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东华理工大学2020考研预调剂信息发布!若狐不偕

东华理工大学2020考研预调剂信息发布!

各位考生:根据往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复试分数线,结合我校考生初试成绩情况,2020年我校有部分调剂名额。我校接收调剂的专业(领域)执行的是国家A类复试分数线,欢迎广大考生积极申请!奖助学金政策我校为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覆盖面广、极富竞争力的奖助学金,其中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100%覆盖,具体如下:预计接收调剂的专业(领域)各专业(领域)均接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调剂,复试分数线待国家线公布后可在我校网站查询。(一)全日制学术学位(二)全日制专业学位(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调剂条件1.本科毕业生(含应届生);2.符合我校招生简章中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且报考专业与我校招生专业相同或相近;3.初试成绩(总分、单科)均达到报考及调入专业的国家A类复试分数线;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调剂程序1.国家复试分数线公布前,可按各招生学院指定方式进行预调剂登记,或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预调剂系统开通后进行登记。2.国家复试分数线公布后,符合我校调剂条件的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平台,通过自己的报名账号进入考生调剂服务系统,选择“东华理工大学(10405)”和“需要调剂的专业”提交“调剂申请”,并按照要求做好相关工作。3.鉴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复试工作我校将根据教育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通知及时向考生公布,敬请各位考生密切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相关通知。4.预调剂专业的相关信息可查阅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详细调剂信息请参见学校官网

机器猫

东华理工大学2020研究生招生预计接收调剂的学科专业发布!

4月20日,东华理工大学发布了该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相关内容如下:各位考生:根据2020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复试分数线,结合我校考生初试成绩情况,我校有部分调剂名额。我校接收调剂的学科(类别、领域)执行的是国家A类考生复试分数线,欢迎广大考生积极申请!预计接收调剂的学科(类别、领域)可接收调剂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均接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调剂,全校共3个调剂名额;“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复试总分线为教育硕士280分;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200分;工商管理硕士160分;单科分不低于25分。全日制学术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具体的调剂名额以中国研招网“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公布的为准。详细调剂信息请参见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百忧解

