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有个家长给小西留言:小西老师,您好。想问下,我的孩子今年读研,他的导师是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是某个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教师等。和"教授"、"副教授"的职称评定不同,博导遴选不是职称也不是荣誉称号,倾向于是一种工作岗位、资格。换句话说,博导才可以知道博士生开展工作。我读博时专业内就有个老师,做环境规划方面,更多的是做些规划类课题和上课教学。博导有对应的博士生培养考核,她评上教授后几年内都没进行博导认定。和表面的分光不同,导师名下有博士生后,自己面临的压力很大。通常,工科类不少专业一个博士生"烧"掉几十万科研经费后,才能出几篇不错的论文,并顺利毕业。因此,在不少大学内,经常有教授非博导、博导非教授等情形。这也是导致不少朋友经常将教授和博导混淆的主因,的确大部分教授都将成功遴选为博导。1.教授非博导职称评定为教授后,需要经过博导遴选、校学位委员会投票2/3通过。不少导师职称晋升为教授后,时间已错过当年的博导遴选、得下一年。或者,部分导师学生指导、在研课题、学术业绩等指标长期不符基本条件的,仅仅是教授级硕士生导师。2.博导非教授和之前的博导遴选不同,不少知名大学早已放开"博导是正高"的限制。学术业绩突出(如获批自科面上等)、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副教授、走"特聘教授"渠道引进(尤其是"青千")的年轻博士等都有机会遴选为博导。当然,不同学校遴选为博导的条件差异性很大,双非院校博导遴选的"个人材料"甚至达不到985大学硕士生导师遴选的标准。要想搞清楚"一个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的答案,就得知晓一个博导每年可以指导几个研究生,按学制进行推测数字"11"是否合理。研究生包含硕士生、博士生。1.博导每年可指导的硕士生。之前,小西就有提到过,教授职称的博导每年约指导2-3名硕士生(副教授约1-2个硕士生/年),基本是优质推免生为主。按大部分硕士3年学制推测,一个博导同期在指导的硕士生可达到3-9名。硕士生基本每年都会招满,主要是考研的人数非常多,如2019年就有290万报名、80万人调剂。按政策,"十三五"期间硕士生也在扩招,相信这也是很多2020年考研学生最想听到的信息。之前的3:1的报录比,如今已达到4:1,四个人考研淘汰三个啊!2.博导每年可指导的博士生。985大学等名校的博士招生2015年之后,已经开始紧缩。和之前每个教授每年指导3-5个博士生的时代不同,如今博士生招生严格量化。如今,每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会根据上年度的学术业绩(论文、项目到账经费、人才帽子等)进行分配,普通教授基本都是年均分配1个博士生招生指标,少量可以招2人。按博士学制4年计算,一个博导在指导的博士生可达到4人以上。另外,博士生延期、优秀推免生直博等都会增加博导在指导的博士生数量。当然,运气不好,当年也可能招收不到博士生(没人报名)。3.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少科研平台好的大学,课题合作之类中的一些其他院校会将自己的研究生送过去联合培养,不占据这类学校博导的学生指标。综上,简单的推算下,一个博导同期指导11个研究生真的不算多。类似这样的博导,我就有认识不少,更多的是学生间的"老带新"、"博士带硕士"。毕竟,博导、博导,重点是"导"而不是"教"。其实,做科研大部分导师都会归属于某个团队/课题组,优质的博导可能是课题组带头人,也可能是某个成员。就我所知,高校内大的课题组有十余名梯度合理的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后都有),上百人研究生,彼此间可能都不太熟悉;小的团队也有3-4个导师,二三十人的研究生规模。相对来说,一个博士生导师指导11名研究生,问题不大,关键是有没有足够的课题和经费支撑这些研究生做自己想做的内容。读博后,很多人会有些感悟:导师仅仅是大方向的控制和给经费,自己摸索、学习、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你读研读博的导师,名下有多少研究生呢?
