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技术学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新时代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龙骑侠

教育技术学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新时代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教育技术学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新时代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正在推动教育变革,在线教育,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也是很热门。我们可以察觉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又有另外一些声音如“教育技术学是否脱离教育创新实践并被边缘化”。这个矛盾使我产生疑惑,正好看到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上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经济悖论(Proctivity Paradox)的讨论。就做一下思考:一、2018开启人工智能教育新时代(图1 US Proctivity growth is slowing pic from MIT Technology review)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从2004年开始就一天比一天缓慢。(图1 )为什么大量的人工智能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繁荣——工资增长和工作岗位的增加?人工智能遭到了质疑。David Rotman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很多技术仅仅是简单的代替了工人的工作而并没有创造新的职业。[1](图2 2018开启人工智能教育新时代 图来自肖建军)前几天在观看《首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图2)直播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先生提出的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战略:“我国机器人教育师资奇缺,教材奇缺和教具奇缺的严峻形势,机器人教育和机器人产业脱节的严重形势,提出要培养大批维修机器人的工匠、在我国大城市建立智能游乐园、机器人与孩子一同成长、机器人博物馆等诸多应对措施。”不难想象,未来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机械的劳动,大批量的机器人需要有新兴工匠来维护,这就是新技术带来的新职业。那么人工智能能不能带来变革呢?19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时代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上涨,如今的人工智能也同样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MIT经济学家Erik Brynjolfsson认为,在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条件下,人工智能可能会重构整个商业模式。MIT管理学院Scott Stern也认为人工智能是革命性技术,它会改变人们创新的方式。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认识到并接受一个观点,就是人工智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加强我们的思维方式[2]。英国经济学家John Van Reenen则进一步提出:之所以AI没有带来大量的经济增长是因为企业缺乏韧性和适应性。这是否意味着教育技术学学生们在人工智能引发变革的时代需要有一些灵活性和适应性呢?二、教育技术学学生面临的挑战前几天阅读王竹立老师的博客《下岗》一文,又一次提到了人工智能造成某些职业人员失业的问题。他说到,教育技术学人可能比英语老师更先失业。[3]其实在早些时候看到这个观点,我还是不以为然,而这一次却引起了我的反思。一方面,我认为教育技术学正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我又自身感到危机。黎家厚教授曾提出问题:“我国教育类APP总数已超过7万个,但是为什么排名考前的教育APP几乎都不是我们教育技术人创造的?”[4]之前也听有学长说现在不会编程连论文都写不了。我有一点亲身感受,就是自己想编一个微信小程序来实现自己的某些想法,虽然能够完成教育技术学思感悟,但是还是有些吃力。如今想起刘梅老师说:“现在教育技术学生还学什么技术啊,现在有钱都是外包。”在此情境下我实在不敢苟同。另外再来看一下陈丽教授和何克抗教授就“教育技术是否正在脱离教育创新”问题的讨论。陈老师认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技术学正在“脱离教育创新实践”,其主要依据是:“北京中关村的互联网教育中心汇聚了一批有志于改变教育现状的年轻人,他们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资源、教育服务和教育媒体形式,但其中没有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5]何老师认为,仅从北京中关村一个地方的互联网教育中心没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参与,就断定我国当前教育技术学正在“脱离教育创新实践”,有些过于武断;因为北京没有,那么上海、广州、深圳、西安、重庆、成都等地的互联网教育中心有没有呢?[6]这里先不考虑教育创新所涉及的领域的广泛性。矛盾的焦点就是,教育技术学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或者说是否具备支撑创新的能力?三、教育技术学学生在新时代下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从专业层面上看,教育技术学学生的能力确实受到学校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学校专业设置的培养内容的制约。这里我不涉及讨论。从个人层面上看,作为教育技术学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自己对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大背景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1、树立教育技术学人的信念。作为教育技术学人应该树立为教育技术学发展做贡献的信念。有了信念,就要努力去做。教育技术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起来升华为理论。教育技术要回归教育本身来,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好理论基础,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心理学、脑科学或者说综合研究的学习科学;2、具有开放的思想与批判性思维。以扬弃的方法看待国外教育技术学新的发展成果,建立本土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另外,立足于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规律上,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是不断的自我否定。在总结前辈经验、学习前辈经验的同时,要积极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虚心学习又要敢于挑战权威。3、培养自学能力,与时俱进。保持好奇心,保持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学习流行的编程语言,学习人工智能基本理论。4、加强合作意识和提高交流能力。与计算机专业的朋友们交流与合作,“统一战线”,为真正让学生受益做出努力。四、结束语未来已来。不管你有没有认识到,人工智能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比如我们常说的被“track”了。过去未去。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迈向人工智能时代过渡期,要把目光看向未来,预判自己在未来所扮演的角色,努力提升自己对时代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行文至此,也就结束了。前文多少流露出对技术的偏重,但是我强调我本身不是一个技术的崇拜者。这里也只是我就目前所看到的一些观点和研究热点结合本人自身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展开的思考。望批判指正。也希望我的粗浅见解能引发读者朋友的思考,欢迎读者朋友们交流转发。谢谢![1] David Rotman. The proctivity paradox - MIT Technology Review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611482/the-proctivity-paradox/ 2018/08/09[2] 何克抗.大数据面面观[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0):8-16+22.[3] 王竹立. 下岗. 王竹立博客[DB/OL].[2018-07-0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2xx2t.html 2018/08/09[4] 黎加厚. 电化教育精神的继承与发展[DB/OL].[2016-08-02].http://h5.ppj.io/4krLNz96/?v=1http://h5.ppj.io/4krLNz96/?v=1. 2018/08/09[5] 陈丽,王志军,郑勤华.“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5-11.[6]何克抗.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和教育变革着力点的思考[J/OL].电化教育研究,2018(08):1-9[2018-08-09].https://doi.org/10.13811/j.cnki.eer.2018.08.001.欢迎交流转发哟~喜欢就赞赏意思一下嘛!

太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701获批项目》引发对教育技术学学生个人专业发展的思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公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701获批项目,许多公众平台纷纷转发,通过对某些公众平台浏览量突发分析,可以看出大家对此事都挺关心的。于是我对这次获批的面上项目负责人领域和项目代码展开分析,并进一步对项目名称高频词作了提取,以期对个人专业发展给出指导性意见。(图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701获批项目)(图2 面上项目负责人领域分布)(图3 项目代码分布)上面的分析结果对于我这个教育技术学的学生来说深有触动,让我联想起了陈丽老师去年发过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对学科内涵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因为人类越来越多的知识创新不是产生在具有完整的、独立知识体系的学科内部,而是由多个学科一起完成,学科交叉成为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1]我进一步查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年项目指南中提到“由于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有出现,信息科学部对原有申请代码进行修改,并增加了人工智能领域申请代码F06和交叉学科领域申请代码F07(如下图4)。”[2](图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增代码)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许多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但是尴尬的是,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的创业者中竟无一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互联网+教育”的热潮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多数博士毕业生却选择了象牙塔。[1]这一点我之前也看到何克抗老师对此处言论过于决断提出了不同声音。[3]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暑期课程中尚俊杰老师提到了他的学生肖海明被他鼓动辞去阿里60-70万的年薪的工作去创业搞游戏化教学(老师当时说做一个“人物”,哈哈哈)。并且我在后续听肖海明学长讲一些游戏化教育应用案例的时候也感觉到了学长在实践创新方面的热情。我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角度出发认为,一方面,陈老师的说法确实过于绝对,如前所述,专业领域内还是有一部分老师、学生在积极寻求实践创新;另一方面,陈老师提到的学科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也不是没有根据。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我确实听到很多同学的目标就是读完博士走进象牙塔。而且从前文中图2、图3所呈现的结果隐隐也有暴露出教育技术学所存在问题,即在交叉领域中所作的贡献较少,而我们教育技术学的首要定位就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实践领域。当然,我并不是想说教育技术学被边缘化,我们知道有很多计算机领域的老师,学生都在跨到教育技术学领域中来,在“互联网+教育”大潮中参与到推进教育改革实践中来。我们教育技术学的学生应该主动一点,在学习自己本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从小处做起,比如说学习人工智能原理,学习编程语言等等...下面几张图是我使用Python代码做了简单的词频分析。好久没敲Python了,有些生疏了...(图5 参数无限制高频词云图)(图6 top100高频词云图)(图7 top75高频词云图)(图8 top55高频词云图)[1] 陈丽,王志军,郑勤华.“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5-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项目指南http://www.nsfc.gov.cn/nsfc/cen/xmzn/2018xmzn/01/06xx/index.html [2018-08-19][3]何克抗.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和教育变革着力点的思考[J/OL].电化教育研究,2018(08):1-9本文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提出建议、交流转发~谢谢您!万水千山总是情,您赞一个行不行?赞一个哇!么么哒~~

