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发多少论文才有毕业资格?从40所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来看圣人不隐

博士发多少论文才有毕业资格?从40所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来看

读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发表论文来获得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这种论文被称为“资格论文”,但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硕士和博士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不相同,硕士资格论文许多学校要求公开发表省级以上刊物就行,最严格的基本上也只要求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而博士则要求非常严格,大多数博士都被要求至少发表两篇核心期刊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核心期刊是最低的,还要看发表的是SCI/EI还是国内的CSSSCI期刊,另外CSSCI中又分为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期刊之分。资格论文这一规定在大学惯行了几十年的制度,尽管反对声不断,却愈演愈烈。从十几年前大学一般要求发表1~2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即有资格可能获得学位,到近几年大学普遍要求发表2~3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才有资格可能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资格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前置程序制度涉及学生、教师、大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四方主体,尽管学生、教师群体反对强烈,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沉默中立态度下,大学作为这一制度的获益者理所当然地大力推行。毕竟从学术系统来说,衡量博士是否有毕业的资格就要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虽然这逐渐变成一个僵化的指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最新的一期中发表了一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的文章,这篇文章统计了40所大学法学博士的资格论文要求,具体如下:(注:表中C刊指CSSCI来源期刊,C集指CSSCI集刊,C扩指CSSCI扩展版。权威刊物、重要核心期刊、A级、B级,等等,均由学校具体规定。)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对论文篇数要求超过2篇,半数以上学校以CSSCI来源期刊等级作为资格论文考核的中心评价因子,40所大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差距巨大,排名第一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高的东南大学与排名末尾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低的中山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有很大差距。通过对比各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易程度排行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8年公布的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结果,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排名倒数的5所院校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但这4所学校在2018年的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B+、A、A、B+,表现十分突出。可以得出结论: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高低与学校法学学科实力的强弱、教育质量好坏并不必然存在直接联系。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应当与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易程度成正相关性,而目前部分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度畸高,与其大学排名、学位含金量不成正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数据来源,部分选自:张颂昀 龚向和,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8期

东南大学4月19日起错峰开学,博士及毕业班优先返校

新京报讯(记者 戚望)4月6日,东南大学发布通知称,该校学生将于4月19日起分期分批错峰报到。据了解,第一批返校学生为全校本科和硕士毕业班学生、全体博士生及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知称,全校教职工于4月13日开始上班。教职工须在东南大学信息化自助服务“健康申报”中如实提交相关信息。外地返校工作的教师,返校后应当遵守地方政府及所在街道、社区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并须连续居家隔离观察14天,其间无发热、咳嗽等呼吸道异常症状,苏康码显示为绿色后方可进入校园开展工作。东南大学提醒,所有学生均须按辅导员通知的时间返校,未接到通知一律不返校。学生在返程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和交谈,途中尽量不在公共餐馆就餐。东南大学学生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目前已接到东南大学关于返校时间的通知。4月19日,第一批返校学生为全校本科和硕士毕业班学生、全体博士生及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月6日,东南大学安排一、二年级等硕士生返校。5月20日-21日,东南大学一、二、三、四(五年制)年级本科生将返校。 除东南大学外,江苏省其他高校也公布了开学时间。南京大学将于4月28日第一批开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于4月20日第一批开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高校将于4月17日第一批开学。新京报记者 戚望 校对 贾宁

谁与

做博士有前途吗?博士毕业后留校的概率有多大?答案很现实!

