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草铵膦专题报告: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升级打造供给端高壁垒睫毛膏

草铵膦专题报告:需求快速增长,技术升级打造供给端高壁垒

一、草铵膦占除草剂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一)除草剂稳定占据农药近一半市场除草剂稳定占据着农药接近一半的市场。农药主要包含除草剂、杀虫剂、杀 菌剂三种,而除草剂长期以来稳定占据着整个农药将近一半的市场。尽管受到农产价格、种植面积、气候、库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草剂的销售各年间会呈现一 定的周期波动,但需求仍有较强的刚性。除草剂本身的研发与杀虫剂和杀菌剂有很 大的差别,植物一般在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年份,病虫害发生程度可能会比较轻; 但是只要作物生长,杂草也肯定会随之生长,特别是随着种植方式发生变革以及人 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人工拔草已不太现实,必须使用农药来达到除草的目的,所以 除草剂市场是比较稳定的市场,相对波动不大。转基因种子的推广会加深除草剂品种区分度。与杀虫剂和杀菌剂中产品结构分布较为均匀不同,除草剂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被草甘膦占据,而其余产品分布较 为均匀。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会增加相应除草剂的销量,而抗虫和抗菌转基 因作物的推广反而会降低杀虫剂和杀菌剂的使用量。另一方面,耐除草剂性状具有专 一性,只有对应的除草剂销量会增长,抗虫和抗菌性状对相应害虫或病毒虽也具有专 一性,但对杀虫剂和杀菌剂却缺乏专一性(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杀灭谱广),导致无 法做到只降低某一品种的杀虫剂和杀菌剂的销量。因此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会加深除 草剂品种的区分度,而对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品种区分度影响极小。草铵膦在除草剂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最近几年除草剂市场结构不断变化,虽 然草甘膦仍然占据着第一的位置,但草铵膦不断提升自身份额,已上升至第二的位 置;硝磺草酮主要用于玉米田,市场稳定;其余大多除草剂也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 的份额,波动不大。(二)除草剂市场迎来新变局,安全高效性使草铵膦脱颖而出草甘膦抗性问题和百草枯禁用为除草剂市场带来新变局。最近几年,因为抗 草甘膦杂草和百草枯禁用问题,草甘膦和百草枯销售额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草甘 膦全球销售额增速放缓,进入平台期;百草枯销售额近年来更是不断下跌,已失去 了其第二的份额,而多出来的市场空间自然需要其余种类的除草剂来填补。现在市面上有望争夺此部分空间的除草剂有草铵膦,2,4-D,麦草畏等。草铵 膦与草甘膦同为灭生性除草剂,使用范围较广,2,4-D和麦草畏为选择性除草剂,多 以复配形式用于禾本科作物;草铵膦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而2,4-D和麦草畏的漂移 性都较强。我们认为受益于草铵膦的性价比逐渐显现,非选择性除草剂草铵膦更有 望借机提升市场份额。安全高效性使得草铵膦脱颖而出。除了百草枯以外,草甘膦、2,4-D和麦草 畏在全球也都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安全诉讼问题。特别是2,4-D和麦草畏的漂移性 问题,会使得其在喷洒后脱离靶向作物,进而损害周围非相应抗性的作物。草铵膦 兼具百草枯的快速,草甘膦的长效性,并具有杀草谱广、活性高、毒性低、在土壤 中易降解、对作物安全、漂移小、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更重要的是,草铵膦对于 抗草甘膦杂草的防除效果极佳。草铵膦全球销售额增势明显。以全球销售额为例,同为灭生性除草剂,草铵 膦已经超过了百草枯,成为了第二大除草剂,且增速明显,大有追赶草甘膦之势。 而从草铵膦,2,4-D和麦草畏的全球销售额来看,草铵膦已经以较高增速超过2, 4-D,并在2018年接近达到10亿美元;麦草畏受限于需求端和登记问题,增速较缓; 而2,4-D市场空间不断被挤压,销售额也即将步入平台期。二、草铵膦供给端—工艺升级促进行业寡头化(一)MDP 路线成为新一代草铵膦工业生产核心草铵膦生产工艺。目前工业化生产草铵膦的主要是拜尔工艺、格氏-Strecker 工艺、三元络合工艺,而利尔新工艺也即将投产。拜耳工艺:拜耳工艺通过甲烷与三氯化磷制备甲基二氯化膦(MDP),再得 到甲基亚膦酸单正丁酯(MPE),随后与2-乙酰氧基-3-丁烯腈(ACA)进行Michael 自由基加成反应并水解得到草铵膦,这也是最早实现草铵膦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拜 尔工艺技术核心在于两点,一是高温裂解制备MDP并分离;二是Michael自由基加成 反应,在这方面目前国内学者未有报道。MDP具有腐蚀性,遇水易燃烧,合成难度 极大,这让许多想模仿拜尔工艺的企业望而却步,拜耳也因其工艺的连续化、无溶 剂、无气味,三废排放极低等优势牢牢巩固着自身的护城河。拜尔工艺的原药成本大致为3万元/吨,能耗为1万元/吨,综合成本在4万元/吨左右。格氏-Strecker工艺:工艺利用制得的格氏试剂制备甲基亚磷酸二乙酯,然后 膦化丙烯醛,再发生Strecker反应并水解得到草铵膦。此法避开了MDP的合成,为 国内主流草铵膦合成工艺,但也存在许多方面的缺陷。格氏试剂非常敏感,遇水易 燃,是整个工艺中最大的安全隐患;Strecker反应需要用到氰化物,环境不友好。除 此之外,此法工序多、效率低下,未能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设备投资额高;而收率 低进一步导致分离困难和“三废”量大。国内此法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位于8-10万 元/吨的区间。三元络合工艺:该工艺采取了三元络合法生产MDP,而国外暂未商业化。氯 甲烷、三氯化磷、三氯化铝,气液固三者在溶剂中加压反应后,分离还原再解络合 得MDP。随后可以走酮酸路线得到草铵膦;也可以将MDP加工成二乙酯,出售给其 他企业加工成草铵膦。整个工艺成本理论上优于格氏-Strecker工艺,有望达到6万元 /吨,但由于环膦酸酐酸值较高,Claisen缩合收率低,成本位于7-8万元/吨的区间。利尔新工艺:利尔新工艺最大的突破,在于其打通了拜耳的三氯化磷、甲烷 向关键中间体MDP转化的工艺流程(即气相法生产MDP),工艺后半段则与Strecker 工艺一致。除此之外,利尔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在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在制MDP 过程中,加入捕集剂,优化冷凝平衡温度,大幅降低能耗。由MDP制备二乙酯,采 用氧化钙替代了氨气或有机胺作为缚酸剂,不仅成本降低,而且对环境友好。总的 来看,利尔新工艺在成功仿制拜耳核心技术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自身的技术突破, 整个反应过程连续化程度也明显增强,同时规避了格氏试剂的使用,工艺的稳定性 和安全性都明显增强,工艺成本也大幅降低,估计可达到6-7万元/吨。气相连续法控制难度大,三元络合法需妥善处理三废。综合比较而言,拜尔 工艺优势巨大,高收率导致低“三废”和低成本,其核心技术为MDP制备和Michael 自由基加成;格氏-Strecker工艺最为简单,但安全隐患大,使用氰化物对环境不友 好,同时收率低,“三废”量大,成本居高不下;三元络合工艺制MDP存在一定安 全隐患,纯度较低,酮酸路线受困于转化率瓶颈,且反应冗杂,处理困难,如果能 在Claisen缩合方面有所突破,那么工艺效益就有希望在未来得到较大改善;利尔新 工艺在融合拜尔工艺和Strecker工艺的基础上,以自身技术加以优化,无论在连续化 程度、收率、成本等方面,都有所改进,但仍然无法避免氰化物的使用。已经可以 看到利尔在仿制和改善拜尔传统工艺上付出的努力,如果未来能在后半段的Strecker 工艺上,继续有较大的突破,利尔新工艺将比肩拜耳,跻身最先进的草铵膦工艺。成本优势与技术突破将促进MDP路线完成对格氏法的替代。格氏-Strecker工 艺以二乙酯为关键中间体,而在利尔成功打通MDP路线后,MDP成为整个工艺的关 键中间体已是大势所趋,成本优势与技术突破将促进MDP路线完成对格氏法的替代。 未来掌握了MDP合成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而MDP合成的高壁垒 也将加速行业龙头企业的成长。(二)名义产能明显增长,但行业真实供给瓶颈在中间体环节草铵膦名义产能投放较多,但真实供给仍控制在中间体环节。草铵膦国内外 产能大、成本较低、开工稳定的龙头企业分别为巴斯夫和利尔化学,两者现有名义 产能皆达到了一万吨以上。近年来,全球草铵膦产能不断走高,在2018-2019年, 草铵膦新产能集中释放,站在当前时候往后看,国内规划投产的草铵膦量仍然比较 多。但是我们认为,市场对于草铵膦的供给端认知存在偏差,实际上行业新投产产 能多数属于中间体(甲基亚膦酸二乙酯)—草铵膦环节,而核心中间体(甲基亚磷 酸二乙酯)环节的产能由于技术难度原因,产能扩张速度将慢于草铵膦环节。因此 受中间体环节制约下,草铵膦实际供给增量难以大幅提升。现有的MDP生产厂家较少,核心技术突破难度较大。MDP是未来草铵膦生产 中的核心中间体,而国内率先工业化生产MDP的企业是七洲绿色化工,其子公司洪 湖一泰建有多条MDP下游生产线。目前国内草铵膦生产具备成本优势的是MDP-甲 基亚膦酸二乙酯-草铵膦的生产工艺,而国内目前能够提供甲基亚膦酸二乙酯的仅有 洪湖一泰与利尔化学。受制于技术量产突破难度较大,目前国内能够稳定两场MDP 并生产甲基亚膦酸二乙酯外售的仅有七洲,其他企业仍未能实现稳定量产。新装置方面利尔化学新工艺气相法单耗较永农宁夏装置更低。气相连续法 MDP的生产技术难度较大,目前已经看到环评公示的有利尔化学与永农生物,通过 对比两家公司环评报告,利尔化学在主要原材料上的单耗,基本都小于永农生物。 在新工艺气相法低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本,拥有更为成熟的气相法生产MDP 技术,利尔化学已有进一步追赶拜耳的资本。根据利尔化学公告,当前MDP新工艺 正在正常的试运行调试当中。(三)L-草铵膦具有较大应用前景,核心中间体也不会绕开 MDPL-草铵膦又名精草铵膦,目前市面上所售的草铵膦大多为外消旋混合体(DL型),而真正发挥除草作用的只有L型草铵膦,D-草铵膦不仅没有活性,反而会向环 境中引入手性污染物。而L-草铵膦是天然物,不易产生抗药性,寿命周期很长,具 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相比草铵膦,L-草铵膦的工业化还不够成熟,只有小规模的生 产。L-草铵膦实现投产意义重大。L-草铵膦除草活性是普通草铵膦(DL-型)的两倍, 亩施用量仅为草铵膦(DL-型)的50%,施用成本二者基本相当。这可以大大减少原药 用量,对于提高产品原子经济性、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并且,L-草铵膦是天然物,不易产生抗药性,寿命周期很长,具有极大的 应用前景。当L-草铵膦实现工业化后,如果L-草铵膦的成本能控制在草铵膦的2倍左 右,就将在市场上具有话语权。国内L-草铵膦工业化逐步推进。2020年4月1日,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精草 铵膦铵盐(商品名:金百速)获准正式登记,这也是精草铵膦铵盐在我国的首次登 记;2020年4月7日,利尔化学公司拟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2万吨L-草铵膦 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2019年,利尔化学公司广安基地建设也包含年产3000 吨L-草铵膦项目。除此之外,红太阳、七洲绿色和新绿化工也有各自的L-草铵膦投 产计划。L-草铵膦现有工艺仍然以MDP为核心中间体。为了构建L-草铵膦的α-N手性 中心,已有报道的方法分为生物法和化学法。生物法又分为L-草铵膦衍生物合成法、 外消旋生物拆分法、转氨酶法;化学法分为不对称合成法、L-氨基酸前体合成法、 手性辅助剂诱导法、化学拆分法。在这其中,报道较多、应用前景较好的是转氨酶 法和不对称合成法,两者都是以酮酸作为关键中间体,而在酮酸已知的合成路线中, MDP都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L-氨基酸前体合成法和手性辅助剂诱导 法,也基本离不开MDP的参与。其余的三种方法需要草铵膦或者草铵膦前体,而正 如之前所说,MDP也逐渐成为这两者合成路径中的关键。总的来看,L-草铵膦已有 的合成方法报道中,MDP是最为基础,也最为核心的关键中间体。L-草铵膦之争将落脚到MDP上。从现有公开专利的情况看,目前L-草铵膦的 生产工艺还是以MDP为核心中间体,因此我们认为即使未来L-草铵膦实现工业化生 产,预计行业格局仍然与当前情景类似,掌握核心中间体MDP生产工艺者仍然能持掌握市场话语权。三、草铵膦需求端驱动—转基因抗性推广提供内生动力(一)转基因技术推动除草剂格局改变——草甘膦的成长之路转基因种子带来农药格局的不断演变。自从1996年以来,随着转基因作物种 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给环保带来的效益也是愈发明显,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农药总用 量的减少,这主要体现在转基因作物渗透率高的大豆、玉米、棉花、油菜上。草甘膦和草铵膦抗性基因引入数量最多。由于杀草谱广,草甘膦和草铵膦非 常适合做抗性基因,两者也分列转基因性状记录数的前两位,分别为124和104,并 遥遥领先于其他除草剂的转基因性状记录数。草甘膦销量的迅速增长依托于抗草甘膦转基因性状推广。耐除草剂转基因作 物推广前草甘膦销售额仅排在第五位,而1996年孟山都在美国市场投放第一代转基 因技术产品耐草甘膦大豆Rounp Ready后, 草甘膦在大豆田中便以横扫姿势彻底 取代当时美国大豆田市场除草剂霸主咪草烟,草甘膦销售额及占除草剂比重也迅速 增长。继大豆之后,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在玉米、棉花、小麦等越来越多的作物上 扩展,草甘膦市场蓬勃发展。草甘膦仍然拥有除草剂中最大的份额,并遥遥领先于 其他除草剂。(二)种子加农药模式,草铵膦有望复制草甘膦增长模式转基因新性状的推广对草铵膦的消费结构已经产生影响。对于耐草铵膦性状 而言,转基因油菜的推广较为成功。从国别上讲,加拿大是全球草铵膦使用量最大 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渗透 率也到了90%以上。目前加拿大国内主要种植的转基因油菜品种分为甘蓝型和芜菁 型两种,以种植比重最高的12类种子而言,其中有6种为耐草铵膦的油菜品种。这六 种种子均有超过20年的种植时间,在加拿大国内具有较强的种植基础且渗透率较高, 这也是加拿大草铵膦消费量能居全球第一的主要原因。从美国数据看,耐草铵膦种子的推广加速了草铵膦的消费量提升。得益于草 铵膦抗性种子的推广,美国草铵膦用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USGS数据显示,美 国大豆、棉花等作物的草铵膦消费比例明显提升,总消费量增长超过50%。如果我 们看草铵膦/草甘膦比例的变化趋势看,在棉花与大豆的农药使用中,草铵膦的渗透速度在快速提升。从抗草铵膦种子的推广情况看,美国棉花抗草铵膦抗性种子的种 植批准时间集中在2011年-2014年之间,大豆草铵膦抗性种子的种植批准时间集中 在2014年。耐草铵膦转基因种子事件数已超过草甘膦。随着近年来各大农化公司对耐草 铵膦转基因种子的研究,我们从ISAAA的数据库中整理出不同转基因抗性的事件数, 在耐除草剂转基因事件数上,草铵膦已经超过了草甘膦。草铵膦在转基因种子领域 后劲十足,空间广阔。耐草铵膦转基因种子批准种植数趋近草甘膦。随着转基因作物全球化,各类 转基因种子得到批准,在各国用于食用、饲养以及种植。而批准种植显然是最为关 键的增量来源。自2010年后,含耐草铵膦性状的转基因种子批准种植数不断走高, 加之科学家们在2016年对转基因的公开支持,其批准种植数在2016年达到峰值,并 不断趋近草甘膦。相比之下,耐麦草畏性状的转基因种子批准种植数自2012年才开 始有记录,并始终处于低位。批准种植数的增加大大推进了耐草铵膦转基因种子的 商业化进程。草铵膦销售额增长呈现快速上行趋势。从销售数据看,草铵膦全球销售额数 据呈现出加速上行趋势,于2018年达到了9.16亿美元,过去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了12.2%。我们认为在转基因作物推广的驱动下,草铵膦销售量增长有望复制草甘 膦的增长模式。(三)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仍有推广空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保持低增速,仍有推广空间。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在美 国商业化种植以来,持续快速发展,至201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1.92 亿公顷。近年来除了2015年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等因素,导致全球农业不景气之外,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基本各年维持稳定的低速增长。自2011年至2012年的爆发 性增长之后,全球转基因作物转化体总批准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日本作为当下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批准数量第一的国家,但目前仍未种植转基因作物。中国转基因政策变化是未来潜在的转基因种植面积增量。农业大国中,巴西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速较快,2010年至2018年期间翻了一番。而中国作为世界上 农作物种植面积第三的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和应用率都处于低位,相对应的 是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接近饱和的应用率。考虑到中国已具有广阔的耕地面积,随 着国家政策的一步步落实,转基因作物采用率未来必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以此带 来的全球转基因种子的销量也会有巨大的攀升空间。农化巨头争相转型,转基因种子得到长足发展。孟山都在草甘膦业务的成功 模式,使得其种子业务的营业收入和毛利常年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加之近几年新药 研发的成本不断上升,这些都迫使其他农化巨头争相转型。其他5大公司纷纷推出与 自己优势农药产品相对应的转基因作物,例如与拜耳研发的草铵膦相对应的 LiertyLink系列耐草铵膦作物等。随着大量的转基因种子问世,转基因作物全球化, 转基因种子销售额在2013年也首次超过了传统种子。更多的技术授权和企业合作,扩大耐草铵膦种子的覆盖面。目前主要的耐草 铵膦作物有巴斯夫的Libertylink系列,先正达的 Agrisure 3000GT大豆、玉米种子, 孟山都的 Bollgard II XtendFlex棉花种子,以及陶氏益农的 Enlist E3大豆等。 Libertylink系列耐草铵膦作物无疑是推广最为成功的耐草铵膦转基因作物。在巴斯夫 接手拜耳相关业务前,拜耳通过授权Libertylink商标给杜邦等公司,与其特有商标结 合,推出多抗种子;拜尔也与孟山都合作,推出Libertylink和Rounp Ready相结合, 即草铵膦与草甘膦双抗转基因种子。随着农化行业的洗牌,更多的技术授权和企业 合作将会成为大势所趋,以此带来耐草铵膦种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草甘膦遭遇瓶颈,草铵膦将成为最大受益者。之前已经提到,草甘膦和草铵 膦是最适合做抗性种子的性状。而由于长时间大面积的种植,草甘膦抗性杂草问题 已非常严重,并面临可能致癌等相关问题,市场空间继续上行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而草铵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极有可能在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和农化企业业务转移的 加深下,成为最大受益者。(四)转基因种子推广对草铵膦未来需求的影响转基因种子批准情况对未来农药用量具有指导意义。从2010年至2018年耐草 铵膦性状种子的批准种植情况来看,耐草铵膦与草甘膦的双抗或多抗种子所占比重 维持在70%左右,这也意味着成本较低,除草效果更好复配制剂可能会成为草铵 膦施用的主要形式。而从作物方面来看,往日在耐草铵膦作物中占据极大比重的油 菜近年批准数量较少,玉米、大豆、棉花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在2018年转基因作物 种植面积统计中,美国、巴西是全球最主要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种植国,而加拿大是最主要的转基因油菜种植国。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一批的耐草铵膦种子的推广 种植,草铵膦的需求增量将主要体现在大豆玉米上,而美国巴西等国也将成为草铵 膦的主要增量需求来源。草铵膦增量需求来源主要为抗草铵膦玉米作物种植与美国抗草铵膦作物种植 面积增长。2016年草铵膦在油菜领域中的应用占到总消费量的39%,而这一数字在 2018年下降到20%,与此同时,大豆,棉花,玉米的比重均有所上升。从草铵膦的 地域消费结构来看,得益于耐草铵膦转基因油菜的大面积种植,加拿大是2016年全 球草铵膦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市场的38%,在2018年这一份额被美国巴西等 国超越,下降到19%,而美国则以27%的全球市场排名第一。由此可以看出,全球 草铵膦需求的分布结构与耐草铵膦种子的批准情况高度相关。能够预见的是,未来 随着批准比例最大的耐草铵膦玉米的大量种植,美国和玉米作物将继续逐步超过加 拿大和油菜,成为草铵膦主要的需求来源国和来源作物。四、草铵膦需求端驱动—对其他除草剂的替代(一)替代驱动一:抗性杂草问题抗草甘膦杂草数量迅速增长。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种植,铸就了草甘膦的 辉煌,但也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抗草甘膦杂草的出现。根据国际抗性杂草调查网站显 示,截止到2019年,已经有48种杂草对草甘膦产生了抗性,而且这一数字在日后将 会不断扩大。虽然抗草甘膦作物和其他作物系统中的抗性杂草种类数量相近,但抗 草甘膦作物系统中的抗草甘膦杂草侵染的面积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占90%以上。为了 防除抗性杂草和防止杂草抗性的快速发展,现有连续单一的施药方式必须变得多样 化,例如获得多抗作物,将不同除草剂复配使用;进行作物轮作,并减少休耕期等。双草复配优势明显。为了解决草甘膦抗性杂草问题,双草复配是一个非常好 的选择。“双草”混配能发挥草甘膦和草铵膦1+1>2的效果,互相弥补“双草”的 短板。比如草铵膦原本受温度(高低温)、雨水等天气影响较大,在这些极端天气 条件下效果不能充分发挥,返青较快。比如草甘膦目前对多数杂草抗药性较强,杀 草不彻底,需要加大用量。二者复配后,受极端天气和抗药性影响大大降低,使用 范围增加,杀草效果突出,而用量的减少,则为农户节省了使用成本。双草复配在非转基因领域每年带来草铵膦新增需求量可观。由于近年来耐草铵膦加 草甘膦转基因双抗或三抗种子的大量批准(约占耐草铵膦转基因种子批准总量的 70%),可以预见除草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的草甘膦复配草铵膦除草剂用量将会得 到增长。根据农药快讯2017年的报道,根据联合试验的结果,草甘膦和草铵膦含量 比例在3∶1、4∶1和5∶1时,对多种杂草如马唐、千金子等都有相加作用。这也是 联合试验推荐的混配比例范围。但目前来看,多家企业都选择了5∶1这个比例。复 配制剂中草铵膦原药含量和草甘膦原药含量用量之比大都为1:5,假设双草复配的 渗透率达到30%,则双草复配带来的草铵膦需求增量将达到3.6万吨。(二)替代驱动二:替代百草枯百草枯大规模禁用将腾出市场空间。作为全球主要的灭生性除草剂之一,2018 年百草枯全球使用量达到7.9万t,市值超过1 000 t的国家分别是哥伦比亚、泰国、马 来西亚、墨西哥、中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危地马拉、印度、印度 尼西亚,其中中国和泰国市场超过1万t,巴西为第三大应用国。由于百草枯剧毒, 对人、畜危害极大,会使得误食的生物肺纤维化,最终导致呼吸衰竭死亡,而且无 特效药,目前已被20多个国家禁止或者严格限制使用。同为灭生性除草剂的草甘膦、 草铵膦和敌草快,便成为了百草枯市场份额的有力争夺者。百草枯替代预计带来新增草铵膦需求6000吨以上。根据研究统计,单次百草 枯原药用量大约为45g, 等效情况下草铵膦原药对应用量约60g, 一般情况下百草枯 使用频率约为草铵膦的2倍,因此草铵膦与百草枯的年用量之比约为2:3。假设2018 年全球百草枯用量的50%被禁用,按照草铵膦不同的替代比例,预计将新增 6000-17000吨左右草铵膦需求。(三)替代驱动三:农药减量化农药减量化发展需求利于草铵膦的推广替代。草铵膦每亩用量显著少于草甘 膦等除草剂。早在2015年2月,中国农业部就制定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 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 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我们认为未来农药减量化发展 是行业趋势,减量化对于高值低毒高效农药的推广提供政策基础。农药减量化发展 需求会利好草铵膦这种虽然价格相对高,但使用量更小,效果更好,更加环保的除 草剂。……(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广发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尽矣

