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产业升级带动行业发展「组图」录音带

2020年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产业升级带动行业发展「组图」

2020年7月,KPMG(毕马威)携手多家国内外机构和多名行业专家,打造了《知·创明天—2030中国电力场景展望》报告,就未来电力发展方向、竞争格局、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等问题,对多位中国电力行业专业人士以及行业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深入分析了中国电力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数字化与清洁化为主要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电力行业迅速发展,行业规模大幅增长,在5G、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影响下,中国电力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泛在电力物联网”、“微电网”等规划层出不穷。在2019年9月至10月期间,KPMG(毕马威)联合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未来电力发展方向、竞争格局、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等问题,对多位中国电力行业专家以及行业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电力行业专家及从业者认为我国电力行业主要有数字化、清洁化、透明化、国际化和电气化五个发展方向,其中数字化与清洁化将是未来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的确,目前数字化正在逐渐地改变电力行业的运营模式,我国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要求也促使着电力行业朝清洁化的方向发展。新能源电力企业成竞争主体从未来电力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根据KPMG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分布式能源的终端客户、新能源电力企业以及科技与互联网企业或将成为未来电力行业主要的竞争者。近年来,新能源电气企业如风电企业、水电企业、光伏发电企业等随着行业技术的逐渐成熟迅速发展壮大,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让人十分期待未来其在电力行业市场中的表现。资产结构与布局成最大挑战电力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较好,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据KPMG的问卷调查显示。近97%的受访者认为电力行业将面临对电力企业资产结构和布局的挑战。其主要原因是近期外部国际环境和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对电力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力行业需要更加有效的资产组合管理。电力改革或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电力行业在相关技术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正在逐渐转型与扩张。未来电力行业或将受电力改革,储能、特高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驱动而迅速发展,同时也可能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石油价格以及贸易保护政策变动的影响。综合来看,电力行业发展前景较好,投资价值较大。(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鼓之

