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份价值2w的报告:你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留德之路田猎毕弋

一份价值2w的报告:你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留德之路

留德规划,是很多同学最关注的,也是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合理安排准备,提前做好留德规划,不但节约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更可以为你省下很多经济成本!根据社区大数据统计,一位同学合理的选择语言班完成德语学习,一次性通过德福考试、APS审核,在申请阶段合理规划有的放矢,至少可以节省20000元!留学德国,步骤繁多、难关重重。申请德国大学到底需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我们来一步一步倒推一下:第六步:留德递签拿到第一封大学的zu(或条件zu)的时候,就需要准备预约签证并申请办理签证了。一般需要在入学前2个月左右进行预约,在递交材料之后,一般需要4周至6周左右时间出签。在收到zu和递签中间还有留德保险和开户等事宜,也需要注意一下时间。虽然开户需要的时间不长,但是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哦,比如选择什么何种开户方式,需要准备哪些证明材料等。第五步:大学申请一般在开学前3个月左右会截止申请,所以需要在开学前4个月递交申请材料/网申。申请一般需要的材料有:1.大学通用申请表/网申表2.APS/TsetAS证书原件3.护照复印件4.高中毕业证书/证明的翻译公证件5.大学录取花名册翻译公证件6.在读证明,肄业证明,休学证明等的翻译公证件7.大学成绩单翻译公证件8.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翻译公证件9.德语成绩单认证件或公证件10.英语成绩单认证件或公证件11.个人简历原件12.动机信原件其它补充材料: 作品集原件 教授推荐信原件 获奖证明翻译公证件 实习/工作证明翻译公证件......如果涉及到需要通过UA申请的大学/专业,也需要将UA的审核过程纳入计算时间。第四步:德语考试如果是选择在国内考过德福考试然后去德国直接入学的方式,那么在入学前至少6-8个月要搞定德福。比如冬季学期10月入学,那么就一定把握好当年3月的那次德福考试机会。第三步:APS审核APS审核是针对大学学历真实性的审核,是对大学所学的所有内容进行的审核,所以需要进行认真准备。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APS,报名,排队等待6个月左右(时间玄学,每个人的时间都不一定…),大四参加APS面审,这样不仅可以在毕业前,也可以在申请前顺利拿到APS证书了。APS审核材料所需清单:第二步:德语学习情况1:国内通过语言考试德福考试等级(TDN3-TDN5)相当于欧洲共同语言指导框架所规定的 B2.1级至C1.2级。所以一般来说是需要两年左右德语学习时间+半年左右德福备考及拿到证书的时间。这样算下来,大一(最晚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就要考试进行系统德语学习,并有完整清晰的德语学习和考试规划。如果在申请大学时未达到大学要求的最低语言水平,或者想要在纯德语环境下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同时适应德国生活的话,可以选择在德国读语言班。情况2:申请条件ZU,在德国读语言班并参加语言考试一般申请德国语言班,需要在国内达到欧标德语B1的水平,在报名时提交语言证书或相对应的德语学时证明(600学时左右)。第一步:了解阶段计划申请德国大学硕士课程的同学们,最好是能够从大学开始就要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规划。首先,因为德国硕士申请不允许换专业申请,而且对课程匹配度也有一定要求,所以需要从大一开始,就要了解自己的课程与所要申请的德国硕士课程的内容,并及时做好调整。需要了解的德国专业设置情况主要有以下部分:可以申请哪些学校的哪些专业,这些专业是德语授课/英语授课/双语授课?录取条件有哪些?有没有一些特别的需求,比如课程匹配度、是否要求实习、是否需要GMAT或者GRE等。如果对课程匹配度要求比较高,就需要在之后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程。所以对于想要申请德国研究生课程的普通中国大学生来说,比较合理的规划是:大一了解阶段,了解自己的课程与所要申请的德国硕士课程的内容,并规划选修相关课程大一 - 大三暑假学习阶段,提高成绩同时学习德语,使语言达到B2或B2以上,尽量在这一阶段通过语言考试(英语和德语);选修相关课程,提高课程匹配度;实习(看申请要求)大三暑假准备APS审核大四准备各项申请材料,申请德国大学大四下学期了解保险、银行开户、行李准备、签证、机票和租房找房等相关事宜。收到ZU后,办理开户、保险、签证、住宿及购买机票等完成上述步骤就可以在10月入学德国啦,预祝各位同学留学顺利~

