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8日起,学校开始分批错时有序组织学生返校。对于重点地区返校学生,学校将他们安排至学校科技园酒店单独隔离14天。隔离的日子怎么过?今天,我们来看博士生杨月的隔离周记。杨月简介杨月,中共党员,环境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膜生物水处理技术,今年是她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年。在读博期间,她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大连理工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奖励,荣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三次)、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单项奖、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2019年获评大连理工大学第十二届博士“学术之星”。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6篇(中科院分区一区五篇),总影响因子45.797,申请专利2项。曾两次参加IWA等国际学术会议,两次均获得了“最佳口头汇报”奖。01 第一天 5月10日今天是我返校回程的第一天。2020年的开学来得有点迟,但是永不迟到的是学校对学子的关怀。细细回想这一整天的旅途有些许疲惫,但是更多的是担忧,担忧自己是不是能够一路平安地抵达学校,更担忧:我会不会给学校带来麻烦。而我此刻能做到的就是严格服从学校安排,保护好自己。因此,在整整五个小时的路途中我尽力做到不摘口罩,不乱触碰物品。到下高铁的那一刻,远远望见学校的工作人员举着带有“大连理工大学”字样的指示牌的一瞬间,我紧绷的弦终于松下了,这就是大工带给我的安全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顺利抵达了指定的隔离地点。除了干净整洁的住宿环境与完备齐全的生活物资外,最让人惊喜的是学校和学院为我们准备的书籍。看到《平凡的世界》这一刻,我简直要呼喊出来,我爱大工。我知道,在这隔离的十四天一定是身心愉悦的,我甚至有种感觉,觉得自己是回来“享福”的。我想,这一段经历一定是让人难忘的。学校和学院为同学准备的大礼包温情满满的辅导员手写家书02 第二天 5月11日早上七点半,工作人员准时敲响了我们的房门,送来了早饭,开启了我舒适的一天。上午十点钟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刘祯祯老师,以及辅导员李佳泽老师为本学院第一批返校学生召开了一个线上视频会议。刚刚开启在校隔离生活的日子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学院就是家,家人们永远会在第一时间送关怀,温暖我们。我的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骄傲,一种身为大工学子、环境学子的骄傲。会后,我利用饭前这时间在心里计划了今天一天的安排,也描绘了未来几天的大致雏形。今天的工作安排不多,和我的导师继续一起完成期刊论文的审稿意见即可。一改急性子,我就这样慢慢地、享受地完成今日计划,精神愉悦。有时候仔细想想,生活就是要有一点仪式感才能对得起这每一天的好时光。早起一杯蜂蜜水,睡前一杯热牛奶,认认真真地摆放好电脑,再泡上一杯茶,如果再有阳光晴好,阵阵微风,那简直是无比幸福。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03 第三天 5月12日天气晴好,微风不燥。在按照流程喝蜂蜜水、洗漱、吃早饭之后,听着喜欢的音乐,认真地整理房间,看着一切都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的让人莫名心情舒畅。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做核酸检测,下午,医生一间一间地为学生做测试,一个下午好几个小时就这样在防护服后面。我想到自己连续戴几个小时口罩都呼吸不畅,而此刻,医生却还能耐心地开导我:“忍一忍,会有一点不舒服。”事实上,医生的耐心和轻柔让整个过程快速而轻松。致敬医护工作者!我不知道如果防护服后面的是我,是否还能如此耐心和温和,这一点值得我深刻地反思和学习。今天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是完成了期刊论文的意见回复和上传工作,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着最终的结果,相信自信且用心的过程一定会带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结果。一件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我特地给自己安排了一节高强度的瑜伽课。随着夜晚的降临,锻炼后的放松,整个心也渐渐安静了,一本书,陪我走进今夜的梦乡。04 第四天 5月13日今天天朗气清。早早地将今天要吃的零食准备好,一根香蕉、一杯酸奶、一包蜂蜜、一包茶叶、一瓶牛奶。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这种规规矩矩按照计划前进的生活,有条不紊。早上九点,负责学生隔离工作的辅导员周峰老师为我们邀请到世界健美操冠军郑老师线上上了一节体育课。在这个特殊时期,居然可以和世界冠军一起完成一场特殊的体育课,这也许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特殊的经历之一。课后我还向世界冠军请教了关于肌肉发力点的问题,收获颇丰。晚上的时间除了按原计划上了一节瑜伽,看了两个小时的书,还和爸爸妈妈视频通话,告诉他们我一切安好。从严格的意义上计算,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自己在这个房间里度过了三天半的时光,这几天里我觉得日子很安静、很舒服。没有比“舒服”更加贴切的辞藻来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有这样半个月的时间让自己跟自己独处、仔细地审视自己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还能有什么不满意呢?一日三餐有专门工作人员送至房间门口05 第五天 5月14日5月14日,天气晴朗,又是普普通通却精彩的一天。除了按照计划完成每天的工作,我给自己“加菜”了:完成一条瑜伽短视频的拍摄。以这种定期检查的方式来督促自己锻炼,就像以发期刊论文的方式来检验自己这一学期是否有努力学习和做实验是一个道理。