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个习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研究生导师,到底有多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读研期间,所有与你读研相关的事情,可能都需要经过你的导师同意。比如,你的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更换课题、要去实习、发表论文、毕业答辩等等,都需要导师的参与以及导师的签字确认。这还只是在学术研究上对你的影响,除此之外,导师可能还会在你的生活、心理等方面带来影响。有一位已经退学的研究生同学说:“短短两年的读研生活,让他从一个自信、乐观、开朗的人变成了一个严重怀疑自己,内心极度不自信的人,对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说,选择导师真的很重要,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件事,不要太过于随意,你如果很随意,那估计导师对你也就会很随意。下面,就针对研究生选择导师的一些注意事项,给大家3点建议,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快乐读研,快乐生活。1、选导师前,先想清楚两个问题在选择导师之前,建议大家先想清楚以下这两个问题。①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被动还是主动的人?喜欢被Push才能行动,还是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被束缚?在行动上,你是一个主动的人还是被动的人?你的自制力怎么样?能不能主动管理好自己的事情。② 对于未来有什么设想?将来会不会考虑读博?对于未来,有什么设想,有什么规划,最重要的是将来要不要读博?针对以上这两种情况,我们选择的导师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会不一样。因为,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着你选择什么样的导师。2、选择的导师与自己的预期最好符合根据前面两个问题,我们在选择导师时最好选择跟自己预期一样的导师。比如,你是一个比较松散的人,需要有人Push你才能行动,那么,最好选择一个年轻又科研动力十足的导师。这些导师,多半还是硕导,只是个副教授,有升职称需要,同时,在学术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这些导师可能会对自己的学生比较严格,要求也比较高,我们的时间可能会被发论文、做科研给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所以说,如果有同学对科研满怀热情,并且,抗压能力也不错,喜欢被Push,那么,选择这种类型的导师就挺好的。至少能学点东西。而有些同学,喜欢自由自在,对于学术研究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想“混”毕业拿证走人。那么,就不要选择以上这种类型的导师,你可以选择“佛系”一些的导师,俗称“放羊型”导师。什么优青、万人领军、长江学者、千人、杰青、院士、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导师已经属于“大牛”,在所研究的领域也是佼佼者,他们可能会很忙,谈项目、谈合作、经常出差见不到人,并且,带的学生又多。可能压根都顾不上指导学生,基本上都是靠学生自己在“野蛮生长”。所以,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有很强的自制力,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所有时间。不过,这类导师也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影响力很大,项目、资源可能也会比较多,手下的学生不缺项目,这一点也是小导师无法比的。而如果有同学想读博,那么,在选择导师时最好选择一个“博士生导师”,这样可以直接转博,免去很多麻烦,导师也更愿意带。3、选择导师,人品好要排在第一位关于导师的人品到底有多重要,我想不用再或多强调了。看看最近两年不断传出的一些研究生“悲剧”事件就知道了。一个人品有问题的导师,不光会影响学生顺利毕业,可能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轻则让学生抑郁,重则让学生严重怀疑自己,然后给心理造成创伤乃至于走向极端。所以说,在选择导师时,我觉得应该将人品放在第一位,人品可能要比学术能力、行政级别重要得多。但是,人品又不容易被看出来,不像学术能力(看导师是一作的论文和科研经历),行政级别(看头衔,比如院长、系主任等等)那么容易看出来。所以,想要知道导师的人品,你可能需要动一些脑筋。下面教大家一些方法。① 向同课题组师兄师姐打听这是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大家可以向他们问两个问题。导师会不会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以前的学生,都能不能顺利毕业?当然,这个方法可能不一定能够听到真话,所以还得需要自己判断。毕竟,在他们没有毕业之前,是与导师存在利益关系的,所以,也怕“得罪”导师。然后,可能会告诉你一些比较“模棱两可”的话,你就得聪明点,学会从话里听话。比如,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导师还行,就是要求比较严格了点”,那你最好别选。相反的是,如果能够从其他课题组的学生口中去了解你的导师,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同学们私下讨论都会说真话。比如,之前帮同学打听过一个导师,得到的反馈如下。② 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判断在决定选导师前,最好与导师接触一下,可以见面,也可以通一次电话。然后,根据自己的交流情况进行判断,看看导师是不是一个比较纯粹,有啥说啥的人,比如,对你的要求,你所面临的压力等等,都能提前讲出来。如果,导师说话有点不着调,一直都在给你“画大饼”,还超级热情,那你可能就需要留个心眼了。有些人,真的很善变,前后完全就是两副面孔。比如,某邮电大学宣称“快乐科研”的那位姓张的女导师。所以,大家不要被“骗了”,选择导师还是要擦亮眼睛。最后,在大家选择导师时,一定要尽早,不要等着学校分配,否则就会被动。