激者

3年专业第1,论文4篇!获北师大、武大等6所名校offer,保研至……

《我的大学——保研学子篇》先进事迹周琬琦: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周琬琦,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英语六级,系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专业(非师)2017级本科生。在校期间连续三年专业综合排名第一,曾任学部学生会副主席、1702班班长、校党委宣传部编辑等职务,共计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8项、校院级30余项、个人表彰20余项。主持参与4项科研项目,发表CSSCI、EI国际会议等学术论文4篇。获得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offer,现已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你好像是一个永远都不会累的人。”身边同学总是这样“调侃”她。一天完成4场中英文面试,5个月完成8个竞赛项目,前往新加坡、葡萄牙、北京、广西等国家和城市进行多次学术汇报和交流,参与近130小时志愿服务……大学四年,几乎所有的活动中都留下了周琬琦的身影。今年暑假,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早已向她抛出拟录取的橄榄枝,但想在教育领域深深扎根的她,毅然放弃了这些机会,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和热爱,她一路北上,最终成功保研至她最理想的学府——北京师范大学。“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教育’这两个字本身就带有使命感,我希望能始终以教育之眼观察生活。”在专业学习方面,周琬琦一直保持着求实创新的态度,努力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并在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类专业课程中均取得90分以上的成绩,日常学习中她也主动自学了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为其学术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是一个非常热爱学术的学生,总是有很多创新的想法,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每一次和她的交流都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身边的老师这样评价她。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她被选入导师组进行科研学习。三年的导师组生活让她提前体验了学术研究的过程,了解了学科的前沿动态,并接受了关于科研基本功的系统训练。大二起连续两年,她作为负责人主持了两项国家A级科研立项,进行有关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前培养的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选题、文献梳理、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她无一不参与其中,并始终以最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在开展自己的项目之余,她也努力加入到老师的项目中进行学习,参与了有关STEM 课程中DBL教学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以第一作者撰写的三篇中英文论文成功发表在EI国际会议、《中国教育信息化》等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中,参与撰写的另一篇论文也发表在CSSCI中文核心《电化教育研究》中。“三年的科研经历让我做到了‘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科研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它是一个长期且持续性的工作,但经历的每一次问题、每一次思考都是我自身得到的最大收获。”周琬琦这样说道。“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大学三年,她一直秉持着“以赛促学”的理念,坚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8项、校院级30余项。她坦言,在这些数字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大一的时候,我曾经给过自己一个要求:去做一个拥有好奇心的新生。”好奇心对周琬琦来说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很多扇通往挑战的大门。经过四年学习的她,很感激当时给自己的这个定位:“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好奇心这个关键词带给了我太多经历、太多经验、太多成长。”回顾大学时光,她不断跨出舒适圈,努力的成为一个具有高执行力和高意志力的追梦人。她提到,大一第一次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惨败,却帮她彻底打开了挑战之门。不服输的她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在大二上学期,利用近三个月的时间自学了有关教学设计理论、微课制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一举斩获当年本院本科中唯一一个“iTeach全国大赛”国家一等奖的成绩。同时,她也非常感谢指导老师杨九民教授的帮助和指导。“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万事不怕不能,就怕不敢。”她感慨道。从那以后,她正式开始了竞赛之路,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广赛……几乎每一项赛事中,都能看到周琬琦活跃自信的身影。大三是她最为丰收的一年,一路坚持着努力着的她,不断挑战自己,冲破极限,参与三项计算机设计大赛项目,五项大广赛项目,制作了平面设计、三维建模、数据可视化系统、交互式课件、广播广告等多项作品,并成功获得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中南赛区一二三等奖、大广赛湖北省优秀奖等多项奖项。当问及三年的竞赛经历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周琬琦给出了一个很特殊的回答:“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一起做比赛,三年期间我们一起获得的比赛奖项有十余项,最后我们也全部顺利保研。与其说印象深刻,我觉得带给我更多的是感动。她们让我真正明白了合作其实远比竞争更重要,相互学习,彼此成就。我很感谢她们,也很幸运能够遇到她们。”“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快乐生活”满满当当的时间安排,背后是旁人看不到的努力与付出。周琬琦打趣到,自己的大学三年,很多时候是“熬过来”的。课程学习、科研竞赛、学生工作、志愿服务、海外交流……紧迫的时间与繁重的学习工作交迭。在那些压力满满的日子,她始终不忘要求自我、提升自我、更新自我,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各项工作的协调,也发掘了自身的无限可能。作为院学生会副主席兼文体中心主任,她组织筹备了迎新晚会、新媒体创意大赛等多项院级活动,服务同学、发光发热是她不变的原则;作为心心火义教之家成员,她跟随团队前往崇阳开展支教活动,给予孩子们陪伴与关怀,透过取景框记录下值得珍藏的点点滴滴;作为教育领域的追梦人,她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主动探索领域前沿,感受国内外培养体系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如果我有力量给予,那么行动就是现在。”在旁人眼中,学习工作中的她是一个理性严谨、敢想敢做的追梦女孩。而生活中的她,随性自由,幽默友善。音乐和书籍是她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她把林俊杰的音乐当作信仰,也痴迷于王小波、东野圭吾等人的文字,唱歌跳舞、远途旅行更是她缓解压力最好的方式。“好好学习很重要,心态更重要。现在的我渐渐学会放下得失心,更多的关注个人的成长,真正的去享受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全力参与过程,平静接受结果”“以前觉得坚持就是毫不动摇一鼓作气地走到底,后来发现,坚持是犹豫着,退缩着但仍旧努力地前行着。”这是这次保研经历带给周琬琦最大的感触。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的保研形势异常严峻,为做好万全准备,她从5月便开始收集各高校的夏令营通知,着手准备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等文书材料。秉持着“开拓眼界,积累面试经验”的想法,她投递了武大、上海交大、北师大等多所高校夏令营并均入营。“收到入营通知的时候特别开心,觉得是对自己四年努力的一种肯定,但看到入营名单,我感到更多的是焦虑和不安。”周琬琦坦言到,和她一起参营的,大多是来自北大、复旦、北师等985名校的优秀学子,扑面而来的压力和紧张感让她度过了一段不断自我怀疑的时光。当谈及参与夏令营的过程时,她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和北师大老师们一起云度过的那五天,每天不到六个小时的睡眠,大量学术讲座的输入,熬夜做项目、写论文的紧张,同辈人给予的压力,优秀营员名额少之又少的焦虑……看似魔鬼般的五天却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潜力和兴趣。的确有过自我怀疑,也想过放弃。但正是人生的不可测,才需要在任何时候,都抱有一份希望,并全力以赴。”凭借着这样一股子冲劲和信念,周琬琦如愿提前拿到了武大等高校的拟录取通知以及北师大等高校的优秀营员,这也让她的保研之路变得更加坚定且自信。9月确定推免资格后,周琬琦正式投入到了预推免的准备中。“和夏令营的顺利相比,预推免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意外不断,好在惊险的同时也最终带来了惊喜。”她谈到,当她申请的华东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和课程与教学系给她发来了同一天同一顺序复试通知的时候,她陷入了纠结和犹豫,疫情下的保研形势如此严峻,她不愿意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就这样,即使当时已手握多所高校offer的她,还是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决定:全部参加。当问及原因时,她笑着说到:“之前和我父母打电话,他们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全力参与过程,平静接受结果。那时候就觉得,也许把心安放的那一刻,就会有好事发生呢,何必想这么多,机会既然来了,抓住它便是了。”乐观终会带来好运,10月9日那天并没有发生预想的时间冲突,周琬琦先后顺利参加了两场中文面试和两场英文面试,直到下午六点才正式结束,而那时的她来不及放松,便再次赶往机场坐上了当晚九点的飞机,前往北京迎接最后的挑战。努力不会徒劳,在北师大面试的三小时前,她收到了来自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的双录取通知,这对周琬琦来说无疑是北师面试前给予她的最大鼓励。“北师的面试是我认为自己发挥最好的一次,并不是因为状态或是运气,我想真正应该归功的,是我从暑期开始所参加的每一场面试,虽然最终没有选择其他学校,但经验的积累和过程的反思,都把我最终带向了北京师范大学。”10月12日刚刚下高铁的她,如愿接到了北师大的录取电话,终于结束了她的漫漫保研路。就这样,即使当时已手握多所高校offer的她,还是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决定:全部参加。当问及原因时,她笑着说到:“之前和我父母打电话,他们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全力参与过程,平静接受结果。那时候就觉得,也许把心安放的那一刻,就会有好事发生呢,何必想这么多,机会既然来了,抓住它便是了。”乐观终会带来好运,10月9日那天并没有发生预想的时间冲突,周琬琦先后顺利参加了两场中文面试和两场英文面试,直到下午六点才正式结束,而那时的她来不及放松,便再次赶往机场坐上了当晚九点的飞机,前往北京迎接最后的挑战。努力不会徒劳,在北师大面试的三小时前,她收到了来自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的双录取通知,这对周琬琦来说无疑是北师面试前给予她的最大鼓励。“北师的面试是我认为自己发挥最好的一次,并不是因为状态或是运气,我想真正应该归功的,是我从暑期开始所参加的每一场面试,虽然最终没有选择其他学校,但经验的积累和过程的反思,都把我最终带向了北京师范大学。”10月12日刚刚下高铁的她,如愿接到了北师大的录取电话,终于结束了她的漫漫保研路。“想对学弟学妹们说”我最感谢本科的地方就是,它一直让我在重压下生活,重压下的我可以感受生活的每条纹理,或粗糙或柔顺的,都是收获。保研是一个选择,但绝不是唯一选择。希望学弟学妹们做任何事都可以全力参与过程,平静接受结果,用努力为自己加冕。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很多努力却不一定有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大学期间你们可能会面临很多选择和挑战,压力和焦虑也许常常会伴随着你们,但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记得快乐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当你真正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完成。祝愿学弟学妹们能够不慌不忙地走好自己的路,在四年后可以很开心地说一句:虽然很辛苦,但是努力过真好!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文案:周琬琦排版:侯秋凤 封面:叶慧霞

孰能脱焉

CSSCI(2017-2018)收录来源期刊目录教育学(37种)

