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蝶变元古堆文竹

蝶变元古堆

“定西苦甲天下。”老话了。但是,同样的老话“元古堆苦甲定西”,也许只有定西人才知道。村穷与民苦,是元古堆穷根上结出的两个苦瓜。“一元复始,千古一变”。元古堆神奇的蝶变始于2013年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农历小年。那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了高高的元古堆。在元古堆,心系着贫困群众的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殷殷嘱咐干部群众:“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元古堆的脱贫攻坚由此全面提速。元,有了肇始之意;古,有了旷远之释;堆,有了夯筑之势。“南有十八洞,北有元古堆。”几年间,蝶变的元古堆像一曲韵味浓郁的“甘肃花儿”,唱响了大江南北。从“苦甲定西”到枯木逢春元古堆这个名字,乍一听,疑似古风浩荡,遗韵盎然,其实它早先叫圆咕堆。“咱不是穷幽默,只因咱村50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太多了。元字比圆字少了些没用的皮子瓤子,古字比咕字还少了一张吃饭的嘴哩。”一位老人对我说完,随口唱起了“甘肃花儿”中的《穷人歌》:“穿了个烂皮袄呀,虱子比虮子多。搭到那墙头上呀,麻雀儿垒了窝。世上的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有元古堆“小百科”之称的村主任郭连兵对我讲:“过去,中国最穷数甘肃,甘肃最穷数定西,定西最穷数渭源,渭源最穷数田家河乡,田家河乡最穷数……唉!”郭连兵的罗列和对比,像极了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守着古老的石磨筛玉米粉,筛完头遍筛二遍,筛完二遍筛三遍,筛完三遍筛……剩下的最后一撮秕糠,成了“元古堆苦甲定西”的注解。而农业专家是这样对我讲的:“只有元古堆脱贫了,定西才算真脱贫;只有定西脱贫了,甘肃才算真脱贫;只有甘肃脱贫了,中国大概就真正脱贫了。”元古堆—定西—甘肃—中国,这几个关键词构成了共和国脱贫攻坚历史上一个绵长而特殊的链条。作为行政村,元古堆由元一社、元二社、窎地社等13个自然村组成,总共447户1917人。“三里不同天”,所有的自然村被黄土丘壑阻隔、切割得支离破碎,孤零零地掖在漫长岁月的深处。  元古堆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地处海拔2400米的山区,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这里高寒阴湿,沟壑纵横,是著名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后,元古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荣列甘肃省十大美丽乡村。上图为今日的元古堆。下图为元古堆旧貌。 元古堆村委会供图2012年底,元古堆有低保户151户491人,五保户8户9人,扶贫对象221户1098人,贫困面达57.3%。人均从农业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仅为66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65.8元。“有女不嫁元古堆”。当年,元古堆的光棍就有40多个。大年小年都是年,但所有的元古堆人都记住了2013年的农历小年。瑞雪过后的上午,村口来了一拨轻车简从的人。村民们一眼就认出来了,走在前面的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习总书记看望了80岁高龄的老党员、贫困户马岗和群众,还嘱咐大家共同努力,摆脱贫困,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从此,13个自然村,变成了脱贫攻坚的13个主战场。“众人拾柴火焰高”,国务院扶贫办将渭源县确定为直接联系县,为元古堆下派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并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省、市、县、乡共同发力,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田家河乡先后选派4名副科级干部、副科级后备干部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形成了领导带头、单位牵手、干群联合、社会助力的扶贫开发新格局。“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确保“三个实”的要求,脱贫攻坚如火如荼展开:工程,项目,产业,美化……小阵地,大阵地,大会战,小会战。“梧桐引得凤凰来”。元古堆的小伙子终于不用当光棍了。青年农民陈广明的媳妇杜文文就来自被誉为“陇上江南”的天水。听说我也是天水籍,杜文文说:“当初我要嫁到元古堆,把咱天水的亲友吓坏了。他们来元古堆看过后,才晓得嫁对了。”2016年,在第二届“绚丽甘肃·美丽乡村”评选活动中,元古堆荣获甘肃“十大美丽乡村”称号。“咱元古堆枯木逢春!这是借了脱贫攻坚的东风。”村民杨树才说。六年多来,元古堆跨过了脱贫攻坚的“硬杠杠”:“两不愁三保障”。整体搬迁后的元古堆小学不光新增了幼儿园,教学及办公用房增加到了1210平方米,建档立卡在校学生111人,入学率达100%;新建医疗卫生室占地60平方米,贫困人口家庭“一人一策”签约率达100%;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70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85元,6年增加近6倍。也就是说,元古堆整村脱贫提前2年实现。高高的元古堆,一跃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之一。“您知道‘北元南十’吗?”有村民故意考我。我马上反应过来,元,指元古堆;十,指十八洞。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在精准扶贫的步履和成效上,元古堆和十八洞既有神奇的相似性,又各有千秋。2019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人大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当天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他向总书记报告,元古堆村去年已经整体脱贫,引洮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元古堆,这是总书记十分牵挂的地方。共和国大地上的两个村庄,一个在陇中,一个在湘西,一北一南,犹如一曲跨越万水千山、遥相呼应的合唱。踏平坎坷成大道路,是要用脚走的;脚,是要穿鞋的。没错!提起元古堆早先的道路,元古堆人首先想到的是岁月深处的一种鞋——牛皮窝子。一尺半见方的一张牛皮,用温水泡软后,沿边打好孔,先把脚踩上去,再四角对折至脚踝,于是牛皮形成一个“窝子”。下一步,细麻绳穿孔而过,轻轻笼住四角,然后往“窝子”里塞燕麦草,直到燕麦草填实了牛皮与脚之间的所有空间,再一点点抽紧麻绳,最后在脚踝处束一个活口结……至此,人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牛蹄子”。因为穷,也因为元古堆的“晴天扬尘路,雨天烂泥路,冬天溜冰路”。某自然村一户村民的小娃儿得了急性脑膜炎,心急如焚的家人和邻居送娃儿去会川镇抢救,架子车却深深陷入烂泥里。娃儿最终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限,落下了终身残疾。天气稍一变脸,元古堆的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就运不出去,外地的客商也进不来。在老支书刘海东家,我见到了他当年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元古堆时的照片。他说:“习总书记离开元古堆不久,咱村的修路战役就打响了。”84岁高龄的朱桂英老人对我说:“修路时,征用了我家的一些耕地,我就给后人娃娃们说了,咱一分钱的补偿都不要,就要一条好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当年的村党总支书记、包村干部吴海娟却给我介绍了一对“父女兵”:梁上社社长白海红和女儿白月娥。56岁的白海红是元古堆的老党员、老社长。修建梁上社主干道时,白海红因劳累过度,再加上肺炎复发,先后4次在会川镇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他听说工程因征用部分村民的耕地和补偿问题而受阻,出院第二天就在女儿白月娥的搀扶下,拄着拐棍进东家门、出西家院做动员。白海红说话吃力,白月娥就在一旁帮腔。“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踏平坎坷成大道”。不到3年,元古堆完成通村道路油化13.5公里,硬化社内巷道16.99公里,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修长、笔直的行道树分立道路两旁,清风徐来,树叶婆娑,如吟如歌。一个个司机紫铜色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表情,一看,就是元古堆人。如今全村拥有各类小轿车90辆,客货两用小车43辆。路的前头,是梦一样的远方。村头,一座漂亮的客运站,平地而起。“咱村,有一站哩。”在元古堆人眼里,这是尊严的回归。在水一方水,生命之源。元古堆在渭源——渭河的源头,却偏偏与渭河“擦肩而过”,不光被崇山峻岭远远“甩”到了洮河流域,而且位居洮河流域的偏远地带。毗邻的索爷林山、包家屲坡尽管富含水源,却因矿物质复杂,不能完全成为生活用水。村医张桂峰说:“早先元古堆人的饮用水问题比较多,全村患有‘大脖子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村民比比皆是,30多年前普查获知的50多名地方病患者,如今还有10人。”有一年,某自然村一家农户办婚宴,几位远道而来的亲戚主动承担了担水的活儿。其中一位亲戚正在挑担爬坡,正好迎面下来一只毛驴。驴刚刚和他“擦肩而过”,突然后蹄子凌空一蹬,当场把亲戚踹了个人仰马翻,连人带木桶直滚到坡底。人,顿时头破血流;桶,当场四分五裂。“幸亏抢救过来了,差点‘红事情’就变成‘白事情’了。”村民聊起这件事,至今心有余悸。一盆水,往往“一水四用”:第一遍,洗菜,然后沉淀;第二遍,用沉淀后的水洗碗,然后再沉淀;第三遍,用沉淀后的水洗脸,然后再沉淀;第四遍,用沉淀后的水饮驴,然后……水就没了。缺水是贫困之源,治贫就要引水。在苍茫的三千里陇原,谁不知道引洮工程?1958年,引洮工程开工建设。限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1961年,工程被迫停建。2006年11月,引洮工程再次启动。2013年,在考察定西市渭源县引洮工程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14年引洮工程全线正式通水时,元古堆人已经提前饮用了整一年。自来水进村了,入户了,用元古堆人的话说,就是“感觉身上的气血两旺了”。“一水兴六畜”。分散在元古堆农户家的500多头大家畜——犏牛、骡子、毛驴……从此摆脱了饮用不洁水的历史。南山上,绿意盎然,云岚飞挂。3.8万只放养虫草鸡吃完虫子,品完青草,该喝水了。老远望去,漫山遍野的鸡向水槽聚拢过来,像条条长龙上波光粼粼的片甲。“一水兴百业”。