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返校隔离,大工美女博士这样安排!暖然似春

返校隔离,大工美女博士这样安排!

编者按5月8日起,学校开始分批错时有序组织学生返校。对于重点地区返校学生,学校将他们安排至学校科技园酒店单独隔离14天。隔离的日子怎么过?今天,我们来看博士生杨月的隔离周记。杨月简介杨月,中共党员,环境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膜生物水处理技术,今年是她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年。在读博期间,她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大连理工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奖励,荣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三次)、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单项奖、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2019年获评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二届博士“学术之星”。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6篇(中科院分区一区五篇),总影响因子45.797,申请专利2项。曾两次参加IWA等国际学术会议,两次均获得了“最佳口头汇报”奖。01 第一天 5月10日今天是我返校回程的第一天。2020年的开学来得有点迟,但是永不迟到的是学校对学子的关怀。细细回想这一整天的旅途有些许疲惫,但是更多的是担忧,担忧自己是不是能够一路平安地抵达学校,更担忧:我会不会给学校带来麻烦。而我此刻能做到的就是严格服从学校安排,保护好自己。因此,在整整五个小时的路途中我尽力做到不摘口罩,不乱触碰物品。到下高铁的那一刻,远远望见学校的工作人员举着带有“大连理工大学”字样的指示牌的一瞬间,我紧绷的弦终于松下了,这就是大工带给我的安全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顺利抵达了指定的隔离地点。除了干净整洁的住宿环境与完备齐全的生活物资外,最让人惊喜的是学校和学院为我们准备的书籍。看到《平凡的世界》这一刻,我简直要呼喊出来,我爱大工。我知道,在这隔离的十四天一定是身心愉悦的,我甚至有种感觉,觉得自己是回来“享福”的。我想,这一段经历一定是让人难忘的。学校和学院为同学准备的大礼包温情满满的辅导员手写家书02 第二天 5月11日早上七点半,工作人员准时敲响了我们的房门,送来了早饭,开启了我舒适的一天。上午十点钟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刘祯祯老师,以及辅导员李佳泽老师为本学院第一批返校学生召开了一个线上视频会议。刚刚开启在校隔离生活的日子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学院就是家,家人们永远会在第一时间送关怀,温暖我们。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骄傲,一种身为大工学子、环境学子的骄傲。会后,我利用饭前这时间在心里计划了今天一天的安排,也描绘了未来几天的大致雏形。今天的工作安排不多,和我的导师继续一起完成期刊论文的审稿意见即可。一改急性子,我就这样慢慢地、享受地完成今日计划,精神愉悦。有时候仔细想想,生活就是要有一点仪式感才能对得起这每一天的好时光。早起一杯蜂蜜水,睡前一杯热牛奶,认认真真地摆放好电脑,再泡上一杯茶,如果再有阳光晴好,阵阵微风,那简直是无比幸福。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03 第三天 5月12日天气晴好,微风不燥。在按照流程喝蜂蜜水、洗漱、吃早饭之后,听着喜欢的音乐,认真地整理房间,看着一切都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的让人莫名心情舒畅。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做核酸检测,下午,医生一间一间地为学生做测试,一个下午好几个小时就这样在防护服后面。我想到自己连续戴几个小时口罩都呼吸不畅,而此刻,医生却还能耐心地开导我:“忍一忍,会有一点不舒服。”事实上,医生的耐心和轻柔让整个过程快速而轻松。致敬医护工作者!我不知道如果防护服后面的是我,是否还能如此耐心和温和,这一点值得我深刻地反思和学习。今天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是完成了期刊论文的意见回复和上传工作,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着最终的结果,相信自信且用心的过程一定会带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结果。一件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我特地给自己安排了一节高强度的瑜伽课。随着夜晚的降临,锻炼后的放松,整个心也渐渐安静了,一本书,陪我走进今夜的梦乡。04 第四天 5月13日今天天朗气清。早早地将今天要吃的零食准备好,一根香蕉、一杯酸奶、一包蜂蜜、一包茶叶、一瓶牛奶。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这种规规矩矩按照计划前进的生活,有条不紊。早上九点,负责学生隔离工作的辅导员周峰老师为我们邀请到世界健美操冠军郑老师线上上了一节体育课。在这个特殊时期,居然可以和世界冠军一起完成一场特殊的体育课,这也许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特殊的经历之一。课后我还向世界冠军请教了关于肌肉发力点的问题,收获颇丰。晚上的时间除了按原计划上了一节瑜伽,看了两个小时的书,还和爸爸妈妈视频通话,告诉他们我一切安好。从严格的意义上计算,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自己在这个房间里度过了三天半的时光,这几天里我觉得日子很安静、很舒服。没有比“舒服”更加贴切的辞藻来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有这样半个月的时间让自己跟自己独处、仔细地审视自己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还能有什么不满意呢?一日三餐有专门工作人员送至房间门口05 第五天 5月14日5月14日,天气晴朗,又是普普通通却精彩的一天。除了按照计划完成每天的工作,我给自己“加菜”了:完成一条瑜伽短视频的拍摄。以这种定期检查的方式来督促自己锻炼,就像以发期刊论文的方式来检验自己这一学期是否有努力学习和做实验是一个道理。它会督促我坚持、努力,查缺补漏。06 第六天 5月15日今天下了阵雨,但是我的心情却是“阳光明媚”,因为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随手查了查我毕业论文的动态,却意外地发现,外审已经回来了。5月7日递交至平台中心,5月14日以两个优秀作为反馈,只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这让我顿时激动得瑟瑟发抖。开心地把这一消息告诉导师,我的导师说:“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仔细回想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这几年,确实是这样,过程中一切的磨砺和苦难都是值得的,它们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是我们获得好运气的前提。我要记住这一经历,所有的幸运背后一定是离不开勤奋努力的。有条不紊的隔离生活还在继续……希望每一位在家或在校的同学都能自律生活,努力学习,相信大家与大工再相见时都已成为更好的自己!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图文作者:杨月文字整理:付旭遥编辑:白书彬校对:徐一丹责任编辑:周学飞

