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共同评定的2020年度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结果,正式发布!评估标准及指标据悉,此次评估全国共有28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7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4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结果为优秀,优秀率为15.3%;22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结果为优秀,优秀率为7.7%。目前,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公布了本校的相关评估结果,还有部分高校尚未公布,我们一起来看看:西安交通大学表现优异!关注笔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浴火凤凰『博士后』,一个令人向往而又有些怯步的称谓。众所周知,博士是最高学位,也就是作为学生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而博士后不是学位,是博士毕业后的一种工作经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从代表的内容、所处的状态、工作的性质、录取的制度以及与导师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有些时候,一名博士后的境遇反倒还不如一名博士,其中的缘由,正是由于博士后的这一“尴尬身份”。Part.1博士毕业前的2个月,我曾经陷入了是直接去找与博士专业无关的工作,还是入站继续从事喜欢的科研,这一令人苦恼的“两难”选择。由于我科研功底较为扎实,平时学术成果颇丰,并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博士导师同样强烈建议留下,加之自己也非常向往大学校园这种相对平静的生活,经过权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成为一名博士后,意味着可以自己独立申请国家面上资金资助以及学校的课题申报,于是,我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准备潜心从事科研工作。但是,随着博士顺利毕业、入站开展工作,与之相应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名100%的学生迅速转变成一名“50%学生+50%老师”的中间人员,或者戏谑为“两不是人员”: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有人也对我开玩笑地说:“博士后好啊,学生的作业不用写,老师的课程不用上,多舒服啊!”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两不是人员”又可以称为“两是人员”,这意味着既要写学生的作业,又要上老师的课程,关键就在于流动站如何安排,而我却不幸地属于后者:替人代课、帮做课题、给领导干私活、甚至还有其他离奇而又不方便外说的事情……古人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是由于我这“50%学生+50%老师”的中间地带身份,带来了一些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尴尬。▼尴尬之一:入站之后,作为“50%老师”的我,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帮助”别的老师代了几门课。所以,当第一次以“半个老师”的身份参加学校的教学形势分析会,会议由学校教学领导机关、教学骨干等组成。很多人问我:“你又不是咱们学校的老师,来参加什么会呀?”我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也是啊,你有什么资格来参加会议?随即灰溜溜地逃出会场。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很长时间没有心思、也不愿参加那些只有老师可以参加的会议。▼尴尬之二:入站之后,虽然各种课题没少参与、课没少代、会议没少参加,但一到逢年过节发礼品的时候,“不好意思,你不是咱们学校的正式编制,所以,按规定没有你的礼品。”哎!说实话,其实咱也不是在乎那几百块的礼品,可一想到「要干活时,你是我们团队的一份子;发福利时,你不是我们学校的人!」真是让人恼火。记得有一次发完福利,同一办公室的一位在编老师,看着又是两手空空的我,觉得实在过意不去,把刚发的一箱饮料送给了我,我谢了他的好意,但坚决不收,当然,以后也不会收……▼尴尬之三:入站之后,原本博士的“研究生证”已经过期作废,由于不是学校的在编老师,自然不会有“教师证”“出入证”之类的证件,流动站也从未下发过“博士后证”之类的证件,所以,除了身份证,我着实没有与学校相关的证件。有一次去学校办公大楼送材料,由于办公大楼使用刷卡进出的门禁系统,没有卡的我只能请看门的大爷帮忙开门,可大爷的一席话,又让我无言以对:“你既没有学生证,又没有老师的出入卡,谁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真的放你进入,万一出了问题谁负责?”哎!又一次落荒而逃……Part.2尴尬的身份导致尴尬的事件,苦闷和烦恼随之丛生,一度让我情绪有些低落,不由审视与反思自己的选择正确与否。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曾担任学校10年“行政领导+科研带头人”,由于他的年龄已经偏大,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给中年人“让位”,前两年他不得不从行政领导位置上退下来,专心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是一位很细心的人,似乎发现我的情绪不对头。所以,有一次在他办公室讨论完出站报告的事项后,和我一起聊起天来,当得知是因为“尴尬身份”转换带来的烦恼时,他用自己的事例来宽慰我。他笑着说:“人一生中要经历许多身份的转换,而每次身份的转换都会同时带来欣喜和失落。就拿我自己来说,刚从行政领导职务上退下来,也经历了一段适应期。因为,随着身份的转换,你会发现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变化,比如,我作为领导时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逐步被新的领导废止,我又不方便说什么;每个领导的做事风格不同,长期以来的我带起来的科研团队涣散了,已有的“传、帮、带”机制难以运行;原本那些对你客客气气的人,现在也是有些爱搭不理的味道……其实,这些看开点就好了,因为,以前很多人尊敬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所在位置和手中的权力!面对变化,正视现实,难免会遭遇挫折。遇到挫折时,一味地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使自己陷入到更深的低谷。因为,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其抱怨,沉浸在埋怨之中不可自拔,不如打起精神来,去充实自己。等过段时间,冷静下来以后反而感觉自己有些可笑,大好时光哪能消磨在这种无谓的烦恼之中!”Part.3听到了导师的一席话,使我顿时心里舒畅了许多。面对随着导师身份转变而带来的“人间世故、人情冷暖”,我们又将讨论的话题,不知不觉地就延伸到“高校管理体制”这一尖锐而现实的问题上来。从客观上来说,如同导师和我会出现这种遭遇,很大程度是深受高校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之害。“去行政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普通教师口号越喊越累,而带来的后果是越喊口号,高校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则更为严重了。“官本位”的体制往往会使老师们的发展畸形化:一是形式与内容错位;二是心理与行为失衡。从形式上看,在高校各种管理文件中,虽然都强调把“教学和科研”放在核心地位,强调一切政策要向一线教师倾斜。然而,这些宣传口号实际上缺乏制度机制上的根本保证,反而是各种奖罚办法对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甚至是达到苛刻的地步,最突出的是高校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津贴不对称。