约书亚

去德国留学好吗?这些费用和注意事项,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

定决心选择德国留学啦?那接下来就了解了解如何去德国留学吧!今天小编将为同学们带来一些比较实用的德国留学申请技巧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所学专业和申请专业高匹配度有利于申请申请到德国大学硕士的最关键因素是国内的本科课程和德国同专业的本科课程的匹配度,匹配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申请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直接申请到硕士录取的,如果匹配度不够百分之九十,那就需要看申请学生的一些其他的硬件条件了,比如国内大学是否是211,大学平均分是不是超过80分,一般来说国内211大学的学生,且平均分超过80分,申请到德国大学同专业的硕士录取都是没有问题的。德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外贸强国、第一大出口国和最大贸易顺差国都凸显了其作为欧盟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近年来中国与德国在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德国作为他们镀金的理想国度。德国高校的含金量较高,费用也相对低廉,中国学生赴德留学越来越多,那么,申请德国留学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为大家来解答。申请资格与学历挂钩德国对于先前不同学历的申请人区分对待。高中毕业生不具备申请德国大学(包括大学预科)的资格(除个别合作项目外)。若要赴德留学,须在基础教育高中毕业后,通过“全国统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进入大学本科或三年制大专学习。然后,个人可以根据原高校地位,留学是否转换专业等情况,确定自己在中国高校学习多久以后可以申请德国高校。满足以下条件者,可以申请德国高校入学申请人若为十二年制高中毕业:重点大学(211工程院校)四年制本科,修满1-2个学期;普通高校四年制本科,修满3个学期;普通高校四年制本科,修满1个学期,通过在德国预科举行的“大学入学资格鉴定考试”,取得德国的大学入学资格。 申请人若为十一年制高中毕业:重点大学四年制本科,至少修满3个学期;或者进入普通大学四年制本科至少修满5个学期。这里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德方承认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并列入德方名单的正规高等学校大学本科学历或三年制大专学历,非正规大学或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学历通常不被认可;申请人赴德国留学不转换专业方向。如果选择新的专业,一般需要从新开始,先读预科,通过“资格鉴定考试”取得“大学入学资格”;德国高等学校按照学科设置特点,通常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综合大学。学科专业众多,注重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一种是应用科学大学。规模不大,专业较少,但课程设置和内容偏重于应用,特色明显。学习年限一般为4-4.5年。一种是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学习年限通常为3.5-5年。语言:据介绍,语言问题是多数赴德留学生的一个难题。申请入学时,除国际课程和个别专业外,各大学对申请人德语学时要求一般都在800小时以上,不少要求学生在入学时参加DSH考试或者出示其他有效的语言证书。目前比较权威的德语考试有TestDaF和DSH这两种类型。德国留学费用在德国读大学不要学费,但生活费需要自理,其中包括房租、食品、书本费等。德国经济发达,物质丰富,消费也比较高,加之在德国大学学术严格,讲究质量,学生读完大学并不轻松。一项调查显示,德国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最终完成学业并取得学历,平均需要7年时间。计算下来,大学生学习期间的人均总支出大约为5万欧元。学艺术最贵,6万欧元,法律相对便宜,也需要4.5万欧元。虽然德国大学免费,但每学期须交纳注册费约25欧元,福利费约50欧元。柏林和巴符州的大学还收管理费50欧元。有的新型大学和个别特殊专业项目,如IMBA, Eurobi MBA,Quadronational MBA等,因教学计划中安排1 - 2个学期到国外(如美国、英国、欧盟其他国家等)的合作大学学习,所以必须支付一定的学费(大约3000 - 4000欧元)。目前德国大学生的平均月支出为650欧元,其中租房250欧元,交通60欧元(在德国如果你是大学生则坐所有公车和地铁全部免费,此处指旅游交通费),食品150欧元,书籍30欧元,其他开支还有:电话(手机)、休闲、社交、少量衣物及其他零用和医疗保险。德国大学学制很有自身特点:学习时间不受限制,只要你修满必需的学分,不论你是花五年的时间还是十年的时间,都可让你毕业。这对一个学习不很自觉的人来说,客观上很容易养成惰性。另一方面,德国学制的繁琐性又使学制拖得很长。在德国,大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通常为两年,如果在德国还要学习语言,前后加起来就可能需要三至四年。进入专业阶段后,除了学业科目外,学生开始学写专业小论文,完成数篇小论文后,就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最后还需经历一场大考,将所学知识从头至尾考一遍。通常口试加笔试在20-30门左右,一次考试把4-5门合起来考,一考就是四五个小时。譬如:企业管理学的考卷上就包括统计学、成本学、融资投资学、税务审计学、会计学等。大考只能补考一次,如果补考再失利,等于宣告肄业。这就逼迫学生为保险起见将自己参加考试的日程往后推迟一至二年。因此,能够在四年内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的几乎很少,更不用说还有语言关的外国人了。然中国人以聪颖勤奋闻名,但在德国学习却很难偷得上巧,一般需要五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并拿到学位。这同英美国家一两年即可获得一个学位相比,无疑要落后很多。如果再算上机会成本,吃亏就更大。不过,德国学制长并不是一无是处,起码有一点是世界公认的:德国虽然没有大牌大学,但它的大学文凭含金量却是极其高的。

英国硕士挂科肄业怎么学历认证

英国硕士挂科肄业怎么学历认证英国授课型硕士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大多数院校每年9月到10月入学,12月圣诞节的时候就可以回国一趟,1月返回英国,来年的6月所有课程结束就可以回国准备论文,准备论文期间也可以留在英国,等到8月底9月初递交完论文就可以回国。年底12月到来年的1月学校毕业典礼。这样短时间的硕士课程受到了很多中国留学生的喜爱。学习时间短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而英国院校的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律性,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到中学,阅读的习惯基本已经养成,而到大学和硕士阶段,老师都会根据自己对专业的见解,给到学生参考书籍,一周时间学生就需要读大概好几本参考书。而这种阅读习惯,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基本就是比较苦难的,别说一周读好几本书,一周能读完一本书都是相对比较牛逼的。加上英国大学到硕士每个专业基本是没有统编的教材,课后阅读参考书籍,上课的课堂笔记就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刚开始到英国接触这些教学方式的留学生基本都不太适应的,因为习惯了国内的应试教学之后,很难改变一些习惯,从而出现挂科的问题也很常见。其次,英国授课型硕士课程基本都会要求写一篇毕业论文,对于留学生来说写作是最为头痛的事情,加上英国严格的查重与摘录规定,每年基本也会有部分留学生在论文上栽跟头。虽然大部分院校在挂科之后基本都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但补考通过的也都只有少部分。剩下的则按照修的学分,给到diploma或是certificate。Diploma一般是大论文出现挂科,或是课程有少量挂科,但学分达到了120的。Diploma也只是研究生文凭,是不能认证成degree的。Certificate则是大论文出现挂科同时课程也有挂科学分达到90的,而Certificate就相当于肄业了,基本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按照现在国内就业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如今全是本科生找工作的年代,如果没有一个硕士学历,基本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对于硕士挂科肄业的留学生来说,也并不是没有其他解决方式。1、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可以再出国留学,按照现在学历认证的严格规定,也只有在国外顺利毕业,回国学历认证才是真金不怕火炼。2、其次不想再出国留学的,可以退而求其次,带着含有学位的留学回国证明和留信认证回国,可以辅助证明在国外顺利毕业,回国后可以找一个普通的工作,同时回国证明也可以购买免税车。文章出自花花海归,转载请注明出处。

明君不臣

德国留学:最难学习的专业有哪些?

1.法律在德国,最难的专业似乎是法律。学习运用熟练的风格加上大量记忆(枯燥的背诵)不同的法条、概念和专业词汇,这是很多学生觉得很难的地方。而考试的时候,学生还得会运用那些背会的法条和专业词汇到不同的案例里去。然后要在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中不断论述,所以考试挂科率真是高之又高。德国留学除了困难的内容之外,“法学思维”在考试中也是被严格考察的内容。仅仅是德国的两个法律国家考试就要求学生完成19小时的考试内容并通过,而且一生只有三次机会哦。三次都考不过就相当于再也无法从事律师专业了。2.医学医学也是难度靠前的专业呢。学习时间长、学习量大,所以说这个专业难也无可厚非。如果最开始不能有计划、认真地学起来,那么中途肯定会因为内容过多而丧失学习动力。而且医学的学习领域那叫一个宽!除了解剖学、生物化学、药学这种看上去就得学的以外,医学生连物理也得学。这一大堆要学的科目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障碍,学业中接踵而来的考试再加上时间紧密、辛苦的实习学期,就让人觉得这个专业更难以毕业了。许多医学生最后一年都在医院度过,熟悉医院的日常。为了真正成为医生,大部分医学生要在毕业后读博,这就要求更多自律了。不过,医学生的博士论文一般不超过100页,算是比较薄的论文。3.机械制造另外一个很难的专业就是工程学科里的机械制造。“男多女少,没有女人”的偏见其实是真的。除了女性真的不感兴趣以外,机械制造专业毕业不了也是真的。这里的肄业率真的比较高,很多学生认为第一个学期(理论学期)要学的数学、物理和其它自然科学的知识太难,以至于很多高中还比较优秀的德国学生也觉得难度太大。尤其数学是他们觉得最难的部分。很多人因数学而放弃。虽然很多大学都提供准备课程和强化课程来减轻难度,但是似乎成效不大,因为德国高中生的数学似乎已经有缺陷了。再加上机械制造的课业压力大,学习机械制造的学生一定要做好学习、时间规划,否则动力会很快消失殆尽哦。4.药学药学专业的很多人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毕业,而且要求学生完成实践部分的内容,所以学生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实验室里。5.心理学心理学也是最难的专业之一。这可能是因为很多学生对专业估计错误,心理学可不属于人文科学,而是实证科学,因此对数据统计的要求很高。心理学要求第一学期学习基础数学和文学的抽象理论,这使很多学生感到震惊。很多专业文献中的理论和文章都是全英文书写的,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这和开始时说到的一样,难度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个人的感受。如果数学极好,英语不错,那么可能就不觉得难了。德国留学定位想了解自己的GPA、雅思成绩是否能申请哪些德国院校,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 (小程序如下)进行定位评估。使用方法:把你的基本情况GPA、托福/雅思成绩、专业、院校背景基本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到了德国哪些院校,这样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毁绝钩绳