深度|从五大角度深刻认识电改及电力市场化建设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落后变先进的发展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应该说,不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是我国电力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有关要求的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哲学的角度和高度看待电力体制改革及市场化建设,不断提升我们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及市场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电力工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提高电力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01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发展历程及伟大意义(一)前几轮电力体制改革历程、意义及评价前几轮电力体制改革起步于1985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集资办电(1985~1996年),主要为了解决电力部“一家独大”且电源投资不足导致的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问题,调动了社会许多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出现了众多不属于原来电力部的独立电厂。独立电厂的份额占装机容量一半多,这种带有体制性意义的变化,为下一步的电力体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二是政企分开(1997~1999年),初步形成了国家经贸委等综合经济部门行使行政管电职能,国家电力公司等电力企业自主经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自律服务的体制框架;三是2002年国务院印发“5号文”,提出“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电改方案,其本质仍然是一次更大规模的电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是第二阶段政企分开的“升级版”,通过拆分原国家电力公司,引入充分竞争和扩大电源电网投资,进一步提高了电力工业的效率。总的来说,前面几轮电力体制改革有着比较浓厚的政府主导和行政干预色彩,主要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地方和外资办电、逐步放开电力行业投资领域限制、打破一家独大、加快国有电力企业拆分重组等政策措施,特别是2002年“5号文”实施以来,“厂网分开”比较彻底,将电网的发电环节完全分离,形成了相互竞争的五大发电集团,发电行业的投资规模和装机容量不断扩大,基本解决了“电荒”问题。但是,这一时期的电力工业发展模式以粗放式发展、规模扩张及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电力行业投资、配置资源以及运行管理效率较低,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电力行业供给明显过剩,同时主要国有电力企业主动服务和改革创新意识不足,部分电力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甚至连续亏损。可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简单通过增加投资和扩张规模的方式遇到了瓶颈,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和更加科学的方式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同志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普遍联系、永恒发展规律以及局部与整体的逻辑联系,其意义深远。破解电力工业发展难题和各种矛盾的“总钥匙”就是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9号文”,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为核心,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随后陆续推出6个配套文件,对输配电价、交易机制、发用电计划、售电侧改革等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部署,从制度上为电改铺平了道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不再以简单拆分重组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是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打破垄断、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理顺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同时转变政府对电力行业的管理方式,厘清政府职能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之间的边界。相比前几轮电力体制改革,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更加注重运用精细化、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不断挖掘和提升电力工业整体效率,助推新时代电力工业向纵深发展,以及能源供给和能源消费实现革命性结构转型。02深刻认识电力体制改革及市场化建设的哲学涵义(一)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2015年中发9号文明确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三放开、一独立”和“三强化”的核心内容,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全面铺开。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从2016年的1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019年的超过2.8万亿千瓦时,三年增长了近2倍,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已经从起步阶段迈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如:市场建设面临地域壁垒、行政干预及历史遗留问题影响;市场化消纳可再生能源机制和手段缺失;以中长期合约锁定风险、现货交易发现价格信号的完整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市场监管缺乏有效途径和手段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着力解决电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二)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运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贯穿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当前电力行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一些长期面临的体制机制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有:一是电网垄断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输配电价体系没有实质性应用,尚未形成发电侧和用户侧价格联动机制;二是电力规划与实际运行不协调,高成本电源项目规划建设过多过快,电力价格上涨压力增大;三是电力行业计划性政策体系及行政主导观念广泛存在,计划与市场长期双轨运行;四是部分电力国企考核管理体系与电力市场化方向不一致;五是电力系统调节资源不足导致运行效率低下;六是市场主体数量及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监管力量和技术手段较为薄弱等。电力体制改革及市场化建设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工作,以“绣花功夫”的精神把工作做细做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施行,都必须要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实际,尊重民生民意,切忌一蹴而就,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三)坚持在实践中总结改革规律,正确认识评价改革,破除认识误区我们在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实践和认识规律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各种“杂音”和认识误区不可避免。当前,存在以降价幅度大小来评价电力体制改革及市场化建设成效的重大认识误区,即哪个市场降价幅度大和“让利”多,哪个市场化改革就成功。这一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仍然囿于计划降价思维,没有真正认识到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初心”和目标。《实践论》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让利”,而是通过建立新的“随行就市”和反映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全面优化和提高电力行业管理效率、电力投资效率及系统运行效率为改革目标,探索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首先要求我们不忘新一轮改革的“初心”,破除认识误区,在改革中积累经验、探寻规律同时又进一步在改革实践中来检验他们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些经验和规律,指引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这艘航船行稳致远。(四)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惠及实体经济,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体经济在我国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深刻阐明实体经济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个国家要提高竞争力,归根到底要靠实体经济。迎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东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释放电力领域的“改革红利”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成效有:一是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引入社会竞争的方式,促使国家及地方电力企业不断加强内部运营和外部投资的管控,挖掘电网和机组运行方式的优化空间,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投资效率和运行效率,实现全行业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二是全面放开经营性发用电计划,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实实在在减轻了实体企业用电成本;三是开展售电侧改革,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快速发展,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优质电力服务,提高实体企业的获得感;四是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扩大电网公平开放,督促电网企业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全面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五)稳定压倒一切,电力市场化改革要守住社会风险这最后一道“安全闸门”稳定压倒一切。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必须时刻维护稳定这个大局。对改革的领导者来说,改革既是为了发展,也要服从稳定,发展成效被用来检验改革道路的正确与否,稳定则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防范和化解的两类风险,包括:一是电力价格风险和电力供应风险。若市场价格长期偏低,燃气机组、扶贫机组等高成本机组难以生存,从而影响电力中长期可靠供应;若市场价格冲高,超出了社会及用户忍受程度,不仅可能引发社会事件,也会增加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用电负担。二是电力安全运行风险。因此,电力中长期市场特别是现货市场规则设计和实际运营要统筹考虑地区电源、负荷分布和电网结构特点,既要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又要保障电力安全运行和可靠供应。我们要紧密结合当地条件和实际情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高度明确电力市场化改革目标,既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体制机制障碍,又守住社会风险这一最后“安全闸门”,着力增强电力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运用哲学思维,积极稳妥推进电力市场化建设。(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 作者:卢 勇)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售电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蹦蹦侠