在很多高校,考核教师的各项指标基本上都是硬杠杠,主要包括课时量、发表文章的数量和级别、获奖成果的等级、承担课题的档次等实打实的指标,但是,考核行政管理人员的指标多是虚条条,基本上都是爱岗敬业、工作认真、遵纪守法、按时完成工作计划等无法量化的指标。这样明显双重标准的直接后果,不仅使那些被称为“工蜂”“蚁群”的青年教师们倍感困惑与迷茫,而且也使中老年教师不堪重负,更严重的是,使一些本来就缺乏教学科研潜力或不适应教学科研人,转而从事行政管理并因此洋洋得意,而一些本来很有学术造诣的青年教师们,为了所谓的能够出人头地而选择弃学从政,或者选择所谓的“双肩挑”。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从长远看,也扼杀了大学精神,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宗旨。学校有一位老教授对于教学关系,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学生是吃饭吃菜的,老师是做饭做菜的,管理人员是端盘子的。可高校的实际情况是,有些老师终日忙于评职称、搞项目、应付检查,根本没有时间精心准备饭菜;而有些管理人员,不用说端盘子,没有来摔盘子、砸饭碗就已经发慈悲了。很多老师评价道:“在那些管理人员眼中,除了教学,其他的都是重要工作!”而官本位体制下形成的人的行为和心理则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抑或是“人走茶凉”。在这个官本位的体制下,任何个人只能跟随大众的脚印,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当你不再是“院长”“处长”“主任”时,有些人给你脸色看,或冷嘲热讽,或设置障碍,一切似乎都合乎逻辑。当然,这种情况既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够改变的,需要从上到下的改革来扭转局势,但这种改革需要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矛盾、纠结、苦恼都无济于事,根本的出路依然是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改革的支点,核心应该是要照顾到高校大多数人的利益,即实现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改进”。最后将屈原《渔父》中的名句,送给那些同样因为“尴尬身份”或“身份转变”而苦恼的人们,我们一起自醒、自警:“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是否竭尽全力。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是好是坏,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坚韧的内在力量。”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自己都会变成一束照亮旁人的光。我直到现在都很感谢路遥所写的《平凡的世界》,因为他给了我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每当我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书中孙少平和孙少安他们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为了梦想奋不顾身的毅力,让自己充满了力量。从小我就是别人眼里的差等生。小的时候就体弱多病,营养不良。既没有出众的成绩,也没有健硕的体格。一直以来都是让老师摇头,同学耻笑的那一类学生。那时的我还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只知道同学们不愿意和我一起玩,就连老师也不愿意多看我几眼。用现在的话讲,那时候的我,就是一只十足的丑小鸭。当我有自我意识之后,我变得很自卑,很害怕同学们的嘲笑和老师不屑的眼光。但是我也是一个要强的人,我想要成为同学们心中羡慕的那种优等生,也想让老师对我刮目相看。一直以来,我都会比别人更努力。当别人下课玩的时候,我在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当别人在睡午觉的时候,我在做习题;当别人过年串门的时候,我在家看书。我一直相信笨鸟先飞先入林,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我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直到有一天,我的数学在无意之中考了90分。这一次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就这样我慢慢拾起了信心,一路走到了大学。由于高考失误加上自己本来就不够聪明,就考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专科院校。而我成了我们那个村,唯一一个上过大学的人。背负着全村人的希望,我不得不又给自己施压。刚开始上大学是很迷茫的,甚至不知道大学该怎么办。迷迷茫茫的过了一个多月,我突然觉得我不能这样像其他人混日子,我必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那时候的我英语不好,我就每天早上6.00起床朗读英语,每天看英语书籍,一天满脑子全是英文,在考试时,我英语拿了满分。直到现在,我看见英文就头晕。想考研的念头,是在大二的时候萌生的。看见一个同寝室的人抱着一本考研英语在看。我就萌生了考研的想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要考研必须拿到本科文凭。在学校有明文规定,专升本必须满足三年不挂科,否则没有资格进行考试。所以在每一年我就很认真的准备考试,到毕业基本上是科科满分。最终学校直接让我免考专升本就读于另外一个学校的本科专业。在本科这一年,我每天都在为了考研而准备,每天除了上课睡觉吃饭,我基本上都呆在图书馆。在临考前一个月我基本上把床都搬到了图书馆,可以说是吃喝拉撒睡都在图书馆。终于考取了理想中的大学,四川大学的口腔专业。我以当年专业排名第二的成绩考进了四川大学。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时刻,我激动的差点跳了起来。眼中满是眼泪,这一年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所有的坚持与努力都在此刻得到了印证。我相信天道酬勤,也相信勤能补拙。直到现在我依然很感谢当年嘲笑我的那些人,是他们给了我动力,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能够一步一步的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去。努力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所有眼前的迷茫与无助,在未来都会成为你的世界里面的一道光,成为鞭笞你前进的力量。照亮你的整个行程,直到阴霾散去,迎来胜利的曙光。在此我感谢在我考研时,在我没有钱吃饭时请我吃饭的室友,在我看书看到想吐让我放松心情的每一个清晨校园传来的清脆笛声,感谢一路走来陪我变强变优秀的磨难。感谢苦难,感谢这所承载着梦想与青春的大学。成功,属于内心坚韧,敢于拼搏的强者,敢于承受孤独与内心寂寞的追梦人。你要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只有努力,你才会有好的福报,你的前途才有可能平步青云。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育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可以从小学一直念到博士,但是有些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同学,可能只能念到大学就会直接寻找工作,而不能够体验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此不少学生都不清楚本科是什么学位,同时研究生之后又是什么学历。这一点可能很多的大学生都分不清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我们排除初中和高中不谈,仅仅根据大学领域的话,按照高等学历的大致分类可以分为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这仅仅指的是高等学历,也就是大学学历。学位目前可以分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这三个学位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们不能够将学历跟学位混为一谈,学历是学历,学位是学位,两者之间没有一个重复的名称。