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近日,澎湃新闻一则题为《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鄂尔多斯致歉:组织者不了解通知》的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看到相关报道时,201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王璇特别有感触。王璇回忆,由于学制是两年,2018年下半年,北师大心理学院一些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已开始找工作。“当时有不少学生反映,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只招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面十分窄。”王璇说,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还发了一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性质的说明》,解释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同。但据王璇了解,2018年之后毕业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仍会遇到因“非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不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但情况仍待进一步改观。北京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李韵目前正在关注招聘信息,她说,“比较委屈的点在于,我们经过系统化严格培养出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硕,最终却因为‘非全日制’被挡在招聘的第1道关卡外,在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招聘中不被认可。”近期,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很多招聘单位明确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中,诸如落户优惠、人才补贴、就业岗位等也只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世今生”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词进行准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相应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上述通知明确,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关于“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中的“原有规定”,2017年教育部还曾作出过解释。关于单证研究生,其中提到,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从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学位、无学历,俗称单证研究生。此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还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此前的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属于双证研究生范畴;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前后两届研究生迥异的求职境遇但实际求职中,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境况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鲜明反差。“2016年我们专业招的还是全日制硕士,2017年起招的都是非全日制,我能明显感觉到2016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比2017级的好。”李韵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专业,2016级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现在在高校工作,部分还是教学岗;而2017级毕业生里,绝大多数人都遇到在招聘第一关就因“非全日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明显不如2016级的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然而,李韵没有感觉到求职境遇有明显改善。“很多次,初看网上某条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很符合条件,点进去才发现要求学历为全日制。”李韵向澎湃新闻发来多条这类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些是招聘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的,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但无一例外都要求学历须为全日制。“有人一听‘非全’就觉得很水,怀疑是不是边工作边去买了个文凭,但我们学校真的对我们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很严格地进行培养的。”李韵有些委屈地说道,求职时,明明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却因学历为“非全日制”被卡,而同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更容易得到认可,这让人很难受。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确实跟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要少些,而导师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可能也相较少于全日制研究生。”苏州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苏铭对澎湃新闻说道。但苏铭认为,即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应该在招聘的前置环节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设置障碍,至少应该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收缩2017年3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称:政策(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的各方面规定)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换句话说,《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可能一度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研究生招生。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已呈缩减趋势。《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称: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其中如,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仅计划招生1800人。报告还称,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如何破解“同等法律地位”难获同等机会问题?