农药草铵膦专题报告:长期成长确定,短期关注中间体

1. 草铵膦仍具有成长属1.1. 草铵膦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非选择性除草剂草铵膦是上世纪 80 年代由赫斯特公司开发研制的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的非选择性除草剂, 仅次于草甘膦和百草枯,同时也是仅次于草甘膦的第二大转基因除草剂。作用机理则是通过 抑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产生,可以导致植物氮代谢紊乱、胺的过量积累、叶绿体解体,从而 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植物死亡。作为四大非选择性除草剂的代表之一,草铵膦近几年维持高速增长的趋势。虽然与草甘膦体 量尚无法抗衡,但其已于 2016 年赶超百草枯,成为全球第二大非选择性除草剂,2018 年规 模达到 9.2 亿美元。对于草铵膦需求端的研究一直是市场上研究短缺的一个环节,主要受制原因为农药数据更新 频率低、滞后时间长、海关数据不透明、海外生产及作物推广信息获得不及时等。一般来 看,草铵膦需求 可以分为两部 分:一块是存量 需求,即以加拿 大为代表的种植 LibertyLink 油菜种子系统的国家及地区,这块保证了全球 40%以上的草铵膦需求;另一块 就是新增需求,代表的是美国种植带有耐草铵膦基因的多抗转基因大豆、棉花等作物带来的 新增需求以及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百草枯禁用后出现的替代需求。存量需求具有一定的周期 性,而新增需求从 2017 年以来维持较高增速。从草铵膦需求分国别来看,加拿大仍是全球最主要的草铵膦消费国, 这主要得益于其国内 转基因油菜极高的渗透率。美国、中国等国紧随其后,其中美国得益于各类耐草铵膦作物的 普及使得整体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近年来受到百草枯禁用所带来的市场真空使得草 铵膦迎来快速放量期。另一角度,从作物的使用结构来看,油菜作为巨大的存量市场仍保持 较大的市场体量;大豆、棉花等作为新增市场增速较高,主要得益于耐草铵膦转基因种子的 普及;传统果园等需求维持平稳。1.2. 转基因油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未来新增量整体有限耐草铵膦转基因油菜的商业化种植始于 1996 年,与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正式推广同年, 是全球最早一批推广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加拿大是全球最早种植耐草铵膦油菜的国家, 主要种植的油菜种子有 23 种,其中有 12 种具有草铵膦抗性基因,绝大部分拥有超过 20 年 的种植时间,在加拿大国内具有较强的种植基础且渗透率较高,这也是加拿大成为草铵膦最 大消费国的原因。加拿大是全球油菜的主要种植国家之一,其种植面积占全球比重超过 25%。转基因油菜是加 拿大转基因作物中种植总量最大的品种,占其国内转基因渗透率的 70%以上。2018 年加拿 大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达到 874 万公顷,占国内油菜总种植面积的 95%。其他种植转基因油菜的国家还包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智利。根据 ISAAA 的相关数据显示, 目前这些国家主要转基因油菜种子都以 Rounp Ready 系统(耐草甘膦)为主,草铵膦消 费量较少,且以上三个国家转基因油菜总种植面积仍有限,美国、澳洲等地种植面积增速显 著放缓,智利的总种植量波动较大。所以我们对于转基因油菜的研究重心仍以加拿 大为主。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种植结构直接影响到全球草铵膦的消费水平。根据加拿大油菜委员会的相 关数据显示,其国内转基因油菜种子的产品结构中,耐草铵膦的 LibertyLink 比重持续提升, 截止 2017 年达到约 50%,目前 LibertyLink 系统已超过 Rounp Ready系统,成为加拿 大最主要的转基因油菜种子性状系统。2017 年加拿大 LibertyLink 与 Rounp Ready 的比重呈现 50:45 的关系,我们假设这一比 重至今维持不变(考虑到耐草甘膦杂草比例的提升,这一估计是偏保守的),同时假设加拿 大整体转基因油菜渗透率维持 95%左右的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种植面积的成长性来看,我们认为加拿大油菜种植面积呈现周期性波动,继续大幅 度提升种植面积的空间有限。根据加拿大油菜委员会公布的 2025 年规划,该国计划到 2025 年国内实现油菜籽产量 2600 万吨,油菜单产提升到 52bu/ac,折合种植面积 800 万公顷, 也基本与目前的种植面积体量持平。第二:从 LibertyLink 系统的渗透率角度来看,2010-2017 的八年间,渗透率从 45%提高至 50%,转基因渗透率已近成熟,我们认为该系统在未来占有率进一步提升空间较小。由此我们认为,作为全球草铵膦消费最大的存量市场——转基因油菜,已呈现出极为明显的 周期性特征,种植面积大幅提升的概率较低、且存在周期性回调的风险。1.3. 耐草铵膦转基因作物在美国的推广超预期以巴斯夫、科迪华、孟山都公司推广的耐草铵膦转基因大豆、棉花等种子或将成为草铵膦需 求新的增长点。这类产品本质是草甘膦耐受杂草问题加重,科学家采用杂草交替控制的策略, 开发兼具多种除草剂抗性的转基因作物,所以草铵膦与草甘膦需求高度相关。这块的需求增 量一直被市场普遍的研究所忽视,之前市场的一致研究预期普遍认为草铵膦的新增量主要在 于百草枯的替代。但是由 USGS 2016 年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大豆、棉花等转基因渗透率高 的作物对于草铵膦消费比例显著提升,总消费量增长超过 50%达 920 万磅左右,也在一定程 度上对这一猜测给予验证。以下,我们将通过新闻和数据的搜集整理,解释 2014-2016 年草 铵膦在大豆、棉花用量变化的原因,同时锁定相关种子的商品名,并对未来推广进 行展望。首先,2014-2016 年草铵膦在美国转基因大豆中的消费绝对量逐年提升,结合美国转基因大 豆 播 种面 积的 变况,我 们可 以推 算出 具 有耐 草铵 膦 性状 的大 豆渗 透况 5%/5%/11%,可见当时抗草铵膦大豆的推广较为顺利。另一方面,我们又试图通过收集和分析新闻,来锁定耐草铵膦大豆的具体品种。2016 年 4 月拜耳Liberty产品经理David Tanner 接受采访表示,LibertyLink大豆2015年播种面积+50% 并有望在 2016 年继续保增速。2017 年 11 月 David Tanner 又表示,LibertyLink 大豆在 2015 年市场占有率为 6%,并有望于 2018 年占据 20%市场份额,播种面积较 2017 年提高 25%至 1700 万英亩,且公司通过对农民进行意向调查认为 LibertyLink 大豆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该推广增速。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推算出 2014-2018 年 LibertyLink 大豆在美国的 播种面积,分别为 126/188/282/550/688 万公顷,结合 Liberty 制剂的草铵膦浓度 24.5%及 在大豆上的施用剂量 32-43 fl oz/英亩,可以估算出 2014-2018 年 LibertyLink 大豆对草铵膦 的需求量为 866/1299/1948/3797/4746 吨。该测算数据与 USGS 公布数据吻合度高,所以我们推断,美国大豆的草铵膦用量明显增长主要受益于拜耳 LibertyLink 大豆系统的推广。接下来,我们将回顾 LibertyLink 大豆的推广情况,总结导致种子推广受限/加速的原因,并 以此为参照,展望未来 LibertyLink 大豆系统远期市场空间。第一,种子本身的亩产量、作物质量,以及更重要的,农药施用的有效性、即除顽固杂草能 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对种子的选择。2017 年 11 月,拜耳公司发布了一项 Kynetec 公 司的市场调查结果,以美国 21 个州的作物种植者为调查对象,选出了 2017 年最佳的大豆性 状系统——LibertyLink,并同时指出,除草剂抗性问题已超过亩产等因素成为种植者首要选 择种子类型的考量点。第二,农药的施用成本及作物获得的出口准许数量很大程度上影响推广进展。拜耳公司其实 早在 2007 年前就获得了在美国的种植 LibertyLink 大豆的批准,但由于受到草铵膦价格高昂 (2014 年前,草铵膦价格曾维持在 30 万元/吨以上)、大豆进口国对于 LibertyLink 大豆的进 口审批暂停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该种子的商业化推广在初期受阻。但是随着对含有耐草铵膦 性状的大豆的新增登记批准国家数量在 2014 年有了突变,且草铵膦价格降幅明显(由于国 内外企业开始大量新建/扩产草铵膦),这无疑提振了美国农民对于耐草铵膦大豆的种植热情, 而拜耳也在 2014 年前后开始全面推广 LibertyLink 转基因大豆。我们认为 LibertyLink 大豆有望继续扩大在美国乃至巴西、阿根廷等其他主粮种植地的市场 份额:(1) 更高的亩产量。拜耳的大豆市场经理 Malin Westfall 表示,LibertyLink 大豆具有最好 的基因组,产量比 Rounp Ready 2 Yield大豆高出每英亩 2.1 蒲式耳。(2) 更优异的杂草防控效果,技术授权加速草铵膦抗性系统推广。当前美国转基因大豆 大部分市场依旧为Rounp Ready系统,即抗草甘膦。但据Stratus Ag 的研究表明, 美国将近 75%的种植者正面临严重的草甘膦抗性杂草问题、且草甘膦致癌争议不断。 而 Liberty除草剂(有效成分草铵膦)在除草谱宽度及对抗抗性杂草问题方面被选为 第一名。此外,拜耳也与杜邦、先正达、孟山都等公司进行技术的交叉授权,研发生 产新的双抗或三抗种子,为防除草甘膦抗性杂草提供了新工具,如巴斯夫的 Credenz (草甘膦-草铵膦抗性,LibertyLink 升级版)、先正达的 Agrisure 3000GT(草甘膦草铵膦双抗)、科迪华的 Enlist E3(草甘膦-草铵膦-2,4-D 三抗)等。科迪华今年 1 月底宣布,未来5年其将加速Enlist E3大豆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种植推广,并预计2020 年种植季其 Enlist E3 种子有望占据美国 20%市场,与原先预期比翻倍。科迪华乐观 的预期也体现出含有耐草铵膦性状作物的受欢迎度明显提升。(3) 施用简单,无漂移问题,更具竞争力。Liberty 除草剂在施用过程中没有挥发性,对 邻近种植的其它作物友好,这相对于竞争对手孟山都的 Rounp Ready II Xtend(抗 麦草畏及草甘膦)大豆种子来说是一个较大的优势。孟山都的 XtendiMax除草剂(有效成分麦草畏)单独使用时具有明显挥发性,会漂移到周边其他作物造成严重影响, 如 2017 年种植季,美国各地的农民向农业机构提交了共计 2700 多份投诉,声称麦 草畏造成了他们约 360 万英亩农作物的损失,数量之大前所未有。虽然孟山都开发 了新的 VaporGrip 技术降低产品挥发性,但它们需派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专业的技术 指导,使用过程较为复杂,所以麦草畏的使用至今仍然极具争议性、投诉不断。且拜告诉路透社,其 Rounp Ready II Xtend 大豆种子 2020 年在美国的播种预期约 为 5000 万英亩。其实这一数值与公司以前预期的 5500 万英亩降低了 10%,也侧面 反映出该品种的推广受到了阻力。(4) LibertyLink 大豆具有美国国内以及国际上的认证,被各谷物收购商认可。LibertyLink 大豆已取得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地的种植许可,以及中国、欧盟、日本等 国的进口许可,植者们是可以信赖的,不会影响种植积极性。综合以上四点,我们认为耐草铵膦大豆在美国的种植前景依然乐观。考虑草甘膦抗性问题的 日益严重、抗麦草畏大豆 Rounp Ready II Xtend 竞争力的下降以及 Credenz、Enlist E3 等种子的推广,我们认为草铵膦耐性基因在大豆中的渗透率远期有望超过 50%,对应美国草 铵膦远期需求近 1.2 万吨,较现在需求体量翻倍。除此之外,巴西、阿根廷等国也是大豆主 要种植国,其种植体量与美国相当,随着耐草铵膦大豆在这些国家的推广,草铵膦市场需求 有望再上一个台阶。美国棉花种植方面,通过对 USGS 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我们可以从“草铵膦/草甘膦”这一 指标的变化趋势明确看出,近几年美国草铵膦消费增速最高的农作物品种为转基因棉花,该 比值目前已超过 0.2。我们推测美国棉花对草铵膦需求增长较快与孟山都 Bollgard II Xtend Flex 品种普及加速直 接相关。Bollgard II Xtend Flex 可同时耐受草甘膦、草铵膦、麦草畏三种除草剂,它凭借更 高的亩产和更优质的棉花质量,自 2015 年推出以来今年以来在美国普及较快,根据孟山都 公司披露,2017-2018 年分别达到 600/800 万英亩,分别约占全美棉花播种总面积的 48%/59%。美国棉花总种植面积约1300万英亩,转基因棉花渗透率常年稳定在95%的水平, 若假设美国种植的转基因棉花全部使用 Bollgard II Xtend Flex 种子,则可估算 Bollgard II XtendFlex 棉花远期种植面积约 1200 万英亩。配合使用 5%草铵膦含量的双草制剂,喷洒量 300 毫升/亩,则 Bollgard II Xtend Flex 棉花对于草铵膦的远期需求空间可达 1100 吨。1.4. 中国、泰国、巴西禁用百草枯将继续拉动草铵膦内需及出口除了上文讨论的转基因领域外,百草枯替代也是草铵膦这些年及以后贡献增量的主要原因之 一。百草枯作为一种性质优异的非选择性除草剂,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2016 年全球消费百草枯折百量 7.5 万吨。但由于其中毒后的不可逆性,近年来逐步在各发达国家 及发展中国家开始施行限用或禁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百草枯消费国,2016 年折百用量达 到 1.2 万吨,较三年前使用量下降 30%,主要是因为 2014 年开始,我国在禁用百草枯这个 品种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农业部发布 1745 号公告,撤销百草枯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 停止生产。此后 2016 年 7 月起禁用和禁售百草枯水剂,2020 年 9 月起中国市场上不再有百 草枯产品销售、使用。百草枯的禁用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真空,将由草甘膦、草铵膦、敌草快等品种进行补充。假设 草铵膦的替代率达到 30%,则我国远期可新增约 5000 吨增量;同样方法可以估算出泰国和 巴西远期替代市场分别为 4000 吨和 3000 吨。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农业部 2016 年发布“禁 用和禁售百草枯水剂”,导致我国百草枯的用量 2016 年出现的断崖式下滑,而不是从 2014-2016 年逐年平稳减少。所以我们认为,国际市场方面,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 发布的 2020 年底起全面禁用百草枯,将于今明两年明显拉动草铵膦需求,并且该变化有望 于下半年体现出突变。以上对于百草枯市场真空渗透的预测,是我们基于草甘膦:草铵膦:敌草快=4:3:3 的比例估 算的,草铵膦 30%的渗透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取决于草铵膦的性价比。价格过高,农 民的接受度就会很低。尤其对于目前禁用百草枯的国家来看,仍以东南亚、巴西、中国等发 展中国家为主,农民收入较低对于农资的价格敏感度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草铵膦 替代百草枯的推广。当草铵膦价格下调至 12 万元/吨时,已具备经济可比性。通过对比四种非选择性除草剂的每 亩使用成本及每亩有效成分使用量,我们可以看出,按指导施用剂量使用时,草铵膦平均亩 成本明显高于草甘膦,但每亩原药使用量要显著少于草甘膦(符合我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 标)。我们假设制剂价格随原药价格变化幅度一致,考虑两种极端情况:(1)当草铵膦原药 价格降至 8 万元/吨时,使用草铵膦制剂的每亩成本可与草甘膦一致。(2)由于很多杂草已对 草甘膦产生了抗性,所以农民往往加大草甘膦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以保障除草效果,考虑多次、 增量使用草甘膦的情况下(我们假设 2 次),则草铵膦价格为 16 万元/吨时即可与草甘膦的 每亩成本相当。平均来看,我们认为当草铵膦价格跌至 12 万元/吨以下时即与草甘膦有经济 可比性。另一角度可以看到,近五年,草铵膦与其他三个非选择性除草剂的比价呈上升趋势, 草铵膦价格的下行对于其市场推广起到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 国内草铵膦企业的技术革新之路,低成本是抢占并扩大市场的关键2.1. 草铵膦生产工艺众多,低成本工艺壁垒高草铵膦生产壁垒较高,国内产能大部分为格氏法,原子经济性不高、三废较多、且容易发生 爆炸。草铵膦生产成本最低的方法为拜耳的连续气相法,工艺壁垒非常高,国内虽尚未复刻 其工艺技术,但随着国内草铵膦企业的不断尝试,已在部分关键步骤取得突破,国内草铵膦 生产成本也有望显著降低。接下来,我们将对几种典型的草铵膦工业化生产路径进行详细拆 分和解读:草铵膦的合成主要分为两段:(1)关键膦中间体 A/B/C/D 的合成。(2)草铵膦的合成。工业化生产为控制成本,路线选择需考虑原料来源及价格、反应条件及收率、安全环保等方面。 综合来看,拜耳法工艺最佳,可实现完全连续、自动化、无溶剂、无臭味、几乎无废渣的洁工艺。而国内草铵膦生产路线在步骤(1)的选择上有明显差异,这也体现出了技术水平 的分化。(1) 根据起始原料的不同,合成关键膦中间体 A/B/C/D 可分为两种路线,国内多通过亚 磷酸三乙酯经格氏反应生产中间体 B(甲基亚膦酸二乙酯),该反应路线步骤多、反 应条件苛刻(无水)、存在较大环保和安全风险,技术壁垒相对不高,主要代表企业 包括绵阳利尔、永农等。而另一类更为先进的工艺是通过 MDP 实现的,该方法原子 经济性高、三废少,难点在 MDP 的合成,代表企业有拜耳、广安利尔、七洲及亿盛 等。MDP 的成功合成是我国草铵膦生产实现工艺突破的关键一步。(2)关键膦中间体到草铵膦的工业化生产,拜耳通过壁垒较高的 Michael 自由基加成反应; 而国内普遍采用成熟的 strecker 路线,缺点为使用剧毒的氰化物、环境风险高。2.2. 工艺路线差距大导致草铵膦成本曲线陡峭,草铵膦价格中枢由边际产能决定 根据公司公告及现有环评情况,目前草铵膦全球产能为 5.4 万吨,国内 3.9 万吨。中国作为 全球最大的草铵膦生产基地,预计未来将新增 1-3 万吨产能(包括广安利尔、威远、福华、 长青等),增幅达到 26%-79%。分工艺来看,国内格氏法产能最大、占比约 69%,而新技术 产能的投放发生于近两年。技术突破的标志性事件一:七洲实现络合物法 MDP 合成,投产低成本甲基亚膦酸二乙酯 格氏法瓶颈为三乙酯,七洲二乙酯投产助推行业成本下行。3 年前,国内主流草铵膦生产工 艺为格氏法,成本约 12 万元/吨,亚磷酸三乙酯是绕不开的中间体。2017 年下半年起,国内 环保督察严格,亚磷酸三乙酯企业供应受限,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草铵膦企业的生产负荷。 2018 年,七洲 5000 吨甲基亚膦酸二乙酯(亚磷酸三乙酯的下游产品)投产,这无疑对国内 草铵膦企业的生产以及成本降低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从草铵膦价格和除草剂指数的对比也可以看出,2018 年下半年起两者出现了背离,草铵膦价格下行是成本端推动的。根据我们 对生产成本的测算,络合物 MDP 法二乙酯生产的草铵膦成本可较格氏法生产成本单吨降低 约 1-2 万元。七洲尚有 1.5 万吨络合物 MDP 法二乙酯未投产,产能投放后,二乙酯的供应 有望在国内普及,行业平均成本有望进一步下行。技术突破的标志性事件二:广安利尔突破气相法 MDP 工艺,龙头优势进一步巩固气相法 MDP 壁垒最高,广安利尔国内首家实现技术突破。MDP 是草铵膦拜耳法的前端核心 中间体,反应条件极为苛刻、对设备要求很高,技术长期被拜耳垄断。利尔化学历经多年的 研发开发和调试,终于 2019 年底实现 MDP 量产,目前正处于与草铵膦并线的关键期,成 功后有望实现新工艺的切换,大幅降低广安基地草铵膦原药成本。根据我们对生产成本的测 算,广安利尔气相法 MDP 生产的草铵膦成本可较格氏法生产成本单吨降低约 2 万元,且比 络合物法 MDP 更具优势(固废少、溶剂需求少等),公司成本优势将迈上新的台阶,市场份 额及利润水平有望受益提升。为了更好地比较各个工艺的成本差距以及草铵膦行业盈利水平变化幅度,我们简化出 4 种代 表性的草铵膦生产工艺(工艺 1~4)及 6 种成本:工艺 1→成本 1、工艺 2→成本 2、工艺 3 →成本 3A(七洲二乙酯)及成本 3B(外购七洲二乙酯)、工艺 4→成本 4A(自产三乙酯) 及成本 4B(外购三乙酯)。工艺技术进步增大草铵膦成本曲线陡峭程度。通过对项目环评的成本进行拆分,可以估算出:成本 1(4-5 万元/吨)<成本 2(6-7 万元/吨)<成本 3A(7-7.5 万元/吨)<成本 3B(8.5-9.5 万元/吨)<成本 4A(9.5-11 万元/吨)<成本 4B(11-14 万元/吨)。然后,我们以工艺进步 为时间区间划分节点,绘制了 2016 年和 2019 年草铵膦行业成本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技术未实现突破的 2016 年,格氏法产能为主、占比约 78%,即使我们根据企业是自产亦 或外购三乙酯中间体可以将成本划分为两级(成本 4A、成本 4B),可是主要产能的成本曲 线较为平缓、极差在 4 万元以内,在全行业都能盈利的情况下,成本优势其实不能很好地体 现出来。此后,在七洲已实现络合物法 MDP 合成二乙酯的 2019 年,较高成本的格氏法产 能占比降至 46%、新工艺(成本 2A、成本 2B)产能占比突然增至 28%,成本差异增至 7 万元,行业成本曲线陡峭程度加剧,在行业成本中枢下移、盈利能力下滑、亏损面扩大的背 景下,企业的成本竞争力差距开始显现。那草铵膦定价多少较为合理?我们认为草铵膦价格中枢由边际产能决定。目前全球约 4 万吨 草铵膦需求,我们假设未来两年的复合增速为 15%,则 2021 年全球草铵膦需求量有望达到5.7 万吨,国内(内需+出口)有望达到 3.7 万吨。从成本曲线上可以看出对应草铵膦价格中 枢约 8 万元/吨,对应外购七洲二乙酯的成本(成本 3B)。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草铵膦生产基 地,2019 年产能 3.9 万吨/年、约生产 1.5 万吨草铵膦,未来 2 年内新投放的产能确定性高 的为:七洲络合物 MDP 法二乙酯二期 1.5 万吨/年产能、以及另一低成本的新工艺广安利尔 1 万吨/年草铵膦产能(气相法 MDP 产能 1.5 万吨/年)。若这两个项目两年内达产,结合 MDP: 草铵膦=0.63 及二乙酯:草铵膦=0.72 的单耗数据,可以推算出利尔和七洲可满足 5.1 万吨草 铵膦的生产,远大于国内需求市场。所以我们分析认为,成本更高的格氏法产能没有优势、 与行业长期盈利中枢比将处于亏损状态,这部分产能也将逐渐淘汰;而草铵膦价格中枢是由 边际产能决定的、即外购七洲二乙酯企业微赚的合理价格,约 9-10 万元/吨。这个价格比上 文中我们通过分析每亩成本得出的 12 万元/吨的价格更低,草铵膦相对其他非选择性除草剂 的性价比将会更加凸显,需求有望增长超预期。2.3. 性价比提高利于快速放量,草铵膦有望成为下一个 10 万吨级大单品国内草铵膦的产能扩张与其他周期品种在成长期的发展轨迹类似,也是经历了“需求旺盛— —价格上涨——较高盈利回报——大幅扩产”这一循环过程。金融危机后,农化行业景气度 上升,由于百草枯全球禁用范围扩大、抗草甘膦超级杂草出现、以及抗草铵膦转基因油菜的 推广,草铵膦需求急速膨胀,严重供不应求,原药和制剂(拜耳〃Basta、永农〃百速顿、 威远〃法姆乐)全面缺货,价格也水涨船高。2010 年,拜耳为满足市场旺盛的需求,历时 2 年花费 1500 万美元完成对位于美国密歇根州 Muskegon 工厂的扩产,产能增至 2000 吨/年。 此后,威远的低价草铵膦制剂产品紫电青霜进入市场后,又一次刺激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国内开始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2012 年以来,国内草铵膦产能扩大了 70 倍,其中 2015-2018 年是国内产能扩张最快的两年,例如 2015-2017 年绵阳利尔大幅度扩产、 2018-2019 年永农、七洲、威远、红太阳等新产能投产;海外方面,拜耳 2015 年优化其草 铵膦合成工艺、2018 年中又新投产 6000 吨产能至 1.2 万吨/年。跌价并不代表行业景气周期向下。2014 年前,草铵膦价格高企是限制其使用的最主要原因, 当时草铵膦单吨价格超过 30 万元,对应亩成本约 20 元,而同期的其他非选择性除草剂百草和草甘膦成本仅在 3-5 元/亩,这也就造成了农民对草铵膦的抵触心理。在产能扩张以及工 艺突破双重作用下,草铵膦价格趋势下行,2015-2016 年比较明显、从 31 万元/吨连续下滑 至 11.7 万元/吨,2018-2019 年也从 20 万元/吨下滑至 10.2 万元/吨(史低价)。通过近 5 年 的大幅降价,草铵膦的性价比已有明显提升,市场规模从 2014 年的 5.6 亿美元提升至 2018 年的 9.2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到 13%,属于高增速农药品种。低价凸显性价比、促进新需求爆发,行业需求端可能会走上类似于消费电子的逻辑。从未来 草铵膦产能扩张情况来看,增速高于行业需求增速、且工艺成本具有竞争力,草铵膦价格可 能趋势下行。但我们认为,价格下调可继续提升其性价比(性价比的比较参见 1.4.中的讨论), 有利于行业推广,抢占其他非选择性除草剂的市场份额,草铵膦有望成为下一个 10 万吨级 大单品。2.4. 新一轮产能周期大幕拉开,中枢价格下移,低成本是核心竞争力行业成本逐渐下移,企业成本差距及竞争力分化程度加大。高盈利及需求旺盛驱动行业供给 端继续扩张,自 2018 年下半年起,国内草铵膦迎来新一轮产能周期。这轮扩产与 2015 年 时期的扩产情况不同,并非只是规模上的扩大,而是伴随着国内企业生产工艺的优化和突破, 草铵膦行业成本下移,我们以工艺进步为时间区间划分节点,测算并预测了 2016、2019、 2021E 年草铵膦行业的平均成本,分别为 10.3/9.1/7.7 万元/吨。虽然技术的进步确实降低了 行业平均成本,但由于不管是气相法 MDP 还是络合物法 MDP、均较传统格氏法壁垒更高, 所以除了利尔和七洲外,行业中其他企业难以在短期内突破,具备不同生产技术的企业的竞 争力分化程度将会扩大,这一点反应在成本曲线上就是陡峭度的增加。在合理价格时,先进工艺产能具有较高盈利能力。上文 2.2.中,我们尝试测算出 2021E 草铵 膦合理价格约 9-10 万元/吨,这个是对应未来两年行业复合增速达到 15%的价格,届时,利 尔气相法 MDP 工艺生产的草铵膦单吨利润可达 1.5-2 万元。若我们悲观假设 2021 年与 2019 年草铵膦市场需求不变,则可测算出草铵膦合理价格区间在 8.5-9 万元/吨,而利尔气相法 MDP 工艺生产的草铵膦单吨利润仍可达 1-1.5 万元,较其格氏法工艺在合理价格(2016 年为 11.8 万元/吨)时的单吨利润 500 元有了明显的提升。低成本企业将在抢占市场中胜出。这里我们通过“草铵膦当年最低价-行业成本”来衡量行业 承受亏损的程度,得到 2016 年和 2019 年承担亏损的幅度分别为 4 千元/吨和 5 千元/吨,可 以看出,产能的快速扩张使得产品单吨盈利性被压缩,而随着国内新增的万吨级、低成本产 能投放,落后产能承担的资金压力也会愈发加大,从而导致产能退出。相比之下,龙头企业 由于受益工艺进步带来的盈利能力提升,资金情况不断向好,在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将 更有积极性去扩产,进而市场份额将不断提升。……(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安信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莫里哀

