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国医学博士是指医学生为了拿到博士学术头衔而进行一些学术研究,完成一本博士论文,进行口头答辩(根据不同的学校而定)。德国医学教育不分本科、硕士、博士,而是要参加国家考试,通过了你就可以当医生了,当然也就可以称为Dr. Yang啥的了,但不代表你是医学博士,如果想拿到医学博士这个学术头衔必须参与某项研究,写一本医学博士论文,水平参差不齐30页到130页都有,一般德国医学生在第8,第9学期做一年实验室或者临床病例收集研究工作,便于参加第二次医学考试前顺便把论文写完,然后就是去临床实习了。一般中国学生来德国读医学博士都是医学硕士学位后来德国实验室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可以不会德语,毕竟英语也是实验室的工作语言,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德国后是不带工资或者带国家、国内单位的资助,因为读博士教授还是把你当成学生来培养,并不算工作性质。一般在三年后完成一本医学博士论文,完成答辩可以拿到德国为医生准备的医学博士学术头衔。现在也有一些中国学生为了逃避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医患关系、没有竞争力的薪水,而在做博士研究工作的同时学习德语,申请参加德国的医师考试,如果有中国医师资格证,德语过关只需要临床口试就能拿到德国医师资格证,在欧盟大多数国家都可以行医的。但这条路是一个艰辛、曲折、痛苦的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但当拿到德国行医资格时,你一定为自己的坚持而感到欣慰,德国医生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博士这个头衔会伴随你在德国的一生!大多是拿到博士学位的医学生还是选择回国,毕竟来德国读个学位只是为了以后在医院工作升职称方便些,总之,来德国读博士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困难指数根据个人的基础,实验室情况,导师变态程度,同事相处融洽度而定。Keep calm and get a MD in Germany!英国留学申请误区解析
德国是唯一一个可以攻读医学MD的国家,并且医学教育质量很高,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医学院,比如海德堡,汉诺威等等,在国内医院里面都是鼎鼎有名的。想去德国读医学博士(MD),一般来说,有以下两种途径:1、通过大学的网站进行申请这种方法又被称之为“统一招生”,学生进行申请,学校或者科研院所根据需要进行筛选,然后面试。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的截止日期,大家一定要在DDL之前完成申请。2、自己寻找感兴趣的项目科室进行联络这种方法又被称之为“直接联系”。通过平常对专业的了解,在网上或者通过介绍了解与感兴趣专业相关的教授,直接发信,表示自己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希望能进入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读博。“直接联系”的申请模式,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能不能进入实验室主要取决于导师。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好处,第一种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作为导师的学生可以得到定期指导,有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因为博士项目由国家或者科研院所负责,所以资金充裕,奖学金有保障。第二种的好处在于,大家有自主权申请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或者跟着自己心仪的导师进行研究。自我选择的权利更大一些。一般来说,申请德国医学博士,走“直接联系”这条路的同学要多一些。对学历的要求是:国内医学类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是: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比如海德堡大学)就要求学生提交IELTS成绩,但有些学校就无须提交。其他要求:能够体现你学术水平的高质量文章、大牛的推荐等。
德国医学的博士的申请要求是什么?答:德国医学博士的硬性要求是本科临床医学,硕士已毕业或在读硕士(研三)。德国能读临床方向的医学博士吗?答:可以。德国医学博士有MD和PHD,如果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专业,可以读临床方向的MD,一般是2到3年。也可以读PhD,一般3到4年。MD要进实验室吗?答:要的,出国读博不管是MD还是PhD都是要进实验室的。具体看研究项目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有些MD学生在做基础研究,也有些PhD学生在做临床研究。基础医学能读MD吗?答:不能。如果本科是基础医学或者生物医学生物工程这些专业,去德国只能读PhD。为什么要去德国读医学博士?第一,德国读博学费是免费的第二,德国一个月生活费是5千人民到1万左右,在发达国家里,消费不算很高,基本能负担得起。第三,德国可以读MD,也可以读PhD。第四,德国的教育资源是比较平均的,所以德国的医学院还不错,基本在世界排名前500以内。第五,德国医学是独立的体系,没有本硕之分。第六,德国有36所医学院是欧洲最多医学院的国家,qs排名都很前。其中柏林夏瑞蒂医科大学是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和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来,所以毕业的时候会盖两个学校的章。实力非常强。第七,在职硕士也可以申请德国医学博士。