同属“统招双证”、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处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些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存在非全日制却是统招统分、且双证齐全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提到非全日制就会被质疑含金量。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用人单位会更多参考人社部的政策,但据有些招聘单位称,‘人社部没有发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同等法律地位这类文件’。”李韵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落款显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属于发文的五部门之一。但从近日有关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的话题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误解。“虽然不应该歧视,可是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话,我读全日制干嘛?”“因为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的成人专科和本科太水。”“非全有多水自己不知道?”这类评论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的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报道还称,从生源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总体上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了非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她的了解,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前就有工作、有工作经验,一般不存在就业被歧视或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澎湃新闻还注意到,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该规定中提到,“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如果面向在职人员招生且实行培养之后定向就业,那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对此,熊丙奇分析指出,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遭歧视的问题。杨颖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发展趋势。她以教育领域举例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还较低。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有利于在职教师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眼下讨论正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问题,杨颖秀和熊丙奇都认为,用人单位应按政策规定,给予均等机会。熊丙奇还指出,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
在职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人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员可以极大的提升自身的能力。而下面就为大家详细剖析其上课方式,供大家参考。报考在职研究生一、面授上课面授上课是一种非常传统上课形式,这种方式是老师与学员面对面进行课程讲授与学习。这样的好处是学员和老师,以及学员之间可以进行充分无障碍的交流。这种上课方式又衍生出两种上课时间的安排:周末上课与集中上课。1、周末上课(1)特点顾名思义这种形式上课时间一般安在周六日,这样做的目的便是可以让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从而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而具体的时间则由各个院校的自主设置,一般有几个方案:每周进行一天授课,每隔一周进行两天授课等。(2)院校有许多院校的相关课程以方式进行授课,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昌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华大学、湖南大学等,这些院校在国内,甚至于海外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2、集中上课(1)特点这种形式的上课时间一般是连续多进行课程学习,多为3-4天,也有连续一周进行学习的项目课程。那么其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即单次上课时间长,也就意味着授课次数少,省去了一些异地学员,来回折腾的时间。(2)院校也有不少相关院校以集中班的形式为学员授课,例如: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这些院校在国内都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受到不少人员的喜爱与青睐。二、网络上课1、特点这种上课方式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可以脱离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是哪些远离大城市,或者平时没有太多时间进行面授课程学习人员的一种优选方式。而且由于课程内容在网络上,因此学员可以反复观看课程内容,加深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2、院校在职研究生网络班院校有: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昌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这些院校的网络课程可以帮助学员很好的进行提升。
1月6日,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学校党政领导杨晓慧、刘益春、王延、马晓燕、郭建华、兰恒斌、徐海阳,党委常委柏维春,校长助理薛利锋,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机关部处及学院(部)副处级以上干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研究生代表等7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设主会场和分会场。学校党委书记杨晓慧主持会议。本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工作经验,凝心聚力,共同谋划“十四五”期间一流研究生教育战略蓝图。杨晓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突出强调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此次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对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对下一阶段学校研究生教育重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转变“重育才、轻育德”的传统思想认识误区,牢固树立“德才并育”的思想理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努力培养“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东师英才。二是要结合学校实际落细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各培养单位要深入探究制约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瓶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和拼劲,扎实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三是要切实形成研究生培养的育人合力。