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赴德研究”中国申请者看重德国科研能力袁盎

“赴德研究”中国申请者看重德国科研能力

来源:中国侨网中国侨网5月25日电据《欧洲时报》报道,5月24日,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北京代表处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举办以“赴德研究”为主题的咨询日活动。前来咨询的中国学生表示,跨过语言门槛,看重德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能力。研一学生小许希望将本科学习的机械专业和研究生学习的计算机专业结合起来,作为自己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之前他考虑赴美国读博,但是在了解到到德国做科研完全可以使用英语时,他对自己的申请充满了信心。小林是中科院的在读博士生,他考虑以德国作为博士后研究的目的国。他坦言,在自己心中德国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强国,学术严谨,拥有很强的研究氛围。“之前我觉得德语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英语就可以完成相关科研工作。我本身开展的是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在英美等热门目的地之外,希望自己有更加多元的选择。”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北京代表处赴德研究推广和奖学金项目主管任婕介绍,中国学生到德国开展学术研究总体趋势比较稳定。她分析,这与德国博士人才培养体制含金量较高,学术氛围浓厚;德国留学和科研申请程序比较透明等原因相关。随着线上咨询越来越普及,中国学生对于来德研究的了解程度在不断提高。“以前中国学生较为担心语言障碍,但是他们越来越清楚德国研究机构和高校国际化的体系,可以不必将语言视为研究和学习的障碍。德国科研机构与企业联系非常紧密,学生有很多机会直接进入企业参与项目,如果能够进行德语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科研团队。” 任婕说,德国科研开放程度很高,但是对申请者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高,需要中国申请者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中德保持友好的关系,中国学生对德国了解越来越深入,因此我们看到有更多的申请者愿意来德国开展学术研究。”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代表刘彤表示,从德国的角度来说,只要中国学生足够优秀、专业方向对口,德国非常欢迎中国学生、学者来此开展研究。新东方前途出国欧亚分管中心德国业务负责人刘新颖在中国学生申请到德国留学和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她看来,中国申请者在德国可以在不同领域找到与自己匹配的研究项目。综合性大学、应用技术类院校,以及科研机构提供给全球的科学家们理想化的科研条件。同时,信息化技术领域得到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成为中国申请者申请的热门选择。(凌云)

儿子们

「访学招聘」德国哥廷根大学正在招收博士后、访问学者!

想要出国访问学习的小伙伴看过来啦,德国哥廷根大学机器和生物分子化学研究所正在招聘博士后、访问学者职位!Einrichtung: Institute of Organic and Biomolecular Chemistry (ID 15023)Ansprechpartner: Mr. Prof. Dr. Manuel AlcarazoBesetzungsdatum: ab sofortVerffentlichungsdatum: 08.06.2020The research group of Prof. Dr. Manuel Alcarazo, Institute of Organic and Biomolecular Chemistry at the Georg-August-Universitt Gttingen is looking to fill the position of a Research Assistant. with a limited contract of one year according to the salary level E 13 TV-L (100 %). This position is to start as of 1.9.2020.Your ties: - Perform research within the ERC funded project: “Sulfur-based solutions for the selective functionalization of organic substrates”, which is led by Prof. Dr. Manuel Alcarazo.Your profile:- A doctoral degree or a visiting scholar in Organic Chemistry .- Desirable qualifications include a research focus in homogeneous catalysis .- Research experience in the areas of organic synthesis and Au and Pt catalysis will be also valuable .- Detailed expertise in analytical and spectroscopic tools, namely NMR, XRD, IR, UV-Vis, MS, TGA/DSC - as well as a documented scientific publication record.Within the Gttingen Campus, the University of Gttingen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eight non-university research laboratories located at Gttingen. This unique and inspiring research environment guarantees researchers an optim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encourages active exchange between university teachers,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and PhD students.The University of Gttingen is an equal opportunities employer and p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fostering career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Qualified women are therefo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apply as they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this field. The university understands itself as a family-friendly university and promotes the compatibility of scientific profession and family. The University firmly intends to raise the number of disabled persons in its employment. In the case of equally qualified applicants, disabled persons will be preferentially considered.Please send your application (motivation letter, CV, academic certificates in English, German or certified translation to English or German) until 29.06.2020, alternatively in electronic form as a single pdf file, to Georg- August-Universitt Gttingen, Institut für Organische und Biomolekulare Chemie, Tammannstr. 2, 37077 Gttingen, e-mail:malcara@gwdg.de院校简介:格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y of Gttingen)是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因英王乔治二世创建而得名,始建于1734年,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南端的大学城哥廷根市。格廷根大学名人辈出,蜚声世界,设有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以及马克斯普朗克太阳能研究所,在生物物理领域以及能源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格廷根大学(又译为哥丁根大学或格丁根大学)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图宾根大学相似,哥廷根大学属于传统的大学城,是“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2007年10月19日,德国第二轮“精英大学”评选最终揭晓,哥廷根大学成为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哥廷根大学有着良好的国际声誉。哥廷根大学是科英布拉集团的成员之一 (即Coimbra Group,简称CG,是由39所欧洲最古老且富盛望的精英大学组成的集团)。

陶斯

德国奖学金难申请?提前做好准备,你也可以!

