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职研究生的出现给广大在职人员提供了一条近新兴的进修途径,然而由于此途径有着多种报考方式,所以网上出现了关于“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如不读?”的言论,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过来人是怎么说的。单证在职研究生没有读的必要,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么说?1、无法提升学历一提到单证在职研究生,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同等学力。部分人认为单证在职研究生只能取得硕士学位证书,不能取得学历证书,也就不能提升学历,证书比较单一。因此出现了不如不读的说法。2、学习时间零散:还有一部分还认为单证在职研究生学习时间较为零散,导致会学员学习精力容易分散,无法学到完整的专业知识,并且其零散的授课模式,让学员学到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再者,对于基础性专业较差的学员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有以上两点,难道就真的没必要读了吗?看看过来人怎么说的网友一、上课比较折腾A在北京工作近4年,报考了北航的的工程硕士项目,但是根据他的反馈,学校安排的上课时间为每周六或者周日,虽然每周只有一天的课程,但是得从早八点半上到晚上七点半,一天下来也着实辛苦。甚至他还有位河北的同学,每次都要提前一天来到北京,但是在毕业的时候,他说依然觉得值得。网友二、混与不混B同学是一位女性,本来是抱着提高和学习的想法读书的。因为在第一个学期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待孩子出生之后,一边学习,一遍照顾孩子,效率也就可想而知。等到孩子大一点,空闲功夫都耗在女儿身上了。”于是,在职研究生学习也就耽搁了下来。但是她也强调:很多纯粹混文凭的,他们本来就没有打算好好读书。网友三、超越了期待C同学反映,他在MPA班的学习完全超越了之前的期待,他说:“课堂上的小组作业需要大家合作完成,我们的课堂讨论和与老师的互动都很积极。课余,有班委,定期组织活动,这样好的班级气氛简直像是本科时的感觉。另外他还说,人们普遍认为在职研究生仅仅是混文凭,或者还有部分人出于多认识人、编织社会关系网的动机来读在职,“所以当老师和学生真的在课堂上认真地分析和讨论问题时,大家的感受都特别惊喜”。如此,就形成了互动的积极循环。通过笔者的调查来看,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感受,但是几乎没有人说在职研究生没有必要读的。接下来,笔者介绍下单证在职研究生的三大优势1、入学方面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学员可以免试入学,先学后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学的难度。2、获取更高级别的硕士学位证书待课程结束后,符合申硕条件的学员可参加每年的五月同等学力申硕考试,考试通过者,可获得院校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证书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3、拓展更深的人脉关系从上面网友三的反馈可以知道,很多人度在职研究生也是为了编织社会关系网来读的,并且这些人大部分都在各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这对以后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那么,单证在职研究生该如何报考呢?课程报名时间:根据课程开课时间而定报名入口:院校官网或者下方留言申硕报名时间:每年3月份申硕考试时间:每年5月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单证在职研究生并不是向大家网上所说的那样,不值得去读,关键是在报考之前,要明确自身的具体需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做出最为适合的决定。更多的相关知识可关注本百家号其他相关内容。
学历是敲门砖,学历越高,将来的路就越好走。有许多企业宣称“只要你有能力,我欢迎你的加入”。事实上,有实力的企业往往不会去普通学校招生,不是他拒绝了学历较低的群体,而是不给拒绝的机会。即便有公司将招聘的大门对所有人开放,但学历较低的毕业生都跨不过面试官这一道坎,在面试官眼里,没有学历就代表没有实力,收了你的简历,也只是礼貌性的过一下手而已。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学历越高越好。本科比专科好,重本比普本好,硕士研究生比本科好,但这只是一般情况,不是绝对的,还有一种情况,用特殊的硕士身份面试,是不被招聘方所认可的。朋友是一名猎头,说起了他们圈内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名34岁的求职者(小吴)是一名科技公司的程序员,找工作的原因是前公司经营不善导致破产。随后,小吴在一家小软件公司面试,接待他的是一位不到30岁的面试官,看到他的简历后,HR瞬间来了兴趣,但却用阴阳怪气的语气发问“怎么研究生还来我们小公司来找工作呢”。面试官用奇怪的语气发问,看到小吴有所迟疑,紧接着就说“不要多想,只是怕你做不了几天就会跳槽,方便看看双证吗”。小吴则回答“东西不够,只有单证。”面试官:这学历真没价值,要填第一学历,回去等电话吧。说到这里,HR已经明白了,东西不够是指硕士研究生证件不全,这种硕士研究生是个空名头,最后让小吴回去等电话。其他猎头都开他玩笑“小公司也敢歧视硕士研究生。”小公司也敢歧视硕士研究生?面试官说出三点原因,理由令人信服1、证件不全的研究生不是小公司拒绝研究生,也不是不认可这类在职研究生,而是在职研究生也有区别。他的研究生缺少学历证书,只有学位证,属于学位教育,不属于学历教育。学位证是学校发放,毕业证是教育部发放,只有学校认可他的硕士,出了大门以后,还是看他的第一学历。单证研究生考试简单,还可以免试入学,理论上来说,只要交钱报,考试就能过。而双证研究生先考后学,难度较高,择优录取,堪比高考。目前各单位只承认双证硕士,可享受补贴与提干。可以说单证硕士研究生与成人大专没什么区别,所以,不好找工作是因为单证硕士水分太大,并非是第一学历,而他却以第一学历找工作。2、新知识掌握得慢程序员工作与其他行业区别很大,在其他岗位工作,或许工作时间越久越吃香,而程序员工作要与时俱进,以前的工作经验除了能加快打字速度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用,能在中年离职的程序员,多是因能力不足被淘汰,学历高有什么用,这一行是看能力的。因软件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程序员也要不断学习新技术,而中年人学习能力不及年轻人,有经验的老程序员要的钱也比较多,一个人的工资可以养活三个应届毕业生,因此,HR会招聘年轻人来代替有经验的中年程序员,即使做不了工作,也会选择外包,学历在程序员这一行,不是那么重要。3、有虚假包装的嫌疑以前有许多大学生毕业时会“刷简历”与“假学历”,将自己包装成一名非常抢手的毕业生,但这种简历根本逃不过猎头的眼睛。在以前学历造假可能不好查,但现在学历联网很好查,有些单位会要求面试者提供毕业证与学位证的复印件,入职前会在官网验证真伪,防止有入职者造假,可以说,各大公司都非常反感简历造假的求职者。如果说,在求职时,遇到学历造假或有包装嫌疑时,一概不用。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小吴在个人简历一栏填入硕士研究生,就以为能逃脱小公司的审查,但他想得太简单了,现在公司招聘都要求出示双证,小吴只有单证,有欺骗与包装的嫌疑,而且这种单证研究生,几乎没有单位认可,不用这类人的理由很充分,听完的确很有道理。综上所述,如果以单证硕士或其他第二学历找工作,确实会遭到对方的厌恶,以前确实可以用假学历蒙混过关,而现在学历早已联网,到哪都没用。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招聘方都要求面试者出示双证,单证硕士学位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说说你的观点。
