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斗卫星导航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20其名为槔

北斗卫星导航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20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全球导航卫星产业发展迅速1.1 全球 GNSS 主要有四个玩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泛指所有卫星导航系统,目前为全球 范围提供服务或建设目标是为全球范围提供服务的 GNSS 系统只有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 Glonass、 欧洲的 Galileo 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1.2 未来十年GNSS 应用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GNSS 接收设备全球年出货量预计持续增长。根据欧洲 GNSS 局(GSA)预测,未来十年 GNSS 接收 设备全球出货量预计将从 2019 年的 18 亿台增加到 2029 年的 28 亿台。其中绝大多数是价格低于5 欧 元的接收设备,占比超过 90%,其主要被用于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中;价格区间在 5 欧元到 150 欧元的 GNSS 接收设备出货量预计将以 6%的年增长率的速度快速增长,这类接收设备主要应用于道路交通和 无人机等领域;高端接收设备定价在 150 欧元以上,在全球出货量里仅占不到 3%,高端接收设备用于 专业领域,预计未来十年高端接收设备年出货量将大约达到 3 亿欧元。交通运输是 GNSS 设备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预计未来十年,GNSS 设备总装机量将从 2019 年的 60 多亿部增长到 2029 年的 100 亿部以上。从 GSA 预测可看出,GNSS 接收设备在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市 场的增速趋缓,这主要由于全球智能手机使用寿命增加,替换周期变长,导致装机量增速放缓。而交通 运输市场的 GNSS 设备装机量增量明显,将成为 GNSS 设备未来的主要增长点。增值服务收入是 GNSS 市场最主要的收入。增值服务是指 GNSS 设备下游,为客户提供相关软件和解 决方案的服务。GSA 预计全球 GNSS 下游市场来自设备和服务的收入将从 2019 年的 1500 亿欧元增长 到 2029 年的 3250 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其中依托 GNSS 技术为用户创造增值服务是 GNSS 市场最大的收入来源。预计到 2029 年,增值服务收入将达到 1660 亿欧元,超过全球 GNSS 市场总收 入的一半。1.3 未来 GNSS 细分市场的发展宏观趋势导致了新的信息密集型服务的发展,当这些服务需要全球范围的定位和定时数据时,它们也同 时影响 GNSS 解决方案的采用。即 GNSS 对当前自然环境、新兴技术和社会形势以及经济发展等领域 都将提供定位定时的服务支持,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诞生的问题也将促使 GNSS 演变出新的使用方式 和服务模式。从细分领域看,GNSS 在以下细分领域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构成了 GNSS设备最重要的消费级市场增量,其中包含了 GNSS 设备数量和设备单 价的双重提升。GNSS 模块在智能手机中已是必备存在;同时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根据 Statista1 的数 据,到 2022 年,联网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 640 亿欧元,也意味着 10 亿欧元的联网设备市 场。针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高端设备,多星座多频 GNSS 技术是最有价值的技术之一,可以为客户提供 更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信息。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使我们生活更加数字化和互联化,同时为了改善用户 体验,也对 GNSS 设备的性能水平有了更高要求,与之对应的则是单位价格的提升。公路交通运输领域是 GNSS设备和应用增速最快的市场。智能化、自动化汽车是未来发展主要方向,近 年来相关概念和技术也在不断突破,而 GNSS 作为对定位信息的关键来源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之一, 同时下游高精度地图市场也至关重要。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将配备 GNSS 天线、高精度 GNSS 接 收器,并可能依赖高精度 GNSS 增强服务,因此自动驾驶市场对 GNSS 相关设备及服务需求量巨大。通用航空市场是 GNSS设备的蓝海市场。根据 GSA 预测,航空领域中 GNSS 设备的大部分出货量由通 用航空和公务航空驱动,用于监视和导航目的。未来十年,GNSS 设备的整体出货量将保持稳定,每年 的总数将达到 30 万。但考虑到我国通航产业航空器保有量、通航机场数量、飞行从业人员的基数都很 小,依然没有释放出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市场需求和规模;同样在下游应用端,应用领域的宽度与 作业时间也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通航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低空空域逐步放开,通航市 场逐步发展,预计将会带动通航领域内的 GNSS 设备实现更高的增长。无人机是 GNSS 设备的主要新兴市场之一。近年来无人机市场发展迅速,无人机安装 GNSS 模块具有 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以及性能不断增强,部分应用领域对于定位导 航服务的需求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无人机加装 GNSS 模块也能实现对于无人机的统一监管。同时无人机 价格的下降也使得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增长迅速,带动了该领域 GNSS 设备的增长。航海领域 GNSS 应用市场的可持续增长。根据 GSA 统计,2018 年用于船舶和港口定位导航的 GNSS 产品出货量超过 170 万台,2008 年约为 83 万台,即过去十年中海事 GNSS 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7.8%。预计到 2029 年,海事领域 GNSS 产品的年出货量将达到 270 万台,在未来十年中将保持 4.1% 的年均增长。在整个预测期内,预计休闲导航的份额将保持稳定,约占海运总出货量的 90%。根据出货 量计算,预计到 2029 年相关的海事应用程序的总安装基数将超过 1600 万个,与 2019 年 1100 万的基 数相比增长约 66%。2. 北斗系统即将实现提前组网2.1 军用:北斗导航系统提前组网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由中国自行研制。自 20 世纪后期 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1)试验系统阶段:2000 年发射 2 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并投入运营,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区域系统建设阶 段:2012 年北斗二号卫星发射数量达 14 个,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区域系统;(3)北斗三号全球组 网:到 2020 年将完成 35 颗北斗三号卫星的组网,向全球提供相关服务。北斗三号将增加性能更优的现代化公开信号 B1C 和 B2a,按照国际标准提供星基增强服务(SRAS)及 搜索救援服务(SAR)。完成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为国内用户提供实时分米级/厘米级、事后毫米级 服务。计划利用北斗系统 GEO 卫星 B2b 信号播发高精度增强信号,为亚太地区提供动态分米级,静态 厘米级导航定位服务。截至 2019 年底,北斗三号系统已成功发射 28 颗全球组网卫星(2017 年 2 颗、2018 年 17 颗、2019 年 9 颗),24 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 卫星)组成的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为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 和用户体验,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系统运行平稳,经全球范围测试评估,在全球区域定 位精度优于 10 米,亚太区域定位精度优于 5 米,满足指标要求。按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 的北斗工程计划,2020 年上半年我国还将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 卫星),将比预定 目标提前半年完成全部 30 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届时将提供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国际搜索救 援、精密定位等新服务,并向全球播发性能更优的导航信号。2.2 增强系统与高精度定位的实现增强系统发挥配合作用,提高定位精度达厘米级。主流增强系统为星基增强系统和地基增强系统,是全 球主流卫星导航系统的补充,通过差分校正数据实现定位精度的提高。本质上而言,星基增强系统主要 是接收天上卫星发射的修正信号来实现定位精度的改进,属于广域差分增强系统(SBAS);地基增强系统 属于局域差分增强系统(GBAS),是通过接收地面基准站网提供的差分修正信号达到提高卫星导航精度的 目的,优化后的定位精度可以从毫米级至亚米级不等。星基增强系统在航空航海应用上更具备优势,地 基增强系统的应用涵盖测绘勘探、监测控、驾考驾培、精准农业等专业领域,及交通导航、旅游、应急 救援等大众领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由基准站网络(CORS 站)、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 用户应用系统五部分组成。北斗基准站接收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经通信网络传输至数据综合 处理系统,处理后产生修正信号,通过卫星、数字广播、移动通信方式等实时播发,实现北斗地基增强 系统服务覆盖范围内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目前全国各省市均建设了区域型的地基增强系统,普遍由当地测绘局牵头建设。全国性的北斗地基增强 系统则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出资成立的千寻位置负责建设。2018 年 5 月 23 日,北斗地基增 强系统已完成基本系统研制建设,具备为用户提供广域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定位 精度的能力。国家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对加速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与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8 年 11 月,北斗已建成基准站数量超过 2200 个,成为全球基站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运行稳 定的地基增强系统。星基增强系统克服地基增强覆盖范围有限的缺点,除通信信号覆盖的范围,还能够在通信信号覆盖不到 的高空、海上、沙漠、山区实现高精度定位。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星基增强系统有合众思壮“中国精度” 星基增强系统以及中海达“全球精度”系统 HI-RTP,此外千寻位置也具备通过星基增强系统提供位置 服务的能力。通过星基增强系统与地基增强系统相结合,可形成更高效的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服务网络, 为国土测绘、海洋勘探、精准农业、灾害监测、无人机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专业应用以及汽车导航、 移动手机等大众化应用提供更有效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基础环境,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北斗全球精密定位系统——夔龙系统:2016 年 11 月 1 日,在第十一届珠海航展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宣布我国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建设工作,该系统命名为“夔龙系统”。2.3 GNSS 行业国内催化因素与发展目标长期催化: 全球政治局势动荡,经济逆全球化趋势显现,北斗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实现 GNSS 国产化,增强我 国政治经济实力。 中美贸易关系不稳定,北斗作为中国国产化标杆性行业,战略价值凸显。 北斗系统最初起源于军用,受当前我国军工市场提升信息化、军民融合等政策推动,具备较强科研 实力的厂商具备较大发展机会。短期催化(政策密集出台): 2016 年 10 月,《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定 位北斗在“一带一路”中的经济发展支撑作用。 2017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海洋局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加强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在海洋领域应用的国际合作,为沿线国提供卫星定位应用与服务。 2017 年 8 月,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加快推广基于北斗系统的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维修诊断等大中型农机物联网技术。 2017 年 11 月,交通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印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专项规划 (公开版)》,大力推动北斗交通行业应用,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交通运输全领域实现 北斗系统应用。 2018 年 1 月,发改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意见征求稿),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国的车 用高精度时空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已有北斗地基增强网,建立车用网络高精度统一时间体系,提供 全国统一的车用高精度时空服务。 2018 年 5 月,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国卫星导航条例立法加速有 助于进一步规范北斗系统建设、管理和应用,以确立北斗系统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目前,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海事、电力、民政、气象、渔业、测绘、矿产、公安、农业、林业、 国土、水利、金融等十几个行业领域。截至 2018 年底,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已累计超过 8000 万台/套,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接近 7 亿台/套(含智能手机),北斗应用正在诸多领 域迈向“标配化”发展的新阶段。专业市场仍待普及:在区域、行业示范应用项目支持下,北斗在交通、船舶监控、驾考驾培、精准农业、 灾害监测等诸多行业进行了应用,但是行业实际应用份额仍然较少。高精度定位市场仍处于启动期: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经济领域的应用需求来讲,在航空、铁路、通信、电 力、金融等多个行业需要实时分米级、厘米级、授时纳秒级系统精度。当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完成建 设,广域精密定位系统全面启动,面向高精度位置和时间服务需求,技术标准统一、服务多功能、信息 互联互通是确保未来高精度应用推广快速推进的保障。卫星导航市场广阔空间:2018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016 亿元,较 2017 年增长 18.3%,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 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达 1069 亿元,占总产值的 35.44%,北斗对产业的核心产值贡献 率达 80%,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 1947 亿元。预计至 2020 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 规模将超过 4000 亿元,北斗将拉动超过3000 亿元规模的市场份额,北斗导航产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 间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 2020 年北斗系统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35 年建设完善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北 斗产业将迎来由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带来的升级变革。未来,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授 时(PNT)技术创新及应用是未来发展热点。北斗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5G 等技术融合成为行业信 息化的支撑技术,也是北斗产业发展的推动力。3. 北斗板块公司数据整理首先选取 27 家北斗板块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进行分析,2018 年收入总计 675.30 亿元,同比 增长 11.34%;归母净利润 38.46 亿元。我们又将这 27 家公司分成了三个类别,分别是老军工背景企业、民参军企业和纯北斗民用企业三种, 分别比较了三类公司的收入和净利润情况。民参军公司盈利能力相对其他两类公司,利润占比偏高,这 种情况由于军品订单本身利润率高,以及民转军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强导致的。从三类公司收入对比来看,军工企业和民参军企业 2018 年收入增长较快。从三类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可 以看出,纯民用公司的利润波动较大,军工企业一直保持上升势头,民参军企业近两年利润基本持平, 2018 年增幅较大。重点考虑合众思壮、华力创通、海格通信、华测导航、中海达、雷科防务、振芯科技和北斗星通这八家 北斗行业相关公司。4. 北斗产业链重点上市公司业务布局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北斗产业链要包括上游的基础元器件,中游的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运营 服务等。基础器件主要包括芯片、天线、板卡等,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自主可控最关键的 部分;终端设备承载卫星导航定位功能,与用户体验相关,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运营服务是未 来时空服务发展的根本依托,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根据《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在北斗产业链中 2018 年产业链各环节产值较 2017 年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下游产值增长最快。中游和上游受到芯片、板卡、核心器件、终端设备价格 下降的影响,产值增速较去年进一步放缓,在全产业链中占比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上游产值在总产值中 占比为 10.9%,其中,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和基础数据等环节的产值占比分别为 4.4%、2.1%和 4.4%; 中游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为 47.5%,其中,终端集成环节的产值占比为 34.6%,系统集成环节的占比 为 12.9%;下游产值占比增长较快,由于终端集成环节竞争激烈,下游运营服务准入门槛相比较低,促 使终端提供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变,从而推动下游产业链快速发展,其产值在 2018 年总产值中占比为 41.6%。在具体上市标的中,出于产业链相对完整,增强自身整合能力与谈判话语权的考虑,很少有公司其业务 只占据产业链某一环节,大多数公司的业务涵盖至少两个相邻的环节,部分公司也秉承着向整体方案解 决商身份转变而逐步延伸自身业务链条。4.1 上游基础产品上游产品主要包括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其中基础器件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础,是终端集成、 系统集成等环节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芯片、天线、OEM 板卡等。据统计,截至 2018 年底,国产北斗 导航型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已突破 7000 万片,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30%和 90%。国际主流芯片研制企业切入北斗卫星导航市场。美国 GPS 系统发展较早,芯片方面有博通、高通、英 特尔等技术领先、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欧洲有意法半导体(STMicro)、 U-Blox、瑟福 等全球领先的卫星导航芯片制造商。日本凭借其在电子、通信与信息等领域的优势,也形成了卫星导航 芯片、天线、接收设备等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链。目前高通、博通、U-Blox、联发科等公司发布的最新芯 片功能中均支持北斗定位,如高通向我国大量销售的智能手机芯片都内置北斗、GPS 组合定位功能。考 虑到国家安全和为国内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北斗系统 B1、B2、B3 中的军用 B3 频段不对外资企 业开放权限。国内北斗芯片国产化程度日益提高,不断突破研发瓶颈,规模化生产能力逐渐提升。2017 年 5 月,北 斗星通发布和芯火鸟 Firebird 芯片,该芯片是全球最小尺寸的 28nmGNSS 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支持 北斗、GPS、GLONASS、Galileo 多系统,低功耗、高性能。定位精度 2m,可做厘米级 RTK 解算,支 持片上多传感器融合及航位推测。2017 年 9 月,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自主研发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带和射频一 体化芯片,这是全球首颗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系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 SoC 芯片。这款超低功耗的 第三代北斗芯片可以在无需地基增强的情况之下,实现亚米级(即精度可以达到一米以内)的定位精度, 并且实现芯片级别的安全加密。2019 年 5 月,北斗年会公布两款 22nm 芯片,分别为高精度定位芯片和超低功耗双频双核定位芯片。 车规级全系统全频高精度定位芯片 Nebulas-IV 在高精度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采用 22nm 工艺射频基 带一体化设计,可使高精度 RTK 定位模块面积进一步从 30x40mm 缩小到 12x16mm(减少 84%),模块功耗比前代削减 67%。All-in-one 单芯片解决方案可实现片上 RTK+PPP。与此同时,超低功耗双频 双核定位芯片 Firebird-II,可实现业界最低功耗,具有标准定位模式、抗多径模式。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年底,北斗民用用户已达千万级;从北斗兼容机功能的 终端年销售数量角度,2013-2015 年间已分别达到 135 万套、527 万套和 1326 万套,实现了数量级的 增长,预计 2020 年我国北斗导航芯片市场规模可达 300 亿。民用导航芯片现状。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基带、射频、电源管理、算法(PNT 或伪距差分)。民用导航芯片趋势展望:趋势 1:北斗渗透率将能够达到 100%;趋势 2:未来硬件和芯片将是中国市场主导。高精度板卡和天线的技术有所突破,生产规模提升。根据《我国北斗产业链发展现状与趋势》,截至 2018 年底,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分别占据国内 30%和 90%市场份额。例如,上海司南导航突破了高精度 北斗/GNSS 模块核心技术并实现了规模化市场应用,打破了一直以来 Trimble 和 NovAtel 公司对我国高 精度 OEM 板卡的技术垄断,其研制的 AT200 拥有覆盖北斗 B1、B2、B3 以及 GPSL1L2 定位卫星系统 信号接收能力,并内置了高增益低噪声放大器,适合各类北斗接收机使用。4.2 中游集成产品中游产品指终端产品和系统集成产品,包括车载导航、航空航海 GNSS 设备、便携式导航终端。终端产 品中的高性能专业产品主要应用于军工、测绘、授时等领域,对精度要求较高且价格昂贵;普通民用消 费主要用于车辆监控、车辆导航、信息服务、个人跟踪、娱乐消费等领域。在军用方面,国产北斗二代 军用终端定位精度已可达可达厘米级,在民用方面,北斗三代终端量产后有望逐步渗透卫星导航市场, 实现导航自主可控。据《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 年我国卫星导航中游产品市场容量为 1433 亿元,占比 47.5%,在产业链上中下游中占比最多。截至 2018 年底,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 量突破 5.3 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 3.9 亿台。汽车导航后装市场终端 销量达到 400 万台,汽车导航前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 450 万台,各类监控终端销量在 500 万台左右, 专业高精度接收机终端销量突破 16 万台(套)。终端设备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功率放大器、射频处理、低 噪放、基带处理等模块,结构相对复杂,各个模块的元器件工艺和设计水平决定了终端产品在重量、体 积以及性价比等方面能否符合客户实际使用的需求,关系到用户体验,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终端产品的国际市场中,美国占据了卫星导航终端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天宝、佳明、苹果、贾瓦德等 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企业。欧洲和日本在这个市场也有 Tomtom、诺基亚、索尼、TopconCo.等国际知 名企业。我国卫星导航终端市场中,军用终端由于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技术和资质门槛较高,且不允许外 企进入,因此孵化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目前,上市公司中进入北斗军用终端市场的有海格通信、 振芯科技、中国卫星、雷科防务、华力创通、合众思壮等。4.2.1 军工领域军用北斗:“十三五”压缩反弹,“十四五”确定增长: 军改结束,政策不确定性移除,未来相关订单有望增加。 北斗 2 号升级北斗 3 号,大规模换装需求急需释放。 “十三五”计划前2 年压制延缓的订单与军方新的采购计划叠加,为完成“十三五”计划目标,后续成加 速增长态势。军品未来投资机会:综合终端,组合导航成为发展方向: 军改前,北斗二号时期最大赢家振芯科技。而目前处在从北斗二号到三号的转型期,2021 年左右将 会出现大批换装需求。 北斗军品未来:组合导航和通导一体化。“十四五”计划潜在市场: 通导一体化。 弹载组合导航。 组合导航、无人作战平台。4.2.2 民用领域测绘领域卫星测绘充分利用了卫星导航高精度、全地域的优势。随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工程建设项目的增 多,缺乏其他替代手段和地面网络支持,其卫星导航测绘市场增速明显高于欧美市场。目前已建成的北 斗二号系统可实现亚太地区覆盖,改善了以往应用中只借助 GPS 或 GLONASS 系统所导致的诸多信号 盲区的问题,使得兼容北斗的卫星测绘系统精度大幅提升。高精度 GNSS 技术主要采用实时动态定位(RTK),也称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 系统由基准站、流动 站和数据链组成,原理是取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安置接收机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 行连续观测,流动站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还接收基准站上的观测数据,流动站手簿根据相对定 位原理实时计算显示出三维坐标和测量精度,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精度,为各类新兴应用带来了 可能。目前,国内 RTK 市场增速主要源于工地开工率情况,技术升级方面主要是从全站仪到 RTK 的技术方案 替代。当前国产化替代如火如荼,在这一领域国内逐渐掌握定价权。中国卫星导航测绘仪器市场经历了“进口-国产替代-产品出口”的发展过程,早年市场份额由国外厂商所 垄断,主流厂商包括天宝、拓普康、徕卡等。2000 年前后部分国内企业开始涉足卫星导航测绘仪器的研 发和生产,随着国内厂商技术水平持续创新,国产产品逐渐成为主流,行业竞争充分,基本形成了四家 龙头公司。2015-2016 年,行业曾出现价格战,近几年价格比较稳定,2-3 万元一套,毛利率由之前的 60%-70%下降到 40%-50%,但设备置换率有所提高。当前时段 RTK 产品受宏观经济影响,增速略有下 滑。 传统测绘(GNSS、GIS、光电):国产化替代稳步推进。 新兴测绘(三维激光扫描仪):年需求 20 亿元以上,将逐步打破国外垄断,市场需求有望释放 海洋测绘(声呐探测):多波束国产替代刚开始,规模 10 亿元的市场空间,民用及军工市场皆可期 待。位移监测领域位移监测是指对物体在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其位置在时空域中变化的监测,如地壳形变、滑坡、采 矿塌陷、桥梁高楼等大型建筑的摆动以及大坝位移形变等。目前,卫星导航位移监测主要应用在地质灾 害、尾矿、交通、水利、水电、桥梁等大型建筑等方面的监测。据统计,2015 年,中国卫星导航位移监测市场规模达到 15.27 亿元,同比增长 24.55%。预计 2020 年, 我国卫星导航位移监测市场规模将达到 42,4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22.66%。农业机械应用领域中国在精准农业领域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用于农业机械的自动导航。农机自动导航系统主要包括 卫星定位模块、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模块,是基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精确位置信息,利用机械控制模块对农业机械进行精确控制,以保证农机按预定路线精确作业。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劳动强度、延长作业时间及提高土地产出率。国家出台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文件,大力扶持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业机械的 补贴力度,从 2014 年的 0.7 亿元一路飙升到2016 年的228.09 亿元。2017 年,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广 应用基于北斗系统的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维修诊断等大中型农机物联网技术。陕西、湖北、山东、福 建、黑龙江、甘肃、上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市将北斗农业终端列入农机补贴范围,补贴金额在 600-50000 元不等。新疆、北京、浙江、江苏、湖北、辽宁等地区新增北斗自动驾驶系统 5000 多台套,安装北斗 监控终端的农机车辆达到 8000 多辆,完成起垄播种、土地深松、作物收割作业面积超过 300 万亩。农业自动导航设备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巨大。从季节上来看,春耕秋收之前进入销售旺季, 即每年 3-5 月、9-11 月。从地域上来看,目前市场集中在黑龙江、新疆;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进一步实 施,全国其他主要农业省份也已开始推广农机自动导航设备。根据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14 年,中国市场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销量为 2,150 套,而大中 型拖拉机产量约为 60 万台。假设所有产品均安装在新的大中型农机上,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渗透率仅 为 0.36%,考虑到实际可装自动驾驶系统的拖拉机动约占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中的 1/3,农机自动驾驶系 统在高端农机上的渗透率仅为 1%。参照国际市场,美国自动驾驶系统在高端农机市场的渗透率超过 40%, 欧洲由于国家普遍地形复杂,农田面积小,不太适合大型拖拉机耕种的,但仍然达到了 8%的渗透率。 按 20%的渗透率、每年 60 万大中型农机产量中 1/3 可装自动驾驶系统,每台价格 10 万元进行估算,每 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40 亿元人民币。而考虑到现有 500 余万的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及自动驾驶系统的 更新换代,未来市场空间超过 1000 亿元。国外企业凭借在国际市场多年运营经验与成熟的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 特别是系统中机械控制部分为卫星导航定位企业并不擅长的领域,国内企业目前多通过进口或代理国外 品牌来切入市场,积累客户资源及储备技术能力。天宝、拓普康、Hemisphere 等企业在市场中占据较 大的份额。国内重点企业有合众思壮、华测导航、华力创通、中海达。安防领域北斗卫星导航在安防领域的应用主要在公安遥感监测、应急通信系统、防灾减灾系统、遥感减灾应用、 灾害医疗救援卫星服务、无人机安防应用、无人机缉毒应用等方面。机械自动化领域机械自动化是利用 GNSS 高精度定位技术解决大型机械的精确控制要求,取代大型机械驾驶员,提升工 作效率。目前已经在上海港口等地实现无人化。4.3 下游运营服务卫星导航下游运营是指为导航定位终端用户提供位置服务、监控、调度等运营服务,主要是不同行业客 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高精度需求将首先在行业应用爆发,随着无人驾驶和位置服务需求在消费端兴 起,大众消费市场有望成为空间更大的市场。4.3.1 星基增强定位服务天宝 Trimble:2011 年推出了全球精密定位服务(RTX),逐步完善定位服务性能。拥有 120 个自建观 测站,对 GNSS 观测值进行实时跟踪和存贮,将 GNSS 观测值时发送给分别位于欧洲和美国的控制中 心,控制中心对全星座精密卫星轨道、钟差和大气建模,得到全球精密定位改正数。全球精密位置改正 数通过 L 波段卫星或者网络的方式广播给服务授权的终端用户。到 2018 年,已经形成支持包括中国北 斗、美国 GPS、俄罗斯 Glonass、欧洲 Galileo、日本 QZSS 在内的全星座,全频率,通过租用海事卫 星播发 L 频段,2018 年已经实现覆盖对中国区域的全覆盖。“中国精度”系统:2015 年 6 月发布的全球星基高精度增强服务系统,通过租用海事卫星 L 频段对地 面进行播发,能使我国北斗用户在无需架设基站的情况下,在全球任一地点享受便捷的亚米级、分米级 和厘米级三种不同精度层级的增强服务。中国精度通过全球 300 多 IGS 的数据形成模型再发送,系统为 雅典娜 RTK 系统,并为中国精度设计了天鹰基带芯片和天琴射频芯片。经测试, “中国精度”在定位精度、 相对精度和收敛时间等关键指标上优于国际同类服务系统,这也是中国首家具备世界级领先水平的星基 广域增强系统,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和全部控制权。4.3.2 地基增强定位服务地基增强定位服务具有网格化特点,需要用户定位,但可以实现快速精准定位,测距里面包含了所有误 差信息。国家北斗办:2015 年 8 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千寻位置”公司,千寻 位置负责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的建设和运营,基于北斗卫星系统(兼容 GPS、GLONASS、 Galileo)基础定位数据,利用遍及全国的超过 2400 个地基增强站及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通过专网传 至国家北斗数据处理中心,由部署数据中心的千寻位置云平台解算实时播发差分数据,用户可根据需要 获取实时亚米级、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精度的位置服务。目前,亚米级每年几百元,厘米级每年 3600 元。2018 年 5 月,千寻推出“天音计划”,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互联网双路播发,为包括沙漠、海 洋、高空等无网络覆盖区域、网络覆盖断续的区域提供 7×24 小时高可用的动态厘米级定位服务。目前 服务覆盖中国地区,将于 2021 年实现全球覆盖。“天音计划”动态厘米级定位服务,与千寻跬步(FindM) 亚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千寻跬步专业版(FindM Pro)亚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千寻立见(FindNow)加速 定位服务共同组成千寻位置高精度实时定位服务产品线。千寻目前拥有 4 亿用户,主要做四条线,车载、 手机、无人机和智能穿戴等。国家测绘局:2017 年 5 月,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正式启用,它由 500 个国家级站点,2700 个省市级站点,一个国家数据中心和 30 个省级数据中心,共同组成 3300 多站点的全国规模最大、覆盖 范围最广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兼容北斗、GPS、格洛纳斯、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 信号,具备了覆盖全国的亚米级实时导航定位服务能力。全国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采用三种不同精度 的服务,即三种类型的服务产品。具体来说,一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实时亚米级服务,二是面向专业用户 的实时厘米级服务,三是面向特殊用户的事后毫米级服务。5. 合众思壮5.1 北斗民用高精度翘楚公司成立于 1994 年,是国内最早进入卫星导航领域公司之一,是国内北斗导航定位民用领先企业。2000 年,公司率先开始北斗导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内生发展及外延并购并重,实现了导航应用多领域 渗透,拥有北斗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掌握从芯片、天线、基带、板卡到算法到星基增强的完整技术体系, 形成了北斗高精度、移动互联、时空信息服务和通导一体化四大业务板块。2018 年公司全年实现营收 23 亿元,同比保持平稳。公司以北斗高精度业务起家,专注板卡、芯片、天线和算法技术打造高精度核心竞争力、覆盖多应用领 域实现全球化布局,2013 年公司收购北美卫星导航高精度公司 Hemisphere,强化了高精度核心技术, 2014 年推出国产化高精度板卡,板卡性能国际领先。2016 年发布星基增强基带芯片“天琴”。2017 年, 推出中国首款四通道 GNSS 芯片——天鹰,该芯片实现了对三频解算以及对“中国精度”星基增强系统的 支持。在此基础上,雅典娜增强 RTK 引擎对数据质量控制和模糊解析算法进行了优化,改善了在中长基 线和弱信号的定位精度和 RTK 可靠性。采用了 GNSS 三频测量技术(利用多个频率信号提升系统精度, 提升可靠性)。雅典娜引擎在误差建模、质量控制和解算几个层面处于领先地位,至此,公司完成上游芯 片、板卡、算法和天线布局,一体化能力突出。2019 年,公司发布了针对北斗三号系统研发的“天琴二代”高精度星基增强基带芯片、Phantom 和 Vega 全新系列高精度板卡,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天琴二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全球首款全 面支持北斗三号的基带芯片,通过软件配置“天琴二代”实现了卫星信号解调的升级,即能够支持现有及 未来计划发布的所有导航信号频率。Phantom与 Vega 两个系列的高精度板卡分别作为定位和定向板卡, 均搭载“天琴二代”GNSS 基带芯片以及“天鹰”宽带射频芯片。Phantom 系列板卡支持单天线信号输入定 位,定位精度可达到 8mm+1ppm(RTK),未来将主要应用于测量测绘、形变监测、移动 GIS 和智能交 通领域。Vega 系列板卡则在 Phantom 系列板卡的基础上增加了双天线信号输入定位测向,支持提供俯仰、横滚等信息,定向精度优于 0.08°。其主要应用在无人机、自动驾驶、精准农业、机械控制以及航 空航海等领域。公司还持续拓展测绘、位移监测、农业机械等高精度终端应用市场。在测绘领域,先后收购了中科雅图 (无人机测绘+智能电网巡线+数字城市数据服务)、吉欧电子(北斗高精度产品 OEM 厂商)、吉欧光学(3D 扫描仪)、思拓力测绘(GNSS+CORS+手持终端)和海外 StonexSrl(高精度的测量仪器)等公司布局测绘 地理信息装备领域。在精准农业领域,公司作为国内智慧农业领军企业于 2016 年推出高端农机自动驾 驶系统产品“慧农”,并于 2018 年收购全球精准农业公司 AgJunction 部分业务进军全球精准农业市场。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北斗民用特别是高精度领域未来有望加速应用。据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预测, 到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高精度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15亿元,北斗民用高精度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公司的高精度业务主要包含测量测绘、农机与机械控制、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并不断渗透行业。5.2 军工自组网业务无线自组网络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基于集中控制的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无线自组网络无需固定设备支持, 各节点自行组网,具备无线路由功能,通信时,由其他用户节点进行数据的转发。无线自组网突破了传 统基于集中控制的无线通信网络的地理局限,实现更加快速、便捷和高效地网络部署,特别适用于军队 和公共安全等特殊应用场景。军品主要是自组网的业务,是通导一体化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未来战争远程化的发展,必须建 立作战单元通信网,自组网不依赖于预设的基础设施,主要用于解决应急条件下的可视化指挥、控制和通 信问题,能够很好的满足建设要求。凡是需要快速组建通信网络的都需要自组网,各兵种都会使用;除 了战争外,反恐部门、维稳部门也会配备,目前正从军方走向民用。公司在该业务上依托于北斗导航公 司与元博中和,可以获得稳定的委托加工订单。公司 2018 年业务的大规模增长也得益于能力和渠道的优 秀,以及市场的巨大需求。北斗导航本身是军工业务的载体,公司目前在做在北斗三代的技术与产品、时间同步应用方面有较大优 势。5.3 移动互联、时空应用北斗移动互联业务是公司重点发展业务。依托于时空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农业、交通、智慧城市等 专业领域,提供独具特色的移动互联时空信息“云+端”应用领域的解决方案。公司加强移动互联产业方 向上的资源整合,在民用航空、交通等应用领域均取得了良好进展,且在智慧城市领域取得突破,为未 来时空物联应用打开了市场空间。时空信息服务是公司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构建了以“中国精度”、“中国位置”、“中国时间” 为基础的时空基准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结合自主研发的高安全声像图文时空大数据平台——博阳时空 数据库,公司能够为智慧城市、国土规划、公安、环保、智能交通、智慧油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 权、地籍调查、不动产登记等众多专业市场提供包括时空数据获取、时空数据管理和时空应用在内的全 方位时空信息服务。在公安部提出“科技强警”和“四化”政策背景下,公安信息化成为公安部门提升办案效率、打击犯罪 的重要手段。公安部已将北斗应用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警用车辆卫星定 位终端配备率达 100%(其中,新加装的卫星定位终端一律要求具备北斗卫星定位功能);具备卫星定位 功能的手持设备配备率力争达到 80%以上。公司基于北斗导航卫星授时、自组网通信等关键技术,立足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公安等行业,不断拓 展业务范围。2014 年收购公安警务系统服务商长春天成,2015 年收购公安移动信息化产品与解决方案 提供商深圳海棠科技,公司从单一的警务终端生产向下游延伸。2017 年,中标“雪亮”项目 10 亿元订单, 打造更具优势的高精度时空一体化合成指挥调度平台。公司生产手持以及车载移动智能终端,与公司的 警务综合平台结合,构成公司独特的产品体系,充分满足对公安等行业的实施形势态势感知需求。以合 成作战、警务综合应用、执法全流程业务应用、警务终端为核心的公共安全产品已覆盖北京、河南、河 北、内蒙、广西、新疆、吉林、甘肃等 11 个省份。未来,公安业务逐渐从省级下沉到市/县级,尤其是 县级公安局建设“智慧办案区”的需求。预计到 2023 年,国家以及企业对公安信息化的总投资支出将在 259.1 亿元左右。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公安信息化的持续投入,北斗导航终端及各种解决方案在公安系统 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授时方面:电力应用最多,铁路有所应用,公安对授时方面也是刚需。公司利用中国精度,授时精度已 经达到全球最高水平。6. 中海达中海达作为中国高精度 GNSS 的领跑者,一直深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公司全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接收 机(RTK)持续多年保持同行业领先地位,在高精度导航芯片、组合天线、星基增强系统等北斗导航高 精度定位产品上持续发力,形成了北斗+精准定位装备、北斗+时空数据和北斗+行业解决方案等三大产 品体系,掌握核心技术,2018 年新获得海内外知识产权 200 项,其中专利 79 项。2018 年实现营业收 入 12.89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26.26%,主要得益于时空数据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业产品增长。公司在高精度导航芯片、天线、板卡、算法、星基增强系统等关键自主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核心竞 争力显著提升。2018 年 5 月,公司发布国内首款投入实际应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高精度导航芯片“恒 星一号”,成功打破国外在该领域垄断,该芯片适用于 GPS、北斗、GALILEO、GLONASS 四个卫星系统所有频点,可实现对全球所有卫星导航星座的全频带兼容。同期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 GNSS 碟状 天线,可实现快速、及时、精准的卫星导航定位,公司高精度板卡的算法引擎进一步提升,接近国际顶级 品牌产品的综合性能,在自产 RTK 设备上实现了约 50%的进口替代。公司“全球精度”星基增强实时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研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在国内外布设了约 100 多个站点,在广州建立两个数据处理中心,保证在任何时间系统均可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全球精 度”Hi-RTP 服务系统是基于北斗的实时广域精密定位服务系统,通过建设全球和区域北斗高精度位置服 务基础网,融合星基、地基等两种增强手段的技术优势,让用户在无需架设基站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 内任意地点可获得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增强服务。2019 年 5 月,“全球精度”Hi-RTP 服务系统的 L 波段 通讯卫星已经正式开始租用,“全球精度”Hi-RTP 服务系统也进行了全国实测。从全国实测结果来看,绝 大部分初始化过程可以在 15-20min 以内完成,仅有个别省份初始化时间在 25min 左右。初始化完成后 均可获得平面方向优于 125px,高程方向优于 250px的定位精度(95%置信区间)。国内高精度定位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有四家企业,中海达、南方测绘、华测导航和合众思壮。中海达 RTK 产品出货量达 5 万台,市场份额约占 30%,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合众思壮与南方测绘出货量达 3 万台,华测导航略少于合众思壮。7. 华测导航7.1 数据采集设备核心业务公司成立之初专业从事于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之后以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 为基础,进行地理空间产业布局,逐渐为各行业客户提供数据采集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在位移监测、 地质安全监测、精准农业等领域积极拓展,形成了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应用及系统解决方案并重的业务 模式。公司数据采集设备可以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国土调查、电力巡检等各个领域, 帮助客户完成全方位的高精度数据采集任务。高精度 GNSS 接收机是公司核心产品。该产品兼容北斗、GPS、GLONASS 和 Galileo 四大系统卫星信 号,支持北斗三代卫星系统,采用卫星+惯导组合定位技术,实现惯性导航与卫星定位融合解算,可提 供更高效稳定的亚米级至毫米级的定位服务。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等测量、测绘活动 中。公司 GIS 数据采集器采用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工业级北斗终端产品,支持单点定位和差分 定位,精度高、续航长、工艺精湛,搭配高效的数据采集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可实现实时定位、人员 监管、数据采集和回传等多种功能,主要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调查、监管、执法、巡检、移动办 公等场景。7.2 北斗卫星数据解决方案领先者公司基于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数据采集,在农机自动化、位移监测和地质安全监测等细分应用领域为客 户提供应用系统集成及解决方案。公司在北斗卫星导航供应链下游业务体量业内排名第一,拥有近 500 个解决方案应用案例。公司 2013 年进入农机自动化领域,开始农机自动导航系统产品的技术研发,并于 2014 年正式实现销售, 该系统主要通过给农机装配农机自动导航系统,保证农机按预定路线精确作业自动耕作。针对特定应用 领域,研发了多款位移监测系统,为客户提供位移监测解决方案、施工建设和维护服务。基于北斗高精 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位移监测实时解算软件 HCMonitor,拥有丰富的 GNSS 误差模型库,支持高精度 基线解算、多系统联合解算等优势。多传感器网络综合管理系统 HCSIM,根据不同传感器通讯协议编译, 可对 GNSS、应力应变计、风速仪、温湿度计、钢筋计等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解析处理解析;华测自动化 监测与预警系统 HCMas,该监测软件 web 端为 B/S 架构设计,通过网页即可查询监测情况;软件功能 多样化,有表面位移监测、应力应变监测、风速监测、钢筋受力监测、加速度监测、裂缝监测等 19 个 监测项目,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系统管理中选择功能项目。8. 海格通信8.1 军品业务保持增长,北斗三号大批换装受益人海格通信历史悠久,源于 1956 年始创的国营第 750 厂,2010 年实现 A 股上市。秉承悠久的军工产业 历史,由原来单一为海军提供舰用短波通信、导航的整机设备厂,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军用通信、导航及 信息化领域领先的整机和系统供应商之一。目前已经成为行业内用户全覆盖、频段全覆盖、产品全系列, 极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并依托硬件能力发展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供应商。公司作为传统军工通信龙头企业,18 年实现了军工业务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军改结束后订单全面放开, 特别是陆军订单增速飞快,十三五期间有望保持高增长。且十四五期间北斗军品最大的一块业务综合终 端将有望大规模列装,而公司在相关领域优势明显,有望在百亿市场份额中取得最大的部分。8.2 北斗民品将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北斗业务在民用方向的布局主要是依托海格产业链优势。一是依托高精度导航芯片,打造面向各种应用 场景的高精度定位模块和终端产品,如无人驾驶方面的应用。目前公司已经有部分终端产品在开展联调 联试(如:南沙无人码头),在深入到行业应用后,再复制推广。同时公司也将研发核心的高精度定位模 块,替代市场上原有的进口板卡,提高国产率,拓展新的市场。二是开辟北斗时空数据在智慧城市中国 的应用,涵盖物流、交通、学校、养老、医疗等。如在广州市南沙推广的示范项目,在政府支持下,就 覆盖了前面的各大领域,并已掌握了大批量的终端数据,积累了北斗时空数据的应用经验,后续针对这 些数据可带来一系列的新业态。三是北斗三号即将带来的民用短报文服务和定位导航服务,可在国家应 急、智慧海洋、航空航海、武警公安、海警海事等行业应用。海格通信的优势在于可以依托在大湾区的 地理优势和产业土壤,并且临近辽阔的南海,挖掘北斗三号全球化规模应用的推广,包括运营服务和终 端制造两大方面。(报告来源:东兴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而夫者