以上,关于研究生选择导师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快乐读研,快乐生活。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最近一两个月,又到了研究生录取季。现在的研究生,普遍表现出随大流的盲目性,在读期间常表现出对科研不感兴趣、对未来迷茫等消极情绪,这些都将影响研究生的生活质量。在征求20余名研究生和导师意见的基础上,撰写了这篇短文,希望对研究生朋友们有所帮助。 1 要有读研的整体规划安排。 很多研究生,都是随大流读了研,缺乏明确的读研规划。读研期间,要么什么都不想做,要么什么都想做,结果都不理想。毕竟是成年人了,应该对人生有所规划。如果实在是没有规划,那么就脚踏实地地读书、做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避免因缺乏读研规划,让读研成了一场充满惶恐的灾难。 2 面向目标的终端考核方式。 除了顺利毕业和拿到学位之外,如果有了规划,就确定几个目标,然后围绕这些目标,将复杂的事情分解成小事情,分解成若干阶段。再与导师充分交流,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知道读研究生期间最在乎的事情,这可以是几篇论文或考出国英语,也可以是掌握哪些专业技能,最好是明确、具体的。目标确定了,才能在一次次选择的时候,做出符合你的选择。否则,在实现自己读研规划的过程中,将会缺乏目标判断。 3 提高个人交际沟通的能力。 工作之后,扎实深厚的专业能力当然重要,但是,交际沟通能力似乎比专业能力更重要。刘东升院士说:要想成为大科学家,先要成为大政治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对人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影响到事业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家庭幸福。应将交际沟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融入到平时的学习、科研和生活之中,不奢望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领导才能的受欢迎的人,但至少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娴熟沟通能力的人。 4 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学术。 自己的人生规划要和导师有个充分的交流,当然,这可能是变动的,要让导师知道你的思路和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你。要积极主动地与导师交流和沟通,不能消极地回避导师。与导师沟通不积极,最终致使很多科研事情拖延,最后仓促收拾残局,弄得师生关系紧张。要像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与导师面对面、平等地对话交流,相信导师都会尊重、支持你的想法。 5 注意与导师日常交流细节。 首先,要每周或者每半个月,通过邮件、短信或者QQ、微信,给导师约时间面谈,交流自己的学习、科研心得。这样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加顺畅。其次,回复导师的邮件一定要认真、规范。要对导师的每个问题都给出正面回答,同时还要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要保持和导师的联系畅通。寒暑假回家前夕要请示回家和回校的时间,平时有事情外出学校要请假,导师的短信电话要及时地回复和接通。这是交流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 6 积极主动地完成科研任务。 很多事情最后失败了,没有做成,大多是自己准备得太晚了,拖延造成的。因此,要根据自己的读研规划,要积极主动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出国考试、发表论文、撰写学位论文,都要安排好规划好,最好能提前完成,给自己和导师留有修改和完善的时间,赢得了主动性。对导师交待的任务,要严格卡住时间点,要以效率优先,兼顾质量。最好是先整体完成,然后再逐步提高。不仅要有长期规划,而且还要有近期可以操作的计划,提高科研效率。 7 勤奋刻苦用心地从事科研。 付出时间是产生兴趣和爱好的重要因素,就像友情和爱情,需要时间培养一样。阅读大量的文献,艰苦的野外取样和观测,费时耗力的室内试验,只有这样才能对数据有感情。勤奋刻苦是成就个人学业的基础,也是锻炼品质的主要途径。很多研究生没有付出多少时间在学业,因此,也无所谓喜欢与否。在勤奋的基础上,同时要用心去巧做,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做,想法设法如何将事情做好。只有用心,科研成绩才能出彩。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8 要扎实掌握一些专业技能。 读研究生学知识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习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这将影响你的一生。一定要下大功夫学习一些具有一定门槛性质的专业工具,例如专业软件、程序语言、数学模型等。在读研过程中,下功夫学习英语的阅读、书写和听说能力,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学能力。等你走出校门才发觉,这些会让你对自己充满自信,让你内心安定和踏实,有了安身立命的依托,否则,工作之后缺乏具有竞争性的本事,书到用时方恨少。 9 尽早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研究生的很多痛苦,都源于第一篇论文迟迟没有发表,没有达到毕业要求。快速发表第一篇论文非常重要,能极大地增进自信心,消除毕业的恐惧和顾虑,让自己从容不迫地度过研究生生活。更重要的是,发表第一篇论文让自己知道了科研全过程,这种经验将极大地激发科研热情,带来自信心,而且也摆脱了毕业恐惧。很多研究生,第一篇论文发表得太晚、太迟、太累,进而导致整个研究生期间的心情不好和压力过大。 10 尽量多地参加学术会议。 在读书期间,要尽量多地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参加学术会议可以短时间熟悉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过程,掌握本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好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能做学术报告,提高个人沟通能力和个人学术表达能力,促进个人心理成熟、积累个人学术交流经验,这种经验对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11 客观评价专业的有用性。 