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产博士太多了?不,太少了导引

国产博士太多了?不,太少了

早前,演员翟天临(左一)的博士学位造假,引发全网质疑。图/《军师联盟》博士是谁?博士就是那个拿着入场券,在人类知识的最远边界独自钻牛角尖的人。今天,关于博士的真正问题不在博士的多少,而在博士的真假。人们内心一直存在着这样一条博士鄙视链:本科985的常青藤洋博士>洋博士>本科985的土博士>土博士>女博士>博士后>专业博士>在职博士>翟博士>名誉博士>访问学者>野鸡博士。这其实是一场关于博士成色和美誉度的不完全排名。任何对博士的神化和异化,终归是一场徒劳。读博,或者不读博,成为博士,或者不成为博士,不过是人生的其中一种选择。“中国已成博士工厂?假的!”这是《中国教育报》3月6日一篇报道的标题,这一说法来自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在3月5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张炜表示:“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就会出现‘中国博士研究生规模全球第一’‘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数量世界第一’的说法。这可不是夸我们,而是借此说我们‘虚胖’,只图脸面,只要数量不要质量。但是这个说法,却彻彻底底是个谣言!我们作为教育界的委员,有必要加以澄清。事实上,我国的博士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说博士研究生教育是短板也不足为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还不完善,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算高。图为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费曼,曾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在我国,能读到博士的人一向凤毛麟角博士乃至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公共热议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电视剧《围城》1990年热播的时候。这部改编自钱锺书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展示民国知识分子群像,同时贡献了“克莱登大学”(克莱登大学由此成为“野鸡大学”的代名词)以及“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出自剧中的教育部视学先生)等说法。“克莱登大学博士”方鸿渐。图/《围城》《围城》主要凭借演员的颜值和表演来吸引观众——陈道明(饰演方鸿渐)的儒雅,英达(饰演赵辛楣)的美国派头,葛优(饰演李梅亭)的笑点,以及两大女主李媛媛(饰演苏文纨)、史兰芽(饰演唐晓芙)一套又一套的时髦衣着;至于钱锺书在原著中揭示的高级知识分子圈的种种套路,在剧中则被弱化了。1939年,钱学森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图/维基很多人要在之后读到《围城》原著并在对学术圈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才领悟到小说的妙处。比如,苏文纨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文学博士称号,主攻方向是中国现代诗研究。“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唯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1942年3月至5月,胡适博士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巡游演讲。再比如,方鸿渐和韩学愈同样手握“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方鸿渐是花了40美元买的,韩学愈花了多少钱就不清楚了),方鸿渐深以为耻,不敢写在履历上,只能当个副教授;韩学愈则不仅有“博士”头衔,还有“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相当于今天的C刊)这一过硬条件加持,当上了历史系主任。然而,真相是:韩学愈的文字确实曾在这两本刊物上发表,但跟学术无关。他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是一段广告:“中国青年,受高等教育,愿意帮助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取费低廉。”发表在《史学杂志》的则是一条资讯:“韩学愈君征求二十年前本刊,愿出让者请通信某处接洽。”也难怪那时的人对以博士为代表的高知群体不甚了解。毕竟,在我国,能读到博士的人一向属于凤毛麟角:上世纪初到30年代,要读博只有留学一途,也唯有家境宽裕者负担得起(方鸿渐到欧洲留学的学费就是丈人提供的)。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后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民国政府于1935年4月公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学位法典——《学位授予法》,采欧美通行的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博士。但随着抗战爆发,这一计划不得不延迟。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门一度采用苏联的学位制——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回忆道,他的老师周勋初先生那一辈,当时读的是“副博士学位”这种源于苏联的学位称谓。直到1980年2月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学位制度,并在1983年授予第一批博士学位,我国才有了国产博士。曾经的苏联学位制,对中国影响颇深。图/圣彼得堡大学“这个世界正在生产越来越多的博士,是时候停下来了吗?”1983年5月23日,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以新中国首位博士马中骐(他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为代表的18名博士拿到了学位证书。据说,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说了一句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许多人不明其意,全国才刚刚培养出18名博士,怎么就多了?一位当时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回忆:“他已经预感到将来我国授予的博士会非常多。”苏步青的预感是准确的。1982年,我国共招收博士生302人;而2017年,这个数字达到83878人。还有一组对比数据也可以证明我国博士招生的“大跃进”:获得博士学位者突破1万人的规模,美国用了100年时间(1861—1961),中国仅仅用了17年时间(1981—1999)。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发布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19)写道:“从1994年开始,博士学位授予规模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到2015年授予博士学位总量超过66万人。从1994年至2007年间,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以年均25%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长,其后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增长速度放缓,2008年至2015年间年均增幅约4%。”中国博士,似乎越来越多。图/全景现在通行的“2008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博士大国’”的说法,来自国务院学位办。2008年4月,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表示:“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至于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不认同这一说法,可能是所采信的数据来源不一致造成的。对照美国科学基金会下属的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和社会、行为与经济科学学部联合公布的《美国高校历年授予博士学位数量(1957—2014)》及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历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即获得博士学位者)数量,在2008年这个争议节点上,美国培养了约4.8万名博士,中国则培养了约4.4万名博士,基本持平;而到了2014年,美国的数字是约5.2万,中国的数字是约5.4万,仅从数量上看,中国确实胜出了。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一名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合影。图/Alex Zozulya博士数量持续增长,是一个国际性趋势。《自然》(Nature)2011年5月发布的名为“博士工厂”(The Ph.D. Factory)的调查报告指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一份研究显示,1998年至2008年科学类博士年增长率达到近40%,每年约增加3.4万人。没有迹象显示增长会放缓。大多数国家建立了高等教育系统,并认为博士毕业生人数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为此,报告质疑道:“这个世界正在生产越来越多的博士,是时候停下来了吗?”当博士成为“博士工厂”制造的批量化产品,其成色就难以保证了。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2007年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历数高校“大跃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素质严重下滑……针对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刘道玉的对策是:“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左:伯明翰大学的一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右: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礼服。隆重而讲究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是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的体现之一。让大学里的博士教育既“去魅”,也不要“污名化”1987年6月,作为北大培养的首批文学博士,陈平原拿到了博士学位。他曾在文章中记述当时的经过:“我独自一人,骑脚踏车,来到未名湖边的研究生院,取走那张属于我的博士文凭。回宿舍时,顺道买了个西瓜,放在水房里冰着,准备晚上受用。给父亲挂了个电话,说‘东西拿到了’;电话那头很激动,叮嘱下次回家时一定带给他看看。那时年轻,看不起‘博士’‘硕士’等头衔,以为关键是有无真才实学。第二天,为完成下一个研究课题,江南读书去也。”北京大学的未名湖与博雅塔。图/维基那个时代,北大乃至其他高校都没有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更没有穿博士袍、戴博士帽、导师拨流苏等仪式。很多学者像陈平原那样,以平常心对待博士学位——“不过是取得一张从事专业研究的入场券”。陈平原认为,自己不是特别看重博士头衔,与专业方向有关。“回首百年中国学术,研究文史的第一流学者,大都没有博士学位——即便曾出国留学的(如陈寅恪、钱锺书等)也不例外。这一点,与经济、法律、物理、生化等专家大不相同。哲学家、史学家完全可能自学成才,法学家、数学家则很难回避严格的学院训练。”陈寅恪任教清华时,有“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之称。图/维基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博士学位制度刚刚建立、规章制度不甚健全的时候,博导们甚至不知道怎样教学生——正如莫砺锋所说,“那时没有课程体系,也没有学分制,学校连规章制度还没制定,导师指点你读什么书,你就去读”。那时候培养博士生的方式,类似于传统手艺人带徒弟,一对一,一个博导带一两名学生,言传身教。甚至有四个老师带一个学生的情况:带莫砺锋的,除了导师程千帆,还有导师的三名助手——郭维森、周勋初、吴新雷,四个老师管一个,把他管得“死去活来”。而如今身为博导的莫砺锋,他要带的博士生有60多名。那个时代的文科博导上课,就是跟学生聊天——莫砺锋、陈平原都十分怀念当时那种氛围。陈平原在回忆导师王瑶时这样写道:(王瑶)先生习惯于夜里工作,我一般是下午三四点钟前往请教。很少预先规定题目,先生随手抓过一个话题,就能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得意处自己也哈哈大笑起来。像放风筝一样,话题漫天游荡,可线始终掌握在手中,随时可以收回来,似乎是离题万里的闲话,可谈锋一转又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听先生聊天无所谓学问非学问的区别,有心人随时随地皆是学问,又何必板起脸孔正襟危坐?暮色苍茫中,庭院里静悄悄的,先生讲讲停停,烟斗上的红光一闪一闪,升腾的烟雾越来越浓——几年过去了,我也就算被‘熏陶’出来了。复旦大学2018届博士毕业典礼现场。2013年,陈平原撰文提出“革新博士教育六建议”,其中一条建议是:改国家学位为大学学位——“像欧美国家一样,各大学对自己颁发的学位负责。经由一番激烈的竞争与淘洗,内行人很快就会明白,哪些大学的博士学位值得珍惜,哪些大学的博士学位白给你也不能要。”他对于博士教育的基本观点是:让大学里的博士教育既“去魅”,也不要“污名化”,这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阶段,一个希望进入学界的人非做好不可的“规定动作”。作者 |谭山山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徽之以天

