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数据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复试分数线报录比国仲

「大数据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复试分数线报录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战略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物质科学研究基地”。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坚持“三个面向”、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全面深入实施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2017年,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正式获批,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卓越创新中心筹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物理所是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筹建的牵头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共建单位。现有超导、磁学、表面物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光学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软物质物理、清洁能源前沿研究、凝聚态理论与计算7个院重点实验室,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微加工实验室2个所级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量子模拟科学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清洁能源中心、超导技术应用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量子计算研究中心7个研究中心共同构成物理所的研究体系。技术部及各实验室、各研究组的公共技术平台共同构成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2017年,物理所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9月28日,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正式启动建设,成为怀柔科学城首个开工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所作为项目法人单位的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和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两个项目,经北京市“一会三函”模式的快速推进,于2017年5月底前顺利实现开工,成为首批入驻北京怀柔科学城核心区的交叉研究平台。10月31日,两个平台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发改委正式批复。与高能所共建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项目,靶站谱仪安装工作完成,2017年8月28日利用单发束流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11月1-10日进行了加速器、靶站、谱仪首次联合调试,通用粉末衍射仪三个探测器均成功采集到样品数据。  截至2017年底,物理研究所所共有在职职工466人。其中科技人员270人、科技支撑人员1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6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412人。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82人(其中硕士生266人、博士生616人、留学生11人)。在站博士后65人。  2017年,物理所共有在研项目568项(包括新增项目156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项(新增4项),主持973项目(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项(新增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0项(新增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A类专项项目1项,B类专项1项,主持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主持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0项。2017年,物理所取得了多项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重要进展。“固体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工作入选“物理评论”系列期刊诞生125周年纪念论文集。首次预言并观测到非传统的具有三重简并的费米子态,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在新型自旋液体材料Cu3Zn(OH)6FBr中首次观测到有能隙的1/2自旋的自旋子激发,这是在具体材料中观察到Z2拓扑序量子自旋液体的第一个确定性例子。正式上线了具有34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模拟云平台QtVM。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Bi2Sr2-xLaxCuO6中发现新颖电荷有序态,揭示了电荷在产生超导中的重要作用。在拓扑光子晶体中理论设计并实验实现了理想的外尔点,且得到了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下最少个数的四个外尔点,同时也第一次完整地在实验上观测到了外尔体系表面态的三维螺旋面结构。首次在声子体系中预言了三重简并和四重简并两类“双外尔点”。发展了一种构建纳米级精准规则图案的方法,首次构筑了两种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纳尺度的自然图案”材料。成功制备了大面积单层锑烯,并对其结构和特性进行了研究。首次成功制备了具有A位有序钙钛矿结构的BiMn3Cr4O12材料,并罕见地发现该单相材料同时具备大电极化强度和强磁电耦合效应。在一种Y-型六角铁氧体中实现了巨大的磁电耦合效应,创造了单相材料磁电耦合效应的新世界记录。实现了脉宽246 fs的锁模脉冲激光输出,据悉这是迄今为止过渡金属硫化物全光纤锁模激光器所产生的最短脉宽报道。  物理所客座研究员Earl Ward Plummer教授荣获“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物理所客座研究员David Neely教授荣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团队”(团队成员: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方忠)荣获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表彰。方忠研究员、汪卫华研究员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翁红明研究员荣获第五届“仁科芳雄亚洲奖”。汪卫华研究员荣获2017年度资深科学家奖(非晶纳米结构材料领域)。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关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6年度,物理所发表第一署名单位的SCI收录论文数465篇,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7位。物理所近十年来(2007-2016)的国际论文截止2017年10月累计被引用篇数4923篇,被引用次数101288次,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4位。2017年度提交专利申请161项,,获得授权专利92项,其中国际专利授权9项。  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13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共10家,股权总市值约14亿。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的省、市地区集中在北京、江苏。2017年5月,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物理所以无形资产入股,11项专利评估共计3.155亿。物理所固液混合锂电池开发与产业化技术的7项专利技术作价900万元,注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钠离子电池应用开发的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2月注册成立。2017年4月,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正式挂牌。2017年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全年营业收入14.5亿,净利润2亿。2017年,物理所在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8项,创新国际团队1个。国际来访约为417人次(参加会议人员未完全统计在内),其中约257人次来所进行合作研究,占来访总人次的62%。全年科研人员及学生出国、赴港澳台地区参加国际会议、进行长短期合作研究及考察访问的人员总计达752人次,其中参加国际会议的有471人次,占出访量的63%,共322人次做了大会或分会报告。2017年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6次。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导师队伍: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导师队伍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统计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统计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统计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考研报录比和报考难度分析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考研报录比和报考难度分析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考研报录比和报考难度分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战略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物质科学研究基地”。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坚持“三个面向”、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全面深入实施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2017年,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正式获批,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卓越创新中心筹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物理所是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筹建的牵头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共建单位。现有超导、磁学、表面物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光学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软物质物理、清洁能源前沿研究、凝聚态理论与计算7个院重点实验室,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微加工实验室2个所级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量子模拟科学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清洁能源中心、超导技术应用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量子计算研究中心7个研究中心共同构成物理所的研究体系。技术部及各实验室、各研究组的公共技术平台共同构成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  截至2017年底,物理研究所所共有在职职工466人。其中科技人员270人、科技支撑人员1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6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412人。  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  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82人(其中硕士生266人、博士生616人、留学生11人)。在站博士后65人。  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13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共10家,股权总市值约14亿。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的省、市地区集中在北京、江苏。2017年5月,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物理所以无形资产入股,11项专利评估共计3.155亿。物理所固液混合锂电池开发与产业化技术的7项专利技术作价900万元,注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钠离子电池应用开发的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2月注册成立。2017年4月,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正式挂牌。2017年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全年营业收入14.5亿,净利润2亿。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 欢迎有志从事物理学研究的考生报考我所,详细的招生资料请查询:http://e.iphy.ac.cn/ 2020年物理所在本科起点的研究生招收中,预计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约110名(含推免生10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约10名(如要从学术型调剂到专硕,初试科目中必须有数学)。一、培养目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面向社会需求,面向科技前沿,适应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爱国守法,掌握相关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国科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对同一单位相同专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实行相同的考试学术要求和培养标准。二、报考条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的招生考试模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执行教育部统一的报考要求。(一)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招生考试(含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125601)专业学位除外),须符合下列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3.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20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已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4)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以下考生视为同等学力人员:①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20年9月1日)或2年以上,且达到报考单位根据培养目标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②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③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④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5.同等学力人员报考,还应具备下列条件:(1)已取得报考专业大学本科8门及以上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出具本科自学考试成绩通知单);(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二)报考专业学位的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125601)的考生,须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上述(一)中第1项、第2项、第4项的要求;2.考生的学业水平和工作经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2)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三)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报考条件、生源范围及招生对象、资格审核等按照教育部相关政策执行。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培养单位(除中丹学院)、各招生专业均可接受符合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推荐免试生若符合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报考要求,也可申请该专项计划。(四)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是指高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考生网上报名时应选择“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照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退役等相关信息。推荐免试生若符合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报考要求,也可申请该专项计划。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培养单位(除中丹学院)、各招生专业均可接受符合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五)已经在读的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在读单位学籍管理部门书面同意后方可报考。(六)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125601)专业学位领域外,各研究所和各院系的各招生专业均接收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高等学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在高校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直接与有关研究所或院系联系推免生接收事宜。所有接收的推荐免试生,应在国家规定时间内,通过教育部中国研究生招生网“推免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参加网上报名并完成相关的复试通知和待录取通知等报考接收手续。考生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ucas.e.cn/)查询各研究所或院系推免生招生专业目录。规定截止日期后仍未确定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三、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查本人是否符合国科大和相关培养单位的报考条件。在准考、复试阶段将分别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准考、复试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所有考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考。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网上报名考生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逾期不再进行补报。报名网址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具体网上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期间填写的信息有效,正式报名期间无需重复填写,但可以随时修改完善。考生登录网上报名主页后,务必要认真阅读相关省市研招办、招生单位及报考点发布的网报公告,同时还须查看拟报考培养单位的网上相关招考公告,并按其要求填报。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错过网报时间、缴费时间、现场确认时间、考试时间等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培养单位(含中国科学院所属京内外各相关研究所或中国科学院大学各院系),“招生单位所在地区”均应选择“北京”,“招生单位”选择“中国科学院大学”,在“院系所名称”栏中选择要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如选择要报考“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或“物理科学学院”,然后按照网报系统要求进行报考专业及考试科目等信息的填报。报考点选择: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报名期间网报系统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以便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查。