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国医学博士是指医学生为了拿到博士学术头衔而进行一些学术研究,完成一本博士论文,进行口头答辩(根据不同的学校而定)。德国医学教育不分本科、硕士、博士,而是要参加国家考试,通过了你就可以当医生了,当然也就可以称为Dr. Yang啥的了,但不代表你是医学博士,如果想拿到医学博士这个学术头衔必须参与某项研究,写一本医学博士论文,水平参差不齐30页到130页都有,一般德国医学生在第8,第9学期做一年实验室或者临床病例收集研究工作,便于参加第二次医学考试前顺便把论文写完,然后就是去临床实习了。一般中国学生来德国读医学博士都是医学硕士学位后来德国实验室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可以不会德语,毕竟英语也是实验室的工作语言,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德国后是不带工资或者带国家、国内单位的资助,因为读博士教授还是把你当成学生来培养,并不算工作性质。一般在三年后完成一本医学博士论文,完成答辩可以拿到德国为医生准备的医学博士学术头衔。现在也有一些中国学生为了逃避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医患关系、没有竞争力的薪水,而在做博士研究工作的同时学习德语,申请参加德国的医师考试,如果有中国医师资格证,德语过关只需要临床口试就能拿到德国医师资格证,在欧盟大多数国家都可以行医的。但这条路是一个艰辛、曲折、痛苦的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但当拿到德国行医资格时,你一定为自己的坚持而感到欣慰,德国医生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博士这个头衔会伴随你在德国的一生!大多是拿到博士学位的医学生还是选择回国,毕竟来德国读个学位只是为了以后在医院工作升职称方便些,总之,来德国读博士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困难指数根据个人的基础,实验室情况,导师变态程度,同事相处融洽度而定。Keep calm and get a MD in Germany!英国留学申请误区解析
德国医学的博士的申请要求是什么?答:德国医学博士的硬性要求是本科临床医学,硕士已毕业或在读硕士(研三)。德国能读临床方向的医学博士吗?答:可以。德国医学博士有MD和PHD,如果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专业,可以读临床方向的MD,一般是2到3年。也可以读PhD,一般3到4年。MD要进实验室吗?答:要的,出国读博不管是MD还是PhD都是要进实验室的。具体看研究项目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有些MD学生在做基础研究,也有些PhD学生在做临床研究。基础医学能读MD吗?答:不能。如果本科是基础医学或者生物医学生物工程这些专业,去德国只能读PhD。为什么要去德国读医学博士?第一,德国读博学费是免费的第二,德国一个月生活费是5千人民到1万左右,在发达国家里,消费不算很高,基本能负担得起。第三,德国可以读MD,也可以读PhD。第四,德国的教育资源是比较平均的,所以德国的医学院还不错,基本在世界排名前500以内。第五,德国医学是独立的体系,没有本硕之分。第六,德国有36所医学院是欧洲最多医学院的国家,qs排名都很前。其中柏林夏瑞蒂医科大学是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和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来,所以毕业的时候会盖两个学校的章。实力非常强。第七,在职硕士也可以申请德国医学博士。
德国是唯一一个可以攻读医学MD的国家,并且医学教育质量很高,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医学院,比如海德堡,汉诺威等等,在国内医院里面都是鼎鼎有名的。想去德国读医学博士(MD),一般来说,有以下两种途径:1、通过大学的网站进行申请这种方法又被称之为“统一招生”,学生进行申请,学校或者科研院所根据需要进行筛选,然后面试。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的截止日期,大家一定要在DDL之前完成申请。2、自己寻找感兴趣的项目科室进行联络这种方法又被称之为“直接联系”。通过平常对专业的了解,在网上或者通过介绍了解与感兴趣专业相关的教授,直接发信,表示自己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希望能进入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读博。“直接联系”的申请模式,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能不能进入实验室主要取决于导师。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好处,第一种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作为导师的学生可以得到定期指导,有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因为博士项目由国家或者科研院所负责,所以资金充裕,奖学金有保障。第二种的好处在于,大家有自主权申请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或者跟着自己心仪的导师进行研究。自我选择的权利更大一些。一般来说,申请德国医学博士,走“直接联系”这条路的同学要多一些。对学历的要求是:国内医学类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是: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比如海德堡大学)就要求学生提交IELTS成绩,但有些学校就无须提交。其他要求:能够体现你学术水平的高质量文章、大牛的推荐等。