你知道博士在我国有多么的稀缺么?大学会淘汰一部分人,研究生会淘汰大部分人,博士会淘汰绝大部分人,博士后跟国宝一样。不是说学历越高,就会怎么样怎么样,而是你学历越高,你在我国站立的位置就更高。我一朋友医学博士,他的家族就这么一个博士,亲戚都是大老板,每逢节假日,都是这些大老板先敬他酒。这不是钱的问题,是他们由衷地表示祝贺,也感到自豪,自己家族能出一个博士。毕竟博士不是说读就能读的。读博是很有钱途的博士在中国依然稀缺,现在很多公司的研发部门还是一博士难求的,很多普通高校教师中博士比例也还很低。所以目前博士毕业根本不需要担心就业的问题。现在很多省份都在引进人才,引进博士都会给钱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工作单位还会给安家费,所以,读博是很有钱途的。至于博士毕业能不能留校,这因人而异。总体来说,这几年留校越来越难,有很多的限制,985学校一般都要求本科是985.211学校毕业,不过要求会根据研究成果而变动。我知道的一个最牛B的一个例子就是现在东南大学的付大伟老师,他本科是一个二本,博士毕业直接留校晋升为正教授,但前提是人家博士期间发了很多篇顶刊,还有一篇Science。所以,只要你足够牛B就可以留校。博士能够毕业还是非常有前途的读博士不同于读硕士,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毕业之后可以去高校当老师,可以安心安排自己的科研、去研究所做科研也还是非常不错、去私企拿高薪水走上人生巅峰也不在话下,不济走个定向选调去当公务员也是不错的,这些都说明了读博士的美好前途,但是就算每个硕士生都知道这些还是只有20%不到的硕士生会选择读博士!读博士意味着你要忍受27岁多还无法养活家庭的现状,忍受无车无房的落魄,忍受日日煎熬的毕业问题等等!小编总结首先,国内不成文的规定是不留本校毕业的博士,这是国际通行做法,目的是防止学术近亲繁殖。实操过程中,国内各大学都有大批自己毕业的博士留校,原因在于前些年大学的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低,自己学校的老师在职读拿学位快!近几年开始严格了,你想留本校非常不容易。其次,博士有没有前途,也看你的读博专业和学术水平。如果你读文科的哲学、文学、历史,基本大前途没有,多半也是在学校任教职。如果你学术能力强,可以早点升教授,有声望,钱也多些。(前提是好大学。)最后,考虑投入与回报的同时,也可以考虑自己是否喜欢科研工作。如果不喜欢,不用勉强自己。

妄称文武

东大拟对52名博士做退学处理

对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作出果断处理,52 名博士生将面临退学。10 月 20 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上述公示信息介绍: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东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试行)》(东大校字〔2017〕70 号)《关于超期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及学位申请时限的通知》(东大研字〔2020〕8 号)和《关于对即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学籍预警的通知》(东大研字〔2020〕9 号)文件规定,拟对部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现将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 2020 年 10 月 20 日至 2020 年 10 月 30 日。公示表示,研究生本人对处理决定如有异议,可于公示期内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诉,逾期未提出申诉的,不再予以受理,学校将按照规定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公示期结束后,视为退学决定书已送达。此次公布的拟退学处理的博士研究生名单上共有 52 人,其中入学时间最早的一人为 2002 年入学,已经 " 读博 "18 年之久。此外,2003 年入学," 读博 "17 年的还有 2 人。《东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试行)》(东大校字〔2017〕70 号)第十八条规定: 研究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内完成学业。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 5 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 8 年。该《细则》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学校可予研究生退学处理的情形,包括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内未完成学业的情形。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发出类似消息。8 月初,南方医科大学 "11 名博士生将被退学 " 的消息引起关注。此外,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向部分学生发出 " 逾期警告 ",提醒研究生在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否则将有退学风险。辽沈晚报 · ZAKER 沈阳 记者 朱柏玲【来源:辽沈晚报·ZAKER沈阳】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钱作怪