在德国留学或研究需要组织安排和筹措资金,这方面最重要的机构是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在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方面,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是全球最大的促进机构。其资助项目为数众多,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为希望前来留学的外国学生提供帮助。例如,资助项目中有传统的博士生奖学金、短期研究奖学金和学年、学期、短期奖学金等。提供奖学金还有很多其他的基金会,它们会根据各自的标准和重点对申请人进行选择。但对于德国大学生来说,申请奖学金还是有一定障碍的,很多人中途就失去了申请的动力。下面就跟小艾一起来看看奖学金的大致种类及申请的具体情况吧~!短期奖学金该奖学金项目为211院校的学生(无专业限制)提供在德国大学、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以完成硕士论文为主的短期学习机会。该项目意指帮助中国学生了解德国的高校和相关科研状况,结识未来的博士导师。为以后在德的博士学习打下基础。申请者需在正式获得奖学金前完成至少2个学期的硕士学习。申请者还必须已经取得中国高校的学士学位。在申请时,获得本科学历的时间不超过六年。此外,申请者还需在申请材料中附上一封中国教授的推荐信和一份德方教授的邀请函。邀请函中应明确表达"同意给予申请人相关学术指导"的内容,还应表明在申请人硕士毕业后,是否愿意招收申请人为博士研究生的意愿。您可以在本页面下方找到邀请函的模板。除了申请人的学习成绩之外,申请者在德国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也是重要的评选标准之一,学习计划应得到德国指导教授的认可。此外,日后的学术或职业发展方向也应加以说明。此外申请者还需提供能够在德国完成学习计划的德语或英语语言能力的证明:TestDaF、DSH II、IELTS (5.5)、TOEFL iBT (80) 或者 TEM (8)。进修课程奖学金进修课程的奖学金为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学生,提供在德国大学进修或攻读硕士或博士的资助。对我国学生来说,申请人需是来自中国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学士、硕士或是同等学位)。申请时获得上一个学位的时间不超过6年。需注意的是,某些进修课程有相关的年龄要求。除了学习成绩外,申请者提交的学习计划和留学动机、以及对于发展援助政策做出贡献的陈述是否令人信服,也是重要的评选标准之一。申请人在相关专业领域必须具有2年的工作经验,如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工商业协会、企业、或从事与发展援助相关的工作。无论是德语或是英德双语授课的课程,良好的德语成绩都是申请的条件之一。纯英语授课的课程可以不提交德语成绩。DAAD也可以为申请者提供德语学习方面的资助,例如在国内即可访问的(奖学金生免费)网络德语课程(DUO)或是在德国语言培训机构的德语课程。博士生奖学金在德国,对博士生提供奖学金的情况会更多。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各种福利,在大学学习期间每周可从事二十小时以下的兼职工作,假期可全日兼职工作,并且收入是免税的。该奖学金的申请人,在申请时须已经获得了国内高校的硕士学位(应届硕士毕业生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需出具在读证明;如获得了奖学金,则须在派出前提交硕士毕业证及学位证)。联合培养的申请人在申请时则需出具国内院校的博士在读证明。申请时距获得上一个学位的时间不超过6年,博士在读的时间不超过3年。申请人在申请时,需已经拥有德国教授的正式邀请函,邀请函中应明确表达同意招收申请人为其博士生,为申请人提供学术指导以及提供工作场所的意愿。邀请函须由德方教授出具。参加结构式博士课程的申请人,在申请时需要出具相应的录取证明。除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外,申请人提交在德的攻博科研计划也是重要的评审条件之一。该计划通常由申请人和德方导师共同制定。博士奖学金的面试通常在每年的6月或7月于北京举行。申请人在提交申请时,还需提交德语(德福4x4)或者英语的成绩证明(IELTS 5.5、TOEFL IBT 80)。DAAD视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在赴德之前为其提供相应的(对于奖学金生免费的)德语课程。对于资助期限大于6个月的奖学金生,DAAD为其提供最长为期6个月的德语课程。为了帮助奖学金生提高德语水平,我们还推荐网络德语课程“Deutsch-UniOnline (DUO)”。此外,奖学金生也可以自己选择德语培训机构和课程,并向DAAD申请相应的补助。艺术家奖学金此奖学金为学习绘画、设计、电影、音乐、建筑和表演艺术(话剧、导演、舞蹈、编舞等)等专业的申请人提供到德国艺术院校进行不以获得学位为目的深造或攻读学位(例如Master/Diplom)的资助。申请人在申请时应已在国内取得第一个学位(如本科学位),并且距获得学位的时间不超过6年。已在德国居住超过一年的学生不在资助范围之内。该项目的资助期限通常为10-24个月。获得该资助的奖学金生都会首先获得一学年的资助,成绩优秀者可提出延长资助时间的申请。DAAD每月为申请者提供750欧元的奖学金。此外DAAD还一次性支付国际交通补助和在德国的医疗保险费用,以及其他相关家庭补助。为了帮助奖学金获得者提高德语水平,DAAD还推荐网络德语课程"Deutsch-Uni Online (DUO)",获得奖学金资助前六个月内的课程费用由DAAD承担。奖学金获得者也可以在学习期间申请参加其它德语课程的补贴,以及其他相关补贴。申请材料应该在9月15日之前交到DAAD驻京办事处。申请材料不全者不予受理。基金会奖学金1. 赢创基金会化学与化学工程奖学金赢创基金会化学与化学工程奖学金,提供给赴德国就读化学或化学工程类的博士及博士后项目,或者前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 金额:前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每月250到400欧,持续发放6个月;博士生每月1,050欧,持续发放一年或一年以上;博士后每月1,000到1,500欧,持续发放一年。● 管理单位:赢创基金会● 申请资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 学科:化学或化学工程类2. 世界银行研究生奖学金世界银行研究生奖学金,提供给来自世界银行成员国(含中国)赴著名高校留学硕士项目的学子。该奖学金要求获奖人毕业后回国施展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即回国发展。● 金额:涵盖学费,生活费,交通费等● 管理单位:世界银行● 申请资格:硕士生● 学科:不限3. 谷歌安妮塔博格纪念奖学金谷歌安妮塔博格纪念奖学金提供给赴欧洲,中东或者非洲就读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技类本科、硕士或者博士项目的女性学生。● 金额:7,000欧● 管理单位:谷歌公司● 申请资格: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学科: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技类4. Student GrantsStudent Grants 为分担留学生的学费,书本费,交通费,房租等经济负担而设立。● 金额:1,000欧● 管理单位:Casa Swap International Housing Network● 申请资格: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学科:不限5. Expertsasia 奖学金Expertsasia 奖学金是为了强化南亚以及东南亚与欧盟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而设立。● 金额:1,000欧每月,此外覆盖交通费和保险。● 管理单位:Georg-August University Gottingen● 申请资格:本科生● 学科:不限注意事项:经验是:“在您计划获得资金之前12个月就应该开始筹备了。” 专家表示这是“用大量实例计算出来的”。至少在截止日期前六个月,就要处理相关的文书。申请的正式标准通常可在相应基金会的网站上找到。这些文件通常可以在网上直接提交。专家提醒:“我们建议在提交前检查一下清单。”除了申请人的文凭和相关表现的概述,奖学金提供者通常会期待一封申请信。“网上有很多例子,”专家表示,建议以书面形式对自己做出准确和个人的陈述:为什么我要申请奖学金,申请的基础应该是什么,我已经做了什么,以及在基金会的支持下我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另外,申请信的架构非常重要,就像工作的求职信一样,建议多向别人征求意见。想学厉害的专业?来看看2019年德国大学专业排名吧!避免尴尬……去德国留学这些习惯和礼仪你要了解如何在德国申请学生宿舍?不止看运气,还看年龄?开学季|如何将“整个家”都装进李箱?打包秘籍告诉你~

