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大输液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科伦药业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括号们

2020年中国大输液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科伦药业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据显示,注射给药占62.8%,远超占比32.5%的口服给药,在注射给药中,静脉注射给药又占到了92.5%。报告再次强调: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预计近几年,我国大输液行业政策仍将保持高压状态。行业步入深度整合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输液行业发展速度加快,以每年接近20%的发展速度递增。品种比较齐全,可满足临床需要,产能居世界首位。随着近几年诸多与注射液相关的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中国注射液行业发展更加规范。从2012年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限抗令”,整个行业开始步入寒冬,仅一年,到2013年底,就有115家大输液厂商因为未能通过GMP认证而停产。从我国大输液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产销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大输液产量达到134亿瓶(袋),创历史新高,随后几年,受“限抗令”、“限输令”等政策及国内大环境影响,大输液产量增长率总体呈现下滑趋势。结合当前我国各地“限输令”推行情况及主要企业产量变化情况测算,2019年,我国大输液产品产量仍将维持下降趋势,初步估计2019年我国大输液产量为110亿瓶(袋)左右。大输液消费量方面,2008-2016年,我国大输液消费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6年我国医疗输液约为113亿瓶,创近年新高,随着各地“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的推行,我国大输液产品消费量近年来逐步下滑,初步估计,2019年,我国大输液消费量约下降至105亿瓶(袋)左右。软袋发展趋势已成随着我国大输液产品新型包装形式的发展,迅速拉近了我国输液产品包装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软塑包装输液的生产体现了输液包装上的一场革命,为我国的输液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大输液产品包装的发展趋势与世界大输液产品包装的发展趋势一致,朝着塑瓶、非PVC软袋和直立式软袋包装的方向发展,软塑包装输液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将逐渐上升,目前我国大输液市场将呈现“4(软袋)-4(塑瓶)-2(玻璃瓶)”格局,即软袋和塑瓶输液产品各占40%的市场份额,玻璃瓶输液占据20%的市场份额。科伦药业龙头地位稳固目前来看,我国大输液行业逐步形成以科伦药业为主,华润双鹤、石四药以及辰欣药业等紧随其后的竞争格局。从各公司大输液产品销售量来看,2018年,科伦药业以44.98亿瓶(袋),稳居第一,占总市场销量的41.9%;华润双鹤和石四药集团分列二、三位,销量别为15.04和14.60亿瓶(袋),分别占总市场销量的14.0%和13.6%。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输液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雄节

国内输液市场大龙头 去年卖了45亿瓶输液 总市值高达300亿

我国不惜被称为是“输液大国”,每年人均8瓶的输液体量。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2009年一年,整个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液8瓶。而在03年,是30亿瓶,07年,是70亿瓶,可见增长幅度惊人。尽管后来卫生部门解释称,这个104亿瓶是生产量。资料还显示,“爱输液”是个普遍问题,不管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喜欢输液,地域差异不大,并且输液率一直都在持续增长中。据悉在新加坡,医生轻易不让输液,必须执行也会“当作一个小手术,非常谨慎。”在国外输液治疗是有严格控制的,门诊输液率一般在10%以下,在我国输液率却高达60%―70%。而一篇2006年的报道显示,门诊病人的输液率为30%。住院病人则更高,在国外为45%,而在我国的一些医院达到可怕的90%。据2018中国大输液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大输液市场的消费量为111亿袋,总体产量为126亿袋。换句话说,国内大输液市场的供需关系刚好达到了平衡,而且这还是人们健康意识逐渐提升的结果。此外,这一数字催生出来的,是三家大输液市场的巨头:科伦药业、华润双鹤、石四药集团。相比常见的三九企业集团、广药集团,这三家大输液市场巨头的名字人们并不常见,估计打吊针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特意去看看吊瓶上面所写的药企名称。实际上,这三家输液巨头目前已经掌控了国内大输液市场70%的市场份额,其中科伦药业的实力最为强大。据科伦药业公布的2018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科伦药业的总营收为163.52亿元,同比增长43%;净利润为12.13亿元,同比增长62.04%。其中,去年科伦药业一共生产了4.38亿瓶输液,销售了44.98亿瓶输液。换句话说,科伦药业现在已经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科伦药业已经连续3年持续了这种状态,最近只有2015年的时候输液产量大于输液销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科伦药业已经成为了国内大输液市场最大的龙头。据今年6月份国盛证券出具的研究报告显示,科伦药业已经占据了国内大输液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也就是说,国内现在是约有14亿人,超7亿人只要打吊针的话就得交钱给科伦药业的老板――刘革新。不得不承认,科伦药业能够占据国内一半以上的大输液市场份额,且光去年就卖了将近45亿瓶输液,“中国输液大王”这个称号刘革新是当之无愧的。不过许多人应该想象不到的是,刘革新从一无所有到成为中国输液大王,其实只用了23年。刘革新出生于1951年,祖籍湖北,有6个兄弟姐妹。刘革新的父亲是一位高级工程师,母亲这是一位教师,出生条件自然是比现如今的国内富豪好上许多。年幼的时候,刘革新跟随父母来到四川成都。刘革新的创业事迹与其他富豪稍有不同,因为他在45年之前还是一位职业经理人。1985年,刘革新35岁的时候通过后天的学习完成了重庆医科大学药理学硕士课程。1992年,刘革新成为了合资企业四川奇力制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1995年年底,刘革新离开了这家公司。当时刘革新离开的时候有些赌气的成分,因为他在这家公司的时候亲眼目睹了美国老板对中国员工的种种不公平,刘革新看不过去。走的时候,刘革新带走了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这三个人后来合伙成立了科伦药业。离开四川奇力制药的时候,刘革新说了一句话,“我会证明中国人的能力绝对超过你们”。事实证明,刘革新真的做到了,因为现在的科伦药业在大输液行业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而不仅仅是全国第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输液,现在的抗生素行业科伦药业也已经是世界第一。不过网络上总有这样一种声音,那就是科伦药业虽然做到了大输液全球第一,抗生素世界第一,且营收规模也高达163亿元,但它的总市值却只有300多亿。相比其他同级别营收规模的医药企业,基本上总市值都突破了1千亿。诸如今年的医药首富孙飘扬、钟慧娟夫妇的恒瑞制药、翰森制药。再不济,就连蒋仁生家族的智飞生物的市值都比科伦药业高了一倍,但这三家公司的营收规模都比不上科伦药业。因为这一原因,刘革新的身家也只能是被定格在100多亿。不难想象,如果科伦药业的潜力被资本市场的资金发现的话,科伦药业的市值势必翻倍,刘革新的身家也会随之翻倍。来源: 搜狐网

