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河曲马

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来源: 自媒体《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牵头,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共同发放问卷,选择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院为调研主体。其中,一线城市24.3%,二线城市41.1%,三线城市34.7%;影院规模以500座-1500座中等规模影院为主,合计占77.7%;开业5年以内的影院占五成,5-10年的影院占四成。累计回收有效样本187份,执行时间为2020年4月。疫情爆发以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严重冲击。经过四个月来举国上线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人民生活重回正轨。影剧院在国务院的统一指导安排下,也将复工提上日程。但我们必须看到,影院经营有其特殊性,放映内容上需全国统一排片、盈利模式上上下游联动传导,营销效果上更加依赖群众口碑传播。因此,为迎来影院顺利复工,全面摸排影院现存状况,做好相关复工准备非常关键。尽管疫情给影院带来不小损失,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帮助下,电影业上下游几相关配套部门展现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感人局面,观众并未离场,此时的困境也给我们影院行业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带来机遇。为准确详实地了解因疫情持续影响,影院业的困难、损失、变化调整以人员存续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全面评估疫情后影院业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起组织了本次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院线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大地院线、北京红鲤鱼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横店院线等19家院线。第一部分疫情对影院经营状况的影响及损失评估一、影院处于亏损状态,规模较小影院损失相对较大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下降88%。调研数据显示,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从运营成本看,对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020年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从全国范围看,按全国影院12408家计算,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受访影院平均数,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影院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开业年限的影院亏损情况来看,开业7年以上的老影院和2019年以后新开业影院平均亏损情况较为严重,而4-6年较为成熟的影院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二、放映业一线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压力,或将导致裁员受访187家影院,平均每家专职员工15.4人,兼职员工7.5人,以此推论全国12408 家影院的一线从业人员总数在3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在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的影城,依此也可以判断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外,裁员影院中,2019年新开业的影城有7家,占受访样本中新开业影城的29%,疫情对新影城打击较大。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经营压力将导致影院裁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调研显示万达院线旗下626家影院,已经有部分经营困难影城人员离职,但尚未进行大规模裁员。经求证网传裁员30%的信息并不属实,但就万达影城系近15000人员工来说,平均每月1.3亿元左右的人员成本支出,压力确实较大。但我们可以看到,仍有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度过难关、保存实力,以待未来。三、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近年来影投影管公司发展迅猛,新建影院多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收入均要上交部分到影管公司,单体影院基本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因此影院的存亡更多要看其所属总部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实力。通过对裁员/不裁员影院的亏损状况分析有所发现,裁员确实降低了影院的损失,裁员和减薪影院的亏损额明显低于不裁员影院。不裁员影院中,规模在1500-2000座之间的影院亏损额最大,这一部分影院也是经营成本最高的影院,同时他们也是各地市较为优质的影院,坚持不裁员说明对行业长期信心坚挺,这部分影院的生存状况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四、多数影院预计复工后恢复期需要3-6个月,依靠新片救市恢复营业之后影院会迎来爆发式观影热潮吗?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据我们组织的第一阶段《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观众最希望进影院观看「新片」,这与影院的需求相同。九成以上的影院认为无论是「国产新片」还是「进口新片」都是拉动观众观影的重要因素。而「复映片」只是填补新片短缺空白的手段。但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因为新片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扎堆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以往经验显示,策略良好、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疫情后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何通过「复映片」刺激观众观影欲望?影院建议复映视觉效果震撼的3D、科幻等类型影片,突显影院放映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撬动观众走回电影院的效果。五、预测2020年全年票房将同比减产60%左右根据2019年的月度票房数据模型我们做了一个2020年票房模拟测算。我们分别以6月、8月、10月假定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正常估计,6月复工年票房预估21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6%;8月复工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此模型仅供参考)。调研显示,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全年票房同比减产60%。第二部分放映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对策及措施实施效果一、各地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加大对影院扶持力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政府积极展开调研、出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放映业度过难关。自2月1日以来,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广西省、四川省等地相继出台多项综合政策措施,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租金费用减压、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给予企业纾困引导。调研显示,截止4月初,超过四成的影院表示政策扶持有实质性帮助,已收到包括稳岗补贴、宣传发行补贴、重点项目特殊补贴、免交社保等在内的多方面补贴;有15%的影院表示尚未落实有关政策,或力度较小。二、影院积极展开自救,多种措施刺激行业复苏根据调查,如果将来继续营业,为帮助观众回流,影院拟采取的自主性措施,我们分析总结为五大类:1、加强防疫,增加信心。做好全面消毒及卫生防疫措施、疫情紧急预案,宣传告知,打消观众对卫生、健康方面的疑虑,帮助观众恢复信心,消除恐慌感。2、降低票价,让利观众。采取线上优惠和线下促销的方式,接动观众步入影院,促进二次消费。对于经典老片复映开放免费场,复映初期对不分账票房影片采取低价促销或预约免费观影。3、布阵线上,营销先行。通过影城公众号、当地知名博主、网络自媒体宣传影院恢复营业,全力调动观众观影兴致。加大线上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小程序、抖音、快手等新传播渠道,推广影院复映信息。重点宣传线上商城,突出无接触售卖。4、组织放映、公益行动。22%的影院希望疫情恢复初期政府积极组织包场放映、公益放映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和抗疫题材影片。与银行、商场等进行异业联盟活动,进行资源置换。对复映片组织公益放映,免费邀请抗疫人员、影城会员等观影。5、品质严控、转型升级。影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不会改变,影院的未来是观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影城应深刻考虑经营策略,寻求与消费新潮流新趋势有效结合的改变。第三部分疫情对放映业的长期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一、 疫情持续发展对放映业带来的中长期影响1、恢复期较长。人员密集的影院是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全球疫情严重,短期会给影院复工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即使复工开业,短期内客流量不会明显反弹,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恢复期,影院利润会大幅度降低。2、全年票房收入减少。国内外新片上映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电影市场整体发展以及今年的国内市场票房收入预期,国产及进口影片在生产制作环节断档,造成之后的影院放映内容的「空窗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票房收入都将受到影响。3、运营成本增加。影院无现金流,停业停工导致无收入,同时影院的人员、消毒、安全、卫生等防疫经营成本增加,影院卖品收入一落千丈,再加上必要的升级改造等成本,影城利润很难保障。4、互联网带来发展新变化。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放映形成竞争态势,对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新变化,新可能。影院放映业必须积极考虑融合之措施,积极应对以寻求新机遇。5、中小影院加速迭代。年票房收入处于尾部的中小影院,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调查显示,第一季度收入直接导致全年亏损,今年影院行业会有关门停业、整体收购、公司集体转型等诸多现象出现,部分影院认为此次疫情有可能会加速终端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及优胜劣汰。二、疫情持续发展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1、供给侧和消费侧均面临严峻考验。影视项目停拍,影视剧项目数量急剧下滑传输到上游影响平台方的库存供给。制作、发行方面,许多片方由于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拍摄成本减少,制作周期延长,供给侧下滑对影城的上座率产生影响。消费侧,疫情影响下,公众面临收入降低、娱乐方向转变、聚集社交恐惧等,在观影意愿和行动上也将反映出消极的趋势。2、观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观众观影信心短时期较难回升。未来线上首映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互联网将会逐渐普及。电影出品会部分转移在互联网线上平台,线上文娱产业将全面提速,互联网平台的视频消费会分流部分观影群体。3、电影投资放缓。疫情会导致影视行业固有的产业链条出现脱节,比如影片投资、影院食品、电影周边、商业体内的客群活跃度下降等。疫情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市面上的投资资金。电影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对内容投入将更加慎重。过去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多影院扎堆在同一商圈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重新整合。同时也给房地产、大商业的过度扩张降温。在商业项目中,多方抢标,争抬租金,导致影院经营者给房地产业打工,交高额租金的不理性局面将会遏制。4、行业整合加速。疫情的重击,让行业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更快速的市场整合。加快影院多元化发展,兼并小型影院公司,影院行业洗牌,推进影院专业化建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进度;如何更好地迎合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并有序正向输出引导;如何更好地考虑电影本身产品形态的形式多元和管理多元,是必须考虑的。影院行业经此疫情,会有一轮优胜劣汰,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变化。三、后疫情时期放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自201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年票房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新兴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2019年中国为全球影业增长贡献了5.4%,是世界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影放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9年全国共有超过7万块银幕,并正在经历着优胜劣汰、淘汰冗余产能的行业自我调整优化期。尽管影院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扩张不均衡、竞争能力缺失、盈利压力增大等问题,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影院的放映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竞争活跃、创新能力强,同时积极谋求线上线下整合的优化发展。保持放映业的活力是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电影面向观众服务观众的阵地窗口,是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文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手段,从政策引导、行业倡导等方面规避疫情后行业无序发展,保护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在调整中完成行业转型升级,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电影竞争中占有先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在疫情长尾期业内应积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加强宣传,保护行业信心。专资返还和税收的减免能起到提振行业信心,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政策要及时落实、各地统一,尽一切力量扶持行业,并做好持续扶持较长时间的准备。第二、保护核心竞争力。疫情虽加速淘汰冗余产能,或对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最后一击。但加速行业迭代应平稳有序,避免对核心竞争力造成致命打击和影响。中国虽有47条院线,但经营体量、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完全不同。电影放映市场是全国一盘棋,因此,宏观调控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对疫情后仍坚持营业的影院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2019年放映成绩较好的影院给予一定奖励;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优质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信誉贷款。第三、调节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矛盾。疫情期间影片转向线上放映虽是权宜之计,不具备长期复制可能性。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矛盾在于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各自单行道上。产品本质相同,但商业模式完全互斥,未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生态圈。网络电影本质上是电影,定义为首先在互联网发行的电影,其内容创作规律一致,制作群体也基本重合。因此网络电影应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一样,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发行秩序,统一计算收入。在尊重各自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化解决电影放映窗口期的矛盾问题。第四,协调组织提前入市的新片。疫情后复工初期行业应积极协调组织、合理安排入市新片,以各种方式方法拉动新片提前入市信心。新片是疫情后拉动影院消费的有效的手段,强片新片越早入市,影院疫后恢复期越短,传导到上游制片业、投资界,越快恢复生产信心,才能真正重启电影业。疫情对电影全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院作为终端最直接地体现了损失的严重。但国家出台政策积极扶持电影行业,各大院线的影城也在积极努力应对疫情。4月29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推动我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他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只要广大电影人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再创中国电影新辉煌。」对于影院来说,复工的意义并不在于票房,而是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积极信号,是为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复活迈出第一步。尽管复工尚需等待,但各影院负责人都十分理性,客观看待影院的情况,努力为将来全面复工调整出更合适的节奏。这也正是给院线冷静思考的机会,未来影院可通过升级盈利模式来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我们有信心终会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影院终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文章来源:中国电影出版社图片来源于官方及网络