做博士有前途么?博士毕业后留校的概率有多大?看完这篇就懂了

读博是很有钱途的虽然这几年博士也扩招了,有些人觉得身边有很多博士,但据统计从1978年到现在也就只有80万左右博士毕业。所以,博士在中国依然稀缺,现在很多公司的研发部门还是一博士难求的,很多普通高校教师中博士比例也还很低。所以目前博士毕业根本不需要担心就业的问题。现在很多省份都在引进人才,引进博士都会给钱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工作单位还会给安家费,所以,读博是很有钱途的。能不能留校,这因人而异总体来说,这几年留校越来越难,有很多的限制,985学校一般都要求本科是985.211学校毕业,不过要求会根据研究成果而变动。我知道的一个最牛B的一个例子就是现在东南大学的付大伟老师,他本科是一个二本,博士毕业直接留校晋升为正教授,但前提是人家博士期间发了很多篇顶刊,还有一篇Science。所以,只要你足够牛B就可以留校。看个人的科研实力目前是否能够留校,很重要的是看你的科研水平。如果博士期间能够发表高水平的文章,留校的概率较大,如果只是专业水平平平,留校的概率就小很多了。为什么认为没留校就吃亏了呢?博士毕业后必须留高校吗?这是不对,这个还要看你的专业,有些专业很多人并不留校。我们来看看北京大学2018年博士就业情况:其中博士毕业后7.13%到了党政机关;70.19%去了事业单位,这其中包括了去高等教育单位,占52.85%。也就是北京大学大概52.85%的博士去高校工作了。但是又有几个是留在北京大学呢?这个就更少了。也就是有近一半的人没有留在高校。小编总结读博士不同于读硕士,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毕业之后可以去高校当老师,可以安心安排自己的科研、去研究所做科研也还是非常不错、去私企拿高薪水走上人生巅峰也不在话下,不济走个定向选调去当公务员也是不错的,这些都说明了读博士的美好前途,但是就算每个硕士生都知道这些还是只有20%不到的硕士生会选择读博士!随着博士生越来越多,高校招收新老师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现在211高校普遍都要求你有海外留学经历,985高校的甚至都要求你博后经历+文章质量过关才有可能!

丰山犬

东南大学毕业以后升学就业咋样呢?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2017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学校位于南京,不是说到东南就都在福建,这点大家还是要注意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看来现在学校都想发展成综合性大学啊!但在大家心目中,它还是典型的工科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31470人,其中研究生15614人。这么多学生,就业或升学情况如何呢?我们以2017年东南大学毕业生数据为例,看看这所著名大学的就业是个啥情况?东南大学2017年共有毕业生9013名,其中本科生4101人,硕士生3801人,博士生1111人。这样看来本科和硕士计划是1:1啦!这个标准几乎是很多名牌大学的标配啦!东南大学的生源主要是江苏省为主,江苏省生源为3076人,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江苏的,其中本科生1190人,硕士生1452人,博士生434人,本科生源约占该年度招生计划的29%。本科生招生比较多的省份就是安徽的301人和河南的219人啦!再就是浙江的159人,山东的158人。关于毕业生的去向,本科生是以升学(境内外)、签约就业为主。而硕士和博士则是以就业为主啦!这也非常好理解,也符合当前的现实情况。本科生升学的有2038人,约占总体的49.68%;签约就业的有1770人,占总体的43.16%。待就业的有291人。硕士生签约就业的为3436人,约占总体的90.4%。这么看来,东南大学的博士都是历年毕业生或其他学校毕业生啦!国内升学的学生有1399人,都是以985,211或双一流大学为主:国内考研总体还是不错的,虽然也有考入上海科技大学这样的四非大学的,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以985工程大学为主,人数少的学校也有较多的211工程。出国留学的是啥情况呢?我们再看看出国留学的情况:留学总人数为737人,其中赴美留学的有288人,接近40%,其次是英国的有114人,占比15.47%,第三目的地是赴日本的93人,占比12.62%。我就奇怪了,南京被日本折腾的那么悲惨,怎么还有这么多的赴日留学的呢?难道是真的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吗?随便说说,去哪学习是大家的自由哈!在签约就业的学生当中,留在江苏当地就业的本科生有48.07%,比当地生源还要多,证明江苏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硕士研究生则达到了61.74%,博士研究生是78.02%。学历越高,留在当地的越多,看来经济发达的江苏的确能留住优秀的人才,比23%的吉林大学留在吉林省工作的比例高多啦!江苏省留在当地的主要是留在了省会南京,本科生就业的前五个行业是: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2,建筑业,3,制造业,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企业,5,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硕士生就业的前五个行业是: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3,制造业,4,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企业博士生就业的前五个行业是:1,教育业,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4,卫生和社会工作,5,制造业。从学历上来看,差别还是很大的,本科生就业主要面向的是一线,而博士生就业主要面向的是教育或管理行当,看来社会上多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至于具体的就业单位,本科生就业最多的是面向世界500强的公司,以华为最多,达到368人,国家电网公司203人,真正的招聘大户啊!这样总体看来,东南大学的毕业生还是很不错的,本科生有超过50%的进入了升学行列,即便没升学的,就业去世界500强的也是主流,这和东南大学的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还有东南大学的实力,江苏省的经济地位等一系列因素相关。总体来说,东南大学的工科还是很不错的,至于社会学科、理科等毕业,就没有工学就这么抢手啦!所以,上大学还是要选对专业的,不仅要报强势大学,也要报它的优势专业。关于东南大学,这个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言讨论