罪行累累

大输液产业遭遇市场寒冬 行业整合创新驱动长期价值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见习记者 郭冀川在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带动下,许多医药与医疗器械公司业绩明显提升,整个医药生物板块也成为上半年的领涨板块之一,但这个板块中的大输液类上市公司却成为了绩差生。由于疫情期间患者到医院就医量减少,间接导致对输液等医疗用品的需求下降。“我们医院日常线下问诊量在8千人次到1万人次左右,在疫情期间下降了大约一半左右,疫情缓和后才逐步恢复。”佛山市禅城中心医院执行院长胡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因为提供了在线问诊,所以大部分患者的用药需求依然能够满足。正因为终端市场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导致拥有千亿规模的大输液产业遭遇了市场的寒冬期。半年报数据显示,行业三大龙头科伦药业、华润双鹤和港股公司石四药集团在上半年都出现了两位数的业绩下滑。科伦药业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8.95%,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72.15%;华润双鹤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4.77%,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13.19%;石四药集团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3.3%;净利润同比下降54.9%。尽管如此,券商依然看好大输液上市公司,国信证券对科伦药业下调了盈利预测,依然维持了“买入”评级,认为公司基础输液受疫情影响严重,但依旧维持了国内龙头地位,研发投入不减,逐步进入新药收获期。深圳中金华创基金公司董事长龚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患者线下就诊急剧减少,导致大输液类公司业绩与库存承压,股价表现更是在医药板块中垫底,但是患者对这类药品的需求并没有消失。随着疫情的缓解,医院的诊疗与手术情况得到恢复,对输液产品的需求也会恢复正常,因此大输液类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将有所好转。龚涛介绍,自从2012年国家开始正式实施“限抗令”,大输液行业开始加速整合,百余家大输液厂商到2016年已经不超过30个,经历此番行业大整合后,中小企业逐步退出市场,龙头公司的盈利开始释放,大输液行业在政策和市场的共振下,已经走过了一波供给侧改革,落后产能顺利出清。不仅市场进一步集中,大输液龙头公司也在立足行业的同时,向其他产业进发,如科伦药业新药板块放量迅速,上半年销售金额达到9.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90%,在上半年业绩下滑的情况下,科伦药业选择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48%。华润双鹤和石四药集团也在积极进行转型,华润双鹤加大了慢病业务投入,石四药集团非大输液业务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普遍出色。“接下来大输液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行业集中度提升考验,部分省市今年也对输液类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了集中采购,这将进一步加速行业的整合。大输液行业短期的关注点是下半年业绩提升和估值修复行情机会,长期的关注点是集中采购带来的行业整合和企业的创新驱动。”龚涛说。但也有券商医疗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表示大输液行业的净利率普遍较低,如果集中采购大范围实行,会对相关公司产生较大的业绩压力。相比纯粹的大输液公司,以输液业务为长期发展基础,向其他医疗服务和医药创新领域延伸,这样的公司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编辑 上官梦露)

