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报告」疫情下的电影行业现状及展望丘陵

「研究报告」疫情下的电影行业现状及展望

作者:马小添 瀚叶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 摘要:疫情对全球电影票房形成重创,已造成预期票房90%以上损失。截至3月18日,全球范围内定档电影延迟上映或撤档,正在拍摄的项目纷纷停拍或推迟。所有计划的改动受影响地区覆盖华语、亚洲、欧美等几乎全球电影市场。疫情对全球院线、电影相关产业、以及影视从业人员造成了严重的身心打击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整个行业面临漫长恢复期。电影计划变动将导致票房流失,并为宣发计划带来风险;但发行窗口期缩短将为流媒体入局制作环节带来机会。电影行业如果能结合消费者的文化吸收、社交与消费需求,开发出新市场和产品,将全速推动行业向新阶段迈进。政府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企业提供资金资源支持,帮助整个行业复元。新技术的应用将会起到辅助作用。未上映及正在上映的院线电影,由于疫情特殊情况,改变上映形式,上线网络视频平台,此举或将改变未来电影产业格局。疫情开拓潜在线上电影市场,推动影视产业未来发展。流媒体或将主导电影行业的潜在发展及走势,其与传统电影市场也共生互利。核心观点全球院线票房受损:全球各大票仓及影视工业主阵地遭重创;尚未完成的影视项目已全面停拍,损失惨重;院线面临政策、行业、市场三方阻力;已上映与未上映电影陷入选择。全球电影相关产业及娱乐行业受疫情打击面临重创:相关行业受到波及,如电影节、主题公园、剧院、画廊等;从业人员受到失业、感染、工作受阻;三方面压力将经历漫长恢复期;行业新空间初现。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和指令加速推进影视行业复元,企业加入援助大军:广电出台疫情下推动行业恢复举措;政府发布电影行业复工指引;政府下拨资金救市;企业积极行动助力行业复苏。疫情有望为电影行业拓展潜在市场,为未来影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疫情将打破发行窗口期规则影响传统发行市场;流媒体从发行放映端进化为生产制作端最终覆盖全产业链;传统电影市场的破与立。01疫情下的全球电影票房02疫情下的电影行业现状03后疫情期的电影行业展望—END—*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死与

