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创网:《2019年-中太古代-中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研究报告》是由艾瑞咨询推出的“区块链价值与应用研究系列报告“的第二版。本报告从供应链金融面临问题切入,分析了区块链在应收账款、ARIF、ABS业务中的实现逻辑及相比传统业务模式存在的优势,通过对市场渗透率、市场规模、降本增效等数据的核算,以定量角度分析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产生的价值。重点针对业务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建议,并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报告来源:艾瑞咨询
在“金融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安全研讨会”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金融大数据应用研究组组长、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博士正式发布了由双方联合撰写完成的《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研究》白皮书,并在现场演讲中阐释了金融大数据的四大应用价值、四大发展特点和五大发展趋势。白皮书聚焦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从金融大数据的发展、金融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分析、金融大数据的典型案例分析、金融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挑战和促进金融大数据发展应用的相关建议等方面,深入剖析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一是,从金融大数据发展现状出发,明确金融大数据的来源、应用特点和应用趋势;二是,通过应用场景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金融大数据如何帮助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支付清算行业和互联网金融行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促进业务创新发展;三是,对评选出的“金融大数据创新应用优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为读者呈现这些案例机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初衷和目的,所开发的项目和取得的成果,以及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得到的好处;最后,对金融大数据的应用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金融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建议。铁粉必看
2018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约8.45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12万亿元,行业前景广阔。2018-2019年,消费金融项目数量渐增,热度不减,但长尾明显,资本向头部项目集中。目前从整体来看,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垄断局面。在传统银行、持牌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均有领先的优势企业出现,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正在颠覆金融行业价值链。目前较为成熟的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用以解决消费金融领域存在于贷前、贷中和贷后流程中的诸多痛点问题。随着国内金融行业监管收紧,消费金融领域历经多年规范与洗牌,利润空间收窄,对客户需求和风险点识别要求更加精准,智能风控将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关键。本报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现状如何,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哪些消费金融公司最具发展潜力?消费金融产业链有哪些环节,哪些环节最具价值?消费金融有哪些商业模式,各自优劣势是什么?金融科技将为消费金融带来哪些颠覆性价值?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消费金融领域内哪些头部公司值得关注?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提取码:1acn关于36氪研究院36氪研究院是36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
企创网: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从传统金融到新金融领域,从支付到理财信贷再到技术应用,金融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一波又一波新浪潮。随着国内金融行业整体监管趋严,金融科技公司为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纷纷出海,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对于金融科技出海,读者或许有这样的困惑:金融科技出海是什么?在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如何选择展业市场?应该向海外输出什么产品或服务?金融科技出海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发展趋势?亿欧智库希望通过《2019金融科技出海研究报告》解答上述问题,帮助出海企业、投资人以及每一位关注金融科技出海的读者,对金融科技出海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思考。什么是金融科技出海?“出海”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展国外业务时频繁提及的概念,但其目前尚无广泛认同的定义。经过与行业专家和业内人士广泛探讨,亿欧智库认为:出海指中国企业关注海外市场的发展机遇,基于中国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向海外市场拓展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关于出海与全球化的关系,亿欧智库认为:出海是全球化3.0阶段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新征程。在出海定义的基础上,亿欧智库对金融科技出海进行了界定,认为主要特征有三点:一、立足中国。业务发展之初,在中国注册成立公司,包括设立公司、输出技术和经验、海外创业三种形式。二、拓展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中发展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三、实现与目标市场共赢。与目标市场在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展。金融科技出海企业如何选择展业市场?基于联合国对世界地理划分的七大区域,并根据各区域的互联网普及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金融科技发展情况,亿欧智库将这七大区域分为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两类进行分析。