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多了英美,今天来跟大家聊一聊德国这个国家。说起德国,你会想到什么?是古板呆滞的扑克牌脸,还是四星德国战车?是大街上飞奔的汽车,还是耳机大厂森海塞尔?其实德国的媒体也很好奇,中国人到底是怎么看待德国的。经济周刊曾发起一项调查,并评出10项在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印象,结果显示出了这十个关键词——87%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德国产品是高技术高质量的代名词。8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严谨、礼貌和守时是德国最重要的社会规则。63%的受访者有来德国旅游的强烈意向。60%的中国受访者眼中德是经济强国。(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认为德国是经济强国,但是并不在意德国的经济实力到底有多强。)38%的受访中国人表示,他们对德国的第一印象是汽车工厂。其中86%的受访者知道德国汽车品牌大众,85%的受访者知道德国汽车品牌宝马。正如“北京烤鸭”是中国的名片一般,啤酒是德国的名片。19%的中国受访者对德国的印象是冰镇白啤或者黑啤。11%的中国受访者对德国的第一印象是德国制造。10%的中国受访者对德国的印象是环境好。10%的中国受访者对德国的第一印象是足球。10%的中国受访者对德国印象是香肠。嗯嗯这点小编觉得非常非常正确。7%的中国受访者对德国印象是二战。看了这么多关于德国的标签,那么你对德国的印象是什么呢?作为音乐生,我们的目光自然要放得“狭隘”一点,如果德国在你眼中仅仅停留在以上这些标签中,那你可需要好好补习啦!因为在你的眼中,德国应该是这样的——贝多芬、巴赫、亨德尔、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勋伯格、门德尔松.....每一个名字都是世界音乐史发展中赫赫有名、十分重要的一环。没错,德国的音乐家可谓撑起了半边天,不夸张的说,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像德国一样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或许有人会疑惑,音乐,如此灵动而又自由充满想象力的创造,和德国人看起来稍显“死板”的性格,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是,在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德意志的人民其实是如此的喜爱音乐而且极具音乐天赋。德意志人作为“欧洲的思想家”,其思想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老一代的传统已成为他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这也是德国盛产音乐家的历史渊源。音乐家之所以成为“家”,也是因为他们对待音乐的态度超乎寻常的执着和严谨。而提到音乐,德国有着古老的交响乐文化,并且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交响乐团,世界十大顶级交响乐团中,两家都在德国!比如——柏林爱乐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再比如——德累斯顿交响乐团Dresden Symphony Orchestra抛开这些外在因素,让我们实打实看一下的德国的留学政策你会发现,留学生到了德国以后,可以享受到与本国学生同等的教育和政策待遇。看到这里我相信德国这个国家已经深深吸引了你,那么最最重要的就是音乐声最关心的——在德国,可以就读哪些音乐院校呢?小编这就来给你慢慢介绍!德国有很多的音乐学院,并且有国立音乐学院和私立音乐学院之分。通常大家决定准备到一个国家留学的时候,对于这个国家的音乐学院排名情况都会比较关注,但是这里首先要给大家明确一个事实:对于德国音乐学院,其实是不存在明确的排名优先顺序的!为什么呢?因为德国的教育资源非常均衡,很难排出个前后次序的。中国学生去德国留学,首先要问学校排名,虽然有些网站上有关于德国音乐学院排名的介绍,但是这些排名并不被德国业内所认可。但是德国音乐学院考试难度确实有大小之分,一些大城市参加考试的人多,自然竞争也就大,其次就是个别教授的名气了。但是即便是一些小的音乐学院,也可能有名气大的教授,所以那些有关德国音乐学院的排名本身也是不科学的。一般而言,从南到北,慕尼黑、斯图加特、科隆、莱比锡、汉诺威、汉堡、柏林等城市比较大,聚集的相对多的教育资源。接下来,就给大家着重推荐一些比较不错的音乐学院吧!Hochschule fü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汉诺威是一所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市的著名艺术类高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从1962年到2010年被命名为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大学)。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柏林艺术大学柏林艺术大学位于德国首都柏林,是一所世界顶尖的艺术大学,也是欧洲最大的艺术高等院校,其音乐学院与美术学院均在世界音乐学院与美术学院的排名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建校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696年建成的“勃兰登堡-普鲁士艺术学院”(Brandenburgisch-Preuische Akademie der Künste)。大学的所有院系总共涵盖了70多种课程,覆盖整个艺术和相关科学领域。学校拥有授予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资格的权利,艺术、音乐和戏剧老师也在此接受培训。学校每年举办约700场活动,也是柏林重要的文化组织者。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Hamburg汉堡音乐和戏剧学院汉堡音乐和戏剧学院成立于1950年,位于德国北部汉堡州首府汉堡市,是一所著名的公立高等音乐院校,同时也是是德国最大的音乐学院之一。汉堡音乐与戏剧学院教学囊括了音乐和戏剧的各个分支,同时还注重独立的音乐家的培养、音乐教师和青少年音乐的教育。学校每天为来自近50个国家的学生提供艺术发展的场所,多样性和国际性是学校核心形象的一部分。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anz Kln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成立于1845年,是欧洲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音乐大学,同时是欧洲音乐院校联合会成员。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科隆市,是欧洲最大的音乐院校。1987至2009年的校名为“科隆音乐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Kln)。学校在古典、现代音乐及舞蹈和爵士乐方面都享有盛誉。学院设有6个院系,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1500人左右,和各种练习室140多间,包括爵士音乐研究室、节奏研究室和欧洲最大的电子音乐室。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Leipzig莱比锡音乐和戏剧学院始建于1843年,简称“莱比锡门德尔松音乐与戏剧学院”。位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市,是一所著名的公立艺术高等院校。该校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设并以此命名,是德国最古老的音乐学院。本硕专业包括:作曲、钢琴、声乐、音乐理论、爵士、流行乐、教堂音乐、合唱与乐队指挥、管乐器、打击乐、竖琴、早期音乐、戏剧创作等;博士研究领域包括:音乐科学、音乐教育和戏剧创作。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München慕尼黑音乐和戏剧学院慕尼黑音乐和戏剧学院是一所德国顶尖、世界著名的音乐类艺术高校,是德国境内音乐和戏剧专业最古老,最传统的高校之一,培养出了许多知名音乐家、演奏家。该校最初起源于1830年在Dompfarrschule成立的中央歌唱学校。而如今的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的正式创立,是在1846年,创办者是弗朗兹·豪瑟(Franz Hauser)。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Stuttgart 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和表演艺术学院该校创建于1857年,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首府斯图加特市,是德国最古老的公立音乐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巴登-符腾堡州最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大学。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约450场公开音乐会,其引人注目的主楼建筑位于巴登-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的市中心;学校在此设有三个音乐厅:500座的塔楼音乐厅,180座的室内乐厅和99座的乐队排练室。除此之外大学还设有一所单独的威廉海玛剧院,用于表演艺术(歌剧学校,戏剧,人物剧院,语言艺术和传播教育学),在此每年还举办大约100场音乐会和戏剧活动。看了这么多,你对德国是不是心生向往了呢?小编光是想想各式香肠和面包就已经心神飘忽了……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德国的音乐留学信息,欢迎私信咨询我们!我们还有最新一轮的德国音乐学院考前准备项目正在启动中嗷!等待你的加入!
3月17日晚上,在德国留学音乐博士生程世超回到漳浦,在自家庭院搭台举办别开生面的音乐会。音乐会上,程世超用浑厚男高音,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歌曲,唱出了在外游子为国家强大而感到的自豪之情。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博士生 程世超:在国外的感触就是祖国越强大,我们在国外学习或者工作,就是华侨在国外求学的留学生就会心里非常地安心,就因为祖国的强大,让我们在国外求学或者工作就特别安心放心。程世超200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2013年考取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声乐演唱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取该校博士研究生。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教授 史蒂芬:我觉得程世超声乐上很有天赋,他特别对艺术歌曲的天赋非常的高,跟他一起工作我感到非常快乐。他对德国艺术歌曲有很高的天赋,在许多国际上的比赛已经崭露头角。学艺多年,程世超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回乡举办个人音乐会,回馈养育他的家乡和父老乡亲。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博士生 程世超:在德国唱音乐会时就在想,如果这个音乐会我如果能够在家里唱给爸妈听、老师听,唱给家里的父老乡亲听,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所以借助这次回来的机会,正好德国的老师跟我一块回漳浦,在家里举办一个小型音乐会。程世超声乐启蒙老师 陈锦山:他有今天的成就,我希望他以后能够成为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歌唱家,他也能用歌声征服全世界,让全世界都能认可他。观众:晚上的音乐会举办得真是太好了!世超的演唱会真的是看了真的令我很震憾,确实不一般,让我过了一个难忘的晚上,太优秀了。来源:漳浦广播电视台漳州新闻网本期编辑 @郑来珍值班主任 @罗蓉芳值班总编 @赖雄伟
留学优势●音乐历史悠久,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打开世界音乐史,特别是从巴罗克时代到古典主义时代,这是人类音乐史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留下最多不朽音乐篇章的时代,巴赫、亨德尔、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等,许许多多著名的音乐大师都来自音乐之乡——德国,他们的作品成为不朽神话,他们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音乐教学品质高德国的音乐学院艺术造诣及教学品质都非常高,音乐专业更是德国教育的热门强势专业之一。德国的音乐高等教育和美国的截然不同。就器乐演奏而言,美国更偏重理论,而德国更推崇演奏技术。●德国顶级音乐学院高精尖德国共有大大小小30多所音乐学院,其中公立的音乐学院就有24所。在国际音乐大赛上,被德国音乐学院包揽各奖项的盛况早已屡见不鲜。可见德国顶级音乐学院在全世界享有美誉,其音乐造诣极高,更是许多外国留学生梦寐以求的学府。●留学费用低,生活有保障德国具有免费的教育体制,留学生享受同德国本国学生的福利待遇——德国公立大学免学费,每年缴纳不超过500欧元的注册费。在德国留学生活费每年只需5至8万人民币,远低于美国等英语国家。在德国读大学,还可以合法打工,每年可最多不超过120个全天,很多中国留学生靠充裕的打工时间赚取生活费。除此之外,留学生还可享受州内免费或半价交通的福利。●稳定的经济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德国是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德国的经济稳固,德国人生活富足安定,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明显低于欧美其他国家,学生人身安全有高度保障。申请要求:1、德语B1/B22、APS审核(纯艺术专业学生不需要APS审核面谈)3、参加学校面试1、柏林音乐学院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德语: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 Berlin)位于德国首都柏林市,是欧洲著名音乐学院之一。有着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并深受众多艺术家和音乐家优良传统的积极影响。学校重点关注西方音乐艺术的核心学科,包括声乐、钢琴、弦乐器,木管和铜管乐器、指挥,音乐剧院导演、音乐学和作曲等。院校课程设置:硕士课程: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吉他,圆号,小号,长号,大号,鼓,萨克斯管,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长笛,钢琴,为钢琴演奏者编曲,室内乐,声乐,作曲,电子音乐,历史与现代音乐理论,乐队指挥,合唱指挥,钢琴艺术指导,音乐剧导演,室内乐2、柏林艺术大学(世界排名第6名)柏林艺术大学是位于德国柏林的一所标准艺术类大学。柏林艺术大学下设的音乐学院有关音乐相关的如声乐,器乐,管弦乐,爵士及现代摇滚等专业;表演艺术学院有音乐歌唱,编剧,舞蹈,演艺,导演等专业。从六十年代开始,柏林艺术大学就已发展成为一所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等院校。柏林艺术学院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的治学模式,在整个欧洲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学院还设有汉斯别克勒奖学金、Max Planck研究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Hanns Seidel海外学生奖学金、彩虹奖学金、学术服务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3、不来梅艺术学院始建于1873年,位于德国北部不来梅州的首府不来梅市。是德国唯三将艺术设计与音乐教育结合的大学之一,另外的两个分别是柏林艺术大学和富克旺根艺术大学。两个学科范围从课程设置到大的共享艺术和项目的合作,自由开放、跨越国界,共同开发音乐,艺术和创意项目。使得不来梅艺术学院与柏林艺术大学和埃森富克旺根艺术大学在学校性质上相类似,成为德国为数不多的艺术院校之一。院校课程设置;艺术教育·声乐·合唱指挥·作曲/电子作曲·古典音乐·爵士乐·Artistic-师范教育·乐器演奏歌唱·爵士乐基础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器乐和声乐教学法/组成)·教堂音乐·新教教会音乐天主教教会音乐4、代特莫尔德音乐学院代特莫尔德音乐学院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代特莫尔德的一所高等音乐院校,成立于1946年,当时名为德国西北音乐学院。学校每年举办约450场音乐会,使学生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能。院校课程设置:作曲,音乐家,钢琴,歌剧,歌曲和清唱剧,歌唱家,指挥家,音乐家教会,校园音乐,歌唱,器乐教育,音乐零售商/音乐会教育工作者,乐团中心等专业课程5、德累斯顿音乐学院累斯顿“卡尔.玛丽亚.冯.韦伯”高等音乐学院创建于1856年,位于德国,是一所知名的公立音乐学院。在德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歌剧和乐团培训方面,以及学术研究和音乐教育领域都具有很大成就。院校课程设置:管弦乐器、声乐、钢琴、指挥、作曲理论、伴奏、爵士乐、摇滚、流行乐、音乐教育以及师范教育6、杜塞尔多夫罗伯特-舒曼音乐学院德国第二大音乐学院。杜塞尔多夫坐落在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所以这个城市也算的上是经济上比较不错的城市,由于罗伯特舒曼曾经在杜塞尔多夫担任过该城市的音乐总监,所以这个学校也就用了舒曼的名字。该校其实和德国其他音乐学院的教学系统是一样的(柏林艺术大学除外),也分成三个主要的教学方向:职业艺术家教育,器乐或声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院校课程设置:钢琴、声乐表演、器乐表演、音乐教育7、富克旺根音乐学院(更名为:富克旺根艺术大学)富克旺根艺术大学(Folkwang Universitt der Künste)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拥有艾森、杜伊斯堡、波鸿、多特蒙德四个校区。自1927年建校以来已有80年的历史,在政府和基金、财团的财政支持下,大学合并了四所艺术高校,正处于迅速的上升阶段,开设有音乐、舞蹈、戏剧表演、设计、科学研究五个专业系,其音乐、戏剧表演系、设计系在德国占据领导地位,尤其现代舞举世闻名。院校专业设置:器演奏音乐学士:手风琴、巴洛克大提琴、巴洛克小提琴、竖笛、羽管键琴、巴松管、吉他、竖琴、圆号、单簧管、钢琴、低音提琴、双簧管、管风琴、长号、横笛、长笛、萨克斯风、敲击鼓、小号、大号、中音提琴小提琴、大提琴乐器演奏音乐硕士:早期音乐、新音乐、室内乐、钢琴伴奏(器乐/声乐)、音乐理论综合作曲音乐学士:乐器作曲 、 爵士乐谱曲、 电子音乐作曲、作曲与可视化、流行乐作曲作曲音乐 硕士学位爵士音乐及表演艺术 音乐学士歌唱、电子贝司、吉他、 钢琴、低音提琴、长号、 萨克斯风、 鼓、打击乐器 、小号爵士音乐/艺术监制 音乐硕士·作曲/改编、制作/音像技术、乐器·爵士音乐/即兴艺术 音乐学士·中世纪音乐音乐硕士·乐团主唱音乐硕士以声乐为主的教堂音乐、与儿童和青年一起的歌唱、合唱指挥歌唱/音乐剧 音乐学士声乐演唱技术 音乐硕士·管弦乐演奏 音乐硕士8、法兰克福音乐和表演艺术学院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音乐、戏剧、舞蹈类高校,也是是黑森州的唯一一所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训大约900名学生,使其成为专业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教育家和科学家,这包括传授艺术和科学研究。多年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一直在经历全面的改革过程,旨在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学。院校课程设置:第一院系:器乐演奏和指挥,器乐教育,早期音乐研究和教堂音乐。第二院系:教学和作曲以及科学学科和音乐理论的培训领域。第三院系:声乐、戏剧、表演、导演、剧院和乐队管理、舞蹈、当代舞蹈教育9、弗赖堡国立音乐学院弗赖堡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46年,是一所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弗莱堡市的高等音乐学校。院校课程设置:声乐、管风琴、钢琴、大键琴、吉他、萨克斯管、竖琴、手风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长号、小号、打击乐器、歌剧、指挥、作曲、艺术家教育、音乐教师、学校音乐、音乐学、表演学、当代音乐表演、演奏家文凭、音乐理论、音乐学、历史实践学、音乐疗法、教会音乐和音乐10、汉堡音乐和戏剧学院汉堡音乐和戏剧学院是德国最大的音乐大学之一。汉堡音乐和戏剧学院成立于1950年,目前拥有在校生750余人。该校设有音乐系、汉堡戏剧学系和科学与教育学系等。汉堡音乐和戏剧学院的教学囊括了音乐和戏剧的各个分支,同时还注重独立音乐家的培养,教堂音乐和青年音乐教育。院校课程设置:乐器音乐、作曲/理论、爵士乐、基督教宗教音乐、曲调、戏剧学、音乐监制、戏剧监制、音乐教师、文化与传媒管理、音乐理论、多媒体作曲 、室内音乐、音乐伴奏、戏剧表演、歌剧和谱曲等专业等。11、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世界排名第5名)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是德国的一所著名的艺术与科学大学。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成立于1897年。汉诺威的手风琴、弦乐、管乐等专业都享有世界声誉。执教的器乐教授每个人都是著名的音乐演奏家,他们每年在世界各地都举办自己的音乐会,每一年都会录制并发行自己的音乐唱片。在汉诺威音乐学院,几乎每天都有规模大小不一的音乐会,有学生的,也有教授的,也有学生和教授同台演出的。如果遇到重要的主题音乐会,一般都由学校教授的表演。专业的水准极高,几乎每天都可以享受一场免费的世界级音乐盛宴。院校课程设置:声乐、气息控制、室内乐、合唱指挥、作曲、指挥、舞蹈、舞蹈史、音乐教育、音乐史、音乐学、音乐心理学、歌剧合唱、哲学、心理学、舞台管理、戏剧史、戏剧规律、声学、低音提琴、管风琴、打击乐器、弦乐器、钢琴等。12、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是一所艺术科学机构,创造多元化的音乐和文化生活,并为学生提供艺术,科学和音乐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最高的艺术素养、对音乐的差异化思考和对社会的责任都是学校的追求与目标。学校致力于欧洲的音乐传统,同时又致力于国际化教育。通过广泛的课程,多样的文化计划,与来自艺术和科学界的重要人物达成联系。通过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为来自50个国家的640名经过选拔的学生提供支持,其中重要的合作伙伴有:里约热内卢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等。院校课程设置:指挥/合唱指挥、吉他、竖琴、历史键盘乐器、钢琴、作曲,钢琴室内乐、弦乐室内乐、铜管室内乐、管风琴、竖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萨克斯管、小号、长号、圆号、打击乐器、竖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声乐、歌剧演唱、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学/音乐信息学和广播与多媒体音乐新闻学等专业13、科隆音乐学院 (世界第17名)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原名科隆音乐学院,是德国著名的公立艺术大学,该校成立于1850年。科隆音乐与舞蹈学院是欧洲最大的音乐学院,分别在科隆、亚琛和武珀塔尔设有分校区。同时,该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为留学生。院校课程设置:室内乐、教堂音乐、作曲、指挥、电子音乐、音乐史、节奏学、爵士音乐、音乐理论、音乐教育、歌剧、艺术歌曲伴奏、声乐、表演艺术、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管风琴、弦乐器、钢琴、低音维奥尔琴等。14、莱比锡音乐和戏剧学院(世界排名第18名)莱比锡音乐和戏剧学院是德国一所公立音乐和戏剧学院。该校始建于1843年,由作曲家和钢琴家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创设,是德国最古老的音乐学院,也是欧洲最富盛名的大学之一。