驚魂島

行业观察丨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来源: 奇点商业资本论《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牵头,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共同发放问卷,选择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院为调研主体。其中,一线城市24.3%,二线城市41.1%,三线城市34.7%;影院规模以500座-1500座中等规模影院为主,合计占77.7%;开业5年以内的影院占五成,5-10年的影院占四成。累计回收有效样本187份,执行时间为2020年4月。疫情爆发以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严重冲击。经过四个月来举国上线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人民生活重回正轨。影剧院在国务院的统一指导安排下,也将复工提上日程。但我们必须看到,影院经营有其特殊性,放映内容上需全国统一排片、盈利模式上上下游联动传导,营销效果上更加依赖群众口碑传播。因此,为迎来影院顺利复工,全面摸排影院现存状况,做好相关复工准备非常关键。尽管疫情给影院带来不小损失,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帮助下,电影业上下游几相关配套部门展现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感人局面,观众并未离场,此时的困境也给我们影院行业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带来机遇。为准确详实地了解因疫情持续影响,影院业的困难、损失、变化调整以人员存续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全面评估疫情后影院业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起组织了本次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院线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大地院线、北京红鲤鱼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横店院线等19家院线。第一部分疫情对影院经营状况的影响及损失评估一、影院处于亏损状态,规模较小影院损失相对较大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下降88%。调研数据显示,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从运营成本看,对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020年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从全国范围看,按全国影院12408家计算,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受访影院平均数,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影院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开业年限的影院亏损情况来看,开业7年以上的老影院和2019年以后新开业影院平均亏损情况较为严重,而4-6年较为成熟的影院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二、放映业一线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压力,或将导致裁员受访187家影院,平均每家专职员工15.4人,兼职员工7.5人,以此推论全国12408 家影院的一线从业人员总数在3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在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的影城,依此也可以判断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外,裁员影院中,2019年新开业的影城有7家,占受访样本中新开业影城的29%,疫情对新影城打击较大。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经营压力将导致影院裁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调研显示万达院线旗下626家影院,已经有部分经营困难影城人员离职,但尚未进行大规模裁员。经求证网传裁员30%的信息并不属实,但就万达影城系近15000人员工来说,平均每月1.3亿元左右的人员成本支出,压力确实较大。但我们可以看到,仍有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度过难关、保存实力,以待未来。三、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近年来影投影管公司发展迅猛,新建影院多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收入均要上交部分到影管公司,单体影院基本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因此影院的存亡更多要看其所属总部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实力。通过对裁员/不裁员影院的亏损状况分析有所发现,裁员确实降低了影院的损失,裁员和减薪影院的亏损额明显低于不裁员影院。不裁员影院中,规模在1500-2000座之间的影院亏损额最大,这一部分影院也是经营成本最高的影院,同时他们也是各地市较为优质的影院,坚持不裁员说明对行业长期信心坚挺,这部分影院的生存状况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四、多数影院预计复工后恢复期需要3-6个月,依靠新片救市恢复营业之后影院会迎来爆发式观影热潮吗?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据我们组织的第一阶段《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观众最希望进影院观看「新片」,这与影院的需求相同。九成以上的影院认为无论是「国产新片」还是「进口新片」都是拉动观众观影的重要因素。而「复映片」只是填补新片短缺空白的手段。但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因为新片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扎堆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以往经验显示,策略良好、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疫情后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何通过「复映片」刺激观众观影欲望?影院建议复映视觉效果震撼的3D、科幻等类型影片,突显影院放映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撬动观众走回电影院的效果。五、预测2020年全年票房将同比减产60%左右根据2019年的月度票房数据模型我们做了一个2020年票房模拟测算。我们分别以6月、8月、10月假定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正常估计,6月复工年票房预估21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6%;8月复工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此模型仅供参考)。调研显示,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全年票房同比减产60%。第二部分放映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对策及措施实施效果一、各地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加大对影院扶持力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政府积极展开调研、出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放映业度过难关。自2月1日以来,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广西省、四川省等地相继出台多项综合政策措施,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租金费用减压、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给予企业纾困引导。调研显示,截止4月初,超过四成的影院表示政策扶持有实质性帮助,已收到包括稳岗补贴、宣传发行补贴、重点项目特殊补贴、免交社保等在内的多方面补贴;有15%的影院表示尚未落实有关政策,或力度较小。二、影院积极展开自救,多种措施刺激行业复苏根据调查,如果将来继续营业,为帮助观众回流,影院拟采取的自主性措施,我们分析总结为五大类:1、加强防疫,增加信心。做好全面消毒及卫生防疫措施、疫情紧急预案,宣传告知,打消观众对卫生、健康方面的疑虑,帮助观众恢复信心,消除恐慌感。2、降低票价,让利观众。采取线上优惠和线下促销的方式,接动观众步入影院,促进二次消费。对于经典老片复映开放免费场,复映初期对不分账票房影片采取低价促销或预约免费观影。3、布阵线上,营销先行。通过影城公众号、当地知名博主、网络自媒体宣传影院恢复营业,全力调动观众观影兴致。加大线上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小程序、抖音、快手等新传播渠道,推广影院复映信息。重点宣传线上商城,突出无接触售卖。4、组织放映、公益行动。22%的影院希望疫情恢复初期政府积极组织包场放映、公益放映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和抗疫题材影片。与银行、商场等进行异业联盟活动,进行资源置换。对复映片组织公益放映,免费邀请抗疫人员、影城会员等观影。5、品质严控、转型升级。影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不会改变,影院的未来是观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影城应深刻考虑经营策略,寻求与消费新潮流新趋势有效结合的改变。第三部分疫情对放映业的长期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一、 疫情持续发展对放映业带来的中长期影响1、恢复期较长。人员密集的影院是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全球疫情严重,短期会给影院复工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即使复工开业,短期内客流量不会明显反弹,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恢复期,影院利润会大幅度降低。2、全年票房收入减少。国内外新片上映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电影市场整体发展以及今年的国内市场票房收入预期,国产及进口影片在生产制作环节断档,造成之后的影院放映内容的「空窗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票房收入都将受到影响。3、运营成本增加。影院无现金流,停业停工导致无收入,同时影院的人员、消毒、安全、卫生等防疫经营成本增加,影院卖品收入一落千丈,再加上必要的升级改造等成本,影城利润很难保障。4、互联网带来发展新变化。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放映形成竞争态势,对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新变化,新可能。影院放映业必须积极考虑融合之措施,积极应对以寻求新机遇。5、中小影院加速迭代。年票房收入处于尾部的中小影院,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调查显示,第一季度收入直接导致全年亏损,今年影院行业会有关门停业、整体收购、公司集体转型等诸多现象出现,部分影院认为此次疫情有可能会加速终端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及优胜劣汰。二、疫情持续发展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1、供给侧和消费侧均面临严峻考验。影视项目停拍,影视剧项目数量急剧下滑传输到上游影响平台方的库存供给。制作、发行方面,许多片方由于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拍摄成本减少,制作周期延长,供给侧下滑对影城的上座率产生影响。消费侧,疫情影响下,公众面临收入降低、娱乐方向转变、聚集社交恐惧等,在观影意愿和行动上也将反映出消极的趋势。2、观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观众观影信心短时期较难回升。未来线上首映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互联网将会逐渐普及。电影出品会部分转移在互联网线上平台,线上文娱产业将全面提速,互联网平台的视频消费会分流部分观影群体。3、电影投资放缓。疫情会导致影视行业固有的产业链条出现脱节,比如影片投资、影院食品、电影周边、商业体内的客群活跃度下降等。疫情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市面上的投资资金。电影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对内容投入将更加慎重。过去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多影院扎堆在同一商圈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重新整合。同时也给房地产、大商业的过度扩张降温。在商业项目中,多方抢标,争抬租金,导致影院经营者给房地产业打工,交高额租金的不理性局面将会遏制。4、行业整合加速。疫情的重击,让行业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更快速的市场整合。加快影院多元化发展,兼并小型影院公司,影院行业洗牌,推进影院专业化建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进度;如何更好地迎合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并有序正向输出引导;如何更好地考虑电影本身产品形态的形式多元和管理多元,是必须考虑的。影院行业经此疫情,会有一轮优胜劣汰,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变化。三、后疫情时期放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自201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年票房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新兴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2019年中国为全球影业增长贡献了5.4%,是世界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影放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9年全国共有超过7万块银幕,并正在经历着优胜劣汰、淘汰冗余产能的行业自我调整优化期。尽管影院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扩张不均衡、竞争能力缺失、盈利压力增大等问题,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影院的放映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竞争活跃、创新能力强,同时积极谋求线上线下整合的优化发展。保持放映业的活力是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电影面向观众服务观众的阵地窗口,是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文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手段,从政策引导、行业倡导等方面规避疫情后行业无序发展,保护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在调整中完成行业转型升级,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电影竞争中占有先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在疫情长尾期业内应积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加强宣传,保护行业信心。专资返还和税收的减免能起到提振行业信心,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政策要及时落实、各地统一,尽一切力量扶持行业,并做好持续扶持较长时间的准备。第二、保护核心竞争力。疫情虽加速淘汰冗余产能,或对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最后一击。但加速行业迭代应平稳有序,避免对核心竞争力造成致命打击和影响。中国虽有47条院线,但经营体量、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完全不同。电影放映市场是全国一盘棋,因此,宏观调控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对疫情后仍坚持营业的影院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2019年放映成绩较好的影院给予一定奖励;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优质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信誉贷款。第三、调节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矛盾。疫情期间影片转向线上放映虽是权宜之计,不具备长期复制可能性。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矛盾在于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各自单行道上。产品本质相同,但商业模式完全互斥,未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生态圈。网络电影本质上是电影,定义为首先在互联网发行的电影,其内容创作规律一致,制作群体也基本重合。因此网络电影应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一样,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发行秩序,统一计算收入。在尊重各自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化解决电影放映窗口期的矛盾问题。第四,协调组织提前入市的新片。疫情后复工初期行业应积极协调组织、合理安排入市新片,以各种方式方法拉动新片提前入市信心。新片是疫情后拉动影院消费的有效的手段,强片新片越早入市,影院疫后恢复期越短,传导到上游制片业、投资界,越快恢复生产信心,才能真正重启电影业。疫情对电影全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院作为终端最直接地体现了损失的严重。但国家出台政策积极扶持电影行业,各大院线的影城也在积极努力应对疫情。4月29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推动我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他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只要广大电影人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再创中国电影新辉煌。」对于影院来说,复工的意义并不在于票房,而是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积极信号,是为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复活迈出第一步。尽管复工尚需等待,但各影院负责人都十分理性,客观看待影院的情况,努力为将来全面复工调整出更合适的节奏。这也正是给院线冷静思考的机会,未来影院可通过升级盈利模式来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我们有信心终会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影院终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文章来源:中国电影出版社图片来源于官方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稿、商务合作请投递:qidian@ifeng.com