来源:教育科研管理,Ecational-researchCSSCI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2017-2018)收录来源期刊目录 教育学(37 种)CSSCI(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 教育学(14 种)往期精彩文章回顾1. 全网首发!2017年版(2018发)北大中文核心目录2.全网首发!教育学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2018 年)3.全网首发!教育学2018年11月JCR分区最新公布SSCI目录4.《复旦教育论坛》2018年第4期5.《电化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6.《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目录7.《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8.《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评价条件标准(试行)》印发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双月刊)10.《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1季11.【征文】“多元视野下的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12.2018年首届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函13.关于举办首届“新时代中国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论坛”及会议征稿的通知目前已有1000+教育学者关注加入我

天气不合

聚焦教育热点话题 这场公益直播论坛将举办

【来源:教育资讯】防疫时期,如何处理好教师学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居家学习与返校学习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在线环境下的可行可靠、高质高效教学模式等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这周六,“A.I.之光点亮在线教与学”公益直播论坛即将举办,教育领域权威专家、资深学者、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齐聚直播平台,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公众解读当前疫情形式下社会关注的教育话题。活动将采取线上直播、线上互动问答的形式,分两期举办。直播时间分别为3月21日和22日的14:30-17:30。两期活动主题分别为“A.I.助力线上高效教学”和“A.I.助力线上自主学习”。防疫期间,头一次接触直播课堂的老师们难免觉得不适应:隔着一道冷冰冰的屏幕,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利用A.I.技术实现在线课堂的因材施教?如何创新教学设计,保障教学效果?怎样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此次直播论坛期间,知名专家、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企业代表,将针对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开学”“怎样开展线上学习指导”等热点话题,探讨如何利用A.I.技术助力线上高效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本次直播活动还将邀请以下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现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处长、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交互媒体与远程学习实验室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并任《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教育部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专家组秘书长等职位。滨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春国滨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滨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2006年任滨州市滨城区委常委,2009年任阳信县委常委、副县长,2011年任博兴县委副书记,2018年12月担任山东省滨州市教育局局长至今。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勇1997年获得安徽省青年地理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市级骨干教师。2012年任合肥六中党委书记、校长。2015年任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曾主持安徽省“九·五”普教一项省级课题并获二等奖。蚌埠市教科所所长罗时新蚌埠市教科所所长,曾担任蚌埠市第五届“教坛新星”评选暨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考评决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合肥市第八中学校长王建明2000年担任合肥八中校长至今,2001年创办合肥168中学并兼任其校长至2008年。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2011年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5年被评为合肥市优秀校长,2017年任合肥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陶勇理学学士,教育硕士,武汉市中学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育学士学位论文兼职导师。2016年担任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至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年级主任付加国云南师范大学附中物理骨干教师、高三年级主任。曾获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学位。1999年创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总裁至今,2009年4月起同时兼任董事长。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董事长。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1999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科大讯飞,现任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公司董事。防疫期间,科大讯飞发布“停课不停学”教学解决方案,目前已先后服务湖北、安徽、河北、江西、广东、广西、吉林、山东等21 个省2000 余所中小学,受到广泛好评。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因材施教成就梦想。线上教学这场大考尚未完结,科大讯飞将携手权威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用科技服务教育,以A.I.之光点亮在线教与学!