电力“十四五”发展研究分析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六保”“六稳”作为工作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年,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两个十五年”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推进电力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力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保障能源安全、降低用能成本、稳定就业等方面皆有重要作用。科学谋划电力“十四五”规划对推动能源转型升级,实现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电力发展总体形势分析、电力多维度发展、能源现代化治理着力点出发,分析电力“十四五”规划重点方向及相应举措,旨在为“十四五”电力规划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总体形势分析在当前长期贸易紧张和政策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全球增长前景明显趋弱。过去一年,不仅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国际贸易流动和全球制造业活动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20年我国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大规模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的推出,为疫情过后经济的复苏注入强心剂。电力“十四五”规划在“十二五”提出的“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十三五”充分吸收“十八大”以来党的系列理论成果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论述,对能源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能源电力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电力需求影响,国际能源安全、新冠疫情对用电需求的影响等因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丰富完善安全发展内涵,丰富完善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内涵,科学审慎推进去产能,更加注重能源系统的整体发展,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注重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更加强调重大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电力多维度发展电力供需分析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等外在因素形成的连锁反应,使国内电力短期供给需求降低,将长期呈现螺旋上升趋势。中美贸易摩擦相关影响。由于中美经贸摩擦具有长期性,中美双方的磋商也会一直持续,未来将在什么时候、什么范围调整关税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将给量化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以及准确预测电力需求走势带来很大困难。全球经济对电力供需的影响。从历史经验来看,电力消费增速的波动幅度往往要大于经济增速的波动幅度,因此,可以判断今后几年中美经贸摩擦对用电量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冠疫情对工业企业用电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能源行业带来一定冲击,但总体来看能源领域复产增产势头良好。截至目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恢复,能源电力领域发展势头良好,从3月末开始,全国日发电量、电网日调度发受电量均开始超过去年同期水平,4月全国发电量已经转为正增长,电力需求逐步回升。预计今后疫情对我国电力产供销体系的影响将逐步降低,同时随着“两新一重”建设的推进,电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模式新业态逐步发挥引领作用。相应重点:根据社会用电量、疫情对工业产业链影响、社会用电量与经济相关系数及联合国2020年世界经济与展望、中国经济2020~2025发展趋势,预计“十四五”期间电力消费需求达到9.5万亿千瓦时,比“十三五”期间有约2万亿千瓦时的增长空间,但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率在2020~2022年相对放缓。电力负荷峰谷差持续加大,由于石油、天然气等相关资源限制及冬季采暖范围扩大等原因,导致冬季用电峰值上升较快,夏季及冬季日负荷双峰特征更加明显。受疫情影响,第二产业用电比重稳步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随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将逐年提高,国家电网经营区域最大负荷增速将高于用电量。预计2025年电源装机27.6亿千瓦,其中水电4.87亿千瓦,核电0.89亿千瓦,风电3.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3.4亿千瓦,气电1.79亿千瓦,煤电12.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8%。同时综合考虑环保及碳减排约束对煤电发展的影响、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周期较长等因素,“十四五”期间我国东中部区域电力平衡面临较大压力。如果仅考虑已明确的“十四五”期间投产电源和跨区输电通道,2025年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东中部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应能力明显不足,其中,华北受端、华东、华中等地区的电力缺口将分别达到2400万、3400万和2800万千瓦。因此需要多措并举,包括增加高保证出力电源、跨区调剂以及加大需求侧响应力度等手段,以满足电力供应。电力数字化转型分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对内提升效率,对外加强企业市场竞争活力,数字化转型是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环节之一。新一轮信息革命正在推动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全新动能。各行各业都在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推进能源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创新发展能源互联网,为破解多维目标平衡挑战、挖掘更大绿色发展效益提供新路径。“十四五”是确立未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主平台的关键窗口期。是否拥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决定着企业和行业能否进化到下一代的组织形态。能源领域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独特赋能规律的工业互联网之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间的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能源互联网将开创一种新产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关系和治理体系。这表现为多方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关系转化为共建共享共荣的协调一体关系,形成能源产业价值共创共享的合力,更有效地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及投资、市场、规则等治理现代化,将以一种平台型的数字能源经济新业态,带动产业升级、促进能源革命。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成为影响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领域。相应重点:能源电力企业积累的海量行业领域专业数据将首先被应用于业务运营效率的提升;以数据挖掘推动运营决策精益化,通过数据感知网络采集上来的数据,需要通过分析挖掘来实现价值的释放;优化产品质量向提升消费体验转变。随着全球能源监管强度不断提升,仅依托能源供应将难以实现利润增加。同时,当今客户不只关注产品本身,而且越来越重视消费体验。在这样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能源电力企业开始依托数据驱动客户体验的改善;以能源数字化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数据成为数字时代新模式、新业态创新的主要动能,能源电力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能源电力企业立足于传统业务,利用行业技术和数据的优势,拓展和培育新的业务领域。能源安全分析在国家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和“六稳、六保”的中央工作指引下,传统电网安全需向更加智能、安全、高效、绿色转变。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积极面对能源发展新形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电网安全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不同于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电网的自给率较高。但现阶段我国包括特高压交直流在内的主网架发展依然处在过渡期,电网结构还不完善,随着渝鄂背靠背直流、华北和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等重点工程建设投产,主网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系统安全稳定问题将呈现新特点。相应重点:新一代电力系统的建设从“源—网—荷”环节入手,依托更灵活友好的电源、更智能弹性的电网和更互动多元的用户,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推进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实现绿色、安全、智能和高效;结构合理的特高压主干网架,依赖交流与直流、送端与受端电网、各电压等级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先进控制理论和广域信息,依托二次系统的光纤化、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电力调度自动化、安全控制及继电保护系统,实现“在线分析、安全预警、自动控制”,全面提升新一代电力系统的综合控制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需要依托能源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尤其是人工智能、大云物移技术和电力物理系统的融合。新能源发展分析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但其保障性收购与市场化交易如何对接、新能源如何参与现货市场试点、如何设计火电参与市场交易电量比例促进新能源消纳?这些问题是“十四五”期间的研究重点。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成本持续降低,消纳矛盾明显缓解,清洁替代作用日益显著,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需在“十四五”期间给予解决:一是新能源发电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季节性、时段性波动和随机特点,在地域上又呈现能源资源和负荷的逆向分布等特点,需要多资源互补、跨地域互补,目前我国网源统筹协调规划还难以实现相关要求。二是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现货市场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火电机组调峰能力得不到充分调用。目前的电力市场设计还无法适应多元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三是合理弃风弃光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整体经济性,新能源发展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主动或被动弃风弃光现象,需要研究确定合理的弃风弃光率。相应重点:“十四五”期间,新能源的发展要完善可再生能源竞争性配置,进一步加强新能源项目管理,建立无补贴新能源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找到新能源保障性交易与市场化交易价格平衡点。根据合理的弃风弃光率,规范调整弃电统计原则。积极引导新能源高效利用、有序发展,完善能源产供销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构建更安全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与新能源发电相配套的火电机组发电计划,实现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能源现代化治理着力点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为完成电力“十四五”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奠定能源安全新战略长远根基,还需考虑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将增量配电改革试点企业的电力规划,纳入到省级及以下电力发展总体规划中,进一步减政放权,并在政府监管机构的统筹工作实施计划下,保障独立售电企业等市场主体正常参与市场交易和经营。二是响应政府工作报告,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两新一重”建设的号召,保持投资强度,优化投资布局,推进“两线”、“两化”战略,推动一体化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快绿色发展步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统筹安全和经济,坚持“安全第一”,没有安全的节约是无效的,在保障万无一失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投入;考虑经济投入,调优存量、做优增量,避免设备和电网的投资浪费;关注技术的双刃剑,试点示范先行,不盲目推广应用。四是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联合央企及国际国内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盟、研究机构等多种形式的能源电力创新共同体,支持开展项目柔性组织工作方式,不断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推动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行业技术发展和学科进步。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火力发电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大辩