我们只有以从低到高的顺序来就读,不可越级。我们不能够将本科念完就直接念博士生,这样跨级是不行的。本科毕业了之后,如果想要继续发展,那么需要考研成为研究生,而不能直接成为博士生。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学历分为很多种,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当大家听到这样的名字,大致可以归纳为学历。如果听到别人提到学士学位、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等,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代表的是学位而不是学历。另外,很多人都不清楚“博士后”到底是学位还是学历,其实博士后并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在相关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也可以指在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相关科研的研究人员。因此博士后并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这点大家需要明白。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博士后就是博士以后的学位,其实这一点也是错误的。我国有相应的博士后站,它只是一种工作站,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只要博士有志向在流动站中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符合条件的博士都可以在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相关的申请,从而成为一名博士后,参加相关的研究工作。因此博士后仅仅代表的是一种工作,并非是学历,更不是学位。同时博士后也并非是博士以后的学历,也不是指博士以上的学位,这点许多人都分不清楚,相信通过我的分析之后,大家应该可以明白什么叫做博士后。大家应该可以明白,博士跟博士后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博士从学历上来看叫做博士研究生,如果从学位上来看叫做博士学位,但是要想成为博士后,首先需要拥有博士学位,这点是成为博士后的重要条件。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博士后,在研究站进行相关的工作,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博士吧,拥有博士学位更容易成为博士后。现在你明白学历跟学位的关系了吗?你明白什么叫博士后了吗?关注更多大学信息,请关注大学有趣事,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教育改革一所高校有多少数量的博士后流动站,这也是大学实力的重要表现。博士后是学历或者学位吗?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有什么区别?先普及一下几个常识性问题,否则会被误以为“没文化”。北京师范大学一是博士后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所以,很多人平时口中的“读博士后”“博士后毕业”都是错误的说法,所谓的“读博士后”应该表述为“博士后进站”,而“博士后毕业”则应该表述为“博士后出站”。二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有区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某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经批准设立的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组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指的是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这两者的培养单位是不一样的,培养目的也不一样。国科大和双一流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名单我国国博士后制度创立于1985年,目的是为了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和发现更多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截至2018年,我国已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有3000多个,共计6000多个,累计招收培养15万余名博士后,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国科大,博士后流动站建站情况怎样?除了42所双一流建设高效,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数量最多,共计有178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个数量远远高于其他高校。比如,浙江大学有57个博士后流动站,高于清华大学的48个,也高于北京大学的47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博士后流动站数量较多的高校有这么一些: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都是42个,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各有41个,华中科技大学有38个,四川大学有37个,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有35个,厦门大学有31个,东南大学有30个。可以看出,博士后流动站数量越多,高校的实力也就越强。所以说,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多少,这也是一所大学实力表现的重要方面。我国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和博士后培养还需要大力完善。其一,博士后在站期间的考核制度需要完善。兰州大学我国博士后培养工作已经开展了30多年,但各设站单位对于博士后的进出站考核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进出站考核,要设定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进站考核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考核评价小组,主要考核学位论文、科研成果和综合素质;出站考核主要考核博士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经济效益和综合贡献。出站考核条件既要涵盖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特长,还要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中期考核主要听取博士后工作进展情况,对博士后的科研能力、学术道德、业务能力、获取成效等全面考核,从而实现动态化实时管理。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其二,我国博士后进展和出站基本没有激励制度。鉴于博士后进站和出站随意性,博士后进站后,培养单位应当适度增加1~3个月试用期,待开题通过后,再将其较低的试用期工资提高为等同于正式职工的工资。中期考核重在检查不足并及时解决问题,对于考核优秀的,可适当给予奖励。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请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以及其它重大项目的,省市财政和设站单位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套资金支持。同济大学目前,许多设站单位正在探索博士后在站时间由一般为2年改为2~4年,博士后在站期间达到副高评聘条件的,及时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本单位正式职工同等对待。