元古堆以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元苗木繁育专业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为平台,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这些产业,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旺。那天午后,我在一家农户饮过一次酒,品牌曰:元古堆。“这酒咋样?”村民问我。“好酒。”“水好了,酒就好。”酒,以水为媒;水,以酒为荣。喝元古堆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安得广厦千万间“舅舅看妈喊妹哩,妈在山后装蒜哩。”洋蒜装是装,装不住的却是眼泪。茅草屋檐下,土坯破炕上,根本容不下一个娃他舅。2013年以前,元古堆有C级危房115户,D级危房223户,危房户数占全村农户数的69.1%。如此规模的危房数量,在当时的渭源县已经罕见。“共圆安居梦”。2013年,元古堆的危房改造战役全面打响。“这项工程,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面向2020年‘迎大考’。”当年的元古堆村党总支书记、田家河乡政府干部黄满强说。元古堆在加快3个集中安置点建设的同时,协调甘肃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45万元对集中安置点进行了坡屋顶改造,修建了130套安置房,并为每户配套建设52平方米养殖圈舍,配套建设62个养殖暖棚,扶持农民发展养羊业。元古堆人习惯把那130套漂亮的安置房,叫“新农村”。在脱贫攻坚的“硝烟”中,共建设、改造危旧房屋338户,“五保老人”集中供养8户。当年的村党总支书记、田家河乡政府干部贾元平告诉我:“为了做通下滩下社某一家农户的思想工作,驻村工作队登门拜访不下五六十次。”他说,“阻力不止这些,不过,办法总比阻力多。”元古堆的村史馆里,分栏目陈列着几个大板块,展示着元古堆危房改造前后的变化。两相对比,分明两重天。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是11位发言代表之一,他说,总书记问得很细,十分牵挂。那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会当凌绝顶”。高高的元古堆东侧山梁上,有一个精致的观景台。观景台距离新建的300千瓦光伏电站不远,飞檐展翼,四角翘翅,如天地之间的一处琼台玉阁,朝迎日出,暮送晚霞。每次登上观景台,我都要放眼远眺元古堆。视野里,最醒目的是山下的元古堆村貌:那温婉的一抹抹的白,是墙面;那热烈的一片片的红,是屋顶。新培植的景观树和花草,把红白相间的新居烘托出百花盛开的模样……  2016年6月,投资达240万元的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在元古堆落成。电站采取“光伏+农户+公益性岗位+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村委会占股67%,成为助推元古堆脱贫攻坚的主动力之一,被元古堆人称作“大日头”。 元古堆村委会供图走进村民王焕平家的院子,首先扑入眼帘的,竟然是一棵又高又大的百年白牡丹,这样的“艳遇”让我始料未及。王焕平的母亲说:“其实,早先还有一棵黑牡丹哩。姊妹牡丹开花的时候,半个村子香哩。”我暗吃一惊,问:“那……黑牡丹呢?”王焕平的母亲表情黯淡下来,说:“都挖掉二十多年了,原地苫了两间土坯房。早知如今有好院子好房子,说啥也得让那棵黑牡丹留下来。”当初挖掉黑牡丹,是因为房子;如今保护白牡丹,也是因为房子。“咱都是股东”“你们当中,有在企业里当股东的吗?”那天和元古堆的部分村民围炉夜话时,我随口问了一句。“咱都是股东。”回应几乎异口同声。后来我看到一段录像,录像反映的是元古堆2018年度产业带动暨企业入股分红大会的盛况。一些村民在文化广场排成了长队,有的在等待分红,有的在确认合同,有的在领取现金。广场中央的桌子上,100元、50元、10元的钞票码得整整齐齐,像一溜儿长长的“长城”微缩景观。股东是谁?元古堆的村民。那次分红大会,共有7家企业、合作社为444家农户分红,分红总额达到51.7万元。2013年是元古堆人身份大转换的“元年”。有人戏言:“那一年,咱元古堆差点叫成了元股东。”提起刚刚入股的情景,下滩上社的建档立卡户郭春辉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张婉婷、张军平、黄满强等驻村、包村干部和刘海东等人挨家挨户讲政策,动员村民自主选择村里的企业入股,可他就是听不进去。“我当时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脱贫攻坚的大背景和扶贫助困的政策。”郭春辉共拿出3000元的存款,他担心“在一根绳上吊死”,分别在砖厂入股500元,在砂场入股500元,在圣源公司入股2000元。“现在看来,我当时购买的股份太少了。人没有前后眼,如果有,我会多买几股。”郭春辉对我说。下滩下社的黄郁春拿出了2000元,入股砂场、砖厂;土城门社的王喜俊拿出了2000元,入股砂场、砖厂、矿泉水厂;元五社的张云财拿出了700元,入股矿泉水厂、农光互补羊肚菌种植标准化产业基地;窎地社的……元古堆人把这种入股方式,叫“公司+农户+现金入股”模式。也就是说,由公司建成经济实体,吸纳群众资金融资发展优势产业。村民闫霞亮入股入的不是资金,而是家里的羊。入股协议上,白纸黑字:每只羊年分红160元,每年按股份的20%分红。  2020年1月20日,在元古堆村2019年度企业带动入股分红大会上,村民在等待分红。 新华社发 马希平/摄这种以羊入股的模式,元古堆人谓之“公司+农户+羊只入股”模式。这一模式已带动全村172户投入472只羊,企业每年为群众发放入股分红8.35万元。这其中有40户贫困户,每户年分红1000元。村民把这种增收方式,叫“‘羊’关大道”。民宅也能入股。马琴芳投资40多万元创办“农家乐”时,就是看准了3家农户住宅周边的环境优势,在她的动员下,3位户主慨然同意。“农家乐”开张之后,马琴芳每年给3位股东分红5000元。圈舍——元古堆人口中的羊圈,也能入股。率先以羊圈入股的,是村支部副书记董建新。在他的带动下,62户农户的闲置圈舍作为资产全部入股元古堆良种羊繁育合作社,由合作社集中使用并带动分红。“圈舍入股”每年向农户分红3.72万元,农户户均年分红600元。一个个圈舍,终于全部盘活。最终盘活的,是“圈舍入股”模式。而土地入股,农民由此变成了另一种股东,这种模式叫“公司投资+农户土地入股”。截止到2018年底,元古堆整合闲置、荒芜土地300亩,先后有128户农户的土地入股到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入股,就是当土地的主人哩。”一位村民说。改厕“短平快”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厕所革命”作出批示: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元古堆的“改厕”可谓“短平快”,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宣告凯旋。早先在元古堆,“出恭”之处谓之“三茅”:茅子、茅坑、茅房。无论有坑无坑、有房无房,都可以统称为茅子。有坑无房,就不能叫茅房,有房无坑,就不能叫茅坑。无坑无房,就只能叫茅子。很多农户家的猪圈就在茅房内。人和猪面对面,眼对眼。“白天蹲茅坑,夜晚蹴尿盆。”一屋子的臭。茅坑变厕所,谈何容易!“厕所革命”之初,很多元古堆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城里人的那种厕所?”也有坚决反对的。“风水先生说了,动茅坑要看黄道吉日哩。”“茅坑变厕所,我惜疼那一坑好粪,我要靠粪务庄稼哩。”实际上,脱贫摘帽之后的元古堆,早已成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养殖业2家,种植业3家,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以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为主的种植业,多数农户家的土地得到合理流转。另外,“改厕”不仅不是“一刀切”,而且也照顾到了部分农户的积肥需求,更何况“改厕”成本有财政补贴资金,可一些人就是走不出传统思维和生活惯性。不少农户终于在等待观望中转过弯来,工程队趁热打铁,及时跟进。“改厕”每成功一处,就像“样板间”一样向全体村民进行展示。我曾走进二十几户家庭,家家都有了新式厕所。大石头河畔流经元古堆的大石头河, 如今成了元古堆的又一张名片。董建新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们坚持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投资132万元实施了元古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完成生态造林5900亩,营造乔木林750亩,实施退耕还林1194.3亩,建设封禁围栏10公里,如今山青了,水绿了,在青山绿水中,大石头河更像一条河了……”曾几何时,大石头河畔垃圾遍地,各种废旧塑料袋、地膜在墙头、树梢随风招摇,这一切在《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美丽乡村规划》实施之后,全被送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一位妇女对我讲,有次她领着宠物狗沿大石头河遛早,发现河滩上有几只白鹭,长腿,雪白的身子,黄黄的长嘴巴尖尖的。她赶紧停下来,担心把白鹭惊着了。她万万没有想到,小狗也像通人性似的,乖乖趴了下来,一动也不动。2019年7月,大石头河畔迎来了一场轰动全国的赛事——马拉松。那天,在“西北花儿皇后”——渭源县峡城乡门楼寺土牌村民间花儿歌手汪莲莲的歌声里,来自英国、北京、广东、福建、山东、四川、湖北等地的1000多名长跑健儿云集元古堆。  从2016年腊月开始,元古堆村以社火为主要载体,每年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元古堆文化艺术节,每次表演的节目多达50个。元古堆村的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渭源县农村文化活动的一张名片。 元古堆村委会供图元古堆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每当华灯初上,大石头河畔变成了“不夜城”,元古堆的舞蹈队翩翩起舞。“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跳起来,舞起来,动起来,唱起来,乐起来,笑起来……那灵巧的舞步,因为带着行走山川大地的笃实而显得别有韵味;那挥舞的双手,因为留有当归、百合和庄稼的余香而显得分外曼妙;那一张张笑脸,因为经过风吹日晒而显得更加本真,更加妩媚,更加灿烂。“万事开头难”。2016年,安晓东等包村干部决定以元古堆妇联为依托,组建元古堆表演健身广场舞队伍,结果报名者寥寥无几。村妇联主席王调香尽管预料到了这一点,但她没想到连她的闺蜜也坚决不答应。她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却往往吃了“闭门羹”。媳妇姑娘们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那是城里女人跳的,咱乡里人跳那干啥?”“咱是种地的身子,跳舞难看死了。”……包村干部管娇娇、鲁文霞、边亚琴当起了“领头羊”,率先跳了起来。媳妇姑娘们渐渐心热了,先是好奇、围观。终于,下滩下社妇女乔淑琴开始跳了,下滩上社妇女漆雪琴开始跳了……30个、40个……5支舞蹈队横空出世,分别是阴屲社、元一社、元二社、元三社、元四社舞蹈队。村“两委”还重组了3支社火队,并纳入文化扶贫范畴,每年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元古堆文化艺术节……元古堆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大石头河涛声依旧,人们的梦想如彩蝶新飞……来源:《求是》2020/11作者:秦 岭,天津市和平区文联主席