它会督促我坚持、努力,查缺补漏。06 第六天 5月15日今天下了阵雨,但是我的心情却是“阳光明媚”,因为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随手查了查我毕业论文的动态,却意外地发现,外审已经回来了。5月7日递交至平台中心,5月14日以两个优秀作为反馈,只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这让我顿时激动得瑟瑟发抖。开心地把这一消息告诉导师,我的导师说:“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仔细回想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这几年,确实是这样,过程中一切的磨砺和苦难都是值得的,它们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是我们获得好运气的前提。我要记住这一经历,所有的幸运背后一定是离不开勤奋努力的。有条不紊的隔离生活还在继续……希望每一位在家或在校的同学都能自律生活,努力学习,相信大家与大工再相见时都已成为更好的自己!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图文作者:杨月文字整理:付旭遥编辑:白书彬校对:徐一丹责任编辑:周学飞
今天,有关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身亡的消息登上热搜第一10月13日凌晨网名为@红烧土豆叶 的网友发微博称:自己在大连理工大学实验室自尽引发众人关注微博发出后,百万网友牵挂着@红烧土豆叶 的情况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9亿,讨论3.8万大家纷纷在该微博下进行宽慰希望@红烧土豆叶 不要想不开▽然而,不幸的消息还是传来▽今天下午,校方发布情况通报:该研究生已身亡,排除他杀我们深感惋惜并沉痛哀悼孩子,一路走好!编辑|何小桃 杜恒峰 肖勇校对|赵云封面图自大理理工大学官网来源:上观新闻(shobserver)每日经济新闻
教育是国之重器,它不仅传承文化,更在于解惑、明智,让接受教育者更好面向未来,闯出新天地。可是,近些年来,教育领域中不良事件时常发生,特别是高层次教育中,令人惋惜的人与事深深地揪着人心。10月本是举国欢庆的时段,然则大连理工大学研三学生自杀事件却给众多人上了“浓墨重彩”的一课。可以获悉大连理工大学在教育界的分量和地位,按一般规律来说,研三学生已经走过了研究生生涯的大半,只要好好坚持完成毕业论文,该学生的前途很可期。可是,为什么他会在临门一脚时退缩回去呢,更甚至于走了极端,了却生命?那封长长的遗书交代了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因为找工作不理想而选择读研,及在校的诸多细节与心理路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二其选择这一步的原因。导师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遗书中介绍导师时,用词很避讳,没有导师的详细情况,可以看出其对导师没有所谓的怀恨在心或是报复,只是相当客观的叙述了事情。通过此描述我们可以得出其导师对待学生或是对待自己导师身份的态度——不作为与乱作为。大体来讲,该导师或是一个喜欢长篇大论的人,或是喜欢以此来吹捧自己的人,所以,在与学生相处时喜欢“赘述”连连,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却完全漠视了,以至于学生得不到知识上的指点和行为上的指导。于是,论文与实验都靠自己摸索,导致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成绩”,被人家轻飘飘的的一句不行就能抹杀了一切。其次,该导师不关注学生的平常生活,一年见学生的次数屈指可数,如此情形下他怎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变化?以至于连学生实验设备得不到满足、心理压力大等事情都无动于衷。从根本上没有履行好一个导师该有的责任与义务,辜负了导师二字。根据导师的界定概念,我们知道导师是教育中的一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其梳理思想、梳理思维,并教育之。总体来说对于学生的成长举足轻重,他们的职责范围也较广,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忙指导学业、更好的导师还能够帮助学生规划未来。当然,以上要求是一个好导师能够做到的,大连理工大学该自杀研究生的导师却相形见绌了,对比他的行为,这些标准成了他望尘莫及及忽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他的不作为与乱作为间接的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学校机制不够完善研究生在学校中最为直接的“领导人”是导师,除却导师,研究生院和教秘也是重要的人物,他们在督促导师工作,给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长达三年中,大连理工大学该导师“敷衍式”教学行为和学生实验设备三分之二时间处于“罢工”状态的情形却毫无改善,不得不说他们都是吃白饭的人。学生自身问题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的一切行为最终取决于自己,该自杀学生或是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与压力,但是,最终选择这条极端的路,下狠手的是他自己,就尤其可悲可叹了。遗书中看得出来,他是一个较为温柔的人,文采也挺好。试想要是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最初不适应时,他能够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或是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或是休学及时止损,那么一切或将都可以挽回。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最为可贵。他的离去辜负了自生曾经的努力及本可以拥有的未来,同时给亲人、朋友带来的伤害又何其少。世间事都有其原因且繁杂多变,我们人微言轻不能改变环境时,在坚持原则下改变自己是最好的路。最不济时,保留自身,调整方向,放下过往,重新开始,未必不是一个选择。教育有其发展规律,在此过程中的人与事不是尽善尽美的,身在其中者,可以失望,却不能绝望。如果能够贡献出力量改善之是最好不过的事,即使不能,不如“退避三尺”,活着换路而行。