行业观察丨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来源: 奇点商业资本论《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牵头,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共同发放问卷,选择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院为调研主体。其中,一线城市24.3%,二线城市41.1%,三线城市34.7%;影院规模以500座-1500座中等规模影院为主,合计占77.7%;开业5年以内的影院占五成,5-10年的影院占四成。累计回收有效样本187份,执行时间为2020年4月。疫情爆发以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严重冲击。经过四个月来举国上线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人民生活重回正轨。影剧院在国务院的统一指导安排下,也将复工提上日程。但我们必须看到,影院经营有其特殊性,放映内容上需全国统一排片、盈利模式上上下游联动传导,营销效果上更加依赖群众口碑传播。因此,为迎来影院顺利复工,全面摸排影院现存状况,做好相关复工准备非常关键。尽管疫情给影院带来不小损失,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帮助下,电影业上下游几相关配套部门展现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感人局面,观众并未离场,此时的困境也给我们影院行业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带来机遇。为准确详实地了解因疫情持续影响,影院业的困难、损失、变化调整以人员存续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全面评估疫情后影院业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起组织了本次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院线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大地院线、北京红鲤鱼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横店院线等19家院线。第一部分疫情对影院经营状况的影响及损失评估一、影院处于亏损状态,规模较小影院损失相对较大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下降88%。调研数据显示,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从运营成本看,对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020年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从全国范围看,按全国影院12408家计算,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受访影院平均数,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影院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开业年限的影院亏损情况来看,开业7年以上的老影院和2019年以后新开业影院平均亏损情况较为严重,而4-6年较为成熟的影院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二、放映业一线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压力,或将导致裁员受访187家影院,平均每家专职员工15.4人,兼职员工7.5人,以此推论全国12408 家影院的一线从业人员总数在3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在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的影城,依此也可以判断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外,裁员影院中,2019年新开业的影城有7家,占受访样本中新开业影城的29%,疫情对新影城打击较大。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经营压力将导致影院裁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调研显示万达院线旗下626家影院,已经有部分经营困难影城人员离职,但尚未进行大规模裁员。经求证网传裁员30%的信息并不属实,但就万达影城系近15000人员工来说,平均每月1.3亿元左右的人员成本支出,压力确实较大。但我们可以看到,仍有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度过难关、保存实力,以待未来。三、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近年来影投影管公司发展迅猛,新建影院多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收入均要上交部分到影管公司,单体影院基本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因此影院的存亡更多要看其所属总部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实力。通过对裁员/不裁员影院的亏损状况分析有所发现,裁员确实降低了影院的损失,裁员和减薪影院的亏损额明显低于不裁员影院。不裁员影院中,规模在1500-2000座之间的影院亏损额最大,这一部分影院也是经营成本最高的影院,同时他们也是各地市较为优质的影院,坚持不裁员说明对行业长期信心坚挺,这部分影院的生存状况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四、多数影院预计复工后恢复期需要3-6个月,依靠新片救市恢复营业之后影院会迎来爆发式观影热潮吗?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据我们组织的第一阶段《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观众最希望进影院观看「新片」,这与影院的需求相同。九成以上的影院认为无论是「国产新片」还是「进口新片」都是拉动观众观影的重要因素。而「复映片」只是填补新片短缺空白的手段。但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因为新片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扎堆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以往经验显示,策略良好、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疫情后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何通过「复映片」刺激观众观影欲望?影院建议复映视觉效果震撼的3D、科幻等类型影片,突显影院放映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撬动观众走回电影院的效果。五、预测2020年全年票房将同比减产60%左右根据2019年的月度票房数据模型我们做了一个2020年票房模拟测算。我们分别以6月、8月、10月假定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正常估计,6月复工年票房预估21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6%;8月复工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此模型仅供参考)。调研显示,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全年票房同比减产60%。第二部分放映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对策及措施实施效果一、各地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加大对影院扶持力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政府积极展开调研、出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放映业度过难关。自2月1日以来,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广西省、四川省等地相继出台多项综合政策措施,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租金费用减压、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给予企业纾困引导。调研显示,截止4月初,超过四成的影院表示政策扶持有实质性帮助,已收到包括稳岗补贴、宣传发行补贴、重点项目特殊补贴、免交社保等在内的多方面补贴;有15%的影院表示尚未落实有关政策,或力度较小。二、影院积极展开自救,多种措施刺激行业复苏根据调查,如果将来继续营业,为帮助观众回流,影院拟采取的自主性措施,我们分析总结为五大类:1、加强防疫,增加信心。做好全面消毒及卫生防疫措施、疫情紧急预案,宣传告知,打消观众对卫生、健康方面的疑虑,帮助观众恢复信心,消除恐慌感。2、降低票价,让利观众。采取线上优惠和线下促销的方式,接动观众步入影院,促进二次消费。对于经典老片复映开放免费场,复映初期对不分账票房影片采取低价促销或预约免费观影。3、布阵线上,营销先行。通过影城公众号、当地知名博主、网络自媒体宣传影院恢复营业,全力调动观众观影兴致。加大线上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小程序、抖音、快手等新传播渠道,推广影院复映信息。重点宣传线上商城,突出无接触售卖。4、组织放映、公益行动。22%的影院希望疫情恢复初期政府积极组织包场放映、公益放映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和抗疫题材影片。与银行、商场等进行异业联盟活动,进行资源置换。对复映片组织公益放映,免费邀请抗疫人员、影城会员等观影。5、品质严控、转型升级。影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不会改变,影院的未来是观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影城应深刻考虑经营策略,寻求与消费新潮流新趋势有效结合的改变。第三部分疫情对放映业的长期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一、 疫情持续发展对放映业带来的中长期影响1、恢复期较长。人员密集的影院是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全球疫情严重,短期会给影院复工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即使复工开业,短期内客流量不会明显反弹,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恢复期,影院利润会大幅度降低。2、全年票房收入减少。国内外新片上映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电影市场整体发展以及今年的国内市场票房收入预期,国产及进口影片在生产制作环节断档,造成之后的影院放映内容的「空窗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票房收入都将受到影响。3、运营成本增加。影院无现金流,停业停工导致无收入,同时影院的人员、消毒、安全、卫生等防疫经营成本增加,影院卖品收入一落千丈,再加上必要的升级改造等成本,影城利润很难保障。4、互联网带来发展新变化。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放映形成竞争态势,对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新变化,新可能。影院放映业必须积极考虑融合之措施,积极应对以寻求新机遇。5、中小影院加速迭代。年票房收入处于尾部的中小影院,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调查显示,第一季度收入直接导致全年亏损,今年影院行业会有关门停业、整体收购、公司集体转型等诸多现象出现,部分影院认为此次疫情有可能会加速终端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及优胜劣汰。二、疫情持续发展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1、供给侧和消费侧均面临严峻考验。影视项目停拍,影视剧项目数量急剧下滑传输到上游影响平台方的库存供给。制作、发行方面,许多片方由于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拍摄成本减少,制作周期延长,供给侧下滑对影城的上座率产生影响。消费侧,疫情影响下,公众面临收入降低、娱乐方向转变、聚集社交恐惧等,在观影意愿和行动上也将反映出消极的趋势。2、观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观众观影信心短时期较难回升。未来线上首映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互联网将会逐渐普及。电影出品会部分转移在互联网线上平台,线上文娱产业将全面提速,互联网平台的视频消费会分流部分观影群体。3、电影投资放缓。疫情会导致影视行业固有的产业链条出现脱节,比如影片投资、影院食品、电影周边、商业体内的客群活跃度下降等。疫情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市面上的投资资金。电影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对内容投入将更加慎重。过去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多影院扎堆在同一商圈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重新整合。同时也给房地产、大商业的过度扩张降温。在商业项目中,多方抢标,争抬租金,导致影院经营者给房地产业打工,交高额租金的不理性局面将会遏制。4、行业整合加速。疫情的重击,让行业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更快速的市场整合。加快影院多元化发展,兼并小型影院公司,影院行业洗牌,推进影院专业化建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进度;如何更好地迎合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并有序正向输出引导;如何更好地考虑电影本身产品形态的形式多元和管理多元,是必须考虑的。影院行业经此疫情,会有一轮优胜劣汰,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变化。三、后疫情时期放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自201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年票房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新兴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2019年中国为全球影业增长贡献了5.4%,是世界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影放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9年全国共有超过7万块银幕,并正在经历着优胜劣汰、淘汰冗余产能的行业自我调整优化期。尽管影院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扩张不均衡、竞争能力缺失、盈利压力增大等问题,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影院的放映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竞争活跃、创新能力强,同时积极谋求线上线下整合的优化发展。保持放映业的活力是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电影面向观众服务观众的阵地窗口,是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文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手段,从政策引导、行业倡导等方面规避疫情后行业无序发展,保护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在调整中完成行业转型升级,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电影竞争中占有先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在疫情长尾期业内应积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加强宣传,保护行业信心。专资返还和税收的减免能起到提振行业信心,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政策要及时落实、各地统一,尽一切力量扶持行业,并做好持续扶持较长时间的准备。第二、保护核心竞争力。疫情虽加速淘汰冗余产能,或对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最后一击。但加速行业迭代应平稳有序,避免对核心竞争力造成致命打击和影响。中国虽有47条院线,但经营体量、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完全不同。电影放映市场是全国一盘棋,因此,宏观调控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对疫情后仍坚持营业的影院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2019年放映成绩较好的影院给予一定奖励;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优质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信誉贷款。第三、调节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矛盾。疫情期间影片转向线上放映虽是权宜之计,不具备长期复制可能性。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矛盾在于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各自单行道上。产品本质相同,但商业模式完全互斥,未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生态圈。网络电影本质上是电影,定义为首先在互联网发行的电影,其内容创作规律一致,制作群体也基本重合。因此网络电影应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一样,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发行秩序,统一计算收入。在尊重各自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化解决电影放映窗口期的矛盾问题。第四,协调组织提前入市的新片。疫情后复工初期行业应积极协调组织、合理安排入市新片,以各种方式方法拉动新片提前入市信心。新片是疫情后拉动影院消费的有效的手段,强片新片越早入市,影院疫后恢复期越短,传导到上游制片业、投资界,越快恢复生产信心,才能真正重启电影业。疫情对电影全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院作为终端最直接地体现了损失的严重。但国家出台政策积极扶持电影行业,各大院线的影城也在积极努力应对疫情。4月29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推动我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他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只要广大电影人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再创中国电影新辉煌。」对于影院来说,复工的意义并不在于票房,而是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积极信号,是为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复活迈出第一步。尽管复工尚需等待,但各影院负责人都十分理性,客观看待影院的情况,努力为将来全面复工调整出更合适的节奏。这也正是给院线冷静思考的机会,未来影院可通过升级盈利模式来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我们有信心终会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影院终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文章来源:中国电影出版社图片来源于官方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稿、商务合作请投递:qidian@ifeng.com