基础化工行业专题:农药行业深度研究与投资策略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研究逻辑1 农药行业概况 从农药产业链环节看,跨国公司把控前端研发和终端渠道,中国企业处于 加工制造环节。农药分为创新药、仿制药、中间体、制剂,从全球范围内 来看,价值链最高的两端是创新药和制剂,国际农化巨头把控前端创新药 的研发和终端的制剂销售渠道,并且将农药、种子、化肥等捆绑销售,实 现一体化商业模式,仿制药原药和中间体环节更多选择从中国、印度等国 家来采购。中国农药企业主要集中于仿制药的生产和中间体的定制化加工, 终端制剂市场呈现分散格局。 从农药品种来看,主要分为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目前杀虫剂目前主 要产品包括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鱼尼汀 受体作用类等。未来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鱼尼汀受体作用类杀虫剂 有望将成为杀虫剂新的三大支柱。除草剂市场结构性变化与抗除草剂种子 密切相关,抗性种子的推广会带来相应农药需求的增长,例如抗草铵膦、 抗草甘膦、抗 2,4-D 种子的推广会带来相关的除草剂品种需求的增长。杀 菌剂的主要产品包括三大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 SDHI 类杀菌剂,其中 SDHI 类杀菌剂增速较快,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 一。 生物农药绿色、安全,近年来增速较快。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对非 靶标生物影响较小,对环境相对友好,开发成本低,登记容易。2017 年全 球生物农药市值达到 33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实现 95 亿美元市值,并 以平均年复合增长率 15%-18%的速度继续领跑植保市场增长。随着人们环 保意识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使用生物农药种植的农产品更易受到人们 的青睐。2 跨国公司并购整合接近尾声,产业链价值重构 跨国公司完成并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受到创新难度加大及终端一体化 服务要求提升的影响,2015 年之后,各大农化巨头的发展压力逐步加大, 相继开始酝酿整合。从 2017 年开始,国际农化巨头相继开启了整合之路, 原来的六大农化巨头整合成为四大集团。随着并购整合的完成,跨国公司 更加倾向于将资源配置在前端研发和终端渠道,而选择将原药生产环节和 中间体加工环节更多外包。 农化巨头整合带动原药、中间体供应商逐步集中,龙头企业市占率将进一 步提升。目前国内的中间体、原药行业较为分散,多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在承接更高订单的生产能力不足,同时受制于研发投入不足,企业跟随下 游客户的技术配套研发能力较弱,难以切入长期大量的产品供应链条之中, 随着下游客户的并购整合,其头部原药、中间体供应商亦呈现逐步整合趋 势,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印度农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难以撼动我国农药制造大国的地位。中国和 印度是世界两个农药制造大国。过去几年,在中国环保高压下以及中美贸 易摩擦的影响下,印度农药企业越来越多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印度头部 的农药企业发展迅速。但是印度的整体化学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欠发达,其 获得关键中间体和原材料的途径也很有限,主要从中国进口。与印度相比, 我国具有化学原料门类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精细化工合成和工程建 设水平高、技术工人众多、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完善等优势,目前仍是农化 巨头选择供应商的首选国家。3 我国农药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当中,资源向头部企业倾斜 国内农药供需再平衡进行中,头部企业通过扩张抢占份额。2016-2017 年, 我国农药行业景气上行,2018 年四季度,供给侧改革接近尾声,叠加欧洲、 北美等地区气候异常导致种植季出现延迟,全球农药需求有所下滑,农药 价格步入下行周期。为提高市占率和发挥规模效应,当前拥有资金优势和 规模优势的头部企业纷纷扩产,农药行业当前处于供需再平衡的过程中,预计未来的行业整体盈利将回归合理的水平,与此同时,头部企业的优势 也将进一步突出。 环保、安全标准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2019 年“321 事故”之后,作为 农药大省的江苏省提升了整体行业的准入门槛,2019 年江苏农药产能在全 国占比 30%,是全国农药生产第一大省。目前农药生产厂家(包括制剂) 约 1700 个,整体市场较为分散,在政策推动以及市场自发的淘汰下,行 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 登记难度增加,未来竞争趋于有序。新的农药登记政策出台之后,我国农 药原药的平均登记成本由 20 万左右上涨到 500-600 万,登记成本大幅度 提升。2019 年新登记农药数据大幅减少,只登记了 294 个产品,同比 2018 年减少了 93.5%。我们认为,随着登记门槛的提高,未来相关农药产 能难以出现以往盲目扩张的现象。4 转基因推动农药企业多元化发展 转基因推动农化巨头跨越式发展。以种子为核心,集农资、农服一体化发 展是目前农化巨头的商业模式。纵观世界农化巨头的发展历史,其共同特 征是农化巨头除了开展种子业务之外,同时开展植保业务,以前的孟山都、 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益农、拜耳等既是种业巨头,又是农化巨头,而 且农化产品与种子对应,不可分割。 转基因作物对农药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农药总使用量减少,二是具有 选择性的农药使用量会大幅提高。1996-2013 年间,由于种植转基因作物, 使农药用量下降了 8.6%。但要注意的是,转基因作物不能够取代传统化学 农药,两者应该是协调运作。同样地,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可以增加选择性 农药需求的提高,例如草甘膦成长为全球第一大除草剂品种,其需求的增 长主要是来自转基因作物的推广。 我国目前转基因种植面积较低,未来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美国、巴 西、加拿大、阿根廷和印度是世界前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其渗透率超 过 90%。而当前中国的转基因种植面积仍然较低,未来一旦中国政府完成 对多种转基因作物的审查,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有可能重复美国和 巴西快速增长的道路。 先正达集团成立,我国农药行业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2017 年之后, 六大巨头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超级并购,随着并购整合逐步接近尾声,我们 认为,未来全球农化行业市场将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美国(科迪华)、 欧洲(新拜耳、巴斯夫)、中国(先正达集团)。农药企业做大做强取决 于把控前端创新药研发和终端制剂市场。跨国公司发展壮大并不是依靠大 吨位的原药,而是不断研发新药,同时布局终端制剂,即使在专利过期之 后,仍能通过渠道和品牌优势占据大部分市场。目前我国农药企业难以通 过内生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由央企主导的先正达集团的合并将为我国 农药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我们认为合并之后先正达集团将继续发挥创 新药研发能力,尤其是适合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新型农药品种,从而改变我 国在专利药上没有定价权现状。在原药生产端,先正达将通过将原药生产 环节更多外包给扬农化工等企业,逐步实现集团的降本增效;制剂环节原 先正达、安道麦和中化作物的全球销售网络有望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深 化在全球格局下的渠道优势。我国农药行业在未来有望逐步补足创新药研 发和种子方面的短板,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一、农药行业概况1.1 农药的需求较为刚性 农药的需求相对刚性。农药是指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 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 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物质。农药行业下游应用于农、林、牧、副、 渔等领域,对防治病、虫、草、鼠、害,保证农业丰产丰收、农产品贮存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 FAO 数据,全世界由于病、虫、草、鼠害而 损失的农作物收获量相当于潜在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一旦停止用药或 严重的用药不当,一年后将减少收成 25-40%(与正常用药相比),两年 后将减少 40-60%甚至绝产。使用农药,有力挽回了作物产量损失,确保 农作物的稳产,从而保证了人类的粮食需求。 全球农药在 2008 年销售额是 423 亿美元,到 2018 年增长至 604.5 亿美元, 年复合增速为 3.6%。根据 Phillips McDougall 数据,2019 年全球作物用 农药销售额为 598.27 亿美元,同比下降 0.8%;非作物用农药的销售额为 78.0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两者合计总销售额达到 676.29 亿美元, 同比下降 0.31%。2019 年全球农化市场之所以出现小幅下滑,主要原因是: (1)北美经历了严重的洪灾以及中美贸易战;(2)欧洲除了出现异常的 天气情况;(3)监管层对于农药采取严格的监管。(2019 年 1 月 1 日起, 欧盟将正式禁止含有化学活性物质的 320 种农药在境内销售)。 2018 年全球的农药总使用量约为 300 万吨,前五大使用量国家分别为巴西 (17.46%)、美国(15.43%)、中国(11.32%)、日本(5.55%)、印 度(5.22%),前十大国家使用量占据总用量的 70.28%。 从下游农作物用药情况来看,果蔬、谷物、大豆、玉米、水稻是农药需求 量最大的农作物,市场规模占整体市场规模的 77.4%;其中果蔬是用药市 场规模最大的农作物,占据整体农药市场规模的四分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世界人口当前仍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到 2050 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峰值 100 亿,对应的食品需求将增长 30%左右。 满足食物增长需求则需提高 70%的农产品生产效率。同时全球耕地面积资 源是有限的,农药的使用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预计未来农药的需求 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1.2 农药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行业 农药生产环节包括中间体、原药和制剂。农药原药指由化学合成、植物提 取或着生物技术所制备的各种用来作为药用的粉末、结晶等,但无法直接 供农业使用的物质。而由这种粉末、结晶、浸膏状态的药物加工制成能直 接供农业使用的给药形式称为农药制剂。 全球农药产业链的主要盈利环节集中在前端创新药的研发和终端制剂及相 关服务环节。据相关统计,农药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制剂占据 50%、中间 体 20%、原药 15%、服务 15%。 海外农化巨头把控前端研发和终端制剂渠道。目前,农药新产品的开发主 要集中在资本较为雄厚且能够承担昂贵的开发费用和开发损失的国际农化 巨头当中。从终端制剂市场来看,四大农化巨头(先正达、拜尔、科迪华、 巴斯夫)占据全球超过 50%的市场份额,海外农化巨头把控终端制剂渠道, 原药环节选择采购的形式。 我国原药以出口为主,大部分原药销售给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进一步制成 农药制剂后进入终端销售环节。国内农药企业多数生产非专利农药,这里 面主要是专利已经过期的农药产品,这种类型的企业数量众多。另外,随 着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低成本生产优势显现,国际 农药巨头将其专利药的部分生产流程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催生了农药合同 定制生产(CMO)企业的出现,称作农药中间体企业。 我国农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产量从 1983 年的 33 万吨上升至 2014-2016 年的 370 万吨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我国原药产 量位于世界第一,原药出口比例在 60%以上。1.3 农药品种主要分为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等 广义上,农药可分为作物保护类农药(应用于农作物保护)、非作物保护 类农药(应用于住宅用药、害虫防治等)。其中,作物保护类农药占据 88% 以上的市场。根据作用方式,作物保护类农药又可细分为除草剂、杀虫剂、 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2019 年,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市场空间 约 598.27 亿美元,其中除草剂占比 43.75%,杀菌剂占比 27.34%,杀虫 剂占比 25.32%。 按作用方式区分,除草剂分为非选择性除草剂和选择性除草剂两种。非选 择性除草剂对植物不分良莠,代表品种有草甘膦、草铵膦、百草枯等。选 择性除草剂通过施药部位、时间、作物和杂草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化学反应 等实现定向除草,其中生化作用是实现选择性的主要原因,代表品种主要 有麦草畏、莠去津、2,4-D 酯等。除草剂细分产品 TOP15 占除草剂总销售 额的 51%。 伴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持续变革、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种植增长、环境规 划与林地杂草治理的需求,除草剂的应用还将持续增长。同时随着以草甘 膦为代表的除草剂长时间使用,杂草抗性问题日益突出,解决杂草抗性主 要有三种方法:(1)复配实现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的有机结合(2)利 用转基因技术,针对现有除草剂,开发抗除草剂种子(3)创制新型除草剂, 但是难度较大。 除草剂市场结构性变化与抗除草剂种子密切相关。市场份额较大除草剂品 种,基本上都要相应的抗性种子,例如抗草铵膦、抗草甘膦、抗 2,4-D 种 子。杂草抗性一直会存在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变得越发难以控制;而且新 型除草剂的创制成本高昂、难度大,利用转基因技术拓宽现有除草剂使用 范围成为农化巨头关注的焦点。 从创制药品种来看,2015-2019 年公开了 10 个除草剂和 1 个除草安全剂, 其中 HPPD 类除草剂 5 个,吡啶羧酸类、吡唑类、异噁唑啉酮类、苯氧酰 胺类和吡咯烷酮类除草剂各 1 个,磺酰胺类除草安全剂 1 个。从创制品种 来看,HPPD 抑制剂类除草剂,成为各大公司重点推出的除草剂品种。 HPPD 抑制类除草剂由于其活性高、杀草谱广、抗性风险低,2009 年以来 成为除草剂市场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型之一。其销售额从 2009 年的 7.37 亿 美元增至 2016 年的 13.36 亿美元,7 年来市场接近翻番,2009-2016 年的 复合年增长率为 8.9%。 杀菌剂市场增长较快,2016 年更是成功超越了杀虫剂,成为仅次于除草剂 的第二大产品类型,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的变化,水 果、豆类、油菜、观赏植物和青饲料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与大棚的种植面积 不断增加。 杀菌剂主要产品包括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SDHI 类 杀菌剂,其中 SDHI 类杀菌剂增速最快。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自上市以来迅速发展,2014 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杀 菌剂产品类型。但在 2015 年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长期使用产生抗性 问题。据 Phillips McDougall 公司预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未来增 长将放缓,其 2014-2019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0%。 三唑类杀菌剂最早于 1976 年上市,是全球杀菌剂类别中品种最多的一个 大类。但由于长期使用,产生抗性问题,且若使用不当将会影响作物的生 长,近几年发展进入缓慢,甚至停滞。混配是未来三唑类杀菌剂主要发展 方向。巴斯夫锐收(氯氟醚菌唑)产品三唑类杀菌剂重要新品种。从 2010 年起,巴斯夫就已经开始着手新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发,采用电脑 AI 人工智能等有别于以往的创新手段,从海量的化合物中筛选出 4000 个潜在化合 物,筛选出了拥有异丙醇这一独特且灵活基团的新型三唑类专利性创制新 品氯氟醚菌唑(商品名:锐收),同时填补了三唑类杀菌剂 10 余年来无 新品上市的空白,并继去年获得法国批准之后,也于 2020 年 1 月一次性 地通过了中国的登记。 SDHI 类杀菌剂是新一代杀菌剂,可解决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 问题,也可将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使用。2010-2015 年 SDHI 类杀菌剂复合年增长率为 29.8%,2015 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14.9%,增速在 杀菌剂里最快,具备发展潜力。2015 年,SDHI 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占 整个杀菌剂市场 10.3%。据 PhillipsMcDougall 公司预测,至 2020 年 SDHI 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将达 22 亿美元。 先正达美甜是全新一代 SDHI 杀菌剂。美甜作为氟唑菌酰羟胺系列的首 个上市产品,由氟唑菌酰羟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而成,杀菌谱更广,覆盖 了全球 60%的作物病害。从 2008 年首次合成,到 2020 年正式在中国上 市,氟唑菌酰羟胺的整个研发登记整整经历了 12 年时间。在海外上市短短 3 年时间内,在全球 100 多个作物上 30 多种病害上获得登记,超越同类产 品。 2015-2019 年全球共开发了 17 种杀菌剂,其中琥珀酸脱氢酶(SDHI)抑 制剂类杀菌剂 6 个、吡啶酰胺(酯)类 3 个、喹啉类 2 个、三唑类 2 个、 杂芳基哌啶类、四唑类、糖精衍生物类和哒嗪类各 1 个。 目前杀虫剂目前主要产品包括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 甲酸酯类等杀虫剂。其中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三大杀虫剂 销售额占比总和超过 50%。 自杀虫剂上市以来,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是杀虫剂最早的 三大支柱;上世纪 40 年代,由于有机氯类杀虫剂的高残留性逐渐被禁用淘 汰;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成 为新的杀虫剂三大支柱;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 虫剂由于其高毒性,逐渐被新烟碱类杀虫剂所取代。目前有机磷类杀虫剂 的份额在不断萎缩之中,被高效低毒的新型杀虫剂取代是大势所趋。近年 来新颖的鱼尼汀受体作用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等迅速崛起,未来拟除虫 菊酯类、新烟碱类、鱼尼汀受体作用类杀虫剂将成为杀虫剂新的三大支柱。 此外,具有新颖结构的杀虫剂亦受跨国公司青睐,杀虫剂 acynonapyr、 dimpropyridaz 和 isocycloseram 结构新颖,并可能具有新的作用位点和作 用机制,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1.4 在环保和食品安全驱动下,生物农药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生物农药包括传统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昆虫天敌和信息素)、 抗生素、生化农药以及生物刺激素等,因其毒副作用小、安全、环境兼容 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最热门的发展重点。 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对环境相对友好,已 成为全球农药产业最热门的发展重点。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消费能力 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使用生物农药种植的农 产品更易受到人们的青睐。 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抗生素类农药、 微生物类农药等。目前国内生物农药的年产量为 12 万吨,防治面积达 2670 万公顷,约占农药市场份额的 5%。生物农药登记产品约 3000 个, 其中抗生素产品约占登记产品总数的 70%。生物农药产品约占我国登记农 药总数的 11%-13%。 目前水果和蔬菜是生物农药主要应用领域。这是由于生物农药的成本较高, 蔬菜和水果等经济作物对生物农药成本相对不敏感。 据行业智库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最新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 生物农药市值达到 33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实现 95 亿美元市值。并以 平均年复合增长率 15%-18%的速度继续领跑植保市场增长,届时生物农药 有望占据全球整个植保市场 10%的份额。 美国生物农药市场份额占据了全球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在生物农药 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截至 2017 年 4 月美国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有 390 个,涉及 1400 多个产品。同时,美国创立了生物农药行业联盟,包括 巴斯夫和拜耳公司等共有 92 家成员机构。 从登记角度看,生物农药登记成本更低,难度更小。在美国和加拿大,根 据法规,生物农药的法规批准障碍比化学农药低。化学农药需的一些最昂 贵的健康,安全和生态试验。生物农药由于其“源自天然材料”的地位, 美国 EPA 对其登记要求较低。综合来看,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是时代发展的 必然趋势,是未来创新农药研发的重点。二、跨国公司并购整合接近尾声,产业链价值重构2.1 化学农药研发难度不断提升,商业化周期延长 农药的研发成本可以分为研究成本、开发成本和登记成本 3 个部分。PhillipsMcDougall 公司先后对 1995 年、2000 年、2005-2008 年、2010- 2014 年 等 4 个时间段的农药研发成本进行了广泛调研,根据 PhillipsMcDougall 公司的结论,从 1995 年至 2014 年,农药的研发成本不 断攀升,上市 1 个新农药需筛选的化合物数量持续走高,跨越的时间也不 断延长。 研究成本包括化学、生物学和毒理学/环境化学部分。在 2010-2014 年间的 研究成本中,用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本增长最快,同比上个时期增长了 59.4%,达 5100 万美元。这主要由于温室药效试验的成本大幅上升所致。 其次,在研究阶段,化学合成成本的增长幅度也较大。2010-2014 年间, 化学研究的平均成本为 4900 万美元,同比上个时期增长了 16.7%。 开发成本包括化学、田间试验、毒理学和环境化学 4 个部分。2010-2014 年间,用于环境化学的平均开发成本增长了 45.8%,为 3500 万美元;环 境化学的成本增加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对环境安全资料的要求增加所致。 登记要求越来越严格,登记成本不断提高。与 2005-2008 年相比,2010- 2014 年间新农药登记成本 0.33 亿美元,增长 32%;法定的登记费用只占 总登记成本的一小部分,在增加的登记成本中,绝大部分来自为准备资料 而产生的内部成本,以及为满足欧盟和美国管理部门的要求而进行的补充 研究的费用。 筛选新化学物难度不断加大。与 2005-2008 年相比,2010-2014 年间,成 功登记 1 个新产品需筛选的新化合物数量增加了 14.1%,达 159574。化 学农药新药研发成功率不断走低,间接推动单个新药研发成本。农化公司 将越来越关注基于现有产品的新配方的开发,并通过引入新的专利来延长 不受专利保护的化学成分的市场寿命。 1 个新有效成分的首次合成到其首次上市的时间在延长,平均耗时 11.3 年。这反映了登记部门对资料的要求更加复杂,或者说,为了满足登记要求, 需要准备的时间更长。2.2 农化巨头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受到创新难度下降以及终端一体化服务要求提升的影响,2015 年之后,各 大农化巨头的发展压力逐步加大,相继开始酝酿整合,优势互补。从 2017 年开始,国际农化巨头相继开启了整合之路,通过企业收购合并,各大巨 头互补短板,逐渐进行全品类农化服务的业务布局,而通过整合,原来的 六大农化巨头整合成为四大集团:科迪华(陶氏杜邦农化资产合并)、拜 耳(收购孟都山)、巴斯夫 (收购部分拜耳业务)、先正达集团(整合中 国化工和中化集团的资产——先正达、扬农化工、安道麦),市场集中度 进一步提升。 农化巨头整合带动其原药、中间体供应商逐步集中。随着农化巨头不断整 合,产品的原有供应商亦呈现逐步集中态势。目前来看,国内的中间体、 原药行业较为分散,多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承接更高订单的生产能力 不足,同时受制于研发投入不足,企业跟随下游客户的技术配套研发能力 较弱,难以切入长期大量的产品供应链条之中,随着下游客户的并购整合, 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数量较之前将有所减少,这将带动原药、中间体龙头企 业获得更多巨头客户订单,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3 印度农化市场发展迅速,但难以撼动我国农药制造大国的地位 印度农化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印度农化市场全球排名第四,是第二大 仿制药生产国。自 2014 年以来,印度农药出口经历了两位数的增长。 2016 年印度农药出口达到 1315 亿卢比,2017 年印度农药出口增长了 12.6%,达到 1481 亿卢比。当前印度农化产出排在全球第四,仅次于美 国、日本和中国,其市场价值 40 亿美元,并且增长迅速。根据 FICCI 的 报告,预计到 2025 年,印度农化市场预计将翻一番,达到 80 亿美元。 印度的农药使用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内需求具有增长潜力。中国和 印度的整体农业水平及农药使用效率落后于欧美发达地区。中国和印度在 农药使用量上具备一定的可比性,在中国,耕地每公顷的农药使用量为 13 公斤,而在印度,这一数字仅为 0.6 公斤,此外,据统计在印度每年由虫 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价值高达 17 亿美元,我们预计印度国内的农化需求具有 较大的增长潜力。 国内政策助力农药行业发展。印度总理莫迪 2014 年就职之后,立即推行 了“印度制造”行动,并将农业作为其优先事项之一,同时承诺到 2022 年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一倍,并提供各种农业补贴。政府还将出台更多支持 农业发展的政策。2019 年印度农药产量 21.7 万吨,仅次于中国、美国和 日本。印度生产的农药原药超过 100 种,主要农药原药品种有:菊酯类、 代森锰锌、氨基甲酸酯、吡啶碱、百菌清、吡虫啉、毒死蜱、多菌灵等。 2016-2017 年,中国农化产业链由于受政策管制的影响,对全球农化市场 的供给造成一定扰动,这为印度农化制造业带去利好。中国供应链的中断, 使得原有的买家不得不转向印度,在过去的 3 年中,印度主要农化公司的 业绩表现优异。 印度农化市场主要由跨国公司和领先的印度企业共同占据,集中度较高。印度农化企业大致可以依据企业特点分成四个类别:(1)跨国公司,如 Bayer、BASF、Corteva、Syngenta、ADAMA 等承担了新化合物分析研 发的重要功能,具有一流的市场开发能力。(2)仿制药企业,如 UPL、 Rallis、Gharda、Heranba 等,他们在非专利化合物分子市场开发周期的 早期阶段介入获得市场。(3)中间体定制公司,如 PI Instry、Dhanuka、 Indofil 等,他们运用授权、合作等方式,掌握大量的授权化合物,尤其是 从日本公司以及其他跨国公司获得了一些专利化合物的授权。(4)农药贸 易公司,他们以进口贸易为主,代表企业包括 Crystal、Krishi Rasayan、 Willowood。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农化行业整体集中度较高,排名前十 的企业控制着国内 75-80%的本土市场。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印度农药行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印度本身是传 统的农业制造大国,超过 20 家基础化学品生产商,超过 100 家原药生产 商,超过 2000 家制剂加工商;(2)从文化上来讲,印度的供应商更熟悉 跨国公司运营模式,其中 UPL 等印度企业达到国际水准;(3)在菊酯类 和代森锰锌类等部分产品具备一定的生产优势。 与中国的 600 多个化学工业园区相比,印度目前只有四个主要的化学工业 园区,不到中国总数的 1%。2009 年之后,印度政府开始优先考虑并促进 化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其中古吉拉特邦工业园是印度西部最大的工业园区, 印度化学工业 85%的企业位于该地区。 印度难以撼动中国农药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与中国相比,印度的整体化学 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欠发达,其获得关键中间体和原材料的途径也很有限, 主要从中国进口。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农药产量下滑的情况下,中 国农药中间体需求仍然稳步提升。我国具有丰富的农药产品品类。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处于有效登记状态 的农药有效成分达 689 个,产品 41514 个,其中大田用农药 38920 个, 卫生用农药 2594 个,我国拥有丰富的农药产品种类。 与印度相比,我国具有化学原料门类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精细化工 合成能力强、工程建设水平高、技术工人众多、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完善等 优势,目前仍是农化巨头选择供应商的首选国家。 国际农化巨头整合接近尾声,我国头部农化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不 断加深。 先正达集团成立,扬农化工充分受益于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农化资产合并。2020 年初,“两化”集团农化资产相继整合调整,这些资产包括:中国化 工旗下先正达和安道麦;中化集团下属农业板块主要资产,扬农化工、中 化化肥、荃银高科等。2020 年 6 月,由中化农业、先正达、安道麦等公司 组建而成的先正达集团中国正式成立。新成立的先正达集团中国将包括植 保、种子、作物营养和 MAP 及数字农业四大业务单元,是中国最大的农 业投入品供应商以及领先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运营商。先正达集团中 国拥有行业内最广泛的产品与服务,涵盖了从植保产品、原药供应到作物 育种、作物营养,以及 MAP 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和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我们认为,扬农化工在新的平台下将充分受益于两化资产整合,获得更多发 展机遇。 FMC 将带动联化科技农化业务成长。FMC 是联化科技农药中间体定制客 户之一,他们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2017 年,FMC 在农化并购浪潮中收 购杜邦的全球咀嚼式害虫杀虫剂产品系列,全球谷物阔叶除草剂,以及杜 邦全球作物保护研发能力的很大一部分,FMC 未来可能成为全球第 5 大农 化巨头,而 FMC 的成长将带动核心供应商联化科技的成长。 利尔化学与科迪华的合作不断深化。2020 年 1 月 13 日,利尔化学发布, 与科迪华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在四川设立子公司,子 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农药中间体、化工原料、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我们认为,本次投资合作将进一步稳固利尔化学在科迪华的供应商地位, 对公司未来的长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三、国内农药行业处于供需再平衡过程,集中度提升加速 关于中国的农化市场,我们更多关注原药的情况,我们主要从供需来理解 原药的周期性。关于农药的供给端,我们更多关注农药原药企业新增产能 及开工率的情况,供给端更多受政策、安全环保检查等影响;相较于其他 精细化工品而言,农药的需求主要受天气、病虫害、粮食价格等因素的影 响,需求相对刚性。3.1 我国农化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头部企业处于扩张周期 2016-2017 年,受供给侧改革影响,我国农药的供需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导 致农药价格上行,在 2018 年达到峰值。2018 年四季度,供给侧改革接近 尾声,叠加欧洲、北美等地区气候异常导致种植季出现延迟,全球农药需求有所下滑,农药价格步入下行周期。当前,农药行业当前处于供需再平 衡的过程中,预计未来的行业整体盈利将回归合理的水平。 我们选取扬农化工、利尔化学、中旗股份、丰山集团、利民股份、广信股 份、苏利股份、先达股份、江山股份、长青股份等十家主要以原药为主的 上市公司,通过分析其财务指标变化来拟合头部农化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 从收入端来看,2016 年之后,十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保持 20%以上的稳步 增长;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16-2018 年农化行业利润表现较好,2019 年 出现一定下滑。我们认为 2016-2018 年十家公司业绩的增长更多取决于价 格的因素;2019 年,在农化周期下行的背景下,十家公司收入仍有 22% 的收入增速,归母净利润保持相对稳定,我们认为头部农化企业以量的增 长弥补价的下行,其市场份额持续增长,行业集中度呈现集中趋势。 同样的,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十家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在 2016 年 之后逐步增长,在 2018 达到顶峰,2019 年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而逐步回落。 我们认为,未来农化企业的毛利率、净利率仍有下行的可能,但是下行空 间有限。 头部企业处于扩张周期。从库存端来看,农化行业周期下行导致十家企业 2019 年的较 2018 年增加 50%。从在建工程来看,在建工程在 2019 年增 长明显,我们认为这主要是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拥有资金优势和规 模优势的头部企业纷纷扩产抢占更多市场份额。3.2 环保、安全要求标准提升,头部企业优势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国家对于化工行业的环保、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 2019 年 “321 事故”之后,作为农药大省的江苏省提升了整体行业的准入门槛, 我们认为,未来不达标企业将受制于大量的环保资金投入和生产安全等因 素限制,难以提供稳定生产,行业资源将向头部集中。 化工园区化管理,加速淘汰落后企业。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的粗狂式发展国 内化工行业存在着较多的小规模落后企业,由于生产能力相对不足,不仅 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更是由于小企业的价格竞争导致市场运行无序,难 以提升行业发展质量。而国家通过化工园区化管理,对能够迁入化工园区 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对小规模、技术生产落后、环保不达标企业不予准 入,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行业准入门槛,同时淘汰了一批小、散、乱企业, 加速了整个化工行业的整合。 环保要求只增不减,国家对化工生产安全的监控力度加强。过去两年,我 国在环保方面要求不断提升,对环保能力不达标企业进行关停整改。我们 认为规模较小、环保投入不足的农药企业,短期内将难以承受大幅增加的 环保配套设施投入,将逐步退出市场。而随着江苏响水化工园区安全事故 的结果落地,国家对于化工生产安全的监控力度也将大幅提升。 《2020 年农药管理工作要点》指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退出一批竞争力 弱的小农药企业。从行动上来看,农药大省江苏省在 321 事故之后对农药 企业的准入门槛不断提升:江苏一律不批准新的化工园区;一律不批准化 工园区外化工企业新建产能;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 内新建危化品码头;新建项目原则上投资额要求 10 亿元以上。我们认为, 这将加大农药准入门槛。根据 2019 农药协会论坛(福州)数据,2019 年 江苏农药产能在全国占比 30%,是全国农药生产第一大厂。目前农药生产 厂家(包括制剂)约 1700 个,整体市场较为分散,在政策推动以及市场 自发的淘汰下,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 国内农药产能往中西部转移。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趋高,环境保护压力 增加,土地、能源等要素紧缺,国内农药企业向经济发展压力较小,劳动 力成本洼地,环境容量总体宽裕以及土地、能源等要素相对丰富的地区转 移。我们认为,目前农药企业向西北地区搬迁,未来将逐步形成有效的产 能,行业整体处于供需再平衡过程当中。3.3 登记难度不断加大,未来竞争趋于有序 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植物保护产业是各国农药管理部门追求的共同目标。 农药登记是各农药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农药企业取得发展的基础 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方式。 2017 年,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出台,农药管理归口到农业部统一管理和 监管,并在 2017 年 12 月实施新的农药登记条例,在农药管理条例中,确 定我国农药行业向集中、绿色方向转型。 登记成本提升,企业在做产品登记时更加理性。从登记成本来看,根据草 根调研的情况,新的农药登记政策之前,我国原药登记的成本在 20 万左右, 目前做一个相同的原药登记费用需要 500-600 万。企业登记的目的也发生 了根本的转变,目前登记的目的是形成销售,做登记时会综合考虑国内市 场和国外市场,经过更加深度的调研之后,做布局和谋划。 2019 年新登记农药数据大幅减少。2019 年是近年取得农药登记数量最少 的一年,只登记了 294 个产品,其中大田用农药 264 个、卫生用农药 30 个,2019 年度与 2018 年度新登记数量同比减少了 93.5%。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有效成分达到 710 个,登记产品 41271 个,其中大田用农药 38721 个,卫生用农药 2550 个。 《2020 年农药管理工作要点》指出,按照 5 年内分期分批淘汰现存的 10 种高毒农药的目标要求,开展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 础上,制定高毒农药淘汰方案,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2020 年选择 2-3 种 高毒农药,开展风险评估论证,适时采取禁用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 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 药减量增效。 低毒农药的登记数量占比不断提升。从农药毒性级别看,每年微毒/低毒农 药登记数量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比值在稳步上升,从 2013 年的 78.3% 上升到 2019 年的 84.6%,相应地每年中低毒、高毒和剧毒农药登记数量 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比值在逐渐下降。3.4 粮食价格影响种植预期,从而影响农药边际需求 由于全球各国粮食种植周期的不一致性、灾害、作物品种结构调整、大宗 商品价格突发波动等因素影响,粮食价格上涨会在中短期改变种粮预期进 而影响到上游农药行业,进而影响次年农药行业的情况。我们推断这种传 导机制是:种粮者收益改变从而调整耕种预期,影响到下游农药产品需求, 影响到农药全行业的盈利状况。 世界农药巨头的毛利率 2004 年与 2008 年均出现过明显的提升,与全球粮 食价格走势基本相符。从国内 A 股农药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来看,国内 A 股农药上市公司出现过四次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增长,其中 2004 年和 2008 年 A 股农药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主要来自作物种植面积带来农药需求的增 加。 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较为复杂,通过回顾历史上粮食价格的周期,我们认 为研究粮食价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供给端:跟踪粮食产量的情况, 而粮食产量受天气、自然灾害等影响;2.政策性的补贴影响农民种植作物 的积极性;3.关注粮食库存端的情况。 1990 年之后,全球粮食价格主要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上涨。分别是 1994-1996 年、2003-2004 年、2006-2012 年。(1)1994-1996 年:粮 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受政策端影响,美国和欧洲降低粮食补贴并且增加 粮食出口关税,粮食整体供应量减少,叠加粮食价格处于低位,导致粮食 价格上涨;(2)2003 年-2004 年:全球主要产粮国家,如澳大利亚、乌 克兰、加拿大等国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旱灾波及了欧盟、 美国、阿根廷、印度、印尼、泰国、南部非洲等国家和地区;2006 年2008 年:由生物燃料替代效应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全球性粮 食危机;2020-2012 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全球粮食 供应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玉米库存连续降低,价格进入上涨周期。全球大豆、小麦库存比较稳定, 而玉米库存受中国国内去库存影响而有所下滑。截止到 2020 年 8 月,国 内玉米现货价达到 2370 元/吨,较年初上涨 24%,创 15 年新高,农村农 业部最新供需形势分析,2021 年我国玉米缺口 1398 万吨,供需格局有望 推动玉米价格中长期上涨;玉米是饲料添加剂中的主要能量贡献者,小麦 和玉米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我们认为,玉米价格上涨同样也将推动 小麦价格震荡上行。 病虫灾害多发,对农药的边际需求带来一定利好。(1)2020 年病虫害偏 重发生,尤其是草地贪夜蛾的爆发,2019 冬季和 2020 年春季温度高,草 地贪夜蛾更多越冬,白天时间多,在我国提前 2 个月北迁,侵入东北玉米 主产区。(2)沙漠蝗虫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国家多次爆发, 治理蝗虫的有效方法还是使用化学农药来治理,沙漠蝗虫的爆发在一定程 度上带来相应杀虫剂农药需求增长。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新的信息及预测, 基于 2019 年暖冬气候影响,预计 2020 年病虫害防治存在压力,杀虫剂和 杀菌剂需求将小幅增长,而除草剂需求或小幅回调。四、转基因推动农药企业实现产业链多元化延展4.1 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带来选择性农药需求的增长 转基因作物对农药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农药总使用量减少,二是具有 选择性的农药使用量会大幅提高。 根据英国 PG Economics 咨询公司的最新数据分析,1996-2013 年间,由 于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推广,农药用量下降了 8.6%。但要注意的是,转 基因作物不能够取代传统化学农药,两者应该是协调运作;并且转基因作 物应用范围和防治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农药仍然是作物病虫害治理的主要 手段。 转基因作物会提高选择性农药使用量。以草甘膦的需求增长为例,从耐草 甘膦作物种子引入美国市场以来,其被接受的速度非常惊人。2019 年美国 耐除草剂玉米、棉花、大豆的渗透率分别达到 92%,81%,97%;中国是草甘膦的生产大国,其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 70%以上,我们进一步量化中 国草甘膦产量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关系,发现它们相关性达到 0.92; 如果剔除 2008 异常草甘膦产量,相关性达到 0.97。 根据美国农业部调查,美国农民采纳耐除草剂作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 提高产量:种植耐草甘膦作物可以实施免耕及窄行密植以提高产量;(2) 节约杂草处理时间:抗草甘膦作物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简而易行的除草方法, 节约的时间可以从事其他经营活动,间接增加抗草甘膦作物收入;(3)降 低农药成本。 2000 年,孟山都在年报里提出了种子与农药的整合销售模式。这一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农民买了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就需要买孟山都的除草 剂。因为在种子中内置了抗除草剂的基因,因此只有使用孟山都的除草剂, 才能既杀灭杂草,又不影响转基因作物继续生长。此后,种子+农药的捆 绑销售模式在国际上成为一种趋势。 美国在转基因作物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18 年,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7500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39%,平均应用率为 93%。玉米、大豆和棉花这三种主要作物的生物技 术应用率平均为 93.3%,这可能意味着未来几年的应用率不可能有很大的 增长。因此,转基因作物面积增长将依赖于其他转基因作物:油菜、苜蓿、 甜菜、马铃薯和苹果。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生物技术,美国农业部与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FDA)致力于制定现代化的《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 这反映了美国在接纳和认识生物技术的科学基础地位方面的领导能力。 巴西政府大力支持转基因种植。巴西在 2018 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 5130 万公顷,同比 2017 年增长 2%,主要种植作物产品为大豆、玉米、 棉花。中国是巴西大豆和棉花的主要出口市场,在 2018 年,巴西 80%的 大豆出口到中国,出口总额预计达到 8300 万吨,创历史新高。巴西政府 大力支持转基因种植,向农民提供补贴信贷、大型农业基因公司提供外国 投资,这些都成为支持动力,使农民在可预见的未来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 物。 阿根廷转基因市场迎来爆发式发展。阿根廷自 1996 年批准第一个转基因 作物,目前,阿根廷批准了 60 多种转基因作物,其中 2018 年批准了 8 项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申请,包括玉米、大豆和苜蓿。2019 年批准了 12 项转 基因作物,包括 6 个转基因玉米性状,3 个转基因大豆性状以及 3 个转基 因棉花性状。2018-2019 年批准的转基因作物数量约占过去批准总作物的 三分之一。此外为了加强本国的棉花产业,缩短与巴西的技术差距。阿根 廷政府致力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期引进更先进的转基因棉花技术。阿 根廷转基因作物的品种主要是大豆、玉米和棉花,转基因作物的应用率接 近 100%。 2018 年,加拿大种植了 6 种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为 1275 万公顷,较 2017 年的 1312 万公顷减少了约 3%。这 1275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 植面积的 7%,其中包括 240 万公顷大豆、160 万公顷玉米、870 万公顷 油菜、1.5 万公顷甜菜、4000 公顷紫花苜蓿和 65 公顷马铃薯。由于大豆、 玉米和油菜种植面积减少,致使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略有下降,其他转基 因作物比如紫花苜蓿、甜菜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较小。 印度主要的种植作物为抗虫棉花,未来可能推动抗虫玉米的种植。2018 年 印度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1160 万公顷,同比 2017 年增加 20 万公顷, 主要的种植作物为棉花,种植农户超过 600 万。种植面积的增加显示了印 度农户对抗虫棉花的信心,这也为印度推广下一代转基因棉花技术(包括 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棉花)打下坚定的基础。2018-2019 年草 地贪夜蛾对玉米造成毁灭性侵害,导致印度南部玉米种植邦在早春收获季 和夏秋收获季均遭受重大损失,这有可能推动抗虫玉米在印度的种植。 当前世界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应用率接近饱和。2018 年,转基因作物 在世界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的平均应用率(大豆、玉米和油菜的平均应 用率)不断增长,已经接近饱和。今后这些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扩 大将通过随时批准和商业化新的转基因作物和性状来实现,这些新性状将 解决气候变化和新出现的病虫害等问题。 我国目前转基因种植面积较低,未来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在转基因作物进入商业化之后的 10 年(1996-2006),美国是主要的转基因种植地区,美 国转基因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比例超过 50%,目前美国转基 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仍然占全世界的 40%,其次才是巴西,自 2002 年巴西 允许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至今,巴西贡献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 增量,而当前中国的转基因种植面积仍然较低,但是未来,一旦中国政府 完成对多种转基因作物的审查,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有可能重复美 国和巴西快速增长的道路。4.2 转基因的发展促使跨国公司实现种子、农药等全产业链整合 纵观世界农化巨头的发展历史,其共同特征是农化巨头除了开展种子业务 之外,同时开展植保业务。以前的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益农、 拜耳等既是种业巨头,又是农化巨头,而且农化产品与种子对应,不可分 割。 从国际农化巨头的发展历程来看,世界前三大种业公司孟山都、杜邦 和先正达均通过兼并重组不断壮大种子研发能力,随后他们逐步实现对除 草剂、农药、 化肥等上游产业的整合,同时还不断地向下游饲料、农产品 加工等产业发展。 孟山都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价值链上的诸多环节及其他们之间的有机组合。 上游的品种研发,下游的市场推广、价值营销服务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具有价值,其功能与作用又不能完全被其它资源所模仿或所替代。孟山都 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世界市场体系这个平台建立起自己的全球优势 地位。 由于转基因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孟山都公司的种子业务始终保持较 高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它种子业务龙头产品都是为其主打农药产 品量身打造,保证了农药业务稳定增长。 研发平台和价值营销体系构筑杜邦先锋核心竞争力。杜邦先锋能成为全球 种业巨头,其强大的全球研发平台最为关键。他的研发具备全球化视野, 在全球建有规模最大的玉米种质资源库。在育种技术上,杜邦先锋站在了 世界的巅峰。在过去,杜邦先锋公司是最早一批商业化运用杂交育种技术 的公司,杜邦先锋公司以独创的快速玉米技术、SPT 技术等核心育种技术 搭建了完善的先锋育种技术平台,在育种周期和育种精度上都具有明显的 优势。杜邦先锋价值营销体系主要体现在杜邦先锋种子品牌的塑造和精细 化服务上。 杜邦一先锋公司主要通过定制协议,获得自身没有的种质资源,进而扩大 业务范围。2017 年杜邦先锋种子业务销售额近 68.07 亿美元,是当时世界 第一大玉米种子公司。 提供作物综合解决方案是先正达重要战略。先正达将植保业务和种子业务 进行整合,设计针对性的产品组合,根据种植者需求对作物种植全过程提 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作物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协同效应进行产品组合销售, 在降低公司营销成本的同时,也使其能够超越病虫害防治和提高产量的技 术研发方向,进行更多关于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的技术开发,从而进一步 丰富产品内容,扩充组合。4.3 国际农化巨头并购整合接近尾声,世界农化市场新格局形成 2014-2016 年,由于全球农化周期低迷,农化巨头效益下滑。为了进一步 深化布局农化全产业链,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农化巨头之间进行了并 购整合。 2015 年 12 月,陶氏和杜邦宣布将通过对等合并的方式成立一个 1300 亿 美元的公司陶氏杜邦;2016 年 2 月,中国化工宣布将以 430 亿美元的对 价收购先正达;2016 年 9 月孟山都接受拜耳 660 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拜耳:收购孟山都,打造一流农化公司。2018 年 6 月,拜耳完成了对孟山 都的收购,并将种子业务剥离给了巴斯夫,伴随着收购的完成,拜耳的作 物科学收入总和由 2017 年的 105.56 亿美元增长至 2018 年 157.24 亿美元; 从细分产品来看,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的收入情况均有显著提升,除草剂 业务板块也有大幅增长。 科迪华:实现陶氏益农和杜邦先锋农化业务的深度结合。2019 年 6 月 3 日,科迪华宣布完成从陶氏杜邦公司的拆分,独立上市成为专注于农业科 技的公司,业务覆盖种子和作物保护两大市场领域。科迪华结合了杜邦的 种子业务与陶氏的化学产品和生物技术部门,业务范围覆盖全球 130 多个 国家和地区,并设立了 150 多个研发机构。2018 年,科迪华净销售额为 142.87 亿美元,其中种子业务收入 78.42 亿美元,占比 55%;植保业务收 入 64.45 亿美元,占比 45%。 先正达集团:有望改变中国农药大而不强的现状。2016 年 2 月中国化工发 布 430 亿美元收购美国先正达公司公告,2017 年 6 月伴随着交割的完成, 中国化工集团获得了先正达公司 98%的股份。 2020 年 1 月 5 日,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宣布将旗下农业资产注入新设立的 “先正达集团”。完成资产重组后的先正达集团包括先正达植保(运营总 部位于瑞士巴塞尔)、先正达种子(运营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安道麦 (运营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和先正达集团中国(运营总部位于中国 上海)四大业务单元。先正达集团是世界上业务最多元化的公司之一。 2019 年销售额达 230 亿美元。目前先正达集团是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全球第三大种子公司,中国化肥市场领导者。“先正达集团”业务涵盖农 化板块农药、化肥、种子、数字农业全流程。 原先正达集团具有强大创新药能力:2000-2004 年间,先正达上市了 4 个 新产品,这些产品的年峰值销售额为 10 亿美元;2005-2009 年上市了 3 个新产品,它们的年峰值销售额为 16 亿美元;2010-2014 年上市 4 个新 产品,其年峰值销售额为 20 亿美元。我们认为合并之后先正达将继续发挥 创新药研发能力,尤其是适合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新型农药品种,从而改变 我国在专利药上没有定价权现状。 在原药生产端,我们认为扬农化工等国内优质原药企业将与先正达之间充 分发挥协同效应。扬农化工等企业将凭借生产规模和成本优势成为先正达 原药的主要供应商,而先正达将通过将原药生产环节更多外包给扬农化工 等企业,逐步实现集团的降本增效。 制剂环节,我们认为原先正达、安道麦和中化作物的全球销售网络有望进 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在全球格局下的渠道优势。 世界农化新格局正在形成。我们在之前报告《乘转基因之风,国内种业加 速整合发展》报告中指出,国际农化行业要经历了三次并购浪潮,2017 年 之前,农化行业发展主要由拜耳、先正达、巴斯夫、孟山都、陶氏益农和 杜邦六巨头引领。2017 年之后,六大巨头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超级并购,随 着并购整合逐步接近尾声,我们认为,未来全球农化行业市场将呈现三分 天下的格局:美国(科迪华)、欧洲(新拜耳、巴斯夫)、中国(先正达 集团)。五、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当前我国农药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农药准入门槛和登记门槛不断能提升,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行业加速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作为仿制药和中间体制造大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农药产业凭借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高水平精细化工合成和工程建设能力, 仍是农化巨头选择供应商的首选,随着跨国公司并购整合的完成,我国头 部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订单。长期看,随着我国转基因政策的逐步放开, 我国转基因种植面积的增长有望复制美国、巴西的发展速度。而先正达集 团并购整合有望补足我国在创新药研发能力和种子业务方面的短板。……(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金证券)更多内容请参见报告原文。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卡梅尔