莱比锡音乐和戏剧学院开设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莱比锡音乐和戏剧学院非常注重国际化,该校的三成以上学生均来自外国。外国学生主要来自波兰、俄罗斯、韩国以及中国。院校课程设置:作曲、鼓、管乐器、指挥、爵士乐、流行音乐竖琴、古典音乐、歌唱、音乐剧、戏剧学、教会音乐、作曲、音乐理论、管风琴、打击乐器 、铜管乐器、钢琴、木管乐器、弦乐器等。15、吕贝克音乐学院吕贝克音乐学院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建校于1911年,位于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是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唯一的一所公立高等音乐院校。院校课程设置:管弦乐器、吉他、器乐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堂音乐、作曲、音乐理论/练耳、萨克斯管、竖琴、鼓、声乐、室内乐、音乐理论、音乐教育、钢琴、流行音乐等16、曼海姆国立音乐和表演艺术学院德国曼海姆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位于巴登-符腾堡州的曼海姆市。学校创立于1756年,1971年成为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由曼海姆音乐学院、曼海姆舞蹈学院和海德堡音乐学院合并而成。院校课程设置:典音乐领域:作曲,指挥(交响乐团,管弦乐团,合唱团),唱歌(音乐会和歌剧),键盘乐器,管弦乐器,基础音乐教育,音乐理论/耳朵训练,室内音乐,歌曲设计,伴奏。在爵士乐/流行音乐领域,主要主题是作曲/编曲,唱歌,爵士钢琴,萨克斯管,小号,长号,爵士鼓,打击乐器(仅在德国为教授职位),吉他,低音提琴和电贝司。17、慕尼黑音乐和戏剧学院(德国排名第6名)慕尼黑音乐和戏剧学院是德国一所重要的艺术高校。慕尼黑音乐和戏剧学院成立于1868年。在2008年8月1日理查德施特劳斯音乐学院并入慕尼黑音乐和戏剧学院。是德国最大的艺术高校之一。院校课程设置:声乐、艺术歌曲史、艺术歌曲演唱、听觉训练天主教礼拜仪式、合唱指挥、室内乐、天主教教堂音乐、新教教堂音乐、格利高利圣、器乐指挥、传播媒介、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学、歌剧、管风琴构造、管风琴乐曲、乐器学表演、钢琴音乐史、吉他、键盘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钢琴、管风琴等。18、纽伦堡音乐学院(德国排名第11名)纽伦堡音乐学院的前身是“纽伦堡名歌手音乐学院”(和“奥格斯堡利奥波德·莫扎特音乐学院”于1998年合并而成的“纽伦堡-奥格斯堡音乐学院”。院校课程设置:基础音乐教育学系/音乐教育学·乐器/声乐系·乐团器乐系·爵士系·音乐实践系·音乐理论系/音乐学与关键能力课程19、罗斯托克音乐和戏剧学院罗斯托克音乐和戏剧学院成立于1994年,集音乐与戏剧为一身,是24所国立音乐学院之一,地中海音乐学院联盟之一。该校位于德国汉萨联盟城市罗斯托克的市中心东部老城,建立在圣卡特琳娜教堂(St. Katharinen Kirche,AD 1223)的墙垣遗址上,并由音乐学院、音乐学与教育学院以及戏剧学院所组成。院校课程设置:表演本科(Bachelor of Music):弦乐,管乐,钢琴,声乐,打击乐,竖琴,吉他,伴奏,作曲,乐理,指挥,流行乐与爵士乐(声乐,打击乐,钢琴,吉他,贝斯等)表演硕士(Master of Music):管乐,弦乐,打击乐,竖琴,室内乐,钢琴独奏,钢琴二重奏,吉他独奏,舞台剧声乐,声乐,作曲,乐理,指挥,伴奏,音乐教育学。艺术硕士(Master of Arts):戏剧表演及其教育学,音乐学本硕连读(Diplom):戏剧表演20、萨尔布吕肯音乐学院萨尔音乐学院(简称:HfM Saar)成立于1947年,最早是在法国政府赞助下的萨勒布鲁克音乐学院(法语:Conservatoire de Sarrebruck),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是音乐学院的灵感来源。萨尔音乐学院是萨尔州最古老的学术机构。学校共有学生大约450人,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德国,其中约110名学生出生在萨尔,其余三分之一的学生来世界各地的40个国家。学校教学的成功体现于对申请人的持续高要求以及学生获得的众多艺术奖项和专业成就上。HfM Saar配备了享誉国内外的教师,他们积极参与国际音乐会的运作以及教学研究,从而确保了当代高质量的教学。院校课程设置:合唱和乐队指挥、基础音乐教育(EMP)、练耳、声乐/音乐戏剧、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室内乐、教堂音乐、作曲、艺术教育概况、文化管理、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新音乐、管弦乐、键盘乐器/吉他等21、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和表演艺术学院(德国排名第8名)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和表演艺术学院成立于1857年,是德国第四所最古老的音乐学院,现有约900名学生。作为斯图加特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所大学,还是斯图加特及该地区的音乐会组织者和文化中心。院校课程设置:第一系:作曲、音乐理论与听力训练,音乐学与音乐教育。第二系:管乐器与打击乐,弦乐与弹拨乐器,爵士与流行。第三系:钢琴,管风琴与古键盘乐器,指挥(合唱团与乐队)。第四系:声乐,语言与传播教育学,表演艺术学院(戏剧学校、歌剧学校、木偶剧院、表演22、特罗辛根国立音乐学院特罗辛根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西南边陲的小城,同时也是一座音乐之城;世界第一口琴品牌“HOHNER”于1857年诞生于此,造就了当地众多的音乐机构。特罗辛根国立音乐学院于1992设立的“早期音乐研究院”(Institut für Alte Musik)已经发展成为德国的重要的、国际化的早期音乐的实践与教育基地,在这个研究所里收集了很多古乐器,如:按键乐器、中世纪乐器、戏剧乐器和独特的管乐器。作为博登湖地区唯一的德国音乐院校,学校每年举办400多场活动,并负责与当地文化组织者一起在本地和博登湖地区举办各种音乐活动。从室内乐到大型音乐会,包括合唱、管弦乐队以及多媒体音乐的演出,范围广泛。因此,学校在博登湖地区的活动是整个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路德维希堡城堡节” (Ludwigsburger Schlossfestspielen)和“康斯坦茨德国西南爱乐乐团” (SüdwestdeutschenPhilharmonie Konstanz)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音乐实践的机会。院校课程设置:高中教师学校音乐专业(拓宽专业是流行音乐和爵士乐)、教育学专业、艺术家培训专业、基督教教会音乐B专业、基督教教会音乐A专业、独奏专业、欧洲硕士专业、管弦乐器国际硕士专业和博士专业23、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魏玛“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创立于1872年,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小城魏玛,是一所德国著名的公立高等音乐院校。院校课程设置:1、弦乐器与竖琴研究所、管乐器与打击乐研究所、表演与戏剧学院、声乐学院与音乐剧院、吉他研究所2、钢琴学院、早期音乐学院、新音乐与爵士学院3、音乐教育与教堂音乐学院、魏玛-耶拿音乐学系与文化管理和音乐理论24、维尔茨堡音乐学院成立于1973年9月1日,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维尔茨堡市,是一所公立高等音乐院校。它的前身是巴伐利亚州音乐学院,是德国最古老的音乐培训机构之一院校课程设置:手风琴、乐团指挥/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教育(EMP)、声乐、吉他、古乐器、爵士乐、教堂音乐、钢琴、作曲、音乐理论、管风琴、管弦乐器(巴松管、长笛、竖琴、圆号、单簧管、低音提琴、双簧管、打击乐器、长号、萨克斯风、小号、大号、中提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以上是德国音乐院校的介绍和课程设置,留学的宝宝们可以作为你的参考。我是资深的留学规划师,咨询请留言,给你最中肯的建议!
导言story自从2010年德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与世界教育体制接轨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去免学费,文凭含金量高,并且安全系数高的德国来留学。虽然对于普通专业有明确的门槛限制,但是对于纯艺术类(声乐,器乐,绘画等)的学生,德国留学广开大门,得到了愈加增多的艺术类学生的青睐。针对于纯艺术类学生申请德国留学,需要有至少400学时的语言证明,参加使馆的面签,申请德国艺术大学的考试邀请函,通过专业的入学考试,方可进入大学进行专业的学习。听起来好像流程很简单,但是其中会有许多的难点。总结conclusion1.400学时的语言。脱产学习的时间也就2-3个月的时间,但是这400学时的学习,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也就是很初级的水平,就我接触过的学生,连音都发不准确,这种水平去德国应付专业的入学考试,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2.专业的入学考试。针对于有艺术学习经历,爱好者,高中毕业生,艺术类中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都有资格申请德国艺术类大学相关专业的考试邀请函。但是拿到考试邀请函不代表孩子已经拿到了大学专业的录取,必须去德国进行专业的入学考试。说到专业的入学考试,很多学生会觉得我本科就是学这个专业的,我要去读硕士的。有这样的想法的学生,先冷静一下吧,因为中国艺术教育和欧洲教育水平的差距,如果您不是很有天赋,水平很高的学生,很有可能即使通过了专业的入学考试也会被安排到本科的高年级去补课。其实总结说来,主要的问题就是语言和专业的问题。那么有些人就会问了,现在有部分德国某某某艺术学校的教授亲自在华开课,面授,直录项目 ,那是真的么,是怎么回事呢?可以这么说,除了个别已经在留德人员审核部备案的团审项目以外,教授在华面试,大师班的项目都是预科班项目,推荐各位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预科班考试后,边学习边考国立的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可以办理短期考试签证也是可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知道德国艺术专业的入学考试是有严格的考试要求的,首先必须有专门的Kommission的数名教授对学生进行初试复试等各个专业方向的考试,拿柏林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专业入学考试举例:首先要进行专业考试,专业考试要求学生准备4首不同时期的作品,并且对于作品的难度均有要求; 视奏;自选练习曲,先进行预选考试,预选考试通过后再进入复试,还要参加乐理(笔试+口试)和视唱练耳(口试)的考试,当通过了所有的考试之后,由 Kommision综合评估,若接受学生,则教授通知外办(Akademisches Auslandsamt)给学生发放录取。所以综上所述,您可以自己琢磨一下,某位大师,某位教授是不可能有权利个人来决定学生是否可以直接进入专业录取的。01申请时间夏季学期入学考试:2-3月,4月入学,报名截止时间一般为前一年的12月1号(各大学不同)冬季学期入学考试:6-7月,10月入学, 报名截止时间一般一把为4月1号(各大学不同)02学制学费公立音乐学院学制:本科4年,研究生2年; 公立音乐学院免学费,每学期500-600欧元注册费(莱比锡音乐学院自2013年起每学期收取1800-2000欧学费,巴登符腾堡州五所音乐学院自2017年起每学期收取1500欧学费)03申请条件本科: 不要求高中毕业,中国学生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并在高一注册即可申请德国音乐学院. 因为音乐学习的特殊性,越早接受正规德国专业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越有利,近些年德国音乐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 很多十六七岁,甚至十五岁的学生就已经赴德国学习,其中以钢琴和器乐专业为主, 声乐学生因为18岁之前声带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 德国音乐学院在录取时比较谨慎,建议18岁以后再申请;研究生: 理论上,学生本课大四在读时即可申请德国音乐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如被录取,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可以在10月开课前补交.04考试要求专业现场演奏: 无论钢琴还是乐器,需要准备练习曲,巴赫,莫扎特(或其他古典时期的曲子), 还有两首不同时期风格的乐曲。不同的音乐学院会有不同的要求,但一般来说差别不会很大,巴赫和莫扎特(或贝多芬等比较著名的古典时期作曲家的作品)这些是一定要听的辨音训练和乐理笔试:所有音乐学院官网上都有乐理考试的内容介绍.部分音乐学院在学校网页上提供模拟试题,以便考生为专业科目考试作准备;每年大学考试都有一大部分学生虽然专业考试通过,但因为乐理没过而没有拿到学习位置,所以中国学生,尤其是非音乐学院附中的普通学校高中生,乐理相对薄弱,对乐理考试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德语:本科要求B1或B2 , 研究生要求B105途径A) 直接参加大学考试,这种途径学生只能拿短期的考试签证,一般在德国可以逗留一到两个月时间,考试结束后,无论是否录取都要回国,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种途径的考试通过率不超过百分之五,风险很大,如果没有录取,浪费了往返德国的时间和费用。B) 参加考前预科班, 比如德国国立斯图加特音乐预科班,这种途径学生可以申请语言加留学的长期签证,一般在德国可以停留2年甚至2年半的时间,来完成来语言、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与技巧、生活技能等方面从中式教育到欧式教育的顺利过渡。考前和专业老师接触,提高专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被录取的可能性。建议如果德语很好专业水平很高的纯艺术类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德国大学的考试邀请函,直接去德国参加入学考试。如果德语水平一般,专业水平也普通的想去德国学习的学生,那么建议您还是在国内学习语言和专业和去读预科班(如斯图加特音乐预科,汉堡音乐学院等)再去国外参加对应对专业的入学考试。最后补充一点,音乐教育或者艺术教育,音乐学或者艺术学的学生,不管您的专业方向是什么,按照留德人员审核部的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留德人员审核部的面试。如果此类专业的学生,请尽可能的好好准备自己的专业和语言,因为审核考试只有三次机会,每次间隔不得低于3个月,若三次都无法通过,则永远不能去德国留学。请学生们好好复习,认真对待。
“那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在2020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尼采这句广为流传的格言又被反复引用以鼓励彼此。尼采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去尼采的祖国留学,应该如何准备,又需要达到什么标准。说到德国,映入脑海的就是严谨、一丝不苟、遵守秩序、经济发达,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与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也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推动者。这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强国又被称作“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培养了康德、尼采、卡尔·马克思、歌德、巴赫、贝多芬这些影响世界的伟大人物。作为非教育产业化的国家,德国提倡“全民教育”,公立大学免学费。在2018QS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优势排名中,德国高等教育排名世界第4,并在2020年QS全球最适宜留学目的国排名中高居第三位!启德留学欧洲项目总监 李志平2020年8月22日,启德教育在线独家发布《2020德国留学报告》,结合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留德人员审核部、德国驻华使领馆等官方机构与启德教育的客户服务数据,从德国教育体系、留学申请要点(高中、本科、硕士)、签证办理指引、名校录取攻略、求职就业建议等方面为意向留学德国的学生及家庭提供系统专业的分析与建议。中国稳居德国第一大留学生源国,留学生最青睐西德北威州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共同发布的《科学大都会2020》报告显示,赴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数从2012年的23883人增长到2019年的39871人,占外国留学生总数13.2%,增幅平均每年为8.4%,稳居德国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其次为印度(20562人)、叙利亚(13032人)、奥地利(11495人)、俄罗斯(10439人)和意大利(9246人)。《科学大都会2020》数据显示,处于发达的西德地区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名校聚集,离欧洲金融中心法兰克福非常近,2014年-2019年选择北威州的国际学生最多,2019(68992人)比2014年同比增长37.2%。国际学生第二多的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拥有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等名校,2019年国际学生为42791人,比2014年同比增长58.4%。此外,德国首都柏林(2019年,33434人)拥有国际顶级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及艺术音乐学院,也是众多国际学生首选的留学城市。启德教育2015-2019年德国留学客户数据显示,经济较发达地区与名校所在地同样受到中国学生的青睐。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中国学生占比最多(18.83%),其次是巴登-符腾堡州(16.82%)、萨克森州(12.83%)、下萨克森州(12.77%)、巴伐利亚州(11.91%),黑森州(11.20%)与柏林市(4.78%)。中国留德学生研究生占比最高,工科专业是绝对首选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共同发布的《科学大都会2020》报告显示,2019年国际学生毕业生中研究生(37.9%)占比最高,其次为本科(37.6%)与博士(9.0%)。启德教育2015-2019年德国留学客户申请数据显示,读研究生的学生占比最多(72.08%),其次是本科(19.82%)、大学预科(4.79%)与中学(0.75%)。《科学大都会2020》报告显示,德国本硕入读专业的比例上,工科专业(39.6%)是留学生的首选,其后依次为:经济社会法律类(24.9%)、文科类(10.9%)、数学和自然科学(10.8%)。启德教育2015-2019年德国本硕入读专业的比例显示,工科(49.96%)占比最高,其次为商科(16.42%)、文社科(14.07%)、理科(10.69%)、艺术学科(4.18%)。德国的高等院校按照不同的任务性质可分为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德国九所顶尖工业大学的战略联盟“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被誉为欧洲理工院校的常青藤。德国精英大学源自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这一计划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发起,旨在提高促进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2019至2026年评选并资助的德国“精英大学”共11所,其中包括1个大学联盟。《启德教育2020德国留学报告》显示,2015-2019年,启德学生共收获了2736个TU9和精英大学的录取,其中理工类与综合类OFFER分别为2074个与662个。启德教育2019德国本、硕申请数据显示,TU9和精英大学的申请占据了半壁江山(51.83%),其它综合性大学占比为35.11%,艺术类院校(4.38%)位于第三,接下来依次是私立商学院(3.39%)与应用技术大学(3.03%)。在排名TOP10的最热门申请院校里,工业大学占比高达约96%,其中TU9理工联盟占据了8个席位。坐落于德法边境名城卡尔斯鲁厄的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等方面均处于德国的顶尖水平,获得TU9和精英大学双料殊荣,位于2019年德国最热门申请院校的榜首。除了工科专业外,在德国学习商科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企业经济学(简称BWL)是与企业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德国顶尖的商科类大学,如曼海姆大学、科隆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均设有此专业。曼海姆大学名列德国大学该学科的第一名,曼海姆大学商学院是德国唯一获得世界三大权威认证机构ACSB,AMBA和EQUIS认证的商学院,被誉为“德国的哈佛”。此外,私立商学院也是商科专业学生的优选,如WHU法伦达尔管理学院、EBS德国商学院、MBS、ISM等。私立商学院虽然收费,但是小班教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设置安排、提供海外学期交换、强大的就业资源数据库等,使之备受留学生欢迎。启德教育2015-2019年德国名校商科录取数据显示,曼海姆大学与EBS德国商学院分别位于公立大学与私立商学院录取数量的榜首。德国留学APS审核通过是前提,入学前须通过德语语言考试德国公立大学免学费,生活费一年约8万人民币,预科阶段一年费用约16万人民币(学费+生活费),可以说是性价比非常高的留学选择。根据赴德留学政策,准备前往德国留学的申请人,包括以留学为目的的语言学习申请者,必须通过APS审核。在通过材料审核,参加审核面谈或者德适考试TestAS后申请人便可以获得审核证书,该证书是德国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拥有证书即表明该申请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属实,在中国大学取得了申请德国大学需要的学习成绩。德适考试TestAS是针对计划申请赴德攻读学士课程的外国学生所设置的统一的标准化学习能力考试。很多德国高校在录取外国学生的时候均关注TestAS成绩,以审查学生是否拥有在德国留学所必备的认知能力。德适考试由核心测试和专业思维能力测试两部分笔试组成,可以用德语或英语进行。每个考生申请参加德适考试时需从①文科、文化及社会科学,②工科,③数学、信息及自然科学,④经济学四个专业模块中选择一个。德国大学授课语言以德语为主,英文授课占比达10%左右。赴德留学要求申请者有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能听懂德语授课的课程。申请人入学前须通过德语语言考试,以证明自己的水平。许多大学在入学通知书中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参加DSH考试或出示其他有效的语言证书,如德福语言证书,这意味着此前要读够一年至一年半的正规德语强化班(至少20学时/周)才能通过考试。中国学生去德国读本科的方案通常有三种: ①高中毕业生可以参加德国预科项目,先去德国读预科,预科结业后再读本科;②高考生达到高考总分的70%,在高考中参加了2门语言类学科的考试和1门数学或自然科学类学科的考试,可以直接申请德国大学本科;③已经在国内大学注册的在读生,在211大学读满一学期、在非211大学读满三学期即具有申请德国本科的资格,通过APS审核程序参加德适考试TestAS(非面谈)然后进行申请。德国硕士申请基本是针对大四在读生或已经毕业的学生,以及部分硕士在读的学生,申请的硕士专业需与本科相关,申请跨领域的专业需要从本科读起。申请前需先通过APS留德审核部的面谈,获得审核证书后,可申请德国所有高校。硕士比本科有更多的英语授课类国际课程,语言选择方面灵活度更大。全球劳动力市场中德国排名第二,实习经历将增强求职竞争力德国的就业政策规定,在德国毕业的国际学生拥有最长时限18个月的找工作签证,找到工作后可以持工作签证长期居留在德国,满两年后即具有申请永久居留的资格。德国最大的求职网站Stepstone 2020年2月发布的《德国2020薪酬报告》(StepStone Gehaltsreport2020)显示,2018-2019年度德国工作者的平均年薪(税前)为58,785欧元,折合人民币45.11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20%。与2017-2018年度的数据相比,银行业、制药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和石油加工业仍稳居行业收入排行榜的前4名;消费品行业则从上一年的第9名一跃成为第5名;保险业排名从第5名下滑至第8名,下滑幅度较大;能源业杀入榜单挤入第10名。2018-2019年度德国职业薪资水平Top10分别是医生、金融人才、律师、银行工作人员、工程师、企业顾问、销售人才、IT人才、市场营销、人事管理。《德国2020薪酬报告》显示,德国在全球劳动力市场排名中位居第二。2019年新增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健康和教育领域,工业、建筑业、贸易、交通、餐饮服务业、信息与通讯行业也较往年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德国劳动局官员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德国人才短缺的岗位主要在工程技术、建筑、健康和护理行业。”启德教育建议,学生应在结合个人实际能力和兴趣的前提下,提前了解德国求职政策和信息,结合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专业。德国大学很多专业领域的实习属于必修内容,实习经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将大大增强毕业后的求职竞争力。