其好之也

电影院生存状况报告:一季度票房同比下降近九成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电影家协会27日发布《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去年下降88%。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今年全年票房同比减产60%。据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月开始已入不敷出。调研数据显示,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的票房同比下降87.7%,500座至2000座规模影院的票房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的票房同比下降91.3%。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影城,依此也可以判断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有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渡过难关,保存实力,以待未来。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恢复营业之后影院会迎来爆发式观影热潮吗?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个月至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22%的影院希望疫情恢复初期政府积极组织包场放映、公益放映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和抗疫题材影片,与银行、商场等进行异业联盟活动,对复映片组织公益放映。调查还显示,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放映形成竞争态势,对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但影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不会改变,影院的未来是观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报告认为,疫情加速了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必须考虑电影本身的形式多元,研究民众的消费理念变化,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完)

两髀为肋

关于重返影院,观众究竟咋想的?这篇调研报告给出答案!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蔓延以来,在防控疫情的形势下,休闲娱乐业集体“停摆”,我国电影院也随之暂停营业,至今已两个半月有余。随着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各地陆续推出复工复产规范性要求,但属于非刚需的影院观影,则因为同时受到人员高度聚集、防疫难度大;统一经营、统一排片的行业整体性需求;上游优质片方谨慎观望等因素影响,全面复工仍有待时日。同时,在疫情防控隔离期间,受观众观影习惯由线下转至线上、新片营销宣传活动暂停等因素影响,可以预见“后疫情”时期的长尾效应对电影观众消费群体将持续产生影响。消费者是行业活力的体现,观众是电影生存的根基。疫情过后,观众观影习惯是否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影迷是否会因兴趣发生转移而流失?为全面了解观众的心理状态和对影院观影的意愿变化、系统评估疫情对电影放映市场的影响、发现疫情后行业发展的难点和机遇,从而为行业恢复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中国电影家协会近日联合猫眼研究院组织了一次观众观影意愿问卷调研。本次调研数据来源于猫眼数据平台影院购票观众的有效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1530份,性别、年龄比例及城市分布参照了院线观众的总体分布。其中,受访者男性占比52%,女性占比48%;一线城市占比19%,二线城市占比47%,三四线城市占比34%;25岁以下观众占比36%,25岁及以上观众占比64%。调研报告显示,接近70%的受访者已经处于“正常上班”状态,公众生活正在逐步进入正轨。从线下活动的恢复情况来看,“商场购物”“餐饮”等恢复比例较高,但属于休闲娱乐业的“旅游”“演出”“展览”等显示出了非刚性消费的特质,恢复度较低,尤其是针对演出行业,半数以上受访者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2020年疫情会造成自己收入减少,尤其对月收入万元以下的人员影响较大,而收入万元以下者占总观影人群的比例为81%,这两组数据叠加,意味着八成左右的观众群体将面临生存压力增大,这或将导致他们在恢复期内缩减观看电影等娱乐性开支。调研报告显示,受访对象3月的人均观影量(非影院)为6部。疫情期间公众宅在家中,主要娱乐活动是通过手机、电视等方式观看电影、电视剧,疫情期间人均观影数量大大高于正常年份人均观影数量,这无疑有助于观众观影习惯的培养。从不同人群来看,男性观众在家观看电影的积极性高于女性观众,一线城市高于其他城市。原定于鼠年春节档上映的影片《囧妈》因疫情影响转至线上免费放映,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讨论。从调研结果来看,七成以上受访者有过线上付费观影经历,说明线上观影模式有较高接受度,院线电影、网络电影对于电影观众而言,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线上付费是可以接受的,相比较而言,男性观众更加认同线上付费模式。与影院观影平均票价37元相比,近90%受访者接受的线上观影付费额度在10元以下,其中近70%观众集中在5元以下,观众对线上观影的主要价格需求是比线下影院更加便宜。随着生产生活的逐步恢复,观众也随之调高了影院观影的期待值。3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期待”,38%表示“比较期待”,合计超过七成。这说明影院观影相比较在家观影而言,仍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从人群区分来看,男性观众尤其是年轻男性观众“非常期待”的比例更高,这部分人群将是影院复工后需要有针对性地首先拉动的消费群体。在影院复工初期是否愿意去影院观影,男女性别之间出现较大分歧,45%的男性受访者认为可以去影院观影,而45%的女性受访者则认为不适合去影院观影。鉴于购票选择权多半掌握在女性观众手中这一基本判断,调研报告认为观众大面积回流影院的期待时间点不宜乐观。影院的全面复工,将要结合观众心理的恢复,继续保持观望。那么,何时是观众认为的回到影院的“安全”时机呢?首先,“输入病例”是目前公众最担心的问题,认为目前“不太适合”或“完全不适合”观影的人群中,40%的观众认为要等到“国内疫情基本结束,同时也没有输入型病例”时才能放心观影。从时间点来看,认为目前“不太适合”或“完全不适合”观影的人群中有半数认为,最快5月中旬之前可以到达适合影院观影的时间节点,但有近40%受访者认为最慢要等到9月以后。在影院恢复营业初期,近60%受访者认为“影院的防控措施(测体温、实名登记等)”和“票价的优惠力度”会增加自己观影的冲动,还有40%认为“是否是新片”为重要驱动因素。在票价上,80%以上受访者对30元以下的票价,尤其是21元至30元的价格区间接受度较高。在影厅人数上,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座位数100以上的大厅40人以下观影可以接受;50人至100人之间的影厅控制在30人以下;50人以下的影厅控制在20人以下。在影院营业后,针对“新上映且口碑好的电影”表示“肯定会去”的受访者接近60%;针对重映“经典国产电影”“经典外国电影”表示“肯定会去”的受访者接近20%,这说明新片是拉动影院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一二线城市观众对国内新片上映的期待度更高,在可接受4月去影院观影的人群中,想看国产影片排名前四位的依次为《唐人街探案3》《紧急救援》《姜子牙》和《夺冠》。如何安排协调延期改档的新片有序合理上映、落实政策恢复片方信心,是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全球疫情正处于暴发期,防控管控尚不能放松。在无法预计全球疫情何时得到全面控制的情况下,影院观影作为非刚性消费需求,何时能够全面恢复营业,尚需假以时日耐心等待。影院恢复营业的时机,将服从国家防疫大局,这段蛰伏期是对国内院线和影院应对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但可喜的是,观众仍然热爱电影艺术,可以预见疫情一旦解除,影院观影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优质新片,是观众回归影院的重要拉动力,因此合理有序安排此类影片入市,是影院复工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观众永远是行业的基石,中国电影人应当积极做好准备。拉动观影内需,需要片方、市场、观众的共同努力。附报告全文:疫情影响下的电影行业发展对策研究(一)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自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蔓延,在防控疫情的形势下休闲娱乐业集体“停摆”,电影院也随之暂停营业至今已有两个半月余。随着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各地陆续推出复工复产规范性要求,饭店、商场等民生强关联服务业态逐步恢复营业,而属于非刚需的影院观影,则因为同时受到人员高度聚集、防疫难度大;统一经营、统一排片的行业整体性需求;上游优质片方谨慎观望等因素影响,全面复工仍有待时日。同时,由于在疫情防控隔离期间,观众观影习惯由线下转至线上、新片营销宣传活动暂停等,可以预见后疫情时期的长尾效应对电影观众消费群体将持续产生影响。消费者是行业活力的体现,观众是电影生存的根基。观众观影习惯是否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影迷是否会因兴趣发生转移而流失?为全面了解观众的心理状态和对影院观影的意愿变化,系统评估疫情对电影放映市场的影响,发现疫情后行业发展的难点和机遇,为行业恢复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猫眼研究院组织了本次观众观影意愿问卷调研。本次调研数据来源于猫眼数据平台影院购票观众的有效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1530份,性别、年龄比例及城市分布参照了院线观众的总体分布。线上调研执行时间:2020.03.28-2020.03.30性别比例:男性52%,女性48%城市结构:一线城市19%;二线城市47%;三四线城市34%年龄比例:25岁以下年轻观众36%;25岁及以上年长观众64%第一部分疫情影响下公众生活及心理整体状况一、公众生活处于恢复阶段,接近七成工作恢复正常当前公众工作恢复状况(就业人群)和当前公众线下休闲娱乐活动恢复情况调查统计图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处于“正常上班”状态,公众生活正在逐步进入正轨。