特斯拉研究报告

来源:格上理财导读当 “硅谷基因”遇到 “中国市场”“中国制造”,特斯拉一年大涨五倍,市值突破1500亿美元,已经超过传统汽车巨头大众(940亿美元),成为仅此于丰田(2000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市值汽车公司。2019年特斯拉用了357天时间把上海临港新区的一片农田变成了特斯拉首个海外超级工厂。2020 年1月7日,特斯拉首批国产Model 3实现大批量交付,价格降至30万元以下,同时正式宣布启动Model Y 项目。特斯拉崛起的秘密是什么?对全球和汽车行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中国汽车人如何应对“狼来了”?摘要1、特斯拉崛起,重塑汽车产业竞争格局。1)Model 3 成为爆款:2019年1至11月特斯拉Model 3北美市场的销量达到12.8万辆,超过同级别宝马2/3/4/5系销量之和(10.4万)、奔驰C/CLA/CLS/E系之和(9.5万)、奥迪A3/A4/A5/A6之和(7万)。与此同时,通用、福特等传统车企陆续裁员,FCA(菲亚特克莱斯勒)和PSA(标致雪铁龙)合并成为全球第四大车企,传统车企抱团取暖与特斯拉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2)特斯拉开启了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Model 3不仅在三电的工程技术层面做了进一步改进,而且采用了类似于智能手机的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即用一个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控制所有车辆上的硬件。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将不再是发动机、车身、底盘,而是电池、芯片、车载系统、数据。全球最大的车企大众宣布,将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并设立了“Digital Car&Service”部门,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丰田公司宣布,丰田将从汽车公司转型为移动出行公司,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曾经的奔驰、宝马和大众,而是苹果、谷歌等。3)全球化战略提速:特斯拉上海工厂进度超预期,有望复制苹果“硅谷创新+中国市场”的故事。中国政府给予特斯拉土地、信贷等多方面支持,同时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将使得特斯拉国产后成本或较美国本土生产降低20%以上。2、特斯拉以三代产品定位依次下沉为路径,以电动化切入、以智能化展开差异化竞争、高度垂直一体化整合,逐步扩大用户群体,同时维持环保、科技、高端的品牌形象。在执行层面,特斯拉吸取了第一代产品研发的经验教训,并在后续的产品生命周期中更加注重创新、工程制造、用户体验和成本四者之间的平衡,逐步构建核心竞争力:1)研发设计:特斯拉历年研发强度基本在10%以上,远超传统车企5%的平均水平。在三电领域,特斯拉拥有不少黑科技,例如高镍电芯和高精度电池管理系统的组合、开关磁阻电机和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的首次应用,既提升续航里程、又降低整车电耗。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自研车载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芯片,目前在整车OTA与L2自动驾驶的用户体验上超过大多数竞争对手。2)生产制造:特斯拉奉行高度垂直整合的生产模式,在电芯、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上基本采用自主设计+代工或者合资的形式,牢牢把握供应链主导权,通过规模效应不断降低成本。根据瑞银拆解测算,Model3电芯成本约110美元/KWh,低于LG、CATL等其他主流电芯制造商。3)产品矩阵:Roadster之后特斯拉平均2-3年才推出一款新车型,Model S/X定位于高端轿跑/SUV,Model 3/Y定位于中高端轿车/SUV。少而精、平台化的车型矩阵带有苹果式的极简主义风格,也让特斯拉能够更加聚焦精力打造爆款,从而摊薄单个车型的研发生产成本。4)品牌、营销与服务:特斯拉从来不做广告,但CEO马斯克凭借成功塑造的“硅谷钢铁侠”人设和Twitter互动,为特斯拉带来超高流量和媒体曝光度。“2018年BrandZ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榜单显示,特斯拉品牌价值达到94亿美元,超越保时捷等老牌豪车品牌。同时,特斯拉采用了直营模式而非传统经销体系,利用软件+OTA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务,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3、特斯拉的未来。随着垂直整合程度的加深,特斯拉正不断开拓业务边界,但也面临产能、产品安全与质量、现金流等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特斯拉未来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大众、丰田等传统OEM,更有谷歌、英伟达、Uber等高科技企业,还有石油巨头、中国传统与新造车势力。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仍存变数。1)特斯拉将成为一家全球化车企。Model 3在美国市场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产品,当务之急在于凭借自建工厂和低价政策将成功复制到中国市场,快速抢占市场,并着手推进Model Y以满足SUV用户的需求。此后特斯拉还将推出电动卡车Tesla Semi、电动皮卡Cybertruck。我们预测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3500万辆,特斯拉年销量将达到300万辆,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将超过50%。2)未来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的领先优势可能被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无人驾驶技术、数据和品牌。从智能手机发展史来看,外观和供应链都极易被模仿借鉴,但苹果的利润却超过所有竞争对手总和,核心在于自研A系列芯片、iOS系统,并打造应用生态和高端品牌。特斯拉通过自研自动驾驶芯片和人工智能算法,并配合数量最大的车队不断提供用于深度学习的真实路况数据,特斯拉将拥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高的算法迭代效率。未来一旦特斯拉的摄像头路线被证明可行性,相对于激光雷达路线将体现出极大的成本优势。3)长期来看,汽车服务和能源服务将成为特斯拉新的增长点。特斯拉已经建立了全球范围的直营店和充电网络,通过OTA不断向用户推送新的软件与功能,特斯拉正持续构建线上+线下、汽车+能源的服务闭环。全自动驾驶成熟以后,特斯拉还将自建车队提供出租车服务。正文01特斯拉发展简史2003年,硅谷工程师艾伯哈德和塔本宁创立电动汽车制造公司,为致敬交流电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公司取名为特斯拉(Tesla Motors)。2004年,硅谷新贵马斯克在特斯拉A轮融资中领投650万美元,成为特斯拉最大股东和董事长,并在2006年8月提出贯穿特斯拉发展的路线图“Master Plan”,即“三步走”战略:一、打造一台昂贵、小众的跑车(Roadster);二、用挣到的钱,打造一台更便宜、销量中等的车(Model S/X);三、用挣到的钱,打造一台更具经济性的畅销车型(Model 3);四、在做到上述各项的同时,还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1.1 2003-2008年:Roadster艰难诞生特斯拉以高端小众电动跑车切入汽车行业。汽车是典型的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是初创企业存活几率最低的行业之一。无论生产制造工艺、供应链管理或是企业品牌,特斯拉初期都无法比拟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的传统车企。况且在当时高达$1000/KWh的电池成本与产业链配套尚不成熟的客观环境下,不论造一辆跑车还是经济实用型轿车的成本都相当昂贵。特斯拉的思路非常清楚:既然第一款车注定亏钱,不如先针对高收入群体推出高端电动跑车,高举高打,彻底颠覆人们对于电动车续航里程短、性能差的认知。2006年7月特斯拉正式推出Roadster跑车,Roadster为特斯拉与英国莲花汽车共同打造,起步售价9.8万美元,该款超跑百公里加速度约3.7秒,最高续航达到约400公里,起步阶段的推背感甚至超越法拉利等传统跑车。作为第一款采用锂电池技术的超跑,Roadster一经推出便受到诸多好莱坞明星和硅谷高管等社会名流青睐。然而,受制于供应链和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Roadster生产成本失控、量产艰难。当时在CEO艾伯哈德的领导下,特斯拉团队过于注重技术研发和性能提升,忽视了生产安排和产品管控,大大拖延了成品进度。2007年6月,距离Roadster正式投产只剩2个月时,特斯拉依然没有完成核心零部件两档变速箱的研制。此外,由于供应链采购缺乏规模效应,最初50辆Roadster的研制成本从平均6.5万美元上涨超过10万美元,1000名预定用户中有30多名因为交付延期而取消订单。创始人出走、高层动荡,马斯克出任CEO力挽狂澜。因为管理失误和费用失控,2007年8月创始人艾伯哈德被罢免了CEO职务,最后由马斯克亲自担任。为实现Roadster正常上市,特斯拉团队决定优化一档变速箱来替代研发全新的二档变速箱,并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2008年2月,第一辆Roadster终于正式交付。因为产品定位和受众的局限性,Roadster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从2008年2月上市到2012年停产,Roadster销往30多个国家,全球销量约2450辆。按照9.8万美元售价计算,特斯拉也仅通过Roadster回笼现金流2.4亿美元,对于第二代车型Model S的研发和生产来说杯水车薪。2008年年末,金融危机令特斯拉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特斯拉处于破产边缘。1.2 2009-2015年:绝处逢生,打造爆款1.2.1 化解危机,成功上市奔驰和丰田的战略投资使特斯拉获得资金与品牌双重背书。2009年1月底特律车展之后,戴姆勒向特斯拉订购了4000颗电池组用于奔驰A-Class车辆测试,并且以5000万美元取得了特斯拉10%的股份,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5月特斯拉获得丰田5000万美元投资,取得3%股份。与两家传统车企巨头的战略合作不仅解决了特斯拉资金方面的燃眉之急,更让特斯拉快速学习到生产、管理经验和模式的know-how。此外,特斯拉还以4200万美元低价收购原丰田与通用合资、年产能50万辆的工厂NUMMI,为大规模量产打下基础。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特斯拉现金流危机暂缓并成功上市。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促进经济发展,美国国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帮扶各行各业,其中包括美国能源部的250亿美元先进技术汽车制造贷款项目,通过补贴和低息贷款支持当地先进汽车技术和零部件研发。2009年6月,特斯拉成功获得4.65亿美元贷款。在加州零排放(ZEV)政策背景下,特斯拉车主还可以获得最多7500美元联邦税务抵免(2019年降至3750美元)。2010年6月特斯拉成功于纳斯达克上市,共募集资金2.26亿美元,这也是继1956年福特汽车上市以后第一家美国汽车企业成功上市。1.2.2 四年磨一剑,Model S成为爆款Model S定位中大型豪华轿车,是特斯拉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型,于2012年6月正式交付,当时共推出三款,配备电池40kWh、60kWh、85kWh,售价5.74万美元-8.74万美元,对应百公里加速度最快达4.4秒,续航里程最高可达483公里。Model S首次引入了17寸中控触摸屏,集成车辆信息查询、导航、音乐等多种功能,同时配备4GLTE无线网络使车主可以免费享受系统OTA空中升级服务,例如2014年推出的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2019年1月,Model S不再提供电池75kWh选项,目前仅剩100D与P100D两款。作为首款高端电动车,ModelS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2012年年末,Model S预定量从推出时的520辆上升至15000辆。2013年Model S在美国中大型豪华轿车市场的市占率超过奔驰S系、宝马7系等老牌豪车品牌,排名第一。2015年第四季度Model S销量一度达到17192辆,目前全球销量超过26万辆。Model S曾荣获著名汽车杂志《Motor Trend》“2013年度车型”、时代杂志“2012年25项最佳发明之一”、美国权威消费者测评《Consumer Reports》“2017年度10款车主最满意车型之首”等荣誉。务实、注重长远规划和成本管控,特斯拉盈利性和生产效率大幅上升。随着Model S交付,特斯拉收入成倍增长,也于2013年第一季度扭亏为盈净利润1125万美元,并且同年成为第一个还清能源部低息贷款的汽车制造公司。此外,为了ModelS生产和Model X项目推进,除了改造加州Fremont工厂外,2014年7月特斯拉与松下达成合作协议,在美国内达华州投资超50亿美元建造超级工厂Gigafactory1,以应对未来5-10年生产计划。超级工厂Gigafactory1主要负责特斯拉所有动力系统,包括Model系列车型配套锂电池、太阳能蓄电池Powerwall和Powerback,以满足2020年50万辆特斯拉汽车配套的35GWh动力电池年产能。松下负责生产制造,特斯拉负责电池组装和进一步加工。目前,Gigafactory1每天生产约350万个2170动力电池。2015年第三季度,搭载鹰翼门豪华SUV Model X正式交付。相较Model S,Model X在性能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两者的用户定位与价格也相仿,均属“Master Plan”第二阶段计划。Model X主要为满足需求更大的豪华SUV市场,并丰富产品线。较ModelS销量呈稳定趋势,ModelX依旧保持增长,目前全球总销量超12万辆,在美国大中型豪华SUV市场占有率与奔驰GLE、宝马X5等竞品接近。同时特斯拉进行了一系列行业垂直整合,除Gigafactory 1外,还在全球范围大量修建超级快充Supercharger和目的地充电桩Destination Charger,并在全球范围内增加门店展区和服务中心的数量。1.3 2016年至今:走向大规模量产中型轿车是规模最大最具性价比的细分市场。根据汽车轴距、车长、价格和功能,汽车市场可以分成微型、小型、紧凑型、中型、中大型和大型这六大细分市场。而汽车价格每下降5000美元,潜在买家数量便会翻倍的行业定律决定了中型市场在所有细分市场中的重要性。对于特斯拉而言,中型汽车不仅是第三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更决定了特斯拉能否真正成为一家主流车企,战略意义重大。Model 3继Model S后,成为特斯拉成功开拓市场的标志性产品。Model 3于2016年3月公布、2017年年底交付,标准版起步价3.5万美元、续航里程354公里,极具性价比。随着产能爬坡,Model 3在美国的销量超越同类型的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等传统豪华燃油车型,2019年全美销量超过16万辆,成为2019年美国中型豪华轿车市场冠军。Model 3的大获成功,令特斯拉的营收更上台阶。2018年全年特斯拉收入达214.6亿美元,净利润从2017年亏损19.6亿美元缩窄至亏损9.8亿美元;2019年前三季度收入达171.9亿美元,净利润小幅降至9.7亿美元。分项目来看,2018年全年汽车销售收入达176.3亿美元,占整体营收的82.2%,是特斯拉的主要收入来源。分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依然是特斯拉的主要市场,占比近70%,中国大陆市场占比达到8.4%。国产Model 3以低价策略搅动内地新能源汽车市场。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战略之一,特斯拉高度重视内地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于上海自建超级工厂,由于国内人工费用、固定资产费用较低,且上海市政府以贷款优惠政策吸引,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资本开支较美国工厂低65%。国产特斯拉将降价切入中高端市场,入门级Model 3价格低于30万元,并于2019年底完成首批员工交付。此次调价由三方面组成,第一方面,1月3日特斯拉官方宣布准续航升级版从35.58万元下调至32.38万元,降价幅度高达3.2万元。第二方面,于2019年12月6月入选第11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享受补贴24,750元/每辆。第三方面,于12月27日入选第29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享受购置税减免。三方面因素促成Model3入门价格从35.58万元下降至29.9万元,对比2019年4月进口版本,降价幅度高达38.8%。Model3可能对中国中高端传统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从传统汽车市场来看,2019年1-11月中国传统中高端汽车(28-42万元区间)销量为136.1万辆,占传统汽车销量5.9%,主要以奥迪A4L、奔驰C系、别克GL8、宝马3系等ABB车系为主。从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2019年1-11月销量为104.3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83.2万辆,主要以中低端车型为主,因此Model 3竞争目标主要为比亚迪唐、蔚来ES6等。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为15万辆/年,预计2020年Model 3将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12%以上份额。为实现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特斯拉加速从电力生产到能源存储运输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包括在全球主要市场建造工厂、储能网络和充电网络。制造工厂方面,出于降低关税影响以致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的考虑,同时也为长期市场战略铺垫,特斯拉在荷兰建造Tilburg组装工厂,为欧洲客户组装检测Model S/X;在上海投建Gigafactory 3,为中国与亚洲客户生产制造Model 3/Y。储能方面,利用太阳能发电覆盖家庭储能和大型光伏储能系统。家庭储能产品为Powerwall电池和太阳能屋顶Solar Roof,Solar Roof白天收集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储存于Powerwall内,Powerwall可以在家庭有用电需求时再进行放电,形成“存储-充放”的有机循环。大型储能系统产品为Powerpack,主要针对商用和工业能源存储利用。为更好深入储能领域,除在Gigafactory 1生产Powerwall和Powerpack电池外,特斯拉于2016年11月以2.6亿美元收购光伏公司SolarCity22%股权,并在纽约州水牛城建造Gigafactory 2生产太阳能面板。充电网络方面,特斯拉的主要产品为超级快充SuperCharger、目的地充电Destination Charging和家庭充电。家庭充电即上述利用太阳能+储能进行汽车充电,充满耗时约10-14小时。超级快充针对公里沿线,第三代超级快充充电功率最高可达250kW,Model 3长续航版在峰值功率环境中,5分钟所充电量可行驶约120公里,较第二代充电时间降低50%。目的地充电针对停车场、商场等地,充电速度与家庭充电相同。目前,特斯拉全球拥有超过12000个超级充电桩和21000个目的地充电桩。02特斯拉有坚固的护城河吗?作为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的忠实信徒,马斯克倾向于回归事物的本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非采用类比和改良的方式。他认为后者属于线性思维,只能对技术或产品产生较小的升级和迭代,而只有从事物本质出发,才能产生颠覆性创新。这种思维方式在马斯克的另一家初创企业SpaceX上取得巨大成功,在特斯拉身上也有着第一性原理的烙印。它使得特斯拉有时候能够独辟蹊径,做出让人惊叹的设计和产品,有时候过于激进却适得其反,常常导致批评和争议。2.1 研发设计:业界最先进的三电技术美国专利分析公司Relecura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特斯拉共计专利/专利族408件。从历年情况来看,2009年后,专利申请数量与授权数量开始激增,主要与Model S的研发准备有关,申请数量于2012年到达顶峰,授权数量于2013年到达顶峰。从申请国家来看,美国申请数量保持领先,近年来欧洲与中国申请数量急速增加,这与特斯拉全球化的市场战略分不开。与传统车企相比,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数量并不算突出,例如丰田相关专利数超14000多件,约为特斯拉专利数量的50倍。从专利申请前十关键字来看,“电池”“热量管理”“冷却”等是特斯拉主攻目标。通过调动有限资源集中攻坚,特斯拉希望在三电系统领域与传统车企形成差异化竞争。2.1.1 电池系统电池技术是特斯拉最引以为傲的优势领域之一。从专利数据显示,电池系统相关专利占比超60%。特斯拉电池动力系统包括电池单体、电池管理系统(BMS)、热量管理系统、冷却管理等,其中电池单体占电池动力系统成本70%以上。特斯拉前后应用过18650和2170两款电池,目前最新款2170圆柱电池采用镍钴铝NCA配备硅碳负极,单体电池容量在3~4.8Ah之间,单体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性能较上一代18650提高约20%。特斯拉使用的松下圆柱电芯在消费电子市场有成熟的应用历史,拥有能量密度高、工艺成熟、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然而面对要求更为严格的汽车行业,温度敏感性高、成组管理难度大、易爆炸等则局限了其广泛使用。为此,特斯拉提出包括更优的两极材料、模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四大主要解决办法。一、不断寻找最优材料,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电池单体化学物质成分和比例的不同将直接影响电池性能表现,三元材料中,镍主要作用为提高材料整体能量密度,钴主要作用为稳定材料层状结构,提高整体循环性能。然而,过高的镍含量会导致化学成分不稳定,过高的钴含量会降低能量和容量,并且由于矿产稀缺性,钴价一直居高不下。为此,特斯拉不断攻克电池材料配比,试图找到最优方案。横向来看,当竞争对手2013年做磷酸铁锂电池与NCM111时,特斯拉已经开始在Model S上应用高能量密度NCA三元电池;当竞争对手2017年开始由低镍材料过渡到NCM622/NCM811高镍正极材料时,特斯拉已经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硅碳负极应用,特斯拉在电池技术的积累使其电池能量密度和整车续航里程能领先竞争对手数个身位。纵向来看,特斯拉一直坚持使用NCA作为电芯正极材料,并不断提高镍含量、降低钴含量。对比最新Model 3与Roadster两款汽车,特斯拉平均每款车钴含量降低约60%。根据特斯拉2018年一季度报告,Model 3的电芯能量密度超过其他任何一款竞品所使用的电芯,其钴含量低于主流电芯制造厂即将量产的下一代NCM811电芯产品。二、串并联组合、分层管理模式优化模组结构,提高电池充放电能力。特斯拉电池采用特有的串并联方式,按照“单体电池-brick-sheet-pack”顺序进行分层管理。例如,特斯拉将Roadster电池系统的6831节电池分成不同的子单元(4个模组中2个为23Brick/mole,另外2个为25Brick/mole,即2*23*31+2*25*31)进行并联和串联,多组串联和平板的设计,极大增加电池铺设数量和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整车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三、高精度的电池管理系统保障电池安全、提高循环寿命。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是特斯拉最核心的几项技术之一。不同于铅酸电池,锂电池由于具有非线性的充放电曲线,造成不论是电芯或是电池包层面,监测、预估和管理的难度都大大增加。如果管理不当,个别电芯的过度充放电将引起永久性的电池损伤,造成整个电池系统电压、温度不稳定,严重的将导致热失控事件。因此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Model S开始,特斯拉就采用了NCA为正极材料的电芯,与业界更加主流的高镍NCM材料相比,NCA虽然能量密度更高,但是循环寿命更短,稳定性也更差,因此对BM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斯拉的BMS主要由主控模块和从控模块组成。其中主控模块相当于BMS系统的“大脑”,负责电压电流控制、接触器控制、对外部通信等功能;从控模块连接了各路传感器,主要负责实时监测电池包里的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各种参数,并上报主控模块。特斯拉的BMS具有两个特点。一、高精度。根据Sandy Munro和Jack Rickard等人对Model 3的拆解,Model 3的BMS可以将23-25个独立电池组的电压差控制在2-3mV,远低于其他普通电动车的水平;二、高集成度。特斯拉BMS模块集成了高压控制器、直流转换器和多个传感器,由此可以减少内部通信所需的高压线束,最终减轻总重量并降低成本。四、热管理系统温差设计合理,冷却路线丰富流畅,均温和能量管控能力突出。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整车、座舱、电池三方面,进行整车温度控制、客舱空调加热制冷、电池过热散热过冷加热等。目前,主流热管理包括自然冷却、液冷和直冷三种方案,特斯拉采取50%水和50%乙二醇为冷却液的液冷方案,由四通阀实现的电机和电池冷却循环串并联结构。由系统芯片算法控制,当电池温度超过设定目标值时,电池循环与电机循环相互独立,采用并联;电池温度低于设定目标值时,电池循环与电机循环采取串联,利用电机余热为电池和座舱加热,多余热量将由进气口的热量交换器排放出去。此方案充分利用车内所有部件热量,使热量有效循环游走,极大提高电池单体散热性和电池单体间温度一致性。因此,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所对应的极端气候,特斯拉车辆温差控制保持在2℃内,体现强大的温度管控能力。此外,由于电池单体材料升级、体积增大,电芯容量和密度大幅提高,导致电池化学热敏感性提升,可燃点从18650电池的约175℃降低为2170电池的约65-82℃,对电池冷却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对比旧版Model S 85、新版Model S P100与Model 3可以发现,电池冷却系统阶段性升级,从早期的单条冷却带到如今的每层独立冷却带,为新版2170电池提供更好的温度管控,极大提高电池冷却运行效率。2.1.2 电机电控目前,电动汽车行业主要采用交流感应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三种,乘用车主要采用前两种。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两个部件构成,定子固定不动产生磁场,转子在磁场中受力转动。从工作原理来看,感应电机的定子绕组形成的旋转磁场,与转子绕组感应磁场驱动转子旋转,定子转子不同步;永磁电机定子产生电磁转矩来推动转子的磁场围绕轴心线进行旋转,定子与转子的磁场同步。从原材料来看,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感应电机的转子主要采用铝或铜,成本较低;永磁电机的转子主要采用永磁体,涉及到钕铁硼等稀土材料,成本高昂。从性能来看,感应电机承受温差范围大、无退磁风险、高速区间效率好等;永磁电机输出扭矩调整范围大、同等条件下输出功率高体积小等。总体来说,永磁电机效率更高,感应电机性能更强。一、感应电机是特斯拉创立之初的“最优”选择。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EV1系列首先将感应电机与逆变器结合应用于电动汽车,该系统可以将电池组输出的直流电转为电机所需的交流电。此后,T-zero跑车也使用了改进版本的感应电机。该技术被特斯拉创始人艾伯哈德和塔本宁接纳吸收。在设计Roadster时,出于成本(全球稀土资本基本集中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日本)、退磁风险、技艺成熟(当时制造环节合作商AC Propulsion即是感应电机领域技术领头者)等综合因素考虑,特斯拉选择了感应电机作为驱动电机。为提高传统感应电机功率和运作效率,特斯拉采取一系列包括设计对应冲片、提高扭矩、冷却系统等手段,其中,最为创新的是感应电机铜芯转子专利技术(专利号US20130069476)。铜较铝带来更高的电导效率。从各项金属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来看,在相同温度下,铜的电导率远高于铝。如果将电机转子结构原材料换成铜,电机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熔点高、大尺寸制造难度等制约铜芯电机发展。对比铝(熔点660.3℃),铜(熔点1083.4℃)过高熔点增加制造难度,AC Propulsion与MIT的一项实验表明,一旦电机体积过大,采用铜材料的电机成品极易造成气泡过多、难以镶嵌等问题。镀银铜插片有别传统电机转子结构,在低焊接要求条件下完成低成本、高性能改造。传统感应电机如果使用金属铜,主要分为铜条插入转子槽和两端封环两个步骤,铸造过程由于高焊接标准,往往导致制造难度大、成本高。特斯拉使用镀银铜插片填满铜条转子槽间隙,再加固两端,封上禁锢环片的方法,降低铸造难度的同时提升电机运行效率,完成特斯拉特殊动力改造。二、用算法解决控制难题,Model3应用永磁开关磁阻电机。在成本、性能和效率的多重约束下,特斯拉大胆尝试了永磁开关磁阻电机(Permanent Magnet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传统开关磁阻电机通过在定子中加入电磁铁和钢铁制成的转子,仅产生磁吸引力进而带动电机转子运动,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转子热损耗低等优点。然而传统开关磁阻电机存在功率输出时扭矩波动问题,需要非常精细的电流控制策略和算法,这也造成其迟迟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Model 3对传统开关磁阻电机做了一定的改良:在定子加入少量稀土,并设计了控制算法来平滑扭矩波动,最终提高了电机输出功率。Model 3的永磁开关磁阻电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稀土使用量非常少,而且无需使用铜芯,降低铸造成本)、功率高等优点。相比于Model S/X感应电机83%的能量转化效率,Model3的能量转化效率提升至89%,即89%的电能可以最终转化为驱动力,这样便进一步降低了电耗,提高了续航里程。2.2 软件与架构:汽车将成为移动的计算机2.2.1 系统软件2018年美国知名杂志《消费者报告》指出特斯拉Model 3存在刹车距离过长的问题,因此没有对其进行推荐。放在传统车企,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案大概率是大规模的召回,或是通过4S店对零部件进行更换,无论哪一者都需要浪费车主漫长的等待时间。然而特斯拉的工程师通过OTA(Over-the-Air)的方式对系统进行了升级,在几天之内便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特斯拉与传统车企最根本的不同——特斯拉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进行系统升级(OTA),传统车企的OTA只局限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nfotainment system)中地图等功能,却无法像特斯拉一样对车内温度、刹车、充电等涉及车辆零部件的功能进行远程控制或升级。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者底层的电子电气架构(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完全不同。随着现代汽车的电子电气功能越来越复杂,整车上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ECUs)也随之增多。当前一辆普通汽车的ECU多达70-80个,代码约1亿行,其复杂度已经远远超过Linux系统内核和Android。在传统的汽车供应链中,OEM高度依赖博世、德尔福(现为安波福)等一级供应商提供的ECU。但不同的ECU来自不同的一级供应商,有着不同的嵌入式软件和底层代码。这种分布式的架构在整车层面造成了相当大的冗余,而且整车企业并没有权限去维护和更新ECU。在这种关系下,一级供应商的研发周期与2-3年的车型研发周期相匹配,传统汽车的软件更新几乎与汽车生命周期同步,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与传统造车不同的是,特斯拉采取了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即通过自主研发底层操作系统,并使用中央处理器对不同的域处理器和ECU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架构与智能手机和PC非常相似。特斯拉Model3的电子电气架构分为三部分——CCM(中央计算模块)、BCM LH(左车身控制模块)和BCM RH(右车身控制模块),其中CCM由IVI(信息娱乐系统)、ADAS/Autopilot(辅助驾驶系统)和车内外通信三部分组成,CCM上运行着X86 Linux系统。BCM LH和BCM RH则负责车身与便利系统、底盘与安全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的功能。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一、软硬件解耦、算力集中化。可以真正地实现硬件标准化和软件开发重复利用,既实现供应商可替代,也可以大大缩短软件迭代周期,同时为日后第三方软件开发扫清了障碍。车辆将成为移动的智能终端,同时大量计算工作可以集中至车载中央处理器甚至云端,减少了内部冗余同时车联网协同成为可能。二、内部结构简化、制造自动化。车载以太网开始取代CAN总线结构,半导体集成使得特斯拉可以精简内部线束结构。Model S内部线束长度长达3千米,Model 3只有1.5千米,未来Model Y上特斯拉的计划是将线束长度控制在100米。Model 3的线束自动化组装问题曾使得特斯拉一度陷入“产能地狱”,最终不得不切换为人工组装。线束结构的精简可以使特斯拉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三、提升服务附加值。实现整车OTA功能后,特斯拉可以通过系统升级持续地改进车辆功能,软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4S店的功能,可以持续地为提供车辆交付后的运营和服务。传统汽车产品交付就意味着损耗和折旧的开始,但软件OTA赋予汽车更多生命力,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自2012年Model S上市以来,特斯拉软件系统至今一共进行过9次大更新,平均几个月一次小更新,已经累计新增和改进功能超过50项,包括自动辅助驾驶、电池预热、自动泊车等功能。如果说三电系统领域特斯拉还只是与传统车企在同一维度上竞争,那么整车OTA属于特斯拉对传统车企甚至传统汽车一级供应商的一次降维打击。传统车企虽然开始智能化转型,但是未必能够追上特斯拉的步伐。按照博世对EEA的定义,大众等传统车企仍处于从“Molar”(模块化)向“Integration”(集成化)的过渡阶段,而特斯拉已经是一台“Vehicle Computer”(车载中央计算机)了。在2018年年报媒体发布会上,大众CEO迪斯明确提出要打造vw.OS操作系统,并且逐渐把整车的70多个ECU集成到3-5个高性能处理器上。大众成为传统车企中第一个明确提出智能化转型的公司,但是与特斯拉相比,软件并不是大众的强项。若想转型成功,大众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相关的软件开发人才,形成内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更需要调整相应的组织人员架构。股东的支持、管理层的远见、极强的执行力缺一不可。此外,现有一级供应商未来势必在ECU软硬件开发的主导权上与车企展开激烈博弈,车企转型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2.2.2 应用软件Autopilot是特斯拉目前最重要的应用软件。传统车与智能汽车最大区别在于驾驶系统,目前主流智能化汽车基本配备L2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尚无企业实现完全自动化驾驶系统。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由软硬件组合构成,从结构框架来看,主要分为感知模块、地图模块、驾驶行为决策模块。从流程来看,感知模块通过雷达、传感器、摄像头等硬件,收集周围环境探测到的物体数据,地图模块提供定位和全局路径规划,数据共同传输到驾驶行为模块,为驾驶方案提供信息支持,最后决策模块控制车体转向、加速等实施行为。从技术路径来看,目前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特斯拉为代表,以摄像头为主导方案;另一是以谷歌、百度为代表,以激光雷达为主导方案。摄像头是最接近人眼获取环境习惯的传感器,有较稳定的图像处理能力,但在例如下雨、起雾等恶劣环境中分辨率下降。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来探测物体,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探测精准等优点。但多束精准度高的激光雷达成本和技术门槛远远高于摄像头。特斯拉Autopilot的主要成就在于率先实现大规模商用。一、Autopilot辅助驾驶商用化性能突出。出险率可以一定程度判断该车体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程度。根据美国保险赔款条例,可以分为六项类,分别为Collision(车辆碰撞,由过错方造成的对过错方车辆赔理)、Property Damage(车辆碰撞,由过错方造成的对对方车辆理赔)、Comprehensive(其他非碰撞事故)三项车险和Personal Injury(双方各自赔付)、Medical Payment(车辆碰撞,由过错方造成的对过错方人身赔理)、Bodily Injury(车辆碰撞,由过错方造成的对对方人身赔理)三项人险。对比同等大型豪华轿车的出险率,从三项车体保护险来看,特斯拉与其他豪华轿车类似,表现较差,且数据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型轿车,说明特斯拉单车平均碰撞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也暗示由于系统误判或者驾驶员忽视容易造成更多碰撞。但从三项人体保护险来看,特斯拉Model S低于平均、基本处于优秀水平,说明Model S对自身车主和对方车主有良好的人身保护。从车道保持情况来看,根据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数据,在直径1300-2000英尺(396-617米)不同的空旷道路测试环境下,对比宝马5系、奔驰E、Model 3/S和沃尔沃S90五辆同类别轿车,设定3种情况各6种测试的共18次测试条件,Autopilot8.1辅助驾驶系统在弯道和坡道的车辆保持能力最为突出,仅在坡道表现过一次压线。二、Autopilot拥有数据优势。作为最早搭载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电动车品牌,同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辅助驾驶车队,截止2019年1月,特斯拉Autopilot行驶里程超过17.3亿公里,远超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车队规模保守估计以每年约40万辆递增(Model S/X 10万辆/年+Model 3 30万辆/年)。作为对比,根据加州车辆管理局《2018年自动驾驶脱离报告》的数据,激光雷达路线的领头羊Waymo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的路测车队规模为110辆,路测里程数约200万公里。庞大的数据量使得特斯拉在高精度地图、障碍物识别等方面的数据积累显著领先于竞争对手。此外,与大多数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大量采用模拟数据进行算法学习不同,特斯拉车队采集的全部为现实数据,数据质量更高,更加有利于算法迭代更新。三、特斯拉自研自动驾驶芯片来满足完全无人驾驶算力需求。根据特斯拉4月23日自动驾驶日披露的信息,历时3年秘密研发,特斯拉已经完成车载AI芯片的设计生产(由三星代工),SOC算力超过了应用于AP2.0的英伟达Drive PX2,并已经实现装车。从原理来看,无论哪条自动驾驶技术路径,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学习能力都至关重要,因此,汽车AI的实现需要底层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变革。此前,自动驾驶芯片基本被英伟达和Mobileye(已被Intel收购)两大巨头垄断,此次自研车载芯片是特斯拉近几年来最重要的硬件创新,将使特斯拉成为唯一一家具有自动驾驶芯片研发设计能力的汽车制造商,进一步扩大在智能化和无人驾驶领域的领先优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和马斯克在Autopilot驾驶系统的宣传上一直存在过度承诺和夸大。大多消费者在没有深度了解的背景下,或存在被“自动转向、自动泊车”等字眼所欺骗现象,导致驾驶过程中放松对车辆控制,进而造成数件安全事故。此外,由于摄像头主导的视觉方案对物体探测数据体量要求非常高,但Autopilot无法100%将现实生活存在的每样实物都传输进数据库,从而又导致部分因为系统误判造成的交通事件。2.3 生产制造:高度垂直一体化特斯拉自行生产组装众多核心部件,包括电池包、BMS系统、充电接口和设备、电机等。该模式的最大特征为产业链高度垂直整合,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上不容易被供应商“卡脖子”。但掌握大量核心技术必然带来前期的大量研发投入,因此必须通过打造精品和爆款,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研发、开模等前期投入。动力总成集成优化内部结构,有利缩减车型降低成本,形成价格竞争力。特斯拉一直保持包括电池包、BMS、冷却系统、电机等动力总成高度集成的特点。例如,无论是感应电机还是永磁开关磁阻电机,基本结构都为变速箱、逆变器和电机三体合一的结构。对比来看,每次推出新款车型,特斯拉都尽可能在原基础上集成升级。对比Model S/X,Model 3的车体减小约20%、价格降低约50%,为保证整车性能,特斯拉加入更多系统芯片来控制部件协调运作,并且将例如Model3的冷水机、电动阀、液冷罐等零部件集成为冷却液储阀罐,即Super Bottle,通过算法调节内部线路串并联结构,减少例如PTC加热器等零部件。2.4 销售、品牌与服务:直营与全生命周期交互销售方面,有别传统车企的多层经销模式,特斯拉效法苹果,选择自建展示厅和体验店,选址从2012年的加州、纽约、华盛顿等美国主要城市扩增为全球378个城市,销售网络范围不断扩张。直营模式虽然有助于提高品牌形象、解决因为经销环节而产生的价格不一、体验感差等问题,但实际上直营店的运营成本并不低,而且直营模式并非特斯拉特有,不存在实际门槛,新造车势力例如蔚来小鹏等,大多也采用该模式。特斯拉具有非常高的品牌价值,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CEO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和独特光环。马斯克初期打造现实版钢铁侠形象,个人影响力高涨,“网红效应”使得特斯拉自带流量和媒体曝光度。例如在Model 3发布会后利用社交网络上各路媒体及自媒体进行话题讨论,首周预定量便超过30万,传播效果远超传统广告渠道。根据全球品牌评估平台BrandZ数据,特斯拉自2016年起位列全球汽车品牌前十,品牌价值也从2016年的44亿美元涨至2018年的94亿美元,甚至超过保时捷等老牌豪车品牌。服务方面,由于特斯拉通过OTA进行软件更新,可以极大地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且由于不少问题可以通过远程“在线诊断”,能够省去用户维修时间,进而降低成本。此外,马斯克作为“Twitter大V”,经常在社交网络上与用户进行互动,在产品和软件更新时听取用户意见,这种近距离沟通也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好感,使得多数用户对产品存在的部分瑕疵表示理解和支持。03特斯拉的下一个十年:挑战与前景3.1 挑战第一性原理是天使也是魔鬼。特斯拉习惯于在快速发展中解决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某些问题却越积越深,成为日后隐患:一、产能问题。特斯拉的产能一直备受诟病,由于产能不足而导致的生产能力与产品预定量不匹配、交付延迟严重等。由于Model 3订单与实际产量偏离程度最高,特斯拉2017年年底以来暴露的产能问题愈加严重。2017年第三季度Model 3实际产量仅260台,远低于1500台预期,主要因为早期电池超级工厂Gigafactory 1还未正式量产,人工组装电池包速度慢。电池量产问题得到解决后,Model3产能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主要因为产线过于高度自动化。针对生产组装的GA3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达90%以上,生产一台汽车匹配数百条机器设备,产线过于密集,机器设备过多导致作业时间冲突、效率和灵活性下降,激增的维护成本抵消掉自动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因此,特斯拉曾于2018年2月、4月停产维护GA3产线,降低自动化程度并加入更多人手,此外还开设帐篷产线GA4增加生产速度。2018年6月Model 3达到目标周产能5000辆,目前周产量约7000辆。即便如此,特斯拉按时完成交付任务依然艰难,按照2017年年底Model 3约45.5万订单、2018年实际交付14.7万计算,不考虑新增订单,剩余订单还需1年左右时间完成。二、质量与做工问题。一方面,Model3车身质量可靠性存在瑕疵。从原材料来看,铝和钢使用率最高。对比两者物理性能,大多情况中,同等质量下,铝合金强度大于高强度钢;同等体积下,高强度钢强度大于铝合金。为此,大多新能源车企纷纷转战铝车身,便是为了降低整车重量。从化学性能来看,由于铝合金的低熔点,对温度的敏感性更高,因此传统焊接等升温手段并不适用,往往采用铆接、胶联等技术,增加制造成本。此外,由于铝的特殊性,车体事故后难以用传统手段维修,根据事故严重程度进行部分或整片替换,增加事后修复成本、降低用户使用感。Model S/X便是高比例铝车身代表。为压缩成本,Model 3车身选择钢铝混合。根据Munro & Associates的拆解报告和车身模型结构图可以发现,Model 3采用铝合金、软钢、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这4种材料。由于单电机Model 3为后置电机,为平衡重量,后车身大部分使用质量更轻的铝合金。大部分的纵梁、底板等则采用超高强度钢,增加车身坚固程度以提高安全性。然而,过多的不同类型材料增加连接难度,Model 3车身连接方式便高达5种,且并没有简化不必要配件,反而增加了整车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自Model S上市以来特斯拉的做工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这种情况可能体现在钥匙扣字迹模糊、过多的塑料内饰、车门劣质等等。作为定位于豪华轿车的品牌,特斯拉在内饰和做工方面根本无法与同类的德系和日系车相提并论。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特斯拉缺少大规模量产经验,对汽车制造工艺和供应链管理还缺少足够的积累,另一方面特斯拉过于追求自动化生产,最终不得不采用“帐篷工厂”的方式进行返工,反而影响了质量。此外,由于缺乏传统车企的国际化经验,Model系列并没有对不同市场进行座舱调整,往往导致适用于欧美体型的内座,却对亚洲消费者来说过于空旷和不适。三、安全问题。即便对产品经过多次升级、采取各种安全措施,特斯拉汽车事故频率依然呈上升趋势,2013年因频发的汽车起火事件导致特斯拉股价跌幅最高达20%。根据已披露报道,从2013年至2019年3月特斯拉共发生36起汽车安全事故,47.2%为车辆碰撞导致,其中包括因为酒驾、操作不当、路障等而造成的碰撞。然而,不同于燃油车,58.8%车辆碰撞引发电池燃烧,且由于动力电池高燃烧时长,对驾驶员造成不同程度伤害。此外,事故伤亡程度深,36起事故中有9起事故造成人员死亡。四、现金流问题。作为一家初创型高端制造企业,由于其重资产、重研发属性,特斯拉在长达10-20年的时间内现金流基本为负。尽管通过Model S与Model 3等爆款车型占据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然而2010年第二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期间,特斯拉企业自由现金流仅2个季度为正。为进军欧洲和中国市场,2017年第二季度以来特斯拉企业自由现金流更加恶化,2018年第四季度企业自由现金流达到负13.8亿美元。因此,2019年特斯拉将大幅度关闭门店和展示厅,并将销售模式转向线上,以削减成本开支。2019年Model 3的热销,一度令特斯拉现金流有所好转,2019年第三季度现金流降低为负1.7亿美元,但是随着美国和中国工厂Model Y加速投运、欧洲工厂Model 3/Y提速,未来现金流依然是重要的考虑点。五、高层震荡频繁。特斯拉高层离职率呈增长趋势,仅2018年全年,离职高管超过40人。除正常的人员调动和行政方面高管离职,特斯拉核心团队的技术、财务、研发、法务管理人员均发生过离职,例如2016年5月离职的生产制造副总裁Greg Reichow与Josh Ensign、2017年4月离职的首席财务官JasonWheeler、2017年7月离职的电池技术总监Kurt Kelty、2018年9月离职的首席人事官Gabrielle Toledano等。即便高管离职跳槽在硅谷科创企业非常普遍,但是管理层频繁变动仍不利于特斯拉稳健发展。3.2 前景回头来看,2006年马斯克在“Master Plan”中提出的十年计划、四大任务已经基本完成。2016年马斯克又提出了新的“Master Plan Part Deux”,包括四方面任务:一、制造太阳能屋顶并整合储能电池;二、扩大特斯拉新能源汽车产品线至所有主要细分市场;三、积极开发无人驾驶技术,通过大规模车队实现快速迭代;四、推出汽车共享分时租赁。如果说2006-2016年属于特斯拉的关键词是“电动化”,那么2016年开始特斯拉将更多地在智能网联、共享化、清洁能源生产和储存上发力。随着垂直整合程度的加深,特斯拉正不断开拓业务边界,但也面临产能、产品安全与质量、现金流等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特斯拉未来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大众、丰田等传统OEM,更有谷歌、英伟达、Uber等高科技企业,还有石油巨头、中国传统与新造车势力。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仍存变数。一、特斯拉将成为一家全球化车企。Model 3在美国市场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产品,当务之急在于凭借自建工厂和低价政策将成功复制到中国市场,快速抢占市场,并着手推进Model Y以满足SUV用户的需求。此后特斯拉还将推出电动卡车Tesla Semi、电动皮卡Cybertruck。我们预测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3500万辆,特斯拉年销量将达到300万辆,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将超过50%。二、未来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的领先优势可能被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无人驾驶技术、数据和品牌。从智能手机发展史来看,外观和供应链都极易被模仿借鉴,但苹果的利润却超过所有竞争对手总和,核心在于自研A系列芯片、iOS系统,并打造应用生态和高端品牌。特斯拉通过自研自动驾驶芯片和人工智能算法,并配合数量最大的车队不断提供用于深度学习的真实路况数据,特斯拉将拥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高的算法迭代效率。未来一旦特斯拉的摄像头路线被证明可行性,相对于激光雷达路线将体现出极大的成本优势。三、长期来看,汽车服务和能源服务将成为特斯拉新的增长点。特斯拉已经建立了全球范围的直营店和充电网络,通过OTA不断向用户推送新的软件与功能,特斯拉正持续构建线上+线下、汽车+能源的服务闭环。全自动驾驶成熟以后,特斯拉还将自建车队提供出租车服务。