每经记者:蔡鼎 每经编辑:叶峰北京时间1月24日,据德国媒体HL-live报道,随着中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德国吕贝克大学(Universitt zu Lübeck)教授、该校生物化学教研所所长、全球知名生物化学专家罗尔夫·希根费德(Rolf Hilgenfeld)正在前往中国的飞机上。希根费德教授是全球知名生物化学专家,在冠状病毒阻滞药物方面是知名专家。图片来源:HL-live希根费德教授1954年4月出生于德国哥廷根,1981年从哥廷根大学取得化学专业硕士文凭,并在该校的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相关研究,后在柏林自由大学取得博士文凭。1995年,他被任命为耶拿大学生物化学结构研究教授。 2003年,他转任吕贝克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希根费德教授在病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著名,2016年,他和团队解析出2003年中国SARS疫情冠状病毒的三维立体蛋白酶结构,并研发出全球首个病毒抑制剂。2016年,希根费德教授和团队解析出寨卡病毒的三维立体蛋白酶结构。多年以来,希根费德教授也与中国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媒体报道称,希根费德教授此行携带了两种抑制剂,以测试它们对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 虽然大型的制药公司对这种鲜为人知的病毒不感兴趣,但吕贝克大学及希根费德教授已经在这一小众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据公开资料,德国吕贝克大学创立于1964年,是一所位于德国北部的研究型大学,该校几乎完全专注于医学和具有医学应用的科学。截至最近一个学年,吕贝克大学共有2154名学术人员和4945名学生。在2006年、2009年和2016年,吕贝克大学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所有大学中,医学排名第一。在2009年的评估中,吕贝克大学在计算机科学和分子生命学领域排名第二。另外,瑞士日内瓦时间本周四晚间、北京时间今日(24日)凌晨,尽管危险的呼吸道感染已从中国蔓延至其他至少其他五个国家和地区,但世界卫生组织(下称WHO)还是决定暂时不宣布中国新型冠状病毒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WHO的官员称,尽管疫情已经蔓延到中国以外,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病例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新型冠状病毒似乎没有在中国以外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根据WHO的数据,在目前报告的584例病例中,有575例发生在中国,并且所有死亡的病例都发生在中国。WHO总干事谭德赛博士(Dr.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周四在日内瓦总部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会以人传人的形式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不会发生。”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每日经济新闻
疫情期间医院工作人员的免费午餐封面新闻记者 汤晨“人在国外,家人和国内美食是我最惦记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截止4月2日,远在欧洲的德国确诊病例数已超84000例,超过中国,仅次于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但德国却有着极低的死亡率,死亡病例占比不到1.5%。小袁来自中国南方某海滨城市,目前正在德国拜仁州的一所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虽然说是博士阶段的学习,但在德国,博士学习阶段等同于一份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尽管现在德国已经实行了比较严苛的“禁足令”,但还是会偶尔去实验室进行必要实验。因为专业和医学科研有关,小袁所在的实验室就在大学医院内,目前也收治了一些新冠肺炎的确诊病患。医院第一时间的重视“作为一个人在医院但不在一线的科研人员,看到医院随时都能有病毒信息的及时通告,我觉得很安心。”