有一位朋友小吴找我吐槽找工作时遇到的一些事情。据他描述,前些日子,在人才市场海投简历,当天晚上就收到了面试通知短信,邀请他在第二天早上到公司面试。到了公司以后,看到已经数十人在排队,许多都是应届毕业生,瞬间感到年龄上的压力,但凭着自己有高学历,勉强还能找回一些自信。面试官叫到他的名字后,先是聊了拉拉家常,聊聊学校,后问到对薪资的期望,小吴期望对方开出8000的薪资,对方面试官就问他:你凭什么可以要8000?小吴原话称:我有硕士学位。没想到,对方却反抛出一句:这种学历没价值,最多给4000。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吴听到后不愿意,随便敷衍两句离开了。为什么小吴是硕士,却不被招聘方认可,对方只给4000?难道是硕士研究生不值钱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小吴的学历是以前考的在职研究生,只有硕士学位,没有学历,是单证,学位由学校管理,毕业证由教育部管理,理论上来说,拿到的硕士学位其实很水,只被人事部认可,有助于个人晋升,但找工作完全没有优势,除非能绕开HR,直接就业,这种情况下单证的研究生才有用。现如今,单位都要求学历+学位双组合,只认可双证统招研究生。因此,面试官不认可也是有道理的,只能以第一学历为准。学历分为最高学历与第一学历第一学历:即国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学历,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统招生,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只要通过高考走进大学,在学校上几年课,获得的学历都是第一学历。最高学历:即一个人最后一段学习经历,完成后可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通常来说是成人大专、成人本科、在职研究生等,也叫第二学历,多数人眼里,这种学历没有什么含金量。上面两种学历均为国家承认的学历,但有些地方却只认一种,有些地方两种都认。一般在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中,认可最高学历,享受学历津贴,评级考核等政策,而在小型私企中,大多数都不认可第二学历,尤其在招聘过程中,一切以第一学历为准。小吴找工作时遇到面试官不认学历的情况,在各种面试现场都有发生过,总有应届生将学历一栏填入最高学历,此类情况还有统招专升本的毕业生,虽然第一学历是本科,但在招聘时仍被面试官视为“大专学历”。最高学历有没有用,大学生到底该不该考?辅导员:从这3点考虑1、将来打算进国企如果毕业生将来有进国企的计划,最好还是考一个最高学历,尤其是就读学校实力不强,专业不好的同学,用第一学历在进入单位后,在工作稳定后,就表现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未来评级考核与许多津贴都没有。目前来看,国企几乎都认可最高学历,而且在招聘方面,有些单位会放宽招聘条件,无全日制统招要求,对于实力不强毕业生来说,能考则考。2、可享受落户政策学历与落户有很大关系,大多数地区只要有专科学历即可享受快速落户,但有些城市大专学历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如苏州对本科以上学历实行简化落户,享受租房补贴、创业补贴等,对硕士以上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硕士不低于3万元/人,博士不低于5万元/人。而大专毕业要求年龄不超过35岁、交满6个月社保才有资格申请落户,能不能成功落户还要看是否符合标准,基本没有什么补贴。3、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在公务员考试中,有些地区对报名有限制,要求考生为全日制统招毕业生,而有些地区对这方面条件宽松,仅要求国民教育承认学历即可,是认可最高学历的,完全可以报考。对于学历不高的考生来说,这是工作机会。可能在有些单位中不被认可,但有没有是一回事。关键是将来以后工作单位承认最高学历时,如果你没有,就错过了晋升机会。总结最高学历与第一学历含金量上有差距,许多单位在招聘时以第一学历为门槛,谈薪资待遇也是参考第一学历,完全不认专升本、成人本科等、单证硕士,小吴以前是单证硕士,只有学位,没有学历,也是不被认可的学历。话说回来,虽然第二学历在找工作方面体现的用处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大型单位都鼓励员工提高学历,以此增强企业实力,而且有些地区还能享受落户政策,可以说它也能带来一定的好处的,并不是完全没用的。是否要考最高学历,还是要根据个人意愿,如果将来不打算进国企,自由创业,那最高学历也是可有可无的,但我建议能考就考,毕竟学费也不贵,参加考试就能获得,轻松也简单,将来说不定还可以用得到。对此,你认为最高学历有必要考吗?
近来,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受歧视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很多读者想知道,在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到底有何不同,其含金量真的比全日制低吗?为此,我们邀请部分高校负责人从报考、课程设置、导师安排、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予以解读。问题1:报考要求一样吗?初试复试要求与全日制一致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何忠伟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相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而言的一种培养形式,其培养制度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提高就业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使合格者获取学历学位的终身教育制度。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或专科毕业两年以上)人员。从2017年起,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初试与全日制考生用的是同一套试题,与全日制考生的国家录取分数线一样,复试要求也与全日制考生一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明显优势就是兼顾工作和学习,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能力和学识学历。近几年,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稳定,主要生源是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企业员工,25至40岁年龄段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占90%以上。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学习积极性非常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学习效果非常好,已毕业的500多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正活跃在京郊农业农村第一线,把知识写在京郊大地上。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在职人员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制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三年,在校最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根据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但必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纳入抽检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就能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们学校共有7个专业学位点同时招收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二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学位授予都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比如农业管理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采用的就是同一个培养方案,总学分都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但是,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全日制研究生会采取周末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相比之下更重视实习环节,像农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训练就不少于6个月。