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低调的电动工具之王,一年收入6023亿,在全球有220000名员工大知闲闲

低调的电动工具之王,一年收入6023亿,在全球有220000名员工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用到很多电动工具,电锯,电锤,电钻等等,它们的出现解决了我们工作过程中很大的难题,提高了效率,大大减轻了工人们的负担。而在电动工具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品牌和公司,其中又以德国和日本的电动工具出名,牧田,日立,史丹利等等品牌一直深受市场的喜爱,做工优质,产品齐全,品质优良一直是他们的代名词,虽然随着我国制造业飞速的发展,东成,锐奇等品牌近年来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隐隐有和其他国外品牌并驾齐驱的势头。然而,在电动工具行业,一直有个巨头,不显山不漏水,低调的电动工具之王,一年收入6023亿,在全球有220000名员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博世。说到博世,想必经常使用电动工具的人都知道,作为德国企业中的佼佼者,这家有着134年历史的巨头一直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886年,年仅25岁的罗伯特博世先生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创立了博世公司,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博世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220000名员工,在世界500强排名中高居77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博世集团丰厚的底蕴来说,也离不开博世集团的多元化发展。而作为拥有14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市场,也是博世的最大市场之一,每年为博世贡献了数以千亿的收益。近日,博世官方发布了2019年的企业营收,数据显示,在整个2019年,博世集团营收为777亿欧元,约为人民币6023亿,而中国市场贡献了1093亿元的销售额,占集团总营收的1/5,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做研发时,博世集团也同样不例外,整个2019年,博世投入了400多亿资金用来做研发,而也正是因为每年舍得投入大手笔的资金用来研发新的产品,得以让博世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如今的博世集团涉及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他不仅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在一些其他的领域,我们也经常看到博世的身影,比如家用电器,医疗,安防系统,发电机等等,虽然看似多元化发展,但博世集团在原有的电动工具领域一直稳扎稳打,牢牢占据着市场份额,其他的公司想要超越他难度极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对于电动工具的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但什么时候能完全实现国产自有化,这才是重中之重的,每年博世,日立等品牌从我们国家市场捞走数以千计的财富,如果我们自有的企业能实现并超越这些企业,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任何时候,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而博世集团之所以能做这么成功,跟他过硬的产品和技术也分不开,对此,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赵高

电动工具行业巨头有哪些?全球10大制造商排行榜

2017年至2021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预计将实现增长逾74.4亿美元。据Zion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已达到270亿美元左右。展望未来,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360亿美元。这意味着预期复合年增长率为4.14%。全球城市化趋势只是导致电动工具市场销售增长强劲的因素之一。另一个因素是DIY文化的兴起,DIY兴起的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家居装修真人秀节目的流行。电动工具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许多主要参与者都被竞争对手收购,所以在该领域只留下了大约4家大型企业集团。以下是2018年全球十大电动工具制造商的收入情况,让我们来看看当今电动工具行业的主要公司。10、 Chervon(泉峰集团)收入:±10亿美元原产国:中国成立时间:1993年员工人数:1001人-5000人Chervon已经迅速成长为全球电动工具制造商之一。Chervon于1993年在中国南京成立,现已发展成为该领域的国际化公司。该公司在6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商店和经销商中销售产品。Chervon提供一系列专业级和消费级电动工具。这些产品在位于南京和德国斯坦海姆(Steinheim)的两个生产工厂生产。Chervon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中国和大洋洲。其电动工具生产线的运营包括研发、采购、制造、测试、营销、销售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Chervon较受欢迎的品牌包括:Devon(专为亚洲市场开发)、Flex、Skil、Ego(无绳电动工具系列)、X-Tron、calcalra(面向欧洲市场)、Hammerhead和Skilsaw。9、Apex Tool Group收入:14亿美元原产国:美国成立时间:2010年员工人数:8000人Apex工具集团(ATG)是电动工具市场相对较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10年。ATG以成为全球较大的专业手动和电动工具制造商之一而感到自豪。ATG服务于工业、车辆服务和装配、航空航天、电子、建筑和DIY市场。ATG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斯帕克斯,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他们在北美、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的30多个地点设有制造工厂。2018年,他们在全球雇佣了8000多人,创造了14亿美元的收入。ATG提供30多种不同的电动工具品牌,包括SATA、GearWrench、Weller、Wiss、Lufkin、Cleco和Crescent。ATG是由Cooper Tools和Danaher的Tools and Components合并成立的。公司成立两年后,以大约1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贝恩资本(Bain Capital)。8、Koki Holdings收入:18亿美元原产国:日本成立时间:1948年员工人数:6446人Koki Holdings从事电动工具的设计和制造业务已有70多年的历史。Koki公司成立于1948年,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较大的电动工具公司之一,2018年的收入为1.91亿日圆(约合18亿美元)。公司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在全球拥有6400多名员工。Koki Holdings有两个主要部门:电动工具、离心机和加工设备。他们的电动工具产品系列包括金属加工、木工、无绳、建筑和气动工具(钉子、螺丝刀和钉压缩机)、木工机械、户外动力设备、园艺工具、家用电动工具、吸尘器、激光测量工具及配件。Metabo HPT是该公司主要的电动工具品牌。HPT是日立电动工具(Hitachi Power Tools)的缩写,因为该公司在2017年出售给Koki之前一直是日立公司的一部分。2018年10月,该公司更名为Metabo HTP。Metabo HTP是北美气动品牌的领头羊。7、Stihl(斯蒂尔公司)收入:39.1亿美元原产国:德国成立时间:1926年员工人数:14920人Stihl是一家德国电动工具制造商,以电锯品牌而闻名。该公司的创始人Andreas Stihl在1926年制造了第一台电锯,并于同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如今,Stihl电动工具已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在其成立的前50年里,Stihl只是一家电锯生产公司。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Stihl将其产品线扩展到了其他家用电动工具产品。一开始,他们从一家日本公司采购了一系列的除草机,后来他们开发出自己的模型。如今,Stihl提供了广泛的家用电动工具,包括鼓风机、树篱修剪机、割草机、钻头、混凝土切割机、链锯和磨边机。Stihl的零售模式仅涉及通过独立的服务经销商销售,而不是通过大型连锁零售商进行销售。这是为了提供较好的客户服务,在此过程中,组装、交付前检查和维护服务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6、Husqvarna(胡斯华纳)收入:43.2亿美元原产国:瑞典成立时间:1757年员工人数:13000人Husqvarna是一家瑞典公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89年。集团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Husqvarna是全球电动工具切割设备制造领域的领头羊。Husqvarna集团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雇用了大约1.3万名员工。2018年,该集团创造了410亿瑞典克朗(约合43亿美元)的收入。该集团分为三个主要业务部门:Husqvarna部门、Gardenea部门和建筑部门。Husqvarna部门提供一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树木护理和园林绿化,如电锯和电动割草机。Gardenea部门专注于浇水和高质量的园艺工具。这些产品是欧洲同类产品的领先品牌,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都有销售。建筑部为建筑和石材行业提供机械和金刚石工具。该集团拥有割草机、鼓风机、链锯、割草机、切割机、除雪机、磨边机、草坪护理用品等系列产品。5、Makita(牧田)收入:45.2亿美元原产国:日本成立时间:1915年员工人数:13845人Makita是一家在电动工具领域家喻户晓的日本公司。Makita成立于1915年,起初是一家电动机维修公司,现已成长为电动工具行业领头羊之一。该公司总部设在日本,2018年的收入超过45亿美元。Makita较为出名的可能是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推出的某些电动工具和无绳工具。1958年,他们推出便携式电动刨床,进入电动工具行业。十多年后,他们推出了6500D电池供电的电钻,这是一款可充电的电动工具。如今,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无绳工具系列产品,包括螺丝刀、冲击扳手、旋转锤、角磨机、刨床和金属剪。Makita品牌的电动工具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他们的产品在巴西、中国、日本、墨西哥、罗马尼亚、英国、德国和美国的10个生产基地生产。4、Techtronic(创科集团)收入:70.2亿美元原产地:中国香港成立时间:1985年员工人数:23279人Techtronic是多家知名电动工具品牌的母公司。该集团于1985年在中国香港成立,负责监管Milwaukee、AEG、Ryobi、Homelite、Empire、Stiletto、Hoover US、Hart、Oreck、Vax和Dirt Devil等。他们的产品线包括电动工具、户外动力设备、配件、手动工具、布局和测量工具、地板护理和家用电器。Techtronic是一家以全球战略为基础的公司。他们将公司建立在四个战略之上:强大的品牌、创新的产品、杰出的人才和卓越的运营。最终结果表明,他们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2018年,Techtronic集团的总收入为70.2亿美元。这比2017年的60.6亿美元增长了15.8%。2018年,Techtronic集团的净利润达到5.52亿美元。3、Stanley Black & Decker(史丹利百德公司)收入:139.8亿美元原产国:美国成立时间:1843年员工人数:57765人Stanley Black & Decker是历史悠久且较为知名的品牌之一。2018年,该公司迎来了他们的第175个年头,全球营收近140亿美元。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新不列颠的Stanley Black & Decker公司是全球发展较快且具创新性的电动工具和存储公司。该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时创始人Frederick Stanley在新不列颠大胆地开设了铰链式制造工厂。1910年,电动工具制造商百得集团的创始人Duncan Black和Alonzo Decker在马里兰州开始了他们的业务。一百年后,这两家工具巨头合并成今天的Stanley Black & Decker集团。Stanley Black & Deckers拥有的电动工具品牌,包括Stanley、Dewalt、Black & Decker、Craftsman、Irwin、Mag Tools、Lenox、Porter & Cable、Lista、Vidmar Bostitch、Proto、Sidchrome、Powers和Facom。该公司估计,他们每秒在全球范围内销售50件工具。Stanley Black & Decker一直在保持强劲增长。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他们的平均有机增长率为5%。2、3M(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收入:327.7亿美元原产国:美国成立时间:1902年员工人数:93516人尽管3M最初并不是以电动工具公司而闻名,但3M是全球较大的金属加工电动工具公司之一。该公司于 1902 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成立,当时是明尼苏达州矿务及制造公司,现已成为较具标志性和较为成功的企业集团之一,拥有几项发明,如scotch tape透明胶带。3M的电动工具部门主要涉及金属加工工具。他们提供一系列先进的工具,如截止砂轮工具、模具磨床、盘式砂光机、研磨工具、便携式砂带机和随机轨道砂光机。3M在美国的29个州设有80家制造工厂。在国际上,他们在37个不同的国家拥有125个制造和转换设施。2016年,3M公司斥资1.5亿美元,在Maplewood校区建造了一座3.7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1、Bosch(博世)收入:888亿美元原产国:德国成立时间:1886年员工人数:410000人总部位于德国的Bosch(博世)是全球较大的电动工具制造商,2018年的收入近890亿美元。Bosch起初名为Werksttte für Feinmechanik und Elektrotechnik,意思是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如今,Bosch已成为德国较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其业务分为四个部门:移动解决方案、工业技术、消费品、能源及建筑技术。Bosch电动工具生产线隶属于其消费品部门,该部门占Bosch集团2018年总销售额的23%。电动工具部门系列产品包括锤钻、无绳螺丝刀、曲线锯、割草机、树篱修剪机和高压清洁器。该部门的主要品牌包括Dremel、Siemens、Neff GmbH和Gaggenau Hausgerate。博世集团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440多家子公司。他们在全球各地拥有超过125家分店,拥有近41万名员工。(编译/雨果网 吕晓琳)【特别声明】未经许可同意,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内容。转载请联系:editor@cifnews.com

好好过

走进德国SICK,以传感器智能践行工业4.0!