发达市场互联网普及率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科技发展成熟。在地理区域上,包括北美和欧洲与中亚地区。新兴市场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速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金融科技尚未形成稳定的发展格局。在地理区域上,包括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南亚、中东与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在报告中,亿欧智库从海外市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三个维度,对每一个市场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具体研究。以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为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健康和教育发展在新兴市场中位于前列,但人口增长较为缓慢,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新兴市场中较高。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总体金融科技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从金融科技企业数量来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金融科技发展较好,此外各国的发展也各有侧重。从发展领域来看,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国家多以发展支付为主,具体发展情况与中国2012年前后相似度高,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模式。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付体系方面,以现金为主要支付方式;政策监管方面,借鉴欧洲的监管机制,推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征信风控方面,征信系统数据难以匹配,征信体系尚不完善。应向海外输出什么产品或服务?从当前金融科技出海发展情况来看,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出海主要有自营、参股控股和合作三种模式:自营,在海外设立分公司,获取相关业务牌照,自行在海外运营和拓展业务;参股控股,以投资并购的方式,入股当地公司,实现业务和场景在海外的布局;合作,在海外设立合资公司,输出商业模式,与当地公司共同经营和发展业务。从金融科技出海领域来看,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主要经历了从产品输出、复制中国模式到技术输出、注重本地化运营的出海进程。在总体的金融科技出海发展中,首先是支付公司拓展海外业务,通过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打开海外市场,在各个国家建立金融基础设施的支付体系;紧随其后,理财借贷公司依靠在国内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借鉴支付公司的出海路径和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市场;而后,基于中国多年技术积累产生的实力,一些互联网头部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选择输出经验和技术,以科技赋能金融发展。亿欧智库认为,随着金融科技出海发展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提供技术服务、以科技赋能金融的出海模式将成为未来金融科技出海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此外,亿欧智库梳理了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度小满金融和京东数科这四家头部公司的金融科技出海布局,并对其金融科技出海战略和发展历程进行具体研究。金融科技出海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相较于发达市场完善的金融科技发展格局和更高的竞争壁垒,新兴市场拥有较大的人口红利,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速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尚有广阔的金融科技市场等待开拓。在新兴市场,部分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会带来金融风控的难题,不同国家在监管力度和政策制定方面存在差异。此外,如何处理好政府关系、实现本地化发展、聘用金融科技人才,也是金融科技出海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展望未来,亿欧智库认为,在出海模式方面,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将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公司首选发展模式;在出海领域方面,提供技术服务、以科技赋能金融将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在出海领域方面,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和南亚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或将成为下一个金融科技出海爆发地。报告来源:亿欧智库
来源:金融家(ijrjia)作者:金叫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放在金融领域同样适用。花旗银行曾表示,金融科技正在颠覆传统金融领域。据统计,全球有80%的金融机构都迈入了发展金融科技的大门。虽然在数字科技上我国起步稍晚,但随着众多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兴起,我国也已经逐渐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之一。有公开数据显示,在2013年,我国的金融科技营收规模仅695.1亿元,但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9698.8亿元。此外,由金融科技推动的如借贷、投资等金融业务增长不计其数。从2013年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到2016年金融科技展露头角、再到2019的成熟态势,短短几年间,我国的金融科技迎风生长,一路蜕变,成为了引领社会创新与进步的耀眼明星。就在不久前,我国工信部正式向运营商发放了5G商用牌照,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互联网有望形成,金融科技也或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01我国金融科技居世界前列金融科技(Fintech)是一个近年兴起的领域,虽然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了金融业最引人关注的部分。