和国外博士相比,国内博士含金量同样不错,出路也很好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国内博士的培养水平越来越高,含金量也越来越足,在国内985级别的高校读博士完全值得,如果将来想进高校,可以出国做两年博后,因为有些高校进人时有海外留学经历要求。不过,如果你足够优秀,这个门槛也不存在。整体来看,博士学位是可以获得的最高学位,博士毕业后出路一般都不会太差,下面叶秋会用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国内博士出路差吗?说两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华为八博士年薪百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八个人没有一个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只有秦通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非大陆高校背景,华为是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通信类企业,他们给这些博士开出这么高的年薪说明了他们对国内高校博士的认可。华为八博士学术背景还有最近很火的90后美女博导、教授李琳,博士毕业即被南方医科大聘为博导教授,本科电子科大,然后北大医学部五年直博,没有一点海外留学背景!什么待遇呢,年薪90万(税前,优秀骨干是70-90万,她拿的是最高级),安家费220万(优秀骨干180-220,她拿的也是顶级),科研启动经费400万(300-400,她拿的还是顶级),妥妥的人生大赢家,出路差,不存在啊。李琳有的人可能还停留在中国培养的博士水平距离国外有较大差距的早期印象上,其实,中国的博士早已今非昔比了,2018年SCIENCE的青年科学家奖就颁发给了万蕊雪,清华大学博士后,施一公的学生,很多人对这个奖可能不是太清楚,叶秋简单介绍一下,获得这个奖的人每年只有四个,全球范围内,颁发对象是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这个奖的含金量可想而知,颜宁30岁时博后进清华直接就是教授博导也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奖项!万蕊雪获奖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九篇共同一作的顶刊,七篇science,两篇nature!万蕊雪所以,国内高校的很多博士水平很高,出路也很好!上面这些都是顶级博士,那一般博士呢?叶秋博士是西安某985高校,师兄弟姐妹博士毕业后基本上就去了高校,比如西工大、西北大学、电子科大、西电、长安大学、西安理工、西安工程、西安财经、陕西科大等高校,也有的去了研究所,例如南京十四所(待遇很不错)、洛阳612、613,石家庄四十所还有西安、绵阳等一些研究所,待遇的话,去研究所的高于高校的,研究所的刚毕业一般15万以上,二十万左右,高校老师就少多了,不过胜在稳定!所以,国内博士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出路也没有问题!