也许,这些好的制度建立以后,我国博士后进展工作效益和培养质量都会有大的提升。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江西工程学院2019届毕业生专场人才招聘会,共16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4000多个岗位,吸引学生前来应聘。(资料图片)赵春亮/摄(新华社发)2004~201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人数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增长人数对比注1:《中国统计年鉴》总是在某年发布前一年的统计数据(例如《中国统计年鉴2010》实际是描述2009年的情况),目前最新的是《中国统计年鉴2018》。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开始,博士才被列为单独门类进行统计,此前一直与硕士合并为“研究生”一项。注2: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增加人数,通过将某年的人数与上一年的人数相减而得到,2018年的人数尚未发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8)制表:李雅娟梁骏逛某个学术论坛时,看到有人发帖咨询是否要做师资博士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复:不要去!近几年来,在咨询师资博士后事宜的帖子下,类似的回复数不胜数。“过来人”向后来者发出警告。师资博士后,最初是14年前浙江大学为遴选优秀师资而特别设立的,它的遴选标准和待遇都高于普通博士后。实行4年后,浙江大学取消了师资博士后制度,然而如今实行这一制度的高校越来越多。近日,有学者在博客发表文章称,有些高校的师资博士后开始变味儿。在师资博士后制度诞生14年后,它引起的争议跟走进这一制度的人数一样节节攀升。“土博士”的最后一关梁骏短短几个字的回复,也是对自己3年师资博士后生涯的概括。2014年,梁骏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博士毕业。在他拿到几个offer之后,突然收到家乡省会城市某高校的面试通知。梁骏喜不自胜,他很想回家乡的高校工作,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第一轮面试后,校方对他很满意,同意聘他当讲师。两轮面试结束后,梁骏感觉这份工作已经十拿九稳,就回绝了其他的offer,一心准备回家乡。就在签约前,负责招聘的老师告知他:年轻老师必须要有博士后经历。校方态度很明确:如果不做师资博士后,就不能签约。学校承诺,等他师资博士后出站后就可以直接聘为讲师,不设任何门槛。梁骏入职之后,院长找他谈话。这一次,条件又变了:梁骏必须拿到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要发表一篇SCI论文。梁骏发现,院长提的几条要求,是该校聘任副教授的标准。梁骏感觉自己骑虎难下——这时候他已经入职一个月了,手头没有其他备选的offer,找工作的时间也过了。几乎与此同时,跟他同年应聘该校讲师的博士毕业生吴婧也有类似的遭遇。吴婧回忆,学校先是承诺聘任她为讲师,后来改口要求她先做师资博士后、等出站后自动转为讲师。等她再接到教学秘书的电话时,考核条件变成了拿到两个省部级课题。她与学校签约时,条件又变成拿到国家级课题,或是在指定的种本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学校指定的这种本刊物都是国内社会科学领域顶尖的杂志,有的还跟吴婧的研究领域不沾边。尽管吴婧觉得自己作为刚毕业的博士很难达到这些条件,她还是同意与该校签约——她希望在博士毕业之后继续做研究,但手头其他的offer只能给她非科研岗位。梁骏和吴婧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海归博士往往可以直接拿到教职,而像他们这种国内高校毕业的“土博士”就要面临师资博士后这一关。“将博士后的培养跟师资选用结合”让梁骏和吴婧无比纠结的师资博士后制度,最初是14年前浙江大学为解决新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而设立的。2005年4月,浙江大学率先推出师资博士后制度。时任浙江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刘继荣曾在《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新补充的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还显不足”,另外,“尽管学校对新进人员实行了人事代理合同制管理方式,但是‘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流转机制并未有效地建立起来”。刘继荣如今担任浙江大学人事处处长,他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当时想由此让博士后提前进入到教师的预备队,也想通过延长考察期,将博士后的培养跟师资选用结合在一起。那时,师资博士后比普通博士后的入选门槛更高,比如除了学术能力之外,还会考察语言表达能力,以便为未来执教做准备。师资博士后除了科研工作之外,也要承担一些教学任务。与高门槛相对应,师资博士后的待遇也高于一般博士后。这一制度实施的第二年夏天,新校长到任。这位来自清华大学的新校长调研了浙江大学的人事队伍,发现“本地化现象严重”。“近亲繁殖”一直是国内高校的痼疾,而浙江大学在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后,依然未能扭转这一趋势——不乏有导师让自己的博士生毕业后继续留下做师资博士后,进而留校任教。新校长要求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的比例,提高来自海外高校和国内其他名校的人才比例。2008年年底,浙江大学最后一名师资博士后进站,这一制度终止。刘继荣从本校的博士后管理部门了解到,2005年4月到2008年12月这3年多,共遴选了300多名师资博士后,72%的师资博士后出站后成为浙江大学的正式教师。这一制度诞生之初,国内跟进的学校并不多。时任中国地质大学助理研究员李明在《关于高校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的问题与思考》一文中写道,由于人们往往希望直接成为学校的正式职工,不愿意接受两年博士后工作的考核,因此会选择不实行师资博士后制度的学校,这也是部分高校不推行这项新制度的顾虑所在。但在浙江大学终止这一制度之后,师资博士后制度在国内其他高校方兴未艾。时任浙江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许士荣在《我国高校师资博士后政策的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文指出,在2010年,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很多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面对现有人事管理相对封闭、单一的弊端,博士后政策的流动性和开放性的优势获得广泛认可,实施师资博士后政策的高校逐渐增多。在小木虫论坛上,咨询师资博士后事宜的帖子也逐渐增加。人们对于这种新制度仍是雾里看花,人言人殊。有的认为这是给本校毕业留校的“土博士”一个台阶下,有的认为还不错。在梁骏和吴婧进站的2014年,据许士荣统计,截至当年4月底,全国共有37所高校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绝大多数为985、211高校。梁骏的困境梁骏进站后不久,就发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按照规定,每名博士后都有一位合作导师。梁骏称,他的合作导师对他几乎不闻不问,既没有给他提供学术资源,也不让他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甚至明确告知他:我们各做各的。这名理科博士称,自己的全部研究工具,就是一台办公电脑。梁骏的困境折射出一些师资博士后们面临的问题——这些学术新人在职业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高度仰赖于合作导师的帮助。有位受访者指出,在做师资博士后期间,比读博期间更为依赖合作导师,甚至可能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无论是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资金,还是评人才称号,抑或是拿基金、拿项目,“如果他有足够的人脉,就能帮你很轻松地搞定这些事情。