其出不忻

罗兰贝格中国各行业趋势洞察报告:预见2020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2020年伊始,罗兰贝格综合分析中国多个核心产 业的发展动态,大家拨云见日,共同把脉中国经济。汽车1、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大浪淘沙,新造车势力的最后窗口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消费者补贴驱动转向由双积分引导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多重驱 动,供给侧结构与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在2020年,传统的合资品牌将加速投放 量产新能源车型,行业洗牌势必加速,新造车势力量产投放并赢取市场的窗口正逐 步关上。相对于传统主机厂,新造车势力在品牌积淀、渠道网络和成本控制上不具 天然优势,在现有车企加速入场、补贴退坡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用户体验和 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是其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赛道上突破重围的关键。新零售转型升级的概念落地和加速以用户为核心,从销售产品转向服务消费者的“新零售”概念自诞生以来,对汽 车零售业态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4S店零售模式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主流,但围绕用户体验的全渠道和数字化新零售升级必将加速。在2020年,我们将 看到更多以豪华品牌为代表的车企进行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创新升级和概念店态落 地,同时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体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数字化触点,以全面 革新消费者体验。本土化智能座舱概念和数字化产品的量产落地伴随智能网联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逐步从单一交通工 具向“第三空间”转变,对车内定制化智能化体验需求逐步提升。考虑到快速变 化和日益多元的中国消费者需求,智能座舱与数字化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势在必 行。从行业参与方角度,智能座舱成为车企智能化重点,同时车企也与供应商开 始推动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两个方面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在2020年,我们预 期将会有更多座舱数字化元素在中国量产车型上的搭载应用,如多屏互动、语音 交互、生物识别等。乘用车新常态驱使本土车企提速品牌向上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入门级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细分市场 的销量和盈利性呈现下滑。与此同时,外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下探等动作进一 步冲击本土品牌的竞争领域。为了改善短期经营表现、构建长效竞争力,本土车 企务必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进一步突破,品牌向上迫在眉睫。领先的本土车企均 已推出全新的高端子品牌进行上探索,预期2020年本土车企的品牌向上动作将进 一步提速,以高性价比及突出的产品力带动整体品牌价值提升。2、商用车市场商用车产品的智能化与高端化升级商用车自动驾驶逐渐从封闭低速应用环境向高速公路与复杂城市道路逐渐落 地,L2级别智能驾驶商用车已进入量产阶段,L4自动驾驶运营测试也已经启 动。2020年有望见证更多以港口、厂矿为代表的封闭低速应用场景下的智能网联 商用车应用。同时,车型高端化趋势将持续深化,头部商用车车企将在2020年投 放新一代高端化产品,冲击主流市场。从零部件层面来看,盘式制动器在危化及 高速牵引车加速渗透、配备AMT的车型逐渐增多、而液力缓速器、空气悬架等皆 有较大增长潜力,零部件的升级将推动中国商用车产品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商用车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速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商用车对外出口规模超27.1万辆,同比增长4.6%;商用车 企业不仅正加快全球化布局,同时还逐步实现了从中低端市场出口向高端市场出 口突破、从纯整车出口向当地投资建厂和技术合作的方式转变。在早期布局的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国商用车品牌较为高端的形象已经逐 步树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商用车出海正在向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突破。随 着外资股比在商用车领域的进一步放开,国际重卡企业将有望在中国设立独资子 公司,中国市场将迎来本地化生产的全球品牌重卡。2020年,双向国际化的投资 投入将成为商用车行业的新主题。3、供应商面向前瞻趋势的战略业务调整和组织重组加速随着乘用车存量竞争时代的到来,零部件供应商的营收与成本压力陡增,整车产 品快速增长的市场红利逐步消失。同时,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技术创新 变革也考验着供应商的战略应变能力。当短期市场走弱遇上长期行业变革,零部 件供应商将面临更大挑战。2020年,领先供应商将进一步清晰化战略发展规划, 着力于长短期的资源和利益平衡;同时,业务与产品重心调整加速,业务转型重 组和剥离逐步成型,新业务投资和布局日趋完善。与此同时,组织形态与管控模 式也将承接战略需求进行应变调整,供应商将通过组织重组和内部能力重构,优 化管理效率与人才结构,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科技创新支撑。4、后市场与新进入者独立后市场仍将快速发展,供应链整合和效率提升成为深耕主题在车市放缓大背景下,后市场将在长期成为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心。但是,目前的 中国独立后市场企业普遍面临着业务增长乏力、盈利模式不清晰和融资受阻的挑 战,同时又不断有新进入者布局综合维修、汽配分销和衍生业务。我们观察到,独 立后市场以领先整车市场的更快速度进行着存量市场竞争变革,预计在2020年,这 种变革将伴随着消费者、技术与资源整合变化进一步发展。其中联盟化、修配一体 化、线上线下一体化、2B2C融合化、供应链垂直和横向整合化等多维度的尝试,以 效率提升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试图根本性改变这个规模大但散乱的 潜力市场,主机厂及其相应生态体系从2020年开始对汽车后市场的布局值得关注。5、移动出行概念下的新零售探索出现在2019年,以网约车为代表的移动出行上半场竞赛基本结束。随着移动出行下半场 开启,出行模式将会进一步多样化,而真正颠覆性的革命将出现在高级别自动驾驶 与无人驾驶出租车落地之后。在此之前,整车企业与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都将逐步 向更加定制化细分化的出行服务转型,“1+M“出行模式将成为车企、租赁公司和互 联网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场景的不断细分和可盈利商业模式之间的平衡会成为核 心关注点。2020年,预计以订阅式用车、体验式租赁、场景化出行服务为代表的出 行模式创新以及整车企业和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新零售合作探索将更多涌现。政府与公共城市群产经网络重构升级,应对全球产业竞争伴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深入,城市群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和提升辐射 力影响力的新主体,经济功能和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集中。城市群内部,一方面 从产业链角度重构产业网络,改变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格局,形成对内分工协作、 对外相对完整独立,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有机综合体;一方面从价值链角度构 建科创网络,推动从单一城市创新内循环向城市群大尺度创新协作转变,形成中 心城市策源引领和其他城市科创协作的新格局。中央活动区理念指导主城区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从CBD到CAZ,中央活动区正在成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新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7-24全时段活动、多种功能复合共存、产业经济多元、用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 群多样化等更加复合多元的发展特质。从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发展实践来看,总 体呈现经济统领、创新动能、文化点亮、多元商业、活力高知人群、全球交互窗 口等六大特点。聚焦基础创新重点突破,打造新时代创新策源地单边主义抬头和中国逐步迈入科研无人区,使得基础创新的突破发展成为保障新时 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催生中心城市致力打造突出基础创新的创新策源地。从 城市角度,可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升级、重大关键领域集中 突破、科创资源资本机制变革、培育新式科技创新承载实体等多种路径和方式,逐 步建立强化全价值链创新的综合性发展体系。商文旅新手法演绎城市文化,打造全球城市独特魅力文化塑魂是全球城市放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城市级文化地标则是文化展示城 市魅力,体现城市精神的核心载体。通过时间维度、城市精神、建筑艺术、地理空 间等多重维度解读城市文化,并通过文化精神的选取解读、商文旅融合的全息演绎 和城市认同感的拟合,构建打造卓越城市文化地标的有效路径。后街经济提质升级,绽放全球城市多彩活力数十年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既快速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但也不可避免存在千城一面 的同质化问题。街道作为城市特质的重要载体,相比奢华、现代的商业主街,人文 交织、城市原生味道集聚的后街,更能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象征和城市基因 信息的最佳承载者。在突出街道承载城市特质的城市更新中,人性化尺度、多元消 费场景、强可识别性、新兴业态探索、主导功能清晰、历史文化传承成为后街经济 发展的六大成功要素。科创回城激发中心城市主城区科创经济发展新机遇产城人三者关系的新变化,催生科创经济回流中心城市主城区。一方面,新经济地 理模式下主城区完备的城市功能吸引科技精英回流,以人群带动科技产业迁移;另 一方面,老城区更适合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从而更易吸引结构化的创新阶 层;此外,主城区丰富的商业与公共服务场景和海量的数据也为科创经济提供了良 好的商业应用基础。5G 全面开启智慧城市运营时代5G时代领跑全球和窄带物联发展,为智慧城市迈入运营时代提供了技术契机,将 在三个方面形成突破亮点。一是基于底层数据标准化推进和破除部门壁垒的改革 深入,逐步打破城市管理的信息孤岛,形成数字政务的横向整合升级。二是交叉 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从规划走入实 践,部分智慧城市场景将从技术监测转向技术辅助决策。三是立足于法律法规的 进一步完善,海量数据谁能应用、如何应用、应用深度等将引领数据应用的商业 创新探索。数字部落群体兴起,赋予中小城市数字经济新机遇5G时代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跃迁式升级,极大改变了信息产业的物理空间局限。同 时,互联网发展重心开始从2C转向2B和2G领域,也削弱了中心城市在头部规模效 应上的独特优势。此外,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大量面向远程工作的数字部落 人群,可集聚在高铁联通中心城市的中小城市。三者联动,催生中小城市发展数 字经济,集聚创新人才的新机遇。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赋能不动产资管再临春天总体来看,城市发展重心从城市外延的规模性增长转向建成区的提质升级,城 镇化进入了追求品质优先和美好生活的后半场。与之相应,中心城市不动产市 场将从整体趋势性增长,逐步转变为以价值发现驱动的分化式发展。这意味着 不动产的重心从开发销售收益,转向长期经营收益和基于不动产生命周期的资 产管理收益,同时也会刺激更具长期资本属性和股权资本属性的地产金融规模 大幅增长。运营时代来临,催生康养地产发展新模式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行业投资层面,中国迈入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 更具消费潜力的60后迈入养老消费市场,康养地产将逐步迈进运营时代,可持续的 运营需求和资产增值预期,正在改变既有康养地产开发构想,包括更丰富更合理的 业态产品及配比、更稳定的“目标+多元“人群、更精细化的运营手段、打通退出渠 道的金融模式等成为可持续型康养地产的关注焦点。消费品与零售快消品趋势:内外资品牌重起跑,最懂中国消费者得天下走过本土快消企业崛起的十年,2020年内外资企业将重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高端化需求给高端品牌与健康、时尚和高品质产品带来更大的机会;开放多元的 消费理念,对中外的特色产品都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而链式全营销已是大势所 趋,链式全营销加强了品牌市场与销售的协同,削弱了本土企业渠道深耕的优势 与竞争壁垒,使更擅长品牌运作与市场推广的企业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内外资快消企业的增速差将进一步缩窄。谁更懂得中国式 消费者和竞争,谁将会赢得未来十年的优势。而要更贴近中国、更懂中国的关键 是:懂得中国式产品组合,更好整合全球产品资源,积极扩张并快速迭代更适合 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懂得中国式的速度,敏捷的组织体系与管理、激励已成为制 胜的关键,在市场尚未饱和且处于重新起跑期,理性与狼性兼顾的团队是上佳之 选;懂得中国链式全营销,以数字化营销为主线,打通消费者洞察、产品开发测 试、消费心智获取、全渠道与全地域布局,以获得更好的销售实现。美妆护肤行业趋势:迈向全球最大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经过多年的高成长,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抹靓色,并将在 2020年开始挑战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国家市场的地位。高端、唇经济、全渠 道、网红新锐品牌仍将成为2020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关键词。高端品牌是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但本土与国际新锐品牌及新锐爆品 不断涌入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技术成为竞争的基石,新配 方、新营销、个性化定制与化妆技术将是2020年企业发力的重点。而D2C(Direct to Consumer)为中国美妆护肤本已动荡的渠道结构添加了新的变数。打破旧有套 路已成为中国迈向全球最大美妆市场的唯一套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将出现 如欧莱雅这样的拥有平台能力的综合化妆品龙头。鞋服行业趋势: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品牌消费进行持续转型过去十年,中国鞋服行业经历了高增长期和平稳发展期,并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 品牌消费转型。未来需要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通过多元的终端形态,充分利用 智能化技术,重构“人、货、场”;通过精准的消费者画像,打造无处不在的消费场 景,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融合”、“体验”、“快捷”、“精准”、“多元”、“灵活” 已成为中国鞋服企业竞争的六大趋势。一、融合: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数字化全渠道 发展;二、体验:终端升级,提升消费者体验;三、快捷:建立以消费需求为驱动 的“快时尚化”供应链;四、精准:大数据的应用带来业务精进;五、多元:多元 需求催生“母子品牌”或多品牌组合发展;六、灵活:“小团队+利润中心”导向升 级未来组织。母婴行业趋势:90 后妈妈与小镇母亲的儿童消费之痛90后妈妈与小城镇母亲成为中国儿童消费的催化剂。高低层级市场间的儿童消 费差异被快速削弱、规模效应凸显,创造了婴幼儿用品、儿童鞋服、早教和素质 培训等细分市场未来5年的窗口期。谁能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突破将极大程度决定 未来儿童消费市场的格局。然而,新一代母亲嗷嗷待哺的需求却未能被充分地满 足。品牌力、标准化复制能力和精益供应链能力已成为制约行业品质的共性掣肘 因素,全国性的优质龙头品牌供应不足导致野蛮生长的企业充斥。以儿童鞋服为例,领先品牌一方面需加强品牌定位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加强商品和供应链 的协同,从而在选准机会战场、梳理品牌区分度的同时,实现商品管理精细化, 降低库存、提高毛利率,最终实现全周期管理的系统性优化。体育 /户外运动行业趋势:释放行业的消费潜力,推动新一轮蜕变升级受早先行政体制影响,中国体育产业链形成了体育用品为主而竞技体育和大众健 身发展严重不足的局面,进而制约整体产业规模与体育用品产业转型。然而,受 体育改革和大众体育运动需求增长的利好影响,体育产业结构将变得更加合理, 并进入长周期发展格局。这将进一步带动和释放体育运动用品行业的消费潜力, 并推动该行业开始新一轮蜕变升级。行业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专业拓展、关注 女性、门店转型、拓展街铺、科技创新等五大领域。面对新掘金时代的到来,体 育用品企业需要一方面以消费体验为导向,进行经营模式优化,另一方面整合体 育产业链资源,从而对整体生态进行布局。手机 3C 趋势:回归产品竞争,打造更多世界级手机品牌商2020年对于国内手机厂商将是更加艰苦的一年,市场出货量增长与4G智能手机功 能达到瓶颈,而伴随苹果价位段的进一步下探,手机寡头间的竞争趋白热化。尤 其是2.5k-4k价位段将面临激烈争夺,并进一步影响各本土厂商的整体利润表现。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手机行业将进一步从渠道竞争转向产品竞争。产品设计和 核心技术将成为未来的致胜竞争点。对国内厂商而言,不应盲目地堆砌产品功能 和硬件配置,而应沉下心来,“以用户为本”切实地解决用户痛点,提升使用体 验,优化产品方案设计、功能配置和细节处理。只有迎难而上,潜心打造世界一 流的产品,国内厂商才能迈出成为真正世界级企业的第一步。家电行业趋势:从埋头苦干到抬头探索,新战略元年赋能家电行业未来 增长过去的20年间,中国领先家电企业持续提升经营规模与运营效益以不断地创造价 值,目前在制造、供应链等环节已处于全球领先。但随传统竞争模式的成熟、新 兴消费人群和消费理念的崛起,众多企业也面临规模效益提升的瓶颈期:戴森、 卡萨帝等品牌的成功,启动家电企业从打造中国名牌升级向打造国际级品牌;多 数家电企业推进多品类扩张,但成功者寥寥;勇并购而弱整合更是行业之痛;错 失了欧美日家电企业衰退让出的全球发达市场,是否还要错失新兴消费国家崛起 的机遇?为更好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时代,品牌升级、国际化、并购整合、品类补强和中台 战略将成为推动家电企业未来10年持续增长与竞争分化的关键战略课题。制定引 导未来10年竞争的增长战略势在必行。餐饮趋势:年轻一代成消费主力军,全方位革新才能做大做强餐饮行业的升级体现在供给端呈现品类分散,品牌竞争激烈,区域市场集中,创 新模式涌现的特征;而在消费端则随新一代消费群体成为主要消费力而变得更为 多元。因此,企业将围绕三大举措做大做强。一则,完成多品类、多品牌业务布 局,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二则,围绕价值链向前端强化精细运营:包括单品切 入、打造爆品的产品策略;品牌拉动业务的品牌策略;以及打造细分场景、提升 就餐体验的门店策略;及新零售、O2O等经营策略。三则,围绕价值链向后端优化 供应链能力,在帮助餐饮品牌实现资源整合的同时,进行业务创新与突破。传统商超趋势:“黄金时代”不再,激发零售新业态涌现随着零售业向数据分析、场景体验、千人千面的方向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被激 发的需求痛点促进零售新业态的涌现。同时,传统大型超市通过新开店获取市场 份额的“黄金时代”不再,商超呈现出“小型化”和“近场化”的趋势。新零售业 态发展和传统商超转型都将更加关注交互、融合和重构三大关键字。交互:通过 数字化实现与顾客在推送、搜索、购买、付款、配送和分享阶段的交互。融合: 主动与“超级流量入口”进行融合,以更快捷的获得流量、技术和供应链成本降 低。重构:传统商超需要对存量门店进行重构,形成适应顾客新型需求的场景。 同时通过业态组合重构,适应分散的趋势。大家居行业趋势:从“强弱淘汰”转向“强强淘汰”从百花齐放到强弱淘汰,2020年中国大家居业将逐步进入“强弱淘汰”的新竞争 阶段:新屋销量滞涨迫使家居企业需从新屋驱动转向存量争夺;领先企业基于 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与资源储备,积极推进跨品类扩张;同时市场集中度已然较 高,龙头企业必须与其他头部企业争夺增长有限的市场空间。新的“强强竞争”阶段将会是一个更残酷的淘汰场。罗兰贝格认在新阶段,头部企 业要持续高成长并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必须要走出既有舒适圈,打造面向未来 的增长动能:建立新的竞争打法,率先掌握存量翻新与海外经营能力;覆盖更多 目标消费群、在立足优势品类的基础上向特定家居空间甚至家居全场景扩张、构 建多品牌体系,从而拓展新的竞争领域;升级内部管理体系:从偏重向市场要增 量,更多关注从组织赋能、运营增效与渠道变革,从而实现“内外兼修”。大文娱文明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伴随中国的大国崛起,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然而,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 国家相比仍具备一定差距。一方面,文化产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另 一方面,对海外文化产品的依赖较高。但与此同时,随着优秀国产文化作品的涌 现,国产内容正在崛起与复兴,中国观众们对优质的国产IP也日益追捧。国产超级 IP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逐渐在海外崭露头角。在政策层面,中 国今年亚洲文明大会上首提文明自信,都在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释放着强烈的 信号。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未来中 国文化作品海外输出的机遇倍增,文化影响力提振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们预计,随着优秀国产文化内容的崛起,中国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之重器,向世界传 递中国价值观于无形。头部效应贯穿内容产业,精品化大势所趋文化自信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夯实文化根基、彰显大国实力是文化产业发 展的重中之重。市场角度,随着人民鉴赏水平与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提升,中国文娱 企业持续加码精品内容投注,各文娱垂直领域呈现内容精品化、爆款频出的盛景。 从电影业到出版业,均呈现明显的头部效应,即:爆款作品、优质作品影响力快速 提升,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而市场也向爆款IP和长销书发展。IP即品牌,爆款的 逻辑是赢者通吃。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影视、动画、出版、音乐——都在发 生着头部效应,头部企业、平台、作品占据着资源高地。未来市场的格局将会强者 恒强,只有拥有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打造能力才能在文化产业中基业长青。内容平台争霸升级,垂直精耕迫在眉睫在内容日益精品化的趋势下,大而全的内容平台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必须依赖强 大的资本,以支撑对头部作品资源与卓越内容生产团队的争夺。因此,对于多数资本 积累较弱的新兴企业而言,其发展逻辑已经从“横向思维、做大平台”转向“纵向思 维、做深做透”。网络文学呈现出垂直精耕的趋势,包括以男性读者为核心,主打武 侠、玄幻、科幻类作品,以及晋江原创网则以女性读者为核心,专注言情类作品平 台。自媒体平台也呈现垂直细分化的趋势,聚焦群体的阅读,衍生到电影、时尚穿搭 等的细分需求,构建了多层次的粉丝群体。我们预测垂直内容极客将会受到资本市场 青睐,特别是那些能在细分领域构建起的能力护城河的内容极客会更受欢迎。内容驱动,全链运营成效初现伴随超级IP的诞生,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布局正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趋 势之一。“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落幕,取而代之的是“内容+商业运营”双轮驱 动的未来——通过对IP不断的挖掘、运营与衍生,联动出版、网络文学、动漫、影 视、游戏、主题乐园、消费品等各垂直领域,形成完善的商业开发体系,通过全 链运营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BAT等互联网巨头已经走在商业运营的前列,率先实 现了针对爆款作品的跨界衍生,从网文到漫画、电视动画、游戏、舞台剧和真人 剧与动画电影等。文化企业通过IP的全链运营,实现各市场间粉丝的相互转化。我 们预计,伴随市场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国IP商业运营需要明确站位,培养起商业开 发和运营能力,建立并完善优秀产品的变现机制,从而抢占成功先机。爆款频出,国漫已至崛起前夜中国动漫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产业影响力日益增强。过去5年,中国动漫产业增速高达13%,预计至2020年产值将达到2,160亿元,与游戏与影视共同构成中国 文化产业三大支柱。经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熊出没》等 国产动漫爆款的铺垫,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达破49.73亿元,创 国产动画电影之最,超过《疯狂动物城》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新冠。从国际 动漫产业发展脉络上看,中国动漫正处在机遇的十字路口,其产业特征、发展走 势与崛起前夜的美日市场惊人相似。正如1980年、1990年的美国与日本,中国动 漫产业正经历着爆款的培育、政策的夹持与资本的洗礼,而头部效应的显现、全 龄作品的成功、产业模式的升级与政策制度的规范也预示着中国动漫产业已然迈 向未来。影视寒冬、去芜存菁,工业化转型正当时受税收新规、从业人员片酬限制等因素影响,行业短期内面临税收补缴、融资 困难、新增项目停滞等问题。在行业寒冬下,超过90%的影视公司股价呈断崖式 下跌。与此同时,随观众审美的提升与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影视行业由“流量至 上”转向“内容为王”已初显端倪。那些在题材、拍摄、制作方面均有较高水平 的精良作品更受到消费者青睐,获口碑票房双丰收。长期来看,在政策规范、监 管趋严,在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去芜存菁的洗牌过程已重新开启。以 内容制作为核心优势的影视公司将大浪淘沙,脱颖而出。这将改变行业劣币驱逐 良币的现有格局,让真正的人才得到更多的拍摄机会,锻炼出精干的影视制作队 伍。我们预计,中国影视产业在2020年将在工业化与规则化上持续发力。自媒体风口渐远,商业变现能力成为硬指标伴随新媒体平台的不断迭代、自媒体的门槛逐渐提升,自媒体企业从资本挟持下 的高光时刻,发展到当下行业洗礼、炉火炼金的紧要关口。资本市场对自媒体行 业的投资趋于冷静与理性,泡沫退却之后,货币化能力成为考验自媒体平台未来 发展潜质的硬核指标。而传统的广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自媒体对于变现能力的要 求,各大自媒体平台、公众大号纷纷探索内容电商、知识付费、IP运营、增值服务 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商业模式。以2019年11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头部自媒体平台 36氪为例,在媒体广告业务之外拓展了电商、知识付费、企业服务和金融五大板 块,具有丰富的货币化渠道,向“新经济服务领域的领先品牌”的定位转变。我们 预计,2020年更多的自媒体平台将探索自己的商业变现之路。各大视频平台会员增长乏力,降维打击才是破局之道受互联网快速发展与国内人口红利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尽管头部视频网站会员破 亿,但是其会员增长陷入瓶颈。各大视频网站加强会员体系建设、会员吸纳、会 员运营与维护等,但是,优秀的运营策略对于会员增长的边际效益已经递减。而 未来应以更广阔的视角是看待会员权益增量,联动内容、平台与生态,以长期稳 定的优质内容供应与内容结构,贡献出更好的用户体验,达成平台的总体增长。当前各大视频平台提供的影片资源差异不大、重合度较高,长期来看,如何依靠 采买、自制、合制,与合作伙伴合作形成稳定的优质内容资源供应的壁垒,联动 平台与产业生态体系,实现对会员增长乏力的降维打击或将成为驱动会员增长、 挖掘会员权益的破局之道。地产 IP 化,中国城市文艺复兴初见端倪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升级,近5年教育娱乐文化支出保持10%的高增长态势,进 入娱乐消费高速增长阶段,以IP植入为抓手的体验式消费成为众多商业地产新兴发 力点。往往呈现出几种核心模式:地产商与电影公司合作,实现电影IP与城市文化 的融合,带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以中国历史名著、神话传说为素材,布局神话 主题乐园;大型购物中心也纷纷自造IP构建体验式商业空间在满足不同客户群需求 的同时刺激消费。在传统地产中融入文化因素,凭借IP强大的文化内涵提升空间运 营价值,打造“地产+IP”新型产品组合,成为地产行业势不可挡的新趋势。5G 生态爆发,文化产业乘势起航5G时代提速到来。5G技术将深度赋能文化产业,尤其对影视作品的内容策划创 作、内容触达和产品形态等诸多方面带来变革。内容创作方面,5G技术将大幅提 高作品产出效率。首先,文娱企业可借助5G的高速度与低延迟,实现通过AR/VR 设备操控素材并组织故事线,更简便地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时5G也将促进 影视作品远程协同制作,通过云上制作管理实现多点共制,任务实时分配与监管 等,提升制作效率。与此同时,5G也将推动内容触达的革新,打通文化产业与现 实生活的各个联系节点——例如VR全景直播、智慧影院、 4K电视等新兴传播场景 有望诞生。此外,5G也将催生超高清视频、VR短视频等全新产品形态,为用户带 来更极致的感官体验。能源、公用事业与化工能源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变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是中国能源供给结构演变的主旋律。天然气是推 动低碳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在中国更被视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受到国家 的大力倡导。近期,在大气污染治理的推动之下,煤改气等举措为天然气需求增 长注入动力。供应方面,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40%,未来估计将继续 上升。全球天然气供给充足,随着新增进口管道和LNG接收站投运,进口基础设 施“去瓶颈”,国内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下降、 消纳提升的推动下将保持强劲的渗透速度。尤其在配额制实施之后,可再生能源 在实际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有望提升。同时,煤炭在很长时间内仍将在一次能源结 构中保持主导地位。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节奏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能源供给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高效性等。虽然整体上能源供给宽松,然 而地区供需情况的存在较大差异。在部分供需紧张的区域仍将合理控制“压煤” 节奏,以保证能源安全。在需求端,随着工业发展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工 业能耗占比将持续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生活部门的能源消 费将保持增长。新能源车助推出行电气化中国新能源车产销规模2018年已突破100万辆,未来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新能源汽 车的大规模推广将显著提升交通部门的电气化水平,一方面将降低我国石油需求 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也将提振电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业电力需求萎 缩的影响。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结构中的占比提升,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在推动 从石油向可再生能源的结构调整,对能源转型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 革深化,下游市场的发展成熟,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电力基础设施的有机部分, 在需求侧响应相关商业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再生能源走向平价随着综合成本的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已进入竞价时代。2018年以来,集中式 风电、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相继实行补贴竞价机制。竞价机制能够通过市场 化的手段将引导补贴流向技术、成本领先的企业,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加速行 业成本的合理下降。实施竞价的主要目标是加速可再生能源平价进程。目前,陆 上集中式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已经接近煤电,有望在“十四五”前期率先实现 平价。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实现“平价”之后成本将继续下探。光伏成本的下 降“后劲”更强,在2030年前后有望低于风电。工商业成为能源服务主战场随着能源体制改革的深入,能源下游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众多能源企业 纷纷转型能源服务商,凸显向下游进军的战略意图。能源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但 市场相对分散,服务方案具有典型的综合性、定制化特征,项目盈利状况差异 大。工商业用户由于能耗大,能源服务外包需求相对较强,成为该市场的最重要 的突破口。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成为各大能源企业着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能源服务方案的重要舞台。能源企业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国内在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及竞争加剧背景之下,能源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 各大能源央企无疑是国际化的先行队。“三桶油”、国网、三峡、中广核等代表 央企在国际化发展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同时,省级能源企业也逐步提升对国际化业务的重视程度。各企业对国际化机遇的选择主要考虑国家战略、自身战略 和优势领域,并集合目标区域的市场特征和趋势。全球战略性自然资源获取、成 熟市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发展中国家能源快速“补短板”项目成为重要的主 题。区域方面,除了政治环境极不稳定的国家之外,几乎都有中国能源企业的身 影。“一带一路”主题受到广大国企高度重视。各大央企进入国际化发展的深水 区之后,也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所带来的挑战,全球资产组合优化、国际管控、深 度整合、文化融合、反哺国内市场等是亟需解决的关键议题。两化合并重塑中国化工格局中国中化集团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贸易优势明显;中国化工是在原化 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海外业务并购频繁,技术优势显著。两者 合并后,成为一家总资产逾1.3万亿元、年营收近1万亿元的超大型央企。以2018年 营收规模水平来看,合并后的两化体量高达1567.6亿美元,已经近乎相当于1.5个中 国海油,远超化工巨头巴斯夫的787.9亿美元。两化在能源、石化产品、氟化工产 品、农业化学品等业务都有所布局,合并后可能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上下游结合, 促进公司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两者在农药化肥等方面的业务分布较为分散,合 并后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效率,进一步角 逐全球农化行业巨头位置。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合并,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 整、优势互补,打造出一个辐射领域广、渗透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善的世 界最大化工集团;同时也将切实提高中国在全球能源、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创新能 力和产业地位。与此同时,两者在整合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包括市场、 业务、组织及团队,从而形成真正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国际化工巨头积极布局多个大化工一体化项目随着中国对高端化学品,尤其是新材料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在油气上下游 行业对于外资限制的解除,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在华加大投资。2018年7月陶氏化学 聚氨酯业务部在张家港生产基地的聚醚多元醇工厂开工,并又将在张家港新建一 座特种树脂工厂。2018年9月,埃克森美孚宣布投资100亿美元的化工综合体项目 正式落户广东惠州;同月英威达宣布计划在上海化工区的15万吨尼龙6,6聚合物 工厂增加4万吨的产能。2019年11月,巴斯夫投资100亿美元,在广东湛江布局的 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正式启动建设。巴斯夫广东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成为中国第 一座由外国公司独立投资并运营的大型化工综合基地;SABIC也正考虑在中国福建 省建设一个“世界规模”的石化厂。国际化工巨头加码中国市场,反映了对中国 经济,尤其是高端化工新材领域市场发展的信心,推进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进一 步发展升级;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化工行业依然存在小企业林立,产品竞争力不 强,市场竞争无序的情况;伴随国际化工巨头的在华布局,国内化工企业的发展 势必受到挤占,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将面临淘汰,国际化工巨头的鲶鱼效应也 必将刺激和带动中国化工行业的全面升级。石化产业以大型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为发展方向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提出新旧动能转化的发展落地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 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石化产业历经几十年发展,面临小散与落后产能集聚的巨大挑战,新时期下 产业发展将围绕:> 大型化:炼油装置扩大规模,降低生产费用、提升经济效益;山东作为新旧动能 转化试点省份,境内地炼产能整合在即;> 基地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于沿海重点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目前已陆续 开工;> 炼化一体化:新增产能集“炼油”、“化工”于一体,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我国 在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达15个。三大趋势推动氢能市场快速深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广泛应用,降本突破推动燃料电池发展迅速,热点事件和政策推 动快速应用。受性能优势及成本下降驱动,燃料电池有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初 步商业化,届时交通运输等应用有望爆发,全球氢能市场已临近爆发前夜。受氢 燃料电池和工业用能应用驱动,氢能投资运维、工程项目及设备市场全面加速发 展,国内外领先企业正着手强化布局,推动产业链逐渐完备;未来,制氢、运 氢、储氢和加氢四大价值链环节孕育将大量商业机遇。能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度提高,中上游应用成熟,下游机遇丰富数字化技术正影响和重塑能源化工产业,带来业务创收、模式革新、产业运行、系 统维护等的巨大裨益。能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在能源生产、储运、交易等应用环节 将更快成熟:油田、电厂数字化实践逐步推广;以售电交易市场、油气交易中心为 牵引,交易数字化处于快速发展期。下游方面,市场面临更丰富的创新机遇,数字 化逐渐把能源销售转化为服务,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解决方案是长期绑定终端用户的 重要抓手。化工方面,行业企业正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化转型视作核心业 务发展目标之一,以此增强运营、提升服务。从数字化炼厂到精准施肥,数字化对 化工产业的改造比比皆是。以中石化九江工厂为代表的业内典范正逐步升级打造“ 三维数字化”工厂,将数字化技术与虚拟现实及智能化作结合。金融服务打造中台能力成为行业共识对金融机构而言,客户经营已不再停留于口号,无论在银行、保险,还是在证券 行业,建设强大的中台已成为战略性工程之一。据恒生调研,半数金融机构正在 考虑建设业务中台,90%金融机构认为未来两至三年会建设业务中台1。通过中台 建设,金融机构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烟囱式”组织架构,客户数据和 业务数据分散在各个条线及系统中,信息不共享、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问题长期 存在,对客户“一站式金融服务”得不到落实。业务中台建设离不开数据中台和技 术中台的支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云等技术应用于金融场景,整合内部外 部、线上线下的用户数据,实现客户画像并进而客制化产品与服务,将为金融企业 创新发展提供源源动力。2020年,国内金融企业中台建设仍处进阶期,如何识别 并提炼相应业务与技术,建设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衔接前台后台部门的平 台,仍需进行持续探索,不断迭代演进。客户洞察成为竞争关键随着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同质化、低效率的传统金融服务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未来行业逻辑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基本的客户资产、年龄、风 险偏好等静态信息分析难以满足业务需求,需要通过细化的客户旅程和数据分析 获取深入的客户洞察。将客户诉求应用于特定金融场景,识别客户关键决策点, 并相应设计高效敏捷、定制化端到端的客户旅程,有助于提升金融企业差异化服 务能力,创造新的客户价值。在此过程中,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将扮演重要 角色,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实现快速、准确响应,提升交互体验。同 时,针对流程的构建、细化、应用与迭代,需要多部门团队化合作,对金融机构 组织架构和业务规则设置提出更新的要求。市场化改革加速金融行业作为竞争性服务业,市场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经营效率和业务模式的不 断完善。目前,金融要素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深水区,汇率市场化将持续深 入;参与主体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的竞争进一步双向放开。随着监管机 构放开对混业经营的限制、引入社会资本,以国有资本占主导力量的金融企业的 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深化。为顺应新的竞争格局,2019年多家金融机构公开全球招 聘高级管理人员,并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落地,多家公募基金实施员工持股以中 长期绑定骨干员工。预计2020年将有更多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将尝试打破传统科层 制度和行政体制,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从而进一步激发 员工干事创业热情,充分挖掘企业发展潜力。资本市场开放引发人才争夺2018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相关政策,不断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促进高水平 竞争。2019年已有2家外资券商获银行间市场A类主承销商牌照,11家外资保险增 资获批,18家新设合资券商排队审批。外资金融机构在财富和资产管理、机构销 售、投资研究、风控合规、跨境业务等方面有着长期专业能力及管理经验积累, 将促使金融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高端化。人力资源作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因 素,相应领域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争夺的关键要素。面对稀缺人才的进一步分流, 中资机构需要加强内功修炼,在人才选用育留方面走市场化道路,以在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线下网点重新定位金融业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对实体网点的冲击已成不争事实。网点交 易量持续萎缩,银行业务离柜率达89%2,同时伴随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物理网点的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不仅在银行业,证券行业新开营业网点亦趋向理 性,尤其在国内券商交易佣金“万二不是底”,国外在线券商嘉信理财、美国基 金巨头先锋集团等股票交易零佣金的背景之下。在数字化新常态下,未来金融网 点将重新定位,功能上综合化、营销化,形式上趋向轻型化、智能化。