2020年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产业升级带动行业发展「组图」

2020年7月,KPMG(毕马威)携手多家国内外机构和多名行业专家,打造了《知·创明天—2030中国电力场景展望》报告,就未来电力发展方向、竞争格局、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等问题,对多位中国电力行业专业人士以及行业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深入分析了中国电力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数字化与清洁化为主要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电力行业迅速发展,行业规模大幅增长,在5G、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影响下,中国电力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泛在电力物联网”、“微电网”等规划层出不穷。在2019年9月至10月期间,KPMG(毕马威)联合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未来电力发展方向、竞争格局、电力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等问题,对多位中国电力行业专家以及行业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电力行业专家及从业者认为我国电力行业主要有数字化、清洁化、透明化、国际化和电气化五个发展方向,其中数字化与清洁化将是未来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的确,目前数字化正在逐渐地改变电力行业的运营模式,我国对能源结构转型的要求也促使着电力行业朝清洁化的方向发展。新能源电力企业成竞争主体从未来电力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根据KPMG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分布式能源的终端客户、新能源电力企业以及科技与互联网企业或将成为未来电力行业主要的竞争者。近年来,新能源电气企业如风电企业、水电企业、光伏发电企业等随着行业技术的逐渐成熟迅速发展壮大,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让人十分期待未来其在电力行业市场中的表现。资产结构与布局成最大挑战电力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较好,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据KPMG的问卷调查显示。近97%的受访者认为电力行业将面临对电力企业资产结构和布局的挑战。其主要原因是近期外部国际环境和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对电力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力行业需要更加有效的资产组合管理。电力改革或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电力行业在相关技术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正在逐渐转型与扩张。未来电力行业或将受电力改革,储能、特高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驱动而迅速发展,同时也可能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石油价格以及贸易保护政策变动的影响。综合来看,电力行业发展前景较好,投资价值较大。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力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劫后缘

丁雄军带队赴安顺市调研电煤保供及电力市场有关工作

为促进安顺市电煤保供和电力市场有关工作,5月8日,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丁雄军带队赴安顺市,现场调研贵州豫能投资有限公司安顺煤矿、国电安顺发电有限公司、安顺市黄果树铝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在安顺电厂召开座谈会,研究安顺市电煤保供及电力市场有关事宜。调研期间,丁雄军还与安顺市市委书记陈训华、市长宋晓路就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  安顺市常务副市长项长权及安顺市工信局、普定县人民政府、民生银行、市工投公司、市供电局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与会各方就煤电铝产业发展进行了讨论。丁雄军指出,煤电铝产业占到安顺经济的20%,对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会各方要统一思想、一致行动、共同努力,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要求,以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联融合”的思维,加大上下游产业利益联结,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内部挖潜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积极拓展产品市场,共同推动煤电铝产业走出困境。丁雄军建议安顺市要加强对铝矾土—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产业发展的研究,制定一揽子措施促进产业链各方协调发展。为化解当前矛盾,丁雄军要求安顺市工投公司和黄果树铝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承诺尽快缴清拖欠的电费,并明确与会各方派遣专人,组建工作专班,尽快研究用能源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基金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推动煤电铝产业良性发展。安顺市工信局、西秀区人民政府、普定县人民政府、民生银行有关负责同志,省能源局办公室、运行处、煤炭处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阴阳镜