帛和

中国每年有多少博士毕业生,博士过剩了吗?

博士是我国学位体系中的最高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已经从实习阶段进入了学术阶段,博士也是我国科学研究未来的“主力军”。而每年我国大约有5万左右是博士毕业生,这基本上和美国差不多,大约是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如下如是各个地区研究生毕业人数。2016年博士毕业生人数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分布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是相似的,北京、江苏、上海三个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多,其中,近半的博士毕业生来自这三个省份。当然,就博士毕业生来说,在很多“省份”仍旧是“稀缺”的,比如重庆、河北、河南、福建、云南、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也就几百个人。为什么要读博?首先,对于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来说,硕士和博士的待遇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而且读博还需要多花3-5年的时间,对于单身女青年来说,读博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会选择读博?一是理想和情怀。从小学开始,我们的理想随着自己的长大而慢慢“变小”,从开始的科学家、发明家,到现在只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理想在随我们越来越远。而当硕士毕业,似乎儿时的理想又离我们如此的近,而读博让你走上学术之路,从此踏上实现儿时理想的舞台。二是现实让我选择读博。对于很多普通大学的硕士生来说,有些不吃香的专业,毕业后不上不下,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如果家庭不算富裕,毕业后买房买车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读博毕业到高校,一套安置房,解决配偶工作等等,足以吸引大量的人选择读博,当然,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加,这类待遇正在缩水,中西部可能还有,东部高校、科研单位引进博士可能这类待遇少了。中国博士学位含金量多高?实际上,我国很多的学历学位并不被国外认可,甚至港澳台的也不承认大陆的很多文凭。那么我国的博士含金量有多高呢?小编没有找到很好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各大高校人才引进的要求来看,起码我们自己的大学,对自己培育的博士认可度是不高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人才引进基本上只要一些国外的名校,自己培养的博士基本上很难直接留在本校,只能到国内的二流大学,继续做科研,而二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大学,三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九流大学了。我们虽然博士毕业生和美国相当,但含金量就差了一大截,这与我们的博导制有关,导师带的博士越多,自己的“收益”也会越多,就如曾经有一个博导一同时带了47名博士,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中国博士过剩了吗?犹如前文所说的,我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参差不齐,那么我们的博士过剩了吗?从数量上看,我国是一个产博的大国,每年博士毕业生超过5万人,这和美国是相当的,但从质量上,还有差的比较多。因而小编认为,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博士实际上已经过剩了,但从质量上看,博士仍旧还是稀缺的,不然我们的那么多名校为什么不招自己的博士呢?反而还要大量的外国“博士”?

力与美

台生赴大陆读博士却难回台就业 台媒:台当局有意为之

参考消息网9月5日报道台媒称,近来不少台生赴陆攻读博士,但多数人计划留在大陆。究其原因,除台湾专任教授职缺僧多粥少外,大学聘用人才偏好欧美博士生、两岸还存在论文认证系统不相通等诸多问题,造成赴陆攻读的博士根本“回不了”。据台湾中时电子报9月3日报道,实践大学校长陈振贵表示,每年平均约4000名博士从台湾的大学毕业,全台年均留出的大学专任教职缺口却仅约700个,自然压缩博士求职空间。他指出,“如今连欧美名校博士生都难以在台湾找到教职,更何况大陆博士”。报道称,来自金门、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所的徐伟轩,原本在金门担任美术老师,4年前前往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尽管北京清华美院极具声望,但该校学位仍无法帮助他在台湾找到教职。徐伟轩强调,台湾的专任大学教职缺口僧多粥少,无论是海外名校的博士生,还是台湾毕业的“土博士”,要在台取得教职,“根本不可能”;前往大陆攻读硕博士学位的台生,目标都是留在大陆工作、任教。他提到,台湾高教多倾向于欧美文凭,喜欢聘用喝过“洋墨水”的博士,对大陆文凭仍存在刻板印象,即认为陆校的“高度”不如欧美大学。报道称,近日,台湾谈话性电视节目中,一位北大毕业的台湾女博士表示,当初台湾同学们都质疑她为何不去美国、欧洲读书,而选择了北大。更可气的是身边居然还有一些朋友嘲讽说:“北大还要考吗?不是花钱就可以读吗?”对此言论,除对当时大陆状况无知外,与媒体对大陆的宣传不客观,甚至丑化等也有关系。据USnews公布2017年世界大学前100强排名,北京大学排53名、清华大学排57名。而台湾没有学校进榜,当年,质疑这位北大毕业的台湾女博士决定,那些同学今日只能怪自已眼光短浅。不过,台湾当局对大陆教育信息有意无意忽视,或法规排挤恐更难脱其责。资料图:6月17日,华侨大学的赖伟通(左一)、林柏钧(中)和余宗翰(右一)在交流招聘信息,他们三人都来自台湾。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心疑