其实,各高校目前都很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严把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的现代农林大学,已形成依托农工管三大学科门类的非全日制教育教学体系,今后将不断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问题2:教学内容相同吗?课程设置完全一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教育部2017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把之前由国家组织入学资格单独统考且只授硕士学位证的在职单证硕士研究生,调整为统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划线、统一复试、统一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且毕业可同时获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北京理工大学从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每年大约招收非全日制硕士1000名、非全日制工程博士20至30名。从那时起,学校就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类型,这与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完全吻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学分方面,我们学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相同,包括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位等。拿课程设置来说,非全日制学生的所有公共课、学科专业核心课和学科专业选修课,与全日制学生的要求完全一样。课程学习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上课时间为周六、周日等节假日或工作日的晚上,授课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招生规模比较大的MBA(含EMBA)少量(大约10%)邀请了一些国内本领域著名教师授课,工程类别硕士也邀请企业导师来校授课。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学时、考核方式和质量要求等也与全日制完全相同。在学位论文方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也都按照相同要求严格管理。学校还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查和5%随机抽取送校外同行专家盲审,不合格学位论文必须修改,再审合格后才能授予学位,以保证培养质量。从毕业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在基本学制(工科三年、管理和人文社科两年)正常毕业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比例约占90%。问题3:师资有区别吗?导师安排上同等对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 徐炜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只存在于工商管理学院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一直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具体到MBA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指春季招生只获取学位证书的毕业生,也就是常说的单证班。为了规范MBA招生、培养及保证教育质量,教育部从2017年起将MBA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并轨,推出全日制MBA与非全日制MBA。就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来说,二者除上课时间有区别外,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并无差别,都建立了完整的、相同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的培养计划核心内容与要素是一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包括选修课程、任课老师、教学要求、课程考试、考核要求也都一样。以导师安排为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配备的导师是一样的,都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由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构成。学术导师来源于全校优质师资,职业导师由业界成功人士担任,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咨询、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专业指导,积极沟通并一起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建设好互动交流平台。非全日制MBA与全日制MBA的导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如实习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论文答辩要求等都实行统一标准。同时,他们的教育督导和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完全相同。实际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在于:全日制研究生是周一至周五上课,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周末或业余时间上课。这种上课时间的差别,并不影响培养质量水平,用人单位完全没有必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施差别对待。问题4:毕业论文降低要求吗?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宋志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要求,培养单位在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在招收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过程中充分考虑、尊重非全日制研究生脱产学习的特点,确定了“内紧外松”的个性化指导培养方式,确保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在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内紧”是指学校在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规定时,既要清晰地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特殊性和困难之处,又要坚持“两个一致”原则。一是论文评审标准一致。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管理规定面向全体研究生,不区分学生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身份,学校制定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体系,由学校督导组、导师、外校专家等多方参与,联动开展过程监督。二是论文环节执行一致。在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中,两种身份研究生须通过相同标准的过程考核和专家评审。