发型秀

博士后奖学金之-洪堡基金

国外博士后奖学金分为:1、外方导师资助(严格说是salary而非Fellowship)。2、中国政府公派,CSC、博管办博士后资助项目。3、国外机构博士后奖学金项目,如德国洪堡、欧洲玛丽居里、日本JSPS等。本文重点介绍第三种,国外机构资助项目之-洪堡基金。一、概述洪堡基金会是以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名字命名,成立于1860年,是德国最重要的国际科研人才资助机构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为世界范围内资质优秀的年轻学者和科学家提供研究资助,促进学者与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开展国际间科学合作。洪堡基金会每年资助2000余名外国博士后和学者到德国研修和访问。洪堡奖学金为使外国学者在生活条件上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外国学者提供每月2100-3000欧元(根据年龄和资历的不同)的生活费,使其享有与德国同等学者有相近的收入并且免交所得税。近年来,洪堡基金会每年投入的资金预算为1亿欧元以上。2014年的数据统计,已有来自全球140个国家的2.7万余名学者接受洪堡基金会各类奖学金资助,其中包括5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洪堡学者是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的最主要的外国学者群体之一,截止至2015年,先后有2051名中国学者获得洪堡基金会各类奖学金资助,受资助总人数位列美国、日本之后,居全球第3位。近5年来,受洪堡基金会资助的中国研究人员的学科分布情况分别是自然科学学科占67%,工程学科占27%,人文社科占6%。二、申请条件及流程洪堡基金主要有两种:1、洪堡资深研究者奖学金(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for Experienced Researchers)。2、洪堡博士后研究奖学金(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for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都要求必须全职到德国从事相关研究。前者一般针对已获固定教职的访问学者,资助时间较短,也比较灵活(例如奖学金时间可以切割);后者面向科研起步阶段的博士,资助时间一般为两年(可申请延长),要求申请者为博士毕业四年以内。洪堡基金会的首页:https://www.humboldt-foundation.de/web/home.html 。目前申请已无需邮寄纸质材料,全部网上完成。首先在相应奖学金栏目下的“Online Application”链接注册账号。然后开始填写申请资料并上传相关文书。如果想成为洪堡家族的一员,那么只有一件事重要:您的个人出色表现。基金会只赞助人,而不是项目。因为即使在团队合作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个人的能力和奉献精神仍然是科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洪堡基金会每年召开三次遴选委员会会议,甄选委员会由来自各个学科的科学家组成,分别在3~4月、6~7月、10~11月各召开一次,决定最终哪些申请者将获得资助。会议之后1~3个工作日内将通过电子邮件告知申请者结果。申请者的材料放到最终会议桌上讨论之前,将经过以下步骤:1、资格审查:若不合格,将会发正式的拒绝信给申请者和合作单位;若通过,将会告知申请者最终结果的大致时间。这个阶段需要1~1.5个月。2、同行评审:两个独立评委对申请材料进行打分,并将结果发给遴选委员会。(注意填表时的学科要填对,最好跟合作导师确认一下。保证材料送到合适的同行评委)。这个阶段需要4个月左右。所以,洪堡奖学金从提交到终审,最快也需要5个月左右。假如计划申请明年3月的洪堡基金,那就应该提前5个月,在今年11月初提交材料。至少提前半年开始准备,所以申请者要自己规划好时间。三、洪堡基金申请经验1.博士学位。这是申请洪堡奖学金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或不能预期获得博士学位的一切免谈。2.德国籍教授(也就是Host professor)必要的支持。他需要写一份声明(或叫做保证书)并寄送到洪堡基金会。3.SCI论文或博士论文。洪堡基金并没有明确要求已发表文章的数量,但自然是越多越好,这是德国的合作导师认识你的敲门砖。学者A博士二年级时有6篇SCI,去找合作导师居然没有回信(他是世界级的牛人)。三年级申请去美国获得Offer,但没有通过签证(H-1,那时很严)。只好再次申请德国那个导师,此时其已发表12篇文章,另有3篇投稿中,这次导师很快(第二天)回信,并发出邀请函要求其尽快加入他的研究组,但要求在国内递交洪堡申请书。到德国后A博士问导师为什么第一次申请没有理我?导师说:如果申请人没有10篇以上的国际论文,或4篇以上的顶级论文(JACS等),他的秘书会直接把邮件删除,因为这样的申请太多了。B 博士则认为,“对方重视的是你的博士课题,我在浙江大学读的博士,在清华做的博士后,实际上,我的博士后经历对于申请洪堡没起太大作用,这从申请程序和需递交的材料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要申请洪堡的人,博士论文要好好作”。论文强调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的英文论文。对博士论文的工作特别重视,要求在个人发表的论文目录上标出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但论文并不以是否是英文文章取胜,也不全是以数量取胜,更不以影响因子取胜。因为论文的数目和影响因子与所在学科有很大关系;如中文文章中认为优秀的,可以翻译成英文或德文。4.简历中一定要突出个人能力和特点,切忌说一些描述性的空话,比如工作勤奋,态度端正等,德国人不喜欢吹牛说空话。这里不需要自我评价,评价语由推荐人来说。5.研究方案(proposal)。研究方案很重要,包括题目、方法、目标和时间安排等内容部分,务必要突出个人的前期工作,除博士研究外,也可以是博士论文基础上的进一步工作。最好说明你的研究方案和你的Host的研究方向在哪些地方有共鸣。在写研究计划时一定要反复斟酌,因为你靠它不仅要打动评审人,还要打动你的Host。申请书中的引用文献要有你个人发过的文章。6.推荐人,推荐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重视。好多人都认为洪堡奖学金的评审是靠研究方案和发表论文,忽视了推荐信的重要性。实际上,推荐信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甚至高于上述两方面。作为基金会的评审人来说,他们需要在一周之内(基金会规定的)给出评审意见。这么短的时间很难让他们把握住你的实力和水平,而他们判断你实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推荐人的意见。同时,基金会非常重视与申请者来自不同国家的推荐信,因为这表明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这与基金会的选拔目标相一致。另外,如果推荐信中你的导师、你工作单位中的资深学者、还有另外一个推荐人都是在国际上有名的话,那你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第三位推荐人如果是海外的就更好。最完美的情况是你的导师、你工作单位的学者、还有第三位推荐人都是洪堡学者,这样你成功的几率剧增。洪堡基金会非常重视洪堡学者的意见。四、后续资助洪堡基金会对洪堡学者实行“一次资助,终生受益”的政策,洪堡学者回国后,基金会对他们继续资助。1. 再申请(Resumption):第一次申请洪堡基金后若干年后,洪堡学者可以再申请,目前,大多数洪堡学者重新得到了资助,且没有年龄限制。2. 再邀请 (Re-invatation):根据申请或需要,洪堡基金会辉会邀请一些前洪堡学者再回德国进行学术活动,且没有年龄限制。3. 赠送科学书籍;向外汇短缺的国家赠送科学仪器。4. 资助在德国召开的学术会议。5. 资助学术著作在德国著名出版社出版。6. 资助德方学者访问洪堡学者所在的学术机构。