母子行

大输液龙头联盟坐拥140亿市场!科伦13个仿制、石四药进军吸入剂

精彩内容7月以来,大输液龙头药企不断传来好消息:科伦药业拿下了辉瑞全球超$20亿大品种枸橼酸托法替布片的国内仿制;石四药的头孢地尼胶囊也进入“在审批”状态,即将于近期获批……最近几年“限输限抗”的实施,令大输液头部药企加速转型,科伦与石四药联盟建造起了“大输液王国”,市场地位稳固,作为独立的公司,他们各自都有新的非输液产品获批,市场竞争力越发夯实。科伦+石四药,坐拥140亿大输液市场表1:最近几年科伦药业持股石四药集团的具体情况来源:公司年报科伦药业早在2012年就想进入利君国际(石四药集团前身),但被港交所以“一致行动人,未来可能触发全面收购”为理由而否决。2014年科伦药业以3.98亿元曲折接盘1.45亿股,占比4.96%,进入石四药集团,并且后续逐年增加股份直至20%。最近三年,科伦药业对于石四药集团的持股比例(直接+间接)保持在20%左右,可见双方对于联手构建大输液王国的同盟关系相当认可。科伦药业与石四药集团的联盟,不是单纯的龙头企业抱团,而是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从产品结构来看,科伦药业的塑瓶市场占有率高,而石四药则以标准软袋为主,对石四药软包产品线的对标学习有助于科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单位成本。在销售区域方面,科伦药业集中于中南地区,而石四药的核心市场处于北方,科伦药业也能借助石四药销售渠道拓宽新产品在北方的销售规模。表2:近几年输液业务的营收情况(单位:亿元)来源:公司年报,输液指50ml以上大容量强强联合之下,最近几年两家大输液巨头的业绩也在一路攀升:科伦药业最近三年输液业务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6.12%、30.37%、5.86%,2019年顺利突破百亿;石四药最近三年的输液业务营收增速为35%、32.7%、4.9%。2017年起,两大巨头联盟合计输液业务营收达100亿,2019年接近140亿元。近几年,在环保加强、输液管控、限抗等政策持续影响下,大输液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随着行业洗牌,相关企业已经开始了转型。从输液业务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可以看出,科伦药业的输液业务占比已经降至59%,而石四药目前占比仍超过80%。科伦新品上市进入井喷期,13个高端仿制来袭表3:科伦药业2017年至今获批上市的部分非输液产品情况来源:米内网MED中国药品审评数据库2.0科伦药业以大输液起家,在2012年成立科伦研究院后逐渐建立起仿制药与创新药研发管线,经过多年孵化,近几年公司多个新品陆续获批,呈现井喷的态势。获批上市的非输液产品涉及多个领域,注射剂仍是该公司的主力方向,片剂、散剂、滴眼液也有新突破。2017年至今获批的非输液新品中,有多个超10亿产品备受市场关注。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注射用帕瑞昔布钠的销售额接近20亿元(领军企业为辉瑞),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销售额接近36亿元(领军企业为江苏恒瑞医药),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销售额接近36亿元(领军企业为勃林格殷格翰),吉非替尼片销售额超过21亿元(领军企业为阿斯利康),注射用头孢硫脒销售额超过25亿元(领军企业为白云山制药总厂),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4:1)销售额接近30亿元(领军企业瑞阳制药)。表4:科伦药业2019年至今在审的部分非输液产品上市申请情况来源:米内网MED中国药品审评数据库2.0据米内网MED中国药品审评数据库2.0,2019年至今科伦药业有13个非输液产品的上市申请在审评审批中,有望在2020年迎来好消息,这些在审的产品中,不乏市场重磅产品:盐酸莫西沙星片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近10亿元(领军企业是拜耳),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销售额超过18亿元(领军企业为北京泰德制药),塞来昔布胶囊销售额超过10亿元(领军企业为G.D.Searle),奥氮平片销售额超过40亿元(领军企业为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此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盐酸莫西沙星滴眼液、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钆特醇注射液、环孢素眼用乳剂5个产品有望夺下国内首仿。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竞争激烈,目前有包括正大天晴在内的15家药企在审评审批中;盐酸莫西沙星滴眼液有兴齐眼药等10家企业的仿制上市申请在审;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有齐鲁在内的7家药企仿制上市申请在审;钆特醇注射液、环孢素眼用乳剂目前仅有科伦申报仿制上市并在审,拿下首仿是大概率事件。年报数据显示,科伦药业2017至2019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46亿元、11.14亿元、13.51亿元,每年增长均超过20%。从近几年科伦的获批、申报情况来看,公司的新品研发逐渐向高端、重磅产品延伸,此外,两个1类新药未来可期,注射用SKB264已于2020年1月获批临床,KL-A289注射液临床申请在审。可见,科伦药业除了牢牢把握大输液龙头地位,在转型之路上正往制剂龙头的目标发展。石四药进军吸入剂,与健康元“正面刚”与科伦药业“家大业大”相比,石四药的规模稍逊一筹,但在大输液领域的专注度同样出色,2017-2018年公司的营收及净利润增长率(按人民币计算)均保持在30%以上,2019年在大环境影响之下,营收(按人民币计算)增长15.3%,净利润(按人民币计算)增长29.6%。表5:石四药2017年至今获批上市的部分非输液产品情况来源:米内网MED中国药品审评数据库2.02017年,石四药集团先后获批建立院士工作站、诺奖工作站,积极申报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药物研发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三个注射剂6类仿制上市获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为超10亿品种;2020年两个注射剂4类仿制上市获批并视同过评,目前多索茶碱注射液、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仅石四药1家过评。表6:石四药2019年至今在审的部分非输液产品上市申请情况来源:米内网MED中国药品审评数据库2.0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石四药有6个非输液产品的上市申请在审,这些即将获批上市产品中不乏片剂、吸入剂、散剂、胶囊剂的身影,这些在审产品均为3、4类仿制,从中亦可看出石四药正向高端仿制路线靠拢。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获得批文的企业有10家,仅有扬子江1家过评,石四药按3类仿制申报,若获批则视同过评,目前该产品申报3类仿制并在审的企业共有7家;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用溶液2019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过13亿元(领军企业为阿斯利康),2020年4月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的6类仿制获批为国内首仿,目前除了石四药,还有健康元等3家药企的4类仿制在审,首家过评之争激烈;头孢地尼胶囊销售额超过15亿元,目前仅有领军企业江苏豪森药业集团的产品过评,石四药及成都倍特药业的4类仿制上市申请均已进入“在审批”状态。2020年1月,石四药的1类新药NP-01片申报临床,目前在审评审批中,该产品用于治疗肿瘤。据悉,研究表明,NP-01在胃癌、肝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动物模型中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全球尚无同靶点药物获批上市。结语近年来,国家鼓励创新,创新型药企受到业界以及资本的热捧;国家集采等政策实施以来,仿制药市场洗牌,药企纷纷转型高端仿制。大输液行业在优胜劣汰之下,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龙头联盟立于不败之地,但“限输限抗”影响有增无减,行业增速走下坡已是不争的事实,科伦凭借“家底丰厚”早年间已开始布局转型,目前非输液新品上市进入井喷期,多个1类新药获批临床,大有向创新型药企进发的意味;石四药不断紧握输液市场领导地位,研发上开拓新领域,目前吸入剂是行业大热,进口品牌当道,国产品牌潜力可期。来源:公司年报、米内网数据库审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7月9日,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保护者