如在开题阶段,学校通过开题查新保证论文选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字复制比仅在低于15%时允许进入下一环节,大于30%则直接进入延期答辩;论文评审或预答辩不通过时,学生将视情况被要求直接延期3个月、6个月或一年不等。学校坚持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关口前移提醒,严格出口管理。对于课程修读未达毕业学分要求、未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个别学生,学校管理部门会及时提醒预警,安排专人跟进,及时督促。强化研究生导师学生培养“一视同仁、同一标准”的理念,坚决淘汰不合格论文,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外松”是指学校充分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人情况,“一人一策、一生一案”,充分调动协调教学资源,采用相对灵活的个性化指导与管理方法,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效果最优、培养质量最佳。学校长期实行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分制”,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最长修业时间延长至五年,为学生开辟求学“绿色通道”。在选课上,学校开放全部教学课堂,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和个人学习基础灵活选择课程,充分利用个人有效时间,用好学校资源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为学位论文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专业保障。【现状与建议】“双非”研究生就业常会遭歧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白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包括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简称“双非”)和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两类。此前,我们学校有少数院系招收“双非”研究生,但近些年来,这些院系已停招“双非”研究生,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双非”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过程中未受到足够公平的对待,就业途径不太通畅。部分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比如人们常在招聘启事中看到“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等要求,或者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全日制研究生。“双非”研究生就业举步维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对“双非”研究生非常不了解,对于上级部门是否能够给这样的学生解决户口和编制的政策也不明确,导致不敢决策,在发布招聘需求时就没有给予这类研究生机会。尽管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双非”研究生很优秀,也希望招收,但又担心后续政策问题困扰,所以不敢大胆招聘、大胆用人。就业政策的滞后未能给“双非”研究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进入实习期,“双非”研究生需要提供各种凭证,证明自己具有应届生身份,才能与企业签署三方协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无法对用人单位做到广而告之。第三,在应聘中,很多单位刻板地认为非全日制培养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以和全日制媲美。第四,部分“双非”研究生年龄偏大。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履历,在工作之后回校继续充电,但一些用人单位或具体政策在落实户口、编制时,对人员年龄有严格限制,导致“双非”研究生无法参加应聘。怎样才能消除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见呢?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扩大宣传与介绍,增加用人单位或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正确认知。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都属于统招统分计划,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学习方式的不同,而非学历类型的不同。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歧视,关注学生能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更公平的竞争机会。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的能力水平。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专业设置,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以“高质量的人才”打消用人单位的顾虑。第三,教育、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打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壁垒,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竞聘时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政策红利,得到同样的展示平台。视觉中国供图
研究生学历现如今也是一个种类比较复杂的学历项目,为了更加详尽的解释给大家,今天先给大家分享单证研究生的部分,下期分享双证的详细内容。这是校长为大家做的一张简易的研究生分类图: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校长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研究生的各种分类,按照获取的证书来看,主要分为单证和双证。1单证就是只有学位证,没有研究生学历证,双证当然就是学历证和学位证都有。(在这里我需要强调和普及一下,国外都是只有学位证的,正规渠道出国留学的学生也是如此,只有硕士学位,出国留学的学生单证也相当于双证的功效和作用),这里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单证的几种形式:1、出国留学。通过托福、雅思考试,申请国外优质大学,出国深造硕士。这种单证是因为国外与我国不同,毕业证本身就是采取的学位制,没有学历证书的说法。自然这是需要参加考试的,而且并不是很容易,也不是所谓的免联考等等。这类留学硕士证书在中国(教育部)留服中心认证和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均可查询,但留学的费用一般比较贵哦,一般家庭是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的。含金量:★★★★★正规度:★★★★★性价比:★★★★难易度:★★★★★2、同等学力申硕。是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申请人通过了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国家组织的全部考试(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考试)以及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了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者,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单证)。