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校鼓励大学生科研创新 提升校园科技研发能力松松散散

高校鼓励大学生科研创新 提升校园科技研发能力

5月26日,由广东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佛山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佛山落幕。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此前,为迎接终审决赛,5月21日-23日校团委于学校行政楼一楼大厅连续3天举行模拟答辩暨省赛校内作品展。学生工作处处长张郡、校团委书记陈磊及团队指导老师围绕各参赛作品的研究成果、发明实物及作品创新性、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答辩指导。5月24日-26日,校团委工作人员带领参赛团队前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参赛。挑战杯模拟答辩暨省赛校内作品展(校团委双创部 摄)据悉,校团委自去年10月正式启动本届“挑战杯”校内选拔赛以来,先后举办了“攀登大讲堂”、“攀登计划成果展”、“挑战杯宣讲会”等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最终校内赛共有58件作品报名,参与人数达5000人次。校团委成立专家评审组,经过第一轮书面评审,选出42件作品进入校级决赛。经过第二轮书面评审和公开答辩,最终推报18件作品参加省赛。

老友纪

科研需要的能力!

所谓科研,简单地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规范化文字并加以传播表达的过程。对我们大学生而言,科研发表出来的论文是对大学所学的成果的检验。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学校青睐于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突出表现的学生,比如参与过相关科研项目、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等。读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术研究,如果大家能在本科阶段参与一定的学术训练,就会发现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篇不错的论文之后,你的科研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为自己的保研之路增加了一份保障。从事学术研究,会对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理论构建能力和文笔表达能力等有较高要求。1.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资料中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本身就是对大家的重要考验。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信息搜索能力主要表现在查阅检索各种文献资料之中,包括查阅专业书籍、期刊论文、数据资料等等。我们注意到,很多同学在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主流中文文献数据库时,不能很好地获取高质量的论文资源。以中国知网为例,在面对一个题目时,我们一定要学会把关键词定位准确后再进行检索。其次,设置好检索条件以有效地过滤掉低质量的文献,保留发表在SCI、CSSCI、核心期刊上的高质量文献,对于提高信息搜索的效率往往很重要。2.快速阅读能力尽管在信息搜索阶段,我们已经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文献,可是手头的文献资料数量还是很大的。拿到长长的一篇论文往往令人头大。实际上,你会发现,一篇文献当中真正能被引用、借鉴和学习的观点并不是很多。拿到一篇论文,先读文题和摘要,通过摘要可以了解论文的核心观点,判断该论文有无继续或者完整阅读的必要。3.把握问题能力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在阅读书籍或者论文时,往往会被作者的观点所吸引和左右,无法跳出文本发现作者的观点或者表述中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还比较缺乏问题意识。对人文社科的研究来说,很多理论创新实际上就是在回顾前人所著文献和研究的不足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完善起来的。此外,把握问题的能力还表现在论文选题等方面,在后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4.理论构建能力和文笔表达能力理论建构的能力和文笔表达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脑海中有了较为清晰的想法和观点之后,就需要用比较规范化、学术化的文字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看得懂,而这就是最后写论文的过程。关于如何写好论文,后面还会有专门小节具体阐述。在行文之前,我们要把相对通俗的想法抽象为精炼准确的观点表述出来,然后设计好全文的主要框架,这就是理论建构的过程。

漫才帮

2020年山西大学学科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极大提升

2020年,山西大学学科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极大提升。物理学科被青塔“云数据”平台列为“最具发展潜力学科”。哲学学科在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成果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入选学科增加到4个。承担重大项目能力明显增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省部级重大项目上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带动了学校科研攻关水平快速提升。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淀,学校实现了国家级科研大奖的重大突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入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张靖教授荣获第二届“科学探索奖”;钱宇华教授蝉联“高被引科学家”榜单……2020年,山西大学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亮点纷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冈学研究的重要指示,成立云冈学研究院,入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获得“1331工程”重点支持;聚焦国家重点关注的量子科技,在量子保密通信、深紫外光源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聚焦“六新”,与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团队合作筹建碳基新材料研究院;利用废弃矿井筹建引力波大科学装置,得到山西省重点支持;着眼“健康中国”,组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研究院,为现代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着眼“美丽中国”,实现了固废研发基地等产学研基地高质量运行……2020年,山西大学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办学活力充分激发。7门课程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44门课程评为省级精品共享课程。落实了博士招生“直博制”和“申请-考核制”,获得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149项、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38项。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奖项25项。2020年,山西大学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构建引育领军人才和培育青年人才相结合、全职引进和柔性引智相补充的人才引育体系,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高水平博士41人。深化国内外交流合作,与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对口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四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东山校区建设和有关资源配置扎实推进,正式投入使用在望。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文化校园建设成果丰硕,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光荣称号。