曾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等职的何维,是著名的留德医学博士,后步入政界。今年65岁的他,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公开资料显示,何维,1955年12月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83年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医学系攻读免疫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加工作后,他任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内科医师,黑龙江中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助教、讲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微生物及免疫学教研室副教授、教授、副主任,基础所副所长。2002年起,何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司长等职。2012年起,他任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等职。2019年12月11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到清华大学进行调研。期间,他还做客清华大学医学大师讲堂,以“药物干预进入细胞疗法的第三纪元”为题,与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图片来源网络)
疫情期间医院工作人员的免费午餐封面新闻记者 汤晨“人在国外,家人和国内美食是我最惦记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截止4月2日,远在欧洲的德国确诊病例数已超84000例,超过中国,仅次于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但德国却有着极低的死亡率,死亡病例占比不到1.5%。小袁来自中国南方某海滨城市,目前正在德国拜仁州的一所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虽然说是博士阶段的学习,但在德国,博士学习阶段等同于一份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尽管现在德国已经实行了比较严苛的“禁足令”,但还是会偶尔去实验室进行必要实验。因为专业和医学科研有关,小袁所在的实验室就在大学医院内,目前也收治了一些新冠肺炎的确诊病患。医院第一时间的重视“作为一个人在医院但不在一线的科研人员,看到医院随时都能有病毒信息的及时通告,我觉得很安心。”小袁表示,相对德国当地普通人而言,医院对于病毒的认知要超前一些。在1月30日,德国出现零星病例的时候,普通人可能不太重视,觉得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国家,但医院很快就成立了专门新冠病毒小组,并且会不定时的给医院所有人员发邮件通报。每天都会收到医院的邮件通告到2月底意大利开始爆发的时候,医院邮件的更新就开始频繁了起来。随着德国疫情的升级,邮件也越来越多。3月中旬,小袁所在的医院取消了所有非必要的手术,为可能增长的病例腾出床位。此外,医院还召集了退休的医护人员和医学生,为可能的人手短缺做准备。“所有的信息都会通过邮件抄送给每一位医院的人员,信息归纳很细致,包括会公布所在城市的病例数,周边区县的病例数,每日医院的检测数量,以及检测呈阳性的数量。”“德式防疫”关键是检测力度“检测率高带来的是更加真实的数字,比较能够反应真实情况,这也是包括我在内很多德国留学生没有惊慌失措的原因。”小袁读过关于德国死亡率低的一些报道,她认为,德国的死亡率低,与德国的检测率高有很大的关系。不是说德国人体质多好,主要是德国的地方上一直有检测权。其他重灾区例如美国,CDC会独占这个检测权,直到疫情全面蔓延了才放权。德国一开始就没有这种状况,虽然上涨的新增确诊病例很多,数字很令人心惊,但是较低的死亡率反映出医疗体系可以支撑的情况。医院张贴的“如何佩戴口罩”此外德国的医疗资源确实很雄厚。比如小袁所在医院就有病毒所,并且有新冠病毒检测能力,虽然这家医院是所在城市最大的医院,但城市常住人口也就只有十多万。此外,医院甚至还配有专门的ECMO中心以备不时之需。目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医院已开始收治一些意大利的重症病患。小袁认为德国的医疗体系设置也比较合理。德国的看病转诊制度很严格,一般由家庭医生先做初步判断,大家不会一窝蜂地去医院,医院资源不会被严重挤兑。