博士生超期学习该不该清退?中国科学报邀专家共同探讨

来源: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报8月25日消息,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操着一口陕西话的老父亲说,他的儿子在读了八年博士、完成了所有应完成的学术成果之后,因为所安排的毕业答辩时间超过了期限,在“临门一脚”的时刻被所在高校清退。这并非个例。从去年到今年,包括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曾清退博士生,原因多为其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与此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近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其中,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这促使我们思考并提出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博士生设置毕业年限?如果该设,那又应当以几年为宜?为此,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管理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受访人:周 倩 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闫月勤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孙新波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喻海良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沈文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报》:目前,各高校一般将博士生就读年限设定在3~4年,最长约6~8年。而与此同时,博士生无法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毕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您认为,博士生就读年限应该设定为几年?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该不该对其就读年限加以设定?周倩:对博士生的学习年限进行规定,我是赞同的,但要有差异化,根据学科不同有所区别。有研究表明,在法国,取得博士文凭平均年限为3年,人文社科类平均为3.4年,理科类平均为2.7年;在英国,一般高校规定哲学博士修业时间为3年,但大多数为3.5~4年,个别学生长达8年;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平均需要4.3年,工科为5.3年,人文社科为4.75年,生物科学为4.2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为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哲学博士建议博士候选人最好能在6年内完成学业,教育学院常规博士要求最长7年毕业;在加拿大,博士生修业年限一般最长为8年。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博士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设置一般3年为宜,最长学习年限可以定为8年。除了特殊情况,如创业,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期,但不能滥用。另外,博士生的培养资源是稀缺的,如果长期不毕业,会占用宿舍、实验室等,影响其他学生的培养。闫月勤:关于博士修业年限,以美国为例,其规定也是3~4年居多。其实,博士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延期毕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延期时间越来越长。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博士教育的统计(2006),1978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注:从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到获得博士学位的实际学习时间)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均不足6年,修业年限中位数最高的人文科学也仅为7.5年。而到2003年,人文科学学科博士生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已达到9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略低于7年。从1978年到200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全体样本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从 6.3年上升到7.5年,增加了1.2年,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的增幅达到了1.5年。而且,美国博士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进行大量课程学习,旨在加大知识深度与广度。此阶段结束时有中期筛选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论文阶段。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生学制并不长,延期毕业人数少得多,但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延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现有学制可以适当延长,我们可以有修业年限的基本要求,但是清退要慎重。喻海良:此前,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规定是3年,但绝大部分博士生3年内都无法毕业,需要4年才能毕业。这样一来,第4年他就无法获得奖学金了,对其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博士生奖学金有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多的话,一名博士生一年可能有10万元,少的话也有四五万元。因此,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由3年顺延为4年,是一个正常的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给博士生设定就读年限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很多学生就会成为“老赖”,拖着不毕业。而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比学生还要着急。因为这会占用导师的招生名额、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迟迟无法毕业,会导致博导无法招生,乃至博士生招收资格被取消。不是说时间越长,培养质量就越好。相反,时间越长,“放水”的可能性越大。沈文钦:是否要对就读年限加以设定,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是必要的,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则不一定要限制年限。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一些博士修业年限过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博士培养的效率,政府和高校都出台措施鼓励缩短修业年限。英国甚至将博士毕业生的修业年限和研究生培养经费相挂钩。不过,在美国并无博士生必须在若干年内毕业的硬性规定,博士生入学后十多年才毕业也是允许的。在我国,规定最长修业年限有利于节省高校的办学资源,也可以作为分流博士生的一种手段。但最长年限规定为6~8年似乎太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学科如人文学科博士生读博超过6年是比较常见的,最长修读年限可以延长到8~10年。《中国科学报》: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为主的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情况更为严重。您是否认同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是否应当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沈文钦:博士生的延期情况主要与其所在的学科有关,和其隶属的学校类型关系不大。因此不同类型大学设定不同学习年限并无必要。在我国,理工科尤其是实验科学博士生科研任务重、实验要求高,而且实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因此导致博士生无法对其博士研究进程进行有效控制。另外,实验研究具有延续性,一些博士生尽管博士论文写完了,但所参与的课题研究可能并未最终完成,这时导师希望其留下来继续完成研究。这些因素都导致实验科学的博士生延期毕业。在西方国家,情况似乎相反,人文社科类博士的修业年限更长。例如,美国对人文社科类博士的要求是很高的,博士生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周倩:我国高校工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情况比较严重,与其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不少高校都对理工、医学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或E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有要求,这是他们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但EI期刊数量相比SCI期刊少,而且一些高校规定收录EI论文集中的论文不算,导致难度加剧。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甚至不同学科,可以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博士生招生高校可以统计不同学科学生毕业的年限,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孙新波:4~6年是比较适用的学习年限。当然,博士生培养存在个体差异,因为博士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导致一定的延期,这需要博士生与导师和导师组协商解决。如果中途发现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有一定的退出机制。实际上,没有必要保证所有的博士生都顺利毕业,一定要把质量和创新作为衡量的标准。喻海良:不是所有的工科博士生都会延期,这与他们导师的课题方向有很大关系。假如其博导的研究方向以企业的横向课题为主,这样工科博士生就要帮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从而占用其学术研究时间,导致其延期毕业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也是导致许多博士生无法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毕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您认为目前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否合理?现有的就读年限是否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周倩:首先,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的形式、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在法国,博士生培养的第一年必须按规定完成一篇“小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进入博士论文撰写阶段。不过,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没有规定发表期刊论文,但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领先,这与学术人员的科研自觉、科研环境、科研条件是有关系的。