小袁表示,相对德国当地普通人而言,医院对于病毒的认知要超前一些。在1月30日,德国出现零星病例的时候,普通人可能不太重视,觉得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国家,但医院很快就成立了专门新冠病毒小组,并且会不定时的给医院所有人员发邮件通报。每天都会收到医院的邮件通告到2月底意大利开始爆发的时候,医院邮件的更新就开始频繁了起来。随着德国疫情的升级,邮件也越来越多。3月中旬,小袁所在的医院取消了所有非必要的手术,为可能增长的病例腾出床位。此外,医院还召集了退休的医护人员和医学生,为可能的人手短缺做准备。“所有的信息都会通过邮件抄送给每一位医院的人员,信息归纳很细致,包括会公布所在城市的病例数,周边区县的病例数,每日医院的检测数量,以及检测呈阳性的数量。”“德式防疫”关键是检测力度“检测率高带来的是更加真实的数字,比较能够反应真实情况,这也是包括我在内很多德国留学生没有惊慌失措的原因。”小袁读过关于德国死亡率低的一些报道,她认为,德国的死亡率低,与德国的检测率高有很大的关系。不是说德国人体质多好,主要是德国的地方上一直有检测权。其他重灾区例如美国,CDC会独占这个检测权,直到疫情全面蔓延了才放权。德国一开始就没有这种状况,虽然上涨的新增确诊病例很多,数字很令人心惊,但是较低的死亡率反映出医疗体系可以支撑的情况。医院张贴的“如何佩戴口罩”此外德国的医疗资源确实很雄厚。比如小袁所在医院就有病毒所,并且有新冠病毒检测能力,虽然这家医院是所在城市最大的医院,但城市常住人口也就只有十多万。此外,医院甚至还配有专门的ECMO中心以备不时之需。目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医院已开始收治一些意大利的重症病患。小袁认为德国的医疗体系设置也比较合理。德国的看病转诊制度很严格,一般由家庭医生先做初步判断,大家不会一窝蜂地去医院,医院资源不会被严重挤兑。疫情升级之后,医院和政府开通了非常多的热线。如果你觉得出现疑似症状,就可以拨打这些电话,然后会有医疗人员会上门测试。不会让潜在的感染者大规模地暴露在医院,防止出现交叉感染。除特殊情况外,医院已禁止探视希望归国留学生得到理解“很多留学生年纪很小,一个人远离家人,在国外读书本就不易,疫情严重后可能会面临更窘迫的状况。”当前,国内对于海外留学生是否应该赶在疫情期间回国有着不同的声音。“在不一样的立场下会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意见很正常。”但小袁对记者表示,她还是比较同情那些年纪较小的海外留学生,“很多学生在武汉疫情暴发时同样很关心国内情况,也会为国内疫情感到焦急。他们现在遇到了不理解的声音,内心应该挺难过的。留学生回国的初衷肯定不是“投毒”心态,很多人确实担心国外疫情失去控制,有的可能也是这种情况下,只身一人在海外比较无助,想和家人在一起吧。”不过小袁也表示,自己可能稍微年长一些,没有特别焦虑,也可以维持现阶段的生活,所以在家待着是她认为更稳妥的选择。大街上空荡荡“很多留学生的签证银行卡也存在到期注销的情况。他们确实也挺不容易的,这么多的辗转回到中国。现在回国人员的隔离流程也开始规范统一了,我也希望这能够为两边不同的声音的和解带来一些可能吧。”大约是在春节前后,小袁说当时自己看到关于国内疫情的新闻时特别担心,每天都在群里叮嘱家人要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安全。“现在他们反过来叮嘱我,我还有点儿‘不耐烦’啦!”家人和朋友都会来关心我一个人在国外居家不出门会不会太闷。“其实还好,人在国外,家人和国内美食是我最惦记的,像是火锅、椒麻鸡、蒜泥白肉这些……”
口罩,成为了2020年最火爆的‘单品’,如今也成为了生活必需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因为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自己的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开始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的必备品。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夺走了约5000万人的生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御病毒。20世纪中后期,口罩的大规模使用次数明显频繁。载入史册的历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预防和阻断病菌传播方面数次扮演着重要角色。1897年3月,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使用时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又有人想出用带子系在耳朵上的方法,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1910年,我国哈尔滨爆发鼠疫,临危受命,辞别妻儿,年仅31岁的他,只带着一个助手就抵达哈尔滨。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发明了“伍氏口罩”。