疫情升级之后,医院和政府开通了非常多的热线。如果你觉得出现疑似症状,就可以拨打这些电话,然后会有医疗人员会上门测试。不会让潜在的感染者大规模地暴露在医院,防止出现交叉感染。除特殊情况外,医院已禁止探视希望归国留学生得到理解“很多留学生年纪很小,一个人远离家人,在国外读书本就不易,疫情严重后可能会面临更窘迫的状况。”当前,国内对于海外留学生是否应该赶在疫情期间回国有着不同的声音。“在不一样的立场下会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意见很正常。”但小袁对记者表示,她还是比较同情那些年纪较小的海外留学生,“很多学生在武汉疫情暴发时同样很关心国内情况,也会为国内疫情感到焦急。他们现在遇到了不理解的声音,内心应该挺难过的。留学生回国的初衷肯定不是“投毒”心态,很多人确实担心国外疫情失去控制,有的可能也是这种情况下,只身一人在海外比较无助,想和家人在一起吧。”不过小袁也表示,自己可能稍微年长一些,没有特别焦虑,也可以维持现阶段的生活,所以在家待着是她认为更稳妥的选择。大街上空荡荡“很多留学生的签证银行卡也存在到期注销的情况。他们确实也挺不容易的,这么多的辗转回到中国。现在回国人员的隔离流程也开始规范统一了,我也希望这能够为两边不同的声音的和解带来一些可能吧。”大约是在春节前后,小袁说当时自己看到关于国内疫情的新闻时特别担心,每天都在群里叮嘱家人要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安全。“现在他们反过来叮嘱我,我还有点儿‘不耐烦’啦!”家人和朋友都会来关心我一个人在国外居家不出门会不会太闷。“其实还好,人在国外,家人和国内美食是我最惦记的,像是火锅、椒麻鸡、蒜泥白肉这些……”
本文是佑途临床医学的系列文章第一篇:主要介绍临床医学的基本情况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可申与不可申基本信息,后续会每个国家进行详细分析。因攻读医学博士是现在很多医学生对学位的追求,这不仅仅是学术和技能的提升,也是国内越来越多三甲医院的招聘门槛(甚至在主任医师评级还有海外经历要求)。目前大多数优秀医学院博士考核方式的变化,从之前的博士入学统考变成“申请-考核”+复试制,想进更优秀医学院深造难度不小。而全球化的到来,通过攻读国外医学博士的学生越来越多。那究竟各国医学体系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医学学位的情况。医学博士学位介绍PhD/Dphil:博士学位(Doctor of Philosophy)在国内就是科研型医学博士。只要是与中国互认学位的国家,学生一般都可以申请该学位。该学位对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要求较高。MD:医学博士学位(Doctor of Medicine),在国内就是临床型医学博士、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它够接纳我们中国医学生去读的国家主要有这几个:德国、瑞士、荷兰、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日本(有预科)。除此之外,还有DPT,DVM,PharmD等临床类的学位,分别适合小众专业物理治疗,兽医,临床药学等,有些地区和国家将其归为博士,有些地区归于硕士,此处不细讲,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私信佑途进行讨论。临床医学学科分类比较简单的分类,则分为内外妇儿: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风湿免疫等;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肛肠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等;其余:眼耳鼻喉科、皮肤科、放射科、精神科等。妇产科:妇科和产科等。口腔是一个独立的专业,专门有口腔学院,口腔系医学排名也分为临床医学排名和口腔排名两类。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医学划分与国内不尽相同,比如妇产科,德国将乳腺方面的疾病和癌症也归在妇产科,而国内可能在普外或者两腺科,或专门的乳腺科。另外大部分国内高校和科室不开设整形科,而国外可能会开设。各国医学教育体制美国美国报考医学院的考生一般要完成理工科大学本科( 4年) 或者研究生的学习,获得学位( 学士、硕士或博士,课程需要有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内容) 。然后通过MCAT考试,进入医学院校就读,学制4年,前两年为基础阶段,后两年为临床阶段。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需参加step 1,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大学毕业前进行step 2 。毕业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但不发医师执照。美国可以接受国际生直接申请MD(Doctor of Medicine),通常学校会对本科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如斯坦福大学要求申请者在美国、英国或加拿大读过至少一年以上的本科),同时通过MCAT考试,通过AMCAS申请。通常医学院竞争非常激烈,招收国际生比例特别少。