贵贱有仪

厉害!北京工业大学本硕博的90后博士后入选德国“洪堡学者”计划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师资博士后杜睿博士收到德国洪堡基金会2021年德国“洪堡学者”计划资助的通知,将于明年赴德国开展合作研究。这是学校在站博士后首次入选德国“洪堡学者”计划。杜睿(右一)杜睿于1991年出生,2008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本科毕业后在学校硕博连读,师从彭永臻院士,2018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在北京工业大学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跟随彭永臻院士继续开展DEAMOX脱氮工艺及控制策略方向的科研工作。依托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杜睿博士在污水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深度脱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JCR一区SCI论文12篇,发表在《Water Research》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2篇为高被引论文;以第二发明人(导师第一)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曾获奥加诺奖学金特等奖(北工大首次入选)、上海同济高廷耀基金会青年博士杰出人才奖学金、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北工大首次入选)、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奖学金”和“科技之星”等荣誉奖励。德国“洪堡基金会”成立于1860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洪堡基金会主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优秀青年科学家和学者提供资助,开展国际科学合作,荣誉称号为终身制。洪堡学者的评选有着严格的遴选程序,由约100名不同专业著名科学家组成遴选委员会对入围申请者进行讨论表决,唯一标准是申请者是否具有突出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迄今为止,已有50多位洪堡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此次杜睿博士获得洪堡基金会的资助,表明其开展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也将为北工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机遇。北工大本硕博的90后博士后2008年-2020年,十二载的求学科研生涯,多个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与污水为伴 让青春无悔,快来一起为棒棒的北工大学子杜睿点赞吧! 来 源: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 排版:李明佳 审核:曹容嘉

蓼莪

德国大学如何成为一名终身教授,从编外讲师到教授,路漫漫其修远

德国高等教育实行联邦制, 高等教育由各州政府负责, 联邦政府除有权立法为科学研究提供资助外, 几乎不承担任何教育职责。德国大学学术职业生涯的真正起点是编外讲师, 晋升的顶点则是终身教授,学术人员的招聘、晋升和任用决定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制度与模式。“概而言之, 传统的德国大学招聘、晋升和任用制度代表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最核心的要素。聘任制度包含了主要的报酬和晋升政策, 获聘为教授是终其一生的职业生涯的事, 其他评价方式的作用都是次要的。而且, 学术职业结构在不同层次的院校和地区性晋升之间发挥了一种平衡器的作用。”从总体上看, 德国大学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是学术人员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性、学术职业阶梯等级森严且呈金字塔形以及内部具有高度的竞争性。马克斯·韦伯把这种学术职业称为一场发狂、无把握的冒险。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后, 德国学术职业状况虽然在学术聘任方式、任职条件、内部结构、评价机制及薪酬制度方面发生了一些转变, 但德国学术系统仍然保持了严格的等级制, 拥有公务员身份的终身教授与其他学术人员之间仍旧存在很大差别。那么,从一名编制外面的讲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国家公务员的终身教授在德国, 有志于献身学术研究的年轻人, 通常是从编外讲师职位做起。编外讲师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严格的制度, 它没有确定的晋升途径, 许多学者往往经过多年磨练而不一定能出头, 他们犹如踏上了一架“无横木的梯子”。研究和教学统一是德国大学的传统, 它规定着大学教师的专业任务。同时, 研究和教学能力也是大学教师聘任与晋升的重要条件。担任编外讲师首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至少5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其次应取得大学授课资格, 这是德国学术职业的基本要求。德国大学生若要获得博士学位, 一是要通过学位论文, 以表明他具备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二是要通过一种考试, 以表明他对相关学科的文献有足够了解。大学授课资格则是应聘者具有熟练地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的证明。德国的博士后如果想获得大学授课资格, 必须提交一篇高水平的论文, 论文通过后需进行两次公开的学术报告, 以证明其表达能力, 再花费6-8年之久 (大约在40岁左右) 才取得这一职业资格。取得大学授课资格后还需花费两三年时间才能最终成为编外讲师。但编外讲师只是一个非正式职位, 它并不保证被聘用后一定能获得教授职位。由于原则上不允许内部晋升, 编外讲师必须到其他大学申请教授职位, 与其他应聘者通过公开遴选程序竞争空缺的职位,这所学校的编外讲师可以在其他的学校晋升,最后这所学校在公开招人的时候在应聘回来。长期以来, 德国科学界从众多的编外讲师中得到充实, 黑格尔、胡塞尔、爱因斯坦、雅斯贝尔斯等都曾担任过编外讲师, 德国大学学术声望之高, 与编外讲师制度密不可分。在德国, 教授职位空缺的招聘程序十分严格, 它需要考核一大批校外求职者, 从校外应聘者中选出最优的, 而不是按照确定的标准通过同行评议从校内应聘者中选拔, 这样既有助于保持遴选过程的高标准, 又推动了大学之间人员的流动。教授从编外讲师中产生, 当教授职位空缺需要补充时, 就可根据州政府制定的各种严格规章制度启动招聘程序, 以评估候选人的学术条件。一般来说, 招聘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职位描述;职位招聘广告;教授委员会对应聘者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 确定三位候选人, 在将候选人名单提交州教育部之前, 教授会可对名单进行调整;州教育部最终确定候选人, 做出聘用决定, 并与候选人、大学就工资与研究所配备的人员、设备及研究经费等进行磋商。由教授会提出的三位候选人几乎都是在其他大学已获得声望的学者,一般情况下州教育部不会轻易否决教授会的建议, 可以自由任命三位候选人中的一人, 但偶尔也会反对教授会的建议, 或退回候选人名单要求重新考虑。“这一制度是大学避免国家插手大学之危险的堡垒。它的作用是双方面的:可使大学和政府部门都坚持高标准。”德国教授拥有很大的学术权力, 享有崇高的声望和高度自治权利, 通常是讲座主持人和研究所负责人。研究所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和教学单位, 拥有全部必要的人员和设备, 如实验室、资料室、教室和讨论室等。教授在校内没有上级, 系主任、校长与教授都是平等的同事, 不能干预教学与研究活动, 大学管理者发挥的作用相当微弱;教授层次之上的唯一权威是州教育部, 但州教育部的权力也受到法律约束, 使它不能对教授的活动施加任何严格的控制, 作为教授本人也基本上感觉不到这种监管的存在。总之, 教授对其所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研究所的财务管理、资源分配和人员晋升等都拥有最终决定权。高度的学术权力使德国教授恰如行会的雇主, 下属教学和科研人员就像学徒或帮工,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以资源依赖为基础的学徒模式。德国大学教授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者又是高级公务员, 教授职位一旦聘任终身拥有。由于教授为国家公务员, 其任职条件、工作任务和工资待遇等均由国家规定, 大学无权解雇教授。德国公务员法规定, 无论大学遇到经济还是其他问题, 包括学科专业的停办或重组, 教授都享有严格的工作保障, 这种地位是受法律保护的。研究是德国传统大学的核心功能, 它塑造了德国大学系统的文化模式、激励模式和职业模式。同样, 在教授聘任中也奉行科学研究至上原则, 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是衡量大学教授的主要依据。德国教授的待遇和权力也决定了一位编外讲师要想成为一名教授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中漫长的资历过程实际上对于德国学术界也是好处和坏处都有。好处就是保证了教授的质量和德国学术的水平。不利之处在于很多年轻人难以有出头之日,许多年轻人的科学研究者奔赴英美,造成了资源的一种外流。参考文献:易红郡. 从编外讲师到终身教授:德国大学学术职业的独特路径. 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2月。