苴布之衣

「全球疫情下的中医药新观察」中医药抗疫透视:国家战疫 中医“当归”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 题:【全球疫情下的中医药新观察】中医药抗疫透视:国家战疫 中医“当归”新华网 刘映2020年的春天,定会令世人铭记。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作为最早遭遇新冠疫情袭击的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下,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阻击战。14亿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全国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赶赴湖北抗疫,历时2个多月,积累了宝贵的中西医结合抗疫经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的参与力度和广度也是前所未有,先后近800名中医专家,近5000名中医医务人员参与一线救治。尽管人数仅占全部支援医务人员的约十分之一,却在中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筛选出“三方三药”,中医药服务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使用中医药的人数超过90%,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岐黄亮剑 中医国家队,“疫”聚英雄城一种未知的新型病毒,最初在湖北武汉悄然蔓延之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20年1月20日晚,当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赴武汉调研并表示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后,一场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随之打响。中央迅即派出多批医疗专家,调配全国的医用物资,驰援武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迅速响应,推动形成中西医协同的防控机制。1月21日,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ICU主任齐文升抵达武汉,成为最早一批到汉参加抗击疫情的中医专家。随着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不断攀升,武汉多家大医院很快不堪重负。为遏制疫情蔓延,1月23日10时起,武汉这座拥有1000多万人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白衣执甲,逆向而行。从1月24日传统佳节除夕夜开始,中医“三大院士”披挂上阵,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到年逾古稀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院士,相继率领中医团队赴汉支援,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防治。研讨病情、分类管理、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承包”方舱医院……中医力量的加入,带来了中西医结合的救治理念和方案,中医药抗疫冲锋到了最前线。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湖北其他城市如黄冈、孝感等感染人数也不断增加,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0名中医医务人员加入了战斗,疫情防治也从初期的“惊慌混乱”逐步进入“规范有序”。大年初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组建的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赶赴武汉。疗效是最好的证明,治好病才是真功夫。在中医正式接管重症病区第五天,2月3日,金银潭医院有8名患者出院,这是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愈出院的患者……在3月23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够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4月16日,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院士(左二)在武汉奋战两个多月后返津。史淞予 摄辨证论治 岂曰无药,古有良方作为一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在不知传染源、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何以敢出手迎战疫情?纵观历史,中医药辨治疫病已有数千年,我国历史文献一直有疫病的防治记录。《说文解字》中解释:“疫”,“民皆疾也。”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重大流行瘟疫。但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那样一次瘟疫夺去数千万人生命的悲剧,是因为除病济世的重任一直有中医担当。一次次的疫病袭击,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方剂,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孙思邈的《千金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吴又可的《温疫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方剂药物和技术方法,凝结了古人对疫病防治规律不断探索、思考、总结的智慧。针对此次新冠肺炎,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齐文升等多位专家均认为,从中医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符合“湿毒疫”的特点。为指导广大医护人员更好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出台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是此次抗疫重要经验之一。1月21日,在疫情暴发之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研究提出中医药诊疗方案,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并发布实施,推动中医药及早介入,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随着疫情的发生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诊疗方案进行动态修订,不断总结完善临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诊疗措施、方法和经验以及科技攻关成果,近两个月内更新了7版诊疗方案,在方案更具针对性的同时,中医药治疗不断加强。如1月28日,在试行第四版方案上,首次提出临床观察期中成药的应用;3月3日,在试行第七版方案上,进一步强调加强中西医结合。不断优化的诊疗方案,实现了对患者诊疗过程的全覆盖。除了国家诊疗方案,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人群体质等因素,浙江、甘肃、湖南、天津、北京等全国24个地区出台了地方中医药干预方案,内容更具体,覆盖人群更广泛,体现出中医药“三因制宜、不拘泥于古”的特点。立起沉疴 接管重病区,挽救新生命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是全球医生关注的重点,不少人认为中医药只适合治疗慢病或者做预防,其实中医从来不是“慢郎中”,中国方案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也是抗疫致胜关键。湖北省42家中医院被作为定点医院,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8个重症病区,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等,都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救治重症患者,这些策略大大降低了病死率。3月29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第四批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医护人员吴琼丽准备最后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污染区。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疫情突发之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迅速组建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由黄璐琦院士率领20名医护人员“负重逆行”,接管了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该病区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其中老年患者占比达57.7%。患者既往基础病复杂,并发症多,疾病深重难愈。同时,作为西医医院,金银潭医院中药使用量少,没有中药处方信息系统,让中医药深度参与困难重重。对此,医疗队积极与医院配合协作,迅速搭建中药供应保障平台,保障中医药的顺利使用。齐文升深入思考,对重症新冠肺炎的中医分型治疗进行总结,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方案。医疗队还以视频方式与北京的王永炎院士、国医大师晁恩祥和薛伯寿等专家组顾问及刘景源、张洪春等专家“前后方”及时沟通,修订中医诊疗方案,力求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中)。新华社发在3月23日国新办在武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伯礼院士透露,武汉的重症病人从1.2万减到了1800左右,特别是连续5天实现“三个0”,疫情形势不断向好。截至3月30日首支国家中医医疗队返京,其接管的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累计收治158例,其中重症124例、危重症26例,出院140人,治愈出院率88.61%。生命之舱 中医组合拳,打出“3个零”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医院不堪重负,患者快把医院挤爆了……至今,张伯礼院士还深深记得1月27日,他率领国家中医医疗队抵达武汉时的场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是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的特点,但面对相同病因、相似症状的大量发热患者,只能参照古人经验,用通治方药普遍服用。张伯礼院士提出对四类人群(确诊、发热、疑似、留观)采取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法,给予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这些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建议,成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决策。为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中央指导组决定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张伯礼院士和刘清泉写下请战书“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获得批准。2月14日,武汉江夏中医方舱开舱,他们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方舱医院,采取中医药组合疗法:患者每天两袋中药汤剂;耳穴压豆调理患者咳嗽、头痛、失眠;穴位敷贴驱寒祛湿,缓解颈肩腰腿痛;八段锦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强身健体。江夏方舱医院于3月10日“关舱大吉”,在26天的运营中,收治病人564人,合计治愈392人,创下了3个“零”纪录——零加重、零复阳、医务人员零感染。3月10日,在江夏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教即将出舱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练习八段锦(无人机照片)。当日,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张伯礼院士指出,中药有助于降低轻症转成重症的比例,这是核心指标。中西医结合有助于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如果没有西医的呼吸机,没有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救治,病人连命都保不住,中医的治疗也无从谈起,因此救治重症患者,中西医合作是致胜关键。一切,都是为了生命!大疫良药 “三药三方”,历久弥新大疫出良医,大疫出良药。数千年来,人类与疫病的角力从未停止。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过程中,以经典名方为基础,创制了很多新药方,如2003年SARS期间创新推出的药物连花清瘟;2009年应对H1N1流感时创制的金花清感颗粒等。为统筹推进中医药疫情防治重点科研攻关工作和中长期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控机制的建立,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下专门设立了中医药专班,针对疫情防控的各种问题通力合作。结合新冠肺炎的流行特点,专家们“边救治、边总结、边完善”,通过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月24日,中药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煎药室为煎好的中药汤剂贴标。新华社发(周牧 摄)4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方是黄璐琦院士团队和张伯礼院士团队在武汉前线的临床救治过程中,根据临床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在阻断病情发展、改善症状,特别是在缩短病程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日前,清肺排毒颗粒和化湿败毒颗粒已经国家药监局批准,获得国家的临床试验批件。清肺排毒汤,是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最新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清肺排毒汤被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在4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伟表示,清肺排毒汤是目前唯一的新冠肺炎通治方剂,不仅可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也能用,“这些药就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王伟说,清肺排毒汤在临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时,目前已在10个省市的66个定点单位开展临床观察。截至4月12日0时,收治患者1262例中,目前已有1253例治愈出院,占99.28%。这1262例病例中,未发生轻症转为重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的情况,阻断了患者向危重方面发展。从临床观察来看,对比国家医保局日前公布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15万元,使用清肺排毒汤一个疗程仅需100元左右,在医保费用支出方面也是很大的节约。2月24日,中药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房调剂中药。新华社发(周牧 摄)大爱无疆 大疫如大考,中医正“当归”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对于重大传染性疾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虽然此次中西医携手抗疫,中医药深度参与了全过程,但张伯礼院士坦陈,“总的来说介入得还是晚了些,如能更早更全面地介入疫情防治,有更多的定点医院和方舱,有更多的急重症人才,中医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何中医药未能介入“更早更全面”?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这是因为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诊治疾病的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占据了医疗领域的主导位置。传统中医药由于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诊疗模式、中医药方剂、人才培养等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加上多年来深入系统研究不足,发展逐渐势弱,“气血不足”。当归,一味常用中药,中医临床多用于补血。一如疫情之下的中医药事业,做到中西医并重,仍需多方“补血养气”——首先需要制度保障,如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让中医能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整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按照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中医的辨证论治很独特,未来应把辨证论治的科学规律、科学基础进一步深化研究。其次,加强中西结合人才培养,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中医功底深厚、急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第三,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还需借力现代科学技术。此次抗疫,现代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协同推进防控科研攻关,互联网医疗助力医学专家前后方“远程会诊”,并肩作战;大数据搭建起多种平台参与辅助诊疗,全自动煎药机、空中药房等人工智能技术保障中药供应等。但整体来说,目前现代科技在古老的中医药领域挖掘和运用不足,在制度、人才等很多方面需要国家支持和统筹推进。此外,还需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技术手段,变革中医药服务模式,让中华瑰宝惠及全民健康。大医精诚、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仍在“逆行”海外、助力全球抗疫。张伯礼院士呼吁,“疫情过后也别忘了中医药,还是要继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仝小林院士期盼,“大疫如大考,我们需要重新衡量中医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位置。”待劫波渡尽,中医药,当归也。(参与采写:王坤朔 宫晓倩 肖寒 孙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趣取无用