教之

大学生科研的作用

目前大学最常见的学习模式就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复习备考。这个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以考试为目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典型的填鸭式、外压式、灌水式教育,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勇气。所以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现象一:高分低能。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差。现象二: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热情。课堂充满着枯燥的理论,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能用在哪里?现象三:综合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虽然身处大学,但是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尚处于高中阶段。我认为大学生科研就是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为目标,应用课堂所谓枯燥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之前在课堂上学习的很多抽象的课程和理论(比如统计分析、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知识是多么的有用。1、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课堂中学习的都是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导致学习是枯燥的。大学生科研可以帮助同学以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科研实践中能体会到课堂理论的作用,享受科研创新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获取,科研是如何用理论。大学生科研可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情,促进独立解决的问题。2、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是学会通过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查询国内外文献,提高文献查询、分析、综述能力。二是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科研支撑知识和技能,全面和深入拓展获取和吸收新知识能力。三是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和结论,学习如何以文档资料形式总结和撰写,提高文字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对于科研项目的成果展示阶段,提高PPT制作和口头表达能力。3、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科研项目,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学术团队,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学会如何保持有效、和谐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相互合作、去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利己主义思想。4、 有助于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倾向选择项目经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训练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创新、进取的欲望更加强烈,坚持、自信、协作的信念更加坚定。互联网+大赛

雄节

这4所重点大学实验室先进,大学生科研能力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20年高考录取工作即将进入尾声,而新一届的高三学子早已经进入到忙碌的学习状态中。填报高考志愿是每一位考生都无法回避的事情,而做出的选择和决定也将会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他们今后的命运。所以,选专业、选大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在分析一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时,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要把热门和冷门作为重要依据。有些专业现在虽然热门,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可能等大学生毕业后,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当然,也不要选择那些一直都很冷门的专业。编者认为,最好选那种当下稍微有些冷门,但发展前景却十分广阔的专业,这样几年的学习下来,等毕业后刚好社会上对该人才的需求增加。下面,编者就为广大考生推荐一个这样看似冷门,实则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的专业——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着着重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特别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现代生态学注重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众多生态问题。生态学在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这进一步展现了生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以下4所重点高校开设的生态学专业实力都十分强大,而且各种试验室能够满足大学生搞科研的需求。所以,对生态学感兴趣的考生不妨重点考虑一下下面这4所大学。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被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培养基地”,拥有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细胞增殖和调控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市基因药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师范大学,你不仅可以看到最真实、最珍贵的各种鸟类和鱼类标本,还可以接触到许多细胞学和生态学的前沿知识。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基础兽医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学院的生命科学实验班是农大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主要进行生命科学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个实验班的成员是每年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中经过严格的选拔挑选出来的,精选标准包括身体素质,专业知识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等。任何一位学生一个学期内同时有两门专业不及格,就失去了在实验班继续学下去的资质,那么将会被遣送到原专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三、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生命科学院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是发育生物学,另一个是微生物学。该学院是我国当前实力最强的生命科学院之一。同时还拥有全国最大的生命科学大楼和最先进的实验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艾滋病研究实验室并研究出了三种效果,最显著的艾滋病新药。此外,该实验室还成功的研制出了世界首个SARS药。四、广西大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是广西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科研能力最强的专业,它的生物技术专业有着明显的亚热带生物特色。在植物及微生物遗传工程上颇有建树。华南地区热带生物资源的利用,也在广西大学的科研成果上有所体现。省部共建的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实验室就设在该校,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知名学者。所以,大学生既能在这里面感受到美丽亚热带自然风光,也能体验到生态实验的乐趣。在环境保护愈发重要的时代,生态学专业必然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将来不管是搞科研,还是从事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都能获得很大的支持。上述4个大学都开设有很多生态方面的实验室,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都很强,所以,对生态学感兴趣的考生不妨重点考虑他们。