如果你的合作导师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或者是他不想为你去争取一些资源,那你就做得非常困难”。一方面是态度冷淡的合作导师,另一方面又是出科研成果的压力,梁骏只能从不算丰厚的工资里挤出研究经费。他回忆,当时就连去外地开学术会议都要自己出钱。没有科研条件,自然也很难发表论文。梁骏进站3年,只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而学校要求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梁骏连续两年都没能申请到。第二次落选后,梁骏慌了。他自知留任的希望渺茫,于是赶紧寻找工作机会。博士后第三年,到了发工资的日子,梁骏没有收到钱。他被告知,国家只给博士后发24个月的工资,至于他在这之后怎么生活,学院不管。而就在这之前的几个月,梁骏的女儿出生了。此时梁骏的当务之急不再是做科研,而是想方设法赚钱养家。博士后最后一年,梁骏靠给本科时的老师做项目零零散散地赚了些钱。他算了算,总共不到6万元。刚从北京回到这座家乡省会城市时,梁骏很兴奋。他不时跟本科同学一起吃饭、出来玩。但随着时间推移,他越来越不愿跟往日的同学见面。“眼看当年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有的成了副教授,有的当了公司老总”。而当年大学毕业时,梁骏因成绩优异才被保送到外校读研。“上学工作那么多年,那是最困窘的3年。”那段时间,面对考核压力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梁骏感觉自己处在抑郁的边缘。梁骏不是个例,很多师资博士后面临量化的考核指标:在两三年里,拿到什么档次的基金、发表什么水平的论文。江苏某高校教授杨鸣说,自己所在的学校要求师资博士后在4年内发表5篇SCI论文,还要拿到1个省部级以上课题。虽有“师资”之名,该校的师资博士后却不需要承担任何教学任务。至于论文的质量,杨鸣颇有微词:“(那些论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在理论上没突破,在实际上也不能结合应用,就是在跟热点。”他认为,唯一的好处就是“学校的GDP绩效上去了”。早在2011年,李明就曾在《关于高校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的问题与思考》一文中批评过这一制度:“出站考核,就是针对师资博士后两年内的工作和科研成果进行的。两年的期限,很可能导致一些师资博士后人员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和留校的资格,急功近利,希望通过捷径来大幅度提高科研成果,形成浮躁的学术风气。”学术临时工?梁骏因为没有达到考核的硬指标而无奈离开,吴婧的经历则反映了另一面。吴婧的专业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不需要做实验,也无须仰仗合作导师提供研究资金。两年多的师资博士后期间,她成功申请到1个省部级基金、1个国家级基金,还发表了两篇论文。聘任指标都达到了,两年时间也到了。吴婧希望向学校申请教师周转房,工作人员建议她先转聘为讲师再提交博士后出站报告,以便节约时间。但院长、书记都拒绝了这一要求。吴婧请求领导先将她转聘为讲师,因为她还面临一个更紧迫的问题——她马上就24个月期满,之后就没有工资了。学院领导依然要求她先提交出站报告,而且要“以博士论文的标准来做”——一般情况下,出站报告要比博士论文简单得多。学院领导给的理由是,吴婧是他们招收的第一届师资博士后,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除此之外,吴婧还要再走一遍招聘流程,这意味着她要重新提交申请,校方再一次审核、讨论。只要有一个环节失利,她的教职就落空了。吴婧最终还是拒绝了学院领导的“高标准严要求”——从入职时一改再改的条件,吴婧就做好了不被聘用的心理准备。她后来在另一所211大学拿到了教职。师资博士后那两年多,是吴婧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她“经常梦到高考考得一塌糊涂”,还不时感到心口疼。博士后进站时,吴婧的双胞胎宝宝刚满1岁。她不得不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一边写基金的申请本子。博士后出站前,吴婧接孩子放学回家,还要回学校继续加班。孩子经常拉着她不让走:“妈妈已经上完班了,妈妈不要去加班了。”这让吴婧感到心酸。吴婧发现,如今很多高校都在降低招应届博士当讲师的比例,扩大了师资博士后的比例。她认为,“学校其实是尝到了甜头的,因为这是他们做科研最有精力的一个时期,也是产出量最高的一个时期”。而师资博士后是一个不稳定的岗位,只有做得出色,才有可能留任,在这样的考核压力下,大家就得拼命工作。“如果你没有达到要求,那你就走人,但是你的成果署名是这个学校的,对学校来讲,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害处”。吴婧说,即便工作做得好,也得经过学校同意才能留任,“我觉得这对我们青年学者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在两年多的师资博士后经历中,吴婧感觉,当时学院领导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教师的后备军来培养,而是抱着考核的态度,“你达到条件了,才有可能留下来;达不到条件,你就必须走人”。吴婧刚进站时,连办公室都没有。过了一段时间,学校才给这些师资博士后安排了一个由学生自习室改造而成的办公室。办公室启用时,门口还挂着学生自习室的牌子。进站之前,学校向吴婧许诺,她的待遇将会与该校讲师持平。吴婧入职之后发现,自己的工资比讲师高几百元,但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全都没有,科研奖励、年终奖也与自己无关。回忆几年前的经历时,吴婧的声音很平静。因为领导的区别对待,教学秘书也不把这些师资博士后当回事。逢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教学秘书还会把活儿扔给这几个外来的师资博士后去做。对此,刘继荣认为,其中存在用人理念的问题,“你本意想通过这个方式来吸引更好的师资,你要让人家真心诚意地奔了这个岗位来的,而不是说搞一点热闹”。“我不想在这个游戏中成为炮灰”2018年春天,史超在博士毕业前夕收到了母校的offer。这名工科博士自称读博期间“几乎把能拿的荣誉拿了个遍”。学校老师很欣赏这名优秀的学生,明确表示希望他留校任教,并直接聘作副教授。在这之前,史超已经拿到了他所在行业顶级研究院的offer,那所位于北京二环内的单位可以给他提供丰厚的薪水和一流的平台。面对来自母校的邀约,史超心动了。就在他拒绝了研究院的工作、准备和学校签约时,学校开出的条件变了——先做两年师资博士后,再转聘。史超读博时所在的课题组人数很多,每年都有人加入、离开。通过了解大家的offer,史超发现,过去几年,高校给师资博士后提的聘任要求还算合理,留任比例也比较高。但近几年,师资博士后的考核标准提高了很多,例如,有的高校要求师资博士后须入选“四青”人才(指国家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青年千人等荣誉称号——记者注)才能留校。史超算了一下,每年“四青”加起来大约1000多人,而全国的博士后则有上万人之多。还有的学校要求师资博士后须拿到博士后基金的一等资助或特别资助,而每年能拿到这种资助档次的博士后少之又少。而且,在“双一流”的动态考核机制下,不少学校把师资博士后当作论文制造者,“只要招的基数够大,在论文、在科研项目上有量了,肯定会出来一定的质量”。史超判断,如果自己去做师资博士后,那就相当于在职称竞赛的游戏中直接站在了低起点上。他断然拒绝了母校的要求,马上开始寻觅其他工作。“如果学校一开始就说让我做师资博士后,我是根本不会递交申请的”。在史超的博士同学中,类似的选择非常普遍:如果一所较好的学校要求先做师资博士后再聘任,另一所次一等的学校直接给教职,那么大家一般会选择后者。除了史超之外,去年应聘该校教职的人都遭遇了毁约。史超感觉,近年来师资博士后制度有点变味儿了,尤其是实行“非升即走”以后,“给我们的压力和考核要求是高的,但是给我们提供的各方面条件却很低”。史超读博期间曾在美国访学一年,他发现,美国的助理教授(AP)有独立招博士生的权力,还有自己的科研用房。而国内的师资博士后就只能是别人团队中的一员,连招硕士生的权力都没有。“我不反对他给我们提高标准,我也不反对他要基金要项目,但是你不能让我去凭空做这些事情。要待遇没待遇,要学生没学生,要团队没团队,要实验室没实验室,我怎么做?”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史超如今分析认为,可能是当时学校领导面临“双一流”考核的压力比较大,所以想通过大量招收师资博士后并提高考核标准,从而在2020年之前把一些数量指标迅速提上去。