整体难度非常大。通常拥有国内本科学位的学生会转到公卫、生物、生物医学、药学等相关方向继续攻读Master或者PhD。整理以下几所医学院入学要求:英国英国临床医学本科为5-6年制(3+2模式,剑桥6年),前2年为理论学习,后3年为临床教学与实习阶段,毕业时授予本科医学学位M.B.B.S(Bachelor of Medicine Bachelor of Surgery),学生毕业后可继续读研或进入临床工作。本科毕业生可申请4年的Graate Entry Course,具体细节可到相关医学院校的网站上查询或者给小佑留言。部分学校要求申请者参加一个考试:The Biomedical AdmissionsTest(BMAT)http://www.bmat.org.uk/。英国"医学"研究学位分两种:①PhD/MPhi及MSc,前者为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学位论文;后者为一年的授课加考试,主要为找工作和升职增加砝码;②MD(Doctor of Medicine)/MS(Master of Surgery)<医学博士/外科学硕士>:必须是医学学士M.B.B.S在毕业从事医疗工作后一定年限后返回原医学院或其他认可起其医学学历的医学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学位论文,要求较PhD、mphil略低,可以没有导师(有的学校)。英国具有招生资质的医学院或大学医学专业只有三十余所,没有统一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而是由各院校自主选拔,招生严格控制人数。英国的医学专业可以考虑申请本科,虽然很难申,还是有极少数优秀者是可以申得到。除了极少数不收国际学生的学校,英国医学院对国际学生还是有开放名额的。MD是不直接接受国际生申请的,PHD是没有问题的。德国德国医学没有本科和研究生学位,它是全日制医学教育是6年,毕业后并没有拿到DR.MED这个学位,其医学学位用德文解释就是具备有行医资格的学位,跟北美体系,英国体系不一样。毕业前必须通过3次国家医学考试,毕业即获得医学执照,具备行医资格,毕业后称为ARTZ,或ARTZIN(女医师)。必须再参加半年到一年的课题,最终差不多7年时间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接受国际生申请,中国学生需要同时有本科学位+研究生临床学位才可申请MD,大多学制为2年(个别学校是3年)。德国的 DAAD 医学排名,德国医学院总共 36 所,严格的来讲应该是 35 所,因为有一所大学非常特殊,就是柏林夏瑞蒂医科大学,这所医学院的排名多年来一直占据第一位,德国历史上一半的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来自该医学院,但是在柏林墙拆除以前分别是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和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国际生就读方式:① 本科在读退学直入德国大一,需满足211&985类读一个学期或者双非类3个学期课程方可进入学习6年制临床医学。② 国内完成研究生学位,去读德国MD(临床学位)或者PHD。日本日本大学本科的医学院有两大分支,医学科和保健学科两大类。两者的区别,笼统来说就是一个当医生,一个当护士。那医学科分别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医学。由于日本医学本科是6年制(毕业时授予学士学位,未设立硕士学位),到了大四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可以直接升博士(研究生院一般学制4年, 最多不超过8年, 毕业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或者从事医疗工作者。而保健学科是5年制,一般包含看护学,健康学,营养学等。日本它的大学分为国立,公立,私立三大类型。日本国公立大学其中国立大学86所,公立大学91所,学费比私立大学便宜很多,如攻读硕士或者博士的一年 3 万人民币左右,而私立费用 8 万人民币左右。所以国公立大学竞争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日本是接受国际生申请医学博士学位。国际生就读方式:① 日本允许本科直博,规定是要有18年教育经历或是拥有医学学士学位。一般导师会推荐学习预科,预科在读期间参加并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即可以正式开始博士课程。② 对于已经硕士毕业的同学们,到日本进修博士,也会有半年到一年的预科准备,再入院就读博士课程,为期4年。临床就业:中国职业医师资格证+三年工作经验,过了日语二级,可通过厚生省的审查后,直接参加医师资格考试。以上是小佑为大家整理的各国医学申请的基础概况,后续在跟大家更新具体的申请指导及其注意事项。有任何疑问欢迎联系小佑,一起沟通讨论。