现在功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盛行,诸多研究生还在未对本专业投入多少精力的基础上,就对自己研究有用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了对本专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注意区分科学和技术的差异,要相信行行出状元,只有做好了都有用,对社会有用和对自己也有利。而且,一旦确定跟随哪位导师攻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和内容都基本上是确定的。因此,要既来之,则安之,下功夫将分内之事做好,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12 端正对经济收入的看法。 这个事情非常复杂,我是以要求自己的亲戚朋友孩子的标准行文。研究生阶段属于读书阶段,不要有过度改善经济条件的想法,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如果导师给予或多或少的补助,就当做是意外之喜,并充满感激。除非生活迫不得已,否则不宜过多地做各种与专业无关的兼职,赚取微薄的辛苦费,整体来看往往得不偿失。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知识,发论文拿学位。导师的经济补助和兼职赚外快的数量,与自己的学费、同期花费的生活费以及自己的宝贵时间来比,都显得无关重要,尤其是读研究生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如果这样想,会让自己轻松、洒脱,从纷繁复杂的事情中解脱出来。 13 积极融入导师的科研团体。 同门是人生一大财富,是一群有共同生活经历的人。一起读书的时候,或许会有一些小矛盾,但等毕业步入社会之后会发觉,同门是多么珍贵和重要的一群人。要多学习他们的优点,宽容彼此的缺点和不足。要有团队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当初吃的苦和遭受的委屈,都可能成为日后共同的记忆和谈资。这也是培养和锻炼自己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工作后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14 培养健康休闲的娱乐习惯。 很多研究生整体闷在实验室上网或打游戏,几乎与世界隔绝,影响了学业和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一定要劳逸结合,培养读书、跑步、爬山、打球等健康休闲的娱乐方式,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增强体质,还可以认识一群好朋友,丰富生活、增进友谊。读书期间培养几个爱好,可以让自己受用一生。 15 保持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 很多研究生,读研三年过得似乎并不开心。每天都愁眉苦脸的,要不为未来迷茫和惶恐,要不为就业论文犯愁。读研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没有工作和成家立业后的各种负担和压力,只是单纯地读书和做研究。要将自己的生活过得阳光和健康一些,那是亲朋好友最想看到的。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认识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朋友,而且要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最近研究生不堪导师“压榨”的事例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对研究生望而却步,也使得20年的考生对导师的选择开始担忧。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整个研究生生活的重要性非常大,研究生导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生活上的影响者。一个好的导师能够使学生学到很多专业上的知识,也会给学生争取到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不好的导师也有不同的对待学生的方式,有的导师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唤,使学生毫无尊严,也有的导师故意拖延学生的毕业时间,不顾学生的个人意愿。其实,从很早以前就有研究生被导师“胁迫”、“压榨”的事情存在,只不过事情不闹大不会被外人所知,等到事情闹大一般也就酿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不过,哪些行为比较“恶劣”的导师还是少数人,更多的是不上不下的导师,不触碰法律禁止的地带,但是“压榨”学生的劳动。所以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争取选择到一个比较好的导师。关于选择导师,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报名之前就关注导师情况,根据导师情况选择专业方向研究生与本科有很大的差别,本科期间一个专业会有很多老师,任课教师也包括来自各个学院的老师。但是研究生期间学生的导师仅限于自己的专业和方向,同学们在报考时就可以发现专业和方向划分的非常细致,各个方向的导师很少,有的方向会存在只有一个导师的情况,这个时候同学们如果报考这个方向的话就没有选择权了,只能跟着这个方向的导师。每个方向的导师几乎都是固定的,学校官网在公布招生计划时同时也会公布各个专业各个方向的导师。因此,同学们可以在报名之前就对此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看看自己有没有心仪的方向和导师,如果心仪的方向和导师相匹配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心仪的方向和心仪的导师不匹配,同学们就要做一个取舍了。