从线下活动的恢复情况来看,“商场购物” 恢复度较高,有六成以上的用户身边“商场购物”恢复度在70%以上;其次是“餐饮”,可以预期疫情后餐饮服务行业会迎来反弹增长行情。属于休闲娱乐业的“旅游”“演出”“展览”等显示出了非刚性消费的特质,恢复度较低,尤其是针对演出行业半数以上受访者积极性不高。二、疫情带来收入减少和支出降低预计疫情对2020年收入影响调查统计图大部分受访者认为2020年疫情会给自己造成收入减少,尤其对月收入万元以下的人员影响较大。而收入在万元以下的观影人群占总观影人群的81%,这两组数据叠加,意味着接近八成的观众群体将面临生存压力增大,或将导致在恢复期内缩减娱乐性开支。预计2020年线下支出变化调查统计图由于收入明显降低,大部分受访者对2020年线下消费持比较谨慎的态度,除“运动健身”外,六成左右受访者将减少用于“餐饮消费”“影院观影”“旅游外出”“演出展览”方面的支出。其中影院观影支出的减少比例达到59%。三、公众普遍“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安全感有所提高疫情期间公众心理感受对比调查统计图经过两个月的抗疫,公众对疫情结束的“期待”提升显著,位列3月份公众心理感受首位,焦虑、担忧、难过等情绪均有所下降,随着各地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学,防范和担忧心理尚未完全消除,但总体积极乐观,“安全感”也上升了10%。目前消费者安全感指数和目前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统计图在消费安全感上,受访者对“宅在家里”的安全感最高(87分),其次为“商场购物”(67分)、“聚餐吃饭”(62分),“电影院观影”得分为58分,“外出旅游”最低。在消费信心上受访者对电影院消费的信心得分为62分。总体上看,公众对影院观影的安全感和信心低于餐饮业,但高于旅游业。第二部分疫情恢复期公众观影意愿一、3月份非影院观影人均6部,为隔离状态下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人均观影量变化(非影院)调查统计图3月份人均观影量(非影院)为6部,2月份我们的调研数据是人均观影数量为7部,虽然3月较2月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同一水准,或与多数人复工复产休闲时间减少有关。疫情期间公众宅在家中,主要娱乐活动是通过线上、电视等方式观看电影电视剧,疫情期间人均观影数量大大高于正常年份人均观影数量,这无疑有助于观众观影习惯的培养。3月份不同性别和年龄观众人均观影数量和3月份不同级别城市观众人均观影数量调查统计图从不同人群来看,男性观众在家看电影的积极性高于女性观众,一线城市高于低线城市。二、七成以上受访者过往有线上观影付费经历是否有过线上付费观影经历和线上付费观影接受度调查统计图原定于春节档全国影院上映的新片《囧妈》因疫情影响转至线上免费观影模式,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讨论。线上发行是权宜之计还是会成为趋势,关系影院的重大利益。因此,本次调研中我们针对院线观众进行线上观影方面的问题研究。从调研结果来看,七成以上受访者有过线上付费观影经历,说明线上观影模式有较高接受度,院线电影、网络电影对于电影观众而言,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线上付费是可以接受的。相比较而言,男性观众更加坦言线上付费完全可以接受。单片费用接受范围调查统计图相比较于影院观影平均票价37元左右而言,线上付费观影的成本接受度调研显示,接近九成受访者接受范围在10元以下,其中接近七成观众集中在5元以下。观众对线上观影的价格需求是更加便宜。三、七成受访者期待去影院观影,六成关注影片上映信息去影院观影的期待度调查统计图随着疫情的趋势好转,观众纷纷调高影院观影期待值。3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期待”,38%表示“比较期待”,合计超过七成。说明影院观影相比较在家观影而言,仍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不会因为线上观影的发展而取代影院观影需求。同时,从人群区分来看,男性观众尤其是年轻男性观众“非常期待”的比例更高,愿望更加迫切,这部分人群是影院复工后需要有针对性的首先拉动的消费群体。影院复工消息关注度和影片上映信息关注度调查统计图六成以上受访者“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影院复工和影片上映信息,从影片上映信息获取渠道上,“电影购票网站/APP”是首要渠道,其次是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再次是视频网站,包括长视频网站/APP,如优酷、爱奇艺、腾讯等,还有短视频APP,如抖音、快手等。四、观众恢复影院观影的时机分析目前影院仍应坚持做好防疫应对准备,暂不营业。影院未能复工的主要原因,第一是世界疫情发展还处于上升期,国内新增病例虽然接近归零,但风险仍较大管控措施不能放松;第二是各地疫情风险级别不同,但影院市场经营有统一性特点;第三更主要的原因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观众流量,那么开业损失大于停业,甚至加速影院的迭代。因此观众对回到影院观影的时机预期显得尤为重要。在影院复工初期是否愿意去影院观影,男女性别之间出现较大分歧,四成五的男性受访者认为可以去影院观影,而比例相当的女性受访者认为不适合去影院观影。这表现出女性的安全感需求比男性高。鉴于购票选择权多半掌握在女性观众的手上的基本判断,我们认为观众大面积回流影院的期待时间点不宜乐观。影院的全面复工,将要结合观众心理的恢复继续保持观望。那么我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来了,什么时机是观众认为的回到影院的“安全”时机呢?疫情到什么阶段适合进电影院调查统计图首先,“输入病例”是目前公众最担心的问题。认为目前“不太适合”或“完全不适合”观影的人群中,四成观众认为要等“国内疫情基本结束,同时也没有输入型病例”。适合观影的时间节点调查统计图从时间点来看,认为目前“不太适合”或“完全不适合”观影的人群中半数认为,最快5月中旬之前可以到达适合影院观影的时间节点,但有近四成受访者较为悲观地认为最慢要等到9月份以后。结合国外疫情发展正处于高速暴发期来看,观众回归影院的时间节点不宜预期过早。同时,影院配套消费预计在影院营业初期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调研结果来看,受访者对影院的配套娱乐设施的消费预期,如游戏机、迷你KTV、按摩椅等均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预计影院配套消费变化调查统计图第三部分后疫情时期影院观影驱动因素一、严格的卫生防控措施、优惠票价、新片上映将有助于观众消费影院观影刺激性措施调查统计图在影院恢复营业初期,接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影院的防控措施(测体温、实名登记等)”和“票价的优惠力度”会增加自己看片的冲动,还有四成认为“是否是新片”也是重要驱动因素。在票价上,八成以上受访者对30元以下的票价接受度较高,尤其是21-30元的价格区间接受度较高。从不同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对“31-40元”、低线城市对“11-20元”的接受度更高。在影厅人数上,建议控制在40%以下。根据调研结果,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座位数100以上的大厅40人以下可以接受;50-100之间的厅控制在30人以下;座位数50以下的厅控制在20人以下。二、优质新片将成为观众去影院观影的首选影院复工初期去影院观影的电影类型选择调查统计图对于未来影院营业,“新上映且口碑好的电影”表示“肯定会去”的受访者接近六成;重映“经典国产电影 ”“经典外国电影”表示“肯定会去”的接近两成。这说明新片是拉动影院消费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协调延期改档的新片有序合理上映,落实政策恢复片方信心,是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观众想看的国内影片调查统计图一二线城市观众对国内新片上映期待度更高。根据调研结果来看,春节档影片热度未减,在可接受4月份去影院观影的人群中,想看国内影片排名前四位均为春节档电影,依次为《唐人街探案3》《紧急救援》《姜子牙》和《夺冠》。从所给出的国内新片片单喜好度来看,性别差异会影响新片喜好类型,一二线城市观众对新片上映期待度更高。中国观众想看的国外影片调查统计图年长观众对国外新片的兴趣度更高。在可接受4月份去影院观影的人群中,想看国外新片排名前三位依次为《花木兰》《乔乔的异想世界》和《绝地战警:疾速追击》。从所给出的国外新片片单喜好度来看,年长观众对国外新片喜好度更高。三、观众自发提及的想看片单观众自发提及的想看片单调查统计图观众自发提及利用疫情恢复期想看的经典电影,除了观众熟知的经典电影以外,新作《少年的你》《唐人街探案》榜上有名。建议合理安排有序上映,在满足观众需要的同时,尽量减少因资源扎堆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四、观众建议影院复工后应做好的有关措施1、做好硬件设施及影院环境的消毒工作2、加强卫生管理,及时进行卫生检查3、保持通风,观影厅做到空气流通4、控制观影上座率,保证观影落座距离(如间隔就座)5、疫情结束初期,电影票价进行适当优惠6、观影入场时进行体温检测7、提供防护用品(如一次性口罩、免洗洗手液等)8、保证排片质量9、小吃价格适当降低10、实名制购票检票11、加强观影卫生宣传12、加强排队秩序维护13、提供观影小包间小结国内疫情虽然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全球疫情正处于暴发期,防控管控尚不能放松。在无法预期全球疫情何时得到全面控制的情况下,影院观影作为非“刚性”消费需求,何时能够全面恢复营业,尚需假以时日耐心等待。好在我们的观众并未流失,即使在隔离期间,也选择以线上消费观影的模式观看影片。线上线下观影将形成未来电影的共同生态圈,应该相互谋求和谐的共同利益,共同开发观众市场。随着影院停业时间渐次延长,观众回归影院的意愿表现出愈发强烈的增长趋势,尤其是男性观众。可以预见一旦疫情解除,影院观影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好的新片,是观众回归影院的重要拉动,合理有序安排优质新片入市,是影院复工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调查显示观众并未把免费观影当作是恢复期看电影的基本要求,这说明了观众的成熟。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方式,影院恢复营业的时机,将服从国家大的防疫局势,这段蛰伏期将是对院线和影院应对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观众是行业的基石,我们应积极做好准备,拉动观影内需需要片方、市场、观众的共同努力。中国电影家协会将继续展开电影制片领域、发行放映领域、投资融资领域、观众消费领域等的深度调研,关注及研究后疫情时期电影行业发展变化,为行业应对提供策略依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猫眼研究院 2020年4月