2020年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应用情况调研报告

棉花机采是棉花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棉花生产成本,解决拾花难、拾花贵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棉花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地区棉花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2020年,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机采棉推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机采棉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机采棉推广纳入今年地区农业生产的重点工作。据统计,2020年地区主要植棉县市完成机采棉种植模式533万亩,目前预计绝大部分可实现机采,均超过年初地区下达的计划指标。脱叶催熟是机采棉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棉花采收前20~25天,通过喷施化学脱叶剂,可促进棉株叶片提前脱落,减少采收时的杂质含量,降低在籽棉清理加工过程中对皮棉品质的损伤。此项工作得到了地委、行署领导的高度关注,要求地区农技推广部门认真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确保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地区农技中心组成技术小组,在全地区集中开展脱叶催熟期间深入生产一线,一方面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对采用不同药剂、不同打药方式的机采棉田展开脱叶及催熟效果观察对比及成本效益分析。所到之处,除开展实地调查外,还与当地技术人员和棉花种植户进行探讨交流,总结经验教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机采棉脱叶催熟工作开展情况及效果(一)各县市高度重视,脱叶催熟工作开展顺利按照2020年棉花主要成铃期及秋季棉铃成熟吐絮情况,根据机采棉喷施脱叶剂对温度及天气条件的要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做好机采棉脱叶催熟工作的通知》,提出今年喷施脱叶剂的最佳时间段为9月15日~9月25日。各县市高度重视,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部署,并层层召开机采棉脱叶催熟现场会,由技术人员详细讲解相关技术要求,推动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库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齐满镇齐满2村、墩阔坦镇塔克马克村、牙哈镇蓄奴提村和阿克吾斯塘乡拍孜瓦提村4个村选择合作社流转基本农户土地机采棉地块,设立4个示范点,开展无人机脱叶技术田间示范培训工作。温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机采棉脱叶催熟现场培训工作,就机采棉脱叶药剂选择、最佳施药时间、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技术操作要求进行讲解,总计培训种植大户、农民群众、乡干部、基层技术人员450人次。通过现场培训会,帮助合作社、机采棉种植大户、广大农户了解和掌握机采棉脱叶技术,促进社会化服务公司和种植大户、合作社规范化开展脱叶操作。阿瓦提县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棉花产业升级为目标,及时召开机采棉工作推进现场会,对机采棉脱叶催熟及后续的机采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从实际情况看,各县市均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完成了脱叶剂喷施工作,并根据棉花实际的田间长势和吐絮情况,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了适当调整,脱叶催熟效果总体良好。(二)技术指导及时跟进,服务效果显著为确保2020年地区大面积推广机采棉取得良好效果,地区农技中心将2019年制定的“阿克苏地区机采棉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修订完善,从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选择、播种技术规范、全程化学调控、水肥管理,到机采棉促早栽培关键技术、化学脱叶催熟技术、机采前的农艺措施准备均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同时,通过“棉花栽培管理月历”,将机采棉不同阶段的管理要求通过文字材料和微信平台推送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扩大技术覆盖面和知晓率。机采棉脱叶催熟期间,针对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关键,对脱叶催熟药剂的种类、药剂特性、用法用量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结合今年秋季气温变化和天气过程,提出脱叶催熟药剂的最佳喷施时间及配药加药程序和田间作业注意事项。在各县市开展脱叶催熟作业密集期,地区农技中心专门组成了技术服务指导小组,会同县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指导,针对长势、保苗株数、棉铃成熟吐絮程度不同的棉田,提出具体的药量配比和施药方法、施药时间调整等具体建议,以期在兼顾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脱叶催熟效果。(三)脱叶催熟作业技术日趋成熟,有望实现理想效果地区农技中心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服务组于9月20日前后,对地区主要植棉县市机采棉开展脱叶催熟作业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基本能够精准把握脱叶催熟喷药时机。今年地区棉花生育进程前移,8月光热条件好,棉铃发育充分,化学脱叶催熟时机掌握准确、操作得当,可最大限度减少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促进地区棉花质量明显提升。喷施脱叶催熟剂应在采收前20—25天,施药后3~5天最低气温应高于12℃,喷药后10天内平均温度高于18℃,可达到较好的脱叶催熟效果。实际操作时要结合棉花实际吐絮情况和施药期间的天气条件而定。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喷药时棉花自然吐絮率达到30%以上时,脱叶效果好,且对上部棉铃的铃重及品质影响较小。根据2020年9月中下旬脱叶剂喷施适宜气象条件进行分析,部分吐絮较早的棉田在9月14日~16日喷施作业,做到絮到不等枝。部分生长偏旺、吐絮偏晚的棉田理论上在20~25日喷施第一次,但针对9月19日至20日地区大部出现降温降水天气,于21日天气稳定气温回升后再行喷施;二是今年各县市高度重视棉花脱叶催熟作业流程和操作规范,并对作业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选用药物方面,要求购买正规厂家生产、三证齐全并经过近几年大田使用证明效果良好的脱叶催熟产品,过去农户购买脱叶产品混乱,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坚持采用二次稀释法配药,确保取得良好效果。要求配药时将脱叶剂和乙烯利分别在两个桶中配制母液,在药箱里先加入一半的水,先加入乙烯利母液,做到边加药边搅拌,同时进行回水搅拌,确保药液充分混匀,再加入脱叶剂母液搅拌均匀,最后加入助剂搅拌均匀,然后将水加满,搅拌均匀。(四)积极开展棉花脱叶催熟试验研究工作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机采棉脱叶技术,提高脱叶催熟的质量与效果,地区农技术中心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工作:一是不同棉花品种对脱叶剂的敏感性试验。根据地区推荐的主要机采棉品种,选择3种主流的脱叶剂产品,在相同种植管理条件下,对其脱叶催熟效果进行对比观察,为地区选择适宜的机采棉品种提供依据;二是不同脱叶剂品种对长绒棉脱叶催熟效果的试验研究。长绒棉机采目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还处于试验阶段,但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脱叶催熟作为长绒棉机采的配套环节,今年地区农技中心就此进行了试验研究;三是开展了机械和无人机喷施脱叶剂效果对比试验。针对目前植保无人机应用普及的现状,为客观评估无人机喷施脱叶剂与机械喷施的效果差异,今年地区农技中心专门开展了对比试验,目前试验结果正在汇总分析过程中。二、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应用评价分析(一)脱叶催熟药剂的选择和应用情况目前市售的脱叶剂种类主要有:540g/L敌草隆噻苯隆悬浮剂、8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81%噻苯·敌草隆水分散粒剂、30%或12%噻苯·敌草隆悬浮剂。其中540g/L敌草隆噻苯隆悬浮剂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脱叶剂剂型,其代表产品有德国拜尔公司的脱吐隆,是上一代50%噻苯隆(脱落宝)的换代产品,市场售价约1250元/kg,亩用量12~15克,亩用药成本约15~18元。另外国内生产的如棉海、脱清等均属此类产品,售价约500~600元/kg,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用量稍大;其次是8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代表产品为江苏瑞帮生产的瑞脱隆,因不含除草剂成份,其对棉花的作用主要为脱叶,催熟需配合乙烯利使用,在北疆棉区使用面积较大,今年在地区未见使用;另外12%噻苯·敌草隆悬浮剂是今年地区机采棉种植者选择较多的一类产品,如中农利华的“碧落”等,因有效含量低,价格较低廉,亩用量也较大,一般在60~80ml。除脱叶剂外,为实现催熟效果,均配合乙烯利使用,用量在每亩70~100ml。从今年的情况看,无论采用何种药剂,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二)机械施药与无人机施药不同方式利弊分析2016年之前,北疆及一师机采棉喷施脱叶剂均采用自走或拖拉机牵引的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或带分禾器的垂直吊杆喷雾机,少部分使用农用飞机实施脱叶剂喷雾作业,地区机采棉种植区也基本采用此种方式。但2017年以来,随着植保无人机的推广普及,少数棉农开始尝试使用无人机实施脱叶催熟剂喷雾作业,但对其使用效果褒贬不一。2018年以来,地区机采棉种规模大幅增加,采用无人机喷施脱叶剂的农户也逐渐增多,比例不断扩大。虽然从理论上说,机械喷雾方式能保证棉株上下着药均匀,可保证最佳的脱叶催熟效果,但从实际情况看,有越来越多的机采棉种植户还是选择了无人机喷药方式,对此,地区农技中心技术小组专门就此进行了跟踪调查。1.从采用不同喷雾方式的棉田比例上看:今年地区采用无人机喷施脱叶剂占总面积超过80%,过去具备施药机械、条田面积较大、适宜采用机械方式的种植户也选择了采用无人机喷药,证明无人机施药的确得到了大部分种植户的认可。2.从实际效果上看:理论上讲,机械喷雾是较为理想的施药方式,机械喷雾采用吊杆喷头,每个吊杆上有三层喷嘴,可实现上中下均匀喷雾,保证全株叶片着药。同时,机械喷雾亩用水量达到每亩35~45公斤,水量充足,药物稀释均匀,是效果较为成熟可靠的传统喷药方式。而目前使用的无人机基本为中小型无人机,携带药液量约12~16公斤,每个架次作业面积8~10亩,每亩喷施药液量仅为1.2~1.5公斤,飞行高度1.5~2米,加之雾滴自上而下自然下落,穿透力较差,喷雾时只能保证上层叶片着药,相比机械方式而言,其药液量和叶片着药率均处于劣势,因此无人机喷药一般需进行二次作业,时间相隔8~10天。但从实际效果看,只要棉花长势正常、株高适中、不过分密蔽,吐絮率达到30%以上,两者差别并不十分明显。但群体过大、贪青晚熟的棉田,无人机施药效果不理想,其效果不如机械施药。3.从操作方便程度上看:机械喷雾机单次携带药液量可达2吨,加药一次作业面积一般为50亩左右。喷雾机携带22个吊杆,作业幅宽15.96米,每次喷药可覆盖7个播幅,大条田作业时效率较高。但遇长势较旺、棉株高大、枝叉交错,特别是倒伏情况严重时,需人工推出作业道,大约增加每亩10元的人工成本。另外在地头转弯调头时,会碾压一部分棉花造成一定损失,特别是面积较小的条田作业时,存在一些问题。无人机喷药作业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因需水量较小,一般无人机公司在提供服务时可随车携带,在地处偏远、水源不便的地方较有优势。同时无人机作业不受地块大小、道路等条件制约,作业时也不会损伤棉株,是许多机采棉种植户选择使用无人机的主要原因。4.从成本上看:机械喷药一般只需一遍,脱叶剂加乙烯利费用每亩15~18元,作业费每亩8~10元,合计成本每亩23~28元,若需人工推行,成本为每亩33~38元。而虽着近些年无人机数量的大幅增加,作业费用呈逐年下降的情况,如2016年前无人机作业每次每亩费用为8元,无人机施药需进行2次作业,用药量较机械喷药方式稍大,费用为22~25元,合计成本为每亩40~45元,相比之下,机械喷药略具优势。2018年后无人机作业费用明显下降,至2020年每次每亩仅需4~5元,若棉花吐絮较早、密度不大,一般一次施药即可,成本优势明显,即便需第二次喷药,也与机械喷药成本相当,但其便捷性优势明显高于机械施药。三、地区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2020年全地区气候条件总体对棉花生长较为有利,棉花生长期间光热资源充足,大风、冰雹、持续低温及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较少,为棉花生长创造了多年少见的良好气象环境。除4月下旬出现一波强度较大的降水降温天气过程,造成全地区立枯病普遍发生、局部区域重发对部分棉田出苗造成一定影响外,其余时段对棉花生长十分有利。截止到9月中旬,全地区主要棉区棉花吐絮情况良好,大部分棉田吐絮期较去年提前5~10天不等,但也有部分棉田因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棉花生长偏旺,吐絮期延迟。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思想认识上对机采棉促早栽培重视不够一是在品种选择上,部分种植大户仍然倾向于使用高产和高衣分的品种,早熟优质的理念相对缺乏,这与目前的市场导向和优质优价政策未完全落实有关。农户在品种选择上较为随意,一些品种生育期较长,遇到热量条件较差的年份容易出现贪青晚熟,容易影响到脱叶催熟效果,进而造成机采时杂质偏高,浪费加大。二是生产管理上仍然采用手采棉生产管理方式,如播种时间偏晚,水肥过重及化学调控不及时,造成棉花植株高大,田间荫蔽,霜后花比例加大,不利于实现机采棉优质高效目标。(二)喷药时间、药剂用量掌握不够准确一是在脱叶催熟剂喷施时间上,部分机采棉种植户对脱叶催熟作业时间选择不当,对温度和天气要求掌握不到位。不是过早就是过晚,喷施过早,棉花叶片过早脱落干枯,易造成上部棉铃发育不良,过早吐絮影响产量和品质;喷施过晚,因气温偏低造成脱叶效果不佳。二是乙烯利用量不当。喷施脱叶剂时一般均配合乙烯利使用,在发挥脱叶作用的同时,促进不能正常开裂的棉铃提前吐絮,以提高棉花采净率,减少因机采时部分后期成铃无法吐絮而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棉花喷施脱叶剂时观察成熟情况和正常吐絮率,已吐絮40%以上时,每亩使用乙烯利一般不超过70ml,若喷施时间偏早,乙烯利用量还要减少。若棉花长势偏旺,正常吐絮率不足30%,则每亩使用乙烯利可控制在80~100ml,个别长势偏旺、贪青晚熟的棉田可达到100~120ml。今年秋季晴好天气居多,气温偏高,多数存在乙利用量偏大的情况。(三)部分存在喷药操作不够规范的情况从今年实地调查的情况看,无论是采用机械喷药还是采用无人机施药,都存在操作不够规范的现象,一定程度影响脱叶催熟效果。一是在加药稀释环节,没有采用二次稀释法配药,按要求将脱叶剂和乙烯利分别配制成母液,然后二次稀释,而是直接将药倒入大药箱中搅拌。二是采用机械喷药的许多因劳力所限,未推出作业道,导致棉株被碾压,造成损失浪费。三是部分无人机飞手操控水平参差不齐,作业质量有待提高,造成无人机喷药不够均匀,特别是存在重喷、漏喷的情况,部分区域在作业时对风力不大于3级的要求执行不够严格,造成药液随风飘移,影响施药效果。四、几点建议(一)大力开展条田规划和土地平整,改善基础条件从2017年起,地区机采棉进入迅猛发展阶段,面积快速扩大,但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无论从机采棉播种、管理、喷施脱叶剂操作、机械采收的质量,条田、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都会对其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条田规划、平整,将零散、不规则的地快归并成整齐的大条田,是提高作业效率、改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根本之道。例如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单一生产主体种植规模,是改善基础条件的有效途径。(二)规范操作、提高喷药质量加强对机采棉种植者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力度,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按照要求的加药、稀释和作业规范进行操作,保障喷药质量。同时,根据喷药时棉花吐絮率、 温度条件、棉株高度和密度,灵活掌握药量。脱叶催熟效果与用药量、喷药时间、喷药均匀性和棉花成熟度有关,要根据棉花长势、气温和密度等灵活掌握用量;在保障脱叶催熟效果的同时,还要兼顾棉花产量与品质,适时调整用量和药物配比。(三)加强对机采棉脱叶技术的试验、研究力度针对地区机采棉种植区域生态条件、棉花生产管理特点,开展与目前喷施方式相配套的脱叶适用药剂选择、最佳喷施剂量、最佳喷施时间等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力度,以实现降低作业成本、提高脱叶催熟效果,实现品质、效益优化的目标。特别是针对无人机这一新型的喷施脱叶催熟剂作业方式,研究不同类型棉花长势的脱叶催熟剂剂型、剂量、两次喷药的合理间隔期,特别是乙烯利的合理使用方法,达到在保障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四)扩大技术服务和培训覆盖率动员农业、农机相关技术人员,在机采棉脱叶催熟作业期间,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发现存在的技术问题,指导机采棉种植户规范操作方法,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发布技术手册、技术要点、现场培训及通过微信平台、农村大喇叭等有效传播载体,普及相关技术知识。来源: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

烧之剔之

化工点评报告:印度拟退出27种农药产品 国内农药市场有何机会?

来源:长江证券事件描述由于部分农药可能存在对人与动物的风险,印度农业与农民福利部在2020 年5月14 日发布《禁止农药命令草案(2020)》,拟自方案正式颁布之日起,任何人不得进口、制造、销售、运输、分销和使用方案附表所列的农药品种。拟禁止的27 种农药品种包括:乙酰甲胺磷、阿特拉津、丙硫克百威、丁草胺、克菌丹、多菌灵、卡巴呋喃、毒死蜱、2,4-D、溴氰菊酯、三氯杀螨醇、乐果、阿乐丹、敌草隆、马拉松、代森锰锌、灭多虫、久效磷、乙氧氟草醚、二甲戊乐灵、喹硫磷、磺酰磺隆、灭多威、托布津、福美双、代森锌、福美锌。该项草案计划在45 天的公示讨论期后确定最终农药禁止方案。事件评论印度大量农药品种面临产能退出的风险。根据印度化工部披露的2018 年全国农药生产数据,16 个在产农药品种位于禁止名单,包括:代森锰锌(8.2万吨/年)、2,4-D(2.7 万吨/年)、乙酰甲胺磷(1.9 万吨/年)、毒死蜱(1.8万吨/年)、久效磷(1.4 万吨/年)、二甲戊乐灵(4500 吨/年)、马拉松(3800吨/年)、敌草隆(3720 吨/年)、克菌丹(3430 吨/年)、喹硫磷(2200 吨/年)、乐果(1450 吨/年)、多菌灵(980 吨/年)、福美锌(700 吨/年)、溴氰菊酯(620 吨/年)、丁草胺(500 吨/年)、三氯杀螨醇(150 吨/年)。如果印度上述农药品种产能退出,国内相关上市公司或将因此受益。我国为全球农药原药主要供应国,印度为我国海外主要竞争对手,上述农药的退出或利好国内相关公司。其中,国内代森锰锌生产商主要为利民股份(现有产能4.2 万吨/年,在建1 万吨/年)、国内拟除虫菊酯生产商主要为扬农化工。后续关注印度农药政策推进进展。建议关注国内相关上市公司。利民股份:公司处于国内杀菌剂、杀虫剂行业领先地位,主导杀菌剂产品代森类、霜脲氰、三乙膦酸铝、嘧霉胺和威百亩市场规模居国内第一,并购威远助力高飞。扬农化工:公司为国内仿生农药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公司杀虫剂主要是拟除虫菊酯产品,公司该项农药的产量和营业收入一直名列全国同类农药行业第一,未来有望沿着内生成长+资产协作+“两化”共振的道路不断前行。风险提示: 1. 印度农药禁用品种存不确定性;2.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长短何如