如果自己拿不定主意的话可以咨询一下父母或者本科老师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很多学生都是在进入复试之后才选择导师,在初试时并没有意识到导师的选择已经开始了,因此笔者建议同学们早点儿做打算,以免到时候发现自己报的方向里没有自己心仪的导师。二、提前联系导师,“预定”名额每个专业的每个方向都有固定的几名导师,每个导师会有固定的招生名额,如果等到复试结束确定录取之后再联系导师,导师可能就已经被别人抢走了。因此,在复试前提前联系导师已经成为学生们一种“隐形”的竞争方式。联系导师的时间一般在初试成绩公布之后,学生能够确定自己可以进入复试,可以先给导师发一封邮件,委婉地表达一下自己想跟着导师做科研的想法。学生联系导师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般导师不会给以明确的答复,只会回复一些比较官方的话。碰到这种情况同学们不要担心,好好准备复试,只要综合成绩还可以,老师在选择学生的时候肯定会优先考虑你的。有一点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最好不要同时联系多个导师,因为导师们都是一个方向的彼此也会互通消息,如果知道你同时联系多个导师的话,可能会对你心生反感。除非导师明确的告诉你自己已经确定学生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去联系别的导师了。在联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用词和态度,不要犯原则性错误。三、在填写导师申请表的时候,认真填写每一名导师现在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再像以前由导师单方面的选择学生。不过,不同的学校选择的程序也不一样,有的学校是让学生在复试的时候提交导师申请表,有的学校是开学一段时间在学生和导师之间相互了解之后再进行选择。不管程序如何,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如果是在复试之前提交的话,学生需要填写的导师也包括其他方向的导师,因为经过复试学生的方向可能会有所变动,甚至可能会从一个专业调剂到另外一个专业。因此,在复试之前提交导师申请表的同学需要了解其他方向的导师,然后挑选自己心仪的导师。同学们在填写导师申请表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马马虎虎的应付了事,因为导师选择我们就是根据这个报名表来的,如果我们没有报考某个导师,一般情况下这个导师也不会选择我们。如果学生是在开学之后才进行导师的选择的话,学生可以多去听听导师的课,根据导师的讲课情况选择自己比较心仪的导师。选择好导师之后可以继续去听导师的课,课下多跟导师交流,这样给导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导师们都喜欢勤奋好学的学生,等到导师反过来选择学生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你。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导师对于我们研究生生活的重要性,一心想的就是能够上岸就万事大吉了。而事实是,进入研究生之后很多学生在自己不喜欢的导师手下学习反而觉得自己不如没有读研究生。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选择导师。笔者提到的这几个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同学们选到自己心仪的导师,但是有可能学生最后跟的导师并不是自己心仪的,如果碰到了这种情况同学们也不要心生不满,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同学们遇到“压榨”学生的导师,一定要及时向学校反映,不要委屈自己,以免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伤害。关于如何选择导师,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欢迎留言分享!
大家好,我是小白。最近小白收到了来自某高校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一篇投稿文章,告诉大家考研初试结束之后需要做的五件事,内容干货且权威。准研究生,叫你呢,快来看看未来的研究生导师给你的一封信!2020年的研究生初试已于上月28号结束了。奋战了一年乃至更久的考生终于可以从起早贪黑的初试备考中解放出来,好好睡个懒觉、吃顿美食、追个剧了。只是,休息完之后还需要注意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因为初试只是考研的第一步。要知道,复试的残酷性远远大于初试,能否好好利用初试后的这个时间段,决定了最后能否在复试中胜出。1、估分确定上线可能性趁着对答题内容还有印象,参照网上给的参考答案估一下总分,然后对比往年分数线,这个时候能否上目标院校的复试线心里就有一个底了:在目标院校复试线以上,那现在就可以全力准备这个学校的复试;如果没有达到但成绩还行,能够上国家线,则可以考虑调剂。2、准备笔试和面试根据往年规律,今年2月中下旬各省份会陆续公布考生的笔试成绩。3月上旬,34所自主划线研究生招生单位将公布复试分数线;3月中下旬,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公布全国统一分数线。因此,研究生复试一般在3-4月份。在初试和复试之间的这个时间段,是准备复试的黄金时间段。对于进了复试的考生而言,可以说复试决定成败!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笔试成绩靠前就一定能上,从而掉以轻心。也不要觉得自己靠后,就一定成功无望。如果你想考上,就一定要给予复试足够的重视:笔试成绩靠前的,通过复试保住排位;笔试成绩靠后的,通过复试加分从而提升排名。复试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一般有专业课笔试,面试有自我介绍和专业问答等环节。每个学校可能略有差别,但大体内容一致。为稳妥起见,考生应提前查找目标院校往年的复试通知,查找具体复试内容提前准备,比如:专业课笔试什么科目,有没有相应的参考书目,往年真题是否能够获取等。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今年一些院校还会采取网上面试的方式,如何针对网上面试进行特殊准备也是考生需要思考的问题。3、了解并联系意向导师如果觉得自己初试成绩还可以,上线的可能性很大,可以提前了解一下目标院校的导师队伍,并从中初步确定导师意向。能有熟人多方打听、了解其为人处事为学等多方面情况当然最好。