导 读 ( 文/ e-works首席记者 王阳 )2019年1月,SICK面向全球发布了全新的工业4.0战略。作为传感器领导厂商,SICK不断践行以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支撑工业4.0的推进和实现。先来看这样一组SICK画像:● 2018年,e-works盘点了德国百大知名企业目录,在系列二(可点击回顾)文章中,传感器巨头SICK第一个被介绍;● SICK成立于1946年,公司名取自公司创始人欧文·西克(Erwin Sick)博士的姓氏;● SICK全球拥有9000余名员工,2016财年SICK年收入13.61亿欧元,2017财年则为15.12亿欧元;● SICK每年将营收的12%投入到研发端,以引领传感器智能技术的发展;● SICK传感器产品型号多达4万5千种,涉及工厂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三大领域;● SICK产品服务于包装、食品饮料、机床、汽车、物流、交通、钢铁、机场、电子和纺织等40余个行业。2019年1月,SICK面向全球发布了全新的工业4.0战略。作为传感器领导厂商,SICK不断践行以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支撑工业4.0的推进和实现——以智能传感器实现定制化简易控制;以现场层边缘计算实现分散控制;以云端互联完成数据价值增值;以全流程供应链实现透明化解决方案。 1月22-23日,SICK举办全球媒体日,e-works记者走进位于德国Waldkirch的SICK总部,近距离探访和洞察SICK全新战略背景下的转型之道。1、传感器是工业4.0的眼睛和耳朵随着工业4.0进程的深入,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正被不断拓宽。据BCC Research预测,2016年到2021年,全球传感器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1%,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06亿美元。 另一方面,物联网的持续发展也丰富了传感器的应用场景。除了传统的工业和汽车领域之外,发展最快的还包括汽车电子和通信电子应用市场。此外,在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能环保、智能电网等领域,传感器同样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SICK工业4.0高级副总裁Bernhard Müller认为,实现工业4.0的过程中,需要将生产和物流过程完全数字化。在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的机器和设备都将会自主运行并能自我优化。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传感器,工业4.0就没了眼睛和耳朵。Bernhard Müller认为,传感器正在成为工业4.0的使能技术。在工业4.0的核心技术——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中,传感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辅助系统、质量控制、安全性、柔性自动化、预测性维护、追溯等各个层面赋能CPS。▲传感器赋能CPS(CYBER-PHYSICALSYSTEMS)2、智能传感器已成大势所趋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轨迹来看,过去数十年间,正是机械传感器、机电传感器、电子传感器一直到时至今日的智能化传感器不断地演进,助推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在SICK董事会执行主席Robert Bauer博士看来,工业革新的前提源于技术的进步,传感器技术是成功实现工业4.0的先决条件,而智能化是实现工业4.0的唯一途径。▲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演进过程Robert Bauer博士认为,在效率至上的工业领域,集成智能功能又可以通信的传感器,为工业4.0所需要的数据与信息的全球可用性提供着支持。可以说,智能传感器代表了效率,它能够可靠地采集数据并进行通信和自诊断,并且结合集成在传感器内的智能功能,在生产效率上提供巨大潜力。相较于传统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快速安装和更换、远程监测与调试、自诊断与参数快速下载等等,以提升各种工作场景的效率。为了顺应并引领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浪潮,早在2004年,SICK就将公司logo由SICK更新为SICK Sensor Intelligent,将“智能化”作为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战略方向。Robert Bauer博士说,“过去几年,SICK持续在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中采用了传感器智能技术,这正是我们助力实现工业4.0的关键。如今的客户,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购买一个传感器,而是一个能够利用更高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从各种传感器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设备。”传统意义上,传感器主要用于采集数据、传输数据,而数据分析则由上一级系统和软件来完成。这实际上给了智能传感器很大的发挥空间。正因为如此,SICK进一步的愿景是:将数据处理从自动化系统(PLC)转移至现场设备(传感器)——提供一种面向未来的、将自动化网络设计得更加高效和强大的方法。如此一来,工业层面的各种智能化功能,可结合应用的需求,生成更高价值的全新信息(这些信息可在必要时与其他传感器联合生成),并传递给上一级系统(PLC、MES、ERP等系统),从而实现各种智能应用解决方案。3、SICK AppSpace打造可编程的传感器为支撑全新的工业4.0战略,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对SICK来说至关重要,AppSpace是SICK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AppSpace是SICK面向用户和开发者提出的开放性软件平台。作为一家数十年专注于传感器产品的硬件企业,SICK为何要推出软件平台?Robert Bauer博士说,依托于AppSpace平台,SICK可以打造更丰富、更强大的可编程传感器,满足用户更灵活的需求。Robert Bauer谈到,在工业4.0推进过程中,各种应用场景将层出不穷,客户需求会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虽然大量的标准化应用可以找到合适的传感器产品,但随着个性化解决方案需求的持续增长,量身定制、且操作简便的传感器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如何找到它们将变得耗时而艰难。SICK AppSpace就是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Robert Bauer甚至认为,未来的传感器,都将朝着支持可编程的方向发展。简单来看,SICK AppSpace主要包含开发软件和管理软件:AppStudio是开发工具,功能涵盖传感器编程和应用程序资源管理,以及图形流程编辑器、视图生成器等;AppManager则是管理工具,可以在现场支持服务技术人员轻松实现执行和管理传感器应用程序。值得一提的是,SICK还为AppSpace成立了Developers Club(开发者俱乐部),加入开发者俱乐部的会员可以参加每年一度的SICK传感器开发者大会。随着SICK AppSpace工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SICK社区还为会员提供各种交流经验的机会。4、传感器融入深度学习技术在全球媒体日期间,SICK还展示了一系列黑科技,譬如首款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这一应用将在2019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正式发布。举一个SICK正在试点的木材行业的项目为例:为了优化利用原材料木材,锯木厂必须知道原木内部的条件和状况如何。譬如年轮、树心在哪里?这对于木材的优良加工必不可少。以前,这项任务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在传感器中融入深度学习技术,SICK的视觉传感器就可以做出有效和准确的判断。参与该项目的SICK工程师告诉记者:“利用这项技术使挑选原木的流程更加高效和富有成效。在试点项目中,我们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产品质量,还能避免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在传感器中融入深度学习技术,挑选原木的工人也不再需要处理单调的工作,并且有时间来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SICK传感器融入深度学习技术在传感器中融入深度学习技术,将实现更多的定制功能。目前,SICK和14个Startup组织共同成立了深度学习技术研究部门,结合SICK在工业环境中多年的经验,SICK在传感器解决方案中通过大量的图像识别训练,使其传感器的功能专有化。在不久的将来,传感器还会学习处理信息,通过自学算法来提供、处理和分析数据,从而获得新的功能。5、身体力行践行工业4.0SICK官方YOUTUBE上,刚刚发布了一段为2019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预热的宣传片,描绘了SICK致力于以传感器智能技术赋能工业4.0的愿景。在2019 SICK媒体日期间,全球媒体参观了SICK Outdoor Technology Center和4.0 NOW Factory,近距离领略了SICK在工业4.0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当前,企业都面临着将生产和物流中的机器设备与上层IT系统实现联网的挑战,SICK身体力行,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4.0试点示范工厂——4.0 NOW Factory,将数字化和网络化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展现了以传感器智能技术,实现生产制造过程全透明、高效率的目标。位于德国弗莱堡的SICK 4.0 NOW Factory,于2018年第二季度正式投入运营。可以说,4.0 NOW Factory凝结了SICK对工业4.0最前沿的理解,其最先进的智能传感器技术在工厂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展示和实践。▲参观位于德国弗莱堡的SICK4.0 Now Factory随着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类,同时原材料成本压力、库存压力、准时交货的压力不断增加,促使SICK开始尝试以全流程透明和实时质量监控的方式进行产品生产,这是SICK建立4.0 NOW Factory最初的出发点。除此之外,SICK 4.0 NOW Factory还能做到生产流程的最优规划和柔性生产,基于传感器智能数据分析,还能对机器和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维修。目前,SICK4.0 NOW Factory所有生产制造过程信息、以及产品信息都与ERP和MES系统实现了集成。除了参观SICK 4.0 NOW Factory,记者还走进了新建的户外技术中心(Outdoor Technology Center)。2018年夏天,SICK投入数百万欧元在德国总部新建了户外技术中心,3500平米的户外测试区,模拟了各种极限户外环境,以充分测试SICK智能传感器的功能和性能。SICK户外技术中心分为7个测试区域,涵盖运动控制系统测试、安全防护测试系统、激光扫描传感器室外性能长期测试、长距离测量传感器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的多种防撞方案测试、轨道站台方案安全方案测试、编码器与电机反馈长期测试等。▲在SICK户外技术中心模拟的各种极限户外环境中对传感器产品进行测试在这7个测试区域,SICK工程师们将智能传感器产品和方案进行长时间运行,监控和分析运行数据,一方面优化面向下一代的产品研发,一方面改进行业应用方案。6、SICK三大业务与全球化布局据Robert Bauer博士介绍,目前,SICK的业务范围包含三大领域:工厂自动化、物流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在工厂自动化进程中,从产品、原材料、半制品、制品,到出产厂商的库房,再到物流环节的机器人/AGV的导航及防撞模块,SICK具有最全面的传感器、摄像系统以及编码器等解决方案,承担质保工作并确保机械安全;SICK物流自动化业务则主要服务机场、工业车辆、建筑管理与建筑安全、港口、零售与分销中心、信使、快递、包裹和邮政服务提供商、起重机以及交通领域;针对过程自动化业务领域,SICK主要为分析和过程测量技术提供传感器以及定制化系统和服务。为更好的服务这三个领域客户,SICK组建了9大业务部门,包括存在性检测、工业安全、分析器、流量测量、工业集成空间、系统、运动控制传感器、识别与衡量和新业务等部门,以更好地配合与支持三大领域业务在全球的发展。▲SICK在全球的布局SICK 在全球已拥有近 50 家子公司、合资企业以及代理机构,主要分布在德国、美国、中国、意大利、匈牙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典等国家。在中国,SICK于1994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总部,目前已在上海、北京、青岛、苏州、南京、香港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形成了辐射全国各主要区域的业务网络。

不能让禄

这就是未来装甲车?德国电动步战亮相,悄无声息时速高达100公里

据《亚洲时报》10月12日报道,电动步兵装甲车正在崛起,德国开始测试这种无声的杀手。文章称,德国军工企业FFG正在开发一种带有“静音模式”的,混合动力驱动的八轮装甲车。现代坦克虽然是致命的和高科技的产品,但它们也有一个主要缺点:你可以从很远的地方就听见它们的声音。总部位于德国弗伦斯堡的军工企业FFG公司(Flensburger Fahrzeugbau Gesellschaft)可能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德国FFG公司的Genesis混合动力装甲车想象一下,一辆载有13名士兵的35吨重的装甲车可以像混合动力车一样悄悄地溜到你身边。德国媒体《Die Welt》的记者Gerhard Hegmann报道说,这项技术已经问世,车辆型号被称为“Genesis”(创世纪),这是一种可用纯电动系统行驶的混合动力八轮装甲车的原型车。FFG公司称,Genesis应该在大约两年后就可以部署。由于采用了电力驱动,因此它具有“静音模式”,其电力输出功率估计为1,368千瓦。在必要时,它的电池可以由Deutz公司的六缸柴油发动机进行充电。此外,它的驾驶员并不使用机械转向机构,而是通过电力连接进行转向,就像飞机的“线控驱动”系统那样。使用纯电力驱动的时候,它以40 km / h的速度能够行驶约150 km。而在使用柴油发动机-电力混合驱动时,它能够以60km/h的速度行驶600 km。而它的最高时速有望达到100km/h。Genesis装甲车由软件控制,该软件可单独控制八个车轮。据《Die Welt》报道,它的传感器系统还能够监视抓地力,最大扭矩在每个车轮上达到了15,622牛顿米。Genesis装甲车还可以充当其他电动车辆的充电站。Genesis装甲车的的多角形炮塔据《Die Welt》报道,Genesis装甲车的多角形外形不仅可以保护车辆免于遭受敌方火力,而且还可以使雷达信号保持较小的程度,从而有助于伪装自己。作为装甲运兵车,Genesis拥有双人的带触摸屏显示器的现代驾驶舱,还可以容纳十名步兵,还有一名士兵作为武器操作员可以操作由挪威Kongsberg公司制造的遥控炮塔和30毫米火炮。文章称,Genesis在各种任务场景中都可胜任,包括医疗救护。《Die Welt》报道说,虽然它不能浮渡,但它可以凭借电力驱动潜入四米深的水中,让敌方几乎无法发现。FFG公司将这款装甲车涂成了该公司拥有专利的蓝色以引起注意。Genesis是FFG公司在极度保密之下开发的。Genesis最初计划在今年6月的巴黎军备展览会Eurosatory上展出,但展会由于新冠疫情而被取消。美国德事隆系统公司的M5“锯齿”机器人战斗车辆(RCV)原形车类似的开发项目也已在美国启动。据美国Military.com网站报道,德事隆系统公司最近宣布,它将向美国陆军提供全电动版本的M5“锯齿”机器人战斗车辆(RCV)原型车,以便明年进行试验。美国陆军希望开发轻型,中型和重型的RCV,以使指挥官可以选择将无人驾驶车辆送入与敌方部队的战斗中。据Military.com报道,德事隆计划在年底前交付其10吨重的M5的四辆原型车。该原型车类似于由柴油和混合动力电动机驱动的轻型坦克。(作者:微胖 版权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沈括