临危受命的伍连德,从天津一路北上,成功扑灭了一度令人绝望的瘟疫,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为防止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伍连德其人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星联,祖籍广东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台山市),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医学博士,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的创始人,中国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其先后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德国科赫实验室从事传染病病源学和疫苗学研究,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香港大学和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不仅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还提出旋转餐盘倡导分餐制的第一人,并推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的建立。1937年日本攻占上海后赴香港,1946年回到马来西亚,在那里创办了吉隆坡医学研究中心。1960年1月21日逝世于马来西亚。伍连德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伍连德是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从学习时代开始,伍连德就开启学霸模式,17岁考取了英国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在剑桥读书的五年零三个月里,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奖项。1899年6月,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成为该院的第一个中国人实习生。1902年,取得剑桥大学医学士学位1903年,年仅24岁的他,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剑桥大学申请条件研究生1、学术背景要求:正规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学士学位,最好是211或985大学(Recognised and competitive University)2、本科平均分要求:国内学生:非学术成绩的项目要求85-90分以上;学术成绩的项目要求90-95分以上3、语言要求:绝大多数项目的语言要求为:IELTS总分7.5以上,单项不低于7.0分;TOEFL总分100分以上,单项不低于25分4、条件录取:如申请者最后的语言成绩仍然略低于学校的分数要求,学校将会给予学生语言条件录取,可以通过在暑期参加为期5周的Pre-sessional语言课程。伍连德博士,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他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1914年,伍连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这便是后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同时,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26年,他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并任第一任校长。后来,这个学校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成为了今天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就是这所大学创办的几家医院,尤其在外科和心血管领域名誉海内外。哈医大附属的几个医院,代表了哈尔滨,乃至于东北地区的最高医疗水平。在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在全国的排名高,全国排第6名,仅次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由哈医大出资,在道外区保障街140号建立了“伍连德纪念馆”,纪念这位传奇医生的丰功伟绩。)可能大家会说,他出生于马来西亚,不是中国人,应该算华侨。但是这个华侨很不同,无论他身处满清中国、 英伦剑桥,还是在南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他都说自己是中国人。如今于2020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伍连德的“伍氏口罩”,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宝贵经验。‘古有伍连德,今有钟南山’,希望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在一线抗“疫”的科学家,医生和护士,他们值得尊重,战时更应感恩。有些事我们也许会遗忘,但是有些人我们必须铭记。