胡绳

博士分流制动真格了:分流退出的博士越多,高校就越能多招生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图片来源:教育部《意见》全文共 6 个部分 28 点,其中有两点与博士分流直接相关。第 12 点提到,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第 17 点提到,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看起来,吆喝了多年的「博士分流」制度,离动真格不远了。关于 「博士分流」,国家已经努力了很多年「博士分流」是指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分流乃至淘汰的一整套制度设计,是一种多目标、竞争性的,动态调整的选拔与分流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博士生未达博士培养要求,可以转为以硕士身份毕业。图片来源:UC Davis对于一些人而言,「博士分流」制度或许是新名词,但是在国外,分流退出制度作为博士教育质量与竞争文化的制度保障,已是国外博士生培养的常态和特色。几十年前,「博士分流」制度作为一件舶来品,多次出现在我国高教领域的改革中,但在实际操作中鲜有落实,但事实上,多年来上至部委下至高校,一直在为这项改革的成功进行着努力。1995 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到「遴选分流」一词,即有条件的单位经过批准可以试行将硕士、博士两个培养阶段连通,实行「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统筹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可在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采用资格考试的方式进行遴选分流,根据资格考试结果确定其能否从事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图片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选择试点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其中就包括分流制度改革;图片来源:教育部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提出要畅通博士研究生向硕士层次的分流渠道,加大分流退出力度;图片来源:教育部2019 年 4 月,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提到要「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随后,清华大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时,再一次出现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的相关表述。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公众号随着时间来到 2020 年,改革仍在继续,博士生分流或许即将摆脱「可望不可即」的尴尬境地。《意见》里关于「博士分流」的要点,都说了些啥?再回到开头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份细则都说了些啥。概括起来应该是两点:1.鼓励培养单位严把质量关,积极落实博士分流退出机制。图片来源:教育部根据《意见》所述,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这一意见可以说是体现了各部委对推行「博士分流」制度的决心,培养单位越是严把质量关,将越多不合格的博士生分流退出,就可以得到越多的招生计划倾斜,长此以往,无疑对该单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大有益处。2. 完善分流制度与补偿机制图片来源:教育部《意见》进一步提到了要加强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这里有一条让人眼前一亮,即「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将分流退出的补偿机制延伸到了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尽量让这些被分流的博士生们,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博士分流之下,博士生们将何去何从?对于博士生和有志于读博的同学而言,尽管不知「博士分流」制度何时会对自己产生影响,但不可否认,博士培养要「严出」的风气已然在改革中逐渐升腾。故而,对「博士分流」的趋势以及相关细则的了解无疑十分必要。当前对于「博士分流」制度制定了详细管理意见的高校并不多,但依旧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2019 年,大连理工大学发布《博士研究生分流管理办法》,《办法》提到,统招博士、硕博连读博士和全日制工程博士在其博士第 4 学年末仍未通过开题考核或在第 5 学年末仍未通过中期考核的,直博生和非全日制工程博士在其博士第 5 学年末仍未通过开题考核或在第 6 学年末仍未通过中期考核的,学校将取消其学籍,颁发博士结业证书或出具写实性学习证明;图片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同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发布了《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细则》对需要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规定,主要涉及学术道德、资格考试与中期考核,以及导师评价等层面。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难看出,如果不出意外,博士资格考试和中期考核应该会成为「博士分流」制度落实到细则上的关键落脚点。图片来源:UC Davis举个例子,目前南京大学博士资格考试的暂缓通过率不得低于 15%,也就是说至少有 15% 的博士生无法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图片来源:南京大学在未来,这个比例会如何变化,是否会越来越高,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必然会有更多高校制定资格考试细则时设定一个暂缓通过的比例来推动「博士分流」制度的实行。寻思着要读博的诸位,你们紧张了吗?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免而归居