就舍待命

强化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推动校园智能开发建设

5 月 24 日-26 日,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仙溪校区)举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10件作品入围省终审决赛,位居独立学院首位。26日下午,竞赛圆满闭幕,现场公布了特等奖获奖名单。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智能跟踪对抗游戏机器人》项目获得特等奖,是民办本科、独立学院中唯一的一项特等奖。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参赛项目获得特等奖25日上午,学校党委书记张培祥亲临竞赛现场,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参赛团队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各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创新点,项目成果等方面,为参赛团队加油鼓劲!封闭式答辩于25日下午举行,张培祥在答辩前对参赛团队各项准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鼓励同学们"大胆发挥,学校是你们坚强的后盾。"他强调,选手们面对专家评审时要保持淡定和自信,谈吐举止要礼貌大方,注重突出项目的创新点和核心技术,赛出华广人的风采。本次获奖项目团队由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缪文南老师指导,团队成员有陆兆基、陈思宇、徐盈意、杨宇、原智键、吴慧仪、方岳云、龚琪峰、林朝志、程燕玲10位同学。获奖作品《智能跟踪对抗游戏机器人》是一个能对任意目标进行跟踪瞄准的小型机器人,它结合目前主流的视觉库Opencv与TLD跟踪算法,并与全向轮底盘和舵机云台相融合,使其能拥有灵活的机动性和快速追踪瞄准目标的能力,同时加入双车射击对抗与VR视觉投影,在操控者眼中呈现出机器人的第一人称视觉,使操控者拥有更强的代入感,以获得更高的驾驶感受与游戏乐趣。作品具有PS2+VR对抗、灵活移动、玩法多样、自动追踪、精准射击等创新点与优势。据悉,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有137所高校、2627件参赛作品参加竞逐,省校两级参赛人数超十万人,参赛作品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其中,116所高校的751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最终共有来自45所高校的126件作品获得特等奖。本次大赛其他作品获奖情况,将于近期公布。