其次,学术成果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论文。再次,对于发表论文的层次,不能唯SCI、SSCI、EI,论文质量可以进行同行评议。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涉及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专业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种因素,年限只是其中之一。闫月勤:博士在读期间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产出要求,这也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通过专利申请你会学习到专利申请的程序要求、基本要素,通过写作学术论文能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目前,有些高校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太多、发表期刊要求太高的确是个问题,需要纠偏。国外许多大学博士毕业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只要导师和指导小组认为博士论文达到了毕业水准就可以答辩毕业。基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生态和社会诚信缺失现状,个人认为不能照搬这种方法,还是要有一定的量化的学术产出要求,否则会增大腐败滋生的风险。如果学术产出数量减少、发表论文期刊规定不要太高,相信会有更多博士生在修业年限规定内顺利毕业。孙新波:据我所知,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是国际通例,并非我国独有,只是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这不是导致博士生在规定学习年限无法毕业的主要原因,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导致博士生无法毕业的原因。进一步讲,国际上一些高校的要求并不比我国的要求低,甚至高很多,从质量和创新出发,这不是问题。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和相关委员会通过的,4~6年的学习年限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喻海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是比较灵活的。以中南大学为例,现在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是可以分开的。如果博士生毕业论文已经做得非常完美,其他需要发表的小论文可以毕业后再发。这样的话,就可以先拿到毕业证书去工作,等论文发出来后,满足相应的要求,再到高校里补一个学位证书就可以,不会影响学生就业。除毕业论文外,具体发多少篇学术论文合适,这跟导师是有很大关系的。高校只是规定“基本线”,而导师从严格学生培养质量出发,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完成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除了各高校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不同的院系还会加码,在数量和论文档次上提出更高要求,这给博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博士生导师和评审专家能够对博士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学术成果发表的要求是没有必要的。欧美国家并不把论文发表作为毕业要求,很多博士生在读期间也无论文发表。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要求会鼓励学生从事“短平快”的研究,也可能使学生在前期忙于应付论文发表要求,挤占用于博士论文写作的时间。《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能很好地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有些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也不得不“忍辱负重”。目前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厘清导师和博士生各自的责任方面有何建议?如何才能构建起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周倩:导师指导博士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导师本身的水平。有些高校允许获得国家级项目的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其中一部分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不够。从国际上看,是否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定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一般不用遴选。但在法国,《第三阶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法令》对于什么样的学术人员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是有明确规定的。二是导师没有尽责。有些导师担任领导职务,有些是业界“大牛”,外出学术交流多,无暇指导学生。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都是由导师一人负责,存在依赖性和风险性。二要丰富博士生修业课程。不少学生涉及跨专业学习,需要研修学科课程。有的高校博士生阶段课程开设较少,课程考核要求较低,完成学分较为容易。有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根据各系和各学科情况规定,博士生修习的课程数量通常为12~15门。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在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课程考试等环节强化评价,及时提出警示。四是增加培养成本。一般而言,博士生只交基本学习年限的学费,并获得相应的补助。非特殊原因,可以在延期期间收取一定的学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研究生在基本学习年限之后的延长学习期内,须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等并按期进行学籍注册。延期学习期间,高校不划拨培养经费,不安排其住宿;学生不参评奖助学金,不享受校内生活补助。孙新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方法论和方法。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导师从哲学层面入手,深入探索和研究指导博士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尤其是方法论,一些导师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导致博士生创新性不够的一个原因。就管理科学而言,国际上一些高校特别注重对博士生进行管理哲学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内容的创新是博士生自己的事情。另外,导师应该给博士生搭建更多的与实践接触的机会,既要鼓励博士生多做“无中生有”的研究,也要引导博士生扎根我国实践深入研究。喻海良:导师能否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主要取决于学生做的课题是不是与导师相关。如果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方向跟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搭界,就会影响他的学业进度。假如学生做的课题是导师给定的方向,导师是会时刻跟进的。假如学生不听导师的指导,自己设定与导师不相关的方向,因此毕不了业,应该是学生的责任。现在确实有一些学生,特别一些国外来的留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导师要帮很多忙。对于这种情况,导师事先就要跟学生说好,每个时间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如果做不到,就应该自行承担责任,不能怪到导师身上。在这方面,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充分的沟通。导师给学生安排的课题,一定要是自己擅长的,否则无法指导。沈文钦: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博士毕业生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学术指导的质量。我们的调查发现,很高比例的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但也有13.5%的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导师指导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导师脱离科研前沿,导师指导过少、过粗,对博士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导师权力过大且不能鼓励学生创新等。应该建立起导师和学生双方权责明确的制度,允许学生自由转导师。在一些学科进一步完善导师集体指导制度,并对集体指导涉及的相关问题制定规则,使之更加制度化。《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被清退后,是否有后续的配套措施进行圆满的善后,保障其应有的权益,并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周倩:博士生被清退,符合一定条件,比如,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或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等,对于硕博连读的学生,可以授予其硕士文凭;对于其他博士生,可以发放结业证或者肄业证。高校应完善博士生学位申请申诉制度,加强博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有些高校博士生完成了毕业需要的所有流程,但因为高校规定的发表期刊论文的层次问题,不能获得博士学位,在破除“五唯”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延长发表期刊论文的时间或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判定期刊论文质量。闫月勤:我不同意清退这种方式。在终身学习社会里面,没有必要也不能清退。据我所在高校情况,目前清退的学生大多数不是全日制在读博士生,在职学生居多。这部分学生因为工作、学习、家庭无法兼顾,完成学业要求困难,没办法按期毕业。高校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自愿放弃,当然可以。如果因为个人特殊原因不得不延期应该尊重,要允许学生申请休学或延期几年。只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高校管理的复杂度。建议高校对申请休学的博士生收取一定学籍管理费用,妥善管理学生学籍,待学生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可以顺利对接;改善导师评价,学生延期或者休学不影响导师业绩评价。沈文钦:博士生的退学处理问题,博士生个体、导师、院校和政府四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所作为。并不是所有注册的博士生最终都能获得博士学位,在欧美国家,相当高比例的博士生最终是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入学之初就应当对此有所认识,并有心理准备。对院校而言,对于分流的博士生,应当允许他们把学籍转为硕士生,并相应地申请硕士学位。政府的学籍管理系统也应当相应调整得更加灵活。对于希望从博士生转为硕士生身份的学生,院校和导师应当理解并鼓励。(原题为《博士生超期学习 该不该清退》)【来源:中国经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关云长