博士员工离职率21.8%,任正非:华为这么大,英雄为何无用武之地

导读:这份文件中的数据显示,近公司博士类员工近5年累计平均离职率为21.8%,入职时间越长累计离职率越高,邮件中提到华为2014年入职的博士经过4年,只有57%留在公司。来源丨钛媒体、心声社区图片来源 / 图虫2月14日华为心声社区官网上发布了一份由任正非签发的华为内部邮件,反思华为为什么留不住博士类员工 。在邮件中,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在华为工作的博士员工的“存活”情况。邮件标题为“打造引领战略领先的”华为军团“,怎样才能避免”叶公好龙“?(之一)作为公司创新主体的2012实验室及研发体系的博士员工群体为什么流失”,署名是“公司人力资源秘书处”。这份文件中的数据显示,近公司博士类员工近5年累计平均离职率为21.8%,入职时间越长累计离职率越高,邮件中提到华为2014年入职的博士经过4年,只有57%留在公司。在华为工作的特招博士主要来自于三类人群: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成功项目研发实践经验的优秀博士;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的优秀博士。对于这些人才,华为在校招时将他们定位为华为未来各领域内的技术领军人物。但这些由华为精挑细选的顶尖人才的离职情况更令人担忧,“33%-42%的离职率也很难说我们对这类优秀人才苗子的管理处于较好的状态吧。”而邮件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人才土壤“肥力”流失的主要因素。邮件披露,在愿意接受访谈的82名离职博士员工中,有56人反映离职的主要原因还是岗位与个人技能不匹配、主管技术能力弱导致自身发挥受限、自身特有优势无法发挥等。尤其是入职2年内的博士员工,满怀激情而来,而在一次次学无所用的心灰意冷中离去。图片来源 / 图虫以下是这封内部邮件的主要内容:打造引领战略领先的“华为军团”,怎样才能避免“叶公好龙”?——作为公司创新主体的2012实验室及研发体系的博士员工群体为什么流失近期公司总裁办转发了《Google的秘密军团》一文,引发了网上热议,Google在发展初期为实现敢为人先、创新驱动、战略领先的溢价优势,在人才管理上实施了“杀鸡用牛刀”的策略,大量获取既能研究又能动手、既能创造又极富主动性的优秀博士,通过研究与开发一体化的过程,迅速地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了技术优势、竞争优势和商业优势。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就是公司5年来一直在谈的“精兵战略”的一种实例。需要澄清的是,本文在谈精兵战略时,并不意图矮化当前硕士、本科以及一切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对公司的积极贡献。只是聚焦我司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群体,见微知著,有利于我们更直接、深入地去分析该如何调整好人才策略与管理,让每个优秀人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与创造的主观性,并促进我们相关部门日常业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心声社区上的一个回帖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初始线索:“华为的土壤是否适合高精尖的博士的生存?其实每年公司都投入大量的专职人员在专职搞博士招聘,但是高精尖的博士入职进来的很少(待遇、口碑、岗位等因素),进来的博士留下来的也很少,留下来的博士是不是真正的有让其发挥的空间、岗位和机会?以我个人遇到的情况来看,我招的3个博士,进来一年后有两个离职了,一个就在研发干普通的开发和测试工作,很难形成独特优势。”为此,公司咨询委员会、人力资源秘书处和人力资源部人才管理部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联合独立调研,选取2012实验室2018年离职的82名博士员工、2012实验室和研发体系从事研究工作的104名在职博士员工、制造部11名在职博士员工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调研和数据分析,形成以下三份对比调研报告。本报告聚焦2012及研发体系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员工为什么离职。1、人才土壤“肥力”的持续流失,怎能沉淀出战略领先的基础数据分析显示公司博士类员工近5年累计平均离职率为21.8%,入职时间越长累计离职率越高,2014年入职的博士经过4年,只有57%留在公司(如下图表所示)。而其中更令人担忧的是特招博士的离职情况。特招博士主要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成功项目研发实践经验的优秀博士或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的优秀博士,在校招时定位为公司未来各领域内技术领军人物。但从下表数据看,33%-42%的离职率也很难说我们对这类优秀人才苗子的管理处于较好的状态吧。2、“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人才土壤“肥力”流失的主要因素在愿意接受访谈的82名离职博士员工中,有56人反映离职的主要原因还是岗位与个人技能不匹配、主管技术能力弱导致自身发挥受限、自身特有优势无法发挥等。尤其是入职2年内的博士员工,满怀激情而来,而在一次次学无所用的心灰意冷中离去(参见下图所示)。3、华为这么大,英雄为何没有用武之地?工作安排随意,“用非所学”,浪费的不仅是一个员工一段时间,更是一个已经完成长期积累的价值创造资源,让我们来听听离职博士员工的心声:“原先说是硬件岗位的,来了却安排做算法”;“我研究的专业方向是图像及深度学习,入职后从事偏硬件和落地的岗位”;“学图像的博士转去做知识图谱,完全要重头学起”;“研究方向是系统架构/硬件/嵌入式,入职后从事内存测试算法”;“我的方向是偏算法和基础研究的、进去之后做的工作偏维护和运维”;“研究方向信号处理,进来做网络传输方向的创新和攻关”;“激光雷达是我的核心专业,来华为太偏数字集成,当前岗位只用了我硕士学习的东西,当前岗位再做下去,相当于我几年博士都白读了”;“我是安全方向的,新部门和安全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之前是做芯片设计的,进去后安排我做后仿,媒体仿真,完全将自己当成白丁开始做”;“我想分到一个和学校研究相似的架构组继续做,结果分到了另外一种架构,不太熟,失去竞争优势”;“博士方向是做激光通信的,入职后一直做信道估计,太窄了学不到东西,离职后现在在做系统架构,现在做的东西范围更广,成长更快”;“岗位偏测试偏验证,可靠性的验证,偏研究的东西少,这个东西不太适合学历太高或比较专研的人”;“我是做机器学习的,来华为做数据库,没有用到专业能力”;“我是学IC设计的,入职后让我做测试而且是操作类测试”;“华为分的太细,部门墙,部门领域就是这块业务,非自己部门的不能去涉猎。博士想要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发挥,在华为挺受约束的,一直在找,2年也没找着” ;“事少人多,一件事好几拨人在做就会产生内耗(当前有5拨人在做同一件事),而且当前内耗很严重,不能为了招博士而招博士,不能因为不差钱就拼命扩招”转岗难,转岗难,人尽其才只是传说中的故事在访谈中离职博士员工也坦诚地说,其实他们还是非常希望能在公司内找到能学有所用、发挥一技之长的岗位的,但是内部转岗过程政策的不透明、种种的过程潜规则、部分主管人才的“私有化管理…”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走了之成了无奈之举。“2012内部是不能转的,据说有政策限制。但离职沟通时,HR又说没有这样的政策”,“部门主管明确和我说了,要么离职,要么留在这”;“在华为,申请转部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提就会留给领导的印象不好,后面会影响绩效”;“转部门很难,如果转不成,新的部门没去成,原部门就会进入资源池,风险太大,还不如离职了”; “入职不满1年,不符合内部人才市场的条件”,“我和领导提了,领导不想解决这个问题,说是技术负责人,不愿意放我走” “武大郎”的庙,无法提供“武二郎”的发挥空间 很多离职博士谈到当前随着技术种类的增多、技术变化的加快,部分主管自身技术能力的南郭化,不能很好的理解与指明技术发展的方向,严重束缚了团队与自身技术能力的发挥。 比如: “项目组空降了一个主管是做软件的,不懂算法,只是push进度,从赛马里找bug,跟踪是否符合规范,也把握不住重点,不懂业务,对我们的工作指导都是副作用”; “基层LM/PM能力参差不齐,没法对博士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包括技术方向的判断,但高层领导水平还是挺高的”; “内部导向风气不太喜欢,基本上领导说了一句话,大家一窝蜂的都说对,如果是用户导向或技术导向也行,但如果根据某个人的意志去行,我觉得不合适的。我离职的时候,私下交流,大家也都这样认为,部长的想法,基层PL,PM只会PUSH我们不计代价去执行,从下到上基本都这样”; “整个公司在软件模式,软件人才培养或未来方式上,水平不是很高,包括领导的水平,都比较落后,不管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和领导做朋友平时都挺好的,但在业务上技术上的水平一般,PL也有,包括4级部门主管在内也有,当前在A公司,感觉A公司在软件方面比华为高一大截”; “领导也不懂技术方向,感觉就是瞎指挥,他以前做的比较杂,从固网过来的,我们这开拓一些新方向新领域,他可能还是追求老一套的观念,技术上也不愿太多去了解,又要去指挥”; “因为要做岗位轮换,部分中层领导在技术方向判断上不是很专业,导致他们的施政方针上前后有不同,在项目的延续性和新项目的论证上,判断不专业,出现外行领导内容,对项目基本一拍脑袋,很多时候是无法实现的,为了所谓进度要求提出一个不切实际的要求,会加大项目难度,让下面疲于奔命”; “红蓝军变成彩虹军,很多团队在干同一件事,大部分人在做无效的事,资源浪费,外行领导内容,领导判断一件事不是基于技术或客户价值判断,而是看上级的脸色,我所在的部门至少有一半的博士处于精神离职的状态,有了机会肯定会走” …… 富有挑战的机会、结果导向的简单氛围、相对宽阔的发挥空间、活跃的学习环境、能将技术想法变成实际贡献,是博士员工能真正发挥作用的组织土壤 离职的博士员工不约而同地对当前与在华为时的工作环境进行了对比,提到了很多他们认为能真正发挥自身才干的组织氛围要求。 比如: “现在在A公司,各部门各自创业发展的氛围比较浓,有挑战也有空间,可以自己尽力发挥。而华为类似庞大精确的机器,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进去,大兵团,军队一般的纪律,将东西做出来。而当前公司虽然很大,但崇尚小兵团作战,在一个小团队内认为1个单兵能力强的可能顶的上3-4个能力不强的个体,可能每个组织都有各有优势吧!”; “在B公司做软件,工作比较有挑战,比较有前沿,软件比华为高一大截,包括预期收入和未来成长都比华为好一些”; “我在C公司,和现在差不多,以前在华为做平台,现在在交付线,和华为不一样,做虚头巴脑的事情比较少,领导所有的决策基于专家的技术判断。在华为没法接触到3级领导,但在这里,你交付的这个项目,交付的很有价值,你可以汇报到VP,甚至一级部门总裁,华为是3级部门要看2级部门领导的脸色,不是基于价值判断,不是看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 “当前在D公司,更偏向落地,不会像华为一样,好多团队在争抢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交给你,认为你能做好,配套好,把相关的人都做这个方向”; “在E公司,从事现在的工作和华为一样,最核心是更自由一些,如果你觉得有问题,大家讨论后知会相关人就可以改,改完后上线测试,整个运营效率会非常高,你会感觉一直在往前推动,没有将时间花费在无用的流程,文档,一堆问题单,一堆对齐会议上,一旦事情很高效你整个工作状态就会不一样”; “华为制度比较完整,什么事都按照流程来,调研1个月,立项3个月,选择技术路径3个月,开发3个月;给个人发挥的余地不是很大,每个人都是制度下的螺丝钉,制度非常好,做什么事都经过评审,但对个人也就限制了范围,B公司偏自由,给你发挥的空间也更大,刚好是两个极端”; “在F公司很明显的不同,学习氛围不一样,华为研究院是一个比较闲的地方,没有业务压力,没有Deadline,但在F公司,我同学也在做很偏工程的事,学习劲头很足,学习新知识的氛围很浓厚,我觉得现在公司比较有自己的性格和坚持,对技术讨论更活跃,不仅仅是着手于眼前的工作,工作是暂时的,他们会挤出时间来学习,比如偏工程,因为缺乏学术的专业知识,比如几十年前就有研究过,他们就会去学,因为我是博士,他们就会来找我,他们看了之后,就会组织讨论会分享会,看这个论文的感想,做些改进,但都是自发的,自己都会有一种紧迫感,自主自发,看别人在做什么,看相关研究在做什么,即便这个研究不是他们的KPI,在华为研究院这个氛围不浓厚,可能也是太忙了,本身可能也没时间,当一个项目投入是朝9晚9的时候,你根本不会有心思投入去做别的事情”; “华为的博士招聘有点盲目的,G公司和我讲的非常清楚,来做什么、待遇是什么?包括能报销什么,你来了就是这些钱,包括你做的事是什么,都很清楚。我在华为工作几年,感觉华为真的很有钱,都浪费了,招的人都不能干活,招这些人干嘛,没想清楚就招进来,我来G公司干的活比在华为2年都做的多,但我也并不感觉到累”; “在H公司,我的技术想法能快速实现到产品上。但在华为,比如中软是预研,做的东西看不到要多久才能落到产品。” 公司人力资源秘书处2019年2月图片来源 / 新华社附:Google的秘密军团很多人,从研究商业的学者到投资人,到政府科技工业部门的主管,都在探讨Google成功的奥秘。这里面的原因当然很多,在互联网上也有各种各样合理的见解,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按照《纽约时报》2004年的讲法就是,它有一个神秘军团——由博士组成的军团。《纽约时报》注意到,2004年有3万多员工的微软的创新居然比不过不到两千人的Google。《纽约时报》认为微软的差距在于它的开发模式没有Google的效率高。当时微软3万多员工中专职从事研究的有700多名研究员,基本上都是博士,遗憾的是这700多人的研究和微软的开发相脱节。Google则是研究和开发不分家,Google基本上没有研究部门,所有开发人员遇到实际问题需要研究时,因为没有可以指望的研究做后盾,只好自己做研究(实际上Google有一个很小的研究部门,但是所有的研究员都在第一线搞开发)。这样,Google几乎每个工程师不仅要会写程序做具体的事,还必须会做研究。这样对于每一个工程师的要求就特别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地招动手能力强的博士。这样,Google就成了全球单位办公面积博士最集中的地方。Google不仅喜欢招博士(和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但尚未毕业的博士生),而且特别偏爱名牌大学和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多工作过几年的求职者非常困惑,为什么Google还问他们要成绩单。而确确实实有不少不错的候选人因为平均分不够被Google刷掉。Google认为成绩单能说明两点,首先一个人如果能在大学里一直学得很好,说明他(她)有责任心,因为他把自己主要的事情做好了;第二,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总体来讲更聪明。当然,一个人过去的成绩不代表今后的成功。也许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微软招收博士的比例比Google少得多。微软的人力资源主管克里斯滕·罗比(Kristen Roby)对《纽约时报》记者承认了这一点,他同时解释道:“我们更看重一个人的潜力。”但是,潜力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更不是用几道智力竞赛题就能衡量的。因此,Google非常看重一个毕业生是否在各方面准备好了。它不仅要求求职的学生在学业上准备好,而且有管理自己的自觉性。在Google看来,一个理想的员工是你交代给他一件事,不用操心,他就给你完成了。更理想的员工是你都不用交代他任何事,他每个季度自动给你完成很多有益的工作。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拉吉夫·莫托瓦尼(Rajeev Motwani)是很多Google工程师的老师,他是Google人才战略的支持者。他解释Google的人才战略时说,好的博士不仅有创造力,而且有最高的自觉性。硕士同样地聪明,但是主动性要差一些。硕士能把你领到别人到过的地方,而博士可以把你带到以前无人去过的地方。Google对一些很聪明但是稍有欠缺(尤其是在主动性方面有欠缺)的学生建议在学校里再历练一段时间,等“准备好了”再来试试,很多人就是这样第二次来Google求职时被录用的。国内一些大学羡慕香港科技大学的师资队伍——它有很多美国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但是Google即使在只有两千人时,它的研发团队也至少拥有几十倍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师资力量。我刚到Google时非常惊讶这么一个小公司能够聚集那么多美国顶尖计算机系的博士毕业生。要找到并留住大量又肯动脑又肯动手的博士是很不容易的。因此,Google尽可能给大家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就是为了吸引并留住这些聪明人。世界一流的博士是招进来了,很多读者可能会问:Google是否有这么多“高水平的”事情要他们做?这其实是所有公司不愿意大量招收博士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件事一个本科生能够胜任,就不需要让一个硕士生去做,因为这是一种无谓的浪费。Google是一家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公司,它认为,杀鸡一定要用牛刀。一个本科生能完成的事,如果我能找到一个硕士生来做,那么一定比同类公司做得好!在Google里面实际上是贯彻一种“瑞士制造”的指导思想,Google把这称为“Google的品质”。很多人讲“日本制造”是品质的象征,它的汽车就是比美国车的毛病少很多。比日本制造品质更好的是“德国制造”。我自己深有体会,以前到商店里买一些电钻头、电锯条等消耗性小工具,日本制造的比美国公司在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要好很多。以钻头为例,钻一个孔不仅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而且寿命长一倍以上。后来发现德国的钻头比日本的还好,最后我发现瑞士的钻头最好用。虽然瑞士的钻头比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要贵一倍,但是,工作效率要高十倍,寿命要长十倍,实在是一项合算的投资。这样我才懂得为什么最好的牙医设备全是瑞士制造的。我此后花时间研究了一下“瑞士制造”,发现虽然瑞士这个小国的产品不多,但是只要它做,就是精品。手表和瑞士军刀就不用说了,就连我们日常用的双肩背的书包(强调功能性的,不是时尚的),以及旅行箱,最好的都是瑞士制造。瑞士制造的成本可能只比其他国家贵一倍,但是销售价格可以贵十倍、百倍。一块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的手表可是日本精工表价格的三四百倍、东南亚制造的手表价格的上万倍(在真正有身份的富豪看来,百达翡丽的手表和劳力士相比,就如同贵族和土财主)。做同样的东西,即使功能相同,做得好不好,价值可以有天壤之别。Google在规模还很小时,就在打造瑞士制造那样的品质。Google在工程上,严格要求每一个细节,比如,一段代码如果多了一个空格或一行超过80个字符,都不允许提交。而一个程序里的变量名起得不好,就更不能通过评审了。学过编程的人都知道这些小问题是不影响程序运行的。Google这么要求大家,一方面是为了让枯燥的程序易于读懂,更重要的是从点点滴滴培养大家的质量意识。在算法的优化上要求就更严格了。在这种要求下开发出来的软件,才会像百达翡丽手表那样值钱。比如,若在算法上能节省1%的时间,Google也会要求去实现的,因为这样意味着可以节省1%的服务器,一年或许就能省下几十万美元甚至更多。要保证品质,最好的办法就是“杀鸡用牛刀”。Google虽然要为这些“超合格”的员工多付一些工资,但是却因此打造了“瑞士制造”的品质,在商业竞争中占了很大的优势。有时,Google的这种“浪费”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我到Google时,我们的前台接待员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她果然体现出超出所有接待员的能力,她不仅仅是接接电话,让来访者登个记,而且还把公司所有外事接待(包括接待克林顿)、办公用品采购及小宗邮件发货安排得井井有条。Google也许付给她的工资超出一般前台的一倍,但是她却完成了四五个人的工作。也许是尝到了“杀鸡用牛刀”的甜头,Google不仅工程师偏向于用博士,连产品经理也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很多名牌大学的MBA到Google面试产品经理不成,搞不清楚这些职位都被哪些大学的MBA抢走了。后来他们发现,Google更喜欢找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博士而不是名牌商学院的MBA来当产品经理。Google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让一个工科博士来做产品经理很容易和工程师沟通;其次,Google非常相信工程师们的创造力,也相信这些工程出身的产品经理有着同样的创造力。要找到并留住大量又肯动脑又肯动手的博士,并且让大家安于从事看似普通的事并不容易,这是Google尽量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福利和自由的工作时间的结果。迄今为止,Google在招人和用人上都非常成功。但是也带来一些隐患,主要反映在并不是所有能人来到Google后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为了满足这么多聪明人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这一承诺,搞出了很多意义不大的小项目。很多媒体和投资人对Google的这种问题提出了善意的批评,担心Google重蹈当年苹果的覆辙。但是要兼顾调动员工积极性、鼓励创造性并集中精力在核心业务和重大项目上,对任何公司来讲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稿者

回调了,追涨杀跌不可取!A股最全投资宝典,30位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把脉2021

