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因为好奇,我对话了那个休学一年跑遍中国的朋友开以阴阳

因为好奇,我对话了那个休学一年跑遍中国的朋友

365天,801公里,19个马拉松,34个省份,65张火车票。一双鞋,一个背包,一个人,一段旅程。这,是小罗带给我故事。小罗的跨跑中国计划表小罗是我在大学社团活动认识的一个朋友,去年5月的某个清晨,我被不断响起的消息提示音吵醒,打开手机,原本沉寂的社团群,突然有了99+的消息,再往上翻,是一张图片,图片中中国地图被画了大大小小的圈,小罗在下面意气风发地说:我要休学一年,用双脚丈量完这些圈!我本以为这又是朋友圈中常见的雷声大雨滴小的flag,毕竟大四对每一个普通毕业生太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可过去的365天,在小罗分享的动态里,我一点一滴地看到了,他一个人在浙江冬天冰冷的雨雪中跑过,在三亚焦灼的烈日下跑过,在香港拥挤的人群和曲折的小巷中跑过,更在新疆哈密无尽的荒漠和戈壁中跑过……我惊讶于他的洒脱,同时也质疑他的突破常规。于是,我怀着好奇,在学校外的奶茶店,和小罗聊了长达三个小时……西藏布达拉宫前他说,每分每刻,我都想为自己而活我:大四,大家都在考研、找工作,你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去跑遍中国呢?小罗:大学的前三年,我像大家心目中的大学生一样,努力学习、加入社团、参加实习,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每天都在“忙”和“茫”之间交错着,虽然充实,但我像掉进漩涡里,挣扎且难受。我不懂自己为什么要束缚在成长的规则里,我想让自己清醒起来,所以,尝试了“间隔年”。我:间隔年的方式很多,为什么选择跑遍中国呢?小罗:因为很酷啊!我想在年轻气盛的时候,给自己留下很多足以珍藏一生的记忆。另外,我也很喜欢跑步,从高一到现在,每天我都会空出两个小时来跑步,我觉得跑步不仅仅是在强身健体,更重要的在丈量生活。小罗在新疆摘棉花我:其实对你休学去跑遍中国,大家都存在质疑,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小罗:我觉得“休学”本身不存在什么对错,重要的是在于这件事对你本身是否有价值。我:那钱呢,一年跑遍全国应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吧,作为一个学生,你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小罗:在我有跑遍中国想法后的几个月,我一直在想我要怎么才能有钱,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了众筹可以稍稍帮我解决资金的问题,后来,在途中,我又去做了很多工作,开微店,做代购,去新疆摘棉花,去横店跑龙套,并且申请了拉卡拉梦想基金。这些工作赚到的钱勉强支撑了几站的跨省跑。雨中跨跑江苏–浙江他说,那一年我二十一岁,那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的奢望。我:你具体是怎么跑遍中国的呢小罗:我是用马拉松的方式,一个马拉松跨越两个相邻的省份,先坐车到两个省的交界处,从一个省开始跑,跨越交界处到另一个省份,一个马拉松的距离42.195公里,跑19个马拉松跑完34个省份,总共是801.705公里。我:听起来好累又好棒啊,在整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特别美好的事情呢? 小罗:美好的事情有很多,不过最让我感谢的是一位在火车上萍水相逢的大叔。在即将跑第三站“广东--香港”时,我在开往深圳的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大叔,他问我去深圳干什么,我把我跑步的想法跟他讲了之后,他表示怀疑,我把之前三湘都市报对我的一个报道和港澳通行证给他看了之后他才慢慢相信了。到了凌晨,我和叔叔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我立刻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之后看到桌子上放了30块钱,我迷迷糊糊地跟叔叔说我钱没丢呀,叔叔笑着回答我说这是他免费赞助给我的,他年轻时去旅行时也经常有好心人赞助他,所以他也想尽他的力量给我一点鼓励和帮助。变成猪八戒跑在海南的街上我:哇,来自陌生人的鼓励有时真的好温暖,还有其他的么?小罗:哦,对了,还有在海南的时候,我为了好玩,穿过一身猪八戒的衣服跑步,当时路上的人都对着我笑[捂脸],有个小孩子远远地指着我说“八戒下凡了”,有的人吓了一跳,害怕的走开了,还有一些在路上骑着摩托车的人边开车边对我说“加油,八戒”。另外,在广州白云山玩45M高的蹦极,在大理用3天半徒步130公里的洱海这些事也都很有趣啦。我:那么,去过了中国34个省份,你最喜欢哪里?小罗:台湾。台湾虽然不大,但是给人的感觉很好,在台湾,餐馆、超市等公共场合很少看到有人大声喧哗;大路上也没有人闯红灯。还有就是台湾的大海漂亮极了,像蓝宝石一样,在三亚等地方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大海,重要的是还有好多美食!!我:现在一年也结束了,那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呢?小罗:首先,未来一年要好好写论文,顺利毕业[笑哭]!同时我也会和一个朋友一起创业,做关于读书的项目。不过不管做什么,我对未来,都不再害怕啦。阳光正好,出发吧!听完小罗的故事,我感触颇多。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拥抱独立和自由,却也前所未有的感到孤独和迷茫。在世俗的成长规则中,每个人都在按部就班的长大。我们只会抱怨被生活催促着向前走,真是疲惫极了。却都忘了我们其实可以跳出舒适圈,主动掌握自己成长的步伐。所以啊,如果你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也像小罗一样发现了一束光,请别忘了抓住它。

见体

大二休学一年去卖砖,如今又复学准备考研的女孩,怎么样了?

不瞒你说,大一的那个暑假,我把自己在学校的所有东西都带走了,一个行李箱撑的饱饱了就差怕炸开肚了。为什么要走?普通二本,冷门专业,真的有前途吗?每天在学校混吃等死,本该老年人专属的“颈椎病”“腰椎病”都落在我身上。20岁的美好时光,浪费在苟且偷生的牢笼里,人间不值得!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幻想,我率先踏上了社会的道路,默念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三遍,还真以为自己能不费吹灰之力成功。回到家,我火速开启找工作模式。苦工?不行,我这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子。坐班?不行,我也没有学历,啥都不会。那就只能做销售了!可是我性格内向,口才不好。好不容易有一家品牌服装店收留了我,原因是店太缺人手了。试用期一天,不好意思,我也就干了一天。扫地拖地擦玻璃,叠衣服,跟客户走一圈,她问你介绍,最要命的是不能坐,我们吃饭都得站着吃。一天下来,我的腿仿佛不是自己的了,加上之前犯下的老年毛病,看病花的钱还不够我赚的,不行不行!我爸见我可怜,赶紧给我介绍了一个瓷砖店,老板说是简单的会计,包教包会。我在那呆了有一个月,做过销售、设计、保洁…唯独就是没有所谓的会计,一是老板娘不让碰账,二是就一个普通小店面,没啥可记的。我寻思就这样,毕竟刚开始做,工资2000包吃住还算可以了。谁知道半路杀出对夫妻,抢了我的饭碗。他们曾经也是做瓷砖,无奈商场倒闭店面被拆,现在打算合伙投资。就这300平米的店,加上原本还有一老员工,5个人明显过头,老板明里暗里辞退的意思,我只好自认倒霉出局。第二天,我老爸又给我介绍了一家瓷砖店。与上回不同的是,它比较大,占地约3000平米,我面试差点迷路。而且,这里还有一位亲戚,我的上级,总财务,爸爸的堂姐,我叫她老姑。没错,这回是实打实的财务。但是……这里已经有一个财务了。我的小师傅,婷姐,比我大两岁的小姑娘。她性子直,手把手教我如何将收入和支出录入系统,转眼第三天我就能上手了。结果婷姐跟我说,你可以走了。原来老板是打算招人去仓库做财务,而不是门市。我爸跟我说,仓库咱不能去,因为他是送货司机,平常经常跑仓库,里面的人都是社会男人,我一个未婚少女恐怕不合适。讲道理,我内心是崩溃的,天哪……好不容易找到工作,这又货不对板。好在我老姑出手相助,跟老板说,我留门市,婷姐去仓库。打住,这当然是行不通的啦。从此,我和婷姐的关系变质了,友谊就此瓦解。婷姐不会去的。仓库哪有门市的环境舒服,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公共厕所,又是在荒郊野外的地方。老板手心手背都是肉,一个是老员工婷姐,一个是亲戚推荐的我。于是乎,他又想了个招。你们两不谁都不想嘛,那就一人一天,今天你门市她仓库,轮着来。我妥协了。初到仓库,一股男人的汗臭味铺面而上,我不由深吸了一口气,哕,真恶心!然后,我开启了保姆模式,扫地拖地收拾东西。天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嘿嘿,搞定了!一帮大老爷们被我贤惠的精神打动了,赞不绝口,“老妹儿可以啊,勤快!”话说自己从小就跟男生聊的来,虽说性格内向,但开的起玩笑,实在不行咱就卖笑,呵,呵呵,“哎,小妹妹,你这牙齿怎么不齐啊?”“滚!”这一天过得还算和谐,但和门市比起来,我还是喜欢门市!就这样,我和婷姐轮流两地的时间过去了一周。本以为会一直走下去,最终还是辜负了。婷姐在仓库工作的单子出错了。顾客选好的瓷砖被婷姐不小心打成了另一款产品,司机送货,工人铺砖,买家一验收,“你们怎么给我送的是这款花色?”仓库的系统比门市的复杂,一个不小心就出错,这不,它来了!老板自费让司机送回没用完的砖和……铺错了撬开沾满泥的废砖。来回折腾,耗费的人力金钱可想而知,婷姐一个月的工资得扣一半才能弥补损失。所有人都没有再提这事,老板也没让婷姐赔偿,只是警告说下次注意。但婷姐说,无论如何,她都不会去仓库了,并以辞职要挟留在门市。当天晚上,老姑就跟我商量,要不我去仓库吧,而且那群小伙子也更喜欢你。我婉言拒绝了,对不起,我一个单身女生对付八个男生,加上来往的送货司机,不安全。再者生活不方便,平常我要上个厕所还得从仓库往外走10分钟到公共厕所。我住在门市附近的小区(公司提供的住宿),仓库我要坐地铁加小黄车45分钟才能到。何乐而不为呢?我和婷姐两个人又都在门市做账了。店长说,这样不行啊,你们两个人一台电脑,咋滴还合用呢?我们默不作声。我和婷姐从来没有正面的争吵,也不怪对方,毕竟是当初老板没有明确说明岗位情况,造成现在尴尬局面。你问我老板为什么再招一个男会计放仓库?天哪,就这点工资,男人如何成家立业,根本讨不到老婆啊!后来婷姐尝试了几天销售,客户是个老奶奶,消费能力有限,好不容易卖出一单,报价过低,算上人工还倒贴钱。店长说咱可不能做亏本的生意。其实也就算了。却曾想,老奶奶是个事儿人,非说花色不对版,不想要了。婷姐跟她解释说,每块瓷砖难免会有些许差别,但都是同一批次的,不可能差太多,铺完就看顺眼了。一连几天,两人都在做思想斗争,婷姐火气都上来了。再也不敢尝试跨行销售了。我和婷姐又开始两人抢一个工位了。恰逢酷暑难耐,门市无人问津。老板因生意惨淡,破产了。才怪,这么热的天还不让开空调!员工集体中暑前兆,头昏脑热,这是人住的地方吗?只有来顾客,才开空调,否则就是老板口中的心静自然凉。我受不了了,但又该何去何从?叮咚,导员发来了一条消息,“复学的话提前几天报道,直接找17届的导员走程序。”好的,就等您一句话,买好票出发。我又回到了学校,啊,这感觉真好。我当机立断,选修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二学历法律,目前准备考研。休学是我最迷茫也是最清醒的一段时间。自以为是的以为社会会接纳我这样的新人,结果是轻而易举的取代。没有能力注定在社会无法生存。我庆幸自己复学,也不曾后悔曾经的休学。人生如果没有方向,那和案板上的咸鱼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想说,慢慢来,一步登天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与其苟延残喘的活着,不如浪迹天涯的潇洒。