14日下午2时,发布情况通报,10月13日早7时左右,该校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随后,也报道了此次事件。原微博:网友评论近年来,有关博士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或者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科研人的压力有多大?在机器之心的一项调研里,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Nature曾发过一篇文表明,比利时Flanders的一些PhD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当我们压力过大时,一定要注意找到一些适当的方法来疏解自己的压力:1. 不是超强度的有氧运动(外出散步,瑜伽,慢跑或适度运动)。绝对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和拥有“工作/生活是值得”的感觉,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牺牲研究/求职等的时间,但可以提高研究/求职效率,最后事半功倍的结果其实是一样的。2. 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但与那些温和地支持你而不是专横命令你的人保持联系)。试着不要总想着要一个人呆着。3. 做一个有意识的努力,每晚睡足够的时间(熬夜做实验、写论文以及回复审稿意见最好偶尔为之)。4. 如果你能负担得起的话,可以找找心理医生。5. 找到一些(或几件)独立于学术界的工作(哪怕是写写网文)。6. 旅行。希望可以少看到这种令人心痛的消息,大家要照顾好自己。本文综合整理自:科研菌、高分子科学前沿、微博“红烧土豆叶”、微算云平台、四川在线等。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公众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版权属于原作者。
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发布情况通报,10月13日早7时左右,该校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和家属处理相关事宜。潇湘晨报综合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博【来源:潇湘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年的疫情使得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很多同学都把考公考研当作上岸的最好道路。毋容置疑,考上研究生就业前景更加广阔,研究生的毕业平均年薪要比本科要高,而且升职加薪的机会相对更好,所以考研是当今很多人同学的最优选择之一。然而,不管什么道路,残酷的事实是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很难有一帆风顺,昨天网友“红烧土豆叶”在微博爆料称一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了,并且附上了他的遗书。遗书的这种“轻描淡写”更显死者生前的绝望,多次实验得不出想要的结果,害怕无法完成自己的课题从而打破导师这个组“优良传统”。对于这种选择,你怎么看呢?从死者的遗书来看,导师的不重视,实验条件不充足,没有得到有效指导,以及缺乏及时的心理开导是主因。然而,人生可谓无坦途,纵多网友看到这种选择否纷纷表示不应该,很多人也道出自己的艰辛经历,小编认为活着就是最好的故事,人到中年都是一本跌宕起伏的故事集。发生这样的事情的确让人惋惜,那么这种的事情是否能避免呢?每年都有那么多人考研、读研,我们该如何直面考研中出现的“惨淡”,网上有非常多研究生说出了自己读研的心酸。这位同学表示研一的时候导师都给其他同学安排了任务,唯独忽略了自己,找到不论文方向,很迷茫。这位研二的同学表示导师带的学生太多,即使自己是以第一名成绩考进学校,也得不到重视。然而,也有回过头来看待读研经历的,表示无论如何都要往积极的一面去想事情和做事情,争取到就是自己的,争取不到就放手。小编听过长辈的教导:“读书是你一生中痛苦最少最轻的经历。”读书的时候勉励自己,现在回头想想真的是那么一回事。那么读研应该如何面对类似的事情呢?小编认为首先在知识方面,同学们要足够的勤奋,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打得足够扎实。在导师方面,要多去导师办公室和导师交流,让导师了解你的努力和水平,只有导师对你足够了解放心,他才会重视你,给你参与项目的机会。同时,了解导师的个人喜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这一课,是我们的重要人生课程。最后,我们需要的是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不管你性格如何,这两种品质都非常重要。希望正在努力准备考研和正在读研的同学能够不断突破自己!那么,你有什么看法呢
哈喽大家好,我是老王谈教育99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高考虽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是却能够影响一个人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而现如今距离高考还有不到六十天的时间,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考上清华北大或者985工程大学是莘莘学子的理想追求。但是,每年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又有多少?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既有金榜题名的也有名落孙山的,理智看待分数、认真做好志愿填报非常重要。而在校友会2020中国双一流大学排名中,东北数一数二的两所学校,如今连前二十都进不了。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东北大学占地总面积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拥有全日制在校生4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0059人,硕士研究生13212人,博士研究生4176人。