全国仅30人:南大90后博士将参加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2018-03-31 21:40 | 中国新闻网近日,经学校推荐、函评及德国专家面试等多轮选拔,南京大学26岁在读博士刘林喜获“第68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门票”,据悉,在中国大陆仅有30名年轻学者有此机会参加大会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见面交流,南京大学每年都有博士生入选其列。自1951年起,在德国林岛每年都举办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邀请一批世界各国以化学、物理和生物为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批从世界20多个国家挑选出来的优秀博士生和青年科学家。大会主题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领域逐年轮换。截至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已连续举办68届,对世界各国的优秀博士生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2004年开始,中国大陆博士生代表受邀参加大会。1992年出生的刘林是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代谢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曾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J.Biol.Chem上发表论文1篇,参与完成国际著名期刊EMBOMolMed封面文章1篇、CellReports文章1篇。他的博士导师、南京大学教授甘振继对刘林的评价是,“我从事生命科学研究领域10多年来,刘林是我所见到的极少有的‘实验能手’。我十分欣赏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据的解释能力以及同时完成多项课题的能力。毫无疑问,他在生命科学领域表现十分卓越。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名独立科学家成功创新所必需的所有素质。”刘林刘林则坦言,“全国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与我一起竞争这次的宝贵机会,没想到自己能脱颖而出。一直期待能够和自己研究领域的科学‘大拿’见面沟通,希望自己的研究项目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建议和帮助。”他认为,中国年轻的科研人员应尽量多地参加这样的国际科学界盛会,“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不仅能够让全球各地的年轻学者与最尖端科学家互相交流,主办方还给我们很多参观德国高等研究所和企业的机会,这对于中国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拿到国际上去进行交流和讨教。”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仇老师告诉记者,自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邀请中国大陆博士代表参加以来,南京大学每年都有博士生入选该项目,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长期以来,南京大学一直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提供了如国际学术会议基金、短期访学等多种渠道和途径鼓励更多的博士生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去,开拓他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的学术起点、提高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南大年青学子接触国际前沿,提高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原标题《全国仅30人:南京大学90后博士入选参加诺贝尔奖得主大会》。编辑李欣阳)