省能源局组织召开新能源企业参与电力市场调研座谈会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关注山西能源 共享美好生活7月22日,省能源局在太原组织召开新能源企业参与电力市场调研座谈会。省电力公司相关部门、山西电力交易中心、省内十余家中央、省属及民营新能源企业代表参加会议,省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侯秉让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省电力公司、山西电力交易中心对电力现货市场新能源企业相关规则进行了讲解,通告了5月份现货市场连续半个月结算试运行的相关情况;各新能源企业代表反馈了今年以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就我省电力市场建设提出意见建议;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山西电力交易中心针对新能源企业关于市场规则和相关政策的疑问进行了解答,与各代表就新能源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沟通交流。侯秉让副局长在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正处于我省深化电力市场改革的关键阶段,新能源企业是电力市场重要的市场主体,应当加强市场研究、适应改革形势、积极参与到我省电力市场建设中来。对新能源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侯秉让副局长强调,市场运营机构要做好市场主体服务,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在市场运营中保障新能源企业的合理利益,共同推动我省深化电力市场建设。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山西省能源局,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先饭

四川电力市场调查——独辟蹊径的“水电王国”

北极星售电网讯:因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高山、大河,四川的电力市场,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四川,西南重地,巴蜀文化发祥地之一,人类文明史可追溯到25000年前。多山、多水、落差大地利优势适合发展水电四川多山。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四川多水。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300余条,且集中分布在西部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大江河上,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均占全国的1/4以上。水力资源在1万kW以上的有850条,平均每平方公里可开发的年水力发电量为90146万kW?h,是全国平均值的4.6倍。四川地势落差大。地处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高低悬殊。山多、水多、地势落差大,大自然的恩赐为四川因地制宜发展水电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成为了四川与全国绝大多数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省份的最大区别。第一家电厂1925年建成建国前起步早发展慢资料显示,四川的第一家水电站——济和水力发电厂,装机容量140千瓦,1921年筹备,1923年动工,1925年建成。尽管起步很早,但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间,由于社会动荡,四川全省(含重庆)的总装机容量仅仅0.18万千瓦,发电量0.19亿千瓦时,平均每年净增装机容量64千瓦,净增发电量67.86万千瓦时。三中全会后第一次大发展水电装机跃居全国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行,四川仍然建成了以映秀湾、渔子溪、龚嘴三座水电站为代表的众多水电站。截至1981年,四川全省水电装机容量208.3万千瓦,年发电量76.61亿千瓦时,水电装机容量翻了1157倍,发电量翻了403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省突出水电在能源建设中的地位,以大、中型为骨干加快流域滚动开发,充实完善水电“西电东送”的输送格局,在雅砻江、大渡河、岷江、金沙江等河流上选取一批大型骨干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同时在青衣江、宝兴河、南桠河、瓦斯沟、美姑河、马边河、嘉陵江、渠江、涪江、龙河等河流上部署一批中、小型电站。在规划指引下,从1981年到2000年末,四川新建成投产的大、中型水电站有南桠河(12万千瓦)、耿达(16万千瓦)、铜街子(60万千瓦)、太平驿(26万千瓦)、宝珠寺(70万千瓦)、二滩(330万千瓦),以及东西关(18万千瓦)、铜头(8万千瓦)、雨城(6万千瓦)、明台(4.5万千瓦)等。地方电力系统中装机容量在1万千瓦及以上的水电站有洪雅城东(8.4万千瓦)、槽鱼滩(7.5万千瓦)、马回(5.61万千瓦)、江口(5万千瓦)、白禅寺(4.8万千瓦)、西河(4.6万千瓦)、黄丹(4.5万千瓦)、草坡(4.5万千瓦)、理县(3.3万千瓦)、风鸣桥(3.19万千瓦)、文峰(3万千瓦)、耒复(3万千瓦)、堰草坝 (2.7万千瓦)、四九滩(2.5万千瓦)、花滩(2.5万千瓦)、大沫(2.5万千瓦)、甘馒(2.44万千瓦)、龙潭(2.4万千瓦)、黑土坡(2.4万千瓦)、上河坝(2.4万千瓦)、红石桥(2万千瓦)、吴河(2万千瓦)、沙坪(2万千瓦)、香水(2万千瓦)、黄泥滩(1.8万千瓦)、大堡(1.75万千瓦)、九龙滩(1.5万千瓦)、黄葛浩(1.28万千瓦)、飞水(1.26万千瓦)、胜利(1.26万千瓦)、驾虹(1.25万千瓦)、五里店(1.2万千瓦)……数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00.83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64.38%,列全国第一位;年发电量369.05亿千瓦时,占全省年总发电量的66.33%,跃居全国首位。水电投资引入竞争机制 2000年后水电厂遍地开花2000年,水电投资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投资主体多元化,梯次开发流域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加快了四川水电开发建设的步伐。特别是“十五”期间全面启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水电基地建设以来,四川的水电装机容量更是跃居全国第一。由2002年1173.15万千瓦发展到2012年3527万千瓦,增长198.39%,水电发电量由2002年454亿千瓦时发展到 2012年1483亿千瓦时,增长226.65%。“十二五”期间,四川水电势头不减,每年有1000万千瓦以上水电装机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四川电网水电装机6293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79.9%。2015年,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12月发布的《关于推动我省水电科学开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四川将加快建设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有序推进阿坝东部、阿坝北部、绵阳、甘孜中东部、甘孜南部、凉山、雅安等7个资源集中区域水电集群发展,积极打造嘉陵江、岷江中下游2个电航通道,形成“三江七片两线”的水电基地基本格局。到2015年底,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到6700万—7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9000万—95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意见》提出: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工作的前提下,2020年前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电项目和电网重大工程,主要包括: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金沙江上游苏洼龙、叶巴滩,雅砻江杨房沟、孟底沟、牙根一级、牙根二级、卡拉,大渡河双江口及金川水电站,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及雅砻江中游两河口等水电站送出工程。2020年前投产一批大中型水电项目,主要包括:金沙江下游乌东德,雅砻江桐子林、两河口、牙根一级、牙根二级、杨房沟,大渡河双江口、金川、猴子岩、长河坝、黄金坪、大岗山、枕头坝一级、沙坪二级水电站及上述电站送出工程。又一轮的集中规划,让四川的水电建设彻底爆发。2019年两会期间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水电装机容量767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连续第5年外送水电超过1000亿千瓦时;全省“电能替代”电量8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7%;市场化交易电量7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还在乐山、甘孜、雅安三地分别建立了水电消纳示范区试点。曾经的中国首富,因为坐拥多个水电站,每年有几十亿现金流进账的李河君说过,水电站就是印钞机。按照李河君的说法,水电装机量全国第一的四川,水电企业岂不是年年一本万利?但享能汇记者在四川走访期间,却听到了另一种不同说法——“四川70%左右的水电厂都亏钱”,被称为印钞机的水电厂,为什么会亏钱?水电为主的四川,与火电为主的省份相比,电力交易有哪些不同?有8种交易类型可以参与的四川售电公司,日子是不是过得更滋润?丰水期电量供大于求,枯水期电量供小于求,火电还要参与交易,如此复杂的情况,怎样建设现货市场?……这些问题的答案,后续的“享能汇四川电力市场调查系列报道”中都将逐一揭晓。原标题:四川电力市场调查系列报道之一 ——独辟蹊径的“水电王国”(文章来源:享能汇)