博士招生达10万人,“混毕业”没那么容易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院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公布博士生扩招规模,引发舆论关注。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有人担心,博士生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和培养质量下降。一些高校为保证培养质量,相继出台“分流淘汰”机制。比如,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明确提到“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也发布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严把人才“出口关”,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不过,博士生培养是系统工程,分流和退出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环节,不是人才培养的终极意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应该在博士生入学后的培养阶段,即课程设置、科研素养培养等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仅以笔者所观察的一些文科专业为例,博士人才培养的部分中间环节还有可改进的空间。首先,课程体系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科的课程学分一般在20分左右,课程总数在8门左右,除却3门左右的公共课程,面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其余课程多是入门、导学性质,考核方式只需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低。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是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从身边一些博士生了解到,大家只是把博士课程看作完成“学分”的任务,第一年的时间为凑够学分,选修不少跟自己研究方向不相关的课程,第二年就直接进入论文开题阶段,研究问题难确定,研究方法不清晰,赶鸭子上架,“迷茫”在所难免。“唯论文”的科研评价体系,异化了博士生的学习目标和秩序。国内多数学校都以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为基本要求。在此并不是否定C刊的价值,若是直接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这于博士生未来求职而言,并无实际益处,毕竟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均以C刊为核心指标。鉴于当下C刊数量较少,不少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选稿偏重作者知名度和职称,博士生总体论文质量也无法与成熟的学者抗衡,而一些期刊也在缩减发表文章的数量,最终导致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不少人因发不了C刊而无法毕业。对博士生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过于单一,有没有更加多元、有效的评价方法,需要各个学校、学科立足实际情况,认真检视,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降低评价标准。导师对学生的投入和学生对科研的投入之间是正相关的,有的导师尽心尽责,定期开展学术研讨、读书报告等活动,真正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有的导师负责博士生数量过多,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学生,还有导师行政事务繁忙,无法抽身,有名无实,完全靠学生自己摸索。毋庸置疑,考核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作为系统性的培养机制,任何环节设置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严格、有效的制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对博士生进行分流淘汰的同时,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考虑,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毕竟,在课程设置、学术训练、导师职责、评价方式等细节方面,仍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名成者亏

大工“超牛”校友:高考英语3分,靠奖学金攻读加拿大博士!