简介广东某大学医学院耳鼻喉专业医学硕士获图宾根大学攻读医学博士机会,图宾根大学落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图宾根,于公元1477年建校,至今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图宾根大学是一所世界百强大学,培养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在社会科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及法学等学科)、自然科学以及医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蜚声世界。图宾根大学凭借卓越的研究实力和科研能力,以“研究-相关-责任”的未来战略入选十一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同时也是德国U15大学联盟和昂宿星大学联盟成员。2020THE世界大学排名第78位。全程申请仅用3个月。X医生背景教育背景:本科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硕士毕业于汕头大学英语:雅思6.0 研究方向:耳鼻喉科听力研究方向学术背景:中文核心5篇出国单位:University of Tuebingen申请过程X同学与我们斯慕斯丽留学联系时,表明其想去德国攻读听力研究方向医学博士学位,并且想获得国家公派攻博博士奖学金。斯慕斯丽老师逐一评估他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参与过2个国自然研究项目。发表过中文核心5篇,并且英语也还不错。然后,我们便指导X同学准备好了英文简历,动机信,英文版的成绩单,学历证,学位证,面试材料等,并进行面试辅导。启动申请第3个月,我们便收到了图宾根大学耳鼻喉科听力研究方向的教授的接收意向,并且指导X同学顺利通过了面试,收到了图宾根大学的邀请函。该教授致力于听力系统的研究,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拿到邀请函后,我们便指导X同学准备申请CSC奖学金的相关资料,弄好研究计划之后,发给教授签字,并且拿到了教授签字的英文简历。最终于获得了4年的CSC攻读博士奖学金。接收机构简介图宾根大学落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图宾根,于公元1477年建校,至今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图宾根大学是一所世界百强大学,培养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在社会科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及法学等学科)、自然科学以及医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蜚声世界。图宾根大学凭借卓越的研究实力和科研能力,以“研究-相关-责任”的未来战略入选十一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同时也是德国U15大学联盟和昂宿星大学联盟成员。2020THE世界大学排名第78位。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图宾根大学位于德国第6,世界第78。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图宾根大学位于德国第8,世界第89。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89名。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91位。斯慕斯丽老师后续助其办理了签证、提供租房信息等事宜,开启了图宾根大学攻博之旅。
蚕茧,对于有"丝绸之国"称呼的中国来说并不陌生。几千年来,人们用它来制作丝绸,名扬海外。丝胶作为蚕茧中被丢弃的部分,常常被忽视,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王琳,却开创性地从中发现了"修补"生命的宝藏,用提取的丝胶用于受损神经、心肌、骨骼肌等多种创伤的修复治疗,系列原创工作开创了丝胶在再生医学中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王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检验科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创伤修复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的创新研发,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等。迄今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余篇(总影响因子>300),12篇被选为权威期刊封面文章,申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及副主编权威医学教材2部。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被授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名校深造,拒美归国1982年,王琳出生在武汉的一个医学家庭。初中时期,因为父亲到德国攻读医学博士,她也随之出国念书。父亲学成后,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祖国。治病救人、学成报国,父亲的一举一动都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缓解病患伤痛,解决再生医学难题,成为了王琳追求的目标。