秦风

“00后”开始读博了!清华今年最小博士生17岁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再过几天,各大高校就要迎来2019级研究生新同学。最近,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纷纷公布今年的新生大数据。各校研究生共录取多少人?男女比例如何?新生的来源院校是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男女比例基本平分秋色总的来说,男生与女生在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新生中已有平分秋色之势。即便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这类理工科强势院校,男女比例也因学校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学科门类的完善而出乎意料地平均:分别为1.30:1和1.20:1。所以理工科的汉子们,母校可能真的不欠你一个女朋友。然而语言类和师范类院校中,男生却依然少得可怜——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男女比例为0.17:1;杭州师范大学的男女比仅在0.39:1左右。与此同时,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学科门类较为专精的理工科强势院校中,男女比例同样悬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届研究生中,有2/3是男生。也就是说,理工科男生多,师范类语言类院校女生多,这样的性别格局在2019年依旧无可撼动。多所高校最小硕士和博士生为“00后”近几年,“00后”陆续进入校园,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本科新生的主力军。如今,“00后”研究生新生也要来了。清华大学2019年新生年龄跨度40岁以上,最小的硕士生年仅18岁,最小的博士生年仅17岁,意味着今年清华大学最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新生均为00后。同济大学今年最年轻的博士生出生在1999年5月4日,最年轻的硕士生出生在2000年9月28日。同样出现“00后”研究生新生的学校还有郑州大学等高校。在其他同龄人还在读本科的年纪,他们就已经开始读研了,不得不令人惊叹。生源学校大多来自同行业院校今年不少高校还公布了2019级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生源学校。除了本校外,各大高校还有相当多生源来自其他高校,其中同行业院校生源较多。今年,清华大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生源较多的高校中,除了清华大学外,还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除本校外,中国农业大学生源高校TOP10分别为:山东农大、河北农大、东北农大、河南农大、山西农大、青岛农大、四川农大、西北农林科大和华中农大。清一色的同行业兄弟院校,这是中国农大的特色。除本校生源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生源较多的高校主要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河北工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煤炭行业高校。人数统计清华大学2019级共有8900余名研究生,硕博比为1.84:1。在新生中,有84.8%来自内地(大陆)学生,2.7%来自港澳台,12.5%来自国际学生。清华园越来越国际化男女比例。新生男女比约为1.83:1,硕、博男女比分别为1.77:1与2.16:1。女生们依然很珍贵,尤其是博士女生更加珍贵。各学院男女比例从各院系新生男女比例看,地球系统科学系以1:2的男女比,成为了女生比例最高的院系,共有10个院系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生源院校TOP10硕士生新生来自全球600多所不同的院校,生源数TOP10的高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新生来自全球300多所不同的院校,生源数TOP10的高校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年龄分布学无止境、终身学习」,新生年龄跨度40岁以上,我们在园子中能见到最小的硕士生年仅18岁,最小的博士生年仅17岁。这是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对话与学习,60后、70后、80后、90后与00后一齐相聚清华园。人数统计2019年研究生新生共有9317人,其中硕士7509人(全日制学硕3764人,全日制专硕2431人,非全日制专硕1314人);博士1808人,全日制学术型博士1594人,全日制专业型博士214人。研究生新生数据显示,华中科技大学男女比例为1.3:1。各学院新生人数人数最多的前五个学院分别是管理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数最少的五个学院分别是体育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历史研究所和生殖健康研究所。从上图看来,人数最多的学院中理工类占了4个,仿佛找到了行走在华科“左右为男”的原因。博士人数博士新生数据显示,同济医院人数强势领跑各大学院,有191人,理工科王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以及享誉全国的协和医院紧跟其后,为167人,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分别以106和99人占据第四、五位。博士生新生较少的五个学院里,人数还未突破个位数,最少的历史研究所只有一个博士生新生。人数统计郑州大学2019年录取了6434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全日制学硕2450人,全日制专硕3405人,非全日制专硕579人。男女比例护理与健康学院女生比例最高,达到97.06%,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男生比例最高,达到88.15%。新生年龄从1974到2000年,2019级研究生的年龄差跨越了26岁,1996年的研究生最多。由图可证,在知识面前,年龄不是问题,学习更是终身的事业!人数统计在2019级研究生中,应报到3851位硕士和555位博士。在硕士中,专业学位的新生人数略胜一筹;在博士中,学术学位的新生人数占绝对优势。就读方式在硕士中,专业学位的新生人数略胜一筹;在博士中,学术学位的新生人数占绝对优势。各学院录取人数各学院萌新数量各学院录取人数差异不小,萌新入学人数最多的学院前三甲分别为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男女比例2019级研究生,女生总人数占据绝对优势。整体来看,新生男女比为0.69:1,其中硕士的男女比为0.65:1,博士的男女比为1.04:1。各学院男女比例工程学院喜提“妹子稀缺院”榜首,新生男女比例高达3.23: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紧随其后,新生男女比例分别为2.27:1和1.9:1。外国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喜提“妹子聚集院”TOP3,新生男女比例分别为0.1:1、0.11:1和0.14:1。录取人数TOP10在2019级硕士中,全日制专业录取人数TOP10分别为: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物理海洋学、水产养殖、软件工程、材料工程。在2019级博士中,全日制专业录取人数TOP10分别为:物理海洋学、水产养殖、药物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化学、环境科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海洋地质、应用经济学。其中海洋地质和应用经济学专业的人数并列第十位。人数统计今年东华大学共招录硕士研究生2430名,男生1018名,女生1412名,男女比例为1:1.39。2019级外语学院,男女比例最低,为1:8.2,2019级机械工程学院,男女比例最高,为3.56:1。入学方式今年学校招录的硕士研究生中,有两名是港澳台生,有311名为管理类联考生,有1584位是全国统考生,有533名为推荐免试生。就读方式全日制学生占比75%,在职人员25%。新生人数2019年,湖南要入学报到的研究生5870人(不含海外留学生),其中硕士生5108人,博士生762人。全日制硕士生3733人,非全日制硕士生1375人;全日制博士生737人,非全日制博士生25人。各学院新生人数入学报到的研究生分布在24个学院和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隆平分院2个培养单位。其中,工商管理学院新生人数最多,有848人;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新生人数最少,有22人。男女比例整体来看,研究生新生男女比例为1:1.26,其中硕士新生男女比例为1:1.4,博士新生男女比例为1.6:1。具体到学院,男硕士和男博士最多的都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女硕士最多的是工商管理学院,女博士最多的是化学化工学院。各学院男女比例新生人数2019级研究生新生共3691人,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占74%、26%。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1337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104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352人;学术型博士生925人,专业学位博士生29人。录取专业人数排名前十的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工商管理、农艺与种业、公共管理、作物遗传育种、水利工程、食品工程、兽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其中工商管理(MBA)和公共管理(MPA)全部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院校除中国农业大学本校外,生源高校TOP10分别为:山东农大、河北农大、东北农大、河南农大、山西农大、青岛农大、四川农大、西北农林科大和华中农大,清一色的同行业兄弟院校,这是农大的特色。男女比例全校新生男女比为2:3。工学院男生比例最高,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女生比例最高。录取人数深圳大学2019年录取的2928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1104人,全日制专业学位1324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500人。各学院男女比例管理学院的录取人数最多,有273人;高等研究院最少,有13人被录取。各学院录取人数及男生女生比例: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的男生比例最高,达到95.3%,超过去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的91%。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男生比例次之,占比85%。外国语学院的女生比例最高,达到了99.3%。深圳大学是综合性大学,招生学院26个,招生专业88个,分布在10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招生人数最多,占比高达14%。专业考取难度法律(法学)是最难考取的,录取率低至1.52%,也就是200个报考的学生中,只有3位同学可以成功上岸。汉语国际教育(非全日制)相对容易考取,一志愿录取率是25%,报考的学生中有1/4被录取。光学、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的一志愿录取率相对较高,分别是35.14%、33.33%、31.52%。数学、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的一志愿录取率相对较低,分别是0.69%、1.16%、2.48%。新生人数今年共有1029位同学成为全日制硕士,有500名同学为学术性研究生、529名同学为专业型研究生。有13名同学进入我校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还有136名同学成为了我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各学院录取人数各学院研招人数中,教育学院最多,医学院再次出现在教育学院的身旁。音乐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人数最少。各专业录取人数男女比例各学院男女比例杭师大教育学院女生最多,医学院和体育与健康学院男生最多。新生人数据悉,2019级共录取研究生新生共244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120人,博士研究生325人。男女比例2019级硕士研究生新生中男生1215人,女生905人,男女比例为4:3,博士研究生中男生227人,女生98人,男女比例为2:1。各学院中男女比例比较均衡的学院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1.12:1,理学院0.88:1,比例最悬殊的学院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19.5:1。硕士录取专业TOP10本科毕业院校分布除本校生源外,生源较多的高校主要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河北工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煤炭行业高校。

