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1946年的德国戏剧作品,《魔鬼将军》。不过这不是什么玄幻或者悬疑故事,而是一部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先介绍一下作者楚克迈耶(1896-1977),当代德国著名剧作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3年纳粹上台后移居奥地利。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不久他逃往瑞士,次年逃往美国,1958年移居瑞士,1966年加入瑞士籍。第一次大战末年楚克迈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写过许多小说和诗歌,还有散文、自传和译作,但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他的创作起初受表现主义影响(剧作《十字路口》,1920),不久转向大众戏剧,获得很大成功,成为继豪普特曼之后最负盛名的德国剧作家之一。他的成功,或者说他的戏剧特色,主要在于形象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出色的环境描写和忠于现实生活的人物对白。在楚克迈耶的大众戏剧中,比较重要的有《欢乐的葡萄园》(1955,获克莱斯特奖,两次被搬上银幕)、《义盗首领申德汉奈斯》(1927,又译作《林义盗汉斯》,1958年被拍成电影)、《走钢丝演员卡塔琳娜·克妮》,而影响最大的就是今天要介绍的《魔鬼将军》以及另外一部名为《克普尼克上尉》(1931)的戏剧。后者为楚克迈耶的主要代表作,曾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声誉。《魔鬼将军》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柏林。空军将领哈拉斯虽然憎恨纳粹政权及其发动的战争,却因出于对本职的喜爱,仍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这个政权效劳。一天,他邀请艾勒尔斯上校和空军中队获骑士勋章的军官们到一家高雅的饭店参加一个小型的私人庆祝活动。出席者不仅有东道主的朋友们,同时还有以某种借口而来的不速之客,如纳粹“文化领导人”施密特-劳西茨博士。这个纳粹间谍仔细记下任何批判性的政治言论。使哈拉斯最伤脑筋的不是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对手,而是看不见的敌人:他主管的飞机生产不时出现问题,无法确保飞行安全。他怀疑是盖世太保搞的鬼,以便找到搞掉他的把柄。他希望能找出事故的原因,并把希望寄托在他的朋友、总工程师奥德布鲁赫身上。庆祝会上,人们纵情喝酒、跳舞、娱乐。小歌剧女明星奥利维娅·盖斯请求哈拉斯帮助解救正在受盖世太保威胁的一对犹太夫妇,哈拉斯欣然答应了。经盖斯介绍,哈拉斯与其侄女迪多结识,两人一见钟情。突然,传来了令空气紧张的消息,在场的军官们需要马上返回前线,晚会被迫中断。哈拉斯与年轻的少尉哈特曼单独留了下来。他在这位年轻人面前批判了纳粹主义,指出战争毫无意义,并表示了对和平的渴望。像所有其他谈话一样,哈拉斯的这次谈话也被盖世太保通过新式的窃听器听到了。哈拉斯的副官和司机在将军家里等候他回来。将军已离家两个星期,据说是上了前线,实际上是被秘密警察拘留审查。施密特-劳西茨跟着哈拉斯到将军的住处。他向将军提出最后通牒,限他10天内对飞机遭破坏一事作出解释。他俩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怒不可遏的哈拉斯拔枪逐客,“文化领导人”仓皇逃离。当天下午,哈拉斯满怀喜悦之情迎接迪多,他俩意识到彼此正在相爱,已经难舍难分。哈拉斯不久获悉,那对犹太夫妇被捕后自杀身亡。许多事件加在一起使哈拉斯更加悲观失望,深感内疚,甚至感到恐惧,因此想同迪多一起逃往国外。然而当他获悉艾勒尔斯在一次飞机坠毁中遇难身亡后,决心要把破坏活动查个水落石出。在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天,哈拉斯在被党卫军看守着的一个军用机场的办公室探究飞机故障,但仍找不出原因。审讯两位工人也没有结果。受伤的哈特曼少尉来向哈拉斯报告德军暴行,表示对哈拉斯更加信任。他请求在哈拉斯手下工作。哈拉斯派他协助总工程师奥德布鲁赫。空难中丧生的飞行员遗孀安妮·艾勒尔斯前来要求哈拉斯解释她丈夫的死因,并指责他是凶手,因为他让她丈夫去为一个他本人也憎恨的事业去死,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当天晚上,调查报告虽已完成,但它没有任何新的结果。哈拉斯对是否在报告上签字犹豫不决,他恳切地征询奥德布鲁赫的意见。这时,奥德布鲁赫终于承认破坏活动是他领导的一个反抗小组干的:“为了人民,为了拯救世界,别无选择。”哈拉斯知道奥德布鲁赫所追求的事业,因此他不愿出卖总工程师。奥德布鲁赫建议他逃往国外,在那儿同希特勒斗争,哈拉斯没有接受:“谁在魔鬼的土地上成为将军……就得在地狱里为自己寻找住处。”他把哈特曼叫来,请奥德布鲁赫照管他,因为他自己要“无限期地外出旅行”。接着他在调查报告上签了字,有意登上一架有问题的飞机。数分钟后,施密特-劳西茨向司令部通报了机毁人亡的消息,司令部随即安排“国葬”。、引发争议二次大战后,在德语国家乃至欧洲,《魔鬼将军》是一出十分风行的戏。很多著名演员都曾扮演过主角哈拉斯这个角色。从1947至1950年,合计上演2000多场。此戏如此叫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内容引起广泛而持久的争议。争议集中在几个问题上:把主人公哈拉斯写成一个那么值得同情的人物,是否美化了希特勒的德国?