崔适

深度研究报告|2019年网络电影行业报告

1月2日,爱奇艺发布了《2019网络电影行业的报告》。《报告》在数据化主要分析了当前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内容创作趋势、行业结构升级、平台服务、营销方法论7大方面。今天我们就从爱奇艺来看网络电影行业。1月2日,爱奇艺发布了《2019网络电影行业的报告》。《报告》在数据化主要分析了当前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内容创作趋势、行业结构升级、平台服务、营销方法论7大方面。今天我们就从爱奇艺来看网络电影行业。融合裂变 | 网络视频市场环境分析从宏观市场环境看,网络视频用户规模释放更广阔发展空间,网络视频用户规模7.59亿,其中长视频用户规模达6.39亿,占网民整体的74.7%,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近90%;在付费市场环境看,用户对内容的付费意愿持续提升;从电影市场环境看,用户线上观影需求持续增长,女性和熟龄用户成为线上观影用户增长点,未来具有巨大市场环境;从科技环境上看,互联网视频的颠覆式创新近在眼前,5G时代成为新的消费动力;从政策环境看:新政新规为精品力作保驾护航,行业积极响应。U型转弯 | 网络电影行业发展分析在市场产能概况上,整体上限量减少,播放表现持续上升。网络电影市场经历爆发性增长后趋于冷静,19年整体上线量同比下降49%,但播放表现仍稳步提升,全年累计正片播放同比提升24%。19年在网络电影投资成本达到300万以上的影片数量占比48%,投资成本达到1000万的影片有18部。随着会员服务收入成为视频网站主要收入来源。网络电影的偏方收益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视频平台概况:网络电影用户愈发集中爱优腾三家平台,爱奇艺提质降量成效突出,腾讯视频发力明显,优酷在19年上线量占比及累计正片播放占比均有下降。以匠心守初心 | 内容创作趋势分析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电影工业制作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才与专业团队加入网络电影的创作,将故事创意、视听语言、独特的电影美学带入精品网络电影的开发和制作中,带来网络电影从类型题材创新到摄录美服化道质感的全面提升。内容创作更关注当下,聚焦现实题材和真实故事,挖掘真实故事中的情感张力。ip衍生网络电影系列化趋势在19年更加明显,越来越多影响力和辐射力度高的优质ip开发成网络电影。海纳百川 | 行业结构升级分析网络电影市场为新人导演提供了更多机会,越来越多专业院校培养的导演加入网络电影市场。网络电影市场为也来越多的导演人才提供了发展空间。此外,传统影视公司入局,推动行业结构升级。下载本报告完整版或查看更多行业报告,请登录【发现报告】官网