华仁药业:定位高端输液市场,抓住大输液行业发展红利

近年来,随着医保控费、国家集采等国家新一轮医改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深入推进,短期内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中长期来看,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医疗保险体系的逐渐完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刚性支出快速增长,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其中,大输液为中国医药工业的五大制剂之一,是医疗机构使用最普遍的药品制剂,市场需求量大,销量稳定。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08-2016年,我国大输液消费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6年约为113亿瓶。到2025年,消费量将达到约117亿瓶(袋)。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仁药业:300110)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国有控股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公司主要从事非PVC软袋大容量制剂(基础性输液、治疗性输液、 腹膜透析液)及原料药、配套医药包材、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山东省应急储备定点输液生产企业。四大业务全面发展据览富财经网资料显示,1998年5月华仁药业成立,将国际先进的输注形式引入中国,开创了国内非PVC软袋输液行业的先河。2003年,凭借卓越的品质和完善的服务,成为国家和军队战略储备物资的定点生产企业。2010年,华仁药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在输液业务方面,华仁药业自设立以来专注于非PVC软袋大输液的研发、制造、销售,拥有专业的非PVC软袋输液单体生产工厂,具备垂直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产品涵盖基础性输液、治疗性输液,按照用途包括基础输液、血容量扩充剂、抗感染类、循环系统类、止血类、神经系统类、抗肝炎及肝炎辅助等系列产品。在腹膜透析液业务方面,华仁药业腹膜透析液产品是继大输液以来又一大战略性品种,是国内首家上市的非PVC包装的腹膜透析产品。公司目前已取得腹膜透析液(乳酸盐)、低钙腹膜透析液(乳酸盐)两个品类共计21个品规的腹膜透析液药品批准文号。在医疗器械和包材业务方面,华仁医疗用品的医疗器械产品是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为穿刺器、切口牵开保护器等用于外科手术能够解放医生双手的一次性高值医疗耗材及碘伏帽等腹膜透析液配套产品,拥有“卓医卫”外科手术通路系列、“胜路安”护理系列、“仁”字腹膜透析系列等医疗器械高值耗材产品。在金融科技商贸业务方面,华仁医疗为产业链上的医疗机构、医药商业公司、医疗器械供应商等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打造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业链金融平台,以增强供应链粘性,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赋能公司商贸业务、主营业务发展。在2020年上半年,华仁医疗实现营业收入58,645.69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61%;利润总额4,22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1.9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11.37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0.83%。树立品牌形象,定位高端输液市场值得关注的是,华仁医疗通过积极创新、严格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完善客户服务等措施,凭借长期稳定的产品质量,“华仁”品牌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在非PVC软袋输液和腹膜透析液市场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为公司在全国各地的招投标工作以及中标后的后续营销工作奠定了基础。另外,公司秉承“质量生命”的质量理念,将GMP标准作为所有创新管理和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人员、设备、仪器、工艺方法、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的验证、管理和控制,实现从采购、生产、设备管理、仓储运输到临床调配、用户使用的全程质量跟踪,保证质量体系的完整性。作为国内较早从事非PVC大容量制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公司一直专注于非PVC软袋输液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输液市场,并在此领域潜心耕耘,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专业化经营优势。今年上半年,华仁医疗借力政策及自身的产业优势,在夯实药品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开发了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以及医用冷敷贴、功能饮料等健康领域产品。在药品方面,羟乙基淀粉电解质注射液(泽沐)一致性评价申请已被国家局受理,艾考糊精原料药已在国家局平台登记备案,腹膜透析液等其他治疗性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工作有序推进中。在医疗器械方面,华仁医疗目前新取得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4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一类备案产品7个,其他防护用品的研发工作也在按照计划推进中。2020年上半年,新增专利授权16项,截止2020年6月底,公司已获专利授权 361项,包括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 296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

廷无忠臣

2018年预亏过亿 太龙药业“兵败”大输液

本报记者张玉曹学平上海报道由于产品结构调整,近年来,曾以独家产品双黄连口服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222.SH,以下简称“太龙药业”)业绩难言乐观。1月25日,太龙药业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显示,预计公司2018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5亿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后净利润为-1.19亿元。对于本期业绩亏损,太龙药业方面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河南河洛太龙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洛太龙”)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已于2018年12月注销,无法继续开展药品生产活动。而且受周边环保标准提升、区域规划改变的影响,该公司所处地块也已不适宜再从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按照相关规定,预提减值准备1.29亿元。事实上,据了解,作为太龙药业“输液改扩建项目”的重要一环,河洛太龙自2015年1月已停产至今。对于业绩及企业发展相关问题,2月12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先后多次致电致函太龙药业相关方面。公司董秘回应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切以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为准。上述董秘坦陈,此次河洛太龙注销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剥离了大输液业务。大输液停产4年综合考虑国内软袋输液市场发展、河洛太龙的生产经营成本及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客观实际,河洛太龙于2015年停止产品的生产。工商资料显示,太龙药业创立于1993年,曾用名河南竹林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中西药产品为主,生产口服液、片剂、胶囊、原料药等多种剂型产品。1999年太龙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河南省医药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2007年6月,太龙药业审议通过《公司拟投资建设“输液改扩建项目”》的议案。公司在巩义市生态经济园区设立分公司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洛制药厂(以下简称“河洛制药厂”),独立核算输液改扩建项目的建设投资、输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项目累计总投资4亿元,建成1条玻璃瓶输液线和6条非PVC软袋输液生产线;玻璃瓶及软袋生产线分别于2009年、2011年投入使用。2014年,太龙药业设立全资子公司河洛太龙,将河洛制药厂的资产、负债、业务和人员及相关经营资质全部转移至河洛太龙。太龙药业在当年年报中提及,为了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开始对现有产品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压缩低毛利产品的产销量,加大对较高毛利产品的市场开发支持力度。而大输液项目就在销量压缩之列。太龙药业提及,自公司开始投资建设大输液项目至相关产品投入市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周期,期间大输液市场竞争激烈,同时受区域招标周期、输液产品招标价格持续走低以及国家限制医院输液等因素的影响,在公司建成大输液项目后,国内软袋输液市场发展未达到预期,河洛太龙输液产品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销售,收入不足以维持其运营成本;另外受周边环保标准提升、区域规划改变的影响,河洛太龙于2015年1月停产至今。“因长期停产,公司原有的生产、检验人员已基本流失或内部转岗,厂房、设施、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同时近几年输液市场不断更新换代,河洛太龙停产前生产的产品已非市场主流产品,无市场竞争力,目前河洛太龙已不具备重新进行输液产品生产的条件。”太龙药业方面表示,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七十条第(三)项规定,决定注销河洛太龙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太龙药业方面表示,综合考虑国内软袋输液市场发展、河洛太龙的生产经营成本及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客观实际,河洛太龙于2015年停止产品的生产,目前河洛太龙已不具备重新进行输液产品生产的条件,因此注销河洛太龙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不会对公司目前主营业务结构和运营产生影响。事实上,近年来,新版GMP改造、基药招标降价、门诊限制抗生素、限制大输液使用等这些政策,对大输液行业带来了快速的整合,中小企业退出输液市场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根据产业信息网披露,2012年以前中国有400多个输液工厂,现在正常运转的不超过30个,行业四大龙头科伦药业、双鹤药业、石四药集团以及辰欣药业在主导这个市场,行业内部竞争趋缓。正是由于行业产能出清与集中度的提升,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了超过市场平均增速的业绩增长。目前,大输液行业供需维持稳定,近几年销售量均维持在100亿袋/瓶以上。然而行业集中度却提升得较为明显,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披露,2008年业内前十位厂家市场集中度仅为48.4%,2016年提升至83%。未来随着产业整合升级以及产品结构优化带动下,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仍会延续,预计2022年将提升至95%。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河洛太龙资产总额为2.49亿元,负债总额达3.19亿元。由此计算,河洛太龙资产负债率高达128.11%。此外,河洛太龙净资产为-6955.63万元,2018年1~11月净利润为-2653.39万元。净利低位徘徊从业绩表现来看,太龙药业自2015年陷入的归属净利润低谷并未在后续几年有所改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河南省医药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太龙药业也曾经历利润的“辉煌”时期。梳理发现,2009~2017年,太龙药业归属净利润分别为3015万元、2427万元、1275万元、2020万元、3606万元、3203万元、556万元、402万元、513万元。不难看出,9年时间里,太龙药业在2015年以前的归属净利润均在1000万元以上。那么,2015年太龙药业发生了什么?资料显示,2015年,太龙药业通过收购桐君堂和北京新领先100%股权,扩大经营范围,形成了以中药口服液为主的药品制剂业务、中药饮片业务、药品研发技术服务和医药商业四大业务。也正是在2015年,太龙药业归属净利润出现断崖式下滑。数据显示,2015年太龙药业营业收入为10.1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8.88%;归属净利润为555.7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2.65%。太龙药业对此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制剂业务进行产品的结构和价格调整,市场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公司在部分市场的招标工作中也受到较大影响,产品发货量减少,主业的销售收入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而新品推广费用增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相关费用并没有相应降低,因此公司净利润出现大幅下降。从业绩表现来看,太龙药业自2015年陷入的归属净利润低谷并未在后续几年有所改善。2016年,太龙药业营业收入9.5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3%;归属净利润40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7.74%;扣非后归属净利润-91.0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2.64%。2017年太龙药业营业收入较上年有所好转。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56%。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依然只有513万元。对于净利润难见好转,上述太龙药业负责人表示,此系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近年来,多项政策使大输液行业快速整合,中小企业退出输液市场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中国经营报

