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学好这两个专业,大有作为!能儿子乎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学好这两个专业,大有作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学好这两个专业,大有作为!大学生的人数近几年来不断增加,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就业是个大难题,如果没有学会知识,步入社会无法胜任自己专业的工作,那么就会出现去送外卖的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去流水线做操作工的英语专业的大专生,去大型超市当收银员的历史专业研究生等等。这些大学生的本质问题是没有学好专业或者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冒,当然很多时候是专业不好,或者面临饱和,竞争大,自己能力又不够。其实就业问题一直都被各界重视,毕竟就业问题不是大学生一个人的问题,其实本质上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去解决。现在小编来说说就业比较不错的2个专业,这些专业只有努力学习,塑造自己的专业素养,前景还是很光明的。在这个时代,想要不落伍,就要懂信息技术,毕竟已经是信息化时代,步入知识可以轻易获取的年代。所以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要也是巨大的。软件工程类人才不仅待遇高,工作的氛围也好,不用在野外上班,不要被风吹雨淋湿。在这么好的写字楼或者是工业园上班,时常还能有各种点心,或者搞娱乐活动,野外聚餐烧烤,娱乐唱歌开派对,工作的团队是很不错的。就两样就让很多人羡慕比如不是体力活,工作环境也很好。同样的工资,一个在工地搬砖不分白天黑夜,每天被太阳暴晒,被暴雨淋湿,那感觉实在不舒服。当然软件类工作,尤其是研发,还是需要学很多东西的,学透彻还是需要花费精力的,学好这个专业也是需要用心的。毕竟软件类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要学到大师级的的水平,那就更难了,随便去学,一般没啥好出路。其实任何行业都要用心,不用心的人会被时间淘汰,未来的路子会不好走。不过程序员的高工资意味着高付出,需要加班,有时候加班1个小时,有的时候加班3小时,当然加班八九个小时的局面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程序员出了问题,公司和公司管理层也是需要担责的。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管理者把员工累死,那样是不人道的。也没有公司会那样要求员工,要求高薪员工每时每刻上班。一般来说没情趣,没意志的很难坚持下去,这一行需要知识与耐力,还有兴致。只有爱这行,才有动力去做好这行的事情,才不会说无所作为。对于医生很多人是崇拜的,毕竟治病救人,在很多民众眼里是很值得尊敬的职业。不过这些年一些医闹事件,也让医生的名誉受损,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太复杂了,这里就不明说了。学医需要一定的耐力与兴趣,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把专业素养与个人技能结合在一起发展,才是最佳的。一个名牌大学医学专业读到博士出来的人,去找工作一般很容易,就业问题其实对于医学类高材生来说,并不存在,未来路上大有作为。

赏罚利害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前社会现状是,大学生一抓一大把,毕业后工作难找。每年大学生的数量都在逐渐增加,只要你想上,几乎都可以上个大学,这就造就了一个问题,大学生数量上去了,学校资源不够用了,学生平均素质下降了,工作竞争压力大了。这些都是客观的因素,那么我们来看看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为,大学在一直扩大招生数量,这就导致了进入大学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喜欢学习的,那么从素质上来讲,学生的本质就不一样。不说那些985,211高校。大多数学校包括部分一本以及二本,三本,专科在内的那些院校,都存在刚才说的这种情况。下面我将展开去分析这个就业难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说明一点,该文章主要针对对象是工科生,其它的可以作为参考借鉴。)首先,从专业的层面去说,不是每个人都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方向,不是每个人都定下了自己的目标。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有的人已经输了。所以说,选对专业真的很重要,而选专业时不能只看这个专业的前景,最重要的是看这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自己真的感兴趣,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然,这个专业对你而言真的没有出路。其次,从公司的角度去说,大部分公司招收正式工时,他们真正希望的是人才,而不是一个应届毕业生。而很不幸,很多人都是应届毕业生,他们的大学生活只是应付考试不挂科,他们并没有去专门的去研究一些跟专业有关的东西,毕竟学校教的只是理论,我可以这么告诉你,如果你想靠着学好学校的课程就想找到好工作,白扯,迎接你的要么是非本专业的工作,类似销售那种的大众工作,或者就是逃避社会,逃避就业,选择考研。企业要的是人才,不是要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所以说,大学教的东西真的是太少了,到了企业真的是不够用的,你只有理论,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谁是靠着理论空想主义去打天下的,理论都是必须付出行动的。所以,除了学校的东西,一定要去涉猎一些其它的专业相关的东西,而企业看重的就是这些。最后,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开始我也说了,学生的素质不一样,有的学习,有的不学习。不学习的就不用说了。我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视频,两个人大学是舍友,一个学习,一个总打游戏,到最后,工作后,学习的人拿着公文包去垃圾桶扔垃圾,正好碰到了捡垃圾的那个同学。现实也是如此,很多人上了大学都是来玩来的,并不打算真的去学习,这种现象在二本三本专科尤为严重,他们只是保证了期末不挂科,更有甚者连挂科都不在乎。素质决定高低,大学真的不是玩的,如果你家里有矿,你家里什么都给你安排好了,请无视我的这篇文章!如果不是,大学真的要学习啊,不然毕业后拿什么工作呢?总结一下,公司要求高,部分学生自身素质低,学生学习不到位技术不过关,学生学习能力不够,这些就造就了就业难的问题 。可能我说的不到位,但是我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工科生。不喜勿喷,若喷请留情!!!谢谢大家耐心阅读。(编者注:如果要避免就业难的情况,可以读一下我的另一篇文章《大学生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