考生必须牢记自己网报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网上打印准考证、网上调剂等均需使用此用户登录。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在报考前需填写全国统一的《报考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并经原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教处(高教处)审核盖章同意。然后到选择的报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考试主管部门领取网报校验码,方可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时间和方式与全国普通硕士研究生相同。网上报名系统中“专项计划”栏目应选择“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二)第二阶段:现场确认现场确认必须由考生本人办理,不得由他人代办。凡请他人代办的,报考点一概不予受理。1.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考生须认真查看网报时填报的报考点发布的现场确认相关公告,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依各报考点公告为准。2.现场确认手续:考生须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生持学生证)原件及网上报名号或网报时生成打印的网上报名登记简表确认报考资格,并办理缴费(特别注意:部分省份考点要求网报期间进行网上缴费,现场确认时不再受理补缴费。具体请仔细阅读省市招办和考点网报公告)和现场照相等手续。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须在现场确认时出示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教处(高教处)审核盖章同意的《报考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现场确认结束后须立即将该登记表直接寄送至所报考研究所或院系的研究生招生部门。为不耽误考生的准考资格审核,请考生不要寄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现场确认时应提供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依各报考点公告为准。3.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报考费支付方式以网报时选择的报考点公告要求为准。4. 报名注意事项(1)推荐免试生须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及时与接收的研究所或院系完成网上报名与拟录取手续。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不需进行现场确认,也不得再报名参加硕士全国统一考试。(2)考生在普通招考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研究所或院系的一个专业。在复试和录取阶段,达到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的考生若不能被原报考单位或原专业录取时,可自愿按照调剂政策进行调剂。(3)在网上报名截止日期前,考生可自行修改自己的网报信息,网报信息务必准确无误。在现场确认期间,考生必须对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现场确认后的考生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4)教育部以报考单位所在地分一区、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的基本分数线,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直辖市);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所属京内外各研究所或中国科学院大学各院系均执行北京一区分数线。(5)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在报名结束后不得更改报考类别。(6)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7)网报和现场确认结束后,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将对考生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学籍等信息有疑问的,研究所或院系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后,再准予考试。审查过程中发现虚假证件时,可扣留虚假证件。经审核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不予准考。(8)网上报名时,考生应务必认真填写并仔细核对本人的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报考类别(定向就业或非定向就业)、考试科目、学习方式(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等重要信息。现场确认后的报考信息和录取信息上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和教育部后一律不得更改相关信息,学校也不再受理任何考生信息修改的申请。(9)考生网上报名时须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四、初试1.网上打印准考证:考生可在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网报系统,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件参加初试和复试。2.初试日期:教育部规定的初试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至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3.初试地点:以选报的报考点公告为准。4.初试科目: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和应用心理及药学硕士专业外,其余各专业的初试科目均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基础课(含统考数学科目)和专业基础课每门满分值为150分。具体考试科目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为准,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或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ucas.e.cn)查询。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等科目,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其余考试科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或研究所/院系自行组织命题。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初试科目为两门: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为200分)和外国语(满分为100分),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均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和应用心理硕士及药学硕士招生专业初试科目为三门:思想政治理论(满分为100分)、外国语(满分为100分)、专业基础课科目(满分为300分),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我校医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的业务课考试科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或研究所/院系自行组织命题。5.考生初试成绩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ucas.e.cn)查询。五、复试国科大京内外各培养单位所有普通计划的报名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均按照北京地区分数线(即一区国家复试分数线)执行。各单位在不低于国家线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单位的生源状况、学科专业特点及下达的招生计划数自主划线。1.各培养单位自行制定复试规程、负责通知和组织考生参加复试,确定拟录取名单。复试一般由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组织,在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所在地进行。2.各研究所或院系一般按照参加复试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不低于120%的比例,按照复试分数线及考生初试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复试考生名单,进行差额复试。生源充足的单位可适当扩大差额比例,生源不足的单位可适当缩小差额比例。具体差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由各研究所或院系根据招生计划、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确定。3.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的复试分数线在不低于国家分数线基础上,由国科大自行划定。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的复试分数线直接由国科大自行划定。各研究所和院系依据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和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的具体报名和初试成绩情况,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和要求以及国科大下达的专项招生计划数,在不低于国科大对应专项计划复试分数线基础上,可分别自行划定本单位专项计划具体复试分数线要求和确定进入复试考生名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复试方式、程序及要求与其他普通计划硕士生相同。4.复试分数线、复试名单以及复试时间、地点、方式等复试要求由各研究所或院系在复试前通过研究所或院系网页等形式向考生公布。5.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在复试前,对复试考生的有效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证件和报名材料再次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仍有疑问的,需要求复试考生在复试时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6.复试包括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外语听力和口语等考核内容,外语听力及口语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7.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院系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8.对同等学力考生(不含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须在复试阶段加试,加试科目至少为两门本科主干课程(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加试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由研究所或院系确定并通知考生。研究所或院系还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考查。加试科目不及格(即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9.复试成绩或面试成绩不及格(即低于百分制的60分)的考生,不予录取。10.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执行相同的复试要求。六、体格检查体检由研究所或院系组织考生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规定要求,由研究所或院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体检要求。新生入学后需进行体检复查。七、调剂调出和调入均执行教育部统一的调剂规则和要求。第一志愿报考国科大的过线考生,可优先考虑在国科大不同培养单位间调剂。具体调剂政策由各研究所或院系按教育部相关调剂规则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不得调出该专项计划录取,但可以在该专项计划内调剂录取。未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项计划录取。八、录取各研究所或院系按国科大下达招生计划,依据本单位复试录取办法及考生考试成绩(含初试和复试成绩),并结合思想政治表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所有拟录取考生均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相关要求进行名单公示。没有公示的拟录取考生,一律不得办理录取手续,不予学籍注册。定向就业硕士生必须在录取前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定向生毕业时按协议到定向单位就业,不再进行就业派遣。非应届生的考生若录取为定向生,不转户口、人事档案和工资关系。被录取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考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本科毕业证书原件。截止到入学报到时间(统一以2020年9月1日截止)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者或不能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原件者,录取资格无效。被录取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注册。如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提供有关证明,且应以书面形式向录取的培养单位请假,经批准后可延后办理报到。无故逾期10个工作日不报到者,或者请假未获批准且逾期10个工作日未报到者,取消其硕士入学资格。九、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各研究所或院系硕士招生专业/方向的培养方式以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为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实行相同的考试学术要求和培养标准。十、基本学制国科大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部分专业为2年或2.5年,具体由各研究所或院系依据学籍管理规定和学科特点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学制为2年的硕士研究生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3年;学制为3年的硕士研究生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十一、收费及待遇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度硕士招生将继续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对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和住宿费,学费及住宿费在国家有关部门核定的范围内收取:1.国家计划内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8000元/年生,按学年收取。国家计划内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生,按学年收取。2.经另行批准的专业学位(如工商管理硕士等)研究生学费按批复意见收取,具体请见相关培养单位的简章、公告或通知。3.硕博连读转博考生经考核录取为博士入学时,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并享受对应的奖助体系。4.推荐免试为直博生的,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并享受对应的奖助体系。5.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和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硕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同上,享受与其他普通招考考生相同的奖助体系待遇。同时,国科大实行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学生按照国科大相关规定,可享受和参评的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六个类别,即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国科大学业奖学金、研究所奖学金、“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学习科研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中科院、研究所设立的各类专项奖学金。十二、硕博连读各培养单位自行确认本单位是否进行硕博连读和转博考核的时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报考硕博连读的考生,应按研究所或院系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硕博连读申请。硕博连读生的具体选拔和确认办法由研究所或院系公布。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拟硕博连读考生。十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1.所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考生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就业,必须在录取前由培养单位牵头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在职考生与所在单位和定向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协议书,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毕业生)与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协议书。学生必须保证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考生在学期间不得调整录取类别,即不得变更为非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也不得调整为非定向就业。2.所有被录取的考生入学报到时均不迁转户口。录取的非在职考生人事档案转入录取的培养单位;录取的在职考生人事档案由定向单位保管。国科大集中教学新生的党团组织关系按照国科大学生处“新生入学须知”办理;不参加国科大集中教学的新生,党团组织关系转接手续根据各录取培养单位规定办理。3.我校录取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含普通博士计划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计划),不得以硕士应届生身份报考我校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但在征得定向单位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后(在职考生还须征得工作单位书面同意)可以在毕业时作为应届硕士毕业生参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公开招考,经初试和复试考核合格拟录取后须重新签订三方协议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博士毕业后须按协议规定回定向省份就业。十四、直博生2020年我校具有博士培养点的各单位均可招收直博生。直博生从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直接录取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一般为5年或6年。直博生的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所有接收的直博生,应在国家规定时间内,通过教育部中国研究生招生网“推免服务系统”参加网上报名并完成相关的复试通知和待录取通知等报考接收手续,具体事宜请考生向所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咨询。十五、毕业生就业由毕业研究生自行联系用人单位,按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定向培养硕士生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十六、违纪处罚对于考生弄虚作假、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招生规定的行为,将一律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十七、其它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导致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2.考生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查阅全校招生专业目录、部分科目考试大纲等相关招生信息,或直接向相关研究所或院系联系咨询报考事宜。3.我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4.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关规定办理。5.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事项,以上级单位新政策为准。需要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所详细招生信息和考研真题答案复习资料和网校视频课程,可以直接私聊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复试和录取分数线猛涨,看一看热门研究所、热门专业的发展历程,考研大数据分析,考研成功上岸必看!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难考吗?考研大数据分析告诉你需要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真题答案复习资料和网校视频课程,可以直接加学姐企鹅好友2569567499