诞信相讥

我大四了,却还一事无成

我,96年,大四,普通二本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农村户口,家里没矿。我是我爸妈两边亲戚同辈人中唯一的大学生。我妈对我的期望是重本,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分数很差,我没有选择复读,于是本科是个普通二本就变成了一个标签,永远撕不掉的标签。这个寒假是我大学最后一个假期,我已经回家第14天了,但这十四天我几乎什么都没做,刚刚才从床上艰难地爬起来。昨晚睡衣都懒得换,在床上玩了几个小时手机实在觉得无聊就睡了,早上七点就醒了,做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梦,从噩梦中醒来不可怕,是知道了世界本来就是噩梦才可怕。我想突然想写点什么,急忙起床开电脑,内衣扣子都懒得扣,刷牙不小心把我最喜欢的大衣弄脏了也懒得擦,桌子上还有半瓶昨晚喝剩下的酸奶,一口气喝完希望可以支撑我把这篇文章写完。这是我目前的状态,一个字,丧。这个故事要从2015年开始说起,知道自己被普通二本正式录取,并没有觉得开心,反而是很难过,但是我已经没有选择了。大学比我想的还要糟糕,只有上过大学的人才深有体会。我们大一大二都会要求上早晚自习,从大一到大四的每一节课都会有学生会的人数人头,当然要是缺勤肯定会扣综测,这种要求我觉得很好,管理很认真负责。让我失望的是老师,老师讲课很应付,考试很应付,80%的老师期末考试画了重点,50%的期末考试试题出自课后练习题,100%的考试你只要考前认真背一周就可以通过。我很多课程从来没有上过课没有复习也没有作弊依然及格了,许多试题都是高中水平,当然,我也挂科,也没有在大学拿奖学金。很多人都会说既然大学考试这么简单还挂科是不是有点太蠢,不是蠢,是压根没有准备任何一场期末考试,我放弃了本专业,我也不想当初中生物老师,从一开始我就放弃了。80%的人上课都在玩手机或者做自己的事情,我们是89个人一起上课,80%的老师只管自己的进度,PPT用了好几年,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改版了教材,依然用以前的PPT讲课,有些老师直接拿着稿子读。老师讲老师的,同学玩同学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老师和学生都得在教室里面完成这项“任务”。老师得教书赚钱,同学得上课拿毕业证,假如这个前提条件没有,我想那个教室应该是空无一人。大一读了一年,我很失望,学生会就更不要说了,说得难听一点的是老师的命令执行者,当然学校的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等等会优先给他们。很多人说我在学生会辛苦做事当然应该得到回报,可他们当时竞选的时候都说我想在学生会里面得到锻炼。评优评先加综测我都觉得没有关系,助学金直接内定,变成了一种变相的“奖励”,那些真正需要助学金的人却拿不到,有时候想想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总有让你恶心的事情。学院的奖学金也不是按照成绩的,是需要投票的,虽然不理解为什么要投票,我只知道有些同学家里条件一般没有申请助学金,努力学习成绩很好,却因为投票最后没有拿到奖学金。室友不好相处,班上许多抱团,我是师范院校,女生占了90%,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这句话我倒是深有体会,不过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关系,毕竟毕业以后都不一定记得名字。既然大学已经如此,那就随意折腾,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大二的时候想休学,跟院长和父母谈了很多次,我爸妈极力反对,如果延迟毕业,意味着又要多负担我一年的生活费,我想应该先解决钱的问题。大学的兼职无非就是家教,发传单,推荐各种广告赚回扣,例如驾校,校园卡,四六级培训班,计算机二级培训等等,哪个大一新生不受点骗,坑的大多数还是看起来很友善的学长学姐。我考驾照考了三年换了三个教练,我还得感谢之前给我推荐教练的学长,大一就被骗去淘宝刷单,我还得感谢我直系学姐,也可能是我自己蠢。兼职尝试了个遍,觉得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意思,参加了学校许多比赛,一个学期拿了八个荣誉证书,院级比赛真的很水,奖金也不多但是也是钱。校级的比赛也参加了几个,形式大于内容,后来也就放弃了,对整个大学都失望了。我想大学还有两三年的时间总不能浪费吧,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时去武汉看比赛,想去看看八个学校的总决赛是什么样。后来请了几天假加上周末刚好有一周的时间我就没有回学校,直接去下一个城市开始旅行了,因为那个巧合,后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有时候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我都没有考虑过什么安全问题,也没有什么恐惧,就很平常的直接订酒店订票,然后想去什么景点就百度,没有觉得很难,倒是很多人说我勇敢,我觉得只是好奇心太重,还有就是迫切的想离开大学那样的环境。旅行回来之后想把那段经历写下来,19岁一个人出去旅行在我当时那个圈子来说算是比较“出格”事情,三天写了三万多字,想找朋友帮忙发,因为文章实在太长被婉拒,后来无奈之下自己开了公众号,公众号到今天更新刚好800天。在写旅行经历之前很少写文,最多也就是写了几篇日志,发表在空间里面,我用微信还是因为我QQ已经联系不上我的闺蜜,没办法才注册了微信,之后是因为QQ等级太低又开不起会员,QQ好友已经上限,后来就很少用QQ了。除了开始旅行,开始做公众号,回到学校疯狂参加活动,参加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比赛和活动,参加各种各样的组织,加了各种各样的群,报培训班,努力认识很多很多人。关注了特别多的公众号,属于广撒网状态,再一批一批淘汰,微信好友现在剩下的都是关注了我两三年并且对我很了解的人。大三的时候微信好友已经上限,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好友5003人,群聊三百多,公众号关注了五百多个,后来清了好几批人,退了很多群,再后来一直处于刚删了一部分人又加了很多人的状态。除了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又想认识更多的人,会频繁加好友,并没有想要得到什么,只是好奇别人的经历和生活状态。好友上限之后我很少主动加人,几乎都是别人加我,因为公众号或者朋友推荐等等加的好友。我刚开始,别人分享到朋友圈的文章我都会关注那个公众号,我想这篇文章被转发肯定是有原因的。刚开始做公众号什么都不懂,刚开始旅行什么都不懂,可能是挖掘和学习的能力比较强,后来慢慢地进入了这些圈子,总有人帮我,总有人拉我进自媒体的群和旅行群,我手机百分之八十的电都用在了微信上。加了很多好友是没有用的,你得有利用价值,或者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于是发朋友圈,怎么发朋友圈,发什么样的朋友圈就成了我的日常。“励志”这个词是我听得最多的,当然,我没有虚构任何东西,只不过我选择性地发了我生活中的事情,例如坚持画画,例如坚持做公众号,例如经常在朋友圈发长文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发朋友圈的频率很高,平均一天四条,我朋友说如果是别人这种频率早就屏蔽了,但是不会屏蔽我的,我考研卸载了微信,很多人跟我说没有看我发朋友圈有点不习惯。我微信头像和ID四年都没有换过,我在朋友圈的形象因为我主动的发朋友圈而变得立体,让五千人了解我和我去了解五千人,前者更加容易,当然会有不喜欢我的人,直接删掉就好了,这就是筛选的过程。旅行当中认识了很多人,跟各行各业各年龄阶段的人聊天还是很有意思,陆续去了三十多个城市,因为资金和时间的关系也只去了几个国家,也算是体验了,短的去了一周,长的待了一个月。一个人旅行确实很辛苦,特别自己是赚钱,大部分都选择了火车硬座和特价机票,买了机票要看半个月,住宿一般选择青旅,最多一次坐了56个小时火车硬座从乌鲁木齐到广州,总想着怎么省钱怎么赚钱。旅行途中也知道沙发客和途搭,这两种是我从来没有尝试的,也不敢尝试。我刚知道沙发客是什么的时候就加了沙发客主,后来聊天知道他睡了几个妹子我就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我朋友徒步去西藏,一个男生,他说很多车看到是男的就不停,看到女生就很热心,很多人开车去西藏就是为了顺路搭几个漂亮妹子,有些人直接以睡一觉作为条件。我还是很胆小的,不想增加任何风险,我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宁愿睡火车上。我算幸运,没有被偷被抢被拐卖,就掉了几个保温杯,一路上遇到好人比坏人多多了,不过我晚上很少出门,也不去酒吧夜店什么的,也算是比较惜命,遇到过两次地震,也遇到过国外警察当街抓人拳打脚踢,总之,现在的我完好无损。读大学是一种体验,旅行是一种体验,去国外做义工是一种体验,谈恋爱也是一种体验。我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刚开始是很好奇世界是什么样的,认为旅行是全部意义,后来觉得旅行也没有那么有意思。遇到过父母都是教授,他是武汉大学的直博生,因为性价比选择了火车,坐到我对面,他一个暑假实习做的项目就收入几十万;遇到过985毕业的小哥哥毕业去了外企工资待遇很好,喜欢马拉松,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好;遇到过他哥哥是清华毕业的,自己本科只是普通二本,但考研考上了天津大学;遇到过当了十几年兵,在新疆边疆驻守,放弃了原本的工作,我在麦当劳认识了他,他当时问我怎么寄快递,后来把我的画送给了他,他送了我一瓶旺仔牛奶;遇到过一个三十多岁的小姐姐觉得自己嫁不出去了,研究生学历,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美国人,然后闪婚嫁到了美国,已经申请了美国绿卡,准备定居美国;遇到过因为失恋去了西藏,后来看了天葬,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就一直在西藏工作当了客栈店长。遇到过高中就辍学,但因为写作小有名气,获过多次文学大赛奖项,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过颁奖典礼,剧本曾被央视导演拍摄。我以为他的生活会很好,其实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反而是在为他自己的生活发愁。还有许多是我平时接触不到的人或者故事,刚开始觉得特别有思,随着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脑容量有限以及记不得很多有趣的故事了。有些人对我的影响很大,大二的时候一个北大硕士毕业的学长,他建立起我初期的认知,大三的时候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几乎对我问的问题有问必答,而且一针见血,我的问题在他眼里都是小儿科。大四就是考研的时候北大博士毕业的小哥哥,他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东西,我发现我许多想法都太幼稚和片面,也让我坚定了以后读研读博的想法,确实学历在某个方面代表着阶级。刚刚结束了考研成绩还没有出来,比起同龄人,算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但我现在反而开始怀疑自己这四年都在做些什么。我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公众演说能力,例如英语,例如学习一项特长,像是在往一个优秀的人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直很努力。我一直很喜欢问人的经历,主动跟别人交流,努力汲取对我来说有用的东西,这四年几乎没有追过剧,也没有什么空余时间,画画可能是我唯一放松的时间。我刚开始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不想一辈子当初中生物老师,后来一路折腾,好像知道了很多东西,好像什么都不知道,我现在大四,一事无成。我试图从别人的经历当中寻找一条最合适的路,后来发现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迷茫。我现在甚至想回到大一,那个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反而过得更加开心,现在对许多东西都没有新鲜感了。最让我难过的事情是没有欲望也没有好奇心,有可能今年考研成绩出来考上了北大我也不一定想读,为什么呢?我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呢?我好像并不知道。其实不是因为经历太多,而是经历太少,因为还没有毕业,一直在大学这个保护伞下生活,还没有真正体验过勾心斗角和人心险恶,但我很抗拒工作,为了赚钱,每天朝九晚五,那种生活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许多人读书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工作为了赚钱,如果可以赚钱是不是不读书,我上次去洗头发,那个男生才14岁就辍学了,在理发店当学徒,我问他后悔吗?他说早点出来赚钱不是很好吗?换成以前我肯定苦口婆心的劝他,我突然不知道怎么回,他说的好像很有道理。我在读大学的这几年不断给自己制造风浪,不断去经历更多的事情,希望自己在大学毕业之前多经历多感受,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或者我就可以过得更开心。后来发现没有什么开心与不开心不分,你知道的少有知道的少的快乐,你知道的多有知道的多的烦恼,每条路每个选择每个年龄都有迷茫的时候。小时候你以为你很快乐,写不完的家庭作业,买不起玩具都会让你难过,现在的你以为无忧无虑,但以后的你因为买不起房,买不起一套护肤品而难过。很多人说经验阅历很重要,但是知道了又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看起来阅历丰富的人不一定过得好,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表面你怎么知道他内心不是迷茫和彷徨?很多人说羡慕我的生活,说我活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但我并不快乐,就好像我以为北大博士毕业的那个小哥哥一样,我曾经以为他很快乐,却因为在北京买不起房而和女朋友分手。我好想活得特别明白,看过很多的故事,汲取了很多经验,经常被人说成熟,我今天才发现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钱?环游世界?出书?成为作家?写公众号?好像都不是,我依然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最后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大学好像做了很多事情,旅行也好,做公众号也好,参加很多比赛,认识很多的人,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都是虚的。我大四了,还有半年就毕业了,回头看我大学这四年,一事无成,依然迷茫,依然焦虑不安。后来我才知道迷茫是贯穿整个人生的,少想多做事才是唯一的出路。我会继续努力考研读研,继续努力写文章,依然热爱旅行,依然去遇见有趣的人,发生有趣的故事,不能忘了初心,我还欠了100个人八年后才出版的书。我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但突然发现现在的生活就是人生。