02:28歌手朱珠最近这些年,每逢岁末年初,市内各大剧院里总会上演新年音乐会。表演者动辄欧美各国的国宝级乐团,而在国泰大剧院,舞台却交给了一位重庆本土歌手,她“玩”的是国外乐团都不太了解的德国清唱剧,这也是德国清唱剧在重庆舞台上首次亮相,这更是演唱者朱珠的汇报演出,把求学德国三年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德国艺术音乐和清唱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许愿 要去德国学习“美声的更多可能”一周前,“应许之地”朱珠德国艺术歌曲暨德国清唱剧音乐会在国泰艺术中心举行。上半场是德国艺术音乐主题,勃拉姆斯的传统民歌韵味把观众带到了异域的乡间,陌生却又画面感;舒曼的《月夜》舒缓而安静,听众仿佛置身那皎洁月光下的田野景色中……下半场,朱珠倾情演唱了巴赫的4首清唱剧选曲和门德尔松的1首清唱剧选曲,深情地抒发了对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德国艺术歌曲和清唱剧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10年前的朱珠自己都搞不太清楚。许多年前,朱珠就已经是重庆市歌舞团的知名声乐歌手,翻开她的履历,在2000年时就是青歌赛重庆赛区的金奖得主,说她是重庆最会唱的女歌手之一,绝对不为过。前段时间,在重庆市声乐比赛美声组决赛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郑咏对于朱珠不吝溢美之词, “拥有国际一流的好嗓子,可以走得很远。”那场比赛,朱珠也是第一。作为一名专攻美声的声乐演员,朱珠一度以为意大利歌剧就是美声的巅峰了。直到2007年9月,在四川音乐学院的德国艺术歌曲大师班上,朱珠第一次接触了德国艺术歌曲和清唱剧,让她理解了美声的更多可能。朱珠向记者介绍,德国艺术歌曲的词作,大多来自于歌德这样的大诗人,文学性、内心独白性和思想高度都令她感到着迷。如果说歌剧是宣泄,有更强的戏剧张力,能让观众听起来过瘾,那么德国艺术歌曲更注重“我”的感受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情感上从歌剧的“大我”进入到“小我”,而清唱剧则是“无我”,技巧上,则不允许演唱者有任何多余的修饰。这种特点在巴赫的作品上尤为突出,“就像一块木头,可以进行雕琢,歌剧可以雕琢得非常漂亮,而歌德的清唱剧本身就是一块美木,散发着芳香。”她清楚地记得,在大师班上她学习了一首舒曼的《春天的夜晚》,她花了4天时间,将这首歌“背”了下来,并在课上给德国的外教演唱,“老师没有说好坏,只是给我讲他们对于春天的感情。”德国有近半年的漫长冬季,草木干枯,天地仅有黑白两色,而到3月,春天的到来,那种无比的喜悦,如果用当时自己那种有点“暗”的唱法,自然是不合适的。在德国艺术歌曲背后,有这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让当时的朱珠下了一个决心,“要去德国深造”。朱珠在去年重庆市声乐比赛上获得美声组第一名追梦 入选优才计划艰难起步去德国的愿望要怎么实现?朱珠不知道,过了7年,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一份表格上填写了这个愿望。2014年7月,他收到团里的一通电话,告知自己的愿望要实现了。其实那时候她都忘记自己在一个月前填了一张表,那是重庆市首届优才计划的申请表,作为国家二级演员,她可以申请在三年内完成自己的一个艺术目标,这一次,她被选中了,有经费帮她去德国圆梦。记者从市歌舞团声乐部了解到,以当时朱珠的水平,早已能胜任团内各种演出任务,团里支持她出国深造绝不仅仅是希望她提升技艺,更希望她能带回一些大家还不熟悉的理念和艺术形式。2015年初,朱珠来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先把语言抓一抓,没想到第一堂课下来就有点绝望了,“太难了,我英语都丢了16年了,而且艺术院校只要求过英语三级,底子本来就不算好,而德语在语法入门上比英语更加复杂。”第一堂课下课后,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快40岁的朱珠忍不住流泪,她不清楚,这个年龄才开始追梦是不是太晚了,但她也知道,如果这时候还不逼自己一把,可能今后更没有机会了。她这时还没意识到,年龄对自己是个很大的考验。学了半年语言后,开始递签准备去德国,本该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就能批下来的签证,她却因为年龄较大且未婚,迟迟未能通过。真到了德国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按照优才计划的目标,她需要考取德国的音乐学院研究生或是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深造,为了达到申请研究生的资格,她首先德语要过B1,在柏林再学了几个月语言后,朱珠的音乐追梦路正式启程。朱珠德国艺术歌曲暨德国清唱剧音乐会现场梦碎 高龄学生屡吃闭门羹追梦才开始,其实三年时间就已过半。朱珠不愿意再浪费时间,一口气报了三家大学,柏林艺术大学、德累斯顿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大学,都是声乐类的顶尖学府,柏林艺大在音乐领域更是世界前五。在德国,声乐类的研究生考试非常严格,朱珠向记者回忆了当时的场景,“每名考生准备15支咏叹调,5首德国艺术歌曲及一整本清唱剧,考试时教授抽选其中一段,根本偷不得懒。”在得知考试内容时,朱珠脑中只有两个字,“完了”,在艺术歌曲中,需要准备3首无调性艺术歌曲,可她连这是什么东西都没听说过,而清唱剧,她也从没挑战过。朱珠当时聘请的声乐教练鼓励她试一试,为她挑选了本杰明·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部清唱剧里,她能唱的有5段,一个星期准备时间,看上去还算充裕,可后来朱珠总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一周可以学唱3、4首歌剧或者德国艺术歌曲,但清唱剧只能学一段。”可她还是在一周时间里准备了这5个唱段,“什么都不干,一整天时间全用在唱谱上。”每每有想退缩的念头产生,她就反复问自己,来德国是为了什么?如果这一周挺不过去,之前一年半的准备就白费了,多年来的愿望,也就可能再也无法实现。到了面试那天,朱珠感觉自己发挥得很好,因为自己抽到的考题正是《春天的夜晚》,对于许多考生来说,这是个高难度曲目,但对于她来说,这是自己德国艺术歌曲的启蒙,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评委的态度也证明了他们对朱珠唱功的认可,其他考生唱一首,她唱了两首,而有这样待遇的考生不过4人。然而其他三位唱到两首的考生,都进入了复试,偏偏没有朱珠的名字。这也朱珠感到疑惑,在考场观摩的歌剧系老教授同样不解,他为朱珠打抱不平,向考官一番打听后,向朱珠转达了落选的原因,“第一个原因你听了可能很委屈,确实是年龄比较大,第二个我不知道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你的水平已经足够胜任歌手的工作了,不需要再在学校学习了。”第一个原因不是年龄歧视,第二个原因也不是托词。朱珠知道,在德国,如果进入了这些高校读研究生,身边有3、4名专业老师按着不同分工围着学生转,全力打造一个优秀的演唱者,而且还是全免费的,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学校也想把它留给更多需要这个机会的年轻人。后来的故事,和报考柏林艺术大学如出一辙,无论是在罗斯托克或是吕贝克,她6次报考,每次都得到认可,但结果都不令她满意。跟旅德中国留学生合影,朱珠(前排左二)是明显的“高龄学生”续梦 掏空20万积蓄自学清唱剧受资助的经费在学完语言时就已经花光,要想待在德国,可又没能成为研究生。看样子,她要打道回府了。可朱珠不甘心,既然来了,倾尽积蓄也要让自己接触最好的音乐教育。刚到德国不久,她就联系到了柏林艺术大学的两位教授,每周都在他们那里上一次课,每堂课130欧元,没有经费支持,只能自费请声乐教练,两年下来,“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还找亲戚借了钱。”粗略算下来,也有20来万。这还是在她勒紧裤腰带每天只吃两顿饭的情况下实现的,“除了上课,也去大学里聆听公开课,或者到图书馆里翻些文史资料,更容易理解歌曲里唱的东西,其他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学谱。”非常简单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唯一的一点社交就是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每月去做一天社工志愿服务。当一个人铁了心学一件事情时,爆发的能量相当大——平均每周,她都要学3、4首新歌。这样的学习习惯也保留到了现在,王良军是重庆市歌舞团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他来团时间不长,但朱珠给他的印象很深刻,“始终保持着谦卑的态度,以及好学的心态。”而朱珠觉得这正是清唱剧交给她的,要保持谦卑。要离开德国时,来自意大利的声乐教练恩里科·法契尼就跟她开玩笑,自己在欧洲搞了几十年音乐,像朱珠这样每周学三四首新歌还真没见过,她回中国时已经称得上清唱剧方面的专家了。朱珠留德时自费跟从意大利的声乐教练学习法契尼的确,她在德国学了很多关于德国艺术音乐和清唱剧的东西,但朱珠也明白,自己并没有进入专业的音乐学府深造,因此去年回国后,她也一直在筹备这次音乐会,作为她这三年学习的一次汇报演出。“朱珠留德归来变化很大,作为女中音在以前音色的特质中音域有更大扩展,声音上更有透明度,高低音区转换更加自然,现在的音色深厚有力,纯净优美而富有变化。”说起朱珠的进步,重庆市歌舞团声乐部负责人、国家一级演员王煊看得真切,尤其是这种已经有较高艺术水平,还能不断进步实为不易。王煊也提到朱珠将两种艺术形式引入重庆的意义非凡,不仅提升了歌手自身的艺术修养,形成了特有的演唱艺术风格,更是让重庆舞台上的艺术形式得以丰富,因此音乐会也绝不仅是她的汇报演出,更是希望通过这次清唱剧的山城首秀能为重庆市民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未来还将展现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一年来,除了团里的演出任务,一有时间,朱珠就一个人翻阅她从德国带回的大量音乐资料,清唱剧目前在国内还是非常小众,她希望能将这些德国原文的音乐史研究翻译成中文,进展很慢,让她也有点着急。着急的原因并不是她急于推广清唱剧这样的艺术形式,而是她想让有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意识到,有梦想就要着年轻去追,不要像她这样,错过了好年华。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卓然 受访者供图、视频
德国留学 大学免学费一般学生都是知道的,所以说德国没有传统的奖学金。不过德国奖学金确实是存在的,不是德国的高校或者政府部门发放!主要是来源于社会赞助,所以说奖学金具有补贴的性质。德国留学奖学金一般由各类基金会发放,不同的基金会对奖学金申请者的要求不尽相同。1、德国留学研究生德国奖学金发放对这类学生的规定是,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或是具有一定的研究才能的硕士班留学生,还包括在国内已经读了一年研究生课程的硕士生。2、德国留学 家境不好的学生立思辰留学介绍,到德国留学的学生中,如果是来自一些政治比较混乱的国家,那么将获得一定额度的补贴。3、特殊才能去德国留学的学生德国政府或是德国的团体交往的具有某方面才能的外国人。4、留学德国的具有语言及管理才能的学生留学德国的留学生中具有良好的英语或德语能力,并能胜任日常的管理工作的留学生。2017年德国留学读研奖学金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1.硕士短期奖学金该奖学金项目为211院校的学生(无专业限制)提供在德国大学、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以完成硕士论文为主的短期学习机会。该项目意指帮助中国学生了解德国的高校和相关科研状况,结识未来的博士导师。为以后在德的博士学习打下基础。申请者应在正式获得奖学金前,已经完成了至少2个学期的硕士学习。申请者还必须已经取得中国高校的学士学位。在申请时,获得本科学历的时间不超过六年。此外,申请者还需在申请材料中附上一封中国教授的推荐信和一份德方教授的邀请函。邀请函中应明确表达“同意给予申请人相关学术指导”的内容,还应表明在申请人硕士毕业后,是否愿意招收申请人为博士研究生的意愿。2.进修课程奖学金进修课程的奖学金为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学生提供在德国大学进修或攻读硕士或博士的资助。申请人应为来自中国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学士、硕士或是同等学位)。申请时获得上一个学位的时间不超过6年。需注意的是,某些进修课程有相关的年龄要求。除了学习成绩外,申请者提交的学习计划和留学动机、以及对于发展援助政策做出贡献的陈述是否令人信服,也是重要的评选标准之一。申请人在相关专业领域必须具有2年的工作经验,如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工商业协会、企业、或从事与发展援助相关的工作。无论是德语或是英德双语授课的课程,良好的德语成绩都是申请的条件之一。纯英语授课的课程可以不提交德语成绩。DAAD也可以为申请者提供德语学习方面的资助,例如在国内即可访问的(奖学金生免费)网络德语课程(DUO)或是在德国语言培训机构的德语课程。3.艺术家奖学金此奖学金为学习绘画、设计、电影、音乐、建筑和表演艺术(话剧、导演、舞蹈、编舞等)等专业的申请人提供到德国艺术院校进行不以获得学位为目的深造或攻读学位(例如Master/Diplom)的资助。申请人在申请时应已在国内取得第一个学位(如本科学位),并且距获得学位的时间不超过6年。已在德国居住超过一年的学生不在资助范围之内。该项目的资助期限通常为10-24个月。德国留学读研奖学金有哪些?通过介绍可以看出,德国留学的奖学金都是提供一定范围的学生,并且申请的人有很多。所以针对普通留学德国的学生而言,几乎很少有能够达到符合申请的条件的。
欧洲一直是留学热门目的地,如果各位同学与家长将欧洲国家列入留学目的地的备选,但却因为不确定费用以致无法选择,那今天这篇文章绝对不能错过!继续阅读,了解欧洲国家的费用水平,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留学高校。白俄罗斯白俄罗斯留学教育秉承了前苏联的优良传统,很多专业在国际上都名列前茅。根据中白两国的双边协议,两国相互承认学历。在学制方面白俄没有专科学制,最低起点是本科教育。白俄罗斯的教育体制相对国内来说还是比较灵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转专业、转校都是可以的;另外,对于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而言白俄罗斯的艺术类专业选择范围很广,尤其体现在音乐和美术方面。平均学费:第一年预科,1500-2300美金(非艺术类院校),艺术院校(2600-5100)。平均生活费:150-200美金/月住宿费200人民币左右/月,每年医保200美金,买了保险,大部分看病不需要钱,总花费一年在5万人民币左右,基本上个国内上大学持平,非常具有性价比。推荐学校: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 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351位,创立于1921年10月,前苏联四大著名国立大学之一,在综合类大学里排名第九,独联体国家顶尖高校之一。白俄罗斯最高学府,中白两国友好战略合作伙伴,在中国享有很高的盛誉。白俄罗斯经济大学白俄罗斯经济类专业最高学府,始建于1933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前苏联时期大型的经济类高等院校之一,白俄罗斯共和国唯一的、大型的、配套齐全的经济类高等学府。大学非常重视同世界著名学院相互间的学术交流与联系,特别是同英国的设菲尔德大学、牛津大学、奥地利经济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定期的互换学生,交流科学思想。白俄罗斯文化艺术大学欧洲地区专业高校排名156位,白俄罗斯国内专业高校排名为7名,成立于1975年,是白俄罗斯历史悠久的大学之一,是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部和文化部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的文化艺术类高校。近5年来,学校教师共出版60余部专著和近4000篇高水平科研论文,是白俄罗斯国内在同领域获得国家级奖项最多的高校之一,至今已经培养了超过2.5万名的优秀毕业生。乌克兰乌克兰大学几乎都是国立大学(包括综合类、理工、技术、医学、艺术、音乐、体育等),大学颁发的文凭,世界各国都给予承认,另外,大学的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或独立意识,注重培养顶尖人才。乌克兰处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中心位置,是连接欧洲、中亚、俄罗斯的天然交通枢纽;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乌科技、文化、经贸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发展,赴乌留学生将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机会。平均学费:预科1200-2500美元/年,本科1500-4000美元/年,博士2000-5000美元/年平均生活费:1000美元/年乌克兰的消费水平普遍和国内相当,或者相对低廉,所以留学生不必太过于担心物价太高的问题。生活费大概100美元/月,学生的宿舍环境较为优越,每个学年只需要200-300美元即可,中国家庭一般都可以接受。推荐学校:乌克兰基辅大学欧洲十大名校之一,世界排名前20名,乌克兰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834年,是它培养了世界大诗人普希金,以化学元素周期表闻名于世界的门捷列夫,是基辅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哈尔科夫国立大学乌克兰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这个乌克兰著名的科学和教育中心建立于1805年,现在将近12000名学生在大学的14个系里刻苦地学习和研究自己的专业。大学设有40个学术研究学科和超过60个专业,毕业证书得到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承认。哈尔科夫国立经济大学2019年QS欧洲新兴国家及中亚地区大学排名第201位,经济信息专业欧洲排名第1位,部分经济类专业排名全球前列,是欧洲留学性价比最高的大学之一,乌克兰国内高校排名第11位,经济类专业排名第1位。始建于沙皇俄国时期的1888年,现官方建校时间确定为苏联时期的1930年,是乌克兰教育科学部直属的国立高等学府,也是乌克兰唯一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国立经济类四级大学(最高等级)。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是学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英国英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教育地位不可撼动,主要得益于其含金量高、学制短的留学优势,共有163所公立高等教育院校,在英国著名报刊上纳入排名的有116所,而从事职业教育的两年制大学在英国仅仅是国立院校的就多达700多所,中国教育部认证的英国大学一共有156所。平均学费:10000-32000英镑/年平均生活费:12180英镑/年不同城市生活费也不同,伦敦、曼城、伯明翰等大城市和旅游城市生活费较高,每月1000镑出头,大部分城市800镑/月。学校宿舍有独立房间及卫生间,4-6人共用一个厨房,住宿费用为每周130英镑,包含网络、水、电、煤气费用。剑桥大学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以其高素质的教学和研究水准而闻名。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8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此执教或学习,70多人是剑桥大学的学生。剑桥大学还是英国的名校联盟“罗素集团”和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集团的成员。剑桥大学目前有三十一所学院,以及150所学院等研究机构。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留学生占13%。其中,人类学、建筑学、英语、化学、地理、法律及电脑科学在教学品质评估中更荣获优级。牛津大学建校于1167年,位于英国牛津市。牛津大学具有世界声誉,它在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世界性的影响,英国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学子们都以进牛津大学深造作为理想。牛津的研究力量雄厚,在其教师队伍中,就有83位皇家学会会员,125位英国科学院院士。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它都名列英国乃至世界前茅。帝国理工学院世界商学院百强之一,英国大学排名第三,作为一个专精于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大学,帝国理工享有和麻省理工在全世界所享有的同等声誉,研究水平被公认为在英国大学三甲之列。帝国理工过去的成员中,有18个诺贝尔奖和2个费尔兹奖得主。法国法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名列世界前列,具有很明显的教育优势,公立大学课时灵活,小组作业很多,比较适合喜欢自由生活,而且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授课基本都是法语。平均学费:1300-300欧元/年法国公立大学实行的是免费教育,但是留学生需要交纳语言学习费用,一年大概1000-2000欧元,还有专业课程注册费,大约每年为300欧元左右,也有上千欧的。平均生活费:4000-10000欧元/年住宿有两种,一种是住学校宿舍,一种是住公寓。学校宿舍一间房间每月的房租约110至150欧元。一间带卫生间的公寓,在巴黎的租金为400至600欧元左右,外省租金为200至350欧元左右,伙食费、交通费和零用钱,每月大概在200欧元之间。在法国就读必须交纳医疗保险费,每年100至800欧元不等。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018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3,成立于1793年,是法国非常著名并且有竞争能力的“高等专业学院”之一,包括有13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像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这样的哲学家等等。是所有法国高等学校中仅有一所文科和理科并行不悖的综合性学校。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于第59,也是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的创立成员之一,专注于理工科和商科课程。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是法国最顶尖的工程师学院,也是法国精英教育的典范,学校在法国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入学门槛也非常高。巴黎第六大学 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131,成立于1971年,是法国最大的科学和医学集合体。巴黎第六大学是法国仅有一所只有理工学科的公立大学,在许多领域都处于顶尖水平,在各种世界大学排名中都被评为法国第一和世界顶尖的大学。德国德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非英语留学国之一,提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质量的生活。谈到德国留学,大学首先想起的是它的工科教育,不错,德国的工业与工业产品世界闻名,这一切都源于它严谨务实的工科教育。