过之

影院生存状况调研:超四成影院或面临关门风险

来源:新浪娱乐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5月27日,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同比去年下降88%。受访187家影院提供数据显示,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全部影院从2月开始入不敷出。 3月底,已有20%影院进行裁员,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3-6个月;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文: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牵头,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共同发放问卷,选择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院为调研主体,其中,一线城市24.3%,二线城市41.1%,三线城市34.7%;影院规模以500座-1500座中等规模影院为主,合计占77.7%;开业5年以内的影院占五成,5-10年的影院占四成。累计回收有效样本187份,执行时间为2020年4月。疫情爆发以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严重冲击。经过四个月来举国上线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人民生活重回正轨。影剧院在国务院的统一指导安排下,也将复工提上日程。但我们必须看到,影院经营有其特殊性,放映内容上需全国统一排片、盈利模式上上下游联动传导,营销效果上更加依赖群众口碑传播。因此,为迎来影院顺利复工,全面摸排影院现存状况,做好相关复工准备非常关键。尽管疫情给影院带来不小损失,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帮助下,电影业上下游几相关配套部门展现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感人局面,观众并未离场,此时的困境也给我们影院行业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带来机遇。为准确详实地了解因疫情持续影响,影院业的困难、损失、变化调整以人员存续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全面评估疫情后影院业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起组织了本次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院线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大地院线、北京红鲤鱼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横店院线等19家院线。第一部分 疫情对影院经营状况的影响及损失评估一、影院处于亏损状态,规模较小影院损失相对较大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下降88%。调研数据显示,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从运营成本看,对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020年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从全国范围看,按全国影院12408家计算 ,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受访影院平均数,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影院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开业年限的影院亏损情况来看,开业7年以上的老影院和2019年以后新开业影院平均亏损情况较为严重,而4-6年较为成熟的影院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二、放映业一线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压力,或将导致裁员受访187家影院,平均每家专职员工15.4人,兼职员工7.5人,以此推论全国12408 家影院的一线从业人员总数在3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在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的影城,依此也可以判断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外,裁员影院中,2019年新开业的影城有7家,占受访样本中新开业影城的29%,疫情对新影城打击较大。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经营压力将导致影院裁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调研显示万达院线旗下626家影院,已经有部分经营困难影城人员离职,但尚未进行大规模裁员。经求证网传裁员30%的信息并不属实,但就万达影城系近15000人员工来说,平均每月1.3亿元左右的人员成本支出,压力确实较大。但我们可以看到,仍有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度过难关、保存实力,以待未来。三、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近年来影投影管公司发展迅猛,新建影院多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收入均要上交部分到影管公司,单体影院基本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因此影院的存亡更多要看其所属总部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实力。通过对裁员/不裁员影院的亏损状况分析有所发现,裁员确实降低了影院的损失,裁员和减薪影院的亏损额明显低于不裁员影院。不裁员影院中,规模在1500-2000座之间的影院亏损额最大,这一部分影院也是经营成本最高的影院,同时他们也是各地市较为优质的影院,坚持不裁员说明对行业长期信心坚挺,这部分影院的生存状况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四、多数影院预计复工后恢复期需要3-6个月,依靠新片救市恢复营业之后影院会迎来爆发式观影热潮吗?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据我们组织的第一阶段《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观众最希望进影院观看“新片”,这与影院的需求相同。九成以上的影院认为无论是“国产新片”还是“进口新片”都是拉动观众观影的重要因素。而“复映片”只是填补新片短缺空白的手段。但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因为新片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扎堆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以往经验显示,策略良好、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疫情后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何通过“复映片”刺激观众观影欲望?影院建议复映视觉效果震撼的3D、科幻等类型影片,突显影院放映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撬动观众走回电影院的效果。五、预测2020年全年票房将同比减产60%左右根据2019年的月度票房数据模型我们做了一个2020年票房模拟测算。我们分别以6月、8月、10月假定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正常估计,6月复工年票房预估21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6%;8月复工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此模型仅供参考)。调研显示,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全年票房同比减产60%。第二部分 放映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对策及措施实施效果一、各地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加大对影院扶持力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政府积极展开调研、出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放映业度过难关。自2月1日以来,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广西省、四川省等地相继出台多项综合政策措施,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租金费用减压、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给予企业纾困引导。调研显示,截止4月初,超过四成的影院表示政策扶持有实质性帮助,已收到包括稳岗补贴、宣传发行补贴、重点项目特殊补贴、免交社保等在内的多方面补贴;有15%的影院表示尚未落实有关政策,或力度较小。二、影院积极展开自救,多种措施刺激行业复苏根据调查,如果将来继续营业,为帮助观众回流,影院拟采取的自主性措施,我们分析总结为五大类:1、加强防疫,增加信心。做好全面消毒及卫生防疫措施、疫情紧急预案,宣传告知,打消观众对卫生、健康方面的疑虑,帮助观众恢复信心,消除恐慌感。2、降低票价,让利观众。采取线上优惠和线下促销的方式,接动观众步入影院,促进二次消费。对于经典老片复映开放免费场,复映初期对不分账票房影片采取低价促销或预约免费观影。3、布阵线上,营销先行。通过影城公众号、当地知名博主、网络自媒体宣传影院恢复营业,全力调动观众观影兴致。加大线上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小程序、抖音、快手等新传播渠道,推广影院复映信息。重点宣传线上商城,突出无接触售卖。4、组织放映、公益行动。22%的影院希望疫情恢复初期政府积极组织包场放映、公益放映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和抗疫题材影片。与银行、商场等进行异业联盟活动,进行资源置换。对复映片组织公益放映,免费邀请抗疫人员、影城会员等观影。5、品质严控、转型升级。影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不会改变,影院的未来是观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影城应深刻考虑经营策略,寻求与消费新潮流新趋势有效结合的改变。第三部分 疫情对放映业的长期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一、 疫情持续发展对放映业带来的中长期影响1、恢复期较长。人员密集的影院是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全球疫情严重,短期会给影院复工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即使复工开业,短期内客流量不会明显反弹,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恢复期,影院利润会大幅度降低。2、全年票房收入减少。国内外新片上映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电影市场整体发展以及今年的国内市场票房收入预期,国产及进口影片在生产制作环节断档,造成之后的影院放映内容的“空窗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票房收入都将受到影响。3、运营成本增加。