爱背叛

「能源电力供需分析预测」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路径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编者按:国网能源院供需所持续20多年开展电力供需分析预测、能源供需分析预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建模与研究工作。本专栏将围绕能源电力需求预测模型、能源电力供需形势、能源电力转型发展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内容,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思考与读者分享交流。文章导读:当前,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环境形势严峻、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剧等因素都决定了以高耗低效的能源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能源上下游产业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跨越战略转型关口。本文基于现代能源经济的内涵、特征及面临主要障碍,以宏观、系统、发展等视角,提出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思路,并系统研究了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为政府制定能源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企业实现创新、高效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也为能源行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路径研究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能源发展的经济性问题一直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要进一步发挥能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这就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能源发展理念进行指导。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研究现代能源经济,必须在宏观经济的大框架下,从历史发展演化的维度,以系统的角度,以发展的视角来思考。1现代能源经济内涵、特征及障碍现代能源经济是研究现代能源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明确现代能源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对现代能源体系在技术、制度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新要求,从而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供应保障有力是现代能源经济的基本特征,实现多方位的能源服务,多能互补的智能化能源供应体系。价格可承受是现代能源经济的重要特征,价格应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加快环境损害成本内部化,并实行差别化的价格政策。清洁低碳环保是现代能源经济的核心特征。资源配置高效是现代能源经济的本质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逐步转向以提高效率和创新驱动为主,资源配置效率也要逐步提高,即资源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转移。经济社会效益高是现代能源经济的显著特征,经济效益能够促进能源产业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能够推动其经济效益的增长。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目前主要面临观念、机制和客观等三大方面的障碍。观念层面主要是对能源属性认识不够全面,对自身战略性地位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质量和效益等经济问题不够重视;机制层面主要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产业融合机制不到位,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监管机制执行力度不够;客观层面的障碍在于我国的发展阶段不可逾越,资源禀赋不可变更、技术瓶颈难以突破。2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思路(1)充分考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及对能源发展的新要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必须推动能源生产更加经济、高效,能源品质更加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更加安全、可靠。更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方式和路径。高质量发展要求多样性,经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各地区发展方向都有很大的战略选择空间。不同的能源资源地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及环境约束等,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且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能源产业。更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人口和经济总量的“胡焕庸线”仍将长期存在。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存在“逆向分布”的特征,尤其是清洁能源大多分布在西部,而负荷中心主要在东部城市,应该构建能源区域间的合作共享平台,促进区域间能源及经济发展平衡。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源行业必须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以质的适应性、量的均衡性、时间的有序性、空间的聚合性和配合的协调性投入到能源发展中去,形成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能源产业体系。更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应把握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完善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体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的作用,是能源供给侧改革、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保障。更全面的对外开放。能源行业是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主要载体之一。“一带一路”能源大通道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能源共享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通过对外开放构建能源贸易体系,解决能源领域的装备制造产能过剩、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消纳等实际困难。更加注重绿色发展。高速增长阶段的关切主要表现为“GDP居首”,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关切“绿色环保”,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能源发展应坚持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结合科技、制度、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产业新供给,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使得创新成为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2)更加关注发挥能源行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助力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能源领域之所以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是因为可以利用能源供求日益严峻的形势,通过确定能源约束的倒逼机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突破。能源革命加快调整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结构,促进了新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升级和拓展的主要途径,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源技术革命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通过能源技术革命,可以加快调整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结构,形成有利于能源节约利用的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带动能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如相关制造业、配套设施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能源产业的升级转型还能促进节能模式的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能源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能源产业在“精准扶贫”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发展与民生改善密不可分。能源产业能够改善生产用能条件,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强自主发展动力,能够改善生活用能条件,可以使贫困群众尽早用上可靠、清洁的能源。3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重点举措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提升资源配置能力。