但由于其业务模式尚不稳定,各类业务形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关于如何定义它,全球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如果从字面意思简单理解,金融科技就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科学技术;维基百科上将它定义为:由一群通过科技让金融办事更高效的企业,组成的一个经济财产;而金融稳定理事会给出的定义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我们可以将现存的金融科技大致归为几个应用模块:从历史来看,金融科技并不是一个新词,最早在1980年的美国华尔街,就已经有人开始使用这个词汇。2017年2月,IOSCO(国际证监会组织)将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软硬件应用、移动云联网技术融合、以及当下利用前沿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在全球竞相发展的同时,于起步阶段没有突出优势的我国,随着众多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兴起,也已经逐渐成为了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跑者之一。我国央行也在2017年5月15日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为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也肯定了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发展的肯定。技术的革新首先从互联网兴起,时至今日,许多互联网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都成效斐然。根据2018年10月毕马威与澳大利亚知名金融科技风投机构H2 Ventures联合发布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榜单,中国企业占据了11个席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且排名整体靠前,在前10名中占据了4席位。其中我们熟知的蚂蚁金服位列榜首,京东金融居于第二。面对汹涌的浪潮,传统金融机构也加大力度追赶,或自主研发,或积极寻求合作。自2015年起,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行相继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2017年3月,工商银行完成七大创新实验室的组建;2018年4月,建行推出了无人银行,个人业务可实现机器办理。除了这些头部企业,我们在一些领域的整体发展也尤其迅速,如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交易金融、区块链金融等,在世界上都有着突出优势,发挥着引领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樊明太做出解读。他认为我国的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取得相对领先的地位,至少可以从三方面把握:一是,我国信息科技的应用在起步阶段处于相对宽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开发和应用成本相对较低。我国在信息科技的起步阶段,主要以模仿和应用为主,制度和环境因此也相对宽松。不过近年来,我国对信息科技的原创性开发和应用增强,立法也顺应国际趋势逐渐加强。二是,我国金融业在应用和开发信息科技方面具有资金优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业相对发展迅速,既从资金端和需求侧支持了信息科技在金融方面的应用,也从服务端和供给侧推动了金融应用信息科技提供金融服务。三是,我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具有较大的市场,保证了金融服务的时空收益。我国地域宽广、城乡发展不平衡,而且人口结构还相对年轻。较大的服务市场保障了金融科技的时空收益,驱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02企业模式更加丰富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不仅拥有了成熟的技术,也催生了更加丰富的商业模式。对于企业,身处在这样的转变中则更需要对自身的升级方向进行深刻的思考。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巨头也先后明确了技术公司的定位。我们不妨从深耕行业、开放平台、赋能机构这3个当前最为主流的模式来看看,这些领域的头部公司正如何在应对趋势的同时抓紧机遇。■ 全流程信贷系统-拍拍贷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前沿技术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突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来说正是如此。拍拍贷成立于2007年,至今已经平稳运营了12年时间。作为互联网的产物,拍拍贷的科技基因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也是连年增长。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科技战场,2018年1月18日,拍拍贷智慧金融研究院成立,预计注资高达10亿元。坚持不懈的研究、投入、不断积累和深化的科技实力,最终成为了拍拍贷业务质变和转型的根基。从贷前的精准获客、智能反欺诈、全自动化审核;贷中的智能风控系统、智能质检;贷后的贷后模型体系、智能催收;以及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等。如今,拍拍贷已实现了金融科技在借贷业务链条上的全覆盖。风险管理则始终是借贷行业的核心,金融科技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风险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12年期间积累的大量的业务经验和数据,并结合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研发了风控系统“魔镜”,使其逾期率获得显著下降。不仅如此,拍拍贷在贷前反欺诈环节,还进一步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合作,运用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提升风控水平,构建出“明镜”智能反欺诈系统,将反欺诈团队的调查效能提高了70%。而在监管日趋严格的当下,平台的合规性也是其发展的重要一环。拍拍贷紧跟监管要求,上线与招商银行的客户资金存管系统,按要求披露财务数据和运营数据,始终坚持小额分散和不担保的原则开展业务。因此,拍拍贷成为了首批15家与百行征信签约合作的代表机构之一。科技给金融领域带来的改变,不只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应用上,对传统金融的赋能同样十分重要。面对多元化的行业趋势,拍拍贷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也把金融科技对外进行输出、赋能行业,并进行多元化集团性发展。■ 综合性金融科技平台-凤凰金融全球金融科技投资在2014年有高速的增长,在2015年达到了顶峰。作为凤凰卫视集团旗下服务全球华人的智能金融科技平台,在2015年提出“智能战略”后,凤凰金融也继承了集团的品牌声誉和全球资源,经由自身强大的实力,在金融科技领域打下大片江山。彼时,互联网金融已经蓬勃发展。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净值人群数量越来越多的背景之下,“数字财富管理”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据了解,凤凰金融主打“一站式财富管理”,业务主要涵盖了普惠金融、财富管理、和全球业务3大板块。