中医药抗疫透视:国家战疫 中医“当归”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题:【全球疫情下的中医药新观察】中医药抗疫透视:国家战疫 中医“当归”  新华网 刘映2020年的春天,定会令世人铭记。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作为最早遭遇新冠疫情袭击的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下,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阻击战。14亿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全国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赶赴湖北抗疫,历时2个多月,积累了宝贵的中西医结合抗疫经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的参与力度和广度也是前所未有,先后近800名中医专家,近5000名中医医务人员参与一线救治。尽管人数仅占全部支援医务人员的约十分之一,却在中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筛选出“三方三药”,中医药服务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使用中医药的人数超过90%,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岐黄亮剑 中医国家队,“疫”聚英雄城一种未知的新型病毒,最初在湖北武汉悄然蔓延之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20年1月20日晚,当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赴武汉调研并表示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后,一场惊心动魄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随之打响。中央迅即派出多批医疗专家,调配全国的医用物资,驰援武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迅速响应,推动形成中西医协同的防控机制。1月21日,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ICU主任齐文升抵达武汉,成为最早一批到汉参加抗击疫情的中医专家。随着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不断攀升,武汉多家大医院很快不堪重负。为遏制疫情蔓延,1月23日10时起,武汉这座拥有1000多万人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白衣执甲,逆向而行。从1月24日传统佳节除夕夜开始,中医“三大院士”披挂上阵,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到年逾古稀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院士,相继率领中医团队赴汉支援,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防治。研讨病情、分类管理、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承包”方舱医院……中医力量的加入,带来了中西医结合的救治理念和方案,中医药抗疫冲锋到了最前线。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湖北其他城市如黄冈、孝感等感染人数也不断增加,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0名中医医务人员加入了战斗,疫情防治也从初期的“惊慌混乱”逐步进入“规范有序”。大年初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组建的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赶赴武汉。疗效是最好的证明,治好病才是真功夫。在中医正式接管重症病区第五天,2月3日,金银潭医院有8名患者出院,这是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愈出院的患者……在3月23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够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4月16日,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院士(左二)在武汉奋战两个多月后返津。史淞予 摄辨证论治 岂曰无药,古有良方作为一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在不知传染源、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何以敢出手迎战疫情?纵观历史,中医药辨治疫病已有数千年,我国历史文献一直有疫病的防治记录。《说文解字》中解释:“疫”,“民皆疾也。”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重大流行瘟疫。但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那样一次瘟疫夺去数千万人生命的悲剧,是因为除病济世的重任一直有中医担当。一次次的疫病袭击,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方剂,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孙思邈的《千金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吴又可的《温疫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方剂药物和技术方法,凝结了古人对疫病防治规律不断探索、思考、总结的智慧。针对此次新冠肺炎,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齐文升等多位专家均认为,从中医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符合“湿毒疫”的特点。为指导广大医护人员更好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出台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是此次抗疫重要经验之一。1月21日,在疫情暴发之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研究提出中医药诊疗方案,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并发布实施,推动中医药及早介入,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随着疫情的发生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诊疗方案进行动态修订,不断总结完善临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诊疗措施、方法和经验以及科技攻关成果,近两个月内更新了7版诊疗方案,在方案更具针对性的同时,中医药治疗不断加强。如1月28日,在试行第四版方案上,首次提出临床观察期中成药的应用;3月3日,在试行第七版方案上,进一步强调加强中西医结合。不断优化的诊疗方案,实现了对患者诊疗过程的全覆盖。除了国家诊疗方案,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人群体质等因素,浙江、甘肃、湖南、天津、北京等全国24个地区出台了地方中医药干预方案,内容更具体,覆盖人群更广泛,体现出中医药“三因制宜、不拘泥于古”的特点。立起沉疴 接管重病区,挽救新生命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是全球医生关注的重点,不少人认为中医药只适合治疗慢病或者做预防,其实中医从来不是“慢郎中”,中国方案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也是抗疫致胜关键。湖北省42家中医院被作为定点医院,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8个重症病区,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等,都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救治重症患者,这些策略大大降低了病死率。3月29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第四批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医护人员吴琼丽准备最后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污染区。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疫情突发之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迅速组建了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由黄璐琦院士率领20名医护人员“负重逆行”,接管了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该病区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其中老年患者占比达57.7%。患者既往基础病复杂,并发症多,疾病深重难愈。同时,作为西医医院,金银潭医院中药使用量少,没有中药处方信息系统,让中医药深度参与困难重重。对此,医疗队积极与医院配合协作,迅速搭建中药供应保障平台,保障中医药的顺利使用。齐文升深入思考,对重症新冠肺炎的中医分型治疗进行总结,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方案。医疗队还以视频方式与北京的王永炎院士、国医大师晁恩祥和薛伯寿等专家组顾问及刘景源、张洪春等专家“前后方”及时沟通,修订中医诊疗方案,力求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中)。新华社发在3月23日国新办在武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伯礼院士透露,武汉的重症病人从1.2万减到了1800左右,特别是连续5天实现“三个0”,疫情形势不断向好。截至3月30日首支国家中医医疗队返京,其接管的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累计收治158例,其中重症124例、危重症26例,出院140人,治愈出院率88.61%。生命之舱 中医组合拳,打出“3个零”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医院不堪重负,患者快把医院挤爆了……至今,张伯礼院士还深深记得1月27日,他率领国家中医医疗队抵达武汉时的场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是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的特点,但面对相同病因、相似症状的大量发热患者,只能参照古人经验,用通治方药普遍服用。张伯礼院士提出对四类人群(确诊、发热、疑似、留观)采取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法,给予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这些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建议,成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决策。为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中央指导组决定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张伯礼院士和刘清泉写下请战书“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获得批准。2月14日,武汉江夏中医方舱开舱,他们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方舱医院,采取中医药组合疗法:患者每天两袋中药汤剂;耳穴压豆调理患者咳嗽、头痛、失眠;穴位敷贴驱寒祛湿,缓解颈肩腰腿痛;八段锦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强身健体。江夏方舱医院于3月10日“关舱大吉”,在26天的运营中,收治病人564人,合计治愈392人,创下了3个“零”纪录——零加重、零复阳、医务人员零感染。3月10日,在江夏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教即将出舱的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练习八段锦(无人机照片)。当日,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张伯礼院士指出,中药有助于降低轻症转成重症的比例,这是核心指标。中西医结合有助于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如果没有西医的呼吸机,没有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救治,病人连命都保不住,中医的治疗也无从谈起,因此救治重症患者,中西医合作是致胜关键。一切,都是为了生命!大疫良药 “三药三方”,历久弥新大疫出良医,大疫出良药。数千年来,人类与疫病的角力从未停止。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过程中,以经典名方为基础,创制了很多新药方,如2003年SARS期间创新推出的药物连花清瘟;2009年应对H1N1流感时创制的金花清感颗粒等。为统筹推进中医药疫情防治重点科研攻关工作和中长期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控机制的建立,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下专门设立了中医药专班,针对疫情防控的各种问题通力合作。结合新冠肺炎的流行特点,专家们“边救治、边总结、边完善”,通过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月24日,中药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煎药室为煎好的中药汤剂贴标。新华社发(周牧 摄)4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方是黄璐琦院士团队和张伯礼院士团队在武汉前线的临床救治过程中,根据临床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在阻断病情发展、改善症状,特别是在缩短病程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日前,清肺排毒颗粒和化湿败毒颗粒已经国家药监局批准,获得国家的临床试验批件。清肺排毒汤,是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最新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清肺排毒汤被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在4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伟表示,清肺排毒汤是目前唯一的新冠肺炎通治方剂,不仅可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也能用,“这些药就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王伟说,清肺排毒汤在临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时,目前已在10个省市的66个定点单位开展临床观察。截至4月12日0时,收治患者1262例中,目前已有1253例治愈出院,占99.28%。这1262例病例中,未发生轻症转为重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的情况,阻断了患者向危重方面发展。从临床观察来看,对比国家医保局日前公布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15万元,使用清肺排毒汤一个疗程仅需100元左右,在医保费用支出方面也是很大的节约。2月24日,中药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房调剂中药。新华社发(周牧 摄)大爱无疆 大疫如大考,中医正“当归”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对于重大传染性疾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虽然此次中西医携手抗疫,中医药深度参与了全过程,但张伯礼院士坦陈,“总的来说介入得还是晚了些,如能更早更全面地介入疫情防治,有更多的定点医院和方舱,有更多的急重症人才,中医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何中医药未能介入“更早更全面”?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这是因为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诊治疾病的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占据了医疗领域的主导位置。传统中医药由于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诊疗模式、中医药方剂、人才培养等与现代医学有很大不同,加上多年来深入系统研究不足,发展逐渐势弱,“气血不足”。当归,一味常用中药,中医临床多用于补血。一如疫情之下的中医药事业,做到中西医并重,仍需多方“补血养气”——首先需要制度保障,如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中西医并重参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让中医能第一时间了解疫情、全程参与,整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按照中医的理论指导治疗。中医的辨证论治很独特,未来应把辨证论治的科学规律、科学基础进一步深化研究。其次,加强中西结合人才培养,建立起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中医功底深厚、急重症救治能力强的临床人才队伍。第三,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还需借力现代科学技术。此次抗疫,现代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协同推进防控科研攻关,互联网医疗助力医学专家前后方“远程会诊”,并肩作战;大数据搭建起多种平台参与辅助诊疗,全自动煎药机、空中药房等人工智能技术保障中药供应等。但整体来说,目前现代科技在古老的中医药领域挖掘和运用不足,在制度、人才等很多方面需要国家支持和统筹推进。此外,还需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技术手段,变革中医药服务模式,让中华瑰宝惠及全民健康。大医精诚、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仍在“逆行”海外、助力全球抗疫。张伯礼院士呼吁,“疫情过后也别忘了中医药,还是要继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仝小林院士期盼,“大疫如大考,我们需要重新衡量中医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位置。”待劫波渡尽,中医药,当归也。(参与采写:王坤朔 宫晓倩 肖寒 孙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成绩单