博士生超期学习 该不该清退?

原标题:博士生超期学习该不该清退?中国科学报邀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科学报8月25日消息,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操着一口陕西话的老父亲说,他的儿子在读了八年博士、完成了所有应完成的学术成果之后,因为所安排的毕业答辩时间超过了期限,在“临门一脚”的时刻被所在高校清退。这并非个例。从去年到今年,包括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曾清退博士生,原因多为其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与此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近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其中,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这促使我们思考并提出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博士生设置毕业年限?如果该设,那又应当以几年为宜?为此,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管理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受访人:周 倩 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闫月勤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孙新波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喻海良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沈文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报》:目前,各高校一般将博士生就读年限设定在3~4年,最长约6~8年。而与此同时,博士生无法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毕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您认为,博士生就读年限应该设定为几年?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该不该对其就读年限加以设定?周倩:对博士生的学习年限进行规定,我是赞同的,但要有差异化,根据学科不同有所区别。有研究表明,在法国,取得博士文凭平均年限为3年,人文社科类平均为3.4年,理科类平均为2.7年;在英国,一般高校规定哲学博士修业时间为3年,但大多数为3.5~4年,个别学生长达8年;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平均需要4.3年,工科为5.3年,人文社科为4.75年,生物科学为4.2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为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哲学博士建议博士候选人最好能在6年内完成学业,教育学院常规博士要求最长7年毕业;在加拿大,博士生修业年限一般最长为8年。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博士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设置一般3年为宜,最长学习年限可以定为8年。除了特殊情况,如创业,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期,但不能滥用。另外,博士生的培养资源是稀缺的,如果长期不毕业,会占用宿舍、实验室等,影响其他学生的培养。闫月勤:关于博士修业年限,以美国为例,其规定也是3~4年居多。其实,博士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延期毕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延期时间越来越长。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博士教育的统计(2006),1978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注:从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到获得博士学位的实际学习时间)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均不足6年,修业年限中位数最高的人文科学也仅为7.5年。而到2003年,人文科学学科博士生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已达到9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略低于7年。从1978年到200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全体样本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从 6.3年上升到7.5年,增加了1.2年,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的增幅达到了1.5年。而且,美国博士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进行大量课程学习,旨在加大知识深度与广度。此阶段结束时有中期筛选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论文阶段。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生学制并不长,延期毕业人数少得多,但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延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现有学制可以适当延长,我们可以有修业年限的基本要求,但是清退要慎重。喻海良:此前,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规定是3年,但绝大部分博士生3年内都无法毕业,需要4年才能毕业。这样一来,第4年他就无法获得奖学金了,对其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博士生奖学金有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多的话,一名博士生一年可能有10万元,少的话也有四五万元。因此,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由3年顺延为4年,是一个正常的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给博士生设定就读年限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很多学生就会成为“老赖”,拖着不毕业。而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比学生还要着急。因为这会占用导师的招生名额、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迟迟无法毕业,会导致博导无法招生,乃至博士生招收资格被取消。不是说时间越长,培养质量就越好。相反,时间越长,“放水”的可能性越大。沈文钦:是否要对就读年限加以设定,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是必要的,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则不一定要限制年限。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一些博士修业年限过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博士培养的效率,政府和高校都出台措施鼓励缩短修业年限。英国甚至将博士毕业生的修业年限和研究生培养经费相挂钩。不过,在美国并无博士生必须在若干年内毕业的硬性规定,博士生入学后十多年才毕业也是允许的。在我国,规定最长修业年限有利于节省高校的办学资源,也可以作为分流博士生的一种手段。但最长年限规定为6~8年似乎太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学科如人文学科博士生读博超过6年是比较常见的,最长修读年限可以延长到8~10年。《中国科学报》: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为主的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情况更为严重。您是否认同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是否应当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沈文钦:博士生的延期情况主要与其所在的学科有关,和其隶属的学校类型关系不大。因此不同类型大学设定不同学习年限并无必要。在我国,理工科尤其是实验科学博士生科研任务重、实验要求高,而且实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因此导致博士生无法对其博士研究进程进行有效控制。另外,实验研究具有延续性,一些博士生尽管博士论文写完了,但所参与的课题研究可能并未最终完成,这时导师希望其留下来继续完成研究。这些因素都导致实验科学的博士生延期毕业。在西方国家,情况似乎相反,人文社科类博士的修业年限更长。例如,美国对人文社科类博士的要求是很高的,博士生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周倩:我国高校工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情况比较严重,与其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不少高校都对理工、医学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或E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有要求,这是他们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但EI期刊数量相比SCI期刊少,而且一些高校规定收录EI论文集中的论文不算,导致难度加剧。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甚至不同学科,可以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博士生招生高校可以统计不同学科学生毕业的年限,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孙新波:4~6年是比较适用的学习年限。当然,博士生培养存在个体差异,因为博士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导致一定的延期,这需要博士生与导师和导师组协商解决。如果中途发现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有一定的退出机制。实际上,没有必要保证所有的博士生都顺利毕业,一定要把质量和创新作为衡量的标准。喻海良:不是所有的工科博士生都会延期,这与他们导师的课题方向有很大关系。假如其博导的研究方向以企业的横向课题为主,这样工科博士生就要帮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从而占用其学术研究时间,导致其延期毕业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也是导致许多博士生无法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毕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您认为目前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否合理?现有的就读年限是否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周倩:首先,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的形式、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在法国,博士生培养的第一年必须按规定完成一篇“小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进入博士论文撰写阶段。不过,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没有规定发表期刊论文,但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领先,这与学术人员的科研自觉、科研环境、科研条件是有关系的。其次,学术成果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论文。再次,对于发表论文的层次,不能唯SCI、SSCI、EI,论文质量可以进行同行评议。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涉及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专业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种因素,年限只是其中之一。闫月勤:博士在读期间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产出要求,这也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通过专利申请你会学习到专利申请的程序要求、基本要素,通过写作学术论文能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目前,有些高校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太多、发表期刊要求太高的确是个问题,需要纠偏。国外许多大学博士毕业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只要导师和指导小组认为博士论文达到了毕业水准就可以答辩毕业。基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生态和社会诚信缺失现状,个人认为不能照搬这种方法,还是要有一定的量化的学术产出要求,否则会增大腐败滋生的风险。如果学术产出数量减少、发表论文期刊规定不要太高,相信会有更多博士生在修业年限规定内顺利毕业。孙新波:据我所知,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是国际通例,并非我国独有,只是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这不是导致博士生在规定学习年限无法毕业的主要原因,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导致博士生无法毕业的原因。进一步讲,国际上一些高校的要求并不比我国的要求低,甚至高很多,从质量和创新出发,这不是问题。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和相关委员会通过的,4~6年的学习年限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喻海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是比较灵活的。以中南大学为例,现在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是可以分开的。如果博士生毕业论文已经做得非常完美,其他需要发表的小论文可以毕业后再发。这样的话,就可以先拿到毕业证书去工作,等论文发出来后,满足相应的要求,再到高校里补一个学位证书就可以,不会影响学生就业。除毕业论文外,具体发多少篇学术论文合适,这跟导师是有很大关系的。高校只是规定“基本线”,而导师从严格学生培养质量出发,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完成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除了各高校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不同的院系还会加码,在数量和论文档次上提出更高要求,这给博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博士生导师和评审专家能够对博士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学术成果发表的要求是没有必要的。欧美国家并不把论文发表作为毕业要求,很多博士生在读期间也无论文发表。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要求会鼓励学生从事“短平快”的研究,也可能使学生在前期忙于应付论文发表要求,挤占用于博士论文写作的时间。《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能很好地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有些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也不得不“忍辱负重”。目前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厘清导师和博士生各自的责任方面有何建议?如何才能构建起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周倩:导师指导博士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导师本身的水平。有些高校允许获得国家级项目的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其中一部分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不够。从国际上看,是否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定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一般不用遴选。但在法国,《第三阶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法令》对于什么样的学术人员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是有明确规定的。二是导师没有尽责。有些导师担任领导职务,有些是业界“大牛”,外出学术交流多,无暇指导学生。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都是由导师一人负责,存在依赖性和风险性。二要丰富博士生修业课程。不少学生涉及跨专业学习,需要研修学科课程。有的高校博士生阶段课程开设较少,课程考核要求较低,完成学分较为容易。有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根据各系和各学科情况规定,博士生修习的课程数量通常为12~15门。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在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课程考试等环节强化评价,及时提出警示。四是增加培养成本。一般而言,博士生只交基本学习年限的学费,并获得相应的补助。非特殊原因,可以在延期期间收取一定的学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研究生在基本学习年限之后的延长学习期内,须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等并按期进行学籍注册。延期学习期间,高校不划拨培养经费,不安排其住宿;学生不参评奖助学金,不享受校内生活补助。孙新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方法论和方法。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导师从哲学层面入手,深入探索和研究指导博士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尤其是方法论,一些导师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导致博士生创新性不够的一个原因。就管理科学而言,国际上一些高校特别注重对博士生进行管理哲学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内容的创新是博士生自己的事情。另外,导师应该给博士生搭建更多的与实践接触的机会,既要鼓励博士生多做“无中生有”的研究,也要引导博士生扎根我国实践深入研究。喻海良:导师能否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主要取决于学生做的课题是不是与导师相关。如果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方向跟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搭界,就会影响他的学业进度。假如学生做的课题是导师给定的方向,导师是会时刻跟进的。假如学生不听导师的指导,自己设定与导师不相关的方向,因此毕不了业,应该是学生的责任。现在确实有一些学生,特别一些国外来的留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导师要帮很多忙。对于这种情况,导师事先就要跟学生说好,每个时间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如果做不到,就应该自行承担责任,不能怪到导师身上。在这方面,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充分的沟通。导师给学生安排的课题,一定要是自己擅长的,否则无法指导。沈文钦: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博士毕业生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学术指导的质量。我们的调查发现,很高比例的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但也有13.5%的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导师指导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导师脱离科研前沿,导师指导过少、过粗,对博士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导师权力过大且不能鼓励学生创新等。应该建立起导师和学生双方权责明确的制度,允许学生自由转导师。在一些学科进一步完善导师集体指导制度,并对集体指导涉及的相关问题制定规则,使之更加制度化。《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被清退后,是否有后续的配套措施进行圆满的善后,保障其应有的权益,并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周倩:博士生被清退,符合一定条件,比如,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或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等,对于硕博连读的学生,可以授予其硕士文凭;对于其他博士生,可以发放结业证或者肄业证。高校应完善博士生学位申请申诉制度,加强博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有些高校博士生完成了毕业需要的所有流程,但因为高校规定的发表期刊论文的层次问题,不能获得博士学位,在破除“五唯”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延长发表期刊论文的时间或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判定期刊论文质量。闫月勤:我不同意清退这种方式。在终身学习社会里面,没有必要也不能清退。据我所在高校情况,目前清退的学生大多数不是全日制在读博士生,在职学生居多。这部分学生因为工作、学习、家庭无法兼顾,完成学业要求困难,没办法按期毕业。高校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自愿放弃,当然可以。如果因为个人特殊原因不得不延期应该尊重,要允许学生申请休学或延期几年。只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高校管理的复杂度。建议高校对申请休学的博士生收取一定学籍管理费用,妥善管理学生学籍,待学生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可以顺利对接;改善导师评价,学生延期或者休学不影响导师业绩评价。沈文钦:博士生的退学处理问题,博士生个体、导师、院校和政府四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所作为。并不是所有注册的博士生最终都能获得博士学位,在欧美国家,相当高比例的博士生最终是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入学之初就应当对此有所认识,并有心理准备。对院校而言,对于分流的博士生,应当允许他们把学籍转为硕士生,并相应地申请硕士学位。政府的学籍管理系统也应当相应调整得更加灵活。对于希望从博士生转为硕士生身份的学生,院校和导师应当理解并鼓励。中国科学报:【来源:天天读报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诡替身