全校各部门要各司其职,进一步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总结规律、分析问题、研判形势、谋划未来,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刘益春在讲话中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石,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导师队伍,我们要强化研究生导师培训,提升导师理论修养和实践指导能力。要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要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组建研究生个性化指导小组。一方面,让研究生培养回归“研究”本质,将科研过程转化为人才培养过程,让研究生面向学科基本问题和重大学术前沿,尽早进入研究状态、在研究中学做研究、将“研究”贯穿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前沿课程成果,将课程教学过程转化为科学探究过程、知识生产过程和价值塑造过程,师生共同面对未知世界,在探究与研究中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卓越品格与担当勇气。刘益春强调,质量就是生命线,各培养单位要总结反思,抓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牛鼻子”,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肩负起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研究生院院长邬志辉作研究生教育工作报告,回顾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成就,分析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针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及存在问题,提出新时代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举措,即“1+6”计划。“1”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导学思政”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6”即:学科布局优化计划,以“服务需求,分类发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动态调整”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培养质量提升计划,以优化生源质量、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为抓手,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学位发展计划,以改革培养模式、完善投入机制、优化教师结构、强化组织领导为手段,探索特色化产教融合模式;导师队伍建设计划,大力开展导师培训,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教育评价改革计划,深化分类评价、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学术文化厚植计划,塑造研究生笃志厚重、科学创造的精神品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下一步,学校将切实把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各项要求转化为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加强统筹规划,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来源 |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 文字 | 付海月 编辑 | 薛元彪 指导教师 | 谭海洪 审核 | 吕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公布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调整公告,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教育学考研专业回归统一命题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文都比邻教育学教研组老师及时进行了相应解读。并且文中指出教育学考研专业将增设040106高等教育学,同学们可及时关注正式的招生目录情况,提前做好准备。【文都比邻教育学教研组解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回归统一命题311教育学基础综合行列。继去年的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成为了第四所回归统一命题的院校。目前211师范类院校,仅剩下2所属于自主命题。2019至今,教育学考研回归统一命题一直是一个小趋势,还会有部分学校会陆续回归。这也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按一级学科命题和题库命题。鼓励招生单位选用统考科目试卷”的要求。原因:此举措有利于保持初试命题的公平性和统一性~面对此次变动,准备报考东北师范大学的同学不必惊慌,稳住心态,按照常规311进行复习即可。东北师范大学原来自命题625是在311基础上做的加法,那现在大家复习的时候做减法就可以。注:以上内容来源于院校官网截图另外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专业变动二:教育学学硕新增“高等教育学”方向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教育学学硕新增“高等教育学”方向。考试科目一、科目二和其他方向一致,考试科目三为《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复试科目为《高等教育学》。新增方向以后,第一年报考情况很难预料,但考试科目和其他方向没有大的区别。大家在报考的时候选择增加。以上为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教育学考研回归统考311并新增专业的详细内容,具体等招生目录公布之后文都比邻会进行整理发布。
近日,各地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陆续被媒体披露,据中国青年网、澎湃新闻报道,海南、广西、甘肃、江苏、内蒙古等地在就业招聘、人才落户等方面存在对“非全”学历求职者的歧视问题,引发社会舆论关注。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虽然已有政策明确规定要杜绝学历歧视链,但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媒体仍担忧是否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此外,有媒体注意到,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多个网络互动平台上,近年来均存在不少网友咨询、反映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这些留言中有部分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解答,有的则尚未有正式回复。(媒介传播渠道分布图,单位:篇)“非全日制”难以打破刻板印象,社会认为学历“很水”从网民评论来看,多数网民将“非全”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划等号,对其概念仍停留在“课时少”“难度低”“教学质量差”“拿钱买证”等,认为该学历含金量不如全日制。但事实并非如此,据媒体报道,除了真正在职读研的那部分人,很多应届本科生攻读“非全”研究生其实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脱产学习。