历物之意

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来源: 自媒体《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牵头,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共同发放问卷,选择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院为调研主体。其中,一线城市24.3%,二线城市41.1%,三线城市34.7%;影院规模以500座-1500座中等规模影院为主,合计占77.7%;开业5年以内的影院占五成,5-10年的影院占四成。累计回收有效样本187份,执行时间为2020年4月。疫情爆发以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严重冲击。经过四个月来举国上线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人民生活重回正轨。影剧院在国务院的统一指导安排下,也将复工提上日程。但我们必须看到,影院经营有其特殊性,放映内容上需全国统一排片、盈利模式上上下游联动传导,营销效果上更加依赖群众口碑传播。因此,为迎来影院顺利复工,全面摸排影院现存状况,做好相关复工准备非常关键。尽管疫情给影院带来不小损失,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帮助下,电影业上下游几相关配套部门展现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感人局面,观众并未离场,此时的困境也给我们影院行业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带来机遇。为准确详实地了解因疫情持续影响,影院业的困难、损失、变化调整以人员存续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全面评估疫情后影院业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起组织了本次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院线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大地院线、北京红鲤鱼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横店院线等19家院线。第一部分疫情对影院经营状况的影响及损失评估一、影院处于亏损状态,规模较小影院损失相对较大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下降88%。调研数据显示,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从运营成本看,对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020年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从全国范围看,按全国影院12408家计算,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受访影院平均数,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影院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开业年限的影院亏损情况来看,开业7年以上的老影院和2019年以后新开业影院平均亏损情况较为严重,而4-6年较为成熟的影院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二、放映业一线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压力,或将导致裁员受访187家影院,平均每家专职员工15.4人,兼职员工7.5人,以此推论全国12408 家影院的一线从业人员总数在3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在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的影城,依此也可以判断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外,裁员影院中,2019年新开业的影城有7家,占受访样本中新开业影城的29%,疫情对新影城打击较大。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经营压力将导致影院裁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调研显示万达院线旗下626家影院,已经有部分经营困难影城人员离职,但尚未进行大规模裁员。经求证网传裁员30%的信息并不属实,但就万达影城系近15000人员工来说,平均每月1.3亿元左右的人员成本支出,压力确实较大。但我们可以看到,仍有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度过难关、保存实力,以待未来。三、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近年来影投影管公司发展迅猛,新建影院多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收入均要上交部分到影管公司,单体影院基本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因此影院的存亡更多要看其所属总部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实力。通过对裁员/不裁员影院的亏损状况分析有所发现,裁员确实降低了影院的损失,裁员和减薪影院的亏损额明显低于不裁员影院。不裁员影院中,规模在1500-2000座之间的影院亏损额最大,这一部分影院也是经营成本最高的影院,同时他们也是各地市较为优质的影院,坚持不裁员说明对行业长期信心坚挺,这部分影院的生存状况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四、多数影院预计复工后恢复期需要3-6个月,依靠新片救市恢复营业之后影院会迎来爆发式观影热潮吗?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据我们组织的第一阶段《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观众最希望进影院观看「新片」,这与影院的需求相同。九成以上的影院认为无论是「国产新片」还是「进口新片」都是拉动观众观影的重要因素。而「复映片」只是填补新片短缺空白的手段。但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因为新片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扎堆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以往经验显示,策略良好、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疫情后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何通过「复映片」刺激观众观影欲望?影院建议复映视觉效果震撼的3D、科幻等类型影片,突显影院放映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撬动观众走回电影院的效果。五、预测2020年全年票房将同比减产60%左右根据2019年的月度票房数据模型我们做了一个2020年票房模拟测算。我们分别以6月、8月、10月假定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正常估计,6月复工年票房预估21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6%;8月复工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此模型仅供参考)。调研显示,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全年票房同比减产60%。第二部分放映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对策及措施实施效果一、各地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加大对影院扶持力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政府积极展开调研、出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放映业度过难关。自2月1日以来,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广西省、四川省等地相继出台多项综合政策措施,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租金费用减压、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给予企业纾困引导。调研显示,截止4月初,超过四成的影院表示政策扶持有实质性帮助,已收到包括稳岗补贴、宣传发行补贴、重点项目特殊补贴、免交社保等在内的多方面补贴;有15%的影院表示尚未落实有关政策,或力度较小。二、影院积极展开自救,多种措施刺激行业复苏根据调查,如果将来继续营业,为帮助观众回流,影院拟采取的自主性措施,我们分析总结为五大类:1、加强防疫,增加信心。做好全面消毒及卫生防疫措施、疫情紧急预案,宣传告知,打消观众对卫生、健康方面的疑虑,帮助观众恢复信心,消除恐慌感。2、降低票价,让利观众。采取线上优惠和线下促销的方式,接动观众步入影院,促进二次消费。对于经典老片复映开放免费场,复映初期对不分账票房影片采取低价促销或预约免费观影。3、布阵线上,营销先行。通过影城公众号、当地知名博主、网络自媒体宣传影院恢复营业,全力调动观众观影兴致。加大线上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小程序、抖音、快手等新传播渠道,推广影院复映信息。重点宣传线上商城,突出无接触售卖。4、组织放映、公益行动。22%的影院希望疫情恢复初期政府积极组织包场放映、公益放映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和抗疫题材影片。与银行、商场等进行异业联盟活动,进行资源置换。对复映片组织公益放映,免费邀请抗疫人员、影城会员等观影。5、品质严控、转型升级。影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不会改变,影院的未来是观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影城应深刻考虑经营策略,寻求与消费新潮流新趋势有效结合的改变。第三部分疫情对放映业的长期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一、 疫情持续发展对放映业带来的中长期影响1、恢复期较长。人员密集的影院是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全球疫情严重,短期会给影院复工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即使复工开业,短期内客流量不会明显反弹,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恢复期,影院利润会大幅度降低。2、全年票房收入减少。国内外新片上映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电影市场整体发展以及今年的国内市场票房收入预期,国产及进口影片在生产制作环节断档,造成之后的影院放映内容的「空窗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票房收入都将受到影响。3、运营成本增加。影院无现金流,停业停工导致无收入,同时影院的人员、消毒、安全、卫生等防疫经营成本增加,影院卖品收入一落千丈,再加上必要的升级改造等成本,影城利润很难保障。4、互联网带来发展新变化。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放映形成竞争态势,对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新变化,新可能。影院放映业必须积极考虑融合之措施,积极应对以寻求新机遇。5、中小影院加速迭代。年票房收入处于尾部的中小影院,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调查显示,第一季度收入直接导致全年亏损,今年影院行业会有关门停业、整体收购、公司集体转型等诸多现象出现,部分影院认为此次疫情有可能会加速终端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及优胜劣汰。二、疫情持续发展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1、供给侧和消费侧均面临严峻考验。影视项目停拍,影视剧项目数量急剧下滑传输到上游影响平台方的库存供给。制作、发行方面,许多片方由于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拍摄成本减少,制作周期延长,供给侧下滑对影城的上座率产生影响。消费侧,疫情影响下,公众面临收入降低、娱乐方向转变、聚集社交恐惧等,在观影意愿和行动上也将反映出消极的趋势。2、观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观众观影信心短时期较难回升。未来线上首映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互联网将会逐渐普及。电影出品会部分转移在互联网线上平台,线上文娱产业将全面提速,互联网平台的视频消费会分流部分观影群体。3、电影投资放缓。疫情会导致影视行业固有的产业链条出现脱节,比如影片投资、影院食品、电影周边、商业体内的客群活跃度下降等。疫情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市面上的投资资金。电影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对内容投入将更加慎重。过去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多影院扎堆在同一商圈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重新整合。同时也给房地产、大商业的过度扩张降温。在商业项目中,多方抢标,争抬租金,导致影院经营者给房地产业打工,交高额租金的不理性局面将会遏制。4、行业整合加速。疫情的重击,让行业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更快速的市场整合。加快影院多元化发展,兼并小型影院公司,影院行业洗牌,推进影院专业化建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进度;如何更好地迎合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并有序正向输出引导;如何更好地考虑电影本身产品形态的形式多元和管理多元,是必须考虑的。影院行业经此疫情,会有一轮优胜劣汰,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变化。三、后疫情时期放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自201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年票房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新兴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2019年中国为全球影业增长贡献了5.4%,是世界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影放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9年全国共有超过7万块银幕,并正在经历着优胜劣汰、淘汰冗余产能的行业自我调整优化期。尽管影院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扩张不均衡、竞争能力缺失、盈利压力增大等问题,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影院的放映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竞争活跃、创新能力强,同时积极谋求线上线下整合的优化发展。保持放映业的活力是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电影面向观众服务观众的阵地窗口,是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文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手段,从政策引导、行业倡导等方面规避疫情后行业无序发展,保护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在调整中完成行业转型升级,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电影竞争中占有先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在疫情长尾期业内应积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加强宣传,保护行业信心。专资返还和税收的减免能起到提振行业信心,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政策要及时落实、各地统一,尽一切力量扶持行业,并做好持续扶持较长时间的准备。第二、保护核心竞争力。疫情虽加速淘汰冗余产能,或对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最后一击。但加速行业迭代应平稳有序,避免对核心竞争力造成致命打击和影响。中国虽有47条院线,但经营体量、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完全不同。电影放映市场是全国一盘棋,因此,宏观调控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对疫情后仍坚持营业的影院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2019年放映成绩较好的影院给予一定奖励;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优质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信誉贷款。第三、调节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矛盾。疫情期间影片转向线上放映虽是权宜之计,不具备长期复制可能性。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矛盾在于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各自单行道上。产品本质相同,但商业模式完全互斥,未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生态圈。网络电影本质上是电影,定义为首先在互联网发行的电影,其内容创作规律一致,制作群体也基本重合。因此网络电影应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一样,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发行秩序,统一计算收入。在尊重各自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化解决电影放映窗口期的矛盾问题。第四,协调组织提前入市的新片。疫情后复工初期行业应积极协调组织、合理安排入市新片,以各种方式方法拉动新片提前入市信心。新片是疫情后拉动影院消费的有效的手段,强片新片越早入市,影院疫后恢复期越短,传导到上游制片业、投资界,越快恢复生产信心,才能真正重启电影业。疫情对电影全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院作为终端最直接地体现了损失的严重。但国家出台政策积极扶持电影行业,各大院线的影城也在积极努力应对疫情。4月29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推动我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他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只要广大电影人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再创中国电影新辉煌。」对于影院来说,复工的意义并不在于票房,而是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积极信号,是为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复活迈出第一步。尽管复工尚需等待,但各影院负责人都十分理性,客观看待影院的情况,努力为将来全面复工调整出更合适的节奏。这也正是给院线冷静思考的机会,未来影院可通过升级盈利模式来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我们有信心终会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影院终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文章来源:中国电影出版社图片来源于官方及网络