奥德布鲁赫那种以牺牲许多人生命为代价的地下反抗活动是否有意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积极反抗的可能性?一种意见认为,哈拉斯出于主观原因,也就是为了能够实现飞行员的职业梦想,并且无所约束地发展个人的男子气概而追随纳粹,体现了“追随者”的典型人格。这类人物虽然思想“正派”,并认清了纳粹政权的真正本质,却仍然跟着干,因而参与了犯罪。另一种意见对此剧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认为是“一种为他们洗刷罪过、并通过美化雇佣兵之间那种虚情假意关系来减轻军队罪行的尝试”,担心此剧有助于军国主义复活。二次大战后,苏占区和法占区都不许上演这出戏。最后说几句对于一部作品来说,引发大量讨论甚至争议,窃以为可以作为该作品成功的标志。无疑,《魔鬼将军》就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至于争议,无非是有人赞同,有人批判。但赞同或批判的焦点并不同,所以这种争议根本没有讨论的可行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持赞同意见的,多是以作品主人公这个个体作为讨论的对象。人是复杂的,人性更是复杂的,这一点无论在何种时代背景下都是不会变的。而持反对意见的,多是针对大的故事背景而言,而这种背景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已经在国际上形成共识的历史的一部分。如此这般,谁又能说服谁?谁又能信服谁呢?所以,聚焦在作品本身就好,你总会看到你希望看到的。就这样。
导语:派拉蒙电影公司委托戏剧导演重拍《化身博士》白天,巴里莫尔在纽约拍摄《化身博士》,而晚上则在戏剧舞台上演出《理查三世》,这使得他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塔卢拉·班克黑德( Tallulah Bankhead)记得巴里莫尔最初提出让她担当《化身博土》中的女主角。当时,班克黑德在纽约的戏剧舞台上也颇负盛名,对这样的要求她深感荣幸,但是她还是对巴里莫尔此番邀请的动机心怀疑虑。在普利茅斯( Plymouth)剧院,班克黑德来到巴里莫尔的化妆室,正如化身博士所表现出的返祖现象,巴里莫尔开始发出“微弱的如同动物般的声音”。班克黑德把巴里莫尔的这种举动阐释为“他打破第七条戒律的欲望”的迹象。对方拉起班克黑德的双手,“就要把我拉到就近的沙发。当时的气氛非常火热,尽量保持着自尊的我还是婉言谢绝了他欣赏戏剧版《化身博士》的大部分乐趣,在于观看演员如何不借助化装来改变形象(显然,理查德·曼斯菲尔德只是通过扭曲面孔和灯光来达到这一点)。巴里莫尔很可能观看了曼斯菲尔德扮演的这一角色,曼斯菲尔德是巴里莫尔父亲莫里斯( Maurice)的密友。当巴里莫尔扮演化身博士一角时,他把牙齿化装成恐怖的断裂尖牙,但又在不停止拍摄的情况下完成人物的转变,以达到表现人格分裂发作时的效果—在片中,化身博士人格分裂的发作非常多。另外,他还用橡胶工具把自己的手指增长了,这种表现方式可能对一年后马克斯·施雷克在《诺斯费拉图》中的化妆产生了影响(巴里莫尔是国际影星,他的电影在欧洲广泛上映)。这样化妆后的手指令人毛骨悚然,它们看起来足有五个关节那么长,当然,这个方法应用起来也有问题;在一场化身博士特别狂暴的变身场景中,观众能够看到橡胶的手指在银幕上飞过。影片中最奇妙的时刻也许就是当化身博士摘掉他的尖顶帽时,人们发现他头的形状和他头上的帽子是绝妙的相配。巴里莫尔完成了《化身博士》的拍摄(他在其中的表演为人称道,但是影片本身并没有得到相同的赞许),但是同时扮演驼背的理查三世和同样乖戾的爱德华·海德先生是极端残酷的考验,他的精神彻底垮了,离开舞台的他进了纽约白原市的一家疗养院。10年后,德古拉的故事复苏了,同时出现的《科学怪人》和《德古拉》展开了竞赛,在这种情况下,派拉蒙电影公司委托戏剧导演鲁宾·马莫利安( RoubenMamoulian)重拍《化身博士》。最开始派拉蒙公司希望马莫利安选用性格男演员欧文·皮切尔( Irving Pichel)扮演化身博士,但是,马莫利安拒绝了这种建议。“我坚持认为,化身博士应该是个年轻人,(因为)来自年轻人热望骚动产生的反叛和变身会更加有趣。”马莫利安在1971年回忆说。他选择了弗雷德里克·马奇担当主演,当时电影圈里的很多人认为马奇不能胜任这样的角色,但是,马莫利安就要向这些人证明马奇完全能够胜任这样的演出挑选马奇出演该片的轰动之处在于,他是一位美国演员。在30年代恐怖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情形是,美国角色和演员与可怕的“欧洲”情境交织在一起。正如弗兰克·麦康奈尔( Frank McConnell)指出的,“《德古拉》中的‘英国’显然是新英格兰,甚至连影片中大部分主要演员的口音都是新英格兰的。”当环球电影公司快要结束《科学怪人》的拍摄时,派拉蒙电影公司已拍完《化身博士》,它也强调了对魔鬼角色化妆的特技。化身博土化装试验中的一种方法和朗·钱尼在《午夜后的伦敦》中扮演的吸血鬼非常接近:在高高的帽子下面,人物有着一头蓬乱的头发,同时嘴里长着一口龅牙。马莫利安要求的大块头( Neanderthal)设计最终运用到电影当中。就像另一个经典恐怖电影中的化装马克斯·施雷克在《诺斯费拉图》中的化装—随着影片的发展,化身博士这一人物逐渐变得越来越可怕,通过运用滤光镜,影片对化身博士变身的场景拍得非常巧妙,而黑白影片中观众根本意识不到滤光片的使用。化身博士面貌扭曲的最初征兆—包括出现皱纹、鼻孔增大等—都被直接画在马奇的脸上。摄影师使用红色滤光片,摄像机就识别不出这样的化妆了。当滤光片逐渐从红色变成蓝色,魔鬼特征的细节就会在演员的脸上跃然而出。这种拍摄技巧最初是由《宾虚》的摄影师卡尔·斯达思( Karl struss)发明的,但在影片《宾虚》中,这种方法要达到的是相反的效果:它是用来表现麻风病人被“治愈”。(欢迎小伙伴们踊跃发言,喜欢的朋友,关注点赞转发可以走一波哟!谢谢!)