文|冷丝栏目|考研录取众所周知,2020年研究生招生扩招幅度很大,仅扩招的人数就达到了18.9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硕士研究生2018年招生人数接近80万,也就是说,今年招生人数接近100万大关,如果加上博士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仅仅一个年度招生人数铁定超过了100万。很多人不禁疑惑:高校有那么多的研究生导师吗?如果人手不够,又该怎么办?难道一个导师带好几十个研究生?在一些老牌子高校,因为每年招生人数太多,一个研究生导师一年招收3到5个研究生是很正常的现象,加上往年未毕业的人数,很有可能在读研究生人数超过20个,这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当然是巨大的压力。怎么解决研究生导师人手不够的问题呢?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很多的,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拥有博士学历,尤其是年轻教师,都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只要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什么职称,一般都能够担任研究生导师。说白了,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导师队伍也会大大补充。人们关心研究生导师人手不够的问题,背后担忧的是研究生培养问题,还有师生之间如何处理好关系的问题。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导师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导师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及研究生培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是责权机制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导师责权机制构建,需要进一步理顺和优化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很多名校通过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和奖助体系,从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毫无疑问,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谈不上教育强国,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不仅是从数量到质量的提高转变,对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能力和教育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几年,我国高校积极借鉴国外大学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完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将教学和指导列入高校及教师的评价体系,强化导师指导责任意识,加强导师的选聘和培训。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制定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职责规定》,第三条规定,导师应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指导质量。第四条,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国内很多高校较为重视新导师培训,武汉大学每年都会举办遴选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开展“武汉大学导师学校”系列活动。此举是为了帮助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提高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尽快进入“导师”角色,由此保障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大量历史经验及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在20到30岁时期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和阶段,众多创新性科研成果也是在该时期孕育和产生的。所以说,需要尽早地进行选拔与评价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思维模式与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所必备的思维能力,入学第一学年的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容易把获得毕业所需学分作为第一要务,教师则很急迫地想把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特别是本科专业为非本专业的学生,试图以最快的速度使学生建立后期科研所需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无论研究生导师人手是否紧张,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措施必须要有,从培养计划、教学资源、教学评价考核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适应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本科专业为非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家好,这里是当代教育新视野。乡村学校老师多于学生人数我所认识的小王老师,在一所乡下学校任教。乡下学校,其实已经很不像一所学校了。看校舍还可以,但是进校园一看,偌大的校园已经冷清得可怕了。目前学校开设一到六年级,全部学生人数只有10名,大部分为留守儿童,不乏有智力带有缺陷的学生。这所学校目前教师11名,教师人数比学生人数还多。上级领导下来检查工作,曾经戏谑:你们这些老师就像导师带研究生了。这要是教不出成绩,说不过去。教不出成绩的学生小王老师教的五年级有2个学生,我们有必要先说说这两个学生。其中一个智力不太好,就是老师口干舌燥讲了半天,他还是一头雾水那种。好在他还算比较听话,在教室里的状态,看上去像是在学习,但就是没有效率。另一个学生则是典型的心智障碍。他的爸爸以前正常,后来在建筑工地干活,从高空落下来,脑袋跌坏了,也算是捡了一条命。之后就娶了一个智力缺陷的妻子,生下来的孩子大家就可想而知了。这个学生多动,性格偏激,情商低下,老师根本就管不住的。一上课,小王老师要不停地废话,这个学生在教室乱叫嚷,动不动一会儿哭,一会儿叫。这个学生还不敢批评训斥,他行为偏激,经常撞墙,无缘无故下跪,并声称要跳楼,哄都哄不住。指不定那天就要捅漏子。这次考试数学一个考了30多分,一个考了20多分。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成绩一出,校长还认为小王工作不负责任,对此成绩很不满意。从城里来的小王老师很委屈。遇到这样的生源质量,就是大学教授派来,恐怕也不能教出个样子来。越是落后的地方,学校管理这一块问题越多,教育内卷其实越严重老师的一些工作内容,多陷于重复而无意义的境地。小王老师除了学校教课,还有一个送教上门的任务。