能源体制改革主要是转变政府的能源管理方式,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要素自由流通、竞争公平有效的市场机制,为能源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创新提供市场基础、空间和机遇。主要包括推动能源投资多元化,在监管的过程中注重市场规律,依据能源供需,减少能源要素流动阻碍,通过加强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来支持能源体制的改革,放开电力、油气供应竞争性环节的价格,在新能源方面探索符合发展特性的定价和补贴模式,发挥政府的作用保障公平,从而发挥能源保民生的作用。推动能源消费变革,引导能源消费新模式。针对消费主体分类施策,引导能源消费者完成角色转变。我国的能源消费主体主要包括居民、企业和公共机构三类,不同的能源消费主体通常其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也不同。根据不同消费主体行为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兼顾能源消费需求升级及消费者角色的转变,加快制定鼓励能源消费升级相关政策,鼓励能源消费者向能源“产消者”转变,从被动接受地位向主动选择地位转变,注重提升能源消费主体的消费体验,引导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高效、经济、便捷、个性化的方向升级发展。加强能源技术革新,发展能源产业新业态。无论是产业内生新业态还是“X+能源”型、“能源+X”型新业态,都需要掌握先进的能源技术做支撑。技术可行是能源产业新业态真正迎来大发展的前提。一方面应该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领域攻关,推动跨领域技术创新合作。另一方面,应该加强能源领域“产学研用金”合作,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能源消费模式和产业业态的创新应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通过财税金融、科技奖励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兼顾能源行业非实体经济发展。能源领域应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一批大型成套设备,争取在新能源关键设备领域取得突破,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推动能源金融一体化,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能源金融市场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合理引导金融“脱虚入实”、服务实体经济,对于提升我国在能源资源争夺中的优势、增强在全球能源定价中的发言权、保障能源安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构建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提升其对能源规划、服务、监测的作用。建立反映能源资源、能源建设、能源生产、能源加工、能源流转、能源消费、能源库存、能源技术、能源节约、能源平衡、能源价格、耗能设备、能源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能源付出的环境代价、反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源管理行政效率、效果和效益的指标。结合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国家级以及省、市、县等四级能源监察体系,健全能源计量体系以及时获取或审核不同维度的能效数据,充分发挥体系的监测功能。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互联互通的能源开放新格局。构建区域良性互动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以能源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现。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是实现我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构建智能电网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着重大作用。此外,应当优化城乡布局,实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能源资源较富有的地区,进行能源产业的升级,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吸引东部及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集聚,从而加快西部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度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能源企业的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扶贫收益,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脱贫能力。强化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实现能源产业和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开发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以能源产业为起爆点,努力做好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增加产业链附加值,逐步形成垂直分工衔接、水平分工互补、机制关联共生的产业体系。在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的前提下,围绕矿山设备、发电及输配电设配、风电设备、光伏设备、装运设备等能源设备的巨大需求,着力建设装备设计、制造和维修的服务基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4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保障措施加强能源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加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并结合能源行业实际情况,设定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从理论层面支持能源高质量发展,降低实际投入的试错成本。构建试点建立现代能源经济产业体系,诞生一批产业示范园,因地制宜发展上下游产业,形成一系列试点示范区。试点建立现代能源经济主体体系,形成一批领跑企业,孵化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劳动者。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助力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明确现代化经济体系对现代能源体系的新要求,强化创新在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制度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激励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对创新人员实行激励政策,为创新性人才提供创新环境。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提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环境。强化制度配套,促进环保政策与能源政策统一协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连贯统一,提高政策综合效力。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和环保电价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机制和制度环境,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融入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约束指标管理,适度把握审批事项,加大下放力度。以改革环评管理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排放标准倒逼能源产业技术升级。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的宏观管控,落实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减排。完善现有统计数据系统,配套能源高质量发展体系评价指标。 对照能源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际统计先进经验,推进统计标准化、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完善统计分类规范统一标准,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数据安全、真实、完整,确保数据源的真实性。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促使能源统计数据进行有效的分门别类处理。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及时对能源统计数据当中的问题做出反馈和分析,提升统计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建立开放数据网络平台,及时开放、发布、共享能源数据信息,同时开发应用程序,便于社会公众随时随地浏览、使用数据,提高能源数据的应用价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立足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监管促进能源行业健康发展,营造诚信行业氛围。进一步提高能源市场开放程度,为民营企业参与平等竞争创造条件,拓展民间投资空间,持续加大竞争领域开放力度,吸引民间投资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部分垄断行业通过混改积极引入民间投资,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精简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放宽能源产业市场准入,增强开放可预期性。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创时代