亚衣

博士招生达10万人,“混毕业”没那么容易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院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公布博士生扩招规模,引发舆论关注。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有人担心,博士生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和培养质量下降。一些高校为保证培养质量,相继出台“分流淘汰”机制。比如,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明确提到“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也发布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严把人才“出口关”,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不过,博士生培养是系统工程,分流和退出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环节,不是人才培养的终极意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应该在博士生入学后的培养阶段,即课程设置、科研素养培养等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仅以笔者所观察的一些文科专业为例,博士人才培养的部分中间环节还有可改进的空间。首先,课程体系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科的课程学分一般在20分左右,课程总数在8门左右,除却3门左右的公共课程,面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其余课程多是入门、导学性质,考核方式只需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低。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是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从身边一些博士生了解到,大家只是把博士课程看作完成“学分”的任务,第一年的时间为凑够学分,选修不少跟自己研究方向不相关的课程,第二年就直接进入论文开题阶段,研究问题难确定,研究方法不清晰,赶鸭子上架,“迷茫”在所难免。“唯论文”的科研评价体系,异化了博士生的学习目标和秩序。国内多数学校都以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为基本要求。在此并不是否定C刊的价值,若是直接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这于博士生未来求职而言,并无实际益处,毕竟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均以C刊为核心指标。鉴于当下C刊数量较少,不少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选稿偏重作者知名度和职称,博士生总体论文质量也无法与成熟的学者抗衡,而一些期刊也在缩减发表文章的数量,最终导致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不少人因发不了C刊而无法毕业。对博士生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过于单一,有没有更加多元、有效的评价方法,需要各个学校、学科立足实际情况,认真检视,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降低评价标准。导师对学生的投入和学生对科研的投入之间是正相关的,有的导师尽心尽责,定期开展学术研讨、读书报告等活动,真正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有的导师负责博士生数量过多,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学生,还有导师行政事务繁忙,无法抽身,有名无实,完全靠学生自己摸索。毋庸置疑,考核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作为系统性的培养机制,任何环节设置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严格、有效的制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对博士生进行分流淘汰的同时,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考虑,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毕竟,在课程设置、学术训练、导师职责、评价方式等细节方面,仍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风回路