平均学费:公立大学的本科生和博士生全部免费,但不包括巴登-符腾堡州,巴登-符腾堡州会收取非欧盟学生3,000欧元学费/每年;而在德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就读非连续性硕士课程,每年学费约20,000欧元。除了上面列出的费用外,每个学生每学期还需要支付大约250欧元的行政费用。平均生活费:10200欧元/每年德国大学目前除了巴登符腾堡州的大学每年收取3000欧元的学费外,其他公立大学还都是免学费的,每年只收取几百欧元的注册费,同时在德国的生活费,按照使馆的经济担保要求,每年在8000欧元-9000欧元之间,有着很高的性价比!海德堡大学2020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44,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它脱胎于巴黎的Sorbonne大学,成立于1386年,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继布拉格和维也纳之后开设的第三所大学。海德堡大学不少科系享誉世界,是中欧地区第三所大学,历史仅次于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其专业设置也很广泛,有法律学、科学医学、临床医学、哲学、历史学、东方及古典问题研究、现代语言学、经济学、社会以行为科学、数学、化学、药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慕尼黑大学(LMU) 2020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32,始建于1472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文化气息最浓、久负盛名的公立大学之一,德国政府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规模仅次于柏林自由大学,位居德国第二位。大学分为18个学院,共178个研究所,以及为医学院实习用的诊所,成就较高的学院主要有企业经济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社会学学院、物理学院和化学学院、林学院、兽医学院等。慕尼黑工业大学 2020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44,是国际享有盛誉的世界顶尖大学,也是"柴油机之父"狄塞尔,"制冷机之父"林德,"流体力学之父"普朗特,文豪托马斯·曼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及社会名人的母校。在世界著名机构以及杂志的各类排名中,慕尼黑工业大学常年排名德国理工类大学榜首 ,迄今为止,慕尼黑工业大学已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得主。因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优异的科教质量被德国科研联合会(DFG)评为首批三所德国精英大学(Elite-Uni)之一,被德国政府列为“未来计划”中重点资助和扶植的对象。2018年11月,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18年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位居世界第6。奥地利奥地利经济发达,教学领先,尤其是在艺术专业的教学上,非常优秀,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平均学费:国际生约730欧元/学期大学内语言学校费用2000-5000元人民币/学期,社会上的语言学校费用较高。来自欧盟(EU)的学生可以免费在奥地利学习,但每学期也需要缴纳学生会会员费19.20欧元,这是一项所有学生都需要支付的费用。平均生活费:11400欧元/每年吃饭约1200欧元/月,购物(日常生活物品)1000欧/月,保险18欧/月。维也纳大学2020年QS世界排名第154位,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德语区国家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始建于1365年,是27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母校,同时也是奥地利最大的大学,欧洲最大的大学之一,在校生八万人之多。大学有八个系,分别为天主教神学院、基督教神学院、法学院、社会经济学院、医学院和从哲学院分出来的3个学院:基础综合学院、语言文学院和自然科学院。维也纳工业大学2020年QS世界排名第192位,奥地利最大的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及教育机构,同格拉茨工大及雷欧本采矿冶金大学共同建立了奥地利技术大学联盟(TU Austria),该联盟拥有超过42.000的学生,460百万欧元的财政总额以及8.800的教职工。设有53门专业课程,其中18个学士学位课程,31个硕士及教育学学位及3个博士学位。因斯布鲁克大学2020年QS世界排名第266位,奥地利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国立大学,建立于1669年,下设有布伦讷档案研究所,因斯布鲁克STⅠ研究所和纺织化学及纺织物理三大研究所,拥有15个专业学院,开设有70多个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2008年全球前100高校排名中,因斯布鲁克大学在奥地利排名第二,仅次于维也纳大学,在全球排第98。瑞士瑞士的教育水准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自 1901 年至今,瑞士各大高校共培养出 2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于瑞士这样的人口小国,称得上是个奇迹。优质教育的力量,使瑞士成为高等人才最向往的国度之一。经合组织(OECD)最新调查数据显示 —— 瑞士击败挪威、德国和芬兰,成为留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移民国。自1848年瑞士联邦政府成立以来,教育归属各州管理,因为各州自治,所以教育政策会因所在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教育在瑞士各州都受到高度的重视,瑞士学校也因此在世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平均学费:805-1238瑞士法郎/年(约810-1245美元)留学生可能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平均生活费:22734瑞士法郎/年(22875美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第6名,爱因斯坦的母校,自1885年创立以来一直都是知识和创新的中心之一。它位于欧洲中心地带,同世界各地都有联络,有5百名教师,2万名学生,其师生代表了120多个国家。截止目前,已有21人获得诺贝尔奖。洛桑联邦理工学院2020QS世界大学排行榜第18名,始建于1853年,位于瑞士洛桑,以自然科学和工程著称,课程覆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有七个学院组成,分别是基础科学学院、工程学院、建筑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技术管理学院以及人文学院。苏黎世大学成立于1833年,是欧洲第一所由民主政府而非君王或教会设立的大学,也是目前瑞士规模最大的大学,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和国际博登湖高校联盟的成员。学校有2万6千名学生,7个学院,100多门学位课程,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享有世界声誉,诞生了一大批对瑞士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爱因斯坦等1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该校许多毕业生成为瑞士政商学界要人。意大利意大利,这个传统的欧洲南部国家,同时作为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一,G7集团国家之一,意大利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指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平均学费:公立大学的本科生约950-4000欧元/年,研究生约1500欧元/年平均生活费:12000欧元/年虽然意大利的私立大学收费高达两万欧元一年,但意大利的公立大学却便宜。而且在奖学金和助学金上的申请上,国际生享有和当地学生同样的机会。博洛尼亚大学2019全球网上热度排名意大利大学排名第1,被誉为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大学建立于1088年,是公认的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坐落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首府博洛尼亚。拥有超过十万名注册在校生,是意大利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罗马一大 2019全球网上热度排名意大利大学排名第2,建立于1303年,医学、物理和数学为罗马大学传统强项学科。2002年全意大利公立大学专业排名中,心理学第1名、统计学第1名、生物学第3名、社会科学第3名、理学第4名、文学第5名、法学第6名、药剂学第8名、建筑学第8名。米兰大学2019全球网上热度排名意大利大学排名,建立于1923年,坐落在米兰市中心,临近世界文明的米兰大教堂。学校有8所学院25个本科学位课程和21个职业文凭课程,共有73000名学生,2073名教师和2043名行政及技术部门的职员。米兰大学和米兰-Bicocca之间协定相互合作,旨在建立一个大学之间的体制,促进合作与交流,同时建立成一个公平的、有序地、科学的、教育的自治团体,以便合理运用有效资源,为学区及他周围的社会提供广泛的课程内容和服务。西班牙西班牙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较多的国家,气候宜人,文化艺术氛围浓郁,大师辈出。西班牙高等教育业发达,经管类专业,新能源,建筑学,医学,旅游学,语言学世界驰名,30%的大学位于世界前500名。平均学费:3000-5000欧元/年平均生活费:10800-13200欧元/年巴塞罗那大学QS 2019排名 166,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列全球第81,始建于公元1450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且是科英布拉集团成员之一(The Coimbra Group,简称CG,成立于1985年的欧洲最古老及最富声望的大学联盟),主要专业有考古学,哲学,语言学,医学,药剂学,护理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QS 2019排名 193,创办于1968年,高度国际化教学,学科授课采用多语言课程,具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专家,学校开设专业有兽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与设计,现代语言学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作家Mario Vargas Llosa,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获得者Eardo Mendoza以及诸多经济学家、文学家都曾在巴自治就读或任教。马德里自治大学QS2019排名159,创办于1968年,学校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学校开设有法学,物理学,天文学,建筑学,生物学等专业。西班牙国王Felipe VI毕业于马自治法学系,诺贝尔医学奖得主Ramn y Cajal以及多位西班牙皇家学院成员都在马德里自治大学任教。芬兰芬兰是公认的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它有学前教育、综合中学教育、综合中学毕业后的普通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拥有20所大学和28所理工大学,所有的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全都从事教育和研究活动,并颁发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平均学费:4000-18000欧元/年平均生活费:9600欧元/年在芬兰生活每月约需700-1000欧元,其中宿舍住宿150-500欧元,交通费50-100欧元,餐费300欧元左右,日用品约200欧元。赫尔辛基大学位于首都的一流院校,在1640年左右成立,几经迁移辗转最终在赫尔辛基扎根,拥有非常长的发展历史,在教学的能力上,目前排在芬兰的首位,世界百强的行列。阿尔托大学前身是1849年建立的赫理工,在2010年才正式与赫艺大和赫经管一期合并,进行联合成立成为一所综合的院校,实力完成了1+1+1>3的蜕变,目前还是NordicFiveTech(N5T)的成员。奥卢大学它则是一所真正的综合院校,而且还是LAOTSE的成员,共享着其他优秀学校的资料和经验,目前在读的学生人数在1.5万左右,教师数量3000以上,教学讲究激发创造力,是一个活力很高的年轻学校。注:文中的费用是平均值,会因所就读的城市和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要以所选大学的实际情况为准。
想要到德国留学,要通过一定的德语语言考试。目前有两种:1、DSH这种考试需要你个人首先向德国的某所大学提出申请,就像我们填志愿一样。在各方面同意后你就去德国,无论你德语水平如何,你要先在德国呆一年,进入他们所指定的语言学校学习。这一年里的日子将非常艰苦。一年后,再考DSH,如果通过那就可以上你想上的专业。不通过,那得回国办手续,就像被驱逐一样。不过这类考试目前国内也有考点了,比如上海的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www.tjd-zentrum.cn2、德福考试 这种考试在国内进行,每年在许多大城市都有,考出来的话就算通过了。不过你也得慎重。德福光考试费就要人民币1000多元!而且难度要比DSH大得多,不过比起DSH还是比较经济实惠的。德福试题在www.testdaf.de上有,全世界的德福考试都一样。 德福考试共分5个等级,5级为最高。一般德国大学的入学水平须达到3级以上。考试时间每年三次,分别是4、7、11月。报考德福考试不受年龄学历的限制。考试内容主要是阅读、听力和口语这几项。考试费用大概在1600元左右,证书长期有效。二、浅谈德国大学入学资格 1、若申请人从小学至高中学习十二年,通过高考并被中国教育部所承认的高校所录取的中国申请人,可以获得如下入学资格: 1.德国大学相关专业直接入学资格 进入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至少修满一个学期; 进入普通大学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至少修满三个学期。可以获得德国大学相关专业直接入学资格。 2.通过预科的“大学入学资格鉴定考试”取得德国大学入学资格 进入普通大学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修满一个或两个学期。 进入三年制高等专科学校(即“大专”)毕业后。通常需要进行一年的预科学习,之后通过“德国大学入学资格鉴定考试”方可获得德国大学的入学资格。 注意:如果因成绩优异跳级一年并能出示相关证明,则仍然属于接受过12年基础教育的申请人。 2、若申请人从小学至高中学习十一年,通过高考并被中国教育部所承认的高校所录取的中国申请人,可以获得如下入学资格: 1.德国大学相关专业直接入学资格 进入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至少修满三个学期; 进入普通大学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至少修满五个学期。可以获得德国大学相关专业直接入学资格。 2.通过预科的“大学入学资格鉴定考试”取得德国大学入学资格 进入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修满一个或两个学期; 进入普通大学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修满三个或四个学期。需要进行一年的预科学习,之后通过“德国大学入学资格鉴定考试”方可获得德国大学的入学资格。 3、若十一年或十二年高中毕业的申请人属于以下情况,可以获得非相关专业的直接入学资格: 在中国教育部承认高校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毕业,并且获得学士学位证书。此种情况也适用于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毕业,但未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的申请人。但最终被什么专业录取,则由德国高校自己决定。 中国军事院校的毕业生(少数军校除外),需要获得学士学位证书,才具备德国大学入学资格。 4、请注意,以下申请人目前不具备申请德国留学资格: 中国高校两年制大专在读生和毕业生 中国高校三年制大专在读生 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在读生和毕业生 广播大学、电视大学、或其他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这些课程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但是对于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学士学位的申请者,审核部可以进行个别审核。为此申请人只需提交学士学位证书的复印件,交由审核部审核该申请人是否具有德国高校入学资格。对此类证书的审核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有德国高校入学资格,该申请人可以参加审核部的正常审核程序。 高中尚未毕业(艺术院校和音乐院校申请人除外)三、德国研究生留学条件解读 1、申请条件: 1.中国教育部承认高校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毕业,并且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2.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毕业但未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申请专业无限制,但最终录取专业由德国高校决定。 3.中国军事院校毕业(少数军校除外),并且获得学士学位证。 目前德国高校只接受正规高校本科毕业学生,专科和高职以及广播电视大学或其他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但是对于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学士学位的申请者,审核部可以进行个别审核。为此申请人只需提交学士学位证书的复印件,交由审核部审核该申请人是否具有德国高校入学资格。对此类证书的审核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有德国高校入学资格,申请人可以参加审核部的正常审核程序。 2、德国大学的录取标准 一般来说,德国大学录取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大学期间的平均分;申请人的外语水平(德语或者英语);另外,如果申请人是来自211工程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211工程大学的学生。 3、申请综合大学(Uni)的一般步骤 1.翻译公证学历材料。 2.申请审核。 3.申请大学:审核通过后,一次无遗漏地寄出全部申请材料,包括填好的申请表、全套学历材料的公证件以及留德审核部的审核证书一份。 4.申请签证。申请签证一般需要4至8周时间。 提醒:各校对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和申请截止日期可能不同,所以在投递材料前请详细阅读大学招生网站。 4、综合大学(Uni)受理入学申请的截止日期一般为: 1) 夏季学期(SS):1月15日(4月上旬开课) 2) 冬季学期(WS):7月15日(10月上旬开课) 部分大学对外国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相对提前,应用科学大学(FH)申请入学截止日期一般略早于综合大学,无统一规定。请通过各校网页了解具体的申请时限。关爱留学德国部老师提醒大家,材料备齐后,一般应在受理截止日期前两三个月或更早一些时间寄出为好,因为万一发现缺少材料,尚可有时间补寄。材料不完整,最好不要寄出,以免贻误申请。 5、哪些专业属于“名额限制”范围? 在德国有些专业,申请者人数已经超过学习位置名额,因此需要实施所谓的名额限制(NC)。全国性入学限制专业有:医学、药学、牙医学、兽医学。地区性入学限制(部分高校入学限制)专业有:心理学、生物学、法学、建筑学、企业经济学/管理学、食品化工、营养学等。申请者须通过各学校网页了解具体规定。四、去德国留学要多少钱 1、赴德前的国内所需各种费用预算 德语学习:12,000~165,000元RMB(800学时) 团审考试报名费:1000~4000RMB(可选) 公证费:1500元RMB 境外保险:890元RMB 审核签证费:2500元RMB 2、赴德后的所需各种费用预算 到德国上大学不收学费,这也许是许多中国学子渴望到德国求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德国16个联邦州目前有 5个已开始收费,11个免费,每年平均1000欧元注册费。 收费联邦洲里面的公立大学所收费用一般以第一年语言班为主,例如;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米特伟达应用技术大学、杜伊斯堡埃森综合大学、锡根大学等。本科阶段均免学费。 然而实际上到德国上大学的投资并不少,除学费以外的衣、食、住、行哪一项不得花钱? 在德国上大学所需的生活费支出主要包括:房租、饮食、保险、交通、注册、书籍、衣物及文化娱乐等。德国官方估计,平均每名德国大学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为每月600欧元。600欧元其中包括200欧元房租,50欧元保险,交通、注册、书籍费用150欧元,另外200欧元都在饮食上面。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语都”
