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看看这份研究报告半天堂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看看这份研究报告

2020 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 874 万,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的大约有 590 万大学生。据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显示,今年 6 月仍有 26.3%的 2020 届应届生在求职。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就业难?难在哪儿呢?智联招聘分析,除了因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当前东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相对而言,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意愿基本保持平衡,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值得一提的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为大学生提供了 21.4%的工作岗位,但拥有这四个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重仅占 3.5%,特别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落户难问题。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相比于秋招和春招,当前是企业校园招聘的淡季,6 月份的有效岗位需求以中低端学历为主,大专和 " 学历不限 " 的岗位比重接近三分之二。由于岗位的学历要求和职业薪酬挂钩,当前大多数就业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学历者的就业难度。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从 6 月份在线岗位的专业需求来看,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 43.1%。但从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结构看,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有 38.7%。尤其是土木工程与建筑类专业,企业岗位需求比重高达 9.6%,比 6 月份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比重(2.4%)高 7.2 个百分点。与之相对,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岗位需求比重(33.8%)比经管类毕业生的比重(36.5%)低了 2.7 个百分点。其中,财务与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比重(2.7%)比大学生求职者比重(12.1%)低 9.4 个百分点。6 月份仍在求职的教育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比重为 3.2%,比企业岗位需求比重(1.3%)高近 2 个百分点,在疫情对市场化教育机构冲击较大的背景下,公共教育机构吸纳教育类毕业生显得尤为必要。此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 65.8%的岗位需求,但 6 月份只有 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 5.4%、5.2%和 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三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分别达到 13.8%、16.3%和 11.3%。不可否认,大学毕业生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如此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就业困难大学生更倾向于进入收入高、保障好、市场压力小的行业,求职热度较高的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交通/运输、能源/矿产等。相反,就业困难大学生不热衷于进入市场化程度较高、职业起步阶段不稳定的行业,如中介服务业、教育/培训、娱乐/体育/休闲等。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就业困难大学生更期望从事体面稳定的高级白领类职业,如广告/会展、财务/审计/税务、项目管理/项目协调等,这些职业表现出供不应求的特征。与此相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对那些劳动强度大、平台低、流动性强的职业热情较低,如销售类、房地产经纪与中介以及技工/操作工。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来源:深圳特区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方程式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研究生就业也难?有哪些解决办法?

教育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教育的发展能够跟国家的发展联系到一起,因为教育可以提升国人的综合素质,也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水平。教育可以提升我们的知识,能够带来更大的凝聚力。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发展教育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入重点大学,不管学生的成绩怎么样,只有上了大学之后,才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出路。那大学生目前的现状如何呢?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其实跟高考的学生人数是有直接关系的。202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那么我们按照90%的比例来计算,大概在2023年到2024年左右,全国将会有900万左右的大学生毕业。因此,他们将会面临非常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一部分学生换了一种思路,为了避免竞争而直接参加考研,成为研究生之后就可以避开跟应届毕业生的竞争。但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这也导致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同样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那么如何解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呢?严格把控研究生的入学数量和质量,确保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大学每年可能都会招收一部分学生成为研究生,学生也需要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之后才能成一名研究生。但是有些大学可能在快速发展期间,因此他们需要增强学校的实力或者想要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数量,因此他们会出现扩招的情况。原本只招收1000名研究生,但是最终却招了1500名研究生,这就必然导致了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就业方面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所以严格把控研究生的入学数量和质量,确保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研究生。强化读研的质量,不以论文发表数量来作为评判标准。研究生到底质量如何?可能很难从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因此一部分学校可能会把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来作为评判研究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太严谨的做法。既然是一名研究生,那么应该将科研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评判的标准,而不应该将研究生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判的标准。有些研究生为了够在简历当中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大肆宣扬自己论文的数量,他们在大学期间也不注重科学研究,而是一门心思用在了发表论文上面,其实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到好的结果,也很难真正提升自己的科研质量。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我认为,首先是高考人数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了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研究生也应该意识到,应该以科研水平和质量作为自己的拿手好戏,去忽视那些细枝末节,这样才能够找准自己的方向,获得更大的成绩,你觉得呢?