来源:新财富2021年,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投资应该选择哪些方向,市场又会是何走向?疫情后的修复中,中国和世界经济会如何演绎?产业逻辑会如何影响资金走势?新财富特别邀请了第十八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获奖的第一名团队首席分析师以及最佳产业研究团队,对新一年度的投资策略进行展望,希望他们的意见有助增厚您2021年的收益。来源:新财富(ID:newfortune)前言建立30周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在“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增强投资者获得感”的方向指引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已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生态,尤其是过去两年,伴随资本市场注册制、对外开放等举措的持续推进,房地产价格增长的放缓,各类投资者加速配置金融资产,A股蓝筹、成长、价值股轮番起舞,中国权益投资的大时代正在开启。截至2020年12月28日,上证指数年线上涨11.4%,年内最大涨幅31%;创业板年线上涨58%。个股分化趋势极其明显,有269只股票涨幅超过100%,518只股票涨幅超过60%,918只股票涨幅超过30%。然而同时,A股也有超过66%的个股跑输大盘,54%的股票为零涨幅,其中1790只股票价格负增长,占比达43%。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8日,全市场涨幅超过50%的公司有72家,占比仅2%,涨幅超过10%有494家,占比13%。全市场下跌的公司有2759家,占比75%。这是一个财富管理的大时代,也是一个专业能力致胜的时代。高度分化的行情强化了市场对专业投研能力的需求。作为机构投资者的智囊,全市场的证券分析师们在2020年用超20万份的研报为机构投资提供了从宏观、策略、个股深度到产业变迁的投资指南。有专业投研加持,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普遍获利颇丰。截至2020年12月28日,年内基金最高涨幅达164%,69只基金涨幅超过100%,其中,权益基金更是唱了主角,其整体平均收益率超过32%,排名前十的权益基金回报率均超120%,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超过34%,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超过45%、39%。2021年,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那么,投资应该选择哪些方向,市场又会是何走向?疫情后的修复中,中国和世界经济会如何演绎?产业逻辑会如何影响资金走势?新财富特别邀请了第十八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获奖的第一名团队首席分析师以及最佳产业研究团队,对新一年度的投资策略进行展望,希望他们的意见有助增厚您2021年的收益。01、总量研究宏观经济丨广发证券研究小组 郭磊、张静静、周君芝、盛旭、贺骁束、吴棋滢郭磊/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在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担任金融学硕士校外导师。曾在方正证券、申银万国、浙商证券担任宏观分析师。现任广发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10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2014年新财富宏观经济第三名(团队成员),2017-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通缩交易与复苏交易:两种不同的资产定价特征》、《宏观视角下当前像历史上哪个阶段》、《分化中的修复:宏观经济2020年中期展望》、《产业链较全的韧性:出口东边不亮西边亮》、《财政政策力度将深度影响后续大类资产风格》研究领域评述: 2021顺风、逆流基建与棚改、产能周期、地产、出口、汽车、消费电子、服务业等七个因素,是带动中国本轮经济增长的“七种武器”。预计基建与地产2021年将有所减速。基建由广义财政和专项债决定,估计2021年专项债规模不及2020年。2020年5月到12月的基建增速估计在7%左右,2021年这一增速或减至4%-5%。地产销售已连续第四年保持零增长左右,2021年判断依然为这一增速。但2020年下半年的销售反弹过于集中,预计2021年将有所放缓。判断中游产能周期、服务业和出口在2021年是加速的。市场对于前两者看法分歧不大,争议的焦点在出口。从经验和规律来看,中国的出口同步于全球,特别是美国的进口,这体现了全球贸易分工和专业化的过程。美国的进口与美国制造业库存高度相关。目前,美国进口已经开始从底部回升,但是制造业库存还在底部,这就给中国2021年的出口留下了很大空间。市场对于出口的争议在于份额,即担心2021年海外供给恢复,导致份额又被抢回。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向思考。首先,2020年二季度是影响份额高峰期,这一影响在第三季度已经开始下行,比如防疫用品、电子产品,但实际中国三季度出口继续上升,这证明主要决定权已经不在份额,而是全球贸易的复苏。其次,这一轮导致中国出口份额上升的产品可分为四种类型:防疫用品、宅经济、比较优势产品、短期转移产品。其中前两块并不存在抢份额情况,而是需求突然增加,中国供给正好与之匹配。中国比较优势产品集中在电气机械、专用设备和电子产业链,这三个领域的制造能力过去几年提升最快。这次疫情的外部冲击导致市场份额快速向头部企业集中,相当于供给侧的效应,这部分转出弹性不会太大。短期转移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和初级工业制成品等,这一部分未来会有转出效应。但单独这一部分对2021年出口的拖累不会太大,出口本质上还是由总量决定的。汽车和消费电子出口预计大致持平。消费电子在2020年三、四季度已经历了两轮减速,对应线上经济带来的部分增量已经差不多释放完毕,现在回归正常增速了。疫情之后的经济可以划分为三轮脉冲:第一轮,外需企稳,必需消费品回升;第二轮,出口进一步回升,基建地产、可选消费向上;第三轮,服务业修复斜率上升,全球贸易共振、制造业补库存。目前第三轮脉冲尚未出现。2021年一季度经济不会是实际增长的顶部,如果不考虑基数的影响,这一轮脉冲至少持续至二季度。偏乐观的经济预期之下,2021年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无论是房地产、地方融资还是影子银行,可能都会存在一个政策收敛的过程。2021年的货币供应增速比2020年低,再加上金融政策偏收敛,货币环境将弱于2020年,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代已经过去。大类资产方面,债券有两个定价坐标:一是名义GDP,我们可以把它的影子指标PPI当作一个坐标,按照市场的预期,PPI要到2021年中见顶,即5-6月,那么利率的顶部很有可能出在PPI顶部之前,最迟是同步;疫苗是第二个坐标,疫苗落地之前,市场的乐观和悲观情绪不可能达成一致预期,利率顶部不可能出现。所以,我们可以大致预判,疫苗落地之后、PPI见顶之前,可能会形成利率的顶部区域。股票方面,我们可以把经济划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前期、衰退后期、复苏前期、复苏后期,其中,衰退后期和复苏前期历来是股票市场最好的两个阶段。过去3年股市走势可划分为三种类型。2018年的经济是逐渐往下的;由于去杠杆的存在,货币环境也在往下走,这可称为“逆风、逆流”,对应着股市环境不太好。2019年经济在继续往下走,特别是中小企业在2019年的融资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同时政策趋于宽松,这可称为“逆风、顺流”,是市场最喜欢的组合。2020年经济基本上是在逐月往上,但是由于起点太低,政策基本上保持全年宽松,上半年偏重货币政策,下半年偏重财政政策,这叫做“顺风、顺流”。这个组合有利于权益定价。2020年股票市场是非常典型的符合美林时钟的结构,上半场估值扩张,下半场几乎没有估值的再扩张。2021年跟这三种情况都不一样,经济会继续往上走,政策会开始收敛,是典型的第四种组合:“顺风、逆流”。在这一环境下,首先不会像2018年一样进入典型的熊市,也不会像2019-2020年那样,顺流的情况下估值可以继续扩张。2021年市场可能需要更多关注短期确定性。从宏观的角度,建议关注三个短期确定性逻辑:一是再通胀周期下价格弹性的继续修复;二是疫苗落地后海外对中国制造第二阶段的需求;三是制造业增加设备投资和补产能。策略研究丨海通证券研究小组 荀玉根、李影等荀玉根/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博士,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2017年新财富最佳港股策略分析师第三名,2013、2014年新财富策略研究第三名,2015年第二名,2016-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策略看好券商的逻辑》、《牛市扩散——2020年中期A股投资策略》、《曙光微现》、《本轮科技周期到哪步了?》、《大浪潮:居民从购房到配股》研究领域评述: “股”舞人心的一年产业结构升级和融资结构转变的大背景下,中国股权投融资时代已经徐徐展开,借鉴1980年代前后美股的经验,A股未来有望迎来长牛。股权投资大时代的市场将有三大特征。第一是赛道化,借鉴美国历史经验,经济转型期的优质赛道长期集中在消费+科技领域。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初期,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消费占GDP比重、人均GDP、各行业增加值对比看,我国消费和科技还有很大成长空间。第二是龙头化,2019年1月4日这轮牛市以来龙头公司的表现优于全行业,是因为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公司市场份额提升,业绩更好。对比美国,我国行业集中度不够高,未来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有望增强龙头溢价。第三是机构化。注册制大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择股难度上升,机构投资者优势凸显。我国正类似当年的美国,也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期,未来A股也有望迎来长期股权时代。但长牛和小牛熊并不矛盾,A股目前机构投资者占比低,长牛更可能由一系列小牛熊构成,即市场将锯齿形上移。我们将一轮牛市按驱动力分成三个阶段,2019年市场处在由流动性驱动的牛市孕育期,2020年是基本面和资金面双轮驱动的牛市爆发期,2021年市场将进入由基本面和情绪面驱动的牛市泡沫期。预计2021年全部A股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为15%,市场情绪将从目前的60度进一步上移,2021年股市将是“股”舞人心的一年。整体看,2021年宏观流动性将不及2020年宽松,但微观流动性依旧充裕。2020年前三个季度资金净流入已接近1.3万亿元,预计全年为1.5万亿元。2021年居民资产配置将进一步转向权益市场,全年资金净流入将为2万亿元以上。回顾2020年市场走势,本轮牛市是转型升级牛,科技和消费是中期主线,牛市在主线上涨过程中也要注意其他行业轮涨:2020年上半年,创业板指领涨源于基本面,消费和科技类行业亦如此;7月份以来周期行业领涨得益于基本面数据开始改善;四季度后周期正在发力,春季行情重视低估滞涨的大金融。展望2021年,第一梯队为科技类企业,其2021年利润将加速增长,这源于政策红利、技术红利,往后看,计算机、传媒、新能源等产业链发展空间巨大。此外还需重视券商,短期看牛市三浪成交量放大将推高券商业绩,中期看金融市场改革最终将提高券商ROE。第二梯队为内需。“十四五”规划再次强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展望2021年,大众消费有望崛起,预计乳制品、餐饮、超市等需求或将大增;随着收入水平提升,预计专科医院、高端医疗器械、医疗美容、养生保健等医疗服务领域需求也有望提升。另外,我们认为港股基本面向好,且估值较便宜,有望迎来补涨,A/H价差将趋于收敛。2021年的风险点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宏观政策首次转向带来阶段性回撤;二是盈利顶和情绪顶导致牛市结束。固定收益研究丨华泰证券研究小组 张继强、程晨、芦哲、张亮、赵天彤、肖乐鸣等张继强/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定收益研究首席分析师,2004-2018年曾任职于中金公司。2006年新财富债券研究第三名(团队成员),2007年第一名(团队成员),2008、2012年固定收益研究第二名(团队成员),2010、2011年第一名(团队成员),2013年第三名,2014年第五名,2015、2016年第二名,2017、2019、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滞胀表象,枕戈待旦》、《“疫”发动全身》《渐进修复定方向,内生不足定空间》、《“双循环”与经济发展模式升级》、《详解直达实体的新货政工具》、《解密转债的条款博弈》研究领域评述: 提防融资条件弱化下的债务风险2021年面临四大主题:①疫苗出现与后疫时代,中国靠体制优势战胜疫情,长期看疫苗是增强全球经济渐次修复的最好的方式;②美国新政治周期开启,拜登面临的是分裂的民意和国会,内政为主,对外可预期性增强;③中国十四五规划首年,双循环与新发展格局下,关注科技与金融适配性,事关安全的军工、产业链、新能源、农业等板块;④经济渐进与政策缓退。基本面方面,经济继续修复还是宏观底色,决定债市趋势性行情还需要时间。修复将沿着物理和政策距离展开,动力来源于欧美补库存带动的外需,社交经济恢复下的消费,还有制造业投资。经济增速预计2020年超过9%,CPI和PPI都在2%附近,相比同比数据,更应该关注季调环比和失业率等绝对指标。四大政策方面,监管政策关注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房地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和“三道红线”。财政政策退坡,预计赤字率回归3%,利率债供求状况改善。货币政策保持“不缺不溢”,退坡重心是信贷政策,加息和准备金率调整概率都不大,人民币中短期偏强。市场方面,股市面临盈利改善与宏观流动性弱化双重影响,弱化β,掘金全球修复下的顺周期、中游制造、民族消费品牌、新能源、军工、保险、信息化板块机会。债市在逆风中期待小拐点,提防融资条件弱化下的债务风险。金融工程丨国盛证券研究小组 刘富兵、叶尔乐、林志朋、段伟良刘富兵/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工程博士,国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从业经验13年,2008-2017曾分别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国金证券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新财富金融工程第三名(团队成员),2013年第三名,2014-2017、2019、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量化分析报告—优选行业的底仓配置策略分析》、《量化专题报告——多因子系列之七:对成长的分解及多维度寻找成长因子》、《量化专题报告——多因子系列之十二:无形资产估值因子》、《量化专题报告——多因子系列之九:海外市场市值和价值因子演化研究》、《量化专题报告——多因子系列之十:行业内选股初探》研究领域评述: 2021年宏观对经济前高后低, 市场很可能先扬后抑我们将权益资产未来的预期回报率分为股息率、盈利增长率和估值的变化率,测算出2021年沪深300全年的预期收益为1.8%, H股、上证50的预期收益分别为17%、8%。结合我们宏观对经济前高后低的预判,2021年市场很有可能走出先扬后抑的行情。目前价值风格的离散度较高、拥挤度较低,再加上经济复苏与利率上行的正向影响,我们认为价值复苏的行情仍将延续,而成长风格正好相反。无论是从库存周期还是技术的角度,周期类股票的上涨都没有走完,起码能延续到2021年二季度。券商与保险无论从估值还是盈利上都值得配置。消费板块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未来主要关注盈利的变化,警惕盈利拐头。TMT板块从技术走势上看有形成下行趋势的苗头,历史上一波TMT的行情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时间都不短,一般都超过2年。港股及海外市场研究丨兴业证券研究小组 张忆东、李彦霖、宋健、洪嘉骏、余小丽、韩亦佳、张博、李伟等张忆东/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兴证国际副行政总裁。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学士、硕士;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EMBA。近20年证券从业经验,其中2002-2006年在台湾宝来证券负责A股和港股宏观策略;2006年至今在兴业证券负责A股、港股策略和资产配置。2017、2019、2020年新财富策略研究第三名(团队成员),2018年第四名(团队成员),2010、2015年第四名,2012年第三名,2011、2013、2014年第一名,2017、2018年最佳港股策略分析师第一名,2019、2020年港股及海外市场研究第一名。2020年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20年度代表作:《全球资产荒与中国核心资产牛市新主角——(A+H)2020年投资策略》、《黄金的配置良机归来,这是一个长逻辑》、《赢在未来——2020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风格再平衡》、《周期核心资产的价值重估》研究领域评述: 做多中国,港股牛市,A股不是熊市首先,全球经济复苏,全球股市投资风格是盈利驱动。欧美经济步入主动补库存周期,二、三季度或有通胀预期骤升风险。中国经济亮点是十四五规划及需求侧改革。其次,资金面海外仍宽松,弱美元趋势将延续;中国信用环境偏紧,化解存量风险短期引发震荡,长期有利于社会财富配置中国权益资产。第三,海外资金配置中国股票的风险偏好提升。行情展望:2021年港股是价值重估与创新成长双轮驱动的指数牛市。A股不是熊市,结构牛聚焦性价比。风险点:城投债违约,或带来股市“黄金坑”。投资机会:金融、有色、能源等传统核心资产价值重估;新能源车、军工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长期看好,但需警惕明年类似2005年“五朵金花”行情的大调整和分化;互联网、医药、消费下半年机会更大。02、金融产业研究银行丨浙商证券 邱冠华邱冠华/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会计)硕士。2020年加入浙商证券研究所任所长,曾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银行首席研究员。2017年新财富金融工程第一名(团队成员),2010年银行业第三名(团队成员),2011年第二名(团队成员),2012-2018、2020年第一名。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20年度代表作:《绝对收益窗口打开:补涨·分化》、《银行利润去哪了?》、《韬光养晦,以退为进——银行业投资策略报告》、《拨云见日,大有可为——兴业银行深度报告》、《大浪淘沙——2020年银行投资策略暨一季度综述》研究领域评述: 优质银行值得与之做时间的朋友一、行业:拐点向上,逐季修复。预计2020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0%,对应第四季度单季增速近40%。展望2021年,货币不松不紧,对银行更加有利。上市银行基本面将逐季改善,预计2021年净利润全年增速8%。二、板块:骑驴找马,驴会变马。银行基本面改善刚刚开始,估值水分刚刚挤干,强化反垄断监管有序拉开,银行股有望迎来重大级别修复行情。2021年预期收益率下行背景下,慢就是快、稳就是好,最佳策略骑驴找马,银行是首选,驴或变马。三、个股:买银行LV,出厂价LV。未来十年的银行业类似过去十年的水泥行业,大浪淘沙,K型分化——有的向上一提、有的往下一捺。未来2.0倍PB的银行和0.2倍PB的银行并存,涨2-3倍的银行和跌20%-30%的银行并存。好比女人拎包的价格,LV比普通品牌功能和质地最多好一倍,价格却高出N倍。