黑暗中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研究

摘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角度,将人的实际需求的本质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行为需求分为生理性、安全性、社会归属性、尊重性以及自我实现性的五个层次的需求。我们现在将这样的五个层次的需求分别应用到人力资源的日常管理以及试验中去,在通过它对于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为条件,最终设计出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以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匹配效率,减少非意愿性失业等情况,与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提供实践支持,并且切实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生就业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亚伯拉罕·马斯洛作为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最为人所称道和知晓的是1943年其发表的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该书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不同的层次,他认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它们是: ⅴ、自我实现的需要,ⅳ、尊重的需要,ⅲ、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ⅱ、安全的需要,ⅰ、生理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现如今,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道路,大学生人数也逐年递增。相对的,中国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大学生学成之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合适自己并且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的岗位,成为整个社会都十分关切的问题。目前,全国高校约有700万大学生,如何保证这些大学生在未来实现顺利就业,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四甚至是第五等级,是每个关心社会发展,关心民族未来的人所需要思索的问题。我们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为解决和指导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以下的解决方案:树立多种职业就业观在我们的高校学子处于即将就业前的阶段时,首先应当引导其做好相关的职业规划。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固然是以实现经济独立为前提的,但是现在有些大学生片面追求需求层次的第一以及第二阶层,喜欢从事薪水高、劳动工作量少的职业。长久以来,所谓的“考公热”等现象一直存在,很大原因就是一些大学生及其家长心目中,把个人的生理以及安全等需求看的太过重要,最终导致了公务员考试常常出现数千比一的录取比例。所以,在进行就业教育时,我们应该多培养学生们的多种方式择业观,勇于去将青春播撒给祖国给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更从创业、支教等方面来完成来实现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2.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在高校学习期间,学校有必要及时跟进现今社会中相关职业需求开设课程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学能有所用,用能有所精。例如有很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仍然学习的是已经接近于淘汰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在毕业后无法获得企业的认可,自然会形成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发生。所以,及时更新高校课程设置,职业技能训练,对于学生的就业帮助有重要作用。3.建立严格的毕业审核制度中国高校应当学习西方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学校毕业审核制度的建设,实现宽进严出的毕业审核体制,保证每个毕业的学子,都能够成为可以接受社会需求考验的合格的毕业生。4.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育计划高校应当和当地或者相关的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走出象牙塔的小圈子。学校培育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做贡献,建立校企联合培育计划,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有的放矢,也有利于企业获得称心满意的高等教育人才。综上,在引导学生完成就业工作时,要充分理解其需求情况,做到校与生之间、校与企之间、生与企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学生进入校门前,就将其未来的生理发展以及安全发展作为培养目标,逐步教育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实现他人的社会交际需求以及尊重需求,最终实现学生未来发展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终极目标。