月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学好这两个专业,大有作为!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学好这两个专业,大有作为!大学生的人数近几年来不断增加,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就业是个大难题,如果没有学会知识,步入社会无法胜任自己专业的工作,那么就会出现去送外卖的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去流水线做操作工的英语专业的大专生,去大型超市当收银员的历史专业研究生等等。这些大学生的本质问题是没有学好专业或者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冒,当然很多时候是专业不好,或者面临饱和,竞争大,自己能力又不够。其实就业问题一直都被各界重视,毕竟就业问题不是大学生一个人的问题,其实本质上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去解决。现在小编来说说就业比较不错的2个专业,这些专业只有努力学习,塑造自己的专业素养,前景还是很光明的。在这个时代,想要不落伍,就要懂信息技术,毕竟已经是信息化时代,步入知识可以轻易获取的年代。所以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要也是巨大的。软件工程类人才不仅待遇高,工作的氛围也好,不用在野外上班,不要被风吹雨淋湿。在这么好的写字楼或者是工业园上班,时常还能有各种点心,或者搞娱乐活动,野外聚餐烧烤,娱乐唱歌开派对,工作的团队是很不错的。就两样就让很多人羡慕比如不是体力活,工作环境也很好。同样的工资,一个在工地搬砖不分白天黑夜,每天被太阳暴晒,被暴雨淋湿,那感觉实在不舒服。当然软件类工作,尤其是研发,还是需要学很多东西的,学透彻还是需要花费精力的,学好这个专业也是需要用心的。毕竟软件类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要学到大师级的的水平,那就更难了,随便去学,一般没啥好出路。其实任何行业都要用心,不用心的人会被时间淘汰,未来的路子会不好走。不过程序员的高工资意味着高付出,需要加班,有时候加班1个小时,有的时候加班3小时,当然加班八九个小时的局面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程序员出了问题,公司和公司管理层也是需要担责的。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管理者把员工累死,那样是不人道的。也没有公司会那样要求员工,要求高薪员工每时每刻上班。一般来说没情趣,没意志的很难坚持下去,这一行需要知识与耐力,还有兴致。只有爱这行,才有动力去做好这行的事情,才不会说无所作为。对于医生很多人是崇拜的,毕竟治病救人,在很多民众眼里是很值得尊敬的职业。不过这些年一些医闹事件,也让医生的名誉受损,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太复杂了,这里就不明说了。学医需要一定的耐力与兴趣,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把专业素养与个人技能结合在一起发展,才是最佳的。一个名牌大学医学专业读到博士出来的人,去找工作一般很容易,就业问题其实对于医学类高材生来说,并不存在,未来路上大有作为。