这个时候联系导师有几个好处:第一,提前让导师了解你,对你有所印象。一般导师也会参加考研复试面试,这个时候有印象就是一个加分项。第二,导师对复试内容无疑更加了解,可以给你有针对性的指导,当然前提是你要主动、虚心询问。第三,好导师一般都比较吃香,你先联系就能够占得先机。4、考虑调剂院校和专业谁都想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然而现实是,我们可能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如果不想二战,调剂就是一个选择。如果能善加考虑,调剂之路未必就差,只不过我们需要思考调剂时应重点考虑什么。关于这一点,很多考生和家长未必清楚。在我看来,调剂应重点考察「学校」、「学科」和「区域位置」。当然,不只是调剂,考研院校选择也主要看这三点。1、学校:学校实力如何,决定了你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在今天这个社会,你的出身很重要,因为你的出身往往代表了你的能力。可能调剂一个211比较难,但偏远地区的211呢,比如石河子、新疆大学等。如果211难,老牌且实力靠前的一本有没有?2、学科:学校实力和学科实力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学校一般,但这个学科很厉害的。在学科上,它有没有博士点?有博士点,以后万一你想考博了还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即使不考博,博士点也代表了它的学科实力和水平。这个学科在全国的位置如何?如果靠前,说明学界认可度高。3、区域位置:是不是发达地区?是不是省会?城市面貌、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如何?毕竟,读研并不只是读“大学”,所处的城市也会给你滋养,未来你也可能留在这个城市。综合以上三个因素后,选择就有了范围,符合条件的也自然少了。这个时候可以多看几家,查看他们往年是否招收调剂考生,具体又有什么要求,并在分数线出来之后密切关注,及时联系,表达你的调剂意向。5、复试材料展“亮点”初试只能看到一个分数,而复试是面对面的,这个时候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准备情况就会显现在考官面前。这个时候复试能否脱颖而出,就看你是否呈现了你的“亮点”,给了考官选择你的理由。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你是考官,你会录取什么样的学生?大学出身无法改变,但你的精神面貌可以改变。读书期间的成绩也无法改变,但如果你成绩够好,当然可以在自我介绍时说一下你大学期间的GPA。你成绩平平,但实践能力强,又有特长,你也可以利用面试机会“透露”。……这些都需要你用心准备复试材料,如简历、大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各类获奖证书等,面试时可以精心准备的个人材料形式提交给考官,通过材料和你的当面陈述充分把你的亮点呈现出来。总之,要想考上,就要珍惜每一个表达自己、让别人了解你的机会!—— 硕士导师 张老师
首先,研究生导师通常需要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同时要承担一定的科研课题,能够为培养研究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培养单位(高校或科研院所)对于研究生导师的要求要相对严格一些,会从个人科研能力、课题级别、行业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定。研究生通常在研二开始进驻导师的课题组,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方向来开展具体的科研任务。导师通常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完成对于学生的指导,其一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以及个人意愿来安排具体的科研方向,围绕相关方向给出具体的科研路线,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其二是根据课题的开展情况,给出具体的方案和建议,通常要结合目前最新的领域研究成果;其三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保证科研任务的正常进行。导师通常会承担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不同的科研课题往往有相应的成果验收和落地要求,所以不少研究生在读研的过程中也会参与到一些实际项目的研发,课题级别越高则科研任务的压力也会越大,参与的人数往往也会比较多。如果研究生读研期间能够参与到一些大型的科研项目,那么会积累更多的科研经验,同时也会积累大量的行业经验,这会为以后的科研或者工作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所以读研期间应该尽量选择级别更高的课题项目,虽然会比较辛苦,但是收获也会比较多。有的同学在读研时会选择小型的科研课题,这样的课题虽然会相对比较轻松,有时候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但是在经验积累方面与大型课题会有一些区别。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2020考研初试分数已经陆续公布,查到了分数之后,就要琢磨给导师发邮件的事情了。那么,该给谁发邮件呢?哪个老师适合自己呢?很多同学,往往纠结于此,很难选择。咨询了很多人,可能也没得到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期我将从导师的重要性、导师背景调查、导师选择等几个方面来阐述。1、导师的重要性研究生属于导师制,在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导师管着。在读研的2年或3年时间里,你将和你的导师朝夕相处(部分导师除外),有的时候这个导师会改变你未来的发展道路,当然有的人受到的是积极的影响,有的人受到的是消极的影响。举个例子,考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抗疫英雄钟南山老师的研究生,这样一个具有极高业务素养、学识渊博、生活态度积极的老师,一定会影响着你,让你也会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你跟着一个刻薄、业务水平低,还自以为是的导师,你也会被TA的负面情绪影响,长此以往,心性也会受影响,你的研究生生活将很痛苦,而且网上也有很多悲惨的案例。