海交大并列全国第一。 三、西南交通大学教育部直属,并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是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西南交大的机械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西南交大以交通运输领域见长,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更是全国第一,也是“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A+,与东南大学并列全国第一!可见,其强大的实力! 交通运输行业也是国家近些年大力发展的产业,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南交大的科研经费如此之高了!四、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3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炮兵工程系,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2017年9月,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理工的“兵器科学与技术”入选A+,与北京理工大学并列全国第一!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