而谁与居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在经济学原理这里,大学生是新增生产要素。我已经得出结论,新增生产要素要想成功就业,需要具备一个真正的基础,那就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包括原有资本扩大投资和资本组织新的生产过程。不管哪一种形式,大学生还都不是生产要素。大学生作为劳动还只是准生产要素。必须经过培训这个积累经验的过程才能进入生产过程,即就业。 有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这是一句同义反复。“大学生就业难”和“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是一个意思,是一件事的两种不同说法。 从宏观上看是“大学生就业难”,从微观上看是“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因为很显然,“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这是一个现象,是一个结果,它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劳动条件和劳动收入之间也存在一个匹配。如果一方面有岗位招不到人,一方面大量大学生得不到就业,那一定是劳动条件和劳动收入不匹配造成的。用结果解释结果无异于玩文字游戏。把现象换成另一种说法,然后用它来解释这种现象,是学者们常用的方法。就像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过剩一样。“表面上的生产过剩只不过是危机的另一种说法,所以不能用它来解释危机。”(爱因斯坦《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看法》,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107页) 有些岗位收入不高,但是劳动条件好;有些岗位劳动条件不好,但是劳动收入高,这样的岗位都能吸引劳动就业。大学生放弃就业的,用学者们的话说就业意愿不强的原因是提供的大量工作岗位劳动条件不好,但又不能得到劳动收入的对冲。这个方面问题既有发展阶段的问题,又有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到位问题。我把上述劳动收入不能对冲劳动条件差的现象称为劳动条件差硬化,即缺少弹性。吸引大学生到劳动条件差的岗位就业,就必须增加这些岗位的弹性。其中包括提高收入、提供优厚的劳动保护,比如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等福利待遇。劳动收入和福利待遇是劳动条件的对冲弹性。大学生排斥的是低收入、少福利的条件差的岗位。 除了劳动条件差硬化外,还有一个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同样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我的意思是大学生对某些工作岗位就业意愿不强的问题,它不出在大学生个人身上,它出在大学生作为劳动资本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上。企业是劳动资本的需求侧,高等院校是劳动资本的供给侧。根据需求决定供给的原理,很显然,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在高等教育体制上,出在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上。我们是制造业大国,是世界工厂,需要的是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可是,我们的高等院校的育人体制,却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经济需求的背离。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供了一个资本的最大规模。这个最大规模决定了劳动就业量。这个临界值用物理学概念来说就是一个阈值。每一个体系都有一个指标的临界值,这个临界值用科学的术语说就是阈值。阈值是弹性的天花板。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根本的还在生产,在于劳动生产率,在于企业的竞争能力。

柏辽兹

大学生就业为啥难?难在哪?这份报告指出了问题

来源:经济日报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智联招聘相关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眼下,2020届毕业季已经过去,2021届秋招又将到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这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面临“双届叠加”局面。据悉,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59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报告》提出了应对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双届叠加”局面的举措。“除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课题组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说。据介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主要体现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6个方面。“从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看,当前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57.0%,高出前者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把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从城市维度看,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仅分别为35.9%和9.8%,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很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李强举例说,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3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竟分别达到13.8%、16.3%和11.3%。针对上述“错配”现象,《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双届叠加”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对冲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首先,以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对冲周期性因素。目前,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相较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为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比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卓贤说。其次,以新经济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缓解结构性因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卓贤建议,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再次,以提高“云端招聘”的质量和渗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新一届大学生就业的秋招和春招即将到来,传统大型现场招聘会能否顺利举办仍面临疫情等不确定因素,高渗透率和高质量的“云端招聘”平台愈发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李强表示,通过发挥云端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企业可更多开展“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借助视频、语音、文字乃至VR场景模拟等方式,对大学生求职者开展多维度评价,提高线上招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