李籲

2020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

2020年,教育领域“大事多、变化多、新政多”。疫情大考,脱贫攻坚,重大政策重要举措密集出台,给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全新重大课题与强大动力。教育学术界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针对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新变化,对中国基础教育展开理论阐释和实践研究,深入阐释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内涵,剖析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义,探讨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路径,研究在线教育新形态,对教育扶贫、教师队伍、健康教育、高中教育等展开前瞻性思考,取得系列成果,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一、全面发展全面培养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入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关乎国家的教育战略,也关乎人的生命与灵魂。[1] 进一步注重德育的实效,提升智育的水平和质量,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和体验,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突破。(一)“五育”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相互融通德育教人为善,智育教人求真,体育教人健体,美育教人臻美,劳动教育教人在劳力上劳心。[2]“五育”各有其独特的任务和价值,共同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3] 但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单独的德育,没有单独的智育,教育本身是整体发生的,人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所以在理解“五育”并举的时候,需要将“五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4] 具体来说,德育贯穿于各育之中,是其他各育的灵魂;智育为实施其他各育进行知识和智力的储备;体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体质的准备和生理的基础;美育以精神的力量助推其他各育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对其他各育的综合实践运用与成果的检验。[5] 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体系不是“五育”简单相加,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一育”为主,渗透各育;[6] 每一育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任务,必须在“一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7]“五育”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8] 构成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想政治课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思想政治课程和教材、教学要成为主课堂。[9] 小学阶段,重点考虑加强道德情感的启蒙;初中阶段,加强活动性实践和自主思考的体验,强化学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和志向;高中阶段是打牢常识性知识基础的学习阶段,要在提升政治素养上下功夫,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引导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10] 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最终都会有其价值指向和思想目标,正确的知识、科学的理论进到头脑中后会“格式化”大脑,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11] 这就是课程思政。为此,专业课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提高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能力;要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找到有机融入教学过程的操作支点。[12](三)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的核心或者本质目标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学习。[13] 通过劳动教育,既培养吃苦精神、奋斗精神,又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情感。[14] 各地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应因学生年龄特点,安全适度,有序进行。在谈论劳动教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同时,不应忘记多样中的统一,注重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的弘扬一以贯之。[15] 劳动教育不同于普通知识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家校乃至社会共同来提供“资源”,让孩子从小有机会从事劳动,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和才干。[16] 应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敌人不是应试教育,劳动教育的对立面不是课堂。面对一个极其复杂、充满张力和矛盾的劳动世界,要发掘出劳动中比“吃苦耐劳”和“出力流汗”更丰富的东西。[17](四)“体美”价值得到进一步认识体美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8]最终指向人格的塑造。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角度而言,体育是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提高国民素质,振奋和强化民族精神。从教育角度而言,体育是教育的基石,是“各育之基”。从个人角度而言,体育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础。[19] 学校体育应把增进学生的健康作为崇高目标和追求,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应该把学生的健康状况作为重中之重的标准。[20] 美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唱歌,学会画画,欣赏音乐,欣赏美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使青少年具有一颗美好的、善良的、感恩的、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山河,爱天地万物。[21] 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是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美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美育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特点,要赋予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全面能力素养。[22]二、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这是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作出的决策部署。质量追求跃升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育人方式、学校活力、教育治理体系等越来越受重视。(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内涵从发展的本质要求来看,高质量基础教育要求必须更为彻底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为完全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3] 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个别方面的高质量,更不是围绕分数和升学的“内卷化”的高质量,而是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主战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发展。[24]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判断标准,在于能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教育质量的内涵意义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原有指向于数量、规模的“单数质量”概念开始被摈弃,一种基于过程的包容性强的“复数质量”概念得以确立。大体而言,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少应包含如下意涵:一是一定的数量规模;二是合理的结构;三是教育均衡发展与公平;四是推动社会进步;五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六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趋向。[25]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更深入理解“公平”与“质量”的关系。没有教育公平为根本的教育质量是不合格的质量,没有教育质量为基础的教育公平是不合理的公平。它们之间相互解释并相互建构,形成公平与质量互释互构的新格局。[26] 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不仅强调“教育结果”的质量,充分发展人的能力,并能为人的将来带来美好生活;也同时强调“教育过程”的质量,关注教育的细节与学习者的感受,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与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情感关爱等,使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27](二)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激发学校活力所有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都要在学校这个平台予以落地和受到检验。[28] 学校活力备受重视。需要同步考虑“权力”(学校办学自主权)、“能力”(自身办学能力)、“外力”(外界保障和减少干扰)三大因素:[29]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放管结合、应放尽放,探索对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差异化赋权;[30] 强化学术领导力以优化学校内部治理,[31] 破解师生缺乏参与学校治理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乃至网络治理模型;[32] 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和学校管理负面清单,[33] 明确政府监管事项范围,[34] 改变外部直接干扰过多过频的现象,为学校唤醒自觉意识、产生内生动力“松绑”。(三)教育高质量发展扎根于良好的教育生态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要放在区域教育生态的格局下来思考。“公民同招”是一次教育生态的行政调整,[35] 严禁民办学校“圈地抢生源”“考试掐尖”等行为,[36] 引导学校不挑生源,回归本源,踏踏实实研究如何提高培养质量。[37] 招生标准的基本“同一”、招生时间安排的基本“同一”,有助于缓解家长对于孩子入学竞争的焦虑,让儿童成长回归自然生态,为他们保留今后绿色发展、健康成长的空间。[38] 为更好推进“公民同招”,需要一系列措施、细则配套,如对于选报民办学校后没有被录取要重回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应保障他们原有的合法权益;建立对“公民同招”政策执行情况、监管效度等的评估机制,[39] 等等。三、教育扶贫聚焦激发人的内生动力2020年,教育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将由“限时”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教育扶贫以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40] 聚焦激发人的内生动力。(一)新时代的教育扶贫目标转向新时代,教育扶贫将不止步于达成短期的脱贫目标,而是更致力于向满足贫困人口的美好生活期盼迈进,由基础性目标向更高质量目标迈进。[41]人的发展问题将成为重中之重。关注重点是如何将经济脱困转变为精神脱困,贫困人口在告别贫困身份之后如何从思想上摆脱长期以来的资源依赖并且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生存技能和发展性社会参与能力,如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改变生活艰难和社会支持缺乏在受助群体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方面形成的参与惰性和动力不足状态。[42](二)教育扶贫“以人为本”教育扶贫印刻着“教育”这一独特视域,以提升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3] 为重点。制度设计、政策运行不仅要考虑贫困地区通过教育促进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工具性价值,更要注重贫困人口的主体性,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内生性发展的伦理性价值,防止工具性价值僭越于伦理性价值之上。[44] 要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实现人的个体发展,同时提高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在增强人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适应未来生活和抵御风险的能力。[45] 要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参与能力,提升其思想觉悟,提高其技能水平,促进其真正成为教育扶贫的主体力量。[46]教育扶贫会重新将人心通过教育凝聚起来,唤醒贫困人群因自然条件制约、贫困文化传承、资源权力稀缺所桎梏的脱贫志气与脱贫行动,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进而推动贫困地区的内源式发展。教育扶贫彰显出其所特有的“文化自觉”,指引着教育扶贫的实践走向——从粗放式的社会救济扶贫过渡到精细式的社会协同扶贫,进而奋力向自觉式的社会精准扶贫迈进,深化与加强贫困群众对更具人文关怀和文化生命力的减贫发展道路的文化认同。[47](三)新时代教育扶贫指向教育内涵式发展迈入新征程,教育扶贫工作要关注教育发展的质量内涵,提升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48] 发展逻辑需要从外控逻辑向改善学校教育过程和厚植家长社会支持氛围的内生逻辑转变。[49]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夯实教育扶贫根基。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就是要全方位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励志,通过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意识到志向无关乎贫穷,越是贫穷越要励志;要从道德教育入手,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做人做事的原则;要树立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靠自己的双手充实和发展自己,建设家乡,让家乡更美好,让贫穷随着知识的丰富而消淡,让贫穷在自己手中改变的思想,立大志,立鸿鹄志。[50]四、教育评价进入总体改革的新阶段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的改革进入总体改革的新阶段。(一)破“五唯”顽瘴痼疾,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教育评价改革要注重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四个层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5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评价要回到教育本体,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评价者从评价对象的本质特性出发来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和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对象能够更充分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而不是为了满足外部的排序、分等、控制等。[52] 评价的科学性还体现在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的特点改进评价。改进评价也要反对绝对化和形式化,不能一刀切。[53] 在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五个主体中,党委和政府评价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必须摒弃片面教育政绩观,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职。[54](二)推动教育评价走向专业化专业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评价的科学与否和信效度。促进教育评价专业化建设,可以从增强评价主体的专业性、加强评价方案设计和实践的专业化、加大教育评价研究的专业化入手。[55] 要建好建强专业化的教育评价机构,包括专业化的考试管理机构、专业化的评价科研机构、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价机构。[56] 在专业化评价方面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在重视政府评价机构作用的同时,鼓励民间专业评价机构的发展,特别要鼓励具有不同专业特色、针对性强的评价机构的发展,以适应不同地区、层级和不同要求的细分评价要求,提供优质精准的教育评价服务。[57] 提高教育评价的专业化水平,应加强教育评价的治理能力建设,将教育系统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一线校长教师教育评价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纳入整个国家教育治理能力建设的计划。[58](三)探索和用好增值评价,四个评价齐发力针对不同的评价活动,要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改进结果评价,不仅要关注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和符合度,更要全面界定教育目标,通过结果评价为学校教育教学或办学思路及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与信息支撑。强化过程评价,注重从发展性角度科学判断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探索增值评价,更加关注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纵向比较和改善提高。健全综合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目标或标准的实现程度,而是注重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教育要素的评价。[59] 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具有不同的评价功能和价值,相互之间是交叉整合的关系。[60]其中,《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探索增值评价”,直指“以结果论英雄”的错误评价取向。[61] 增值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其本质要求是关注过程、关注变化,并通过评价了解影响过程与变化的因素,推进被评价对象的改进和发展。[62] 有人担心增值评价会增加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对此有学者强调,在增值评价实施过程中,要紧紧把握“关注点”和“参照系”这两个变化点,避免陷入复杂统计结果的数据泥沼中无法自拔。[63] 实践层面,一些地方做了积极探索。有些区域对于学校的综合评价不用绝对排名,而是用学生入学和毕业时成绩变化值的分区比较,同时在评价的最终结果中考虑起点不同学校的各自等级水平内的纵向比较,而且对于不同指标设计通俗易懂、具有强烈导向性的权重分配。[64] 当然,很多因素会影响增值评价的持续推进,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实施兼顾教育公平和质量的评价政策,学校要提高管理水平,社会各界对教育评价应有更多包容和更多理解。[65]五、在线教学要由新技术走向新形态新冠疫情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在线教育探索热潮,中国率先进行全国性、全体系的在线教学实践,并有效保障了较高水平的在线教学质量。教育领域需要及时总结反思,着眼长远,线上与线下教育融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及疫情后也应有所体现甚至得到更大发展。[66](一)疫情背景下重新认识在线教育教育系统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向全国亿万学生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在全球也属首次。这个阶段的在线化虽然有相当大的应急权宜成分,但是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即使在疫情缓解后也会有所延续,很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67]疫情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常态下什么样的在线教育是健康的、良性的,在线教育以什么方式参与教育系统的变革,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相互融合等问题。