化工行业回顾、展望与2020投资策略报告

(如需报告请登录 未来智库)1、行业回顾与展望1.1、回顾:2019 全球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宏观来看,全球经济增速延续 18 年放缓趋势回顾 2019,受宏观经济增速趋缓影响,全球化工整体延续 18 年下滑态势。●中观来看,终端市场需求走弱,企业资本开支意愿降低需求端: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全球化工品终端市场需求走弱。分领域来看,建筑业增长于 19Q1 后增速回落,汽车上半年销售出现下滑,三季度以来国内市场跌幅收窄;分地区来看,中国化工仍为全球增量的中坚力量。化工品的下游遍布各大工业和消费领域,其中建筑业(包括房地产)是最大终端应用领域,市场规模达到 6950 亿美元,占比全体化工品销售额约 35%;电子次之(占比约 19%),此外,家用、农业、纸质包装、汽车、医疗、能源等领域均为化工品销售的主要下游。全球建筑业的回暖止于 2019Q1,之后开始回落:18 年开始,美国、欧元区和中国的建筑业增速都出现了明显增长,但随着经济走弱及部分国家对产业政策的调整,全球建筑业同比增速很快在 19 年 Q2 回落,并在三季度持续趋缓。19 年全球汽车销售同比均出现下滑:受中国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结束、国六排放标准出台、欧盟 WLTP 执行、英国脱欧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18Q3 起全球汽车销售增速出现下滑,中国和德国增速更是由正转负、美国跌幅扩大;19 年全球汽车销量跌幅有所收窄,国内汽车销量 Q2 再次出现明显下滑,但随着下半年经济预期趋稳,Q3 同比增速跌幅已显著收窄。零售业增速整体较为平稳:相比增速明显趋缓的建筑业和汽车业,全球零售增速整体较为平稳。分地区来看,中国化工仍是全球中坚力量,未来占比仍将持续提升。2017 年全球化学品销售额约 3.5 万亿欧元,其中中国 1.29 万亿欧元,占比达 37.2%,预计到2030 年全球化学品销售额将达 6.6 万亿欧元,届时中国大陆占比将增长至 49.9%。供给端:过去十年中国化工业 CapEx 与 R&D 领先全球,当下逆全球化冲击频发催化不确定性增强,海外化工企业资本开支意愿降低。分地区看,过去十年中国化工业 CapEx 与 R&D 领先全球。根据 CEFIC 数据,2007-2017 年,中国化工业的 CapEx 从 175 亿欧元增长至 896 亿欧元,R&D 从 22亿欧元增长至 129 亿欧元,年复合增速分别达到 17.7%和 19.3%,大幅领先于全球 8.5%和 6.0%的复合增速。逆全球化冲击频发导致未来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海外化工企业资本开支意愿普遍降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前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联系已异常紧密,例如英国有 75%化学品自欧盟进口、60%化学和药品出口向欧盟。但自 2017 年以来,逆全球化事件频发,包括英国脱欧、TPP 协议流产、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逆全球化事件严重冲击全球各产业的供应链体系,以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化学品贸易为例,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约 150 亿美元化学品和塑料以及美国向中国出口的约 110 亿美元化学品和塑料均受到影响,使得相关供应链被扰乱、两国企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贸易摩擦下,各国政府纷纷对跨境投资进行限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化工企业倾向于谨慎投资,跨境的收购兼并有所减少,化工企业资本开支水平力度水平有所减小;17H2 至今全球化工样本上市公司 CapEx 同比增速维持负增长态势。1.2、中国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外部环境恶化叠加国内需求疲弱,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行业需求不振,多数产品价格/价差处于历史低位需求端:下游地产与零售需求仍较为疲软,但三季度汽车销量跌幅收窄。截至 2019年 8 月,国内化工品下游主要市场依然偏弱。具体来看,地产市场整体低迷,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速维持在-10%,新开工增速和竣工增速持续背离,我们认为主要系国家对于土地拍卖后开工时限有规定,而在开工后较多企业出现停工所致。汽车作为化工品下游另一重要终端市场亦处于持续下滑通道,但三季度以来有所复苏,单季度销售同比增速跌幅明显收窄;零售市场来看,主要商品零售需求仍偏弱,二季度以来冰箱产量当月同比增速不断收窄,布产量同比已出现下滑。按中信三级行业对化工子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划分,可以看到 2019 前三季度仅有化纤、染料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毛利率双增长,前者主要系安全环保升级下的供改深化持续压缩传统高污染的染料中间体及产品产能;而后者纺织服装消费终端的相对景气,以及涤丝项目、炼化项目的陆续投产推动行业增长。其他行业的营收或毛利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橡胶制品方面,轮胎头部企业不断逆势扩张,叠加原料天胶与合成胶的价格低迷扩大胎企盈利能力;结合未来谨慎乐观的宏观判断以及目前市场对行业发展预期反映的充分程度,站在行业角度我们推荐关注轮胎行业、化纤行业。从产品价格来看(截至 19 年 10 月),石化品多数产品价格依然处于低位,显著低于过去十三年价格区间的 30%以下分位(同期原油价格处于历史 31%水平)、价差亦然,所有关键石化品 2019 年前三季度均价同比均下滑,且目前仍处下行通道。而基础化工产品方面,整体而言化纤-涤纶、聚氨酯、橡胶处于历史价格的较低分位,氯碱、化肥、农药、塑料、氟化工则相对处于中间位置;19 前三季度产品价格同比提升的品种主要为农药、化肥、磷化工以及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可见这些价格表现相对强势的产品多与安环提升有关,但同时又受到自身需求淡旺季节节律的限制。结合行业自身发展情况,我们推荐关注价格处于底部区域的聚氨酯行业、受益于安环规范化提速的农药行业和综合型石油炼化行业。● 化工企业盈利能力下滑,资本支出强者恒强,行业竞争格局趋于有序化。……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情况来看,新建项目主要集中于头部企业,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格局优化,龙头企业掌控力进一步增强。以 12 年以前上市的基化和石化(剔除中石油、中石化)公司为样本,对其资本开支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市值前 10%的企业占据全行业在建工程的比例从 12年的 40%一路上升至 60%;市值前 10%、10%-20%和 20%-40%分位的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扩张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普遍大于市值位于 40%分位及以后的企业。分行业看,聚氨酯、氯碱、化纤三个子行业在建工程绝对值居前,分别为 219.66、135.96、131.10 亿元;氮肥、磷肥、复合肥、纯碱等行业在建工程同比增速为负,分别为-54.53%、-7.72%、-32.41%、-65.53%;农药、化纤、有机硅、聚氨酯、钛白粉在建工程同比增速较快,分别为 18.88%、49.90%、60.66%、91.20%、7.57%。综合来看,国内化工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整体好于国内化工全行业财务指标;在上市公司内部,市值相对较大公司的扩张意愿与扩张能力整体好于市值较小的公司。这些来自于头部企业的新建项目驱动行业进一步集中化,增强龙头掌控力。未来,在更加有序的格局下化工行业盈利中枢可系统性提升。1.3、中国化工行业的关键变化●安环规范化,国内化工业集中度提升趋势确定,行业已进入“新常态”:“3·21”盐城爆炸加速中国化工安环规范化进程。近年来化工事故频发,核心原因在于过去粗放式发展未能对化企安全环保规范进行有效约束。据统计,16-18 年间全国共发生 620 起化工安全事故,造成 728 人死亡;其中仅江苏就发生“3·21”、“11·27”、“12·9”等重大事故。虽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化工生产基地(产能占比40%),风险暴露理论上高于其他国家,但究其核心原因,还是在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使得许多规范性设施、制度并未能跟上。而从海外经验和产业视角来看,园区化统一规范是规避安全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海外来看,世界化工园区建设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巴斯夫路德维希港,到20 世纪 70 年代,化工园区规划已是全球化趋势,韩国、新加坡、沙特等国家参与化工园区规划,整个石油化工领域形成集中化、规模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从产业视角来看,在管理上,化工园区可通过智慧化信息平台、应急处理预案机制、污染集中处理中心与安全监管体系等手段实现统筹管理;在经济效益上,有序产业链的企业置于同一个园区中,能够大幅优化物流与仓储、减少人力和物力消耗。国内化工园区现状,江苏化工园区量多质低,风险较大;山东推进园区化与产业升级成功领跑。受当地政府“短平快”思维与招商引资的任务加重影响,江苏作为化工大省之一,其化工园区却普遍存在入园门槛不高、园区内的化工产品科技含量低、相互协同性差等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园区化本身所应具有的优势。相比之下,山东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化工生产地,2015 年 4 月启动整体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整合天然资源开发、密集劳力利用、环境负荷填载、终端市场对接与贸易物流优化等因素,其化工园区建设已领跑全国。“3·21”盐城爆炸发生后,叠加江苏化工园区现状,在可预期的范围内,江苏地环保与安全生产必然将趋严。今年 4 月 27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推动目前化工企业环保安全问题治理,引入更严格的园区准入标准,推进化工产业绿色化、安全化。综合来看,由安环趋严导致的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国内化工业够独立于全球整体行情,对未来国内化工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事故对涉事园区的直接影响、对周边化工园复产进展的影响,推荐农药行业、染料行业。长期看,安环监管趋严也将给全国化工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原本依靠缩减环保、安全生产支出实现盈利的落后企业或将面临亏损,部分落后园区甚至面临关闭;而原本身处规范化重点园区、自身环保达标的领先企业将持续受益。重点推荐中国化工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力量(万华化学、华鲁恒升、扬农化工、中国巨石、华峰氨纶等)。●需求高速增长、大量进口依赖的国产化工新材料将迎发展机遇相比大宗化工品,化工新材料技术难度大、投资回报率更高,因此在企业发展时需要兼顾 R&D 与 CapEx。相较于大宗化工品,化工新材料由于更高的技术壁垒与更好的竞争格局,其拥有更高的附加值(>$3.9/kg VS. <$1.8/kg)和投资回报率(12% VS. 7%);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化工新材料下游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技术更新快、因此不仅需要企业投入 CapEx 进行扩张,还需要投入相同水平的 R&D 以保持技术的进步。中国化工新材料研发投入不足,产业整体落后于全球。据 CEFIC 统计,2007-2017年国内化工研发支出保持 19.34%的高复合增速,到 2017 年已达到 129 亿欧元,但整体来看,国内研发投入占比收入仍仅有 1.0%,显著低于欧美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1.8%、2.0%、4.0%、1.6%)。国内新材料市场大发展,政策扶持下,相关企业迎来关键窗口期。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通信、电子等领域需求扩张,近年来中国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17 年市场规模已达到 5000 亿元(10-17 年 CAGR 为 15%);另一方面,许多新材料虽然市场规模较小,但却是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防止相关产能被扼颈,国家持续出台政策进行扶持,以实现自主供应。行业环境来看,市场与政策双重利好,国内新材料企业迎来发展窗口期;内生增长来看,加强研发创新投入是打破关键技术垄断、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技术领先的新材料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从目前全球化工新材料的格局来看,欧美日韩等国企业仍是全球主导者;国内部分领先企业依靠持续的研发投入,在部分领域已有一定竞争力,如聚氨酯材料、有机氟硅材料等;但在更多的领域仍大幅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国,如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高性能树脂、电子化学品等。整体来看,国内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企业地位在新材料产业价值链中较低、核心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建议关注相关细分子行业技术已取得突破、产品进入下游供应链的新材料龙头企业。1.4、原油市场回顾与展望……2、投资策略2.1、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力量随着化工品下游需求受宏观经济影响而增速放缓,国内化工行业的竞争格局正由过往“高投资、高增长”的态势转向为“行业集中度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强者恒强”的新常态。监管因素中,环保监管、安全生产要求不断趋严,推动企业环保支出持续增长;行业竞争因素中,龙头企业拥有一体化产业链、规模化与技术领先实现的成本优势、持续稳定的资本开支等优势,相关行业竞争格局正经历重塑。万华化学:国内化工行业翘楚,聚氨酯、石化、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齐头并进,向增强国际化竞争力、布局化工新材料技术两大战略目标前进MDI 盈利能力处于历史底部区域,未来向中枢修复概率较大。MDI 寡头竞争格局,高壁垒及良好的行业竞争格局赋予 MDI 行业高投资回报率的优秀属性。目前MDI-纯苯综合价差为 10900 元/吨,处于 10.1%的历史分位,当前价差条件下,部分配套不完善企业、成本较高企业或已处盈亏平衡之中,除万华外 2019 年内可预见的将投产项目仅有 2 个 5 万吨级的小扩产项目、2020-2021 年也仅有科思创德国20 万吨与上海 5 万吨扩产,新增量有限,MDI 价格下降空间或已不大,未来大概率向历史中枢回归。MDI 布局国际化,新材料、石化海稳步推进。国内方面,万华收购福建康乃尔聚氨酯有限责任公司 51%股权,布局福建 MDI 生产基地,优化 MDI 产业布局。海外方面,整合 BC 公司资源;收购 CTAB(瑞典国际化工)助力优化万华欧洲装置生产工艺,维护 MDI 行业全球寡头竞争格局;万华美国项目虽因投资过高而暂停,但公司仍将谋求美国生产基地建设。除聚氨酯外,公司 C3/C4 石化装置运行平稳,LPG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精细化学品陆续投产,PC 二期、SAP、合成香料、ADI、尼龙-12 等多个新项目持续推进。公司启动 100 万吨乙烯项和产业链高附加值项目,补足了聚氨酯产业链短板,保证异氰酸酯产业高负荷稳定运行和为聚醚产业提供关键的原料;同时切入乙烯及衍生品市场,并进一步利用现有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降低公司对聚氨酯业务的依赖度,实现从万华聚氨酯向万华化学的转变。维持“买入”的投资评级。万华化学是中国化工行业少有的掌握国际前沿制造技术、管理优势突出的全球性龙头企业。公司上市以来年化 ROE%长期维持在 25~40%的区间,2001~2018 年公司归母净利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 35%。19 年初公司完成整体上市事宜,整合 MDI 等优质资产、改善治理结构;助力自身向全球聚氨酯龙头、中国重要烯烃及衍生物供应商等、新材料核心供应商高远目标大步迈进。我们调整公司 2019~2021 年 EPS 预测值分别至 3.52、3.91、4.74 元的预测,维持“买入”的投资评级。华鲁恒升:成本领先与内生增长企业之典范,充分利用合成气平台优势向煤气化与石油化工综合产业平台发展,精己二酸、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构筑新成长点弱周期属性叠加低成本优势,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1、公司“一头多线”循环经济柔性多联产运营模式,行业低迷时对冲风险、价格景气时最大化效益;2、选择先进的煤气化工艺路线并持续对公用工程、生产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热电能源,成本位于行业最低区间;3、利用地理优势、低成本火运途径,稳定采购廉价优质煤炭;4、精细化管理,期间费用率大幅低于同行。主要产品价差处于历史低位,未来大概率将向历史中枢回归。最新产品-原料价差如甲醇、醋酸、乙二醇、己二酸-原料价差分别位于 14.5%、18.0%、12.4%和 7%的历史分位,行业或处于盈亏平衡的边缘,未来大概率将向历史中枢回归。同时伴随化工行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以及行业集中程度的进一步提升,行业更为灵活的开工负荷得以实现,预计在更加有序的竞争格局下盈利中枢可系统性提升。新一轮五年发展计划启动,构筑新成长点。公司 150 万吨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投资额共计 100 亿元)被列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 450 个优选项目名单,其中两个项目分别为:(1)精己二酸品质提升项目,含 16.66 万吨单线精己二酸、8 万吨单线环己酮、16.5 万吨单线环己醇等;(2)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含己内酰胺 30 万吨(其中 20 万吨自用)、甲酸 20 万吨、尼龙 6 切片 20 万吨、硫铵48 万吨。公司充分利用合成气平台优势向煤气化与石油化工综合产业平台发展,打造环己酮-己内酰胺-聚酰胺切片产业链,将通过降低低附加值传统合成气产品向高附加值精细化产业链延伸,持续增长可期。维持“买入”的投资评级。华鲁恒升是中国成本领先型现代煤化工标杆企业,公司于红海行业凭借不断降本增效、扩大规模、精细管理,穿越周期、持续稳健增长。公司 17 年 100 万吨新氨醇平台、18 年 100 万吨尿素、50 万吨乙二醇与 5 万吨三聚氰胺项目陆续投产,盈利中枢提升;目前各主营产品价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盈利安全边际较高。公司化工园区醋酸、氨醇产业链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国家战略列为重点建设内容,100 亿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入选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第一批优选项目;19 年 3 月公告拟建设 16 万吨精己二酸、30 万吨己内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新一轮五年发展计划启动,建设煤气化与石油化工综合产业平台,构筑新成长点。公司开展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绑定核心骨干利益,彰显未来发展信心。我们维持公司 2019-2021 年 EPS 分别为 1.63、1.72、2.06 元的预测,维持“买入”的投资评级。●扬农化工:菊酯、麦草畏行业龙头,储备项目较多保障未来成长性,收购资产打通“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扬农化工是菊酯、麦草畏行业龙头,是中国农药行业的领先公司。扬农化工菊酯产业链配套完善,公司产品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在环保、安全等标准大幅提,菊酯中间体供应不稳定的大环境下,国内能正常生产的菊酯企业仅有扬农化工等极少数企业。扬农化工南通三期、四期项目主要为菊酯类产品,公司将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占率。麦草畏销售短期波动,受益外海外转基因作物持续推广,长期趋势向好。扬农化工拥有 2.5 万吨/年麦草畏产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麦草畏原药生产商。短期受贸易摩擦、美国极端天气等影响,麦草畏近期销量有所下滑。因相关转基因作物在美国的持续推广,并将在巴西于 2021 年开始推广,麦草畏长期需求趋势向好,扬农化工麦草畏销量有望再上一个台阶。收购中化作物、农研公司,布局第三个原药生产基地,打通“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农研公司是国家级农药研发平台、国内规模最大的农药专业研究机构。中化作物是国内唯一拥有国际高端农药品牌的本土农药产业运营商。中化作物和农研公司在研发、生产、制剂销售等多方面将和扬农化工形成优势互补,沈阳科创(中化作物全资子公司)将成为扬农化工第三个原药生产基地,为公司长期成长夯实基础。正处关键发展期,多项目陆续投产保障公司持续成长。扬农化工目前储备项目较多,包括优嘉三期、优嘉四期等。目前优嘉三期前期准备工作稳步推进,我们推测优嘉三期项目部分产能也有望在通过环评后较快建成并逐步放量,是扬农化工业绩未来重要的新增长点。维持“买入”的投资评级。扬农化工是中国农药行业的领先公司,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可实现关键原材料及中间体的自主供应。公司拥有 2.5 万吨/年麦草畏产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麦草畏原药生产商。耐麦草畏转基因作物推广短期受“中美贸易战”扰动,其长期趋势保持向好。公司菊酯业务全球竞争格局良好,原材料涨价及环保趋严推动菊酯价格大幅提高,行业景气持续。公司积极推进南通优嘉三期项目(含 11475 吨/年杀虫剂等产品)的建设,并计划额外新建 3800 吨联苯菊酯等产品,长期成长可期。考虑收购并表,我们维持公司 2019-2021 年 EPS 为 3.78、4.13 和 5.50 元的预测,维持“买入”的投资评级。中国巨石:玻纤价格底部区域,成本领先的玻纤龙头,新产能投放促成长玻纤价格底部区域,继续向下空间已不大。2018 年玻纤行业产能大幅扩张直接冲击行业供给,2019 年玻纤行业供大于求。以无碱 2400 直接纱为代表的主流玻纤品种价格持续下降。截至目前,2400 直接纱价格为 4000 元/吨,为 2012 年 9 月以来的最低值,下探空间或已不大。新产能投放、国际化布局推动未来成长。国内方面,中国巨石持续推动新产能的建设:2018 年以来,巨石九江新建和冷修的 4 条生产线全部如期点火投产,九江基地当前产能已达 35 万吨;桐乡智能制造基地粗纱一期年产 15 万吨生产线已于2018 年 8 月 21 日点火,而电子纱一期 6 万吨生产线项目也已于 2018 年末投产;此外成都生产基地退城进园,启动整厂搬迁,将在新址建设年产 25 万吨生产线。国际化布局方面,埃及子公司三期生产线均已全面投产,总产能达到 20 万吨,当前负荷情况良好;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 9.6 万吨拉丝池窑生产线项目也已于近期投产;此外,公司拟在印度设立巨石印度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并新建年产 10 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预计将于 2019 年下半年开始建设。公司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降本控费、实现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通过改变配料比进行成本优化并持续升级降低成本,以 2009 年推出的“E6 玻璃配方”为例,其在配料中成功使用石灰石替代硼钙石,当年吨纱可节约成本 500-600 元;其次,公司通过提高窑炉熔化率和拉丝成品率有效提升单台炉位产量实现降本增效;公司还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等方式节省人工成本。公司长期坚持以产品生产费用考核制度为核心,推行增收节支降耗工作,每月滚动更新工作目标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从而保证增收节支降耗最终能够落到实处。随着公司生产效率的提高及费用端的持续节省,玻纤生产的综合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维持“审慎增持”评级。中国巨石是玻纤行业龙头企业,公司在成本控制、产品品质等方面具备较强优势,盈利能力行业领先。2019 年以来玻纤价格持续下降,公司单季度业绩环比小幅下降。当前玻纤行业下游高端应用领域正快速拓宽,而公司依托研发优势持续调整客户、产品结构,长期仍然具备可观成长空间。我们维持公司 2019-2021 年 EPS 预测值分别至 0.54、0.70 和 0.88 元,维持“审慎增持”的投资评级。民营炼化板块:布局民营炼化具有战略意义,保障 PX、乙烯供应安全,优质产能置换低端产能,提升整体竞争力打通炼油-PX-PTA-聚酯全产业链,助力抵御周期波动;新项目投产降低进口依存度,保障原料供应安全。从民营炼化新上项目产品结构看,民营炼化通常注重芳烃即 PX 的生产,民营炼化企业过去以 PTA-聚酯涤纶产业链为主,PX 依赖外购,规划炼化项目可打通原油-PX-PTA-聚酯涤纶全产业链,产品的多元化有助抵御周期风险的波动。PX 需依靠大量进口,截至 2018 年国内 PX 进口依存度可达 60%。炼化另一类重要产品乙烯下游进口依存度高企,由于不便运输,乙烯通常以下游产品形式进口:聚乙烯、乙二醇及苯乙烯 2018 年进口依存度分别为 50%、59%和 35%。从产业安全的角度考虑,国内民营炼化项目有助提升国内自给程度,降低原料供应风险,具有战略意义。炼化项目具成本优势,未来成长空间广阔;项目产品种类丰富、现金流充沛,有望推动国内炼化行业产业升级。新增民营炼化项目通常规模较大,相较于国内炼油装置平均 405 万吨/年以及全球炼油装置平均 744 万吨/年的规模,该类项目具有总规模相对较大的优势,尤其恒力炼化、浙江石化可跻身全球前四十大炼厂。在装置总规模高于平均的同时,通常该类项目具有单装置规模较大的特点。单装置规模的提高亦能够有效降低单位投资、单位能耗能,从准入标准来看,新建产能相较原有产能具有一定能耗成本优势。此外,民营大炼化配套齐全,项目通常建于沿海地区,自建/靠近原油、成品油码头、热电厂等,有助进一步降低成本。相较国内中小炼化产能,该类项目极具竞争力,有助国内置换落后产能,提升国内炼化行业竞争力,长远看,炼化项目充沛的现金流及丰富的品类,有助国内炼化行业向下游及高端化工品不断延伸,推动国内炼化行业产业升级。重点推荐标的桐昆股份(601233)为涤纶长丝龙头企业,涤纶长丝产销量多年位居国内第一位,截至 2018 年底公司涤纶长丝产能为 570 万吨,预计 2019 年新增长丝产能 120 万吨,2020 年新增涤丝产能 50 万吨。长远看,公司拟继续扩张聚酯涤纶产业链,规划 500 万吨 PTA 和 240 万吨涤纶长丝产能,未来公司产销量有望保持增长。此外公司积极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参股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保障原材料的供应,待项目全面投产后,公司将形成炼油-PX-PTA-涤纶长丝全产业链格局。恒力石化(600346)恒力炼化 2000 万吨炼化项目顺利投产,炼油产品产销量快速增长,助力公司业绩同比大幅提升。公司 2000 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已顺利打通全流程,预计 Q3 基本满负荷运行,整体而言炼化项目综合成本较低、竞争力强,具有较强盈利能力。除炼化项目外,公司亦对产业链进行扩张,推进 150 万吨乙烯项目、500 万吨 PTA 项目、135 万吨长丝项目和 20 万吨高性能车用丝项目,伴随规划项目的投产,公司产品种类及规模将不断扩张。荣盛石化(002493)浙江石化 2000 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现已投料开车,公司将形成炼油-PX-PTA-聚酯涤纶全产业链格局,产品的多元化将增强公司抵御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规模、配套优势明显,民营炼化效率为先,我们认为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项目建成投产后或将成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恒逸石化(000703)为 PTA 行业龙头企业,参控股 PTA 产能 1350 万吨,参控股涤纶长丝产能 510 万吨。公司在规划逸盛新材料 PTA 项目、新建海宁、逸鹏等长丝项目的同时,积极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建设文莱 PMB800 万吨炼化项目、规划1400 万吨/年炼化二期项目。目前文莱 800 万吨炼化项目已产出合格品,公司将形成炼油-PX-PTA-聚酯涤纶全产业链格局,产业链一体化、产品多元化有望增强公司抵抗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且随着炼化项目的提负,公司盈利有望保持增长。2.2、农药行业不同产品格局出现分化,“三磷整治”有望推动复合肥行业供给侧改革,后期猪瘟疫情缓解有望边际上改善大豆等粮食需求猪瘟疫情等影响粮食短期需求,主要粮食价格仍然处于历史底部区间,农药、化肥需求较为刚性全球主要粮食价格 2014 年后趋势向下,目前仍处历史较低位置。供需格局、极端天气、原油价格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价格。目前中国大豆、玉米等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对粮食价格有一定压制作用。短期猪瘟疫情发酵,导致国内大豆等粮食需求短期向下,粮食价格进一步承压。中国长期以来是全球猪肉消费大国,生猪存栏数世界第一,需要大量大豆来压榨成豆粕作为猪饲料。受猪瘟影响,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已于 19 年 8 月跌破 2000 万头,考虑到非洲猪瘟疫情将导致明年生猪供应下降,猪饲料需求下降,从而减少豆粕的需求量,再结合低蛋白饲料推广,短期大豆需求承压(国内大豆进口在 2018 年为 8806 万吨,较 2017 年同比下滑约 8%;2019 年 1-9 月进口量为 6459 万吨,较去年同期下滑约 8%)。待后期猪瘟疫情缓解,对大豆需求有望逐步恢复,对粮食价格的影响有望逐步消化。由于各国农业政策保护等因素,农作物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农化需求较为刚性。因为粮食产量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各国均对本国粮食产量有相应的保护政策。据 USDA 1998 年至 2018 年数据,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棉花、小麦、大米)合计种植面积同比增速变化波动较小,玉米、小麦、大豆全球种植面积整体趋势还在扩大,且农药、化肥占种植运营成本比例有限(特别是农药占比较低),农化产品的需求量相对刚性。农药行业:不同产品格局出现分化,重点关注产品赛道好、一体化程度领先、园区化、精细运营、持续成长的龙头企业国内环保、安全标准大幅提高,行业政策趋紧,农药中间体、原药价格过去几年大幅波动,对农药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1)伴随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规的陆续出台,各地环保治理执行力度加大,部分企业因环保不达标或难以承受生产中环保处理成本的增加而难以正常开工甚至关停;(2)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规范农药行业的方针政策,《农药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农药企业需“三证”才能生产;(3)为解决国内农药过度施用、低效施用的现状,国家提出《到 2020 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加速高毒、低效农药退出市场。历经过去几年行业洗牌。国内农药行业供给格局大幅改善,国内农药产量在 2017、2018 年连续两年下滑。中国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农药原药生产国和出口国,2018 年农药出口平均价格提高,出口总额同比增加,但出口量有所下滑:2018 年我国原药出口额为 45.4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8%;农药制剂出口额为 35.2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国内农药出口量为 140.53 万吨,同比下降 13.5%(折百出口量 80.97 万吨);2018 年出口平均价格同比增长 25.6%至 5.74 美元/千克。 农药因需求低迷、供给增加等因素价格回落,不同农药产品盈利出现分化,重点关注产品赛道好、一体化程度领先、园区化、精细运营、持续成长的农药公司。因美国、澳大利亚今年的极端天气影响,抑制了下游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农药行业头部企业前期资本开支较为集中,农药新增供给逐步增加。在近两年国内农药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农药上市公司逆势扩张,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2018 年同比提高 21.68%,同比增速达到了近 7 年的高点;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 64.19 亿元,为过去 10 年的高点。同期 23 家农药上市公司 2018 年的在建工程也达到了过去 10 年的高点,为 51.74 亿元,较 2017 年同比增速为 13.26%。农药价格 2019 年初以来整体承压。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 2019 年 9 月末下降至 112.37,为近两年来的低点。不同农药品种间格局出现了分化,农药企业间的差距也显著扩大。(1)产品赛道好:菊酯:菊酯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大部分菊酯生产商只能外购中间体来生产菊酯原药。过去两年,能稳定生产的企业只有扬农化工等少数企业。同时菊酯关键中间体产量收紧影响了下游菊酯原药企业的生产稳定性,中间体价格大幅提高也损害了下游厂商的利润空间,一体化程度领先的企业优势显著。且未来菊酯行业新扩建产能主要来自头部企业扬农化工,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麦草畏:麦草畏行业供给较为有序,国内仅扬农化工、长青股份等少数几家企业生产。伴随 2017 年开始耐麦草畏转基因作物持续推广,快速拉动麦草畏需求。短期国内厂商麦草畏销售因美国极端天气、巴西推迟耐麦草畏推广等原因下滑,伴随未来美国耐麦草畏转基因作物的持续推广、2021 年开始在巴西推广耐麦草畏作物,麦草畏需求有望进上一个新台阶。草铵膦:草铵膦价格和盈利水平短期因新增供给压力下滑,但伴随头部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下游需求的逐步打开,草铵膦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产品盈利空间有望均值回归。草铵膦需求增量有望来自以下三方面:(i)替代因禁用百草枯水剂引起的除草剂供给缺口;(ii)与草甘膦复配解决草甘膦抗性杂草的问题;(iii)相关耐草铵膦转基因作物持续推广。农药中间体:从全球范围看,农药市场份额基本被四大农化企业占据(先正达、拜耳(已收购孟山都)、巴斯夫、陶氏杜邦),其合计销售额占全球农药市场份额的 70%以上,行业集中度高。以陶氏杜邦、拜耳、先正达为代表的海外专利药生产企业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产品,实现了业务的稳定增长(2017 年,我国共计 17 个新农药获得登记,其中杀虫剂 6 个,杀菌剂 5 个,除草剂 2 个,植物生长调节剂 4 个。)。这些跨国专利药生产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等方面考虑,将部分农药中间体制造外包给具备技术实力、综合管理能力的企业并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国内农药中间体企业有望受益于国际巨头持续不断的推广新产品。(2)一体化:国际农化巨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链延伸至上下游、产品门类丰富,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产品全品类布局”的高度一体化。在国内农药中间体供给受限的背景下,不具备中间体配套产能的原药企业的生产稳定性和成本受到极大挑战,能实现关键中间体自给的企业优势显著。(3)园区化生产:随着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药生产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基地化建设成为必然,化工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国内各地要求化工企业“退城入园”、部分省市化工园区数目削减的趋势下,实现园区化生产的农药企业未来发展有保障。