2020年10月29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应邀在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牵头开设的本科生通识课程《当代科学史》上,围绕“诺贝尔科学奖与20世纪科学”主题进行了授课。周程在对1901-2020年间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奖数据进行处理后指出,诺贝尔科学奖史上出现过三大奇观:1. 20世纪早期德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独占鳌头;2. 二战结束后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遥遥领先;3. 21世纪初期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出现井喷。周程认为,中国要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研究突破,政府有必要持续加大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时高等学校也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师为追求真理而潜心开展科学研究。01诺贝尔科学奖120年史上的三大奇观刻画在奖牌上的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授奖到今年正好满120年。在这120年里,一共有624人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其中物理学奖216人次,化学奖186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222人次。在这120年里,美国共有265人次获奖,占比高达42.5%。获奖数不足100人次但超过20的国家有:英国(94)、德国(73)、法国(34)、日本(22)。获奖数不足20人次但超过10的国家有:瑞士(18)、瑞典(16)、荷兰(15)、俄国(13)、加拿大(10)。获奖数不足10人次但超过5的国家有:奥地利(9)、丹麦(9)、澳大利亚(8)、意大利(6)、比利时(6)。主要国家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次上面这张表格揭示了1901-2020年间主要国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人次。从三个领域的国别分布来看,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美国占92人次,英国占28人次,德国占25人次,超过两位数的还有,法国14人次;化学奖里面,美国占了70人次,英国占了32人次,德国31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美国占了103人次,超过3位数的仅此一家。英国、德国、法国都是两位数,分别是34、17和11。主要国家获颁诺贝尔科学奖人次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获颁诺贝尔科学奖人次遥遥领先,几乎是第二名英国的三倍。另外,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瑞士、瑞典、荷兰、俄国和加拿大这10个国家,包揽了近90%的诺贝尔科学奖。如果把这120年里的获奖人数按照十年一段进行统计,就会得到下面这张图。获颁诺贝尔科学奖人数变动情况从这张折线图中可以看出,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呈上升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个时段的获奖总人数均高于战前的各个时段。逐年检查诺贝尔科学奖颁奖数据时会发现,二战前,一个奖项一般只颁发给一个人;二战后,2个或3个人分享同一奖项的情形有很多,以致每个时段的获奖人数都明显高于战前。此乃 “大科学” 兴起导致的结果。二战后,“大科学” 兴起,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急剧增长,科研经费投入快速攀升,再加上仪器、装备得到显著改善,以致诺贝尔奖级的科学成果不断涌现。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多了之后,如果每个奖项一年只颁发给一个人,很多人就会失去获奖机会;如果每年多评出几个人,就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矛盾,但每个奖项一年最多只能颁给3人的规则不能变。以物理为例,100年前,世界上的物理学家只有1000名左右;如今,全球范围内的物理学家不少于100万人。换言之,100年里物理学家的人数大约增长了1000倍。科学家多了之后,高质量的成果也就会相应地增多。这样一来,作出杰出科学贡献的科学家等候颁发诺贝尔科学奖的时间就会变得越来越长。获颁诺贝尔科学奖时的平均年龄进入21世纪后,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接近但仍未达到65岁之外,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均超过65岁。按国别和年代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进行分类处理后,我们还会发现美国在二战之前表现一般,但二战爆发之后美国的获奖数据迅速攀升至两位数。主要国家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的年代分布情况主要国家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随年代变动情况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上图中,多数情况下位居第二的这根绿线表示的是美、英、德、法、日五个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的获奖总数。忽视这根绿线后可以看到,在20世纪前30年,德国获奖数一直独占鳌头,领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是比较罕见的一种现象。表示日本的这个蓝线,进入新世纪后,突然跃起,形似井喷。所以,很多人将日本这一阶段的获奖现象称作为诺贝尔科学奖 “井喷”。通过上述考察可知,在诺贝尔科学奖百廿颁奖史上,出现过三大奇观:1. 20世纪早期德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独占鳌头;2. 二战结束后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遥遥领先;3. 21世纪初期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出现井喷。接下来,就聚焦诺贝尔科学奖百廿史上的这三大奇观,主要围绕 “诺贝尔奖与科学教育” 作些宏观分析。0220世纪早期德国何以盛产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德国勃兰登堡门德国的获奖者几乎都担任过大学教授1901-1930 年间,全球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为93 人,其中德国是28人,英国是15人,法国是13人。德国的获奖数正好是英国和法国的获奖数之和。这一时期,美国只有4人获奖。这与很多人挂在口头上的 “20世纪是美国科学的世纪” 有点不相吻合。可以说,20世纪前30年,德国的科学表现要比美国更加突出。有意思的是,20世纪早期,德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几乎都担任过大学教授。而且,他们的获奖成果基本上都是在德国大学里取得的。因此,讨论德国20世纪早期的诺贝尔科学奖高产现象不能不谈德国的高等教育。18世纪德语国家面临的大学危机弗里德里希二世宴请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9世纪前,德意志长期处于割据状态,各路诸侯以及教派出于培养人才和提高声望的需要,纷纷设立大学。由于君主国都很小,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支撑大学的运作,所以德语国家的大学规模都不是很大,办学水准也比较低。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民众的不满,以致在18-19世纪之交的约20年里,有20所大学被废掉或被兼并。在18世纪末的大学危机中,出现了三种对大学改革的主张:第一种主张受英国的影响比较深,保守主义色彩比较浓,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传递具有正确信仰的知识。这种观点在大学神学院中拥有广泛的市场,因为偏重实际应用不利于维护神学在大学中的首要地位。第二种主张受法国的影响比较深,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浓,倡导以对职业、邦国和教会有用的技能训练年轻人。这种观点的倡导者,政府官员、大学法学院和医学院的教授居多。第三种主张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要把人的思想感情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同时也反对强迫纪律,死记硬背;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发展和实现个人的全部潜能, “造就” 有能力、有品行的人。这种主张多出自于新人文主义者。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19世纪初,费希特、谢林、威廉·冯·洪堡等人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大学改革构想。这些构想为1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航向。柏林大学的创建●柏林大学的创建背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普鲁士极端仇视法国革命,于是联合沙皇俄国、奥地利等国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拿破仑执政后,于1803年出兵德意志,消灭了德意志西南部的众多封建邦国。1806年又开始向德意志西部地区发起进攻,并将莱茵地区的德意志各邦国组织成了 “莱茵同盟”。1807年,拿破仑迫使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放弃了易北河以西所有领土,普鲁士因此失去著名的哈勒大学。哈勒大学于1694年创建,是最早摆脱宗教束缚的大学之一。在拿破仑入侵期间,哈勒大学成了重要的抵抗运动中心。因此当法国军队占领普鲁士易北河地区之后,拿破仑命令关闭了位于该地区的哈勒大学。失去哈勒大学的教师们请求普鲁士国王在柏林重建一所大学。对失去仅有的一所大学十分痛心的国王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并任命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于1809年着手筹建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校园内的威廉·冯·洪堡塑像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在办学理念上深受哲学家谢林的影响。谢林1803年在《关于学术研究方法的演讲》中曾提出:大学的职能是追求真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和研究自然;学者不仅要做学术研究,还要传授他的方法给学生,以便下一代能继续这项永无止尽的事业;教学不应受限制。 1810年10月,柏林大学在汉利希王子宫殿正式开办,由哲学家费希特任首任校长。这是德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柏林大学的办学特色威廉·冯·洪堡强调,德国大学应该有别于法国综合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那样的高校,在管理和学术上保持自主性。它包含三层含义:1. 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政府管理系统,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2. 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3. 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学。 洪堡认为 “自由” 是教育的 “首要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他大力倡导 “教的自由” 和 “学的自由”。在洪堡看来,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之地,更是知识生产之地,因此他极力主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而在此之前,无论是教会办的英国流大学,还是国家办的法国流大学,都不重视科学研究。根据洪堡确立的独立+自由、教学+研究等办学原则,柏林大学将传统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学院——哲学院扩充成了与法学院和医学院并驾齐驱的专业教育学院,从而提升了哲学院在大学中的地位。此前,欧洲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由哲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四个学院组成。其中,哲学院主要负责基础教学,有点类似现在的美国大学中的文理学院和日本大学中的教养学部。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负责专业教学。医学院主要培养医治人之身体的专业人才;法学院主要培养治理人类社会的专业人才;神学院主要培养神职人员。中世纪大学的组织架构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的哲学概念非常宽泛,自然哲学乃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自然哲学不仅包含对自然进行抽象思考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包含对自然进行实证探究所获得的知识。因此,柏林大学提升哲学院的地位之后,极大地促进了德国形而上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除此之外,柏林大学还开始实行讨论班教学和讲座制。讨论班教学在今天的研究型大学中受到了高度关注。比起知识传播,它更重视知识生产,或者叫知识创造。讲座制是德国大学特有的制度,一个学科只设置一个教授,不像美国即使是同一学科也设置一堆教授。而且在当时的德国,教授不退休,副教授就只能干等,即使水平再高也晋升不了教授。讲座制的好处就是,一个人当教授,下面的人都跟着他的兴趣来做研究,容易形成学派,而且很多研究能够一以贯之,持之以恒。重视教师的研究业绩也是柏林大学的一大特色。如果教师只从事知识的传授,不从事知识的创造,那他是很难向学生讲清楚知识的生产方法的。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和跟踪本领域的发展前沿,提高自身的研究探索能力,避免向学生传授陈旧、落后的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将研究的方法和探索的精神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柏林大学的这一做法对德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柏林大学的社会影响柏林大学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物理学家基尔霍夫、爱因斯坦、薛定谔、海森堡、玻恩,化学家霍夫曼、拜耳、艾米尔·费歇尔、德拜、能斯特、哈恩,生物学家魏尔啸、科赫、埃尔利希,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狄利克雷、冯·诺依曼,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杜林等曾在此任教。物理学家亥姆霍兹、赫兹、普朗克、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沃纳·冯·布劳恩、威廉·维恩、马克思·冯·劳厄、詹姆斯·弗兰克、迈克尔逊,化学家范托夫、哈伯、汉斯·费歇尔、奥托·迪尔斯、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地质学家李希霍芬、魏格纳,生物学家施旺、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数学家康托、克罗内克、利普希茨,哲学家胡塞尔、费尔巴哈等曾在此就读。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在此攻读法律,恩格斯则是柏林大学的旁听生。上述名单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于二战前获诺贝尔科学奖。坚持独立自主,倡导自由精神,重视研究业绩的柏林大学问世之后,德国又以柏林大学为榜样陆续建立了一批新型大学;同时,还对一批老大学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如布雷斯劳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以及海德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等。后来有人评价道:“没有柏林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它甚至被誉为“所有现代大学之母”,“研究型大学鼻祖”。李比希实验室的创立● 李比希创立现代实验室柏林大学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教育的普及。然而,当时各大学盛行的做法,至少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虽然哲学院的地位提高了,但自然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发生质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的教授多为哲学家,他们注重思辨和自然哲学体系的构建,对实验兴趣不浓,因而学生很难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二是私人实验室传统仍在延续,即使能进行实验室教学,其规模也非常小,而且手段相当落后。这种状况直到1826年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化学实验室后才得到改变。李比希1820年进入波恩大学,1821年随师转入埃尔朗根大学学习化学,1822年凭论文《论雷酸汞的成分》获博士学位。他对这两所学校的学究气感到不满,于是经科学界泰斗亚历山大·冯·洪堡教授(威廉·冯·洪堡的弟弟)推荐来到法国著名化学家、物理学家盖·吕萨克的实验室工作。1824年李比希回到德国任吉森大学化学助教,第二年22岁的他就晋升为教授。李比希在盖·吕萨克的私人实验室进行化学研究时感受到了实验室的重要性。当时的实验室很少,大多是一些私人实验室,只能容纳一、两位学生或助手学习和研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李比希返回德国后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化学教学法的研究,从而使化学教学真正具备了实验科学的特色。1926年,李比希在吉森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其实验室可同时容纳22名学生做实验,教室可供120人听讲,讲台两侧摆放着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以便做各种演示实验。李比希创立的现代实验室工作场景。李比希1926年创立的吉森实验室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地进行研究训练的化学实验室,可以说是现代实验室的原型。● 李比希的实验教学法李比希为实验室教学编制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学习讲义的同时还要做实验,须先使用已知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再从天然物质中提纯和鉴定新化合物以及进行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学完这一课程后,在导师指导下再进行独立的研究以完成毕业论文;论文通过审核鉴定后才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在李比希的实验室,教师和学生一同并肩工作,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不同于传统的 “师傅带徒弟” 模式,也有别于当时英国的 “导师+助手” 形式:导师和学生既是上下级关系,也是伙伴关系。他们互相学习、共同研究;互相质疑、共同讨论。李比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的发明。它将众人的努力集中起来,从而使很多互相关联的,但令单个研究者沮丧的问题得以解决。在这里研究者不一定要具备一流的才智,二流研究者同样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业绩。除了教学改革,李比希还在科学研究上率先垂范,作出了很多重要的科学贡献。1830年代前,李比希主攻有机化学,40年代后主攻农业化学和生物化学。他曾作过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的准确分析,并改进了有机分析的若干方法,定出大批化合物的化学式,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等。李比希提出植物需要氮、磷,钾等基本元素,并深入研究了提高土壤肥力的问题,因此被农学界称为 “农业化学之父”。此外,李比希还创办了《化学和药学年鉴》,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有才华的德国年轻学生从事化学研究。由于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在有机物合成、结构理论等方面业绩十分突出。● 李比希实验室的影响国内影响:以李比希实验室为模型,1833年,约翰内斯·缪勒在柏林大学建立了解剖生理实验室;1836年,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哥廷根大学建立了化学实验室;1852年,罗伯特·本生在海德堡建立了化学实验室;1865年,路德维希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新型生理学实验室;1875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可以说,德国大学于19世纪中期建立的实验室,几乎都是效仿李比希实验室的产物。国际影响:李比希实验室模式一开始并没有在德国之外得到发展。但是他吸引了一大批英国、法国和美国的青年人来德国学习。至1850年,李比希指导的外国留学生数达170人之多。俄国的齐宁、法国的日拉尔、英国的威廉姆逊等,都是李比希的学生。到了1900年,英国没有获得德国博士学位的化学家几乎没有,物理、生物、生理、医学、数学也是如此。国外学者,包括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学者纷纷来德国朝圣,使德国科学界的 “朋友圈” 越拉越大,德国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地位也由此得到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发展威廉·冯·洪堡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和李比希1826年创立吉森实验室堪称是破天荒的壮举。它们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时,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英国大学重视的是教养教育,重在培养绅士风度;以综合理工学院、矿山学院为代表的法国大学重视的是应用教育,旨在培养工程师。而德国的不少大学则将探究自然、追求真理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旨在培养能够仰望星空、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学者。因此,德国的大学得以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科技人才,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如果德国的高等教育理念过于超前,德国的工业界跟不上大学的前进步伐,那么在德国就必然会出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用武之地,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应用的尴尬局面。恰巧,以纺织工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当时正在欧洲兴起,德国的工业界对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求不断攀升。若不是德国的高等教育超前发展一步,很难想象19世纪后期德国的工业能够拉开与英国和法国的距离。工业革命早期,纺织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当时,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布匹有不少是用发酵奶来漂白,用植物汁液染色。采用这种工艺,不仅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也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这就为德国的一些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发挥研究专长,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事实上,这些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捣鼓出来的一些化合物后来真的转化成了工业染料,大幅提升了德国纺织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德国的纺织工业得以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车。德国鲁尔工业区一角德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又带动了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以及冶金工业的发展。因此,与无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天然高分子化学一同获得发展的,还有金相学、炼钢技术、合金材料技术以及机械加工技术等。工业发展对理工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开辟新的市场,需要努力寻找新的染料来替代已没有利润可赚的旧染料,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就需要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依靠雇佣的化学家和与大学化学家的合作,BASF和Hochst公司于1860年代后期合成出了对德国染料工业发展意义重大的茜素。茜素的投产,使企业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为企业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就为进一步支持科学教育和研究开发创造了条件。