从“研”出发,培养勇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任煜在广西柳州融水镇苗美双龙沟社区指导女孩折纸。廖子渊摄/光明图片沈阳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研究生在温室大棚查看西瓜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杨青/摄东华理工大学邓居智教授带领科技防汛博士团,对江西九江芙蓉河内堤进行地球物理“CT”,为防汛抗洪提供治理依据。新华社记者李鑫/摄【专家·面对面】对话嘉宾: 杨 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军政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 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报记者: 邓 晖 周世祥 杨 飒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研”出发,肯钻研、能钻研的研究生该如何培养?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选拔、过程培养、课程设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变革?我们约请三位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是钻研探究,也是精通突破教育周刊: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对研究生提出了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科的研究生而言,“研”表现为什么?杨斌: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像本科教育突出“本”字,都是富有思想性、启发性的点睛之笔。“研”字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旦陷入偏狭的误区,可能与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背道而驰。“研”,是钻研探究,精通突破。站在本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审辩式、建构性、创新型的学习特征更为显著。学术型研究生钻研探究,创造某个学科前沿的新知,让人类“知”的半径扩增;专业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标是成为某一实践领域的专精人才,让人类“行”的效益提升。以学术和专业这两个维度,还可以组合出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这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经过近40年的探索而明晰坚定了的一条分类培养的道路,是一条对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界以及全社会认清并落实“分类培养”,能够极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产力。突出“研”,绝不是说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学术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不是说发表论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说进入学术机构或者教研单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业。衡量研究生的培养成效,设立能力和素质提升指标体系,一定要分类而行,才更科学准确,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王军政:有个形象的比喻是本科是“学矿”,知道什么是矿,硕士是“采矿”,博士是“探矿”。仅对博士而言,“研”也不尽相同,对于理科基础学科的博士,“研”更多地在于探索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对于工科技术型博士,“研”在于突破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复杂性综合技术的创新研究。而对于工科工程博士,“研”瞄准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更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对硕士而言,一部分是为博士提供优质生源,要培养颠覆性、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为将来博士阶段做准备,或为走入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专业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要成为一个大领域而仅非一个学科的行家里手,最终成为各行各业里能够提供技术方案的领军人才。突出“研”,紧抓课程科研改革,把好“入口”“出口”关教育周刊:让“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杨斌:突出“研”,要狠抓研究生课程质量。因为研究生毕业有学位论文这一关,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某种放松的倾向,表现为研究生课程在设课、课与课的关联逻辑、内容更新、教学法、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研究生课程在体系的完整、平台课的宽厚、内容的新与深、教学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与贡献度、课程考核评价的综合性等方面上都大有潜力可挖。学位(分)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课程工作组,针对性地研究与改革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教改要从项目深入到课程层面,并抓住不放,直到让研究生课程整体质量出现大的改观,涌现出一大批研究生精品课来,这是“研”的基础。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也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学位授权、评估审核要真去看课的实情而不只是看课程清单和教师名录。王军政:除了课程体系要大力气设计外,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由浅入深,如果一上来交给学生非常困难的问题,一是无处下手,也容易打消其科研兴趣。北京理工大学的不少硕士生参加学生科技竞赛,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让不同学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相互学习、沟通、讨论,不断深入,将所学原理、机理变成模型,通过参赛、获奖,信心就更强了。课程、科研二者应是统一的,课程支撑科研,教师从科研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郭娇:以新设的第14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为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突出交叉性。从课程体系来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实施起来需考虑以下细节:学校教务部门或研究生院对跨系或者跨校课程的学分互认;院系给研究生选课留下一定空间;导师对研究生选课计划进行“把关”,尤其是培养方案之外的课程。地理位置接近、学科互补的学校可实现线下联合培养;线上课程经过前期准备与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实践也可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教育周刊:在“入口”上,应如何突显对“研”的考察?在“出口”上,如何加强对“研”的把关?杨斌:突出“研”,要在人才选拔的入口更有效选材。根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赋予导师和专家组以更大的选材主导权,强化申请与复试中对于学生的兴趣、潜质的考察考核,更注重发掘富有创见和钻研精神的苗子。这需要导师和专家组下更大的功夫来选对人,院校设计更为立体丰富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招生政策进一步改革,真正能招到可“研”之才。学术型要考核学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挑战既有权威观点的自信,攻克学术难题的热望,耐得住冷板凳考验的坚韧等。专业型要真正了解考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与品格,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本领等。选对可“研”之才,是“研”的前提,“入口”关既要严,也要深和活。要改革出口的评价方式。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评定标准要破五唯,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要围绕学生的创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以此作为“研”的保障;而不能把关注点转移到“学术期刊发表数量”上,这会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选题导向,研究生是否肯下笨功夫走远路都产生不利影响。要认识到分流淘汰对师生而言是包含坏消息的好事,能激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发展自己,而不是蹉跎耽搁在不适合的角色中。王军政:在“入口”上,选拔要注重体现科学性、公平公正性。考核应该包含对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考核,复试、面试很重要,应当加强。此外,还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严格程序和公示,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都可以进行考核筛选。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还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国外交流访问等可以适当纳入考核内容,重视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中期考核等。对于出口关如何分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采用博士学位和毕业证分别授予的方式,如果学位论文还达不到水平,给予毕业证而非学位证;本科直博的可采用授予硕士学位分流等措施。郭娇: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进行的《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数据调查表明85%以上的在校本科生有读研意愿,八成以上倾向于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国内考研竞争更为激烈,高校需要从更多报考者里选出优质生源。对“研”的能力考察可侧重博士生的招生体制改革与分流淘汰机制。博士生培养可适当增加直博比例,一方面衔接高校本科阶段的“强基计划”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打造贯穿本硕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直通车”。另一方面优化培养过程里的分流淘汰机制,例如直博生在读博三年内未能开题或通过资格考试等可获得硕士学位退出。践行“研”,构建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教育周刊:在“研”的践行中,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有没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杨斌:突出“研”,要对专业型学位的培养质量建立起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近年来,尽管教育部明确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多样形式,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院校和教育部门的认识也还不一致。专业型研究生应建立起以职业胜任力为长期导向,以知识、能力和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学位授予标准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不分类型都拿学位论文来要质量,这是对人才质量的粗放错判。王军政:其一是课程体系,专硕和学硕有些课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课、外语课、数理基础课等,而30%~50%的课程应当有所区别。其二是培养过程,要强化导师招生管理,招生类型和导师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导师研究方向偏理论基础,有的偏技术应用,如果一个导师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可以同时招学硕、专硕,但如果只具备一种能力,就只能带一种类型,否则可能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四不像”。此外,可以探索打通两类硕士的新招考机制,如采取“先招考,后分流”方式,“入口”都是硕士,进校后再通过学生兴趣和其他选拔方法确定读学硕还是专硕;或招考后有交叉、互换的通道,如经过相应考核,根据个人的意愿、满足一定条件,专硕、学硕可以互相转换等。郭娇:基于前面提到的培养类型与学科差异,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参与导师的课题、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尤其是博士生论坛)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重点略有不同,理想状态是学术训练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嵌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里。对特定学科(例如医学、教育),这种临床诊断、学校见习、田野研究或实地考察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里不可替代,是在真实情境里综合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影响他人或产生社会效益。【来源:光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天之所助