网点的传 统交易功能将发生弱化,转向针对线上无法开展的复杂业务进行专业化服务,并 拓展服务边界,提供连接金融与非金融场景的综合化服务。通过挖掘客户数据, 网点积极主动针对周边客户进行营销,对高净值客户进行转化和维护,并将数字 化深入到客户体验及员工日常工作当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降本增效。消费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2013年至2018年期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收入与 支出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7.0%3,为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打下坚实 基础。同时,社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6月,央行征信中心收录9.9亿 人,网贷也将接入征信系统,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小贷 公司等在内的消费金融提供方可覆盖客群增长潜力巨大。2020年,伴随条码支付 的互联互通,二维码牌将成为的基础设施,将吸引更多玩家参与到由支付场景衍 生出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杠杆率快速 攀升,从2008年的17.9%提升至2018年的53.2%4,宏观储蓄率不断下降,由2008 年的51.8%下降至2018年的45.4%5,债务风险存在暴露可能,消费金融资产质量承 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获客、合规、风控、运营及科技实力将成为消费 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客户结构转变带来保险需求升级人口结构拐点已至,中国将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 25%,2050年达到34%6,劳动人口的减少使得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居民对商业健康和养老的保险保障需求规模将逐步提升。居民财富结构转型,中 产阶级崛起,预计2025年中等收入人群将超过全国家庭总人口的50%,成为未 来中国保险消费的主力,相应的,客户消费结构升级将带来对高端保障、资产配 置、子女教育等综合保险需求。城镇化扩张,三四线城市的增长潜力随着城市化 进程得到逐步释放,小镇青年作为消费潜力人群崛起,崇尚生活品质,风险意识 提高,将释放更多个性化保险需求。保险代理人模式转向自1992年友邦保险向中国大陆引入保险代理人制度,B2C2C(保险公司-保代-客 户)的模式成为主流销售模式。而2015年保险从业资格取消,保险代理人经历一 轮粗放式发展,总人数增长2倍至2018年的871万人7。但该增长趋势即将面临拐点。随着保险公司越发注重客户数据,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去中介化手段日趋 丰富,保险公司直销能力大为增强,保险代理人传统模式面临转型。未来,保险 中介将不断向专业化发展,由代理人模式转向经纪人模式,从代表保险公司转向 主张客户价值,综合分析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建议,以主动顾问形式扮演 保险销售渠道的关键角色。银行理财子公司塑造资管市场新格局背靠银行业强大资金来源,理财子公司相对其他资管机构拥有绝对规模优势。五 大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610亿元,已接近当前140家公募基金670亿元的注册 资本总和;银行理财规模约32万亿,非保本理财规模22万亿8,远超信托、公募、 保险资管体量。从渠道端来看,理财子公司不设产品销售起点,可充分协同商业 银行广泛的客群基础及销售渠道,将对长期依赖银行渠道的资管机构带来销售资 源的挤压。从投资端来看,对权益市场投资限制的打开将减少通道类业务需求, 倒逼非银金融机构向主动管理转型。根据理财子客户风险偏好,未来FOF/MOM类 稳健型权益产品投资需求增加。从资金端来看,理财子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机 构投资者力量将进一步壮大。面对银行理财子这一强势的新入局者,资管行业参 与者将主动增强投研体系竞争力,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行业加速分化,中小金融机构重新定位去杠杆及资管新规使得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生存压力陡 增。2014-2018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分化,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上市银行不良率上 升0.42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小银行不良率上升0.64个百分点9; 寿险与产险集中度 保持较高水平,CR10始终维持在70%以上10;证券业集中度加剧,CR10由42%提 升至49%11。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刚需”。金融科技应用的不断深化 要求持续大额的信息技术投入,拥有强大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的大中型机构将更 占优势。在银行领域,过去四年已有兴业数金、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 技、建信金科、民生科技、工银科技、北银科技等金融科技子公司先后设立,成 为在互联网科技巨头之外中小银行未来寻找外部合作的新选择。面对大中型金融 机构强者恒强,市场的中小型参与者需要结合自身禀赋,选取优势细分领域,走 本地化、精品化路线、下沉服务、借力开放型生态合作机会发展自己,以错位化 竞争实现突破。2020年是否能够涌现出中小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子公司之间的若 干成功合作范例值得期待。工业产品与服务金融开放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随着中国金融行业改革,更多的企业会通过IPO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而国有企业 传统上通过低成本而非效率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优势将被逐渐打破。科创板、创业 板、借壳重组上市等资本市场创新政策都给优质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资源 配置机会。随着融资结构的优化,我们预计国有企业将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升 资产回报率;而民营企业也将在IPO融资的过程中提高管理规范性,进而在更多行 业中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现金为王”促使企业优化业务与运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以重资产投入为 主的工业企业对利润和现金流的重视度远超往期。我们预计,企业将投入更多精 力去审视现有业务的回报与现金流、进行系统性梳理与优化、理性思辨规模与效 益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考虑到国资委出台政策、强化对国企质量与效益的要求,国有企业也会进一步提升效率,通过运营优化来降低成本,并通过规范财务 管理与组织优化来提高组织效率。混改带来企业效率提升自国有企业混改提出后,经过数轮试点,国务院国资委于2019年11月发布了《中央 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对混改流程进行了系统性规范。系统性操作指 南对混改企业的产权转让、增资扩股、IPO、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等领域进行了规范 和完善,补全了国企混改政策的最后一环,国企混改将在2020年进入快速发展的 新阶段。我们预计,国有企业非核心资产将会广泛出现在混改早期的项目中。这 些项目将助力国企打破内部机制,引入市场化创新经营实践,进而提升整体业务 质量和生产效率。资本市场的开放将进一步助力混改项目走向成熟。工业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受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供给侧改革与环保督查力度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工业品 行业的产能明显出清,而行业集中度亦显著提高。随着整体市场结构从低集中竞 争型向高寡占型移动,工业品市场利润与盈利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政策 限制性行业来说,企业将主要通过 指标购买、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 对于充分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将通过扩张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以规模优 势挤占中小企业;对于垄断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为巩固领先地位及提高综合 收益,将倾向于吸收合并行业优势企业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在此过程中,企 业不仅需要选定赛道,更要找准赛马,在现有业务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研发型隐形冠军涌现随着中国工业步入4.0时代,工业体系与分工日益成熟,行业已经逐步发育出深耕细 作的“隐形冠军”,引领行业全要素生产力发展。这些“隐形冠军”对研发的投入 远高于同行业,专注于细分行业,积累团队科研能力,并储备专利数量。通过研发投 入,这些“隐形冠军”活跃于光学设备、触屏设备、高端铜合金材料、声学器件设 备、半导体设备、激光切割控制设备以及电化学材料等细分行业。这些中小型“华 为”具有较强的进口产品替代能力,冲击国际巨头垄断,成为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国产替代将先抑后扬随着国外供应不确定性的宏观影响,以及国内产业链整体提升的趋势,企业降低成 本需求的影响,国产替代将是未来五年的持续话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早期会 出现国有企业主推国产替代,而私营企业全面采用国外设备的情况。但随着国产替 代厂商的成熟,以及广泛用户实践带来的行业口碑,在长期来讲会有很大的发展。 同时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在给科技型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淘汰落后企业。出海的刚需制造型企业需要通过海外布局实现区域供应链重构。并且,更多企业开始通过组 织变革希望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向跨国经营的总部事业部型组织转型。首先出海, 尤其是在东南亚一些区域建厂,已经成为产业链下游规避出口关税冲突的一种手 段。。出海企业需要借鉴早期出海的轻工、小家电、建材等行业企业的经验,与 当地产业链生态建立稳定关系,并妥善处理与工会、NGO和公民社会的关系。与 此同时,在产业链上游面临国内环保要求提升及资源限制,不少企业也在寻求海 外收购、建厂以稳定原材料供应。我们预计,出海企业将从自身在文化上比较熟 悉的周边市场开始,而越南或将是中国工业企业的重视区域。并购常态化在经历疯狂海外收购,以及过去几年的并购冷却期之后,并购逐渐成为企业战略 落地的常态化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成立内部并购部门,并根据年度战略计 划搜寻筛选潜在并购机会。在国内,产业并购将出现更多的连续性、中小型、补 强收购。从海外并购来看,未来五年会是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的窗口期,虽然 政府对工业企业的海外并购在逐渐放松,海外区域甚至欧洲正在加大对中国企业 收购案的审查。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在全球细分市场领先的汽车、工业技术公司 甚至家族企业正在认真考虑通过吸引产业投资者的方式,实现区域市场扩张,拓 展新的客户和产品,降低成本,并维持稳步利润增长。供应链数字化随着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设备商一直在寻求向服务转型的机 会,但是效果不理想。不少企业正希望通过数字化来改造供应链,进而获得为上 下游服务的机会。然而,它们目前比较关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机会,而非直接面 向客户的服务。我们预计,未来供应链平台企业将加大在生产设备优化、数据智 能化、供应链一体化、工业软件、智能工厂等领域的服务。而工业企业则需要提 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数字化的进程中。智能制造的理性回归智能制造会更体现为企业内部数字化改造,将企业生产自动化与企业管理数字化 进一步进行统一,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这也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 是,单纯靠工业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这一转型。因此,不少企业通过与互 联网企业合作成功的方式展开转型,而阿里、腾讯等互联内企业也推动工业互联 网与企业展开合作。这两股力量的合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数据的归属性已 经成为隐患。我们预计,未来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将对智能制造下一步的 发展展开理性思考,并创造出新的合作模式。医药与健康服务以人为本的整合式服务将是医疗体系发展趋势,提疗效、优体验、 降成本在医疗成本高速增长和需求持续提升的作用下,以人为中心、提倡在给定成本下创造最优 治疗效果和体验、能够提供整合式服务的价值医疗成为各国医疗体系发展方向。中国已出 台了多项政策(如按DRGs付费的支付改革)和开展多地试点(如深圳罗湖医联体试点)以 推动医疗服务提供方朝提升疗效、体验和降成本的方向转变,同时,医疗、医药、医保三 方将进行管理融合,通过构建区域内服务及责任共同体推进价值医疗。社会办医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更加注重质量截至2018年底,我国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我国医院总量的63.5%。作为医疗供 给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办医通过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提高办医质量,进一步深化发 展。在眼科、齿科、体检、辅助生殖等领域已经探索出发展道路的社会办医企业将继续在 规模和质量上进行深入发展;医疗投资方利用其资源优势寻找合作伙伴,从医疗资源及运 营角度进行深入合作。总而言之,社会办医比较有代表性的趋势包括:社会办医疗机构与 医生集团合作,引入优秀医生资源;海外资源将持续进入中国,探索与中方进行多层次合 作;与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商业保 险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对接,提供保险直付结算服务;加入已形成的医联体,或牵头组建医 联体等。各领域企业纷纷投资大健康行业以万达、华润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在大健康行业做出巨大投资,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 业认为康养地产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第二梯队是保险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国平 安、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立足于自身业务优势,重点打造商业健康险,通过提高医险结合 水平探索并建立健康服务闭环;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尤其是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 互联网大鳄纷纷悉数加入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大军,预示着“健康+智能化”将会是“健 康中国”的未来模式。各地将生物医药及医疗服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引擎生物医药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8年规模超1.5万亿,5年复合增长率超 8%,因此各地政府以利好政策推动生物医药园区发展,以吸引人才和刺激经济。同时,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各地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务迎接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推动经 济发展。药企将专注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研发药品招采模式改革对2020年市场影响巨大,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药 企会更加被市场看好。带量采购会促进医药行业加大高端仿制药的开发和创新药领域的投 入,加速产业升级。在此趋势下,药企将继续探索机会来补充在中国的新兴科学研发资源 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继续寻求合作以促进有前景的潜在疗法以及突破性科技的发展。精准医疗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精准医疗行业将逐渐实现可预测、可预防、个人化以及可参与,从以平均患者为关注点 的方式转变为以个体患者为重。在此趋势下,行业将出现各种针对不同特定群体和不同 疾病的精准医疗计划。医疗器械领域并购将持续增加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持续整合,本地并购数量增长明显。对比国际市场,中国 市场依然“多、小、散”,可预见未来行业并购将持续。一方面,受技术迭代快和细分 领域“天花板”低影响,领先企业有通过并购丰富品类和实现业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 面,小企业难成规模、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有通过被收购退出的诉求。商业健康险蓄势待发随着收入提升、人口结构变化和健康意识提高,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将以 20%以上速度增长,远超医保收入增速。这将带来巨大的支付矛盾,而商业健康险成为解 决支付成本结构的出路。我们预测未来5年将迎来商业健康险的大爆发。数字化将驱动大健康进行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技术将会挖掘出深入的医疗数据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在此趋势 下,数字医院将运用科技优化患者体验、人员部署及后勤管理,从而缩减成本,改善治疗 效果;患者可通过电子就诊实现远程体检,从而缩短候诊时间。康养产业未来可期,进行深入探索期目前市场的巨大供需矛盾存在于对失能及失智老人康养的市场刚需与高性价比的专业供给 之间的不匹配。因康养产业的长周期性决定其主要玩家以融资成本低廉的险资和以土地获 取收益的地产商为主,两者均聚焦活力老人。行业尚缺少真正深入了解康养医疗特性的参 与者,预计未来将进入深入探索期。房地产房地产行业仍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基石作用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收官之年,预计经济 增速将大概率维持在6%左右区间、2020年GDP规模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同 时受全球经济放缓、中美贸易关系不稳定、投资需求拉动不足等外部环境不确定 性因素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房地产行业中短期内每年仍将维持 13-15万亿的市场销售规模,同时考虑到对住房需求上下游产业链的强有力带动作 用,2020年房地产行业仍将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基石作用。行业政策调控总体力度适中并且供给侧调控偏紧、需求侧调控相对 偏松房地产行业2019年下半年在供给侧特别是融资端出台了较为严格调控措施,2020年在坚持“房住不炒”总体方针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地价、稳房价、 稳预期”背景下,预计行业政策调控政策力度总体适中,其中在供给侧,行业融 资政策仍将维持偏紧并逐步向中性回调;在需求侧,因城施策调控政策下,部分 中心城市及都市圈周边城市在前期政策调控超调基础上可能在人才住房、限购限 价等方面做出一定调整,客观上为地产商提供土储高性价比补仓的阶段性机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与尾部企业退出推动行业市场加快出清按照目前土地资源储备、销售去化情况估算,2020年行业前30名地产商总体仍将 维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前10名地产商由于自身规模基数较大已处于安全边 界,未来核心战略目标将由规模成长逐步转向提质增效降风险;10-30名地产商由 于资产结构问题、成长惯性和焦虑感,未来仍转向有质量的规模成长;金融资源 将进一步向头部玩家集中,尾部中小型地产商将逐步退出行业市场,市场出清过 程将持续进行。房地产行业黑天鹅事件大概率出现由于在资本市场地产板块估值较低权益融资困难、各融资渠道收缩且融资成本提 高、商品房销售去化回款难度加大等一系列影响因素,2020年地产商在资产负 债率、有息负债还款、低效资产处置盘活、住宅开发建设刚性支出等方面将面临 紧约束。部分现金流紧张的企业会因为信用违约等黑天鹅事件掉队。提高资产效 率、做好现金流管理、现金为王仍是2020年地产商在严峻外部环境下存续发展的 关键必要条件。市场总体量价趋稳且不同城市房价窄幅波动、地价小幅回暖中国房地产行业需求侧的政策调控已经完成了由中央负责总量调控转向压实地方 政府责任,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转变。各城市地方政府将总体按照商品房价格 进行有针对性调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基 调下,预计全国行业总体量价趋稳,同时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所处地价、房价周期 阶段,房价会出现窄幅波动调整。同时地价较2019年下半年将有可能小幅回暖, 低总地价、中体量快周转项目可能更受市场青睐。更关注自身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与投资出价能力提升众多地产商已对未来行业趋势形成基本共识,即出现系统性行业普涨的大周期性 机会可能性极低,房地产终于进入下半场,基本盘仍然健康,住宅开发项目净 利率总体稳定在8-12%区间。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投资周期研判和踩点能 力,逐步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以及投资出价能力的提升。这要求企业刀刃 向内,在产品标准化与品质提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开发运营效率与周转速度、深刻研判城市地价房价走势等方面持续精耕细作、固化能力,进一步降低前 端投资与后端开发建设中的犯错概率,增强自身发展容错性。更快构建上述能力 的地产商将更可能行稳致远。更多地产商参与城市产业培育发展由于土地公开招拍挂市场竞争激烈、商业综合体在高能级城市逐步饱和、各城市 产业招商引入需求日趋强烈,部分地产商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建设与产业引入 培育中,在城市发展中扮演更加综合的角色。城市公园改造、养老大健康、智慧 城市建设、传统产业搬迁转型、专业型产业园区新建等城市和产业功能建设培育 的综合开发项目在2020年将成为部分地产商在中高能级城市布局的主战场和主渠 道之一。建议地产商要清晰考虑自身基因与优势能力,避免短视行为,做好资源 整合方,构建好自身专业化能力以及外延产业合作朋友圈。资产收并购数量增加,机会与风险并存考虑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导致企业掉队、中小型企业退出加速市场出清、部分 企业资产结构与城市换仓调整等驱动因素影响,2020年地产行业的公司股权整体 以及优质资产包的收并购潜在机会数量将有所上升,买地资金充足的地产商可以 在2020年将收并购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扩充渠道,同时重点把握部分区域型房企 的收并购机会,实现在特定重点中心城市的快速深耕与跨越式发展,同时需要更 加注重风险防控。国有企业间行业整合提速考虑到地产行业国家队具有天然的金融资源优势,以及当前区域型地产开发国有 企业、城投公司等面临经营困难的客观情况,2020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 将通过资产重组,在做好优势互补,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形成若干标杆案 例。地方国资亦有可能对本地区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业务板块进行资产重组与 资源整合提升。物业服务等地产多元业务快速成长与分拆上市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调控政策导向以及自身业务成长逻辑,地产板块在A股和H股 资本市场整体估值偏低,2020年物业服务板块分拆上市将继续保持火热态势,并 维持较好估值倍数,物业服务板块将成为地产商的资本市场第二平台载体的标准 配置。2020年部分成长性较好的其他地产相关多元业务也存在登陆资本市场的可 能性。高科技、媒体与通信高科技、媒体与通信企业相继出海TMT企业为中企出海先锋,且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在中企自身 竞争力提升、国内市场接近饱和与出海政策指引等多方因素驱动下,中国企业出 海趋势显著。据统计,截止2019年9月,有超过9,300个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其 中,约80%企业来自TMT行业,成为出海领头行业。其中,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 手机产品与以Tikitok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预计2020 年,TMT企业出海数量仍将以约10%的增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商与软件应用提供 商将有望成为重点出海布局企业。从出海目的地来看,欧洲作为具备广袤客户资 源的重要市场,仍旧将作为重要出海目的地;此外,中东、东南亚与拉美由于人 口数量大、近年互联网发展增速快、且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将成为中国企业出海 瞄准的目的地。在更多TMT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背景下,如何在出海时根据不同 的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形成差异化策略打法,将成为企业关注重点。国产硬核科技企业崛起长期以来,中国对于芯片等硬核科技需求量巨大,加之近期中美贸易战事件升 级,共同提出了降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的要求,拉动国产硬核科技企业的崛起, 如阿里巴巴推出了具备AI芯片含光800与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华为发布了研 发耗时7年、可实现全场景互联的“鸿蒙”操作系统等。预计2020年,头部厂商 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丰富我国硬核科技门类,包括区块链、传感器、面板材 料、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在国家自主可控与国产化替代仍为核心技术发展基调 的大背景下,预计科技领域的头部厂商都将加大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从而 降低对外的刚性依赖度,推出更多门类的国产硬核科技。此外,具备领先硬核科 技实力的企业有望联合欧洲等技术发达地区形成产业联盟,基于彼此互补优势, 共定标准、强化产业生态。随着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实力的强化、对外市场的重视 度上升,必将进一步重视参与标准制定这一获取行业地位与发声渠道的关键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人才困境当前,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方面同时面临头部技术领军人才与 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匮乏的困境。首先,中国在头部技术领军人才方面较欧美国 家有差距,高精技术的研发牵引力不足。以人工智能为例,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 才总数不足1,000人,占中国人工智能总人才数仅5%,而美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 则有逾5,000人,占美国总人工智能人才数达18%。此外,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方 面,且由于我国对于AI等人才培育启程较晚、优秀师资受企业高薪、大数据研究 条件诱惑而不断流失,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吃紧的状况在短期内将进一步扩大。 预估2020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至750万,2025年达950万。在现 行人才短缺的大背景下,除了依托高薪聘请、组建实验室、国际化的研发布局之 外,各大企业如何吸引大数据、AI等领域稀缺人才、进而建立创新文化机制等留 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实力与效用,都将是未来考验企业经营者的一大难题。5G 生态全面爆发2019年作为5G发展元年,在监管方的牌照发放、运营商的基础设施积极建设、设 备供应商的5G产品推出等多方努力下,5G生态现已完成初步构建,2020年将成为 5G终端实现大规模普及的一年。与此同时,5G行业应用也将于2020年实现跨越 式发展。以AR/VR为例,由于5G高速率、低延时特性可有效改善过往沉浸式游戏 等AR/VR产品的使用体验,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较2019年将增长108%。对于制造 业而言,5G可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协同动作控制、视频操作远程控制等,从而提高 生产线的效率。对于交通行业来说,5G更是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载智能座 舱的关键基础配套。此外,随着5G与AI技术的愈发成熟,两者有望通过互促式发 展,形成乘法效应,带来更具颠覆性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而言,如何理解5G、 及时捕捉商业机遇、提前布局5G相关应用以赋能自身业务,将成为5G生态爆发时 代下实现自身业务与运营升级的关键。企业数字化创新价值链前移伴随互联网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面向消费者的数字化业务规模已步入发展放缓 期,预计2020年,企业对于内部运营效率优化的关注度将进一步提升,带动企业 数字化重心从营销向生产供应链等价值链前端方向转移。比如,据估算,工厂数 字化可提升生产效率20%、物流中心数字化改造可将效率提升30%。在这样的发 展趋势下,将为两类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对于具备较强技术输出能力基础的企业 而言,应及时识别企业客户的潜在应用场景需求,开发相应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 案,丰富自身商业模式。对于技术输出能力有限、数字化水平尚处较初级阶段的 企业,应及早开展数字化转型规划、引入外部赋能,从而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 提升企业在数字时代竞争力。TMT 企业开始关注精益管理、运营优化与提升当下TMT企业业务愈发多元化、区域愈发广泛化,运营与管理的复杂度显著提 升。成熟型TMT企业已开始通过组织调整、运营机制调整等方式,提升自身管理 水平。比如,阿里巴巴建立了“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机制;阿里更将盒马 升级为独立事业群,在下放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将运营信息直接传递给集团高 层,缩短决策与响应时间,提升运营效率。预计2020年,在粗放的市场红利褪 去、TMT企业业务与区域覆盖进一步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TMT企业会更加关注通 过组织与运营模式调整,提升自身运营效率与快速响应能力。在诸多的潜在变革 调整方向中,中台变革值得考量:通过选择构建业务中台,则可固化通用能力、 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构建数据中台,则可整合多维数据、连通数据孤岛,从而盘 活数据的资产价值。不同的企业业务模式决定了对于中台的差异化定位,企业应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路径。认知人工智能开始发展步入2020年,人工智能将从现有以感知智能为主技术方案逐步向认知人工智能技 术方案迈进。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人脸、语音识别等感知智能已初步实现 商业应用。然而,受数据、算力、方法模型的局限,传统感知智能的应用难以泛 化、交互人性化不足,催生向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渡。与深度学习的数据驱 动原理不同,认知人工智能范式不再依赖基于大数据的数理统计,而是以任务为 导向,通过自主认知、学习、推理、执行来实现以少量样本数据执行更多任务, 突破现有瓶颈。在2019年,认知人工智能企业已开始获得市场关注。预计在2020 年,将有更多认知人工智能企业进入市场,带动技术与应用发展。建议企业需紧 密关注外部技术发展环境,结合自身情况识别应用机会,投入相应人力与财力资 源,抢占技术先机。区块链市场规范化蓬勃发展虽然近年来我过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但支持区块链发展 的主基调并未改变。为支持区块链技术的有序发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发布政策文件, 通过实践具体的应用场景项目,加快产业布局。在区块链政策指引与项目支持的推 动下,预计2020年区块链将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包括司法系统下的电子证据管 理、金融领域下的区块链票据、公益领域中的资金管理、医疗领域的电子病历、产 业供应链的商品溯源体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可结合自身业务现状,挖掘区块链 于自身可应用场景,并可通过与区块链公司紧密合作等形式积极尝试。云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受5G等外部技术发展日渐成熟与企业自身内部升级需求的驱动力影响,云市场 渗透率正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预计可达1290亿元,较2018年 上涨超过30%,企业云架构部署率也由2018年的仅40%上涨至50%,但相较美国 (85%)与欧洲(70%),中国云市场渗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2020年,在 供需双方的推动下,云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并加速。此外,随着大量智慧终 端的普及、自动驾驶的逐步商用试点、智能制造在工厂端的切实落地等趋势,都 提出了对云计算服务更为强烈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全栈自主可控的云平台出 现,可进一步打消用户对于隐私与数据安全的顾虑,也有助于云市场渗透率的进 一步提升。在云渗透愈发深化的背景下,当下的企业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应不再局 限于是否部署云架构,而应考虑在诸多云服务提供商中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本地 系统与云系统的交互关系、如何迁移重构以适配云端、如何充分发挥云优势,驱 动业务发展。架构生态多样化当下,X86架构服务器芯片以近9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在未来智 能社会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场景将极大程度的向多样化演进,这对不同类型的 芯片架构将产生不同的需求。比如以大数据搜索、云游戏等为代表的场景,其提 出了高并发性、端云协同性等要求,然而,依托现有的以X86为主的架构难以针对 各类场景都提供有效支持。因而我们预计在2020年,以ARM、RISC-V、MIPS为代 表的新兴芯片架构将迎来蓬勃发展。在这个发展趋势下,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程 序等产业链相关方,将形成多样化的生态效应,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在芯 片层面,将带来相关芯片设计、封测等企业的发展机遇;其次,在软件层面,操 作系统、中间件、软件服务等相关企业将迎来多样化发展机遇。交通运输与物流规模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未来受两股力量推动,进一步 带动行业整合及规模化发展。第一、政策驱动的行业规模化; 第二、市场驱动的行业规模化。政策驱动行业规模化:国家推动设施资源型企业加速整合以强化企业 市场化竞争能力,同时行业层面的政策同样间接推动相关市场的整合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在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整合 覆盖的广度逐渐向公路、机场及港口等物流设施资源型产业延伸,以强化原有资 源配置效率、释放协同效应空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海空领域为例,通过建 立省港口、机场集团平台以深度推进省为单位的资源统筹规划、业务协同发展的 目标。同时,行业层面的相关政策同样驱动市场逐步整合。其中,汽车运输行业 有鲜明代表性。行业法规强化了道路运输的合规要求,从而迫使一些缺乏核心竞 争能力、依靠原有非合规优势存活的运输企业逐步出局。未来,整合集团应深度 思考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并明确业务和组织层面的整合思路。同样,领先、合 规的道路运力企业应把握整合契机。市场驱动行业规模化: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过程中交运物流企 业市场化整合加速随着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经历了高速成长期的中国物流行业将从增量攫取向存量 争夺转变。因此,市场化整合的趋势预计将愈发明显,各物流细分行业在汰弱留 强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度提升态势。对于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快递 行业来说,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头部企业规模优势壁垒显现,而非头部玩家面 临被整合或被出清的发展危机。与此同时,在非标属性明显、行业仍然分散的物 流专线市场,新兴整合型平台正快速涌现,并受到资本市场热议。中国物流市场 相比美日等成熟市场仍然具有持续整合的空间,在客户诉求持续提升、竞争压力 逐步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应深度思考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构建,以进一步抢占市 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全球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将具备更为鲜明及坚定的全球 化发展视野。第一、国家视角驱动中资交运物流企业勇于往外 走;第二、企业视角要求自身必须往外走。国家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一带一路”为中资企业带来沿线基建、物 流通道搭建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影响下,针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大通道的联 通建设成为热点。包括国资和民营在内的中资企业纷纷加速了一带一路沿线海外物 流业务布局及物流资源的投资与收并购步伐。以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代 表的国资背景基础设施型企业正加速布局国际业务,积极加强海外物流基础设施资源 的所有权及运营权的获取。同样,领先物流企业正加强跨境物流及当地物流业务的布 局,同时积极提升对沿线国家优质物流资源和合作伙伴的识别与合作。未来基于一带 一路的重要物流节点的资源卡位将成中资出海重点。企业在加速海外物流资源布局的 过程中应积极思考未来整体国际化战略,同步形成明确的商业及盈利模式。企业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交运物流企业主动推进国际化,寻求“新常态” 下海外增长点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国际化成为领先物流企业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 战略方向之一。企业通过海外仓物流资产投入、海外落地配团队的收购和搭建、海 外物流服务延伸等方式,逐步完善全球供应链及物流基础网络,践行供应链及物流 全球融合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制造全球出海的步伐,一批拥有全球供 应链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正快速崛起。以品牌出海领先的3C行业为例,相关企业配 合品牌出海,正积极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发展国家布局供应链及物流服务网络, 以帮助上游企业出海奠定全球中后台服务保障能力。同样的,以航空领域为例,国 有三大航亦将国际化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抓手,均加大国际市场资源投入,并在欧 美等主要海外民航市场发展本土合作伙伴。中国供应链及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 其国际化战略和布局方向,从而快速建立全球化供应链及物流服务能力。差异化:市场需求逐步细分及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将驱动物流行业的 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第一、消费者诉求差异化推动物流商业模式 迭代、细分;第二、中国物流玩家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将进一 步差异化自身定个位,构建核心竞争壁垒。交运物流行业模式差异化:物流市场的需求细分化正推动着物流商业模 式的创新伴随新零售改造的不断深化,物流需求场景正在不断迭代与细分,推动着中国物流 模式的不断创新。随着以餐食外卖场景为主的即时配送服务的普及,用户越来越高 的分钟级时效诉求正推动着物流模式的迭代,驱动传统物流模式的升级和演变。因 此,“前置仓”、“店仓一体”等区别于传统中心网络制式下的物流商业模式不断迭 代涌现,而这些创新型物流模式又反向倒逼传统物流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在供给端,物流模式的创新也在改变着传统低效的供销模式,B2B产业供应链近年 来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中国物流企业在夯实自身核心主业的过程中,应高度 关注行业变革趋势,并积极思考自身商业模式的升级机遇。物流企业能力差异化:领先物流企业致力于核心能力锻造,构建差异化 的专业壁垒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物流行业未来将逐步分化出角色定位差异更为清 晰、协作更为紧密的三类物流企业,包括供应链整合商、运力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提 供商。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致力于差异化核心能力的构建,形成专业壁垒。对运力 提供方而言,运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线路规划能力等是实现交付时效及成本最优 的关键。对供应链整合商而言,积极提高供应链整体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是制胜关 键。相应地,对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而言,进一步强化网络结构、提升供应链各节 点的运营效率,是未来竞争关键。物流企业应充分尊重所在细分行业的特征及企业 自身基因,以充分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能力,打造未来的制胜之钥。跨界化:事实上,中国交运物流行业逐步呈现出跨界化的发展态势。 第一种跨界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业务边界,领先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 单一细分领域的业务发展,而是围绕满足客户综合物流需求的一站式 服务能力构建;第二种跨界则来源于竞争对手的识别,尤其在供应链 领域,领先企业后台能力正逐步独立及外化,对传统企业构成竞争。企业自身业务的边界跨界化:物流企业逐步开展及加强多元业务探索传统物流行业细分领域界限正逐渐模糊,多元化已经逐步成为领先物流企业的发展 实践。一方面相邻细分行业的多元化将有助于企业释放协同潜力、延伸优势资源, 同时,多元化也成为物流企业满足客户一站式物流诉求、寻找新增长点的普遍选 择。在标准化物流产品领域,快递与快运作为典型的标准化网络型物流行业,相关 企业正在积极跨界发展。同样,近年来领先物流集团通过打造围绕客户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构建包括快递、重货、冷链、同城即时配、合同物流、跨境物流等多网 并存的综合物流网络。事实上,我们在航空领域同样观测到类似趋势,主流航司一 方面从单一客运服务商发展为综合型旅游产品集成商,另一方面从单一货运承运人 发展为综合物流服务商。中国物流企业应在跨界发展的过程中尽速获取相关经验和 能力,并释放业务协同效应。成本与盈利中心的边界跨界化:内部供应链能力沉淀,并对外服务形成 新盈利点基于内部能力固化、业务化,从而打造对外服务能力的商业模式,正逐渐成为中国 企业的新盈利点。在生产制造和餐饮零售行业,均涌现出由此类行业领先企业剥离 出来的独立供应链服务企业。一些成熟的制造业企业将VMI仓库管理、供应商原料 清关、入厂物流服务等核心供应链服务进行剥离,形成独立了供应链业务以对外向 市场提供服务,并依托母公司上下游企业客户或供应商资源,快速拓展了外部业 务,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参考领先标杆,传统企业将体系 内优势供应链服务能力进行市场化服务不失为一种在经济常态化发展中寻求破局的 思路。如何培育和沉淀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外部客户的拓展、如何平衡内外部客 户,将成为业务独立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智慧化:中国物流行业的智慧科技武装将驱动行业提质增效、培育新 晋玩家。资本市场及企业对物流智慧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拥有高期待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驱动的物流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正成为 行业热点。除资本市场外,越来越多的物流巨头以物流科技产业基金、集团研发投 入等形式加紧布局物流智慧科技,其背后是对智慧科技驱动行业降本增效的高度期 待。企业如何前瞻布局、结合现状、拥抱未来值得所有从业人员思考。智慧科技在物流行业的快速落地及应用将催生行业新赛道、孕育新玩家事实上,一批“技术型选手”正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传统物流模式下的行业痛点, 并带来全新的客户服务体验。比如在典型的公路运输、海运货代等领域,正涌现出 诚如无车承运平台、数字货代等新玩家。预计物流智慧科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 为企业卡位、创造行业新赛道的重要力量。(报告来源:罗兰贝格)(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实知