对基础教育而言,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成长期,学生需要更多的面对面交互或群体活动来获得认知发展,基础教育中的在线教育主要以补充、拓展或定制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打破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时空、资源等的限制,让精准、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成为可能,改变当前基础教育“齐步走”的现状。[68](二)中国超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经验与反思要进一步整合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教育专网的建设迫在眉睫,以从根本上确保在线教育拥有快速、稳定、可控的网络服务和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也确保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有优质的网络服务。[69] 要建立起信息时代教育变革所需要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疫情之前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针对学校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疫情期间则主要服务学生全程居家学习;未来在线教育应该既要满足学校课堂教学,也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70]为了迅速开设在线课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为了优化课程教学资源,教师普遍积极搜集各类课程资源,学习并应用网络教学手段。不难想象,经过疫情阶段的实践,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将得到极大提升。[71] 在线教育中,教学内容并不能简单地从传统课堂中直接拿来使用。它不仅需要教师或者教学设计者对其进行筛选、编辑,并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整合,还需要重新根据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法的原则进行结构上的调整。[72]在线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的“正式感”和“学习氛围”有所削弱,更依赖于学生的自觉,在线主动学习意愿成为学生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73] 主动学习者的最显著特征是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包含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三个基本要素。[74](三)技术发展与在线教育的未来关注学习环境是教育技术发展进程的必由之路。我们今天所用的绝大部分教育技术产品,无论是电视、电脑、手机、iPad、虚拟实境眼镜、电子传感器等都是日常信息交流的通用设备,并非专用于教育场景,也不是为教育场景设计的。因此,它们必须通过教育视角的重新设计、组装和改造才能服务于教育领域。[75]要高度重视基于学习行为大数据的在线教育研究。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在线教学形成的数据,对“精准”把握教学成效,“精细化”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对教学进行改进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帮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的一大核心优势,这种数据展示的“教与学的成效”将成为平时教学的重要“遗产”加以保留与更加充分地应用。[76]未来,在线教学要由新技术走向新形态,要赋予新技术育人功能,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重建教学价值观、重组教学结构、再造教学程序、重构教学文化,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当在线教育模式更多融入线下课程、课堂与教学时,新的混合教育制度需要超越技术的视角,以更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给学生和学习赋权。[77]六、家-校-社协同为提升育人质量赋能改革步入深水区,研究者发现,过往围绕学校展开的改革,推动学校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但离预期的效果有距离。这是因为教育的诸多问题表现在学校,根子可能在社会、在家庭。学校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有很多条件限制,没有其他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配合,“主导”地位就可能丧失,作用也就难以发挥。[7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与前提家-校-社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同向性和一致性,在育人方式上各有优势,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前提。学校立德树人,家庭、社会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共同目标。[79] 学校拥有开展学生智育的优势,是学生成长中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方式具有个性化,拥有开展学生德育、劳动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的优势;社区具有培育学生实践能力优势,能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丰富的资源。[80] 学校、家庭和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起丰富、立体、多元的教育情境空间,把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起来,[81] 提高育人质量。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明晰各自的权责界限。目前,三者之间缺位、越位、错位和退位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教师把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等教师和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家长,把本是学校负责的工作交给了家长。还有家长主动越位。有的家长强硬要求学校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干涉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82] 为避免各教育主体在实践中功能错位,在家庭,教育的主角是家长,学校在为家庭提供服务时是配角,要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在学校,教育的主角是教师,家长在配合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是配角,要做好协助工作。[83] 弃绝社会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84]社会在与学校和家庭的互动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什么是孩子所需要的。在这个情境空间中,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维持其平衡、演进和自适应,成为学生教育的延伸、强化和补充。[85](二)围绕“教育”和“成长”统筹协调家-校-社资源从构建现代化大教育的视角出发,统筹协调家-校-社资源,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一是家庭向学校开放,成为教育中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学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学校资源对社区开放的力度。二是社区教育资源向家庭和学校开放,如社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需要开展活动等。[86]三是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向家庭教育倾斜,补足补齐家庭教育发展的战略短板、政策短板、资源短板和研究短板。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联合体、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等多种方式,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87]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涉及的家庭和社区,远不是教育部门能够协调的,更不是在学校层面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打破制度性瓶颈,尤其需要在政府的政策层面建立跨越当前体制和制度的政策,将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纳入政府统一的教育规划,纳入教育机构专门编制,纳入教育财政预算,纳入师范教育和教师职前、在职培训体系,纳入对各级政府的教育评估指标。[88](三)家-校-社协同不仅是一种育人机制,也将为学习型社会奠基家-校-社协同不仅是一种育人机制,也将促进教育眼光的转向。这里蕴含了一种教育期盼:让社会中的每个角落、每个褶皱、每个血管、每个细胞都散发教育的气息,拥有教育的力量。人生与时代中有教育、时间与空间中有教育、自然与社会中有教育、影像与戏剧中均有教育,还有地铁与高铁、飞机与汽车、茶馆与咖啡中都有教育……如果这些期盼能够得以实现,将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变:通过创造基于“好教育”的好社会标准,从社会性教育走向教育性社会,从全人教育走向全社会教育。[89] 教育和社会无缝隙结合,[90] 形成既有刚性原则指导,又有柔性机制保证、充满活力的终身教育的动力学系统,[91] 从而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实现“十四五”规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必须建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的作用,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92](一)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本领锤炼师德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本领的第一要务。[93] 从本质上而言,师德是教师内在的道德理想、道德规则和道德准则与外在的道德行为之间的有机结合。[94] 影响师德成长的三大关键因素是主体自觉、实践活动与环境作用,主体建构律、实践参与律与环境互动律是师德成长的三大规律,良好师德是教师在周边环境中自觉实践、主动建构的产物。[95] 自我养成是最为重要也最为根本的师德建设路径,要强化师德涵育的养成逻辑,在师德的日常培养与引导上多下功夫。[96] 引导和激励教师树立道德自觉的意识,并在外界支持和内在努力下获得道德自觉的体验和行为,使道德自觉既成为教师的内在品质,更成为教师持久、稳定的专业行为。[97]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的基本素质。[98] 教师要将育人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树立全程育人意识,注重时间上的连续性和育人方式的全面性。[99]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二)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不仅是保障教师权益、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最大限度破除制约,让教师将时间和精力回归主业,回归基础教育本质。[100] 国家应出台教师工作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工作量“减负”与“增量”同步转换,避免教师被动承担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工作。[101] 依法依规,以教书育人为标尺,将判别负担性质的主导权交还教师群体。[102] 更重要的是,学校教师编制足额配置、结构合理、调配及时是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确定教师合理工作量的重要支撑。[103] 随着科学、法治、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人工智能等内容进入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教师编制压力不断加大……需要全国一盘棋,根据各个学段开设的课程重新核定教师编制。[104](三)补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短板在完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局的时间节点上,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这需要从政策层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实行差异化的农村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定期倍增计划,根据乡村学校的偏僻程度和生活艰苦程度,给予乡村教师数额不等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105] 有学者建议,建立乡村学校教师中高级职称名额专设比例,专轨专用;乡村学校领导的高级职称评审,单独划分名额,单独评审;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一线工作的教师,职称晋升不受岗位数量限制,在乡村学校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20年、近10年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的初级教师(初级职称),可直接认定为一级教师(中级职称)。[106] 要实施接地气的“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注意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07] 要强化培训内容的乡土性和向农性。[108]八、健康教育指向“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最为基本的使命与任务。没有健康的身体,就谈不上好的生活。任何透支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都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教育最为基本的目的。[109] 党中央高度重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健康教育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11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新时代学校健康教育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变化和深入。从最早的只关注体质的“一维”健康观,到身、心“二维”健康观,再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外延越来越广。[111] 在健康教育课程结构上,也逐渐出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双重结构。进入21世纪,理论上有学者提出将健康教育课程转变为“多学科课程互相融合和渗透的模式”,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面。基于健康内涵和健康教育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实现三大转变:从“知识、技能”目标走向“素养”目标,从“学科课程”走向“经验课程”,从“文本教学”走向“实践教学”。[112](二)深化体教融合,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113] 体教融合的核心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首先要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114] 培育终身体育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在体教融合实施的内容设计、方式选择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均要体现“健康第一”的目标约束。这就更加需要确立学校体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定位。[115]落实体教融合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责任,但目前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导致家庭体育参与不足、校外体育开展乏力,严重制约了一体化社会体育支持环境的建设。因此,体教融合的首要突破点就是激发社会全员参与,形成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合力。[116] 同时,新时期体教融合目标的达成,亟须教育、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建立横向多部门联动和纵向多部门衔接的协作机制,从而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引领、全员参与的格局。[117](三)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构成青少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一个人将来的总体教育成就,而且深刻影响其成年后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议题,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25%的青少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而且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增长最快的心理疾病之一。[11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个体人格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为核心,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新格局。[119] 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从观念认识、政策制度、执行操作层面应对这些挑战可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方向。主要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点:在政策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在实践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积极取向、发展性取向和生态化取向。[120]九、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现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重点的新阶段。多样化发展是国家对于高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路径,国家在宏观管理层面提供的政策导引和为地方实践提供的改革支持,对于推进高中多样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1](一)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准确定位从现代治理的视角出发,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既需要政府转变职能,落实简政放权,也需要学校层面的积极作为和有效担当,实现自主办学,特色发展。[122] 从区域层面看,多样化意味着将学校作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特色定位、布局,形成区域内差异化的学校发展格局。[123] 地方政府要尊重不同学校的发展基础和改革创新精神,支持和引导普通高中根据地域资源优势、学生发展需求、师资状况以及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等,探寻自身发展特色,自主选择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同时,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意义,在勇于承接政府赋权的同时,还需要强化责任担当,不断释放和激发自身办学活力和主观能动性,主动谋求特色发展。[124](二)以特色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从学校层面看,多样化意味着学校需要确立以个性、差异为指引的特色发展思路。[125] 有学者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特色化发展可以理解为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多样化发展是共性,特色化发展是个性,只有多样化才能有特色的生存发展空间,特色是实现多样化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形式。[126] 一所特色学校要具备相应的特征和条件,主要包括“定位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条件与资源”“成效与效能”“创新与亮点”五个方面。学校特色形成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由内而外的生长路径,二是由外而内的融入路径。[127]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创造有弹性的发展空间,对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浙江省上虞市根据学校城乡差异、师资差异及发展潜力统筹布局,实现县域普通高中错位发展、差异发展、多样发展。[128] 上海市普陀区在充分尊重每所学校自身发展和需求的基础上,对全区高中学生进行分批分类指导,引导学校自主选择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错位发展。[129](三)用课程打开特色办学之门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的核心是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课程资源,适切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能力水平。