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是国家为同等学力人员开辟的获得学位的渠道,这是我国统一组织考试的单证项目,考试时间在每年的5月份,3月份开始报名。但是这类考试,考生的原始学历还是本科,只是学位达到了硕士水平含金量:★★★正规度:★★★★★性价比:★★★难易度:★★★申请者必须满足一下条件:(1)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或者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2)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满足上述条件的申请人可通过信息平台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申请时除填写个人信息外,还需按要求提交本人电子照片。外面的很多机构都以“免试入学,边学边考”来宣传,这说法其实也算没错,同等学力的确是边学专业课修学分边参加统考,统考通过后才可以拿到硕士学位证书,终归也是需要考试的,而且有些涉及金融、经济的科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不像想象那么简单。3、中外联合办学项目。一些院校及机构做的免联考又不出国的单证研究生项目,属于中外联合办学的类型,说白了这就有点像在国内出国留学的概念,这些证书既可以在中国(教育部)留服中心认证查询,也可以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可查询,但是全国就批了几个院校有这样的项目,而且现在很多院校在学生申请入学时也需要测试和考察英语水平了。含金量:★★★★正规度:★★★★★性价比:★★★★难易度:★★4、免联考国外大学硕士。这些机构做的免联考单证硕士学位,也全是国外的大学,但不是与我国院校合作的项目,而是与外面的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以商业化模式经营招生的,当然这一类也是我们在网上看到广告“免联考MBA、免联考研究生”最多的那部分。但这些硕士证书只能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可查询,并没有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因为不算留学生。含金量:★★正规度:★★★性价比:★★难易度:★大致呢,单证的研究生就分为这四种形式,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酌情选择,避免自己报考前稀里糊涂,毕业后迷迷糊糊。-作者-良校长,一名小小校长,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日常为考生提供众多类型的考试资讯,主要涉猎研究生、专本科学历、公务员考试、职业资格证等考试学习内容,教育项目全品类高级咨询师,多种类考试体验达人,软件学习爱好者,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职场经验干货分享达人,用良心做教育,用心体会生活点滴,领悟真知灼见,给大家分享最专业、最全面、最真实、最实惠的考试学习资料与信息。
作为北京某大学 2018 级法律硕士研究生,方思(化名)在求职时备受冷眼,由于读的是 " 非全 " 研究生,多数律所、省考的岗位她都没有报考资格," 想不通,同样是统招统分的在读研究生,非全日制的为何不被承认?"某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说,校招时学生的学历、成绩及实践是硬性条件,而且如果 " 非全 " 和 " 全日制 " 都是一样的,为何不去读全日制,招进来后如果上级部门审核通不过,浪费招人指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总体而言,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提升社会认可度,发展 " 非全 " 教育应回归人才教育而非学历。" 非全 " 研究生:同样标准,为什么会说水平存在差异?2016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简称 " 非全生 ")实行统招统考,培养单位要坚持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尤其指出二者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 " 非全日制 " 字样。今年这个特殊的就业季,硕士研究生方思的烦恼,不仅来源于就业机会少,更令她想不到的是,硕士学历让她屡屡受挫。作为北京某大学 2018 级 " 非全 " 法律硕士研究生,方思在求职时发现许多岗位自己都不能报考。" 部分律师事务所会明确不要非全日制的。相当多的省份省考明确报考公务员必须是全日制。" 这让方思倍感苦恼:" 同样是统招统分的在读研究生,非全日制的为啥就不被承认呢?"除了毕业找工作,就算是在读期间找实习,方思也受到律所的 " 冷遇 "。她认为," 既然非全和全日制采用同样的复试线,就意味着考生水平是一样的,为什么又说水平存在差异呢?"据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界定标准为,全日制研究生是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为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谈及求职计划,方思认为仅仅是希望平等地获得报考的资格,至于考试成绩,各自凭本事。" 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连报考的机会都不给。"用人单位:同样标准,为何不去读全日制?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曾多次印发文件,要求保障就业公平。然而现实中,非全研究生就业 " 受歧视 ",主要源于 " 非全 " 的社会认知度低。某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门的谭先生告诉记者,听说 " 非全生 " 是这两年国家针对研究生教育,新分的类别," 我们理解是非全日制等于非脱产,和以前的‘在职研究生’不一样吧。"目前,在职研究生主要有同等学力申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报考方式,这两种方式所获证书及作用也是存在差别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统招统考,毕业后获取 " 毕业证、学位证 "(双证);同等学力申硕是只获得 " 学位证 ",俗称单证,显然两者考试及毕业难度都有所不同。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里面新发展的一种类型,由于社会上了解不足,用人单位也容易将非全与以往的函授、成人教育及单证研究生等混合理解。" 这两年招生,确实遇到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 谭先生说,专门讨论过,但还是婉拒了。" 学生解释,培养方式、课程及毕业答辩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你不去读脱产,还要选择非全日制?" 即使学生和学校相继出面解释,作为用人单位,谭先生认为,学历依然是硬性指标。实际上,培养模式采取了同样标准,但是名字又不同,用人单位也表示很迷惑," 如果非全生有他自己的特点,或者从名字上另有区分,那么用人单位招人也能有所侧重。" 谭先生坚持认为,校招最看重的,就是学历、成绩和实践,这些都是硬性条件," 硬性条件如学历存在歧义,学习能力及成绩,都是后话了。"专家:" 唯学历论 " 阻碍了真正有能力人才的自由竞争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 " 含金量 ",国家认可社会不认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实际上,大学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教学、学习考核上是有差异的,相对的比全日制标准放得宽一点。从这个层面理解,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客观事实使社会上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可度低于全日制研究生。" 如果用人单位是基于客观事实,考虑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客观能力上的差距,这不能算是就业歧视。" 储朝晖分析,如何看待 " 就业歧视 ",与用人单位怎么把握度有关,如果没有依据,白纸黑字将 " 非全生 " 排除在外,根本不进入程序,这算是就业歧视。