当然,大部分老师还是比较好的,上面举了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意在说明,读研跟一个优秀的导师是很重要的或者根据你的读研诉求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非常重要。2、导师背景调查首先,到高校二级学院网站,师资板块查询。一般会介绍导师教育背景、研究领域、主持或参加的各类科研项目、论文著作、获奖情况等。如果高校信息更新及时的话,会很容易定位导师类型。其次,有的导师背景资料很少,几乎是空白,或者没在官网上,显然官网这个时候就没什么价值了。学校官网信息很少或没有列出来,可能这个导师各方面也比较一般,如果是大牛导师或者院士级别或者学院砥柱中流,官网肯定会有。可以通过知网或者sciencedirect查询导师论文,两个都要查。因为有的导师很少发中文,都是发SCI。看这个导师发论文的频率(一定要是通讯作者,发论文互挂名很普遍),如果发现这个老师发论文频率很高,那么这个导师可以定位成学术型(有的导师是学术和项目兼备,只有学术做的不错,才有机会申请到基金项目。比如说大牛导师,几乎都是学术和项目兼备,自己团队比较大,可以兼顾)。如果发论文很少,几年发一篇,那么这个导师学术能力肯定一般,在学校里可能属于佛系导师或者自己平常接点私活,挣点钱或者自己打理自己的小公司等。最后,在官网或知网或sciencedirect查完了信息之后,还需要和在读研究生打听,有些东西是文章和官网介绍反映不了的,尤其对于那些存在感很弱的导师。千万不要怕麻烦,只有信息收集全面,才能针对性选择。考研分数考得高,不如导师跟的好。3、导师选择选择导师这是最关键的步骤,因为每个人考研的诉求不同,所以选择标准不同。第一,如果你想读博但是不想在这个学校读博,只是想把这个学校当成跳板,将来到个更好的学校去。那么,建议选择学术做得好的硕导(副教授或讲师)。因为这些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少,会有精力和时间亲自指导你,而且这个阶段的导师,尤其学术做得好的,肯定想往上升,那就需要论文,那他自己肯定非常上心。好的学校招博士,现在都是申请考核制,说白了就是看你发了几篇论文,质量怎么样。跟着这些导师,不仅论文有保障,关键是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这些对你将来读博有很大帮助。如果你选择的是这个学院大牛导师,那么你读硕士期间,带你的导师大部分情况是他的博士生,这个博士生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论文,剩下的才会轮到你,所以你想发高质量论文基本是不可能的。没有论文,或者质量一般,将来基本不可能申请跟好的学校。此外,大牛导师本身招博士,你却想去别的学校读博……;第二,如果你考研的学校很好,专业也很好,将来就想在这个学校读博,那你最好选择大牛导师或者学术能力很强的青年才俊,一般情况下这些导师经费充足,做科研绝对是烧钱的项目。买试剂,做反应器,测样等等,都要花钱,而且有的试剂非常贵。在这些导师门下硕博连读,属于嫡系,肯定比考博到你们到你们导师门里的博士生获得的资源更多,更受器重。第三,如果你对某方面的项目比较感兴趣,想跟着导师做项目,那你可以选择项目比较多的导师,可以是大牛导师,也可以是那些学术能力一般,但是经常在外面“打野”挣钱的导师。当然,最好选择发劳务费的,出手大方的导师。第四,如你啥都不想,就是混学历的或者想去外面兼职挣钱的。那你最好报专硕,很多学校要求学硕发论文才能毕业。然后,选择佛系导师,比如自己在外面打野,但不带学生玩的或者无欲无求的或者有行政职务的。总之就是不怎么管学生的,这样你自己空余时间比较傲多。但是,研三的时候会比较煎熬,平常没怎么做科研或项目,写论文的时候肯定没有东西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第五,如果将来有出国的打算,最好选择有留学背景的导师(在国外上学的,不是交流的那种),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能给你介绍一下国外学习情况,海恩那个给你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第六,大部分考生属于目的性不是很明确的,也不拒绝科研,也不拒绝项目,也不拒绝混日子,就是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这种情况建议还是选择积极向上的导师,不要选择佛系或放养学生的导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科研型或项目型都可以,只要有事情让你做,就能学到东西,说不定在学习过程中,你就明确了方向。第七,上面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其实学校里大部分导师属于标签没有那么明显的,横向和纵向课题都有,经费可能没有大牛导师那么多,可能不那么拼了,但是还是管学生的,定期给学生派任务的,可能是硕导,也可能是博导。这些导师很难分析的那么透彻,我觉得除了那些特别想要“自由”的考生之外,其他类型的学生都可以报。想做科研或项目的话,那就需要自己主动投入更多时间,及时和导师交流。想出去读博的,还是建议选硕导。总之,不管你自己想选什么样的类型导师,前提是一定要打听好这个导师脾气怎么样,那种尖酸刻薄、抠抠搜搜、作风不良等的导师一定不要选。至于,怎么才知道导师性格,这个时候在读学长学姐的作用就又来了,所以认识一些在读学生是多么重要。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都会参加学生会,有的当干事只待了一年,有的则留在学生会上到了部长、主席的职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研究生也有类似于学生会的组织,即研究生会,简称研会。在研究生学习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研一新生可不可以参加研会呢?关于这个话题,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生会都做什么,参加研会到底有什么好处?一般学校的研会主要组织和负责研究生的活动,具体的内容和性质跟学生会差不多,组织形式也包括宣传部、组织部、公关部等。研究生的大型活动,如研究生代表大会、研究生模拟求职大赛、研究生元旦晚会等都有研会牵头组织,当然研会还会组织各类学术讲座,博士生讲课团等学术活动。进入研究生会,所做的工作也跟学生会差不多。如果你在本科期间的学生会做得很好,那么在研会很有可能也会做得出色。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加研会有什么用呢?