说而不休

2018中国网络大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网络大电影概念在2014年首次被提出,经过四年发展,网络电影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行业发展前景愈加清晰明朗。凭借项目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题材广泛、受众面广等特点,网络电影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目前,网络电影产业的出品和播放平台都在向头部聚集,爱奇艺、优酷和腾讯的市场份额逐年增长,淘梦、奇树有鱼、新片场等发行公司发展迅猛,网络电影行业格局已然显现。烯财经热度研究院重磅发布《2018网络大电影行业分析报告》,分析师通过数据筛查整理和自主研究分析,从行业概况整理、行业发展环境分析、市场规模分析和产业链分析等角度,深入刨析网络电影行业,整理行业痛点,展望行业发展趋势。

不祭先祖

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2020年国产电影市场份额超80%

中新社北京1月1日电 (记者 高凯)2021年1月1日,《2020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称,2020年国产电影市场份额超过80%,成为近10年来国产影片达到的最高份额。该报告由1905电影网、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共同发布,从市场、口碑、产业三个维度,对2020中国电影的整体表现进行全方位分析,并对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进行展望。1月1日,山西太原,民众在影院观看电影。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报告称,根据国家电影局2020年12月31日晚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度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04.17亿(人民币,下同),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70.93亿,占比全年票房83.72%。全年影片总产量为650部,城市院线观影总人次达5.48亿,单日大盘最高票房是10月1日的7.44亿。报告称,从7月20日全国低风险地区电影院陆续恢复开放营业至今,188天大银幕放映超过300部影片(含复映影片),累计30部影片实现票房破亿,其中国产影片高达21部。报告显示,2020年此间票房前十名的影片全部为国产片。复市后的首部国产大片《八佰》以31.09亿成绩高居2020年度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榜榜首,同时登顶年度全球票房第一,这也是中国电影首度问鼎全球票房冠军。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电影市场受到疫情影响,各地区总票房均同比降幅超过70%,中国则在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下,成为全球恢复最快的电影市场。在北美电影市场创造40年来历史新低之际,中国电影市场以29.83亿美元成绩超越北美,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也接连在全球创下多项纪录:连续六个月获得全球月度票房冠军;十月份累计票房9.72亿美元为本年度全球单月最高票房;《八佰》《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等多部国产电影进入全球年度票房榜单前列。根据报告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内地超过113部影片宣布开机,297部电影确定上映档期,1431部影片成功备案。在2020年华语口碑佳片观影调查中,无论是在百位影评人的实名票选,还是在超三万名网友的投票选择中,全景呈现中国女排三十年成长光辉史的《夺冠》都夺得了年度最佳。对比影评人和观众的口碑十佳排行榜,普通观众更偏好商业性较强的类型电影,影评人更加注重电影的艺术性,而《夺冠》《我和我的家乡》《八佰》《金刚川》《拆弹专家2》和《棒!少年》同时出现在两个口碑佳片排行榜中,足见这6部国产片的完成度颇高。报告称,2020年国产类型电影全面开花。在主要类型元素中,由于《八佰》《金刚川》等影片的热映,历史类型元素影片票房占比最高,达到27.12%。报告展望称,中国电影市场加速回暖,2021年前景看好,《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侍神令》《刺杀小说家》《新神榜:哪吒重生》《人潮汹涌》《熊出没·狂野大陆》7部国产新片齐聚大年初一,这些春节档影片的热议话题阅读量目前已累计超76.6亿次。报告调查显示,在定档2021的新片中,影评人最期待《刺杀小说家》,而普通观众最想看的是《送你一朵小红花》。(完)