系博

怎么样申请国外大牛实验室的博士?按照实力排名努力考公费研究生

中国双一流高校和世界第一的差距国内的精英为何选着海外留学?施一公的青年梦想是国内学子可以不需要远渡重洋就可以享受到最好的高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施一公确实完成了自己青年时候的梦想,清华大学的生科院已经成为世界顶级学院,培养的博士生素质非常高,其中最著名的万雪蕊博士未毕业就有6篇CNS主刊论文,这样的成绩在哈佛和普林斯顿都算最优秀的博士生,但是中国像施一公这样的大师教授太少,在其他学科中国的整体的高教水平还是非常的薄弱,一名施一公只能提升生物蛋白结构,而最近的生物医药领域被曝光的新闻,凸显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发展不平衡,前沿学科发展强劲,基础的生物医药发展缓慢,这也是每年大量国内高校精英们想办法申请海外大牛实验室的重要原因!中国优秀的海外人才团队规模还是比较小,并不能整体拉动中国高等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下面小编就以网络一名研究生的申请海外博士经历故事,来说明怎么样可以提升申请率!名师出高徒是选择优先权 海外申请博士学位,不是大牛不需要出国读博士中西方教育有差别,但是也有相似的地方,在申请博士职位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功课,先列一个业内大牛的名单,然后从业内高影响杂志上寻找崛起的青年科研大师,从施一公培养的颜宁和万雪蕊等强人就知道,想要做科研,没有好的导师,那么所谓的读博士就是混日子,与其混日子不如在国内舒服的混,根本没有必要选择出国去受罪!具体的选择为最近5年期刊青年大牛>业内知名大牛>期刊崛起新秀>海外华人大牛实验室>海外普通小牛。申请博士尽量选择非华裔老板,没有办法在选择华人科研大牛,一般华人大牛实验室中都有国内实验室的陋习,老板的压榨和同事间的勾心斗角!而且海外华人大牛更喜欢中国学生,更听话,更容易被安排加班,所以这些实验室中,会有大量的中国博士后和中国学生,加上这些华人学者走穴国内科研,很多关系户博士后也在这些实验项目组里,造成实验室的水平参差不齐!唯一的好处是,未来回国可以提前扩展人脉,但是对于科研的提升却非常的有限!最好申请到国家奖学金 海外大牛实验室经费也紧张其实海外大牛对来自国内的研究生有很多的抱怨,主要是中国的学生交流问题是最大的毛病,这也让很多海外大牛非常排斥来自中国的学生,如果没有别人推荐,一般这些大牛根本不会考虑来自中国学生的申请,但是最近几年欧美经济也开始下滑,海外大牛的实验室经费也开始紧张,如果中国学生自己带着奖学金来申请实验室博士或者博士后,那么这些老板还是会考虑来自中国的学生,毕竟免费的打工者,每一位老板都会喜欢,即便是这位打工者的交流水平有限!申请海外大牛实验室,很难 以下文字大部分摘自网络:网络上一位成功申请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的心得:研二上学期坚定了出国的想法,接着年前把第二篇文章写完投出去(申请过程中分量最重的一篇),研二下学期一来文章就回消息(修改),然后就复习雅思,因为本身英语功底就不是很好,考了三次才考过(2015年7月25号 6.5/8/6/6)。我硕士期间做的是天然药物化学,申请前就想好了要换方向到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领域,换方向申请难度本身就大,然后申请的时候又野心勃勃的盯着那些大小牛(当然我这个版本并不一定十分正确或者完善),结果可想而知(回复寥寥无几)!!!研三上学期就开始了边做实验边套磁的生活,前前后后陶瓷了17-18位老师(德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下面逐一分析。。。第一封套磁信,正文可以简单地写上你是谁,来自哪儿,想申博士,你以前的研究方向,对老师什么研究方向感兴趣等等(简短的100-200字左右,太长了老师也不一定看,真要有兴趣回去看你的简历的),然后附上自己的简历,我当时还附上了成绩单以及雅思成绩。(陶瓷似的顺序并不完全是按照以下顺序)1. Jrn Piel---瑞士苏黎世理工 (回复无职位,这是我第一个陶瓷的教授,过了两天就回复我)http://www.micro.biol.ethz.ch/research/piel/jpiel2. Gregory L. Challis---英国华威大学 (大牛啊,NPR的编委啊,认为我背景不够好,悲剧了,这个是我刚开始最想去的,但是认为我背景不够优秀无法申请到学校的奖学金,被拒绝了。。这个打击是最大的)http://www2.warwick.ac.uk/fac/sc ... hallis/challisgroup3. Rolf Muller---德国亥姆霍兹研究院(大牛,不回复。。。)http://www.helmholtz-hzi.de/en/r ... cts/rolf_mueller/4. Christian Hertweck---德国莱布尼兹研究院(大牛啊, Cell Chemistry & Biology主编!!回复无职位,这个老师我是9月23号陶瓷的,回复时说在外旅游,过几天小蜜回复我,暂时没位子)http://www.leibniz-hki.de/en/bmc-head.html5. Robert J. Capon---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这个老师是做海洋天然产物的,由于之前被拒绝太多了,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不适合换方向,因为都没老师理我,随后陶瓷了这个教授,这是第一个给我面试的老师,并且导师已同意接收,让自己申奖学金,后被我拒了,放不下心中的执念。。)http://capon.imb.uq.e.au/index.php?id=256. Barrie Wilkinson---英国John Inners Centre (不回复。。)https://www.jic.ac.uk/directory/barrie-wilkinson/7. Helge B. Bode---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不回复。。)http://www.bio.uni-frankfurt.de/48050101/ak-bode8. Russell J. Cox---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回复让走csc,而且该教授现在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刚开始不是很热情,后来12月某一天突然问我还愿不愿意申csc,然当时已决定去其他地方,所以也拒绝了)http://www.bris.ac.uk/chemistry/ ... j-cox/overview.html9. Christine L. Willis---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回复让走csc,联系过两次,感觉不合适后放弃)http://www.bris.ac.uk/chemistry/ ... illis/research.html10. Nathan A. Magarvey---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不回复。。)