他是数学天才,两获国际奥数金牌,保送北大,却因物理而肄业

他是数学天才,两获国际奥数金牌,保送北大,却因物理而从北大肄业。付云皓1985年10月出生,籍贯北京,博士学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2002、2003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得主。现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助教。付云皓曾经两次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在2002和2003连续两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国家队参加了30多年的历史上,取得付云皓这样成绩的只有三个人!连续两年奥数满分金牌,付云皓被媒体称为“奥数天才”“数学神童”,并被保送北京大学的数学科学学院!目前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年少时均曾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金牌。比如陶哲轩。付云皓在保送北大之后,除了数学,其他的科目都不理想,甚至出现频繁挂科的现象,最终因为物理没有通过补考而肄业了!但是所幸的是付云皓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他最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他2011年6月毕业于广州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2015年6月毕业于广州大学数学系,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图论。2009年7月在德国不莱梅举行的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中任中国国家队观察员,中国的6名选手全部获得金牌,总成绩位列世界第一。2016年5月任第57届IMO选题委员会委员。自2009年起至2016年止,参与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IMO中国国家集训队等比赛的命题阅卷工作,及IMO中国国家队的训练工作等共计20余次,提供正式考题20余道,模拟试题4套并做了5次讲座。总之,虽然付云皓的经历比较坎坷和特殊,但他还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只是和当年人们对他的期望有点遥远。大家对此有何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彼哉

看一看世界各国元首,都是从哪所大学毕业的?

学历是进入职场的通行证和敲门砖,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普通人,也适用于那些国家元首。美国总统大选,学历就是候选人的筹码之一。今天秀才就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各国元首都是从哪所大学毕业的,都是什么学历呢?各国元首美国总统美国即将下台的总统特朗普,13岁时,就读于纽约军事学院。高中毕业后,特朗普先是进入福坦莫大学学习;两年后,他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创建于188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学术声誉首屈一指的商学院(世界第一商学院),被誉为现代MBA的发源地。沃顿商学院俄罗斯总统当前俄罗斯总统是普京,他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律系,后来还获得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矿业学院副博士,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另外普京大学毕业后,还曾在莫斯科的克格勃学校学习一年。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创立于1724年,由著名的彼得大帝所建,是俄国当前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之一。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是拥有独立自主权的大学,曾为俄罗斯贡献9枚诺贝尔奖和3枚菲尔兹奖数学奖。在2020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中,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位居全球第40名。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日本首相日本刚卸任的首相安倍晋三,毕业于日本东京成蹊大学政治学科。大学毕业后,安倍曾前往欧美游学,就读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其中东京成蹊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创建于1949年,和学习院大学、成城大学和武藏大学并称为“东京四大学”。成蹊大学在日本大学中,排名在百位左右,算不上顶尖。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虽然非常好,在美国大学中,排名20位。但是安倍晋三并没有拿到学士学位,只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肄业生。这也算是安倍的黑点之一。安倍晋三新接任首相大位的菅义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学部。日本法政大学创建于1880年,是日本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该校曾于1904年为清朝科举进士开设留学生法政速成科,为民国培养了大批政治家和教育家,例如沈钧儒、胡汉民等,被誉为我国近代政治家与教育家摇篮。英国首相英国首相约翰逊毕业于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化。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名校,和剑桥齐名。牛津大学具体的建校时间已经不可考,有明确档案记载的时间是公元1096年。牛津大学曾连续5年在世界大学排名中(THE世界大学排名),位居第一,共为英国贡献72枚诺贝尔奖。牛津大学另外约翰逊就读的中学是伊顿公学,英国最好的中学。伊顿公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被誉为精英摇篮,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和数不清的诗人学者。法国总统法国总统马克龙,毕业于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后进入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学习。巴黎第十大学是法国最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创建于1964年。该学校算不上世界名校,但也培养了很多著名政治家,除了马克龙总统外,法国以前的萨科齐总统也是毕业于此。德国总理德国实行议会制,总理是德国真正的掌控者。德国总理是女强人默克尔,素有政坛铁娘子之称,已担任15年的德国总理。她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物理系,曾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默克尔莱比锡大学创建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2021QS世界大学排名第483位,德国的尼采、歌德都曾就读于此;民国时期的辜鸿铭、蔡元培等大师,也曾在此留学。印度总理印度总理莫迪是印度下层种姓家庭出身,28岁时,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从德里大学得到了政治学学士文凭;32岁时,从古吉拉特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德里大学是印度最好的大学,相当于我们的北大。2021QS世界大学排名,德里大学位列501-510区间。

