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查重检测」应化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命题

「查重检测」应化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注分享查重修改经验、提供文章写作指导,请关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专门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亦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1].随着 2007 年教育部主导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以来,安徽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验教学条件,制定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进一步推动化工学院的实验教学改革。1 具有应用化学专业特色的科研训练应用化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强调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实验技能,需要对学生加强科研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2].在科研训练中,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以兴趣为导向,从课题内容着手,独立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科研训练项目。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四大化学基础理论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其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的理论体系十分完备,对于学生的实验过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学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够更为系统和扎实地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科研训练的开设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起到促进作用。经过长期科研训练和不断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在科研训练方面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有效的科研训练实施体系。首先,建立了一支有责任、有能力的导师队伍。在为期十周的科研训练里,科研训练的导师均由硕士生导师以及承担学院管理大型仪器或拥有独立实验室的博士教师担任,在促进师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应用化学研究领域的先进知识和设备,并逐步达到熟练使用的目的。其次,积极调动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实验和教师辅助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将自主权和决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2~3 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扬长避短,综合分析,进行选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案,并由指导教师评估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可行性,鼓励交叉学科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大型仪器设备。再次,备足科研训练的选题,特别是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结合生产实践,结合学校所在地的特色产业需求,诸如煤矿瓦斯突出的高分子封堵材料、煤矿电子器件的抗静电高分子材料、制药企业的药用辅料等。一位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毕业生到煤矿系统一家安全研究所工作,利用自己在科研训练中得到的启发,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 2 项发明专利和多项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材料。第四,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为科研训练提供全天候条件保障。总体来说,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科研训练具有选题、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空间开放的特点,能够初步训练学生较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为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2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尽管在实施科研训练之前,学院的相关部门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对今后的科研训练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对于科研的态度上。由于参加科研训练的都是大三本科生,绝大多数第一次接触到科研,经历了科研最初的好奇心之后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表现出实验态度不端正、操作不规范等现象,缺乏科研热情和执着;另外,少数学生在进行科学训练时仍延续基础实验的思维模式,一切依赖实验教材和指导教师,对实验内容和过程缺少自主钻研和创新。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指导教师多参与项目活动,细心观察小组成员的实验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有着时间要求,对学生的生物钟和作息时间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科研训练存在“瓶颈期”,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开解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办法。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个别导师对于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缺乏经验,同时对科研训练计划重视程度不够。为此,应用化学系采取了定时抽查各指导教师召开组会的次数,从而保证指导教师能兼顾到每个学生承担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对问题和成果的表述能力,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后的毕业论文是目前科研训练的延续和深入,科研训练的动手和思维能力是毕业论文环节的基础。良好的科研训练,就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实现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有效结合。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对于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设立科研学分制度,让他们提前进入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指导科研训练的教师,将承担一定的课时量和工作量,并将科研训练的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挂钩,鼓励具有科研能力的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科研训练中来。3 科研训练计划的成果应用化学专业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以来,参与的学生达 500 人左右,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训练成果研究论文 50 余篇,展现了大学生良好的学术态度和科研水平。4 结束语安徽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来,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提高;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也明显提高;指导老师和受训学生互相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紧密。科研训练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4],对于我院乃至我校各个学科开展科研活动具有示范意义。参 考 文 献[1] 杨宏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5-16.[2] 沈丽,汪娇宁,罗艳,等。应用化学硕士生实验教学理念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0-101.[3] 杨驰,徐文涛,王海榕,等。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41-144.[4] 沈明卫,涂澄海,何勇,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33-135. 推送最新查重修改经验及技巧 提供查重检测及写作指导,免费提供资料 交流、学习、分享。请关注右边微信论文查重修改