保障就业公平,储朝晖认为应该是依据实际状况,提供同等就业机会。" 用人单位要招人,全日制相对非全日制更适合,选择全日制不能说不公平,反过来考虑,你选择了非全,将全日制淘汰掉,这是不公平的。"" 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获取资源、分配精力上是有所差异的。" 储朝晖分析,非全生除了入学时条件上获得相对的差异,还有部分在职拿工资,提高学历去晋升……但全日制研究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规定时间内,收获学历和学位。储朝晖提到,非全日制模式有它的特点,应从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出发,招收在某一个专业方向上条件比较好的人。不能只为了 " 争学历 " 去上非全日制研究生。从长远来看," 唯学历论 " 阻碍了真正有能力人才的自由竞争。储朝晖说,未来社会是 " 学习型 " 社会,应该在意的是学的东西,而不是学的学历。尊重学习机会和资源,才利于释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突破人才标准固化,需要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更 " 内行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简单来说,我国社会还普遍存在以招生门槛看学历含金量的 " 学历价值观 ",而大学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把关,又进一步加剧这一认识。" 为改变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看法,我国教育部门取消了在职人员单独考试,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纳入统一考试,完成学业毕业可获得双证(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这并没有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地位。" 熊丙奇分析,一是因为相对于学硕,非全日制的录取门槛更低,二是在培养上,培养单位没有过硬的措施,来提高培养质量。" 本来,非全日制培养模式,为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多元选择,而学历歧视,无疑阻碍多元选择。" 熊丙奇说,消除社会的学历歧视,破除唯学历论,需要用人单位重视人才质量,而要让用人单位做到这一点,每所高校必须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严把质量关。潇湘晨报记者 李琼皓 长沙报道来源:潇湘晨报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近来,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受歧视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很多读者想知道,在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到底有何不同,其含金量真的比全日制低吗?为此,我们邀请部分高校负责人从报考、课程设置、导师安排、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予以解读。问题1 报考要求一样吗?初试复试要求与全日制一致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何忠伟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相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而言的一种培养形式,其培养制度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提高就业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使合格者获取学历学位的终身教育制度。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或专科毕业两年以上)人员。从2017年起,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初试与全日制考生用的是同一套试题,与全日制考生的国家录取分数线一样,复试要求也与全日制考生一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明显优势就是兼顾工作和学习,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能力和学识学历。近几年,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稳定,主要生源是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企业员工,25至40岁年龄段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占90%以上。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学习积极性非常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学习效果非常好,已毕业的500多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正活跃在京郊农业农村第一线,把知识写在京郊大地上。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在职人员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制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三年,在校最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根据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但必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纳入抽检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就能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们学校共有7个专业学位点同时招收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二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学位授予都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比如农业管理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采用的就是同一个培养方案,总学分都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但是,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全日制研究生会采取周末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相比之下更重视实习环节,像农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训练就不少于6个月。其实,各高校目前都很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严把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的现代农林大学,已形成依托农工管三大学科门类的非全日制教育教学体系,今后将不断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问题2 教学内容相同吗?课程设置完全一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王军政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教育部2017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把之前由国家组织入学资格单独统考且只授硕士学位证的在职单证硕士研究生,调整为统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划线、统一复试、统一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且毕业可同时获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北京理工大学从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每年大约招收非全日制硕士1000名、非全日制工程博士20至30名。