喻恩泰这个名字大家最近应该是不陌生了,因为最近翟天临这个博士的学霸人设面临崩塌,导致喻恩泰这个多年前就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真正学霸被网友们拿出来进行比较!喻恩泰最出名的角色应该就是武林外传中的秀才了,当时这部情景喜剧收视率很可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喻恩泰作为主角本身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存在,唯一和自身比较相符的大概就是知识渊博了。到现在很多网友也都在调侃喻恩泰除了秀才考不上剩下什么都能考上。打开百度百科搜索喻恩泰的个人经历,不难发现,再高的学历对喻恩泰来说都像是家常便饭一样简单,而且最关键的是喻恩泰本人非常低调。之前喻恩泰这个戏剧博士在影视圈中就比较有名气,但是时代发展,很多演员也都在提高自身的修养,博士的数量也在增加,喻恩泰却完全没有落后的趋势,近期在声临其境这档节目中喻恩泰的专业素养让观众和同行们都是折服的。翟天临最近因为博士论文事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被人不停的质疑也是因为在读博期间翟天临“有点高调”拍了十三部戏,而且人气一直居高不下,读博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有压力的事情,喻恩泰当年考上了上戏的博士之后选择了延读,第二年又考了中戏的博士,而且大学期间就一直获得奖学金,而且还获得了去英国做交换生的机会,做交换生期间也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喻恩泰的英文功底一直都是很扎实的,翻译了很多专业性的书籍,这次在声临其境中脱稿配音了公认最难的亨利五世中的独白部分,感情充沛,英式发音基本可以说是还原了原声,让现场听众们的耳朵得到了一次洗礼。专业性比较强的喻恩泰感情方面也非常充沛,给岳云鹏在电影中进行配音的时候现场很多观众都以为是岳云鹏本人到了现场,这样的还原度,喻恩泰在微博中还是很谦虚的表示是因为岳云鹏先生的表演是教科书级别的,这样他才能有机会给大家呈现出了他自己的诠释,这样谦虚有礼的性格真的很让人敬佩,个人生活方面喻恩泰也是非常幸福,和一位漂亮大方知书达理的旅游卫视主持人喜结连理,而且还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这样才真的算是圆满幸福的人生啊,福贵祝愿“吕秀才”能兼顾家庭的同时给大家带来更加有震撼力的作品!
德国人一向重视戏剧,柏林戏剧相当发达,产生许多优秀作品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德国的戏剧。如果说莱辛、席勒和歌德赋予了德国戏剧延续至今的至高地位,那么乔治·华希纳就应该被称为德国的“现代戏剧之父”。他的剧作《丹东之死》和《沃伊采克》,由于在当时太过前卫以至于直到他去世几十年后才被搬上舞台。观看过他的戏剧的人都无法相信他和歌德是同时代人(他仅仅比歌德迟去世5年)。他似乎不属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甚至不属于他那个世纪。他对20世纪的自然主义者、表现主义者和政治戏剧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沃伊采克》中的主人公沃伊采克是一个士兵兼理发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一个出身低微、饱受压迫的人。这样的写作比德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格哈特·霍普特曼提前了许多年。霍普特曼最知名的作品是《织工》在毕希纳死后约50年写就,剧中讲述了19世纪中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历史。这部剧作展现了所有自然主义戏剧的特点:口语与方言对白、漫不经意的情节、“集体英雄”纺织工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受压迫者的同情心。奥地利作家阿尔图尔·施尼茨勒曾说,“如果上帝来到柏林,他肯定会买票来看一场莱因哈特( Reinhardt)的戏。”马克斯·莱因哈特是“舞台诗意现实主义的革新者……擅长导演大场面的天才”。不过,他只是上世纪20年代云集柏林的众多导演之一。当时的柏林已有多达33家剧院,是那时戏剧最发达的城市。事实上,菜因哈特的导演风格并不为当时的先锋导演一菜奥波尔德·耶斯纳( Leopold Jessner)与欧文,皮斯卡托( Erwin Piscator)看重,这两位导演受盛行一时的“表现主义”风潮的影响,以典型和“本质”为关注焦点。他的导演格式化、抽象化,甚至对于不是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也坚持自己的导演风格。比如在导演席勤的《威廉·退尔》一剧时,他摒弃了传统的高山、田园背景,而是用简单的坡道、楼梯和桥组成剧台肯景。但在当时导演云集的柏林,最大胆的应该是欧文·皮斯卡托,他从不掩饰自已的左倾政治主张,认为戏剧应该服务于社会改革。皮斯卡托运用平地台、圆形舞台和转动带,革新舞台表现形式,使用文献资料、幻灯、电影、机械,扩大舞台表现手段。同时,他主张反幻觉(反对竭力营造真实感的舞台表演)的导演形式,认为观众应该在欣赏戏剧的同时始终都能以理性去判断,去评判戏剧。他的这些先锋派的艺术主张深深地影响了贝托尔特·布菜希特( Bertolt Brech),后者最终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人物。布莱希特历经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东德,既是有名的剧作家、理论家,还是著名戏剧导演。他不仅写了一系列经典的戏剧如《三分钱歌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等作品,还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戏剧的理解。他拒绝传统,发展出“史诗剧场”的一套表演、导演理论。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该起到改变社会现状的功能:“(戏剧)是社会改造工程的工具,是改变社会的实验室。”因此,他认为要“疏离”观众,不是要打动、感染观众,要培养观众理性判断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虽然布莱希特的政治主张常常为人所诟病,但他对世界戏剧发展的影响则至为深远。魏玛共和国时期戏剧界的繁荣景象随着1933年国社党人的当权而骤然终止,许多先锋艺术家流亡海外。