这样的多维度布局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高效了解金融咨询,到P2P网络借贷、购买基金、选择保险、海外投资,都可以在凤凰金融的平台上操作完成。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及新型企业入局,凤凰金融从一开始就定下的“智能战略”让其在“科技”方面积累了强大的实力,自主研发了多项应用级产品,例如:智能资产配置工具凤凰真准、能对复杂金融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和广度关联的凤鸣智能资讯、能对市场行情和基金标的进行智能分析的魔镜智投、基于AI与大数据技术的家庭智能保险顾问凤凰智保等一系列数字化金融服务产品。据了解,凤凰金融已拥有核心高新技术专利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6项。其以数字化技术与应用驱动金融服务创新,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智能数字科技架构。在当前的行业趋势下,凤凰金融在基本的宣传与获客之外,也对现有存量客户重新进行了充分的回顾,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深度、全面的服务。目前,凤凰金融已服务全球用户超过1100万,覆盖中国大陆、北美、东南亚等主要地区,与全球包括丹麦盛宝银行、百信银行、中国人寿、华夏基金在内的170多家知名商业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业务合作。■ 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解决商-飞贷金融科技作为B端输出的头部企业,飞贷金融科技是业内首家覆盖业务全流程、运营全体系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服务商,通过输出三大平台(天网量化风控平台、神算移动科技平台、慧眼智能大数据平台)和六大服务(移动信贷产品服务、品牌与营销服务、核算与清算服务、风控运营服务、智能客户运营服务、经营决策分析服务),助力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移动信贷的转型升级。在技术方面,飞贷金融科技有三大核心杀手锏,获客近千万、无一例被确认身份欺诈的天网量化风控平台、可助力银行硬件投入节约30%以上的神算移动科技平台、助力银行营销ROI提升4倍以上的慧眼智能大数据平台。目前,飞贷金融科技已与人保财险、北京银行、华润信托、通联支付等多家涵盖保险、银行、信托、支付四大金融子行业的头部企业达成全面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输出合作。基于移动信贷整体技术的突出表现,飞贷金融科技在2018年斩获了世界银行和G20共同推出的“全球小微金融奖”最高奖,成首个且唯一获大奖的中国企业,此外飞贷金融科技是入选美国沃顿商学院的中国金融科技案例,还曾接受过美国《时代周刊》采访及深度报道。现阶段与早期的金融科技不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想要单靠流量推动增长变得愈发困难,反而是技术红利越来越明显。与众多仅能提供单一或多项应用场景技术的TOB公司相比,能够支持合作伙伴全流程信贷技术能力自建的飞贷金融科技,表现更为亮眼。其“整体输出、大规模实践验证、不依赖特定资源、支持合作伙伴能力建设”是合作机构高度认可的四大优势。除了以信用贷为主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的输出,飞贷金融科技还在2018年研发上线了中国首个全流程线上化处理的“经营贷”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了“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最快当天放款、抵押高达8成、额度高达千万的大额融资产品”。目前,经营贷业务已在二十多个城市开展,为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和普惠金融的落地做出了很大贡献。而在技术输出方面,2019年已有3家金融机构与之展开合作。03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数字科技与传统流程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效率和体验,与科技结合后的金融更是如此。在便利的同时,科技也让金融的覆盖范围更广、交易更加安全,个性化服务也将成为可能。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在线支付市场迅速扩大,用户规模在2018年达到6.59亿人,金融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数据来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P2P观察整理但种种好处背后,同样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问题。从大数据诞生伊始,有关数据安全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社科院研究员樊明太认为,我国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立法滞后、穿透式 监管不足。苏宁研究院院长薛洪言也向我们表示,随着数据重要性的提升,数据隐私保护变成了急需强化的薄弱环节。而如何把握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科技风险之间的平衡,将成为金融科技监管的难点和焦点。当下,数据安全主要还是靠企业本身。一些优秀的企业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将数据安全把控较好,拿上述企业举例:拍拍贷在预防和拦截上都采取了多重措施,还成立了专业信息安全团队和内控内审等团队,取得了“网络借贷中介机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审核回执”。凤凰金融全面建立了用户信息六维防护体系,如CFCA安全认证为平台用户提供电子签章保障等,目前凤凰金融已经通过了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三级标准认证评测。飞贷金融科技“慧眼”智能大数据平台采用了分级授权管理机制等多层防护机制,建立高级别的数据防护墙,其 “神算”移动科技平台则采用同城双活架构、数据多副本、并采用全球顶尖的以色列特权账号管理系统CyberArk,结合多项加密技术,最大程度保证信息安全。除此之外,薛洪言还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运作模式,模糊了金融与科技的边界,尤其是模糊了牌照业务与非牌照业务的边界,对于当前以牌照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带来了重大挑战。不过金融科技的发展,既提高了监管监督的难度和门槛,也为监管机构提升效率提供了新的选择。所以,金融科技之于监管的意义,决定权在监管机构手中,只有善用金融科技手段,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大力发展监管科技,才是行业新时期监管转型的应有之义。而今,金融科技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即5G技术的推行。除了速度得到飞跃性的提升,与之前的1G~4G完全不同的是,5G不再局限于移动互联网或是某个单一设备,而是能支持物联网,AR、VR、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海量的应用,真正做到万物互联。薛洪言在面对我们这个问题时表示,5G网络的高速传输和低延迟性可以为金融业务流程带入更多的“实时属性”,如人脸识别的更广泛应用、基于微表情的实时风控、新的支付手段、人机交互的普及甚至远程开户的放开等等,在5G环境下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不过,金融业追求效率与安全的平衡,当前5G仍处于试点初期,网络普及与成熟、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等都需要时日。