颜铭

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

本科生闯科研丛林,如何走出尴尬 学生:期待“师傅领进门” 教师:确立“科研思维”最重要“我第一次进课题组,听组会,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张萌(化名)说。像张萌一样,本科生参与科研,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正变得越来越普遍。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本科生做科研应解决三大问题本科生做科研应该如何定位?这是学生和导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科研的定义是什么?”在北京读大三的学生殷硕(化名)给自己设问:“首先你得搞明白,做科研、跟组会和打杂有没有区别。”殷硕大二就“幸运地”进入了一个代谢组学方向的课题组,他理解,“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里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以目的为导向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现在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刷试管的工作则是“打杂”。他所在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是大势所趋”。殷硕观察,做原创性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少之又少,仅仅跟组会和纯打杂的则大有人在,不过在他看来,所谓“打杂”和所谓的“做科研”其实是分不开的,“这是个过程”。但还有一些“打杂”的本科生对现状不太满意。在河南一所高校读基础医学专业的李竞奕(化名)说:“进实验室就是帮导师采标本,‘水’了一个学期,啥都不让干。”其实,一些导师在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时也有点不知所措。“我经常反思我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皮圣雷觉得,本科生做科研必须先解决三大问题,否则他们在课题组里的处境就会略显尴尬。首先,本科生大多“不确定今后的路要怎么走”。皮圣雷认为,由于无法在本科阶段准确地判断出学生以后是否准备做学术,所以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太好把握,“如果以后他不做学术,按照要求研究生一样去培养他,就可能让他误入歧途,而且拴着人家帮你‘打工’,也不厚道”。另外,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不够强。“带本科生做科研基本上就是带着一个‘菜鸟’打副本练级的过程,不能期待他能独立完成任务,应该是导师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简单的环节,并制定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引,以及说明导师想要的效果,这样他才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和指引一步一步完成”。第三,本科生的学术理论体系不健全,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其中有些能力可能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由于以上原因,皮圣雷总结,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有“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需要被体谅。本科生到底应该在课题组中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导师该如何帮助本科生找准定位?本科生如何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转化成存在感和成就感?这是大家目前都在探索的议题。本科生做科研,期待“师傅领进门”而在必要的心理建设之后,不少本科生还是一踏进科研丛林就“两眼一抹黑”,急切地盼望明确、具体地指引。像张萌一样,受访同学回忆起初接触科研时的感受,都觉得自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简直“弱爆了”。文献搜索有如“大海捞针”“英文文献只能看懂连词”“开组会听了一年多才听懂”“写英文论文一天只憋出50个单词”……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英文能力有限、科研思维欠缺等原因,本科生在课题组中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面对眼前的几座大山,感到寸步难行。该如何突围呢?同学们很期待“师傅领进门”。殷硕虽然早早就进了课题组,但“没人带,就靠自己野蛮生长”。“老师很忙的,没时间管本科生,不懂就问师兄师姐,再不懂,才问老师。”殷硕说。他形容自己是个“挺要强的人”,“谁还没点焦虑啊,自己克服克服呗”。他自己一点一点啃英文文献,寒假在家写论文经常凌晨两点才睡觉,乐此不疲地上下求索。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的李夏静(化名)也很焦虑,因为结题的日子越来越近,她的实验成果却一直出不来。她和导师的沟通存在严重的问题:“导师虽然告诉了我整个实验的预期成果,但是没有指导实验方案怎么具体设计,我其实一直走在错误的方向上。导师一直鼓励我去尝试,其实我是希望她帮我指一个明确的方向。”相较前两位同学而言,武汉一所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蔡泽琛(化名)在本科期间做科研的过程就非常顺利,而且结果很符合自己的预期。“导师当然会意识到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够,在做课题之前就会告诉我们要学什么。”他介绍说:“导师初期的指导能够帮我们快速入门,基本上所有人的第一个科研选题都是老师给的。我的导师直接给出了整个科研课题的路线图,把阶段性成果都先猜测出来了,我的工作就是把中间的过程补充好。等到第二个科研项目的时候,部分选题思路来自我的导师,他还负责帮我联系了校内外专家,同时也参加了很多讨论。”当然,蔡泽琛自己也非常拼,“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大二的寒假大年三十还在写代码、跑模拟”。从大二到大四,蔡泽琛已经产出两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以及一篇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并且申请到了国外一所顶尖大学的直博项目。蔡泽琛觉得适合自己的导师不是碰巧遇到的,而是精心挑选来的。他总结说:“既不能挑那种很多帽子的导师,否则导师的组很大,很难有时间带本科生,也不能挑已经不太参加科研的老师。比较合适带本科生的其实很多都是优秀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做科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学生们都在总结经验教训。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导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把导师和同学的交流规范起来。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苦涩,我觉得科研只适合少数人。”李夏静说:“我认清了科研的现实,我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重复地做实验,去验证,我更希望能够快速看到我的努力所得到的结果。以后我会尽量不走科研这条路。”李夏静和李竞奕都对科研没有好感,而蔡泽琛却尝到了科研的甜头。那么,是不是每个本科生都应该尝试做科研?本科生应该从科研中获得什么?皮圣雷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导师,他有时候不敢鼓励本科生都去做科研,“可能人家以后不准备做学术,而是准备直接工作”。但反过来想,他也深知做科研的好处。“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我们需要教本科生一些‘方法’。而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学习。”皮圣雷认为,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再用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和工作,“不管未来走不走学术之路,这都是他们需要的”。事实上,皮圣雷的想法在一些本科生身上已经得到了印证。“科研经历对你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科研思维!”张萌面对问题脱口而出。她认为,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操作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这帮助她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这个世界,以便给自己定下一个发展目标。张萌的老师平时上课时会对大家的科研思维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讲解科研形势、科研手段等,“然后,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不断走,错了再回来”。殷硕也感受到了科研思维的魅力,因而愿意在科研的苦海中继续快乐地遨游。但不同于张萌对科研思维的理解,他给科研思维的定义更接近于“习惯”。他说:“现在我听一场报告,不只是被动灌输,也会和自己的知识储备相结合,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这种科研思维已经贯穿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了,干啥都要理清思路。”科研思维的价值仿佛已经在师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而其内涵之多样仍旧有待探索。就像解决本科生做科研遇到的其他问题一样,皮圣雷说:“答案不一而足,还在摸索之中。”(记者 张茜 实习生 徐司羿)