这也正是前述学者在博文中所批评的现象:在不占用学校稀缺固定编制的前提下,用较高的物质待遇、较小的社会成本,吸引一大批 Paper Procer (论文制造者——记者注),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校科研业绩,从经济学的角度,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希望要把握好尺度,不要搞成新一轮的高教大跃进才好。”史超说。江苏某高校教授杨鸣发现,师资博士后制度一般存在于如今的“双一流”高校或一些985、211高校,“普通的学校一般也没有这个现象”。杨鸣认为,这个制度对学校的确有好处,“高大上的成果上去了”,但对师资博士后来说,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往往已经结婚,为了留校,身体健康、家庭都会受到影响。杨鸣所在学院的一名师资博士后还没达到考核标准,杨鸣看到,这名博士后虽然已经成了家,但生活状态跟单身时差不多,“一天到晚泡在实验室,神情一直很严肃,生活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生活”。杨鸣所在学校的师资博士后不承担教学任务,只需要针对学校列出的考核标准来做论文,“待遇很好,标准很高,压力很大”。至于达不到要求的,“知识分子好面子,自己知道达不到标准,都会主动走,去找个差一点的学校”。两年前,林扬博士毕业找工作时,“满脑子都是学术理想”,选工作时唯一的标准就是“好平台、好学校”。他选择到自己的硕士母校做师资博士后,希望能留校。林扬认为,做师资博士后的确会加速年轻人的成长,逼迫年轻人独自思考项目和论文,如果直接入职成为讲师,可能就比较散漫。两年过去了,林扬的科研成果已经远高于考核标准,但他决定离开。林扬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最近一两年,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开始提上这两位年轻学者的日程,他们打算一起回到家乡的高校工作。“家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术研究的终点。”这名文学博士认为,“如果家都不像个家了,还有什么盼头呢?”林扬说,在做师资博士后期间,一直因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年轻博士开始找工作时,很重要的一个期待就是找到一份安稳的、有编制的工作,要是读了3年博士还达不到这个目标,感觉有些难以接受。”林扬说,“但是在用人单位面前,年轻博士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中南大学教授喻海良认为,中国人普遍偏好稳定的、有编制的工作,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编制,他的工资待遇就会低一截,而这种制度并不合理,大学里更应该弱化这种形式,不论老师有编制、无编制,都应该一视同仁。林扬说,自己接受采访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用人单位善待每一个年轻博士,善待每一个愿意为这个单位奉献青春的人,“因为博士的圈子很小,如果一个人在这个单位受到不公正待遇,会影响这个单位几年内的人才引进工作”。明天会更好吗2017年,梁骏来到现在的学校,成为一名讲师。在新的岗位上,梁骏和吴婧面临着“青椒”大都会有的压力——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心态比做师资博士后的时候好多了。现在作为一名正式教师,他可以安心地安排上课和科研任务,同事之间也彼此平等对待。吴婧还是感到些许遗憾。她签新学校时,该校刚开始实行“非升即走”制度。这意味着,如果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不能升任副教授,就会被解聘。“真的是一步晚,步步晚”。近几年来,“非升即走”成为新聘任的高校教师中另一项“卡脖子”的制度。这些年,博士越来越不是“稀缺产品”。刘继荣在浙江大学负责人事工作多年,他记得,20年前,就连博士后跟配偶两地分居的问题,国家都会出台政策予以解决。杨鸣参加工作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连硕士都很少。杨鸣的学校想招一名硕士来任教,还要为她的家属安排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3年以来,全国高校每年约增加3万名专任教师,而每年博士毕业人数则有5万多名,且仍有增加趋势,另外还有三四十万名留学回国人员。博士们往往期待毕业后进高校、做研究,但是供大于求的状况已经持续多年,于是博士后这种临时性岗位,就成为博士就业时的一大选择。另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从“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到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再到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潮中,“师资博士后”只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刘继荣说,在此(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之前,浙江大学已开始实行“非升即走”制度,师资博士后制度实施后,两个制度衔接在一起——如果师资博士后未能在博士毕业6~7年之内晋升为副高职称,就要面临淘汰或转岗。刘继荣提到,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受职称比例所限——如果空缺的职位少,竞争就激烈,而且越是强势学科,竞争越激烈,所以这“不完全与‘优胜劣汰’划等号”。中南大学教授喻海良曾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工作多年,他发现,国外并没有师资博士后制度,而国内的顶级名校如清华大学,也没有设立这一制度。喻海良认为,教师留校任教,确实要看“业绩”,而目前通用的规则是:研究型大学招老师,主要看其科研水平。如果做博士后期间科研成果一般,即便教学水平高,也很难留下来——这也跟目前流行的观念有关,人们一般假设,只要一个人的科研做得好,他就有能力指导学生。在卧龙岗大学,如果一名老师招不到学生,这位老师要么转系,要么就拿一笔1.5倍到2倍于年薪的钱作为补偿款,就此告别这个职位。而在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国内高校,只要一名教师入了编制,即便表现平庸,学校也很难让其离开。国内高校近年来实行的聘任制、聘用制、“非升即走”制度,都旨在打破这种事实上的终身制。刘继荣认为,不同的高校有各自的发展阶段,对于成长中的地方高校来说,师资博士后制度对于其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很有意义,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一些变味的情况,会让青年人才感觉不太舒服。对于史超的母校来说,去年集体毁约的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史超听老师说,母校今年“招人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梁骏有几个博士同学到广州某名校做师资博士后,他发现,几年下来,只有一个人成功留校。如今,只要有学弟学妹向他咨询做师资博士后的事情,梁骏都会极力劝阻。吴婧则期盼:“我不希望看到大家博士毕业后学术道路太艰辛,或者是像我这样经历这么多挫折。”然而,在“双一流”时代,师资博士后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杨鸣认为:“‘双一流’是几年一轮动,上了的肯定要保,没上的要拼命地冲,竞争比以前更残酷。”竞争压力层层下达到老师身上,就是越来越高的考核指标。“学校的指挥棒在这儿,很难有本质的改变。”(应受访者要求,梁骏、吴婧、史超、杨鸣、林扬为化名)