影院无现金流,停业停工导致无收入,同时影院的人员、消毒、安全、卫生等防疫经营成本增加,影院卖品收入一落千丈,再加上必要的升级改造等成本,影城利润很难保障。4、互联网带来发展新变化。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放映形成竞争态势,对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新变化,新可能。影院放映业必须积极考虑融合之措施,积极应对以寻求新机遇。5、中小影院加速迭代。年票房收入处于尾部的中小影院,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调查显示,第一季度收入直接导致全年亏损,今年影院行业会有关门停业、整体收购、公司集体转型等诸多现象出现,部分影院认为此次疫情有可能会加速终端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及优胜劣汰。二、疫情持续发展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1、供给侧和消费侧均面临严峻考验。影视项目停拍,影视剧项目数量急剧下滑传输到上游影响平台方的库存供给。制作、发行方面,许多片方由于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拍摄成本减少,制作周期延长,供给侧下滑对影城的上座率产生影响。消费侧,疫情影响下,公众面临收入降低、娱乐方向转变、聚集社交恐惧等,在观影意愿和行动上也将反映出消极的趋势。2、观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观众观影信心短时期较难回升。未来线上首映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互联网将会逐渐普及。电影出品会部分转移在互联网线上平台,线上文娱产业将全面提速,互联网平台的视频消费会分流部分观影群体。3、电影投资放缓。疫情会导致影视行业固有的产业链条出现脱节,比如影片投资、影院食品、电影周边、商业体内的客群活跃度下降等。疫情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市面上的投资资金。电影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对内容投入将更加慎重。过去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多影院扎堆在同一商圈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重新整合。同时也给房地产、大商业的过度扩张降温。在商业项目中,多方抢标,争抬租金,导致影院经营者给房地产业打工,交高额租金的不理性局面将会遏制。4、行业整合加速。疫情的重击,让行业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更快速的市场整合。加快影院多元化发展,兼并小型影院公司,影院行业洗牌,推进影院专业化建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进度;如何更好地迎合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并有序正向输出引导;如何更好地考虑电影本身产品形态的形式多元和管理多元,是必须考虑的。影院行业经此疫情,会有一轮优胜劣汰,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变化。三、后疫情时期放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自201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年票房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新兴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2019年中国为全球影业增长贡献了5.4%,是世界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影放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9年全国共有超过7万块银幕,并正在经历着优胜劣汰、淘汰冗余产能的行业自我调整优化期。尽管影院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扩张不均衡、竞争能力缺失、盈利压力增大等问题,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影院的放映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竞争活跃、创新能力强,同时积极谋求线上线下整合的优化发展。保持放映业的活力是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电影面向观众服务观众的阵地窗口,是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文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手段,从政策引导、行业倡导等方面规避疫情后行业无序发展,保护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在调整中完成行业转型升级,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电影竞争中占有先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在疫情长尾期业内应积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加强宣传,保护行业信心。专资返还和税收的减免能起到提振行业信心,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政策要及时落实、各地统一,尽一切力量扶持行业,并做好持续扶持较长时间的准备。第二、保护核心竞争力。疫情虽加速淘汰冗余产能,或对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最后一击。但加速行业迭代应平稳有序,避免对核心竞争力造成致命打击和影响。中国虽有47条院线,但经营体量、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完全不同。电影放映市场是全国一盘棋,因此,宏观调控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对疫情后仍坚持营业的影院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2019年放映成绩较好的影院给予一定奖励;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优质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信誉贷款。第三、调节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矛盾。疫情期间影片转向线上放映虽是权宜之计,不具备长期复制可能性。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矛盾在于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各自单行道上。产品本质相同,但商业模式完全互斥,未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生态圈。网络电影本质上是电影,定义为首先在互联网发行的电影,其内容创作规律一致,制作群体也基本重合。因此网络电影应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一样,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发行秩序,统一计算收入。在尊重各自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化解决电影放映窗口期的矛盾问题。第四,协调组织提前入市的新片。疫情后复工初期行业应积极协调组织、合理安排入市新片,以各种方式方法拉动新片提前入市信心。新片是疫情后拉动影院消费的有效的手段,强片新片越早入市,影院疫后恢复期越短,传导到上游制片业、投资界,越快恢复生产信心,才能真正重启电影业。小结疫情对电影全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院作为终端最直接地体现了损失的严重。但国家出台政策积极扶持电影行业,各大院线的影城也在积极努力应对疫情。4月29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推动我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他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只要广大电影人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再创中国电影新辉煌。”对于影院来说,复工的意义并不在于票房,而是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积极信号,是为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复活迈出第一步。尽管复工尚需等待,但各影院负责人都十分理性,客观看待影院的情况,努力为将来全面复工调整出更合适的节奏。这也正是给院线冷静思考的机会,未来影院可通过升级盈利模式来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我们有信心终会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影院终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文/王丹)中国电影家协会2020年4月

方生方死

电影院生存状况调查:超4成影院或将关门?复工后观众最想看……

日前,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了《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参与此次调研的院线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大地院线、北京红鲤鱼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横店院线等19家院线,共187家电影院。报告称,今年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同比去年下降88%。受访187家影院提供数据显示,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全部影院从2月开始入不敷出。 3月底,已有20%影院进行裁员,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将有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调查显示,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影院即将开门营业,将来影片上映后有多少观众会回到影院看电影呢?受访的半数影院认为,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3-6个月;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前两个月,网上曝光了若影院复工后,会有大批经典老片复映,帮助恢复影院的人气。不过,根据第一阶段的《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观众最希望进影院观看的,仍然是“新片”,这也与影院的需求相同。九成以上的影院认为无论是“国产新片”还是“进口新片”都是拉动观众观影的重要因素,而“复映片”只是填补新片短缺空白的手段。但基于现实情况来讲,在影院复工初期,新片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扎堆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根据以往的经验,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来源:周到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公谁欲与