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山东省专业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据中国化工报称,未来山东省将实行总量控制,全省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总量将严格控制。到达该上限后,确有必要增设的,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办理。(4)精细运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化工的环保、安全和降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生产加工到终端消费全过程精益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安全生产、低碳绿色发展、实现清洁化和高效化,是国内农药行业发展的方向。国内农药行业环保持续高压、安全生产标准或大幅提高,市场有望向精细运营的农药企业集中。(5)持续成长:随着国内农药行业不断发展,农药公司通过不断资本开支新建、或兼并收购,形成了新的企业格局。行业头部企业的市场销售额占行业比重增加,农药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重点推荐扬农化工、联化科技,关注广信股份、利尔化学、长青股份、利民股份:扬农化工是中国农药行业的领先公司,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可实现关键原材料及中间体的自主供应。公司拥有 2.5 万吨/年麦草畏产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麦草畏原药生产商。耐麦草畏转基因作物推广短期受“中美贸易战”扰动,其长期趋势保持向好。公司菊酯业务全球竞争格局良好,原材料涨价及环保趋严推动菊酯价格大幅提高,行业景气持续。公司积极推进南通优嘉三期项目(含 11475 吨/年杀虫剂等产品)的建设,并计划额外新建 3800 吨联苯菊酯等产品,长期成长可期。此外,公司现金收购中化作物、农研公司及紧邻优嘉植保的宝叶化工,有望打通“研发-制造-登记-销售”全产业链,打开公司成长空间。联化科技是国内农药及医药中间体定制生产的领先企业,以农药、医药和功能化学品为核心的三大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公司农药业务技术创新、工程放大及质量管理突出,与国外核心大客户保持战略合作,在核心大客户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公司医药业务与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之间的合作持续深入,成为数家国际大公司的战略供应商,有望维持较快增长;功能化学品领域,公司大力发展已有的成熟产品,并积极开展新业务拓展。依靠领先的工艺技术、核心的客户资源和陆续投产的新项目,公司长期前景良好。利尔化学产品结构丰富,涵盖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三大系列共 30 余种原药、100 余种制剂以及部分化工中间体。公司草铵膦、毕克草和毒莠定原药产销量全国第一,长期前景趋势向好。公司解决了草铵膦生产中格式反应控制及放大等重大工程化技术难题,全面掌握了合成关键技术,生产过程一体化程度高,成本、规模优势突出。公司广安 36000 吨农药及精细化学品项目稳步推进,并在湖北荆州计划投资约 20 亿元成立新公司,是公司未来业绩重要增量,将为公司长期成长提供保障。利民股份是国内农药杀菌剂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伴随 IPO 募投项目、定增募投项目的逐步投产,公司产品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同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司已收购河北双吉,其主导代森类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此外,参股公司拥有完整百菌清产业链,受益于产品价格回暖及公司产能规模的扩大,为公司业绩带来显著增量。广信股份是以光气为原料的国内农药细分领域特色企业,拥有光气-中间体-原药-制剂各生产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且从关键生产工艺入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开发新产品。现有主导产品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敌草隆凭借较好的产品质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募集资金项目的实施则有利于其丰富产品结构、降本增效,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支撑。长青股份是国内领先的农药原药生产商,产品覆盖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共30 余种原药、100 余种制剂,产品结构丰富,研发体系完备,安全环保综合优势突出。2016 年下半年以来农药行业景气逐步回暖,叠加国内安全、环保监管趋严因素,农药行业供需结构改善,农药原药产品价格涨幅明显。展望未来,麦草畏业务逐步放量,以及南通基地和可转债项目新产品产能逐步释放,公司业绩有望稳步提升。复合肥行业: “三磷整治”自上而下推动复合肥行业供给侧改革,掌握技术、渠道和上游资源的企业优势突出“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将优化磷酸一铵行业格局,自下而上地推动复合肥行业供给侧改革。2019 年 1 月 26 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其中提出,组织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重庆等省市开展“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2019 年 7 月 8 日,湖北省环境监察总队公布,湖北省已完成“三磷”专项排查,并即将进入整治阶段,计划到 2020 年基本完成“三磷”整治任务。经排查发现,湖北省共有“三磷”企业 210 家,其中存在突出环保问题的企业有 74 家,占比达 35.24%。磷酸一铵行业格局变化或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复合肥行业供给侧改革:(1)部分磷酸一铵生产商也生产复合肥,这类磷酸一铵企业退出市场同时会减少复合肥产能;(2)磷酸一铵是复合肥的关键原料,伴随磷酸一铵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供给有望更加有序,部分无磷酸一铵稳定供给的复合肥企业无法稳定生产;(3)磷酸一铵价格中枢有望在供给优化后提高,抬高复合肥企业成本,无成本优势的复合肥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国内施肥效率低,科学施肥推广或稳步拉动复合肥需求。我国在肥料施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重氮肥,轻磷、钾肥,忽视微肥,施用方法陈旧落后等。由此带来土地品质下降、肥料利用率低、污染环境和地下水等后果。我国农田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 33%,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50%至 60%的水平。美国也经历上世纪 70到 90 年代才实现化肥利用率的逐步提高,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复合肥的推广。伴随科学施肥在国内的逐步推广,终端农户有望养成使用复合肥的习惯,拉动复合肥消费。“化肥零增长”加速施肥复合化率提高。为减少因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地力下降和农业污染,农业部确定了从 2016 年到 2020 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零增长或负增长,不是淘汰化肥,而是少用化肥,实现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有效工艺和先进的设备等方法来提高化肥的品质、肥效,另一种则是通过转变肥料中的营养成分状态。复合肥通常较单质肥有更高的肥效,特别是各种新型复合肥(硝基肥、水溶肥等),是实现“化肥零增长”的有效解决方案。复合肥行业重点关注一体化程度高、布局新型复合肥、深耕销售渠道的头部公司。(1)新型复合肥:以缓控释肥、硝基肥、水溶肥、专用肥、功能性复合肥等为代表的新型复合肥仍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新型复合肥毛利率通常较普通复合肥高。重点布局新型复合肥的企业,在丰富产品结构的同时,盈利水平也有望提高。(2)深耕销售渠道,农业服务前景广阔。在国家鼓励引导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的农资渠道或逐渐扁平成“农资生产企业-农业综合服务商-种植户”,农场和大农户将会逐渐成为农化产品销售的关键。复合肥企业顺势搭建综合农业服务平台,实现从 “复合肥制造商”向“复合肥制造+农业服务商”的转变。(3)掌握上游资源:单质肥因供给优化价格高位企稳,一体化程度高的复合肥企业成本优势显著。氮、磷、钾单质肥为复合肥的主要原材料,掌握上游资源的复合肥企业成本优势显著,有望在复合肥行业整体盈利下行时逆势扩张,实现市占率的提升。复合肥行业重点推新洋丰:新洋丰是中国的磷复肥行业领先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覆盖从主要基础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成本及规模优势突出。公司不断加大营销投入、助力市场推广,产品销售保持稳健增长;公司也持续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企业转型:收购澳洲农场、成立果业公司;与德国康朴专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优化产品结构,开发新型肥料并改良产品品质,提高自身国际化竞争力。公司通过战略投资和资源整合,内生发展与外延扩张相结合向现代农业方向延伸,有望开拓广阔发展空间。2.3、成长空间广阔的科技新势力●半导体材料:受益产业转移与政策助力,国产化替代空间广阔全球半导体需求增长叠加国内政策支持,国内半导体行业迎来发展窗口期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安防、消费电子等领域快速发展,全球半导体产业在经历 14-16 年的增速放缓后恢复增长。据 WSTS 统计,2018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约 4688 亿美元,13-18 年 CAGR 达 8.9%。受益全球半导体产业景气向上与产业转移,国内半导体产值迎来高速增长。据 ICInsights 统计,2018 年国内半导体市场规模约 1550 亿美元,13-18 年 CAGR 达13.5%,全球占比达 33.1%,是半导体产业最大市场。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全球半导体材料持续增长。据 SEMI 统计,2018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 51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6%,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台湾最大,达 114.5 亿美元,中国大陆为 84.4 亿美元,约占比全球 16.2%。政策助力发展,旨在提升国内半导体产业自给率。虽然当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但国内半导体产业进口依赖十分严重。为了提升国内半导体产业自给率,2014 年国家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一期总规模 1387 亿元,目前已经投资完毕,重点投资 IC 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目前大基金二期已于 2019年 10 月 22 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 2041.5 亿元。半导体材料是半导体产业基石,行业集中度与客户粘性双高半导体材料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石,主要用于晶圆制造和芯片封测环节,具有使用频次高、涉及品种多的特点。以晶圆制造为例,生产流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主要包括硅片(占材料总成本约 32%)、光刻胶及辅助材料(15%)、电子特气(14%)、光掩膜(12%)、CMP 抛光材料(6%)和湿化学品(5%)等。由于半导体材料对晶圆制造良率、芯片性能影响巨大,因此下游对材料的纯度、配方要求较高,相关材料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环境、包装运输等环节技术难度较大;同时,在摩尔定律驱动下,下游的快速发展推动半导体材料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头部企业通过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巩固技术护城河,并通过技术迭代实现行业集中度提升;目前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陶氏、杜邦、三菱化学和住友化学等跨国企业手中。另一方面,半导体材料占据芯片制造环节总成本较低,仅约 11%左右,因此下游客户对产品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同时不同下游厂商对材料具体的参数要求亦有所不同,导致下游客户粘度较高。国内半导体材料部分领域在技术端已有突破,国产化进程加快我国半导体材料行业主要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发展起步较晚,技术与生产经验均大幅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国。由于半导体材料作为芯片生产的基础,其自主供应能力关乎半导体产业安全,因此国产化替代刻不容缓。目前全球半导体材料尤其是 12 寸晶圆用材料基本为外资企业所垄断,但国内企业已有一定进展。在高壁垒的大硅片、光刻胶领域,虽近年来有多家企业已有布局,但至今仍未传出验证通过消息;在壁垒亦较高的掩膜版、抛光液等领域,国内企业已有布局,且部分企业已通过大尺寸晶圆厂认证;而在特气、湿化学品及靶材等领域,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在国际或内资大厂的部分产线上实现了批量供应。借鉴其他进口替代的产业发展,国内领先的企业一旦突破技术垄断且产品通过下游认证,相应产品市场受益国内政策支持和本土化优势(市场、成本、配套等),会迅速实现进口替代,抢占国外企业份额。另一方面,鉴于半导体材料高技术壁垒和客户粘性的特征,我们认为国内半导体材料行业在形成进口替代后,虽然整体毛利率会有所下滑,但不会陷入竞争红海,而是形成技术与份额领先地企业强者恒强的态势。当前国内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加快,部分研发实力领先、产品已切入客户供应链的企业有望分享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中短期主要关注国产化进程较快的电子特气、湿化学品、靶材及封装材料等,长期值得关注品种包括高壁垒的光刻胶、大硅片、CMP 抛光材料等。重点推荐:雅克科技、国瓷材料、上海新阳、飞凯材料、江化微、鼎龙股份等。●OLED 材料:下游市场需求强劲,国内中间体厂商有望受益产业爆发OLED 在手机端与大尺寸电视渗透率提升,5G 助力 VR 驱动 OLED 市场增长OLED 在经历了成本高昂、良品率低等问题后,在手机显示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据 IHS 数据,2017 年 OLED 屏幕在智能手机中的渗透率达到 36%,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53%。大尺寸显示领域,随着成本下降与新产能投产,OLED 电视价格不断亲民,带动终端渗透率持续上升。根据 IHS 预计,2019 年中国 OLED 电视市场将保持115.5%的增长,2017-2020年间全球OLED电视出货量CAGR将保持在50%左右。在新兴应用领域,OLED 技术是 VR 的最佳显示解决方案,目前 5G 的商用化在即,华为等领先厂商已推出全新的 VR 眼镜,未来有望成为 OLED 需求的另一推动力。据 IHS 预计,到 2022 年全球 OLED 产业营收将达到 421 亿美元。OLED 材料:国外龙头掌控终端材料,国内中间体厂商有望受益产业爆发OLED 材料领域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小、毛利率高,目前主要被日、韩、美等相关化学品公司垄断,根据 IHS 测算,OLED 显示屏原材料成本中有机发光材料占比 36%(总生产成本的 15%),分为电子传输层(ETL)、有机发光层(EML)和空穴传输层(HTL),其中有机发光层为需求量最大的 OLED 材料,也是各大厂商实现材料和工艺创新的重点。OLED 材料的生产流程中,首先由化学原料合成 OLED 中间体。中间体供应于OLED 单体厂商合成升华前材料(单体),再进行升华提纯,形成 OLED 终端材料。终端材料可以直接应用于 OLED 面板的制作,主要供应给下游面板生产商。OLED终端材料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也是价值链顶端。OLED 终端材料可分为小分子和高分子发光材料两类,目前主要被外资企业垄断。小分子厂商主要有美国的柯达、Universal Display,日韩的出光兴产、新日铁化学、东洋油墨、三菱化学等,其中日韩系约占 80%;高分子厂商主要有英国的 CDT,德国的 Covion、西门子,美国的杜邦、陶氏化学、飞利浦,日本的住友等,以欧美厂商为主。目前我国材料厂商技术能力相比于外资企业还较为落后,主要瓶颈在于缺乏关键材料的核心专利技术。我国材料厂商在产业链中主要提供 OLED 材料的中间体和单体粗品,其中部分领先企业已经进入三星、LG 等龙头企业的核心供应链。随着下游 OLED 市场的爆发,将带动材料市场快速发展,我国 OLED 材料企业将深度受益。重点推荐:已有成熟 OLED 中间体产能且近年来持续放量的万润股份,以及拟与台湾昱镭光电合资切入发光层、传输层及空穴材料领域的强力新材。● LCP 材料:苹果产业链加持,5G 高频高速需求将打开成长空间液晶高分子(LCP)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液晶相存在的高分子,其在液晶相存在时粘度较低,而在冷却固化后又可以稳定保持形态,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低吸湿性(0.01-0.02%,传统 PI 基材的 1/10)、低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耐化学腐蚀等特点,性能大幅优于传统柔性电路板(FPC)基材聚酰亚胺(PI)。短期看,苹果产业链加持加速渗透率增长;长期看,5G 高频高速需求打开空间苹果产业链加持,LCP 材料渗透率持续增长。2017 年苹果首次在 iPhone 中采用LCP 天线,引发 LCP 软板/天线热潮。相比传统 PI,LCP 基材可一次性多层层压、无需粘结剂,因此厚度更薄、可挠性更出色,可有效利用手机内部狭窄缝隙;另一方面,LCP 基材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更低(两者大小分别与信号传输速度与品质负相关),具有更好的信号传输性能。虽然目前 LCP 成本较高,但在高端机领域,LCP 天线凭借所占空间小、传输性能好两大特点已成为当前趋势,未来有望继续向笔记本、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拓展。据海外机构 iFixit 拆解,iPhone X 中共有 4 个 LCP 软板,分别是 2 组天线、1 组中继线和 1 组 3D Sensing 摄像头模组。其中 LCP 天线单组约 4-5 美元,合计 8-10美元,而在 iPhone 7 中单机 PI 天线价值量仅约 0.4 美元。此外,在 iPhone XS/XSMax 中,单机 LCP 天线数从原来 2 组增加至 3 组。长期看,性能优势决定 LCP 基材将是未来主流。由于 LCP 天线工艺复杂、良品率低、议价能力低、供应厂商少,苹果预计在部分天线组件上用 MPI(改性 PI,相比传统 PI 拥有更好的可挠性和信号传输性能)替代 LCP,因此市场可能担心MPI 对于 LCP 的替代作用侵蚀 LCP 市场空间。从技术上来看,目前 LCP 的相关性能指标仍要优于 MPI,在低频、低层板(1 到 4 层)领域 MPI 性能可以勉强接近 LCP,但一旦在高频或是多层板上,MPI 性能基本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在手机高频高速传输趋势确定背景下,LCP 仍将是未来主流。随着 5G 商用化到来,高频高速传输的需求将打开 LCP 成长空间。由于 2/3/4G的频段分配和 5G 对于大带宽、高容量传输的需求等原因,5G 所用频段将是低频段的 sub-6 GHz 和高频段的毫米波(24.2-52.6 MHz)。毫米波主要应用于高人口密度、大网络容量的热点领域,拥有更大带宽、更高容量、更高传输速率。为匹配5G 的高频高速传输,终端手机同样需要提高带宽、增加数据吞吐,因此对于高频高速天线的需求将持续增长,LCP 作为主流技术,有望打开市场空间。LCP 树脂/膜材料为日企主导,国内厂商致力于技术突破LCP 产业链由上游原材料、FCCL(柔性覆铜板),中游软板制造,下游模组制造构成,其中上游 LCP 树脂/膜为关键原材料,用于软板/天线的 LCP 树脂需进行改性进而成膜,生产技术要求高,目前主要日本村田、可乐丽、住友化学掌握多层板用 LCP 成膜核心技术。目前国内厂商致力于 LCP 树脂/膜技术突破,沃特股份、普利特;近年通过兼并收购,金发科技、宁波聚嘉(未上市)通过自主研发介入LCP 树脂市场,其中金发科技目前已有小批量出口到日本。未来国内厂商若能取得材料技术和客户突破,有望充分受益 5G 浪潮下 LCP 软板/天线的需求增长。●锂电材料:中国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将受益全球汽车电动化大趋势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已定,国内受益政策红利已成规模最大、增速最快市场相比传统汽车,电动汽车不仅能源更加清洁,在驾驶体验和维修保养等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在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凭借电动车强势崛起后,主流汽车厂商经过一段时间的方向选择,纷纷加快电动汽车布局进度。综合来看,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发展的主流趋势。国内新能源车产业受益政策支持,发展速度更是十分迅猛,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也是增速最快的地区。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仅约 4%,未来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受益汽车电动化趋势,全球电池企业加速扩张,国内企业初步确立领先地位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受益全球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需求,全球电池企业纷纷加速扩张。而以 CATL、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电池龙头企业,凭借在锂电池领域的前瞻布局,依托国内巨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以及完备的锂电产业链制造体系,已经在全球电池行业确立初步领先地位,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而在领先电池企业的带动下,国内亦出现了一批领先的锂电池材料企业。材料是电池性能关键,行业整合趋于完成,细分龙头逐步脱颖而出电池材料占比锂电池整体成本的约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隔膜、电解液等,其与电池的性能以及成本密切相关,特别是正极材料,其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安全性等,间接决定了电动车的续航水平和所能获得的补贴等级,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关键材料。受益下游电池行业集中度提升,进入电池龙头供应链的材料厂商份额提升明显,国内电池材料行业竞争格局由前期的无序竞争格局逐步好转,行业回归理性发展。另一方面,2017 年底以来伴随补贴退坡,产业链盈利情况阶段性恶化,行业出清及整合持续进行,行业整体供需格局已经逐步改善,细分龙头依托在技术研发方面持续投入和客户开拓已脱颖而出,未来将分享行业需求的巨大增量。短期看,电动汽车受补贴退坡影响销量下滑,进而影响动力电池与锂电材料出货,但长期看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已定,锂电材料需求无虞。建议重点关注:国内锂电池解液行业龙头新宙邦、天赐材料;国内锂电正极材料标杆企业当升科技;锂电池隔膜行业的龙头企业恩捷股份、星源材质;负极材料全球龙头杉杉股份。2.4、底部向上的行业●轮胎: 行业近年来持续增长,替换市场前景广阔2019 年车市仍处下行趋势,截止第三季度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808.7 万辆和 1837.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 12%和 10.3%。随着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取消对行业的冲击逐步进入尾声,且下游消费者因排放标准换代带来的观望期即将结束(国六排放标准将分区域自 2019 年 7 月 1 日起在各区域逐步推行)。2019年制造业等行业 16%的税率降至 13%,交通运输业等行业 10%的税率降至 9%,国内轮胎需求转好,龙头企业营收均有所增长。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盈利能力稳中有升轮胎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钢丝帘线材料以及炭黑、橡胶助剂等。在轮胎生产中,原材料成本大约占 80%,其中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成本占比分别约为 41.6%、11.8%。2007-2012 年种植的天然橡胶目前已经进入了采割期,全球橡胶开割面积持续增长。由于天胶 70%需求来自于轮胎产品,其需求增速近年来基本稳定,在总体供过于求的格局下,预计橡胶价格仍有望维持低位震荡态势。此外,随着 2018 年的环保政策对供给造成的边际效应逐步趋弱,国内炭黑、促进剂、防老剂等产品价格逐步走弱;原材料价格逐步下降有望带来国内轮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海外设厂规避贸易壁垒,头部企业开启全球化扩张进程。轮胎行业作为中国橡胶工业出口的主要产品,一直遭遇国际贸易壁垒限制。2006年前后,欧美主要市场反倾销事件不断,2014 年的“双反”事件对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其后的中美贸易战中均包含轮胎,2018 年 9 月,美国对价值 2000 亿的中国商品征收 10%关税。2019 年 5 月,美国将所征收的关税从 10%增加到 25%。针对贸易摩擦,中国企业一方面积极应对,诉诸法律,争取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也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突破海外贸易壁垒。目前,国内已有玲珑、赛轮、中策等头部企业在海外设厂,并成为近年来推动增长的重要动力。龙头企业深耕轮胎配套市场进口替代空间广阔,未来销量有望稳步增长。轮胎市场可分为适配新车的配套市场和针对更换需求的替换市场,其中配套市场要求企业在高性能、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投入更多,综合实力更强。韩泰公司 2014 年的数据显示,全球配套与替换市场的比例是 2:1,中国市场是 3:2,发达国家则是 3:7。从当前格局来看,配套市场仍然是内资轮胎品牌的主要短板。目前国内仅玲珑、三角、万力、赛轮等少数企业在配套市场有少许份额;但在壁垒较高的中高端市场或售价 10 万元以上的终端以上车型,内资企业份额仍然较低,巨大的进口替代市场空间尚未被开发。品牌、研发实力突出,并持续在配套市场深耕的企业有望分享轮胎主机配套进口替代红利。按照目前国内乘用车约 2400 万辆计算,大约 2/3 以上的都是超过 10万元的中端以上车型,算上备胎国内尚有 8000 万条的进口替代空间,折合市场空间超过 240 亿人民币(保守以 300 元/条估计)。而国内在配套领域深耕多年的玲珑轮胎当前已打入上汽通用五菱、大众等知名车企供应链,加之近年来部分中端车型配套认证持续进行,未来有望充分分享中高端配套市场国产化红利。●氨纶:行业整合有望加速,龙头企业受益于行业格局改善国内企业产能过剩,产品盈利下滑,中小企业盈利恶化。2018 年国内氨纶产能利用率约为 80%,呈现出产能过剩现象,而后随着年内新乡化纤 4 万吨和山东如意3 万吨氨纶产能的释放,氨纶价格继续下跌,其与原料价差进一步收窄,同时人工成本、环保成本的提升也增加了氨纶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或已处于盈亏平衡之中。新增产能集中于龙头企业,有助加速中小企业出清进程。国内氨纶产能集中度较高,截至目前国内氨纶 CR5 企业产能占比达 62%,且由于氨纶单位投资额较高(通常为 3~4 亿元/万吨)新增产能主要集中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常具有规模优势,氨纶生产成本较低,盈利较强,未来随着新建项目的投产,或所带来的氨纶价格下行,此将导致中小企业盈利进一步恶化,行业出清速度有望加快。华峰氨纶:华峰氨纶是国内氨纶行业龙头企业,产能、品质、技术优势突出。近年来氨纶行业骨干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成本优势进一步体现,伴随环保政策日趋严格,行业洗牌进一步加速,规模实力弱、技术升级慢、运行成本高的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高。公司作为国内氨纶行业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未来伴随重庆子公司 10 万吨(三期 6 万吨,四期4 万吨)差别化氨纶项目投产,公司行业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规模效益将进一步凸显。公司拟重大资产重组注入集团聚氨酯业务,公司主营产品将新增聚氨酯原液、聚酯多元醇和己二酸,从单一氨纶企业成为全球聚氨酯制品龙头,远大前景值得期待。●粘胶:棉花供需或趋紧张,粘胶短纤价格存上涨预期粘胶短纤产能快速扩产,产品盈利下滑,价差已至历史底部2018 年国内粘胶短纤新增产能约 65.5 万吨,产量增量仅 2.7 万吨,产能与产量增量错配,粘胶短纤行业景气下行,粘胶产能呈现出产能过剩局面。截至目前,国内粘胶短纤(1.5D,38 毫米)价格为 11000 元/吨,位于 2%的历史价格分位,短纤-原料价差为 4356 元/吨,亦处于历史较低区域。粘胶价格与棉花相关性较强,静待棉花进入去库存通道棉花与粘胶短纤价格的相关性较强,与粘胶价格走势较为一致,棉花价格目前跌至历史底部区域。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因需求增速放缓,2018 年底以来全球棉花库存呈上行趋势,未来随着需求的修复,静待棉花进入去库存通道。三友化工:三友化工是粘胶短纤、纯碱、有机硅、氯碱多联产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纯碱规模全国第一,粘胶短纤、有机硅产能均位居全国前列,且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主营产品盈利良好,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突出,公司粘胶短纤 2018 年新增 20 万吨高端差别化产品,产能达到 70 万吨,有机硅下游制品种类持续完善,未来成长空间较大。中泰化学:中泰化学是国内氯碱及粘胶短纤行业龙头企业,具备烧碱产能 120 万吨、PVC 产能 173 万吨,粘胶短纤产能 60 万吨,公司“煤炭—热电—氯碱化工—粘胶纤维—粘胶纱”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突出,具备显著成本优势。●添加剂及甜味剂:终端需求有望稳步增长,添加剂及甜味剂市场空间广拓养殖业、食品工业持续发展拉动添加剂需求。常见添加剂包括多种饲用、人用添加剂,如维生素、蛋氨酸、麦芽酚等。饲料用添加剂通常用于提升动物营养健康和养殖利润,人用添加剂通常为了实现防止食物变质、改善食品感官、保持营养、增加品种和方便性等。随着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引发的居民膳食结构改善、消费升级、对饮食健康的认识提高,动物蛋白摄入量的持续提升是长期趋势,食品工业有望升级换代,肉类消费量有望持续增长,进而有效带动添加剂的市场需求。消费习惯改变、饮食健康推广等逐步打开甜味剂需求空间。常见的甜味剂有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这类甜味剂具有在人体内不代谢、不吸收,对热和酸稳定性好等特点。全球糖尿病、肥胖症等相关病症的绝对人数逐步上升,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防治工作有利于甜味剂的市场推广。同时,终端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注重程度伴随经济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膳食均衡、热量摄入等是健康饮食的关键。全球对低热量、零热量的饮食需求保持增长。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防治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有望加速甜味剂产品的终端市场的推广。添加剂及甜味剂主要产品:安赛蜜:安赛蜜是第四代合成甜味剂,目前与第三代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是市场主流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药品中,尤其在饮料领域应用广泛。安赛蜜行业主要生产企业苏州浩波因环保原因面临搬迁、经营状况难以改善,安赛蜜行业有望形成龙头企业与 2-3 家中小型生产企业共存的格局,有望维护良好的行业发展态势。三氯蔗糖:三氯蔗糖作为第五代甜味剂,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三氯蔗糖于 1988年投入市场,是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的甜味剂,甜度可达蔗糖甜度的约 600倍。三氯庶糖具有高甜度、纯正甜味、安全度高等特点,也是目前最理想的甜味剂之一。目前三氯蔗糖行业较为分散,伴随头部企业在产能、工艺、一体化上不断发力,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高。麦芽酚:乙基麦芽酚是最重要的大体量香料产品之一,乙基麦芽酚作为食品增香剂常添加于焙烤食物,冰淇淋和糖果中甲基麦芽酚则是吡啶盐的主要原料,其市场仍处于成长期。蛋氨酸:蛋氨酸是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动物饲料添加剂,饲料中使用蛋氨酸等添加剂对于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蛋氨酸主要应用市场为家禽饲料行业。,蛋氨酸在全球禽类养殖的用量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和印度都具备 100 万吨级别的蛋氨酸市场规模空间。目前蛋氨酸行业供大于求,待终端需求不断成长,行业盈利能力有望提高。VA、VE 等维生素:全球 VA 供给因 BASF 装置开工不及预期 偏紧,同时 BASF6月 VA 生产装置冷却塔再次故障,VA 价格或稳中向上。能特科技和 DSM 在 8 月13 日签订关于购 买能特科技维生素 E 生产工厂-益曼特股份的正式协议,维生素E 全球供应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行业 CR4 将提高至 90%,VE 价格中枢有望逐步向合理水平回归。添加剂及甜味剂行业重点关注金禾实业、新和成:金禾实业是食品添加剂的龙头企业。公司主要合成甜味剂安赛蜜、三氯蔗糖与香料麦芽酚产能均达全球第一,产品下游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安赛蜜行业格局稳定,产品盈利较强;三氯蔗糖与麦芽酚处行业竞争期,公司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建设一体化产业链强化成本优势,推动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的同时保障盈利。随 19年 1500 吨三氯蔗糖、定远一期 5000 吨麦芽酚及三氯蔗糖原料陆续投产,后续定远二期山梨酸钾及其原料规划有序推进,公司有望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深化产业链一体化,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新和成主营营养品、香精香料、新材料等产品,已成为世界四大维生素生产企业之一。营养品方面,VA 因供应受影响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蛋氨酸一期项目已投入生产,二期 25 万吨募投项目已开始建设。香精香料方面,公司芳樟醇、叶醇等系列产品全球市占率名列前茅;在建麦芽酚等产能,可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新材料方面,公司 PPS 与 PPA 处国内领先地位,PPS 二期扩建投产,发展空间广阔。 此外公司拟在黑龙江投资 36 亿元建立生物发酵产业园,其山东工业园也被列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建设项目。……(报告来源:兴业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天地虽大