美人鱼

纯干货!英国硕士类型分析及申请条件

8月开始差不多 就到了英国硕士申请的时间英国的硕士课程是每年九月左右正式开学,一般英国大学的申请从前一年的9月初开始,采用滚动录取的方式,根据当年的招生计划,录满为止。有的热门学校的热门专业经常在11月左右招生就会满额,提前结束录取。所以,为了申请到更好的心仪的学校同学们应该”早准备、早申请、早提交!“本期,春晓君就为大家盘点英国硕士类型分析及申请条件:英国硕士大致分两种,授课类(Taught)和研究类(Research):授课型硕士Taught Master Courses授课型硕士学习方式和本科类似,以上课为主,也包含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讲座(Lecture)等等,目的在于增加同学们在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同学们的应用技能。平时像小型学术演讲(presentation)或者小论文(Essay)是很常见的。很多课程都会要求同学们写论文,理工科的也需要实验报告或者项目报告、研究报告等,最后用演讲的形式给这些报告、论文做一个详细的讲解。 比起本科阶段,同学们在课下需要培养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而教授则会适时引导。这也是大多数国内留学生申请的方向,大多为期一年。Taught Master Courses包括MSc,MA,MBA,MEng等▌Master of Science(MSc)一年,理学硕士(教学方法达到)。这种学位是典型的Taught Master,也是中国学生出去读硕士最通常读的一种学位,以上课为主,不需要选导师,申请的时候也很少面试,毕业论文的选题也是学校给的 (具体学校也会有差别,有的是学生可以选)。一般是给没有读博打算的学生读的。一般一年。MSc从一开始是面向工作,而非面向研究的。这种学位,在英国教育体系中有四个作用:(1)进修作用如果你本科毕业就工作了,多年之后你发现自己需要进修,则可以选择这种学位。这种学位的特点就是“闪电式”地回顾本科3年(英国本科3年)中该领域的核心知识,并且介绍目前该领域的最新idea,topic或者简单介绍相关知识的应用。浓缩性、对口性、实用性被贯穿在这个学位中,几乎没有研究的成分。学生们就是不停地上课,然后最后从一个project lists里面选择一个project,写一篇论文毕业。从这个意义上讲,MSc从一开始是面向工作,而非面向研究的。毕业后的大多数人都直接走向了工作岗位。另外,这种学位和我国大学本科第四年有很多相似之处,最终毕业论文的课题选择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MSc要求申请者有工作经验,因为只有有工作经验,才会有想法,在最后的课题选择中才会更加主动。所以,在国内工作过的人,如果想出国“再充电”,之后再回到工作岗位,MSc是个不错的选择!(2)转专业作用如果本科阶段读的是数学,但是将来想从事金融专业,那么MSc Financial Mathematics无疑是首选。原因上面已经说了:一年时间补上三年的核心知识,含金量高。所以,如果想跳转专业的同学,读MSc是绝对有帮助的,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核心的知识,对未来PhD或者直接就业,都是大有裨益的。(3)专攻本专业中的某一研究方向如果本科读的是数学,但是将来想做统计(数学的一个分支),那么,一个MSc in Statistics是很不错的。原因,在第一条里面也说过了。如果你对统计情有独钟,但是对其他数学分支,比如群、拓扑不感兴趣,那么一个MSc in Statistics可以帮你过滤掉那些领域,让你在统计学中的兴趣得到充分发展。(4)弥补海外本科毕业生和英国本土本科毕业生的差距美国的本科生,知识水平是不怎么高的,但是欧洲可不一样。英国、德国等国的本科教育质量是相当高的,要比国内一般大学的本科水平要高很多。因此,国内一般大学的学生想要到英国接受研究生水平的教育,最好还是先接受这样的MSc课程,免得攻读PhD或者MPhil时因为水平不够而力不从心。▌Master in Arts(MA)一年,文科硕士(教学方法达到),同上文MSc。▌Master of Law(LLM)法学硕士,一般一年。▌Master of Fine Arts(MFA)艺术硕士,一般两年。▌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BA)工商管理硕士,英国MBA大部分都要工作经验才能申请。▌Master of Music(MMus)音乐硕士,一般一年。▌Master of Ecation(MEd)教育学硕士,一般一年。▌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 (MscEng)工学硕士▌Master of Architecture(MArch)建筑学硕士,一般是2年,比普通的Msc的建筑类硕士含金量更高,需要通过RIBA认证。▌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公共健康硕士▌Master of Mathematics(MMath)数学硕士,英本数学系学生的第四年,相当于也是本科的延伸吧,可以跟着导师做研究。▌Master of Social Work(MSW)社会工作者硕士研究型硕士Postgraate Research(PGR) Programs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某项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学习方式更为独立。课程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课程内容以项目研究为主,同时也有授课模块,研究和授课的比例大概是3:1,主要是为学生以后所从事的某方面研究型工作,或是博士研究做准备。▌Master of Research(MRes)MRes是典型的研究类硕士,一般只有工科和理科开设,一般一年。申请的时候就要写Research proposal,还需要导师进行面试,这种门槛比Msc和MA都要高,MRes是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既教学生相关知识,也教学生研究方法。最为显著的一点,最终的论文课题project,通常不是从一个lists里面去选,而是被你的老板分配的!在MRes期间,第一学期会在教室接受知识学习,迅速达到一个研究生水平。然后从第二学期开始,课堂上会有很多mini projects让大家group讨论,并且各种关于研究方法、沟通能力、讲演能力的课程会走进课堂,你会从一个学生向预备研究人员转变。第三学期,你会接受一个placement,学校会将你派到某一个研究所、公司、实验室、野外观测点进行调查研究,你和一些同事会一起为那儿的boss工作,也就是研究一个问题。这里,MRes的学生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一个研究人员的工作。最后的毕业论文,其实就是你工作期间的研究报告,既要让你的boss满意,也要让你在学校的tutor满意。所以,MRes对于出国留学的人员是很大的挑战,一年时间同时完成知识的飞跃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直接为PhD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对于计划攻读PhD的学生,MRes是首选。MRes的竞争力,是要比MSc高的。近年来,无论从招生初衷还是培养模式上,MRes都表现出一种“硕博连读”的特征。但是这与国内的“硕博连读”是不同的,因为英国的高等教育毕竟是“宽进严出”型的,每年都会刷掉一批人,所以无法通过MRes考核的学生依然没有机会进入PhD阶段。从这个角度上讲,MRes和PhD还是独立的,但是二者之紧密关系还是不容忽视的。▌Master of Philosophy(MPhil)两年,哲学硕士,是攻读PhD期间,因为研究进度不达标、考核不合格或其他原因中途肄业而被颁发的学位。表明该学生接受了PhD的训练,但是没有达到PhD的水平。MPhil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学位申请。在这种情况下,顺利读完MPhil的学生可以直接跳入PhD的最后一年,如果研究出色则直接授予PhD学位。但是,MPhil和PhD的申请条件是一样的,都需要申请者有一定的、专业的研究背景。一般的本科生,几乎直接不能申请到PhD或者MPhil。原因有两个:1.缺乏研究生水平的专业知识;2.缺乏研究能力(包含各种能力)。但是本科大牛直博党有机会拿的,一般本科生大牛拿到直博的机会,会有一个四年的PhD的offer,但如果你的research proposal有幸挂掉了,那就会拿到MPhil,表明你来过,看过,没过。还有一种MPhil是国内本科生可以独立申请的,2年的,读完之后可以跳入PhD的最后一年。但几乎都是清北的学生拿到的比较多,因为这个学术要求太高。(另外剑桥大学的Msc和MA都叫MPhil,一年,但其实也是授课类的。)英国硕士荣誉证书等级英国大多数学校将学生学位(Degree) 成绩划分为3个等级:Pass 50-59分Merit 60-69分Distinction 70分以上如果最终考试未能通过而导致挂科,且补考也无力挽回,则会获得Postgraate Diploma,仅证明读完了课程,但没有学位。申请建议对于目前有出国打算的同学,春晓君有不同建议:1. 已经决定要出国读研同学:可以一边准备学校申请方案,一边考雅思。虽然目前大部分学校都不要求提交雅思成绩,但是一些学校需要雅思成绩(例如:爱丁堡大学所有专业、曼彻斯特大学部分专业)。提前准备好雅思成绩,有备无患,也更利于有的学校的申请。2. 国内考研和出国读研都在考虑的同学:可以一边在准备国内考研的同时,9月份开始定出国方案。两手准备,届时来年1月国内成绩出来以后,要选择出国的话,可以再考一次雅思(英国雅思成绩最晚提交为7月)。因为英国的学校是滚动录取的方式,名额先到先得,要是等到来年1月国内考研成绩出来后再申请,可能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已经满额,即便没有满额,学校届时的要求也会变高。所以,春晓君建议各位同学,早申请早准备!有任何疑问,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们,免费为你的留学做评估!