移是

“飞越计划”启航啦!丨2018南京大学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出征

7月6日,南京大学2018年度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联合出征仪式在仙林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发表讲话并为出征队伍授旗,南京大学副校长王志林和宣传部、学工处、国际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相关院系领导出席。出征仪式现场 (佘治骏 摄影)据悉,南京大学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开展已有十多年。早在2004年起,南京大学在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延展探索出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先后开展了中俄贝加尔湖联合科考、中法大地学阿尔卑斯联合科考、中美新西兰大地学联合科考等国际化科考项目。2017年,学校将国际化科考模式由地学延伸到考古学、艺术与文化创意、医学等学科,开展了中俄阿尔泰考古实习、意大利“艺术与文化创意”实践、南京大学—西澳大学医学生国际化实习等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2018年,南京大学以“一流本科教育”目标为引领,结合以往国际化科考工作基础,共立项支持了10个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进一步扩展国际化科考学科领域,新增设立了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继续前进——南京大学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南京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设计与开发、中韩社会调查国际联合科考、中希地中海大地学国际联合科考等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化科考的学生受益面,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吕建授旗 (佘治骏 摄影)中法阿尔卑斯国际联合实习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合作多次,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文瑄分享带队经验时强调,认真预习是野外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锻炼观察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走心的考察应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交流;艺术学院教授祁林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大平分别介绍了“重访文艺复兴”意大利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继续前进——南京大学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的实践成果。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自力入选南京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设计与开发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她表示,即将到来的旅程都是全新的体验,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创新技能,感受不同的生活与文化。本年度有6个项目面向全国招收高中生营员,常州市第一中学的何相颐同学加入了中俄贝加尔湖联合科考项目,她对苏武牧羊的“北海”充满好奇,希望能通过这次项目增长见识和阅历,增进对地学知识的了解。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表示,南京大学不断探索本科教育新方法、新路径,在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早期科研训练、拓宽国际视野、适应跨文化环境、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学们要珍惜机遇,融入实践,满载而归。吕建指出,近年来,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改革持续深入,本科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在立项数量、学科覆盖面、参加学生人数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已经成为学校的靓丽名片。今后,南大将继续以学生为本,加大支持力度,让更多学生从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中受益。吕建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期盼:一是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团结互助,平安顺利完成科考之旅;二是要珍惜机遇、学有所得,高质量完成科考任务;三是要做好表率,以优异的综合表现为学校添彩、为祖国争光。他同时希望高中生营员充分感受科研魅力,早日确立远大志向,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新闻中心 高雅