卢浮宫

《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出炉!中国电影再创新高

《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由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市场各项数据再创“新”高,相当亮眼。2018年度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609.76亿。纵观中国电影2018年,行业与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取得的成绩也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国产电影票房378.97亿,占票房总额62.15%。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16亿,城市院线观影场次1.11亿,放映场次首度破亿,电影人的创作与观众的热情,形成了水涨船高的喜人局面。年度总票房产业数据国产片票房榜单完整榜单请戳:http://www.1905.com/html5/2018moviereport/

笨笨

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出炉 电影行业在蛰伏中蓄势待发

疫情之下,从生产制作到发行放映,电影全行业暂时停摆,进入了“寒冬期”。但《报告》显示,随着疫情逐渐向好,观众纷纷调高影院观影期待值——今年年初,贺岁档电影集体撤档,影视剧组暂停拍摄……此次疫情让电影产业遭受重创。电影院从春节开始暂停营业,如今70多天过去了,根据最新的疫情防控建议,人们手捧爆米花拥抱大银幕的日子,仍要继续等待。近日,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猫眼研究院发布了《疫情影响下的电影行业发展对策研究——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影院停业时间渐次延长,观众回归影院的意愿表现出愈发强烈的增长趋势,可以预见一旦疫情解除,影院观影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登录视频网站播放的院线电影《囧妈》剧照 资料图片线上线下观影将形成未来共同生态圈《报告》显示,疫情初期,人们收入明显降低,大部分受访者对2020年线下消费持比较谨慎的态度,除“运动健身”外,六成左右受访者将减少用于“餐饮消费”“影院观影”“旅游外出”“演出展览”等方面的支出。其中影院观影支出的减少比例达59%。虽然观众对线下的观影信心还没有恢复,但这并没有减少人们对观影的热情,线上观影受到了宅家抗疫的人们的青睐。为了满足人们的观影需求,提升大家在家的观影体验,各大视频网站也应时而动,持续输出优质电影,并免费播放多部优质大片,使得各大视频网站流量上涨,迎来了流量红利期。据相关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在这个最长、最宅的春节假期中,互联网日活跃用户规模、日均用户时长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在线视频行业用户规模较平日上涨17.4%,日人均使用时长超过1.5小时。此外,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在疫情期间的娱乐和文化需求,院线电影《囧妈》《肥龙过江》《大赢家》相继登陆视频网站播放,均收获不错的效果。随着疫情逐渐向好,观众纷纷调高影院观影期待值。3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期待”,38%表示“比较期待”,合计超过七成。说明影院观影仍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不会因为线上观影的发展,而取代影院观影需求。同时,从人群区分来看,男性观众尤其是年轻男性观众“非常期待”的比例更高,愿望更加迫切,这部分人群是影院复工后需要有针对性地首先拉动的消费群体。对此,在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看来,“无论线上线下,都是电影产业整体链条中的一环,二者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从产业发展宏观角度来看,二者应该是优势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生态圈,而不是各自为战,更不是对抗和冲突。实现二者的协调和统一,推动电影产业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语境下健康发展,有赖于更加扎实深入的资源协调和政策建构”。从长远看,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院线电影与网络视听平台的界限将会被进一步打破,线上线下观影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电影《大赢家》海报 资料图片行业全面复工仍待时机受到疫情的影响,从生产制作到发行放映,电影全行业暂时停摆,让电影市场突然进入了“寒冬期”,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春节档院线电影集体撤档,无论对于院线方、发行方还是制片方而言,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导演陈思诚坦言,本来《唐人街探案3》是春节档电影中预售最好的,但疫情突然打乱了节奏,好在疫情期间自己并没有停止创作,一直在做剧本。另一方面,疫情之下,虽然所有剧组暂时停止拍摄,但一些剧组并未解散。有的剧组仍然需要承担已经搭建好的摄影场景费用、前期拍摄费用、停拍期间演职人员的食宿费用,对制片方来说,压力非常大。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透露,“疫情发生时,博纳影业正在筹备新片《冰雪长津湖》,已经准备了九个月,本来准备年初就开机,全部人马已经到位,但疫情一来只能全部停拍,1800人的剧组不得不滞留在丹东,当时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5亿元”。尽管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但是整个影视行业并没有全面复工复产。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指出,“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所面对的挑战不仅是疫情防控,还有如何把控电影项目的有序推进、如何拉动观影、电影行业需要对现行生存模式做出怎样的反思与变革等,都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难题”。如何让停摆了2个多月的电影行业重新走上正轨,恢复往日活力,需要整个行业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于冬认为,“现在一定要把企业管理好、现金管理好,能够自救,尽快谋划下半年的复工复产。大家对影片的拍摄及复工复产要有信心,要对全国电影观众有信心,对优质的电影内容有信心,信心很重要”。不过,对于恢复影院观影的时机,《报告》指出,由于世界疫情发展还处于上升期,国内新增病例虽然接近归零,但风险仍较大,同时各地疫情风险级别不同,但影院市场经营有统一性特点,如果没有足够的观众流量,开业损失将大于停业,甚至加速影院的迭代。因此,目前影院仍应坚持做好防疫应对准备,暂不营业,并要结合观众心理的恢复继续保持观望。相信电影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调整,待全面复工复产后,定能蓄势待发。电影院线需着力提升传统优势当前,复工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内容可放,仅仅靠几部复映影片是很难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的,更何况这些复映影片在视频网站上同样能看到。如果通过视频网站看电影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舒服的话,那么进电影院的意愿就会受到抑制。对未来的消费者而言,怎样解除心理上的戒备,觉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是安全的,这是一个难题。其次,还要有足够的优质内容作支撑,这也是未来影院吸引观众的持久动力和关键所在。在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眼中,电影是“内容为王”的产业,鼓励优质影片的创作,始终是电影行业的重中之重。“未来中国电影产业要逐步恢复,最核心的因素还是不断制作出优质产品。”曾茂军认为,疫情过后,相关管理部门不仅应对优质产品采取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而且应当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奖励,借此恢复行业的信心、激发创作者的动力。陈思诚也认为:“不管怎么样,观众对好内容的需求是一如既往的,是不会变的。”此外,影院也要靠优质服务拉回观众,要以更高的视听体验和更好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影院独有的优势。在闫少非看来,“院线电影在奇观呈现、观众共情、服务体验以及沉浸式的氛围营造等方面,其传统优势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这些也一定是未来院线发挥优势必须着力提升的几个方面”。此外,《报告》还显示,对于未来影院营业的期待,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肯定会去”观看“新上映且口碑好的电影”,近两成的受访者表示“肯定会去”观看重映的“经典国产电影”“经典外国电影”。这说明新片是拉动影院消费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协调延期改档的新片有序合理上映,合理有序安排优质新片入市,落实政策恢复片方信心,是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期待,更多反映时代、观照现实的精品力作会随之涌现,更多观众捧着爆米花走向影院的场景成为常态。