“博士分流淘汰制”真来了!多所高校发布实施细则,准备好了吗?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笑逐颜开写在前面:以美国博士的成长链条为例:美国“博士生”的入学门槛相对宽松,但“博士候选人”的遴选却非常严格,淘汰率也很高。“博士生”必须在一到两年内通过相当严格的博士资格考试,才能成为“博士候选人”,通过这种优胜劣汰机制筛选出有学术能力和有学术条件的人攻读博士。这种从“博士生”到“博士候选人”再到“博士”,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博士生的成长链条。这也保证了高质量博士的诞生。我国现状:第一,博士扩招已成定局。继硕士扩招、博士后扩大岗位规模后,部分高校也纷纷发出了博士扩招的橄榄枝。其中,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都发出了博士招生简章,明确提出扩大博士招生规模。而数量≠质量,如何解决数量与质量的冲突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图片来源:广州大学研究生院第二,博士研究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形成了博士研究生们入学前发奋学习,入学后得过且过的奇特现象,所以博士毕业后学术素养低。第三,由于没有淘汰机制,所以导师的压力不大,造成对博士研究生学习、研究督促、指导不力。对导师也没有形成激励机制,所以有些导师的真的很“水”。第四,淘汰机制的缺失导致部分博士研究生的读研的目的发生蜕变、求学动机开始异化。思考:随着我国研究生博士生扩招政策的实施,博士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如何保证博士生的质量?对策:“博士分流淘汰制”的横空出世,使得国内博士面临着生存危机。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便明确提到要“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还发布了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分流一般在博士的中期考核后进行。从实践来看,分流一般有三种结果:直接退出;向较高一级分流培养(比如硕转博);向较低一级分流培养(比如博转硕)。曾经被认为是“走个过场”、“纸上谈兵”的博士分流,真的要来了,作为博士的你准备好了吗?一点小tips调整心态,适应孤独读博过程中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使得很多博士生选择了退学、混日子或轻生,读博需要你有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撑,读博的过程是十分煎熬的,我们经常讨论的博士脱发、失眠、抑郁、自杀等都充斥着整个博士生活。一入科研深似海,从此只有读书时,所以在读博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接受各种挫折,并耐得住孤独,学会适应孤独。认清自己,quit or accept可能有人会问,如果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就是两条路,一条quit,一条继续读下去。quit就不多说了,估计你也不是很想quit。不过过去的都是沉没资本,不要也罢,这点要想明白了才能洒脱。另一条就是继续读下去了。“既来之则安之”,不管你喜不喜欢,他就在那里。所以不管你是否读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都要接受现状,熬过这4年。既然选择了读博,你只管奋力前行。不过最好先弄明白,到底是不喜欢目前的专业,还是不喜欢正在做的课题?课题不喜欢,没有进展,做不下去,或许换个课题就能解决了。不管是专业内课题,还是跨专业课题,都是可能的解决方向。培养兴趣,确定方向许多学科的博士学位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拿,只要下够苦功夫,用笨方法也能最终毕业,最困难的基本上都出在你不喜欢这个东西,读博对你来说就是一个任务,稍微一遇到一些挫折,你的心里就会爬满抱怨感和强烈的无意义感,然后科研进度就会无限期停滞,最终导致延期。所以应培养个人研究兴趣,选定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之后奋力前行。还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对学科很感兴趣,其实内心深处他只是对这个名校或者博士头衔感兴趣而已。尽快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博士只是对某一领域的精通,博士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朝着这个研究方向去努力,争取在这个研究方向内有所建树。夯实基础,多发paper厚积才能薄发,所以科研的过程中要克服功利性,戒骄戒躁,打好理论基础,做好理论积累。当然理论积累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文献,多多阅读文献。以自身为例,由于老板属于散养,所以在科研过程中我就是“自己找paper看”+“自己找idea做”+“主动和老板师兄讨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读文献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目标,主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文献和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献的章节内容。夯实了理论基础之后就是形成自己的idea去写论文,在形成idea的过程中要多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果换一种方式行不行?为啥结果这么优(扯)秀(淡),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等等。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术研究要多和他人讨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程度不一样,可能与老板师兄一交流,老板一challenge,idea就出来了。当然做研究要耐得住孤独,但是此孤独非彼孤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要多于他人讨论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获得更多的灵感,所以做研究不是闭门造句,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与会议中的大咖进行交流,多参加学术沙龙,如果有交流或交换的机会可以出国交换,开阔视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构思idea,绞尽脑汁推公式,设计算法,读文献,然后就是试错,尝试哪条路是通的,关键在于极少有人告诉你你现在这条路对不对。读博早晚是要跳出自己导师的知识范围的,如果一直在其内打转,我也不认为这是合格的博士的表现。因此读博的过程中存在着狠毒苦需要你独自去吃,可能有人苦于:入门老板不管,对领域不了解,没有基本能力,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师姐师兄取经,不知路在何方等。切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写在最后: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信不信,“博士分流淘汰制”就在这里,不久的将来,“零淘汰”的博士培养机制终会终结,正在读博或想要读博的你,准备好了吗?