不是211或985名校,考研时就不值得选吗?

如今就业形势严峻,选择考研的同学越来越多,能够读研的人自然很幸运。不过就在今年研究生刚开学不久,不少准研究生选择退学重考,确实让人意外。这里面有很多是调剂到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的考生,但也不排除有从双非院校(全日制研究生)退学重考的,他们大都是一志愿报考名校失利,调剂读研的。这样退学重考的同学,自然还是想去211和985名校读研。双非院校的研究生资格轻而易举的就舍弃掉了,这是不是说明了双非院校不值得读?那么,对于考生来说,难道读研只能选211和985名校,才有好出路吗?不是211和985大学,考研时就不值得选?这样择校在双非读研也有好出路!最近有考生留言询问小水考研择校的问题,其中就在名校和双非院校之间纠结。他本科是宜春学院,今年六月才决定考研,从备考到现在还没具体确定考研院校。在目标院校里他锁定了江西境内的南昌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如果选择南昌大学这所211名校,那么他很可能今年因为准备不足,考不上研究生,或许还要再考一年才可能读研。如果选择东华理工大学,今年走的可能性非常大,毕竟考研难度降了很大档次。起初他也想过求稳,选择考东华理工大学,但他的直系学长考福州大学,复试被刷,调剂到了东华理工大学,但最后却没有去读,回来二战继续考。学长告诉他,要考研就选名校,不能去985名校读研,最差也要选个211,这样对以后的发展和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普通院校的研究生质量很差,不值得去读。这一番话,这使得他犹豫了。但真正到了考研报名的时候,他却无法确定院校,因为选南昌大学意味着失败,还要二战,选东华理工大学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一时间难以抉择!既然他将院校选择在南昌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之间,这样的话就很明确了,在择校的时候只需要按照以下方面考虑,最终做个抉择就可以了!01、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如果考生有考博的打算,或者想在名校读研的话,有条件二战,那就放手一搏,坚持选南昌大学这所211。不过,在和小水的交流中,他读博的意愿并不强烈,反而更倾向于就业。那么,这种情况下,他就没必要再花一年再考了,求稳的前提下,自然是要选择东华理工大学。02、跟对导师,普通大学的研究生也可以选虽然名校的研究生肯定好,但是双非院校的一些导师也比较厉害,在学术领域有话语权,跟对这样的导师,就算是普通一本,读研出来质量度也高。一般来说在实力强的大牛导师手下读研,毕业后竞争力较高,想考博的话导师也是一大助力,想去更好的名校读研也不是不可能!03、双非211院校的王牌专业非常值得去读双非大学的一些王牌专业也非常值得去读,可能这所学校并不见得有多好,但专业够强的话,读研出来也有很大的前途。研究生阶段,学校的光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除了导师之外,更让人在意的考生就读的专业。不少双非院校的专业,水准不亚于一些985名校的,所以读研出来质量也不低!因此,非211和985院校的研究生也值得报考,只不过考生要结合以上几个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样未来才会得心应手。无论是考博还是就业,都是不错的选择!也有人觉得花两年考个211名校研究生不亏,不少同学一战失利后,将希望都压在二战上,以为再考一次研究生,成绩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即使考个名校也容易,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并不是!考研二战的时候考生不仅要面对各种压力,来自生活和就业各方面,还有考研始终在改革变化,你不知道明年的考研内容是不是还和今年一样。就算是考同样的专业和学校,内容不变,复试线也可能因为考生增多而大幅度提升。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所以考生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未来,而是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能一战成硕,就不要想二战的事情,选好了就去努力,别让自己后悔!如果你的本科是一所211名校,你备考时间太短,又不想二战,你在考研的时候会考虑双非院校吗?如果你调剂的时候只能选择双非院校,你会去读研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自动化专业的985名校考生,考研如何择校才好?本校能选吗?没有工作,还打算异地考研的同学,只有暂住证就行了吗?2021年研究生报名已开始,今年考研的四大新变化,考生请注意!