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是一个15岁的智障女生,因为她的父母智力都有缺陷,这个女生则更严重。这个女生只上过小学一年级,就没有再上学了。憨傻痴呆到全身赤裸乱跑,听不懂人说的话,15岁啥活也不会干,全靠父母养着。就是这样的一位学生,因为年龄上属于义务教育学龄,所以学校要对其进行送教上门。而且安排每周一次。问题是十足的智障,说啥也不知道。每次小王老师过去,只好自言自语一番,然后拍照留痕,证明自己已经做了工作。基层的学校就是这么搞的。就是这样的送教上门,学校还要求做一套相应的送教上门档案,其中教案一项,要求老师每次送教上门,写一个教案。而且一个教案要分三个写:一个写思想教育内容,一个写知识教育内容,一个写生活能力教育内容。这样繁琐无效的劳动,就是一种人为的消耗。乡村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有的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农村学校工作,然而很快内心凉凉了。一是生源少,生源质量差;二是学校内卷太厉害。不说乡村条件差,就说这两个方面,已经让青年教师难以实现自身价值了。个人认为这就是乡村学校留不住青年教师的最大原因。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乡村教育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小规模的学校应该取缔或合并。其实这样的结果会更糟糕。我们省最近教育工作方面的意见是,要保留教学点,让学生就近入学。乡村教育,还是要靠教师的坚守。政策上的倾斜,一定要指向这部分教师。
一个研究生导师每年可以招几个学生?为什么有的研究生导师一年只招一个学生,而有的研究生导师却可以招4个呢?读研究生不管你是读硕士还是读博士,选导师是你避不开的问题,你报考的导师能招几个学生直接决定你入学后有几个师兄师姐,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来谈论一下为什么有的导师只招一个学生,而有的导师却可以招2到3个甚至4个学生。对于导师来说要想招收研究生首先自己要先评上教授,讲师原则上是没有资格招收研究生的,而教授又分为教授和副教授,尤其是对于1985年以后毕业的副教授,原则上要求具有硕士学位。这一点很好理解,既然你要带研究生,至少你自己要获得硕士学历。但是如今我们现实中的情况是能在高校任教有博士学位是基本的起点。所以在学位这个问题上考生不用担心,能在大学里面评上教授副教授基本上都有博士学位。对于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导师来说,每年能够招2到3个硕士,当然也有招四个的和一个的。如果某个教授每年只招一个研究生,那么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不想招那么多导师招研究生过来主要是干活的,理工类的专业需要做研究生进实验室做实验,而一些冷门的专业或者偏文科类的专业本身很多事情导师一个人就能完成,那么这种情况下一些导师就不愿意招这么多研究生,毕竟带研究生也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事情。尤其是年龄比较大,马上就要退休的导师更不愿意劳神费力招这么多研究生。二.招不来这么多导师想要招收研究生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有学生愿意跟着你读研究生,二.有一定的项目资金来招收研究生。这些年考研热持续升温,很多院校的考研报录比达到了10:1,20:1甚至更高,也就是说10个人或者20个人去竞争一个名额。但是这是一些热门院校的情况,一些偏远地区或者一些冷门的专业招不来研究生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每年都有很多研究所都要靠调剂来招收学生,就这样也不一定能保证能够招满。此外导师想要招收研究生首先要提供一笔资金,学生招来了但没有钱,那总不能俩人干瞪眼吧。做实验需要实验室,买实验药品也要花钱,还要给学生发助研费,有些年轻导师手里没有太多的项目,能够提供的资金只够培养一个研究生,那么就只能招一个,不是说他不想招很多研究生,是因为实力不允许!也有一些知名的教授是不缺钱的,但是也不能招收太多,一个教授一年招收十个八个的这种情况也不被允许,因为招收的人数多了肯定指导不过来,这必然又会影响到培养质量。
中新网客户端11月11日电 11日,教育部公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据介绍,目前,全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5万人。此次公布的《准则》,针对当前导学关系、师德师风等方面出现的典型问题,明确了导师指导行为“十不得”,为导师指导行为划定底线。资料图:毕业生在创意毕业证书背景板后排队留影。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提到的“十不得”包括:1、不得有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党和国家形象、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2、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损害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3、不得对研究生的学业进程及面临的学业问题疏于监督和指导。4、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5、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6、不得有违反学术规范、损害研究生学术科研权益等行为。7、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8、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9、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10、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教育部表示,各地各培养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准则》要求,依法依规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违规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对违反准则的导师,培养单位要依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视具体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直至清除出教师队伍等处理措施。教育部将把导师履行准则的情况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双一流”监测指标体系中,对导师违反《准则》造成不良影响的,将严格限制招生计划、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情节严重的,将按程序取消相关学科的学位授权。(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校迎来大发展时期。各地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民办高校不断崛起。直到今天,我国大学的数量,已经排名世界前列,大学生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更令人骄傲的是,我国的研究生数量,也已经排名世界前列。我国自从1978年开始,正式批准各高校、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截至2019年,我国将近有50%的本科高校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根据各个高校公布的数据来看,清华大学在校研究生共有3.2万人,浙江大学有2.8万人。