爱之训

东方神童17岁进中科院,20岁被劝退:自我管理能力差是罪魁祸首

最近,自认为深受网课折磨的家长比比皆是,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晒的家长与孩子的斗智斗勇,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有的家长已忍无可忍至报警求救。但问题肯定不在网课或不止于网课,这里集中暴露出来的是一个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那就是忽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现在多半还是独生子女家庭,即使二胎的家庭较多,但是年轻的父母们,还是少不了越俎代庖,比如每天帮孩子收拾书包,把铅笔转好,书本、橡皮都装到文具盒里,孩子忘了,自己还要跑去学校送到传达室。很多家长认为这是爱孩子,孩子只要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其他的事就不需要插手。但实际上,家长们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从小在家长的照顾下长大,衣来张口饭来伸手,学不到任何的生活技能,自我管理能力极差,等到家长们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前两年,各大网站上都刊登过一则新闻,讲述了一个关于湖南神童的故事。一个叫魏永康的人,4岁学完初中课程,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这样一看,真是了不得,这真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神童,未来肯定一片光明。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后来,已经年满20岁、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在硕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情况下,被中科院劝退了,只拿到了肄业毕业证。更让人觉得瞠目结舌的是他被劝退的原因,不是他不好好学习,也不是他有道德品质的问题,原因竟然是生活能力太差,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原来,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突出成绩,他的母亲从小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了他的一切,全力打造这个神童。但是离开了母亲的细心照顾后,魏永康的生活一团糟,生活的琐事让他变得措手不及,他没有办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很生活,感觉像是失去了左膀右臂。他不知道根据天气变化来换衣服;没有人提醒,他常常忘了吃饭,经常饿肚子;甚至连论文答辩这么重要的事情,因为没人提醒,把时间都错过了。这样的孩子,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他没有一点点自我管理的生活能力,连生存都做不到,学到的知识再多又能有多少用?更不要去谈潜能的挖掘。父母想要照顾儿女的心大家都能理解,但是照顾孩子不是做孩子的全职保姆,而是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不能在父母身边待一辈子,最终他们还是要融入社会的潮流中,而我们的“心疼”,无异于剪掉孩子们高飞的翅膀。如果父母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样长大的孩子才不至于被生活所抛弃。经常有父母会留言询问,到底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不是遇到事情就想着找妈妈?相信大家都明白,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幼儿时期,越早进行自我管理的训练,把控自己人生的意识便会越牢固。在德国,很多家庭都会有自己的育儿必备选择,那些或许就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或许是一些童谣、游戏,还可能是一些优秀的枕边亲子绘本。今天小白给孩子们带来的《德国幼儿自我管理绘本》,堪称孩子的“导师”,父母的“救星”。这是一套德国宝宝人手一套的功能性早教启蒙绘本,适合2-5岁孩子阅读,当然家长参与其中,会有更多乐趣哦!全套12大成长主题,贴近宝宝的生活,包括心理安全感的建立、生活技能和责任感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家庭亲密关系建立、职业启蒙认知教育。一套绘本,带家长们走进孩子的内心,在陪孩子阅读的同时,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德国幼儿自我管理绘本》,帮助宝宝从懵懂探索到自理懂事,帮助宝宝养成良好自我管理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精美的手绘彩图,极具镜头感的故事场景,让宝宝通过观察图画,快速理解图画的内容,家长们完全不用担心宝宝们看不懂哦。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有益于孩子的一生,这才是父母应该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家长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思想、行动力的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相应的装备配置和引导,相信在时间变化之中,你能看到孩子具化的可爱成长。喜欢的家长们赶快下单吧,只要45.5元,12册全部带回家,入股不亏哦。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商品卡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