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

本文摘要:1、短视频不只是长视频的缩短,而是碎片化时代的新内容消费习惯;2、外部环境促进规模化发展,内部驱动力吸引用户关注;3、市场竞争激烈,短视频定位战打响;4、广告和电商是当前主要变现方式,用户付费未来有一定发展空间;5、短视频行业未来趋势。一、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背景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本报告以短视频为研究范畴,即播放时长在五分钟以下,基于PC端和移动端传播的视频内容形式。目前承载短视频内容的线上平台包括短视频平台和综合类平台。短视频具有社交属性、创作门槛低、碎片化的特征短视频不仅仅是长视频在时长上的缩短,也不只是非网络视频在终端上的迁移。当前语境下的短视频具备创作门槛低、社交属性和互动性强、碎片化消费与传播的特性。和长视频相比,短视频在互动性和社交属性上更强,成为消费者表达自我的一种社交方式。和直播视频相比,短视频在传播性上更强,便于全网内容分发和消费。外部环境促进规模化发展,内部驱动力吸引用户关注短视频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外部环境和内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环境表现在四个方面:1)短视频监管力度加大,规范行业生态,促进良性发展;2)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打破视频消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是短视频得以滋生的土壤。3)用户内容消费需求从图文扩散到视频;4)短视频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大,流量获取成本低,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内部驱动力表现也有四个方面:1)健康的内容生态驱动行业更多优质内容的产生;2)平台不断涌现,刺激产业链扩张和发展;3)广告商青睐短视频营销价值,商业模式潜力强劲;4)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推动行业流量红利。移动时代下的短视频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移动时代赋予了短视频全新的生命力,而短视频行业在经历多个发展阶段的探索和成长后,逐渐迎来行业成熟期。1)2004年至2006年,国内各大专业视频网站纷纷成立,其中土豆网、56网和激动网均定位为用户上传内容为主的UGC视频分享网站,PC时代的短视频随之诞生;2)2012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碎片化时代的用户习惯养成,各类移动端短视频产品开始纷纷试水,秒拍、美拍、快手等平台逐渐突围;3)2016年,大批移动短视频应用密集面世,资本市场不断升温,短视频内容创业者爆发式增长,短视频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二、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现状短视频内容生产者日益受到资本青睐从行业整体上看,资本进入短视频行业以平台方为主,2012至2017年短视频平台方的融资事件占比达到44.8%。但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热度升温,资本集中度逐渐从平台方过度到内容方,2017年内容方投融资事件次数以47.9%的百分比成为资本的聚焦点。艾瑞分析认为,投资焦点从平台方向内容方转移,一方面是因为短视频平台在过去两年发展迅速,头部平台逐渐形成,细分市场不断深耕,入场机会相对减少,投资门槛变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优质内容稀缺,初具规模的平台和市场急需大量内容支撑用户红利,因此内容创业成为资本市场的新一轮的投资重点。2017年规模达57.3亿,预计2020年将超300亿2016年短视频兴起,早期短视频平台开始进行初步的商业变现尝试,2017年短视频火热,用户规模的增长和广告主的关注带动整体市场规模提升,2017年短视频市场规模达57.3亿,同比增长达183.9%。艾瑞分析认为,未来1-2年内,短视频平台将开放大量的商业化机会,流量变现带来较大的市场规模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短视频内容营销质量的不断提升,内容变现也将出现较大机会。预计2020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超300亿。用户红利仍在,预计未来有较大用户发展空间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据艾瑞mUserTracker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独立设备数量为1.38亿台,同年8月份独立设备数就已经超过了3.13亿台,平均月度增长率高达14.1%。艾瑞分析认为,短视频产品形式利用碎片化时间,具有高传播、低门槛特性,因此认为短视频行业仍留有较大的用户增长空间。当前短视频行业在整体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渗透率较低,且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因此认为用户增长红利仍存,目前短视频产品间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预计短视频行业未来至少可达到70%的用户渗透率,未来1~2年内,随着用户规模接近天花板,用户红利期逐渐结束,短视频行业将展开激烈的竞争,争抢现有市场用户以及拓展潜在领域用户。三、中国短视频行业产业链分析中国短视频产业链图谱中国短视频产业链产业链特征:内容创业大热、MCN崛起、平台发展细分化相比国外市场,国内短视频行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下,已经形成比较稳定和成熟的产业链。短视频产业链特征如下:独立平台以短视频为核心业务,综合平台内嵌短视频从现阶段的短视频应用发展来看,短视频平台可以分为独立平台和综合平台两类。独立平台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诞生的以短视频内容、功能和服务为核心定位的平台,专注于短视频行业,通常以移动端APP为主。综合平台指将指嵌入短视频内容、功能和服务,但核心定位不是短视频的其他平台,包括新闻资讯平台、社交平台、传统视频网站。平台方:各类综合平台积极布局短视频除了独立短视频平台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平台也开始布局短视频。1)对于新闻资讯平台来说,短视频丰富的信息承载量,能够传达更多生动的深度的资讯信息;2)对于社交平台来说,短视频的社交属性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互动,增加平台的用户粘性;3)对于传统视频网站来说,短视频作为长视频的补充形式,能够满足受众更加多元化的需求,迎合用户碎片化阅读习惯。内容运营模式:U系平台强调人,P系平台强调内容根据内容运营模式的不同,当前短视频平台主要分为两个类别。1)U系平台,指以UGC内容为核心,通过扶持少量头部的PUGC内容作为引导,激发用户自发生产内容,并以此维系流量的短视频平台,通常U系平台社区属性更强,强调人与人的关系;2)P系平台,指以PGC内容为核心,UGC内容作为补充。通过引入和分发优质内容,吸引用户关注和消费,并以此维系流量的短视频平台,通常P系平台媒体属性更强,强调内容与人的关系。其中以快手和火山小视频为代表的一类平台属于特例,在内容运营方面采用PUGC+UGC的U系模式,而在平台属性上强调内容的媒体属性。时长:UGC与PGC在时长上差异明显,内容浓度是关键根据短视频平台定位和内容诉求的不同,在时长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短视频主要集中在15秒、57秒和4分钟三个时长概念上,不同的短视频平台根据其定位,在内容时长上也会有对应的偏好和引导,一方面,在内容审核上会侧重对时长概念的筛选,另一方面,在平台内置拍摄功能上也会有时长的限制。1)15秒及以下,通常为UGC内容,侧重于普通用户的自我表达,代表平台有美拍、抖音等。2)1分钟左右,侧重故事或情节的展示,内容表达相对完整,代表平台有快手等。3)2-5分钟,通常为PGC内容,有完整且专业的编排和加工剪辑,内容维度丰富,侧重媒体属性,代表平台有梨视频、西瓜视频等。另外,有部分平台同时开放两个时长内容,并用版块进行区别,如土豆;也有部分短视频平台目前在时长上不作界定,如秒拍。画篇:竖屏强调自我,横屏强调叙事根据短视频平台定位和内容诉求的不同,短视频在内容画篇的呈现方式上,分为竖屏模式和横屏模式。平台方选择短视频画篇模式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1)观看习惯,竖屏更加符合碎片化阅读环境下的手机阅读习惯,浏览便捷,横屏更加符合用户的视觉生理习惯,不易疲劳;2)内容诉求,竖屏在内容更加强调人物个体,突出自我表达,横屏在内容上更加强调叙事,侧重故事和情节的展现。广告、电商、用户付费是主要变现手段目前短视频行业的商业变现主要有三个方式。1)广告:包括内容植入、视频贴片和信息流广告等形式;2)电商:包括“淘宝客”的网店模式和自营品牌电商化两种模式;3)用户付费:包括用户内容打赏、单个内容用户付费观看、平台会员制增值服务付费等形式。在短视频产业链条中,各方角色在变现模式上均有所侧重,内容创作方侧重挖掘内容的商业价值,MCN侧重挖掘渠道和资源的商业价值,平台侧重挖掘用户流量的商业价值。四、中国短视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垂直领域的内容价值和商业价值凸显从当前主流短视频内容来看,仍主要集中在泛娱乐内容,而未来两年内垂直领域内容将得到大力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对短视频内容生态的扶持,使得更多垂直领域的内容创作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短视频内容;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养成短视频的消费习惯后,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会对垂直细分领域的内容产生更多的需求。因此,未来两年短视频在内容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垂直内容的细分类型不断被探索,产生更多更细的内容维度,如地域方言类等;二是垂直领域的内容质量和数量都将得到较大的提升;三是在母婴和美妆领域之后,会有更多的垂直领域内容的商业价值和变现手段被挖掘,比如汽车、家电等。行业竞争加剧,整合、出海和下沉是平台突围之路当前短视频平台仍处于快速增长期,不断有新的平台涌入市场,并且同质化较低,大部分平台在定位、内容和目标用户上仍然具备差异化竞争。但未来两年用户红利期逐渐消失,市场渗透率接近天花板,短视频平台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将迎来行业洗牌期,平台方为了应对行业变局,将会呈现出三种大趋势。1)整合和淘汰,用户流量逐渐涌向少量的头部平台和垂直细分领域的腰部平台,大量中长尾平台将面临被整合甚至淘汰;2)拓展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饱和后,平台方将开始大量征战海外蓝海市场;3)业务下沉,在精力闲置和体量增大的情况下,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平台方将逐渐涉足MCN业务,与内容方建立直接联系,争夺优质内容资源,深入扎根内容供给源,巩固竞争壁垒。

静则无为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战略定位与协同创新研究报告(2018)》在蓉发布

2019年5月31日,由中航信托主办、普益标准协办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战略转型与竞争力提升论坛”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战略定位与协同创新研究报告(2018)》发布会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来自银行、信托、保险、基金、券商、财务公司等资管行业的业界专家、高校学者共100多位嘉宾参加了论坛,共同见证了报告的发布。由普益标准、中航信托联合编写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战略定位与协同创新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聚焦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主要子领域的发展战略对比与差异化竞争道路选择,对主要的六个子领域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分别是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在横向比较部分,《报告》剖析了各子领域的行业定位、盈利模式、发展战略路径、价值链构成等环节;在纵向分析部分,《报告》分析了各子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挑战与破局、机构定位、行业发展展望等环节。通过横纵结合的方式,《报告》将资产管理行业进行拆解分析,对六个重要子领域在短中期内各自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中航信托副总经理范华指出,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是金融体系结构变迁背景下在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二元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处于二元中间地带的综合金融服务市场。 当下时点,伴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资管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和重塑,一方面要求资管行业加快调整自身战略和定位——不再单纯地围绕融资和投资的单一目标,而是需要嫁接承载更多、更细、更有价值的服务。另一方面,各子行业要共谋发展,构建体系化、紧密连接的生态圈,实现共生共荣。“希望本报告能够让更多的机构了解战略、重视战略,对资管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普益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翟立宏教授表示,战略是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用来获取未来的竞争优势,因而战略具有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等特点。对于资管行业而言,如何在汹涌大势下保持竞争力,甚至逆流而上实现破局,亟待每一家资管机构重点应对。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表示,当前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已经结束,转而进入高质量增长时期,而资管行业规模则在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金融环境同步在发生变化,风险与收益的匹配需要重新考量。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面临来自监管、科技、老龄化、国际化四重冲击,未来针对资产端的期限拉长和国际化配置将成为资管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转型阶段下的资管战略,核心是风险管理和实现利率市场化。未来,中国资产管理需要用科技手段获得高资产回报,同时通过久期管理得到稳定安全回报,并以风险管理控制为基础,这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展业核心。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在主题为“信托资管的发展之路”的演讲中表示,过去资产管理业务的话术、语境、形式、标准,都是各不相同的,资管新规产生的重要影响就是要重塑典型的资产管理业务标准,最核心的要点有三方面:一是要有策略引领,二是要用组合管理和组合投资来匹配相应的策略;三是净值管理打破刚兑。针对信托行业如何在资管新规下更好地发展典型的资管业务,周小明博士建议,信托公司要挖掘自己的独有优势。首先,是实业投行的传统优势,例如在房地产、基础产业、工商企业继续发挥既有业务优势,适度创新,形成新增长点;其次就是立足于信托业务的本源优势,发展配置类资产管理业务,大力发展服务信托和财富信托。封面新闻记者 董天刚

精爽

《全球战略定位报告》发布

日前,《财富》(中文版)和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在《财富》世界500强峰会上联合发布《全球战略定位报告:国家心智资源中的万亿机会》中国版。定位报告显示在世界的认知中中国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品牌”,而要真正实现“中国品牌”,中国企业的全球品牌构建是核心。对于中国企业,以茶、中餐、服装、智能网联电动车、草本护肤品为代表的品类蕴藏巨大的打造全球品牌的机会。《财富》全球CMO Michael Joselof表示,“2020年是全球商业面临巨大挑战的重要节点,我们更需要探求全球品牌的蓝海机会。我们和里斯咨询共同参与,里斯咨询作为全球战略定位咨询领导者,以开创定位理论而著名,也是‘认知’与‘品类’相结合的商业实践的开创者,我们的联合希望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商业,共同探求世界范围内最具潜力的商业品类,并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指引。”本次定位报告研究基于里斯独特的定位理论框架,聚焦“国家心智资源”,通过对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六个核心市场的消费者分析与深入的品类研究,锁定各国家和地区市场颇具潜力的品类机会,并对潜力品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提出指引,至此形成全球首份聚焦商业品类的定位报告。对于 “国家心智资源”的概念,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合伙人肖瑶解释,“心智资源就是通过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认知资源,消费者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心智资源是根深蒂固的,是通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传承所形成的。企业在打造全球品牌的过程中往往对资金、团队、技术等有形资产较为重视,而忽视了“心智资源”这样的无形资产。企业及品牌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心智资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品牌和中国企业正在不断走向世界。2020年8月,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数量达到124家,首次超过美国(121家),实现历史性跨越。20世纪造就了众多美国品牌走向全球,诞生了可口可乐、宝洁等无数千亿级乃至万亿级市值的全球品牌,那么21世纪是中国品牌打造全球品牌的绝佳机遇 。肖瑶表示,根据不同品类的国家心智资源特征,塑造全球品牌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茶这类具有强大国家认知优势的传统品类就应该放大“中国”;而像中餐这类,就应该聚焦心智中的细分品类;服装更应抓住核心认知优势市场;汽车这类传统行业则需要结合中国科技与创新的国家标签,深入挖掘品类创新的机会。报告显示,世界对于中国品牌的认知,正在逐渐摘去“低端”帽子。收入越高的群体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越高,心智资源越好。中国的影响力正在经历经济层面,自上而下的扩散,传统低端制造业的中国形象正从高端人群开始潜移默化的逐步改善;科技和创新已超越性价比,成为中国品牌的第一标签。同时,全球年轻一代更看好中国,这意味着国际上对中国传统的印象将会改变。肖瑶还表示,根据报告显示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印象甚至高于中国制造,这与我们传统认知中“中国制造强于中国品牌” 的印象截然相反。在‘全球化’遭遇信任危机的时刻,定位报告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我们希望给全球企业注一针强心剂,使其坚定信念塑造全球品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也正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中国品牌的全球打造将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责任编辑 颜皓)