哪些大学的优秀博士后比较多?这所西部985高校超过浙江大学博士后,是指学生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仍然在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的一种职位。我国实力比较强的大学都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多少优秀的博士后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水平。为了帮助博士后完成科研任务,并迅速成长为高水平人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每年会对优秀博士后人才进行资助。4月26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65批面上资助拟资助人员名单,那么,哪些高校获得资助的优秀博士后比较多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西安交大获资助博士后超浙大近些年来,优秀科研人才大都流向东部发达城市,而西部高校对优秀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并不高,所以,很多西部高校的排名出现了下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西安交通大学获得资助的优秀博士后人才还是非常多的,并且超过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其实,第62批、第63批、第64批,西安交通大学获得资助的优秀博士后人数也都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前三名,同样超过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很多东部985高校,这也是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实力一直都比较强的重要原因。二、深圳大学强势崛起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深圳大学这次获得资助的优秀博士后人数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八名,甚至超过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985高校。在前几批资助名单当中,深圳大学获得资助的优秀博士后人数都在全国高校当中排名第十名左右,同样超过了众多985高校。但实际上,深圳大学只是一所非211高校,也没有入选“双一流”,所以,这所大学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让人佩服,当然这与深圳大学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三、兰州大学、云南大学排名很低从上面的排名中可以看到,云南大学获得资助的博士后并不多,兰州大学获得资助的博士后甚至没超过10位,在前几批当中,这两所大学获得资助的博士后也比较少。兰州大学是我国著名的985高校,实力曾经非常强,但是,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兰州大学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开始降低,这所大学的综合实力排名也出现了下降。云南大学、郑州大学2017年一同入选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但是,在引进人才上,郑州大学的表现要比云南大学好很多。四、暨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表现抢眼结合前几批资助名单可以发现,暨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表现比较好的两所211大学,它们其实也是211大学当中两个典型代表,暨南大学代表着实力快速提升的东部211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代表着实力依旧坚挺的西部211强校。暨南大学位于广州,学校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管理类学科比较强,比如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高校,这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都是全国一流水平。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发表不同观点。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高校信息。
可能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都曾或多或少地想过读博这件事情,只不过最后的选择大不相同。而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我,为自然会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近几年读博的一些新变化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的一些感悟,通过了解自己才真正对博士研究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决定。只是在了解的过程中,却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即有的博士研究生当初选择读博是为了能够进高校,能够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安家费,可是现在却都后悔了。或许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些学生矫情,都已经是在读博士研究生了,更何况这是自己当初的选择,再说后悔就感觉有些滑稽了。可是你们却不知道他们当初选择读博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博士以及自己之后就业规划的认识上出现了一定的误差,尤其是那些之所以选择读博士研究生是为了能够进高校任教,能够拿几十万的安家费的学生,现在后当初选择读博,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对高校招聘教师的一些“潜规则”并不是很了解,并不是很清楚。这不我认识的一个我们专业的读博士的学姐,她就是想进高校,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想过比较稳定的生活,于是读博是她的不二选择,所以读研期间非常的努力,发表了一篇核心期刊以及一篇C刊论文,理所应当的被一所985高校所录取,但随着博士生活的开始以及对高校教师的进一步了解,她开始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了,因为现在高校招聘教师所承诺的安家费都要分五年发放,并不是一次性发放,而且博士毕业以后也不意味着你能够进入很不错的高校,一般绝大多数的博士研究生进入了普通二本院校任教。如果你想进入更好的大学任教,享有更好的平台,那么你就需要在进站读博士后。所以仔细一圈大多数普通的博士研究生都是用自己多年的辛苦换地进入高校任教的基本门槛,可是却要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只能是地方较偏僻的地方,或者普通二本院校,可在这样的高校任教想在科研上有更大的发挥舞台,想自己的事业更进一步,那或许相对来说要难得多。再加上还有大多数高校的安家费都不是一次性发放,到最后仔细考虑多种因素之后其实我们并没有享受多好的待遇。总之,读博为了进高校任教,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详细了解现在高校的一些招聘政策,因为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也有很多的坑,一不小心我们就掉坑里了。