而专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中科院,则有4.7万名研究生。从以上的数据也可以发现,我国的高校、科研机构,每年培养的研究生都已经达到上万人,数量是非常的庞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才的竞争加剧。促使国家必须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科研人才。毕竟没有人才作为支撑,国家就很难实现全面的进步。因此,大规模地培养研究生,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在学的研究生共有264万人。从1981年到2017年,我国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800万个。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研究生数量会突破1000万人。庞大的研究生数量,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批量的“生产”研究生,也引来很多的争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每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都是非常的少。比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每年培养的研究生不超过1000人。而我国普通的高校,每年招收的研究生都有几千人。因此,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也起许多人的担忧。最直观的问题就是,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庞大,科研实力却不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少。很多人觉得,国内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还不如国外学校的本科生。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培养的研究生没有创新性精神,也没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只是为了拿到学历,就很不利于国家科技的进步。造成这样的问题,笔者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高校注重研究生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就像是“批量生产”,每个导师都带十几个研究生,很难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指导。导师专心于自己的项目,对学生的研究关心得又少。三年过去,研究生很难有创新性的成果,也不会走上科研之路,学生只是把所谓的毕业论文写好,就能够顺利毕业。二、重视论文,而不重视科研成果。国家对研究生的学业有论文要求。很多学生为了把自己的论文写好,都是拼凑各种数据,应付毕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实验操作能力很差。只会根据数据写论文,没有创新性的想法,也就很难出成果。导致我国现在相似的论文非常多,创新性的论文很少。以上的两个原因,一直都存在,也是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现在的研究生没有科研成果,依靠所谓的论文就能够顺利毕业,说明在质量把控方面,还是不够严格。导致社会各界对国内研究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因此,高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还是非常的大。可是,研究生的质量却是堪忧,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想要解决这个矛盾,高校就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控制招生的规模,严格把关,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或许你对硕士导师没有一个很全面的了解,又或者说你认为他们仅仅是一位老师而已,其实硕士导师和普通的老师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是学历上,另一方面是科研能力,另外还有一个基本的门槛,那就是所有带研究生的这些硕士导师都必须是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普通讲师是没有资格带研究生的,所以硕士导师不是简单的老师而已,其还具备多重属性的。但是现在的硕士导师在对待自己每年所带的研究生时,大多的要求就是学生顺利毕业即可,对于学生是否能发表非常有建设性的论文、是否考博他们不是特别的关心,那么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硕士导师只是希望自己的学生顺利毕业就可以呢?其实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一名硕士导师对于自己所教专业非常的熟悉,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如果想让学生写出一篇专业领域的创新型论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学生考博的问题上,更多的硕士导师还是建议自己的学生要慎重的考虑,因为很有可能你的硕士导师现在还是博士在读,读博很多年但现在还没有毕业,所以他深知读博的各种辛苦,因此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顺利的毕业即可。此外,现在的研究生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有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想法,同时院校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分配到每一位导师的手里的学生也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导师是不可能将所有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带出来的,毕竟导师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所以他鼓励学生搞学术研究,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顺利的毕业就可以。最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之所以攻读硕士,其实和硕士期间的教学没有任何的关系,更多的大学生之所以读硕士就是因为想混得一个硕士学历仅此而已,对于写论文搞学术根本没有兴趣,而作为硕士导师他们也清楚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的内心真实想法,所以也不会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写论文什么的,只是建议学生多关注一些专业内的新动向,不要脱离就可以,因此便希望自己的学生顺利毕业就可以。总之,越来越多的硕士导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顺利的毕业就可以,既是一种无奈,但也是一种期望吧!