二胡

深度丨特斯拉研究报告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储能网讯:摘要:为实现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特斯拉加速从电力生产到能源存储运输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包括在全球主要市场建造工厂、储能网络和充电网络。(来源: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 ID:zepinghongguan 作者:任泽平 连一席 谢嘉琪)导读当 “硅谷基因”遇到 “中国市场”“中国制造”,特斯拉一年大涨五倍,市值突破1500亿美元,已经超过传统汽车巨头大众(940亿美元),成为仅此于丰田(2000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市值汽车公司。2019年特斯拉用了357天时间把上海临港新区的一片农田变成了特斯拉首个海外超级工厂。2020 年1月7日,特斯拉首批国产Model 3实现大批量交付,价格降至30万元以下,同时正式宣布启动Model Y 项目。特斯拉崛起的秘密是什么?对全球和汽车行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中国汽车人如何应对“狼来了”?摘要1、特斯拉崛起,重塑汽车产业竞争格局。1)Model 3 成为爆款:2019年1至11月特斯拉Model 3北美市场的销量达到12.8万辆,超过同级别宝马2/3/4/5系销量之和(10.4万)、奔驰C/CLA/CLS/E系之和(9.5万)、奥迪A3/A4/A5/A6之和(7万)。与此同时,通用、福特等传统车企陆续裁员,FCA(菲亚特克莱斯勒)和PSA(标致雪铁龙)合并成为全球第四大车企,传统车企抱团取暖与特斯拉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2)特斯拉开启了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Model 3不仅在三电的工程技术层面做了进一步改进,而且采用了类似于智能手机的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即用一个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控制所有车辆上的硬件。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将不再是发动机、车身、底盘,而是电池、芯片、车载系统、数据。全球最大的车企大众宣布,将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并设立了“Digital Car&Service”部门,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丰田公司宣布,丰田将从汽车公司转型为移动出行公司,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曾经的奔驰、宝马和大众,而是苹果、谷歌等。3)全球化战略提速:特斯拉上海工厂进度超预期,有望复制苹果“硅谷创新+中国市场”的故事。中国政府给予特斯拉土地、信贷等多方面支持,同时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将使得特斯拉国产后成本或较美国本土生产降低20%以上。2、特斯拉以三代产品定位依次下沉为路径,以电动化切入、以智能化展开差异化竞争、高度垂直一体化整合,逐步扩大用户群体,同时维持环保、科技、高端的品牌形象。在执行层面,特斯拉吸取了第一代产品研发的经验教训,并在后续的产品生命周期中更加注重创新、工程制造、用户体验和成本四者之间的平衡,逐步构建核心竞争力:1)研发设计:特斯拉历年研发强度基本在10%以上,远超传统车企5%的平均水平。在三电领域,特斯拉拥有不少黑科技,例如高镍电芯和高精度电池管理系统的组合、开关磁阻电机和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的首次应用,既提升续航里程、又降低整车电耗。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自研车载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芯片,目前在整车OTA与L2自动驾驶的用户体验上超过大多数竞争对手。2)生产制造:特斯拉奉行高度垂直整合的生产模式,在电芯、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上基本采用自主设计+代工或者合资的形式,牢牢把握供应链主导权,通过规模效应不断降低成本。根据瑞银拆解测算,Model3电芯成本约110美元/KWh,低于LG、CATL等其他主流电芯制造商。3)产品矩阵:Roadster之后特斯拉平均2-3年才推出一款新车型,Model S/X定位于高端轿跑/SUV,Model 3/Y定位于中高端轿车/SUV。少而精、平台化的车型矩阵带有苹果式的极简主义风格,也让特斯拉能够更加聚焦精力打造爆款,从而摊薄单个车型的研发生产成本。4)品牌、营销与服务:特斯拉从来不做广告,但CEO马斯克凭借成功塑造的“硅谷钢铁侠”人设和Twitter互动,为特斯拉带来超高流量和媒体曝光度。“2018年BrandZ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榜单显示,特斯拉品牌价值达到94亿美元,超越保时捷等老牌豪车品牌。同时,特斯拉采用了直营模式而非传统经销体系,利用软件+OTA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务,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3、特斯拉的未来。随着垂直整合程度的加深,特斯拉正不断开拓业务边界,但也面临产能、产品安全与质量、现金流等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特斯拉未来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大众、丰田等传统OEM,更有谷歌、英伟达、Uber等高科技企业,还有石油巨头、中国传统与新造车势力。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仍存变数。1)特斯拉将成为一家全球化车企。Model 3在美国市场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产品,当务之急在于凭借自建工厂和低价政策将成功复制到中国市场,快速抢占市场,并着手推进Model Y以满足SUV用户的需求。此后特斯拉还将推出电动卡车Tesla Semi、电动皮卡Cybertruck。我们预测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3500万辆,特斯拉年销量将达到300万辆,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将超过50%。2)未来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的领先优势可能被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无人驾驶技术、数据和品牌。从智能手机发展史来看,外观和供应链都极易被模仿借鉴,但苹果的利润却超过所有竞争对手总和,核心在于自研A系列芯片、iOS系统,并打造应用生态和高端品牌。特斯拉通过自研自动驾驶芯片和人工智能算法,并配合数量最大的车队不断提供用于深度学习的真实路况数据,特斯拉将拥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高的算法迭代效率。未来一旦特斯拉的摄像头路线被证明可行性,相对于激光雷达路线将体现出极大的成本优势。3)长期来看,汽车服务和能源服务将成为特斯拉新的增长点。特斯拉已经建立了全球范围的直营店和充电网络,通过OTA不断向用户推送新的软件与功能,特斯拉正持续构建线上+线下、汽车+能源的服务闭环。全自动驾驶成熟以后,特斯拉还将自建车队提供出租车服务。风险提示:汽车安全事故、中美贸易摩擦等正文(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连一席 谢嘉琪)1 特斯拉发展简史2003年,硅谷工程师艾伯哈德和塔本宁创立电动汽车制造公司,为致敬交流电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公司取名为特斯拉(Tesla Motors)。2004年,硅谷新贵马斯克在特斯拉A轮融资中领投650万美元,成为特斯拉最大股东和董事长,并在2006年8月提出贯穿特斯拉发展的路线图“Master Plan”,即“三步走”战略:一、打造一台昂贵、小众的跑车(Roadster);二、用挣到的钱,打造一台更便宜、销量中等的车(Model S/X);三、用挣到的钱,打造一台更具经济性的畅销车型(Model 3);四、在做到上述各项的同时,还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1.1 2003-2008年:Roadster艰难诞生特斯拉以高端小众电动跑车切入汽车行业。汽车是典型的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是初创企业存活几率最低的行业之一。无论生产制造工艺、供应链管理或是企业品牌,特斯拉初期都无法比拟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的传统车企。况且在当时高达$1000/KWh的电池成本与产业链配套尚不成熟的客观环境下,不论造一辆跑车还是经济实用型轿车的成本都相当昂贵。特斯拉的思路非常清楚:既然第一款车注定亏钱,不如先针对高收入群体推出高端电动跑车,高举高打,彻底颠覆人们对于电动车续航里程短、性能差的认知。2006年7月特斯拉正式推出Roadster跑车,Roadster为特斯拉与英国莲花汽车共同打造,起步售价9.8万美元,该款超跑百公里加速度约3.7秒,最高续航达到约400公里,起步阶段的推背感甚至超越法拉利等传统跑车。作为第一款采用锂电池技术的超跑,Roadster一经推出便受到诸多好莱坞明星和硅谷高管等社会名流青睐。然而,受制于供应链和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Roadster生产成本失控、量产艰难。当时在CEO艾伯哈德的领导下,特斯拉团队过于注重技术研发和性能提升,忽视了生产安排和产品管控,大大拖延了成品进度。2007年6月,距离Roadster正式投产只剩2个月时,特斯拉依然没有完成核心零部件两档变速箱的研制。此外,由于供应链采购缺乏规模效应,最初50辆Roadster的研制成本从平均6.5万美元上涨超过10万美元,1000名预定用户中有30多名因为交付延期而取消订单。创始人出走、高层动荡,马斯克出任CEO力挽狂澜。因为管理失误和费用失控,2007年8月创始人艾伯哈德被罢免了CEO职务,最后由马斯克亲自担任。为实现Roadster正常上市,特斯拉团队决定优化一档变速箱来替代研发全新的二档变速箱,并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2008年2月,第一辆Roadster终于正式交付。因为产品定位和受众的局限性,Roadster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从2008年2月上市到2012年停产,Roadster销往30多个国家,全球销量约2450辆。按照9.8万美元售价计算,特斯拉也仅通过Roadster回笼现金流2.4亿美元,对于第二代车型Model S的研发和生产来说杯水车薪。2008年年末,金融危机令特斯拉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特斯拉处于破产边缘。1.2 2009-2015年:绝处逢生,打造爆款1.2.1 化解危机,成功上市奔驰和丰田的战略投资使特斯拉获得资金与品牌双重背书。2009年1月底特律车展之后,戴姆勒向特斯拉订购了4000颗电池组用于奔驰A-Class车辆测试,并且以5000万美元取得了特斯拉10%的股份,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5月特斯拉获得丰田5000万美元投资,取得3%股份。与两家传统车企巨头的战略合作不仅解决了特斯拉资金方面的燃眉之急,更让特斯拉快速学习到生产、管理经验和模式的know-how。此外,特斯拉还以4200万美元低价收购原丰田与通用合资、年产能50万辆的工厂NUMMI,为大规模量产打下基础。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特斯拉现金流危机暂缓并成功上市。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促进经济发展,美国国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帮扶各行各业,其中包括美国能源部的250亿美元先进技术汽车制造贷款项目,通过补贴和低息贷款支持当地先进汽车技术和零部件研发。2009年6月,特斯拉成功获得4.65亿美元贷款。在加州零排放(ZEV)政策背景下,特斯拉车主还可以获得最多7500美元联邦税务抵免(2019年降至3750美元)。2010年6月特斯拉成功于纳斯达克上市,共募集资金2.26亿美元,这也是继1956年福特汽车上市以后第一家美国汽车企业成功上市。1.2.2 四年磨一剑,Model S成为爆款Model S定位中大型豪华轿车,是特斯拉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型,于2012年6月正式交付,当时共推出三款,配备电池40kWh、60kWh、85kWh,售价5.74万美元-8.74万美元,对应百公里加速度最快达4.4秒,续航里程最高可达483公里。Model S首次引入了17寸中控触摸屏,集成车辆信息查询、导航、音乐等多种功能,同时配备4GLTE无线网络使车主可以免费享受系统OTA空中升级服务,例如2014年推出的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2019年1月,Model S不再提供电池75kWh选项,目前仅剩100D与P100D两款。作为首款高端电动车,ModelS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2012年年末,Model S预定量从推出时的520辆上升至15000辆。2013年Model S在美国中大型豪华轿车市场的市占率超过奔驰S系、宝马7系等老牌豪车品牌,排名第一。2015年第四季度Model S销量一度达到17192辆,目前全球销量超过26万辆。Model S曾荣获著名汽车杂志《Motor Trend》“2013年度车型”、时代杂志“2012年25项最佳发明之一”、美国权威消费者测评《Consumer Reports》“2017年度10款车主最满意车型之首”等荣誉。务实、注重长远规划和成本管控,特斯拉盈利性和生产效率大幅上升。随着Model S交付,特斯拉收入成倍增长,也于2013年第一季度扭亏为盈净利润1125万美元,并且同年成为第一个还清能源部低息贷款的汽车制造公司。此外,为了ModelS生产和Model X项目推进,除了改造加州Fremont工厂外,2014年7月特斯拉与松下达成合作协议,在美国内达华州投资超50亿美元建造超级工厂Gigafactory1,以应对未来5-10年生产计划。超级工厂Gigafactory1主要负责特斯拉所有动力系统,包括Model系列车型配套锂电池、太阳能蓄电池Powerwall和Powerback,以满足2020年50万辆特斯拉汽车配套的35GWh动力电池年产能。松下负责生产制造,特斯拉负责电池组装和进一步加工。目前,Gigafactory1每天生产约350万个2170动力电池。2015年第三季度,搭载鹰翼门豪华SUV Model X正式交付。相较Model S,Model X在性能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两者的用户定位与价格也相仿,均属“Master Plan”第二阶段计划。Model X主要为满足需求更大的豪华SUV市场,并丰富产品线。较ModelS销量呈稳定趋势,ModelX依旧保持增长,目前全球总销量超12万辆,在美国大中型豪华SUV市场占有率与奔驰GLE、宝马X5等竞品接近。同时特斯拉进行了一系列行业垂直整合,除Gigafactory 1外,还在全球范围大量修建超级快充Superger和目的地充电桩Destination Charger,并在全球范围内增加门店展区和服务中心的数量。1.3 2016年至今:走向大规模量产中型轿车是规模最大最具性价比的细分市场。根据汽车轴距、车长、价格和功能,汽车市场可以分成微型、小型、紧凑型、中型、中大型和大型这六大细分市场。而汽车价格每下降5000美元,潜在买家数量便会翻倍的行业定律决定了中型市场在所有细分市场中的重要性。对于特斯拉而言,中型汽车不仅是第三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更决定了特斯拉能否真正成为一家主流车企,战略意义重大。Model 3继Model S后,成为特斯拉成功开拓市场的标志性产品。Model 3于2016年3月公布、2017年年底交付,标准版起步价3.5万美元、续航里程354公里,极具性价比。随着产能爬坡,Model 3在美国的销量超越同类型的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等传统豪华燃油车型,2019年全美销量超过16万辆,成为2019年美国中型豪华轿车市场冠军。Model 3的大获成功,令特斯拉的营收更上台阶。2018年全年特斯拉收入达214.6亿美元,净利润从2017年亏损19.6亿美元缩窄至亏损9.8亿美元;2019年前三季度收入达171.9亿美元,净利润小幅降至9.7亿美元。分项目来看,2018年全年汽车销售收入达176.3亿美元,占整体营收的82.2%,是特斯拉的主要收入来源。分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依然是特斯拉的主要市场,占比近70%,中国大陆市场占比达到8.4%。国产Model 3以低价策略搅动内地新能源汽车市场。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战略之一,特斯拉高度重视内地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于上海自建超级工厂,由于国内人工费用、固定资产费用较低,且上海市政府以贷款优惠政策吸引,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资本开支较美国工厂低65%。国产特斯拉将降价切入中高端市场,入门级Model 3价格低于30万元,并于2019年底完成首批员工交付。此次调价由三方面组成,第一方面,1月3日特斯拉官方宣布准续航升级版从35.58万元下调至32.38万元,降价幅度高达3.2万元。第二方面,于2019年12月6月入选第11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享受补贴24,750元/每辆。第三方面,于12月27日入选第29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享受购置税减免。三方面因素促成Model3入门价格从35.58万元下降至29.9万元,对比2019年4月进口版本,降价幅度高达38.8%。Model3可能对中国中高端传统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从传统汽车市场来看,2019年1-11月中国传统中高端汽车(28-42万元区间)销量为136.1万辆,占传统汽车销量5.9%,主要以奥迪A4L、奔驰C系、别克GL8、宝马3系等ABB车系为主。从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2019年1-11月销量为104.3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83.2万辆,主要以中低端车型为主,因此Model 3竞争目标主要为比亚迪唐、蔚来ES6等。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为15万辆/年,预计2020年Model 3将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12%以上份额。为实现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特斯拉加速从电力生产到能源存储运输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包括在全球主要市场建造工厂、储能网络和充电网络。制造工厂方面,出于降低关税影响以致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的考虑,同时也为长期市场战略铺垫,特斯拉在荷兰建造Tilburg组装工厂,为欧洲客户组装检测Model S/X;在上海投建Gigafactory 3,为中国与亚洲客户生产制造Model 3/Y。储能方面,利用太阳能发电覆盖家庭储能和大型光伏储能系统。家庭储能产品为Powerwall电池和太阳能屋顶Solar Roof,Solar Roof白天收集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储存于Powerwall内,Powerwall可以在家庭有用电需求时再进行放电,形成“存储-充放”的有机循环。大型储能系统产品为Powerpack,主要针对商用和工业能源存储利用。为更好深入储能领域,除在Gigafactory 1生产Powerwall和Powerpack电池外,特斯拉于2016年11月以2.6亿美元收购光伏公司SolarCity22%股权,并在纽约州水牛城建造Gigafactory 2生产太阳能面板。充电网络方面,特斯拉的主要产品为超级快充SuperCharger、目的地充电Destination Charging和家庭充电。家庭充电即上述利用太阳能+储能进行汽车充电,充满耗时约10-14小时。超级快充针对公里沿线,第三代超级快充充电功率最高可达250kW,Model 3长续航版在峰值功率环境中,5分钟所充电量可行驶约120公里,较第二代充电时间降低50%。目的地充电针对停车场、商场等地,充电速度与家庭充电相同。目前,特斯拉全球拥有超过12000个超级充电桩和21000个目的地充电桩。2 特斯拉有坚固的护城河吗?作为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的忠实信徒,马斯克倾向于回归事物的本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非采用类比和改良的方式。他认为后者属于线性思维,只能对技术或产品产生较小的升级和迭代,而只有从事物本质出发,才能产生颠覆性创新。这种思维方式在马斯克的另一家初创企业SpaceX上取得巨大成功,在特斯拉身上也有着第一性原理的烙印。它使得特斯拉有时候能够独辟蹊径,做出让人惊叹的设计和产品,有时候过于激进却适得其反,常常导致批评和争议。2.1 研发设计:业界最先进的三电技术美国专利分析公司Relecura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特斯拉共计专利/专利族408件。从历年情况来看,2009年后,专利申请数量与授权数量开始激增,主要与Model S的研发准备有关,申请数量于2012年到达顶峰,授权数量于2013年到达顶峰。从申请国家来看,美国申请数量保持领先,近年来欧洲与中国申请数量急速增加,这与特斯拉全球化的市场战略分不开。与传统车企相比,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数量并不算突出,例如丰田相关专利数超14000多件,约为特斯拉专利数量的50倍。从专利申请前十关键字来看,“电池”“热量管理”“冷却”等是特斯拉主攻目标。通过调动有限资源集中攻坚,特斯拉希望在三电系统领域与传统车企形成差异化竞争。2.1.1 电池系统电池技术是特斯拉最引以为傲的优势领域之一。从专利数据显示,电池系统相关专利占比超60%。特斯拉电池动力系统包括电池单体、电池管理系统(BMS)、热量管理系统、冷却管理等,其中电池单体占电池动力系统成本70%以上。特斯拉前后应用过18650和2170两款电池,目前最新款2170圆柱电池采用镍钴铝NCA配备硅碳负极,单体电池容量在3~4.8Ah之间,单体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性能较上一代18650提高约20%。特斯拉使用的松下圆柱电芯在消费电子市场有成熟的应用历史,拥有能量密度高、工艺成熟、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然而面对要求更为严格的汽车行业,温度敏感性高、成组管理难度大、易爆炸等则局限了其广泛使用。为此,特斯拉提出包括更优的两极材料、模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四大主要解决办法。一、不断寻找最优材料,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电池单体化学物质成分和比例的不同将直接影响电池性能表现,三元材料中,镍主要作用为提高材料整体能量密度,钴主要作用为稳定材料层状结构,提高整体循环性能。然而,过高的镍含量会导致化学成分不稳定,过高的钴含量会降低能量和容量,并且由于矿产稀缺性,钴价一直居高不下。为此,特斯拉不断攻克电池材料配比,试图找到最优方案。横向来看,当竞争对手2013年做磷酸铁锂电池与NCM111时,特斯拉已经开始在Model S上应用高能量密度NCA三元电池;当竞争对手2017年开始由低镍材料过渡到NCM622/NCM811高镍正极材料时,特斯拉已经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硅碳负极应用,特斯拉在电池技术的积累使其电池能量密度和整车续航里程能领先竞争对手数个身位。纵向来看,特斯拉一直坚持使用NCA作为电芯正极材料,并不断提高镍含量、降低钴含量。对比最新Model 3与Roadster两款汽车,特斯拉平均每款车钴含量降低约60%。根据特斯拉2018年一季度报告,Model 3的电芯能量密度超过其他任何一款竞品所使用的电芯,其钴含量低于主流电芯制造厂即将量产的下一代NCM811电芯产品。二、串并联组合、分层管理模式优化模组结构,提高电池充放电能力。特斯拉电池采用特有的串并联方式,按照“单体电池-brick-sheet-pack”顺序进行分层管理。例如,特斯拉将Roadster电池系统的6831节电池分成不同的子单元(4个模组中2个为23Brick/mole,另外2个为25Brick/mole,即2*23*31+2*25*31)进行并联和串联,多组串联和平板的设计,极大增加电池铺设数量和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整车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三、高精度的电池管理系统保障电池安全、提高循环寿命。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是特斯拉最核心的几项技术之一。不同于铅酸电池,锂电池由于具有非线性的充放电曲线,造成不论是电芯或是电池包层面,监测、预估和管理的难度都大大增加。如果管理不当,个别电芯的过度充放电将引起永久性的电池损伤,造成整个电池系统电压、温度不稳定,严重的将导致热失控事件。因此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Model S开始,特斯拉就采用了NCA为正极材料的电芯,与业界更加主流的高镍NCM材料相比,NCA虽然能量密度更高,但是循环寿命更短,稳定性也更差,因此对BM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斯拉的BMS主要由主控模块和从控模块组成。其中主控模块相当于BMS系统的“大脑”,负责电压电流控制、接触器控制、对外部通信等功能;从控模块连接了各路传感器,主要负责实时监测电池包里的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各种参数,并上报主控模块。特斯拉的BMS具有两个特点。一、高精度。根据Sandy Munro和Jack Rickard等人对Model 3的拆解,Model 3的BMS可以将23-25个独立电池组的电压差控制在2-3mV,远低于其他普通电动车的水平;二、高集成度。特斯拉BMS模块集成了高压控制器、直流转换器和多个传感器,由此可以减少内部通信所需的高压线束,最终减轻总重量并降低成本。