轻用其国

保研加分项,怎么参与科研项目?这篇文章解决你的认知及规划

之前,我们说了很多关于学生科研活动的介绍和相关的要求与规划。今天向大家介绍具体的实际操作,即如何参与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我们又多了一个重要的履历,在网申和邮寄材料时,面对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这一栏不会无话可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科研项目中接受到系统性的学术训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然而,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该怎样参与科研项目?简单来说,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二是参与本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三是参与研究型比赛,四是自己申报本科生研究课题。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下面每类分别以几个例子的方式向大家说明。1 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众所周知,大学老师在教学之外的重要任务就是科研,跟随老师的项目做科研是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本校学院的网站查看老师的简历,一般老师的简介里都会介绍该老师在研或者已经结题的项目,于此我们也能了解到这位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自己是否对老师的项目感兴趣,以及能不能“胜任”。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和老师取得联系,向其表达参与项目的愿望。有些学生可能会担心老师拒绝。但无论老师答应与否,我们都应该积极尝试。实际上,很多老师喜欢成绩好又热心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之中来,因为老师忙的时候也乐见有人可以帮他“打打下手”,做做查文献、整理资料之类的工作。也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平时比较“低调”,跟老师并不熟悉,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联系。前面我们提到过,学院网站老师的简介里一般都会有联系方式,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般也会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在联系老师的时候尽量使用电子邮件,以便我们通过文字的方式清楚地说明和表达,有错误也可以及时纠正。发邮件时,我们应该首先简要介绍自己学习成绩和具备的能力,以及很想参与老师项目的愿望和兴趣,让老师有充分的理由接纳。如果对方是自己的任课老师,那么在课后当面与老师沟通也不失为一种直接、简便的方式。2.参与本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项目现在,很多学校都实施了类似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或创新训练之类的项目。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为优秀拔尖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实现科研资源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不论是科研训练还是创新训练,其基本内容都相差不大,即指导教师利用现有科研项目的资源,通过培训学生查阅资料、翻译资料、社会调查、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工作,使学生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其实,科研能力训练就是学校有组织地选择吸收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而不必我们自己去找老师联系了。各个学校在申请程序方面大同小异。一般是先公布老师项目的课题名称、愿意接收的学生专业、自己的联系方式等,然后师生双向选择。如有的学校规定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指导教师申请立项、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项目的研究时间为1-2年,学校将对通过立项的项目予以人文社科类最高0.5万元、理工类最高1万的额度进行资助。参与的学生须发表一篇三类以上文章(第一作者)或申请一项专利。对于申报的项目,教务处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遴选,向全校学生公布,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待学校确定后予以资助项目并公布实施。可见,这种学校主导的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为我们参与科研项目提供了方便,也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所以,争取参与到学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大家参与科研的绝好途径,不妨及时关注,把握机会。3.自行申报科研项目相对于前面几种参与科研项目的途径,自行申报科研项目无疑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该类项目的主要模式就是学生自己组建研究团队,自行联系指导老师,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和发表研究成果等,突出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最强、最接近成熟的学术研究过程。从项目开始前的选题、撰写申报书申报课题,到项目执行开展研究、划拨研究经费、中期检查、结题等各个方面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已经与老师做项目的过程基本没有太大差别了。实际上,这类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程参与体验科研活动的机会和平台。这类项目的典型即为著名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下面对这一项目做一具体介绍。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02号)》要求,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这一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环节。创业训练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前身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改革后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结合,改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很多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会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校级项目和国家级项目两类,其中国家级项目一般会从当年获准立项的校级项目中择优上报教育部确定。关于申报政策以国内某高校有关规定为例:(1)申报原则与要求A. 项目本着“自由申请、公正合理、择优支持、鼓励实践、激励创新”的原则进行,重点面向二、三年级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负责人如是三年级本科生,则必须有一名二年级本科生担任第二项目负责人,待原项目负责人毕业后由第二项目负责人自动成为项目负责人;创业训练项目一般应由三年级本科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创业实践项目应由三年级本科生担任项目负责人。B. 申报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和初步的创业能力,善于独立思考,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备开展创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每个项目可以是个人或团队申请(不超过5人)。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C. 每个项目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或是具有博士学位,原则上主持过省级及以上课题。D. 项目选题要适合,申请理由充分、方案具体、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和可行性。E. 负责人责任心强,参与项目的学生要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能合理使用项目经费。F.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应能处理好日常学习与创新创业的关系。(2)项目实施获准立项的项目须签订《××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承诺书》,承诺书由教务处归档保存。项目启动后,项目组每学期末须向教务处提交《××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展报告》,汇报项目开展情况。学校将根据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开展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创新训练项目执行时间一般为2年,创业训练项目执行时间一般为1年。立项学生需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课外时间完成研究计划,不能占用课业时间,项目负责人必须在其毕业前完成项目实施。(3)项目经费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经费,按照校级创新训练、创业训练每个项目不超过1万元,国家级创新训练、创业训练每个项目不超过2.0万元,国家级创业实践每个项目不超过10万元予以资助。2.关于选题了解了有关政策文件之后,我们就需要确定指导老师和建立学生创新团队。但首先要确定的是选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句话在申报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同样适用。一般而言,选题要考虑到创新性、可行性和探索性。既要考虑到创新性,即选题和研究要有自身的特色和创新点:用了什么新的研究方法,基于怎样不同的研究视角,抑或是预期结论有创新之处。可行性就是选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以现有资源和本科生的能力能够“驾驭”这个题目,能够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规划,能够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探索性就是选题要结合实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探索,努力发现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跳出既定的“框框”大胆求证。文科选题要有真实可靠的事实根据及理论依据,要具有实用性,能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要新颖、有创新,更要有可行性,同时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选题时还要注意扬长避短、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确定选题之前,首先可以搜索一下本校或其他高校以及教育部文件确定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认真研读、仔细琢磨这些已经立项的选题不仅能够避免重复立项、重复研究,另外也能获得一些启示。其次,在选题过程中可以结合指导老师现有的研究项目,将其的某个领域细化,打磨成自己的选题。一旦选题确定后,团队成员和老师应该一起仔细讨论,认真分析,使题目更为凝练、明确、精准,更经得起推敲。3. 关于论证与撰写申报材料像写作文一样,题目确定后就要开始破题了。这时需要思考对于这一问题怎样研究、用哪种研究方法、应该确定怎样的研究规划以及研究经费的管理使用和预期研究成果等,这也是申报书里要求仔细论证的内容。一般来说,课题申报书基本包括项目成员基本信息、成员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进度安排、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预期成果、研究经费预算、诚信承诺等内容。大家可以积极向指导老师请教,还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以前立项的申报材料,学习体会申报书撰写的语言表达和措辞。毫不夸张地说,撰写申报材料是申报课题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对课题能够通过专家评审并最终获准立项有重要影响。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外我们还可以参加其他一些研究项目,其基本程序和内容与此类似,不再赘述。大家可以及时留意相关信息。