第三帝国的戏剧又回到传统的老路子,一些作家投希特勒所好,写出的剧本大都是歌颂纳粹“英雄”或历史人物。1945年,德国大部分城市被夷为废墟,在蔓延着绝望与悲痛的城市废墟中,戏剧发展却突飞猛进。这是因为德国人对戏剧一向重视。在二战后,首先重建的建筑便是剧院。如果没有正式的表演场所,那么就在学校、教堂、地窖以及任何未被炸毁的建筑物里演出戏剧。起初,那些在纳粹独裁统治下被禁演的作品受到人们的追捧,如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让·阿努伊、桑顿·怀尔德、萧伯纳及艾略特。后在50年代,荒诞派作家—欧仁·尤内斯库、萨缪尔·贝克特受到人们的,在当时有名的德国剧作家中,有两位赢得世界性声誉:沃尔夫冈·博尔谢特(Wolf- gang Borchert)与卡尔·楚克迈耶( Carl luckner)。博尔特的《在大门外》简述了一个战俘返回已成一片废墟的家乡的故事;楚克迈耶的《魔鬼的将军》讲述空军上将出于对飞行事业的爱好加入希特勒创建的德国空军,因而在二战中成为希特勒共犯,失败后按照“魔鬼”协议自杀的故事。19世纪50年代,两位以德语写作的瑞士作家在德国也享有盛名,他们是马克斯·弗里施( Max Frish)和弗里德里希·伦马特( FriedrichDueernmatt)。在19世纪60年代,德国剧作家迎来了一次大突破,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德国涌现了许多剧作家,从而一震德国戏剧疲软的局面。德裔英国作家W.G西波德(W.G. Sebald)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毫无疑问,从1968年到80年代早期的这十几年是20世纪德国戏剧最鼓舞人心的时期。首先带来这种突破性发展的是罗尔夫·霍赫胡特( Rolf Hochhuth)1963年写出的剧本《基督的代表》的上演。该剧由流亡归来的皮斯卡托导演,上映后引起了轰动。剧本对话采用诗体形式,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1943年10月的德国法西斯在梵蒂冈教廷纵容下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此剧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作者攻击了一位天主教会中最受尊敬的人物,更重要的是“纪实戏剧”由此诞生一作者声称为写此剧他对相关历史档案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后来仿效“纪实戏剧”的著名剧作有基普哈特( Heiner Kipphard)的《奥本海默案件》和彼得·魏斯的《法庭调查》。好的,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订阅我们,与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资讯。
戏剧教育在国外:德国早在五百年前,戏剧演出活动就在德国校园中盛行,师生们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德国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在制定教育政策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绝大部分地区都很重视戏剧教育。在各个年龄段,学校都会组织相应的戏剧教育活动。莱比锡音乐和戏剧学院一般情况下,小学和初中的戏剧教育以校园活动的形式为主,学生参与戏剧的编排和表演实践活动,而高中阶段则有所不同。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戏剧以正式课程的形式逐步进入到了大部分的德国高中,作为全科课程,它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确立了重要的地位。高中学生的戏剧课程不仅要求参与戏剧的编演活动,同时也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戏剧的历史、特征、意义等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去剧场观摩戏剧并进行评论,此外所有学生还必须参加戏剧考试。德国戏剧教育界人士认为,在学校戏剧教育活动中,要将训练(更多的练习)、预演(一种特殊的表演)、表演(在观众面前)相结合,而学生应该在戏剧角色选择、戏剧编演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权。目前在德国戏剧教育中,围绕以下形式的戏剧艺术开展活动是有可能的:现有的戏剧原文(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样的文学作品)、小说的戏剧版本(学生可以自己动笔把小说改为戏剧)、表演学生自己创作的戏剧作品、用他们的故事等。柏林艺术大学校园中的戏剧课堂练习,人类的镜子:学生以两人为一组,一人模仿另一人的动作。虚拟礼物:学生给他们的邻座一件并不存在的礼物——他们必须表演它。接收者拿过礼物并把它传给旁边的新的人。大喊活动:学生站成两列,必须对对面的伙伴喊一个句子,同时听伙伴喊出的句子。走路的方式:学生尽可能模仿不同的人的走路方式,如模仿小孩、老人、警察、小偷等等。清楚地表达感情:学生必须说一个句子——开始没有感情,然后用不同的感情去诠释它,如快乐、悲伤、生气等。冰冻:两名学生临时设计一个场景,当老师拍手时,一个学生必须离开这个场景,另一个学生保持姿势,第三个学生必须进入同一场景并且继续表演下去。密码:每个学生说一个特殊密码,例如苹果。一个学生开始表演,当一个密码词被说出时,持有该密码词的学生必须进入场景,前者离开。事实证明,戏剧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在最大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在戏剧活动中更好地使用他们的知识、技能,同时戏剧活动也能使他们了解更多。开展戏剧活动意味着要和谐地使用头脑、心灵和肢体,不同的技能得到了训练,其他学科也能获益。学生学习了文学,他们练习了与艺术、音乐、体育有关的技能,依靠戏剧活动,他们的外语能力、历史和政治知识也能得到提高。借助于戏剧活动,能丰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表达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团队合作和让学生承担责任的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07:53董梁,男,现就读于德国科隆音乐学院,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双博士(演奏家文凭)学位,双硕士学位。