而且为了学习,这些同学往往比全日制研究生付出了更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部分教育专家也指出“非全”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表示,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热点词云图(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学历歧视需加强问责监管,更需杜绝隐形歧视据媒体报道,目前“非全”研究生在就业中面临考试资格被取消、选调生被拒签、编制难落实、政策申请被驳回等诸多问题。“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界面新闻表示,要想让“非全”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平起平坐,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执行和社会监督,转变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打破“唯学历论”的选人用人窠臼。而相比于赤裸裸的就业歧视,更加可怕和令人担心的则是隐性歧视。比如,在招聘公告中不排除非全日制学历等条件,但是在实际筛选时则加以“系统性清除”,认清并加强对此类隐性就业歧视的政府监管,是未来更加值得关注的课题。光明网称,治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歧视,不仅关系到给非全日制研究生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而且也关系到这一研究生教育形式的未来。如果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充满偏见、歧视,那么将严重影响其招生以及培养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视”媒体网民观点对比图(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点评1.“非全”概念纠偏,需媒体正确引导。在本事件中,舆论呈现两极化趋势。在媒体报道中,多是披露“非全”研究生遭受学历歧视,并有部分媒体解析“非全”政策。观察网民评论,多数网民对“非全”政策误解很深,主要原因还是不了解政策内容,信息更迭慢,观念守旧。面对社会舆论对“非全”的偏见,主流媒体应正确引导舆论,厘清事实,及时纠偏,为推动政策落地创造良好舆论环境。2.党政机关引领示范,推动就业机会公平。媒体报道显示,除部分企业存在用人不合规外,政府部门在公务员考试、编制落实、人才引进方面也存在歧视嫌疑。朝令夕改、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间缺乏联动、推诿责任等问题,不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有损政府公信力、制度权威性,更损害“非全”群体利益。在人才招聘中,公职机关更应带头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从而推动整体社会观念改变。3.完善引导措施,加强政策监管。部分学生反映,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此外,针对媒体学者担忧学习投入度、教学质量、隐形歧视等方面,均需有关部门及高校加强关注,完善教学制度,引导社会招聘流程,出台监管政策。
在职考教育硕士快速择校指南教育硕士的相关专业一直是近几年的考研热门专业,许多想要报考教育硕士的在职人士都苦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考,这期必尚考研给大家整理了一份教育硕士择校指南,相信大家看完对择校问题一定会有一些想法,帮助大家快速、高效选出自己心仪的院校。可以将教育硕士相关的院校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顶尖师范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和名牌综合院校、著名师范院校和知名综合院校、省属师范院校以及地方综合院校。1、国内顶尖师范院校国内顶尖的师范院校屈指可数,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大。北师大和华东师大是教育类学科评级最高的两所学校,它们也是教育部直属的两所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程度可想而知,二级学科设置最为齐全,所以每年报名的考生络绎不绝,竞争压力是很大的,建议实力很强的同学们可以考虑报考这两所院校。华中师大虽然在综合实力和学科评级方面要比上面两所学校逊色一些,但是它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称为是教育硕士考研性价比最高院校担当,他每年招收的推免人数很少,留给统考生的名额相对更多,复试方面的考察和评比比较公开透明,推荐想实现名校梦的同学们报考。2、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和名牌综合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包括: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以及陕西师范大学。这些学校受到国家的照顾会更多,师资力量雄厚,二级学科设置相对全面,教学资源丰富。名牌综合院校指的是知名的985/211综合院校,例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这些学校虽然是综合类院校,但胜在名气高、毕业证书含金量高。如果同学们想要报考教育硕士想去学科水平高的院校,却担心自己实力不够,就可以考虑报考第二层次的教育硕士院校。3、著名师范院校和知名综合院校第三层次的著名师范学校包括: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这两所高校都地处一线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师资力量让它们常年占据热门考研院校的位置。知名的综合院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有少数的理工类院校开设了教育类专业,但由于学校的名气很高,对考研学子的诱惑力是只增不减。4、省属师范院校以及地方综合院校第四层次的省属师范院校有许多,包括: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等省属院校。地方综合类院校也非常多,比如河南大学、云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些省属师范院校和地方综合类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师资水平虽然比不上上面说的三个层次院校,但也会受到地方政府的照顾,综合实力还是可以的,它们更适合于想要取得研究生学位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且毕业后留在就读地就业的同学们。比如说,如果对于老家是河北省的考生,毕业之后想要留在河北省就业,那么就可以选择报考河北省的当地高校。私信我:考研
2.2.1 政策解读 下面详细看一下《2015 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中对考生学历要求的部分在 2.1.2 节中进行过政策的解读,在这里将会对各种学历进行分类。(1)对于上面的参加考试的条件,有几点需要注意的:1)如果你是自考本科生或者网络教育本科生,你必须在去进行报名现场确认之前获得国 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比如,2015 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现场报名确认截止时间是 2014 年 11 月 14 日,林某是自考本科生,他的本科毕业证是 2012 年 11 月 10 日拿到的,那么 他就可以顺利完成报考,参加考试。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或 2 年以上”指的是从你毕业那年到参加 考试的那年的 9 月 1 日满两年或超过两年。比如,肖某要参加 2015 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他 的高职或高专毕业证是 2011 年 6 月颁发的,那么从颁发毕业证的日期到 2014 年的 9 月 1 日已 经超过了两年,所以他可以参加考试。 其中,各种学历考生对应的报考条件见表 注:除具备直接参加考试的学历的考生,其他学历的考生请在决定考试之前先确定该校该专业是否招收此学历的考生。① 指取得毕业证书。下同。② 即该校有招收同等学力考生的计划。