夏瑞蒂夏瑞蒂附属医院全德权威排名连续七年德国第一,QS2018医学专业排名全德第一,2019全德第二。德国超过50%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即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来自该医学院,如细菌学专家和免疫学奠基人之一Emil von Behring, 微生物研究专家Robert Koch, 以及免疫学家Paul Ehrlich等。选择张同学是一位非常理智的医学生,在选择佑途之前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基本上将市面上所有的医学留学机构都了解了一遍,同时自己还亲自进行了尝试与导师联系,但考虑到时间宝贵,同时专业的机构具有专业的积累,因此在跟佑途的老师接触几天后,就迅速敲定了委托我们进行申请。准备考虑到英语对于申请的重要性,在加入服务时,我们就督促张同学好好准备英语,为此他不惜购买了网络外教课程,全心全意的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并且在2月底进行了第一次考试,拿到了6分的成绩。看到这个分数,我们仍然有些担心,故后期在面试前,对张同学进行了两轮接近2小时的培训,为他介绍了一些同学面试实战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其后期拿到面试机会时能完美表现。由于近期疫情严重,我们多次强调要准备一些关于疫情的问题答案,事实证明这个策略非常正确,面试中,教授一上来就是关于疫情的问题,而张同学由于做过充分的准备,也处变不惊的进行了答复,这直接为后面的录取奠定了基调。加入服务后,我们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大部分资料的收集和文书的整理,并开始向德国最优秀的教授们推荐张同学。前期的过程非常难熬,因为很多有职位的老师觉得不是很匹配。这里要提到德国肿瘤专业的特点,德国的肿瘤大部分在做血癌,以及基础研究,包括免疫疗法,基因疗法,靶向疗法,肿瘤的微环境,表观遗传等等,而针对特定癌症的研究一般归到特定的科室里面去,比如做乳腺癌或者宫颈癌的在妇科,做肝癌,肺癌的在内科,而不全在肿瘤科,因此就出现了导师大量分散不集中的问题。国内学生在联系导师时,往往不能全面的得到导师的信息。而实际上我们专业机构在做申请时,也付出了极大的心力来整理和收集所有教授的信息,形成数据库,从而保障为每一个学生尝试最多的机会。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于生物信息学,表观遗传学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需求的学生越来越多,后期如果有想出国深造读博的同学,应当考虑这一点,进行侧重性研究和背景提升准备。在申请中,有很多老师不经常看邮件,或者不招生,或者受过中国学生的伤,会直接删中国学生的邮件,因此我们在不间断的持续的努力下,联系了接近100个教授,终于为张同学匹配到一个大牛老师。在经历了三轮面试以后,老师痛快地发放了邀请函。下面是张同学收到的邀请函(为了保护张同学的隐私,隐去了部分)介绍柏林夏瑞蒂医学院是一所极具有历史感的医学院(下一期我们会重点讲述这所医学院的历史感和申请情况),它的演变与柏林的变化或者德国的变化密不可分。夏瑞蒂附属医院全德权威排名连续七年德国第一,QS2018医学专业排名全德第一,2019全德第二。德国超过50%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即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来自该医学院,如细菌学专家和免疫学奠基人之一Emil von Behring, 微生物研究专家Robert Koch, 以及免疫学家Paul Ehrlich等。它由柏林联邦政府筹建,为欧洲最大的医学院之一,校训是“研究、教学、治愈、帮助”。2003年6月1日,柏林市和州议院通过的法令生效,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的医学院合二为一,成为柏林夏瑞蒂医学院,该医学院继承了所有两校之前的医学院和牙医学院的院系和教研职责。夏瑞蒂有四个校区,分别为夏瑞蒂米特校区,柏林布赫校园,本杰明·富兰克林大学校区,Rudolf Virchow院区。拥有近100个不同的系和研究所,它们组成了夏瑞蒂的17个研究中心。还想了解更多,欢饮与我们一起讨论。本文版权为佑途教育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原标题:新冠疫苗背后的科学家|沙欣和图雷吉:学霸夫妇身价不菲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印度时报》网站日前刊发题为《这对夫妇一心想治愈癌症,却搞出了可能终结新冠疫情的疫苗》的报道称,2020年12月初,英国批准在本国公民身上接种辉瑞公司和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的新冠疫苗,从而成为第一个这样做的国家。报道称,在英国人持续接种疫苗的同时,他们也把目光转向让这种疫苗成为现实的团队:一个由医生夫妇乌乌尔·沙欣和厄兹莱姆·图雷吉组成的二人团队——他们是生物新技术公司的创始人。2020年1月,当这对夫妇在一份医学杂志上读到新冠疫情可能转变为一场全球大流行之后,便开始了疫苗研制。报道指出,两人都是土耳其移民的子女。沙欣1990年从科隆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医生。图雷吉则在德国洪堡的萨尔州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们于2002年结婚。