忏情记

考研大数据分析:带你了解整体考研形势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的201万增长了18.4%。考研人数日益增多,聚英考研网小编提醒大家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成功考上研加大筹码,那么还有哪些数据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呢,下面带大家一起来看看!一、研究生报考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据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信息采集系统数据显示(43万人次),近22%的比例考生选择报考北京地区高校,其次为江苏8.8%,上海7.2%,天津5.4%,湖北5.3%,广东5.2%。多数集中在名校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二、研究生计划报考专业数据显示,在研究生报考前10的专业中,经济管理类占比60%,报名最多的前两位均为专业硕士,理工类专业仅占10%。三、计划报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占比四成数据显示,60%的考生计划报考学术型研究生,40%的考生计划报考专业型研究生。但从2017年的考研的人数来看,专硕已经突破了学硕,比例占到52%。随着在职研究生列入统考,专硕比例还在继续扩大中,因为很多学硕专业招生人数非常得少,甚至有可能不招,也有可能主要招推免生,而不招统考生。预计到2020年,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和学术硕士的招生人数比例可能是7:3。四、超八成高校认可调剂考生与一些热门报考专业相对应,在一些高校出现了部分专业"零报考"的情况,导致这些专业最终招生计划需要调剂来完成。另外一组针对调剂生源的调查显示,有80.3%高校曾表示,考研录取的"调剂生源"整体水平与第一志愿报考学生区别不大。针对考研人群考后调查,因分数不理想而选择调剂的人数占比达到46.3%,选择继续再战的比例为26.9%,放弃考研选择就业的占比26.8%。五、近八成考生就读院校非985、211高校数据显示,在考生就读大学性质中,77%的人就读院校为非985/211高校。看了以上的数据,大家有没有对考研的整体形势更加了解了呢,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用心准备,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划,实现最终的目标!如果有什么看法或者意见欢迎留言讨论,有什么想了解的考研资讯也欢迎反馈,小编看到后会根据实际情况整理出相关的考研资讯供大家参考。

化育万物

2020考研:一定要参考的考学数据,报考这些专业的同学需冷静

考研,实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20年考研备考的路上,你准备好了吗?如大家所知,中国是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到了2017年这40年间,研究生招生数量从10708人快速增加至806103人,增幅75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市场对研究生需求量才会成递增趋势,有需求,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输赢!2020年的准考生们,你至少要知道下面的这些大数据,才能结合最新的就业行情、薪酬待遇等,有的放矢的确定考研专业、院校,进行备考。一、最受考生青睐的热门专业:如下七个专业在2018年报名人数最多,竞争最激烈,是2018年考生眼中的香馍馍!1、金融硕士金融专业硕士竞争激烈,学费较高,是跨考的热门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投资、理财规划、金融管理、金融保险、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研究方向。备考过程中,数学没有明显优势的学生,建议可以选择经济类联考的学校,传统财经类名校和综合大学都是不错的选择。2、翻译硕士翻译专业硕士不考“二外”(PS:除北外)。获得了翻译硕士学位等毕业生,通常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对于非英语专业出身的学生门槛较低,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报考。一般分笔译和口译,就业面广,学费较高。实力较强的院校集中于北上广地区,选择学校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3、法律硕士法律专硕是典型的跨考类专业,招生院校多,招生人数也多,北京大学招生人数可以达到上百,跨考容易。但是报考人数庞大,一些名校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竞争力。注意:通过司法考试是法硕读研期间一项重任,就业有压力,就业质量不如学硕,所以要考就考名校。同时本科是外语、工科、财会、经济等专业的学生复试和就业有一定优势。4、应用心理学硕士考察范围很广泛,培养更侧重务实,学制较短利于就业。在同一单位中,竞争不如心理学学硕激烈,备考资源相对较少,跨考学生要慎重。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算是一门新兴专业,报考人数逐年递增,也不断有一些院校开设。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多为本科就是对外汉语专业或者是为了名校头衔。所以报考尽量要选择地理位置或者名校。6、会计硕士近年来会计专硕升温较快,财经类名校和综合大学分数线很高,前景不错,跨考人员较多。7、工商管理硕士历史最悠久的专业硕士,考生人数很多,应届生不能报考,是在职研究生的不错选择。招生竞争激烈,尽量选择名气大、地理位置好的学校。二、不同专业的薪酬差异2018年大学专业薪酬最高的20个专业:数据源于:中华薪酬网2018年中国大学专业薪酬最低的20个专业:数据源于:中华薪酬网三、不同高校毕业生薪酬差异:北京高校:数据源于:中华薪酬网上海高校:数据源于:中华薪酬网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水平排行榜TOP200。数据源于:中华薪酬网数据源于:中华薪酬网数据源于:中华薪酬网数据源于:中华薪酬网综合上面各数据维度,计划在2020年考研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喜好、以及2018年最新就业信息、专业热度、就业率、就业薪资等数据,充分利用剩下的365天,不卑不亢、扎实备考。我是教育工作者,也即将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关注当下教育热点,请关注我,大家好,我是“教育点对点”。

鱼美人

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初试和复试难度如何?考上很难吗?

在职研究生有一种可以研究生学历和学位的方式,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获得双证是不是考试难度很高呢?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难度相对于其他在职研究生方式来说的确不小。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入学难度较高,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参加全国统考和院校复试。全国统考难度: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同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科目比其他两种方式多,主要考外语、政治、2门专业课,满分是500分。2016年到2018年国家线分数一般是在250分-350分左右,每类专业的分数线浮动是在5-10分左右。从国家线来说,考生的准确率要达到50%-70%左右才有可能通过国家线。复试难度:2018年考研人数是238万,2019年考研人数是290万,按照每年的报考人数增加的形式的来看,人数增多但是录取名额和比例并有太大的浮动。考生通过了国家线还要通过院校复试线,但是,学校的录取名额是固定的,复试线是各校不同的。报考人数增多,当然复试分数线也会随之提升,所以整体的复试线难度也就增加了。按照往年的录取比率来说在30%左右,也就是说,2018年的考研录取比例来算,也就是有70万左右考生被录取,将有160多万的考生被淘汰。2019年录取的人数预计在87万左右淘汰人数在210万左右。所以,不论是全国统考和院校复试,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难度都不低,想要被录取需要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