欧洲查理曼大奖特邀演奏嘉宾,亚琛国际马术节特邀演奏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荣誉演奏家,德国国际文化与艺术交流协会主席。2006年起跟随胡东亚老师学习民族打击乐,2009年起留学德国。2009年至2011年就读于汉堡国际音乐学院;2011年至2015年就读于科隆音乐学院;2015年6月,以本科毕业成绩 1.0+Auszeichnung (满分加特优)的德国最高分数从科隆音乐学院毕业,并于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科隆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17年7月硕士毕业成绩1.0+Auszeichnung(满分加特优)的德国最高分数从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毕业。2017年以全校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攻读双博士(演奏家文凭)学位,并同时以专业第一名的身份主修第二硕士,减免所有学费。2018年6月以欧美大学最高荣誉拉丁文学位“summacum laude"的成绩取得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最高演奏家文凭,并刷新该校最高分数的记录,也是该校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2018年6月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获得第二硕士学位,并于同年保送攻读深造学位。董梁演出曲目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巴洛克到古典到新音乐,从拉格太姆到爵士乐,从中国音乐到西方音乐,从乐团到独奏,风格种类繁多。他曾为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欧盟议会副主席,德国议会议员等欧洲重要政治人物进行独奏表演,并获得好评。他多次在德国亚琛市政厅,中国驻德国法兰克福总领事馆,荷兰大使馆,德国拜仁歌剧院, 维也纳艺术大学演奏厅,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地方演出.MV介绍:小军鼓乐曲Asventuras 由Alexej Gerassimez作曲,中国打击乐演奏家董梁先生演奏。该mv录制于台儿庄古城。
打不倒的德国科技德国高等教育值得中国学习在世界高校排行榜上德国的高校似乎排名并不高,但是整体的排名都很靠前,德国在制造业和科技领域一直保持强势,甚至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瓜分德国科技遗产,在一片战争废墟上重建的德国,经过多年后又成为世界工业科技强国,这和德国人的高等教育有莫大的关系,德国高校不看重高校的排名,而是在乎高校的名誉,在思维严谨行为刻板的德国,高校和教授们更看重质量和名誉,因此德国科研界很少出现科研造假的丑闻,当德国教授出现名誉受损时,他的生涯也将结束!在德国也像中国一样,鼓励全民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每年却又59%的学生选择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因为德国高等教育虽然容易进,但是非常难毕业,每年仅有50%的学生正常毕业,而德国的高等教育实行免费制度,深受很多留学生的喜欢,但是毕业难却让很多人逃离德国。保守的德国坚持信念的德国人,申请博士很简单在德国旅游,你会发现很多的古建筑,其实这些建筑物早已在二战中被摧毁,保守的德国人,目前的大量的古建筑是在原址上按照1:1重新恢复旧貌修建的。正是因为德国人的严谨性,很多人都会流传申请德国博士很难的传闻,其实德国的博士申请非常的简单,只要教授同意接收,那么你就可以去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想要得到德国教授们的认可并不容易,尤其是中国目前宽松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机制,如果没有好的推荐信,对于不熟悉的学生,严谨的德国教授们不会轻易接收这些申请,因为在德国,博士学位属于学徒制度,教授们需要给博士发工资,如果想要申请德国的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最好考取公派留学生,毕竟不需要老板出钱,这些刻板的德国教授对于免费的博士生还是比较欢迎的。只是能不能毕业,就需要看学生自己的努力!德国博士好毕业德国博士毕业没有SCI论文要求在德国,博士毕业生没有对SCI论文数量有要求,只要教授觉得你科研工作量和经验达标了,符合他认为的毕业要求了,就会让学生写毕业论文,只要博士毕业答辩考核通过,那么就可以顺利毕业,看着似乎比国内要简单很多,但是德国的博士毕业论文并不简单,一篇博士论文没有多年的数据积累,没有3~5箱的一手实验数据资料垫底,根本无法完成博士毕业论文,有很多德国人选择便参加工作边写毕业论文,因此在德国很多人最后放弃了博士毕业答辩,还有延期8~10年才毕业,因为博士论文需要外审,然后通过严格的评审打分,德国博士毕业学位证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毕业成绩单,因此德国博士毕业,有两份证明,一份是证明该学生在某高校从事博士生涯,另一份就是他的博士毕业成绩单,德国的博士分等级,其中0分的博士毕业论文最优,需要学校的特批,如果遇到0分的德国博士毕业生,那么一定是非常优秀的科研博士,1分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数量极少,属于得到普遍认可最优秀的博士毕业生,而2~3分则是大量刚达标准的博士毕业论文,4~5分则是不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相反中国的博士毕业生看似要求严格,但是只是SCI数量的要求,在德国看似没有SCI数量的要求,但是对毕业论文有很高的要求,就算你在实验室遇到好的课题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但是工作量和毕业论文和答辩表现不好,依然不能正常毕业!这既是德国的高等教育,德国的教授不同于中国的教授,德国教授更重视名誉,而中国教授更重视利益