我国中药材产业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

来源:农业农村部 由中国农业监测报告撰稿人:张东伟 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王建连 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经济师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达12807种。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中药材生产和市场状况,提出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组织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对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中药材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优良品种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中药材消费量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野生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风险需高度重视;三是加工流通趋于规范,但因多头监管或监管错位导致的中药材来源混杂、难以追溯的现状依然存在;四是进出口品种数量年际间波动较大,但中药材贸易顺差格局或仍将保持。五是中药材价格暴涨暴跌等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仍需防控。六是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成本高、种植效益不稳定依然是阻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产业发展现状我国中药资源品种达12807种,常用的600多种中药材中,有300多种已实现人工种养,栽培、养殖中药材品种的产量占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一)生产现状1.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11-2018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了2566万亩,增长率90.35%;中药材行业产量增加141.1万吨,增长率46.19%。2018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406万亩,比上年增长7.16%(图1);中药材行业产量446.6万吨,比上年增长5.26%(图2)。图1 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药材天地网图2 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行业产量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中药材贸易网2.生态种植模式逐步形成。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如东北地区人参生态种植(林下参)模式,华北地区连翘“二保护、三不管、二混栽”野生抚育与生态种植技术模式,浙江省重楼、三叶青、金线莲、前胡、黄精等林下生态种植与仿野生栽培模式,宁夏蒙古黄芪农田栽培中形成的“春发草库、伏耕培肥、秋季播种、双膜覆盖、水肥一体、农机农艺结合”的农田生态种植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等,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二)消费现状1.中医诊疗量上升促进中药材消费量增长。2014-2018年,全国中医类医院增加了1207所,增长率32.3%,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增长了9994.6万人次,增长率18.8%。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的消费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1年中国中药材市场需求量为289.5万吨,2018年增长至420.3万吨,增长率42.5%(图3)。图3 2011-2018年中国中药材消费量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药材天地网2.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量增幅明显。2014-2017年,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需求总量年增长率由5.4%提高至9.5%,远高于非药食同源品种(图4)。其中以人参、三七、枸杞子、黄芪、当归、花茶等药食同源品种增幅相对较高。图4 2014-2017年药食同源品种需求总量年增长率数据来源: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2017(三)加工流通现状1.中药饮片产业发展态势向好。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成中药饮片。2014-2018年,中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增长40.7%(图5),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抽检合格率提升20个百分点(图6)。图5 2014-2018年中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药材天地网图6 2014-2018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抽检合格率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2.流通追溯体系初步建立。2018年已初步建成了以中央、地方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中药材种养殖、中药材经营、专业市场、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饮片经营和使用六大环节追溯子系统为支撑的流通追溯体系,涉及全国18个省(市)约2000家企业、1.5万家商户。(四)进出口现状1.中药材进口额波动明显。2014-2018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进口额波动幅度明显。其中,2014-2016年,由于大宗品种量价齐跌,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下跌幅度较大,下降39.1%;2017-2018年进口额逐渐上升,2018年较2016年增长107.1%,较2014年增长26.1%(图7)。图7 2014-2018 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中国海关2.出口额波动性下降。2018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量降至19.8万吨,降幅11.3%;出口额10.3亿美元,降幅9.5%;2018年出口额较2014年降20.8%(图8)。图8 2014-2018 年中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中国海关(五)市场价格1.市场价格整体趋于下行。2014-2018年,全国中药材价格走势整体趋于下行,且年际间波动明显(图9)。图9 2014-2018年中药材综合200价格指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2.家种中药材价格呈整体下行趋势。2014-2018年,家种中药材价格整体下行,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初,价格虽有反弹,但总体下降趋势明显(图10)。图10 2014-2018年中药材家种100价格指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3.野生中药材价格呈平稳上涨态势。2014-2018年,野生中药材市场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间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涨趋势明显(图11)。图11 2014-2018年中药材野生99价格指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六)成本收益(以甘肃当归为例)目前,农户种植当归成本约1350元/亩(主要含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初加工、材料等费用),人工成本基本不计;种植大户通过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每亩种植成本约3300元。如按2018年当归鲜货平均每亩单产450公斤(折干货每亩129公斤),鲜货统货平均价格每公斤6元、干货统货平均价格每公斤30元计。农户种植当归,鲜货出售平均每亩收益约1350元,干货出售平均收益约2520元;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种植和合作社种植当归,鲜货出售平均每亩收益约-600元,干货出售平均收益约570元。因中药材各品种种植方式不一,种植成本收益差异较大。就甘肃而言,农户自主种植(不计人工及土地成本)效益尚可,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种植,成本相对较高。二、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一)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市场规模稳定增长。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中药材产业区域布局将更加合理,品种结构更加丰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种植机械改良,加工工艺技术创新,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市场规模稳定增长趋势将继续保持。(二)药食同源品种需求增大,饲用中药原料品种快速增长。保健食品、天然绿色食品开发,带动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市场的刚性需求增加;中药材用于动物饲料生产,为相关中药材生产提供新的机遇,饲用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生物发酵饲料等所需中药原料的将迎来快速增长。(三)国际竞争优势和贸易顺差格局将继续保持。“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了中药材贸易范围;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传染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和特有疗效,给中药材带来长期需求上升的积极影响,助推中药材贸易顺差格局稳定。(四)价格总体小幅上涨,周期性波动明显。受农产品行情波动影响,国内中药材行情出现错峰周期性波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质量提升,进而助推价格上涨;“植物抗生素”类药材受疫情影响,年度涨幅波动明显。三、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一)总体情况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2018年,甘肃省58个贫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40万亩,约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76%,中药材产业覆盖了全省87.9%的贫困县(区),涉及54.6%的贫困人口,中药材核心产区农民种植药材收益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超过50%;云南省88个贫困县中药材覆盖面积突破600万亩,药农人均年收入一般在3100元以上;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60万亩,产值超过150亿元,带动11.63万户贫困户、37.1万贫困人口增收;河北省62个贫困县中,43个县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亩均纯收入近2000元;山西陵川县六泉乡西石盘村人均纯收入7120元,90%以上来自中药材。(二)主要经验1.注重产业扶贫,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将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脱贫带动作用,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区域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大手笔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构建发展新格局。2.发挥特色优势,强化产业培育。针对中药材道地产区的天然优势,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强化特色、放大优势,以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目标,建立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源头管理,推进中药材产业向品种道地性、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形成道地药材独特优势;同时,注重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培育,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多功能开发的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3.加强配套政策扶植,建立综合保障机制。通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保障农户利益为核心,从政府财政补贴扶持、银行配套贷款支持、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等方面建立多位一体的综合保障机制。4.多种模式灵活使用,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采用“科技推广+扶贫”“市场主体+新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劳务输转”“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等多种模式,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全方位立体性地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三)典型案例分析甘肃省陇西县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参与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作,脱贫效果明显。2019年全县16个乡镇86个贫困村的81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种植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田11314.65亩,占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面积的22.8%;企业和合作社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555亩,带动7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收益。甘肃省渭源县通过“科技推广+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市场主体+新经济组织+农户”的企业帮扶增效增收模式,“企业+劳务输转”的就近用工务工模式,2018年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累计带动1800多人就业,户均年实现增收8600多元。四、主要问题及风险分析(一)主要问题1.繁育种苗优良品种短缺,野生资源品种锐减。一是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不规范,繁育品种质量参差不齐,优良品种短缺;二是对野生资源的无序化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的潜在风险。2.种植规范化程度低,药用品质和药材质量安全受影响。一是种植规模小,无序跟风种植造成药材道地性丧失、药用品质下降;二是种植管理模式粗放,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当,产品质量安全受影响。3.加工标准化程度低,仓储运输环节问题多。一是产地加工基础薄弱,标准规范缺乏,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容易造成产地初加工的模糊监管与监管盲区,加工过程易导致中药材质量品种受损;二是专业仓库缺少,仓储设施与养护技术落后,物流标准与行业监管不力,仓储流通环节人为造成变质、污染,影响药用品质。4.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经营销售杂乱多样。一是大部分中药材加工前属于农副产品,加工成饮片后则属于药材,生产、加工多头监管或监管错位,导致管理不到位,经营方式杂乱多样;二是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产品种植信息不透明,市场准入标准缺乏,中药材流通溯源难度加大。(二)风险分析1.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影响。气象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中药材生产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与气象灾害相伴而生的病虫害,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威胁中药材产业安全。2.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风险。中药材生产周期长、道地性强,品种间不可替代,在市场管理工具相对缺失、游资炒作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下,极易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药材价格暴涨暴跌,种植风险加剧。3.对外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国际贸易新关系的确定、新市场的开拓、贸易环境及形势的变化,都将给中国中药材进出口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4.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突发的疫情可导致相关中药材品种市场需求迅速上升,拉动市场价格飙升,对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收益。但相对于不能在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药材品种的各环节相关利益主体而言,则可能因为短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受限,产品流通受阻,面临销货流量下降、产品积压、固定支出增加等风险,对产业发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五、政策措施建议(一)健全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保障和监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和扶持,发挥市场活力;建立并完善符合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组织协调、行业咨询、标准制定、监测研究、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保障有序发展。(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药材生产高质量发展。加强布局和引导,建设国家和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有序推进道地中药材品牌工程;整合优势资源,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中药大健康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强化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监管力度,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品质。(三)加快中药材市场培育,建立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建立现代中药材商业流通体系,完善中药材商业中心和物流中心;发展互联网中药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渠道;打造现代化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加快质量追溯系统建立,确保中药材质量全程可控。(四)拓展中药材国际市场,缓解国内供需矛盾。转变发展思路,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创建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力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区,扩大中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调剂余缺,保障供需基本平衡。