科技之光丨转基因:将优良“零件”转移到其它物种之中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引子4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隆平高科参股公司杭州瑞丰转基因玉米产品瑞丰125,获得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和西北玉米区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关于转基因的讨论。那么,什么是转基因?为什么人们会这么关注转基因呢?其实,所谓转基因,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目标生物的遗传物质,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农艺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例如,种植大豆的农田容易长杂草,杂草的种类还各不相同,需要定期喷不同类型的除草剂去消灭不同类型的杂草,且不能伤害大豆。这种除草方式不仅喷除草剂次数多,且除草剂的种类也多,花费人力、物力不说,还造成除草剂残留土壤。这时,科学家发现细菌中有一种基因能抵抗一种很容易降解的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于是将这个细菌基因转到大豆上。这样,只需喷洒草甘膦这一种除草剂,不仅不会伤害已转基因的大豆,杂草也能被全部消灭,从而大大降低了大豆田除草的成本和除草剂土壤残留,减少了杂草造成的产量损失,大豆价格也有了大幅降低的空间。基于同样原理,转基因玉米瑞丰125可为我国广大玉米种植户提供高效的田间螟虫控制方案,显著减少有毒农药用量和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帮助农户增收。目前,美国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第一种植大国,转基因作物面积约占全球的40%,市场上70%至80%的加工食品含转基因成分。近几年美国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的转基因普及率维持在90%以上。与非转基因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只增加了1个或几个基因,以及由这些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基因和蛋白质存在于所有食物中,理论上,转基因作物是安全无害的,而事实上至今也没有研究报告证实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更没有带来疾病。只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许多国家要求对转基因生物产品进行标识。美国以前是自愿标识,从2020年1月1日起,美国农业部要求含转基因成分5%以上的食品必须以适当方式标注转基因信息。转基因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先进育种技术,它能实现跨物种的基因转移,按照人的意愿去改变生物基因。世界各地认知差异悬殊,利益取向也不相同,转基因食品带来的争议也在所难免。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不需要过分焦虑和恐慌。客观上来看,转基因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只是时间问题。(科学指导: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肖国樱)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4月13日07版)[责编:邓玉娇][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京韵情

转基因:将优良“零件”转移到其它物种之中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铭俊引子4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隆平高科参股公司杭州瑞丰转基因玉米产品瑞丰125,获得黄淮海夏玉米区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和西北玉米区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关于转基因的讨论。那么,什么是转基因?为什么人们会这么关注转基因呢?其实,所谓转基因,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目标生物的遗传物质,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农艺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例如,种植大豆的农田容易长杂草,杂草的种类还各不相同,需要定期喷不同类型的除草剂去消灭不同类型的杂草,且不能伤害大豆。这种除草方式不仅喷除草剂次数多,且除草剂的种类也多,花费人力、物力不说,还造成除草剂残留土壤。这时,科学家发现细菌中有一种基因能抵抗一种很容易降解的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于是将这个细菌基因转到大豆上。这样,只需喷洒草甘膦这一种除草剂,不仅不会伤害已转基因的大豆,杂草也能被全部消灭,从而大大降低了大豆田除草的成本和除草剂土壤残留,减少了杂草造成的产量损失,大豆价格也有了大幅降低的空间。基于同样原理,转基因玉米瑞丰125可为我国广大玉米种植户提供高效的田间螟虫控制方案,显著减少有毒农药用量和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帮助农户增收。目前,美国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第一种植大国,转基因作物面积约占全球的40%,市场上70%至80%的加工食品含转基因成分。近几年美国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的转基因普及率维持在90%以上。与非转基因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只增加了1个或几个基因,以及由这些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基因和蛋白质存在于所有食物中,理论上,转基因作物是安全无害的,而事实上至今也没有研究报告证实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了食品安全问题,更没有带来疾病。只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许多国家要求对转基因生物产品进行标识。美国以前是自愿标识,从2020年1月1日起,美国农业部要求含转基因成分5%以上的食品必须以适当方式标注转基因信息。转基因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先进育种技术,它能实现跨物种的基因转移,按照人的意愿去改变生物基因。世界各地认知差异悬殊,利益取向也不相同,转基因食品带来的争议也在所难免。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不需要过分焦虑和恐慌。客观上来看,转基因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只是时间问题。(科学指导: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肖国樱)