③ 即因为在读期间没有完成指定的学业,并没有拿到毕业证,只有结业证的学生。④ 即拿到肄业证的考生。(2)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经教育部批准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1)符合报考条件(1)中第 1),3),4)各项要求;2)大学本科毕业后连续工作 4 年或 4 年以上,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 告)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本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为本单位 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 2 年或 2 年以上,业务优秀,经本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 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为本单位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3)符合上述(1)或(2)中各项报考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 学相应的统考或单考。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015 年 4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审核批准,决定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扩展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校有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 范大学、漳州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4)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的全国联考,简称“法 律硕士联考” 。1)符合(1)中的各项要求;2)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的(下列 13 个专业不得报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法 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 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校有安徽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延边大 学、安徽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清 华大学、苏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北京理工大 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扬州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5)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的全国联考,简称 “MBA 联考” 。1)符合(1)中第 1,3,4 各项的要求;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 3 年或 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大专毕业后有 5 年或 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 2 年或 2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招收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 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上述各高校录取该专业考生时,只从参加“MBA 联考”的考生中选拔。各校不再为该专 业组织统考或单考。硕士生招生单位中的部分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可以推荐本校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 生免初试并直接到报考单位参加复试和办理接收手续。推荐办法由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来制订。被接收的推荐免试生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报考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亦不得 再参加统考。在规定日期内仍未落实接收招生单位的推荐免试生不再保留资格。2.2.2 报考类别 研究生招生的报考类别,一共有以下四种。1.非定向 报考这类研究生,在录取时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单位,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和其他 生活待遇。毕业时应服从国家就业指导,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工作安排或实行双向选 择。大部分的考生属于此类报考类别。2.定向培养 这类研究生是指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研究生,其学习期间的 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3.自筹经费 即指通常意义上的自费生,除个人缴纳培养费外,其他待遇与公费生一样。从 2014 年 起,国家将取消公费生。4.委托培养 指由现工作单位推荐到学校,并且不脱离现有工作单位的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的特有类别。
原标题:高校研究生拖欠学费为何难解“有钱就赶快补交一下吧,年底学校财务需要核算。”不出所料,临近年末,西安某高校博士生马瑞明又接到了催缴学费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学院辅导员,语气平平。电话这头,马瑞明倒也没多说什么,应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目前,马瑞明就读教育学博士,学制三年,学费1万一年。除了第一年,后两年均未按时缴纳学费。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读到硕士研究生至少22岁,读到博士研究生至少25岁。接受了超过十五年的学历教育,一些高校与部分研究生,不仅存在于教与学的关系之中,也陷入了一段“债务纠葛”——高学历本应兼具高素质,研究生却成为“讨债”对象。1.某高校涉及数千人,欠费4000余万元“一直没有给家里贡献收入,也不好意思再伸手,向父母要钱。”在博士一年级那年,马瑞明结婚,生活的压力陡增。除了和导师做一些调研项目,获得“少得可怜的”劳务费以外,马瑞明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尽管马瑞明所在高校和其他学校一样,有着覆盖面很广的奖助学金政策。按照正常逻辑,他完全可以先交上学费,再获得奖助学金,达到“收支相抵”。然而,问题就卡在这里。“这本账,我也知道怎么算,可就是缺那部分的钱。”由于学业能力问题,马瑞明没能按时毕业。延期毕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再也拿不到每月2300元国家发放的生活补贴”。按照现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学费标准,硕士生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如果真遇到经济困难,完全可以求助于奖助政策体系。“现在,再回生源地贷款,不仅抹不开面子,手续还麻烦。学费欠着就先欠着吧,也不是什么大事。”马瑞明的坦诚让记者感到意外。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联系了多位拖欠学费的研究生。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均拒绝接受采访——“不光彩”“不是好事,不好意思说”。