佳人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

中国电影市场已不是国产电影“独乐乐”的舞台,“亿元俱乐部”里,有了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影片,如《神秘巨星》《嗝嗝老师》等一众印度电影带给中国观众感动的同时,也在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均破亿元,占据其影片在全球总票房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多亚洲国家的电影在中国受此礼遇: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获得中国市场3.7亿元票房,远远超过该片第二大票房收入来源意大利的100多万美元2018年全球票房达411亿美元,较2017年上升1.2%。而这一增长离不开中国票房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电影市场第二大票仓,其90亿美元的体量更是占到全球总票房的22%。而9.06%的增幅令中国仍是全球票房当之无愧的增长最快国家。《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6月20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这一亮眼成绩,无疑进一步给行业提振了信心。国内电影产业与市场研究专家、资深电影发行人刘嘉认为,近年全球电影产业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呈现疲软态势,而中国票房的高速增长成为其能够稳定发展的驱动器。更令人欣喜的是,相比于依靠爆米花娱乐大片撑起票房半边天的海外市场,2018年的中国银幕则以优质内容驱动市场。从《红海行动》再到今年的《流浪地球》,这些票房榜上有名的电影同样在评分网站表现出色,甚至成功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票房市场大了、好电影多了,产业进击,路在何方?线上重融合、院线重经营、着力开发电影衍生品拓展票房之外的版权增值空间,成为专家给出的关键词。政策规范、口碑片拉动下的市场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年度票房90亿美元,年增幅9.06%,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这两个数字,对于全球影业来说弥足珍贵。要知道,仅全球票房排行前六位的国家中,就有日本、英国、德国三国出现负增长。其中第四位的英国负增长超过20%。这一背景下,全球1.2%的增幅里,足见中国“驱动器”的重要贡献。而中国这架“驱动器”,绝不是靠着粗放式发展与野蛮式增长。2018年,随着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推出,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市场竞争进一步规范。在此背景下实现的票房增长更注重质量。正是得益于市场规范挤去了票房增长中的泡沫,让优质电影浮出水面,实现口碑与票房齐飞的态势。无论是2019年度迄今为止的票房冠军《流浪地球》,还是2018年的《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讲好中国故事,成为电影市场的“刚需”。更为健康的一个标志是,中国电影市场不是国产电影“独乐乐”的舞台、中国观众也不只对工业化大国的大制作青睐,在国产现实题材影片的带动下,中国电影“亿元俱乐部”里,有了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影片,以及新锐电影力量的身影。《神秘巨星》《嗝嗝老师》等一众印度电影带给中国观众感动的同时,也在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均破亿元,占据其影片在全球总票房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多亚洲国家的电影在中国受此礼遇。就在不久前,就有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和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在中国影院上映,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夹击下,前者更是获得中国市场3.7亿元票房,远远超过该片第二大票房收入来源意大利的100多万美元。电影消费与新媒体娱乐消费融合成产业增值新空间内容与市场做大做强的同时,中国电影人已经把目光聚焦于产业的完善发展之中。一个问题因而被聚焦——中国电影产业目前仍主要依赖票房收入,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显然能够为电影从制作、营销到衍生消费打开更多空间。而事实上随着新媒体娱乐消费的逐渐兴起,视频网站的付费用户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刘嘉提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今年4月,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几家主要平台的付费用户总数已经超过四亿,其在线消费观看电影的营收也成为电影产业增量所在。与此同时,视频网站背后的互联网巨头大踏步进入影视制作,也激活了产业。Netflix不断增投影视制作费用,年投入预计达到120亿美金。而在国内,据《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上线网络大电影总数为1373部,尽管总体数量上较2017年下降,但奔着“精品化”的目标,无论从最初的投入成本还是最后的收益分账来看,都实现快速增长。仅爱奇艺一家平台2018年破千万的网络电影数量达到25部,较2017年翻倍。网络电影不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而是成为院线电影的一种良好补充。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知名导演尹力则指出中国电影产业目前在产业衍生品开发还不够的问题。在这个领域,基于影片IP形象授权开发的玩偶、服装、食品是一种,能够形成主题公园拉动区域文旅消费的集聚效应更有待关注。此外,在市场产业一片红中,一个“冷数字”值得注意——去年银幕票房收入为101.49万元,这较之2017年下跌7.8%。而这背后,却是2018年新增银幕9303块,这令中国以60079块银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对于新增出的银幕数量,尚缺乏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运营,使电影市场的票房价值最大化。因而刘嘉提醒,在影院的扩张中,“不能重建设而轻经营”。观影消费的圈层分化越来越明显,能否通过一些“定制化服务”来提高院线影院的服务附加值,能否通过整合院线,改变目前院线市场数量过多,然而其中部分规模过小的局面,都将成为产业进击之路需要破局问计的关键所在。(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出曰