恶人之天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前社会现状是,大学生一抓一大把,毕业后工作难找。每年大学生的数量都在逐渐增加,只要你想上,几乎都可以上个大学,这就造就了一个问题,大学生数量上去了,学校资源不够用了,学生平均素质下降了,工作竞争压力大了。这些都是客观的因素,那么我们来看看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为,大学在一直扩大招生数量,这就导致了进入大学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喜欢学习的,那么从素质上来讲,学生的本质就不一样。不说那些985,211高校。大多数学校包括部分一本以及二本,三本,专科在内的那些院校,都存在刚才说的这种情况。下面我将展开去分析这个就业难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说明一点,该文章主要针对对象是工科生,其它的可以作为参考借鉴。)首先,从专业的层面去说,不是每个人都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方向,不是每个人都定下了自己的目标。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有的人已经输了。所以说,选对专业真的很重要,而选专业时不能只看这个专业的前景,最重要的是看这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自己真的感兴趣,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然,这个专业对你而言真的没有出路。其次,从公司的角度去说,大部分公司招收正式工时,他们真正希望的是人才,而不是一个应届毕业生。而很不幸,很多人都是应届毕业生,他们的大学生活只是应付考试不挂科,他们并没有去专门的去研究一些跟专业有关的东西,毕竟学校教的只是理论,我可以这么告诉你,如果你想靠着学好学校的课程就想找到好工作,白扯,迎接你的要么是非本专业的工作,类似销售那种的大众工作,或者就是逃避社会,逃避就业,选择考研。企业要的是人才,不是要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所以说,大学教的东西真的是太少了,到了企业真的是不够用的,你只有理论,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谁是靠着理论空想主义去打天下的,理论都是必须付出行动的。所以,除了学校的东西,一定要去涉猎一些其它的专业相关的东西,而企业看重的就是这些。最后,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开始我也说了,学生的素质不一样,有的学习,有的不学习。不学习的就不用说了。我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视频,两个人大学是舍友,一个学习,一个总打游戏,到最后,工作后,学习的人拿着公文包去垃圾桶扔垃圾,正好碰到了捡垃圾的那个同学。现实也是如此,很多人上了大学都是来玩来的,并不打算真的去学习,这种现象在二本三本专科尤为严重,他们只是保证了期末不挂科,更有甚者连挂科都不在乎。素质决定高低,大学真的不是玩的,如果你家里有矿,你家里什么都给你安排好了,请无视我的这篇文章!如果不是,大学真的要学习啊,不然毕业后拿什么工作呢?总结一下,公司要求高,部分学生自身素质低,学生学习不到位技术不过关,学生学习能力不够,这些就造就了就业难的问题 。可能我说的不到位,但是我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工科生。不喜勿喷,若喷请留情!!!谢谢大家耐心阅读。(编者注:如果要避免就业难的情况,可以读一下我的另一篇文章《大学生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

泛爱万物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你必须得知道!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之相应的是各大高校的连年扩招,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攀升,成千上万的毕业大军不断涌向社会,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虽然国家和政府不断推出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岗位,但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人群,那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于是一大批毕业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长时间不能就业,一种“毕业既失业”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据统计,一段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毕业生就业市场一、社会就业岗位与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之间严重失衡。随着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就业首先摆在了他们面前,而社会有限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严重的供大于求成了他们难与就业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供大于求的就业趋势还在逐年继续扩大,就业市场规律是:前一界未就业的和本届将要就业的毕业生,还有其他种类的毕业生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这个就业群体的个体之间不断的进行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形成了众多毕业生难与就业的现状! 大学生们在阅读公司招聘简历二、行业的两极分化导致人才过剩。社会由于行业不同,所呈现出的现象有热门与冷门之分,热门行业应聘者们驱之若鹰、极力追捧,以致竞争的结果是人才过剩;而冷门行业很大程度上无人问津,这样,整体就业行情便呈现出很多毕业生不能就业的局面。大学生质量问题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三、大学生由于学历因素导致心理预期薪水普遍与现实薪水之间差距过大,从而形成难以就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难免有一些自视优越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高学历,有知识,有能力,因此在应聘中往往把薪水看的高于现实水平,以至于多次应聘不中,导致短期难于就业!尤其名校毕业生这种状况更加严重。其实,大学生这一思想是要不得的,试想一想!你一个大学生虽然肚子里墨水多,但是能不能胜任公司工作还不一定呢,何况一个人在公司的薪酬趋势总是随着工龄的长短而变化的,工作时间越长,薪酬上升空间越大;工作能力越强,薪酬待遇就会越高!但是你一开始应聘就狮子大开口,难免吓倒公司!即便是这样,很多大学生宁愿无业,在薪酬待遇上也不松口。从而导致难就业。这些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是自己在一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他们不了解人才市场就业实情,而从自己心理出发,盲目提高薪酬待遇,其结果只能是应聘屡试不中,挫伤了就业的积极性。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期望太高,有些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受到激烈市场角逐的影响,大学生这一期望值过高的预期心理有所改观,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取得很好的工作岗位,想要平步青云,这是一种很不现实的态度。其实,找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必须客观地看待现实和自己的能力。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现象四、招聘和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大学生在挑选心仪公司的同时,公司也在挑选心仪毕业生,两者并存,导致很多大学生难于就业。公司招聘和人才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即人才选择公司的同时,公司也有意识的考察人才,有时候人才觉得某个公司很适合自己的心愿,但是经过公司考察,人才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例子不在少数!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公司所要求的经历和经验而被淘汰的不计其数,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不少大学生不能就业的局面,因此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尤其要重视这一问题!专业不符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针对以上就业难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1.大学生毕业时就要从心里上把自己从学校学生转换成一个社会人。对于大多数的毕业生来说,大学生活虽然学习紧张,课业繁重,但是在宁静中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学习氛围。经济一般都由父母承担,自己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行了,但是毕业进入社会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为了就业有一碗饭吃,一切都得靠自己,社会如此之大,使他们置身其中,瞬间觉得孤单无助,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因此,及时把自己心目中的学生身份转换成社会身份是一种智者的选择。 大学生抱着简历跑招聘会2,了解社会,更要了解自己,降低期望值,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凌驾于社会现实之上。就业市场犹如战场,大学生活是培养能力,学习本领的场所,只有学好本领,才能在就业的战场上战胜对手,脱颖而出,因此专业能力强是就业的前提。另外还要学会分析社会就业市场,人才结构,热门与冷门行业的分布,公司招聘的流程及一些要求,掌握一些应聘技巧,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等,都要了如指掌。另外,更重要的是如实的,恰如其分的了解自己,降低就业期望,尤其要客观合理的定位薪酬待遇问题。要懂得公司招聘和自己应聘是一种双向选择!而不是自己在纯粹选择公司!总之,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在洪流来临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时抓住时机。 汹涌的应聘大军涌向就业市场3.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对自己要充满自信。大多数大学生在第一次应聘中难免有一种优越自信的心理,但是由于竞争和优胜劣汰,一旦自己应聘落第,难免会产生挫折感,屡次应聘不中会打击自己的信心,这是很正常的,切不可因几次应聘失利就对就业市场心存畏惧;信心全无的心理阴影是要不得的。要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几次应聘失败就丧失斗志,那是懦夫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胸怀自信,找工作,应聘也一样,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自信的心,合适心仪的工作最终会向我们招手!