男与女

2018年地区机采棉脱叶催熟情况调研报告

2018年地区机采棉脱叶催熟情况调研报告棉花机采是棉花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棉花生产成本,解决拾花难、拾花贵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棉花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地区棉花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2018年,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机采棉推广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机采棉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机采棉推广纳入今年地区农业生产的重点工作。据统计,2018年地区主要植棉县市完成机采棉种植模式301万亩,预计实现机采205万亩,均超过地区下达的计划指标。脱叶催熟是机采棉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棉花采收前20~25天,通过喷施化学脱叶剂,可促进棉株叶片提前脱落,减少采收时的杂质含量,降低在籽棉清理加工过程中对皮棉品质的损伤。此项工作得到了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尼牙孜·阿西木同志的高度关注,要求地区农技推广部门认真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确保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地区农技中心组成技术小组,在全地区集中开展脱叶催熟期间深入生产一线,一方面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对采用不同药剂、不同打药方式的机采棉田展开脱叶及催熟效果观察对比及成本效益分析。所到之处,除开展实地调查外,还与当地技术人员和棉花种植户进行探讨交流,总结经验教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2018年地区机采棉脱叶催熟工作开展情况及效果(一)各县市高度重视,脱叶催熟工作开展顺利按照2018年棉花主要成铃期及秋季棉铃成熟吐絮情况,根据机采棉喷施脱叶剂对温度及天气条件的要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做好机采棉脱叶催熟工作的通知》,提出今年喷施脱叶剂的最佳时间段为10月15日~10月25日。各县市高度重视,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部署,并层层召开机采棉脱叶催熟现场会,由技术人员详细讲解相关技术要求,推动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库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筹措资金31680元,在齐满镇齐满2村、墩阔坦镇塔克马克村、牙哈镇蓄奴提村和阿克吾斯塘乡拍孜瓦提村4个村选择合作社流转基本农户土地机采棉地块,设立4个示范点,开展无人机脱叶技术田间示范培训工作。温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机采棉脱叶催熟现场培训工作,就机采棉脱叶药剂选择、最佳施药时间、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技术操作要求进行讲解,总计培训种植大户、农民群众、乡干部、基层技术人员450人次。通过现场培训会,帮助合作社、机采棉种植大户、广大农户了解和掌握机采棉脱叶技术,促进社会化服务公司和种植大户、合作社的合作规范化开展脱叶操作。阿瓦提县以“棉花产业联盟”建设为抓手,以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棉花生产产业升级为目标,9月18日在多浪乡小拜什艾日克村召开机采棉工作推进现场会,对机采棉脱叶催熟及后续的机采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从实际情况看,各县市均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完成了脱叶剂喷施工作,并根据棉花实际的田间长势和吐絮情况,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了适当调整,脱叶催熟效果总体良好。(二)技术指导及时跟进,服务效果显著为确保2018年地区首次大面积推广机采棉取得良好效果,地区农技中心将2016年制定的“阿克苏地区机采棉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修订完善,从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选择、播种技术规范、全程化学调控、水肥管理,到机采棉促早栽培关键技术、化学脱叶催熟技术、机采前的农艺措施准备均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同时,通过“棉花栽培管理月历”,将机采棉不同阶段的管理要求通过文字材料和微信平台推送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扩大技术覆盖面和知晓率。机采棉脱叶催熟期间,针对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关键,对脱叶催熟药剂的种类、药剂特性、用法用量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结合今年秋季气温变化和天气过程,提出脱叶催熟药剂的最佳喷施时间及配药加药程序和田间作业注意事项。在各县市开展脱叶催熟作业密集期,地区农技中心专门组成了技术服务指导小组,会同县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指导,针对长势、保苗株数、棉铃成熟吐絮程度不同的棉田,提出具体的药量配比和施药方法、施药时间调整等具体建议,以期在兼顾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脱叶催熟效果。(三)脱叶催熟效果普遍较好,达到预期目标地区农技中心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服务组于10月20日前后,对地区主要植棉县市机采棉实际脱叶催熟效果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今年各机采棉区脱叶催熟均达到了良好效果。全地区机采棉田平均脱叶率为90.6%,吐絮率达到94.3%,基本符合机械采收要求。如:10月17日,沙库车县德聚人和棉花种植合作社6000亩机采棉田调查脱叶率为89.4%,吐絮率为92.35%;10月18日,新和县尤都斯巴格乡种植大户1000亩棉机采棉脱叶率为91.3%,吐絮率为91.5%:10月21日调查阿瓦提县多浪乡利华棉业流转土地棉花脱叶率92.1%,棉花吐絮率99.2%。地区东部库车车、沙雅、新和县机采棉于10月15日开始采收,西部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温宿县于10月20日开始采收,预计11月10前基本采收完毕。今年地区机采棉脱叶及吐絮效果普遍较好,除喷药时间适宜,药剂选择对路外,主要是9~10月,地区大部以晴好天气为主,气温明显偏高,棉铃成熟良好,喷药期间,大部棉花吐絮率已达30%以上,因而达到了较好的脱叶催熟效果。(四)积极开展棉花脱叶催熟试验研究工作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机采棉脱叶技术,提高脱叶催熟的质量与效果,地区农技术中心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工作:一是不同棉花品种对脱叶剂的敏感性试验。根据地区推荐的主要机采棉品种,选择3种主流的脱叶剂产品,在相同种植管理条件下,对其脱叶催熟效果进行对比观察,为地区选择适宜的机采棉品种提供依据;二是不同脱叶剂品种对长绒棉脱叶催熟效果的试验研究。长绒棉机采目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决,还处于试验阶段,但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脱叶催熟作为长绒棉机采的配套环节,今年地区农技中心就此进行了试验研究;三是开展了机械和无人机喷施脱叶剂效果对比试验。针对目前植保无人机应用普及的现状,为客观评估无人机喷施脱叶剂与机械喷施的效果差异,今年地区农技中心专门开展了对比试验,目前试验结果正在汇总分析过程中。二、2018年地区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应用评价分析(一)脱叶催熟药剂的选择和应用情况目前市售的脱叶剂种类主要有:540g/L敌草隆噻苯隆悬浮剂、8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81%噻苯·敌草隆水分散粒剂、30%或12%噻苯·敌草隆悬浮剂。其中540g/L敌草隆噻苯隆悬浮剂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脱叶剂剂型,其代表产品有德国拜尔公司的脱吐隆,是上一代50%噻苯隆(脱落宝)的换代产品,市场售价约1250元/kg,亩用量12~15克,亩用药成本约15~18元。另外国内生产的如棉海、脱清等均属此类产品,售价约500~600元/kg,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用量稍大;其次是8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代表产品为江苏瑞帮生产的瑞脱隆,因不含除草剂成份,其对棉花的作用主要为脱叶,催熟需配合乙烯利使用,在北疆棉区使用面积较大,今年在地区未见使用;另外12%噻苯·敌草隆悬浮剂是今年地区机采棉种植者选择较多的一类产品,如中农利华的“碧落”等,因有效含量低,价格较低廉,亩用量也较大,一般在60~80ml。除脱叶剂外,为实现催熟效果,均配合乙烯利使用,用量在每亩70~100ml。从今年的情况看,无论采用何种药剂,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二)施药方式及利弊分析长期以来,北疆及一师机采棉喷施脱叶剂均采用自走或拖拉机牵引的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或带分禾器的垂直吊杆喷雾机,少部分使用农用飞机实施脱叶剂喷雾作业。2017年以来,地区机采棉种植区也基本采用此种方式。但2017年以来,随着植保无人机的推广普及,少数棉农开始尝试使用无人机实施脱叶催熟剂喷雾作业,但对其使用效果褒贬不一。2018年,地区机采棉种规模大幅增加,虽然地区相关部门推荐尽可能使用机械喷药方式,以保证脱叶催熟效果,但从实际情况看,有相当机采棉种植户还是选择了无人机喷药方式,对此,地区农技中心技术小组专门就此进行了跟踪调查。1.从喷雾方式上看:今年地区采用喷雾机喷施脱叶剂占到总面积的约50%,其中阿瓦提县基本全部采用喷雾机喷药,沙雅县大部分采用机械喷药,阿克苏市、温宿县喷雾机与无人机作业基本各占一半,而库车县和新和县则使用无人机喷药占比较大。2.从实际效果上看:理论上讲,机械喷雾是较为理想的施药方式,机械喷雾采用吊杆喷头,每个吊杆上有三层喷嘴,可实现上中下均匀喷雾,保证全株叶片着药。同时,机械喷雾亩用水量达到每亩35~45公斤,水量充足,药物稀释均匀,是效果较为成熟可靠的传统喷药方式。而目前使用的无人机基本为小型无人机,携带药液量约8~10公斤,每个架次作业面积6~7亩,每亩喷施药液量仅为1.1~1.2公斤,飞行高度1.5~2米,加之雾滴自上而上自然下落,穿透力较差,喷雾时只能保证上层叶片着药,相比机械方式而言,其药液量和叶片着药率均处于劣势,因此无人机喷药一般需进行二次作业,时间相隔8~10天。但从实际效果看,今年两者差别并不十分明显。分析认为,主要是今年9~10月天气较好,棉花成熟吐絮程度好于往年,棉花叶片自然脱落率较高。因此,机械喷雾的优势在今年并未充分得以体现。3.从操作方便程度和成本上看:机械喷雾机单次携带药液量可达2吨,加药一次作业面积一般为50亩左右。喷雾机携带22个吊杆,作业幅宽15.96米,每次喷药可覆盖7个播幅,大条田作业时效率较高。但遇长势较旺、棉株高大、枝叉交错,特别是倒伏情况严重时,需人工推出作业道,大约增加每亩10元的人工成本。另外在地头转弯调头时,会碾压一部分棉花造成一定损失,面积较小的条田作业时,存在一些问题。无人机喷药作业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因需水量较小,一般无人机公司在提供服务时可随车携带,在地处偏远,水源不便的地方较有优势。同时无人机作业不受地块大小、道路等条件制约,作业时也不会损伤棉株,是许多机采棉种植户选择使用无人机的主要原因;从成本上看,机械喷药一般只需一遍,脱叶剂加乙烯利费用每亩15~18元,作业费每亩8~10元,合计成本每亩23~28元,若需人工推行,成本为每亩33~38元。无人机施药需进行2次作业,用药量较机械喷药方式稍大,费用为22~25元,作业费每次每亩8元,合计成本为每亩40~45元,相比之下,机械喷药略具优势。三、地区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今年秋季天气条件较好,棉花成熟吐絮和脱叶情况好于历年,因此暴露出的问题不多。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思想认识上对机采棉促早栽培重视不够一是在品种选择上,多数棉农仍然倾向于使用高产和高衣分的品种,早熟优质的理念相对缺乏,这与目前的市场导向和优质优价政策未完全落实有关。农户在品种选择上较为随意,一些品种生育期较长,遇到热量条件较差的年份容易出现贪青晚熟,容易影响到脱叶催熟效果,进而造成机采时杂质偏高,浪费加大。二是生产管理上仍然采用手采棉生产管理方式,如播种时间偏晚,水肥过重及化学调控不及时,造成棉花植株高大,田间荫蔽,霜后花比例加大,不利于实现机采棉优质高效目标。(二)喷药时间、药剂用量掌握不够准确一是在脱叶催熟剂喷施时间上,部分机采棉种植户对脱叶催熟作业时间选择不当,对温度和天气要求掌握不到位。不是过早就是过晚,喷施过早,棉花叶片过早脱落干枯,易造成上部棉铃发育不良,过早吐絮影响产量和品质;喷施过晚,因气温偏低造成脱叶效果不佳。二是乙烯利用量不当。喷施脱叶剂时一般均配合乙烯利使用,在发挥脱叶作用的同时,促进不能正常开裂的棉铃提前吐絮,以提高棉花采净率,减少因机采时部分后期成铃无法吐絮而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棉花喷施脱叶剂时观察成熟情况和正常吐絮率,已吐絮40%以上时,每亩使用乙烯利不一般超过70ml,若喷施时间偏早,乙烯利用量还要减少。若棉花长势偏旺,正常吐絮率不足30%,则每亩使用乙烯利可控制在80~100ml,个别长势偏旺、贪青晚熟的棉田可达到100~120ml。今年秋季晴好天气居多,气温偏高,多数存在乙利用量偏大的情况。(三)部分存在喷药操作不够规范的情况从今年实地调查的情况看,无论是采用机械喷药还是采用无人机施药,都存在操作不够规范的现象,导致脱叶催熟效果不理想。一是在加药稀释环节,没有采用二次稀释法配药,按要求将脱叶剂和乙烯利分别配制成母液,然后二次稀释,而是直接将药倒入大药箱中搅拌。二是采用机械喷药的许多因劳力所限,未推出作业道,导致棉株被碾压,造成损失浪费。三是部分无人机喷药不够均匀,存在重喷、漏喷的情况。四、建议(一)大力开展条田规划和土地平整,改善基础条件从2017年起,地区机采棉进入迅猛发展阶段,面积快速扩大,但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无论从机采棉播种、管理、喷施脱叶剂操作、机械采收的质量,条田、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都会对其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条田规划、平整,将零散、不规则的地快归并成整齐的大条田,是提高作业效率、改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根本之道。例如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单一生产主体种植规模,是改善基础条件的有效途径。(二)规范操作、提高喷药质量加强对机采棉种植者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力度,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按照要求的加药、稀释和作业规范进行操作,保障喷药质量。同时,根据喷药时棉花吐絮率、 温度条件、棉株高度和密度,灵活掌握药量。脱叶催熟效果与用药量、喷药时间、喷药均匀性和棉花成熟度有关,要根据棉花长势、气温和密度等灵活掌握用量;在保障脱叶催熟效果的同时,还要兼顾棉花产量与品质,适时调整用量和药物配比。(三)加强对机采棉脱叶技术的试验、研究力度针对地区机采棉种植区域生态条件、棉花生产管理特点,开展与目前喷施方式相配套的脱叶适用药剂选择、最佳喷施剂量、最佳喷施时间等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力度,以实现降低作业成本、提高脱叶催熟效果、实现品质、效益优化的目标。特别是针对无人机这一新型的喷施脱叶催熟剂作业方式,研究不同类型棉花长势的脱叶催熟剂剂型、剂量、两次喷药的合理间隔期,特别是乙烯利的合理使用方法,达到在保障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四)扩大技术服务和培训覆盖率动员农业、农机相关技术人员,在机采棉脱叶催熟作业期间,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发展存在的技术问题,指导机采棉种植户规范操作方法,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发布技术手册、技术要点、现场培训及通过微信平台、农村大喇叭等有效传播载体,普及相关技术知识。来源: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图文编辑:天山植保,转载请注明出处!

可谓至极

上周董监高辞职有点多,8家公司控股股东在减持

来源:反做空研究中心作者|孔祥凯上周是十一月的第一周,已经逐渐步入年底了,许多公司、媒体都已经在回望2020年的坎坷了。我们也是,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2020年的世界彻底变了样,无论是从国际局势还是世界观上,都修正了许多我们过去的错误认识,尤其是对某些西方国家的认识,现在要成熟得多冷静得多。尽管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可能已经很快就要出来,但无论是拜登还是特朗普掌权,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已经下降了不少,即便那些喜欢对美国推崇备至的人士,也开始在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思路,开始真正像人一样活着。中国资本市场步入11月份,已经逐渐步入冷淡期。过去的十一月,也往往是人们被割韭菜比较严重的一个月,我们观察上市公司发现,十一月对上市公司来说,真的问题比较多,比如11月份公布的三季报,基本上就是财报质量比较有问题的一些公司,所以我们看到的财报,真的不太理想。在公司股东减持方面,11月份一共有18家公司股东减持了股份,套现实现了财务自由。只是股市投资者,可能就会受到减持的影响,开始亏空了。十一月第一周,董监高辞职有点多九州通:创始人刘宝林、刘树林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九州通11月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由于年龄原因及考虑到公司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文化体系,两位创始人刘宝林、刘树林在新一届董事会中不再担任董事职务,也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西药、中药、器械为主要经营产品,以医疗机构、批发企业、零售药店为主要客户对象,并为客户提供信息、物流等各项增值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立足于医药健康行业,是中国医药商业领域具有全国性网络的少数几家企业之一,于2010年11月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大连重工:董事长丛红辞职大连重工(SZ002204)11月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于2020年11月4日收到公司董事长丛红先生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丛红先生因退休原因向公司董事会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国家重机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大连重工主要为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环保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成套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淮北矿业:副总经理程真富辞职11月5日晚间,淮北矿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985 淮北矿业)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近日收到公司副总经理程真富先生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程真富先生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淮北矿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民爆产品定点生产企业,公司座落于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前身为淮北矿务局九一〇厂,始建于1969年,1998年改制为安徽雷鸣科化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拉夏贝尔:聘任章丹玲为公司总裁11月4日晚间,ST拉夏(603157.SH)发布公告称,经董事会提名委员会资格审核,董事会同意聘任章丹玲为公司总裁,任期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四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新疆拉夏贝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市场上的品牌风格定位独树一帜,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LaChapelle 获得了市场高度的认可,设计和销售适合都市女性的流行服饰。通达股份:聘任史永伟为公司副总经理通达股份(SZ002560,收盘价:9.24元)11月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聘任史永伟先生为公司副总经理。河南通达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电线电缆生产和研发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公司于2011年3月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简称:通达股份,股票代码:002560。公司占地面积360000平方米,注册资金4.2亿元。是一家专业生产架空导地线、电力电缆、特种电缆的专业厂家。中国中铁:章献辞任公司执行董事中国中铁11月4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2020年11月4日收到章献的书面辞职报告,章献因年龄原因向董事会申请辞去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安全健康环保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章献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资源矿产、金融投资和其他业务于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设在中国北京。作为全球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国中铁连续13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宇信科技:副总经理梁强先生辞职宇信科技(SZ300674,收盘价:39.23元)11月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副总经理梁强先生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梁强先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任副总经理后不再担任公司其他职务。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金融IT服务领军企业,主要从事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包括咨询、软件产品、软件开发和实施、运营维护、系统集成等信息化服务。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全国拥有25家控股子公司和9家参股企业。剑桥科技:公司董事阮志毅辞职剑桥科技(SH603083)11月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于2020年11月3日收到公司董事阮志毅先生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阮志毅先生因个人原因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以及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并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14日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GERALDG WONG,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开发、设计、制作计算机和通信软件,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设备维护等。广信股份:聘任寿王鸽、袁晓明为公司副总经理广信股份(SH603599,收盘价:19.45元)11月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审议通过《关于聘任寿王鸽先生、袁晓明女士为公司副总经理的议案》,任期自2020年11月3日起,至2021年8月26日止(与本届董事会任期截止日相同)。安徽广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农药原药、农药制剂及光气化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二个主要生产厂区,公司于2015年5月13日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603599。公司的主导产品是农药和以光气化产品为主的精细化工中间体,杀菌剂有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除草剂有敌草隆和草甘膦,中间体有邻苯二胺和农药嘧菌酯的中间体水杨腈。海尔智家:董事阎焱辞职海尔智家(SH600690)11月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于2020年11月3日收到公司董事阎焱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阎焱先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阎焱先生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海尔智家为用户提供衣、食、住、娱的智慧全场景解决方案,全面提升用户生活品质,以“云”体验、全链路服务、个性化智慧终端,实现交互、体验、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流程生态平台。广东甘化:更名为甘化科工广东甘化11月4日晚间公告,鉴于公司主营业务已发生重大变化,结合公司发展现状和未来战略方向,公司名称由“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广东甘化科工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由“广东甘化”变更为“甘化科工”。广东甘化科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甘化科工"、股票代码000576),其前身为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形成以电源系统、智能弹药核心零部件为中心的两大军工业务板块;同时参股多家企业涉及电源、制导、半导体板块等。北京科锐:公司控制权拟变更北京科锐11月4日公告,2020年11月2日,秦煤运销通过受让张新育等32名股东所持科锐北方75%股权协议,从而间接控制公司27.11%股权,秦煤运销控股股东付小东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北京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是领先的以技术驱动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及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目前在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等全球市场拥有90+家分支机构,2,0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在超过18个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招聘流程外包、灵活用工、招聘培训、智库专家等服务与解决方案,以及在线猎头、互联网+灵活用工、SaaS简历及薪酬管理等技术平台。新华联:控股股东新华联控股所持约11.60亿股被轮候冻结新华联(SZ000620)11月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公司股份约11.60亿股被轮候冻结,轮候冻结期限为36月。新华联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致力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支柱型产业。公司着力打造文化旅游项目,精做旅游生态圈,现已形成了文化旅游、规划设计、房地产开发、商业、酒店业、建筑业、物业服务、园林景观、旅游服务等多产业布局。亚太药业: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2700万股公司股份被轮候冻结亚太药业(SZ002370)11月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通过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系统查询,获悉公司控股股东浙江亚太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集团”)及其子公司绍兴柯桥亚太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房地产”)所持有的公司股份被轮候冻结,亚太集团及亚太房地产持有的合计2700万股公司股份被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轮候冻结。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浙江亚太制药厂,创办于1989年,位于浙江省绍兴县云集路1152号。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2010年3月16日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医药生产制造业务(包括化学制剂、原料药、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提供医药研发外包(CRO)服务。华斯控股:预计全年亏损2.8亿至4亿元,收深交所关注函11月2日,因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亏损0.93亿元且预计2020年度亏损2.8亿至4亿元,华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斯控股”,002494.SZ)收到了深交所关注函。华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裘皮时尚产业发展为核心,致力于产业整体发展、创新升级和服务平台建设的上市企业,主要从事动物毛皮精深加工、裘皮服装、饰品设计的研发制造。一周8家,控股股东减持有点多振东制药:控股股东与董事长拟减持不超公司6%的股份振东制药(300158)11月3日晚间公告称,控股股东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振东集团”)与一致行动人公司董事长李安平计划未来6个月内,拟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6%的股份。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创立于1993年的振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在“中西制药、保健食品、家护用品、文化旅游、农业科技开发”等大健康领域聚焦发展。是中药材通过GAP、药品、保健食品通过GMP和食品通过QS认证的健康产业集团。哈尔斯: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吕强拟减持不超523.64万股哈尔斯(002615)11月3日晚间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5%以上股东、董事长吕强,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523.64万股(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发行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1.28%)。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前身为浙江哈尔斯工贸有限公司。公司于2011年9月9日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公司始终专注于日用不锈钢真空保温器皿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历经2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专业不锈钢真空保温器皿制造商之一,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伟达: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2%股份高伟达(300465)11月3日晚间公告,控股股东鹰高投资计划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减持不超过893.52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高伟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465),中国领先的金融信息化软件产品和综合服务提供商。高伟达进入金融信息化建设领域以来,向中国金融行业提供全方位软件产品、云计算与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行业咨询及IT管理服务业务。国发股份: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1393.2万股公司股份国发股份(600538)晚间公告称,控股股东朱蓉娟计划自公告日起的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即1393.2万股)。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由广西、西藏、内蒙等民族地区部分企业联合发起,由清华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大专院所参股、合作的从事海水珍珠贝类(合浦南珠)、藻类、甲壳类等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加工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0538)。吉鑫科技: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6%公司股份吉鑫科技11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包士金计划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窗口期不减持),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等方式减持其所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不超过5,864.16万股,减持数量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鑫科技),是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用零部件的领先企业,创立于2003年,主要生产750KW-10MW风力发电机组用轮毂、底座、轴、轴承座等系列产品。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是国内、外著名风电企业的优质供应商。苏试试验: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2%股份苏试试验公告,公司控股股东苏州试验仪器总厂计划自公告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00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和试验服务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领域的领导者之一。2015年1月22日,苏州苏试试验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业内一家上市公司。银龙股份:实控人及大股东拟协议转让不超11.99%股份11月5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实控人谢志峰及大股东谢铁锤将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分别减持不超过5.85%、6.14%股份,合计减持比例达11.99%。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沪市A股公司,股票代码:603969,全称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以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高铁、地铁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轨道交通信息化及装备为三个业务板块。九典制药: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5%股份九典制药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朱志宏及其一致行动人朱志云和朱志纯,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693,600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2.00%);股东段立新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7,040,400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3.00%)。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风景秀丽的长沙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是一家在制剂、原料药、药用辅料和植物提取物全方位布局的综合性制药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这7家公司大股东在减持,出了什么事儿赛诺医疗:四股东拟减持不超公司15%股份11月3日,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股东减持计划公告。公告称,公司前十大股东中的四位股东,拟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合计减持公司股份6150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15%)。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根植于中国,面向全球市场,专注于高端介入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的国际化公司。公司于2007年9月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2018年6月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生产和运营体系,业务涵盖心血管、脑血管、结构性心脏病等介入治疗的重点领域。透景生命:股东拟减持不超4.999%股份透景生命11月3日公告,公司特定股东启明维创(上海)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计划自公告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12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方式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539,795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4.999%)。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公司位于有“中国药谷”之称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透景科技在肿瘤检测、宫颈癌筛查、男性不育和优生优育等多个领域推出了众多系列化创新性产品,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肿瘤标志物和HPV检测领域中检测项目齐全、技术领先的公司。东方通:3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1%公司股份东方通(SZ300379)11月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合计持有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股份19,013,438股(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6.75%)的持股5%以上股东张齐春女士、朱海东先生、朱曼女士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 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2020年11月25日至2021年2月24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竞价交易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不超过281.56万股(即不超过公司股份总额的1%)。兴证全球:基金拟减持五矿资本11月4日晚间,五矿资本发布持股5%以上股东集中竞价减持计划公告。兴证全球基金拟通过其设立并管理的资产管理计划于2020年11月27日至2021年5月25日期间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不超过8996万股五矿资本A股股票(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五矿资本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信托、金融租赁、证券、期货、银行等多个金融牌照,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可以在不同金融牌照公司之间通过客户资源共享及业务共同拓展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有效配合。同时,公司的金融业务与电池材料业务可以相互协同,合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资本运作。宝兰德:多位股东及董事拟合计减持不超6.28%公司股份宝兰德11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控董监高张东晖、赵艳兴等计划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张东晖合计减持不超过250.5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28%。北京宝兰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注于基础软件研发及推广的高新技术软件企业。宝兰德产品线已经覆盖到了基础软件领域的中间件、容器PaaS平台、智能运维和大数据等多个方向。利德曼:股东沈广仟拟减持不超405万股公司股份利德曼(300289)11月4日晚间公告称,持有公司股份2511.1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6.01%,公告中所述公司总股本为剔除回购专用账户中股份数量后的总股本)的股东沈广仟,计划于公告披露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一个月内(2020年11月26日至2020年12月25日),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超过405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1997年11月,于2012年2月16日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289。为一家在生物化学、体外诊断试剂及医疗器械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企业。中国电研:正泰电器拟减持公司不超2%股份中国电研(688128)11月5日晚间公告,持股9.64%的正泰电器计划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不超过809万股,拟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集科研开发、科技服务、科技产业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为一体的国家创新型科技企业。拥有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10个国家重要科技研发平台。上周小股东还算有良心,一周减持的只有3家金种子酒:股东柳林酒业6个月减持公司股份约764.8万股11月3日,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种子酒”)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陕西柳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林酒业”)减持计划完成,6个月减持公司股份约764.8万股,占公司总股份1.16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金种子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前身为阜阳县酒厂,始建于1949年7月,金种子股票于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白酒生产。普通货运(按许可证有效期限经营);包装材料加工、制造与销售;生产白酒所需原辅材料收购;自营和代理各种商品和技术进出口业务。中新赛克: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3.32%公司股份中新赛克(002912)11月3日晚间公告,公司股东上海创芸、上海众诀等计划于未来6个月内,合计减持公司股份数量累计不超过579.65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3.3223%)。深圳市中新赛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新赛克,股票代码002912)成立于2003年,是由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新赛克致力于通信网络和信息网络的智能管理和安全防护、企业的商业智能,为全球客户提供快速、满意的定制化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政府、运营商、行业客户维护信息安全、拓展经营,共创安全、和谐的信息环境。司太立:股东计划减持1.87%公司股份司太立11月3日晚间公告,持有公司股票4,569,656股的股东朗生投资拟自2020年11月4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及大宗交易等上海证券交易所认定的方式减持公司股票不超过4,569,656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87%。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以“聚合生命能量,呵护人类健康”为经营理念,不断丰富X射线造影剂系列产品,已具备产业化能力的产品有碘海醇原料药、碘帕醇原料药、碘佛醇原料药、碘普罗胺原料药、碘克沙醇原料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