四、热管理系统温差设计合理,冷却路线丰富流畅,均温和能量管控能力突出。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整车、座舱、电池三方面,进行整车温度控制、客舱空调加热制冷、电池过热散热过冷加热等。目前,主流热管理包括自然冷却、液冷和直冷三种方案,特斯拉采取50%水和50%乙二醇为冷却液的液冷方案,由四通阀实现的电机和电池冷却循环串并联结构。由系统芯片算法控制,当电池温度超过设定目标值时,电池循环与电机循环相互独立,采用并联;电池温度低于设定目标值时,电池循环与电机循环采取串联,利用电机余热为电池和座舱加热,多余热量将由进气口的热量交换器排放出去。此方案充分利用车内所有部件热量,使热量有效循环游走,极大提高电池单体散热性和电池单体间温度一致性。因此,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所对应的极端气候,特斯拉车辆温差控制保持在2℃内,体现强大的温度管控能力。此外,由于电池单体材料升级、体积增大,电芯容量和密度大幅提高,导致电池化学热敏感性提升,可燃点从18650电池的约175℃降低为2170电池的约65-82℃,对电池冷却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对比旧版Model S 85、新版Model S P100与Model 3可以发现,电池冷却系统阶段性升级,从早期的单条冷却带到如今的每层独立冷却带,为新版2170电池提供更好的温度管控,极大提高电池冷却运行效率。2.1.2 电机电控目前,电动汽车行业主要采用交流感应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三种,乘用车主要采用前两种。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两个部件构成,定子固定不动产生磁场,转子在磁场中受力转动。从工作原理来看,感应电机的定子绕组形成的旋转磁场,与转子绕组感应磁场驱动转子旋转,定子转子不同步;永磁电机定子产生电磁转矩来推动转子的磁场围绕轴心线进行旋转,定子与转子的磁场同步。从原材料来看,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感应电机的转子主要采用铝或铜,成本较低;永磁电机的转子主要采用永磁体,涉及到钕铁硼等稀土材料,成本高昂。从性能来看,感应电机承受温差范围大、无退磁风险、高速区间效率好等;永磁电机输出扭矩调整范围大、同等条件下输出功率高体积小等。总体来说,永磁电机效率更高,感应电机性能更强。一、感应电机是特斯拉创立之初的“最优”选择。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EV1系列首先将感应电机与逆变器结合应用于电动汽车,该系统可以将电池组输出的直流电转为电机所需的交流电。此后,T-zero跑车也使用了改进版本的感应电机。该技术被特斯拉创始人艾伯哈德和塔本宁接纳吸收。在设计Roadster时,出于成本(全球稀土资本基本集中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日本)、退磁风险、技艺成熟(当时制造环节合作商AC Propulsion即是感应电机领域技术领头者)等综合因素考虑,特斯拉选择了感应电机作为驱动电机。为提高传统感应电机功率和运作效率,特斯拉采取一系列包括设计对应冲片、提高扭矩、冷却系统等手段,其中,最为创新的是感应电机铜芯转子专利技术(专利号US20130069476)。铜较铝带来更高的电导效率。从各项金属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来看,在相同温度下,铜的电导率远高于铝。如果将电机转子结构原材料换成铜,电机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熔点高、大尺寸制造难度等制约铜芯电机发展。对比铝(熔点660.3℃),铜(熔点1083.4℃)过高熔点增加制造难度,AC Propulsion与MIT的一项实验表明,一旦电机体积过大,采用铜材料的电机成品极易造成气泡过多、难以镶嵌等问题。镀银铜插片有别传统电机转子结构,在低焊接要求条件下完成低成本、高性能改造。传统感应电机如果使用金属铜,主要分为铜条插入转子槽和两端封环两个步骤,铸造过程由于高焊接标准,往往导致制造难度大、成本高。特斯拉使用镀银铜插片填满铜条转子槽间隙,再加固两端,封上禁锢环片的方法,降低铸造难度的同时提升电机运行效率,完成特斯拉特殊动力改造。二、用算法解决控制难题,Model3应用永磁开关磁阻电机。在成本、性能和效率的多重约束下,特斯拉大胆尝试了永磁开关磁阻电机(Permanent Magnet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传统开关磁阻电机通过在定子中加入电磁铁和钢铁制成的转子,仅产生磁吸引力进而带动电机转子运动,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转子热损耗低等优点。然而传统开关磁阻电机存在功率输出时扭矩波动问题,需要非常精细的电流控制策略和算法,这也造成其迟迟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Model 3对传统开关磁阻电机做了一定的改良:在定子加入少量稀土,并设计了控制算法来平滑扭矩波动,最终提高了电机输出功率。Model 3的永磁开关磁阻电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稀土使用量非常少,而且无需使用铜芯,降低铸造成本)、功率高等优点。相比于Model S/X感应电机83%的能量转化效率,Model3的能量转化效率提升至89%,即89%的电能可以最终转化为驱动力,这样便进一步降低了电耗,提高了续航里程。2.2 软件与架构:汽车将成为移动的计算机2.2.1 系统软件2018年美国知名杂志《消费者报告》指出特斯拉Model 3存在刹车距离过长的问题,因此没有对其进行推荐。放在传统车企,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案大概率是大规模的召回,或是通过4S店对零部件进行更换,无论哪一者都需要浪费车主漫长的等待时间。然而特斯拉的工程师通过OTA(Over-the-Air)的方式对系统进行了升级,在几天之内便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特斯拉与传统车企最根本的不同——特斯拉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进行系统升级(OTA),传统车企的OTA只局限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nfotainment system)中地图等功能,却无法像特斯拉一样对车内温度、刹车、充电等涉及车辆零部件的功能进行远程控制或升级。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者底层的电子电气架构(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完全不同。随着现代汽车的电子电气功能越来越复杂,整车上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ECUs)也随之增多。当前一辆普通汽车的ECU多达70-80个,代码约1亿行,其复杂度已经远远超过Linux系统内核和Android。在传统的汽车供应链中,OEM高度依赖博世、德尔福(现为安波福)等一级供应商提供的ECU。但不同的ECU来自不同的一级供应商,有着不同的嵌入式软件和底层代码。这种分布式的架构在整车层面造成了相当大的冗余,而且整车企业并没有权限去维护和更新ECU。在这种关系下,一级供应商的研发周期与2-3年的车型研发周期相匹配,传统汽车的软件更新几乎与汽车生命周期同步,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与传统造车不同的是,特斯拉采取了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即通过自主研发底层操作系统,并使用中央处理器对不同的域处理器和ECU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架构与智能手机和PC非常相似。特斯拉Model3的电子电气架构分为三部分——CCM(中央计算模块)、BCM LH(左车身控制模块)和BCM RH(右车身控制模块),其中CCM由IVI(信息娱乐系统)、ADAS/Autopilot(辅助驾驶系统)和车内外通信三部分组成,CCM上运行着X86 Linux系统。BCM LH和BCM RH则负责车身与便利系统、底盘与安全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的功能。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一、软硬件解耦、算力集中化。可以真正地实现硬件标准化和软件开发重复利用,既实现供应商可替代,也可以大大缩短软件迭代周期,同时为日后第三方软件开发扫清了障碍。车辆将成为移动的智能终端,同时大量计算工作可以集中至车载中央处理器甚至云端,减少了内部冗余同时车联网协同成为可能。二、内部结构简化、制造自动化。车载以太网开始取代CAN总线结构,半导体集成使得特斯拉可以精简内部线束结构。Model S内部线束长度长达3千米,Model 3只有1.5千米,未来Model Y上特斯拉的计划是将线束长度控制在100米。Model 3的线束自动化组装问题曾使得特斯拉一度陷入“产能地狱”,最终不得不切换为人工组装。线束结构的精简可以使特斯拉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三、提升服务附加值。实现整车OTA功能后,特斯拉可以通过系统升级持续地改进车辆功能,软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4S店的功能,可以持续地为提供车辆交付后的运营和服务。传统汽车产品交付就意味着损耗和折旧的开始,但软件OTA赋予汽车更多生命力,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自2012年Model S上市以来,特斯拉软件系统至今一共进行过9次大更新,平均几个月一次小更新,已经累计新增和改进功能超过50项,包括自动辅助驾驶、电池预热、自动泊车等功能。如果说三电系统领域特斯拉还只是与传统车企在同一维度上竞争,那么整车OTA属于特斯拉对传统车企甚至传统汽车一级供应商的一次降维打击。传统车企虽然开始智能化转型,但是未必能够追上特斯拉的步伐。按照博世对EEA的定义,大众等传统车企仍处于从“Molar”(模块化)向“Integration”(集成化)的过渡阶段,而特斯拉已经是一台“Vehicle Computer”(车载中央计算机)了。在2018年年报媒体发布会上,大众CEO迪斯明确提出要打造vw.OS操作系统,并且逐渐把整车的70多个ECU集成到3-5个高性能处理器上。大众成为传统车企中第一个明确提出智能化转型的公司,但是与特斯拉相比,软件并不是大众的强项。若想转型成功,大众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相关的软件开发人才,形成内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更需要调整相应的组织人员架构。股东的支持、管理层的远见、极强的执行力缺一不可。此外,现有一级供应商未来势必在ECU软硬件开发的主导权上与车企展开激烈博弈,车企转型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2.2.2 应用软件Autopilot是特斯拉目前最重要的应用软件。传统车与智能汽车最大区别在于驾驶系统,目前主流智能化汽车基本配备L2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尚无企业实现完全自动化驾驶系统。汽车辅助驾驶系统由软硬件组合构成,从结构框架来看,主要分为感知模块、地图模块、驾驶行为决策模块。从流程来看,感知模块通过雷达、传感器、摄像头等硬件,收集周围环境探测到的物体数据,地图模块提供定位和全局路径规划,数据共同传输到驾驶行为模块,为驾驶方案提供信息支持,最后决策模块控制车体转向、加速等实施行为。从技术路径来看,目前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特斯拉为代表,以摄像头为主导方案;另一是以谷歌、百度为代表,以激光雷达为主导方案。摄像头是最接近人眼获取环境习惯的传感器,有较稳定的图像处理能力,但在例如下雨、起雾等恶劣环境中分辨率下降。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来探测物体,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探测精准等优点。但多束精准度高的激光雷达成本和技术门槛远远高于摄像头。特斯拉Autopilot的主要成就在于率先实现大规模商用。一、Autopilot辅助驾驶商用化性能突出。出险率可以一定程度判断该车体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程度。根据美国保险赔款条例,可以分为六项类,分别为Collision(车辆碰撞,由过错方造成的对过错方车辆赔理)、Property Damage(车辆碰撞,由过错方造成的对对方车辆理赔)、Comprehensive(其他非碰撞事故)三项车险和Personal Injury(双方各自赔付)、Medical Payment(车辆碰撞,由过错方造成的对过错方人身赔理)、Bodily Injury(车辆碰撞,由过错方造成的对对方人身赔理)三项人险。对比同等大型豪华轿车的出险率,从三项车体保护险来看,特斯拉与其他豪华轿车类似,表现较差,且数据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型轿车,说明特斯拉单车平均碰撞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也暗示由于系统误判或者驾驶员忽视容易造成更多碰撞。但从三项人体保护险来看,特斯拉Model S低于平均、基本处于优秀水平,说明Model S对自身车主和对方车主有良好的人身保护。从车道保持情况来看,根据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数据,在直径1300-2000英尺(396-617米)不同的空旷道路测试环境下,对比宝马5系、奔驰E、Model 3/S和沃尔沃S90五辆同类别轿车,设定3种情况各6种测试的共18次测试条件,Autopilot8.1辅助驾驶系统在弯道和坡道的车辆保持能力最为突出,仅在坡道表现过一次压线。二、Autopilot拥有数据优势。作为最早搭载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电动车品牌,同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辅助驾驶车队,截止2019年1月,特斯拉Autopilot行驶里程超过17.3亿公里,远超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车队规模保守估计以每年约40万辆递增(Model S/X 10万辆/年+Model 3 30万辆/年)。作为对比,根据加州车辆管理局《2018年自动驾驶脱离报告》的数据,激光雷达路线的领头羊Waymo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的路测车队规模为110辆,路测里程数约200万公里。庞大的数据量使得特斯拉在高精度地图、障碍物识别等方面的数据积累显著领先于竞争对手。此外,与大多数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大量采用模拟数据进行算法学习不同,特斯拉车队采集的全部为现实数据,数据质量更高,更加有利于算法迭代更新。三、特斯拉自研自动驾驶芯片来满足完全无人驾驶算力需求。根据特斯拉4月23日自动驾驶日披露的信息,历时3年秘密研发,特斯拉已经完成车载AI芯片的设计生产(由三星代工),SOC算力超过了应用于AP2.0的英伟达Drive PX2,并已经实现装车。从原理来看,无论哪条自动驾驶技术路径,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学习能力都至关重要,因此,汽车AI的实现需要底层软件到硬件的全方位变革。此前,自动驾驶芯片基本被英伟达和Mobileye(已被Intel收购)两大巨头垄断,此次自研车载芯片是特斯拉近几年来最重要的硬件创新,将使特斯拉成为唯一一家具有自动驾驶芯片研发设计能力的汽车制造商,进一步扩大在智能化和无人驾驶领域的领先优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和马斯克在Autopilot驾驶系统的宣传上一直存在过度承诺和夸大。大多消费者在没有深度了解的背景下,或存在被“自动转向、自动泊车”等字眼所欺骗现象,导致驾驶过程中放松对车辆控制,进而造成数件安全事故。此外,由于摄像头主导的视觉方案对物体探测数据体量要求非常高,但Autopilot无法100%将现实生活存在的每样实物都传输进数据库,从而又导致部分因为系统误判造成的交通事件。2.3 生产制造:高度垂直一体化特斯拉自行生产组装众多核心部件,包括电池包、BMS系统、充电接口和设备、电机等。该模式的最大特征为产业链高度垂直整合,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上不容易被供应商“卡脖子”。但掌握大量核心技术必然带来前期的大量研发投入,因此必须通过打造精品和爆款,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研发、开模等前期投入。动力总成集成优化内部结构,有利缩减车型降低成本,形成价格竞争力。特斯拉一直保持包括电池包、BMS、冷却系统、电机等动力总成高度集成的特点。例如,无论是感应电机还是永磁开关磁阻电机,基本结构都为变速箱、逆变器和电机三体合一的结构。对比来看,每次推出新款车型,特斯拉都尽可能在原基础上集成升级。对比Model S/X,Model 3的车体减小约20%、价格降低约50%,为保证整车性能,特斯拉加入更多系统芯片来控制部件协调运作,并且将例如Model3的冷水机、电动阀、液冷罐等零部件集成为冷却液储阀罐,即Super Bottle,通过算法调节内部线路串并联结构,减少例如PTC加热器等零部件。2.4 销售、品牌与服务:直营与全生命周期交互销售方面,有别传统车企的多层经销模式,特斯拉效法苹果,选择自建展示厅和体验店,选址从2012年的加州、纽约、华盛顿等美国主要城市扩增为全球378个城市,销售网络范围不断扩张。直营模式虽然有助于提高品牌形象、解决因为经销环节而产生的价格不一、体验感差等问题,但实际上直营店的运营成本并不低,而且直营模式并非特斯拉特有,不存在实际门槛,新造车势力例如蔚来小鹏等,大多也采用该模式。特斯拉具有非常高的品牌价值,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CEO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和独特光环。马斯克初期打造现实版钢铁侠形象,个人影响力高涨,“网红效应”使得特斯拉自带流量和媒体曝光度。例如在Model 3发布会后利用社交网络上各路媒体及自媒体进行话题讨论,首周预定量便超过30万,传播效果远超传统广告渠道。根据全球品牌评估平台BrandZ数据,特斯拉自2016年起位列全球汽车品牌前十,品牌价值也从2016年的44亿美元涨至2018年的94亿美元,甚至超过保时捷等老牌豪车品牌。服务方面,由于特斯拉通过OTA进行软件更新,可以极大地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且由于不少问题可以通过远程“在线诊断”,能够省去用户维修时间,进而降低成本。此外,马斯克作为“Twitter大V”,经常在社交网络上与用户进行互动,在产品和软件更新时听取用户意见,这种近距离沟通也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好感,使得多数用户对产品存在的部分瑕疵表示理解和支持。3 特斯拉的下一个十年:挑战与前景3.1 挑战第一性原理是天使也是魔鬼。特斯拉习惯于在快速发展中解决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某些问题却越积越深,成为日后隐患:一、产能问题。特斯拉的产能一直备受诟病,由于产能不足而导致的生产能力与产品预定量不匹配、交付延迟严重等。由于Model 3订单与实际产量偏离程度最高,特斯拉2017年年底以来暴露的产能问题愈加严重。2017年第三季度Model 3实际产量仅260台,远低于1500台预期,主要因为早期电池超级工厂Gigafactory 1还未正式量产,人工组装电池包速度慢。电池量产问题得到解决后,Model3产能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主要因为产线过于高度自动化。针对生产组装的GA3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达90%以上,生产一台汽车匹配数百条机器设备,产线过于密集,机器设备过多导致作业时间冲突、效率和灵活性下降,激增的维护成本抵消掉自动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因此,特斯拉曾于2018年2月、4月停产维护GA3产线,降低自动化程度并加入更多人手,此外还开设帐篷产线GA4增加生产速度。2018年6月Model 3达到目标周产能5000辆,目前周产量约7000辆。即便如此,特斯拉按时完成交付任务依然艰难,按照2017年年底Model 3约45.5万订单、2018年实际交付14.7万计算,不考虑新增订单,剩余订单还需1年左右时间完成。二、质量与做工问题。一方面,Model3车身质量可靠性存在瑕疵。从原材料来看,铝和钢使用率最高。对比两者物理性能,大多情况中,同等质量下,铝合金强度大于高强度钢;同等体积下,高强度钢强度大于铝合金。为此,大多新能源车企纷纷转战铝车身,便是为了降低整车重量。从化学性能来看,由于铝合金的低熔点,对温度的敏感性更高,因此传统焊接等升温手段并不适用,往往采用铆接、胶联等技术,增加制造成本。此外,由于铝的特殊性,车体事故后难以用传统手段维修,根据事故严重程度进行部分或整片替换,增加事后修复成本、降低用户使用感。Model S/X便是高比例铝车身代表。为压缩成本,Model 3车身选择钢铝混合。根据Munro & Associates的拆解报告和车身模型结构图可以发现,Model 3采用铝合金、软钢、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这4种材料。由于单电机Model 3为后置电机,为平衡重量,后车身大部分使用质量更轻的铝合金。大部分的纵梁、底板等则采用超高强度钢,增加车身坚固程度以提高安全性。然而,过多的不同类型材料增加连接难度,Model 3车身连接方式便高达5种,且并没有简化不必要配件,反而增加了整车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自Model S上市以来特斯拉的做工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这种情况可能体现在钥匙扣字迹模糊、过多的塑料内饰、车门劣质等等。作为定位于豪华轿车的品牌,特斯拉在内饰和做工方面根本无法与同类的德系和日系车相提并论。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特斯拉缺少大规模量产经验,对汽车制造工艺和供应链管理还缺少足够的积累,另一方面特斯拉过于追求自动化生产,最终不得不采用“帐篷工厂”的方式进行返工,反而影响了质量。此外,由于缺乏传统车企的国际化经验,Model系列并没有对不同市场进行座舱调整,往往导致适用于欧美体型的内座,却对亚洲消费者来说过于空旷和不适。三、安全问题。即便对产品经过多次升级、采取各种安全措施,特斯拉汽车事故频率依然呈上升趋势,2013年因频发的汽车起火事件导致特斯拉股价跌幅最高达20%。根据已披露报道,从2013年至2019年3月特斯拉共发生36起汽车安全事故,47.2%为车辆碰撞导致,其中包括因为酒驾、操作不当、路障等而造成的碰撞。然而,不同于燃油车,58.8%车辆碰撞引发电池燃烧,且由于动力电池高燃烧时长,对驾驶员造成不同程度伤害。此外,事故伤亡程度深,36起事故中有9起事故造成人员死亡。四、现金流问题。作为一家初创型高端制造企业,由于其重资产、重研发属性,特斯拉在长达10-20年的时间内现金流基本为负。尽管通过Model S与Model 3等爆款车型占据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然而2010年第二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期间,特斯拉企业自由现金流仅2个季度为正。为进军欧洲和中国市场,2017年第二季度以来特斯拉企业自由现金流更加恶化,2018年第四季度企业自由现金流达到负13.8亿美元。因此,2019年特斯拉将大幅度关闭门店和展示厅,并将销售模式转向线上,以削减成本开支。2019年Model 3的热销,一度令特斯拉现金流有所好转,2019年第三季度现金流降低为负1.7亿美元,但是随着美国和中国工厂Model Y加速投运、欧洲工厂Model 3/Y提速,未来现金流依然是重要的考虑点。五、高层震荡频繁。特斯拉高层离职率呈增长趋势,仅2018年全年,离职高管超过40人。除正常的人员调动和行政方面高管离职,特斯拉核心团队的技术、财务、研发、法务管理人员均发生过离职,例如2016年5月离职的生产制造副总裁Greg Reichow与Josh Ensign、2017年4月离职的首席财务官JasonWheeler、2017年7月离职的电池技术总监Kurt Kelty、2018年9月离职的首席人事官Gabrielle Toledano等。即便高管离职跳槽在硅谷科创企业非常普遍,但是管理层频繁变动仍不利于特斯拉稳健发展。3.2 前景回头来看,2006年马斯克在“Master Plan”中提出的十年计划、四大任务已经基本完成。2016年马斯克又提出了新的“Master Plan Part Deux”,包括四方面任务:一、制造太阳能屋顶并整合储能电池;二、扩大特斯拉新能源汽车产品线至所有主要细分市场;三、积极开发无人驾驶技术,通过大规模车队实现快速迭代;四、推出汽车共享分时租赁。如果说2006-2016年属于特斯拉的关键词是“电动化”,那么2016年开始特斯拉将更多地在智能网联、共享化、清洁能源生产和储存上发力。随着垂直整合程度的加深,特斯拉正不断开拓业务边界,但也面临产能、产品安全与质量、现金流等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特斯拉未来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大众、丰田等传统OEM,更有谷歌、英伟达、Uber等高科技企业,还有石油巨头、中国传统与新造车势力。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仍存变数。一、特斯拉将成为一家全球化车企。Model 3在美国市场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产品,当务之急在于凭借自建工厂和低价政策将成功复制到中国市场,快速抢占市场,并着手推进Model Y以满足SUV用户的需求。此后特斯拉还将推出电动卡车Tesla Semi、电动皮卡Cybertruck。我们预测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3500万辆,特斯拉年销量将达到300万辆,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将超过50%。二、未来特斯拉在电动化领域的领先优势可能被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无人驾驶技术、数据和品牌。从智能手机发展史来看,外观和供应链都极易被模仿借鉴,但苹果的利润却超过所有竞争对手总和,核心在于自研A系列芯片、iOS系统,并打造应用生态和高端品牌。特斯拉通过自研自动驾驶芯片和人工智能算法,并配合数量最大的车队不断提供用于深度学习的真实路况数据,特斯拉将拥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高的算法迭代效率。未来一旦特斯拉的摄像头路线被证明可行性,相对于激光雷达路线将体现出极大的成本优势。三、长期来看,汽车服务和能源服务将成为特斯拉新的增长点。特斯拉已经建立了全球范围的直营店和充电网络,通过OTA不断向用户推送新的软件与功能,特斯拉正持续构建线上+线下、汽车+能源的服务闭环。全自动驾驶成熟以后,特斯拉还将自建车队提供出租车服务。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澄观