小宛

新冠疫苗逐鹿千亿市场,产业链上的山东企业表现优异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4月6日,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4539.2万剂次,而这一数字距离突破1亿仅仅过了10天。俄罗斯专家曾经预估,新冠疫苗在世界市场上的营业额估计将达到1000亿美元/年。市场的强劲带动了股市的火热,新冠龙头概念股康希诺-U、智飞生物等股价拉升。但另一方面,研发费用的增加、售卖价格的受压,新冠疫苗利润的低下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疫苗产业链上的山东药企的财报却表现优异。新冠疫苗大热,却并不是企业的摇钱树。企业间的角逐,还得从相关业务的实力上定胜负。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美元对于疫苗的接种,到底需要达到多少的人口比例才能彻底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概要做到60%,甚至是70%,才能建立起全民的免疫屏障。全球目前有70多亿人口,如果按60%计算,大约有42亿人口需接种疫苗,按照新冠疫苗两剂接种的程序,接种数字将要达到84亿。而按照我国灭活疫苗均价20到40美元两针的价格计算,全球新冠疫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40亿到1680亿美元。同样的方式,按照中国14亿人口的数量来计算,国内新冠疫苗的市场规模最高将超过2000亿元。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内在疫苗研发能力更强的企业将有望从中获益。“康希诺、康泰生物、复星医药、华兰生物、中国生物等五家公司领先进入临床试验”、“国产疫苗获批上市,股价瞬间涨停”、“疫苗龙头飙涨19倍”……随着新冠疫苗科研攻关的有序推进,疫苗概念股大放异彩,疫苗类相关题材热度居高不下,千亿市值龙头万泰生物、复星医药、沃森生物股价屡创历史新高,生物疫苗概念股华神科技、瑞普生物、博晖创新接连掀起涨停潮,万泰生物更是在近一年内涨停36次。值得注意的是,A股关于疫苗相关题材的炒作浪潮迭起,从参与研发新冠疫苗的公司,到疫苗冷链配送,再到疫苗包装材料,康德莱、澳柯玛、智飞生物、山东药玻、华仁药业,一大批牛股扎堆涌现,疫苗题材的炒作版图也在不断扩大。新冠疫苗不是摇钱树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新冠疫苗可能并不是他们的摇钱树。疫苗研发属于高门槛的行业,全球来看,能生产疫苗的企业并不多,疫苗市场也并不大。疫情之前,每年疫苗的全球市场规模大约在240亿美元左右,而整个医药市场的年收却能达到1万亿美元,两者之间又是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国家的疫苗都是由政府采购,这样一来必然会将销售利润压缩到最低。” 青岛君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文彬表示,为了促进新冠疫苗最大范围的接种,我国肯定是全民提供免费服务,所以只能是政府采购,相当于国家的免疫规划。“这就排除了漫天要价的可能,这也是药企们放出的第一批疫苗如此便宜的原因。”此外,姜文彬还表示,疫苗属于一次性产品,按照新冠疫苗的相关要求,超过70%的人群注射两次即可形成全民免疫屏障,届时新冠疫苗的接种需求将走向终结。“盈利的不可持续性,研发费用的增加,也都是新冠疫苗不赚钱的重要原因。”近日,“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诺生物公布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全年,康希诺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3.97亿元,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扩大153%;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5.11亿元康希诺亏损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疫情暴发以来,相关产品研发的持续投入。2020年,康希诺顶着“新冠疫苗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科创板,至今仍未实现盈利。加码实力,产业链上的山东企业表现优异“疫苗热”让生产疫苗的企业成了“空欢喜”,却让产业链上的山东企业尝到了红利,其中就包括生产疫苗玻璃瓶的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东药玻)和生产相关医疗器械的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仁药业)。山东药玻是模制瓶龙头企业,是目前打破国外垄断取得中硼硅玻璃瓶生产资质的企业之一,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全球药用玻璃包装的领先者,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长期维持在80%以上,市场占有率、国内同行业产量、经济效益等各项经济指标均排名第一位,可以说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对手。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硼硅玻璃瓶的需求显著增长,曾一度引发中硼硅玻璃管的涨价潮。而作为目前国内少有的能够生产中硼硅玻璃管的供应商,山东药玻的销量出现翻倍。据公司2020年三季报显示,2020年Q1-Q3收入、净利润同比增加7%和21%,在疫情的影响下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而疫苗产业链上的另一家企业华仁药业则主要从事非PVC软袋、直立式软袋、塑瓶、玻瓶大输液、腹膜透析液及原料药、配套医药包材、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山东省应急储备定点输液生产企业。据华仁药业2020年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6.16亿元,同比增长10.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6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94%,营收利润双双达到历史最佳,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08元。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华仁药业一方面通过梳理各项费用,调整销售模式,降低销售费用,另一方面却将职工的薪酬增加了128.48%,提升到了1.49亿元。到2020年年底,华仁药业的研发人员已达315人,同比增长16.24%,数量占比达12.44%。无论是在技术上取胜的山东药玻,还是注重研发的华仁药业,都在这场喧哗中选择了自身实力的加码。当潮水退去,企业间展开的将是一场真枪实弹的比拼。