北山

“博士分流淘汰制”真来了!多所高校发实施细则,你准备好了吗?

写在前面:以美国博士的成长链条为例:美国“博士生”的入学门槛相对宽松,但“博士候选人”的遴选却非常严格,淘汰率也很高。“博士生”必须在一到两年内通过相当严格的博士资格考试,才能成为“博士候选人”,通过这种优胜劣汰机制筛选出有学术能力和有学术条件的人攻读博士。这种从“博士生”到“博士候选人”再到“博士”,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博士生的成长链条。这也保证了高质量博士的诞生。我国现状:第一,博士扩招已成定局。继硕士扩招、博士后扩大岗位规模后,部分高校也纷纷发出了博士扩招的橄榄枝。其中,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都发出了博士招生简章,明确提出扩大博士招生规模。而数量≠质量,如何解决数量与质量的冲突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图片来源:广州大学研究生院第二,博士研究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形成了博士研究生们入学前发奋学习,入学后得过且过的奇特现象,所以博士毕业后学术素养低。第三,由于没有淘汰机制,所以导师的压力不大,造成对博士研究生学习、研究督促、指导不力。对导师也没有形成激励机制,所以有些导师的真的很“水”。第四,淘汰机制的缺失导致部分博士研究生的读研的目的发生蜕变、求学动机开始异化。思考:随着我国研究生博士生扩招政策的实施,博士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如何保证博士生的质量?对策:“博士分流淘汰制”的横空出世,使得国内博士面临着生存危机。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便明确提到要“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还发布了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分流一般在博士的中期考核后进行。从实践来看,分流一般有三种结果:直接退出;向较高一级分流培养(比如硕转博);向较低一级分流培养(比如博转硕)。曾经被认为是“走个过场”、“纸上谈兵”的博士分流,真的要来了,作为博士的你准备好了吗?一点小tips调整心态,适应孤独读博过程中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使得很多博士生选择了退学、混日子或轻生,读博需要你有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撑,读博的过程是十分煎熬的,我们经常讨论的博士脱发、失眠、抑郁、自杀等都充斥着整个博士生活。一入科研深似海,从此只有读书时,所以在读博的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接受各种挫折,并耐得住孤独,学会适应孤独。认清自己,quit or accept可能有人会问,如果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怎么办?就是两条路,一条quit,一条继续读下去。quit就不多说了,估计你也不是很想quit。不过过去的都是沉没资本,不要也罢,这点要想明白了才能洒脱。另一条就是继续读下去了。“既来之则安之”,不管你喜不喜欢,他就在那里。所以不管你是否读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都要接受现状,熬过这4年。既然选择了读博,你只管奋力前行。不过最好先弄明白,到底是不喜欢目前的专业,还是不喜欢正在做的课题?课题不喜欢,没有进展,做不下去,或许换个课题就能解决了。不管是专业内课题,还是跨专业课题,都是可能的解决方向。培养兴趣,确定方向许多学科的博士学位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拿,只要下够苦功夫,用笨方法也能最终毕业,最困难的基本上都出在你不喜欢这个东西,读博对你来说就是一个任务,稍微一遇到一些挫折,你的心里就会爬满抱怨感和强烈的无意义感,然后科研进度就会无限期停滞,最终导致延期。所以应培养个人研究兴趣,选定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之后奋力前行。还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对学科很感兴趣,其实内心深处他只是对这个名校或者博士头衔感兴趣而已。尽快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博士只是对某一领域的精通,博士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朝着这个研究方向去努力,争取在这个研究方向内有所建树。夯实基础,多发paper厚积才能薄发,所以科研的过程中要克服功利性,戒骄戒躁,打好理论基础,做好理论积累。当然理论积累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文献,多多阅读文献。以自身为例,由于老板属于散养,所以在科研过程中我就是“自己找paper看”+“自己找idea做”+“主动和老板师兄讨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读文献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在读文献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目标,主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文献和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献的章节内容。夯实了理论基础之后就是形成自己的idea去写论文,在形成idea的过程中要多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果换一种方式行不行?为啥结果这么优(扯)秀(淡),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等等。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术研究要多和他人讨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程度不一样,可能与老板师兄一交流,老板一challenge,idea就出来了。当然做研究要耐得住孤独,但是此孤独非彼孤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要多于他人讨论沟通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获得更多的灵感,所以做研究不是闭门造句,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与会议中的大咖进行交流,多参加学术沙龙,如果有交流或交换的机会可以出国交换,开阔视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构思idea,绞尽脑汁推公式,设计算法,读文献,然后就是试错,尝试哪条路是通的,关键在于极少有人告诉你你现在这条路对不对。读博早晚是要跳出自己导师的知识范围的,如果一直在其内打转,我也不认为这是合格的博士的表现。因此读博的过程中存在着狠毒苦需要你独自去吃,可能有人苦于:入门老板不管,对领域不了解,没有基本能力,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师姐师兄取经,不知路在何方等。切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写在最后: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信不信,“博士分流淘汰制”就在这里,不久的将来,“零淘汰”的博士培养机制终会终结,正在读博或想要读博的你,准备好了吗?此时我只想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来源:募格学术;作者:笑逐颜开