2005年,王琳去往美国布朗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在哈佛大学担任研究员,在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期间她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复"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2011年,在了解到国家急需再生医学人才时,王琳立刻决定回国。她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和许诺,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漂泊的人总要回家,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王琳曾在朋友圈这样引用。她始终铭记着一句话:"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敢为人先,"家国栋梁"回国以后,王琳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起我国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开创性地开展丝胶生物材料的研发及其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在蚕丝中曾经被当作废料处理掉的丝胶,其实可以作为生物医药材料的原料,但国内外对丝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追求原始创新,就是要从无到有,敢为天下先。在这一过程中,王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仅拿丝胶提取来说,实验的变量就很多,一个条件变了,就需要上百次的重新实验。但是大家没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重来,优化条件。经过近3年的研究,终于成功提取了结构完整的纯丝胶蛋白,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外周神经修复的丝胶神经导管、适用于中枢神经修复的生物支架、修复心肌损伤的水凝胶及多种多功能新药物载体,让更多人获得重开健康之门的希望。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年会上,该项研究被评价为"近年来在蚕丝医学应用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使我国丝胶组织工程研发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在老鼠断裂的坐骨神经中间,植入一段丝胶神经导管,在8到12周内,就能完成断裂神经的高效再生。王琳的这项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后将能解决神经创伤修复的外科难题。2017年,王琳因在再生医学领域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应用,获得第13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同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系列栏目"家国栋梁"报道了"王琳:勇立潮头 再生医学解难题",介绍了王琳的事迹以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针对我国创伤修复的重大需求,针对不同类型严重创伤,王琳团队设计了新修复策略并阐明了机制,通过系统研究证明丝胶在神经、心肌、软骨、骨骼肌、皮肤的修复及肿瘤治疗中效果良好,初步实现了技术的应用及突破。相关成果的不仅有效转化能实现我国特有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能将缫丝废料转变成高科技含量的组织工程产品,还有望推动我国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实现传统行业的升级与转型。这个80后科学家时常勉励团队:"要在自己还年轻,创造力最好的时候,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既有创新又有应用价值的工作、对人民有用的工作,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王琳说,"寻找有价值的再生医学材料,解除患者的病痛,就是我们的梦想,我将带领我的团队沿着'新丝绸之路'不断探索,继续前行。"素材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核心阅读法国目前执业医师数量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值,德国医学、护理专业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但由于全科医生人数减少、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等原因,两国面临着严重的“医生荒”现象。