德国合成染料工业巨头随着德国工业的崛起,德国的高等教育在工业需求的拉动下和工商界的支持下又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1860 年以后,德国开始将实业学校改造为高等技术学校(Technische Hochschule)。其后,在同大学的竞争过程中,亚琛、柏林、不伦瑞克、达姆施塔特、德累斯顿、汉诺威、卡尔斯鲁厄、慕尼黑和斯图加特等高等技术学校不断充实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育,逐渐确立了与大学同等的地位,并先后改称为工科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t)。在工科大学的强烈要求下,1899年德国威廉皇帝亲赐工科大学以博士学位授予权(Dr.-Ing.)。至此,德国的工科大学获得了综合大学的所有特权。今日,德国的综合大学一般都不设工学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工科大学和高等技术学校来承担。从下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德国理工科教育规模的扩增相当迅猛。德国理工科高等教育队伍的扩张19世纪后期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综合大学和工科大学的发展,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1830-1831年,德国的哲学院在籍学生数只占17.7%;1881-1882年,哲学院在籍学生数升至40.3%。1841年,哲学院里的理科学生只占13.6%,1881年哲学院里的理科学生占比急速上升到37.1%。1899年, 德国大学的在校人数为3.3万,其中,工科大学的学生数为1.1万。1900年,普鲁士的大学在校人数为1.7万,其中,哲学院的学生数为0.65万,在哲学院攻读自然科学的学生数为0.23万;工科大学的学生数达0.52万,剩余的0.5万余人则为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的学生。理工科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迈向社会之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德国产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1899年德国产业界化学专家数量高达4000人,其中从事和染料有关的占1/4。而英国1900年只有30-40名染料技术专家。据英国学者统计,1900年前后,世界上从事化学研究的科技专家中有2/3诞生在德国,以致1886~1890年间,德国取得了948项与染料相关的专利,而英国仅取得86项。从柏林大学创立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德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为200 人,重大科技成果数高达279 项。同期,英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为122 人,重大科技成果数为174项;法国拥有的杰出科学家人数为88 人,重大科技成果数为107 项。无论是杰出科学家人数,还是重大科技成果数,德国差不多都是英、法两国的总和。英、法、德、美1800-1920年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德国在这一时期拥有如此之多的杰出科学家和重大科技成果无疑与德国大学的科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德国能够培养出如此之多的杰出科学家,取得如此之多的重大科技成果,它在20世纪前30年获得那么多诺贝尔科学奖也就不难理解了。03战后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何以遥遥领先?1620年奔向北美的英国五月花号帆船1930年代开始美国诺奖获奖数位居全球第一按国别和年代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进行统计处理后,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二战之前的整体表现一般。不过,在1931-1940年间,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快速攀升至9人,同期德国的获奖人数只有8人,英国的获奖人数只有7人。尽管美国只比德国多1人,但这却是历史性的超越。此后,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一直位居全球第一。1941-1950年间,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首次达到两位数;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开始以2打头,但进入70年代就变成30多位了。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包括毕业生及职员)超过20人的大学高达19所,它们的排序是:1. 哈佛大学113人;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82人;3.加州理工学院70人;4. 哥伦比亚大学69人;5. 麻省理工学院62人;6.芝加哥大学62人;7. 斯坦佛大学55人;8. 康奈尔大学50人;9. 普林斯顿大学42人;10. 洛克菲勒大学38人;11. 耶鲁大学34人;12. 霍普金斯大学30人;13.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27人;14. 宾夕法尼亚大学25人;15.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5人;16.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24人;17.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23人;18. 纽约大学20人;19.卡耐基·梅隆大学20人。简言之,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在二战之前表现一般,但二战爆发后获奖人数迅速攀升,堪称一枝独秀。其中著名大学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表现突出。毋庸置疑,美国如此多的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同样受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影响。殖民地时期的英式素养教育1776年7月4日,费城自由钟敲响,美利坚合众国独立。在此之前,北美长期处于欧洲的殖民统治之下。尽管这一时期欧洲人乘坐帆船飘洋过海来到美洲通常都要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但还是有一批冒险家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了北美。当时,将子女从北美送回欧洲接受高等教育非常不便,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北美大地上陆续建立起了一批私立学院。殖民地时期在北美建立起来的学院主要有,哈佛学院(1636年)、威廉·玛丽学院(1693年)、耶鲁学院(1701年)、新泽西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前身、1746年)、国王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前身、1754年)、费城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前身、1755年)、罗德岛学院(布朗大学前身、1764年)、皇后学院(罗格斯大学前身、1766)、达特茅斯学院(1769年)。不难看出,早期建立的这些学院都集中在人口相对密集的美国东部地区。哈佛大学一角这些学院都是模仿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建立起来的,因此十分重视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绅士风度的人才。当时牛顿已经在英国走红,皇家学会名声日隆,但在北美的这些学院中,科学教育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至于工程技术教育更是登不上大雅之堂。实际上,哈佛1847年才开设劳伦斯科学学校,耶鲁1854年才开设谢费尔德科学学校。这些科学学校之所以能够成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独辟蹊径,绕开了大学主流教学计划的羁绊。耶鲁大学最早在美国开设博士课程,但它直至南北战争爆发后的1861年才开始颁发博士学位。可以说,美国高校中的科学教育要比德国晚很多。南北战争爆发后的法式应用教育● 19世纪中期美国人口的增长与工业化的发展尽管美利坚独立正好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但在建国后最初半个多世纪里,美国人口增长非常缓慢,生产力并没有像欧陆那样突飞猛进。主要原因是,采用蒸汽动力的明轮船只适合在内河和近海航行,不适用于横渡浪高风急的大西洋。这一时期,横渡大西洋仍主要依靠风力,即使没有遇到逆风,帆船也得在大洋中漂泊一个多月。欧洲人不是迫于无奈,一般不会乘坐帆船移民到北美。而且使用1、200吨的木质帆船把蒸汽机等大型机器设备从欧陆运到美国也十分困难。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晚至19世纪中期才在美国大范围展开。1807年克莱蒙特发明轮船1939年瑞典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和英国工程师弗朗西斯·史密斯发明了水下螺旋推进器。史密斯的螺旋推进器很像阿基米德的螺旋取水器,埃里克森的螺旋推进器很像今天的风扇。1843年英国 “雷特勒” 号军舰第一次以螺旋桨代替明轮。同年,美国海军也建造了一艘螺旋桨船 “浦林西登” 号。尽管英、美等国1840年代在建造螺旋桨船只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使用螺旋桨推进船舶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譬如螺旋桨轴的密封、轴承的磨损,船舶的震动等等。因此,进入1850年代以后,螺旋桨才逐渐取代明轮成为主流。1860年英国的“大东方”号首航纽约使用螺旋桨推进船舶解决客货的快速、安全运输问题后,土地广袤和资源丰富的美国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欧洲移民。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有研究表明,183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占比不到10%,1860年这一数字接近20%。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工厂在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削弱了家庭生产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促进了产业分工,催生出一个对技术进步意义非同一般的部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诞生与发展,减轻了相关企业自行设计装备与工艺的负担,促进了发展制造业所需技术的积累与创新。众多企业开展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由自行设计制造转向依靠相对独立的装备制造商来完成,有效地促进了设备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而催生出 “美国制造体系”。“美国制造体系” 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提出的。在伦敦1851年举行的水晶宫世界博览会上,美国的柯尔特左轮手枪、胜家缝纫机和麦克科米克收割机等产品大出风头。它们所表现出的机械零件的标准化、可互换性以及高效率大批量生产的特征给欧洲老牌工业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胜家缝纫机的大批量生产“美国制造体系”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手工业者技能的依赖,降低了零件制造和安装过程的劳动耗费,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19世纪中叶以后,在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美国制造体系” 很快就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美国工业活动当中,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 南北战争爆发后兴起的赠地学院人口的快速增长要求社会及时扩充高等教育规模;工业化和西进运动的快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大幅增加与机器制造乃至农业生产有关的教学内容。南北战争爆发后,美国人才和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南北战争期间(1861-1865),联邦政府为了支撑代价高昂的战争,于1862年和1864年两度提高关税税率,以致1865年的关税平均税率攀升至47%。关税税率的上调使联邦政府的海关收入由每年不足4千万美元(1861年)迅速提升至1亿美元以上(1864年)。关税税率上调原本只是为了筹措打赢战争所需资金,但战争结束后,为了稳住财政收入以医治战争创伤,以及迎合贸易保护主义的诉求,联邦政府只取消了一批临时性的国内税收,关税税率不仅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反而有所提高,以致保护主义政策被进一步制度化。限制进口,扩大出口需要恢复工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意味着,要么加大劳动量的投入,要么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最好是双管齐下。由于战争期间人口损失严重(大约60万),移民增长放缓,因此加大劳动量的投入受到了制约,这样只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工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二是鼓励技术创新,发展机械化大生产。这就要求美国社会大力扶持应用类高等教育的发展。著名的《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获准通过并被积极执行的。《莫里尔法案》又称《赠地学院法案》(The Land-Grant College Act),它是在南北战争爆发后的1962年通过的。《莫里尔法案》规定:由国会给忠诚州的每一位参议员和众议员拨赠联邦公共土地3万英亩,各州可将这些土地或其交易所得用于支持开办农工学院。这些学院必须教授有关农业、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的知识,为工农业的发展培养所需专门人才。《莫里尔法案》实施后,有28个州单独设置了农工学院,又称 “赠地学院”,其余的州则将土地拨给已有的州立学院成立州立大学或在现有州立大学内增设 “赠地学院”。《莫里尔法案》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地位特别。它催生了一批实用取向明显的美国高校。美国总共建了69所 “赠地学院”,包括伊利诺伊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1865)、康奈尔大学(1868)、普渡大学(1869)等。很多著名的州立大学都是以此为契机发展起来的。《莫里尔法案》催生的赠地学院之一:麻省理工学院以18世纪末期问世的综合理工学院等法国流高校为摹本建立起来的“赠地学院”实用主义色彩非常浓,明显不同于注重素养教育的英国流教会大学,也不同于以探求真理为使命的德国流综合大学。“赠地学院”的诞生与发展,确立了农业与工业等应用类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在美国高等学校中的地位,打破了美国联邦政府不过问教育的传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与大众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冲击1858年由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Cyrus West Field)等人创办的大西洋电报公司完成铺设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但是,该电缆三个星期后就坏了,而且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才重新接通。南北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866年,菲尔德使用新建造的 “大东方” 号轮船重新铺设了一条更耐用的跨大西洋电报电缆。使用科学家汤姆逊发明的镜式检流计,通过跨大西洋电报电缆传输时,衰减1000倍的信号都能够准确读出。跨大西洋电报电缆的开通使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即时通讯成为可能,世界由此变得更小。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并于1867年向柏林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关于不用永久磁铁而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方法》。这就为建造大容量电机,获得强大电力,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从此,人类开始迈入以电气动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1869年,德国化学家海因里希·卡罗又向人们展示了化学的威力。他发现了人工合成茜素的方法,从而使一个传统行业走向没落——在此之前,成千上万的人都把提取茜素这种天然红色染料作为谋生手段。1870年前后,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发明了一种新型光学器件——显微镜聚光镜,使用了这种聚光镜的显微镜能够更为清晰地观察微生物世界,从而使德国的细菌学乃至医学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87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研制出了一台以煤气和汽油作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内燃机的出现克服了蒸汽机的很多弊端,譬如动力不够强劲,体积太大,噪音太大等。在此基础上,德国人卡尔·本茨于1885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德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这些新成就,通过刚投入使用的跨大西洋电报电缆传播到美国之后,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高度关注。对英式素养教育和法式应用教育表示不满的众多美国青年开始纷纷跑到柏林、哥廷根、慕尼黑、海德堡、莱比锡等德国研究型大学留学。在这种背景下,像德国一样创建一批致力于纯科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便成了时代的呼声。● 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的诞生在美国社会的呼吁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着将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制度移植到美国。不过,美国没有简单模仿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做法,而是通过在大学里设置研究生院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新路。以柏林大学为首的德国研究型大学创立之时,科学知识尚未发生大爆炸,学生们进入大学之前就可以把应知应会的科学知识基本学完。这样,比起科学知识传播,大学更应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生产。但是,在众多德国现代大学的推动下,19世纪的科学日益专业化,以致青年学子从事科学知识生产之前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至19世纪晚期,寄希望在中学阶段就把重要的科学知识学完已不可能。换言之,这时仍像德国早期建立的研究型大学那样要求学生一入学就着手开展知识生产已不太现实。19世纪晚期,美国有识之士移植德国研究型大学制度时,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因此,他们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具体做法就是,将大学学习生活划分成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阶段。本科生阶段重在学习知识,研究生阶段重在生产知识。这样一来,本科生阶段就和中学生阶段没有本质差别了,主要任务都是开展通识教育,学习已有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为进入研究生阶段从事知识生产做准备。最近,“内卷” 一词非常流行。实际上100年前,教育 “内卷” 在美国就已经发生了。最早在美国诞生的研究型大学是1876年创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的吉尔曼(Daniel Coit Gilman, 1831—1908)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赴欧洲访问期间曾在柏林大学留学过一段时间(1854-1855)。1875年赴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校长之前,吉尔曼曾在耶鲁大学谢费尔德科学学校担任过地理学教授,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过三年校长。1901年,吉尔曼卸任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在德国留学过。霍普金斯大学被称为 “设在美国的德国大学” 无疑与吉尔曼深受德国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联。吉尔曼认为,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且是大学的灵魂。为此,他在霍普金斯大学设立了研究生院,并把重点放在研究生教育上。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他狠抓本科生教学,强调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才能有效促进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创办之初,霍普金斯大学只招收了54名研究生、23名本科生。创办10年、20年之后,研究生招生数扩大到184人、406人,本科生招生数扩大到96人、149人。早期招收的1499名本科生中,有383名接受了研究生教育,其中84名获得博士学位。不难看出,吉尔曼执掌的霍普金斯大学高度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本科生的升学率和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都控制得很严。由于实行精英教育,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所以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完全可以和那些从德国回来的留学生同台竞技。研究表明,霍普金斯大学20岁时,在全美60所主要大学中,每所大学里至少有3名教授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其中哥伦比亚大学有13名、哈佛大学有10名,威斯康星大学则多达19名。在那个年代,一所大学总共也只有几十名在籍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示范下,一批新型现代大学,如克拉克大学、芝加哥大学相继建立。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一些老牌学院也通过增设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强化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顺利转变为研究型大学。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科学研究19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青年赴德国留学达到最高潮。这些留学生从德国返回美国后,正好赶上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大潮。