[130] 课程之于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既是内容又是手段。如果放眼中国乃至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凡是特色鲜明的高中无一例外在课程设置上着力谋求变化,均把办学和育人特色的核心突破口定在课程上。[131] 围绕办学特色,学校应形成素养导向的多样化校本课程结构和多样化课程类型,并利用校本课程比例的调整实现特色育人和多样化发展。统筹普通高中教育中各种类型的课程,并将其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框架中,划定难度等级和模块类别,规范课程标准和师资质量,为学生在高中教育体系内部的转换提供依据标准。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学分资格认定制度,规范学分转换和互认,使普通高中教育灵活化、规范化。[132]注释:[1] 邵志豪. 新时代高中全面育人的思考、行动与创新[J]. 人民教育,2020,(18).[2] 冯建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3] 冯建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4] 代蕊华. “五育”并举与学校管理变革[N]. 中国教师报,2020-11-11.[5] 冯建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6] 冯建军.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7] 陈宝生.一分为二看“五育” 合二为一干“五育”[EB/OL]. http://www.sohu.com./a/281693180_391284.htm.[8] 张红艳,卢克建.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蕴含的理念探析[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9] 韩震. 新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理念与特点[J]. 课程·教材·教法,2020,(01).[10] 韩震.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路下的德育教材体系建设[J]. 教育研究,2020,(03).[11] 孙熙国. 如何理解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12] 刘建军. 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 教育研究,2020,(09).[13] 檀传宝. 何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典论述的时代诠释[J]. 课程·教材·教法,2020,(01).[14] 郑富芝. 把握新形势 应对新挑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20年秋季开班式上的报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9).[15] 柳夕浪.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J]. 人民教育,2020,(07).[16] 樊丽萍. 孩子真正体会“匠心”,劳动教育才会“走心”[N]. 文汇报,2020-8-29.[17] 娄雨. 什么是“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论劳动之于“体、技、心”的教育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8).[18] 王成. “体美”价值的“再认识”[J]. 北京教育(高教),2020,(11).[19] 王登峰.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10).[20] 季浏.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和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21] 叶朗. 美育是心灵的教育[N]. 光明日报,2020-11-24.[22] 范迪安. 引领学校美育做出气势做出成效[N]. 中国教育报,2020-11-30.[23] 辛涛,李刚. 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新时代内涵[J]. 人民教育,2021,(01).[24] 王烽. 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 人民教育,2021,(01).[25] 张新平. 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探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0,(20).[26] 李政涛. 中国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公平与质量的互释互构[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0).[27] 褚宏启.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研究问题域与政策工具箱. 教育研究,2020,(02).[28] 张新平. 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探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0,(20).[29] 李红恩. 权力、能力、外力:影响中小学办学活力的重要因素探析[J]. 中小学管理,2020,(11).[30] 杨振峰. 有序赋权:推进教育家办学的制度设计与安排[J]. 人民教育,2020,(19).[31] 马宏. 从管理走向治理:以学术领导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2).[32] 孟繁华. 集团化办学:超越传统的学校组织形式[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1).[33] 马可. 深化“放管服”改革 努力推进教育精细化管理[J]. 人民教育,2020,(19).[34] 马可. 深化“放管服”改革 努力推进教育精细化管理[J]. 人民教育,2020,(19).[35] 倪娟. 从“教育之制”到“教育之治”:“公民同招”政策要义及实施风险防范[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2).[36] 任国平. 公民同招新政效应[J]. 人民教育,2020,(19).[37] 余慧娟.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牢牢把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J]. 人民教育,2020,(21).[38] 孙军,程晋宽. 义务教育学校“公民同招”制度的设计与推进[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7).[39] 倪娟. 从“教育之制”到“教育之治”:“公民同招”政策要义及实施风险防范[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2).[40] 王建. 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与政策思考[J]. 教育研究,2020,(11).[41] 袁利平,丁雅施. 教育扶贫:中国方案及世界意义[J]. 教育研究,2020,(07).[42] 刘佳,蒋洁梅. 后扶贫时代教育政策信息的质效焦虑与治理优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20,(01).[43] 姚松,曹远航.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成就、反思与展望[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4).[44] 姚松. 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基于贫困地区精细化扶贫[J]. 教育文化论坛,2020,(03).[45] 袁利平,张欣鑫. 教育扶贫如何精准化——基于多学科视角的模型建构[J]. 教育与经济,2020,(01).[46] 姚松. 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基于贫困地区精细化扶贫[J]. 教育文化论坛,2020,(03).[47] 袁利平,姜嘉伟. 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与路径创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48] 李正元. 习近平教育扶贫论述的生成基础及其丰富内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6).[49] 赵明仁,陆春萍. 从外控逻辑到内生逻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探究[J]. 教育研究,2020,(10).[50] 吴霓. 用文化夯实教育扶贫根基[J]. 红旗文稿,2020,(18).[51] 阳荣威,张善超,李震声.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与制度创新——第七届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综述[J]. 大学教育科学,2020,(06).[52] 石中英. 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 教育研究,2020,(09).[53] 秦惠民. “五唯”的本质是绝对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J]. 中国高教研究,2020,(12).[54] 张志勇. 推进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的有效路径[J]. 人民教育,2020,(23).[55] 刘志军、徐彬. 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 教育研究,2019,(05).[56] 王博. 抓牢抓好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N]. 中国教师报,2020-11-18.[57] 谈松华.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动能[J]. 人民教育,2020,(22).[58] 石中英. 回归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 教育研究,2020,(09).[59] 钟秉林. 全面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评价制度[N]. 中国青年报,2020-10-19.[60] 谈松华.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动能[J]. 人民教育,2020,(22).[61] 辛涛. “探索增值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小学管理,2020,(10).[62] 马晓强. 探索增值评价,我们在顾虑什么?[J]. 中小学管理,2010,(10).[63] 李凌艳. 如何用好教育增值评价——对“探索增值评价”的主旨与行动的理性思考[J]. 中小学管理,2020,(10).[64] 李凌艳. 如何用好教育增值评价——对“探索增值评价”的主旨与行动的理性思考[J]. 中小学管理,2020,(10).[65] 马晓强. 探索增值评价,我们在顾虑什么?[J]. 中小学管理,2010,(10).[66] 杨斌. 充分释放“抗疫红利”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03).[67] 杨斌. 重器与众器:在线教育中的伦理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8] 胡钦太. 促进在线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多维审视[J]. 教育研究,2020,(08).[69] 黄荣怀,张慕华,沈阳等. 超大规模互联网教育组织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线教育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案例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20,(03).[70] 杨非,王珠珠. 国家在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在抗疫中的战略作用及疫后发展[J]. 教育研究,2020,(08).[71] 尚俊杰,张优良. 在线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未来[J]. 人民教育,2020,(06).[72] 杨天啸,雷静. 在线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J]. 教育研究,2020,(08).[73] 王绍峰,黄荣怀. 在线主动学习意愿的产生机理与提升策略[J]. 开放教育研究,2020,(05).[74] 黄荣怀,汪燕,王欢欢等. 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03).[75] 吴刚. 作为风险时代学习路标的教育技术:困境与突破[J]. 开放教育研究,2020,(03).[76] 杨斌. 充分释放“抗疫红利”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03).[77] 崔允漷,余文森,郭元祥等. 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笔谈)[J]. 教育科学,2020,(03).[78] 郑金洲. 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运行逻辑[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7).[79] 高书国. “旋转门”: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07).[80] 单志艳. 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06).[81] 翟晓磊,李海鹏. 论学校在“校-家-社”关系中的主导地位——空间、权力和知识视角下学校、家庭和社区关系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1).[82] 单志艳. 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06).[83] 单志艳. 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06).[84] 周作宇. 终身教育体系:思想基础与行动结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6).[85] 翟晓磊,李海鹏. 论学校在“校-家-社”关系中的主导地位——空间、权力和知识视角下学校、家庭和社区关系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1).[86] 朱永新.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J]. 人民教育,2020,(15~16).[87] 高书国. “旋转门”: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07).[88] 吴重涵,张俊. 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政策、学校行动与研究支撑[J]. 中国教育学刊,2019,(11).[89] 李政涛. 当代教育发展的“全社会教育”路向[J]. 教育研究,2020,(06).[90] 周作宇. 终身教育体系:思想基础与行动结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6).[91] 周作宇. 终身教育体系:思想基础与行动结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6).[92] 任友群. 紧抓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N]. 中国教育报,2020-12-11.[93] 班建武. 教书育人是新时代教师的重要道德使命[J]. 人民教育,2020,(19).[94] 李新翠.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突围[J]. 当代教育科学,2020,(04).[95] 龙宝新.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依据与方向[J]. 中国德育,2020,(13).[96] 邹红军、柳海民.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师德政策建设回眸与前瞻[J]. 中国教育科学,2020,(01).[97] 李新翠.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突围[J]. 当代教育科学,2020,(04).[98] 冯玉军.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N]. 人民日报,2020-11-26.[99] 张家军,靳玉乐. 论教师一般育人能力的内涵与价值向度[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7).[100] 陈振兴. 出实招为教师创造良好育人环境[N]. 中国教育报,2020-12-17.[101] 盖阔,李广. 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成就、问题与策略——基于全国8个省份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样态调查[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02] 葛新斌,叶繁. 教师减负的博弈困境及其破解之道[J]. 教育发展研究,2020,(20).[103] 王晓生. 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现实基础、原因探寻与实践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20,(09).[104] 安雪慧. 中小学临聘教师的管理困境与突破路径[J]. 教育研究,2020,(09).[105] 付卫东,曾新. “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 中国电化教育,2020,(11).[106] 庞丽娟,王红蕾. 乡村教师亟须这些政策关注[N]. 人民政协报,2020-8-12.[107] 付卫东,曾新. “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 中国电化教育,2020,(11).[108] 庞丽娟,王红蕾. 乡村教师亟须这些政策关注[N]. 人民政协报,2020-8-12.[109] 何菊玲. 教育正义:对教育合法性的价值判断[J]. 教育研究,2020,(11).[110] 李英华,李长宁. 国际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专业能力评价标准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20,(05).[111] 汪晓赞,杨燕国,孔琳等. 历史演进与政策嬗变:从“增强体质”到“体教融合”——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演进的特征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20,(10).[112] 吴丹颖,左璜.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下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反思与重建[J]. 中小学德育,2020,(11).[113] 刘海元,展恩燕. 对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20,(06).[114] 孔琳,汪晓赞,徐勤萍等. 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 中国体育科技,2020,(10).[115] 杨国庆,刘宇佳. 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06).[116] 孔琳,汪晓赞,徐勤萍等. 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 中国体育科技,2020,(10).[117] 汪晓赞,杨燕国,孔琳等. 历史演进与政策嬗变:从“增强体质”到“体教融合”——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演进的特征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20,(10).[118] 吴愈晓,张帆. “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同辈影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J]. 教育研究,2020,(07).[119] 俞国良. 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的视角[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20] 叶子青,叶一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21] 余凯,谢珊. 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2).[122] 于璇,代蕊华. 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机遇与治理路径[J]. 基础教育,2019,(01).[123] 武秀霞. 多样、特色与高品质教育——关于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若干问题的反思[J]. 教育科学研究,2019,(12).[124] 于璇,代蕊华. 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机遇与治理路径[J]. 基础教育,2019,(01).[125] 武秀霞. 多样、特色与高品质教育——关于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若干问题的反思[J]. 教育科学研究,2019,(12).[126] 王玉国. 共同体视角下的普通高中多样化与特色化[J]. 教学与管理,2020,(11).[127] 朱丽. 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中的道、势、术融合[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0).[128] 蔡建红. 县域高中优化布局优质发展的“上虞实践”[J]. 人民教育,2020,(23).[129] 范以纲. 高中特色多样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探索——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2020,(11).[130] 李天鹰,杨锐. 美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31] 徐士强. 本道术原: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建设逻辑[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7).[132] 余凯,谢珊. 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2).总监制:翟博总指导:陈志伟、周飞总策划:余慧娟研制:李帆、钱丽欣、邢星