缦者

大学生拒绝科研训练,相当于拒绝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将来不当科学家今天不必做科研?》,如下:例如,本科生通过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训练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世界一流大学很普遍。最近几年,国内大学也纷纷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实践表明,一方面,“早进”的学生数远未达到“普遍”程度,另一方面,进入后又陆续退出的学生远多于坚持到底(获得一段完整的科研经历)的学生。不参与和参与后又退出科研的本科生,最常见的理由正是将来不会或不想当科学家,而积极参与并坚持科研的本科生,大多有读研或继续深造目标,意味着他们至少在大学毕业后的下一站要当科学家。为未来而学,包括为未来的“饭碗”而学。但未来的职业或“饭碗”究竟是排除还是越来越需要科研能力,值得尽早明白并铭记在心。如果说将来不当化学家,今天就不必做化学研究,这问题不大。但如果说将来不当科学家,今天就不必做科研,这可以说误人误己。我们可以排除某个专业领域的科研,但不能排除一般意义上的科研训练。科研早已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能做的家务般地活。拒绝科研训练,相当于拒绝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有网友表示:兴趣需要培养、学生(乃至社会)需要导向。我在初中遇到物理、化学、几何等科目的几位好老师,在给我们教授书本的同时,还介绍了相变、磁场居里点、催化等等是世界之谜。希望我们将来能够破解……于是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我们当时不是为了饭碗、为了有用,是因为有了兴趣,哪怕是在门外,也要自己进行钻研。也有网友表示:还是扩招的原因吧!还有网友表示:这门课程有用吗?这句话害了很多学生。学生进一步会问“这门课程有什么用?”甚至有网友说:考什么,学什么,目标明确。现实中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目标也可以明确。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就学习什么,目标也可以明确。焦虑和担心什么?俺认为,科研能力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不一定都是体现在科学处理问题上。比如做饭,做饭别看很简单,也涉及到科研能力的方方面面:煮饭需要的时间长短,煮饭用什么锅煮出来的饭最香,煮饭用大火还是小火,煮饭需要加多少水等。做过科研的人,未必能煮好每一顿饭,而没有做过科研的人,却可能把每顿饭都做得很好。科研能力是需要训练,但是这种训练只针对研究生未知的科学领域进行训练,这样训练出来能力可能比较适用于某个特定的科学领域,而对于其他领域未必就能那么刚好适用了。

大剑

大学生科研的作用

目前大学最常见的学习模式就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复习备考。这个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以考试为目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典型的填鸭式、外压式、灌水式教育,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勇气。所以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现象一:高分低能。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差。现象二: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热情。课堂充满着枯燥的理论,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能用在哪里?现象三:综合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虽然身处大学,但是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尚处于高中阶段。我认为大学生科研就是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为目标,应用课堂所谓枯燥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之前在课堂上学习的很多抽象的课程和理论(比如统计分析、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知识是多么的有用。1、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课堂中学习的都是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导致学习是枯燥的。大学生科研可以帮助同学以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科研实践中能体会到课堂理论的作用,享受科研创新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获取,科研是如何用理论。大学生科研可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情,促进独立解决的问题。2、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是学会通过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查询国内外文献,提高文献查询、分析、综述能力。二是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科研支撑知识和技能,全面和深入拓展获取和吸收新知识能力。三是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和结论,学习如何以文档资料形式总结和撰写,提高文字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对于科研项目的成果展示阶段,提高PPT制作和口头表达能力。3、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科研项目,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学术团队,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学会如何保持有效、和谐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相互合作、去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利己主义思想。4、 有助于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倾向选择项目经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训练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创新、进取的欲望更加强烈,坚持、自信、协作的信念更加坚定。互联网+大赛