谜之音

为何基础差的人备考两个多月就考研成功了?其中的秘密很多人不懂

基础差,备考两个多月还能成功读研?这份考研秘籍也许更适合你!还有不到三个月就考研初试就到了,在考研备考的初期,不少同学看到一些考研经验贴中,一些逆袭名校的同学只准备了三个月就成功读研了,也真的有这种学霸。更离谱的是,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到了正式考研报名的时候才备考,两个多月就成功读研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基础差的同学想成功读研,如何准备才好?为何基础差的人备考两个多月就考研成功了?其中的秘密很多人不懂说起基础差的同学还能考研成功,小水不得不提去年一位成功读研的同学,她当初并没有想过考研的问题。在大四的时候参加了几次招聘会,又自己投递简历后,才发现工作并不那么容易找到。而当时已经十月份,所以她临时起意打算考研。她选择了考研,心理上还是惴惴不安,因为她同学考研最迟的也是大三下学期准备的,而她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更为糟糕的是,她在本科阶段成绩不是很好,专业学得也差,基本上只是及格的水平。所以结合她自身的情况,她在听取了小水的意见和建议后,选定了学校和专业以后,只短短用了两个多月,她就成功读研了。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她成功的经历值得每一个考研的同学借鉴!01、选择难度不高的学校,本校考研是首选在正式打算考研以后,这位同学权衡利弊,觉得自己没必要去竞争985名校,只需要读个研究生就可,所以在哪里读研都是一样。再者,短短两个多月想考进名校显然不太可能,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能考上的学校,而本校考研就是首选。选择本校考研的优势非常明显,考研真题都能如愿得到,运气好的话还能得到在读研究生学长学姐的指导,一些导师也许还会给予一些中肯的建议,这样的话,考生复习起来非常有针对性,初试过线的概率也大,而本校考研,过了初试基本上就等同于读研了,复试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罢了。02、选择专业难度小的学校,考察内容单一,更能得高分同一个专业不同的学校考研考察的内容都不一样,以古代文学为例,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要考语言综合和文学综合,参考书动辄几十本,不少同学从大一开始备考尚且难以通过初试,所以这种难度的学校就不需要考虑了。而有的学校考察的内容就比较单一,每年考察的内容都差不多,真题还有重复考的可能,如去年湖南科技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只考察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内容,参考书只有四本,而这四本书也都是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学过的,考生只需要好好复习一遍,分数都不会考得很低。03、文学类考研院校选择理工类,反之亦然一般来说,文学考研报考师范类大学难度普遍都高,报考人数也多,而理工类的院校虽然招生数量不多,但基本上没有几个人报考,只要有人报考,过线后基本上都会被录取。如陕西理工大学每年都会招收大批文学类专业的调剂生,而一志愿报考的同学却非常少,所以这种情况下选择陕西理工大学考研更容易成功。以上三点如果考生在选择院校的时候同时满足,那么考研成功的概率大大提升。所以即使到考研初试只有两个多月,想要读研的同学按照这些方法试试,还是有很大概率成功的,毕竟就有同学这样成功过。不过,有一点小水指出的是,今年很多考研院校已经改革了初试和复试内容,如果按照去年的考研内容准备,肯定会吃大亏。像之前文中提到的湖南科技大学的文学类专业也已经改了考研内容,加考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内容,其他的学校改革部分更大。然而,还是有一些院校依旧没有更改考研内容,只需要按照之前的考研内容准备,就能轻松读研,如东华理工大学的文学类专业,考研的同学都可以看看。你觉得两个多月备考考研能成功读研么?如果你的考研院校改革了考研内容,你会选择更换考研院校么?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文益