着力推进“八融”打造行业新兴主流媒体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媒体积极响应,努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一项紧迫课题。在党中央的总体布局和各级政府的全力推动下,媒体融合发展已呈现全面推进、如火如荼之势。面对媒体发展的严峻局面,近三年多来,中人社传媒努力探寻“转型之机和融合之道”,推出了“湖南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挑战战”、“芙蓉人才大讲堂”、“逐梦潇湘公益帮扶活动”等被称为“现象级”的新媒体产品,同时改造原有的报纸、网站,借力“八融”发展其他新媒体平台,并且逐步通过新媒体发展带来的运营理念、表达方式、产品类型、运作流程等方面的转变,推动传统媒体振兴提升,使媒体的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思想引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媒体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推动融媒体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人社传媒把导向意识贯穿到传统媒体转型、新兴媒体发展的全过程中。强化喉舌意识和主业意识,无论怎么“融”,新闻媒体为党、为人民发声的使命不能丢,宣传群众联系群众的主责不能丢、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不能丢。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集中采编力量,聚焦中心工作,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中央、部、省重要决策、重大部署、重点工作中提炼出议题、转化为主题,打“组合拳”、播“连续剧”,唱主旋律,有高度、有温度、有品质,在围绕中心上有新作为、在服务大局上见新气象。如2017年策划实施的“开局第一年”全媒体报道,通过图解、H5、图集、微信等形式全媒体展现湖南人社开局第一年的决心和魄力,反响非常好。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讲政治”是对媒体融合的基本要求。这三年来,中人社传媒全体采编人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时刻铭记“四个牢牢坚持”,匠心呈现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讲好民生故事,展现人社风采。2018年湖南省两会期间,为及时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和《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政”在进行中——五年政府工作集锦(2013-2017年)》中与民生工作相关的亮点,传媒对“两会”中代表、委员提出的与民生相关议案、提案,组织进行摘选和热点解读。落实好员工思想建设,使自身宣传渠道具有更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线内线外同心圆,使员工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018年春节前,中人社传媒与各大才市联系确定春招时间并制作采访与版面安排方案,节后深入走访四大才市,企业专场、湘西“春风行动”劳务脱贫专场、社区街道招聘会等,集中关注返湘人才、技能人才等求职群体,挖掘才市新动向。网站开设“春风”拂面,乐业三湘2018“春风行动”进行时专题,关注全省各地“春招”活动。传媒还创造性地开展“百‘问’千企”活动,从报、网、微、端等各平台发力,通过制作报纸特刊、网站活动专题、新媒体花絮及盛况播报、兴人社APP图文直播等,并携手中央及省内重点媒体集中报道,深度剖析了2018湖南春招新形势、新风向。中人社传媒在做好员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原则问题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一点都不能含糊。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高。主要宣传载体要强化内容信息服务,掌握思想建设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使宣传教育能更好地贴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为此,中人社传媒配合“全省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能力挑战赛”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引来湖南省人民政府网、湖南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红网等数十家媒体全面聚焦,并派出数名随行记者参加总决赛线下任务对抗,完成采访和拍摄工作,制作活动资料汇报集,百度收录相关新闻达数百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媒体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作为行业主流媒体,必须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进行融合转型,要坚持党报姓党、正面宣传,站在思想解放前沿发心声、做先导,要坚持网上、网下在政治上同一标准。只有这样,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体现正确方向、符合时代要求。二、制度导融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微博、微信及各种新闻客户端让人眼花缭乱。面对众多的平台和产品,传统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通过制度着力推动不同渠道、平台间的深度融合,塑融合发展之“形”。其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型传播,必须要有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三年来,中人社传媒高起点建设新一代融媒体平台,打造技术领先、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个性版“融媒体指挥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和“抓手”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融媒体产品矩阵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确保内部规范有序运转,出台了“一办法三制度”“全媒体编校制度”。依托媒体融合的强大内容生产能力,紧紧围绕“为谁办、给谁看、怎么看、经得看”,改版《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升级湖南民生网,重点打造第一招考、社保课堂、创业者说、大学之生等品牌栏目;开发兴人社APP,实现民生新闻、网上办事,一手掌握,目前下载量已超过10万;组建以“头条人社”“湖南民生网”等微博、微信、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网易、搜狐等)为代表的微平台矩阵;建立视频中心,实现重大活动直播、转播;创办《湖南人才》内刊,获得省委组织部及厅领导的高度肯定。通过观念转变和流程再造,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水乳交融。中人社传媒改变了传统的以报纸版面为主导的采编方式,设计了24小时全天候生产融媒体产品的采编流程。前方记者把采集到的信息第一时间发回,后方编辑及时联系前方记者,指导其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加工,网站、微博等新媒体编辑再将记者采写内容编辑制作成适合该平台发布的内容,报纸版面编辑晚上再根据需要选用适合特刊刊发的内容。生产出来的是线上线下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完全不同的融媒体新闻作品。从策划组织以“就在当下·创享未来”为主题的“逐梦潇湘”就业创业公益帮扶活动,到连续两年承办“全省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能力挑战赛”,从《在虚拟与现实间倔强生长——中国式“网红”和“网红经济”生态圈调查》报道的广受关注,到《展开心灵之翼 点亮人生希望》新闻的好评,中人社传媒在一系列重大事件报道中,充分发挥“融媒体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统一把关,滚动采集、滚动发布,多元呈现、多媒传播”功能,“报网端微视刊”全流程紧密协同、高效运转、互为补充,视频、直播、VR、AR、H5融媒产品争奇斗艳,持续推动融媒体产品上水平,成为全媒体领域一道炫目风景线。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人社传媒还推动全员转型融入全媒体生产体系,实现了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齐头并进。三、机构相融一流融媒体平台的打造,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架构作为支撑。走进中人社传媒的“融媒体指挥中心”,比扑面而来的科学感、现代感更让人震撼的,是由指挥调度系统、舆情监控系统、线索汇聚系统、选报题系统等环环相扣组成的现代化融合传播模式和机构。几年前的中人社传媒还属于典型的传统组织框架,由采编、广告、发行及网络四个部门组成,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基本没有建立协同机制。2017年,中人社传媒按照融媒体平台发展的要求和流程特点,弱化行政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优化了组织架构,搭建了“五中心一办”的组织框架,即办公(财务)室、新闻编辑出版中心、新媒体视频中心、技术支持中心、运营中心、客服中心。机构搭建好了,如何促进彼此之间真正融合?中人社传媒首先从报、网、端、微、视、刊媒体平台机构合并改革着手,打破原有平台界限,实行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再造,实现传统媒体、新媒体共同运行和协作互补。接着构建起以编委会为总枢纽,新闻编辑出版中心、新媒体视频中心、技术支持中心、运营中心、客服中心共同着力的融媒体中心组织架构,建立以策、采、编、审、发及效果跟踪等六个环节组成的生产流程,全面整合报、网、端、微、视、刊等多类型业务单元,实行“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生产,实现跨媒体内容共享。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有, 2017年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大会”;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开创性打造了全省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能力挑战赛,该活动得到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湖南日报、红网、新浪网等数十家省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形成了湖南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拉练的“湖南现象”。目前,就业吧APP已有注册用户超50万人,入驻上市企业占全省上市公司总量的50%,市场评估价值已超两千万元。经过机构“相融”后,中人社传媒还打通了报、网、端、微、视、刊体制局限,对所有新闻采编人员实行统一的领导班子管理、统一的财务制度、统一的地点办公,把所有新闻采编人员集中到融媒体中心。如今,通过中央厨房将选题、素材进行共享,一个题材实现了只需要1-2个人现场采访即可满足多平台文字、图片、视频的采集功能,各个单元根据平台属性进行编辑发布,真正实现了全媒体生产方式和跨媒体内容共享。四、人才向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宣传的主战场,迫切需要具有移动互联网思维方式和懂数字开发、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互动交互的“互联网基因”人才,迫切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内容创意、产品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的复合创意人才。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只有通过新老媒体融合,完成脱胎换骨般的重生,才能重新夺得市场和“两个效益”。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在媒体融合中抓好主力人才融合这个关键,尽快形成一支统一、善战、决胜的主力人才队伍,是媒体融合进程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中人社传媒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传媒坚持按照“能独立完成文字、音视频、图片采集、制作,全媒体平台发布”的要求,全面打造建设专业融媒体人才和通讯员两支队伍。在专业融媒体人才培养上,通过“一帮一”“老带新”“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越来越多的采编人员具备了“一专多能”的全媒采编技能。在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上,重点吸纳融媒体采编、短视频制作、软件技术、大数据分析、经营等紧缺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创新型、复合型融媒体专业人才队伍。同时,打破原有薪酬模式,实行岗随事变、人岗相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薪酬激励制度,员工薪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政策性津补贴和创先争优奖励四部分组成,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动力。通讯员(网评员)队伍组建面向全省人社系统、高(技)校、企业,选择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热爱新闻宣传工作并且有一定宣传工作经验的同志,不定期开展宣传及业务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懂业务、懂宣传的精干通讯员(网评员)队伍,负责新闻信息及时报送、参与网络重点议程设置、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等。对于好的企业来讲,有好的领导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伯乐和千里马应同时具备,也就是说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媒体机构来讲,同样如此,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人才与技术同时具备,通过用其所长、因岗设人的原则,使得融合后的媒体机构发展更长久,大大提升媒体机构的竞争力。在人才融合上,中人社传媒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实施体系。采编队伍的融合,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的记者同时也变成湖南民生网、兴人社等媒体平台的记者,保证了各平台新闻产品的丰富性和高质量;运营、营销队伍的融合,保证了报、网、端、微、视、刊各品牌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运营和营销活动的高效实施;考核体制的融合,保证了一体化的公平和公正,有利于形成"一家人"的观念。此外,为进一步培育和巩固媒体人才竞争优势,中人社传媒畅通了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五大(综合服务、策划组织、采编出版、技术研发、运营)职业通道,彻底打破了唯有“当官”才有待遇、有地位的单一晋升模式。针对人才队伍年龄、专业结构失衡等现象,报社按照“内提外引”的思路,先后出台“紧缺急需人才(实习)引进计划”和“931人才发展计划”,通过内部选拔、公开招聘和实习引进了一批骨干人才。目前,传媒视频中心的核心团队来自省级卫视、技术支持中心的工程师一半具有全日制硕士学历;在职员工34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0人,超三成为中共党员,平均年龄30.7岁。为切实发挥好全省人社系统宣传主阵地作用,及时传递湖南人社好声音、讲好湖南人社好故事,自2017以来,传媒面向全省人社系统征集了一批实名制通讯员,总人数接近500人,平均每月来稿在500篇以上。五、平台通融媒体融合,关键在于平台的融合,要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组织、运行与管理的平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之后,要打通用户平台,让用户通过平台的搭建能够享受到较多的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融合后的媒体机构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媒介,将两者之间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与过滤,要利用新兴技术媒介将广大用户吸引过来并对其产生依赖性,从而实现媒体信息的高效利用。