夫道

分分钟了解“实培”计划

最近经常听同学们说到“实培”,“实培”到底是什么啊?“实培”的全称是“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实培计划’”。是北京市教委为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推进北京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而推出的项目。“实培计划”主要包括北京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项目(简称“毕设(科研类)项目”)、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毕业设计(创业类)支持计划(简称“毕设(创业类)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简称“大创深化项目”)三部分。三类项目的具体内容详见数字二外全校公告中发布的遴选通知。我是一名即将升入大四的学生,我也可以参加这个计划吗?大二到大四的同学们都可以参加“实培”计划,我们准备了不同的项目以面向各个年级的同学们。毕设(科研类)项目和毕设(创业类)项目主要面向大四学生,大创深化项目则主要面向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么多种类总有一款适合你。听起来好棒,那具体来讲我们学生可以从“实培”计划中学到些什么呢?问得好!“实培”计划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双导师”制。更强大的师资力量,更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具有特色的“双导师”制,同学们将接受来自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导师的科研创新训练,以及来自企业、风投机构、创业孵化器等的优秀创业导师在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的指导,帮助大家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还有就是关于持续时间的问题。这个项目的时间跨度大概是多久呢?如果我想参项的话需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准备才好呢?“实培计划”训练项目的执行时间是一年,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参加毕设(科研类)项目和毕设(创业类)项目,可以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做准备;如果你想参加大创深化项目,时间安排则更加灵活,可以随时做好准备。原来如此。那当一年后我们完成这个项目时,需要参加答辩吗?需要答辩的。如果你参报的是毕设(科研类)项目和毕设(创业类)项目,毕业论文就是你的结项成果,由你所在的学院按照毕业论文答辩程序组织进行验收工作;如果你参报的是大创深化项目,就要参加由你所在的学院按照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进度组织进行的结项答辩,但是如果项目成果中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那就可以免答辩啦!那我可以带着我的朋友们一起来参加吗?当然可以啦!三类项目既可以以个人的形式报名参加,也可以组成小组,以团队的形式集体参加。如果我们参报的项目结项时被评为“优秀项目”的话,我们会获得什么奖项吗?当然啦,通过结项的项目都会有市教委颁发的结项证书,而被评为优秀的项目则会被收入市教委的实培项目优秀案例集当中,成为大家个人荣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学有话说李蕴文高级翻译学院2015级翻译专业学生大四上学期,我报名参加了实培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导师们的指导下,我的论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将会投稿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除此之外,我还有幸跟随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导师参加了第三届中墨交流研讨会,课余时间也经常到社科院拉美所旁听博士课程。通过实培项目,我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为我未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另外,实培项目还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哦,推荐学弟学妹们申报!老师有话说张惠芹老师欧洲学院2017年、2018年实培计划指导教师我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2017年和2018年的实培项目,我认为这个项目对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可以借助校内外双导师的力量,学习做科研的基本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学术视野更加开阔,研究兴趣更加浓厚,毕业论文选题也更具前沿性,论文质量有很大提升。同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与校外合作导师沟通,这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此外,实培项目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总之,我认为实培项目是非常值得老师通过自己的学术交往为学生创造机会的一个项目,也是值得学生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项目。“实培”计划一切就绪,期待你的加入 北二外教务处期待你的关注

藏马

清华大学学生一天生活全纪录

清华像座城。园子外的人经常好奇,清华的学生每天都是怎样度过的?园子里的人可能也会好奇,不同的人在做些什么事情?不妨跟随我们的镜头,看看清华本科生日常生活的一种“打开方式”吧!清晨6:30,迎着朝阳来到草坪旁,或走进各教学楼设立的晨读间,取出一本《大学》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同诵读,在书声琅琅中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在听涛园吃完丰盛有营养的早餐后,提前半小时到达图书馆门口等候开馆。尽管才早上7点半,排队的人早已一百有余,在清华最可怕的事情恐怕是抢不到图书馆的座位了吧。8:00来到“信号与系统”的课堂上,全新的互动课堂模式下,每当有不懂之处,便用手机发送弹幕至投影仪,所有疑难第一时间得到解决。11:00,来到六教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小组作业,专门的讨论教室能将“可变形”的桌椅拼接成圆桌样式,讨论氛围瞬间提升。中午12:00,在学堂路上骑着自行车,两侧各类讲座、社团、创新创业活动的展板不断擦肩而过。不经意间瞥见一个吸引人的标题—— “全球南方文化浸润项目——去印度,去埃及”,数不胜数的国际交流机会让人心驰神往。13:00来到紫荆食堂,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的同学们喜欢在这里进行“头脑风暴”,提炼选题、设计问卷、开展教学调研,推动清华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14:00来到游泳馆,在清华体育课的丰富“菜单”中选择了跳水课,站上跳台、克服恐惧,收获的不仅是体育素养,更是体育精神。15:30到达艺术博物馆参与志愿讲解,向不同背景的观众分享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16:00,利用“开放交流时间”与老师讨论一下实验进展。学校1000多位教师公开“开放交流时间”,为同学们提供了与大师、名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17:00到实验室投入SRT(“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或是兴趣团队的项目研发,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意火花。17:30来到紫荆操场,伴着夕阳加入阳光长跑的行列,“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18:00来到蒙民伟楼,参与排练以“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为原型的清华原创话剧《马兰花开》。20:00回到宿舍,登录全球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进行线上学习,足不出户,全球知识尽在掌握。21:00走出宿舍,来到紫荆操场享受一场紫荆风情夜——点亮牛奶灯,挥动荧光棒,品尝清茶小点,欣赏吉他伴唱……在游戏中博弈脑力,在欢笑中收获友谊。当又一个黎明到来,又是全新美好的一天。在这座全球最美校园里,莘莘学子们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每一个时间空间都能激发各种志趣,所有人都享受奔涌向前的每分每秒,努力拓展无限精彩的可能。