波立维消失,AZ终于坐稳销冠!辉瑞碰壁……2020Q1医院用药市场大变!

终于,波立维从“百床大院”用药TOP10名单消失了,立普妥可能也撑不住了。当泰瑞沙借助医保以464%的增速进场,便压立普妥一头时,辉瑞想要在AZ手中扳回一局,可能越来越难了。一代药终将消失,但总有新药出现。这样的剧情,早几年便开始在全球演绎,如今中国市场已然跟上脚步。2018年,赛诺菲的波立维还稳坐“百床大院”用药市场第3;一年集采下来,砍了86%的波立维,2019年还是保在了前五;不过,还是没能挺过疫情,最终止步于2020年Q1用药TOP10榜单。波立维消失后,下一个会是谁呢?从数据表现来看,可能是波立维的好搭档——立普妥”。2018年往前很多年,辉瑞的阿乐长期稳居“百床大院”用药市场的TOP1,同样是一年集采,2019年时,阿乐掉了王冠,退居第三;很想重回宝座,无奈突发疫情,2020年Q1虽然保住前10,但已经掉到了第8位,且MAT(滚动全年数据)同比负增长19.5%,成为TOP10中下滑之最。旧药的消失,是为了给新药腾位置。波立维消失在TOP10名单的同时,阿斯利康的泰瑞沙来势汹汹,虽然是首次进入“百床大院”2020Q1用药TOP10,但一出场便以MAT同比增长463.5%的姿势,压阿乐一头,季度销售额排名第七,增长遥居第一。药品迭代背后,是药企的兴衰史。近日,美国制药经理人发布全球处方药销售TOP50,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信号是“宇宙大厂”辉瑞终结多年霸主地位,罗氏上位官宣肿瘤用药的地位。而在中国,同样的事情也在发生,2019年Q3,深耕中国的AZ首度了结辉瑞,成为“百床大院”用药市场的新霸主,2020年Q1继续保持优势并拉开差距。如今,阿斯利康泰瑞沙入场之后,恐怕离辉瑞的夺冠之路又远了一些。以下将围绕消失的药、退场的药企和新进的药、进场的药企对IQVIA日前发布的《2020年Q1中国医院医药市场数据》进行详细解读:01 2020年Q1总体下滑超20%,可威销量排位上涨4名IQVIA数据显示,2020年Q1中国医院医药市场的总销售额约为1630亿元,同比下降21.6%。2020年第一季度的MAT(滚动全年数据,期间为2019年Q2-2020年Q1)总销售额约为8027亿元,同比仅增长1.4%,而2019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MAT同比增速均超过9%。其中,跨国企业销售额达503亿元,同比下跌13.0%;本土企业销售额约为1127亿元,同比跌幅更为明显,达到25.0%。跨国企业MAT年销售额近2315亿元,增速达7.7%;本土企业MAT年销售额为5712亿元,增速为-1.0%。总体来看,一季度销售受疫情冲击还是比较明显,用药市场的下滑主要是由于诊疗人次的大幅下滑。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2020年Q1,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4.8亿人次,同比下降27.2%。TOP10品种销售上也体现了疫情特色。宜昌东阳光药的可威实现了可观增长,MAT同比增长率达到37.8%,仅次于泰瑞沙的增速。该药通用名为磷酸奥司他韦,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流感,是东阳光的核心产品,有颗粒和胶囊两种。其中,胶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基于此,可威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2019年销售额接近60亿元。不过,往年Q1也是流感多发季节,可威增长亦不错。另两个新进的品种大概率也是与疫情相关。其中,赛诺菲的来得时(甘精胰岛素)是全球首款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在糖尿病市场称霸多年,为赛诺菲的第二大销售品种,去年年销售额21.46亿美元,同比下滑27.13%。该药2010年过了专利期,早已步入下滑通道。拜复乐通用名为盐酸莫西沙星,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由于疫情期间,很多慢病患者不方便就医,长效的胰岛素销量因而增加,而莫西沙星为抗感染药,疫情期间用量必然会增加。数据来源:IQVIA(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100张床位02 消失的药VS新进的药值得关注的是,“常客”波立维消失于本次TOP10用药。2019年末IQVIA统计时,赛诺菲的波立维还处于第5大产品,彼时同比负增长为9.3%。波立维通用名为硫酸氯吡格雷,为首批“4+7”集采品种,因为体量问题,去年集采扩围时,信立泰因该品种落标当场跌停;事后,赛诺菲对波立维团队调整的事情也闹得纷纷扬扬。受波立维这一大品种退场拖累,赛诺菲本期间MAT同比负增长5.8%,成为TOP10中唯一下滑的企业。由此,赛诺菲边缘化波立维已经注定,信立泰也逐步将主力转移,未来该品种大概率难再进TOP10。另一个消失的潜在对象为立普妥,通用名阿托伐他汀钙。放在全球,十年前这个药都是TOP1的畅销药,适应证为高血脂症,彼时年销售额为107.33亿美元。现如今的全球TOP20名单中已经找不到这个药了。该药与氯吡格雷可谓“难兄难弟”,同时被纳入第一批集采,同时被降价86%。比起波立维,立普妥目前处境也很尴尬,从集采开始,地位便一退再退,从2018年末的第一,到2020Q1的第8,变化之快令人心惊。这份名单中最亮眼的莫过于阿斯利康的泰瑞沙。2019年TOP10还未见踪影,一个季度突然现身,以463.5%的增长率排名第七。该药通用名为甲磺酸奥希替尼,是首个第三代肺癌靶向药,2019财年全球销售收入31.89亿美元,同比增长74%。据IQVIA统计,去年在中国样本医院的销售额为21.35亿元。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抗癌药在中国医院用药市场的崛起,而且速度越来越快。IQVIA数据显示,在2018年我国百张床位的大医院用药市场中,抗肿瘤用药及免疫调节剂还处于第5大治疗领域;到2019年Q1,该治疗领域上升至第4大,同比增长15.3%,远超其他治疗领域;从第4大上升至第3大,只用了半年,2019年Q3时该领域MAT同比增长22.2%。直至现在,一众下滑的情况,都保持着15.4%的增速。不到两年的时间,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领域接连超越了心血管系统、消化道和新陈代谢领域,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2018年10月底的抗癌药专项谈判,于2019年完整执行一年,17种抗癌药实现了以价换量,极大释放了该领域的用药需求,泰瑞沙、赫赛汀就是其中品种;其二,2019年也是“4+7”带量采购完整执行的一年,心血管系统产品是带量采购的重点品类,仿制药对高价原研药的替代限制了该领域的销售额增速。后续2019年的医保谈判,针对77个品种进行,包括吡咯替尼、阿帕替尼、安罗替尼、呋喹替尼、信迪利单抗等22个抗癌药,其中进入医保的信迪利单抗去年不到1年卖了10亿元的销售额。单抗,其中信迪利单抗去年不到1年就卖了10亿元的销售额。另两个新进的药为赛诺菲的来得时和拜耳的拜复乐,MAT同比增长分别为10.4%和8.4%。上榜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上文有提到不再赘述。03 消失的药企VS新进的药企另值得关注的是,复星医药首次消失在榜单中,被科伦集团替代。不过,这样的消失可能是短暂的,但是复星医药想再进入前十,恐怕要与齐鲁制药等药企竞争。受疫情影响,科伦集团主营的大输液产品是疫情的必备产品,这一块收入去年整年实现104.6亿的营收。包括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等21款抗感染的注射液,另有盐酸氨溴索(氯化钠)注射液等等呼吸系统的注射液,这些产品大多为首家或2家一致性评价产品。这些产品或许成为科伦在一季度脱颖而出的原因,此前疫情采访科伦时,该公司武汉负责人曾表示,疫情期间大输液本来全部由科伦提供,但分了少部分给百特。而复星一直以来都是以“垫底”的名次存在于“百床大院”用药名单中,本次可能更多受到疫情的影响,业绩大幅下滑所致。数据显示,其一季度营收为58.81亿元,同比下滑12.62%,并未超过药企下滑的平均数,这意味着复星并没有后退很多位次。不过其想要再进入TOP10,可能需要与齐鲁制药竞争。2019年Q2齐鲁制药短暂进入TOP10,后再2019年Q3消失,可见齐鲁目前应在榜单外与复星差不多的位置。 数据来源:IQVIA(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100张床位本文为转载发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万物之多