生逢其时,必重任在肩。在那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他坚定信念,积跬步,致千里,抓住眼前每一个机会,努力求学,在化工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四十载。他深耕于干燥技术、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能量转换与存储等领域,发表期刊文章245篇,文章被引率超过17500次,不仅在多个专业团体任职,还参与多家国际顶级期刊的编辑工作。他就是大连理工大学杰出校友陈国华。陈国华,1984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工专业,1989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化学工程系硕士学位,19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0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能量转化与储存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系兼职教授,世界化工理事会副主席。担任香港工程师学会化学工程学科主任以及第17届亚洲化学工程联合会会长,是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及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多次任专业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曾任大连理工大学香港校友会第六届、第七届会长,长期关心支持大工在港校友发展。在辽宁西部建平县,初中毕业的陈国华,在中专和高中的录取考试中均考取了全县第一名,“上中专还是读高中?我有些犹豫。在那个年代,农村孩子上中专意味着可以马上解决‘农转非’的问题,这是非常现实的。”陈国华回忆道。然而当时的建平县教育局局长坚定地劝说陈国华继续读高中,因为他认定,眼前这个聪慧勤奋的小伙子将来一定能上大学!来到建平县重点高中,陈国华的第一次蜕变,源自高中老师的引领。这群来自大连和沈阳等地,在学识上颇具水平的知识分子,将希望和理想寄托在少年们身上。陈国华走出县城继续深造的志向一下子被激发,填写高考志愿时,理科成绩优异的陈国华也填了工科志愿——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因为数学老师告诉他:“学工科做工程师,可以直接参与国家建设。”而另一位来自大连的数学老师告诉他,化工是大工著名的学科之一。就这样,陈国华走出建平县,迈入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的大门。“有了明确的目标,才知道前进的方向。”陈国华大学期间一直坚定着读书深造的信念,也深知机遇可贵。那时,出国深造是个不错的选择,陈国华了解到化工系每年有两个出国读研的名额,但英文是必考科目。“我高考时英语只考了3分,英语基础基本为零,可以说是从ABC开始学起。”然而,在物资匮乏,英语教育尚不成熟的年代,超前的学习活动都要受到艰苦的客观条件制约。没有听力设备、没有学习资料、没有语言环境,陈国华的英语学习之路可谓是困难重重。“我从学习托福考试单词入手,进而学习语法和阅读。因为考题后面有标准答案,我是在不断地试错中循序渐进的。”1983年底的研究生考试,陈国华考取了专业的出国留学奖学金。正是这个奖学金,给了他攻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硕士、博士的机会。硕博期间,陈国华保持着每周六天半的工作强度,更准确地说,休息时间要视做实验的完成情况而定,午夜才回到公寓也是家常便饭。正是这样刻苦努力、不畏困难的精神,才使他在科研创新这条艰苦的道路上,向着目标的方向越走越远。立足科学前沿,加强产学研融合,造福人民生活,是陈国华科技为民的科研蓝图中日益坚固的信念。1994年,陈国华来到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他发现之前所做的造纸干燥研究在国内没有太多应用前景,故而侧重研究高附加值材料的冷冻干燥。冷冻干燥被喻为“干燥界皇冠上的明珠”。一方面,冷冻干燥的物品贵重,如医药产品、纳米材料、生物化工产品等;另一方面此方法能在产品原有特性的基础上获得粉状产品,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冷冻干燥的工艺极其复杂,在无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干燥系统构建和优化设计可谓难上加难。