天作

累计发表19篇SCI论文,浙大女博士用300篇文献“刷”出研究方向!

“既然没办法成为一名医生,拥有妙手回春的超能力,那我就选择在可触及的医疗器械领域做一点贡献。”7年前,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2014级博士生陈婷珽在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竺老两问”的答案。而现在,已发表19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27.940的她正在申请海外博后项目,希望能够为个性化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高中时,化学是最让她着迷的科目,微观尺度上物质颗粒碰撞导致的形态、颜色、尺寸等方面的变化无不彰显着科学的魔法与艺术。进入大学后,医生成为了她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大一在医院做志愿者时,陈婷珽看到了患者的痛苦挣扎,也目睹了医生的神奇和伟大;大二时,为了照顾遭遇车祸的家人,她长期折返于学校和医院两点之间。“当时我想了很久,化学是我的热爱,帮助患者是我的追求,医疗器械领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而陈婷珽心中这颗梦想的种子,在遇到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教授计剑后,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确定目标之后,陈婷珽第一时间搜索了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现计剑老师的研究所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毫不犹豫地敲开了这位未来导师的房门,并邀请计剑做她SRTP项目的指导老师。“项目期间,计老师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并介绍他最新的研究工作。面对‘科研小白’的我们,计老师循循善诱,不仅让我们大胆描述自己的科研梦想,还鼓励我们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而正是这次看似天马行空的畅所欲言,激发出陈婷珽心中的科研热情。陈婷珽和金桥老师大三进入实验室后,陈婷珽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另一位重要导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金桥。如果说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计剑为陈婷珽指出了朝哪里走,那金桥则手把手教给她如何走得更稳更快。“金老师引导我不断规范自己的研究思路,他会带着我去思考,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分几步走,每一步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准备,作为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本科阶段完成“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陈婷珽兴高采烈地去找两位老师要新的研究课题,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师们要求她沿着同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她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诞生了——《新型可降解两性离子基聚合物涂层材料的合成》。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她更深入地研究了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的降解行为是怎样的,把它用在生物评价、动物实验和真正用在人体中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不仅研究它的学术可能性,也探索它的现实可行性。”披荆斩棘中高歌前行怀着期待和好奇,陈婷珽步入了博士阶段。入学之初,计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供选择的研究方向,喜欢尝鲜的陈婷珽再次选择挑战自己,挑了实验室最新的研究领域——智能形变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其在个性化医疗领域的应用。“计老师很会带学生,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会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探索到正确的方向。”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导师的引导下,陈婷珽尝试着在探寻形状记忆材料和个性化医疗器械的结合点。“当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这个领域有什么新发现,看到大概300篇的时候,我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步凝练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这块实验室还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没有师兄师姐手把手带的陈婷珽只有一边搭建实验平台、熟悉实验器材,一边“刷”文献,掌握常用实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进展。TOC压缩在这个领域,陈婷珽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材料形变信息从材料中分离出来,实现材料形状的按需调控。不懈钻研之后,她利用光的时空可控性对材料进行模块化处理,实现了材料形变和形变过程的原位调控。博士阶段的陈婷珽拒绝“闭门造车”,喜欢在与人交流中学习。2017年5月和9月前往葡萄牙和德国参加国际会议,分别作时长15分钟的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获 Bayreuth Polymer Symposium 2017 会议最佳墙报奖。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两次应邀前往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交流静电纺丝和3D打印方面的技术和研究。而博士三年级,作为一对一志愿者接待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的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他是一个非常open的人,不仅乐于跟后辈交流,还鼓励年轻人大胆表达不一样的观点。被深深折服的我,我希望自己也成为同样开放包容的人。”而在聊到陈婷珽的研究方向时,Jean-Marie Lehn告诉这个科研新人——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是一个极致的状态,作为一个新人,你不能再按照他们的思路做下去,而应该思考他们的逻辑存在什么样的缺陷,能否在这个领域给出新的观点、发掘新问题。这句话让陈婷珽回味至今,也让她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虽然做研究的节奏非常紧凑,但我还是坚持每天安排出一段空余时间去反思自己做了什么,去明确接下来的方向。”与诺奖合影丰硕成果背后的秘密“智能形变材料的时空调控”是陈婷珽在博士阶段的主要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她不仅首次获得了具有“私人订制”特点的三维形变材料,开创脉冲响应模式,实现了基于材料的二进制显示;还首次实现了材料形变速率的大范围连续按需调控,扩大了形变速率的调控范围。“科研不可与外界隔离,否则再高端的成果也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展品,而不可以应用于人类实际。”陈婷珽认为,如果仅仅将科研灵感和工作思路局限于自身的苦思冥想,那么结果也常常是单一的、固化的。所以她喜欢在交流中明确什么是真正被需求的,并想方设法通过科学研究给出解决办法。与Greiner教授在德国合影常常跟着计老师跟医生交流的她发现,目前大部分植入器械都由医生来操纵,并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种形状记忆材料一旦植入,我们就无法再对其进行按需调控。于是她想,我们能否制作一种本身不携带形变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来调节其形状的材料,也正是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她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解决了医疗器械领域标准化的器件制备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课题组合影截至目前,陈婷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35.081。在涉足这一领域短短几年就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她认为,善于合作是一个法宝。虽然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研究方向有不小差别,但每次的组会,陈婷珽都积极参加,即使是跟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课题,她也保持关注。“一个人遇到问题常常会钻牛角尖,但旁观者常常能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研究学习到在自己研究中接触不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这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渠道。”做实验在大部分时间里,陈婷珽同时会进行好几个实验。“基本上我不太有闲着无聊、单纯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在金桥的带领下,陈婷珽掌握了一套高效的实验方法——将实验模块化,尽可能更多地把零碎化的实验穿插在零碎化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节省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降低没有必要的时间消耗。“这种高效的工作方法也让这个姑娘有更多的思考和休息时间,更精力充沛地投入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将在明年博士毕业的她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深造。“我最希望能够申请到一个欧洲的博士后位置,那里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非常向往。”陈婷珽说。文字作者:马宇丹 储诗淇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佳楠责任编辑:江宁宁