同时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都不放弃,网友:“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公务员和研究生同时考上了,选择哪个?先不管选择哪个,出现这样的情况确实是人生一大喜事,值得庆贺一番。首先面临这种选择的一般是应届毕业生,很多应届毕业生在大四的上学期的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但是因为成绩迟迟没有出来,就开始复习公务员,在大四下半学期参加公考,这样子就有可能出现研究生和公务员同时考上的情况。确实很多学生在遇到这样的事情第一时间考虑是自己该选择哪个,放弃哪个,却从来没有想到过两个都要,接下来先看下网友们选择公务员和研究生的理由。选择公务员:考研不也是为了自己的就业,就算是考个好的研究生,将来出来说不定还是要去找工作,直接去干公务员工资稳定,福利高,社会地位高,而且公务员考试很难,说不定这次考上了就是运气,以后再也没有这样子的运气了。再说了,现在直接上班就可以挣钱,你去上研究生,花钱不说,还有很多人考的不是好学校,出来根本没出息,不要浪费了这个机会选择考研如果说你考上了研究生,还是建议你去上学吧。如今的公务员可不是以前的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其他收入,公务员的工资买房子买车我看你是别指望了。去上研究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历,研究生的工资比本科生高的不是一点,再说了,在体制内上班,没有关系什么的是很难有发展的,年轻人还是要闯荡闯荡。确实,两方网友说的都在理,公务员有自己的优势,考研也有自己的优势,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说真的要选择, 还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但是因为思维的局限性,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公务员和研究生都不放弃的情况,那么这样子的情况存在吗?确实是存在,不过要靠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看下这位网友怎么说的?首先先向自己考研的学校申请休学一年,每个学校都会允许,一般在学校的官网就有这个表格。但是要注意一点,提前联系好自己的导师,让导师站在自己的这一边。随后去给公务员单位上班,在第一年考核期过了之后,直接向领导提出自己要边工作边学习,当然具体的办法大家自己想,一般领导都会同意的,毕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这样子不就公务员研究生同时保住了吗?听到这个网友的回答,有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想不到还可以这样子做。当然,如果自己的目标规划特别的清晰,也就没有必要这样子做了,选择公务员或者研究生都可以。而如果想鱼和熊掌兼得,网友三的回答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最后提醒大家,别太高兴,想要在公务员研究生中做选择,你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吗?对,就是好好学习,先考上了再说。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欢迎关注我的个人主页,更多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赞留言和评论哦。