就业季,不少博士朋友也要开始找工作了。对博士毕业生来说,如果有意向继续做学术,那留在高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怎么留,什么时候留,留在什么样的高校,留下来做什么,之间的差别就大了。近期就有博士朋友问:导师希望博士毕业后留校做博士后,跟导师一起创业,该不该答应?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第一个问题,本校博士后到底值不值得做博士后本质上就是一个有固定聘期的临时工,最多只能做一个跳板,不能作为终身归属。所以,如果要选择做博士后,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要什么:是想帮老师继续把项目做完,顺便挣点钱?还是给自己一个经历上的提升?还是为了留在博士后单位?估计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最后一个原因。——如果所在高校是985、211高校,那留下来做师资博士后是一个有风险有挑战的选择。因为这类高校新进教师都是非升即走,3-5年内必须取得规定的业绩才能继续留下来,否则必须走人。如果导师比较牛,能给你更多帮助和指导,你自己运气也比较好,能顺利做出一点业绩,那留下来应该问题不大。如果导师比较一般,无法给你太多帮助,那你很有可能就是白给学校和导师打几年工,最后还得卷铺盖走人。当然,一旦留下了,后期发展会比较好。——如果所在高校是普通高校,那一般不建议先做博士后,而是应该直接选择留校,以免两年后政策发生改变。即便做博士后,也不应该在这所学校做,而是应该去更好的高校,找更好的老师。当然,如果做博士后有特别优惠的待遇,那也可以考虑先做博士后再留校。比如在青岛,博士后可以享受每年6万元的补贴,出站留青还可以享受10万元安家补贴,如果是紧缺学科,这个待遇还会更高,而且这些都是在学校正常工资之外的,基本上,这20多万拿到手,买房都有希望了。留下来创业好不好创业可以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创业开公司,一般是高科技公司;还有一种特指学术上的创业,比如冲击学术人才称号。——如果是开公司,做成果转化,那中间是有风险的。因为开公司不仅仅是要有技术,还要有管理,有市场。如果拿不准导师能不能创业成功,那先做两年博士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博士后期间各种关系都挂靠在学校,学校也要承担一部分工资(另外一部分由导师来承担),所以这两三年虽说是创业,但实际上是有单位的,风险更小,即便创业失败,还可以按博士后出站,再去就业。我们学校就有个老师在外面开着公司,因为学校考核比较严,他无法投入太多经历在经营上,所以他留了好几个自己的博士和硕士来帮忙,硕士就直接进公司,博士就先做博士后,不少学生都愿意去。现在这公司也值几千万了。——如果这里的创业是指学术上的创业,那就参考前一个问题,看看是否能最终留下来,如果机会很大,那就和导师一起干,将来导师上了长江,那你也能拿个青年长江,导师上了院士,你的未来就更不用发愁了。但如果留下来的难度很大,建议还是先考虑自己的生路吧。建议其实不管是做学术研究还是开公司挣钱,只要导师靠谱,这事就可以干。但不管怎样,都必须给自己留上一条后路,因为导师也不是万能的,即便给你再多承诺,也未必能够完全实现。所以,为了保险,最好的选择还是先留校。如果学校非升即走,那就先让导师帮你拼过了预聘期再说,如果学校可以直接招聘正式编制教师,那就先争取拿到事业编制。如果在导师很难帮助你实现留校的目标,那还是建议向导师说明意图,可以去外校甚至国外做博士后,然后再回学校来应聘,届时,还是可以帮导师做点事情的。
大学教师的待遇如何?成为大学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了解吗?相比于小学、中学老师,我相信大家都乐意当大学老师吧。虽然说,大学渐渐地也如小学、初中一样染上了许多体制化色彩,但毕竟还是一个自由而充满新式思想的地方。一提到大学教授,我们脑海里可能就会浮现出民国时期清华大学鼎鼎有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和陈寅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年的他们似乎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只要肚子里有真才实学,就自有人赏识。可是现在的大学是这样吗?如今的大学老师似乎没有那么容易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目前要想成为老师,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吧。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经济建设的需要,传统的计划性大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大学数量骤增,招生人数也随之增加,而如今满大街的大学生已不再是传说。记得上个世纪,村里谁家要是考了个大学生,都会摆酒席庆贺,当真是远近闻名,颇有点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味道。在上个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内的硕士、博士教育及相关政策尚不完善,所以本土的研究生可谓凤毛麟角。因此许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得以留校任教便不是什么难事。现在,当我们点开某个50多岁教授的背景介绍,大多数情况下,你会看到该教授本科毕业,二十多岁便开始在大学任教,在学校帮助下会进入一个等级更高的学校进行研究深造。那个时代的大学老师往往是如此。可是现在随着大学数量和大学生数量的爆炸性增加,国家及社会对大学老师的资历和学历要求却越来越严格。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具有研究生学历者方可就任高校教师,然而在实际的聘任审核中却远没有这样简单。在目前的大学中主要有这样两种老师,一是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的行政管理事务;另一种才是真正教学授课、搞科研的老师。当然于前者的学历要求自然会低一些,大学辅导员在现在也是一个十分火热的职业,要求不算太高,却拥有很好的工作环境和前景。而另一种占绝大多数的授课老师便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先看专科和三本院校,由于学校整体的教育科研和知名度较低,故而要求稍低一些,但是博士学位的这一道门槛也是少不了的。二本到普通一本高校则又是一个层次,他们招聘的老师可能必须是来自985、211等名牌高校的博士或者博士后,而且在国家著名学术期刊杂志上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文章以证明该老师的学术科研水平。其参考的权威期刊诸如SCI,SSCI,CSCD,CSCI等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在国际性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第三类就是所谓985,211,双一流等名牌高校聘请的老师,这一层次的老师可以说已经是国内最高水平的科研学术人才了,且不论什么名校学历、留洋经历,单是各种标签就足以夺人眼球。比如一位名牌大学的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标签:某某一流大学的博士,海外某名牌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多校客座教授,某某学会理事、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如果再往上可能还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持者、教育部学科评定委员会成员。除此之外,某些省的教育厅还会开出一些头衔,例如江苏的紫江学者,湖南的潇湘学者等。其要求之高,审核之严可想而知。此外在人文社科方面的老师,如果没有达到一定年纪,也没有什么重大成就的,就算有耀人的标签,也同样会被业内前辈看轻。要求如此之高,那么福利待遇之好亦可想而知了。大学又以职称区分为不同档次的待遇,如初到任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安家费,以后则是几十万的年薪,还有不定期的高额科研经费。如果愿意,也可以住在花园式的大学校园中,工作与生活皆是令众人惊羡的。一段时间后,他们还会具有硕导和博导的资格,其待遇和声望又会与之俱上。有些著名高校的学科亦往往是依靠某些知名学者、学术大师而声名显赫,例如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陈平原,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葛兆光、葛剑雄,武汉大学哲学系的郭齐勇……总之吧,如今成为高校老师的条件或许要比十几年前高出十倍不止,而且已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学历上了。随着学校层次的上升,条件考核也会越来越严格。目前社会上高校教育界的情况大抵如此,可能某些高校的聘任要求由于学校处于经济落后或交通闭塞的地区会有相应的差别。由此观之,在而今这个时代,想要成为大学老师,如果工作能力很强,当一个辅导员还不是难事,可要想登上三尺讲台,则绝非易事。不过,换种眼光来看,由于教师行业的新陈更替,总有些位置免不了空缺,因此只要我们足够优秀,当大学老师的理想亦未必是只是梦想。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小编哦,我们会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