报道还指出,他们在2008年与奥地利肿瘤学家克里斯托夫·胡贝尔联合创办生物新技术公司。这家公司致力于开发利用基于mRNA的遗传物质、以帮助人体自行生成抗原的癌症免疫疗法。报道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当沙欣第一次读到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时,他就召集雇员,吩咐他们把研究重点转为寻找新冠肺炎病毒的化解方案。尽管多名员工有异议,但他不为所动。报道称,辉瑞公司过去就曾与生物新技术公司合作研制过流感疫苗,因此当他们发现该公司打算研发新冠疫苗时,便同意展开合作。在3月到来时,生物新技术公司有了20种候选疫苗。他们要通过一项由另外500位科学家参与的“光速”研究计划对这些候选品种进行5种免疫反应的试验。11月,他们终于看到疫苗试验显示其抵御新冠病毒的有效率超过90%,几天后有效率达到了95%。报道称,这对学霸夫妇的身价高达数十亿美元。据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报道,他们在德国的最富有者排名榜上列第93位。生物新技术公司目前的估值为219亿美元。尽管如此,沙欣仍然以每天骑自行车到办公室上班而闻名。
约瑟夫·门格尔,绰号 “死亡天使”,二战时最臭名昭著的纳粹军医。1911年,他出身于德国一个显赫家庭,其父所经营的农业机械公司,是当时德国著名生产企业。门格尔对继承家族企业丝毫不感兴趣,高中毕业后,他先在慕尼黑学习哲学,后又在法兰克福主修医学,相继拿到了人类学和医学两个博士学位。在此期间,门格尔曾在法兰克福研究所工作,为纳粹当时急需的种族理论寻找证据。早年,门格尔就深受纳粹思想毒害,曾加入过纳粹党组织下的青年同盟,获得医学博士当年,他正式被吸收为SS成员。1941年初,门格尔加入了新建SS党卫军维京师,并且跟随此部队参加了苏德战争。 在各大小战斗中,门格勒获得了多次奖励并因此进行军阶晋升。1943年1月,从一次严重战伤恢复过来后,门格勒被部队宣布不适合继续服役,随后被调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集中营,门格尔不久接管了医护营的领导权,但他的职责范围与一位真正的医生毫无关系。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工作范围,就是分级“挑选杀人”和“活人实验”。门格尔成为不折不扣的"死亡天使",从没有表现出任何愧疚或是一丁点儿迟疑,尽可能多地"消灭"不能劳动的囚犯,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改良人种"试验。两年内,先后约40万被关押的无辜生命惨死在他手下,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然而战争结束后,这个血债累累的屠夫却奇迹般地逃脱了正义审判。他先是使用假名隐匿在德国,然后在一个神秘机构协助下逃亡至南美洲。在门格尔亡命岁月中,他的奥地利朋友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回国前不仅把自己名字供门格尔在巴西使用,还把工作留给了门格尔。依靠这些伪装,纳粹屠夫门格尔“人间蒸发”了。不过,国际社会对门格尔的追踪始终没有放弃,在维也纳还成立了专门搜捕门格尔的犹太人组织。1985年,在巴西圣保罗附近一个公墓,人们发现了据称是门格尔的遗骸。经过国际法医病理专家小组检验后,证实遗骨确是门格尔,并确定其为溺水死亡。经调查,1979年门格尔和朋友游泳时意外死亡。 门格尔死亡的消息使不少人感到快慰,但也很遗憾未能将其送到审判席上。2004年,圣保罗警方将门格尔日记、私人信件公布于世,在翻阅这些材料时,人们非常希望看到“忏悔”的字样,然而门格尔对于其所犯下的血腥罪行,没有丝毫忏悔之意。一年后,为纪念被纳粹杀害的受害者,人们专门在门格尔的家乡树立了一尊雕塑,雕塑上的铭文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该也不能让历史睡去,否则历史会再次重演,并且成为现实的一部分。” 在铭文四周,雕塑着许多双哭泣和受惊吓的眼睛,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二战期间纳粹骇人听闻的种种暴行。
牙医和歌手,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许君豪却做到了两样都很擅长,“可米小子”曾经的成员许君豪因为一次意外离开了舞台之后寒窗苦读,攻读医学,博士毕业之后到成都当牙医,一步一步创业,通过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给自己人生一个交代,从台湾到成都,他只是从一个家回到另一个家。从小就有的明星梦许君豪,1980年11月20日的时候出生在中国台湾,许君豪小的时候正值台湾偶像大火的时候,正如许多小姑娘都喜欢女明星喜欢模仿女明星的打扮一样,许君豪也很喜欢模仿那些男偶像,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成为偶像,登上舞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许君豪就学着收拾自己,给自己喷着发胶,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小帅哥,后来他被父母送到新加坡留学,在新加坡时他接触到了音乐,他发现他对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就对音乐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许君豪回国之后因为出色的外表和音乐天赋被选中进了台湾男团可米小子,在大火的F4演唱会的时候,可米小子男团还曾做过特邀嘉宾,可米小子一时间热度很高,团队里的成员前途一片光明,许君豪也曾一度认为他想要成为明星的梦想就要实现了,但是一次意外却毁了这一切的美好。