因此,他们很容易在新建立的研究型大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回国执教既解决了大学师资不足的难题,又把德国最先进的学术思想带进美国大学。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细菌学、实验生理学等前沿研究领域迅速跃居世界前列。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美国研究生的入学人数开始急剧增加。即使美国的大学数量和规模还在膨胀,但大学能够接纳的博士毕业生数量也非常有限。问题是,这些博士毕业生多数只擅长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纯科学研究,就业范围非常窄。如果大批博士毕业生在大学之外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势必会影响到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所幸,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美国企业的兼并重组,美国在世纪转换期诞生了一批超大型垄断企业,譬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通用电气公司(GE)等,这些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在企业内部设立研究所。1925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设立贝尔电话实验室在美国,1890年,只有4家企业设立了研究所;1900年,大约有50家企业设立了研究所;1910年,设立了研究所的企业大约有180家;1920年,这个数字超过了500;1930年,更是突破了1000。不过,企业研究所的规模有大有小。美国电报电话公司1925年建立的贝尔电话实验室员工数多达3600人,此前通用电气公司设立的研究实验室员工数接近2000人。早期,美国的企业研究所和德国的情况相似,主要集中在化学和电气行业,这些都是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也是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联系得较为密切的行业。虽然多数企业研究所需要把主要资源投放到与现有产品和制造工艺改良有关的应用研究上面,但是一些企业研究所,尤其是超大型企业的研究所在开展应用研究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开展一些与现有产品和制造工艺关联不大的应用基础研究,甚至纯科学探索。因此,它们需要不时地吸纳一些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来充实研究开发队伍。1901年创立的总部位于纽约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美国的一些超大型企业除成立企业研究所外,还捐资成立基金会资助开展科学研究。卡耐基、洛克菲勒、梅隆、福特等基金会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中国人对洛克菲勒基金会比较熟悉,因为该基金会不仅捐资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而且还捐资成立了北京的协和医学院。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在微生物学和病理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突破,并发展成为洛克菲勒大学。该所的首任所长西蒙·弗莱克斯纳(Simon Flexner,1863-1946)就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威廉姆·韦尔奇(William H. Welch,1850-1934)的学生,并曾担任过霍普金斯大学病理学教授。1913年,梅隆基金也资助成立了梅隆工业研究所,该所1967年与卡耐基学院合并,组建成卡耐基·梅隆大学。企业设立或资助的研究机构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美国扩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规模,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质量创造了条件。要而言之,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博士毕业生加盟企业,大学教师兼任企业研发顾问,企业资助大学教师开展科研,斥资兴办科研机构等等,已成为一种常态,以致在麻省理工学院引发了一场有关究竟是开展科学研究优先,还是支持产业发展优先的著名争论。随着基于科学的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对科学研究的渗透越来越深。不过,从结果来看,这种发展恰恰是促进了,而不是阻碍了美国纯科学研究的发展。没有企业的支持,美国不可能取得那么多诺贝尔奖级的研究突破。大批欧洲流亡科学家赴美一战爆发后,由于欧洲政局动荡,希特勒推行文化清洗政策,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开始到美国避难,使美国轻易获得了一批来自欧洲的科技人才。美国高校体制的多样性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使得美国能够留住这些欧洲流亡科学家。欧洲流亡科学家的加入使美国的科技实力大增。在犹太知识难民集中到达美国的1933-1941年间,仅来自德、奥的犹太知识难民就达7622人,其中1090人是科学家,绝大部分(约700人以上)是教授;此外还有2352名医生,645名工程师,以及811名法律工作者,682名记者,465名音乐家,296名造型艺术家,1281名来自其他文化领域的职业者。这意味着从德、奥两国社会中被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中,至少有63.3%被美国所接受,而在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也至少有77%被美国所接受。接受上千名流亡科学家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看看有关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统计数据。1933年以前,美国曾有5名诺奖得主,在世者只剩3名;德国曾有31名诺奖得主,在世者仍有19名。然而,仅是这场从1933年开始的德国科学家的流亡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6名诺奖得主以及后来的11名新得主。到1945年,德国1933年以前诺奖得主中的在世者只剩9名,加上新增加的5名,总数为14名;而美国1933年以前诺奖得主中的在世者虽然只剩7名,但由于有这批流亡科学家为代表的欧洲新生科学力量的加盟,却迅速新增加了18名,使总数达到了25名,从而远远超过德国,成为了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中,还不包括那些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随父母到达美国后才完成学业、并在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流亡到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欧洲流亡科学家的流入不仅将美国的科研水平迅速推进到世界最前沿,而且为美国大学赢得世界一流地位奠定了基础。今天,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总计已达265名,可以说这与欧洲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高校中营造出来的良好学术氛围有着一定的关联。政府主导战时军工研究二战爆发之初,美国并没有打算参战。一是因为国内孤立主义盛行;二是因为军事准备不足。对美国来讲,如果要参战,就得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否则无法将军人和物资安全运送到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当时,德国的飞机和U型潜艇不时在大西洋出没,日本的航空母舰经常在太平洋游戈。因此,只有在军事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找到远程探测德国飞机、潜艇和日本航空母舰的办法,美国才有可能宣布参战。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有必要未雨绸缪,做好参战准备。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副校长、总统科技顾问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的建议,美国总统罗斯福于当月27日下令正式成立 “国防研究委员会”(NDRC)。国防研究委员会直接对美国总统负责, 所需经费直接从总统控制的紧急基金中拨付。其主任由布什担任,成员还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康普顿(Karl Taylor Compton),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首任贝尔电话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朱伊特(Frank Baldwin Jewett),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理托勒曼(Richard Chace Tolman)。此外,还有来自海军与陆军的代表各一位。国防研究委员会成立伊始就对陆、海军的研究活动进行了全面考察,并着手编写了技术工作清单, 内容包括海、陆军尚未取得进展的研究工作,以及一旦美国放弃中立,军方必须立即从事的研究项目等。同时,该委员会还与775所大学、企业研究所以及非营利机构联系, 把可能获得的科研人才、设施资料, 已取得的技术进展等登记造册。战时担任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局长的万尼瓦尔·布什(1890-1974)1940年9月7日,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了大规模轰炸。英国航空研究委员会主席亨利·蒂泽德爵士(Henry Tizard)紧急访美,并给美国带来了一份珍贵礼物——能够发射微波脉冲的 “共振腔磁控管”。布什与蒂泽德进行多次接触后,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于1940年10月决定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里设立 “辐射实验室”,启动 “雷达工程”。“辐射实验室” 完全由科学家负责运营。国防研究委员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研究任务赋予实验室后,便不再插手实验室的管理活动。到战争结束时,“辐射实验室” 员工数发展至3897名,其中科学家及工程师占30%。当时美国的一流物理学家中有一半在为其效力。实际上,国防研究委员并没有行政权力和预算资金来直接推进科学研究,因此,罗斯福于1941年6月28日发布第8807号行政命令,决定成立美国科学研究与开发局(OSRD),由布什担任局长,直接对罗斯福总统负责。科学研究与开发局拥有调动多种资源的能力,加上该局局长和国防研究委员会主任都由布什担任,所以国防研究委员会此前的角色事实上被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取代了。国防研究委员会成立之初,早先设立的铀矿顾问委员会便被置于国防研究委员会管辖之下。科学研究与开发局成立后,该委员会被改组为S-1部门。1941年10月9日,布什向总统罗斯福、副总统华莱士汇报原子弹相关项目时,介绍了英国的 “合金管工程” 以及英国莫德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以铀或者钚为原料的炸弹有可能在两年内研制成功。在布什的建议下,罗斯福决定加快研制原子弹的速度,并组建一个高层决策小组负责此事,成员包括罗斯福、华莱士、布什、科南特、史汀生(国防部长)以及马歇尔(参谋总长)。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随后美国宣布参战。为了抢在德国和日本之前研制出原子弹,美国于1942年6月启动 “曼哈顿工程”,将原子弹的研发和生产交给军队统一管理。“曼哈顿工程” 不仅造出了原子弹,还留下了14亿美元的财产,包括一个具有9千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一个具有3.6万人、价值9亿美元的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和附带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具有1.7万人、价值3亿多美元的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以及分布在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战时成立的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林肯实验室)、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为官产学合作开展科技创新积累了经验,也为美国战后开展 “大科学” 研究铺平了道路。战时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与开发局给大学提供了大量的科研资助。这些科研资助使美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比战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38年,美国大学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经费约为2800万美元;1944年,仅科学研究与开发局与大学签订的合同总额就高达9000万美元,而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只是能签订这样合同的几个政府机构之一。在政府机构的资助下,美国大学在战时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不仅为打赢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美国大学在全球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后 “大科学” 急速兴起据有关资料显示,二战之前,美国的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亦即研发投入强度很低,1930年仅为0.2%,1940年为0.3%,这些研发经费都是以民间投入为主,因此10年只增加了0.1个百分点。但是到了1945年,美国的研发投入强度上升到0.7%。在短短5年里就增加了0.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联邦政府加大了与军事有关的研发经费投入导致的结果。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政府很难再像战时那样继续支持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意味着战时建立的很多科研机构必须关闭或缩小规模,很多优秀科学家将会下岗。而这一切都不是战时身兼国防研究委员会主任和科学研究与开发局局长二职的万尼瓦尔·布什所乐见的。1945年,布什牵头起草了一份题为《科学——无止境的前沿:给总统的关于战后的科研计划》的报告。在这份提交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布什强调了基础研究对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价值,论证了联邦政府使用国民税金支持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的正当性。但是,布什的报告并没有解决联邦政府资助技术开发的正当性问题。在强调自由竞争、市场调节的美国,政府动用国民税金资助只能惠及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是不能被接受的。布什宣称,基础研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线性关系:基础研究→新概念、新原理→新成品、新工艺→新产业→经济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源头在基础研究,社会可以通过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获得相应的回报。为此,他提议由政府出资成立一个由科学共同体自行管理的科学基金组织以促进基础科学的自主发展。但是,布什站在科学家一侧提出的政策诉求并未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不少人认为即使资助基础研究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进公共福祉,政府也不应把国民税金直接交给科学共同体自行管理使用,何况政府资助基础研究是否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还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经过长达五年的争论,美国国会于1950年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之初掌控的经费非常有限,即便加上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原子能委员会和海军研究办公室等机构支付的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的经费,也不算多。当时,美国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只有1%,虽比1945年高出了0.3个百分点,但不到1960年的一半。这表明布什的有必要持续大规模地资助基础研究的理念,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仍只获得了有限的认同。美国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是在前苏联于1957年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之后才出现显著增长的。本来,前苏联率先将人造卫星送上太空只表明美国在宇航技术开发领域确实落后了,但是科学家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此乃美国基础研究整体落后于前苏联酿成的苦果。当《苏联又领先了》之类新闻报道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媒体上时,美国的决策者们再也沉不住气了。他们意识到如不尊重科学家们的意见,显著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美国极有可能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遭受惨败。此时,政府资助基础研究,已不只是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层面上的问题了,而是事涉美国国家威信及其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的问题。于是,美国政府决定迅速在国防部内设置高等计划研究局(DARP),并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改组成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恰巧纳尔逊(Richard R. Nelson)此间从市场失灵论的视角,论证了企业不愿深度支持基础研究的必然性,从而为美国政府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供了理论依据。1959年,以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为首的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给艾森豪威尔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西博格等人建议联邦政府大幅追加基础研究和科学教育投入,以迅速提升美国的科技竞争力。艾森豪威尔总统接受了这一建议。1960年参加总统竞选的肯尼迪甚至以这份报告为依据将加大基础研究和科学教育投入列入竞选公约。1958至1968年间,美国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始终高于60%。其间,主要用于资助基础研究的国家科学基金和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分别扩大了8倍和5倍,而主要用于资助技术开发的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的研发经费同期只扩大了2倍。一般认为,前苏联卫星发射升空后的十年乃美国基础研究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只要能提出一个有点说服力的研究计划,就有可能获得政府资助。一些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计划,如莫霍面计划(地幔钻探计划)、奥兹玛计划(搜寻地外文明计划)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援助。对于一些企业开展的基础研究,政府同样给予了资金支援。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全面超越苏联。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登月这种群体歇斯底里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航天飞机飞上了太空,研究生培养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诺贝尔奖级研究突破不断涌现。此外,战前科技移民的杰出贡献也鼓舞了美国联邦政府。战后,美国开始通过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来网罗国际高端科技人才。为了推进这一战略,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如1946年的《富布赖特法案》、1948年的《信息与交流法》和1956年的《交换学者与移民地位法》。这些法案资助美国高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资助在美国学习的留学生,鼓励外国学者到美国进行访问和研究,并为他们居留美国提供便利。要而言之,二战后,联邦政府的研发经费支持和科技移民的知识支援使美国高等教育迅速拉开了与世界各国的距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了美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战后,美国学者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乃是一种必然。04新世纪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何以出现井喷?奔向美国的日本咸临丸号日本进入新世纪后已有19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日本获颁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现已攀升至24人,其中19人是在进入21世纪后获奖的。尽管南部阳一郎和中村修二获奖时已加入美国籍,但他们的获奖成果都是在加入美国籍之前做出的。日本新世纪19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获物理学奖的有8人,获化学奖的有7人,另外4人获的是生理学或医学奖。19名获奖者中,出生在二战结束之前的有13人。其中出生在1926-1935年间和1936-1945年间的各占6人,还有1人是南部阳一郎,他出生于1921年。战后出生的6人中,有2人出生于1946-1955年间,另外4人则出生于1956-1965年间。要而言之,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三分之二以上出生在战败前。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出生年代分布图日本新世纪19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为69岁,做出获奖奠基性成果的平均年龄为41岁,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为28年。19名获奖者中,有16人的获奖奠基性成果是在上个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做出的。其中,有7人的获奖成果是在1970年代做出的,在1980年代做出获奖成果的有5人,在1990年代做出获奖成果的有4人。剩余3人中,南部阳一郎和下村修的获奖成果是在1960年代做出的,而且都是在美国工作期间做出的;还有1人是山中伸弥,他的获奖成果是在21世纪初做出的。