医龙

在北大数院,成为一个普通人 | 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录于精品栏#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文 | 张炜铖编辑 | 槐杨1如果要回想自己即将结束的本科生涯,王川可以挑选出许多代表性瞬间:一些考试、几回谈话还有一次挂科。这些瞬间使得他的五年时间像是一次提前泄气的旅程——大学之前,他全情投身于数学竞赛,数学对他来说是轻易的、美的、可以用高明的技术解决的,所以他才有资格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但随后他不断发现,数学变得陌生,而自己,像一个原子一样越来越小。转折的标志或许是大一末尾的一通电话。那是个普通的夜晚,他站在北大理科一号楼的天台上,清楚地看见校园里四处的灯光,电话那头是他的妈妈。不知怎么地他们就聊到了转系的问题。妈妈问他,转去哪里呢?他开玩笑,说去哲学系,毕竟我们对哲学一无所知。妈妈很认真地考虑了一下,说,就业不好。这个话题就这么轻易地掠过去了。但之后王川回想起这个玩笑,总觉得这是一种微妙的显露,代表着当时他自己都无法轻易察觉的想法。这个想法在日后变得越来越清晰:为什么说转系,其实就是对数学没兴趣了,感觉自己以后也就是混日子。他当然不是怀着混日子的想法进入北大数院的。很早他就在数学上显露出天赋,初三就在高中生才参加的比赛里拿奖。在大家都会对未来抱有幻想的初中时代,王川想过自己成为一个数学家。数学家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是这样的:有鼻涕就用手擦,把鼻涕留在手上做数学题。忘乎所以、废寝忘食地想数学题。走路吃饭,干什么都可以想数学,没有什么时候不可以想数学。他崇拜的数学家是伽瓦罗。伽瓦罗只学了5年数学,在21岁时就死于决斗,但证明了足以令其不朽的数学理论:五次及以上方程没有通解。录取王川的北大数院是几乎所有学数学竞赛或者对数学抱有热望的学生心目中的殿堂。中国每年最多能有6个高中生拿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很多时候,这6个人会一起选择保送进北大数院。王川准备数学竞赛的时候,有数院的学长回来教课。他问了学长一个问题,学长给了他答案,同时告诉他,自己是坐地铁的时候想出来的。我花了两站地铁的时间,就把它想出来了。王川第一次知道,原来真的有人可以什么时候都想数学,这更加给北大数院增添了他想象中的光辉。录取通知书下来,王川回了一次老家。在这趟旅途里,他体会到了人生从来没有过的光彩。奶奶带着他四处造访,别人问起,就说他超过了北大分数线一百多分。他去参加乡里的宴席,长辈们都把鸡腿夹给他。几天里,他吃了二十多根。父母也准备了宴席,他作为功成名就的代表,被安排要发表一番讲话。稿子写了两遍,全家都很重视,第一稿里因为只感谢了为他烧香的奶奶,妈妈还有些生气。在台下观众期许的目光里,他把稿子丢到一边,上台发言。很多准备好的话语他都忘了,好在他还记得稿子的核心意旨,要感谢爸爸,感谢妈妈。但大家好像并不关心他在说什么,讲到他觉得幽默有趣的地方,台下依旧一片寂静。在最后的部分,他升华了主题:这次能去北京深造,也从侧面证明,武冈人是很有潜力的,也许缺少的,只是那么一些认真和刻苦。我衷心地祝愿大家能通过努力,实现事业和家族的兴旺。确认录取前,北大数院会举办考核面试,决定降分优惠幅度,每个被面者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之后想不想做数学研究?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知道标准答案,一定要答,是。其实大家都有传闻,家长也会这么说,就是老师都是希望你去搞这种研究的,所以你尽量面试的时候装作你有这个志向,就会让你面试成绩非常好。一位同学说。面试时,王川跟老师聊起了一些数学理论,比如黎曼猜想。那个问题出现了,老师问,对数学研究有没有兴趣?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为数学研究尽一份力。他答。老师很满意,给了他一个很高的面试分数。未来向他敞开。他设想自己即将要去的大学是一个深奥的地方,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装录取通知书的信封上写着:一旦佩戴上北大的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2016年9月,王川到北大报到,梦幻一样的开心,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他和父母在校园里一路走一路谈论报到的琐事,报到完,他看到了漂亮的爬山虎——电教楼的爬山虎正在最好的季节,像琴键一样浮动。他正式成为了被选择的人。图源cfp2和大部分大学新生一样,王川最初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由的气氛。在北大,得益于灵活的课程安排和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这样的氛围显得更加突出。他兴奋地在各种各样的课堂和活动里穿梭,什么课都想去上,什么活动都想参加。同时,他们还多多少少沉浸在中学的荣耀里,当新一年的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开始的时候,赛题依旧会成为北大数院大一学生中最热门的话题。但到了大二,讨论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人数会骤然减少。对很多人而言,大一的期末是个转折点。过往成绩在这时完全失去信度。很多人突然发现,高等数学跟自己熟练掌握的初等数学或者数学竞赛完全不一样。高考之后、进入数院之前的那个暑假,王川参加了一个夏令营,老师先讲了一个打桌球的游戏,背后的原理是尺规作图,又讲了一个系鞋带的问题,来源于拓扑学。他隐隐约约感觉到,数学和数学竞赛不一样,它或许是那之后的东西。数学竞赛的内容是很少的,考思维的深度和技巧的熟练程度,一位拿过IMO金牌的数院学生告诉我,高等数学是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更残酷的是,高等数学学习中只有0或1的区别,学会或者学不会。他几乎是在接触到高等数学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并不喜欢这一门学科。数学竞赛就像定向越野,但是高等数学是马拉松。这位IMO金牌选手说,定向越野只要向着一个目标跑,可以有无数种路径,选手要选出最便捷的那个,无论怎么跑,都跑不出圈定的范围。马拉松则是一条漫长的路线,沿途全是新的景色,没跑到终点就是未完赛,无论是跑了20%还是80%都没有用。北大对课程成绩有优秀率限制,在一门课里,分数在85分及以上的人一般不能超过选课人数的40%。这要求考试是有区分度的,能筛选出优秀的人。这也意味着,你不止要做得好,还要比同班同学做得更好,才能拿到3.58(85分对应的数字)以上的绩点。60%以上的人要被筛选下来。但在此之前,他们是最顶尖的中学生。很多人都是在数院收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低分。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最基础的数学分析课,期末考试上,王川感受到了极少有的面对数学的无措。他彻底察觉到竞赛数学和高等数学的不同:最直观的体现是,他做不出来高等数学题。成绩出来,班上38个同学,挂科了8个。他虽然没有挂,但收获了一个很低的绩点。他不可避免地想到之后会面临的升学问题,想到低绩点会给它造成的阻碍。0与1的差别,遭遇不停运转的绩点系统,令很多人感到失控。这种失控曾经给许彬卓带来接近于跳楼的想法。很小他就因为数学特长被选进学校的实验班,初中读了两年就升高中。参加数学竞赛,高二拿了省一等奖,高三进入省集训队,代表全省参加全国竞赛。全国竞赛中,他与金牌失之交臂,从此他有点惧怕考试,觉得总是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大一期末,恐惧的事情再次严重地到来。有一门课他很多题答不上来,万念俱灰。他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分数。从考场出来,他浑浑噩噩地听了一会儿歌,走上了北大南门外的天桥。北四环的车流呼啸而过,风拍在他的脸上,这时他才感到清醒,那种无力感勉强退去了。收到不够好的成绩的人,很难再认为自己像曾经一样优秀,其中的一些会觉得这宣告了自己的无能。刘贝明是那种每次上课都会坐在第一排的女孩。高中时,每次数学考试她都在140分以上。大学谈了恋爱,她会苦恼影响学习怎么办。她勤勉而投入,但是,考抽象代数的前夜,她体会到了绝望。书上的证明题快要被翻烂了,她还是理解不了其中的奥义。自习教室里有情侣一直在说话,她心烦意乱,更加看不进去。她付出了卓绝的努力,才让自己的绩点保持在中上水平。她被迫学到:有些事情是你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有一些是不能的。所有心怀理想的人都应该及早明白,绩点在这里影响深远。宿舍楼的楼道里总是贴着留学机构的广告,又有哪位学长学姐去了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它们像无数的警告,告诉学生们可能会错失的未来——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每一门考试成绩都会被审视。至于在国内读研究生,绩点几乎是决定保送资格的唯一条件。大一结束的时候,年级会展开综合素质测评。登上那个填写测评的页面,每个人都会看见自己在年级里的排名,发现自己排名中游的时候,许彬卓反而平静了,至少他不算被落下的人。查询绩点的系统里,绩点越高,显示的颜色就越绿,满绩4.0是最纯正的绿色。期末考试结束,朋友圈总有人晒成绩,一整片绿色,不可避免地给其他人带来压力。除了绩点,学生们还在别的赛道上比拼。北大的培养计划里有一项是本科生科研,它可以给本科生提供独立研究的机会,让学生能及早地施展自己的科研能力,对于今后的升学也很有帮助。尽管王川对科研一无所知,还是怀着向往之心敲开了一位老师办公室的门,问能不能跟着他做一段研究。我们还是要看成绩的,学有余力再来搞。老师说。他又选了一门叫研究性学习的课,这是他再一次试图踏进科研的门槛。老师发下来两篇关于机器学习的论文,这是数学研究最前沿的领域之一,也是老师口中最有趣的领域。他看得头疼,一页都看不动。期中,他把这门课退掉了。大一末尾,他和妈妈通了文章开头的那一通电话,讨论了一下转系。那正是学生们决定自己去向的关键时刻。上完大一,数院的学生要选择细分专业,有基础数学、金融数学、信息与计算、统计学、大数据五个选择。选择基础数学,代表着选择较为纯正的数学理论研究之路。数院一届招进约180个学生,一年过去,只有40个左右会留在基础数学系。信息计算与大数据是冷门专业,大部分人会涌入实用性更高、发展更成熟的金融数学和统计学专业。刘贝明选择离开基础数学,她因此有种得救的感觉:专业课突然就变简单了。感觉自己还没有那么差,是能学明白别的东西的。从各个专业的毕业要求里,王川敏锐地判断出统计是最好混的,他选了统计。回想起入学前面试时的回答,想起当时那种天生我才有点用的信念,他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图源电影《心灵捕手》3所有人都向我承认,数学是美的,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东西。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数学的美,那些未能感受的人往往会认为这是自身的问题,认为天赋、反应速度、考试分数等等原因限制了感受美的能力。也因此,那些能够轻易感受并捕获数学之美的人,提示出了难以跨越的差距。在北大数院,黄金一代屡被提及。这指的是在2000年前后入学、很早就作出突出成果的一代。许晨阳在博士后时期就在代数几何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刘若川被称作p进制霍奇理论研究领域最好的世界级专家之一。肖梁在数论和算术几何方向做出了非常深刻和有影响力的原创性工作,和他的学长袁新意一起,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主要推动者。2016级学生入学的时候,恰好是黄金一代的重要人物陆续回到北大的那段时间。归国的数学家们都在北大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任职,这个中心设立在校园中心的四合院里,承载的是比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期望。学生们交作业、问题目,常常要进入中心。一位助理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好像不做点什么事情都有点说不过去。周朗一度是许晨阳的学生——当时许晨阳还没有离开北大去麻省理工,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许晨阳作为他本科生科研的导师。他成绩其实不错,但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于他来说是艰难的,因此他愈发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一个基金会举办的活动上,他听到了老师们的求学经历。那是一些炫目的履历。周朗发现,老师们处在一种他理想中的状态里:不受打扰地进行自己的事业,在研究领域取得成果。活动的后半段是观众提问时间,周朗站起来,他没有问数学问题,而是问,老师们都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数学工作是生命中最充满激情的一部分,剩下的时间他们完美地投入生活,培养自己的爱好,建立自己的小家。他们给周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每个人都很快乐、很充实,数学指引了他们,连生活和工作都平衡得很完美,每个人都有家室。就觉得真好,非常好。这些回答并没有矫饰。肖梁于2019年入职北大,在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担任教授,研究方向是数论。有学生认为,北大数论研究之所以现在这么活跃,肖梁回国是关键的转折点。行政上的工作就是工作,做数学研究是我的爱好。2005年从北大本科毕业之后,他前往麻省理工读博,博士论文完成后,他判断这个研究主题很难再有突破,博士后第一年,他开始寻求新的方向。转向的过程被他轻描淡写: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遇到了同样在从事数学研究的清华2000级的田一超,田给他介绍了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我google了一下,就找到了适合这个问题的工具,我们一起运用这个工具做出了一个不错的成果。而在整体上,我是一个比较平衡的人,天赋、努力、性格都平衡得比较好。他说。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图片由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提供周朗立下了志愿,就是成为黄金一代的数学家那样的人,而且觉得自己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一定能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如果没成为那样的人的话,一定是我付出的努力不够多。数院经常办学术讲座,他去听,有一次发现同学李琦玮和刘若川坐在前排。他觉得自己比起他们太弱了,只敢坐在他们后面。讲座的内容他还没有听懂,就听到前面传来声音,李琦玮在给刘若川解释刚刚讲的内容。整个数院2016级的人都绕不开李琦玮。他可以满足你对天才的一切想象。王川说。李琦玮在进入大学前就预习完了本科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他睡在上铺,习惯在床上学习。来问他问题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站在床下,仰着头,等待他的解答。他的外号里有个字是神,同学们提起他,用的形容词是平易近人。成绩好一点的学生会说:我们属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只有李琦玮一个人。知乎上有个问题,叫李琦玮究竟有多厉害,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他很快地就认识到了数学竞赛的桎梏,及早地迈入了高等数学的世界。这样的人就在他们中间。同学们组织讨论班,李琦玮几乎都会到场,他负责解决你解决不出来的问题。王川说。有同学坦诚地说,李琦玮来参加讨论班会给他带来压力:我在上面讲的时候,如果是李琦玮听过的,他会在下面挥手,说『快点,快点』。他一直记得那个语气,快点,快点。背负着成为数学家的目标,周朗越来越觉得自己成绩不够好,别人轻松说出来的一个定理,他需要回去把每一个词查明白。同时,他努力的程度也比不上别人。一个同学过生日,大家去聚餐。到了餐馆,上菜之前,每个人都掏出一本专业书开始看。他做不到这样。