经过数年的攻坚,陈国华与王维博士突破了原有的冷冻干燥工艺桎梏,通过介电材料辅助的微波干燥和改善传质的方法来提高干燥速率,这项发明让陈国华在2007年获得世界结晶过滤及干燥论坛颁发的卓越证书。在冷冻干燥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后,陈国华一直寻找机会将研究转向环境和能源领域,那是他多年来深藏心底的期盼。“做工程研究,归根结底要看到它改变社会、服务社会。目前,环境和能源领域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一社会需求,我想利用自己掌握的科研技术去做出改变。”2007年1月,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正式落户广州南沙,陈国华出任绿色产品加工技术中心主任,这成为他将转而研究能源方向的契机。因为深知优秀电池系统对于能源产业的必要性,而电极材料是保障电池性能的关键。陈国华将研究课题定为先进电极材料的合成及改性。目前,他的部分专利已经转让给他和研究团队组建的创业公司,放大生产锂离子电池材料以及下一代锂电池。陈国华希望,这些产学研紧密融合的科研成果能促进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突破相关产业的技术瓶颈和壁垒,最终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陈国华坦言,大连理工大学给他带来了第一次人生和科学精神启蒙。大学入学讲座,学生部部长庄青老师从改革开放的大趋势谈到未来青年人的机遇,从勇抓机遇不负时代的“大理想”,谈到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小细节”,现在这些话还是让他记忆犹新。大四跟随陈五平教授做毕业设计时,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也让陈国华受益匪浅。

不顺天子

他曾一年发表十几篇CSSCI,却最终选择博士退学,现在过得怎样?

对于普通人来说,什么核心期刊,什么sci以及CSSCI,都不太懂。即使是对于一些硕士来说,也仅仅是个别学生发表过这些论文,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其实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于博士来说,由于现在各个大学规定博士在毕业之前都毕业发表一些论文才能够毕业,比如南开大学规定博士必须发表两篇CSSCI论文才能毕业,因此博士毕业的难度比较大,获得博士学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个人来说,发表CSSCI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他曾经一年发表过十几篇CSSCI论文,要知道即使对于一些985大学的博导一年也才能发表几篇CSSCI论文,可见他的学术功底是多么的深厚,这个人就是汤二子。对于经管类博士来说,汤二子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汤二子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以后考研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之后以硕博连读方式读博,但是在博士三年级的时候选择了退学,放弃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让人惋惜。至于他为什么选择博士期间退学,有人说他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有人说他是和博导关系不好才选择退学,至于真正什么原因也许只有他知道。汤二子先后在《管理世界》《财经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现在已经累计发表论文数十篇,其学术成果足矣与985博导相媲美。但是他选择在博士期间退学,是不是会对他个人的发展造成影响呢?现在过得怎么样呢?汤二子选择博士退学后,没过多长时间他就选择了南开大学博士申请考核制,可能是由于经济方面原因最后他放弃了被南开大学录取,转而选择了去南京审计大学当老师,他现在是一名实验岗位老师,并非教师岗位,与其他博士学历老师相比也许他没有光芒,但是在南京审计大学工作之后他又发表了多篇论文,先后在《管理世界》一作身份发表论文一篇,4篇CSSCI,1篇SCI论文,其文章质量已经足矣和博士毕业要求相媲美,已可以和一些博导学术水平实力相当。可以说虽然汤二子现在只是硕士研究生的身份,但是他却有博导教授的学术实力,虽然他现在在南京审计大学仅仅是一个实验岗位老师,但是他却又教授的实力。可以说他现在过得还可以,如果有博士学位的话,他的待遇会更好,会生活的更好。