2020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4PS联络中心国际标准组织撰写这份《2020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与运营标杆研究报告》主要的提取数据为截至到2020年11月底的数据,于2020年发布,因此名字为《2020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当下中国联络中心(注:以下有些地方会用传统称法,简称为“呼叫中心”)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分析国内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探索行业发展之路。每年,我国应届毕业大学生约有720多万,中高职业学校毕业生有500多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背景下,如何解决每年1200多万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据统计,我国每年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有77.5%,有几百万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待解决。而服务外包,特别是呼叫中心产业,能为这些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国家政策鼓励、方兴未艾的产业。目前,中国客户联络中心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联络中心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席位数量等方面都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我们以查阅的大量相关的行业资料为基础,按照呼叫中心行业的发展机遇、外包市场、各行业展望、运营指标与管理、运营平台与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综合的分析。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各个企业都在寻求与新的客户服务模式相关的营销解决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维护老客户、拓展新客户,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保持业务成交量持续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已成为所有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呼叫中心是现代企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与客户沟通的最直接、便利、高效的渠道。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企业客户服务和营销的主要工具,呼叫中心在金融、电信、互联网、政府机构以及各个行业中都开始了广泛的应用,并由此迅速形成了呼叫中心产业。与此同时,企业对呼叫中心建设需求也在过去的几年中呈现放量增长态势。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的这份研究报告希望能够给那些呼叫中心行业的专业人士和需求的企业提供一些有效的市场信息和分析建议。本研究报告主要通过对全行业和市场的研究,对中国呼叫中心的市场规模及主要行业应用情况和中国呼叫中心的从业厂商现状进行分析,梳理目前中国呼叫中心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分析中国呼叫中心的外包市场现状、规模和发展趋势。之后分行业的对中国呼叫中心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总结呼叫中心具体管理方面的指标控制和设备、平台与环境,及针对发展中国呼叫中心产业提出具体的建议。我们相信,在我们与各位读者、以及每一个热爱呼叫中心行业的同行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必定会让整个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4PS联络中心国际标准研究中心021-58307717、17317241681周老师目 录前言 20第一章 中国呼叫中心的发展与现状 22第一节 中国呼叫中心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2一、 中国呼叫中心行业发展阶段 221、 呼叫中心产业来源与发展 222、 呼叫中心不同发展阶段 233、 技术应用发展进程 25二、 中国呼叫中心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261、 服务外包市场 272、 呼叫中心行业竞争 273、 呼叫中心的应用范围 274、 排班软件的应用 275、 金融行业客服中心 276、 大数据产业核心 28三、 中国呼叫中心应用益处 28四、 中国呼叫中心新商业模式分析 30第二节 中国呼叫中心产业总体市场规模 31第三节 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现状和预测 34第四节 国外呼叫中心的发展现状 40一、 员工甄选 41二、 培训和发展 44三、 绩效管理 45第五节 2015-2020年呼叫中心行业发展现状 49一、 呼叫中心市场规模及成长性分析 49二、 2015-2020年我国呼叫中心行业发展分析 51三、 2013-2020年中国呼叫中心企业发展分析 52四、 2015-2020年我国呼叫中心行业需求情况 521、呼叫中心行业需求市场 522、呼叫中心行业客户结构 53第六节 中国呼叫中心各行业座席分布与应用 53第七节 中国呼叫中心成本分布 54第二章 2016-2020年呼叫中心行业发展机遇与分析 54第一节 2016-2020年呼叫中心市场发展远景 541、 2016-2020 年呼叫中心整体市场发展展望 552、 2016-2020 年呼叫中心各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561) 汽车、餐饮行业的呼叫中心应用速度在加快 562) 外语类客服人才将更加紧俏 573) 呼叫中心加速企业间的携手合作 574) 非行业内主流平面媒体对呼叫中心的关注度在提升 575) 企业加快业务创新的脚步 576) 企业对呼叫中心的运营模式感兴趣 58第二节 2016-2020年呼叫中心市场发展前景 601、 2016-2020年呼叫中心市场发展趋势与潜力 60一、 大背景、大趋势 60二、 大需求、大市场 61三、 大变革、大机遇 611、社交媒体 632、云迁移 643、移动客户服务 644、关注客户心声 645、大数据分析 656、语音生物识别技术 652、 2016-2020年呼叫中心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66第三节 2016-2020 年细分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671) 云呼叫中心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682) 云计算扩大呼叫中心的用户市场 683) 云呼叫中心遍开行业之花 684) 云呼叫中心与大数据的结合更加紧密 69第四节 影响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关键趋势 691) 市场整合成长趋势 692) 需求变化趋势及新的商业机遇预测 713) 科研开发趋势及替代技术进展 72第五节 中国呼叫中心行业细分市场结构分析 75一、 呼叫中心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75二、 呼叫中心行业细分结构特征分析 76三、 呼叫中心行业细分市场发展概况 77四、 呼叫中心行业市场结构变化趋势 80五、 呼叫中心行业发展的困境 81第六节 技术推动带来的发展机遇 841、 客户联络中心新的技术应用趋势 852、 新技术应用案例 85第七节 市场变化带来的需求给予 861、 消费者服务诉求变化分析 862、 新的服务策略分析 87第三章 中国呼叫中心运营管理与人力资源调查 90第一节 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90一、 呼叫中心人力资源使用状况分析 90二、 呼叫中心人才培养渠道划分 91三、 呼叫中心人员流失原因与流失率分析 92四、 职业资格体系的建设 95第二节 全国呼叫中心行业薪酬调研报告 96一、 2020中国联络中心一线CSR薪酬调研报告 97二、 2020中国联络中心客服主管薪酬调研报告 97三、 2020中国联络中心客服经理薪酬调研报告 98四、 2020中国联络中心客服总监薪酬调研报告 99第三节 运营管理模式转变与社交媒体的兴起 1001、 网络带来的多样化服务诉求 1002、 呼叫中心的新服务模式 101第四节 呼叫中心运营指标体系水平 102图:4PS国际标准体系部分运营管理指标 102第五节 管理成本与价值体现的平衡 1021、 呼叫中心成本分析 1032、 呼叫中心创收模式探求 104第四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外包市场分析 107第一节 中国呼叫中心外包市场现状调研 107图:中全国呼叫中心外包市场(图) 107图:2020中国联络中心座席各城市占比分布图 108第二节 中国呼叫中心外包市场价格 109第三节 大中华地区呼叫中心外包市场机会与挑战 110第四节 大中华地区呼叫中心外包商举例 111第五章 2020年呼叫中心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15第一节 行业总体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115一、 呼叫中心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151、 现有企业间竞争 1152、 潜在进入者分析 1163、 替代品威胁分析 1164、 供应商议价能力 1175、 客户议价能力 1176、 竞争结构特点总结 118二、 呼叫中心行业集中度分析 118三、 呼叫中心行业SWOT分析 1191、 呼叫中心行业优势分析 1192、 呼叫中心行业劣势分析 1203、 呼叫中心行业机会分析 1214、 呼叫中心行业威胁分析 121第二节 中国呼叫中心行业竞争格局综述 122一、 呼叫中心行业竞争概况 1221、 中国呼叫中心行业竞争格局 1222、 呼叫中心业未来竞争格局和特点 122二、 中国呼叫中心行业竞争力分析 1231、 我国呼叫中心行业竞争力剖析 1232、 我国呼叫中心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 1253、 国内呼叫中心企业竞争能力提升途径 126三、 中国呼叫中心产品(服务)竞争力优势分析 1271、 整体竞争力评价 1282、 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1293、 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 131第六章 2020年呼叫中心行业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135第一节 中国呼叫中心企业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135一、 呼叫中心企业主要类型 1351、 基于交换机的呼叫中心 1352、 基于板卡的呼叫中心 1353、 基于网络电话或网络交换机的IP呼叫中心 135二、 呼叫中心企业资本运作分析 1351、 政策影响 1362、 行业竞争激烈 1363、 观念影响市场 1374、 信息不透明、法律不健全 1375、 资本运作 137三、 呼叫中心企业创新及品牌建设 1371、 品牌推广目标 1372、 品牌推广方案 138四、 呼叫中心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39五、 2020年呼叫中心行业企业排名分析 141第二节 2015-2020年呼叫中心重点公司主要竞争力分析 141一、 盈利能力分析 141二、 偿债能力分析 144三、 营运能力分析 145四、 成长能力分析 146第七章 各行业客户呼叫中心的发展分析 149第一节 金融行业客户呼叫中心的发展分析 149表:2020金融业呼叫中心市场总体状况 149图:2020呼叫中心在各类银行座席分布图 150表:2020年中国证券和基金业呼叫中心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155第二节 电信行业客户呼叫中心的发展分析 1552020年中国通通信业联络中心座席分布(按座席) 156第三节 互联网行业的客户呼叫中心的发展分析 157第四节 政府及公共事业呼叫中心的发展分析 1591. 表:政府及公共事业呼叫中心市场总体状况 160第八章 2020中国智能客服市场研究 161第一节 2020中国智能客服市场总体概况 161第二节 2020中国智能客服市场投资情况 172第九章 呼叫中心的设备、平台与环境分析 179第一节 2020呼叫中心平台各品牌大致市场份额 180第二节 2020各CTI中间件品牌占比分布图 182第三节 2020各IVR品牌占比分布图 183第四节 2020各录音品牌占比分布图 184第五节 2020各主要WFM品牌占比分布图 186第六节 2020中国呼叫中心产品市场分布比重 187第七节 2020各外拨品牌占比分布图 188第十章 2011-2020年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状况 189第一节 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综述 189一、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发展背景 189二、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基本状况 190三、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主要特征 191四、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SWOT分析 191五、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议 193第二节 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动态 194第三节 建立呼叫中心专业园区的规划 195一、 建立专业园区的重要意义 195二、 战略与发展规划 195三、 环环境与政策规划 196四、 人力资源规划 197第十一章 2014-2020年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总体分析 198第一节 2014-2020年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198一、 国际知名产业园区介绍 198二、 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阶段进程 204三、 产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助推器 204四、 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206五、 苏粤携手共建产业园区取得积极成效 207第二节 产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剖析 208一、 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的理论解析 208二、 从功能定位角度考量产业园区的生命周期 209三、 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210四、 产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透析 213第三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16一、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61、 产业定位不准 2162、 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2173、 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2174、 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 217二、 中西部产业园区面临的困扰分析 2171、 开发理念有误。 218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差。 2183、 商业设施基础薄弱,居民生活不便。 218三、 低碳产业园建设大跃进亟需规范化 219四、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及思路 220五、 呼叫中心产业园的定位策略与模式选择 220第十二章 2020年呼叫中心产业园区运营管理分析 222第一节 产业园区主要盈利模式分析 222一、 土地收益 222二、 房地产开发收益 222三、 有偿出让无形资源收益 222四、 入园企业经营税收 223五、 园区运营管理服务收益 223六、 自投项目经营收益 223第二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分析 223一、 “园中园”开发模式 223二、 “市场化”开发模式 224三、 “行政特区”开发模式 224四、 “官助民办”开发模式 224第三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关联群体分析 224一、 地方政府 224二、 传统房地产企业 225三、 商业地产企业 225四、 工业地产企业 225五、 产业地产企业 225六、 园区内企业 226第四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分析 226一、 产业园区的两类基本运营模式 226二、 对园区实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2261、 空间布局规划。 2272、 工业用地规划。 2273、 道路交通规划。 227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275、 绿地系统规划。 2276、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27三、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运营案例分析 229一、 国际产业园区运营经验分析 229二、 国内产业园区运营现状分析 236第十三章 2020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与投资主体分析 242第一节 2020房地产行业与产业园区建设相关性分析 242第二节 2020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发展能力分析 247第十四章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定位及规划 273第一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2731、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2732、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 273第二节 产业园区产业链搭建 2731、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产业结构 2732、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产业链条的设计 273第三节 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2741、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用地布局 2742、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各功能区的建设规模 2753、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产业布局 277第四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保障体系 2771、 呼叫中心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2772、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搭建 2823、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设计 285第十五章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背景 288第一节 产业园区概述 288一、 产业园区定义 288二、 产业园区分类 288三、 产业园区优势 289四、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关系 290五、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发展背景 291第二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发展阶段分析 293第三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分析 293一、 资源整合能力 293二、 运营管理能力 294三、 社会经济效应 295第十六章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投资成本与收益估算 296第一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经济效益评估 296一、 产业园区投资估算 296二、 成本估算 300三、 产值估算 301第二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生态效益评估 302第十七章 2020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305第一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分析 305一、 优惠政策向产业集群转变 305二、 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 305三、 从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 305四、 由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及氛围培育转变 306五、 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 306第二节 产业园区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306一、 现代农业园区投资重点及趋势 306二、 工业园区投资重点及趋势 311三、 科技园区投资重点及趋势 314四、 物流园区投资重点及趋势 321五、 创意产业园区投资重点及趋势 322六、 总部经济园区投资重点及趋势 324第三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前景分析 327一、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存在的问题 327二、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服务平台的创新建议 332三、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建议 334四、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融资建议 335五、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前景分析 337第十八章 2020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投资潜力分析 338第一节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投资形势分析 338一、 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 338二、 “十三五”期间全国兴起产业园投资热潮 338三、 高新区转型下的投资机会分析 339第二节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发展前景展望 340一、 产业园区未来发展前景光明 340二、 中国开发区面临的发展挑战与机遇 342三、 未来十年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方向 343第三节呼叫中心产业园投资前景分析 346一、 呼叫中心产业园投资吸引力 346二、 呼叫中心产业园增长动力分析 348三、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域投资潜力分析 349第十九章 2020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投融资分析 352第一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投资分析 352一、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投资风险 3521、 市场风险 3522、 经营风险 3523、 政策风险 3524、 人才技术风险 353第二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融资分析 355一、 企业融资模式 355二、 项目融资模式 360三、 其他融资模式 363第二十章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招商策略研究 364第一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招商流程介绍 364一、 确立目标 364二、 广泛搜集各方面资料 365三、 制订各类招商方案 365四、 比较选择各类招商方案 366第二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建设行业招商分析 366一、 企业入园行为分析 367二、 产业园区招商环境 368三、 产业园区招商定位 369四、 产业园区招商标准 369五、 产业园区招商方式 3701、 中介招商 3702、 产业招商 3703、 网络招商 3714、 其他招商方式 372第三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的招商策略探究 372一、 定位策略 372二、 价格策略 374三、 合作方式策略 375四、 广告宣传策略 375五、 跟踪服务策略 375第四节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策略 376一、 2020年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招商策略 376二、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招商引资营销策略 379三、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策略 380四、 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服务外包策略分析 381第二十一章 2020呼叫中心产业园区投资策略分析 386第一节 产业园主要投资模式 386一、 产业园开发模式 386二、 产业地产商模式 387三、 综合运作模式 387第二节 产业园建设融资渠道分析 388一、 产业园建设行业发展的难题:资金与管理 388二、 资金与管理产业地产的资本特点 391三、 目前国内主要融资渠道 392四、 多元化的融资发展方向分析 393第三节 提升产业园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394一、 促进产业集群方面 394二、 完善生产要素方面 397三、 拓展需求条件方面 397四、 主导企业发展方面 398五、 品牌营销推广方面 398第四节 产业园运营建议 399一、 运营策略建议 399二、 投资策略建议 403第二十二章 2020全国各呼叫中心园区现状调研 405第一节 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机遇 405一、 国家相关政策概况 405二、 地方性政策支持分析 407三、 当前各省市客户呼叫中心基地建设情况 4081. 大连慧谷 . 贵阳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4113. 大连软件园 4144. 大庆软件园 4161. 园区介绍 4162. 园区条件 4173. 园区企业 4174. 扶持政策 4175.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4186. 杭州万轮科技园 4217. 合肥高新区 4228. 江桥亿达 4249. 锦州 42710. 昆山花桥 42911. 昆山浦东软件园 43412. 昆山软件园 43813. 洛阳恒生 44114. 南昌高新区 44415. 如皋 44816. 山东潍坊基地 45117. 苏州工业园区 45818. 苏州娄葑 45919. 苏州宿迁 46120. 无锡中关村科技创新园 46321. 武汉光谷金融港 46822. 西安高新 47123. 扬州产业基地 47324. 永川(中国西部声谷) 47425. 中关村密云 477四、 2018地方大数据及呼叫中心招商政策样例(以重庆永川为例) 479第二十三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外包商 4831. 思隽Convergys(中国) 4832. 华云服务外包产业有限公司 4853. 聚思鸿(Concentrix) 4904. 电讯盈科专业客服(PCCW Teleservices) 4925. 欧唯特(Arvato) 4986. 赛科斯(SYKES) 5027. Teleperformance China (北京互联企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5038. 特思尔大宇宙(Transcosmos) 5059. 益峰客户关系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51010. 飞翱集团(800 Teleservices) 51211. 北京九五太维资讯有限公司(95Teleweb) 51512. 北京鸿联九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51613. 上海电科发 51714. 世纪恒通 51815. 上海联合麦通 52016. 远传 52117. 七星蓝图 52218. 广东广信通服 52319. 广东电信 52420. 山东万声 52521. 东软呼叫中心 52722. 第一线安莱集团 53023. 上海电信百事应信息有限公司 53124. 泰盈科技集团 53425. 中国电信呼叫外包服务中心(成都) 53726. 网讯电通股份有限公司(Telexpress) 53927. 深圳市翔凌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54228. 大连易尚阳光科技有限公司 54429. 维音数码(VXI) 54530. 上海澄美信息 54831. 广州嘉音讯 54932. 首都信息呼叫中心 55133. 河北博岳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5234. 杭州易才凯捷科技有限公司 55635. 江苏智恒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55836. 广东诚伯信息有限公司 56137. 中国电信呼叫中心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西安) 56238. 方正科技 56339. 潍坊指南针信息科技 56440. 华拓数码集团公司 56541. 广州点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57142. 润迅电话商务有限公司 57343. 海南新中北科技有限公司 57544. 北京赛迪通呼叫中心有限公司 57845. 上海易方客户服务中心 58146. 华道数据 58247. 博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58548. Infosys技术有限公司 58749. 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 58850. 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59051. 成都世纪天语科技有限公司 5925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5955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59754. 安世联合商务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59955. 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通信服务分公司呼叫事业部 60156. 上海绘缔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60457. 上海新积域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60658. 东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60959. 江西贵义科技有限公司 611第二十四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厂商案例 6131. AVAYA 6132. 思科系统公司 615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174. 科胜通软件 (Aspect) 6195. NICE Systems 6226. 阿尔卡特 6257. 中兴 6268. 西门子 6289. 过河兵 632第二十五章 2020中国一体化厂商案例 6331. Genesys 6332. (I3)美国艾斯瑞通信系统公司 6353. 北京英立讯科技有限公司 6374. 北京讯鸟软件有限公司 6415. 北京合力亿捷软件有限公司 6456. 北京天润融通科技有限公司 6467. 上海脉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6488. 深圳市东进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6509. Grandsys北京宏盛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65510. 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65711. 青牛软件 66012. 奥迪坚 66213. 深海捷 66514. 强迅科技 66715. 北京联信志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670第二十六章 2020中国智能客服厂商案例研究 6711. Nuance 6732. 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763. 上海智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6794. 竹间智能科技 6805. 北京捷通华声语音技术有限公司 6876. 网易七鱼 6917. 阿里云客服 6928. 智齿客服 6949. 容联·七陌 69910. 逸创.云客服 70011. Udesk(北京沃丰时代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70512. 环信 70813. 小能 71114. 深圳市米糠云科技有限公司 71515. 云问科技 71616. 风语者机器人71617. 合力亿捷 71618. 快商通 71819. Live800 71920. 美洽 72521. 美服网络 72622. 融云 72723. 淘金云客服 72724. V5智能客服 72825. 晓多科技 72926. 云软730第二十七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录音厂商案例研究 7321. 宇高 7322. 深圳市友邻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733第二十八章 2020中国市场呼叫中心排班软件厂商案例 7361. VerintSystemsChina(慧锐系统中国) 7362. Teleopti AB (北京瑞捷讯科技有限公司) 736第二十九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耳麦厂商案例研究 7391. 缤特力 7392. 大北欧通讯 7393. 艾德声 7414. 科特尔 7425. 广州市北恩电声技术有限公司 743第三十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IP话机厂商案例研究 7461. 深圳市潮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7462. 亿联公司(Yealink) 748第三十一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集成商案例研究 7501. FDS Call Centre Technology (China) Ltd. 7502. 亿迅(中国)软件有限公司 7523. 北京朗泰恒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7554. 北京商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7575. 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7586. 江苏腾云创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7597. 上海集时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7608. 深圳市英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7609. 上海井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76210. 厦门市惟贝特电子有限公司 76511. 上海南康科技有限公司 76612. 深圳市集时通讯有限公司 76813. 深圳市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77214. 北京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77315. 中通天鸿(北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77416. 北京锐意恒达科技有限公司 77517. 普强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77818. 三地信息 77919. 三汇软件 78020. 奈科 78121. 信普飞科 78327. 深圳市航盛车云技术有限公司 78628.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互联网业务事业部/号百分公司 790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792第三十二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管理案例一 7931. 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7932.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客服(东莞)中心 7953. 惠氏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 7974. 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7995. 中国联通广东呼叫中心 8016. 西部数据亚太区技术支持中心 8037. 上海大众汽车客户服务中心 8048. 北京现代呼叫中心 8059. 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 80710. GE医疗中国客户服务中心 81011. 三星电子(中国)客服中心 81112.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81213.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81514. 亚马逊中国客户服务中心 81815. 海尔多媒体用户交互中心 81916. 小米网客服中心(国内/国际) 82117. 北京汽车客户服务中心 82318. 宁波市智慧城管热线96310(12319) 82419. 华泰财产保险客户服务中心 82620.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82821. 摩托罗拉移动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82922. 阿里巴巴集团 83023. 雀巢(中国)有限公司 83324. 欧莱雅顾客关怀中心 83525. 丝芙兰(上海)化妆品销售有限公司 83626. 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83927. 河南联通客服呼叫中心 84128.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84229. 中国移动集团客服(广州)中心 84530. 联合利华净水宝客户服务中心 84631. 中国移动客服(深圳)中心 85032. 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85233.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 85434. 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85735. 珠海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 85936. 环球智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86137. 美素佳儿全国客服中心 86338. 康宝莱客户联络中心 86539. 江门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 86740.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87241. 深圳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 87442. 佛山市政府12345热线 87743. 日照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理中心 87844. 南昌市政公用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服务分公司 88045. 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 882第三十三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管理案例二 8841. 携程旅行网 8842. 联想服务 8873. 中外运-敦豪电销中心 8884. 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8915. 广东号百114深圳区域话务中心 8946. 台湾DHLExpress 8957. 途牛旅游网 8978. 联想MBG移动互联服务中心 9039. UC优视科技 90510. 一汽-大众呼叫中心 90711. 上海东方希杰商务有限公司 90912. 纽迪希亚生命早期营养品客服中心 91113. 中外运-敦豪全国客服中心 91314. 上海小南国餐饮有限公司 91515. 翔业集团96363 91616. 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 91917. 欧时电子元件(上海)有限公司 92218. 奥的斯电梯(中国)客户服务中心 92319. 美的集团客服中心 92520. 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92721. 平安数据科技客服运营中心 92822.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95590呼叫中心 92923. 天安财产保险95505客户服务中心 93024.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 93225. 宁波银行客户服务中心 93526. 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93627. eBay&PayPal(上海)呼叫中心 93928.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电话服务中心(石家庄) 94229.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卡电话服务中心(成都) 94430.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94631. 壳牌(中国)客户服务中心 94732. 开利空调(中国)客户服务中心 94933. 山东省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客服呼叫中心 95034. 快乐购物-电话销售部 95135. 广东太阳神集团全国客服中心 95236. 国华人寿客户联络中心 95337. 国药控股健康客户联络中心 95438. 广东号百信息服务分公司 95539. 上海电信10000客服中心 95640.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客户服务中心 95741. 汉口银行客户服务中心 95842. 光大永明人寿保险电话中心 95943. 蓝光地产呼叫中心 96044. 昆山农村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中心 96145. 环球购物顾客服务部 96346.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96547. PayPal全球运营中心(上海) 96848. 快钱支付客户互动中心 97149. 伊利奶粉客服中心 97550. 惠普企业客户解决方案中心(大连) 97851. 惠普全球客户服务中心(大连CDC) 97952. 国药控股健康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98153. 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8254. 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98555. 成都西山居客服中心 98756. 海南海航航空销售有限公司 98957. 京东金融集团 991第三十四章 2020中国呼叫中心管理案例三 9931. 同程旅行网 9932. 去哪儿旅行网 9963. Dell China Client Support--戴尔 9994. 昆仑银行客服中心 10015. 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呼叫中心 10036. 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0067.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0088. 鼎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0109. 保利(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01210. 广东金祥银瑞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101411. 爱财科技有限公司 101612.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101913.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102214. 紫光华山科技有限公司 102515. 大金空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102616.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102717.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11183呼叫中心 102918. 路华救援(北京)有限公司 103219. 中国电信国际漫游/高端智能机客户服务热线 103520.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103821. 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104122. 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04323. 上海银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104524.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104725. 58集团本地服务事业群客服中心 105026. 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105227. 行吟信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105728.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远程银行中心(广州) 105929.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 106130. 珠海华润银行远程银行中心 106331. 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客户关系部 106532. 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客户关系部 106633. 恒天财富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106834. 新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7135. 东芝开利空调销售(上海)有限公司 107336. 捷联克莱门特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107537. 中移在线服务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107738. 中国联通江苏省分公司呼叫中心 107939. 大连农商银行客服中心 108140. 杭州思默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108341. 乐信集团 108442. 游族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108643. 上海先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09144. 度小满金融客户服务中心 109545. 汤臣倍健药业有限公司 109746. 微民保险 109947. 上海微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1001. 附录一、4PS联络中心国际标准 1104

华尔街

短视频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美拍、秒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的出现,降低了视频制作门槛,带动了新一代的人人参与热潮,实时、互动的视频模式带来了全新的用户体验。本文是一份关于短视频行业的调研分析报告。一、背景分析1.1 市场背景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内容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要抢占的先机和要攻占的重要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碎片化时间更充分地被填补了,用户接触内容更加方便,内容的变现越来越直接,信息量越来越大,可视性越来越强,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美拍、秒拍、快手等短视频App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视频制作门槛,带动了新一代的人人参与热潮,实时、互动的视频模式带来了全新的用户体验。1.2 行业背景中国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逐步成熟,网民数量及移动互联网流量的不断增长,智能手机的普及,还有技术的革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户需求和社交方式,推动了短视频行业的发展。2016年开始,短视频行业进入爆发期(图1是2011-2017年上线的短视频类产品),投融资数量持续增长,巨头互联网企业纷纷砸钱入局。2017年延续了2016年强劲的发展势头,2018年初的“撒币大战”更是火爆全网,为移动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随着短视频行业规模的扩大,近两年政府的监管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快手的道歉、头条的回应、内涵段子的关停、抖音的反沉迷公告和评论维护,都是对有类似不良价值观导向应用的警钟。图1 2011-2017年上线的短视频产品1.3 行业规模截止2018年3月,短视频月活跃用户达4.6亿,同比增长14.37%,大约平均每两个移动网民中就有一个短视频用户。月使用总时长达67.3亿小时,人均单日启动次数有9.26次,行业用户粘性可观,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值。2017年和2018年短视频市场延续了2016年的火热,用户规模的增长和广告主的关注带动整体市场规模提升,尤其是2017年7月份之后,短视频行业用户增长迅速,规模日益增大。图2给出了2016年8月-2018年3月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数以及短视频月使用总时长。图2 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及月使用时长二、竞品分析2.1 竞品布局2017年4月,腾讯关闭自家短视频平台微视,并领投快手。一年后,腾讯重启微视,并在今日头条关闭内涵段子后的重要时刻,于2018年4月16日高调入股梨视频。除此之外,当下活跃度靠前的有今日头条旗下的西瓜视频、抖音短视频以及火山小视频,还有背靠新浪的一下科技孵化出的秒拍、小咖秀、一直播,及继直播答题之后出现的波波视频。与此同时,百度好看视频也低调亮相,稳定发展,百度秒懂视频作为知识短视频平台也在最近全面升级。不难发现,巨头互联网企业纷纷想在短视频这一行业有所作为,都在打造自己的短视频行业产业链。表1给出了巨头互联网企业的短视频布局:表1 巨头互联网企业短视频布局2.2 竞品选择以快手和抖音短视频为例,对短视频行业APP进行深度分析,表2给出了两种短视频APP的市场规模对比。从月活跃用户数及月使用时长来看,快手依然领先抖音短视频,并且短视频类行业排名中快手一直保持第一,这和快手的先发优势有很大关系。表2 市场规模2.3 用户分析快手用户地域分布和年龄分布都十分广泛,且男女比例相当,中低以下消费能力用户较多,可见快手用户人群遍布全国,来自于各行各业。而抖音用户主要分布在一二线等相对较发达的城市,24岁以下的用户以及女性用户比例更高,这一群体具有年轻、热爱音乐、有个性、追求时尚的特点。具体用户属性分布如图3所示:图3 用户属性分布2.4 产品定位分析快手和抖音虽然都是短视频社区,但产品定位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快手专注于服务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分享,它的slogan为“记录世界,记录你”。而抖音作为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它原来的slogan是“让崇拜从这里开始”,崇拜、有个性是抖音产品定位的初衷。最近刚改的新slogan“分享美好生活”。我个人认为没有了此前的个性,且有复制快手的嫌疑,但这确实也符合了当下头条扩张的需要,为未来向全品类短视频业务扩张奠定了基础。2.5 信息架构图4 快手5.6.7版信息架构图5 抖音1.7.8版信息架构2.6 功能差异性表3 功能差异性2.7 核心竞争力及建议抖音作为一款时尚音乐短视频社区,用户可以为自己拍摄的视频选择配乐,如电音、二次元、古风、舞曲、流行曲等,还能根据自己的节奏做对应的表演和剪辑创作,且制作简单快捷,作品节奏感和带入感较强,有魔性,给人感觉酷炫。除此之外,抖音依赖于头条的精准强大的推荐机制,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效率,节省了视频筛选时间,并且还确保了只要短视频内容质量高,人人都可以被展示在推荐列表中进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在这里,优质内容创作者可以吸引更多的内容消费者,明星以及大IP的关注度不见得能超过那些生产好内容的普通用户,但对于一般内容制作者来说就可能没那么有利了。当下的抖音已经出现了推荐类别同质化严重,以及同一话题下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对此我认为主要因为优质内容的输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吸粉已经不足以驱动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的短视频生产。所以想要维持平台内容的高质量,在未来必须要解决内容生产者的内容变现问题,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推荐算法,优化内容分发机制。快手提倡,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平等的得到展示的机会。它鼓励用户自己去创造内容,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每一个用户都积极地产生内容。用户可以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上传到平台上,短视频的生产成本相较于抖音更低,面对的用户群体更广,更好的满足了更多的一般内容创作者。也正因为如此,快手一直以来都在持续地输出内容。虽然与抖音被推荐的高门槛相比,快手上用户创作的内容几乎都能平等的得到展现,但快手平台的内容质量却明显没有抖音高,优质内容创作者的被关注度也较低,所以很多内容消费者和优质内容生产者都转移到抖音上去了,而且如果被打上了“low”的标签,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很不利。所以快手需要加快品牌建设的步伐,生产更多的优质内容,才能保证不被抖音所取代。2.8 商业模式分析目前抖音采取的商业模式有:启动页广告、短视频广告推送(与大品牌合作)、电商合作。而快手的商业化方式有:直播、粉丝头条、短视频打赏。快手没有做启动页广告,是因为快手没有启动页,但加个启动页对快手来说是很简单的,而抖音也可以随时选择做短视频打赏。两者商业模式最关键的差异在于快手没有做短视频广告,个人认为:快手的发现页采用的是瀑布流的展现方式,如果用户看到推送的广告,很少会点,效果可能会比较差。而且快手上的网红、大V很多都移步抖音,且快手的内容环境可能不那么“优质”,所以很多大品牌更愿意投抖音。所以对快手来说,品牌建设确实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三、总结当代年轻人中重度网瘾患者占比居高不下,而在此之中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获取讯息和娱乐的方式,愈发受到大众的喜爱与追捧。在繁忙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短视频作为大众娱乐以及获取资讯的一种快捷舒适的方式,愈发受到移动端用户的喜爱,用户几乎可以在任何空闲的时间,观看短视频获得娱乐放松甚至是资讯学习。可以说,当下短视频app市场广阔,前景十分可观。本文综合性地整理并分析了截止2018年4月短视频行业的市场背景以及行业背景、规模,重点对抖音和快手进行了竞品对比,从用户、产品定位、信息架构、功能差异、核心竞争力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展开分析。最后,我个人认为不论是抖音、快手还是别的短视频产品,在找到差异化的突破点成长起来之后都应该综合性发展,继续往全品类短视频上发展未来的路线,都需要往中间靠拢一。这两个产品当下的竞争与当年的淘宝和京东非常类似,淘宝为了应对京东,做了天猫商城来提高,变得像京东一点,而京东则从完全自营转变为自营为主,兼有开放平台。因为,各自路线有各自路线的优势,如果不改变自身,学习对方,对方就会打到自己的领地。同时,一定要时刻关注政策,政策和法律始终是产品设计的底线。不论是抖音还是快手或是别的短视频软件,在未来的产品设计上一定要时刻关注政策,因为政策和法律始终是产品设计的底线。本文由 @Jali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网络

疯女泪

计算机行业产业报告:5G消息市场测算规模约1000亿(可下载)

获取《计算机行业产业报告:5G应用之5G消息RCS与微信对比研究报告》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5G报告及白皮书 ”,该报告编号为20bg0120。[研究报告内容摘要]一、5G步入商业时代,RCS发展可借东风RCS虽在2008年已有运营商联盟布局,但在4G时代无法抗衡互联网OTT类app,飞信等RCS业务虽一度占据大众视野但最终折戟。在5G时代,互联网终将向万物互联渗透,RCS凭借运营商优势、A2P模式及万物互联优势有望东山再起。2020年作为5G商用元年,新基建促进5G基站铺设加速,终端厂商乐于发售5G手机,产业链的率先布局能够有力支撑5G消息未来发展。二、三大运营商联手发布白皮书,激发多方共参生态建设在海外,虽然运营商积极推动RCS标准更新迭代,但谷歌和三星作为细分市场龙头才有能力推动产业发展。相比于国外,三大运营商合力提高了产业链话语权,《5G消息白皮书》发布确定了他们的领导地位,也助推了产业链发展的热情。需求端:从产业参与者的需求上讲,互联网平台趋于饱和,行业用户需要新的流量入口;国产安卓手机厂商产品受产业链因素,同质化水平较高,往往需要新卖点吸引客户;供给端:运营商则更有意愿推动在3G时代红极一时的短信业务。三、三阶段定位5G消息发展,A2P生态是重中之重5G消息是5G生态级应用,将逐步通过补齐短板、生态完善、完成超越三个阶段逐步赶超OTT类应用,并作为5G时代先发应用成为步入5G时代的入口。在补齐短板阶段,5G消息可借助实名认证、高传输效率、广泛的用户基础等优势缩小与OTT类应用差距;在生态完善阶段,借助A2P新交互模式丰富生态应用环境,通过行业服务建设深度绑定行业用户;最后完成超越阶段,5G消息是5G时代首个生态级应用,融合其他技术,有望作为入口促进5G应用场景化。四、5G消息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未来相关公司业务营收有望超预期2018年起,受益于由于网络登录和用户身份认证等安全相关服务的不断渗透,运营商短信业务增速转正,于2019年达到增速37.5%。随着5G消息激发短信业务流量新入口的需求,不断完善的生态建设有望吸引更多B端用户入驻并扩大单位用户需求。展望未来10年,5G消息市场测算规模约1000亿,是当前运营商短信业务的2.6倍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且将惠及运营商、行业用户和终端厂商等多层参与方。五、相关公司运营商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HUB层:中兴通讯等;MaaP平台:梦网集团、佳讯飞鸿、神州泰岳、吴通控股、彩讯股份、中嘉博创、海联金汇、银之杰、中科飞鸿等。六、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及中美关系不确定性风险;5G网络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5G消息生态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运营商相关政策执行推动不及预期等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