武辅

勤读3年,东南大学这位博士通过视频完成论文答辩,全票通过!

经过将近三周的磨合,想必大家已经逐渐适应了线上教学,可你知道吗?今天,线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也已经在我东实现了!现在,小编就带大家一探究竟!3月11日,东南大学一场特殊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正悄然举行,身处江西抚州的医学院博士生乐凯正在经历他人生难忘的一次答辩——博士论文视频答辩会。这是自疫情暴发以来,东南大学举行的首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为什么线上答辩得以实现?疫情暴发后,为尽可能减少疫情对毕业研究生深造、就业造成的影响,并同时保证学位授予质量,东南大学创新管理模式、简化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统筹安排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学位授予工作预案。学校先后发布了《疫情防控期间硕士研究生答辩申请、论文送审流程》《疫情防控期间博士研究生答辩申请、论文送审指南》等非常详尽的线上答辩申请办法。针对毕业研究生尤其关心的是否可以在线进行论文视频答辩问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报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基于“合法、合规、规范、公正、公开”原则,制定了周密细致的《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学位论文视频答辩流程》……这一整套符合答辩程序要求的在线答辩和投票操作方案,精心设计了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保障措施,确保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研究生深造、就业造成的影响。积极准备,疫情却打乱计划乐凯2017年考入东南大学攻读儿科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勤奋学习,修完了专业课程并且提前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论文盲审于1月8日前返回,并顺利通过。按照原定计划,乐凯将于2月上旬进行答辩,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毕业研究生的各项工作安排。心怀医者责任,申请视频答辩疫情发生后,作为一名曾经的医务人员,乐凯一直期待能尽早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成为医疗战线上一名真正的战士,尤其是在力战疫情的特殊时期,能学以致用、治病救人。于是他在3月初第一时间向学校提出了视频答辩的申请。周密规划组织,答辩顺利进行在收到乐凯同学的视频答辩申请后,医学院和研究生院学位办相关老师周密规划组织了在线答辩方案,帮助答辩委员和答辩学生提前熟悉视频会议平台,并针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应对预案,保证了答辩过程的顺利进行。下午3时,东南大学医学院乐凯的博士学位论文视频答辩会准时开始。乐凯与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的五名委员分别在江西抚州、南京、重庆等地,通过视频的方式参加了这场非同寻常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议。视频答辩严格按照《东南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暂行工作细则》的相关程序规范进行。在近两个小时的答辩中,乐凯同学向答辩委员会汇报了其学位论文《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其乙酰化修饰在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主要工作,并逐一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答辩委员会委员对答辩过程和结论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进行无记名投票。最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张志珺教授宣布答辩委员会全票通过乐凯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其医学博士学位。答辩结束时,乐凯激动地说:“疫情虽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学校秉持‘以生为本’原则,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降低疫情对我们学生毕业、深造、就业造成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研究生顺利毕业。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战胜疫情!”来源:东南大学 编辑 | 张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