君在

朱建娜:懂法律更懂百姓生活

原标题:朱建娜:懂法律更懂百姓生活法治日报记者 徐伟伦 文/图 通讯员 陈少丹 吴楠她,是走进社区的“治理员”。她,是直面难题的“大学霸”。她说:“我,就是一位人民法官。”在今年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对荣获“全国优秀法院”“全国优秀法官”和“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其中,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朱建娜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称号。从2008年走入法院至今,朱建娜在庄严的法槌声中,公正裁判,解“法结”更解“心结”;她把天平放在心里,一手托着法律,一手托着老百姓的生活。逐字推敲:精准领悟意思表示在朱建娜看来,只有既懂得法律,又懂得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判好案子。这是一起父子二人起诉孩子舅舅的案件,2005年,孩子外祖父的宅基地拆迁,当时生活在外地的原告一家并不知情,相关拆迁协议均由孩子舅舅一人签署,房产全部由舅舅获得。多年后,孩子母亲去世,原告父子俩回到顺义,却无法要回属于母亲的房产,无奈之下将舅舅告上法庭,索要当年拆迁时本应该分给孩子母亲的房产权益。此案权利义务关系看似比较清晰,根据拆迁协议、宅基地登记卡、购房发票等书面证据,房屋应当归被告舅舅所有。但朱建娜注意到了48份村民提交的支持原告诉求的联名请愿书,她意识到案件绝对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为还原事实真相,朱建娜多次走访村委会、镇政府、开发商,但因时间久远,证据链残缺,调查工作毫无头绪。面对心急如焚的父子,朱建娜真诚告知:“请放心,我比你们更希望纠纷能尽快解决。”朱建娜逐页逐条查找拆迁档案,一字一句地研究拆迁协议,发现协议中的原则性条款实则内涵丰富:“根据原房面积、结合人口结构,本着分得开、住得下的原则……”她理性推断,当年的拆迁政策考虑了家庭人口情况,原告孩子母亲当时作为未成年子女,且作为房屋拆迁时唯一拥有本村户口的家庭成员,理应是涉案宅基地的使用权人之一,而被告舅舅在取得宅基地使用权证时已经是城镇户口,取得房产实质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看清深层次的实质利益分配规律后,朱建娜果断地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法官不仅仅是在为群众解决法律问题,而是更应当透过法律问题,尽全力解决困扰群众的社会问题。”朱建娜觉得,公正的司法裁判不只是依赖证据的表象信息作出法律框架内正确的法律适用,而是要关注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背后的实质生活问题,寻求更多元的方式帮助群众从根源上化解矛盾与纠纷,这与诉源治理司法改革目标不谋而合。探求本源:关注纠纷背后的群众生活对朱建娜来说,大量的一审案件虽是工作压力,但也是启发其诉源治理思路的宝贵资源。面对立案庭不断攀升的物业纠纷案件,朱建娜发现,如果仅通过司法裁判的方式,虽然化解了个案纠纷,但往往难以触及根本,案结事不了的问题逐渐凸显。在某物业公司诉100余名业主拒交物业费的系列案件中,由于物业服务成本不断上升,物业公司决定上调费用标准,但部分业主拒绝交物业费,被物业公司起诉至法院。朱建娜发现,涉诉小区属于中高档小区,且业主普遍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高,逃避交费的主观恶意较低,他们认为自身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物业服务,涨价前物业公司也没有征求全部业主的意见,没有说明涨价的依据。为从根本上解决纠纷,朱建娜还联合法院宣传部门积极联系北京市电视台,邀请《向前一步》栏目组实地采访报道,利用栏目组搭建的平台,邀请相关专家共同解决问题,录制了节目《物业费涨价的质价之争》,最终促使业主与物业公司达成一致,业主按照新调整的标准,支付了物业费。朱建娜没有止步,在该案的基础上,她带领团队钻研近20年间物业案件,撰写了《顺义法院关于物业纠纷案件诉源治理的调研报告》,深入分析成诉原因并提出对策,总结纠纷形成、发展、变化的司法规律,从而准确识别同因性诉讼,及时研判批量诉讼风险,触发属地政府吹哨报到,推动属地完善政策、优化管理。调研报告从原计划的2000字,到4000字、8000字,再到最终版的4万字,内心最初的困惑,在一步步逻辑推理中、一点点素材积累后,逐渐明晰。“法律问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其背后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朱建娜说。此后她带领团队充分运用调研成果指导实践,并做好普法宣传工作,结合12368人工语音诉讼服务热线与吹哨报到机制,建立起诉源治理司法需求响应服务机制,协同住建委、居委会、业委会等各方力量调解矛盾,力求从源头处化解纠纷。2020年,顺义法院上半年物业纠纷同比下降八成,除了疫情因素外,诉源治理工作功不可没。学以提质:用研究夯实审判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朱建娜是直面难题的“大学霸”。“没有她不会办的案子。”调解员亢师傅频频称赞。原本不懂医学知识的朱建娜,为了弄懂“五年生存率”这个医学概念与法律上确定死亡赔偿金时的赔偿年限之间的关系,开始攻读厚达1800多页的《现代肿瘤学》著作,检索大量论文以及询问相关专业医生。现如今,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朱建娜张口就来,看完病历基本已经大致推出伤残等级。同时,朱建娜还是坚持不懈的“研究员”。朱建娜审理的邵某诉贾某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被评为北京法院系统的参阅案例。她深入思考“车辆所有人的责任形态”“商业三者险免责条款效力”等问题,执笔的两篇论文均获得了全国法院第二十九届学术论文讨论会二等奖。谈及自身,朱建娜说:“我只是一个人民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北京法院民事审判业务标兵、北京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模范法官、北京法院优秀速裁团队成员、个人三等功两次……朱建娜并不在乎荣誉的多与少,因为在她心中,再多的荣誉都无法超越“人民法官”这个称号赋予自己的责任和分量。来源:法治日报

见谒者曰

2020年甘肃省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中医药是定西一个优势比较明显的特色产业,定西种植中药材的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是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和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为加快打造“中国药都”和不断做大中医药产业,定西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定西市已基本具备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产业优势,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撑精准扶贫的特色支柱产业。一、政策扶持中医药产业全面发展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持续在中医药产业扶持政策上发力,先后制定出台和着力落实了《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市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的通知》(定政发〔2018〕42号)、《定西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定政办发〔2018〕224号)、《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定西市落实支持陇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定政办发〔2018〕71号)和《2019年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定政办函〔2019〕17号)以及《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对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和引导,全市中医药产业链不断充实完善,中医药产业全面健康发展。(一)中药材种植水平不断提高1、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定西,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人工种植主产区。“十二五”末,全市种植各类中药材96.92万亩。进入“十三五”时期,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主动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汇集新动力、实现新突破,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市种植各类中药材121.47万亩,比上年增加10.5万亩,同比增长9.46%,面积是“十二五”末的1.25倍。其中种植规模较大县区分别是陇西县、渭源县和岷县,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7.41万亩、31.39万亩和32万亩,合计面积占到了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75%左右,全市形成了以陇西县为核心,岷县、渭源县为两翼,扩展带动安定区、通渭县、临洮县和漳县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种植体系逐步健全。定西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重要主产区之一,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中药材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占37.2%;常用的130个品种中,定西有97种,占75%。近年来,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则,根据道地中药材适生区分布原则,全市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了以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党参为主的三个道地特色优势品种种植带。2019年,全市种植党参面积达40万亩以上,种植当归、黄芪面积分别达30万亩左右,同时还在全市适种区域发展以金银花、柴胡、甘草、板蓝根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种植品种不断增多,种植体系不断完善。资料来源:甘肃省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种子种苗繁育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以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品种的提纯复壮为重点,坚持品种繁育与野生品种驯化相结合,科研、生产与经营并重,加快品种优选优育和种源基地建设。共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成功选育出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材新品种15个,引进和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120多个,先后制定了黄芪、党参、甘草等19个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二)中药材加工业较快发展1、龙头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坚持扶优扶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方针,加快培育龙头企业。201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中医药生产企业31家。其中,规模较大、起到较好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有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渭源县德园堂药业有限公司、甘肃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等。如调研走访的岷县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研发,中药材购销等为主的企业。该公司为确保道地药材的品质,积极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旗下建有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当归基地位于岷县麻子川乡麻子川村和上沟村,黄芪、党参基地位于梅川镇车路村。其中当归基地于2014年5月通过国家GAP认证,党参、黄芪基地于2016年1月通过国家GAP认证,当归、党参基地被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授予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渭源县德园堂药业有限公司是是一家以中药材精致饮片为主产业的现代化中药企业。该公司主要经营中药饮片的生产、加工、销售;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储藏、购销;中药材研发及信息咨询服务等。公司注册资金1068万元,占地面积15亩,现有员工132人,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中药材生产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中药材绿色生产溯源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全市积极推进中药材检验检测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使定西的中药材有了“身份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包装袋上的二维码,扫描系统生成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码,基地信息、种植品种、农事操作、采收储运、产品检测、加工包装等信息就一目了然。如陇西县2018年已实现全县17个乡镇追溯体系建设的全覆盖,已初步建起县、乡、村及生产经营主体“三层一级”的追溯模式,进一步强化道地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的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全县道地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储运过程的质量和责任可追溯链条。着力建设质量安全监测平台。渭源县为全县各乡镇和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采购电脑、条码打印机、中药材硫磺速测仪、路由器、扫描枪、农残速测仪等设备,努力形成中药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全面推进中药材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从源头上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障道地中药材的安全。二是中医药产业品牌化持续推进。全市着力引导中医药企业进一步加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升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定西依托现有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岷州牌”浓缩当归丸、归芪扶正胶囊等产品进一步打造中医药产品品牌,甘肃扶正药业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享誉全国,成为“陇货精品”,被国家确定为中药保护品种和原产地认证产品。陇西先后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渭源白条党参”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渭源县德园堂药业有限公司2018年1月注册的“牛加宝”牌中药饮片获得“甘肃名牌产品”称号;岷县以岷海制药公司为抓手,不断鼓励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近年来,主要产品有蒲地蓝消炎片、杜仲壮骨胶囊、浓缩当归丸、六味地黄丸、通脉颗粒等26个品种、108个规格。生产批号有32个,目前生产的有10多个。(三)中药材交易仓储体系日臻完善一是中药材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着力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投资、创新与创业环境。全市已建成陇西县文峰、首阳、岷县“当归城”、梅川、渭源县会川、渭水源等6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和15个药材主产区产地农贸市场。如调研走访的岷县“当归城”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交易市场,市场目前不仅容纳了岷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药材,满足了本县药农需求,同时还吸引了周边宕昌、卓尼、临潭、漳县、渭源的大部分当归商企前来交易。近几年青海省种植的十几万亩当归,云南种植的部分当归也在此“当归城”交易。“岷归”品牌效应越来越强;渭源县新建设的会川江能中药材交易市场目前已投入运营,该项目总投资2.9亿元,占地面积190亩,市场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渭源全县形成了以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为中心,会川三角路和江能、莲峰、新寨四个中药材市场为产地市场,其它农贸市场为网点的中药材营销网络体系。二是中药材仓储能力不断增强。定西气候干而不燥,凉而不阴,适合大宗中药材的仓储保管,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已形成了“南药北贮”的格局。定西还是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交通区位优势独特。交通网络辐射兰州、白银、天水、平凉、陇南、临夏、甘南等市,成为甘肃中部和南部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近年来,全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按照“盘活存量、提升增量”的思路,采取新建和改造“两手抓”的办法,实现了仓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仓储质量的有效保证。康美药业、九州通药业、甘肃江能等一批仓储物流项目建成后,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将超过120万吨。如调研走访的甘肃效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标准化仓库7000平方米,冷藏库2000平方米,新版GSP认证管理库房1200平方米,在药材仓储、流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17年该公司已加入中国物流仓储协会(CAWS)并规划建设渭源县物流仓储基地,此项目将对渭源县及周边中药材物流仓储规范化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三是中药材电子商务新兴崛起。近年来,全市利用“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目前全市已建成“药财盈”“西部中药材网”“中国黄芪交易网”等中药材类电子商务平台多家,销售网络遍及国内31个省区市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其中“岷县当归”上榜2017-2018年全国地标农产品电商品牌榜100强,是全省唯一上榜地标农产品。(四)中药材产业扶贫覆盖面广。近年来,全市不断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并制定了《全市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定政办发〔2018〕127号),精心打造“551”产业扶贫模式,着力构建“特色产业—品质标准—带动主体—营销体系—风险防控”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在中医药产业方面,全市以实施扶贫产业奖补政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含非贫困户)”等多种形式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产业扶贫力度大,范围广。2019年全市道地中药材高标准基地建设规模达5.99万亩,带动贫困户9500多户,产业奖补资金达957万元。如调研走访的岷县麻子川当归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合作社推行“七统一分”生产管理模式发展当归种植业,并对在基地种植的农户进行发放地膜、化肥、农药等物资补贴,同时合作社还与岷县九州天润签定了销售合同,以农户种植的药材按照高于市场价5%-10%的价格进行收购,对农民种植的药材进行了市场风险防控;渭源县鸿裕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季节性用工农务输转带动模式、订单种植带动模式按照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统一收购和土地入股分红每年每亩土地按照“保底500元+10%收益50元进行分红等多种形式开展产业扶贫;甘肃效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区域代理经销“多功能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专家指导+公司支持+农户种植“的运行模式,严格按照种植收购合同向基地农户收购中药材,并及时按约定结算,中药材种植基地4000亩,带动农户3500户;甘肃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扶贫车间+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通过与种植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完善为农服务。同时该公司每年还对基地农户进行种植物资补助,对农户发放国家规定使用的低毒农药、覆膜、化肥等种植物资,为农户减轻了生产负担。2019年该公司为基地农户发放低毒农药辛硫磷2.5吨、黑地膜3.5吨,直接带动农户1233户,其中贫困户468户。(五)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渐成气候。按照“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总体思路和“人人学中医、户户种(养)药材、处处搞康养、层层兴歧黄、县县做产业”的工作格局,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市先行先试工作实施方案》、《健康定西“2030”规划》等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这为全市发展以中医药为主的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当前全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已渐成气候。一是中医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市1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开设老年病科,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64家乡镇卫生院与当地养老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市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二是产业配套服务不断跟进。通过产学研合作,组织申报中医药产业方面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制定了《定西市2019年中医药产业人才培训计划》,推进中医药产业培训工作。三是融合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全市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优势,按照“两河、两山、两园、一中心”布局,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药膳食疗服务和养生旅游服务,形成“2221+N”的康养服务体系。 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中医药加工体系尚需完善。一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从全市中医药加工方面来看,虽然有一些精深加工企业,但数量少,覆盖范围窄,大多数中药材生产企业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产品较为单一,主要以原材料供应和饮片加工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整体层次不高,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和现代制药发展尚显滞后,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和整体实力较弱,企业的科技研发、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二是中医药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全市有31家规模以上中医药加工企业,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规下企业大部分属小作坊企业和个体购销户,管理水平低,且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生产规模小,销售渠道窄,短时间内难以发展壮大,产品加工技术简单,技术含量不高,整体上属于原材料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二)中医药产业宣传推介工作相对滞后。本土的中医药产品在媒体和全国各大市场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中医药企业品牌拓展能力不足,营销理念不新,中医药品牌弱、小、散的局面仍然存在。(三)中医药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多角度的专业技术予以支撑,目前,全市中药材生产大多数仍以传统种植加工技术为主,在科学种植、产业化生产方面缺乏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撑,产业纵深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制约。(四)农户种植药材品种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和规模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从个体农户种植情况来看,种植品种单一、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中药材市场价格每三到五年存在一个市场周期,价格随行就市,波动性大,农户种植品种单一,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而容崖然