太冲

大学生就业的几个问题建议

前几天我面试了一位985院校毕业的财务类硕士研究生,整个面试过程这位研究生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让我很是抓狂,处处透露着同龄人的优越感,就感觉自己是天之骄子,一毕业就会处于社会的上流,成为别人眼中的白领,同时面对市场中几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部门里的一位毕业两年多的同事在和我聊天的时候說到几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相对于大学的精彩和辉煌,这两年的工作给我带来的只是痛苦、失败和孤独的煎熬,起初我几乎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已经无法在去想象更多的东西,每天都在忍受工作之后与大学生活错位所带来的郁闷。”到现在才调整过来,适应了这个社会人应有的身份。1)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现在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几乎都缺少对自己拥有的客观认识,没有系统性的职业规划。在具体表现上就会出现盲目的投寄简历,只有有一份工作机会,并且薪水给的还算不算的话,就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从来不考虑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和职业规划,更谈不上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份工作都是三分钟热度,一年换三四份工作都是司空见惯。2)没有自己核心的竞争优势:很多大学生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盲目的自信和自大,尤其是学生中的一些比较优秀者更是如此,他们本身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好比赵括,纸上谈兵可以,真正一到实践中就立刻原型毕露,他们不愿意从最基层做起,眼高手低,总认为自己能够指点江山。3)没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很多90后的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家庭条件相比较优越,在工作中也是一种“饭来伸手,衣来张口”的态度,领导交代的事情干完宁可闲着也绝对不会多做,在他们看来很多事情不是他们应该去做得,工作中的边际感很强。哪怕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也从来不会多问个为什么?今年和以往任何一年都不一样,(因为新冠疫情)带给大学生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就业压力加剧,在这样的现状下,作为应届毕业生究竟该如何做来更好的就业,我这里有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1)认清自我:认清自我首先从谦虚开始,大学生自己问自己心里看看,自己真能干这个干那个么?现在绝大多数企业之所以进行校招,說白了就是为了培养人,大凡领导其实都很喜欢选择一个和自己性格脾气对路的人,然后慢慢雕琢一个跟自己思想基本一致的人,而这个过程,只有白纸才可以实现,大多数领导都觉得不缺人,缺少的是合适的人,每个领导都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苦恼,他们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喜欢的人,花费点心思打磨是都很乐意和值得的。2)从点滴做起:很多大学生刚到工作岗位,总是感觉没事可干,小事看不上去做,大事又轮不到自己,由此就会产生抱怨。曾经我用过一位大学生,让他去给我打印装订一份文件,递给我的时候,里面有几页装订反了,被我批评后竟然說这种小事值得我这样大做文章嘛,重新装订不就好了。试问这样的小事你都做不好,不认真,我怎么可能将一些大事放心的交给你。3)抛弃浮躁沉下心来:曾记得有一句话說,所有的伟大都是“熬”出来的。现在的社会本身就很浮躁,做人和做企业一样,一个有功利心的人往往会很浮躁,浮躁的人往往等待不起,如同挖井一般,这里挖挖,那里挖挖,到最后哪里也挖不上水。工作也是一样,好不容易工作了两年,因为等待不了,就又换个地方,又要重新开始,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逼的日子。至于对未来的工资薪水在求职过程中,别对这个太关心,你不可能获得你能力之外的东西,一样的道理,你也不可能拿不到你能力之内的东西。你只要做的好,总会有你的价值体现。聚焦职场生态构建,关注企业管理实践;阅读完您觉得不错,那就关注我吧!!!每日一更!!

苏秦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研究生就业也难?有哪些解决办法?

教育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教育的发展能够跟国家的发展联系到一起,因为教育可以提升国人的综合素质,也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水平。教育可以提升我们的知识,能够带来更大的凝聚力。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发展教育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入重点大学,不管学生的成绩怎么样,只有上了大学之后,才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出路。那大学生目前的现状如何呢?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其实跟高考的学生人数是有直接关系的。202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那么我们按照90%的比例来计算,大概在2023年到2024年左右,全国将会有900万左右的大学生毕业。因此,他们将会面临非常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一部分学生换了一种思路,为了避免竞争而直接参加考研,成为研究生之后就可以避开跟应届毕业生的竞争。但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这也导致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同样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那么如何解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呢?严格把控研究生的入学数量和质量,确保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大学每年可能都会招收一部分学生成为研究生,学生也需要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之后才能成一名研究生。但是有些大学可能在快速发展期间,因此他们需要增强学校的实力或者想要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数量,因此他们会出现扩招的情况。原本只招收1000名研究生,但是最终却招了1500名研究生,这就必然导致了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就业方面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所以严格把控研究生的入学数量和质量,确保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研究生。强化读研的质量,不以论文发表数量来作为评判标准。研究生到底质量如何?可能很难从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因此一部分学校可能会把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来作为评判研究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太严谨的做法。既然是一名研究生,那么应该将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评判的标准,而不应该将研究生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判的标准。有些研究生为了够在简历当中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大肆宣扬自己论文的数量,他们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科学研究,而是一门心思用在了发表论文上面,其实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到好的结果,也很难真正提升自己的科研质量。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我认为,首先是高考人数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了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研究生也应该意识到,应该以科研水平和质量作为自己的拿手好戏,去忽视那些细枝末节,这样才能够找准自己的方向,获得更大的成绩,你觉得呢?