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出炉 电影行业在蛰伏中蓄势待发

疫情之下,从生产制作到发行放映,电影全行业暂时停摆,进入了“寒冬期”。但《报告》显示,随着疫情逐渐向好,观众纷纷调高影院观影期待值——今年年初,贺岁档电影集体撤档,影视剧组暂停拍摄……此次疫情让电影产业遭受重创。电影院从春节开始暂停营业,如今70多天过去了,根据最新的疫情防控建议,人们手捧爆米花拥抱大银幕的日子,仍要继续等待。近日,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猫眼研究院发布了《疫情影响下的电影行业发展对策研究——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影院停业时间渐次延长,观众回归影院的意愿表现出愈发强烈的增长趋势,可以预见一旦疫情解除,影院观影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登录视频网站播放的院线电影《囧妈》剧照 资料图片线上线下观影将形成未来共同生态圈《报告》显示,疫情初期,人们收入明显降低,大部分受访者对2020年线下消费持比较谨慎的态度,除“运动健身”外,六成左右受访者将减少用于“餐饮消费”“影院观影”“旅游外出”“演出展览”等方面的支出。其中影院观影支出的减少比例达59%。虽然观众对线下的观影信心还没有恢复,但这并没有减少人们对观影的热情,线上观影受到了宅家抗疫的人们的青睐。为了满足人们的观影需求,提升大家在家的观影体验,各大视频网站也应时而动,持续输出优质电影,并免费播放多部优质大片,使得各大视频网站流量上涨,迎来了流量红利期。据相关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在这个最长、最宅的春节假期中,互联网日活跃用户规模、日均用户时长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在线视频行业用户规模较平日上涨17.4%,日人均使用时长超过1.5小时。此外,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在疫情期间的娱乐和文化需求,院线电影《囧妈》《肥龙过江》《大赢家》相继登陆视频网站播放,均收获不错的效果。随着疫情逐渐向好,观众纷纷调高影院观影期待值。3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期待”,38%表示“比较期待”,合计超过七成。说明影院观影仍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不会因为线上观影的发展,而取代影院观影需求。同时,从人群区分来看,男性观众尤其是年轻男性观众“非常期待”的比例更高,愿望更加迫切,这部分人群是影院复工后需要有针对性地首先拉动的消费群体。对此,在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看来,“无论线上线下,都是电影产业整体链条中的一环,二者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从产业发展宏观角度来看,二者应该是优势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生态圈,而不是各自为战,更不是对抗和冲突。实现二者的协调和统一,推动电影产业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语境下健康发展,有赖于更加扎实深入的资源协调和政策建构”。从长远看,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院线电影与网络视听平台的界限将会被进一步打破,线上线下观影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电影《大赢家》海报 资料图片行业全面复工仍待时机受到疫情的影响,从生产制作到发行放映,电影全行业暂时停摆,让电影市场突然进入了“寒冬期”,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春节档院线电影集体撤档,无论对于院线方、发行方还是制片方而言,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导演陈思诚坦言,本来《唐人街探案3》是春节档电影中预售最好的,但疫情突然打乱了节奏,好在疫情期间自己并没有停止创作,一直在做剧本。另一方面,疫情之下,虽然所有剧组暂时停止拍摄,但一些剧组并未解散。有的剧组仍然需要承担已经搭建好的摄影场景费用、前期拍摄费用、停拍期间演职人员的食宿费用,对制片方来说,压力非常大。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透露,“疫情发生时,博纳影业正在筹备新片《冰雪长津湖》,已经准备了九个月,本来准备年初就开机,全部人马已经到位,但疫情一来只能全部停拍,1800人的剧组不得不滞留在丹东,当时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5亿元”。尽管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但是整个影视行业并没有全面复工复产。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指出,“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所面对的挑战不仅是疫情防控,还有如何把控电影项目的有序推进、如何拉动观影、电影行业需要对现行生存模式做出怎样的反思与变革等,都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难题”。如何让停摆了2个多月的电影行业重新走上正轨,恢复往日活力,需要整个行业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于冬认为,“现在一定要把企业管理好、现金管理好,能够自救,尽快谋划下半年的复工复产。大家对影片的拍摄及复工复产要有信心,要对全国电影观众有信心,对优质的电影内容有信心,信心很重要”。不过,对于恢复影院观影的时机,《报告》指出,由于世界疫情发展还处于上升期,国内新增病例虽然接近归零,但风险仍较大,同时各地疫情风险级别不同,但影院市场经营有统一性特点,如果没有足够的观众流量,开业损失将大于停业,甚至加速影院的迭代。因此,目前影院仍应坚持做好防疫应对准备,暂不营业,并要结合观众心理的恢复继续保持观望。相信电影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调整,待全面复工复产后,定能蓄势待发。电影院线需着力提升传统优势当前,复工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内容可放,仅仅靠几部复映影片是很难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的,更何况这些复映影片在视频网站上同样能看到。如果通过视频网站看电影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舒服的话,那么进电影院的意愿就会受到抑制。对未来的消费者而言,怎样解除心理上的戒备,觉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是安全的,这是一个难题。其次,还要有足够的优质内容作支撑,这也是未来影院吸引观众的持久动力和关键所在。在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眼中,电影是“内容为王”的产业,鼓励优质影片的创作,始终是电影行业的重中之重。“未来中国电影产业要逐步恢复,最核心的因素还是不断制作出优质产品。”曾茂军认为,疫情过后,相关管理部门不仅应对优质产品采取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而且应当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奖励,借此恢复行业的信心、激发创作者的动力。陈思诚也认为:“不管怎么样,观众对好内容的需求是一如既往的,是不会变的。”此外,影院也要靠优质服务拉回观众,要以更高的视听体验和更好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影院独有的优势。在闫少非看来,“院线电影在奇观呈现、观众共情、服务体验以及沉浸式的氛围营造等方面,其传统优势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这些也一定是未来院线发挥优势必须着力提升的几个方面”。此外,《报告》还显示,对于未来影院营业的期待,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肯定会去”观看“新上映且口碑好的电影”,近两成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去”观看重映的“经典国产电影”“经典外国电影”。这说明新片是拉动影院消费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协调延期改档的新片有序合理上映,合理有序安排优质新片入市,落实政策恢复片方信心,是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期待,更多反映时代、观照现实的精品力作会随之涌现,更多观众捧着爆米花走向影院的场景成为常态。