重视银行估值分化LV现象,要买银行股中的LV,尤其是出厂价LV。重点推荐禀赋优良、战略得当、战术得法的银行,商行+投行、科技零售代表着银行转型的方向,优质银行值得与之做时间的朋友。非银行金融丨海通证券研究小组 孙婷、何婷、李芳洲等孙婷/12年证券研究经验,2008-2014年曾就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现任海通证券董事总经理,非银行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2015年新财富非银行金融第二名,2017-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专题研究》、《健康中国序幕拉开,保险行业大有可为——健康产业专题报告》、《低利率时代,保险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保险行业系列专题一》、《证券行业全面开放,鲶鱼效应或将显现——金融业对外开放系列报告之一》 、《佣金战下的“危”与“机”——证券行业系列专题一》研究领域评述: 保险估值提升空间大,券商杠杆提高有望带动ROE持续向上保险行业,长端利率上行+保费复苏,资产端/负债端均趋势改善,估值提升空间大。1)经济复苏持续超预期,通胀预期抬头,预计2021年上半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3.5%或以上,固收类投资收益率有望持续提升。2)开门红表现良好,预计将带动代理人增员和保障型产品销售,NBV有望实现两位数正增长。3)估值仍处低位,个股推荐负债端表现相对较好的平安、太保、新华等。券商行业,政策端看好全面注册制推进和T+0试点,证券行业长期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和直接融资占比提升。杠杆提高有望持续带动ROE向上,估值仍有提升空间。个股推荐:东方财富、国金证券、招商证券等。房地产丨广发证券研究小组 乐加栋、郭镇等乐加栋/首席分析师,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11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2012年新财富房地产行业第二名(团队成员),2014、2015年第三名,2016年第二名,2017-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竣工专题研究:挖掘行业及企业数据判断未来地产竣工节奏》、《中国海外发展:笃行四十载,匠心铸未来》、《金地集团:勠力同心,携手共进》、《2020年中期策略:行业动能充足,巅峰仍在远方》、《万科A/万科企业:做时间的朋友,底线思维测算长期价值》研究领域评述: 融资新政促供给侧改革,具备管理红利的公司迎来机遇2020年面临棚改退出及疫情冲击,“房住不炒”定调不变,在适当的政策调整及货币支撑的情况下,需求表现迅速复苏,体现出行业长期韧性。当前板块投资具备两个有利因素:一是汇率带动核心资产重估。地产是低估值、高稳定性、高股息率的优质资产,估值修复可期。二是行业土地质量改善。根据我们的测算,考虑配建后的40城拿地毛利率2020年上升至25.1%,较2019年上升1.8pct,利润率改善将体现在业绩层面,行业具备系统性纠偏机会。对企业而言,融资新政促进供给侧改革,资源再分配,2020年9月后不同分级的企业已经出现分化,对具备管理红利的公司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03、消费产业研究家电丨长江证券研究小组 管泉森、徐春、孙珊、贺本东等管泉森/家电行业首席分析师;7年家电行业研究经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硕士。2016-2018年新财富家电第一名(团队成员),2019、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二十五载磨一剑,霜刃待开新天下》、《沉潜而跃,砺行致远》、《空调行业价格竞争何时鸣金收兵?》、《如何看小家电走出分化行情及后续投资价值?》、《鉴往知来,向确定性要溢价》研究领域评述: 疫情促家电从“制造出海”向“品牌出海”跨越2021年的家电产业可以用“拾级而上”四个字来形容:一方面,就国内市场而言,随着渠道裂变引发的空调价格战、数字化推动的商业模式优化以及触达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重构步入尾声,我们认为大家电已经迎来了量、价及公司治理的拐点,在新一轮格局、商业模式及公司治理红利的助推下,2021年有望正式迈入上行通道;与此同时,根植于新人群、新渠道以及新品类的新消费趋势也进一步强化,新兴小家电景气仍将延续;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来看,疫情使得我国家电产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订单转移或只是开始,数字经济及疫情导致的海外市场竞争模式变化更值得关注,立于产业趋势之巅的中国家电有望在2021年乘势进击,逐步实现从“制造出海”向“品牌出海”的跨越。食品饮料丨广发证券研究小组 王永锋、王文丹、刘景瑜等王永锋/首席分析师,硕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12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2015年新财富食品饮料第五名,2016、2017年第三名,2019年第二名,2018、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受益流动性宽松和风险偏好改善,食品板块估值将继续提升》、《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奢侈品品牌,未来估值中枢应在30-40倍》、《茅台带动“酱香热潮”,赤水河畔“百舸争流”》、《餐饮连锁化推动餐饮供应链变革,未来有望产生多家百亿收入企业》、《复盘前三轮白酒牛市,第四轮白酒牛市将受消费升级驱动》研究领域评述:白酒延续第四轮牛市,消费龙头有望演绎长期牛市一、消费龙头有望演绎长期牛市。近50年美国消费占GDP比重从59%提升至68%,近10年中国消费占GDP比重从36%提升至39%,并有望持续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优质企业稀缺性持续加强。短期我们预计2021年原材料上涨压力较大,有望拉动食品饮料提价。二、第四轮白酒牛市延续。1、高端酒格局最优,在疫情下茅台、五粮液和国窖2020年仍实现双位数增长。2、部分改革驱动的酒企如洋河、酒鬼酒、口子窖和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顺鑫基本面将有较大改善。3、次高端建议重点关注酱香新股郎酒和国台,以及汾酒、古井、今世缘。三、食品继续看好竞争优势加强的龙头。1、调味品原材料上涨压力有望推动新一轮涨价潮。2、餐饮供应链是未来5年高成长赛道,颐海、天味、安井等有望受益。3、乳制品21年双寡头竞争有望趋缓。4、啤酒2021年成本压力提升将推动企业提价。5、包装水CR3有望持续提升。医药生物丨兴业证券研究小组 孙媛媛、徐佳熹、黄翰漾等徐佳熹/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院副院长,大健康与消费研究中心总经理,医药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遗传学博士,2011年加入兴业证券,兼任深创投医药行业首席专家,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2013年新财富医药生物第五名(团队成员),2014年第一名(团队成员),2015年第三名,2016-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创新加速,变革时代-2018年国内创新药发展回顾与展望》、《规则趋于重构,龙头即将腾飞——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政策专题研究》、《拥抱医药领域“核心资产”——外资流入对中国医药股的影响》、《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医药生物行业2020年年度投资策略报告》、《追本溯源,蓝海淘金——医疗器械注册定价、招采支付全流程梳理深度报告》研究领域评述:2021年医药个股结构分化策略上,2021年医药行业会呈现个股分化的结构性行情,上半年建议配置长期逻辑向好,2020年上半年低基数的品种,下半年经济新常态下医药板块整体的关注度会进一步提升。战略上建议配置三个大方向。创新药+CRO:建议关注“产业化”、“差异化”、“国际化”三个关键词,业绩良好的大龙头以及具有突出临床数据/重磅国际合作的企业会有良好的表现,仿制药中的高壁垒领域(特殊制剂、精麻毒放)也会受到关注。医疗器械:考虑非集采领域的结构性机会(渗透率低的高值耗材、IVD、设备类企业),关注大龙头+非集采细分龙头,国产市占率低领域的新兴企业尤其值得关注。消费升级:上市的医疗服务龙头企业和连锁药店依旧会受到很高关注,估值合理的医药消费品有望获得稳健收益。批零和社会服务业丨天风证券研究小组 刘章明、马松、孙海洋等刘章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商贸零售行业首席分析师,曾任职于申万宏源证券、安信证券。2014年新财富批发和零售贸易第四名,2015第三名,2016、2017年第二名,2019、2020年批零和社会服务业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中公教育:为何我们看好中公教育,价值再解析》、《天下秀:汇天下新媒体一身,领千亿产业链独秀》、《盐津铺子:“店中岛”推动渠道创新,烘焙、辣条驱动成长》、《华致酒行:白酒经销商领头人,打开多元布局空间》、《免税渠道引领消费回流,国有商业系统或受益于免税政策开放》研究领域评述: 直播带货和社区团购不能有效提升品牌力信息获取方式从点击到搜索到关注,流量从中心化平台向去中心化迈进,并且在线上、线下同步展现,线上体现为红人新经济蓬勃发展。线上,以天下秀为代表的红人经济新基建链接品牌方与百万级红人背后的私域流量,构建营销、电商等多种商业模式;线下,体现为社区团购如火如荼,中心化平台撬动团长背后私域流量反补公域流量,构建“预售+次日达+自提”消费场景,线下流量重构。去中心化的商业本质是基于关注关系的粉丝经济的效率提升,实现商品流通和品牌传播的价值链再分布。新锐品牌的快速崛起受益于流量去中心化和仓储、物流、快递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品牌与消费者、产品与消费者的链路缩短,效率提升。转化品牌动能为势能的关键在于产品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柔性供应链匹配订单分散化需求。直播带货和社区团购提升了供应链效率,但并不能有效提升品牌力,品牌力提升的市场化需求催生了高速增长的内容服务商市场。专注品牌与消费者链接的内容服务商实现了品牌、平台、内容矩阵式流量运营的聚合效应。农林牧渔丨长江证券研究小组 陈佳、余昌、顾熀乾、姚雪梅、李秋燕等陈佳/长江证券研究所总经理助理,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资学硕士,从事证券研究行业9年。2016年新财富农林牧渔第三名,2017-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长江消费比较研究系列之六:牧原股份VS史密斯菲尔德》、《跳出传统周期看牧原:向牧原股份学习系列报告之十》、《生猪养殖行业专题报告三十三:中国养猪业正发生两大积极变化》、《向牧原股份学习系列报告之七:从优秀走向卓越》、《大消费联合系列报告:不可忽视的刚需消费》研究领域评述: 农业板块投资机会聚焦于景气与成长景气度方面,生猪养殖行业虽然由于产能有所恢复,但供需仍存在缺口,预计猪价将处于高位,优质养殖企业依靠出栏大幅增长和成本优势预计仍将保持业绩增长,优质养殖企业的高成长性值得重视。后周期的饲料和动保行业受益生猪产能恢复,预计景气度也有望持续上行,管理团队优秀的饲料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或持续提升,2021年需重点关注竞争格局较好的市场化猪用疫苗。并且行业存栏恢复主要集中在规模企业,因此深度绑定大型养殖企业的优质动保龙头有望直接受益。此外,宠物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看好国产宠物品牌崛起。轻工和纺织服装丨申万宏源证券研究小组 周海晨、王立平、屠亦婷、丁智艳等周海晨/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学硕士,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EMBA。现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历任研究所轻工家电小组主管,制造业、海外研究部总监,副总经理等职。“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金融人才”,“轻工业政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金融局金融形势专家咨询会成员。2014年新财富家电行业第五名,2017军工行业第四名(团队成员),2018年第三名,2020年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第五名(团队成员),2008年造纸印刷第三名,2009年第二名,2010-2013年第一名,2014年轻工造纸第二名,2015-2018年第一名,2019、2020年轻工和纺织服装第一名,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20新财富钻石分析师。2020年度代表作:《海鸥住工深度—整装卫浴迎拐点,贡献多倍成长空间》、《造纸行业深度—APP拟收购博汇集团,浆纸行业竞争格局有望进一步改善》、《2020年轻工造纸行业投资策略—关注竞争格局,把握景气向上》、《金属包装深度报告—从百倍牛股波尔,看国内金属包装发展前景-竞争格局优化,议价权提升,驱动戴维斯双击》、《2019年下半年造纸行业投资策略——文化纸盈利逐季改善,龙头估值待修复》研究领域评述: 化妆品板块首选优质赛道龙头公司家居板块,竣工后周期将驱动成品和整屋家居消费。成品家居方面,软体家居龙头规模效应显现,赛道竞争格局更优。定制家居方面,产品、渠道与品牌创新,龙头企业探索增长新动能等。整装卫浴方面,切入住宅领域实现从0到1,期待未来2B/2C渗透率提升。造纸板块,竞争格局改善,关注龙头成长属性。白卡纸竞争格局大幅优化,限塑令创造需求增量。文化纸中小产能出清,2021年有望受益宣传类需求释放。包装与轻工消费板块,金属包装罐化率提升,行业整合完成。必选格局优化,高端可选回流。纺织服装板块,看好2021年戴维斯双击行情,行业自2020年三季度开始逐季回暖,业绩增速改善明显,中高端服饰和家纺恢复较好,大众服饰回暖较慢。目前企业库存较低,四季度冷冬+春节延后,有望迎来业绩超预期。长期逻辑看好数字化转型和直播电商等新传播模式带来的业绩增长。化妆品板块,看好行业持续景气提升,首选优质赛道龙头公司,看好医美、上游制造、药妆等细分品类的投资机会。04、科技产业研究电子丨广发证券研究小组 许兴军、王亮、彭雾等许兴军/首席分析师,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9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2015年新财富电子行业第三名,2016年第二名,2017-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歌尔股份:“零件+成品”战略协同,TWS、VR/AR、可穿戴多维驱动》、《斯达半导:国内IGBT领军企业,成长替代空间广阔》、《风华高科:国内领先被动元件企业,加码扩产迎国产替代浪潮》、《北方华创:国内领先半导体设备企业,受益国产替代浪潮》、《电子行业:2020年投资策略:5G风来,终端花开,产业链有望全面复苏》研究领域评述: 聚焦产能、新应用、景气三条主线产能主线:看好功率、面板和MLCC持续扩张的国内领先企业。细分来看,(1)功率器件:进入涨价周期,本土厂商迎来加速成长;(2)面板:LCD面板长周期拐点已至,龙头盈利将大幅提升;(3)MLCC:需求持续向好,国产替代加速,建议关注积极扩产的国内领先MLCC企业。新应用主线:看好服务器以及TWS等可穿戴设备未来成长性。细分来看,(1)服务器:景气度拐点将至,长期受益于5G应用带来的数据增长需求;(2)可穿戴设备:TWS耳机销量快速增长,安卓TWS拐点已至。景气主线:看好光学与5G两个细分成长赛道。细分来看,(1)光学:CIS市场持续增长,0.7U重塑竞争格局;(2)5G:手机出货量回归常态,5G行业红利持续强劲。计算机丨安信证券研究小组 胡又文、吕伟、凌晨、徐文杰、陈冠呈、黄净等胡又文/牛津大学金融经济学硕士。2010年加入安信证券,现任研究中心总经理。2014-2020年新财富计算机第一名。2020年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20年度代表作:《金山办公:金山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成龙》、《中国“安卓”崛起的终局之战——华为HMS服务全透视》、《钢铁侠的下一站:空天互联网!》、《重塑中国数字底座——IT国产化系列报告总起篇》、《划时代的新物种:特斯拉越来越像苹果了》研究领域评述: 中国有望在5G引领的科技大时代弯道超车我们正在迎来新一轮科技大浪潮——5G引领的科技大时代,中国有望弯道超车!这一轮5G浪潮与上一轮3G浪潮的相同点:科技创新+国家意志;不同点:上一轮的国家意志是“互联网+”,这一轮的国家意志是自主可控!未来3到5年,三大万亿级重构带来计算机千亿集群时代,包括:第一,数字底座重塑,信创打开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的万亿级基础软硬件市场;第二,商业模式重构,云计算重构万亿级IT支出的商业模式;第三,5G技术革命,5G+AI开创数万亿级新应用场景。传播与文化丨广发证券研究小组 旷实、叶敏婷、徐呈隽等旷实/首席分析师,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中银国际担任传媒行业、社服行业分析师。10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2014年新财富社会服务业第五名,2015年第三名,2018-2020传播与文化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手游流量运营兴于渠道迭代,未来将走向精细化、智能化、全球化》、《长视频行业:困境与希望》、《美团点评:从生鲜O2O更迭探讨美团新业务发展之路》、《游戏行业:产品和渠道如何影响行业迭代和变革?》、《长视频提价的逻辑基础及UE模型下的商业化演进》研究领域评述: 游戏行业有望实现业绩和估值修复移动互联网端,社交、视频(长视频提价、短视频货币化率提升、中视频持续扩展用户生态)、本地生活服务机会和空间大。院线供给出清仍在延续,龙头市占率提升明显;游戏行业当前处于底部,2021年有望实现业绩和估值修复;楼宇媒体需求持续回暖,上半年低基数下迎来业绩高增长,全年业绩确定性强。通信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小组 阎贵成、武超则等阎贵成/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移动工作8年多,2016年开始从事通信行业证券研究工作,目前任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2019、2020年新财富通信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新基建系列报告之十一:一文看懂通信新基建》、《通信行业2020年投资策略报告:新的起点,从5G看云》、《云计算系列深度之一:云基础设施投资回暖的起点》、《云计算系列报告之二:电信与数通共振,光模块迎高景气》、《云计算系列深度之三:IDC,云端驱动,聚焦一线》研究领域评述:5G市场投资主线正在转向应用科技发展的规律遵循“硬件突破→网络升级→终端普及→应用爆发→硬件迭代”。展望2021年,5G已规模商用,科技的发展阶段又进入终端普及与应用爆发的前夜,我们认为市场的投资主线正在转向应用,包括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其中数字化转型成重点。企业IT上云或许还是最先落地的环节,其中SaaS,如统一通信融合、云化正在成为趋势,需重视。5G也可能在B端市场获得发展。云基础设施的光模块仍值得关注。此外,面向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有望迎来加速发展期,“增量部件、供应链重塑、关键器件国产化”三条主线非常值得重视。我们还需要关注新的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如卫星互联网、行业专网、网络可视化等。