http://www.fhs.mcmaster.ca/biochem/magarvey_nathan.html11. Michael E. Webb---英国利兹大学 (不回复,原因是我可能邮件标题写错了。。。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http://www.chem.leeds.ac.uk/People/Webb.html12. Christopher N. Boddy---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不回复。。)http://www.boddylab.ca/en/left/people/13. Mohamed A. Marahiel---德国马尔堡大学 (德国老院士,不回复。。)http://www.uni-marburg.de/fb15/ag-marahiel/group14. David L. Jakeman---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 (回复可以,然该校雅思要7分,让我继续考雅思。。。并不想考了那时候,遂放弃)http://www.dal.ca/sites/jakeman/david-jakeman.htmlhttp://www.nottingham.ac.uk/~pcznjo/HomePage.html16.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 (套磁回复欢迎申请,然后约时间面试,面试后感觉还可以同意接受,让我自己申奖学金IPRS 和CSC都申请)17. John C. Vederas---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大牛,联系过两次,后感觉课题组做的东西还是主要在合成、虽然生物合成也做。。)http://www.chem.ualberta.ca/~vederas/home.html最后结果大家在我之前的帖子都知道了,很幸运的申到了西澳大学的IPRS奖学金,在申请过程中一直和老师有联系,这个是我心中的完美选择(学校、研究方向、导师、奖学金的完美结合),在陶瓷前期,不断地经历着被打击、自我怀疑、又自我鼓励地过程。。。大家可以看到套磁的有效回复其实是很低的,能碰到你想去的老师、既愿意要你、同时做的东西你也感兴趣、并且学校什么的也还不错真的是很难的,不管陶瓷过程中老师们的回复有多么的消极,也一定要记得自我鼓励!!同时请在陶瓷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简历,我当时是一个导师不要我我才继续套磁下一个的,而且导师都是我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陶瓷的过程中工作量并不大。刚开始大家的邮件、简历什么的并不一定十分完美,但是在套磁过程请记得随时完善更新自己的简历、陶瓷邮件!!!还有邮件标题、老师称呼请自己仔细核对,不要像我一样出现错误。。。一旦出现这个套磁就是失败了。。关于选导师,我当时就是看文献(JACS, Angewandte,PANS, Chemical Sciences,ACS chemical biology, Cell Chemistry & Biology,甚至是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hemistry等等),看通讯作者,然后去学校官方看个人主页(具体的研究方向,历年文章等等),所有老师都逐一列下来。最后会形成一个精简版的(人数大概在20个以内),这样陶瓷时就不会盲目的海套。前期虽然陶瓷了这些老师,但是真正进入申请阶段的只有西澳这个(鸡蛋放在一个筐里。。),同时申请了IPRS和CSC,最后侥幸IPRS中了然后就取消CSC了。国内大牛的推荐信也很有用论一份推荐信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人脉关系最重要,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一般海外大牛之间对彼此的名誉看的非常的重,如果通过关系可以得到大牛的推荐,特别是国内大牛老板的推荐,这些海外大牛也会非常的重视,问题是国内很多大牛教授可以轻易在国内推荐,但是为了自己的声誉,他们一般也不会轻易推荐国内的学生去海外大牛实验室,害怕砸了自己的招牌,毕竟很多国内看似优秀的学生,似乎只适合考试,但是做科研这件事却是靠着运气、耐力、以及天赋构成!

莫足以归

国内博士后,也“扩招”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如何解读博士后扩容》,是这样写的:“博士后数量今年将扩容。据报道,日前,科技部发文要求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扩大博士后招收数量。沪上各高校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已陆续推出博士后招聘计划,今年一些高校的博士后招聘人数较之往年最多的扩容40%以上,而且不少高校通过打通博士后进入教职的通道,提升博士后岗位的吸引力,并为未来储备优质师资和研究力量。对于博士后“扩招”,有舆论担心会影响其培养质量,这就走入了把岗位扩招理解为学位扩招的误区了。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岗位设计以及岗位要求。从某种程度说,在博士后制度实施30多年后,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将真正与世界接轨。”这意味着国内博士后真的走进扩招的行列,不仅和当年本科扩招有直接的关系,也跟今年特殊的行情有关。今年情况太过于特殊,谁都预料不到,国外很多大学也会暂时关闭线下授课的渠道,导致大量国内大学毕业的博士,发了邮件联系国外的博士后导师,却杳无音讯,这批博士有很大概无法像往年一样,正常到国外做几年博士后镀金了。笔者一个师妹就是如此,今年论文送审回来,成绩还算不错,两个审稿人给优秀,一个审稿人给良好,答辩基本上就是走个形式,按照往年的条件,优秀博士毕业已经可以确定。可是即使如此,还是很难找到满意理想的“另外一半”。于是,其导师便让她去申请一下德国高校的博士后基金。本以为如果申请到了,就可以顺利出国镀金几年,就很容易回到本校找个坑了。没成想遇到这个特殊行情,德国那边迟迟没有回应。博士也是人,也要吃饭和养家糊口,现在只能退而求其次,她听了其导师的话,愿意从国内博士后去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留在国内做博士后也是她最近唯一的选择了。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恰好今年国内博士后扩招,她很快就联系到了一家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后职位,据说如果博士后期间成果好的话,年薪可以达到50万元人民币,比目前普通大学的教授工资还高一倍多,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将来博士后毕业要找什么单位,估计也是不容易。既然博士后扩招了,将来满大街博士后,就不再是像今天这样,博士后选择高校,而是高校选择博士后。而且即使被高校选择了,还要继续去做师资博士后,成果足够优秀才能留校。未来10年的大学想进去老师,难度可想而知。这种无穷无尽的博士后生涯,也必然成为压在未来年轻博士头上的“三座大山”。