六三三

本科生参与科研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功计划”科研育人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参与科研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功计划”科研育人探索与实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10月29日,一场本科生学术论坛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举行。经过前期评审,10篇优秀本科生论文在论坛展示,并接受评委评审。为本科生举办学术论坛,在兰大管理学院是头一次,但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传统,在这个学院由来已久。据该院统计,截至2019年底,该院本科生累计申请院内科研项目1628项,立项支持972项,参与本科生达8319人次。如此庞大的科研人群,也为该学院成功培育出了很多国家级本科生学术竞赛奖项。这一切,源自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实施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计划”,科研育人是这项计划的重要目标。一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如何在西部地区创建一流管理类本科教育,是该院建院初期面临的紧迫任务。管理学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于2006年开始启动了“成功计划”。该项计划包括“雏鹰大讲堂”“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和“导师计划”三个组成部分,重点解决传统本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突出问题。2006年,“雏鹰大讲堂”在管理学院启幕。该论坛先后邀请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170余人次来到兰州大学,累计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和报告200多场,让地处西部的本科生也能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实现学术启蒙。开阔视野,同时也要付诸实践,该学院2007年启动了“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本科生根据研究所发布的选题,结合自身兴趣组建团队申报选题,经过答辩评审获准立项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题研究。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和评奖评优,这一系列的规范化运行,让本科生的科研兴趣转化成了研究行动。2011年,“导师计划”启动,重点吸纳具有优秀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导师科研团队,参与课题研究,强化与硕博生交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至今,已有300余名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团队中,其中243位毕业生留在兰州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从培养兴趣到自主实践、再到深入研究,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构建形成了“培养兴趣、激发动力、自主实践、深入研究、能力形成(思想引领)”的人才培养链条。二“成功计划”项目不仅仅关注科研能力培养,更期望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研究团队的朋辈教育,引导本科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该院曾对本科生开展的项目做过词频分析。2008年-2019年学生开展的995项研究项目中,共梳出来140个关键词。在公共管理类关键词中,“政策”一词出现了53次,其次“政府”“农村”“扶贫”“资源”“治理”等也都是学生关注的领域。不难看出,通过“成功计划”这个平台,本科生不再“关起门来读书”,而是在科研实践中能主动关心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评选结果揭晓,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杨巨声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这名出色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曾先后参与3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社科基金项目、1项公式政基金项目、3项挑战杯项目和1项“互联网+”项目。谈及自己的获奖,杨巨声说:“是‘成功计划’将我带入了科研的大门,四年的科研训练不仅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更是在研究实践中接受了国情、民情、社情教育。”三随着项目推进,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2年将“成功计划”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分,成为本科生必修课,形成了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经过近十五年的系统推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展现出了优秀的科研潜力。截至2019年底,依托项目研究,该学院本科生先后在《公共管理学报》《管理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6篇;成功培育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公式政基金”项目126项;荣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奖项4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27项。2016年至2019年,该学院累计有435名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成功计划”因其“全员参与、全方位支持、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模式和育人格局,成为西部地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2013年,该计划先后荣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据了解,该学院今年又有95项“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获批立项。科研训练与思想引领并重的育人模式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西部大地,在研究实践中服务社会、塑造品格。