在融媒体改革中,中人社传媒着力打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传播平台、全方位开展政务服务的网上办事平台、提供多领域服务民生的便民利民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的育人平台和创新传播手段的视听新技术应用平台。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成为拥有报、网、端、微、视、刊“六位一体”的多种形态的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方阵。在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中人社传媒注重将原创、权威、观点等传统媒体优势向新兴媒体渗透,整合现有资源及生产要素,重塑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了“云宣传” 采编发平台。2017年,长沙磨盘洲居民离岛倒计时的重要时刻,湖南民生网、兴人社客户端、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推出《300亩小洲只住四户人,长沙磨盘洲最后的“原住民”》等融媒体作品,获得湖南日报微博、光明网的大量转发,受到一致好评。推动融合发展,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中人社传媒立足融媒体平台,将传统媒体的强项与新媒体优势互补,还构建了“云就业”大数据平台、“云监控”舆情监控平台,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如以全国首款掌上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就业吧APP为载体,每年对“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公共就业活动进行数据收集和动态跟踪监测。定期收集整理新兴优势产业链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情况,通过线下收集+线上发布,结合大数据技术可视化分析,实时掌握就业动态。又如引进和开发专业舆情监控系统,对全省人社系统新闻、微信、微博、视频、APP、小程序等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存储和分析舆情信息,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判断舆情风险,分析、控制、引导事件态势,全面掌握人社舆论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在融媒体平台运行机制“催化作用”下,中人社传媒根据人社业务、宣传类型、地域分布等建立集文稿库、视听库、数据库、媒体资源库等于一体的智能化人社宣传素材共享平台,构建了“云素材”资料共享平台,做到报纸、照片、视频、新闻稿件等各类不同类别素材标准化管理、一键调用。除了“报网端微视刊”等固定配置,数据库、移动屏也不断丰富中人社传媒的传播样态,带动综合传播力的显著增强。按照“以传媒为根本,以融合促转型”的基本思路,中人社传媒正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依托升级版“中央厨房”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构建起““报网端微视刊”一体化生产的融媒方阵,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大幅度提升。六、技术促融融媒体时代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手机端直播页面、小游戏开发等软技术,到无人机、VR等硬技术,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体融合的发展水平。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大数据、算法技术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发展迅猛。尤其是在传媒领域,几乎每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会引发媒介形态的变革。可以预见,未来的传媒领域的媒体融合也一定包含技术的融合。一方面,中人社传媒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囊括到新闻信息采编、生产、传播、反馈等各个环节,同时将长期积累起来的内容生产优势、传播公信力优势与新兴媒体的数字技术、多媒体传播、多元交互等技术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媒体的黏性和吸引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时效度。自主研发完全知识产权(均已经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新闻类客户端兴人社,服务类客户端就业吧,湖南民生网获得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服务许可,自主平台数量居全省前三,行业报第一。另一方面,中人社传媒强化技术研发能力,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建立了新媒体大数据中心、视觉资源中心等,以创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从技术和形式上来说,目前直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是借他人之眼看世界”。作为传统媒体,如何在直播市场上分一杯羹,又能区别于一些相对低俗的网红直播呢?自2017年以来,中人社传媒先是尝试了大型会议及招聘活动的图文直播,尝试了“逐梦潇湘”“芙蓉人才大讲堂”“湖南十大海归人物评选”等活动的图文+视频直播,还建立了全媒体视频中心。但是,中人社传媒并不满足于这些,至2018年初承办首届全省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能力挑战赛,更是将媒体融合的技术与力量充分体现出来。中人社传媒旗下的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连续两年承办了由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共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湖南省委主办的“湖南省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能力挑战赛”。该活动在策划之初就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从全省近9成高校的2000多个社团中脱颖而出的10个社团,除了将每个社团采访文章在报纸和网络上刊登外,还专门派出了新媒体团队进行视频专访,对社团线下实践能力比拼环节进行录播,只需要扫一扫报纸文章后面的二维码,就可以观看完整视频,并且同步在网站、微信、APP等平台上进行推送。技术与新媒体平台的完美结合,让“湖南省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能力挑战赛”快速发展成为大学校园内一项“叫得响用得好”的金牌赛事。各融媒体平台自举办和报道“挑战赛”以来,由于其定位精准、操作便捷、实用性强,深受广大青年大学生喜爱。截至目前,仅就业吧APP就吸引用户近50万,注册企业3000余家,提供岗位6万余个,已经帮助10000余名求职者找到工作。目前,中人社传媒还以同样模式推出了“第45届世界技大赛时装技术项目湖南选拔赛”“百问千企请老乡留家乡大型公益就业服务”等多个栏目。除了活动,中人社传媒依托新媒体技术也进行了栏目创新的尝试。2018年推出的《社保课堂》,是一档经前期调研、反复试验上线的报社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作品,以3分钟左右的视频动画,将老百姓想知、应知的社保政策通过通俗浅显的形式精准传播给全省参保人群,同时通过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湖南民生网、智慧人社微信、自媒体集群等广泛传播,单期阅读量达到10万+,成为政府部门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宣传惠民政策的典范样本,获得网友和读者广泛好评。2019年初,中人社传媒又主导策划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情牵湘土地”等系列全媒体新闻产品,分别采访拍摄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部分家庭的“幸福轨迹”和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优秀企业家和基层干部,得到了读者及各级政府和省人社厅的赞扬和肯定。七、内容共融融媒体时代,重塑了媒体格局,也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新媒体的崛起,让内容生产与传播渠道分离,失去了平台优势与时效亮点的新闻媒体,“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融合的核心资源。首先,在信息过载时代,信息过度与有效信息的极度匮乏使得优质内容依然是稀缺资源,专业传播价值仍然存在。其次,虽然“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有些人传递的是碎片化的、浅俗化的内容,探究真相、表达观点、传递价值的有锐度的新闻依然不可替代。在媒体深度融合中,中人社传媒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内容为王”,推进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发挥原创内容、权威报道、深度解读、发表评论等优势。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精简,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自2017年以来,中人社传媒除了积极做好日常采编过程中的报、网、端、微、视、刊配合外,还以新媒体中心为主导实施了一系列融媒体内容生产。例如,积极发扬人社系统专业媒体的优势,通过开设“湖湘人物”“第一招考”“小兴说法”“小兴调查”“小兴热线“等既有政策厚度又有民生温度、既有特色又有创意的融媒体产品,取得了不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就业吧APP作为中人社传媒在全国率先开发的就业创业精准服务平台,以大学生社团服务为基础,集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对接、名师职业指导、就业能力培养等精准服务功能为一体。先是策划了“‘千校万岗’大中专学生变业精准帮扶掌上招聘”活动,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在名企就业,除了在网站上制作由文字、图片、视频并茂的专题,还在报纸上同步刊登;后来,又策划实施了《2019掌上高校毕业生服务月》活动,也是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在报纸、APP、网站等同步开设专题,通过组织企业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快速有效地帮助企业和大学生解决招聘和就业中的难点,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收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以有效的新闻信息内容为宗旨,以新兴技术为辅助,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与利用。换句话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后,还是要把新闻信息的传播放在首位,为了融合后更好的发展,重视对新闻内容的创建,保证信息的有效性与高价值,加强对信息制造、传播、接收等的严格把控,全面提高相关工人员的素质能力,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吸引人们的兴趣,加强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媒体机构利益最大化。为此,中人社传媒还充分利用报纸和网站的政策解读和帮办栏目,积极在微信等渠道推送各类需要帮办的内容,效果非常好。比如省医保局“百日优化行动”“医保监管十二条”,省人社厅原职工医保处“在长部省属公立医院实施按病种收付费”等重点政策的宣传解读,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及人社部官网等转载,均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肯定。互联网时代,内容永远是核心竞争力。高品质的内容,要求我们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始终进行“有价值”的思考,生产有思想含量、有深度、有价值增量的内容产品。在报道热点事件、公共问题时,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止于表面热闹,而应尽可能触及深层、触及本质,用具有穿透性、延展性的思考来挖掘新闻和故事背后的价值。在重要时间节点或面对重大事件时,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去破解内在机理、梳理逻辑脉络、揭示深层动因,把“主流故事”讲出深度。八、运营化融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开创一个栏目、建设一个APP相对容易,但运营好这个栏目和APP却很难。为此,推动媒体经营融合,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形成可依托市场资源良性运转的新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成为各家媒体的共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传统媒体领域,虽然出现了许多新媒体、新平台,但是,传统平面媒体仍然是发行、广告等市场的主体,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融合的具体体现,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要适应融环境下媒体发展需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走出行业媒体的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改变传统的“广告+发行”驱动模式,打造“互联网+用户+专业服务”的媒体用户价值驱动模式,持续不断地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服务。中人社传媒的核心用户是老百姓、是人才、是各类用人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核心服务是生产民生资讯、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品牌宣传等。围绕这一定位,近三年来,中人社传媒先后成功打造了“社保课堂”等优质内容产品,创办了“逐梦潇湘就业创业帮扶活动”“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大会”“芙蓉人才大讲堂”等一系列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的品牌活动。此外还积极拓展和承接了一系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宣传合作业务,为报社转型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了让平台矩阵的协同更顺畅,中人社传媒全媒体打破采编、经营和新媒体壁垒,围绕“移动优先”理念、模拟“中央厨房”架构,组建全媒体运营中心,由社委会成员直接兼任中心主任,决策、指挥、执行等环节进一步简化。同时,重构再造新闻采编发流程,形成了层进式、组合式、立体化的“一次采集、分类制作、多平台发布”报道模式,围绕客户需求,以创意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向政府和企业提供优质传播方案、向市场提供专业的内容和服务产品。全案营销,做值得信赖的服务商。中人社传媒全媒体通过帮助政府部门、企业解决痛点,提供多元、专业、品质服务,努力成为综合型、创意性、可信赖的服务商。不仅政府部门愿意不断加强与我们合作,一些大型企业高度认可中人社传媒,把其旗下的全媒体平台确定为人才、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重要的服务供应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成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媒体机构来讲,在融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借助新兴技术这个媒介,确保信息传播的高质量、高效率,全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管理者来讲,必须重视两者的深度融合,只有有效的融合发展,才能使得媒体事业顺利发展与进步,从而进一步推动媒体领域的现代化、持续性发展。为此,媒体机构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不断创新运营方式,打造受众满意的平台,持续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作者系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社长、总编辑薛国华)