05、制造产业研究机械丨广发证券研究小组 罗立波、代川、王珂、周静等代川/资深分析师,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5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2018年新财富机械第二名(团队成员),2019、2020年第一名(团队成员)。2020年度代表作:《广发机械“解惑”系列十二:为什么国产挖机品牌强势崛起?》、《半导体设备:二线变一线的几个必要条件》、《矿山破碎设备行业:旧时代渐行渐远,新格局清风徐来》、《弘亚数控:三年蜕变,重新归来》、《捷佳伟创:变革之年,“捷”足已先登》研究领域评述: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在加快渗透疫情逐渐进入中后期,从需求看,当前机械行业呈现几个典型的特征:(1)内循环加快了国内基建链和制造业复苏;(2)“机器换人”在后疫情时代加快渗透,广义自动化的应用大幅度提升制造业效率。供给侧变化包括:(1)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使得装备企业在全球份额提升;(2)加快了机械各个领域的主机和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速度。看好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的工程机械龙头,制造业复苏链条中景气度叠加产品拐点的企业;海外出口链条需求加速并且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企业;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突破的拐点型企业。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丨长江证券研究小组 高登、高伊楠、邓晨亮、陈斯竹等高登/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曾任职于中信证券、东吴证券,2017年加入长江证券研究所,现任长江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2014年新财富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第三名(团队成员),2018年第四名,2019年第二名,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拥抱变革,静待新生——长江汽车2020年度中期投资策略》、《潮生理棹,披沙拣金——汽车行业2020年度投资策略》、《乘用车展望2020:底部探明,温和复苏,格局分化》、《重卡展望2020:踌躇中前行》、《再论零部件决胜之道》研究领域评述:长期看好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两大变革方向的投资机会汽车行业总量延续复苏,迎接大变革时代。受益于低基数和中低端需求释放,2021年延续复苏,乘用车行业销量有望实现较快增长。总量之外,智能电动引发的技术变革是核心看点。智能化将成为竞争胜负手,整车厂加大配置L2.5智能驾驶及FOTA功能,以提升竞争力。智能化将提升整车厂价值空间与主导权,并且带来传感器、底盘电子以及座舱电子的渗透率与价值量双升。电动化已由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预计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恢复高增长,看好整车龙头放量。电动化将带来更多类似车灯的技术升级,细分领域方向看好轻量化、热管理和玻璃。总结来看,长期看好智能化和电动化两大变革方向的投资机会。建筑和工程丨国盛证券研究小组 夏天、何亚轩、杨涛、程龙戈、廖文强夏天/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职于国盛证券,曾任职于中信证券、安信证券、中泰证券。2013-2015年新财富建筑和工程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2016-2020年第一名。2020年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20年度代表作:《鸿路钢构:聚焦钢构制造优势明显,产能扩张驱动快速成长》 、《亚厦股份:Q4业绩大幅加速,公装主业盈利能力持续回升》、《远大住工:聚焦PC制造,装配式龙头崛起》 、 《金螳螂:基本面逐步恢复,低估值极具性价比》 、《基建REITs横空出世:盘活存量资产利器,打开基建发展新空间》研究领域评述: 建筑业机会来自于转型升级和行业格局变化展望2021年,财政、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基建、地产投资预计平稳增长,制造业投资有望得到改善,结构上看好制造业工程服务公司。建筑业发展至今总量24.8万亿已十分庞大,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总量增长已不是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题。机会来自于转型升级和行业格局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对建筑行业提出全新要求,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是未来三五年的大趋势,优质公司成长性突出,看好钢结构、装饰、设计等细分龙头。另一方面,行业增速放缓将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优势将得到持续强化,龙头企业有望从估值折价向估值溢价转变。新能源和电力设备丨长江证券研究小组 邬博华、马军等邬博华/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清华大学(本科),先后任职于通联支付、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现担任长江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新能源和电力设备行业首席分析师。2017年新财富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第三名,2014年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第二名,2015年第三名,2016-2018年第一名,2019、2020年新能源和电力设备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光伏随笔3:景气中的景气》、《从折旧与现金周期,看宁德时代盈利潜力》、《良者为先,信则致远》、《通系列研究之五:当优势龙头跨过周期拐点》、《向“阳”而生,“光”彩怒放》研究领域评述: 新能源行业跨过拐点走向繁荣新能源行业跨过拐点走向繁荣,投资应从需求看高度,从供给择方向。1)2021年欧洲、中国、美国将迎来同步高增,全球增速预计超过50%,为近三年新高。同时储能、两轮车等增量锂电需求有望加速释放,进一步强化景气。建议坚守全球化的产业链龙头,同时重视高景气产生盈利弹性的紧平衡环节,如锂钴、电解液、正极、铜箔等。2)光伏2020年是基本面景气持续兑现的一年,2021年不变的是需求高增,变化的是供给站上台前。2021年全球需求同比增速超30%,未来5年行业复合增速可观,需求刺激下各环节加快扩张产能且各环节分化明显。在此背景下,除继续看好一体化龙头白马以外,建议增配出口替代的逆变器环节,以及供需紧平衡的硅料、胶膜、玻璃,扩张受益的设备环节等。本轮工控上行周期自2020年二季度开始,考虑到企业目前具备强劲扩产意愿和扩产能力,并且过往制造业完整周期一般3.5-4年,因此判断明年景气大概率延续,利好龙头。电力设备将成为新能源和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受益行业,重构投资逻辑,看好智能化信息化及相关标的。国防军工丨安信证券研究小组 冯福章、张傲等冯福章/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安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2007年进入证券行业,2017年加盟安信证券,13年来一直从事机械和军工行业研究。2014-2020年新财富军工第一名。2020年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20年度代表作:《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在即,持续关注下游应用市场打开》、《疫情对军工行业影响不大,关注行业可能跟随大盘承压出现的买点》、《钢铁侠的下一站,空天互联网》 、《重点关注弹载,信息化和新材料方向》 、《航空发动机,飞机心脏,国之重器》研究领域评述: 军工行业“十四五”或将加速增长2020年6月底以来,以航空航天放量预期带动,中证军工指数先一度上涨近58%,五中全会提及“安全”和“国防”达到历史新高的29次,并且用两大段文字提出“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要求,这是2000年以来历次五年规划中所没有出现的。军工行业“十四五”或将加速增长,并将从预期逐步兑现至资产负债表,全行业配置角度具有比较优势;估值具有一定性价比,未来不少公司的业绩兑现度有望提高。仍重点关注航空、航天、信息化和新材料等方向。航空航天承载了装备放量,信息化和新材料则是军工科技成长重心。其中,航空航天因主战装备等进入列装放量节奏,景气度明显提升,考虑战机需求旺盛,军工行业公司普遍出现产能和交付吃紧,相关上游材料、中游制造等环节公司积极扩产应付。信息化因国产化进程、现代化建设、更新速度快等以因素,自2018年以来持续超越行业增长,关注军工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雷达及电子对抗、通信导航遥感等方向。新材料因叠加下游高景气及占比提升、规模效应、格局较好等因素成长性突出。环保丨广发证券研究小组 郭鹏、许洁、邱长伟等郭鹏/首席分析师,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多年环保、燃气、电力等公用事业研究经验。9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2014年新财富煤炭开采第一名(团队成员),2015-2020年环保第一名。2020年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20年度代表作:《环保行业:2020年投资策略:焕发新生——融资改善端倪已现,业绩拐点趋势明朗》、《维尔利:“湿垃圾”龙头,垃圾分类开启高成长之路》、《旺能环境:被低估的固废纯运营公司,进入业绩加速释放期》、 《固废行业产能对比深度报告:“国补”逐渐明朗化,多家公司预期迎来投产高峰期》 、《固废行业深度报告:焚烧+环卫,固废全产业链时代渐行渐近》研究领域评述: 寻找增长确定性,拥抱行业新机遇环保2020年三季度业绩同比+30%,叠加经营性现金流改善、运营资产占比提升,板块的经营质量及业绩持续恢复;环保重要性被高频次强调,仍是未来主攻方向之一;且当前板块PE仅为19.5x,迎来重要配置窗口期。2021年预计碳中和、基建公募REITs、绿色大基金将成为重要关键词,板块政策力度及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有望显著提升。大固废时代到来,政策催化集中度提升下关注再生资源龙头市占率提升+焚烧行业迎来戴维斯双击+环卫车辆电动化等行业新趋势,产业龙头成长性与吸引力有望同步提升。06、能源与材料产业研究化工丨长江证券研究小组 马太、施航等马太/清华大学理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双学位,3年化工企业工作经历,9年证券公司化工行业研究经验,中国注册会计师。现任长江证券研究所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2018年新财富基础化工第二名,2019年化工第三名,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钛白粉国际龙头,全钛产业链再升级》、《未来十年,高歌向前》、《御守为攻,方谋大略》、《 PDH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乙烷裂解——中美对比,伯仲之间》研究领域评述: 景气大好,布局周期成长龙头疫苗陆续落地,全球经济处于持续复苏状态,内外终端消费有望逐步好转,化工产品景气持续向上。参考景气位置和趋势,推荐纺服链、地产链和农业链中相关产品2021年的投资机会。纺服链经历了过去两年的低谷,行业有望否极泰来,迎来盈利恢复期,重点关注氨纶、涤纶长丝等化纤产品;地产链重点关注钛白粉行业,内外需持续改善,原料钛精矿供应紧张支撑钛白粉价格上行;农业链受益于农产品价格复苏、油价回升、下游巨头补库存等三重因素,农药行业有望迎来景气向上。从标的属性看,推荐优质的周期成长龙头,它们拥抱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拥有全球领先的低成本制造能力、站在海外龙头的肩膀上,有望持续发展壮大,追赶或超越海外龙头公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丨申万宏源证券研究小组 刘晓宁、叶旭晨、王璐、查浩、郑嘉伟等刘晓宁/申万宏源研究所副总经理,能源环保及材料业研究部总监,首席分析师。2009年加入申万研究所,主要研究覆盖公用事业、环保、煤炭、有色、新能源、化工、石油天然气等行业。2016、2017年新财富石油化工行业第三名(团队成员),2012、2013年新财富煤炭开采第三名,2014年第五名,2019年能源开采行业第五名(团队成员),2015-2020年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电力行业全景复盘暨国际对比:透视冰与火之歌 寻找时间的朋友》、《华润电力:中国电力下半场标杆企业》、《火电行业深度报告:穿越三重门,重回现金牛》、《长江电力深度:万里长江 万亿长电》、《天然气产业链系列报告之二: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在即,看好拥有上游资源的燃气公司》研究领域评述: 光伏平价时代运营空间迎来爆发“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运营行业为能源领域最具确定性的成长赛道。为实现2060年前后碳中和,我们测算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需提升至75%,未来30年风电发电量复合增速达8.7%,光伏复合增速达12.2%。展望“十四五”,预计风电开发以央企为主,陆上风电大基地发展加速,海上风电降成本空间广阔;光伏平价时代运营空间迎来爆发,民营企业具备效率优势,国企具备资金优势;火电定位新能源的现金奶牛+调峰主力,龙头加速转型新能源;水电兼具低碳与经济性,稀缺性日益凸显;核电地位上升,龙头或将打造主业+新能源双轮驱动。运营类资产可适用低风险溢价和稳定增长预期,新能源转型不仅带来业绩增量,同时有望大幅提升ROE稳定性,未来估值有望系统性提升。能源开采丨广发证券研究小组 沈涛、安鹏、宋炜沈涛/首席分析师,硕士,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供职于中银国际证券研究所。13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2015年新财富环保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2019、2020年批零和社会服务业第四名(团队成员),2012年煤炭开采第五名,2013年第四名,2014-2018年第一名,2019、2020年能源开采第一名。2020年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20年度代表作:《煤炭开采行业:2020年投资策略:四问四答看煤炭》 、《平煤股份:中南地区焦煤龙头,高分红凸显公司价值》、《陕西煤业:动力煤景气回升,龙头公司估值优势明显》、《煤炭开采行业深度报告:疫情之下煤市坚挺,煤企分红再分析》、《煤炭开采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煤价韧性凸显,需求回升有望带动估值上行》研究领域评述: 煤炭行业将充分受益于周期回升带来的弹性2021年为“十四五”开局第一年,预计宏观经济延续回升态势,煤炭作为上游行业将充分受益于周期回升带来的弹性。2021年动力煤受益于需求回升,新建产能下降,价格中枢有望高于2020年,而焦煤在进口整体收缩及产量平稳的预期下价格或也将平稳上涨。而中长期看,“十四五”火电用电需求年增速有望维持2-3%水平,十年维度看煤炭消费仍将逐步增长(2030年煤炭还将占50%以上),而供改后产量弹性减小,即使资源条件较好的产地也难有明显增量,进口也维持低位,煤价也有望中高位震荡。此外,行业企业的煤矿资源和盈利继续分化,优质公司有望持续获得溢价。中长期,在煤价高位震荡以及龙头公司分红提升(2020年以来陕煤、平煤、兖煤等公司陆续提高分红并保证最低分红金额)的背景下,估值有望继续提升。金属和金属新材料丨长江证券研究小组 王鹤涛、肖勇、赵超、叶如祯、王筱茜等王鹤涛/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长江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钢铁有色行业首席分析师,10年行业研究经验。2012-2015年新财富钢铁第一名(团队成员),2016-2018年第一名,2019、2020年金属和金属新材料第一名,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20年度代表作:《龙头话语权的争夺与重估———外资视角看周期系列1》、《烟花易冷——钢铁行业2020年度投资策略》、《站在新周期的起点——有色金属行业2020年度投资策略之能源金属篇》、《黄金50年:纵览大通胀与大衰退——有色金属行业2020年度投资策略之贵金属篇》、《博弈之道,自上而下看铜铝——有色金属行业2020年度投资策略之基本金属篇》研究领域评述: 重视金属板块多维度涨价逻辑自上而下看,2021年中美制造业周期底部共振复苏背景下,通胀交易窗口具备持续的基础,金属板块多维度涨价逻辑值得重视。自下而上筛选,重视三条细分主线:1、细分高成长,受益于下游新能源车、军工订单放量的新材料小金属,以锂、钴、高温合金、钛合金为核心;2、供给格局优化,在产量、库存、产能端均出清相较充分的基本金属,以铜、铝领衔;3、受益于巨额赤字与泛滥流行性下美元贬值,且在通胀交易后期具备较好表现的贵金属。交通运输仓储丨长江证券研究小组 韩轶超、冯启斌、鲁斯嘉等韩轶超/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硕士,长江证券研究所交通运输行业首席分析师,11年交通运输行业研究经验。2016、2017新财富交通运输仓储第三名,2018、2019第二名,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不畏浮云遮望眼——如何看待机场免税及复苏进度》、《集运:困境历练,上者伐谋》、《良药不苦口——如何看待线上直邮对机场免税的影响》、《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低利率与短阵痛下再读宁沪高速》、《华夏航空:飞龙乘云,汇江入海——下沉航空市场的华夏模式》研究领域评述: 交运板块迎来价值回归的机遇随着突发疫情影响逐步消散,基本面向确定性过渡,2021年交运板块迎来价值回归的曙光,更迎来疫情磨砺之后的全新机遇。2021年交运板块投资策略集中于四条逻辑主线。首先,疫苗获益同时滞涨的机场航空板块,其中机场将率先兑现议价权回归与远期回报提升,航空则于疫后迎来供需格局强势扭转,再迎十年周期机遇。其次,快递与大宗商品供应链板块,其中快递步入价格战的决胜之年,带来龙头左侧布局机遇,而海外疫后重建开启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周期,供应链龙头或将迎来戴维斯双击。再次,出口链条下的集运与跨境电商板块,2021年将继续挣海内外经济复苏时间差的钱。最后,公路板块估值修复将带来绝对收益的投资机会。非金属类建材丨长江证券研究小组 范超、张佩、李金宝等范超/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2011年进入长江证券研究所。现任长江证券研究所总经理助理、建材行业首席分析师。2014年新财富非金属类建材第五名,2016、2017年第三名,2018-2020年第一名。2020年度代表作:《乘势而起》、《进退之间》、《建材行业的盈利模式、竞争优势和投资时点》、《德国伍尔特的启示:五金行业的护城河是什么》、《进击的水泥》研究领域评述: 三个视角出发掘金三条投资主线2021年我们建议从三个视角出发重视三条投资主线:1)周期视角,趋势重于估值,需求景气和供给刚性下,玻纤和玻璃的价格继续超预期确定性强,龙头产业链延伸及外延扩张将带来长期成长;2)成长视角,家装建材步入集中大时代,优选具备渠道优势和多元布局的行业龙头;此外看好受益竣工及零售复苏的C端龙头,B端龙头短期依然具备成长确定性,关注调整后的修复;3)美好生活建材,长期符合消费升级和进出口替代逻辑,短期有望充分受益外需复苏,如珠光材料、洁净和保温材料、人造草坪、PVC地板等。