你做得不那么好的时候,所有问题都会迎面而来。他总感觉自己处在一个高压的环境里,睡不着觉,作息混乱,从某一天起,他突然听不见老师讲课了,课堂的声音变成了嗡嗡的混响。在医院里,他被诊断为神经性耳聋。图源电影《美丽心灵》4每一个北大院系里班级辅导员的工作中都有重要一项,帮助学生适应落差。在数院,这一项工作会在辅导员培训时被强调。那些在高中特别优秀的,来了之后发现只在中游或者更差,很容易就心态失衡。一位曾经担任过本科生班级辅导员的研究生说。极端情况下,他们还需要处理由于绩点过低或者挂科过多造成的退学情况。为了防止退学的发生,他们要在学生第一次挂科的时候就及时干预,鼓励他们重新投入学习。王川还没有到那一步,但已经对数学失去兴趣,大二进入统计学专业后,他很少去上课,而是在宿舍打游戏。打了半个学期,他想再回去上课,却发现听不懂了。一开始的时候你觉得什么都会,老师只是念课本,觉得很简单,很没意思,你就不想去上了。后面你一旦没看,就会发现好难,听不懂了。很搞笑的一个事情。他进一步描述这种悲伤:就好像被女生甩了,一开始你爱搭不理,后来你高攀不起。刚进大学时的一些温情瞬间变成了回忆。有一回下了高等代数课,他在整理笔记,老师走过来,俯下身子,帮他在纸上勾画了几笔。这让他感动了很久。但是这种互动再也没有发生过。他不太爱问问题,于是和老师的交流接近于零。老师更不会夸你了,怕老师都怕得要死。只能接着打游戏。这段时间在王川的记忆里是断裂而模糊的。研究性学习那门课的失败让他无法走上科研的道路。但是在高等数学上有天赋或能力的学生,已经在大二一年为自己的本科生科研课题打好基础或者取得进展。王川望着别的同学,他们好像对一切都很熟悉,而自己什么都不会做。有天上完课,他跟两个同学一起回去。同学走在前面,他跟着,听到他们在聊篇序集合的问题,这是下一个学年才会学到的内容。他什么也听不懂,只能附和。他们说一段,他就在旁边说,对。平时的作业他也交不上来,但他总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可以期末补交。但到了期末,他才确定这是不被允许的。他去请求老师网开一面,老师不理他,他就一直追着老师出了门。没有用,老师坐上车离开了,他看着远去的车辆,觉得很痛苦。大三上学期结束后,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在香港举办的量化金融体验营,按照体验营的安排,一个晚上,营员们一起到街机房去玩,开虚拟赛车,16个人玩淘汰赛。气氛非常欢乐。比赛开始前,王川看了一眼手机,正是期末考试出分的时期,他没忍住,查了成绩。他再也没有开赛车的心情。他挂科了。他木然地坐在那里开车,开了两圈,每一圈都开出了跑道外。环顾周围,有人在玩游戏,有人在吃东西,除了他,所有人看起来都很开心。他找不到人说也无从说起挂科的事情。对于在数院两年多的经历,我自己总结就是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马上又有一个声音跟你说,这个东西跟你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在这个体验营里,他确定了自己对于金融的兴趣。但是挂科又意味着绩点低、需要重修、失去很多机会。他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不好,而金融又是一个那么庞大的需要学习的领域,他更加找不到能够学好的信心。马上就是大三下半年了,这是必须要做出决定的半年。想保研的要开始准备选拔考试,选择出国的要开始考语言,企业的秋招也在这时开始预热。绩点低的话,前两个选项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之前可能还对绩点没什么感觉,这时候才意识到不够用,但是三年已经过去了,也无能为力了。一位班级辅导员告诉我普遍的情况。在女朋友面前,王川总是表现得很温柔,很替人着想。大三下学期,女友规划着要出国读书,每天都在准备英语考试,他陪着念书。但实际上,他不敢为自己着想。自己的事情一团浆糊,你怎么想?你想想自己,你是什么东西呀?没多久,这段感情也结束了。而他和女朋友的相识,恰恰是因为之前他在学校内部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帖里问:绩点低是不是没可能谈恋爱了?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他意识到任务艰巨,很有可能又要挂科。不如休学算了吧?一个舍友说。通过休学,可以把考试推迟到明年。这句话让王川下了决心。他花了四天,办完了休学手续。图源电影《燃烧》5三年前,有美国学者调查了5所顶尖研究机构的97位博士后的去向,其中有84位计划在未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是两年过去,84位博士后中只有6位找到了助理教授的职位,而成为助理教授只是正式踏入学术生活的一步,欧美的大学普遍实行终身教职制度,这一制度也正在被国内大学普遍采用,它被称作非升即走:如果不在3年或者6年内升任副教授等终身职称,就要离开学校。周朗曾经和一位老师聊天,聊到有的地方博士后不仅不发工资,做不出像样的成果还要罚款。老师非常惊讶,怎么会有这样的地方?后来周朗才意识到,这是因为人身处更优越的环境中时,就会看不到甚至想象不到还有另一种没那么好的生活。但是不发工资的博士后职位是真实存在的,也极有可能是这一代学生们必须要面对的事实。讨论科研的小木虫论坛上有人发帖,导师要求我做在职博后,不给我发工资,我应不应该去?从教授关启安的口中,周朗第一次听到了失败。关启安在读博士的前半段,一直做不出成果,也找不到思路。关告诉周朗:我博士前三年学会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接受自己的失败。周朗发现,能够一路上不断取得显著的成功的人,好像也没有那么多。他加入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是世界各地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他看到他们读完博士找博士后,读完博士后找教职,每一步都很难。有人投了十几所学校的博士后职位也没有获得答复;有的人为了能有一份工作,接受了一个不带薪的岗位;有人因为找不到教职被迫和妻子分居……曾经,周朗把这条道路想得很简单,也觉得这是他必须要走的道路。我付出一些努力,我学了很多知识,我去思考一些问题,凭借我的努力把它解决,然后就找到一个教职,好好做。但他现在知道了,普通人的生活是很狼狈、很仓促的。他能看到黄金一代,也能看到黄金一代十几个人背后,还有五百多个他们的同学。在低年级的时候希望和黄金一代一样,高年级之后,反而觉得他们是从血路里杀出来的,如果做不到他们那样,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休学后,王川找了一份量化金融的实习。求职时,面试官问了他一些不同场景下的数学问题。有几道题他答不上来,但是模模糊糊地知道答案。其实你已经做出来了。面试官肯定了他。他久违地发现,自己还是拥有一些数学直觉。这种肯定是珍贵的。他甚至完整地记得那些题目,比如在实数轴xy轴二维平面上有一个台球桌,打一个球,如果没有摩擦力,这个球不断反射,能不能使它经过的所有轨迹都不重合?复述完这道题,他问我,你不想一下吗?我回答我想不出来。我想了一下我就想出来了。他说,接着他向我解释了完整的答案。在擅长的领域,他并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我不能想象这种问题有人不知道。高中时,他总问同学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肿瘤算不算一个新物种?如何把尺规作图改成用绳索作图?清华硕士毕业的数学老师特别喜欢他,经常叫他上去讲题,他则嫌弃老师的教学水平,怎么这么菜?但是进入北大数院后,这种攻击性被他收敛了很多。他仍然留在北大,听社会学系的课,和那里的老师聊很久的天;认识了一些做金融的学长,对方给他提供了很多职业信息;中学时带过他的竞赛老师,给他引荐了一个去重庆教数学竞赛的机会。他去面试,对方给他许诺了不错的待遇,说可以把他当作竞赛主管培养。周朗、王川还有他们的同学,都在走入一个更大的世界。感到自己像个原子一样,越来越小,哪里都可以去。大学好像只有学数学这一条路,只需要想一道道题目。现在是社会里的一份子,有很多路,你要加入自己这个参数。你要想的是,你自己想要干什么?王川说。一个更大的世界也在等待着李琦玮。回想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活,他非常满意,觉得自己的长进远在期待之上。尽管他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是有自信的,但当别人说他未来要拿菲尔兹奖,他也知道这只是玩笑。最新一届菲尔兹奖得主Peter Scholze,在和他相仿的年纪就已经完成了极其重要的数学证明。2019年,他被录取到世界顶尖的名校读博,在学校的开放日上,通过提问环节和私下交流,他在未来的同学里,看到了可能比自己更强的人。但是他们即便厉害,我觉得还是要做好自己,因为本身吸引我来学数学的就是去发现这些东西的美妙联系,而不是说要拿一个什么奖。李琦玮说,我拿不到终身教职也是有可能的。这句话同时包含着对自我的骄傲和对现实的认知,但是他语气温和地叙述完毕。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内部。图片由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提供6尽管获得过IMO金牌,但在2001年进入北大时,肖梁读的并非数学,而是物理专业。两年后,他才转去数学系,真正开始了在数学上的探索,并且戒掉了打游戏。和他来往最多的,是数院2000级的学长们。在进行数学研究的前几年里,年级高的人会严格地比年级低的人要强。怀抱着这样的认知,学长们在数学能力上的强大并没有给他造成过分的压力。而正因为本科时代结下的友谊,他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也很少体会到孤独。数学家们有一个紧密的圈子,他总是能找到问题的探讨者。但肖梁承认,他也体会过痛苦和绝望。你每天都在想这个问题就是想不出来,就像高考题怎么样都做不出来的感觉,难道不是很绝望吗?有可能你做不出来题就发不了文章,发不了文章就评不了职称。但我觉得还是要心态放平和一点,你要想自己做不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很难,如果能做出来的话就一定是个好的文章。就是精神胜利法。基础数学研究的确是少数人的事业。事实上,即使是在被认为人才辈出的数院2000级,还在以基础数学研究为业的不超过15人,到了2001级,做基础数学研究的只有五六个人。对大部分数院学生来说,金融、教培、互联网是最常见的就业出路。就业的时间往往会被推迟到研究生毕业。本科毕业生里,80%以上的人会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不超过10%。即使已经是踏上数学研究道路的学生,也难免对自己产生怀疑。在数院,竞争的激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哪怕是年级前几名的学生,毕业时申请国外的学校时,也会认真地打量起他们的同学。世界顶级学校里的博士名额,麻省理工有一个、普林斯顿有一个、芝大有一个……这些名额最优秀的竞争者就在他们中间。他们会考虑成绩更好的同学会去哪里,再做出自己的选择。肖梁记得,他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尚未实行绩点系统,大一大二他经常打游戏,考试前就临阵抱佛脚。比起他那一代,如今,更紧张的氛围弥漫在校园里。现在的学生总是急于更早地学习更高深更专门的数学,但其实我们作为老师更希望他们的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对数学有更广博的见识。肖梁说。但他们还是非常用功非常认真的。我怀疑可能现在真正好的学生打游戏打得少了,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就属于有点没人管的状态。王川复学了,打算读金融硕士。周朗正在读大四,继续沿着对自我的期待,进行学术上的探索。但他只敢说,自己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数学工作者。让我困惑的是,我并不了解自己将来能做出什么样的成果。能决定我能不能继续走下去的,不在于我学了多少东西,而在于创造一些东西。最后能不能做到,我一直没有得到一个很明确的感觉。他正在学习和这种不确定感作伴。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靠努力就有结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因素,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尽力做。社会学家韦伯在名为《科学作为天职》的演讲中说,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学者们既不知道什么时候灵感降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他们的科学职业丢弃,只能把自己的才华交付给运气。数学研究符合这场赌博的一切特征。蒋与彬很早就知晓这一点,他的父母都是数学工作者,妈妈告诉他,发文章是很看运气的事情,有些能力一般的人忝居高位,厉害的人反而郁郁不得志。进入数院之后,他进一步体会到学术生活的无奈,我觉得就是好的数学,要么是对社会有用,要么就是美丽的数学。但事实上没办法,数学家也需要发文章,被迫要发一些例子很丑陋、对社会也没有用的文章。他成绩很好,在细分方向只承认同学里有两个比他聪明且勤奋。但是真正让他退却的,是面对庞大的数学高峰时,那种渺小的感觉。他偶尔也会想,数学当然是精妙的、美的,一部分人应该去追求它,但是自己属不属于那一部分人呢?数院每年会举办开学讲话,院长会告诉这些年轻人,如果把参加学工、社团等各种活动每个计作一分的话,它们的总数要小于等于1。数院倡导的是一种简朴的学术生活。一位行政级别很高的老师在全系发表演讲时说,只有数学家才是优秀院友。成不了数学家的学生,要找到别的路。路是一条一条没有之后,才被找到的。王川说。他本来计划保研,这是数院一半以上的同学的去向。保研并不是因为学术上的向往,而只是一种最轻巧的选择。成绩不允许之后,他才想到,还可以考研,可以去做老师。一位北大化学系的学生表达了对数院同学的强烈羡慕。同样是基础学科,化学需要更多人来构建起学术大厦,一个实验室里,可以容忍很多不那么突出的人做基础工作。学化学,很多人就这样温水煮青蛙地过下去了。数学是纯粹的学科,你可以很早就发现自己的不行,去找别的路。不管在任何领域,一个人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的边界。因为学科本身的纯粹,数院提供了一个接近真空的样本,让人看到一个人如何面对早已注定但自己无法决定的东西:天分。在北大数院,他们见过最纯粹最美的数学,那种被吸引的眩晕感就像乘着肥皂泡就要飘向太空,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要回到地面,这意味着要重新学会行走,也意味着他们重新踏在了一片坚实、可以无穷无尽探索的大陆上。张同宣在2014年进入北大数院,毕业后,他回到二线城市做了一家教育机构的老师。当遥远地回望自己的大学生涯时,张同宣发现,他开始接受自己其他的可能性和他打消学习数学的念头这两件事情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而他是极少有的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完成这一转换的人。在数院第一个学期,他学到的数学是一种又笼统又细节的东西,非常奇怪。他很快明白自己不是那块料。大二开始学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课程,这彻底断绝了他在数学这条路上继续前进的想法。北大的很多学生都会去教育机构兼职,他也去了,教数学,后来教书变成了他的职业。他学数学,也教数学,却只体验过初等数学的乐趣,那是一种明快的美感。他把这归因于自己习惯了处在一个中等的位置。读中学时他一直在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他看到比他强的人有很多。进入北大数院后,他也没有落差感。说好听一点叫自知之明,说难听一点就是自卑,就是觉得自己很菜,进来的时候一般般,学下去肯定也一般般。如果非要说他从这四年得到了什么经验,那就是少去看别人。别人买什么房,找什么工作,和我有什么关系?知足常乐,有啥可挣扎的呢?但是在工作里,张同宣写讲义、做题做研发,确实比别人强。这是一种新鲜的感觉,他的自信被重新构建了。不至于就觉得自己一直很弱,一直自我否定。真正进入社会,张同宣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处。对于数院的学生们来说,这是必经的成长环节。在某一个时刻,他们会意识到一些期待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但这不会再让他们沮丧或者痛苦。这也是横跨大部分人青春期甚至一生的课题:在天才的寄望之后,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除肖梁外,应受访者要求,其他人物皆为化名。)图源cfp