邻居们

2018全国考研大数据

请问您准备考研吗?原因是什么呢?湖南理工大学(张非凡):在准备考研,因为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现在本科就业竞争力真的太大了。天津工业大学(钟明明):是的,想考艺术类的。近日,中国研招网发布了2015年-2018年考研的相关趋势数据,从数据可以看出,近3年每年的研究生增长率在6%-7%之间,从左图可以看出2018年研究生报名人数是近四年最多的。近三年的增长率保持平稳的百分比。1.高学历趋势化,本科学历的竞争力削弱,大多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想通过考研提升自身的竞争力;2.名校情结在考研人数中占了很大比重,很多学子都有心中的名校情结,想通过考研实现;3.2017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往届生考研人数增加,这三点是近四年历年研究生的人数增长情况稳步上升主要原因。女生的考研人数一直是历年社会的热点话题,从上图可以看出近几年女生考研的人数增长趋势比男生迅猛,达到了60%。以北京为例,非全的考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MBA、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等依然是报考的热门专业,前三甲的地位不动摇。

天钧

考研:报考的人越来越多,大数据分析原因基本上就这四点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就要来到了。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今年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86万多人。较上年增长20%以上,考研人数的增长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是什么原因使得考研人数逐年增长呢?通过调查分析总结,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原因,基本上就是这四点。1、本科学历贬值。就业压力增大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基本普及,造成了大学生的“泛滥”。每年有近千万的大学生毕业加入到就业大军中,然而社会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岗位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造成了大学学历严重贬值,社会提供的工作和大学生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单位在招聘中,要求必须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因此大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只能通过考研提升学历,来增加自己的竞争筹码。这部分学生在考研中,占到近40%左右的比例,是考研的主力。2、非全日制研究生地位提升国家教育部从2018年起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改革,把之前的非全日制硕士招考统一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大家一视同仁,在一个起点上竞争,这就是的在职硕士的地位提升起来。从之前的“交钱买学历”一下子变成国家认可的学历,含金量一下子提升了很多。这也让很多应届毕业生多了一个选择,如果全日制考不上,可以调剂到非全日制读研。这部分人和第一类考研的学生有着相同的原因,都是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部分占到近30%的比例。3、三跨人员这部分同学由于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对于大学中就读的专业、学校、城市都不满意,希望通过考研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跨专业、夸学校、跨城市,考到理想的城市、院校、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学习,俗称“三跨人员”。把这个目标看成是自己毕生的追求,立志于这个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这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明确的目标,虽然在报考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占到总数的15%左右。4、名校情结当年高考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了一所普通的大学,但这部分学生都有一颗向往名牌大学的上进心。希望通过考研进入到985、211等重点高校是他们的毕生追求,所谓专业可能看得很淡。因为现在企业招聘中很多会注明,优先考虑985、211重点高校的学生。很多普通大学毕业生,甚至连毕业简历都递不上去。这就更加加剧了学生追求名校的情结,想通过考研进入到重点高校继续深造,以便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这部分同学可以占到报考学生的8%左右。综合上述,考研人数的增长,不仅来源于应届毕业生的增多,很多工作后的毕业生,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也毅然加入到考研的行列,还吸引了很多三跨人员和具有深厚名校情结的同学。这四种人虽然考研的动力来源于不同的方面,但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考研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可以看出学历和名校对今后的工作影响还是很大的。