辰欣药业去年业绩逆势高增长 持续加码研发向创新药转型

3月20日晚间,辰欣药业(603367)披露2018年年报,在2018年医药行业收入与利润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4+7带量采购掀起药价下行浪潮多方发力的情势下,辰欣药业所属细分领域大输液板块实现触底反弹,公司全年业绩实现持续高速增长,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8.08亿元,较上年增长28.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3亿元,同比增长37.12%。公司2018年年度分红派息方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62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1.19亿元。大输液业务触底反弹贡献利润2018年,国内医药行业在两票制、去杠杆的持续作用背景下,收入与利润下行压力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医药制造业虽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094.2亿元,同比增长9.5%,但累计利润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8.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期整体水平0.8个百分点。而在去年12月份实行的4+7带量采购政策,也使得整个市场较为低迷。根据辰欣药业披露的年报,该公司通过持续加大心脑血管、麻醉类、抗肿瘤等核心产品的市场开发和渠道建设,2018年实现了较为亮眼的业绩:实现营收38.08亿元,同比上涨28.5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4亿元,同比增长37.12%。公司方面表示,业绩之所以仍然能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主要是各条产品线均表现亮眼,特别是大输液板块实现触底反弹,销量恢复正增长,产品提价+结构调整推动盈利能力提升。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大输液”总收入20.94亿元,同比增长23%,营收占比为53.6%,是企业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毛利率贡献也最大,占比为48.9%,提升3.17pp达52.31%。此外,公司的滴剂和膏剂受益于外用药持续销量和价格双双提升,2018上半年滴剂+膏剂实现收入2.49亿元,毛利率提升至73.53%。佛都药业实现净利润7302万元,同比增长140.12%。溴芬酸钠滴眼液和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新进医保放量,总比增速分别为197%和77.47%,收入规模分别在4000万元和7000万元以上;独家包装的PP安瓿产品销量也同比增长145%。公司表示,虽然这些产品的销售规模较小,但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估计未来3-5年均将延续高速放量态势。持续加码研发向创新药转型作为以生产化学药品制剂为主的医药企业,辰欣药业在研发模式上同国内大部分医药制造企业一样,主要通过仿制专利保护到期的专利药物,获得市场发展空间,同时,逐渐加大新药研发投入,通过不断创新药物来获取超额利润。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码研发,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29.56%至3.3亿元,研发费率在8.56%,有力地支持了公司的项目研发和创新发展。其中,仿制药方面,公司首仿溴芬酸钠、开发了盐酸右美托咪啶等10多个独家PP安瓿、海外ANDA制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77个品种、229个品规纳入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该类药品为医生普遍推荐用药,具有市场容量大、技术成熟的特点。公司方面表示,未来仍将继续加码创新药研发以丰富研发管线。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分析称,总体来看,公司业绩超出市场预期,各业务板块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公司正在逐步从大输液向高端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业绩和估值提升空间大,将形成大输液+高端制剂+外用药的格局,继续推动高增长。