从那时起,学校就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类型,这与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完全吻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学分方面,我们学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相同,包括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位等。拿课程设置来说,非全日制学生的所有公共课、学科专业核心课和学科专业选修课,与全日制学生的要求完全一样。课程学习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上课时间为周六、周日等节假日或工作日的晚上,授课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招生规模比较大的MBA(含EMBA)少量(大约10%)邀请了一些国内本领域著名教师授课,工程类别硕士也邀请企业导师来校授课。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学时、考核方式和质量要求等也与全日制完全相同。在学位论文方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也都按照相同要求严格管理。学校还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查和5%随机抽取送校外同行专家盲审,不合格学位论文必须修改,再审合格后才能授予学位,以保证培养质量。从毕业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在基本学制(工科三年、管理和人文社科两年)正常毕业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比例约占90%。问题3 师资有区别吗?导师安排上同等对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 徐炜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只存在于工商管理学院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一直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具体到MBA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指春季招生只获取学位证书的毕业生,也就是常说的单证班。为了规范MBA招生、培养及保证教育质量,教育部从2017年起将MBA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并轨,推出全日制MBA与非全日制MBA。就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来说,二者除上课时间有区别外,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并无差别,都建立了完整的、相同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的培养计划核心内容与要素是一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包括选修课程、任课老师、教学要求、课程考试、考核要求也都一样。以导师安排为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配备的导师是一样的,都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由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构成。学术导师来源于全校优质师资,职业导师由业界成功人士担任,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咨询、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专业指导,积极沟通并一起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建设好互动交流平台。非全日制MBA与全日制MBA的导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如实习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论文答辩要求等都实行统一标准。同时,他们的教育督导和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完全相同。实际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在于:全日制研究生是周一至周五上课,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周末或业余时间上课。这种上课时间的差别,并不影响培养质量水平,用人单位完全没有必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施差别对待。问题4 毕业论文降低要求吗?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宋志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要求,培养单位在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在招收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过程中充分考虑、尊重非全日制研究生脱产学习的特点,确定了“内紧外松”的个性化指导培养方式,确保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在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内紧”是指学校在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规定时,既要清晰地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特殊性和困难之处,又要坚持“两个一致”原则。一是论文评审标准一致。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管理规定面向全体研究生,不区分学生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身份,学校制定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体系,由学校督导组、导师、外校专家等多方参与,联动开展过程监督。二是论文环节执行一致。在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中,两种身份研究生须通过相同标准的过程考核和专家评审。如在开题阶段,学校通过开题查新保证论文选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字复制比仅在低于15%时允许进入下一环节,大于30%则直接进入延期答辩;论文评审或预答辩不通过时,学生将视情况被要求直接延期3个月、6个月或一年不等。学校坚持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关口前移提醒,严格出口管理。对于课程修读未达毕业学分要求、未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个别学生,学校管理部门会及时提醒预警,安排专人跟进,及时督促。强化研究生导师学生培养“一视同仁、同一标准”的理念,坚决淘汰不合格论文,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外松”是指学校充分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人情况,“一人一策、一生一案”,充分调动协调教学资源,采用相对灵活的个性化指导与管理方法,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效果最优、培养质量最佳。