医龙

蔡英文那个“假博士”,大陆送的?

甩锅甩得666。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博士论文的真实性在岛内饱受质疑,据台湾“中央社”等台媒12月7日报道,民进党发言人颜若芳今天(7日)声称,台北地检署调查发现散布蔡英文“假博士”的消息源头来自大陆,还宣称“蔡英文博士论文并非造假”云云。对于颜若芳的说辞,岛内网友并不买账,除质疑民进党拿大陆当垫背,拿可以轻易辨别证据真伪的人当白痴?更直斥“越来越离谱!”台媒报道截图“中央社”7日报道宣称,台湾“中华妇女联合会”理事长何建华涉收受大陆台湾同学会3万元人民币,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渲染蔡英文假学历争议,企图影响台湾安定,台北地检署今天依违反“国安法”将其起诉,并求处重刑。蔡英文 资料图颜若芳7日晚发表声明回应此事说,案件仍在侦办当中,不予评论。她声称,根据媒体报道台北地检署调查起诉的内容,散布蔡英文“假博士”的消息来自大陆;“若调查属实,就证明去年网络上打击蔡英文的假消息,制造选举的纷争,来自境外势力介入。”岛内多家媒体针对此事作了报道,亲绿媒体“三立新闻网”称,对于被提起公诉一事,何建华表示无法接受,她认为“证明台湾司法已死”。《自由时报》说,何建华曾接收大陆的新闻稿,再通过电子邮件转发给一直质疑蔡英文论文造假的台政论节目主持人彭文正,该媒体还特地向彭文正求证此事,彭文正则表示“完全没有”,更说将对未求证的媒体提告。台媒的报道也引起了不少岛内网友的关注,在台媒评论区,有网友留言表示,“蔡英文博士论文非造假,笑死人,提不出口试时间,胡乱编口委,连指导教授都不知.....这是基本的都没有,博士论文非造假?????”“全世界只有台湾相信菜博士,美日应该都掌握了证据,不然怎么会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还有网友一针见血表示,“想转移焦点抹红别人”“这是反宣传,拿中共垫背?拿我们可以轻易辨别证据真伪的人当白痴?骗谁呢~越来越离谱!”而对于颜若芳宣称“蔡英文博士论文并非造假”一说,有网友质疑,“毕业论文是要经审查才能通过的,请亮出指导教授及口试委员签名页,全世界就这本论文最奇葩。”此前,蔡英文博士论文的真实性持续受到质疑。去年6月,经常在台湾政论节目中露脸的绿营名嘴曹长青,在脸书以“蔡英文的博士学位是否造假?”为题发长文,文中称,对于蔡英文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博士论文,早在上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就有人质疑,因为在伦敦大学高等法律研究院(Institute of Advanced Legal Studies——IALS,也是英国的论文汇集中心)网页写的是:蔡的论文“missing”(不见了)。对于曹长青的质疑,曾发明出“台肯”“古今台外”等奇葩词汇的绿营节目主持人彭文正去年曾在脸书贴文称,他做了所能做的所有查证,结论是认同曹长青的查证。台媒此前报道称,曾有175名博士联署公开喊话蔡当局作出真实回应,彭文正也一直在揭批其中疑点。尽管蔡办早前声称,已出示蔡英文在伦敦政经学院期间的博士毕业论文,但岛内政界、学界仍对此抱有疑问。今年7月,国民党高雄市长补选参选人李眉蓁被质疑论文抄袭,蔡英文被媒体问及对此事看法,一度吞吞吐吐,连说8次“Errrr(呃)…”,并赶紧宣称自己的论文“没问题”。当时,就有台媒称蔡英文“似乎很不好回答”,也有台湾网友反讽,“这题拿给蔡英文答,有点强人所难。”(来源:环球网)