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科技已经走过了最初的野蛮生长期,来到一个趋于规范和成熟的时段,不少人认为金融科技已经到了“下半场”。的确,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现有技术和场景得到了深入的挖掘,竞争压力明显。而监管的逐步落实和用户的隐私意识苏醒,也让金融科技企业面临着诸多转变的挑战。但行业的规范化,是行业得以长久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金融科技今后也将在控制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等方面做到更好。而科技总在不断前进,5G的突破口又近在眼前,2019年的金融科技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银行业每年高达千亿人民币的金融科技投入中,哪项新技术应用最广泛?答案是“大数据”。据互联网金融协会一份调研显示,在50多家调研银行中,高达98%已在多个场景中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这背后,是因为银行业天然离大数据最近:积累了海量数据、数据历史长、质量高、可挖掘空间大,银行经营的所有关键环节都离不开数据。为了打好这场大数据决战,国内外银行都毫不吝啬于配置大数据人才:美国富国银行号称有10000多名数据人员;国内一家国有行在总分行层面构建了一支450人的数据分析师队伍,从而满足大数据分析应用相关的工作需求,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底层基础设施。然而,要深度挖掘大数据的潜力、搭建强大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光靠银行自身是不够的,这方面科技公司行动早,在大规模的投入中对数据认识更深刻,显然已经成为银行需要借力的重要伙伴。金融数据:潜力极大的“宝藏”当前,金融业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数据上,行业有种说法“数据即资产”、“得大数据者得天下”。不过大数据市场空间有多大?据IDC数据,2020年中国大数据相关市场收益预计达到104.2亿美元,其中,金融是大数据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市场占比超过了20%。这意味着金融行业大数据相关市场收益,已经超过了百亿人民币。而这一市场还在高速增长中。尤其是随着银行业金融科技转型提速,大数据能力关系到每一项业务和每一个运行环节,也必然成为金融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方面,零接触金融、金融业务线上化迁移,都促使金融业基础设施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IDC报告显示,全球数据每年增长速度约为40%,海量多样化数据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大数据基础设施承载了大量核心业务如精准风控、精准营销、反欺诈等,运用科技提升金融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能力成为必然选择。2019年8月,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到,“建立健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充分释放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核心价值。”无疑,这给银行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引。这方面,大型银行是行业先行者,正在把大数据能力打造成为银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比如,2019年以来,工行在金融同业中首次实现大数据服务云全面实现分布式和国产化转型;另一家大行建行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大数据云平台自用区的部署,同步支持44个基于大数据云平台应用的开发建设。大数据分析还大大提升了银行的客户精准服务等能力。比如交行2020年上半年搭建数据运用管理平台,带动AUM增长26%;平安银行完善大数据技术平台,促进“天天成长C”等理财产品购买转化率提升了60%。一些国外的领先银行也利用大数据已经取得了较大竞争优势。如花旗银行亚太地区,近年来有25%利润来自于数据挖掘;汇丰银行通过数据挖掘开展交叉销售,使客户贷款产品响应率提高了5倍。不过,这场大数据决战才刚开始,更多银行面临着数据挖掘的难题。“数据宝藏在那儿,但却不知道如何挖掘。”一位银行从业者表示。《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中小银行的数据治理基本处于萌芽期,达91%的中小银行尚未开展有效的数据治理工作。这意味着,大数据运用在银行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目前银行业现有技术难以满足大数据基础设施需求,存在多样化平台管理难、对数据分类整理及深度挖掘分析能力有待加强、海量大数据保护和运用难、缺乏有效的数据治理、复杂大数据环境运维难等痛点。在此之下,借助合适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方式。强者已然脱颖而出相比过去,金融大数据平台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过去的被动对内协助管理,变为现在的主动对外支持业务决策。这方面传统银行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还存在欠缺。除此之外,银行业之所以对大数据运用不足,从根本上来看,不仅要把数据治理上升到战略层面,使其成为业务部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能让数据快速给业务带来价值。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合作伙伴。凭借在金融行业领域的业务规划能力、科学的管理流程、专业的服务团队,华宇智能数据面向金融领域提供业务咨询、IT规划、软件产品、行业解决方案等一系列优质、端到端的服务。华宇软件顺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多年产品技术沉淀和行业客户合作的优势基础上,形成了数据质量管理、监管报送、风险全面管控、大数据应用、驾驶舱决策平台等几十种行业落地解决方案,完成了多个灯塔项目。针对市场热点和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通过优质的解决方案和良好的服务,为广大金融客户提供业务发展所需的应用方案和系统建设服务。