惫也

辛苦备考却为更好工作弃考 看他国大学生如何抉择考研与就业

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先工作还是先考研?这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的问题。眼看11月进入尾声,距离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正是“考研族”冲刺的关键时刻,一些同学却萌生了“弃考”的想法。安徽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吴亮今年暑假曾给自己定下目标,考入本省一所“双一流”大学。不过,吴亮有点儿纠结,“准备了一段时间考研内容后,不考觉得可惜,但感觉自己考上的概率不大,再继续准备可能会浪费找工作的时间。”在秋季招聘时,吴亮还是决定投简历找工作试试。结果,在面试了三家单位后,他在一家金融IT公司应聘成功了。虽然已经报名了研究生招生考试,但他还是决定不去参加考试了。吴亮还透露说,这份工作的工资待遇比该校平均水平高出2000多元,让他比较满意,否则他还是会继续准备考研。在湖北一所高校就读的大四学生张欣原本认为,眼下找工作就等于放弃考研,也就意味着考研失败,不过,她还是在11月初参加了一家单位的校招。所幸张欣顺利通过了这家单位的笔试,并将于12月前往北京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入职前实习。张欣在解释自己放弃考研的决定时说:“既然选择考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那么有工作机会到来的时候一定要果断地抓住它!”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对于考研或者工作的看法自然也不一样。那么国外的大学生们是如何看待考研和工作的?首选究竟是什么呢?德国:采用“双轨制”教育体制 学生可边读书边进行职业培训《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说,德国的教育采用“双轨制”,继续深造或者参加工作,完全取决于自己。德国的教育体制比较特别,没有高考制度,高中毕业之后学生可以凭毕业成绩选择相应的大学专业就读。不过对于不同专业学生所要求的分数也不同,如医学和法律专业分数要求就很高。换句话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学习上述专业。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德国高校是本硕连读,以前是没有学士学位的,近些年才与国际接轨,设立了学士、硕士学位。按照目前的学制,无论是学士还是硕士,通常在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当然,本科毕业后还可以继续读硕士,但是无需通过考试,而是申请就读。不光硕士,博士也是如此,学生可以去学校申请就读博士,只要找到合适的导师,并且按照要求修完所有学业,通过论文答辩就可以拿到学位。不过,德国的大学“宽进严出”,看似轻松,但真的要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并不容易,有些大学的专业淘汰率很高。德国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尤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训,以适应德国发达的制造业对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相反,很多人宁愿选择去进行职业培训,以更快捷的方式进入职业生涯。当然,如果想要进入更高级的工作领域,大学毕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德国创立了独特的“双轨制”,也叫做“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可以一边读书一边进行职业培训。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里进行实践,毕业之后通常会被所在企业直接录用。这是德国高等教育与就业相结合推出的一种非常成功的模式,并已开始在世界其他国家推广。俄罗斯:研究生数量稳步上升 辍学人数同步增长《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表示,考研是俄罗斯大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教育的传统首选出路。目前俄罗斯研究生部录取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指标逐年提高,大约占有六成。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存在继续接受教育的意愿;另一方面,大学一毕业即考入研究生部的年轻人因缺乏专业工作经验,科研能力和未来职业活动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甚至其中许多人并不准备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这也反映出当前俄罗斯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大量无工作经验和无学术研究经验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涌入研究生部。在俄罗斯研究生数量稳步上升的背景下,辍学人数也在同步增长,该问题甚至在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最为突出。这些选择辍学或暂时放弃学业的学生大多有三方面考量,比如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被研究生部开除学籍;还有主观因素,如录取条件和学习动机不同;最后比较普遍的是客观因素,也就是社会经济的原因。随着俄罗斯奖学金数量缩水,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在无法维持所必需的生活和学习支出的情况下,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成了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何况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也很难看到哪些专业方向是社会急需的以及自我缺乏的。而在具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中,大约只有一半毕业生会将自己的未来工作和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因为这些年许多俄罗斯学术机构硬件条件陈旧落后,不符合现代科技要求,而且学术和教学单位薪酬太低,不仅严重影响到了科技发展的后劲,更让俄罗斯研究生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阿根廷:工作难找 许多本科生选择半工半读 考研产业也因此发达起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驻阿根廷记者王觉眠介绍,这几年,阿根廷的工作并不好找。这一方面使得不少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半工半读,另一方面也促使考研产业发达起来。在阿根廷,大学毕业以后不是很好找工作。根据2015年到现在的统计,大学毕业生有超过40%找不到工作。他们有的选择了考研深造,有的降低了薪金标准,有的去国外参加一些公益性的项目来积攒工作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就选择了半工半读,因为国外大学可以读很多年,只要学分修满就可以。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本专业的工作,他们可以休学一年去上班。很多27、28岁的人都还没有大学毕业,他们可不是因为学习不好,而是为了将来的就业在积攒经验值。因为工作不好找,考研产业也发达起来。很多大学设有学士到硕士的指导中心,帮助学生顺利地选择硕士的专业。王觉眠说:“我认识一个阿根廷女孩,她告诉我说,她大学的专业是社会科学类的,很难找到工作,所以指导中心建议她再读一个教育方面的硕士,有利于未来的就业。在最近20年,因为国家补贴,所以阿根廷的大学学费很低,大学生也多了很多,但是出路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休学积攒工作经验也好,在考研指导中心的帮助下选择更细的方向向着更高的学历迈进也好,结果都是为了就业。”

缇歧为义

冬至日、考研日!抛开所有虚的不谈,大学生为什么考研?