2019全球及中国电影市场运行大数据与产业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2015年开始,全球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3D电影逐渐普及并吸引用户踏入影院,以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2018年,全球数字银幕数量达到18.2万块,同年电影票房达到411亿美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技术推动和中国市场贡献。2009-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复合增长率为27.2%,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队电影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扶持和资本入驻,另一方面电影购票等APP应用普及功不可没。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令中国电影产业链体系完善并未来朝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2019全球及中国电影市场运行大数据与产业布局策略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101页,可点击文章底部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Beginning in2015,the global film instry has entered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and3D movies have become popular and attracted users to enter the theater for a better visual experience.In2018,the number of global digital screens reached182,000,and the box office of the same year reached$41.1billion.Ai Media Consulting analysts believe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film instry has also benefited from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contribution from the Chinese market.In2009-2017,the box office of Chinese movies maintained a rapid growth trend with a compound growth rate of27.2%.This is e to the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team film and related cultural instries and the capitalization of the capital.On the other hand,the application of APP for ticket purchases is not available.No.In particular,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s has made the Chinese film instry chain system perfect and the future toward digitalization.("2019Global and China Film Instry Development and Instrial Layout Strategy Research Report based on Big Data"full version has101pages,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 button at the bottom of the article to download the report)核心观点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监测数据发现,全球电影产业发展势好,北美依旧主导全球电影产业。2018年全球电影票房达到411.0亿美元,美国常年保持占据全球超两成的市场份额。美国电影产业中心好莱坞,由六大电影公司领导,其中迪士尼独得美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研究发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为全球第二,国产影片越来越受到青睐,并且春节贺岁档票房受益明显。2009-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年均增长为27.2%,票房截至2018年达到609.8亿元,在全球电影产业中保持第二位。其中,国产电影票房占据中国电影票房六成多,2018年产出如《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高口碑高票房影片,2019上半年的《流浪地球》引起国际关注,成为中国现象级影片。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研究发现,中国电影产业链体系完善并未来朝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从上游投资制片、中游出品宣发、再到下游院线应用,同时延伸到互联网票务平台、电影周边产品等,各环节都竞争激烈。中影股份凭借其最为完善的体系占领40.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龙头企业。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2014-2018年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数据解读2015年开始,全球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8年,全球数字银幕数量达到18.2万块,同年电影票房达到411亿美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推动和中国市场贡献。2015年开始,3D电影逐渐普及并吸引用户踏入影院,以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2018年好莱坞六大影业公司票房分析2018年,票房收入TOP20影片中,迪士尼影业公司的票房收入为26.0亿美元,占据北美电影票房的45.5%,成为北美电影产业的领跑者。2009-2017中国电影票房增长数据分析中国电影票房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9-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7.2%。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队电影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扶持和资本入驻,另一方面电影购票等APP应用普及功不可没。2018-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及预测数据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获609.8亿元,占全球票房21.9%,并且预测2023年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电影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电影观影人员大数据监测分析(一)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2019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有所下滑。2018年上半年票房为320.4亿元,而2019年上半年票房为311.7亿元,同期下降了2.7%。观影人次为8.1亿人,同比下降10.3%。中国电影票房档期因素数据分析(三)2018年中国电影亿级以上影片票房与上映周期总体呈正比关系。其中,《唐人街探案2》上映时间相对较短,取得了34.0亿元的电影票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这是受益于该电影第一部累计的良好口碑,因此,《唐人街探案2》首日入座率达到76.1%,位居同期首位;其次,该部电影为贺岁档,这一时期的电影票房相对集中。2013-2018年中国TOP10电影票房贡献度数据分析中国TOP10影片票房大幅增长,2016-2018年的复合增长率为8.2%。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几年中国电影票房爆款,除了电影本身的IP效应(如续集、主角),观影用户的口碑和“自来水”效应也是票房逆袭的重要因素,所以,精品影片是保障票房的主要因素。2019中国热点电影分析一:流浪地球(二)2019中国热点电影分析二: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中国电影行业产业链分析2013-2018年中国影片备案、上映数量情况2013-2016年,中国影片备案数不断增加,至2016年增长至3811.0部,到2017年有轻微减少,到2018年,大幅下降至3138.0部。影片上映数呈现小幅增长。2019H1中国影视上市公司业绩分析(一)截至2019年,中国传媒文化上市公司共有143家,其中有25家为影视公司,占据传媒文化公司的17.5%。从市值情况看,中国影视上市公司中有六家总市值超百亿元,万达电影总市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传统院线:2011-2018中国影院数量统计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影院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达到10461.0家,增长了12.0%。网络渠道:2019H1中国网络视频平台大数据监测中国电影两大互联网票务平台对比:淘票票VS猫眼2016-2018年中国电影线上转化率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国电影线上转化率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达到84.5%,但增速放缓。互联网逐渐转化了电影消费者的购票习惯,大多数人越来越倾向于在线上平台购买电影票。2019中国电影产业数字化结构剖析(一)来源: 艾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