浮躁

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七成受访者期待去影院观影

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电影院自春节起全面停止放映,至今尚未复工。4月13日,中国电影节协会发布《疫情影响下的电影行业发展对策研究(一)观众观影意愿调查报告》,详细解读了电影院全面停摆两个半月后,观众走进电影院的观影期待。该调查报告的数据来源为猫眼数据平台,有效样本1530份,男女比例分别为52%和48%,其中36%来自25岁以下年轻观众。该报告中首先调查了观众目前的生活情况。其中有66%的观众已经恢复到正常上班的工作状态,70%的观众已经恢复“商场购物”,是线下休闲生活中恢复情况最高的,而娱乐行业中的“旅游”、“演出”和“展览”等都因为并非生活必须,恢复程度不高,只有不到30%的调查者表示恢复到平时的70%以上。再加上疫情影响下,65%的观众认为今年收入会受影响减少,其中月收入一万元以下的人群影响更大,而全国电影观众中有81%都是这一人群,据该报告推测,“接近八成的观众群体将面临生存压力增大,或将导致在恢复期内缩减娱乐性开支”,其中有59%的受访者将减少影院观影支出。观众的观影热情在疫情期间并没有消失。该报告显示,受访者在3月里人均月观影次数达到6部,在2月达到7部,虽然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在线形式观影,但依然远高于正常时期的人均观影量。同时,其中有73%的受访者进行过付费观影,这说明用户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观影习惯,而且依然能够接受为内容进行付费,也说明“线上观影模式有较高接受度”。不过在线上,跟多的观众更希望单片价格控制在3到10元这一范围内,与目前影院的平均票价37元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现在院线的复工还遥遥无期,不过在该报告中,有72%的观众对院线观影抱有期待,“尤其是年轻男性观众‘非常期待’的比例更高”,说明在线观影并不能完全替代院线观影,而年轻男性观众是院线开业后“需要有针对性的首先拉动的消费群体”。在不同的受访者心中,走进电影院最为合适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其中有42%认为“国内疫情基本结束,同时也没有输入型病例”,才是走进电影院的最佳时期,远超其他情况。如何在影院观影恢复初期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在报告中,“影院的放空措施”、“票价优惠力度”是受访者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分别达到59%和58%。在影厅人数限制上,有超过70%的受访者都认为每个影厅的人数控制在40%以下比较好。优质的新片,也是观众希望走进电影院观影的首选,有55%的受访者表示,肯定回去看“新上映且口碑好的电影”。如何安排撤档、改档的新片重新上映,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重点。报告中表示,想看国内影片排名前四位均为春节档电影,依次为《唐人街探案3》、《紧急救援》、《姜子牙》和《夺冠》,想看国外新片排名前三位依次为《花木兰》、《乔乔的异想世界》和《绝地战警:疾速追击》。在观众自发提及的想看经典片单中,《复仇者联盟》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分列前两位。在报告中,中国电影家协会还提出了13点影院复工后应做好的有关措施的建议,分别是:1、做好硬件设施及影院环境的消毒工作2、加强卫生管理,及时进行卫生检查3、保持通风,观影厅做到空气流通4、控制观影上座率,保证观影落座距离(如间隔就座)5、疫情结束初期,电影票价进行适当优惠6、观影入场时进行体温检测7、提供防护用品(如一次性口罩、免洗洗手液等)8、保证排片质量9、小吃价格适当降低10、实名制购票检票11、加强观影卫生宣传12、加强排队秩序维护13、提供观影小包间报告最后,中国电影家协会认为影院观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非“刚性”需求,“何时全面恢复营业,尚需假以时日耐心等待”,当下应该服从国家的防疫安排,做好准备。未来,线上线下两种不同的观影模式,也应该“建立共同的生态圈,共同开发观众市场”。中国电影家协会也对影院复工后的表现比较乐观,“观众回归影院的意愿表现出愈发强烈的增长趋势,可以预见一旦疫情解除,影院观影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合理有序地安排优质新片入市,是“影院复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性善

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七成受访者期待影院观影

36氪获悉,据猫眼研究院信息,中国电影节协会发布《疫情影响下的电影行业发展对策研究(一)观众观影意愿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受访者在3月里人均月观影次数达到6部,在2月达到7部,虽然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在线形式观影,但依然远高于正常时期的人均观影量。同时,有73%的受访者进行过付费观影,更多观众更希望线上单片价格控制在3到10元这一范围内。此外,有72%的观众对院线观影抱有期待。

井边会

线下娱乐业复工调查(二):电影院面临生死抉择

来源:北京商报全文共2479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如今电影院已连续三个月处于暂停营业状态,且仍无恢复营业的明确时间。持续多月的停业无疑令电影院承受较大的经营负担,亏损更是成为普遍现象。对此,电影院自停业以来便进行多种尝试,售卖零食、优惠预售电影票、出租影厅拍婚纱照等,但相较房租等硬成本,实际效果相对有限,令倒闭、裁员等现象频现。然而,在直面市场挑战时,电影院经营者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在部分推出市场的同时,另一部分则计划趁机逆势扩张,提前抢占市场,这意味着一场行业淘汰赛已正式开启。(图片来源:公告截图)01开业时间未定倒闭、裁员频现曾经人流如梭的电影院,如今一片冷清,尽管少数电影院曾在今年3月短暂地恢复过营业,但因疫情防控仍不能松懈,又迅速关上大门,重新停业。何时才能恢复营业?这想必是不少人关注的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北京市内14家电影院,对方均表示,目前仍在等待进一步通知,在未获得通知前,电影院会继续处于暂停营业状态。持续的停业下,亏损已成电影院的普遍情况。北京市丰台区某电影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停业并失去票房后,电影院便未有收入进账,多月均处于亏损状态,而目前承担的经营成本主要为租金、员工工资等,其中租金虽已通过协商进行了一定数额的减免,但每月仍需支出约20万元。而涉及影院业务的上市公司也未能逃脱亏损,包括被视为院线龙头的万达电影,也在日前公开了一季度预亏5.5亿元至6.5亿元的现状,并称“公司下属影院受疫情影响全部停业,预告期内电影放映收入大幅下降,而固定成本费用支出却较为刚性,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此外,一季度预亏2000万元至2800万元的当代东方也在业绩变动原因中表示,公司影院在2、3月处于闭店状态,使得营业收入下滑。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亏损现状,让部分电影院承受不住经营压力而退出市场。就在十天前,位于天津河西区万象城的橙天嘉禾银河影城永久闭店,这家营业了2752天、放映164847场电影、接待过超413万名观众的电影院正式画上句号。与此同时,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已有2799家影院类相关企业注销或者吊销。仍在坚持的电影院中,也有部分选择裁员来降低压力。其中,影投公司CGV便被曝出计划对兼职以及部分岗位普通正式员工进行裁员,比例大约在30%左右,同时另有多位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其他影投公司也正在采取裁员等方式降低经营负担,而部分二三线城市的电影院现已只保留一两位员工。02卖零食、出租影厅实际效果杯水车薪为了缓解经营挑战,电影院也早已行动起来,首先不可不提的便是曾引起一阵热议的零食生意,包括金逸影城、博纳影院在内,自暂停营业初期便化身为“小卖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或官网等渠道,将店内无法售出同时保质期相对有限的零食、饮料等多种卖品,直接对外销售,少部分产品销售量可超100件。而在做起“小卖部”的生意的同时,电影院也围绕主业预售优惠会员卡、通兑券等产品,以提前获得部分收入。以金逸影城为例,在“北京金逸影城”的官方微信号上,该影城便推出限量的“超前电影预定套餐”,5张电影票囤货价为108元,同城2D/3D普通厅全天可兑换,平均每张电影票只需21.6元,且该套餐还加赠5张五折套餐券,有效期至2021年1月底。相较电影院的“小卖部”生意,优惠电影票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消费者钟雪表示,虽然目前还无法到线下看电影,但可以趁着价格优惠同时有效期相对较长,提前囤积部分电影票,毕竟今后电影院恢复营业后会有多部大片上映,到时便可直接使用。而零食则可以在超市、电商平台直接购买,且价格更加优惠。但影院经理徐先生表示,相较实际经营成本,以上措施所带来的收入只是降低卖品损耗和减少目前值班人员的人力成本支出,在缓解经营压力方面的效果只是杯水车薪,无法起到较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卖部”和优惠电影票之外,现阶段电影院又做起了新的生意,那就是出租影厅供拍摄婚纱照、艺术照等。其中,据大地影院的相关介绍显示,消费698元可获得两小时拍摄时间,以及两杯果茶、1份大桶爆米花和两个衍生品。与此同时,部分仅提供影厅出租,不附赠其他产品或提供拍摄协助的电影院,则将价格设置为每小时100元-300元之间。但从实际反馈来看,真正前来租影厅并进行拍摄的消费者较少。影视传媒行业分析师曾荣认为,“票房在电影院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可达到八成左右,即使如此,正常营业状态下仍有大量电影院仅能维持营收持平,亏损的也不在少数,如今少了大头的票房收入,仅依靠边边角角难以让电影院解决经营困难。”03前景两级分化行业掀起淘汰赛面对如今的形势,电影院的未来究竟会呈现何种样貌?在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建峰看来,在此次冲击下,影院行业较有可能出现并购整合潮,规模相对较大、资金实力较强的影院会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市场规模,而其他竞争力较小的影院,则会被市场淘汰,顺势退出市场。现阶段已有部分公司启动了自己的扩张计划。万达电影日前发布公告称,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43.5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30.45亿元用于新建影院项目、13.05亿元用于补充公司资金流动性及偿还借款。且万达电影在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运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解释称,虽然2020年新冠疫情对电影投资制作端及院线放映端短期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小,预计观众的观影需求将逐步恢复,影城的生产经营将逐步恢复,不改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长期来看,由于疫情加速中小院线的淘汰,影院集中度将显著提高。预计公司将明显受益于集中度的提高,市场前景仍然广阔。无独有偶,上海电影也曾对外透露,该公司也与上影集团、精文投资签署《合资公司合同》,出资8000万元,共同投资设立上影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暂定名,具体以工商登记为准),且后者将通过并购、增资、参股等形式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内的影院进行投资与整合。曾荣表示,“部分承受不住经营压力的电影院,会萌生出售的想法,由此从冲击中脱身,此时的收购价格便会相对较低。但这也存在着风险,毕竟各方均在承受着经营压力,未来电影院恢复营业也需要一个过渡期,若突击过猛也会带来不小的压力,需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