变色巷

德国导师说:你总算学会说“不”了!

即使面对不同的文化风俗、等级制度、社会预期,选择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必须去适应。来源: Shutterstock对于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研究人员来说,文化差异同时带来了激励和挑战。Punam Amratia在肯尼亚长大,曾就读当地一所英国学校,后来前往英国攻读统计学学士学位和流行病学硕士学位。无论是肯尼亚还是英国,大家早已习惯了直言不讳。Amratia说,如果老师对她的工作不满意就会直说, “'乱七八糟,回去重做!” 所以,当Amratia在2014年开始攻读疟疾流行病学博士时,她并不刻意掩饰自己的想法。Amratia在佛罗里达大学就读的第一个月里,她所在的课题组召开了一次讨论会,探讨一篇她的导师正在审的论文。Amratia记得她当时直接指出这篇文章是“垃圾”,不应该发表。不同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同事提炼了一些文章的优点,指出了可以改进的部分。Amratia的同事建议她圆滑一些。这次会议结束后,Amratia开始试着收敛她直率的性格。除此之外,Amratia在与博士资格委员会成员打交道时也有问题,主要是她不熟悉美国人谈话时提到的一些大众文化。在一次社交活动中,她的同事们在谈到一档80年代风靡的电视节目时有说有笑,而没概念的她只能保持沉默。这样的窘境让Amratia很难与这些成员在工作外建立融洽关系,找他们咨询问题更是让Amratia尴尬不已。在国外学习和工作面临着很多机会,但一些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学家可能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适应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工作场所以及科研制度。导师和年轻的研究员可以通过积极了解彼此的文化以及沟通工作预期来降低误解的风险。对文化差异保持敏感,避免无意间透露出成见也很重要。加拿大伦敦郡的西部大学教学支持中心 (Western University’s Teaching Support Centre)主任Nanda Dimitrov写过关于如何指导跨文化研究生的文章,提出不能仅根据学生的背景文化就对学生做先入为主的判断。比如说,来自中国香港富裕家庭的学生和来自中国大陆农村地区的学生看事物的角度会有不同。此外,个人观念也千差万别:Amratia认为英国人比美国人更直来直去,但别人并不这么想。Dimitrov指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性格,经历以及所在系和学科内的工作文化。有了国家政府和资助机构的赞助,移居海外学习或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根据2015年出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迈向2030年》(UNESCO Science Report: Towards 2030)所述,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从1995年的170万增加到2013年的410万。欧洲资助机构的玛丽·居里(Marie Skodowska-Curie)等项目旨在推广这一做法,向在本国以外学习或工作的研究人员提供资助。从2003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将留学奖学金数量从不到3000个增加到超过13000个。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份报告,为了获得更高学历而出国留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中亚,阿拉伯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和西欧。最受博士留学生欢迎的目的地是美国,美国招收了全球近一半的理工科博士生留学生,其次分别是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实验室不怎么遇到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的芬兰籍植物生物学家Kaisa Kajala曾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学习工作过,她表示,“科研场所是高度国际化的地方,人们善于包容不同的文化。”然而,一旦有误会产生就必须要消除,因为对国际学生来说,不消除误会的代价更大。如果研究时间比预期的要长,国际学生可能面临难以延签或付学费的问题。而课题组带头人可能会误会学生的真实意图,在学生求职时不作积极推荐,甚至决定在该生毕业后不再合作。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领导力,沟通和反馈方式等方面的预期也有很大的落差。位于英国牛津的Rose Window 咨询公司的总监Andrew Spencer表示,“虽然不应该抱有成见,但如果我们不尝试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我们就不能搞清楚行为背后的原因,不能直达误解的根源”。Andrew负责公司跨国贸易中的跨文化管理和沟通培训计划(合作伙伴包括施普林格-自然)。Andrew说,在荷兰,人们会不加掩饰地给出负面反馈;而在日本,批评会更加委婉。 Andrew推荐了Erin Meyer于2014年出版的《文化版图:打破全球商业隐形壁垒》(The Culture Map: Breaking Through the Invisible Boundaries of Global Business)一书,指出其中有更多例子。不同文化的沟通方式差异巨大。来源: Hero Images/Getty文化差异较突出的一个领域是对学生对导师的顺从程度。Dimitrov说,一些来自尼日利亚,埃及和中国的留学生表示,在他们的祖国学生和老师的地位差异巨大,学生对导师的指示往往全盘接受,毫无争辩。但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位高等教育独立顾问Theresa Winchester-Seeto则表示,如果导师来自一个鼓励师生辩论的国家,那他(她)可能会把学生从不质疑的行为误判为对工作缺乏兴趣。中国学生张克顺(音译)到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之后就有过这种遭遇。张克顺之前习惯了按老师的意见去做,但“德国的文化鼓励你去争论,去为自己争取”。他现在已经是博士后了,并与人合著了《中国博士生遇到德国导师 : 给博士新生的建议》(When a Chinese PhD Student Meets a German Supervisor: Tips for PhD Beginners)一书。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开始尝试反驳。比如,如果他认为应该用另一种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他会明说。在他博士第一年结束后,他的导师说:“哇,这一年里你总算学会说‘不’了。” 张克顺还意识到,他应当比在中国读硕士时更加独立地工作。在德国,他抓到一个博士后就会问一堆关于统计方法的问题。为此他的导师敦促他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计可施了再寻求帮助。一开始,张克顺觉得这么操作很困难,但逐渐喜欢上了这种做事方式。来自中瑞典大学(Mid Sweden University)的辐射探测器科学家Salim Reza说,等级制度不严恰恰促进了自由沟通。当Reza从家乡孟加拉国到瑞典攻读研究生时,他才知道他不必称呼教职人员“先生”或“教授”;在教授办公室里也无需总是站着不敢坐。这种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让他可以随时请教授阐明课题,或指出新的研究角度。Reza说,“我敢把最疯狂的想法告诉导师,导师也会告诉我这个想法好或不好在哪里。”导师还应在学生入组时就提出对他们的期望。2008年出版的《西方研究生监督指南》(The Western Guide to Graate,西安大略大学教学支持中心)用评分表的形式收录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是由学生还是导师决定等。 Dimitrov说,学生和导师可以一起完成此表,决定答案并解决分歧。来自克罗地亚的哺乳动物发育生物学家Davor Solter同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和缅因州担任教职。他表示,作为一位在美国、德国和新加坡都待过的学术导师和课题负责人,自己从未遇到过文化差异的问题。他说,他的实验室成员的原籍国与他们的学术表现无关。众说纷纭有时候,沟通方式也会造成误解。有些国家经常使用“三段式反馈”——从赞美开始,提出改进建议,最后以鼓励结束。Dimitrov说,有些学生的国家可能不太采用这种形式,他们会认为评论差不多都是正面的,建议可听可不听,甚至可以忽略。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和导师讨论后写邮件记录反馈和改进措施,让导师可以澄清学生的误解。Dimitrov说,相反地,习惯了温和反馈的学生一旦遇到了德国或荷兰这种倾向于直接批评的文化,很容易受到一万点伤害。Dimitrov建议高级研究人员和学生找出一种能接受的评价方式来避免分歧。此外,学生还可以和实验室同事分享反馈,聆听别人成功发表文章的激励故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化解沮丧的心情。还让一些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学习或工作的国家对待邮件的态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博士后Laetitia Wilkins说,她家乡瑞士的惯例是回复几乎所有与工作相关的邮件。Wilkins说, “回工作邮件可以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加州的处理方式则随意得多。有一次她给一名研究人员发邮件请求数据但没有回音,一开始她惴惴不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或是对方不愿意合作。她也没有再发邮件询问,因为她说在瑞士这么做很没礼貌。直到后来她才意识到,对邮件视而不见或没收到邮件在美国见怪不怪。如今,如果她发的邮件没有回复,她会几天后再发一次,第二次通常会收到比较满意的回复。其他科学家还发现,每个国家对社交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对来自孟加拉国的Reza来说,工作时间通常没有什么茶歇。但在瑞典,他意识到每天参与咖啡休息时间(称为fika)非常重要。Reza说, “我们都超爱fika”。一起喝咖啡的机会让大家可以计划社交活动,聆听其它组的进展,探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一些科学家也积极拥抱新环境的工作节奏。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Christine Lucas前往乌拉圭担任博士后,现在是位于派桑杜(Paysandú)的共和国大学(University of the Republic)的一名教职人员。她发现乌拉圭的同事很善于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在她怀孕后,她很容易就把博士后入职时间推迟了几个月;而后开始博士后时,她也能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申请在家工作或减少项目外出要求。在她看来,美国的博士后朋友面对的压力要大得多,同事之间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发文章的目标也异常艰巨。 无论是迎接国际学生加入,或是前往别的国家工作,科学家都可以通过不妄加批判让过渡阶段更加顺畅。 Amratia说,人们有时会指责另一个国家的学生“没礼貌”,但“在这些学生的文化中,这不是没礼貌的行为”。研究人员还应记住,自己国家的习俗不一定是最好的。Solter认为自己的克罗地亚背景很有帮助:“当你来自一个小国家时,你不会要求每个人都按你方式做事。只要没有严重影响实验室的其他人,我并不在意别人和我有什么不一样。”文化课程:许多资源都对国际留学生,博士后和他们的导师开放。原文以How to fit in when you join a lab abroad为标题,发布在2018年5月23日的《自然》职业专题上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Nature自然科研”,原文作者Roberta Kwok。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经验积累|给博士申请的大家伙儿几个建议