好兄弟

电动牙刷什么牌子好用?颜值实力兼具的BYCOOE3你值得拥有!

电动牙刷什么牌子好用?颜值实力兼具的BYCOO E3你值得拥有!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一些口腔问题,比如牙龈出血、蛀牙、口臭等等,都非常常见。而且口腔问题对人体的健康还有着很大的潜在危害,要想拥有健康的口腔,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日常的口腔护理。电动牙刷由于拥有比传统的刷牙方式更好的清洁效果,目前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首要选择,那么电动牙刷什么牌子好用呢?首先要避开的就是低价电动牙刷的坑,大部分的低价电动牙刷,刷毛残次且刷毛未经过磨圆,容易造成牙龈出血、损伤牙釉质。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款性价比非常高,而且颜值和实力俱佳的BYCOOE3电动牙刷!首先说说BYCOO,一个专业致力于口腔清洁的电动牙刷品牌,高管曾说“死磕高价电动牙刷,只做同价位超高性价!”因此在对待产品的态度上一直都非常严苛,产线有着多达70余项高强度品质检测流程,业内专家评价,强度不输飞利浦等国际大牌电动牙刷。自国内上线以来,短短数月爆卖几万套产品,是电动牙刷界公认的“网红黑马”!E3属于BYCOO首款青春系列,拥有简约清新的外观,下面针对它的清洁力、防水、续航、智能设计等方面进行评测!清洁力:作为每天与牙齿亲密接触的刷头,BYCOOE3花了不少功夫采用美国进口柔软杜邦刷毛,经过美国FDA认证,磨圆率高达99%,不伤害牙齿牙龈。要知道未打磨过的刷毛头部在100倍放大镜下呈现出的是锋利锯齿状,长期使用,肯定会对齿及牙龈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在选购的时候,无比要选择BYCOOE3这样磨圆率高的产品。在震动频率上,BYCOOE3电动牙刷使用的是德国进口磁悬浮声波马达,能够保证在用户使用的时候牙刷能够稳定输出,每分钟的震动的频率可以达到38000次/min,清洁效果更到位,可以更好的清洁口腔中的各个盲区。加上拥有标准、清洁、按摩、美白、敏感,五种特定的模式,再加上智控的25档的皓齿体验,能够满足生活中几乎所有用户的需求。防水:在防水方面,BYCOOE3直接搭载了业内的最高水准,IPX8级别的防水,在这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因为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电动牙刷也就IPX7等级的防水,虽然日常也基本够用,但是保障更好的安全性、以及耐用性,IPX8级别的防水还是有必要的。品势无论是洗澡、淋浴等等都可以用。续航:BYCOOE3电动牙刷采用的是快速闪充技术和2000mA的锂电池,充电5小时,就能够使用100天,对于续航有要求的朋友这款绝对是非常友好,不喜欢频繁充电,或者是经常忘记充电的人群,一年中仅仅需要充电3次就可以了。而且外出的时候也根本不用担心电量的问题,免去了带充电线的麻烦!智能设计:在智能设计上,BYCOOE3电动牙刷也是十分贴心,在工作的时候,每隔30s牙刷会明显停顿一下,提醒你应该去清洁下牙齿的一个区域,避免在一个地方刷太久,会损伤牙齿,所以说一款BYCOOE3电动牙刷对于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整体的使用来看,这款售价279元的BYCOOE3电动牙刷表现确实不输,不必一些大牌电动牙刷差!

其德全矣

低调的电动工具之王,一年收入6023亿,在全球有220000名员工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用到很多电动工具,电锯,电锤,电钻等等,它们的出现解决了我们工作过程中很大的难题,提高了效率,大大减轻了工人们的负担。而在电动工具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品牌和公司,其中又以德国和日本的电动工具出名,牧田,日立,史丹利等等品牌一直深受市场的喜爱,做工优质,产品齐全,品质优良一直是他们的代名词,虽然随着我国制造业飞速的发展,东成,锐奇等品牌近年来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隐隐有和其他国外品牌并驾齐驱的势头。然而,在电动工具行业,一直有个巨头,不显山不漏水,低调的电动工具之王,一年收入6023亿,在全球有220000名员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博世。说到博世,想必经常使用电动工具的人都知道,作为德国企业中的佼佼者,这家有着134年历史的巨头一直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886年,年仅25岁的罗伯特博世先生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创立了博世公司,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博世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220000名员工,在世界500强排名中高居77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博世集团丰厚的底蕴来说,也离不开博世集团的多元化发展。而作为拥有14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市场,也是博世的最大市场之一,每年为博世贡献了数以千亿的收益。近日,博世官方发布了2019年的企业营收,数据显示,在整个2019年,博世集团营收为777亿欧元,约为人民币6023亿,而中国市场贡献了1093亿元的销售额,占集团总营收的1/5,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做研发时,博世集团也同样不例外,整个2019年,博世投入了400多亿资金用来做研发,而也正是因为每年舍得投入大手笔的资金用来研发新的产品,得以让博世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如今的博世集团涉及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他不仅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在一些其他的领域,我们也经常看到博世的身影,比如家用电器,医疗,安防系统,发电机等等,虽然看似多元化发展,但博世集团在原有的电动工具领域一直稳扎稳打,牢牢占据着市场份额,其他的公司想要超越他难度极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对于电动工具的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但什么时候能完全实现国产自有化,这才是重中之重的,每年博世,日立等品牌从我们国家市场捞走数以千计的财富,如果我们自有的企业能实现并超越这些企业,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任何时候,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而博世集团之所以能做这么成功,跟他过硬的产品和技术也分不开,对此,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打劫