为解决民众的看病难题,法德两国政府采取新设医疗机构、发展远程医疗、从外国招聘医生等多种措施,但长期效果仍然有待观察。医生结构变化和社会老龄化是“医生荒”的主要原因“家附近没有医生,有号称最好的医疗保障体制又有什么用?”在法国东南部小镇蒙吕埃尔,7000名居民中只有两名全科医生,且都超过60岁,其中一名已经决定转让诊所。面对这一困境,该镇主管卫生事务的副镇长罗曼·多比耶无奈地发出这一感慨。法国著名旅游景点象鼻山所在地埃特塔也有同样的困扰,小镇人口虽不多,但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镇上却没有一个全科医生,一旦有人生病,只能拨打急救电话。数据统计,法国目前共有29万余名执业医师,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然而,与10年前相比,法国的医疗保障却在逐步恶化。很多法国中小型城市和农村地区,都面临着全科医生短缺的困境,图卢兹、巴黎等大城市也渐渐出现“医生荒”苗头。法国的邻居德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尽管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医生荒”现象却越来越明显。根据德国医生协会统计,与德国8000万人口相比,现职医生仅有37万人,而德国公民平均每年就诊19次。相较之下,德国医生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德国法定医保机构——医生联邦联合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德国病患预约普通全科门诊一般需要一周时间。专科医生更为紧俏,1/4的病患需要经历3周以上的等待。医生结构的变化、全社会趋向老龄化是造成法德两国“医生荒”的主要原因。近10年来,法国自由执业医生增加至42%,使得全职工作的医生、尤其是全科医生人数减少。2017年,法国全科医生为8.8万人,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近10%。正在巴黎第六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刘源辉告诉记者,行业结构变化加剧了全科医生为主力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医疗困境。据刘源辉介绍,法国执业医生的培养周期至少为9年,其间还有层层考试选拔,医学生付出的成本相当高,“对于年轻人而言,弱势地区交通、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其性价比与在大城市工作相比,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更不用提资历较深的医生了。”另外,法德两国的女性医生越来越多,其中法国女性医生已占总数的47%。德国联邦医生公会主席弗兰克·乌尔里希·蒙特马利表示,由于受生育假、育儿假等因素影响,女性医生工作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法德两国的执业医生也正在老去,但病患群体持续增加。法国图卢兹全市共950名全科医生,其中400名将在2025年前退休。在巴黎,2400多名执业医生即将超过60岁,到2020年,巴黎多个地区将失去一半以上的医生。据悉,目前法国退休返聘的医生数量在10年间增加了5倍。法国医生工会联合会主席让—保罗·奥尔蒂斯称,老龄化带来的还有疾病多发的挑战。法国医生公会理事会预计,2020年,法国将会出现“医疗人口过载”,民众的看病难题将会持续恶化。“招贤纳士”等措施难以根本改变医生供不应求状况为解决“医生荒”问题,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竞选期间,将新设医疗机构、发展远程医疗作为解决社会不平等和医疗不均衡的方向。为此,法国总理菲利普和法国卫生部长阿涅丝·比赞于去年10月提出了名为“增加法国本土医疗保障”的方案,主要措施包括三方面:一是兴建1000个医疗中心、提高医生的薪酬水平;二是促进机构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展医生“共享”和远程医疗;三是简化开设诊所的手续,鼓励医生在资源弱势的地区执业。此外,为吸引年轻医生和自由执业医生前往资源弱势地区就业,法国政府计划提供住房和交通补贴,并提高其薪酬。一些城市为了争取医生,不惜重金聘请,甚至开出“解决住房、解决配偶工作、解决子女上学”的优厚条件。一些相邻的市镇开始想办法,采取医生互助机制,在市镇间轮流坐诊,但是也难以根本改变供不应求的现状。新兴的远程医疗受到业内的极大期待,这也是法国政府极力推动的方案之一。专家认为,远程医疗消灭了时空障碍,会在更大范围内满足病患的需求,尤其有利于解决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医生荒”问题。此外,未来的医疗在数字网络的支持下也会更加标准化、科学化。今年初,远程就诊和健康评估等已经纳入法国法律体系,法国也在全力开展远程医疗系统的建设,预计今年9月将在全国普及,比原定时间提前了两年。而德国把脑筋动在了“移民”身上。近年来,德国一直在向外国医生伸出橄榄枝。截至2016年底,10%的德国医生都有移民背景,大量来自东欧国家。虽然两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招贤纳士”,但效果如何有待观察。有分析称,从2000年起,法国政府历任卫生部长都提出了应对“医生荒”的方案,如税收减免、奖学金资助等,但对整体困境的改善不大。