研究生、恶意、拖欠学费,这三个词语任意组合,足以引发舆论关注。2007年,时任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兼资助中心主任崔邦炎透露,有学生欠缴学费,原因并不是家庭经济困难,还存在少数恶意欠费的现象,“拖欠学费的高校,有的上千万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过了十多年,记者调查发现,情况并未好转。在“仔细核对财务数据”后,湖南省一所高校的财务负责人向记者发来短信:截至目前,我校欠缴学费涉及博士生4000余人,累计欠费1700余万元;涉及硕士生9000多人,累计欠费2400余万元。12月6日,记者致函教育部财务司,就全国范围研究生拖欠学费的情况进行采访。截至记者发稿,未获得回复。现在,马瑞明丝毫不在意欠费“这档子事儿”,而是最在意自己什么时候可以毕业。“最后,我不可能不交。等我快毕业时候,学校一定会拿着学位证、毕业证卡着我。”他笃信,“只要博士顺利毕业,签了工作,一次性交清2万元的学费,应该不是难事。”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文凯,就是按照马瑞明“设计的路线”,在硕士毕业前,缴清了拖欠学校的一万余元学费。因为挪用了父母给的学费钱,研一刚开学,文凯就无法按时缴纳学费。一次与学长的聚会上,文凯听到了“可以缓交学费”的说法,“有钱没钱都可以先拖着,学校也不会催。”到现在,文凯都记得当时自己的第一反应,“心里打了一个问号”。在向学长们“多次确认”之后,文凯也下定决心——“缓交”!于是,他“缓交”了2016年、2017年两学年学费,共计1.6万元。没交学费,并未对他产生任何影响,文凯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顺利入学注册,课正常上,考试正常考”。“因故迟交,跟风缓交,还不是最坏的情况。”东北某高校研究生院教师陈明介绍,“欠费学生中还有一群特殊人群——在职博士研究生。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精力难兼顾,攻读博士学位的难度相对较大。一些人索性先不交学费,等到能读下来就交,读不下来就算了。”2.学生欠费习以为常,学校催缴“例行公事”每年开学、年底、毕业季前,韦丽最为忙碌。催缴拖欠的学费,是这位南京某高校助管的“份内工作”。最近一次催缴在职博士学费,对方给出的说法是,“忘记了交费时间”,随即,迅速挂断了电话。依照韦丽的经验,接到通知后,有的同学第二天就去补齐,但也有同学会继续拖延,直到毕业,“有的是不催不交,有的是催了也不交”。“现在,有的同学信用卡用得比较频繁,生活花销一大,就容易资金紧张”,韦丽推测,“当他们确实周转不开的时候,就有可能挪用学费。”拖欠学费在该校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学生对此习以为常,而校方的反应,也令人费解。“每年催缴学费就像例行公事。”在韦丽看来,“学校催缴的态度并不严厉,只是要求我们电话通知,走个形式而已。”她分析,学校对这件事并不上心,可能是学校的运转不单单靠学费,更多的是来自国家拨款。不同的学校在如何处理拖欠学费的问题上,行动并不一致。“学校催缴的力度,与该高校的经济实力、国家财政拨款数额关系密切。”福建某高校财务处工作人员王乐透露。“学生学费收入是高校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对于一些中等规模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来说,上千万的学费收入会直接影响学校正常运行,而对于财政拨款充足的知名高校来说,学费收入占比小,发挥的作用也不大。”王乐告诉记者,“拖欠学费的问题并未引起这些学校的重视。”部分学生习以为常,一些学校不重视。那么,拖欠的学费靠什么收上来?拖欠学费到毕业前的“最后一刻”,是学校和学生双方都默认了,欠费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韦丽认同这一说法。毕业证和学位证——似乎是少数能够震慑学生按时缴费的“武器”。但是,教育部曾多次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对已经结束学业并考试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不许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扣押学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想用‘两证’堵住恶意欠费的学生,这个办法根本行不通。”陈明多次处理研究生恶意欠费事件。他得出的结论是:“在这种处境中,学校就是弱势群体,要想做好研究生学费缴纳工作,还是要靠平时的引导和督促。”在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上,一则2017年的新闻并不起眼,但是表明校方的态度。这则《关于学硕和博士生欠费(学费或住宿费)公示》,公布了52位欠费学生的学号,他们的欠费金额从540元到10000元不等。该《公示》的关键性信息是提醒“未能成功缴费的学生,均不视为成功注册”。事实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按规定缴纳学费是学生应尽的义务,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的,不予注册学籍。“相关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一直都有,但是,很多学校并未严格执行,拖欠学费越严重的高校,越能说明校方的管理松散。”陈明认为。3.拖欠学费,让诚信教育流于形式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在籍研究生3670人欠费,累积欠费金额4029万元。其中,博士1000人欠费,欠费1864万元;硕士2670人欠费,欠费2165万元。“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4000余万元的欠费数额巨大,对办学经费的高效运转,带来了极大挑战。”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志称,“更重要的是,本应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却罔顾契约精神,恶意拖欠学费,这为我们人才培养提了醒。”《高等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一个人不论其家庭收入、性别、居住地理状况怎样,只要达到入学标准都可以入学接受高等教育。同时也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多年来,许多研究生形成了“毕业前缴清即可”的观念。刘志说:“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扭转这个误区。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研究生接受教育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通过长达一年的全力催收,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实现全日制研究生历史欠费全部清缴。截至2019年,该校连续三年实现全日制研究生“零欠费”。“实现研究生学费全部按时缴纳,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刘志介绍,学校采取了“教育引导与严格执规相结合,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工作策略,充分体谅难处,努力教育引导,反复提醒告知,尽量多给机会。“通过一对一讲政策、发函件、打电话,导师、辅导员、学生干部轮番上阵,先后开展了15轮次的学费催缴。同时,通过协助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给予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缴纳学费。”刘志补充道。在学费催缴工作方面,既没有牵头组织部门,也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大多数人会把责任指向财务部门。目前,既缺少有效准确认定学生是恶意欠费还是因贫欠费,又缺少有针对性的催缴规定和刚性计划的情况下,催缴工作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协作。王乐建议,甚至可通过法律途径制定出针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欠费,特别是恶意欠费行为的处罚措施。动真格的情况,还是少数。2018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取消了全校35名恶意欠费学生学籍。