现在,德国留学生是很火的,并且我国的著名企业家——华为总裁任正非也对外宣布要在德国招收大量的德国博士生。任正非之这样之举并非突然,大家要知道,华为公司一直以来都是推广德国的控制软件的,并且在他看来,德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德国所有的正式我们国家需要的。同时,德国也需要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为什么是德国的博士生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博士生呢?这就不得不说德国的教育了。德国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并且德国对学校专业是很严格的,其中我们就以德国机械制造专业来说,德国本身的机械制造业就经历了很久的历史,德国很多的工业大学中的机械制造专业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它的课程设置和师资条件都是一流的,从德国机械制造业毕业的博士生的专业水平是世界认可的。那么,任正非主要从哪些德国大学中招收博士生呢?接下来就具体给大家介绍一下。亚琛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的理工科实力是很强的,它的电子和机械制造专业一直以来都是德国第一,并且其中机械专业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早在1870年就开设了。在亚琛工业大学之中有着很多的科研项目,设计的专业领域也是很广泛的,处于世界的研究前沿。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在国家都是享有名誉的,可以说是德国第一的大学。慕尼黑大学是很多著名科学家的母校,比如狄赛尔、林德等等,该学校的教学水准是很高的,慕尼黑大学毕业证书就是一个含金量很重的证书,跟何况从里面毕业的博士生了。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被誉为是优秀工程师的摇篮,它最强的专业就是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了,这些学科在世界都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机械专业是德国的重点科研机构之一,该大学的汽车研究所在国际上都是十分著名的,对世界的车辆传动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除了以上提到了几所大学之外,任正非在柏林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大学也发出了邀请,任正非是十分欢迎德国博士生的来临的,德国的教育真的是很严格的,德国的博士学位也是很难拿到的,征收德国博士生对于华为和中国的制造业和经济都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我是小鹰,专注分享更多的海外资讯和求职干货。百家号号:移鹰,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德国留学小姐姐“特邀作者刘三岁编写,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背景介绍:作者(刘三岁)第一学历:大专,后通过“专升本”考试<非成人自考>就读于二本院校,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历及学位;硕士阶段:于 2019 年获得西安一所 985、211 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博士阶段:现在于德国某高校,攻读人工智能方向博士。备注:本文绝非“鸡汤”,只是作者单纯的记录自己的"艰辛"求学之路。如有雷同经历,欢迎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01坎坷升本路又快到一年一度的高考了,记得那时候,每天半夜两三点还没睡,早上五点多就起来又继续学习。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没能拯救我严重的偏科。我的物理简直差到令人发指(高考理综化学、 生物几乎满分,物理却只有 30 多分)。最终我以二本的成绩选择了一所“很有名望”的大专(别问我为什么不上本科而选择了大专,那是另一段“故 事”)。入学后,心里有一百万个不满意、不舒服。那时候一心只有—“我要专升本,要抓住这第二次'高考'机会,一定要把我的专业名称从计算机应用技术换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记得在入学前的暑假,我就借了表姐的高等数学在家学了起来。所以,入学后,大家刚开始学“高数(上)”时,我基本已经学完了整个高数,包括做完了课后的每一道练习题。从专科的第二年下学期 开始,我又一次进入了“备战”状态,每天戴着耳机,最早去图书馆,最晚离开。在专升本考试即将开始的前半年多,国家通知所有一本院校不再接收“专升本”考生。这对我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这意味着我再努力也就只能考一个二本。那我为什么当初不直接选择上二本呢?!(当时,就是冲着 升本可以考到一本院校,所以才选择了大专)那时候,深深的感觉自己被 “坑”了。但有什么办法呢,二本里选个好点的上呗,也只能这样了。最终, 以一直通知书“完美”结束了大专时光,准备开启本科“新生活”。02匆匆那年,本科生活由于是“专升本”,所以本科的时间只有两年。第一年主要是以上课为主, 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本科的课程和专科是有明显差别的。之前更倾向于“应用”,而现在不仅学习应用,更深入的学习了应用背后的原理。真正的做到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到了第二年,大家为了自己的前途都分别忙着参加招聘会、考研、出国等等。而我从小就是一个“执拗”的主儿,在哪跌倒,就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当初没有考到自己心仪的本科院校,那我就考研, 一定要圆自己梦想。年少轻狂的我,报了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很不幸,“预料之中”的落榜。突然之间,就加入了找工作“大军”。03学历,使我自卑随着毕业生逐年增加,西安这座高校云集的城市,工作更是难找,更何况我还贴着”专升本“标签。好的企业,估计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就把我刷掉了。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家稳定的单位。