发生意外之后退出娱乐圈,继续学习生涯在2002年底许君豪和组合彩排节目的时候,他不小心从高处掉落了下来,脸直直摔向了地面,被紧急送往医院就医,在医院里他的脸进行了多处缝针,需要长时间的修养才能够恢复,他只能在组合热度最高的时候选择在家里休息。看着团队其他的成员越来越火,名气越来越大,本来这一切也都是他的,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状,内心很痛苦,甚至一度接近了抑郁,在接近一年时间都没能接受到工作邀约的情况下,他气馁了,决定了退出团队,退出娱乐圈。父亲看着日益沉默的许君豪内心也不是滋味,他只能尽力劝导许君豪,让他不要抱怨这一切,要向前看,或许另一个地方也是适合他的地方,在父亲的劝导下,许君豪慢慢走出了低谷时期,他重整旗鼓,决定继续读书,因为父亲是一个牙医,所以他决定要考医学院,学习牙医专业。许君豪参加了港澳台的联考,因为政策等原因他成功地被四川大学医学院录取了,牙医专业学习起来很困难,有许多的书需要背,和许君豪一起的同学很多都中途放弃了,但是许君豪没有,再辛苦他也坚持着。许多人都对他提出了质疑,认为一个歌手怎么可能会成为一个牙医,许君豪没有理会这些质疑,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想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做歌手已经失败了,所以做牙医他一定要成功,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川大,之后他为了提高自己去了德国攻读口腔学的博士。博士毕业之后回到大陆考了医生执照,在对比了各大城市的政策之后,他选择在新一线城市成都创业,父母也很支持他离开台湾去创业,带着父母的希望,他离开了台北来到了成都。艰难创业历程许君豪的创业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坎坷,刚开始时,他在成都一家医院上班坐诊,因为长相帅气看起来和年龄不符合,很多的医患都认为他不靠谱,不是一个专业的医生,后来才慢慢的积累了很多的患者,他开始开起了自己的诊所。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许君豪告诉自己要从成都人的角度想问题,他的接地气儿也让诊所的生意越来越好,多了很多的固定患者,诊所的口碑也是日益变好。许君豪从来不和医患提及自己以前的歌手生涯,在他看来,他不想他如今的工作被以前的工作所掩盖,如今他要做的便是做好一个牙医,服务更多的医患,医患们对于许君豪的评价很高,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许君豪是一个很幽默很耐心的医生,同时也很负责严谨,对待病情一丝不苟,病患们很喜欢许君豪这样负责的医生。以平常心去看待一切许君豪从一个歌手转型成为一个医生,但是他一直都没有放下过曾经的偶像包袱,他还是会坚持健身,坚持锻炼,吃着健康的食物,高要求自己,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对于他热爱的音乐,他也一直坚持着,不过音乐不再是他生活的全部而是成为了他的业余爱好,他还是曾经那个阳光快乐的许君豪,但是如今他已经学会了平常心去看待这一切。曾经的许君豪年轻气盛,在当歌手的很重视自己的热度,如今人到中年的他对于热度就是以平常心看待,在他看来,热度只是一时的,很快就没有了,热度不会为他带来任何的东西,所以不能够依靠热度,要有真才实学才可以。提起发生意外到退团的那段时光,许君豪只觉得自己当年太过年轻不够懂事,他认为,一个人要成长,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需要学会面对一切的坎坷和困难,将坎坷和困难当成一个踏板,重新寻找道路,但是不论哪条道路都一定要努力,要通过努力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人生有归属。许君豪通过努力得到了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说成功的事业,他把成都当成了自己另外一个家,这里有他热爱的事业,他的患者,他的归属,所以他告诉自己的父母,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他只是从一个家回到了另一个家,如今的许君豪正准备筹备自己的第二家诊所,同时他也号召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可以来大陆创业,把大陆作为台湾人的第二个家。许君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归属感,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东西,有时候没必要固执着同一样东西,可以抬头看看其它的路,也许都十分的宽敞,十分的有未来,但是不论在哪条路上,都要努力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人生的归属感,让人生得以圆满。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