半边人

博士招生达10万,“混毕业”没那么容易

摘要中青评论在课程设置、学术训练、导师职责、评价方式等细节方面,仍有很多优化的空间。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院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公布博士生扩招规模,引发舆论关注。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有人担心,博士生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和培养质量下降。一些高校为保证培养质量,相继出台“分流淘汰”机制。比如,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明确提到“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也发布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严把人才“出口关”,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不过,博士生培养是系统工程,分流和退出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环节,不是人才培养的终极意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应该在博士生入学后的培养阶段,即课程设置、科研素养培养等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仅以笔者所观察的一些文科专业为例,博士人才培养的部分中间环节还有可改进的空间。首先,课程体系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科的课程学分一般在20分左右,课程总数在8门左右,除却3门左右的公共课程,面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其余课程多是入门、导学性质,考核方式只需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低。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是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从身边一些博士生了解到,大家只是把博士课程看作完成“学分”的任务,第一年的时间为凑够学分,选修不少跟自己研究方向不相关的课程,第二年就直接进入论文开题阶段,研究问题难确定,研究方法不清晰,赶鸭子上架,“迷茫”在所难免。“唯论文”的科研评价体系,异化了博士生的学习目标和秩序。国内多数学校都以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为基本要求。在此并不是否定C刊的价值,若是直接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这于博士生未来求职而言,并无实际益处,毕竟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均以C刊为核心指标。鉴于当下C刊数量较少,不少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选稿偏重作者知名度和职称,博士生总体论文质量也无法与成熟的学者抗衡,而一些期刊也在缩减发表文章的数量,最终导致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不少人因发不了C刊而无法毕业。对博士生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过于单一,有没有更加多元、有效的评价方法,需要各个学校、学科立足实际情况,认真检视,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降低评价标准。导师对学生的投入和学生对科研的投入之间是正相关的,有的导师尽心尽责,定期开展学术研讨、读书报告等活动,真正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有的导师负责博士生数量过多,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学生,还有导师行政事务繁忙,无法抽身,有名无实,完全靠学生自己摸索。毋庸置疑,考核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作为系统性的培养机制,任何环节设置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严格、有效的制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对博士生进行分流淘汰的同时,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考虑,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毕竟,在课程设置、学术训练、导师职责、评价方式等细节方面,仍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撰文/胡波微信编辑/王钟的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爱生活

赞!大工青年博士获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墨卡托学者”荣誉称号!

近期,大连理工大学“星海青千”张权治博士受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Y BOCHUM)邀请,就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RC1316项目开展合作研究,针对项目中亟待解决的物理问题-“对称-表面流注等离子体(Twins-SDBD)传播机制”进行数值模拟。张权治从2011年起,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一直保持深度合作,鉴于合作成果突出,被波鸿鲁尔大学授予“墨卡托学者(Mercator Fellow)”荣誉称号。墨卡托学者(Mercator Fellow):墨卡托学者属于德国D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项目,致力于邀请国际优秀学者作为访问专家赴德国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探索科研难题,旨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波鸿鲁尔大学以往授予的墨卡托学者包含Mark Kushner, Zoltan Donko等欧美日国际一流学府的知名教授,张权治是该大学授予的最年轻的墨卡托学者之一,是对其以往工作和我国等离子体科研水平的高度认可。张权治,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星海青千”(人才计划)。2014年6月,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y of Antwerp)获得双博士学位。2014年8月-2016年5月,曾工作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2实验室。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三年 (前两年是玛丽居里学者)。张权治主要是针对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中的关键物理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如等离子体源电非对称效应问题的研究和等离子体刻蚀多孔材料问题的研究。张权治结合模拟和实验工作,首次验证了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中的无碰撞“反弹共振加热机制”,并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这种加热机制的物理图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Phys. Rev. Lett. (JCR 1 区)上(全权负责理论模拟,皆为论文的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实验负责人)。针对多孔材料的等离子体低温刻蚀的系统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知名的半导体技术网站“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对该课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张权治2016年获得欧盟地平线2020玛丽居里奖-‘玛丽居里学者’(Horizon 2020 - MARIE CURIE ACTIONS: Indivial Fellowship),该奖项是欧洲竞争最为激烈的青年基金(2016年的总申请人数6667人,资助率仅为14.2%)。张权治的本科和直博皆为大连理工大学培养,导师是长江学者王友年教授,曾作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在比利时从事科研工作,2019年回大工物理学院任职。张权治的数值模拟成功复现了波鸿鲁尔大学的实验观测,并通过展现模拟的微观过程,从深层次上解释物理机制,为其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RC1316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模拟工作获得德国课题组高度认可,合作成效显著。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百家号: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

人之罪也

优秀学霸:他1年半发9篇SCI论文,获50多个奖项,直接攻读博士!