在那里工作了快两年以后,由于我的”第一学历“问题,只能是长期合同工,无法进入正式编制。记得那年的 10 月,我谎称去兰州玩,背着背包独自一人坐上了去往西藏的火车。(当年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下了火车,站在拉萨火车站广场上和爸妈视频,他们才知道我已身在西藏。西藏,的确是个神奇的地方。天空很蓝、很低,白云像棉花糖一样挂在天上,感觉伸手就能抓到。在这里,无论你是失业、失意还是失恋,分分钟你就能被治愈。在西藏的 15 天,整个人是放空的,有时坐在广场上看着雄伟的布达拉宫,一看就是一下午;有时在大昭寺前,晒着太阳看着虔诚的朝拜人;有时坐在酒店的院子里,戴着耳机,沐浴着阳光想着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第 14 天,我给单位主任打了电话说“我要离职,回去后补办离职手续”。从西藏回家,处理好一切,我对自己说:这是给自己最后的一次考研机会。我知道接下来一年,我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但这次工作中,因学历而造成的打击、自卑和心里阴影,让我实在不想背上这些,去过自己的余生。04考研,背水一战我总是喜欢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把自己逼到“绝路”上才能激发更大的潜能。复习就必须要有复习的样子,严格的执行自己的学习时间表,数学、英语、计算机综合、政治统统安排的清清楚楚。那一年里,没有周末、没 有节假日,每天都是 6 点起床,晚上一点左右睡觉。累吗?当然累,可是自己的基础不如人,只能多下功夫弥补。一年的时间很慢又很快,终于到了交“答卷”的时刻了。考试结束后,整整睡了两天。生活什么时候轻易的放过谁?!该学习的时候没有拼命努力,到了一定年龄才知道努力拼命的学习。所有偷过的懒,早晚都是要“还”的!多么痛的领悟!值得欣慰的是,努力总算没有白费,这次收到了自己心心想念的大学(NWPU)通知书。那个春节,是过的最开心的一个春节。05欢乐、积极的硕士生活研究生的生活完全依靠自己安排,你可以选择过的很闲,也可以选择非常的充实。我的导师是系主任,总是会有很多的项目做,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返校园时光。在研一刚入学三四个月后,我就有幸的参与了项目的开发。每天查资料、学习新知识,因为是航空的项目所以涉及到其他的专业知识,就去图书馆借书学习,有时候还会直接请教其他学院的教授。记得有一段时间,项目要验收了,项目组的所有人晚上会一起加班到凌晨。那时光,忙并快乐着。不仅专业知识有了提高,编程水平也是突飞猛进。其实,硕士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面对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能力。硕士即将毕业,每天忙忙碌碌的参加各大公司的笔试、面试。不安分的我,又开始规划自己的下一阶段了。作为独生女的我,计划孤身一人去北京工作!06幸福的北漂生活我很清楚记得离开西安去往北京的日子:2016 年3月27日。前一天爸爸陪着我一起去快递了两大箱行李。当天爸妈送我上火车的时候,我们的心 情都很沉重,没有了平日里的嬉闹、玩笑。虽然,我每年都会独自旅行好几次,但是,这一次的离开有些特别。从小到大,第一次独立一人在另一个举目无亲的城市生活。当然,做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权衡,在本子上逐一列出留在西安工作和去北京工作的利弊。最终, 我选择了“远方”。由于在西安的时候我就已经租好了房子,地处中关村,是北京大学南门对面的一所老小区。在北京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用 C/C++开发软件。我们这个行业,需要不断的学习,因为技术的更新实在是太快了,而且每年又有大批的毕业生,感觉工科任何一个专业毕业的人都会编程,竞争非常的“凶 残”,压力真的非常大。在北京待的两年里,见识了很多,眼界也开阔了,头脑也变得灵活啦。那时候,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我“预谋” 转型人工智能。但是,我并没有做过任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非常没有优势。于是,从下定决心转型的那天起,每天下了班(很庆幸,自己的加班不是很多),背着包拿着书、电脑,去北大上自习,开始恶补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每天晚上十点多,结束一天的学习,去“五四操场”跑步 4-5公里。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 5 个多月。终于,我投出去了第一份计算机视觉方向的简历。那是一家创业公司在西安,因此只能电话面试和视频面试。在拿到最终结果前,我一直没有告诉爸妈。直到我收到这家公司的offer 后,才告诉他们,我要回去啦,而且工作已经找好了,薪资待遇很不错。离开北京的那天是:2018 年3月26日。整整在北京待了两年,这两年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当然也有辛酸、流泪的时候,但我更愿意记住那些欢乐时光。在我的心里,北京成了我的第二故乡!07“转型”是为了“预谋”更大的计划我回到西安以后,看着爸妈每天发自内心的开心,我也非常的高兴。这才是生活原本的样子。2018 年4月2日入职,职位高级软件工程师。虽然,我的本职工作还是软件开发,但是所做的项目是计算机视觉项目,总是会遇到图像处理、算法优化、以及机器学习的知识。创业公司压力很大,但是个人的成长也会非常迅速。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你不能只做或者说只会做某一方面,你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全栈”工程师。公司的同事大都是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硕士,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怎么能够允许自己有丝毫的放松和怠慢。记得刚入职的半年,我“自觉” 的取消了自己所有的周末,每个周末都抱着笔记本在家学习,不浪费一分 一秒,至少自己的能力要对得起公司给的年薪。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参与开发了四五个大大小小的项目,也是从那时候,我开始独立带领新同事做项目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一点“喘息”的时间,不用把自己逼的那么紧了。