电动工具行业巨头有哪些?全球10大制造商排行榜

2017年至2021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预计将实现增长逾74.4亿美元。据Zion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已达到270亿美元左右。展望未来,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360亿美元。这意味着预期复合年增长率为4.14%。全球城市化趋势只是导致电动工具市场销售增长强劲的因素之一。另一个因素是DIY文化的兴起,DIY兴起的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家居装修真人秀节目的流行。电动工具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许多主要参与者都被竞争对手收购,所以在该领域只留下了大约4家大型企业集团。以下是2018年全球十大电动工具制造商的收入情况,让我们来看看当今电动工具行业的主要公司。10、 Chervon(泉峰集团)收入:±10亿美元原产国:中国成立时间:1993年员工人数:1001人-5000人Chervon已经迅速成长为全球电动工具制造商之一。Chervon于1993年在中国南京成立,现已发展成为该领域的国际化公司。该公司在6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商店和经销商中销售产品。Chervon提供一系列专业级和消费级电动工具。这些产品在位于南京和德国斯坦海姆(Steinheim)的两个生产工厂生产。Chervon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中国和大洋洲。其电动工具生产线的运营包括研发、采购、制造、测试、营销、销售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Chervon较受欢迎的品牌包括:Devon(专为亚洲市场开发)、Flex、Skil、Ego(无绳电动工具系列)、X-Tron、calcalra(面向欧洲市场)、Hammerhead和Skilsaw。9、Apex Tool Group收入:14亿美元原产国:美国成立时间:2010年员工人数:8000人Apex工具集团(ATG)是电动工具市场相对较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10年。ATG以成为全球较大的专业手动和电动工具制造商之一而感到自豪。ATG服务于工业、车辆服务和装配、航空航天、电子、建筑和DIY市场。ATG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斯帕克斯,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他们在北美、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的30多个地点设有制造工厂。2018年,他们在全球雇佣了8000多人,创造了14亿美元的收入。ATG提供30多种不同的电动工具品牌,包括SATA、GearWrench、Weller、Wiss、Lufkin、Cleco和Crescent。ATG是由Cooper Tools和Danaher的Tools and Components合并成立的。公司成立两年后,以大约1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贝恩资本(Bain Capital)。8、Koki Holdings收入:18亿美元原产国:日本成立时间:1948年员工人数:6446人Koki Holdings从事电动工具的设计和制造业务已有70多年的历史。Koki公司成立于1948年,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较大的电动工具公司之一,2018年的收入为1.91亿日圆(约合18亿美元)。公司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在全球拥有6400多名员工。Koki Holdings有两个主要部门:电动工具、离心机和加工设备。他们的电动工具产品系列包括金属加工、木工、无绳、建筑和气动工具(钉子、螺丝刀和钉压缩机)、木工机械、户外动力设备、园艺工具、家用电动工具、吸尘器、激光测量工具及配件。Metabo HPT是该公司主要的电动工具品牌。HPT是日立电动工具(Hitachi Power Tools)的缩写,因为该公司在2017年出售给Koki之前一直是日立公司的一部分。2018年10月,该公司更名为Metabo HTP。Metabo HTP是北美气动品牌的领头羊。7、Stihl(斯蒂尔公司)收入:39.1亿美元原产国:德国成立时间:1926年员工人数:14920人Stihl是一家德国电动工具制造商,以电锯品牌而闻名。该公司的创始人Andreas Stihl在1926年制造了第一台电锯,并于同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如今,Stihl电动工具已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在其成立的前50年里,Stihl只是一家电锯生产公司。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Stihl将其产品线扩展到了其他家用电动工具产品。一开始,他们从一家日本公司采购了一系列的除草机,后来他们开发出自己的模型。如今,Stihl提供了广泛的家用电动工具,包括鼓风机、树篱修剪机、割草机、钻头、混凝土切割机、链锯和磨边机。Stihl的零售模式仅涉及通过独立的服务经销商销售,而不是通过大型连锁零售商进行销售。这是为了提供较好的客户服务,在此过程中,组装、交付前检查和维护服务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6、Husqvarna(胡斯华纳)收入:43.2亿美元原产国:瑞典成立时间:1757年员工人数:13000人Husqvarna是一家瑞典公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89年。集团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Husqvarna是全球电动工具切割设备制造领域的领头羊。Husqvarna集团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雇用了大约1.3万名员工。2018年,该集团创造了410亿瑞典克朗(约合43亿美元)的收入。该集团分为三个主要业务部门:Husqvarna部门、Gardenea部门和建筑部门。Husqvarna部门提供一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树木护理和园林绿化,如电锯和电动割草机。Gardenea部门专注于浇水和高质量的园艺工具。这些产品是欧洲同类产品的领先品牌,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都有销售。建筑部为建筑和石材行业提供机械和金刚石工具。该集团拥有割草机、鼓风机、链锯、割草机、切割机、除雪机、磨边机、草坪护理用品等系列产品。5、Makita(牧田)收入:45.2亿美元原产国:日本成立时间:1915年员工人数:13845人Makita是一家在电动工具领域家喻户晓的日本公司。Makita成立于1915年,起初是一家电动机维修公司,现已成长为电动工具行业领头羊之一。该公司总部设在日本,2018年的收入超过45亿美元。Makita较为出名的可能是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推出的某些电动工具和无绳工具。1958年,他们推出便携式电动刨床,进入电动工具行业。十多年后,他们推出了6500D电池供电的电钻,这是一款可充电的电动工具。如今,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无绳工具系列产品,包括螺丝刀、冲击扳手、旋转锤、角磨机、刨床和金属剪。Makita品牌的电动工具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他们的产品在巴西、中国、日本、墨西哥、罗马尼亚、英国、德国和美国的10个生产基地生产。4、Techtronic(创科集团)收入:70.2亿美元原产地:中国香港成立时间:1985年员工人数:23279人Techtronic是多家知名电动工具品牌的母公司。该集团于1985年在中国香港成立,负责监管Milwaukee、AEG、Ryobi、Homelite、Empire、Stiletto、Hoover US、Hart、Oreck、Vax和Dirt Devil等。他们的产品线包括电动工具、户外动力设备、配件、手动工具、布局和测量工具、地板护理和家用电器。Techtronic是一家以全球战略为基础的公司。他们将公司建立在四个战略之上:强大的品牌、创新的产品、杰出的人才和卓越的运营。最终结果表明,他们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2018年,Techtronic集团的总收入为70.2亿美元。这比2017年的60.6亿美元增长了15.8%。2018年,Techtronic集团的净利润达到5.52亿美元。3、Stanley Black & Decker(史丹利百德公司)收入:139.8亿美元原产国:美国成立时间:1843年员工人数:57765人Stanley Black & Decker是历史悠久且较为知名的品牌之一。2018年,该公司迎来了他们的第175个年头,全球营收近140亿美元。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新不列颠的Stanley Black & Decker公司是全球发展较快且具创新性的电动工具和存储公司。该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时创始人Frederick Stanley在新不列颠大胆地开设了铰链式制造工厂。1910年,电动工具制造商百得集团的创始人Duncan Black和Alonzo Decker在马里兰州开始了他们的业务。一百年后,这两家工具巨头合并成今天的Stanley Black & Decker集团。Stanley Black & Deckers拥有的电动工具品牌,包括Stanley、Dewalt、Black & Decker、Craftsman、Irwin、Mag Tools、Lenox、Porter & Cable、Lista、Vidmar Bostitch、Proto、Sidchrome、Powers和Facom。该公司估计,他们每秒在全球范围内销售50件工具。Stanley Black & Decker一直在保持强劲增长。在2014年至2018年期间,他们的平均有机增长率为5%。2、3M(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收入:327.7亿美元原产国:美国成立时间:1902年员工人数:93516人尽管3M最初并不是以电动工具公司而闻名,但3M是全球较大的金属加工电动工具公司之一。该公司于 1902 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成立,当时是明尼苏达州矿务及制造公司,现已成为较具标志性和较为成功的企业集团之一,拥有几项发明,如scotch tape透明胶带。3M的电动工具部门主要涉及金属加工工具。他们提供一系列先进的工具,如截止砂轮工具、模具磨床、盘式砂光机、研磨工具、便携式砂带机和随机轨道砂光机。3M在美国的29个州设有80家制造工厂。在国际上,他们在37个不同的国家拥有125个制造和转换设施。2016年,3M公司斥资1.5亿美元,在Maplewood校区建造了一座3.7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1、Bosch(博世)收入:888亿美元原产国:德国成立时间:1886年员工人数:410000人总部位于德国的Bosch(博世)是全球较大的电动工具制造商,2018年的收入近890亿美元。Bosch起初名为Werksttte für Feinmechanik und Elektrotechnik,意思是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如今,Bosch已成为德国较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其业务分为四个部门:移动解决方案、工业技术、消费品、能源及建筑技术。Bosch电动工具生产线隶属于其消费品部门,该部门占Bosch集团2018年总销售额的23%。电动工具部门系列产品包括锤钻、无绳螺丝刀、曲线锯、割草机、树篱修剪机和高压清洁器。该部门的主要品牌包括Dremel、Siemens、Neff GmbH和Gaggenau Hausgerate。博世集团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440多家子公司。他们在全球各地拥有超过125家分店,拥有近41万名员工。(编译/雨果网 吕晓琳)【特别声明】未经许可同意,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内容。转载请联系:editor@cifnews.com

虽有至知

走进德国SICK,以传感器智能践行工业4.0!

导 读 ( 文/ e-works首席记者 王阳 )2019年1月,SICK面向全球发布了全新的工业4.0战略。作为传感器领导厂商,SICK不断践行以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支撑工业4.0的推进和实现。先来看这样一组SICK画像:● 2018年,e-works盘点了德国百大知名企业目录,在系列二(可点击回顾)文章中,传感器巨头SICK第一个被介绍;● SICK成立于1946年,公司名取自公司创始人欧文·西克(Erwin Sick)博士的姓氏;● SICK全球拥有9000余名员工,2016财年SICK年收入13.61亿欧元,2017财年则为15.12亿欧元;● SICK每年将营收的12%投入到研发端,以引领传感器智能技术的发展;● SICK传感器产品型号多达4万5千种,涉及工厂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三大领域;● SICK产品服务于包装、食品饮料、机床、汽车、物流、交通、钢铁、机场、电子和纺织等40余个行业。2019年1月,SICK面向全球发布了全新的工业4.0战略。作为传感器领导厂商,SICK不断践行以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支撑工业4.0的推进和实现——以智能传感器实现定制化简易控制;以现场层边缘计算实现分散控制;以云端互联完成数据价值增值;以全流程供应链实现透明化解决方案。 1月22-23日,SICK举办全球媒体日,e-works记者走进位于德国Waldkirch的SICK总部,近距离探访和洞察SICK全新战略背景下的转型之道。1、传感器是工业4.0的眼睛和耳朵随着工业4.0进程的深入,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正被不断拓宽。据BCC Research预测,2016年到2021年,全球传感器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1%,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06亿美元。 另一方面,物联网的持续发展也丰富了传感器的应用场景。除了传统的工业和汽车领域之外,发展最快的还包括汽车电子和通信电子应用市场。此外,在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能环保、智能电网等领域,传感器同样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SICK工业4.0高级副总裁Bernhard Müller认为,实现工业4.0的过程中,需要将生产和物流过程完全数字化。在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的机器和设备都将会自主运行并能自我优化。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传感器,工业4.0就没了眼睛和耳朵。Bernhard Müller认为,传感器正在成为工业4.0的使能技术。在工业4.0的核心技术——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中,传感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辅助系统、质量控制、安全性、柔性自动化、预测性维护、追溯等各个层面赋能CPS。▲传感器赋能CPS(CYBER-PHYSICALSYSTEMS)2、智能传感器已成大势所趋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轨迹来看,过去数十年间,正是机械传感器、机电传感器、电子传感器一直到时至今日的智能化传感器不断地演进,助推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在SICK董事会执行主席Robert Bauer博士看来,工业革新的前提源于技术的进步,传感器技术是成功实现工业4.0的先决条件,而智能化是实现工业4.0的唯一途径。▲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演进过程Robert Bauer博士认为,在效率至上的工业领域,集成智能功能又可以通信的传感器,为工业4.0所需要的数据与信息的全球可用性提供着支持。可以说,智能传感器代表了效率,它能够可靠地采集数据并进行通信和自诊断,并且结合集成在传感器内的智能功能,在生产效率上提供巨大潜力。相较于传统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快速安装和更换、远程监测与调试、自诊断与参数快速下载等等,以提升各种工作场景的效率。为了顺应并引领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浪潮,早在2004年,SICK就将公司logo由SICK更新为SICK Sensor Intelligent,将“智能化”作为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战略方向。Robert Bauer博士说,“过去几年,SICK持续在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中采用了传感器智能技术,这正是我们助力实现工业4.0的关键。如今的客户,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购买一个传感器,而是一个能够利用更高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从各种传感器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设备。”传统意义上,传感器主要用于采集数据、传输数据,而数据分析则由上一级系统和软件来完成。这实际上给了智能传感器很大的发挥空间。正因为如此,SICK进一步的愿景是:将数据处理从自动化系统(PLC)转移至现场设备(传感器)——提供一种面向未来的、将自动化网络设计得更加高效和强大的方法。如此一来,工业层面的各种智能化功能,可结合应用的需求,生成更高价值的全新信息(这些信息可在必要时与其他传感器联合生成),并传递给上一级系统(PLC、MES、ERP等系统),从而实现各种智能应用解决方案。3、SICK AppSpace打造可编程的传感器为支撑全新的工业4.0战略,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对SICK来说至关重要,AppSpace是SICK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AppSpace是SICK面向用户和开发者提出的开放性软件平台。作为一家数十年专注于传感器产品的硬件企业,SICK为何要推出软件平台?Robert Bauer博士说,依托于AppSpace平台,SICK可以打造更丰富、更强大的可编程传感器,满足用户更灵活的需求。Robert Bauer谈到,在工业4.0推进过程中,各种应用场景将层出不穷,客户需求会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虽然大量的标准化应用可以找到合适的传感器产品,但随着个性化解决方案需求的持续增长,量身定制、且操作简便的传感器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如何找到它们将变得耗时而艰难。SICK AppSpace就是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Robert Bauer甚至认为,未来的传感器,都将朝着支持可编程的方向发展。简单来看,SICK AppSpace主要包含开发软件和管理软件:AppStudio是开发工具,功能涵盖传感器编程和应用程序资源管理,以及图形流程编辑器、视图生成器等;AppManager则是管理工具,可以在现场支持服务技术人员轻松实现执行和管理传感器应用程序。值得一提的是,SICK还为AppSpace成立了Developers Club(开发者俱乐部),加入开发者俱乐部的会员可以参加每年一度的SICK传感器开发者大会。随着SICK AppSpace工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SICK社区还为会员提供各种交流经验的机会。4、传感器融入深度学习技术在全球媒体日期间,SICK还展示了一系列黑科技,譬如首款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这一应用将在2019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正式发布。举一个SICK正在试点的木材行业的项目为例:为了优化利用原材料木材,锯木厂必须知道原木内部的条件和状况如何。譬如年轮、树心在哪里?这对于木材的优良加工必不可少。以前,这项任务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在传感器中融入深度学习技术,SICK的视觉传感器就可以做出有效和准确的判断。参与该项目的SICK工程师告诉记者:“利用这项技术使挑选原木的流程更加高效和富有成效。在试点项目中,我们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产品质量,还能避免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在传感器中融入深度学习技术,挑选原木的工人也不再需要处理单调的工作,并且有时间来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SICK传感器融入深度学习技术在传感器中融入深度学习技术,将实现更多的定制功能。目前,SICK和14个Startup组织共同成立了深度学习技术研究部门,结合SICK在工业环境中多年的经验,SICK在传感器解决方案中通过大量的图像识别训练,使其传感器的功能专有化。在不久的将来,传感器还会学习处理信息,通过自学算法来提供、处理和分析数据,从而获得新的功能。5、身体力行践行工业4.0SICK官方YOUTUBE上,刚刚发布了一段为2019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预热的宣传片,描绘了SICK致力于以传感器智能技术赋能工业4.0的愿景。在2019 SICK媒体日期间,全球媒体参观了SICK Outdoor Technology Center和4.0 NOW Factory,近距离领略了SICK在工业4.0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当前,企业都面临着将生产和物流中的机器设备与上层IT系统实现联网的挑战,SICK身体力行,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4.0试点示范工厂——4.0 NOW Factory,将数字化和网络化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展现了以传感器智能技术,实现生产制造过程全透明、高效率的目标。位于德国弗莱堡的SICK 4.0 NOW Factory,于2018年第二季度正式投入运营。可以说,4.0 NOW Factory凝结了SICK对工业4.0最前沿的理解,其最先进的智能传感器技术在工厂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展示和实践。▲参观位于德国弗莱堡的SICK4.0 Now Factory随着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类,同时原材料成本压力、库存压力、准时交货的压力不断增加,促使SICK开始尝试以全流程透明和实时质量监控的方式进行产品生产,这是SICK建立4.0 NOW Factory最初的出发点。除此之外,SICK 4.0 NOW Factory还能做到生产流程的最优规划和柔性生产,基于传感器智能数据分析,还能对机器和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维修。目前,SICK4.0 NOW Factory所有生产制造过程信息、以及产品信息都与ERP和MES系统实现了集成。除了参观SICK 4.0 NOW Factory,记者还走进了新建的户外技术中心(Outdoor Technology Center)。2018年夏天,SICK投入数百万欧元在德国总部新建了户外技术中心,3500平米的户外测试区,模拟了各种极限户外环境,以充分测试SICK智能传感器的功能和性能。SICK户外技术中心分为7个测试区域,涵盖运动控制系统测试、安全防护测试系统、激光扫描传感器室外性能长期测试、长距离测量传感器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的多种防撞方案测试、轨道站台方案安全方案测试、编码器与电机反馈长期测试等。▲在SICK户外技术中心模拟的各种极限户外环境中对传感器产品进行测试在这7个测试区域,SICK工程师们将智能传感器产品和方案进行长时间运行,监控和分析运行数据,一方面优化面向下一代的产品研发,一方面改进行业应用方案。6、SICK三大业务与全球化布局据Robert Bauer博士介绍,目前,SICK的业务范围包含三大领域:工厂自动化、物流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在工厂自动化进程中,从产品、原材料、半制品、制品,到出产厂商的库房,再到物流环节的机器人/AGV的导航及防撞模块,SICK具有最全面的传感器、摄像系统以及编码器等解决方案,承担质保工作并确保机械安全;SICK物流自动化业务则主要服务机场、工业车辆、建筑管理与建筑安全、港口、零售与分销中心、信使、快递、包裹和邮政服务提供商、起重机以及交通领域;针对过程自动化业务领域,SICK主要为分析和过程测量技术提供传感器以及定制化系统和服务。为更好的服务这三个领域客户,SICK组建了9大业务部门,包括存在性检测、工业安全、分析器、流量测量、工业集成空间、系统、运动控制传感器、识别与衡量和新业务等部门,以更好地配合与支持三大领域业务在全球的发展。▲SICK在全球的布局SICK 在全球已拥有近 50 家子公司、合资企业以及代理机构,主要分布在德国、美国、中国、意大利、匈牙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典等国家。在中国,SICK于1994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国总部,目前已在上海、北京、青岛、苏州、南京、香港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形成了辐射全国各主要区域的业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