书之言曰

本科生参与科研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10月29日,一场本科生学术论坛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举行。经过前期评审,10篇优秀本科生论文在论坛展示,并接受评委评审。为本科生举办学术论坛,在兰大管理学院是头一次,但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传统,在这个学院由来已久。据该院统计,截至2019年底,该院本科生累计申请院内科研项目1628项,立项支持972项,参与本科生达8319人次。如此庞大的科研人群,也为该学院成功培育出了很多国家级本科生学术竞赛奖项。这一切,源自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实施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计划”,科研育人是这项计划的重要目标。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在首届学术论坛上汇报研究成果。一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如何在西部地区创建一流管理类本科教育,是该院建院初期面临的紧迫任务。2006年开始,管理学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启动了“成功计划”。该项计划包括“雏鹰大讲堂”“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和“导师计划”三个组成部分,重点解决传统本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突出问题。2006年,“雏鹰大讲堂”在管理学院启幕。该论坛先后邀请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170余人次来到兰州大学,累计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和报告200多场,让地处西部的本科生也能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实现学术启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亮做客“雏鹰大讲堂”。开阔视野,同时也要付诸实践,该学院2007年启动了“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本科生根据研究所发布的选题,结合自身兴趣组建团队申报选题,经过答辩评审获准立项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题研究。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和评奖评优,这一系列的规范化运行,让本科生的科研兴趣转化成了研究行动。2011年,“导师计划”启动,重点吸纳具有优秀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导师科研团队,参与课题研究,强化与硕博生交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至今,已有300余名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团队中,其中243位毕业生留在兰州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从培养兴趣到自主实践、再到深入研究,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构建形成了“培养兴趣、激发动力、自主实践、深入研究、能力形成(思想引领)”的人才培养链条。二“成功计划”项目不仅仅关注科研能力培养,更期望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研究团队的朋辈教育,引导本科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该院曾对本科生开展的项目做过词频分析。2008年-2019年学生开展的995项研究项目中,共梳理出140个关键词。在公共管理类关键词中,“政策”一词在995个课题中出现了53次,其次,“政府”“农村”“扶贫”“资源”“治理”等也都是学生关注的领域。不难看出,通过“成功计划”这个平台,本科生不再“关起门来读书”,而是在科研实践中主动关心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评选结果揭晓,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杨巨声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这名出色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曾先后参与3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社科基金项目、1项?政基金项目、3项挑战杯项目和1项“互联网+”项目。谈及自己的获奖,杨巨声说,“是‘成功计划’将我带入了科研的大门,四年的科研训练不仅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更是在研究实践中接受到了国情、民情、社情教育。”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杨巨声。三随着项目推进,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2年将“成功计划”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分,成为本科生必修课,形成了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经过近十五年的系统推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展现出了优秀的科研潜力。截至2019年底,依托项目研究,该学院本科生先后在《公共管理学报》《管理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6篇;成功培育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政基金”项目126项;荣获 “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奖项4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27项。“成功计划”因其“全员参与、全方位支持、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模式和育人格局,业已成为西部地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2013年,该计划先后荣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培育项目”优秀论文集。据了解,该学院今年又有95项“大学生科研创新培育项目”获批立项。科研训练与思想引领并重的育人模式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西部大地,在研究实践中服务社会、塑造品格。(文中图片均由兰州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