散则成始

三成博士每周工作 60 小时以上!Nature 中国博士现状调查好扎心

「不能吧?不能够吧?这么低?假的吧?」当笔者整理完 2019 年中国博士大调查的问卷结果后,实验室里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叹声。事情还得从今年 Nature 发布的 2019 博士生调查说起。图片来源:Nature今年 Nature 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36% 的博士生焦虑或抑郁,近五分之一的受访者称自己曾被欺凌,五分之一的人还表示遭遇过骚扰或歧视。但是世界归世界,中国是中国,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笔者从 6000 多份问卷中挑出了来自大陆和中国香港的 800 多份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整理,以期了解中国博士们的生存情况。图片来源:作者自制话不多说,上结果!一、问君能有几多愁,四成博士皱眉头超过四成的受访者(40.4%)表示他们曾为博士研究所引起的焦虑或抑郁寻求过帮助,略高于全世界的数据(36%),另外还有 8.9% 的受访者并不愿意提及此事。他们中的将近一半在所在机构以外的地方寻求帮助,不到四分之一的中国博士试图寻求过其所在机构的帮助,但是仅仅只有十分之一的中国博士认为他们从所在机构得到了帮助。二、衣带渐宽终不悔,读博使得人憔悴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至少对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定大致感到满意,尽管这一数字与《自然》在世界性的调查结果中的 75%相比,有相当大的下降,但是仍然超过了 60%,体现出了相对证明的反馈。除了对读博决定的满意度,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博士对读博经历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对读博经历满意的受访者约占总体的 55%,稍微低于对读博决定满意的人数,这或许体现出了博士群体读博不悔,然而为之憔悴的状态。三、更少的骚扰与霸凌约有 1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遭受过骚扰或歧视,14.4% 的受访者表示遭受过霸凌,都远低于世界范围的 21%。但是,近年来,校园性骚扰事件频频曝光,这不由地让笔者对这个数据存在一丝丝的疑惑,不知道广大科研狗们对此怎么看。四、工作时长两极分化严重每周工作时间真的让笔者怀疑自己读了个假博士,居然有 23.4% 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间小于 11 小时???有 52.3% 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41 小时。这个数字是远远低于世界范围内 76% 的比例的。但是中国博士有接近 3 成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60 小时,这个数字又略高于世界范围内的数据。中国博士每周工作时长世界范围内的博士每周工作时长看到这个数字还是释怀了些,笔者一周七天都在实验室,虽然还没搞出点啥成果,但总归是吃得苦中苦,方能有大收获啊!但是尽管受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每周科研时间不长,但是在在科研之余还有其他工作的受访者仅仅占 12% 左右,难道是因为中国的博士补助很高吗?为啥笔者觉得自己这么穷呢?但是转念一想,可能有的博士去帮导师干杂活了呢?五、想继续科研的博士,还是很多的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放在科研界估计也是对的,不想继续搞科研的博士也不是很多,毕竟超过 62% 的博士毕业后都想继续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这一数据高于世界范围的 56%,但是目前全球学术界已经进入就业寒冬,真是让人发愁啊!六、让人哭笑不得的问卷彩蛋看完了基础数据,我们对当前中国博士的生存状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令人欢乐的彩蛋时间。笔者为大家挑选了一些有趣的回答,并进行了点评,以缓解大家的抑郁之情~1. 读博的理由无比真实随大流被导师胁迫要求读博(多年后回首往事,也许你会为那天的胁迫,感到庆幸呢)本科缺乏职业规划,因缘际会配偶想继续深造(为爱读博,用爱发电)父母要求没想清楚就读了(想清楚就不读了)2. 读博时关心的问题五花八门导师什么都不懂,需要非常刻苦努力的自学(科研圈需要这种人才)脱发(谁的青春不懵懂,哪个博士不脱发)担心读博士影响婚姻质量(发不了文章是影响婚姻质量,毕竟相亲也要查 SCI 的影响因子)杂志审稿周期太长(建议不投)没有了,读博士总体来说非常快乐延期毕业看透世事,了解了人的本质,觉得人生就是那么回事,有点厌世感(你开了,我自闭了)觉得其他人比我厉害(群强我渣,常规操作)怕毕业以后嫁不出去(还有怕找不到老婆的,你别愁)长胖3. 对学术圈的看法巨额的经费投入,低效的管理制度;不均的资源分配,急切的成果追求;草率的学术任命,敷衍的研究工作;浮寄的科研指导,微薄的劳务薪酬。(老哥写诗可还行)凑活(精辟)论文靠包装,经费靠关系(毕业靠运气)我在中国的 PhD 经历告诉我,生命科学这方面的学术体系基本上是已基金为基础的体系,我所遇到的导师大部分都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兴趣,重要的是如何用学生这种低价的人力去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进了研究院之后重要的是自己要去找出一条生存下去的路,可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好导师来指导的情况下都只是来混个学位的,而且他们中部分并不重视道德伦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对于现在的生命科学方面的文章都抱有疑问。(真实啊)格局基本建立,文章发表有一定的马太效应,存在学术社交圈,交叉学科研究比较容易突破桎梏。(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科研界也免不了俗)看完了这一波中国 2019 博士大调查不知道大家有啥想法呢?符合你的生存状态么快来留言区一起分享吧~