学校长期实行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分制”,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最长修业时间延长至五年,为学生开辟求学“绿色通道”。在选课上,学校开放全部教学课堂,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和个人学习基础灵活选择课程,充分利用个人有效时间,用好学校资源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为学位论文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专业保障。现状与建议“双非”研究生就业常会遭歧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白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包括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简称“双非”)和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两类。此前,我们学校有少数院系招收“双非”研究生,但近些年来,这些院系已停招“双非”研究生,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双非”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过程中未受到足够公平的对待,就业途径不太通畅。部分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比如人们常在招聘启事中看到“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等要求,或者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全日制研究生。“双非”研究生就业举步维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对“双非”研究生非常不了解,对于上级部门是否能够给这样的学生解决户口和编制的政策也不明确,导致不敢决策,在发布招聘需求时就没有给予这类研究生机会。尽管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双非”研究生很优秀,也希望招收,但又担心后续政策问题困扰,所以不敢大胆招聘、大胆用人。就业政策的滞后未能给“双非”研究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进入实习期,“双非”研究生需要提供各种凭证,证明自己具有应届生身份,才能与企业签署三方协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无法对用人单位做到广而告之。第三,在应聘中,很多单位刻板地认为非全日制培养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以和全日制媲美。第四,部分“双非”研究生年龄偏大。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履历,在工作之后回校继续充电,但一些用人单位或具体政策在落实户口、编制时,对人员年龄有严格限制,导致“双非”研究生无法参加应聘。怎样才能消除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见呢?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扩大宣传与介绍,增加用人单位或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正确认知。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都属于统招统分计划,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学习方式的不同,而非学历类型的不同。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歧视,关注学生能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更公平的竞争机会。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的能力水平。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专业设置,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以“高质量的人才”打消用人单位的顾虑。第三,教育、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打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壁垒,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竞聘时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政策红利,得到同样的展示平台。来源 北京日报流程编辑 吴越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一部分人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想法,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方式,弥补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或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工作所需。之前跟朋友聊天,他说:我也想过读在职研究生,但是对在职这种方式又不了解,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读,就一直拖了下来。这就是典型的行动力不足,内心期望改变,但又因诸多因素不付诸行动,结果就是一直拖着,安于现状。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人并不少见,我问过他们为什么不付诸行动,比较集中的答案是:读在职研究生有什么用?社会认可程度怎么样?有什么附加值?而这些问题总归起来就是一个问题:读在职研究生有没有用?“在职”这种模式出来这么长时间,大家公认的基本有这几点用处。1、学历光环在职有单证和双证,现在大多数人会选择双证班,也就是毕业后可以拿到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无论是体制内还是社会上,学历高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学历高不仅找工作相对容易,且工资一般也会更高一点(这里的工资只指底薪,不含绩效奖金类)。虽然一个人的能力不能仅靠学历认定,但大多时候学历仍是工作场合的第一印象分。2、提升专业知识显然,读研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比本科会更深更广。很多时候人们会感到自己在某一专业或某一领域内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知识储备量不足,而读研则可以帮大多人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了,最终可以学到多少专业知识,这取决于你读研的目的和读研期间的态度,因人而异。3、评职称这点对于体制内的人尤为明显。评职称可不仅仅看你的工作资历,如果学历不够的话,甚至连评定的资格的都没有,何况能够评上。所以很多人发现,现如今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的人十分热衷于提升学历。当然,体制外的人现在对提升学历也很看重,毕竟如今许多私企对学历也很重视,尤其是中高层职位的聘用。4、人脉资源在读研的两三年时间里,你会认识一起学习的同学,还有指点你的老师。而这些人大多都是你所在行业内的“朋友”,结交更多行业好友对你未来的发展自然是有利的,当然了,人脉资源也都是相互借势的。来到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在职研究生呢?参照以上4点,很容易得出结论:1、想提升学历,为自己“镀金”的人2、想学习专业知识、完善专业能力的人3、想评职称或想在职场中有更高发展的人4、想拓展人脉资源的人回到刚开始谈的问题,内心有想法但又不是很坚定的朋友,建议你们可以参照这几条对比自身,看看自己是否以上几种需求,如果有的话赶紧开始行动吧,时间可不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