请循其本

未来硕士研究生就业前景详细分析——现在考研还值得吗?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研究生毕业后(国内的硕士学制一般为2-3年)的就业形势会怎么样?如果不考研而去选择找工作,是否会更有发展?这是一篇长文,中间是详细的分析,如果大家想挑重点看,请直接看文中的加粗部分和文末的结论。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明年这一届的考研的难度一定会只增不减,于是就有一些同学问我:孙老师,既然考研难度这么高,能考上的肯定都是很优秀的,那等硕士毕业了,就业前景肯定好吧?不然谁会去考呢?也有的同学想到了另外一个方面:如果就业形势以后一年比一年严峻,而且硕士的学历也越来越有“通货膨胀”的感觉,那有没有可能等好不容易又多花了两三年时间读完研毕业,结果发现能找到的工作还不如本科时找到的工作好?这时候最理智的决策是不是先“把坑占上”,后续再慢慢图谋职业上的发展?看到大家这么多疑问,那我在这里就自己这些年来从事考研辅导的经验以及接触到的研究生就业的各种各样的见闻,努力做出一个细致的解读,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发现有什么疏漏,有什么想补充的,欢迎在文末留言指出,我看到后会回复各位。)研究生就业问题牵动人心首先我应当坦率地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硕士生的就业确实一年比一年难,这种情况类似于十几年前本科生大幅扩招的时候带来的学历贬值现象。我们看一下数据:近20年来,历年硕士生录取人数整体保持了很快的增长速度,1997年录取5.1万人,那时候物以稀为贵,硕士生绝对是香饽饽;2005年录取32.5万人,规模已经是1997年时的六倍多;而2018年录取人数突破60万,2019年录取人数预计在64万左右(由于某种原因,从2017考研起官方不公布具体录取数据),十几年时间又翻了一倍。现在有一句调侃是说,现在大街上扔块砖头下去,砸死十个人有八个是硕士生,虽然有夸张,但是却说明了一定的问题。我建议大家作为本科生,如今再来看待硕士生的时候,不要再把其当成精英、天之骄子来仰望,而当成是日趋普及化的一种学历教育,是每个本科生想进一步提升自己都可以去考虑争取的常见途径,甚至是对很多工作岗位和职业生涯来说迟早都要拿到的一个门槛级的文凭。你要对自己说,硕士生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有了这样的看法角度,你才能对待考研这件事有一颗平常心(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其实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考试前的心态会不会产生很大起伏),从而客观、理性、长久地考虑自己的未来,自己掌握人生的节奏和主动权。把考上研究生了就当成是鲤鱼跳龙门、麻雀变凤凰,就此一劳永逸、万事大吉地走上人生巅峰的想法如今已经不切实际,如果你抱有这样的期望,只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读了研也不会感到开心、满意。甚至大家在网上可以查到很多人读研后心态失控,总是跟人说千万别读研,否则会跟他一样后悔。你可以看到他一会骂学校管理混乱,一会骂导师不负责任,一会骂专业没有前景,一会叹息自己为了读研年龄大了耽误很多事……我相信没有同学希望自己以后会这样吧?读了研迟早也要去应聘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讲的是把每年所有的硕士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就业难易程度的,实际上这个每年60多万人的群体内部,就业上的差距非常之大,实在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随便举几个方面的例子,你就有直观印象了:同一个研究生专业,如果是全国TOP5名校硕士毕业的话每月工资3万元,普通一本院校的硕士毕业工资1万元,而如果是口碑在国内倒数、实力孱弱刚刚才获批设立了这个专业的硕士点的二本院校的硕士毕业工资3000元,甚至根本就找不到对口工作。同一个院校毕业的硕士,如果是热门的、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毕业的,比如说新能源、大数据、新材料等等,offer那是拿到手软,公司随便挑;如果是冷门的或者属于夕阳产业的专业毕业的,比如说历史学、社会学、采矿、水利水电、造船的硕士,那其中除了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找到专业对口且个人心仪的工作以外,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就很艰难。同一个院校且同一个专业毕业但导师非同一人的硕士,由于各自的硕士生导师在这个领域的学术能力、江湖地位、人脉资源、人品性情、行政职务等方面相去甚远,硕士生们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也会相应天差地别。这方面我也是深有体会,篇幅所限,先不详细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单独探讨。招聘硕士的展位前也是人山人海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对硕士生的就业产生了可见的影响,比如:你是否坚持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愿意去尝试从事不限专业的校招岗位?比如有的硕士生读研只是为了拿一个硕士文凭,而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因为对本专业实在没兴趣或者前景看衰等),而有些大企业校招的时候很多岗位(特别是管理培训生、营销岗、创意策划岗、综合业务岗等)都是只看综合能力不看具体专业的,这时双一流等名校毕业的或者个人能力突出的硕士生转行就比较容易,反之转行就比较艰难也就无法就业。你对工作地点有没有要求?比如你一心想硕士毕业回家乡城市工作,但你所学的专业只有一线城市才能提供对口的岗位,你怎么办?或者你想去大城市工作,但专业对口的话你只能深入农村或者在荒郊野岭的施工现场上班,你怎么办?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提前考虑好,没能就业。你所学专业的就业市场是否饱和?比如现在很多同学都读了会计学(学硕)、财务管理、会计(专硕)、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财会类的硕士,但你知道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有多少吗?据财政部和其他机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4000万左右的会计从业人员,2000多万的会计持证人员,其中600多万具有初级会计职称证以上证书,就连号称中国最难通过考试的注册会计师的人数截至2017年12月31日也达到了10.5万人!会计这个行当业已饱和,如果你现在准备考财会的研究生,几年后毕业了你就要做好在这个战场厮杀搏命的准备。再比如法学专业的硕士(包括法律硕士),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专业排行榜里名列前茅,但是中国哪里需要这么多的法学人才呢?每年法院或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招考一共才有多少名额?每年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或法务专员的招聘才需要几个人?何况现在往往只要名校毕业的,如果你是在一个别人都没听说过的二本院校里读了个法律硕士,就业当然就很不乐观了。你是不是跨专业考研?有些用人单位和岗位对于跨专业的硕士抱有不信任的心理,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招聘教师或者行政人员时,还有公务员、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招考时,要求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为相同专业(或属于同一学科大类)。比如下图所示,2018年12月某高校招聘行政人员就是如此要求的——“本科和硕士阶段的专业均应符合该岗位专业要求条件”。某高校招聘行政人员的要求你本科读的学校是什么档次的?随着研究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看重第一学历,毕竟为了高考你学习了三年,考研一般只准备半年多,用人单位觉得本科阶段最有参考性,何况还有很多考研的学生为了能考上对于本科的课程全都敷衍了事甚至直接逃课,等读研的时候除了考研指定的那几门课以外其他专业知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很多人的心态就是为了掩盖读了个很差的本科学校而去刷硕士学历,导致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都是不断往更高档次的院校流动。……以上各种情况都对就业率产生了影响,显然不能泛泛而谈。而我们想考研的同学都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去奋斗的,所以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人云亦云,听别人说现在硕士普遍不好就业了,或者看新闻报道说2019的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又如何如何下降了,就觉得自己如果读研了也一样不好找工作了,这种观点绝对是片面的!相信自己,考研加油!结论那此时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你,应该怎么办?要我说,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三个字:想清楚。想清楚,说起来很轻松,可真正做到真的很难。就此来全面分析的话,都够我写一本很厚的新书了。但我还是想在这里尽量多给大家一些提醒,希望你能认真读完,相信肯定会对你有帮助:上面分析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发现要不要考研这件事情实在是因人而异的,甚至可以说,不是考研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考研这条路适不适合自己。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研究生(近十年来考研录取率整体在1:3左右),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学术,搞研究。如果你本科就是就读名牌大学,对所学专业有兴趣,行业前景又光明,那就放心大胆地去准备考研吧!现在不读研,未来职业发展会处处受限,过些年回过头看往往会后悔的。如果你本科学校很不好,或者专业很尴尬,想考到一个更好的学校提升自己、证明自己,那也努力去考吧!虽然不敢说考上了未来一定前程似锦,大富大贵,但是肯定会比你现在本科毕业直接去找到的工作要强,而且更有发展前景。同时要注意量力而行,在能保证考上的基础上,尽可能去选择含金量更高的名校,你多去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浪费!当然,跨专业考研需谨慎(不是说不要跨专业,而是要认真考虑是否合适与值得),要通盘考虑好,不能一时冲动对自己本科专业不满意就打算转行,如果你读研后发现新换的专业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或者自己还是感到不满意、不感兴趣,又该怎么办呢?何况跨专业考研的话相比那些和你同场竞技的考本专业的人,无论是在考研的备考中还是后续的读研中,你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不被淘汰下去,这个账一定要会算。如果你本科也没怎么好好学习,又不能找到太好的工作,对学术也丝毫提不起兴趣,只是想通过读个研究生逃避巨大的就业压力,或者看见身边好多人都嚷嚷着要考研自己心痒了也想试试,读研期间也没有吃苦的准备,不打算发愤图强、大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希望能继续再浪个几年,就业的事等到硕士快毕业的时候看情况再说,那我建议你还是不要考研了比较好(至少在你还没想清楚之前不要考)。因为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考研,考不上是大概率事件,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很可能要失败的事情上呢?退一步说,如果你运气爆棚,人品爆发,幸运地考上了研究生呢?那恕我直言,以刚才所讲的这种精神状态去考研,你也只能考上很一般的院校的很一般的专业(名校的好专业几乎可以确定考不上),这对你来说又有多大的价值和提升呢?学历的提升因为学校一般而显得很有限,甚至不足以弥补增大了两三岁的年龄带来的求职上的劣势(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年龄快30岁的硕士毕业生,特别是尚未生育、几年内可能要去生孩子的女生)。再考虑到你为了考研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两三年如果工作的话本来能挣到的工资和其他机会成本,确实不太划算。如果决定要考研了,必须要抱着一定成的信念,坚持复习下去直到复试结束。切忌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前怕狼后怕虎,今天担忧自己考不上怎么办以致整夜失眠,明天在自习室复习坐不住了突然觉得要是直接去找工作也不错,要是因为考研错过了难得的工作机会怎么办。抱着赌一把、试试看的心态来复习也要不得,不肯踏踏实实吃苦,只想着稍微看看书就去考试,能考上最好,考不上拉倒,无所谓的事儿,大不了老子去找工作。凡此种种,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鸡飞蛋打,什么也得不到,白白蹉跎了大好青春。考上研究生了也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考研成功真的只是一个开始,它给你提供了一个平台,努力的人生才刚刚起步,绝不是考上了就万事大吉,坐等开启躺着赚钱模式。如果想取得辉煌的工作成就,接下来面对的各种事情(学术科研、发表论文、考取证书、实习实践、应聘的笔试面试、职场晋升……)都是一道道关卡,都要像考研的时候那样倾尽全力,不可懈怠。如果不考研而去选择找工作,是否会存在反而结果更好的可能性?本科学历更好就业或者未来发展更好的这种可能性还真有。所以上文提到的先“把坑占上”的策略不失为明智之举。随便举两个例子。第一,现在有好多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是“本科及以上”。请看下面这张图,2018年12月某事业单位最新招聘的要求,学历要求一栏非常有代表性。假如你现在是本科,遇到了这样一个要求是“本科及以上”的岗位,而且这个岗位是你所心仪的,你凭自己的努力又能应聘成功,那你为什么还非要去考研呢?等过几年你研究生毕业了,再回来应聘这样的岗位岂不是费时费力还白白丢掉好几年的工作经验,何况几年后如果形势变化你连想应聘的机会都没有了也是可能的。如果你就是想提升自己的学历,等工作步入正轨后完全可以通过读在职研究生来镀金。某事业单位招聘的要求第二,有些用人单位招聘一些岗位时宁愿选择本科生也不要研究生,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觉得本科生年龄小未定型更有培养潜力,或者同样的工作既然本科生能干没必要花更多的钱雇研究生,或者觉得研究生想法太多不听话、对工作比较挑剔、跳槽的可能性大,或者为了履行社会责任把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本科生。比如下图是2018年公务员考试黑龙江省某单位对某岗位的招聘要求,招收的是经济金融类专业,明确注明“只限本科”。公务员考试的岗位要求1如果你本科就是这类专业,读了个硕士也是这类专业,结果毕业了竟然发现反而人家不要你了,连报名资格都被剥夺了,是不是觉得很悲催?(有此要求的岗位并不罕见,笔者还见过多次类似的情况,比如招收的是国际贸易专业、侦查学专业、外语专业、历史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传播学专业然后要求“只限本科”的公务员岗位等等。下图再随便举一例。)公务员考试的岗位要求2看到了吧?研究生的烦恼也真不少呢!所以大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绕开各种各样的“坑”。你提前想到了多少,就会相应少走多少的弯路,所以一定不要偷懒呀!篇幅所限,今天就说这么多,大家如有想说的话,欢迎留言讨论或提问,我看到后会进行回复的,让我们共同探讨。

扫雷

高考:被“滥招”毁掉的四个专业,很多大学开设,毕业生扎堆!