门风客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结构性错配”是主因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智联招聘相关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眼下,2020届毕业季已经过去,2021届秋招又将到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这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面临“双届叠加”局面。据悉,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59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报告》提出了应对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双届叠加”局面的举措。“除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课题组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说。据介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主要体现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6个方面。“从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看,当前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57.0%,高出前者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把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从城市维度看,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仅分别为35.9%和9.8%,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很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李强举例说,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3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竟分别达到13.8%、16.3%和11.3%。针对上述“错配”现象,《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双届叠加”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对冲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首先,以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对冲周期性因素。目前,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相较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为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比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卓贤说。其次,以新经济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缓解结构性因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卓贤建议,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再次,以提高“云端招聘”的质量和渗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新一届大学生就业的秋招和春招即将到来,传统大型现场招聘会能否顺利举办仍面临疫情等不确定因素,高渗透率和高质量的“云端招聘”平台愈发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李强表示,通过发挥云端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企业可更多开展“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借助视频、语音、文字乃至VR场景模拟等方式,对大学生求职者开展多维度评价,提高线上招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弟为盗跖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结构性错配”是主因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智联招聘相关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眼下,2020届毕业季已经过去,2021届秋招又将到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这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面临“双届叠加”局面。据悉,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59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报告》提出了应对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双届叠加”局面的举措。“除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课题组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卓贤说。据介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主要体现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6个方面。“从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看,当前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57.0%,高出前者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把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从城市维度看,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仅分别为35.9%和9.8%,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很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李强举例说,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3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竟分别达到13.8%、16.3%和11.3%。针对上述“错配”现象,《报告》指出,大学生就业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双届叠加”局面,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对冲周期性因素,缓解结构性因素,降低摩擦性因素。首先,以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对冲周期性因素。目前,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相较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针对农民工的传统反周期就业政策,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为今明两年应届毕业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比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卓贤说。其次,以新经济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缓解结构性因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卓贤建议,高校可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再次,以提高“云端招聘”的质量和渗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新一届大学生就业的秋招和春招即将到来,传统大型现场招聘会能否顺利举办仍面临疫情等不确定因素,高渗透率和高质量的“云端招聘”平台愈发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李强表示,通过发挥云端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企业可更多开展“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借助视频、语音、文字乃至VR场景模拟等方式,对大学生求职者开展多维度评价,提高线上招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丧女