但是,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以前的我只要写好自己的代码,现在必须考虑软件的架构,数据库的选择和搭建,以及那种算法更适合这个项目,该如何更好的优化它。在接触了更多的技术“大牛“后,我也确认了自己未来会坚定的从事人工智能这个方向。我决定利用年假开启一段”德国校园“之旅,心里盘算着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圆自己的留学梦,而且是博士呦!2018 年的9月底,借着年假和国庆假期我开始了德国 TU9 大学之旅。(以下为手绘路线图及部分照片)第一站“柏林”,然后跟着自己的路线图,一路走下去。印象最深刻的是去 了德累斯顿的计算机院,当时,对这里充满了向往。感觉这里就是我的目标学校啦!当然一路上我还去了很多的城市,很多的大学,有时候在校园里碰到学生,会闲聊几句。他们都很友好,热情。参观的时候碰到教授,无论认识与否他们也会很和善的问你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帮忙。这趟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也坚定了我要申请德国博士的信心。08博士申请之路申请博士,前前后后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本以为筛选学校以及选职位不是什么费劲的事情,但从决定申请博士起,查阅各大学校的网站以及直接联系教授询问是否有相关的职位,这些事情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是一项巨大又耗时的“工程”。邮件发出去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有的石沉大海,有的教授会很友好的告诉你他们目前职位满了,亦或者是他们更期望招收带着奖学金来的学生...这样“发邮件-等待回复- 再发邮件---”的循环,大约持续了半年多,期间有一些因为方向我不是非常喜欢和匹配,所以拒绝了。2019 年6月底,由于申请博士以及需要准备的事宜太多,因为真的没有精力白天负责项目,晚上回家后忙着申请的事情到后半夜,所以,我选择辞去了那份高薪工作。大概9月份和一位教授约了Skype面试,他需要招一位能够做机器学习方向的博士生,并且涉及到图像处理、目标识别,这正是我的目标方向。那天下午4点,面试持续1个小时,我觉得当时自己的口语并不好,有几个教授感兴趣的问我都没能及时的回答他。面试完,感觉似乎要“黄”,心情非常的忐忑。面试完不久,就到了“国庆”假期,可是距离面试结束已经过去将近两周了,依然没有任何音信。只好按照原定计划,背着电脑,带着爸妈出国旅游,顺便等待回信和期待其他的面试。10月8号,那天在我们正在马来的沙滩上享受阳光,突然一封邮件“跳”了出来。打开邮件的那一霎那,可能整个沙滩上的人都以为我疯了吧!没错,是我面试的那个心仪的方向,教授发给我的 offer!那天的喜悦,无法形容,感觉突然间自己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假期结束 后,就开始准备出国的所有资料、认证等等文件。这就是我艰辛的求学之路,没有天赋异禀的智慧,也没有学霸的基因,我唯一有的就是“认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但要,记得抽空停下脚步, 调整自己的方向,以便走的更踏实,更远。其实,在我决定考研的时候,我就已经打算以后要继续读博士,只是没有确定是在国内或是国外读。再到后来,独自去北京打拼,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独立生活和遇事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型计算机视觉,这也是因为我早就计划了申请博士的方向就是人工智能。所以,无论如何我必须让自己先置身于一家人工智能的企业,哪怕刚开始我依然是只是编程,但是只要在这里,我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习到相关的项目,并且能够参与其中,这将为我申请博士提供非常大的优势。可以说用了 6 年的时间,换来了今天这张博士录取通知书,这六年里做的每一件事,没有一件事多余的,它都是成就今天的我的垫脚石。谨以此文,记录我的“求学”历程,同时要感谢爸妈的大力支持,感谢坚持不懈的自己!现在,已经是我在德国博士学习、生活的第3个月了。前路依然漫长,希望自己不忘初心,勇敢前行!备注:内容原创于公众号“德国留学小姐姐”,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
日前,“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在线发布第六年度新片,包括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大鼻子情圣》、马修·伯恩新冒险舞团新作《红舞鞋》、俄语原创音乐剧《基督山伯爵》、大河之舞25周年纪念演出等,共计33部高清影像。詹姆斯麦卡沃伊(前) 新华社资料图由新版“X战警”中X博士的扮演者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大鼻子情圣》,是今年疫情开始前NT Live录制播出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会与由西蒙·古德温执导、奥利弗奖得主亚历克斯·詹宁斯和林赛·邓肯联袂主演的英国国家剧院去年新作《议事录》,之前“新现场”上映过的经典好戏《凡人与超人》、《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组成NT Live新季单元,近期与观众见面。在英语戏剧作品之外,法兰西喜剧院出品的乔治·费多名作《真假桃花》,来自莫斯科轻歌剧院的俄语原创音乐剧《基督山伯爵》,都将为观众增添更多元的体验。古典部分,下半年将会有两部舞蹈作品,一是马修·伯恩新作《红舞鞋》会以高清放映的形式率先登陆中国;二是大河之舞25周年纪念演出高清影像,其首次把这一现象级演出搬上大银幕。另外,今年初进行全英巡演的音乐剧明星迈克尔·波尔与阿尔菲·博的《重逢演唱会》也十分幸运地赶在西区关闭前录制完成,中国观众可与世界同步欣赏到这次演唱会影像的首映。2020年下半年,“新现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上半年错过的片目以及此前的口碑剧目继续放映,比如去年NT Live口碑大热的《雷曼兄弟三部曲》,以及仅在个别城市放映了的安德鲁·斯科特主演的《乐在当下》、独角戏版《伦敦生活》、浸没式的《仲夏夜之梦》等。来源:北京晚报本报记者:王润流程编辑: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