半年来,他先后荣获博士生学术之星、校优秀研究生标兵、屈伯川奖学金等大工顶尖荣誉,也荣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大连市三好学生、博士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众多奖项;一年半来,他先后发表9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8篇,领域Top期刊7篇;四年来,他先后担任校研究生会部长、副主席,两届校团委研究生工作部主任,研究生工作处博士生思政助管等职务,荣获各类荣誉和奖项50余项。庞锐觉得,自己可能是大工最“不安分”的博士生之一。庞锐是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2014级直博生,中共党员,2010年考入我校建设工程学部攻读本科,2014年保送到我校工程抗震研究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四年,他始终牢记导师孔宪京院士“静心学习、培养兴趣、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学会宽容、懂得感恩”的谆谆教诲,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不忘初心,做国家社会之栋梁;尽心尽责,筑学术科技之桥梁”。庞锐的好友林宏晓和于洋这么评价他,和其他专注于科研的博士生不一样,庞锐的视野更为宽广、思维更加独特,爱与大家交流沟通。和同学交流时,像一个“搞传销的”,摆事实讲道理,条分缕析,又能发散到不同的方向,既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帮助到他人,也能从别处吸收优秀的想法。坚定信念做好党员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多年来,庞锐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争做先锋模范,敬党爱党,忠诚于党,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两学一做”,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胸怀一颗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青年,积极参与到“两学一做”、“十九大会议”、“校党代会”、“校青年成长沙龙”等理论时政活动学习之中,先后当选为共青团大连市第十六届代表大会代表、大连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一届教代会学生代表,并被选派参加大连市第十一届青年马克思工程培训班,曾荣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4-2016年度)。多次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讲解时政理论,号召广大青年团员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人优秀不算优秀,还需要带动身边人。多年来,庞锐始终坚信这句话,尽力帮助身边的同学。他先后指导或协助指导多名同学在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如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在社会工作中也能耐心指导帮助同学。坚守匠心做好科研 “研究要立足工程,能解决实际问题”。导师的这一教导是庞锐科研工作的指南针。庞锐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研究”,这是课题组为规范修订标准新开拓的领域,选题新颖、难度大,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和科学价值,在课题组无相关研究基础、无前序工作承接的情况下,一年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并与课题组老师多次探讨,找到课题的突破口,并制定关键技术路线。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庞锐也非常迷茫。研究生刚入学时庞锐在学生工作上投入了许多精力,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不太安分的印象。直博入学一年半,也一直没有确定课题方向,导师交代的任务是“多读文献”,但是眼看着身边的同级同学在半年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课题,有人已经做出了成果。然而相关领域的论文浩如烟海,没有具体的目标无法深入研究,这让他感到焦虑、彷徨和无力。后来,通过与导师的多次沟通交流理解了博士课题的工程背景和关键科学问题,也意识到博士课题的确定会有早晚,把博士论文聚焦到“抗震性能”这一方向。在副导师徐斌副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研究渐入佳境,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路线更宽广。两年多来,庞锐先后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向课题6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篇,在审SCI期刊检索论文3篇;参加了9次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习,进一步开拓了研究思路;此外,他还参加了包括世界最高土石坝-如美水电站在内的多项横向课题。他积极参与各类文体竞赛,多年来,获得佳绩多次,曾荣获包括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在内的近20项国际或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东北三省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弘扬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征文辽宁省二等奖在内的10余项省级奖项,以及几十项校级奖项。庞锐经常用“拒稿乃论文科研常事”和“要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科研成果”两句话激励自己,“勇坚持,勤思考,多运动,爱自己,终有成”!并一直遵从求真、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格遵循科研规律,秉承课题组“力争做出的创新科研成果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并能够真正服务于我国工程建设”的科研要求。坚持净心做好工作 研究生四年来,庞锐始终立足于学术创新、竞赛创新、就业创业、社团实践和团建工作,参与数百项团学工作,在大工新闻网发表新闻50余篇,结合学生工作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负责校级研究生团学课题3项。他先后组织三届“学术之星”评比、三届20余场“走好研途第一步——研究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三届80余期研究生“名师讲堂”高水平学术讲座、三届120余期“学术沙龙”、三届研究生“廉洁学术文化月”、50余次研究生科技竞赛、三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三届研究生“学术嘉年华”等,参与师生累计5万余人次;组织编写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术科技简报、科技竞赛资助方案等。负责我校研究生团组织建设工作和团建工作,立足于“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为根本,宽口径、多角度、科学化规范研究生团组织建设,促进团建有效服务党建;多方式、宽范围、精细化组织开展研究生团建活动。此外,他还参与了东北地区“团学论坛”、研究生运动会、研究生迎新活动、研究生毕业季、研究生嘉年华、走近名企活动、创新创业企业行活动、研究生“模拟职场”活动、研究生社团工作等多项活动。为我校研究生团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贡献了青春力量。庞锐表示,科研和学生工作兼顾的目标,也曾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和手忙脚乱。但是他坚信做好工作规划、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思索总结,慢慢就会游刃有余,取得突破。庞锐是近年来校研究生会主席团中鲜有的博士生,他担任副主席期间,研究生“名师讲堂”活动的数量增长到原来的三四倍;科技竞赛参与人次由原来的几十人增长至几百人,获奖数量大幅提高,我校拿到了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奖,这是我校近十三年来首次获得该奖项;他率先组织开展了“学术之星”专题报道、廉洁学术名师寄语专题等栏目;组织汇编历届“名师讲堂”嘉宾讲稿……他说,“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荣誉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认可。不断创新和总结工作思路,做好工作规划,静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尽量减少功利之心,才能服务好广大师生,才能净心地做人做事,是庞锐几年来科研和团学工作的最大感悟。针对科研、工作和生活,庞锐总结了三个关键词:规划、坚持和感恩。规划是庞锐科研、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周、一月再到一年甚至五年十年,庞锐用专门的本子记录这些规划,他说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但是,庞锐也说,规划有时也会不断改变,由于自身心态、外部环境等的变化,就像一年前他想能够博士尽快毕业就行,如今他把“做一名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好老师”作为规划。庞锐说,坚持是最长情的告白,信任是最深邃的智慧,奋进是最光明的前途。“旁人若解其中味,且到寒斋饮苦茶”,面对科研的不顺、生活的压力、家庭的影响、同学的不解、外界的诱惑……他也怀疑甚至动摇过继续读博的念头,但是心中“不忘初心,做国家社会之栋梁”的信念让他一直坚持。感恩心处世、宽容心待人、责任心做事,是庞锐的原则。他说,八年来,自己的成长和成绩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学校和学部8年来的精心培养,离不开课题组老师提供优质科研环境,离不开科研路上师长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工作路上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生活之中亲朋、师长和同学的热情帮助。“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中,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返航!”庞锐说,这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只代表过去,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将始终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用创新和刻苦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为挚爱的事业奋斗终生、贡献终生,开启新征程,当好追梦人!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文字作者 | 张翠 图片作者 | 胡雨微 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 | 周学飞