有学分,一般参加研会都会给一定的加分,在评奖学金的时候有很大的帮助。塔主认识一位研二学生,不仅参加研会,还有各种学生活动和组织,即便没有学术成果,以综合排名第三的成绩赢过第二名,拿到了当年的国家奖学金。其次,研会可以拓宽交际圈。不仅能认识更多同学,还有团委的各种老师,接触到外界的公司、外校导师等,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帮助。除此之外,研会还可以锻炼能力。解决问题、应对突发事件、团队协作等一系列能力在研会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升。所以,参加研会有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弊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研会非常耽误时间,对于科研任务繁重的师门而言,与研会基本无缘,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参加研会是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的,在科研上会有所懈怠。而如果导师要求严格,那么建议不要参加。其次,研会占据个人生活。参加过学生会的人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日常例会,大型活动的准备等都需要占据个人的生活。可能舍友在刷剧,而你还要去布置会场。如果有男女朋友,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更麻烦。从导师的角度出发, 通常是不建议学生参加研会的,原因有几点:浪费时间。导师一般希望学生在学期间多从事科研项目的工作,以便毕业后能够有足够的能力从事科研工作或类似工作。而研会只是服务研究生的一项事情,工作难度和能力提升并不大。如果本科参加过学生会,那么就更不需要。多帮导师做点事胜过帮研会做事。研究生多学习。研究生期间的学习非常紧张,研一上课,研二做实验,研三就要写毕业论文。所以空余时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因此拿出时间参加研究生会还不如拿出时间看看文献、写写论文。研究生会相对于学生会的规模要小很多,而且真正从研会中得到帮助的人更少,因此并不建议研一新生都去尝试研会,如果实在想去也是可以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平衡好研会和学习的关系,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首先,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影响确实比较大,一方面导师需要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课题、科研环境、科研方向,同时导师还需要指导研究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研究方法,以便于研究生能够尽快取得科研成果。另外,导师制也是当前国际上比较普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有很多培养经验可以交流借鉴。对于导师来说,要想取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术能力的不断提升,一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比如课题资源、行业资源等等,其中这两个资源的整合能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导师的研究生培养能力,所以往往资源整合能力越强的导师,时间安排也就会越紧张,在这样的课题组当中,经常是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指导硕士研究生。当然,在一些大型的课题组当中,还会为研究生配备“第二导师”,这些二导往往也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科研课题的级别越高,往往涉及到的科研难度也会越大,同时涉及到的科研队伍也会越大,研究生在进入这样的课题组之后,也会承担一部分课题任务,这个过程既能够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同时也能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并不能单纯地认为,这就是为导师工作,这种学习(工作)机会本身就很难得,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课题组当中。最后,对于研究生来说,科研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多与导师和师哥、师姐交流,把握住自己的核心任务(论文等),这一点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近日,针对有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该建议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今年下半年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职责。”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到学生权益,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般的授课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与“监护人”。因此,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前途,也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毕业考核体制中,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是决定性标准之一。这一通行标准固然易于量化,但“唯论文”导向也催生了论文注水剽窃、期刊版面买卖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学术乱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有人大代表提出“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建议,以图通过强化师生关系的方式破题,化解相关弊端。