为何专业基础差的人,备考两个多月就能成功读研?实用的秘籍来了

为何专业基础差的人,备考两个多月还能成功读研?实用的秘籍来了2021年研究生正式报名10月10日开始,距离正式考试已经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此刻才打算考研的同学,复习时间比较紧张,毕竟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专业基础不好的考生,现在才决定考研,复习时间只有两个多月,如何才能考研成功呢?专业基础不好,只有两个多月复习时间,如何成功读研?实用的秘籍来了!近来有位考生仔细小水考研的问题,他起初并没有想过考研的事情。但是由于疫·情的关系,他找工作受阻,迟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连想去实习都找不到公司要他。与他不同的是,他的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考研,光宿舍的舍友就有三位。在同学和舍友的影响下,他也临时决定考研,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择校,还有专业的选择也没有确定。一来他就读的学校并不好,只是一所二本院校;二来他的成绩并不好,只是一般,在专业排名在中下等。太好的学校他不敢报,太难的专业他也不敢选,所以这才找到了我。其实他的这种情况让小水想起来去年一位成功读研的同学小莲,小莲同学和他情况类似,可做借鉴!在找工作碰壁之后,小莲在九月才开始准备考研。她本科是闽江学院,考研的时候确定了古代文学专业,但是学校一直没定。鉴于小莲备考时间不多,她最后听从小水的建议选择了东华理工大学,该校的古代文学专业当时只考616评论写作和817中国文学史,备考起来也容易,这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01、备考时间较短,应舍弃名校以及难度难度较大的学校对于考生来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非常少的,所以本科不好的同学,不建议去考211或985名校,因为成功率很低。但考研难度较低的一本院校可以考虑,比如东华理工大学这种。02、东华理工大学这种理工类学校,报考人数较少对于文学类考研的同学来说,东华理工大学很少有人关注,所以每年报考的人数较少,考上较为容易。毕竟这是一所理工类院校,没了解的人还以为这所学校不收文学类研究生。03、考研内容单一,难度较低东华理工大学的文学类专业不考大综合,616评论写作和817中国文学史的考研参考书目也就大概六本左右,备考起来没那么麻烦。毕竟文学的考生大都有文学基础,复习起来也不困难,考过线也容易。综上各点,小莲最后考过了国家线,被录取为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当时上线的人数不多,她的分数也只过了国家线几分而已。小水特地查了一下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的招生简章,今年东华理工大学考研内容没有什么变化,考研内容延续以前,所以这所学校近期才打算考研的考生也可以考虑。不过除了东华理工大学之外,今年考研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文学类考研专业大都改成了大综合,只有极少部分院校维持原来的考研内容,不排除明年还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对于那些本身报考人数就少的考研院校来说,就算今年是第一年改革,考研内容不会很深,只是一般性内容,考研难度不会太大。如果考生本科就有开设研究生专业的话,为求稳上,也可以将本科院校兜底,作为最后的考研目标院校。考研选本校,只要过了专业复试线,基本上就等于录取了!因为对于一部分考生来说,有个研究生学历就够用了,没必要去竞争什么211或985名校。不得不提的是,不少人备考不到三个月就成功读研,甚至还去了名校。这不仅是因为这些考生实力本身就很强,而且他们的学校可能也是名校,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考取研究生相对容易。但对大部分普通本科的考生来说,想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逆袭读研,就是普通院校难度也不小,所以考生要慎重对待,既然决定考研,就该制定计划,踏踏实实去复习应考,这样就算专业基础差,也有可能成功读研。你觉得不到两个月的备考时间,最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确定了学校和专业,考生应先复习英语和政治,还是专业课放在前面呢?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保研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选中科大好,还是东南大学好?放弃到手的读研资格,退学重考,为何很多研究生会这样做?为何每年都有考研成功后却退学重考的同学?研究生说出其中原委

法藏

考研406分复试被刷:是“双非歧视”吗?