而法国本届政府的许多措施与以往历届政府如出一辙。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比扎尔认为,资金鼓励可以在短期内产生效果,但是却没有考虑到长远以及社会实际,“解决‘医生荒’的关键在于年轻人是否愿意并且有信心在小城镇和乡村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比扎尔说,“医生荒”是法国医疗体制的一个病症,需要政府加大科技创新、加强统一管理。而德国医生“移民化”解决方案让蒙特马利甚为担忧,“用更优越的收入条件吸引外国医生到相对富裕的国家行医,只会导致当地病患医生资源的短缺,这有悖公益。”此外,蒙特马利指出,病患抱怨与外国医生沟通不畅的投诉日渐加剧,这是不容忽视的危险趋势,也是非常严肃的现实问题。德国联邦医生公会已经开始要求外国医生在拿到医生开业许可前参加专业语言测试。测试结果并不乐观:在医生与病人间的模拟对话环节,不合格率为40%;医生与医生模拟对话环节,不合格率高达50%。蒙特马利表示,清楚地用德语听懂和表达信息是医生就业的根本,一旦理解出现偏差,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毫无疑问,外国医生必须要补修德语课。”蒙特马利说。(本报巴黎、柏林5月2日电)
一位德国医师的中国梦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1862年出生于尔德国东北部小镇帕泽瓦克。1882年10月28日,宝隆被在基尔的王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医学外科研究所录取,接受医学教育,1886年开始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成为一名军医少尉,1887年在完成关于脊椎骨折方面的学位论文后,宝隆在柏林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升为德国海军军医上尉,长期随军在东亚水域活动,在此期间宝隆认识了在上海开诊所的德国医生卡尔·策德里乌斯,在此后双方的通信中,宝隆提出了在上海建立一所给中国人治病的医院的想法。从海军退役后,宝隆为提高外科手术水平先后在德国的两所医院工作,并继续到大学进修,同时开始筹措准备在上海开设医院的资金。1895年,宝隆再次来到上海,在策德里乌斯的诊所里当助手。1900年,策德里乌斯去世后不久,宝隆在上海德国教堂附近开设了自己的诊所,成为上海著名的外科医生。1899年,宝隆和福沙伯以德医公会的名义开始筹建一所诊治中国病人的医院,筹建工作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上海实业界人士虞洽卿、叶澄衷等人的支持,医院建成后取名同济医院。从此宝隆医师开启了自己在中国的人生旅程,1909年2月下旬,宝隆在查看邻居住房时不幸被传染上伤寒,此后高烧不退,同年3月5日因并发肾出血去世。一位德国医师开创同济医学的辉煌在宝隆医师行动的感召下,德国驻华大使克纳佩向德国政府建议,希望在同济医院的基础上建一所培养中国医生的德国医科学校,这一建议得到以宝隆为首的上海德医公会的积极支持。根据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计划,德医公会负责在上海的具体建校工作。1907年,上海德文医学堂建成,次年学校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这也就是日后著名的同济大学的前身,宝隆任同济德文医学堂的首任总监,获德方授予的教授称号,也是同济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教授!虽然宝隆医生在同济德文医学堂建校后的两年后就不幸病逝,但是宝隆医生精神却得到了延续,在福沙伯(第二任校长)、福尔克尔、德国商人莱姆克、米歇劳和赖纳,以及两名中国绅商朱葆三(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及上海商务会会长,大买办)、虞洽卿(荷兰银行买办),总领事馆的副领事弗赖海尔·冯·吕特等人的坚持下,同济德文医学堂逐步成为同济医工学堂,变为医学和工科为主的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在民国成为当时国立七大高校之一!八年制教育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由于医学是非常特殊的一门科学,目前在科技发达的美国,只有最顶尖的学子才能攻读医学院,美国顶尖的医学院接收各专业的顶尖学子,在美国有医学预科班制度,可以淘汰很多不适合学医的学生,也可以让很多顶尖学霸进入医学领域,而在中国早期的医学培养体制中,就非常的先进地采用医学预科班八年制的教育,早年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制为8年,其中2年预科、5年医科、1年实习,预科成绩优秀者才能结业升入医科就读。5年医科的前2年半为医学院前期(医预科),后2年半为医学院后期(医正科)。加上德国人的严谨性,第一批同济医学的毕业生仅有三人。炫彩的宣传,少了医学的介绍2019年高考来临,希望考生们不要遗忘已经远迁武汉市,很少被宣传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她不仅是一所医学院,而且还是一段历史!同济医学院值得被更多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