在大多数情况下,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情况,或许确实足以代表学生的研学成果与个人水平,但凡事总有例外——一些学术领域存在“成果难出”“论文难发”的情况。一些学术水平扎实的学生,可能因为得不到理想实验数据等客观原因无法毕业;某些急于毕业的学生,也可能利用“灰色手段”发表不合格论文,造成对学术环境的污染。导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研究进度直接负责,在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上赋予导师更大的自主权,无疑值得期待。不过,在研究生毕业的问题上,赋予导师更大自主权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灵药”。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研究生评价的“唯论文”倾向,但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研究能力不做任何要求。就像清华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改革中所做的那样,在不以学术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门槛的同时,强化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的作用,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各大高校在细化强化导师权责的同时,也要防止改革滑向“唯导师”的极端。相关新闻发出之后,不少在校学生与青年学者,都在网上提出了“导师不想放人”“恶意卡人怎么办”的担忧。对于这些担忧,有关部门还应高度重视,提前制定防范对策,确保这项交到导师手中的权力得到正确使用,而不至于遭到滥用。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严格导师选聘标准”“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等表述,明显指向了对导师的限制与规范。有关部门为了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进一步压实导师责任,导师自然有义务审慎用权,严守职业操守与教学规范。只有赋权与压实责任同步配套进行,才能打消广大研究生和公众的疑虑,让改革更为顺畅地进行。明确权责,一方面可以让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师德败坏侵犯学生权益,最终将会促成导师、学生与社会的“三方共赢”。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今天在百度学术上看到一篇名为'四类研究生导师,哪类是你的菜?'的文章。就自己一年多点的研究生亲身经历,写出了自己的一点点小的见解,没成想还被精选,看到点赞数越来越多,对于这种被认同的感觉,我特别的兴奋,可能也是低沉很久后,内心的小雀跃。本文谈论到:家长型(科研、工作、生活全包)、老板型(安排学生四处接活儿)、学究型(天天泡实验室做科研)、放养型(除了开题答辩,基本不见人)。我的原话是:“可能更倾向于家长型,因为这研究生这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我们除了要锻炼学术上的能力,也是性格养成期,更多的是要学会做人。个人可能更适合鼓励型的导师。现在导师是学究型,不允许家里有事情,除了学术,什么都不关心,也不在乎。我有的时候甚至认为,硕博导师,都没有经过师范生的一套,只是单纯因为学术就为人师表,我感觉他们在这方面欠缺的太多,更多的都是为老师打工。我现在都不明白我当时辞职上这个研究生的意义是什么,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兵,虽然对老师可能没啥影响,但是这三年遇上这样一个老师,真的是痛不欲生。”后又补充到“另外,很多硕博导师都是求学期间结婚生子的,那为什么有的导师只考虑研究生能否在三年内发挥学生的最大剩余价值,而对结婚生子的学生表示歧视,典型的出于老师的私心。都是女生何苦为难女生。一切都是个人选择,无所谓对错。”最近这段时间产生了厌学心理,每天啥也不想干,导师一说话我就反感,昨天早上冲突的时候,我就没说话,人家一直在说,我在办公室给人家写东西呢,人家骂我说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就没停笔,我想着先写完在抬头。因为她也是看着电脑呢。然后人家突然转过来就开始骂了,什么 论文又不是 非要带你名字啥的。然后又是去中科院 跟人家老师说好话啥的,因为疫情去不了咋啦,你看我这教过谁,你出去吧,我带不了你,你退学吧。我去研究生院申请巴拉巴拉一堆。我前天已经预约了心理咨询,但排到下周了,还没解决,老师这就爆了。很多同学跟我聊,说这件事情的利弊,都建议我和导师缓和关系。从早上我坚持换导师,到下午看着我读了这么多这么久的文献,做了这么多东西的论文,我最后选择跟她道歉,于是加班到实验室关门时,准备第二天如期按他要求进行汇报。今天早上汇报结束,单独和她相处,跟她说老师我想跟您说声对不起,我最近情绪不好,不能去北京联培这件事情对我打击很大,我想不开。产生了厌学,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读这个研究生。您昨天说得对,让我醍醐灌顶,我不应该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应该走出来开始自己的学习工作。说了一堆违心的话,,,终究还是变成了我不喜欢的人,但我没有觉得我输了,我反而觉得我赢了。自我反省:一好友说道,我现在和她们确实不一样了,我领了证,我的身份角色发生了变化,我不仅仅要考虑我的学业,家庭;我还要考虑我先生、我家庭的事情、我公公婆婆这边的关系,在导师看来,我确实分心了。另一方面,我因为结婚,有了底气,感觉自己有了资本,加上一直以来我对导师的不满,慢慢将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表现了出来。从这个角度听她说完,我发现,确实是。我在我不自觉的下意识的飘了。我要收敛我自己,收敛我自己的幸福,收敛我的脾气,收敛我的任性。我跟我先生沟通过后,我们在这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夹着尾巴做人,不再高调的秀恩爱之类的,在这种事情上要低调,在学业上做事情要高调。也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