金锁匙

学术造假没关系,博士学位照样拿?黄鸿基事件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留学生这一群体,在过去给我们的印象,都是文质彬彬,知书达理,兢兢业业,被我们所敬仰的。但随着近年来有关留学生群体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特别是这次疫情爆发后,这一群体的表现实在是让我们大失所望:先是小留学生们的包机事件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阶层之间带来的距离感;接着许某的言论以及公费生问题让我们困扰至今;在许某瓜仍未落地之时,近日又蹦出了一个黄鸿基,真的是“目不暇接”,让人看得“忙不过来”。黄鸿基本人黄鸿基是什么人?南京邮电大学的大学生,2018年就曾“出名过”:骗来同学的北大学生卡,并P上自己的照片,冒充北大的学生;不仅如此,还散播谣言自己曾被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的曾老师录取,被曾老师实名否定;编造清华学号,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编造简历,在南邮大保研期间还谎称自己自己参加过清华的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被学校取消保研资格,因为清华的SRT只对本校的本科生开放。黄鸿基的“光辉事迹”黄鸿基:托福口语仅有20,并不影响我的博士学位近日的黄鸿基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是因为他在一个留学机构的运营号上发布了一篇“励志”文章,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成功经历”,文中说道自己是如何通过这个机构,不管自己的实力如何(托福口语仅有20分),依旧能申请到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唯一一个大陆的博士学位的。黄鸿基的“励志文章”强调“我们很会运作”的留学组织在文中黄鸿基多次提到自己的“助学机构”,这个留学组织也在后面的自我介绍中,带了点自嘲与自黑:“有硬伤的留学党都选择在这里”,间接地证明了黄鸿基学术造假的前科。但比起公然欺骗的黄鸿基来说,我们更关注的是,究竟背后是怎样背景的团体在运作着,能轻易地让一位学术造假的黄鸿基申请到加州理工大学大陆唯一一个的博士学位?要知道,我国第一位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周培源教授,周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并被称为“湍流模拟之父”。试问连北大清华都要冒充造假的黄鸿基来说,有什么实力与这个学位相匹配?换句话说,这个组织,究竟是多会“运作”?“辉煌战绩”的留学组织这种人,必须锤凉高校学子们义愤填膺地去举报黄鸿基,可见是多么憎恨这种造假之风。如果这种人如果不锤凉,会有什么后果呢?参照周老先生,再加上国内人才的引进政策,大概率黄鸿基在“毕业”后是要回到国内某所985学校去当教授的。但周老先生当年是将自己的学术理论带回国家做出贡献,成为中国现代力学学科的创立者,并以此推动我国的科技水平往更高处发展。而黄鸿基不同,真正本事没有,只能压榨学生出成果,并且弄虚作假这事,只有0次和无数次,压榨学生的科研成果后,私自侵吞学生的所有科研资产也只是“板上钉钉”之事。周培源老先生喜欢投机取巧,好走捷径,不好好搞学术,全靠运营的“人才”,我们真的不再需要了。各位看官们对弄虚作假的黄鸿基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下方发表您的看法。图文编辑丨小梁。更多教育资讯热点持续更新中。

大陆拟邀150名台籍博士赴陆参会 台媒又炒“挖墙脚”还叹一波接一波...

首届“台湾优秀博士上海高校交流会”(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新闻网”)【环球网综合报道】蔡英文当局上台后,台湾人才流失现象加剧,不少岛内媒体都将矛头对准大陆 ,热衷炒作“大陆挖台湾人才墙角”一说。26日,台湾“联合新闻网”又再次挑起话题称,今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台湾优秀博士上海高校交流会”活动上,大陆拟邀150名台籍博士参加,还称“大陆抢台湾人才一波接一波”。报道称,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上海市海外联谊会沪台交流委员会去年5月举办首届“台湾优秀博士上海高校交流会”活动,共吸引117名来自海内外的台籍博士报名,最后由主办单位筛选50名到上海参加媒体合作活动,上海各大学也派出人事部门协助办理。年薪大概约人民币30万元,有的学生还分到学生宿舍、租房补助等其他优惠福利。报道还称,去年报名的情况远超主办单位预期,更有应征者远从德国、荷兰等地飞到上海面试。今年,媒体合作对象从上海市扩大至江苏省、浙江省境内的大学,因此参与的高校可望增加至30所以上,邀请出席的台籍博士名额也增加到150人。活动共同主办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企业管理系台籍教授陈弘信在受访时表示,去年的招募反响热烈,五位博士到上海华东师大等校任教,受到上海官方的高度肯定。今年,招募活动将整合江浙沪三省市的大学,让台湾博士可以一次找到更多媒体合作机会。此前,台媒炒作“大陆挖台湾人才墙角”议题还延伸到“半导体”领域,去年10月,台湾“中时电子报”就报道称,整个大陆地区对快闪记忆体的消耗量或将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加上其余终端应用的半导体需求,大陆或急缺半导体人才,有岛内相关人士因此宣称,大陆对台湾人才的偏好已经转移,开始从半导体产业“挖墙脚”了。报道还称,台湾科技产业只要出现指标性人物跳槽大陆厂商,就代表“挖墙脚”风正处高峰期,例如大陆三安光电“挖走”晶电前后200位工程师;如今半导体产业紫光执行长高启全、中芯半导体梁孟松先后到大陆履新。对于“联合新闻网”对大陆邀请150名台籍博士参加交流会的报道,有网友表示“台湾现在有七万多个博士 ,挖150个根本不会有感觉”。但不少网友借此批评蔡英文当局,“如果政府、企业重视人才、给予优渥高薪,对方怎挖的动?自己不反省,怪东怪西无法改善现状”!还有网友不满道“去美国的台湾博士要更多,怎么没见用‘抢’这个字,去美国就是台湾之光,去大陆就是被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