是唯无作

国内市场规模超2000亿 并非所有疫苗概念企业都赚钱

原标题:鲁企掘金新冠疫苗产业链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4月6日,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4539.2万剂次,而这一数字距离突破1亿仅仅过了10天。俄罗斯专家曾经预估,新冠疫苗在世界市场上的营业额估计将达到1000亿美元/年。市场的强劲带动了股市的火热,新冠龙头概念股康希诺、智飞生物等股价拉升。但另一方面,研发费用的增加、售卖价格的受压,新冠疫苗利润的低下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疫苗产业链上山东药企的财报却表现优异。新冠疫苗大热,却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摇钱树。企业间的角逐,还得从相关业务的实力上定胜负。■前景全球市场规模1700亿美元对于疫苗的接种,到底需要达到多少的人口比例才能彻底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概要做到60%,甚至是70%,才能建立起全民的免疫屏障。全球目前有70多亿人口,如果按60%计算,大约有42亿人口需接种疫苗,按照新冠疫苗两剂接种的程序,接种数字将要达到84亿剂。而按照我国灭活疫苗均价20美元到40美元两针的价格计算,全球新冠疫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40亿美元到1680亿美元。同样的方式,按照中国14亿人口的数量来计算,国内新冠疫苗的市场规模最高将超过2000亿元。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内疫苗研发能力更强的企业将有望从中获益。“康希诺、康泰生物、复星医药、华兰生物、中国生物等五家公司领先进入临床试验”“国产疫苗获批上市,股价瞬间涨停”“疫苗龙头飙涨19倍”……随着新冠疫苗科研攻关的有序推进,疫苗概念股大放异彩,疫苗类相关题材热度居高不下,千亿市值龙头万泰生物、复星医药、沃森生物股价屡创历史新高,生物疫苗概念股华神科技、瑞普生物、博晖创新接连掀起涨停潮,万泰生物更是在近一年内涨停36次。值得注意的是,A股关于疫苗相关题材的炒作浪潮迭起,从参与研发新冠疫苗的公司,到疫苗冷链配送,再到疫苗包装材料,康德莱、澳柯玛、智飞生物、山东药玻、华仁药业,一大批牛股扎堆涌现,疫苗题材的炒作版图也在不断扩大。■分析新冠疫苗不是企业摇钱树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新冠疫苗可能并不是他们的摇钱树。疫苗研发属于高门槛行业,全球来看,能生产疫苗的企业并不多,疫苗市场也并不大。疫情之前,每年疫苗的全球市场规模大约在240亿美元,而整个医药市场的年收却能达到1万亿美元,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国家的疫苗都是由政府采购,这样一来必然会将销售利润压缩到最低。”青岛君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文彬表示,为了促进新冠疫苗最大范围接种,我国肯定是全民提供免费服务,所以只能是政府采购,相当于国家的免疫规划。“这就排除了漫天要价的可能,这也是药企们放出的第一批疫苗如此便宜的原因。”此外,姜文彬还表示,疫苗属于一次性产品,按照新冠疫苗的相关要求,超过70%的人群注射两次即可形成全民免疫屏障,届时新冠疫苗的接种需求将走向终结。“盈利的不可持续性,研发费用的增加,都是新冠疫苗不赚钱的重要原因。”近日,“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诺生物公布2020年业绩报告,2020年全年,康希诺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3.97亿元,亏损幅度较2019年同期扩大153%;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5.11亿元。康希诺亏损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疫情暴发以来,相关产品研发的持续投入。2020年,康希诺顶着“新冠疫苗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科创板,至今仍未实现盈利。■红利疫苗产业链上山东企业表现优异“疫苗热”让生产疫苗的企业成了“空欢喜”,却让产业链上的山东企业尝到了红利,其中就包括生产疫苗玻璃瓶的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东药玻)和生产相关医疗器械的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仁药业)。山东药玻是模制瓶龙头企业,是目前打破国外垄断取得中硼硅玻璃瓶生产资质的企业之一,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全球药用玻璃包装的领先者,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长期维持在80%以上,市场占有率、国内同行业产量、经济效益等各项经济指标均排名第一位,可以说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对手。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硼硅玻璃瓶的需求显著增长,曾一度引发中硼硅玻璃管的涨价潮。而作为目前国内少有的能够生产中硼硅玻璃管的供应商,山东药玻的销量出现翻倍。据公司2020年三季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收入、净利润同比增加7%和21%,在疫情的影响下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而疫苗产业链上的另一家企业华仁药业则主要从事非PVC软袋、直立式软袋、塑瓶、玻瓶大输液、腹膜透析液及原料药、配套医药包材、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山东省应急储备定点输液生产企业。据华仁药业2020年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6.16亿元,同比增长10.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6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94%,营收利润双双达到历史最佳,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08元。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华仁药业一方面通过梳理各项费用,调整销售模式,降低销售费用,另一方面却将职工的薪酬增加了128.48%,提升到了1.49亿元。到2020年年底,华仁药业的研发人员已达315人,同比增长16.24%,数量占比达12.44%。无论是在技术上取胜的山东药玻,还是注重研发的华仁药业,都在这场喧哗中选择了自身实力的加码。当潮水退去,企业间展开的将是一场真枪实弹的比拼。半岛全媒体记者 吕华【来源: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