简言之,八成以上的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都是在上个世纪最后30年间做出获奖奠基性成果的。诺奖成果的产生年代分布情况除去南部阳一郎和下村修,所有的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都是在战后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是高中教育的;而且,所有的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都是在日本国内完成大学本科或专科学业的。其中,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读本科或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最多,均在4人以上。在由原帝国大学改造而成的七所日本国立综合大学中,除九州大学外,都至少培养出了1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日本私立大学就读过的只有大村智一人。要而言之,日本新世纪19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绝大多数出生在二战结束前;他们几乎都是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进入国立或公立大学读书的;而且大多是在1964年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前后进入顶尖国立综合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的;1972年日本的GDP超越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他们在著名综合大学或企业研发部门取得了重大研究突破,从而为新世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奠定了基础。据此可以推定:● 日本新世纪出现诺贝尔科学奖“井喷”与战前的科学风土有关;● 日本新世纪出现诺贝尔科学奖“井喷”与战后的教育改革有关;● 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受到了导师精神气质的深刻影响;● 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得益于研究开发经费的持续增长。日本战前的科学风土请大家先看一下这张 “和汉洋三贤人图”。图中位于中间的是日本人,左边的是中国人,右边的是西洋人。中国人前面放着一盆本草和竖着写的书卷。西洋人则拿着一本横着写的医书,书中有一幅人体解剖图。很明显,图中的日本人和西洋人靠得更近,离中国人相对比较远。和汉洋三贤人图这张图是日本画家司马江汉画的,现保存在美国。司马江汉生于1747年,卒于1818年。这张画大约是在1800年前后画的。大家注意一下这张画中的背景。有两组人在救火,一组人在观望。观望的那组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人多的那组是中国人,人少的那组是西洋人。中国人虽然靠火场比较近,但使用的是桶和盆,救火效果不彰。西洋人虽然离火场比较远,但使用的是消防水枪,用消防水枪灭火显然要比使用桶和盆效果更好。司马江汉画这个背景是有寓意的。意思是说基于本草的中医和基于解剖的西医是存在功能差异的,二者之间的差异犹如用木桶泼水救火与用水枪抽水救火之间的差别。在司马江汉看来,日本当然应该亲近西方,选择西医。司马江汉何以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对中医和西医产生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形成对日本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认识的形成和日本的锁国政策不同于中国有关。日本在锁国期间一直维持着与荷兰之间的联系。不过,为了防止西洋人传教,日本人只许荷兰商船停靠长崎的出岛,然后再定期过桥和日本人交易。荷兰在长崎的出岛(Dejima)设置的商馆不仅如此,日本人还模仿中国的朝贡制度,要求荷兰商馆定期赴江户,也就是东京进贡。从长崎到东京的路途很远,荷兰商馆的进贡队伍走一个来回怎么要好几个月,所以需要带医生随行。在路途上,遇到藩主及其家人生病了,随行医生免不了会应邀帮助藩主及其家人治病。当藩主发现荷兰医生比本潘医生医术更高明时,就会责成本潘医生向荷兰医生讨教,甚至前往长崎学习西方医学。想向荷兰医生学习西方医学,首先得学习荷兰语。因此,日本很早就出现了一批懂荷兰语的学者。17-19世纪荷兰商馆赴江户拜见德川将军1609-1850年间,荷兰商馆一共到东京进贡了167次;1633-1790年间,几近每年进贡1次。锁国期间与西方人进行如此密切的交往,这在中国是见不到的。这种交往,增进了日本人对西方学术的了解。正因为如此,杉田玄白早在1774年就完成了《解体新书》的翻译。日本1774年翻译出版的《解体新书》插图《解体新书》出版后,介绍西方医学的翻译书相继出现。譬如,宇田川玄真1793年出版《西说内科选要》,将荷兰医学从外科扩展到内科;他1805年出版的《医范提纲》中还附有铜版图谱,而且内容也超出了解剖学的范围,涉及到许多生理学、病理学问题。他1822年出版的《远西医方名物考》则属于药物学著作。这些在日本江户时代经荷兰人传入日本的学术、文化、技术,被称为兰学。兰学者的大量出现,为日本拥抱西方医学,乃至自然科学铺平了道路。佩里叩关之后,兰学在日本又进一步发展为洋学,以致日本在江户末期和明治初期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意愿之时,也具备了向西方学习的能力,主要是语言交流和学术理解能力。明治维新后,日本不仅于1877年创办了东京大学,聘请了一批西方学者来日本执教,而且还选派了一批学术精英前往西方留学。北里柴三郎、志贺洁、秦佐八郎就是在这一时期派往德国跟着科赫、埃尔利希等人学习医学和微生物学的。东京大学赤门医学讲究实证,最容易摆脱传统学术的羁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医学的率先发展,又带动了生理、病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实验科学的发展,以及工程技术的发展。实验科学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积累,又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前,日本在本土一共设立了七所帝国大学,这七所帝国大学中,除名古屋大学是在中日战争爆发后设立的之外,其他六所都是在此之前设立的。京都大学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创立的,东北大学是在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创立的,北海道大学则是在一战爆发后不久创立的。要而言之,二战之前日本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微生物学、医学等不少领域已经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几乎都是在战后接受大学教育的,而且大多数是在战后初期接受中学教育的。当时日本的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1926年进入昭和时代之后不久,日本便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军国主义黑暗时期。为了 “阐明我国的国家体制和国民精神的原理,弘扬国民文化,批判外来思想”,日本文部省于1932年设立了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日本司法省于1934年设置了思想检察官,不断强化对思想和文化的管制,大力倡导国粹主义,主张国家至上。这明显与启蒙主义教育理念相悖。为了给军国主义摇旗呐喊,日本的媒体也开始大肆渲染本国的军事、科技乃至社会优势。当时被广泛阅读的两本科普杂志——1923年创刊的《科学画报》和1924年创刊的《儿童科学》,在军国主义者的操控下,几乎每期都在鼓吹日本的军事装备优势和科学技术成就,以致很多日本青少年都想从军,以为日本的军事技术真的很先进,可以称雄世界。左:1923年创刊的《科学画报》 右: 1924年创刊的《儿童科学》受到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的沉重打击后,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日本不能再狂妄自大、自欺欺人了,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切实增强科技实力。但是,走上了军事扩张不归路的日本,在二战期间是不可能真正对教育实行民主主义改革的。战后,受麦克阿瑟将军的邀请,“美国教育使节团” 27名成员于1946年3月抵日。美国教育使节团经过数周的考察后指出,日本的科学教育是落后的,应将美国的教育理念全盘引入日本。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协助下,日本文部省于1947年3月21日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开始用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取代以往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东京、京都、东北、北海道、九州、大阪、名古屋等七所帝国大学,正是在这一时期被改造成为国立大学的。虽然它们都称作国立大学,但实际上享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譬如校长由教师选举产生,教授会对教师人事和教学经费具有议决权等。战后初期的教育改革,不仅使日本的大学教师,尤其是国立综合大学的教师获得了更多的研究自由和稳定的经费支撑,而且还使大批理工科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受到了更好的科学研究训练。这些无疑会对战后入学的年轻学子科研志向的培育产生积极影响,也为青年才俊进入国立综合大学心无旁骛地开展自由探索创造了有利条件。1992年、2007年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教师国际调查显示,七成左右的日本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更重视后者。在国立综合大学,这种“科研至上”的风气可谓更浓。这样一来,在日本,客观上能够搞科研,主观上也很想搞科研的大学教师比比皆是。虽然这种重视知识生产胜过知识传播,甚至知识应用的办学模式曾引起日本民众的不安,但它在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确实存在诸多优势。日本导师的精神气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日本国立综合大学指导理工科学生开展研究的教师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种是亲身经历过战时研究的资深教师,另一种是二战后期才考上研究生的青年教师。战时,前者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与军事装备开发和生产有关的研究。后者的情况则有些特别。日本陆军部原子弹项目负责人仁科芳雄(1890-1951)因从事军工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日本政府决定从1943年起在七所帝国大学以及东京工业大学、东京文理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创立研究生院,每年招收500名二年制和250名三年制研究生(前者相当于硕士生,后者相当于博士生)。由于这些研究生在校期间既可以免于服兵役,又可以拿高额奖学金,所以入学考试竞争异常激烈,考上的人学业都相当优秀。这些研究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进高校当了教师。他们和很多老教师一样,曾目睹技不如人的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后期被科技强国美国碾压,因此攀登科学高峰、抢占技术制高点的愿望非常强烈。1952年,旧金山和约签署之后,美国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经受过战争磨练的国立综合大学的教师们,拥有充分的研究自由后,为迅速恢复日本的科技竞争力,在争分夺秒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尽其所能地指导着自己的学生。京都大学汤川秀树教授这些导师,无论是年长者,还是中生代,大都经历过二战,对科技竞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有着深切的感悟,因此人人都可以说是拼命三郎,而且对解决科技问题与发表期刊论文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科研选题的新颖性和科研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非常严格。这种精神气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的弟子。他们的弟子在其耳提面命之下,对日本走科技立国的道路、迅速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的必要性也有着与今日的 “宽松世代” 不同的理解,并且都甘愿为增强日本的科技实力而做出不懈努力。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日本的科技实力;1965年,朝永振一郎又继汤川秀树之后再度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这些成功,使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导师们迅速恢复了自信,同时也极大地提振了他们的弟子的科技自信心。这些青年学子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只要自己勤奋努力、勇于攻坚克难,就有可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技贡献。因此,他们不愿意再继续简单地模仿西方学者,而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胆地向无人区挺进。如果他们当时为了多发论文,只肯做跟踪研究,不愿挑战世界科技难题,很难想象他们之后能取得那么多令世人瞩目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日本研发经费的持续增长搞科研只有主观愿望不行,还得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充裕的研究经费,这些都需要有坚实的技术经济基础的支撑。所幸,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投身科研领域时,正好遇上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在大多数年份都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结果,日本的经济增长大幅超过了1960年定下的在今后10年中将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两倍以上的目标。日本在制订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的同时,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呼应的“科学技术10年计划”,提出有必要按欧美国家的水准,尽快将研发经费投入总额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实际上,日本1970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额达到了1960年的6.48倍,其中投给大学的研发经费更是增长了7.1倍!2%的数值目标也于1970年达成,这比美国只晚了不到10年的时间。日本1956-2010年GDP与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在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带动下,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实现了大幅增长。1970年日本的GDP只有2.03千亿美元,但至1980年时日本的GDP已增长至1.071万亿美元。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时期日本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也在不断攀升。结果,1980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又在197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3.9倍。日本1965-1985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变化趋势图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里,除去泡沫经济破裂之初的三年,日本的研发经费投入总体上呈不断攀升之势。这一时期,日本的研发经费年度投入总额由4.7万亿日元进一步增长至14.7万亿日元。而且在这20年里,日本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由2.1%进一步攀升至2.9%,甩开德国0.5个百分点,高出美国近0.3个百分点。1981-2016年间主要国家研发经费投入情况正如上文所说,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获奖奠基性成果,几乎都是在进入1970年代之后取得的。这意味着,他们是在日本将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提高到2%之后才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经济基础的强有力支撑,也许能够偶然作出一两项诺贝尔奖级科学贡献,但出现诺贝尔科学奖 “井喷”,一定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强有力支撑。简言之,上个世纪七、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研发经费非常充足,做科研根本不缺钱。而且,当时的科研人员在日本国内所受的高等教育也是相当先进的,指导他们的导师大多参加过战时研究开发竞争,有着很好的求真务实的精神。至于日本新生代,其精神面貌和所处环境与上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恐怕很难复制前辈的辉煌。05结语:中国如何才能迎头赶上?北京大学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例子来看,将经济看成是今天、研发看成是明天、教育看成是后天似乎不太合适。相反,我们更应把教育看成是今天、研发看成是明天、经济看成是后天。把科学教育搞上去之后,研究开发就不难取得突破;研究开发进入快速通道之后,经济增长就不难再上一个台阶。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从这一年起,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多年高居世界首位。2019年,中国GDP接近100万亿元,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达到10276美元。中日两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1960-2019)在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用相对较少的经费培养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群体,并很好地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但是,教育既要重视量还要重视质。而要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就得加大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的投入。否则,很难形成创新型人才和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的大好局面。2018 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升至2.18%,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达19657亿元。但近年来,中国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之比一直徘徊在7%上下,较美国、日本等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国家高校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变动情况中国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明显偏低,与政府投给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占比过低有着很大的关联。以2017年为例,中国将6成以上的政府研发经费投给了政府研究机构,只将2成的政府研发经费投给了高等学校,这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称得上是一个特例。美、中、日2017年研发经费流向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政府的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原本就不高。例如2017年,中国的这一数值仅为19.8%,低于美国的22.8%,远低于英国、德国和法国。主要国家政府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变动情况由于中国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偏低,政府投给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占其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明显偏低,加上中国高等学校不能收取高额学费以弥补研发经费的不足,中国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出现了严重短缺。2010年以前,中国高等学校实施的研发经费一直低于日本,近年虽然有所增加,但截至2016年仍只比日本高出1/3。而中国高等院校实施的研发经费至今仍未达到美国的一半。主要国家的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变动情况若按汇率对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2016年的研发经费进行折算处理后发现:中美两国前10、50、100所高校研发经费占本国全体高校研发经费的比重差异并不明显,但中国前10所高校的研发经费集中度稍高一些,美国前100所高校的研发经费集中度相对高一些。另外,中、美两国前10、50、100所高校研发经费平均值的差距非常大。在研发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的很多教师不得不减少或放弃前沿探索和 “无人区” 尝试,甚至连开展一般跟踪研究都非常困难。结果,在校学生缺乏接受严格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使用先进仪器设备、深度参与尖端科学研究更成了一种奢望。因此,中国要实现更多的从0到1的研究突破,至少政府有必要持续加大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时高等学校也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师不急功近利,只为追求真理而潜心开展科学研究。若按近年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排序,美国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二,日本排在第三,德国排在第四。在120年的诺贝尔科学奖颁奖史上,目前GDP位居前四的其它三个国家都先后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人口大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有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支持研究型大学中的学者潜心探究自然,不仅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木木西里#内容来源:知识分子博士劝退文,写得真好!巨人的陨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退役”科研人要失业还是会更受益?人工智能攻克生物界50年重大难题!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