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张周平:护“一江清水” 求绿色发展

图为青海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张周平。 受访者供图 摄中新网西宁8月19日电 题: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张周平:护“一江清水”求绿色发展作者胡贵龙潘雨洁“青海是黄河发源地,我们既要坚守源头责任,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也要实现‘一河碧水绿青海’,黄河河谷地区耕地、人口、城镇聚集,要帮助当地走绿色发展的致富路。”日前,青海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张周平表示。图为张周平(右三)在基层调研。 受访者供图 摄“不少人都听过‘天下黄河贵德清’,这是多年前的老话。”张周平称,如今黄河上游的保护治理已经树立了“从贵德清向青海清、从季节清向全年清转变”的新目标。他介绍,近年来青海当地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看作完整系统,持续加大对干流两岸、交通沿线、城镇村庄的综合治理,开展污染整治、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工作,提高流域水源涵养功能。与此同时,青海在对黄河上游水利工程建设区、库区、移民安置区进行绿化、封育和维护基础上,通过利用黄河水电进行水光互补调峰,给内陆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也创造了本省清洁能源连续供电15日的世界纪录。“这说明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尚有开发潜力,”张周平说,“起初有人反对大型水利工程,说修水库鱼活不了,但我认为即便坚持环保,也不能走极端,采取必要措施,是可以在保护中求发展的。”卡阳村位于河谷深处的干旱山区,如今这里盖起红顶白墙的砖瓦房,连片种植的黄芪、当归等中藏药材与碧水蓝天相互掩映。然而,2012年张周平第一次到卡阳调研时,却被眼前的贫困状况震惊,“老人睡在很脏的土炕上,家里的土墙裂了大缝,风呼呼地灌进来,只能用蛇皮袋子卷成疙瘩塞进去。”于是,他下决心帮助农民改善贫困面貌。经多次调研,他联系了专家学者到田间地头进行黄芪、当归等中藏药材试种,在提高亩产的同时指导合作社利用药材的下脚料养殖“黄芪猪”“当归鸡”,形成绿色、有机的循环模式,并逐步推广成功经验,扩大种植规模,通过育苗、种植、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增收。同时,他和团队从中药材加工、药膳品尝、自选销售、药材科普、田间知识和中药材保健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探索新路。“青海仅有800万亩耕地,大都被割成小块、分散在山上,因此我们不能跟着农业大省走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的路,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他认为,青海未来应该致力于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打造高端品牌,走量少质优的产品路线。回顾多年的科研和管理经历,张周平坚持“不说没有支撑的话”,在长期积累和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他将平时的工作喻为“割尾巴”:“要关注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也要把握政策走向,才能去粗取精、删繁就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张周平已经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在他看来,累积了大量微观经验后,宏观环境往往会激发新的灵感,二者结合才能提炼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完)

耕也

疫情之后,怎么看中医药发展?丨思客调查

从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回忆抗疫历程哽咽落泪,到全国政协委员王阶介绍中医战“疫”方案,再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中医药成为热门话题。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之路怎么走?疫情过后,公众对中医药的看法改变了吗?为了解网民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与建议,思客、新华网健康频道、新华网客户端推出《经此一“疫”,再看中医》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94190份。其中36-50岁的受访者占41.78%,51-65岁的受访者占25.70%。多数受访者对中医药的认同感较强,了解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并将继续支持中医药的发展。也有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推广仍面临一些困难,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氛围依然任重道远。传统文化的瑰宝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中医药持正面、积极态度。超八成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治疗许多疾病上有优势、是一种整体的健康观。中医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千百年与疫病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药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那么,社会大众是否会经常使用中医药呢?从解表化湿到冬病夏治,超过半数受访者日常会用中医药思维指导养生保健。“我家常备双黄连口服液”“按太阳穴轮刮眼眶”“眼保健操蕴含中医药思维”“藿香正气,虽然难喝,但是有用”“做了三伏灸,老爸的慢性支气管炎好多了”,受访者在留言中表达了对中医药的认可。从年龄段来看,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度比年轻人更高。有27.50%的20岁以下受访者比较少或从未接触过中医药,在看病就医时以西医为主。而选择这一选项的65岁以上受访者只有10.25%。有中医药专业的学生留言说,学中医之前对中医知之甚少,学习之后就爱上了中医药,但我身边还是有一些同龄人认为中医“太老了”。战“疫”功臣中医药超八成的受访者了解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重大作用,听说过“三药三方”的受访者占79.04%。数据显示,武汉16个方舱医院累计收治11740人,每个方舱医院配备4至8名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中药汤剂和金花清感颗粒等4种中成药,中药使用率99.93%。武汉一组102例临床对照研究显示,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新冠肺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转重症比例下降了2/3,退热时间缩短1.5天。受访者认为,从“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的应用,到方舱医院的太极拳、八段锦,中医药“组合拳”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经此一“疫”,大家对中医药的看法改变了吗?在疫情期间,88.68%的受访者加深了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将继续支持中医药的发展。有专家表示,历史上不少中医药典籍是在大疫之后形成的,比如《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康复中发挥了重要用,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正“当归”78.84%的受访者认为中医药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下一步应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疫情让我们看到中西医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优势。疫情之后,要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及传统疗法,使之融入现代医学防治体系,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提高疗效。也有18.62%的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未来仍然面临一定困难。16.96%的受访者称,疫情过后中医药将回归此前的发展速度,还有9.32%的受访者称,中医较难成为主流存在。中医药“过于玄学”、疗效“因人而异”、无法查清病症和副作用是受访者对中医药抱有怀疑态度的主要原因。还有受访者对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老江湖”,或电视广告故意夸大疗效而不满。这也导致中医药成为被误解、被攻击的对象。此次调查,我们共收到了9420条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之中,“注重教育与传承、加强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国家政策支持”是被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多数受访者期待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用中国方法守护国人身体健康。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对中医药明辨笃行理当成为新风看完了调查报告 再来测一测你的中药气质吧! 点击下方海报进入测试↓↓↓来源: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产经中心 总策划:郭奔胜 策划:刘娟 段世文 监制:李晓云 刘映 作者:汤辉 黄洁心 解轶鹏 问卷设计:王坤朔 问卷推广:李林 制图:刘海东 校对:王鑫蓉