九月杀

赵万宏评灵牛通人性,两情相依依——刘建小说《怀念母牛》赏读

灵牛通人性,两情相依依——刘建小说《怀念母牛》赏读作家刘建的小说《怀念母牛》日前在丁小村先生主持的知名微信公众号读书村上发表了。刚开始读,只是佩服作者很有生活基础,很有农村经验,读完后仔细一咂摸,方觉得这小说很是有情、有味、让人有触动,于是便想着要说点什么。《怀念母牛》篇幅不大,充其量不超过2000字,属短篇中的短篇。事件的线索和涉及的人物关系十分简单,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步步惊心的悬念设计,更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作家却在平淡平凡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语境中为读者讲述了一头母牛的感人故事。牛娃爷爷倾生产队所有(七十块钱和一担麦子)为队里换回了一头瘦骨嶙峋的病牛,他给这头母牛请了一位老兽医治病,之后经过他的精心照料,母牛渐渐恢了健康和体力,一年后为生产队生下了第一头小母牛,第二年又是一对双胞胎,几年下来母牛竟为生产队增加了八条大小牛犊儿。母牛舍得下力,勤勤恳恳地为社员们耕田犁地。然而有一天母牛终于老去,再也干不了活,也生不了小牛,当它听到牛娃爷爷说要用好草好料养它终老的时候,它便在一个清晨时分悄然死去,于是人们在悲痛和不舍中埋葬了母牛。这是一条有情有义的母牛。为酬主人的知遇不弃和驱虫疗疾之恩,它竭尽牝性所能,为贫弱的生产队和善良的社员们耕耘生育,结果牛又生牛,没成想这头曾经羸弱不堪的母牛竟先后繁衍八条小牛,最终油尽灯枯,为了不白白坐享主人的草料饲养,为了不给慈善而清贫的农人增加负担,便于平静中结束了衰老的生命。这是一头被作家高度人格化的母牛,它的有情有义与人间的善良、纯朴和爱心相互辉映,牛娃爷爷、兽医、幺姑婆和生产队的社员们都是一群重情重义、大爱无边的好人。小说的结尾更是将这种爱和情义推向高潮——人们以安葬亡人的仪式为母牛举行葬礼,牛娃爷爷象对待先人那样为母牛顶起灰盆,幺姑婆的哭告更是耐人寻味:“你是好牛呀,你下辈子要变人呀,你要当官呀,你要当挺大的官呀!”故事虽然发生在过往的时代,但小说写作和发表却在当下,作者何尝不是在借幺姑婆的话明白无误地传递着老百姓的心声,那就是人民期盼我们今天的官员,都能象这头牝牛一样有情有义,勤政为民!这意味深长的结尾,为这篇千字小说赋予了道德与政治的讽谏劝谕意义,从而也使作品获得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艺术上,作者对特定时期的农村生活十分熟悉,对牝牛的观察细致入微,谙熟于牛的生命机理和生物习性,尤其对老兽医及其医牛过程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击节称绝。语言应用上也很有特点,生动精练,质朴无华,表现力很强,体现了作为深耕文坛数十载的小说作家所具备的不凡笔力与底色。【专栏作家】刘建,男,回族,原籍河北省沧州市,出生于1952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泥何盘盘》、《高粱叶子青》、《戏葬》和《生死尊严》等6部个人专著,创作的散文诗歌等在《人民日报》和《诗刊》等报刊发表。汉中市作协副主席、汉台区作协主席。现居陕西汉中市。【作者简介】赵万宏,陕西洋县人,供职于陕西理工大学。汉中市作协会员,汉中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副主席。曾为本校历史系学生讲授专业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先秦-唐宋)》,主讲《陆游与汉中》专题讲座,应聘为汉中老年大学学员讲授《宋词赏析与柳永专题》,先后有近百篇学术论文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发表于《汉中日报》《齐鲁人物》《陕西理工学院学报》《陕西教育学院学报》《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参花》《衮雪》《汉风》《南郑文艺 》《民间》《天汉》等专业期刊、纸媒或网络。《赤土岭文协》平台编辑委员会总顾问:王蓬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俊惠 马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沙建国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超 黄国梁 黎智总编:熊建华副主编: 赵万宏 王东执行主编:胡彦琛编委:伍宏贤 罗枫 张胜利 杨西藏 马艳 孙芬玲 屈树东 孙斌 毛鹏举 王会林 苏值 李艳

油鬼子

「看教育热点」基于设计的研究(DBR)如何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育热点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教育热点是教育设计研究,简称EDR(Ecational Design Research)。此外,在国际上它还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名称,基于设计的研究,简称DBR(Design-based Research)。两者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围绕教育的设计研究。DBR最大的特点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方法,DBR最大的特点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一点是,DBR是一个整合设计与研究的系统化过程[1]。为什么说DBR是一个整合设计?在研究的系统化过程中,DBR又能帮到你什么?现代教学方式我们在和其他教育研究者交流的时候,不可避免谈到现代新式、开放的教学方式,比如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知识建构讨论等,这种教学方式的落实,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当研究者想采用传统实验时, 无关变量需要控制,实施的程序要求相对固定,实验过程中学生彼此需要隔离,研究者要保持价值中立等等。试问,课堂活动的主动权本就在学生手中,如何在动态、灵活的学习过程中控制教学活动的走向?学生不是没有思想的物品,又怎么忍心强行限制学生的真实学习?在鲜活的课堂上满是好奇心的学生中,教师如何与学生保持距离和中立?再者,学习是连续的,从个人的真实观点到理论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一个学期都有点短,实验又能持续多久?DBR的故事有问题,就要有解决方法。下面我们脱下问题的伪装,漏出DBR的锋芒。这是艾伦·柯林斯(Ann Brown)2004年在学习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设计研究的文章[2],文章详细指出,设计研究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是由安·布朗(Ann Brown)等人引导和发起的运动。安·布朗一生具有神迹般的传奇色彩,13岁才接受正规学校教育,24岁便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学有所成且声名卓著的实验心理学家,安·布朗顶着学术界的不理解与批评,在1992年发表了《设计实验:在课堂情境中创建复杂性干预措施面临的理论与方法论挑战》,对DBR进行了总结。然而正当其砥砺前行之时,病魔不期而至,1999年6月4日,安·布朗因病去世,享年56岁。但安·布朗的工作为后来者开辟了广阔的探索道路,正是由于其在学习研究方法论转变上的奠基性工作,学习科学研究才在其后取得了迅速发展,形成今日如此兴盛之局面。艾伦·柯林斯从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的视角,引入工程科学中“设计”的概念,为学习研究创造崭新的“设计的科学”[3]。安·布朗和艾伦·柯林斯发表了DBR的基本框架,而DBR则为今日的学习科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DBR的定义为了更科学的解释DBR,我们先来了解一下DBR的定义。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定义是Barab&Squire在2004年提出DBR的定义[4]:一系列研究方法,旨在产生新的理论模型,人造物和实践,用于解释说明并最大化影响自然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制图者:陈泽璇)详细来说:一系列研究方法,不是一个研究方法,而是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范式;会产生人造物,也就是具体产品,还会产生实践案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然后从具体产品和实践案例中所提炼出的新理论用来解释教学,并影响教学。也就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DBR为什么是一个整合设计。另一方面, 研究得到的理论最终还是需要落地,到教学中去接受现实的检验,那DBR这把宝刀如何指导我们实践?DBR如何指导我们教学实践?在《剑桥学习科学手册》[5]中,描绘了DBR的核心要素特征,包括设计、理论、问题和自然情境。基于DBR的这些核心要素,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如何找到并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DBR的起点就是现实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就在现实的教学中找,比如,选择合适的评价体系进行预测,又如验证理论对问题的解释效果。第二,形成理论是否真的靠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往往过于抽象难以测量,我们可以采取溯因分析的方法,将理论物化到教学中,便可以借助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技术产品、环境设计等具体形式加以观察,进而检验理论是否产生作用。这便要求我们对具体形式有较好的设计能力,同时也需要我们与其他教师或研究者切磋琢磨,不断更新完善我们的设计。第三,如何开展设计?DBR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设计、实施、检验、修正到再设计来干预实际问题的解决,我们要不断反思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也要思考我们实施的过程与结果是以什么为代价获得的,是不是牺牲了学生的好奇心或者自主学习的权利呢,如果不牺牲这些东西,我们如何做得更好?除此之外,DBR还要求我们重视数据的收集与挖掘,及其对应的理论解释与创新。数据多了,我们的教学研究才更有支撑。分析多了,才知道如何更好处理教学与评价。DBR通过形成性研究,采用“逐步改进”的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检验效果,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设计,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这便是DBR的系统化过程[6]。DBR的可靠设计越多,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便越多,学到这些教学设计的本领,你能更懂你的学生。参考文献:[1]顾梦婷,张义兵.基于设计的研究在知识建构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小学科学课“蚕的研究”为例[J].数字教育,2018,4(03):69-74.[2]COLLINS A,JOSEPH D,BIELACZYC K.Design Researc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Journal of the LearningSciences(S1532-7809),2004,13(1):15-42.[3]Oliver.知识建构的“效率”问题——兼论“基于设计的研究”(DBR)[DB/CD].Oliver的知识建构之旅,2019.10.[4]Barab, S., &Squire, K. (2004) .Design-based research:Putting a stake in the ground[J].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3 (1) :1-14.[5] R·基思·索耶主编.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01:177-194.[6]梁文鑫, 余胜泉 (2006)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 (7) :19-21.