今年考研与往年有两点不同。一是遇上了新冠疫情,面试不方便,有的是“云面试”,增加了面试的不确定因素。二是面临研究生培养全面“拧扣”,各校更加重视面试,力保录取质量,以免给培养过程和毕业制造麻烦,所以面试权重也在增加。正因为如此,最近考研复试不断有正反两面的惊人消息传来。有的考生踩线进入复试,结果拿到复试第一,高名次被录取。与此相反,有的高分进入复试,甚至是400+的分数,出人意料地在复试被刷,真的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个中味道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今年工科分数线为264分,34所自划线工科高校分数线在320左右。400+的考试大神在复试中被刷,而踩线复试者却被录取,确实让一些人有些懵圈,这里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对于后续面试者和来年考研又有何参考价值呢?不妨分析一下。1、武汉大学遥感专业,一考生总分406、初试排名第四却被刷!5月14日,武汉大学遥感工程学院公布了最新的考研拟录取结果,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拟录取26人,除了6名优秀营员免复试录取之外,尚有20个指标从30名复试考生录取,复试率为150%。其中有一名考生,初试成绩406分,排在专业学位考生的第四名,结果被刷。在拟录考生中,有一位初试成绩只有354分,与此406分的考生相比,差了52分之多。为何出现如此奇怪的事情?是复试出现了某种状况,还是考生出了某种状况?其中的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探究一下。2、是否“双非高校”考生被歧视?此名初试406分的高分考生,本科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有的提出,是不是因为这名考生本科毕业院校不好被刷掉了呢?许多人脑子中都有“双非歧视”概念。高分考生被刷,脑子里面会立即蹦出来“双非歧视”四个字。不能说这种现象不存在,在人才市场就很普遍,但是在高校招生中应该极少见。那么,此位考生被刷是因为“双非歧视”吗?这得看一看情况。武汉大学采取“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专家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的“三随机”机制。从常识上讲,研究生复试中的选录,考察的重点是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与基本技能,这方面素质的在笔试中是难以体现的。在这方面,“双非高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与211、985高校还是存在一些差距的,应该承认这个客观事实,而不能戴着“双非歧视”眼镜去观察。从此次被刷考生的分布看,有武汉大学本校的,有吉林大学这所名校的,还有武汉理工(211)、湖南科大、华南农大、山东农大等高校的考生。此名406分考生据说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确实是“双非高校”,但他被刷应该与“双非歧视”没有关联,因为也有985、211高校考生被刷,更有武大本校考生被刷。从此次拟录取考生看同样如此,除了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考生之外,还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郑州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等校考生,其中东华理工就是“双非高校”。3、高分考生自己坦言“自己太菜了”。当事人又是什么看法?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此位被刷掉的高分考生恰巧发了一个帖子,说了自己复试的主要情况。他说,在机试的时候,电脑最后居然死机了。他感叹,还是自己太菜了。什么是机试。从武汉大学遥感学院公布的复试细则来看,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编程测试。这一项考核确实太专业了,对考生来讲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而且此项考试占到复试总成绩的15%。看来,此位高分考生被刷的直接原因可能出现在机试编程方面。从武汉大学遥感专业的计分方式看,初试成绩占比60%,复试成绩占比40%。从复试成绩看,最高的90.13分,此位考生只得了62.2分,相差高达28分之多。比较一下就看得更加清楚。有一名考生初试总分354分,比406分低52分,差距极大。可是,此生复试成绩是90.13分,406分考生复试成绩是62.2分。最终总评成绩是,前者78.53分,后者是73.60分,相差4.93分,相隔15个位次。4、复试成绩占比提升,竞争相当激烈。在往年,一些高校复试比率不大,加上复试成绩占比不高,初试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高分考生被录取几乎没有悬念,排位靠后的复试生往往信心不足。今年却大不相同。武大遥感专业今年的计分规则是,初试成绩占比60%,复试成绩占比40%。如此高比例的复试占比,如果考生复试发挥失常,很容易被排在后面的考生赶超。只有复试正常发挥加上还不错的初试成绩,才有最终成功上岸的机会。所以,考生千万不能轻视复试的准备工作,不要以为初试有了一个高分就可以高枕无忧。武汉大学的综合实力位居高校前列,其测绘与遥感专业是泰山北斗,全国之最,是高手们的向往之校,本来竞争就很激烈。相比一些高校的等额复试就可以看出此点。在专业实力方面,就测绘科学与技术这个学科而言,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水平,其它高校与武大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看,中国矿大是A-(排名第三),中国地大也才是B。同样是“双非高校”,东华理工大学有考生被录取,安徽理工大学的高分考生却被刷,估计与所在学校学科水平有一定联系。东华理工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的评估结果是C(与东北大学一个水平),安徽理工大学没有查到评估结果。这可能就是学校学科水平之间的差距,与“双非”不“双非”关系不大。5、结束语归纳一下,从此次高分考生被刷看,以下因素值得考生高度重视:(1)武汉大学位居高校前列,考源充足,本身就是竞争激烈;(2)武大的测绘科学与技术是全国第一,向往者很多,竞争更加激烈;(3)复试率高达150%,挑选范围很大,相对于等额复试,竞争难度自然要高出许多;(4)复试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40%,增加了低分考生翻盘和逆袭的机会;(5)高校相关学科水平对考生是有影响的,毕竟这是专业能力的比拼;(6)考生在复试中出了状况或是出现了意外,还有基本技能练习不足,或是对复试有所轻视而准备不足,都会较大的影响复试成绩。对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竞争激烈程度,从总评成绩看得更加清楚。见下图。最后,对于此位复试中被刷的高分考生来说,虽然就读于“双非高校”,但却敢于挑战,报考了武汉大学不说,还报考了全国第一的专业,这种精神值得肯定,这说明他很有自信。事实上,他也考出了406分的好成绩,表明他的自信是很有底气的。如此高分,表明他确实极为厉害,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虽有遗憾,但也不算太遗憾,毕竟与高手交过手,只要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赢得人生,祝福他。网友们,对于上述分析你有何看法,欢迎讨论。(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失言