半月街

2020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自主找工作已成为必然,“等、要、靠”是可能性不大,而各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决定生源的多少和信誉好坏,就业问题是各种院校及其学生们的头等大事,也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因此,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重在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找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有文凭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找工作的技巧决定怎样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当前社会是“酒香还怕巷子深”要学会推销自己。人才的市场化,对有能力和有现代意识的大学生来讲是一个好的机遇,当然对大部分同学来讲是一种挑战,对个别同学来讲也是件很头痛,很困惑的事情,这就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了解自我、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那么,目前大中专院校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一) 从宏观上分析,个别高校专业设置及知识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不相适应1. 部分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据有关资料显示,“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以期望可以获得相应技能的等级证书。2. 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成功率不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地缩短,据估计,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用30年,而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现在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1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有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大学生一般的工作适应周期在1—1.5年,之后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却仅仅为2—3个月。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其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还有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网络、书店、去企业期、进图书馆、听相关方面的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竞不如应届毕业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为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已经过时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报于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却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二) 从微观上分析,大学毕业生有意识误区,并且技能不足正确的意识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地就业意识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据资料显示,大学生就业意识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4大误区:误区一:“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工业新增产值的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中小企业在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提供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都要优于外资企业;误区二:“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2/3的应届毕业生首选是出国,不考虑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在国外学习以及自己承受力能力的大小,这也是“海归”变成“海待”的根本原因;误区三:“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好,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大部分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准备不够,造成了面对困难时,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导致失败。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并由于准备充分而获得成功。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误区四:“就业难不如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大都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学习早已经不是能成为个人汲取知识的乐趣,而完全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避风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期间都会因为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思考,而面临种种困难、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像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及企业产品规划的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并在充分调研分析后依据地域、行业、企业的发展空间来确定未来就业方向。

六尘

针对大学生就业六个“错配”,这份报告给出了三条建议……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智联招聘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日前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从学历、性别、地域、院校、专业等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群体进行了画像,透过供需错配的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今明年两届毕业生就业“双届叠加”局面的举措。报告指出,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590万大学生应届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除因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当前东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到57.0%,后者比前者高出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意愿基本保持平衡。从城市维度观察,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只为35.9%和9.8%,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相比于秋招和春招,当前是企业校园招聘的淡季。目前就业市场上明确提出至少需要大学本科学历的岗位需求比重为34.6%,这一比重远远低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的比重(65.6%);而明确提出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比重为1.4%,也明显低于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的比重(8.1%)。由于岗位的学历要求和职业薪酬挂钩,当前大多数就业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学历者的就业难度。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从6月份在线岗位的专业需求来看,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43.1%。但从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结构看,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有38.7%。与之相对,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岗位需求比重(33.8%)比经管类毕业生的比重(36.5%)低了2.7个百分点。6月份仍在求职的教育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比重为3.2%,比企业岗位需求比重(1.3%)高近2个百分点。此外,文史哲法、医学、艺术、农学专业的供需比重大致相当。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三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分别达到13.8%、16.3%和11.3%。大学毕业生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如此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用“大学生投简历到某行业的比重/该行业岗位占所有行业大学生岗位比重”,来衡量某个行业的供需偏离度。该值越大于1,表明某行业的求职热度越高;该值越小于1,意味着某行业的岗位求职热度越低。就业困难大学生更倾向于进入收入高、保障好、市场压力小的行业,求职热度较高的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8.1)、交通/运输(5.0)、能源/矿产(4.6)等行业的供需偏离度都远高于1的均衡值。相反,就业困难大学生不热衷于进入市场化程度较高、职业起步阶段不稳定的行业,如中介服务业(0.15)、教育/培训(0.26)、娱乐/体育/休闲(0.31)等行业的供需偏离度都远小于1的均衡值。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用“大学生投简历到某职业的比重/该职业岗位占所有职业大学生岗位比重”,来衡量某种职业的供需偏离度。就业困难大学生更期望从事体面稳定的高级白领类职业,如广告/会展(6.4)、财务/审计/税务(5.5)、项目管理/项目协调(5.3)等职业的供需偏离度都远高于1的均衡值,这些职业表现出供不应求的特征。与此相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对那些劳动强度大、平台低、流动性强的职业热情较低,如岗位发布占比高达23.1%的销售类职位,其供需偏离度仅为0.26,房地产经纪与中介(0.18)以及技工/操作工(0.22)则是供需偏离度最低的两个职业。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双届叠加”的更严峻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对冲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一是以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对冲周期性因素。目前,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相较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为今明两年应届大学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 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二是以新经济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缓解结构性因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三是以提高“云端招聘”的质量和渗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新一届大学生就业的秋招和春招即将到来,传统大型现场招聘能否顺利举办仍将面临新冠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高渗透率和高质量的“云端招聘”平台愈发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发挥这类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企业可更多开展“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借助视频、语音、文字乃至VR场景模拟等方式,对大学生求职者进行多维度评价,提高线上招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经济日报记者顾阳)