考研好还是工作好?这个问题争论了许久,至今没有让人信服的答案!今天我们不讨论孰好孰坏,把所有虚的拿开,我们来讲讲大学生考研的原因:yanlumanman1.逃避社会楼主有个同学,为了晚点进社会,选择了日以继夜地学习去考研。在第一年没考上的情况下,又坚持了一年,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西安一所高校读研。但是,他考上研究生后却选择了休学,因为他在考研期间找了家单位实习,却发现社会并没有那么残酷,比上学更舒适!大学生为什么逃避社会?首先是因为陌生:不算幼儿园,一个大学生: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一共16年。一个23岁的年轻人,有16年的学习生涯,这16年里,他们无比熟悉学习的生活,除了考试,基本上没有任何烦恼!而步入社会,就意味着这16年的学习生涯一去不复返,告别熟悉的生活,步入陌生、不熟悉的新环境! 陌生的社会其次是因为恐惧:每个大学,基本上在大三、大四都会有一段工作实习时间、实习的目的本来是让大学生消除社会的陌生感、为之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然而,这却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畏惧社会的源泉。实习生,代表着低工资、高劳作强度的廉价劳动力。除了实习期的阴影外,各种“毕业即失业”、“梦回学生时代”之类的话题,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社会的畏惧感!最后就是个人原因了,人一上百,形形色色。除了陌生和恐惧,很多人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踏入社会。2.认为研究生会有更好的未来很多人认为研究生能够有更好的起点,更远的未来!某种意义上讲,这句话没错,毕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职位的最低要求就是研究生。不过是一个选择3.单纯地为了研究这部分人很少,但却是真正国家的栋梁!在这个名利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把考研当做一块跳板,但仍然有少数人始终坚持自己儿时科学家的梦想。我们的梦想呢强者恒强,一时的选择会改变我们接下来要走的道路,但是不会改变我们的终点!

趋进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5:小地方的孩子上大学,从来都不容易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诺诺在杭州,ID:nuonuozaizhe 】来自专辑自然体验师实习记最近比较热的新闻是“顶替事件”,前段时间火热的词是“小镇做题家”。看了云南大山里的女校,也与一些家长朋友聊到现在的家校矛盾,以及共同探讨现在孩子共同面临的择校,教育模式等问题。今日学了中国学校教育改革历程,才知教育目标的设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回忆一下我上学的过程,真是五味陈杂了,也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角度。这一篇,就当故事看吧,也许看完了,你也可以少一点焦虑。普及义务教育:现代文明与愚昧传统的恶战95年的时候,我在家旁边的镇上上小学,走路五分钟就到校。学校在镇子最中央,几排漂亮的白墙青瓦房,被几株巨大的白兰花和槐花树遮蔽着,春天夏天都有花香,整日里书声琅琅,学习氛围很不错。瓦房后面还有几幢两层砖楼,也是教室,给高年级的学生用的。同学们普遍比我大四五岁,一开始还挺奇怪,到二年级的时候,我就明白为什么同学们都比我大那么多了。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老师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下乡去家访,说服家长把辍学在家的孩子送来上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于是,普九的横幅和大字就挂满了大街小巷。但是对于从明朝就迁居到小镇的人来说,土地肥沃,温饱不成问题,山水养人,勤快一点生活就不差,读书有什么用呢?老教师们都是德高望重的本地人,年纪都很大了,往往还是孩子们父母的老师,去到家里家长自然也是客气的,可是拿什么去说服他们呢?那时候大学还没有扩招,小镇上的职业都是代代相传,读书确实看不到一个明晰的未来。家访的老师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连长辈威严都用上了,再加上国家规定法律要求。不管怎么说,早几年就该送来上学的孩子,总算回到了学校。所以许多同学比我大好几岁。等到了四年级重新分班,陌生同学突然多了起来,才知道原来我上的学校是“高规格”的了,是镇上的“完小”,而陌生的同学们是在“村小”读的,最多只到三年级,等到了四年级,年纪大一些,体力也好了,就可以走远路相约到镇上来读书了。村小的同学们成绩普遍要差一点,也只开了语文数学体育这几门基础的课。但完小的孩子是从一年级开始语数音乐体育美术自然劳动课都有,教学设施设备也好了不少,每次音乐课一群孩子去抬风琴,是最有集体凝聚力的事了。到了三年级,学校还开设了微机课,大家学习用软盘启动dos系统。我的老师们我是非常喜欢学校的,老师们人很好,耐心又讲道理,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还会握着我的手教我写字。但是母亲和其他的妇女一样,并不喜欢我读书。她爱面子,也不能明目张胆把我扣在家里等老师上门,于是就用一些小手段。比如每次报名的时候就甩脸色给我看,等我去求她,然后把我训一顿后,再带着我去报名。平日里看我在看书写字,就安排个事情给我做,一生气就把我作业本撕得粉碎。母亲有她的理论依据,小镇都是一个一个从明代就延续下来的古老家族,教育孩子的理念首要的就是顺从和认命,顶嘴是比败家还要命的大罪。母亲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最怕孩子不听自己的。所以那时候的家校矛盾最典型的就是:“我交了钱,老师有没有把我的孩子看好。”和“我的孩子有没有被老师教的不听我的话。”当低年级的小朋友用“我们老师说的”表达自我意志时,恼羞成怒的母亲们往往会愤怒的说:“你老师放个屁都是香的!我送你读书就是让你去听老师话的吗!”古镇七八岁的孩子,第二次发出了成长的信号,与父母艰难的角力过后,有的父母会妥协,然后慢慢变得开明,有的父母会更顽固,孩子的性格也就更乖戾,各种各样的童年问题都开始潜伏了,同时也会有自我厌弃,厌学等问题,慢慢的自己不愿意去读书了。打工潮起:教育与经济的角力小学毕业时,我有不少同学都十四五岁了,他们在打工的亲戚在外地也都立住了脚,回的家乡描述打工的好,总是五彩缤纷的,厌学的孩子小学毕业了,家人亲戚极力蛊惑下,也就半推半就的跟着亲戚出去打工了。镇上也有初中,入学的学生的总数总是低于小学毕业的学生总数的。中学的老师都比较年轻,往往是小学老教师的子女们,通过读书去了家乡省里更好的师范学校,再回归家乡来教书。虽然老师都是一样的,中学还是按学生的资质分了快慢班,快班一个,慢班两个,我在快班里。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规定了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就是俗称的高校扩招。所以读书将来上大学这件事,才正式走入小地方。事实上,也是从我们那一届开始,上大学的孩子才多了起来,之前的品学兼优的孩子都去了综合性的中学,像师专的,中专之类。而其他的孩子全部在初中读完之后就终止了学业。事实上,慢班的不少孩子,一来因为自身学业水平,二来因为教师家长的期望效应,三来因为打工挣钱变得容易了,在读了两三个学期以后就陆续外出打工了。分水岭:从中考就开始了虽然知道了可以上大学,但是在93年大学就不包分配了,我们也不知道读了大学可以做什么,不还得自己找工作吗?所以中考之后,走普高和走职高的人是对半的。初三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问我怎么选,我很认真的和她讨论了这个问题,老师建议我走普高,我的成绩可以上重点中学,考大学没问题的。我对大学毫无概念,反而担心大学后什么技能都不会,倾向于走职高学技术,然后再参加高考拿学历。老师说大学里也可以学实际技能的,还是建议我考高中,而且要填全县最好的高中,那是省重点,我听了她的话。中考成绩很不错,大红纸上毛笔字写着成绩,我排在第二,第一的同学是教师子女加5分,所以总分比我多3分。一百多个同学中考,能考上省重点中学的,也就10来个人。其他的同学要么去了市重点,要么去了县重点。我兴高采烈回去给父母说,母亲很不高兴的说:“乱说,你没有考上”。父亲说,你能考得上,那是你的能干,那就读吧。父亲去茶馆喝茶,老少爷们都知道我的成绩,也让父亲也着实高兴了一阵子。读初中时还有个插曲,快班的学习氛围是你追我赶的,有一个期末考试后,老师把班费拿出来做奖学金,给考前几名的孩子分,第一名大概20几块钱吧,我拿到了10几块钱,买了肉提回家。父亲问了领奖学金的细节,知道是在升旗仪式上,叫了名字去旗台上领,全校人都可以看见,钱不多,但是个荣誉,所以父亲特别开心。坝坝茶本以为能顺利去省重点读高中书了,然而又出了波折。因为成绩好,县重点高中的老师来我家里,对母亲说如果我改去他们学校,就给3000块钱。那时候这笔钱可以覆盖两年的学费了。家里虽然不缺这点钱,母亲十分兴奋,连逼迫带威胁让我去和县重点的老师谈,给5000就去,敢不去谈就不让我去上学了。两所学校升学率天差地别,我拒绝了,母亲大怒。正好姑姑姑父赶来救了我,坚定的支持我去省重点,组织各亲戚给了足够一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还送了一床被子。母亲这才同意我去省重点,同时使了各种绊子,将我的生活费扣到最低,精确到每一餐都要严格按计划执行,一分钱零花钱都没有的地步,直到一年后才稍微松了手。高考:一个双层的筛子进入高中后,按中考排名分班,我考了全县第74名,也未能进入重点班。很快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成绩就出现了分流,一部分中考很好的小镇学生,成绩齐刷刷滑坡了。一方面初中与高中的学习内容难度有一个跳跃,另一方面也有人因为中考成绩而有了傲慢的心态,毕竟进了省重点就一只脚踏入了大学的门槛。我的成绩也这样有了滑坡,然而因为生病,我需要休学一年,于是也就在病痛中慢慢调整了心态和学习思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推迟一年重新上高一,我的学习状态就调整过来了。休学前我14岁,复学的时候,我就15岁了,正好与下一届同学同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一直到了高考前。即便是省重点,也有一部分人是注定考不上大学的,于是他们被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提前招走了,这也有利于保障本科上线率。高考因为汶川地震,非震区试卷比平时的模拟卷简单的多,于是那一届的分数线高的出奇。按往年正常情况,一个班应该有10几个一本线的。那年我考了全班第八,但是也很遗憾没有进一本线。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复读,我坚定的选择了填志愿走。拿到厚厚的一叠志愿填报参考资料,才知道什么是两眼一抹黑。那时候我虽然去网上混论坛,但是从来没想到过查一下报志愿的技巧,更不懂985、211意味着什么。在老师们日常给我们念叨的概念里,只有一本二本三本专一专二,以及清华北大复旦浙大这几所名校,其他的,我们都一无所知。学校每年会有一两个能上上面那几所大学的,其他的就都直接按一本二本三本这样粗暴的切了。我知道我的成绩可以上一个很好的二本了。然而,什么是好的二本?没有信息源,这才真要了命。于是亲戚找了个职业中学的教导主任,摆了饭局来请他帮我填志愿。可是,这位教导主任,连最基本的填志愿选城市的规则都不明白,他帮我选了几个偏远冷门的学校备选。因为长辈的权威,我并不敢当场违拗,只按照喜好一志愿填了北京一所知名的二本,很遗憾差2分被退了档,最后被调剂去了海南。上大学后再回看,才发现当初的初中学同学,上了二本以上的,统共加起来两个巴掌也能数完。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省重点高中里,市重点和县重点多数走了专科或者三本。大学里:信息差和求知欲决定命运大学里,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非常不同,事实证明,如果读大学之前不知道读书的目标,那么上大学后,也不会知道。调剂的专业是我不喜欢也不擅长的,所以学习是能过就好了,也因此有了大量的时间,去自学我喜欢的领域。认植物,做家教,学设计,学黄梅戏,都是那时候开始的,也成了我毕业以后谋生的方式和关键时刻亮一手的技能。但也因为专业与所从事的职业不相关,工作中走了不少的弯路,也交了不少的学费再进行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而大学里的同学,大部分毕业后都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甚至不用上大学也可以的工作,只有一个知识面很广的同学,家在二线城市的,毕业后考研直接去了北京一所高校。毕业时我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特别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想着自己读书认字不贪婪不懒惰,老天总不至于饿死我,于是就按照自己的喜好投简历,开始了第一份工作。人生路漫漫:终身学习才是王道人生走到现在,有了一个小小的暂停,也在这暂停中回顾了走过的前三十年。总得良师益友指点,心绪几番变化,总算大致找到了想走的方向。虽然也常遗憾没有上更好的大学,走更宽的路,可这一路走来的际遇,无处不是前面的经历为后面的人生埋下了伏笔,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和那一纸文凭,在完成了敲门砖的任务后,在生命里的分量变得越来越轻。而我后续自己学的东西、经历过的人与事,获得的指点,对我的影响与启发的作用越来越重。所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大约如此。到此时,才明白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一是劳动力全面发展,二是智力与体力全面发展,三是先天与后天各种才能、道德、志趣等充分发展,即个性自由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往往由非正式教育来完成。我毕业后所经历的,就是非正式教育,具有形式多样、丰富性、生活性、差异性等特点。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育,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推行终生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核心内容之一。从1993年,教育的目的是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扫除文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行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走过了27年。也就是说,从我妈撕我的作业本,认为读书无用,到她可以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甩开她的同事阿姨几条街,觉得有文化好,用了27年。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从来都是缓慢而坚定的,人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人生可以倒流,我也不想再重新高考。如果接受了这个现实,是不是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少些焦虑?这个问题我要好好想想。