绫乃

中药材“优质优价”效益仍待释放

记者在各地调研发现,得益于种子种苗源头检测、质量安全追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部分地区中药材质量、价格均有所提升。但由于定价机制不足、第三方检测缺乏等问题存在,我国中药材“优质优价”效益仍有待进一步释放。市场倒逼中药材优质优价甘肃省陇西县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2011年,当地药农们为了追求药材卖相,延长保鲜期,用硫磺熏制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记者近期在陇西调研看到,在政府监管和市场调节下,这里中药材交易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硫磺熏制等违规生产行为不见了,中药材开始体现出“优质优价”。46岁的李继元是陇西县首阳镇樵家河村人。他的农家小院内,到处摆满成捆的党参。“党参根据品质分6个等级,平均每斤30元。”李继元说,他非常重视药材的品质,常年不打农药,根据土质不同调配有机肥,坚持人工铲草,去年自己靠“种好药”收入了5万元。品质好,价格才会高,这已经在樵家河村形成了一种导向。李继元说,商贩来他家收购药材时,先问有没有农药残留,劣质药材一律不会收购。“即便进入交易市场,工作人员也会检测有无残留,村里经常有因为残留问题遭退货的,损失不小。”他说。记者了解到,2014年起国家不断加强监管,一些地区中药材市场走上优胜劣汰的发展轨道,一改长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在陇西,没经过熏蒸的比被熏蒸的药材价格每公斤多出了10元;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价格差异也逐渐拉开,广东陈皮价格比山东的陈皮高出数千元。对质量安全的把控成为一些生产企业的自觉意识。甘肃省岷县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小型饮片加工企业。企业董事长景小勤说,为了杜绝劣质药材流入,公司已至少投入200万元用于中药材质量检测,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检测技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郭兰萍提供的《2017年中药质量保障及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报告》显示,随着国家的重视及技术的进步,中药材整体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多数中药品种混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大量充斥市场的中药伪品也很少见。“三只手”提升中药材品质记者调研发现,中药材交易行业“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前端源头安全、中期规范种植、后续质量可追溯这“三只手”。一是源头上选育优质种子种苗。走进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对中药材种子进行化学检测。“陇西黄芪种植混杂着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种质混杂普遍存在,茎秆颜色有红有绿、个头有高有低,导致中药材品质难以保障。”检测中心负责人陈卫宏说,他们开展的中药材种子种苗技术研究,对黄芪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选一种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逐步淘汰掉混杂种子。二是规范化种植成企业发展“标配”。郭兰萍介绍,近些年我国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中药现代化,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逐渐摈弃了小散乱的状况。今年全国流感暴发期间,济人医药集团的疏风解毒胶囊一度供不应求,企业的销售额由此刷新纪录。“为保证疗效,我们的原料90%都直接采购于核心产区和自己的GAP种植基地,核心成分大黄素比药典标准高出好几倍。”济人医药集团副总经理徐文龙说,企业标准远高于药典标准,产品不仅能占领市场,还有议价权。三是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日臻完善。“拿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可以出现中药材产地责任人、生产合作社和检测结果等信息。”陈卫宏说,陇西县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全县大规模生产的10个龙头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了追溯点,能够实现对中药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除了政府作为,天士力控股的中天药业等企业也探索设立了数字化追溯体系,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可以出现原料、生产工艺、生产日期、生产批次、检测报告,实现了对全产业链的追溯。借助快速检测、追溯等技术的应用,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交易中心规定,凡是来交易药材的种植户,必须提供身份证,个人信息会被录入追溯系统,发现农药残留或重金属超标的中药材,客户通过溯源找到供货商,无条件退货。中药材“优质优价”效益仍待释放专家和企业人士表示,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中药材优质难优价、价格联动慢的现象,应多措并举进一步释放中药材“优质优价”潜力。“一些地方越是药材精贵,越占不到主流地位,用好药材并没有好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建南说,广东砂仁品质好,但产量过低,很少被用来做药材,反而云南砂仁质量较差,却价格低廉,得以大规模生产,道地药材反而被不道地的排斥出去。与农产品类似,中药材年产量有大有小,价格波动也较大。然而,目前发改委对中药材调价失灵,行业协会调节又过慢,中药材与饮片的价格变化没有形成联动效应,如蝉蜕、重楼的原材料疯狂涨价,饮片的价格却难有提升。首先,探索体现优质优价的中药管理机制工程。郭兰萍建议,借鉴日本汉方药等先进国家生产和管理理念,从提高产品质量着手,将中成药价格与原材料价格进行关联,通过鼓励中成药优质优价,促进中成药生产企业使用优质中药材,以好的产品谋求好的价格,进而推动全产业升级,从而确保中成药产品质量。陈建南和保和堂焦作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单晓松等人建议,尽快调整定价机制,允许同一个中成药品种,用不同的级别、命名和定价,同时应允许中成药终端产品按照不同质量和规格拉开档次,交由企业自主定价。其次,亟待加强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我国中药材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来源复杂,难免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这也是很多人使用传统药方感觉作用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批量检测,保证进入市场的中药材质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药品药材的第三方检测在国际上已是惯例,在我国设立中药材第三方检测机构,不仅可以评估药材质量,还可以帮助药农科学种药,同时为药农与下游企业对接搭建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安全运转和可溯源。(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此谓上皇

日子越过越红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

脱贫前,渭源县元古堆村的孩子们从取水点抬水。摄于2013年3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现在,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自来水龙头前接水。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脱贫前的渭源县元古堆村一处民居。摄于2013年3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现在的渭源县元古堆村村貌。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元古堆村,位于甘肃定西,海拔2400米,三面环山,气候高寒阴湿,过去长期村落凋敝,人称烂泥沟,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2012年,全村447户1917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如今的元古堆村,因为脱贫而变美:硬化路,自来水,安全房,经济作物遍沟梁,入选第二届“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6年增加近6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970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整村脱贫出列。从烂泥沟到美丽乡村,蝶变始于一次特殊的拜年。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元古堆村考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给家家户户送年货,鼓励大家一起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从此,小山村的脱贫攻坚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人人长志气唤醒精气神人穷志气短。长期的贫困落后,带给元古堆人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还有思想观念的封闭。就在六七年前,这里的群众还对苦日子“很习惯”,觉得“祖祖辈辈都这样,小山沟里翻不出什么浪”。广播里天天讲脱贫致富奔小康,但村民们有的觉得“吃着油饼、喝着茶就是小康”,有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如今的元古堆人,精气神大不一样。每个人都活络起来了,都主动干活、积极找门路。在村口的小广场上,竖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的照片,上面是“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标语。村民们表示,这儿是全村人的精神“加油站”,“总书记的关怀,就是我们脱贫最大的动力。党和政府努力帮咱们,咱们自己更得努力干”。我们在走访村民杜文文家时,她特意打开衣柜,向我们展示一床新棉被。她动情地说:“这是总书记送的,一直不舍得用,看着它就会想起总书记的话,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为了引导村民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村里广泛开展励志教育,启发村民自我发展意识。利用光伏电站带来的集体收益,设立扶贫公益岗位、向群众购买服务,开设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道德讲习积美超市”,引导群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给劳务收入高、经济作物扩种多的贫困户发奖金,为帮带作用大的致富能人戴红花。这些工作,使村里奋斗光荣、互帮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些出了名的懒散户也坐不住了,追着村干部找活干。■政府建基础敲开致富门这几年,党委和政府对元古堆村的帮扶,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改造路房水电,综合治理山田林草,以此敲开增收致富之门。打通致富路。2013年以前,村里道路都是沙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人和泥争鞋”,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的农产品出不去。如今,通村道路全部油化,村内巷道全部硬化,连田间路也平整了很多,村口的公路能直达县城,村民再也不用担心种点啥烂在地里了。引来幸福水。多年来,村民吃水主要靠几眼泉、几口井,大部分人家挑一担水要走半个多小时,遇到雨雪天,路特别难走,年年都有人为吃水滑倒摔伤。如今,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村里96%的人家都用上了清澈的洮河水,少量就近饮用山泉水的农户也达到安全饮水标准。腿有残疾的村民王建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吃水靠别人捎,煮饭都省着用,现在自来水接到家,用水不再揪心犯愁,也不再欠人情了。”共圆安居梦。以前,村民住的大多是土坯房,受汶川地震、岷县地震影响,房屋普遍不牢固。2013年全村调查时,3/4的农户住的是危房。这几年,村里结合居住点布局调整,对危旧房该改造的就地改造,该搬迁的集中重建,彻底圆了群众住“安全房”的梦。总书记当年看望过的老党员马岗家,加固了3间老房,建起3间新房,还添置不少家具、电器,生活焕然一新。扮靓小山村。前些年,村民生活习惯差,生活垃圾哪里顺手往哪扔,牲畜粪便随处可见,一下雨就污水横流。这几年,村里结合退耕还林、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彻底整治人居环境,还添置了垃圾桶,购买了垃圾清运服务。如今,村里干净了,村口的小河清澈见底,村民房前屋后没了垃圾堆,多了鲜花、蔬菜和果树,村民们都说日子美了。■产业接地气增收步子稳元古堆人过去穷,穷在只会土里刨粮,主要靠种小麦、马铃薯、蚕豆、油菜为生。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坚持做地的文章和做人的文章并重,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务工经济,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干瘪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壮大特色种植。元古堆村历来有种中药材的传统,早几年还试种成功了食用百合,但由于投入大、市场不稳、交通不便,规模一直上不去。2014年,在县里指导下,村两委和村民共同商议,将百合、马铃薯种薯和中药材确定为扩大种植的重点品种。在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政策支持下,村民们现在普遍种得起、也敢种了,几年下来,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1000亩扩大到了4500亩,占到全村耕地的近七成。为了做优做精,村里还组织农户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销对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当归种植户赵永红,学会使用膜侧种植技术后,单产增加二至四成,学会切片技术后,亩均收益又增长近三成。据统计,2018年,种植三大经济作物为村民人均增加收入5300多元,相当于2012年村民人均农业收入的8倍。村民们说,同样是种地,过去种的是温饱,现在种的是小康。发展务工经济。元古堆村人均耕地2.9亩,林地、草地多年封山禁牧,劳动力一直有较多富余。但受思想观念、种植结构落后等因素影响,全村1100多个劳动力几乎都围着耕地打转转。村两委认识到,让富余劳动力有活干,既是拓展增收的渠道,也能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近年来,村里抓住农闲时节大搞培训,利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培养,使大部分劳动力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有了技能,有了致富动力,外出务工就有了信心、宽了门路。去年,全村外出务工410多人,带动人均增收2824元,是2012年的3.1倍。■党建聚人心实干换信任聊起村里的新生活,乡亲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感谢共产党”。质朴的话里,饱含对党的感激,充满对党组织的信任。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同不少贫困村一样,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村干部不理公事,村民“平时没事不找干部、有事办不成骂干部、办事不顺心告干部”。脱贫攻坚不仅改善了乡村面貌,而且拉近了党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着眼功能强化,狠抓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村里深入开展“双富先锋活动”,培养致富能人入党、提升党员致富能力,先后发展致富能人入党13人,推选5名致富能力强的党员进入村两委。郭连兵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人,也曾是个不关心集体的人。在党组织重点培养下,他不仅入了党,还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成了全村的带头人。上级包村干部安晓东说,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既解决了农民的贫困问题,也锻造了一支靠得住、留得下的工作队,这是将来村里发展的最大保障。聚焦脱贫实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两委认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作用发挥好不好,核心一条就是看能不能带领群众致富。为提升党员促脱贫实效,他们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富在产业链上。郭建新是村里产业支部党员,也是百合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主动对接兰州的技术、企业、市场,有时忙得连自家地里的活都顾不上。他觉得,党员为群众办事,天经地义。党员干部的实干和奉献,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深受感染。2013年以来,全村新发展的党员中多是80后的年轻人,这是改革开放后好些年没有过的。谈到为啥想入党,几位年轻人都说,就是希望跟着党干,向党员干部学习,为群众多办点事,为村里建设多出份力。元古堆村变美了,村民的日子变甜了,对今后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乡党委书记王宝林介绍说,下一步,村里将继续抓党建促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办好合作社,搞一些适宜的深加工,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好,不断夯实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元古堆人相信,有党的领导,大伙一起努力,一定会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