高考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高考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能够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成就。当然,除此之外,大学专业的选择同样非常重要,然而很多人却并不重视,追随大流,结果可想而知。近些年,高校“滥招生”确实害苦了不少随大流的同学,一些三九流大学,随意开设“热门”专业吸引生源,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以至于很多专业就业率不断下降,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很多二三流农业院校、理工院校都有开设,就业率可想而知。如下四年专业就是这样的专业,几乎要被高校的“滥招生”毁掉了。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国贸巨头-马云国际经济与贸易本是一个高大上的专业,但国内开始国贸本科专业的高校有550所左右,毕业生近10万人,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国内的一流名校或是“两财一贸”等一流财经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不仅待遇好、薪资高,而且前途广阔,但二三本大学的国贸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而且大多都以销售为主。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个“万金油”专业,英语、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法等,只要精通一门就很厉害,不过如果高考分数不高,最好不要选这个专业,实际上并没有想象那么好。二、法学法学法学专业是一个非常好的专业,不仅高大上而且如果进入公检法,那就是铁饭碗,因而非常受学生欢迎,然而随着高校的滥招,全国有近500所大学开设法学专业,每年大量的本科毕业生难以就业选择考研,目前国内法学在校研究生超过10万人,不出几年,同样泛滥。另外,电大、自考、在职等渠道同样有大量的法学毕业生,使得法学整体含金量下降,没有过司法的同学几乎“一文不值”,本科毕业不考研、不考司法,只剩转行。三、汉语言文学小学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开设院校同样近500所,就业渠道非常广,教师、公务员、企业均可以,也有很多有作家梦的同学,也希望报考这一专业,不过很多小说家却并非这一专业出身,令人深思。言归正传,汉语言文学当老师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就是各类媒体的编辑,企业文秘等,“博而不精”的性质,让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什么都会,但似乎什么都不会。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几年依旧是一个非常吃香的专业,正因为此,大量高校开设这一专业,以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了开设高校第二多的专业,仅次于英语(近800所大学开设),这令人非常担忧。未来几年,将有大量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市场消化,然而这些大学生因为毕业高校的差异,能力良莠不齐,以至于大量毕业生难就业。实际上,被高校“滥招生”毁掉的专业不仅仅限于以上四个,还有很多,而且仍在继续。例如,近几年,大数据行业快速发展,国内需要大量的大数据分析人才,然而,重金难求,去年,250所实力相差悬殊的高校同时新增了大数据专业,这我感到恐惧,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会是下一个“被毁”的专业吗?

吴筠

在职研究生有多大用处?体制内HR:关键时刻是救命稻草

切记:在职学历,在关键时刻是救命稻草,看到最后你就懂了。作为一名央企资深HR,经历了至少四轮次的“三龄两历”(两历:学位学历,工作经历)大清查。在职研究生学位,是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的。曾几何时,各地重用“四化”干部,其中重学历甚至唯学历的风气很重。在职学历风生水起,直到泛滥成灾,有点职位的人都想法设法搞一个在职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学位。在职学历的“水”太深,太浑了,含金量大幅下降,含水量大幅上升。在职学历教育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业界曾掀起一股“原始学历”之风,选人用人就看你的原始学历,即:全国统招全日制学历。在职的研究生,必须要求脱产全日制,学位学历双具备才算。不是全日制脱产的在职研究生,简历上只能填写硕士学位,不能填写硕士研究生学历。很长时间以来,在职研究生的功效大打折扣。但是,作为资深HR,说一句真话:在职研究生有没有用?关键看上级怎么用。上级不想提拔你,就说在职学历没用,要看原始学历。上级想提拔你,就说在职学历有用,证明他始终坚持学习,学习能力强,值得重用。所以,在职学历,如果你能搞一个,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好处:【1】你能打发一些时光,学到一写东西,养成学习的习惯。这种好处是无形资产,学到东西长在你肉上,这次提拔没有用上,在工作、生活、交际中都能用上一些知识。【2】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上面说了,现在很多公务体系和央企体系内,提拔干部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如果你没有本科学历,这就是一道致命的硬伤,几乎可以断送你的锦绣前程。但是,你有本科学历,哪怕是电大、党校、函授的,都可能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上级想用你,说学历有用就有用没用也有有用。明白吗?反正,我见过太多老中专生,上级为了提拔他们,花钱让他们去搞一个在职本科学历。假如,你浑身傲骨,我就不搞形式主义,我就要拼真本事吃饭。那么,对不起,你就是那个被淘汰的。没办法,上级规定了本科学历这道硬杠杠的,不拿下你拿下谁?【3】装范利器。除了组织人事部的档案你不能乱填,其他地方的表格、简历、名片、网页、介绍词,都可以大大方方写上:工程硕士、博士。谁知道你的在职学位是学出来的呢?还是买出来的呢?还是花钱送课题赠送的呢?印在名片上,它闪闪发亮不香吗?【4】推销自己的利器。你现在出去,代表单位与他人合作,还是代表个人与他人合作,你的学历层次就是敲门砖。人人都是势利眼的,除非你是亿万富豪,可以拿小学文化炫耀。你就是一个草根,你学历低就会被人瞧不起,合作的机会都没有。这里不谈“里子”(你在职学习了,也学到了知识啊),人家见你第一面就看你的“面子”。现在本科生都大水漫灌了,学历低的连门都进不去。【5】真正学习一些知识。只要你是真心学习,而不是混张文凭,多少还是能学到知识的。这一点不展开说了。【6】最关键的就是链接人脉。大家都知道商学院总裁班上百万学费,学习是一方面,结交贵人是另一方面。据说一些“名媛”都敢下本钱上一个高研班,目的是钓一个金龟婿。何况你是为了做生意呢?高级别的在职研究生,可以结交一些人脉,对事业发展有好处。好了。我们开看看在职研究生的前世今生的。以前,在职研究生泛滥成灾。有公开招考的,有联合办学的,有企业定向培养的,有合作赚钱的,等等。央企比较流行的方式,就是与学校联合办学,花点钱,在某学校开个在职研究生的班,通过学校内部的简单考试,招录几十个人,主要是为了学习定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混个文凭。更多的是学校为了创收,面向很多企业招生,比如,办一个社会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班。根据企业交钱的多少给一些名额,大约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领导人员先享受这个福利,拿到了一批好学校好专业的在职学历,然后把“爱”洒向更多的中层人员。那个时候,流行什么社会经济学、EMBA、人力资源、工商管理,等等。什么专业时髦,开什么专业的班。举个例子,EMBA,多么高大上的词,被一群企业混子们糟蹋成什么样子了。现在规范多了。在职研究生是国家计划内,以在职人员身份,部分时间在职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类型。在职攻读硕士方式有两种:1,双证非全日制研究生:为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学历,效力等同全日制研究生。2,传统在职研究生(单证):有学位、无学历。2017年起,研究生分为两种:双证学历教育统招研究生(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习形式)、以及单证在职研究生。其中单证在职学位研究生包括: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现已取消)、同等学力申硕,这两种只有硕士学位,没有研究生学历(获得研究生学历必须参加全国统考)。教育部官网指出,同等学力申硕不是学历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于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在2016年之前均为单证(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2017年之后,非全日制研究生诞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效用相同,既有毕业证,也有学位证,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同属于统招统分计划。原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取消,非全日制双证研究生设立。非全日制研究生列入国家统考,和全日制研究生统一划线,同样的毕业要求,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非全日制仅指学习方式,非学历类型。具体建议:在职研究生所拿到的证书,不管是硕士学位证书还是学历证书,都是被国家承认和认可的。硕士学位证书可在“学位网”查询;学历证书可在“学信网”查询。有了证书,以后在升职、加薪、评职称或出国留学时都可以派上用场。在公务事业央企国企等体系内,即使重视原始学历,但是,你有在职学历,在许多方面享受一样的待遇。刚才讲了,在关键时刻,就是救命稻草。退一万步讲:学到知识的目的是把它用在工作中,而不是为了混个文凭。是不是说得有点情怀了?在职研究生的优点就是有目标,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你已经上了几年班了,你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已经清楚了,你画一张知识、专业、能力雷达图,看看你的短板是什么?有的放矢地报考在职研究生,建议报考双证的。如果有必要,可以报考自己的加强短板,或者是前沿知识,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朝阳专业,为你的升级跨越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