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工业现状与展望2019》

为使社会各界第一时间了解电力行业年度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强中电联与电力企业、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共同促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2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简称“中电联”)印发《中国电力工业现状与展望(2019)》报告,这是自 2011 年以来,中电联连续 8 年编制《中国电力工业现状与展望》报告。作为中电联年度系列报告之一,《中国电力工业现状与展望》主要依托中电联年度快报统计,反映我国电力工业上年发展情况、预测当年电力供需特点,结合中电联对行业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与调研,通过详实的数据、专业的分析、合理的建议,积极反映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电力工业现状与展望(2019)》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2018年电力供需特点及2019年展望”,从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消费、投资等方面介绍了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了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用电结构及主要特征;描述了发电装机、发电量、电力投资等电力供应情况,从非化石能源发展、发电利用小时数、清洁能源消纳、电网投资、跨区跨省送电、电力燃料供应、节能减排水平等方面分析了电力供应特点;分区域展示了电力供需情况。同时对2019年电力供需进行了展望,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形势、产业运行和地方发展以及2018年高基数影响等因素,对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电力供应、供需形势进行了预测。第二部分“行业热点问题分析”,2018年,中电联针对行业发展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和调研,形成了专题报告。《中国电力工业现状与展望(2019)》摘录了《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及滚动优化研究》《我国核电发展问题研究》《电力市场有关问题研究》《输配电价改革情况研究》《发电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情况研究》《新能源发展趋势专题研究》《中国煤电清洁发展报告》《推进电力国际产能合作指导政策研究》8个专题报告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同时,对“一般工商业电价下降10%”目标、“增量配电改革”“5.31新政”“燃煤自备电厂”等行业其他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第三部分“附录”包括2018年全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及中电联年度服务内容。2019年,中电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坚持服务于电力行业发展需要,坚持服务于会员单位需求,坚持服务于“一带一路”和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继续推动行业高端智库建设,围绕电力“十四五”规划及中长期发展、煤电机组灵活性运行政策、增量配电网业务、电力市场化、新能源及储能、电力企业“走出去”协同发展、自备电厂参与碳交易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电力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为推动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见习记者张溥)

许谦

全国各省市电力行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发现于19世纪70 年代,电力的发现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成为人类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从此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它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机械能装置转化成电力,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力供应到各用户。国家政策利好支持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而发展电力信息化、智能电网及电力物联网等产业是实现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的重要手段。为此,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颁布了多项意见规划。2020年6月《加强和规范电网规划投资管理工作的通知》印发,通知主要有六大要点,其中文件明确了电网规划与输配电价监管、电力市场建设的有效衔接,要求电网规划要适应电力体制改革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遵循市场主体选择,合理安排跨省跨区输电通道等重大项目。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十三五”全社会用电量年增长5.7%数据显示,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十三五”时期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7%。2020年,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6.5%、3.9%、5.8%、8.1%,经济运行稳步复苏是用电量增速回升的最主要原因。全社会用电量季度增速变化趋势,反映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国家逆周期调控政策逐步落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持续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数据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2.0亿千瓦,同比增长9.5%。“十三五”时期,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7.6%,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年均增长13.1%,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从2015年底的34.8%上升至2020年底的44.8%,提升10个百分点;煤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速为3.7%,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从2015年底的59.0%下降至2020年底的49.1%。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为7.6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十三五”时期,全国全口径发电量年均增长5.8%,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年均增长10.6%,占总发电量比重从2015年的27.2%上升至2020年的33.9%,提升6.7个百分点;煤电发电量年均增速为3.5%,占总发电量比重从2015年的67.9%下降至2020年的60.8%,降低7.1个百分点。全国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中电力行业相关发展建议在中国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纲要中提到,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完善能源风险应急管控体系,加强重点城市和用户电力供应保障,强化重要能源设施、能源网络安全防护。全国各地积极促进电力行业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了全国各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纲要中有关电力行业发展相关内容,以供参考: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力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