金融科技3.0模式下,未来的创新将在更富于挑战的环境下进行。9月4日,普华永道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指出,科技为金融服务赋予了巨大动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系统性风险来源,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还是监管机构,都要深刻理解这种变革蕴含的机遇和挑战。而在金融科技3.0模式下,未来的创新将围绕3个E展开,即Efficiency(效率)、Experience(体验)和Ecosystem(生态圈)。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不仅改变了营销和获客等前端业务,也在驱动中后台的变革。报告显示,各类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在不断深化。超半数的受访传统金融机构正通过不同形式自主进行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亦或选择与金融科技公司建立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策略也有所转变,回归技术逐渐成为趋势。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点评:“金融科技带来的重大冲击是让闭合的传统金融体系逐渐走向开放的产业链生态模式,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都将成为金融产业链生态圈的组成部分。双方有着强烈的合作意愿,然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双方仍然需要应对来自管理文化、监管、商业模式、系统等各方面的挑战。”从对金融科技的投融资层面来观察,传统金融机构的重点落在实施技术投资、转型升级,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分析将是其今后的投资重点;金融科技公司则致力于获得投资机构青睐、发展壮大,但在监管趋严、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融资难度加大,未来须以模式与技术优势突围。探寻新兴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大数据应用仍主要集中于产品设计和前端销售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各项基础条件都有待改善,尤其在数据与团队方面面临很大挑战。然而,对于云计算与区块链两项技术,不少受访者对前者仍有期待,认为其起步晚但潜力大,但对后者普遍持谨慎态度,认为其应用前景尚不明朗。值得注意的是,过半受访者认为,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大数据风控将是继移动支付之后,中国又一个能引领全球的领域。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监管机构对于金融科技理解和认识的加深,相关的监管措施以及协调机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此背景下,受访者普遍预期金融科技的监管将趋严,对监管的期望主要集中在:避免行业野蛮生长和跨行业套利、规范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以及加强跨行业跨监管主体的协调。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管理咨询合伙人王建平认为:“金融科技严监管既是众望所归,也是大势所趋。严监管持续的环境有利于金融科技领域的规范经营、降低风险,未来金融科技领域的佼佼者,必定是那些能够高效满足监管要求、化被动为主动的企业,因此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应以科技促合规,探索相关应对之策。”
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远不止如此,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市场,一般有精准营销和大数据风控两个方面。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大数据挖掘金融价值,使数据资产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再复杂的其本质也简单,金融大数据的运用与发展就是其一。近来网贷平台频暴雷,根本原因除了外部监管趋严、市场利空、经营不善以外,不外乎资金错配、假标盛行、借款人恶意欠债等,这些原因用简单的办法就可以得到解决:其中大多可以通过大数据征信来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大数据征信是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分数,预测还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以及欺诈风险。在金融风控领域,大数据指的是全量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远不止如此,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市场。大数据在金融领域应用:精准营销和大数据风控据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介绍,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一般有精准营销和大数据风控两个方面。薛洪言表示,精准营销是基于行为数据去预测用户的偏好和兴趣,继而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对于大数据风控,其逻辑便在于“未来是过去的重复”,即用已经发生的行为模式和逻辑来预测未来。这意味着,随着随机事件的大量发生,是可以发现其内在规律的。而大数据里包含的海量数据,为我们发觉隐藏在随机事件后面的规律提供了条件。而大数据风控的两个应用,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背后都是这个逻辑,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找到内在规律,建成模型,然后用新的数据去验证和进化这个模型。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王叁寿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随着我国加快IPv6、5G的商用部署,数据总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从某种角度而言,数据详实记录了发展中的世界,而大数据使未来复现成为可能。大数据是无限循环、无限复制的绿色资源,应用次数越多,其价值越大,将会颠覆未来很多产业的竞争模式。对于当前而言,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创新生产要素、是21世纪的“钻石矿”;对于未来而言,大数据是“活化石”。大数据应用水平正成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至于金融大数据的未来,有分析称,数据驱动金融将是一种趋势,谁掌握了大数据,金融营销、金融风控就会胜出。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业务协调部丁华明认为,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大数据应用水平正在成为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金融的核心是风控,风控以数据为导向。金融机构的风控水平直接影响坏账率、营收和利润。目前,金融机构正在加大在数据治理项目中的投入,结合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构建企业内统一的数据池,实现数据的“穿透式”管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治理是金融机构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有效的数据资产管控,可以使数据资产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显示,83%的中国金融机构希望投资大数据。金融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属于业务驱动型。其迫切希望应用大数据技术使营销更精准、风险识别更准确、经营决策更具针对性、产品更具吸引力,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随着更多金融机构基于大数据获得丰厚的回报,将进一步打消其顾虑,加速大数据的普及。上述报告还称,各级政府正推动金融行业数据整合、共享和开放。