进入十月份才打算考研,来得及吗?三个月考上985名校可能吗?

进入十月份才打算考研,来得及吗?三个月能逆袭985名校吗?2021考研正式报名还有几天就要开始了,很多考生临时才加入考研的大军。那么,进入十月才打算考研,来得及吗?考生如何择校、选专业,才能利用好这接下来不足三个月的复习时间呢?进入十月才打算考研来不及吗?掌握好这些方法,读研并非不可能!近来一位九江学院的同学咨询小水考研的问题,她进入十月份才打算考研,此时她的大学室友已经备考两年,她临时决定考研,未免太过仓促,所以一直没下定决心。她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仅仅用了三个月就逆袭985名校读研,天真的以为自己也可以做到,所以将考研目标院校定在了厦门大学。但小水和她聊了很久发现,她的基础并不是那么好,临时决定考研,还是因为当下疫·情问题,可能未来就业不是那么乐观,也是为了暂时躲避就业才选择考研的。那些三个月就逆袭985名校读研的考生是有的,但是一来他们学校可能本身就是名校,又或者他们基础就很好,所以备考三个月读名校是有可能的,但是她的这种情况,成为炮灰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十月份才开始打算考研,满打满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考生想要最大限度考上研究生的话,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从择校、选专业,再到复习,这些好经验值得借鉴!01、专业选择,以考研内容最擅长的为先考生先综合权衡自己的真实实力,看看哪门专业课学得好,那么考研内容就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以自己最擅长的知识点来考虑,选择考研的专业,这样准备起来比较容易,初试也容易得高分。不建议考生选择自己不擅长,甚至还没学过的内容,这样复习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如果考生的英语不好,可以考虑专硕研究生,因为专硕大都考英语二,英语二的难度低一些,过国家线还是不太难的。若是英语较好,学硕和专硕都可以,酌情选择。02、学校选择,以求稳为主,本校可做兜底在学校的选择上,考生要以本科就读的院校为出发点,酌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求稳为主。如果考生实力比较强,可以考虑211或985名校,实力不行,尽量在本科院校同级或者一本院校里做选择。必要时,考生可以把自己本科院校作为兜底院校,前提是本科院校有自己想考的研究生专业。03、考研报名可将冷门院校作为选择如果考生都某所学校和专业比较了解,那么可以考虑报考。一些院校连年招收调剂生,报考的人数比较少,基本上过了国家线就可以被录取,这种学校是比较稳的。不过,考生在考研报名时一定要避开一些有考研内幕的院校,比如部分学校故意把一志愿考生刷掉,把名额留给名校的调剂生,这种学校就非常坑,谁报谁就是炮灰。还有一种学校复试时歧视考生出身,非名校考生不予录取,连一本大学的同学都不要,这种学校肯定尽量不要选择!所以她的这种情况,厦门大学还是不要考虑了,很可能考不上。再加上没有名校情结,在哪里读研都可以,她又不想考太远的学校,那么就可以试试江西师范大学,或者东华理工大学,前者师范类专业还算可以,后者理工类大学,文学类专业考研难度相对低一些,报考人数不多,考试也容易。从现在到正式考研,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考生既然决定考研,自然要好好利用和规划考研时间,不然的话,到了考研的时候,很可能专业课都没有复习完,所以还是要好好规划一下的。如果你今年打算考研,老师劝你们考取本校,你会考虑吗?如果你本校就是一所211大学,你会将本校当作目标院校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家境不好,没钱读大学怎么办?这些实用的好方法可帮你解决!为何不建议考生盲目放弃调剂读研再考?二战成功的概率很高吗?为何在职考研的往届生,不愿让同事和上司知道自己考研?