是色而已

感动!她高中家庭遇变故,大学退学打工成“女强人”,今考研成功

蔡春霞:女,1996年生,江苏靖江人,共青团员,江苏理工学院数理学院16统计班学生,曾任班级班长兼心理委员,校礼仪队、合唱团成员,先后获国家助学金、“章程”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202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1、坎坷的大学之路如果不是因为那场意外,2年前蔡春霞就可以毕业了。2011年8月初,当她还沉浸在考上高中的喜悦中时,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双亲在行船归途遭遇风暴不幸罹难,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她如坠深渊,欲哭无泪。高中三年,喝了一年白粥,吃了一年炒白菜、土豆丝,凑合了一年面包,她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更激起了她不向命运低头、自立自强的斗志。2014年,她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短暂的幸福过后是彻夜无眠。交不起学费、没有生活费,大学虽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抱着犹豫和踟蹰的心情,她决定先到大学去看一看,也算不枉三年的拼搏。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负责的老师,在得知她的情况后,他们给予了她莫大的关心。但她始终回避不了经济困难这道坎,温饱都成问题,何谈读书学习?为此一度萌生退学打工的念头,当时的班主任张剑豪老师对她说:“退学了你之前所有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经过一番思考,蔡春霞决定先休学挣钱养活自己,同时也给自己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人生。2、艰难的打工生活回到家乡她先在一个快餐店里打工。上班的生活虽然不是很累,但是却让她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她怀念上学时每天充实的生活,怀念做不完的作业以及每解决一道难题时的快乐。但是,一个月只能赚一千多,要打工几年才能挣够大学四年的开销?于是她开始做兼职,最忙的时候同时兼四份工作,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虽然每一份工作工资不高,但积少成多,第一个月她一共拿到了将近7500元的工资。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她的生活不再捉襟见肘。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蔡春霞投入大部分积蓄入股一家快餐店成了合伙人。入股并不是一时冲动,投资之前她做了大量功课:考察人流量、工作环境、食品质量安全,她不能让之前努力赚来的钱打水漂。虽然入股比例不高,但是也算是股东,每个月都会有一定的分红。为了经营好生意,她开始做问卷,做调查,想办法提高营业额:一是将排队点餐改为自助,二是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三是打造特色并及时推陈出新。在深思熟虑之下,她又休学了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打拼,店里经营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收入基本稳定,蔡春霞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大学校园。3、丰富的大学生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学期间蔡春霞参加了合唱团、礼仪队、吉他社、街舞社等社团,她还以合唱团成员身份代表学校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每晚训练到10点,最终获得了声乐类甲组三等奖。蔡春霞一直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成就自我,回报社会。她开始尝试着做大学生创业项目。蔡春霞说:“生活很现实,必须时刻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机会的到来,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两年的社会锻炼早已让她“脱胎换骨”,她担任了新生班级导生和合唱团团长,所带的18统计班获得校先进班集体,还带领合唱团参加常州市合唱大赛获得银奖。为了继续在学业上深造,大四她开始加入考研大军,最终考取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备考期间还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并获得二等奖。蔡春霞说,“我一定要把大学四年过得‘够本’。”尽管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但她真的做到了。“上天会眷顾每一个努力抬头微笑的人。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种馈赠。”蔡春霞说,我们要有乐观的心态,要坚信流过的泪、受过的伤、忍过的痛,终会变成光,照亮前方的路!来源:江苏理工学院数理学院 美编:黄龙彬 审核:张琦

大只佬

大学什么时候开学?你认为大学可以先开学吗?这一届毕业生太难了

开学,这也是春天里,我们特别期待的事。然而这一届,毕业生太难。众所周知,这一次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开学涉及到相当多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包涵相当多跨省流动的学生,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学生加上中小学,整个学校开学就是3个多亿的人口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这是一种什么样到场景?所以,相关教育人士表示:“在中小学基本开学或者疫情得到更进一步控制的前提下,再考虑大学的开学。”对于“大学开学要继续后延”的消息,大学生自己怎么说?同学1:要是取消毕业论文答辩,把毕业证学位证都给我寄回家也行。同学2:就我个人和周围的同学而言,真的想开学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毕业,就业,考证的压力,随便一个考试都关系未来,我们在疫情下还在为了以后的生活担惊受怕着。有疫情我们会成为最坚实的力量,但同时我们也为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同学3:没必要好吗?小学生完全可以晚点开学,但是我们呢?所有专业课的是实操性的,在家又没实验室,天天网课网课上管用吗?电脑也在学校没带回来,能不能考虑一下我们大学生呢?分批慢慢先开起来不行吗?同学4:我就想说一句,初三高三先回去,我没意见,但是大四也顺延就有点说不过去了,首先初三高三才多少人,几天之内就能开学,剩下的大四赶紧开学把毕业的事弄妥当,其他能延迟就延迟,毕竟没啥大事,不能把大四毕业生跟其他的混为一谈,要特事特办,不能统称大学延期,大学跟初高中生还是不在一起上学的?同学5:我认为大学应该先开学,控制好跨省流动大学生的风险,全国开学才能顺利,才能把小学生中学生放出来开学。先攻克困难且人数少的群体吧!同学6:难道大学就不知道分批开学,非得一窝蜂的冲过去?再说建议继续延后的时候,要不要顺便建议学校退住宿费?听说山西毕业生四月初,虽然毕业生开题论文什么一堆事,在家也很焦虑。同学7:真的抗议,四月15之前能开也行啊,想开学的要不集体抗议一下呢?让我们在家待到2021年过年吗?休学也行,看不惯大义凛然的评论。同学8:能不能让部分毕业生先返校?比如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地区的毕业生,学校把学生的具体信息掌握的一清二楚每天都在统计上报,怎么就不能有个规划有个统计?同学9:这个题应该听听大学生的心声吧,复工潮过了就应该先考虑大学开学吧?中小学生的课实操性没那么强,而且分批开学不行吗?大学生总呆在家也会有各种问题的,加上有些人还和父母有矛盾,不说别的,给个稍微确定一点的返校时间吧。同学10:对于异地大四学生来说,论文撰写和就业压力实在太大。学校宿舍不准进,好不容易面试上的工作却无法如期复工、入职。刚开始我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就被迫结束。实在无法进行后续的安排!谁给我未来?同学11:虽然支持教育部的决定,知道是为了大家好,但是我的资料都在学校,蹲一个四月底吧,啥东西都在学校,那么这几个月岂不是废了,实验做不了,只能在家看文献搞仿真。完了,感觉自己要毕不了业了。本人大三考研学生接受不了开学就要大四的现象。同学12:就不能分批分区,点对点的包火车包飞机开学吗?大一大二只用上课的本科生和必须做实验的理工硕博能一样吗?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网课能解决的啊。同学13:我电脑在学校,老师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学,尽量去借电脑。有电脑的大家都在上网课,你让我去哪借?我又买了一个,我妈天天拿给我花了钱说事,别说这么模棱两可的话了行吗?开学就别封闭式管理,不开学就不开学,给句实话。就算后延也能不能有个具体的时间啊。同学14:学校禁止学生返校这事可以理解并且支持,但想问一下学校不允许学生回学校所在地的做法合理吗?(好多学校都不把“禁止回城”的明文发出来,在校通知里只写了特殊情况可报备和申请,但实际上在操作中已经再禁止了),考研在校外租的房子押一付三马上就到期,是继续续租还是把东西都扔了呢?同学15:我想问一问我们博士研究生怎么办?总不能一刀切吧?毕竟我们没有课程,如果一直延后,我们的科研进度就会一直被耽误,很多重要的实验迟迟不能完成。同学16:疫情还要怎么控制?现在武汉也越来越好了,还要怎样?全国连续28天无新增?就北京这个把门的这一辈子都不用开学了?同学17:一个大学,大家来自不同地方,食堂、澡堂、课堂,虽然有风险都可以理解,但是毕业的有毕设和考证什么的,能不能有个准确安排呢?同学18:延迟开学可以,复试会不会推迟,毕业会不会推迟,十二月考研初试会不会推迟,一切的一切会有如何的安排,不希望为了安全做一味地推迟,具体问题具体考虑一下吧。对于这一次的延期,不知道是否也影响到你的前程。所以,你对此怎么看呢?有没有更好的建议?(注:图片来自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