“对于恶意欠缴学费的学生,学校也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予以严肃处理。”刘志说。“发生拖欠学费的行为,让高校的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表示,“我们一直强调要把加强学生诚实诚信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多途径、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无法遵守校规校纪,无法主动按时足额缴纳学费,还何谈成长成才、贡献社会。”(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部分采用化名)(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今年疫情的影响,在各行各业降低工资的大环境下,甚至很多国企都在下调工资标准,但是教师们的工资一分没少,大家开始发现老师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今年全国范围内报考师范高校的热度在明显增加。首先大家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师范高校招收的并不全部都是师范专业,因为很多大学基本都是综合性大学,招收专业是比较多的,师范专业相对就较少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未来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以考虑师范生。 当然师范生还是有很多讲究的,目前在我国,师范生分为普通师范生和公费师范生两种。普通师范生不难理解,就是毕业后需要自己去择业,需要通过教师编制考试才有机会成为公办学校的正式老师。而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的公费师范生是按照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报考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之一后,由中央财政负责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贴,毕业后必须回到本省中小学任教的一类学生。那么这一段关于公费师范生的介绍,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这六所学校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这六所学校不是211就是985,统招的分数也是非常高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免学费住宿费,也就是说报考公费师范生不需要花钱,并且每月国家还会发放生活补助。第三个关键词是回本省任教,报考了公费师范生的学生在大四的时候不允许脱产报考研究生,需要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学校进行任教,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所担心的会被分配到农村,其实不太可能,因为很多的毕业生基本被市里的学校截流了。当然即使选择了到城镇学校工作,也还是要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至少一年。对于很多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老师来说,公费师范生是可以免试攻读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且在体制内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是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的。当然很多学生会关心没能被公费师范生录取后续还有没有机会呢?答案是有的,在入学两年以内,通过转专业的形式进入到公费师范生的。当然,如果你是公费师范生,但后来发现自己不想做老师,或者经考察不适合从教,也可以在入学一年内,按照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助费,再由学校根据你的高考成绩调剂到其他专业去。最后再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公费师范生,首先录取的学校都是国内最顶尖的师范高校,毕业后直接有编有岗,并且在职期间可以免试攻读在职研究生。此外大学期间有机会通过转专业的方式进入公费师范生,当然如果发现自己不适合当老师,也可以按照政策转出到普通专业来。本账号专注于研究高中生、大学生的就业升学,每天给大家输出有价值的信息,大家可以关注我哦!点个赞关注一下,表示对小编的支持吧!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近日,澎湃新闻一则题为《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鄂尔多斯致歉:组织者不了解通知》的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看到相关报道时,201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王璇特别有感触。王璇回忆,由于学制是两年,2018年下半年,北师大心理学院一些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已开始找工作。“当时有不少学生反映,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只招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面十分窄。”王璇说,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还发了一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性质的说明》,解释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同。但据王璇了解,2018年之后毕业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仍会遇到因“非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不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但情况仍待进一步改观。北京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李韵目前正在关注招聘信息,她说,“比较委屈的点在于,我们经过系统化严格培养出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硕,最终却因为‘非全日制’被挡在招聘的第1道关卡外,在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招聘中不被认可。”近期,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很多招聘单位明确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中,诸如落户优惠、人才补贴、就业岗位等也只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世今生”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词进行准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相应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上述通知明确,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关于“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中的“原有规定”,2017年教育部还曾作出过解释。关于单证研究生,其中提到,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从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学位、无学历,俗称单证研究生。