夫子时也

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出炉 6月仍有26.3%应届生在求职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面对疫情,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智联招聘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6月仍有26.3%的应届生在求职;大学生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明显,需求下降7.1%,求职上升35.2%。好消息是,目前大型企业的岗位需求在稳步增长。珠三角高校应届生就业竞争最激烈哪类大学生就业难?报告显示,在6月份就业困难的应届大学生群体中,本科生的比重最高(65.6%),大专生次之(26.2%),硕士和博士的比重分别为8.0%和0.14%。就业困难大学生主要来自于非重点大学(39.4%)和一般学院(52.1%),即使是重点大学,也有14.7%的学生仍在求职。同时,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6月份仍在智联招聘平台求职的应届大学生中,女生的比重(58.5%)比男生(41.5%)高出17个百分点。从就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三大城市群来看,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难度最大,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率达30.1%,高于京津冀(26.9%)和长三角(26.3%)地区。大企业岗位需求同比明显增长国企岗位需求近期逆势增长,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在智联招聘平台针对大学应届生的岗位需求中,约三分之二(64.6%)来自民营企业(不包含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但今年2月至6月,民企发布的岗位需求同比下滑了10.7%。同期,外资企业岗位需求同比下降幅度最大(36.0%),国企岗位需求下降幅度也达20.0%。不过,国企5月和6月的岗位需求均同比增长出现反弹。大型企业岗位需求稳定增长。2月至6月,员工规模1万人以上的大企业岗位需求同比增20.5%,在各类企业的需求比重为19.9%,较去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同期岗位需求则有所下降,且呈现“规模越小降幅越大”的特征,其中员工规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同分别下降28.4%和34.1%。理工类专业人才需求大于供给从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的专业分布来看,会计专业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规模最大,占比达11.8%,其次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8.1%)、计算机科学(7.0%)专业,法律专业的占比也达到了1.7%。这些专业本属于“热门”专业,大专学历和一般院校背景的毕业生占这四个专业就业困难群体的近六成,说明其在专业质量上仍未达到用人单位标准。从6月份在线岗位的专业需求来看,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43.1%。而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有38.7%。尤其是土木工程与建筑类专业,企业岗位需求比重达9.6%,比6月份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比重(2.4%)高7.2个百分点。来源:金羊网

北国风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结构性错配”是主因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智联招聘相关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眼下,2020届毕业季已经过去,2021届秋招又将到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这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面临“双届叠加”局面。据悉,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59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报告》提出了应对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双届叠加”局面的举措。“除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课题组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说。据介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主要体现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6个方面。“从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看,当前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57.0%,高出前者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把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从城市维度看,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仅分别为35.9%和9.8%,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很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李强举例说,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3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竟分别达到13.8%、16.3%和11.3%。针对上述“错配”现象,《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双届叠加”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对冲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首先,以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对冲周期性因素。目前,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相较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为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比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卓贤说。其次,以新经济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缓解结构性因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卓贤建议,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再次,以提高“云端招聘”的质量和渗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新一届大学生就业的秋招和春招即将到来,传统大型现场招聘会能否顺利举办仍面临疫情等不确定因素,高渗透率和高质量的“云端招聘”平台愈发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李强表示,通过发挥云端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企业可更多开展“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借助视频、语音、文字乃至VR场景模拟等方式,对大学生求职者开展多维度评价,提高线上招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

出马仙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结构性错配”是主因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智联招聘相关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眼下,2020届毕业季已经过去,2021届秋招又将到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这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面临“双届叠加”局面。据悉,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59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报告》提出了应对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双届叠加”局面的举措。“除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课题组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说。据介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主要体现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6个方面。“从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看,当前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57.0%,高出前者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把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从城市维度看,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仅分别为35.9%和9.8%,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很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李强举例说,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3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竟分别达到13.8%、16.3%和11.3%。针对上述“错配”现象,《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双届叠加”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对冲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首先,以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对冲周期性因素。目前,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相较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为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比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卓贤说。其次,以新经济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缓解结构性因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卓贤建议,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再次,以提高“云端招聘”的质量和渗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新一届大学生就业的秋招和春招即将到来,传统大型现场招聘会能否顺利举办仍面临疫情等不确定因素,高渗透率和高质量的“云端招聘”平台愈发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李强表示,通过发挥云端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企业可更多开展“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借助视频、语音、文字乃至VR场景模拟等方式,对大学生求职者开展多维度评价,提高线上招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记者 顾 阳)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