晏婴

后RSS时代,推荐3款优秀而强大的RSS订阅阅读工具及部分订阅源

一、使用RSS订阅的优点RSS就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发布和传递方式,使得一个网站可以方便地调用其他提供RSS订阅服务的网站的内容,从而形成“新闻聚合”,让网站发布的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现今获取信息服务场景中,仍有很多优点和妙用:1、无需担心信息内容过大;2、RSS传递信息更快;3、不用担心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的影响;4、RSS接收信息准确度较高。5、RSS接收信息送达率高,几乎不存在信息传递和接收的障碍;6、可监视网页内任意内容的变化和指定新闻内容动态提醒。二、rss工具篇一个RSS阅读器的好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我们根据RSS服务的稳定性、访问速度、是否免费、跨平台、过滤、支持OPML导入出、手机APP、收藏、加精等,1. iOS、Android移动端1.1 InoReaderInoReader几乎继续了Google Reader大部分特性,支持 HTTPS、移动设备访问、导入 Google Reader、Pocket/Instapaper、快捷键、自动推送。主要功能及特点:操作简便、功能强大;支持列表、卡片等多种阅读视图;支持https访问;支持搜索订阅内容;支持类似Google Reader的快捷键;丰富的分享功能,支持邮件分享,国外主流社交网络、国内的微博、人人、百度都支持,还可以自定义分享的站点;支持自定义订阅源的规则,标签,加星;订阅源更新速度快;有IOS、Android客户端,浏览器扩展;支持订阅信息统计;功能还在持续更新;1.2 FeedlyFeedly由DevHD于2008年推出,目前网页版有Chrome插件和Firefox插件,移动版有iOS应用和安卓应用。主要功能及特点:支持多种阅读模式;支持https访问;支持类似Google Reader的快捷键;支持多途径分享资讯;2. 计算机PC端2.1 Inoreader 网页版与移动端进行同步阅读,实现多端阅读,无缝连接。2.2irreaderirreader 是一款不太一样的,非常全能的阅读器,它不光能订阅 RSS,还支持 pixiv、B站、豆瓣、Hacker News、Dribbble 等内容,以及订阅播客,听节目。而自定义源则可以添加各种奇怪的网址。全本地操作,不担心被关闭。主要功能及特点:官方提供部分推荐的RSS订阅源;自定义添加RSS;自定义添加网页;自定义添加“播客”;主题支持更换;三、订阅源推荐1. 软件资讯Mac玩儿法:http://www.waerfa.com/Mac志 :http://www.isofts.org/利器:http://liqi.io/feed/远景论坛:http://bbs.pcbeta.com/forum.php?mod=rss开源中国社区最新推荐博客 :http://www.oschina.net/blog/rss卡饭 - 导读 - 最新热门:http://bbs.kafan.cn/forum.php?mod=guide&view=hot&rss=1少数派:https://sspai.com/feed小众软件官方论坛 - 最新帖子:https://meta.appinn.com/posts.rss2. 学术资讯经济学(季刊)-CNKI:http://rss.cnki.net/kns/rss.aspx?Journal=JJXU&Virtual=knavi中国工业经济-CNKI :http://rss.cnki.net/kns/rss.aspx?Journal=GGYY&Virtual=knavi金融研究-CNKI :http://rss.cnki.net/kns/rss.aspx?Journal=JRYJ&Virtual=knavi电化教育研究-CNKI:http://rss.cnki.net/kns/rss.aspx?Journal=DHJY&Virtual=knavi物理化学学报-CNKI:http://rss.cnki.net/KNS/rss.aspx?journal=WLHX&Virtual=KNS&dbcode=CJFDNature - Issue - nature.com science :http://feeds.nature.com/nature/rss/current3. 自我管理印象笔记博客:https://www.yinxiang.com/blog/feed/战隼的学习探索:http://www.read.org.cn/feed褪墨时间管理,个人提升,生活健康与习惯:https://www.mifengtd.cn/feed.xml4. 金融财经今日话题 - 雪球:http://xueqiu.com/hots/topic/rss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发布会:https://rsshub.app/csrc/news/zjhxwfb-xwfbh经济观察网:https://rsshub.app/eeo/17guandian-国家统计局 :http://easy.guandian.cn/index.php?m=rss&source=%E5%9B%BD%E5%AE%B6%E7%BB%9F%E8%AE%A1%E5%B1%805. 研究报告36氪 | 关注互联网创业:http://www.36kr.com/feed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www.cir.cn/Rss/Default.xml199IT互联网TMT数据:http://www.199it.com/feed人大经济论坛 - 行业分析报告: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rss&fid=90&auth=06. 科普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feed理想生活实验室:http://www.toodaylab.com/feed信息安全知识库:http://vipread.com/feedScientific American Content: Global:http://rss.sciam.com/ScientificAmerican-GlobalPanSci 泛科學:http://pansci.asia/feed7. 时事新闻百度搜索风云榜-实时热点:https://rsshub.app//topwords/1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https://rsshub.app/thepaper/featured8. 电子图书ePUBw.COM:https://epubw.com/feed布克书屋:https://www.bukebook.cn/feedLibrary Genesis: News:http://gen.lib.rus.ec/rss/index.php9. 知乎知乎热榜:https://rsshub.app/hu/hotlist深度学习大讲堂 - 知乎专栏: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RickyWong33/Machine_Learning_RSS/master/hu/zhuanlan/AI/dlclass.xml知乎想法热榜:https://rsshub.app/hu/pin/hotlist知乎每日精选:https://www.hu.com/rss?ab_signature=GhAIARIGNi4zMi4wGgQxODky知乎日报:http://hudaily.dev.malash.net/

不拜

10位专家、3大亮点:这场在线教育公益直播受关注

【来源:北国网】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成为全国学校的必然选择,也迅速成为热词。如何更好地开展“在线教育”?如何让教师更有效地教、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成为每一个人都关注的话题。3月21-22日,我们将举办“A.I.之光点亮在线教与学”公益直播论坛,邀请10位教育领域权威专家、资深学者、一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共同解读当前疫情形式下社会关注的教育话题。活动将采取线上直播、线上互动问答的形式,分两期举办,精彩亮点抢先看!直播时间:第一场:A.I.助力线上高效教学3月21日14:30-17:30第二场:A.I.助力线上自主学习3月22日14:30-17:30亮点一:紧贴“停课不停学”,解读最热话题目前,“停课不停学”情况下,“在线教育”是必然也是挑战。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如何有效组织线上教学,并提前对趋势进行预判,指导之后的工作,显得尤为急迫;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如何充分保证线上教学的落实、提升教与学的效果,是不小的挑战;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自主学习,是眼下很着急的事情。这次线上论坛,分为“A.I.助力线上高效教学”和“A.I.助力线上自主学习”两场,直面当下最热的教育话题,每场5个嘉宾,解决问题、分享实践经验、预判未来趋势,一次说透一个问题。亮点二:十位教育大咖,涵盖学界、业界和一线优秀教师此次线上论坛的嘉宾,涵盖长期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教育领域专家、拥有资深教学实践与管理经验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有长期在一线实践教育信息化的优秀教师,希望全方位解读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基本都是一线教师出身,更懂教育、更加务实,说理论趋势、更重实践总结。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是北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也是国内著名的教育信息化专家,现在也还在教育一线。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也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并任《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同样也还在学校带学生。滨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春国,曾任党校教师。2006年任滨州市滨城区委常委,2009年任阳信县委常委、副县长,2011年任博兴县委副书记,2018年12月担任山东省滨州市教育局局长至今。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勇,一线教师出身,1997年就获得安徽省青年地理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是市级骨干教师;2012年任合肥六中党委书记、校长,还曾主持安徽省“九·五”普教一项省级课题并获二等奖;2015年开始任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一直都是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和推进者。蚌埠市教科所所长罗时新,曾担任蚌埠市第五届“教坛新星”评选暨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考评决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蚌埠市教育局多年前开始“教育信息化”探索,吸引了安徽乃至周边多个省份来观摩和学习,“蚌埠特色”也是安徽教育信息化的一张名片。合肥第八中学校长王建明,2000年开始担任合肥八中校长,2001年创办合肥168中学并兼任其校长至2008年;他还是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2011年获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5年被评为合肥市优秀校长;2017年任合肥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陶勇,理学学士,教育硕士,武汉市中学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育学士学位论文兼职导师。2016 年担任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至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年级主任付加国,物理骨干教师、高一年级主任,曾获全国物理名师教学大赛二等奖。除了这些大咖之外,来自科大讯飞的企业代表,也将解读“人工智能+教育”的技术,为在线教育提供更加有效、流畅的解决方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学位。1999年创办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4月起任董事长。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同样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1999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科大讯飞,现任科大讯飞2020年度轮值总裁、公司董事。亮点三:内容实用,重实践兼具前瞻性这次论坛,没有艰深的理论和道理,更多的是围绕近期“在线教育”实践,同时对在线教育的趋势进行预判,实用且具有前瞻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嘉宾的主题分别是:第一场:A.I.助力线上高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丽《在线教学:是权宜之计,更是变革趋势》滨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春国《疫情之下,教育走向“云端”的必然》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勇《线上教学模式的实践及其影响预判》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年级主任付加国《教育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案例分享》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疫情之下,教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第二期:A.I.助力线上自主学习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学习质量保障:在线学习活动设计》蚌埠市教科所所长罗时新《蚌埠市“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在线教学实践与思考》合肥市第八中学校长王建明《坚持的力量——谈我校教育信息化与“战疫”》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陶勇《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学习指导”管理框架的实践》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谈“停课不停学”教育技术解决方案》防疫期间,科大讯飞发布“停课不停学”教学解决方案,目前已先后服务湖北、安徽、河北、江西、广东、广西、吉林、山东等21 个省2000 余所中小学,受到广泛好评。“大考”尚未结束,科大讯飞将携手教育专家、主管部门、学校和师生一起,总结复盘,探讨“在线教育”更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