欢迎点击关注!01 导读大学考研已经成为很多人高考之后的又一次大考,考研人数逐年上升。大家为什么考研?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为了将来找工作的时候能够增加点筹码,能够找个好工作。与高考不同,研究生报考之前一般是先选定专业方向,复试时必须要选定导师,研究生三年,导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上学时,导师带研究生少的每届有两三个,三届加起来有六七个人;多的一届六七个、七八个,有的导师硕士博士加起来总共有三十多个。一起聚餐的时候,都要好几桌。这么多的学生,老师一个人能指导得过来吗?肯定不能啊!02 老师数量并不少为什么一个导师带这么多学生呢?是教师资源太紧张了吗?经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高考扩招,每年我国录取几百万的大学生。四年后,又有两三百万的本科毕业生参加考研。如此多的学生,需要配备大量的老师,包括软硬件设备。虽然高考扩招刚开始出现师资短缺情况,但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高校老师已经不再紧缺了。一代数学大师丘成桐就曾经对国内大学的师资力量与哈佛大学的师资力量进行过对比。北京大学数学系有100多名教授,哈佛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才20多名。前者是后者的4到5倍。学生方面,北京大学有1万多本科生,哈佛大学有6400多本科生。前者仅是后者的2-3倍。如果单纯从数量上来看,北京大学的师资力量是明显强于国外的。可是为什么国内一个老师却要带这么多学生呢?03 导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事都可以做,都能做得面面俱到。尤其是科研这种工作,费时、费力、费钱。要想在科研方面做出点名堂,必须要付出非常大的心血和时间。而且大部分人都是默默无闻一辈子。带的学生太多,肯定指导不过来。1、学校根据老师情况招生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老师情况招生。现在很多研究生导师,尤其是硕士,一届就会带七八个学生。不要说指导每个学生的论文和课题,就是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如果想做得好,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老师之间学生分配失衡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是与年龄、职称挂钩的。比如,教授一般比副教授可以带更多的学生。虽然学校有许多老师,但是,很多年轻老师都没有带学生的资格,或者只能指导1个或者2个。小伙伴们,你们上学时导师带几个学生?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读研,选导师是件大事儿,学生挑导师,同时导师也会挑学生,这是一种双向的选择。积极进取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满足期望值的“优质”导师,这将终生受益。很多学生非常喜欢挑那种经费多、科研多、集各种荣誉于一身的“大牛”,这本无可厚非,但最关键的还是要选一个负责的,且课题内容和性格特点都跟自己比较搭的才好。而导师愿意去带研究生,也自有他的原因和目的。教书育人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平时上上课什么的,工作任务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具有带研究生资格的导师必须完成学校每年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如果完不成,虽然落得个轻松,但别想拿到足够的科研经费了,所以说,很多导师都有这样的“心病”,那就是怕招不到学生。另外,有的导师科研项目比较多,需要学生给自己打下手,自己才有更多的时间写申请书和总结报告。有些项目申请导师自己即使有时间写,也需要有足够多的研究生来组建成研究团队,单枪匹马一个人,是不会拿到经费资助的。讲了这么多,为何有的导师一年仅带一个研究生,答案就很清楚了。那种有“心病”,怕招不到研究生的导师能带一个就不错了,而这样的导师往往是刚获得研究生招收资格的年轻导师。这样的导师也有优点,那就是负责有冲劲,对学生一对一指定,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亲密。还有一种导师资历深,一般都是教授,实际能带3个,但却只带了1个,为何?还不是怕招不到学生,而事实上确实也招不上来3个。这其中的缘由嘛,在于同校导师之间的竞争,虽然资历差不多,但科研项目等方面肯定也存在着差距。很多导师精力有限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现在我国研究生这个群体已然很庞大,导师和硕士学位点的体量难以支撑,所以研究生整体的质量是在下滑的。有的导师为了保障自己所带出来的学生的质量,明明有资格带多个,但因精力有限,就带1个,一对一指导科研和毕业论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科研实力,写出优质的学术论文。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有的导师可能是年纪大了,不复当年的朝气,某些学校的个别专业存在学生和导师的数量近乎1:1的情况。想了解更多精彩,请关注“教育润无声”
“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目前已超过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目前已超过60%。“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2019年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万人,其中,45岁以下导师增加约4.5万人。12月3日,教育部召开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思政工作、科技创新情况。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指标已全部完成。洪大用司长用一组数字来介绍研究生教育成绩单:“十三五”规划提出,期末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2人,目前已超过2人;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今年将达到300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目前已超过60%。“十三五”期间授予博士学位33万人,硕士学位339万人。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据介绍,“十三五”时期,教育部不断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一是加快推进分类培养。学术学位突出科教融合,加强科研系统训练,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突出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产业联合培养,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二是持续加强课程建设。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涉及研究生核心课程1500多门,300余万字,为研究生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精细化服务和指导。三是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离不开好的教师队伍。在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洪大用司长介绍,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构建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2019年我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万人,其中,45岁以下导师增加约4.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