嵇康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新华社西安9月1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陕出席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会见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代表,出席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20周年总结会,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李克强总理关于做好创新创业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发挥科教引领作用和人才支撑作用。刘延东在会见师生代表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高度赞扬了青年学子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的追求和担当,饱含着对青年学子成才报国的殷切希望。她勉励广大青年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坚定理想信念,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努力成为服务人民、建设美好富强国家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她强调,各高校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刘延东考察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出席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她指出,20年来,杨凌示范区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探索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行之路,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她强调,要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围绕农业现代化战略需求,找准科技创新方向,加强协同攻关,加快杨凌自贸片区建设,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为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作出贡献。要推动农科教紧密结合,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智慧农业,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加大科技扶贫、产业惠民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形成村美人富发展新气象。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参加了相关活动。

大橡树

本科生“做科研”如何走出尴尬

熊丙奇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7月8日《中国青年报》)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这首先必须搞清楚“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偏离了初心。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主要是通过给本科生提供与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做科研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体验科研过程,由此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科研”的立足点也是搞教学,培养人才,应该重视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指导,让他们在参与科研中收获成长。但是,在大学的具体办学中,有的大学和教师却是从科研成果角度理解本科生“做科研”,这就让本科生“做科研”陷入尴尬。基于科研成果推进本科生“做科研”,有的导师就会认为本科生没能力做科研,对科研项目无法作出实质贡献,因此并不愿意花时间指导学生,甚至将其视为麻烦、增加工作量。有的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导师一直不派任务,就是派任务,也只是打杂,就是由于这方面原因,这让不少学生觉得“做科研”没什么意思。本科生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在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是很普遍的,而教授对本科生也很重视,会以导师身份布置学生参与科研的任务,并花时间了解学生进行科研的情况,和学生交流参加科研项目的心得,共同分析、解决学生参与科研遇到的问题。这让学生能逐渐进入科研的节奏,从不会、不懂,到快速融入科研团队,甚至可在一些重要学术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用科研机会对本科生进行培养,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是同一个目的。在我国,大学的功能经常被定位为三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且,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超过人才培养之势。而发达国家的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功能,就是研究型大学,学校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目的,也是进行一流人才培养,即通过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这和大学考核评价教师的指标体系有关,我国考核教师,主要用论文、课题、经费等指标,教师于是围着这些指标转,不能为这些指标作出贡献的教学活动,就会被边缘,甚至被视为负担。用是否撰写、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到专利,作为评价本科生“做科研”教育改革和参与学生本人的重要指标,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做科研”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学校就宣传本校本科生发表多少论文。为此,有的学生参与“做科研”就以能否发表论文作为有无意义的判断依据,似乎没有发表论文,“做科研”就无意义,还有的学生则急切地想在本科期间就发表论文,为自己评优、研究生免推资格增加砝码,由此滋生买卖论文、代写论文等弄虚作假问题。因此,要让本科生“做科研”走出尴尬,做好本科生“做科研”的教育改革,让学生通过“做科研”获得成长,就必须回到提高人才培养的初心上来,“做科研”是培养人才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科研成果。说到底,本科生“做科研”,要让学生不迷茫,导师不困惑,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大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做科研”就很自然地成为培养人才的一部分内容。

不知道也

学校要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

1 数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1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形成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方式体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教学质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作为保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的低效现象,并把高效教学质量作为常态的日常教学,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形成优良教风,并充分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优良学风。   (1)倡导“本原教学法”。抽象化和形式化是大学数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倡导“本原教学法”,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要返璞归真,强调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产生和发展过程,讲明道理,再讲推理,然后再抽象化和形式化。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卓有成效。(2)提倡“研究性教学法”。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与其教学工作基本一致,使得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一般来说,教师的科研水平会影响其教学质量,即科研能力强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而科研水平弱则会导致教学水平低,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我们提倡青年教师和博士进行“研究性教法”,在自身开展科研的同时,将所授课程的前沿知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实践经验、思维创新方法、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适时适度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以毕业论文、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参与老师课题为突破口,让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激励学生研究性学习。(3)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扮演着咨询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设施和实践,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潜能的开发。此外,我们也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安排学习进度,学会学习,自主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