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到2018年,中央政府层面实现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国家还通过推动建设各类大数据服务交易平台,为数据使用者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来源。数据越关联越有价值、越开放越有价值。大数据的发展需要所有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协作,将个人私有、企业自有、政府自有的数据进行整合,把私有大数据变为公共大数据。金融数据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数据的应用为数据安全带来新的风险。数据具有高价值、无限复制、可流动等特性,这些特性为数据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金融机构来说,网络恶意攻击成倍增长,组织数据被窃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对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使得金融机构内海量的高价值数据得到集中,并使数据实现高速存取。但是,如果出现信息泄露,可能一次性泄露组织内近乎全部的数据资产。数据泄露后还可能急速扩散,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数据篡改和智能欺诈的情况。2018年是金融行业监管大年,“防风险”依然是行业发展主旋律。“近年来大数据风控越来越受重视,越被市场认可,我们越要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合规发展。”百融金服副总裁陈雷指出,不仅金融业务要合规经营,大数据风控行业也要合规发展。以当下正经历暴雷潮的网贷行业为例,陈雷认为,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原来只要“有胆量”就能发展起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需要拥抱科技的时代,要通过大数据挖掘金融价值。>
来源:北国网11月14日,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工作组、新华社瞭望智库金融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中国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8》(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王磊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平安金融壹账通、蚂蚁金服研究院、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亚太未来金融研究院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由瞭望智库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聂欧主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对《报告》进行详细发布。历时半年调研数十家机构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正深刻地改变金融业态。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创新与监管的“竞赛”也越来越激烈,当前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逐步深入,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发挥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服务升级、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如何有效应对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跨界传染、技术依赖风险、放大金融顺周期性和监管套利等挑战,诸多难题待解。为此,《报告》研究小组历时半年时间,走访调研数十家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科技公司,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项关键驱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由加马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等单位提供撰写支持,形成近10万字研究报告。《报告》从金融科技的驱动技术、应用场景、风险与监管三个层次展开论述,系统梳理总结了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脉络与最新情况,并对标国际监管趋势与国内典型案例,分析各关键驱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报告》共七章,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项关键驱动技术的自身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阐述,并形成一系列认识和判断,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控制、投资顾问和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场景已得到较多应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应用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可能产生技术安全风险、责任主体难以认定、放大市场顺周期性等风险,面临数据共享交流整合不够、技术成熟度不足、人才储备有待加强等挑战。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离大规模商用还有一定距离,但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资产证券化等部分业务场景已开始从概念验证逐步迈向生产实践。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潜力可期,但仍存在安全稳定性问题、隐私泄露风险、合规风险等风险,面临底层技术有待发展成熟、处理速度尚难以完全满足金融业务需求、缺乏统一的金融领域应用标准等挑战。云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正稳步推进,我国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应用私有云、行业云,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使用公有云支持业务发展,典型应用场景包括IT运营管理、底层平台开放、交易量峰值分配、网络安全管理等。同时,云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也可能产生过度技术依赖风险、服务中断风险、服务滥用风险等风险,面临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IT系统升级改造及云服务选型困难等挑战。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广泛,主要包括反欺诈、风险管理、投研投顾、评分定价、金融监管等,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发展较快。同时,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也可能产生数据垄断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风险,面临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数据孤岛现象有待进一步缓解、沉淀数据仍需开发等挑战。