道人不闻

你们担心的「博士分流淘汰制」来了,两所 985 先后发布实施细则

近期,清华大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时,再一次出现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的相关表述。这并不是清华大学第一次在其官方文件中提到「研究生分流」。2019 年 4 月,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便明确提到要「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除了清华大学,诸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还发布了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博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发生如下情况之一,将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博士分流退出制度是什么博士生培养的分流与退出机制是指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分流乃至淘汰的一整套制度设计,是一种多目标、竞争性的,动态调整的选拔与分流机制。可以说,在国外,分流退出制度作为博士教育质量与竞争文化的制度保障,已是国外博士生培养的常态和特色。举个例子,在美国,「博士生」与「博士候选人」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PhD candidate 常常会作为一个有分量的头衔在一些场合中被使用,攻读学术型学位的博士生只有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才能被称为 PhD candidate,进入博士论文的写作阶段,否则,只能继续称为博士生。「博士资格考试」作为博士分流退出的方式之一,是国外博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博士生有两次博士资格考试的机会,如果两次都无法通过,那么学院一般会建议学生转成硕士或者离开,博士资格考试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参加,通常需要在学分、成绩等方面达到学校的要求,才可以申请考试,一来二去,便让一些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的学术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因此,并不是所有博士生都可以顺利完成学业,拿到博士学位,甚至可以说淘汰率十分之高。美国各学科大类的博士毕业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法国每年甚至仅有三分之一的博士生能获得博士学位。为何我国高校开始重视起博士分流退出制度与外国博士生教育的「宽进严出」和高淘汰率相比,我国的博士生培养素有「严进宽出」与「零淘汰」之嫌。近年来,随着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视,许多高校都采取了毕业论文外审、盲审、抽检等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对博士生培养「出口」的把关,致使我国的「零淘汰」博士生培养过程暴露出了许多弊端。此外,「零淘汰」的培养过程不能保证全部博士候选人都能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并达到既定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渐趋严重,根据一项调查数据,2011 年以来,北京大学每年的博士生延期毕业率均超过 40%。比延毕更加严肃的问题则是,延毕期满后博士生的去向问题。随着我国对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的重视,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了高校清退研究生的底气。「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俨然成为了过去式,根据相关报道,已有近 30 所高校公布了超过 1300 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都说了些啥?1. 什么情况下会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第 1 点和第 2 点是学术道德问题,没得洗,该咋办就咋办;第 3 点到第 6 点相对来说都有比较严格的标准,按学校具体标准执行也无可厚非;第 7 点或许会有一些争议,关于导师权利的问题,不知大家作何看法?2. 分流或终止培养后博士生的去向问题。一句话概括,将学术型 / 专业型硕士学位作为博士分流、退出的补偿机制。对于直博或者硕博连读的博士生来说,处理方式较为简单,基本就是博转硕不管怎么说,有关高校出了《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是好事,但是这些细则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1. 需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考量博士生培养在专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甚至相同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大有不同,因此,学科专业理应是博士生分流退出要考量的重要变量。故而,学校应该给予各培养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各培养单位灵活地确定博士培养各阶段的考核的时间,从而达到更加合理的博士分流退出结果,体现博士生培养的学科专业差异。2. 要把握考核标准的选定博士生分流退出不是为了分流而分流,为了退出而退出,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障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制定一个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标准至关重要,否则,单单只是靠主考官的主观经验,或者责任导师的意见就对一个博士生出评判,并不合理。3. 要考虑博士生分流退出的善后保障工作博士生培养的分流退出会涉及到博士生个人及家庭、导师、学校、培养单位、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博士生及家庭的学习成本投入、导师的学术声誉与招生名额、学校、培养单位、政府以及工作单位的培养成本投入都会在一个博士生被分流或者终止培养后遭到损失。如何建立健全一套与博士生分流退出并行配套善后保障措施对博士生分流措施的实行来说十分重要。尽管当前我国博士分流退出制度仍在摸索阶段,但是完善博士生培养的分流退出机制,对优化博士生培养生态、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确实具有重要的价值。

樊迟

曾经被认为是「走个过场」的博士生分流,真的要来了

3月13日,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清华大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一文,内容提到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来源于清华大学公众号「博士生分流」的话题再一次掀起波澜。博士生分流,其实就是对攻读博士的研究生进行考核、筛选、分流和淘汰。这不是清华大学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博士生分流」,教育部早前也多次释放相关信号。2019年4月,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便明确提到要「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教育部曾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曾联合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01曾经被认为是「走个过场」的博士生分流,真的要来了诸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还发布了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来源于北航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站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博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发生如下情况之一,将实施分流或终止培养:上述所列情形中,因为道德问题和能力问题淘汰没什么好说的,倒是情形7,关于导师权利是否过大引发了不少热议。02从结果上看「博士生分流」博士生分流一般在博士的中期考核后进行,从结果来看,分流一般有三种结果:直接退出;向较高一级分流培养(比如硕转博);向较低一级分流培养(比如博转硕)。目前在国内,通向博士大约有这3条路:直博、硕博连读和硕士毕业生通过考博或申请-考核制来攻读博士学位。针对这三种类型的博士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中,明确地回答了哪些博士生需要被分流,以及被分流后学生的去向等问题。来源于北航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站来源于北航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站来源于北航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站虽然看起来复杂,实际“简单粗暴”的概括就是:在没有道德问题的情况下,由于“业务能力”不达标,补偿机制是:没有本校/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学校可以提供一个本校/本专业的硕士学位。有本校硕士学位的,只能请学生直接离开。03博士生分流的双面博士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在西方国家很盛行,尤其是美国,坊间传闻,在北美,博士生的“淘汰率”高达20%-30%,甚至40%。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而对比外国博士生教育的「宽进严出」和高淘汰率,我国的博士生培养素有「严进宽出」与「零淘汰」之嫌,现在推进博士研究生的分流淘汰,是对博士生培养质量重视的体现。推行博士生分流机制的目的是提升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但要想一步到位显然不现实,期间涉及的多方问题还有待在不断摸索中解决。考核标准博士生分流考核标准的选定尤为重要,不能为了分流而分流,为了退出而退出,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善后措施要知道,博士生及家庭的学习成本投入、导师的学术声誉与招生名额、学校、培养单位、政府以及工作单位的培养成本投入,都会在一个博士生被分流或者终止培养后遭到损失。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的同时,需要建立一套与之并行的善后保障措施,这一点十分关键。当博士生分流真正到来,制度中的绝对主角——博士生们是什么样的态度?读博人数是否会因此下降?博士生教育质量是否能如愿以偿地提高?关于博士生的培养,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