制片人

研究生大清剿,67名硕士被退学

我国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机制,是该改变一下了。时间的脚步逐渐进入四月份,各院校研究生招录工作先后进入复试阶段,甚至部分录取已经结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会因上了岸而无比高兴,上不了岸的,就只能望洋兴叹,心里默默决定再来一次。可是,上了岸就真的安全了吗?事实上并不是那样。在经历翟天临事件,西安高校博士生轻生等一系列事件后,高等教育似乎开始换思路,这一换,关乎着众多学子的未来。最近,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他们中,有5名博士生、67名硕士生。这意味着,有博士生2010年就入学了,至今8年毕不了业。研究生遭清退,这事儿是认真的,可远远不止广州大学一所。从年初以来,据周刊君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所高校着手清退研究生。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了退学处理;合肥工业大学对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9名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284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入清退名单;吉林农业大学对34名研究生予以学业预警;西南交通大学拟对不合要求的2012级博士研究生和2014级硕士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西南大学将对不合要求的研究生学籍开展集中清理;大连理工大学启动2019年在学博士生清退、劝退和学籍预警工作;东北师范大学开展2019年度研究生清退工作;东华理工大学对研究生进行学籍清查工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展研究生清退预警工作……按高校已经披露的数字初步核算,至少500名研究生遭到清退或正面临清退风险。实际进行研究生清退的高校数,以及遭清退处境的研究生数,要远超于这个不完全统计。与去年华中科技大学将15名本科生将为专科相比,这个要严重得多,这份严重,也彰显了校方的认真。此举将有利于以后优秀人才的发展。清退一部分硕士生必将空出一部分国家资源,这份资源若是利用得好,优秀的人才将会得到更高的支持与待遇,从而助推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质量,助推教育发展,指日可待。这几年里,每年考研的人数几乎都在呈爆发式的增长,而这些人群里并不完全只是专心或者钟情于学术。更多的是为了拿到硕士文凭,从而提高学历层次,为找到好的工作奠定基础。显然,这部分人是不适合学术的,他们缺少的是对学术执着的追求与疯狂的热爱。另一类就是应用技术型人才通过自身努力考上研究生,但显然这部分人更加适合实践。学术需要热爱,有激情,能够沉得住气,功利化倾向小的人去做。优秀的人更加需要因材施教,引导不同的人去做适合各自的事情,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双枪侠

最容易“混淆”的两所大学,一个是211大学,另一个只是普通本科

在中国,大学的数量是非常的多,不同的大学,它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对于正在奋战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对大学的认识还不够多,很多大学的名字也从未听说过。不得不说,有的大学名字只有一字之差,让不知道学生都迷惑在其中。今天要说的两所大学,它们是最容易被学生“混淆”的,虽然名字很相似,但一个是211大学,而另一个是普通本科,你知道是哪两所大学吗?一起来看看吧1、东华理工大学说到东华理工大学,可能会有一大批学生不知道这所高校,它的前身是华东地质学院,是一所具有核工业部的大学。这所大学的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地学和核科学,并综合了多科学的地方高校。东华理工大学是江西省的一所高校,所以江西省的学生对这所大学会了解的更多,而它也是江西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所大学实质是属于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但是在中国普通的本科院校排名中,还是非常的不错。它校园总面积2500余亩,在校生3.2万余人其中包括留学生,其中研究生近1800人。东华理工大学现一共开设有20多个教学院校,共开设了68个本科专业。在这所大学中,教师队伍还是非常的大,拥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2、华东理工大学看到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它与东华理工大学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两所大学的性质是完全不相同。比起东华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又高了一个级别,因为它属于一所211的双一流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所大学在中国名校排名中实力是很强势的,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5位;在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位列第28位,它每年都会成为学生填报的热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王牌专业中,有12个是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特色专业,并赋予具有十足的权威性。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在每一年的高考招生中,录取分数线高出了一本线40-50分。实质不同的大学,它的平台资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像这两所大学,它们虽然最容易被混淆,但是背后的实力却悬殊的很大,在招生录取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有很大的差距。你也会被这两所大学给混淆过吗?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大学?欢迎你的留言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