最后,《报告》根据国际监管政策的盘点与梳理,提出了对金融科技监管的六大启示:倡导正确理念,服务实体经济;加强风险防范,完善多元治理;坚持技术中立,强化功能监管;关注技术发展,善用监管科技;优化管理机制,促进合规创新;做好行业自律,推进标准建设。正视金融科技的“双刃剑”特性会议上,《报告》获得了在场专家的高度肯定。专家们紧紧围绕报告内容以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4个多小时的讨论,尤其对如何平衡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给出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表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不断推动金融机构经营模式重构并加速构建市场竞争新格局。她提出,下一步,金融科技的发展要关注数据安全、责任界定、监管挑战等几大问题。要趋利避害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价值,就要做好倡导正确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平衡创新监管、加强手段建设这四方面工作。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韶华对《报告》给出了高度评价,并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势不可挡,监管手段应该及时跟上,同时要对伪创新、伪科技进行辨识和严厉打击,及时向市场提示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亚太未来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杜艳认为,金融科技应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确定业务边界并持牌监管,以金融行业的标准来实行统一监管。另外,在准入管理清晰的情况下可考虑牌照开放,鼓励真正符合条件的机构进入市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立鹏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认为,金融领域有好的创新,就必须有严格且高质量的监管。金融有很强的外部性,涉及到民众的资金安全和社会的金融稳定。只有严监管,遏止监管套利等“伪创新”,才能给真正的科技创新带来发展空间和机遇。蓝海与挑战并存会议上,金融科技从业者如何把握当前机遇,助推金融业变革,也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给普惠金融开辟了一条新路,即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可能性与可控性。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金融科技不仅推动了技术对金融业带来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和资本的制度安排来带动技术本身的进步,最终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新经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是金融科技业态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而当前的一系列创新似乎还主要用在金融领域,但很快就会扩展出去,形成各领域、各行业的“科技+”现象,最终形成我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李健提到,商业银行是金融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当前还主要将科技手段应用于升级风控、精准获客和预测市场等方面。下一步,商业银行应“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落实监管部门有关要求,提升服务中小企业质效,将从资产端”更多地运用科技来服务中小型企业,这是大势所趋。未来一段时间后,运用科技手段去服务企业,将既是实体经济的需求,也是一片蓝海。平安金融壹账通副总经理邱寒认为,“金融+科技”一定要回归业务的本源,而科技一直都只是工具,只有切实解决了业务问题的金融科技才是真正的金融科技。一批中小银行已经在转型中感受到力不从心,只有学会辨别真伪科技、实现整体赋能,这些中小银行才能生存下去。这其中,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对此,瞭望智库总裁夏宇指出,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否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柔性基础设施”,是否能成为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助推力,还需要进一步观察,需要政府、金融界、科技界、研究机构和媒体的共同努力,早日形成一致共识。蚂蚁金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认为,中国的金融科技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确实稍微领先于全球,但主要体现在应用领域。目前,很多国家开始高度重视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重大机遇,这就为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因此我国应该平衡好风险和发展关系,既要做好合规管理,防范风险,又要鼓励创新探索,支持发展。
2015-12-19大数据文摘CSDN授权转载作者:巍伟网站:http://www.csdn.net2015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已经圆满落幕,本届大会历时三天,以更加国际化的视野,从政策法规、技术实践和产业应用等角度深入探讨大数据落地后的挑战,作为大数据产业界、科技界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了数千名大数据技术爱好者到场参会。新加坡管理大学信息系统学院教授朱飞达在《大数据与金融创新:从研究到实战》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个人征信应用模式,包括四个方面:(1)提取社交维度特征,加入现在传统信用模型(2)采用产生式模式挖掘不同信用类别的隐含用户模型(3)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风险传递查询和探索引擎(4)实时反欺诈侦测和预警系统社交媒体大数据用于个人信用评估也有着多方面的优势,如基于用户个人数据可以建立用户个人信用评分;基于用户社交网络可以建立用户综合信用评估,挖掘潜在信用风险。后台回复“金融”,下载完整版PPT附录演讲PPT:【限时干货下载】2015/12/31前2015年11月干货文件打包下载,请点击大数据文摘底部菜单:下载等--11月下载大数据文摘精彩文章:回复【金融】看【金融与商业】专栏历史期刊文章回复【可视化】感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回复【安全】关于泄密、黑客、攻防的新鲜案例回复【算法】既涨知识又有趣的人和事回复【谷歌】看其在大数据领域的举措回复【院士】看众多院士如何讲大数据回复【隐私】看看在大数据时代还有多少隐私回复【医疗】查看医疗领域文章6篇回复【征信】大数据征信专题四篇回复【大国】“大数据国家档案”之美国等12国回复【体育】大数据在网球、NBA等应用案例回复【志愿者】了解如何加入大数据文摘专注大数据,每日有分享覆盖千万读者的WeMedia联盟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