很多人说现在大学生就业很难,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

大学生真的就业难吗?该怎么办?对于现在大学生真的很难就业吗这个问题,我认为既不能肯定的说难,也不能肯定的说不难,这是跟很多因素有关的,比如不同的人感觉难易程度不一样,自身具备的条件不同感觉到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期望不一样感觉到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1、大学生就业,不同的人感觉难易程度不一样我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一直在目前这家公司工作,公司今年七月份刚来了一批大学生,领导让我带两个徒弟。在这种相处中,渐渐跟他们熟悉起来,他们都是普通本科的大学生。当我问他们感觉进入到这家公司难吗?其中一个徒弟说现在大学生就业很难,当时找工作去各个学校参加招聘会,可是不是笔试没过,就是面试环节没通过,找了好几个月的工作,才总算被目前这家公司录取。而另外一个徒弟则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他说当时自己找工作还是挺轻松的,去参加招聘会都是比较顺利地就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最后还放弃了与其他几个公司的签约,来到目前的这家公司。所以,不同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2、自身条件不同,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我研究生即将毕业的那一年,因为我读的是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研究生,然后研究生期间导师的项目也不多,所以在研究生期间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尽管是研究生学历,但是感觉找工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一次,我投了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所,通过了笔试环节,去这家研究所面试在外面等候的时候,和其他应聘者闲聊起来。其中有一个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他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说在研究生期间很忙,不仅要做老师的项目,而且自己还加入了学校的创新社团,也会和别人共同做一些项目。他说他已经应聘上了几个单位了,有中兴公司、烽火通讯,而且即将要参加华为的最后一个面试环节了,来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所只是来看看具体待遇如何。由于他自身的条件比较优秀,名校的研究生,就读研究生期间不仅在项目中提升了能力,也通过社团让他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所以找工作会觉得比较容易。所以,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不一样,感觉到就业的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3、期望不一样,感觉就业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我有一个表弟,就读的是武汉科技大学,今年刚刚毕业,其实他的学校还可以,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要找工作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是他却期望进入华为、百度这样的高薪公司,这些公司招聘不论是在学历上还是能力上都是很高的,而他的学校基本是没有达到这类公司的标准,所以自然觉得找工作比较难。内心的期望定得太高,所以就觉得就业有难度。4、大学生就业,找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大学生要找到一份工作是不难的,很多高中毕业的都能够工作,我有读完高中就去电子厂上班的,也有去卖房子的,还有去保险公司卖保险的,他们都能找到工作,大学生就更加容易找到工作了。但是,大学生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却是很难的。就比如公务员是大家认为比较好的,每年报考的人数也比较多,但是竞争却是非常大的,要考上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大学生找工作是不难的,但是要找好工作却比较难。那么,该怎么办,才会让就业变得简单呢?我给出以下3点建议:1、在大学时候,多学习,既要提升知识,也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我就是当时没有注重个人表达与社交能力的提升,在很多面试中被面试者看出了不擅长表达这个缺点,吃了不少亏的。2、大学多考点有用的证书大学时间比较多,可以考建造师证、教师证、会计证,最好是考对自己就业比较有帮助的证书。我读研究生期间的室友是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他就在大学期间考了二级建造师证书,在找工作时这个证书的帮助还比较大,最后他去到了武汉汉阳的一个研究所。3、期望要合理,不要太高结束语:大学生就业难不难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人感觉到的难易程度不一样,它与自身的条件有关,也与个人的期望有关。我认为找工作是不难的,但是找好工作还是有难度的。我是小刘老师,欢迎关注、转发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