此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还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此前的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属于双证研究生范畴;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前后两届研究生迥异的求职境遇但实际求职中,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境况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鲜明反差。“2016年我们专业招的还是全日制硕士,2017年起招的都是非全日制,我能明显感觉到2016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比2017级的好。”李韵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专业,2016级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现在在高校工作,部分还是教学岗;而2017级毕业生里,绝大多数人都遇到在招聘第一关就因“非全日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明显不如2016级的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然而,李韵没有感觉到求职境遇有明显改善。“很多次,初看网上某条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很符合条件,点进去才发现要求学历为全日制。”李韵向澎湃新闻发来多条这类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些是招聘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的,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但无一例外都要求学历须为全日制。“有人一听‘非全’就觉得很水,怀疑是不是边工作边去买了个文凭,但我们学校真的对我们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很严格地进行培养的。”李韵有些委屈地说道,求职时,明明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却因学历为“非全日制”被卡,而同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更容易得到认可,这让人很难受。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确实跟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要少些,而导师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可能也相较少于全日制研究生。”苏州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苏铭对澎湃新闻说道。但苏铭认为,即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应该在招聘的前置环节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设置障碍,至少应该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收缩2017年3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称:政策(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的各方面规定)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换句话说,《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可能一度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研究生招生。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已呈缩减趋势。《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称: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其中如,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仅计划招生1800人。报告还称,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如何破解“同等法律地位”难获同等机会问题?同属“统招双证”、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处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些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存在非全日制却是统招统分、且双证齐全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提到非全日制就会被质疑含金量。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用人单位会更多参考人社部的政策,但据有些招聘单位称,‘人社部没有发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同等法律地位这类文件’。”李韵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落款显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属于发文的五部门之一。但从近日有关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的话题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误解。“虽然不应该歧视,可是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话,我读全日制干嘛?”“因为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的成人专科和本科太水。”“非全有多水自己不知道?”这类评论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的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报道还称,从生源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总体上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了非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她的了解,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前就有工作、有工作经验,一般不存在就业被歧视或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澎湃新闻还注意到,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该规定中提到,“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如果面向在职人员招生且实行培养之后定向就业,那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对此,熊丙奇分析指出,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遭歧视的问题。杨颖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发展趋势。她以教育领域举例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还较低。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有利于在职教师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眼下讨论正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问题,杨颖秀和熊丙奇都认为,用人单位应按政策规定,给予均等机会。熊丙奇还指出,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