随着国家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和国内博士培养体制的变化而使得难度增加,出国读博由于其性价比,含金量和高水平科研等优势成为很多学生和家庭的选择。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小佑为大家整理了几个博士申请的以下五个建议:1. 视国家而定,套磁不一定必须如今像美国很多院校采取了录取委员会审核,招收有潜力的学生进行培养。这类学校个别教授说话不一定有用,大多会回复让申请,录取后再谈进个人实验室的事情。而欧洲除英国以外其它地方,教授的权利还是很大的,这种情况套磁就是必须的了。像德国教授治校,研究生院或者国际生交流处则会直接点明,需要学生联系教授同意接收。2.套磁信发一遍就可以套磁信不需要发第二遍,导师如果不回复,不要抱侥幸心理觉得是没看到。大部分时候他们是看到了,觉得不合适或者没名额或心情不好不想回复。这部分邮件,如果你看得见回执信息的话,你会知道,很多直接被他们放进了垃圾箱里面,也许从不曾打开过。不用伤心,不用难过,收拾好心情,继续努力,毕竟也许许多个拒绝后总会迎来欣赏你的那个人。假如你发第二遍,有些脾气不好的老师会直接生气的回复:你发这么多遍干什么呢?发再多遍也不会提升你的录取几率。就像这位老师的回复:3.注意看面试者给你的课题 注意看面试者给你的课题,不要拘泥于老板的课题。这两年老板亲自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部分课题组会把面试交给所谓的小老板,即博士后,或者博士。那么小老板的课题可能跟大老板的课题不一定相近,因此要重点关注面试你的这位的课题情况。而实际进去一个大牛的组,可能也是小老板在带。4.会议上见到的老师较热络,你不要当真很多学生常常会有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就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本领域的很多大牛专家。在会后可能会很热情很温和的跟你交流,临走还不忘说一句:记得后面给我发邮件联系。不过你如果当真,你就输了。当你给他发邮件时,可能他并不会回复你。不要失望,这就是成年人的游戏规则。5.奖学金申请注意事项可不可以申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师徒制跟导师制冲突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很多学校是不冲突的,比如这位老师就说:最后,这是小佑几点经验分享,希望能对正在进行申请的家人们有所帮助, 若有任何疑问,欢迎联系小佑一起探讨交流。预祝大家拿到理想的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