在师资力量方面,东北大学现有教职工4470人,其中专任教师274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5人。在学科建设方面,东北大学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坐落于大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大连理工大学有大连凌水、金州区、盘锦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5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2.7万平方米,有博士生4616人,硕士生11113人,本科生25512人。在师资力量方面,大连理工大学有教职工4167人,其中专任教师2520人,中国科学院专职院士6人、双聘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专职院士4人、双聘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青年学者12人。在学科建设方面,大连理工大学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辽宁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0个,有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10个学科领域进入QS世界学科排名前500名。对于高三年级学生来说,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高考考场上几天的厚积薄发。能够考上一所985、211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自己的自豪,更是家里人的骄傲。有一句话说得好,考得上的是青春、考不上的是泪水。不管怎么说,如今距离高考还有不到六十天,现在的每一天对于高三年级学生来说都非常珍贵,尽管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进不了前二十,但是我国高校众多,总有一所适合你。
摘要中青评论在课程设置、学术训练、导师职责、评价方式等细节方面,仍有很多优化的空间。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院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公布博士生扩招规模,引发舆论关注。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有人担心,博士生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和培养质量下降。一些高校为保证培养质量,相继出台“分流淘汰”机制。比如,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明确提到“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也发布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严把人才“出口关”,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不过,博士生培养是系统工程,分流和退出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环节,不是人才培养的终极意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应该在博士生入学后的培养阶段,即课程设置、科研素养培养等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仅以笔者所观察的一些文科专业为例,博士人才培养的部分中间环节还有可改进的空间。首先,课程体系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科的课程学分一般在20分左右,课程总数在8门左右,除却3门左右的公共课程,面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其余课程多是入门、导学性质,考核方式只需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低。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是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从身边一些博士生了解到,大家只是把博士课程看作完成“学分”的任务,第一年的时间为凑够学分,选修不少跟自己研究方向不相关的课程,第二年就直接进入论文开题阶段,研究问题难确定,研究方法不清晰,赶鸭子上架,“迷茫”在所难免。“唯论文”的科研评价体系,异化了博士生的学习目标和秩序。国内多数学校都以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为基本要求。在此并不是否定C刊的价值,若是直接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这于博士生未来求职而言,并无实际益处,毕竟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均以C刊为核心指标。鉴于当下C刊数量较少,不少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选稿偏重作者知名度和职称,博士生总体论文质量也无法与成熟的学者抗衡,而一些期刊也在缩减发表文章的数量,最终导致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不少人因发不了C刊而无法毕业。对博士生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过于单一,有没有更加多元、有效的评价方法,需要各个学校、学科立足实际情况,认真检视,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降低评价标准。导师对学生的投入和学生对科研的投入之间是正相关的,有的导师尽心尽责,定期开展学术研讨、读书报告等活动,真正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有的导师负责博士生数量过多,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学生,还有导师行政事务繁忙,无法抽身,有名无实,完全靠学生自己摸索。毋庸置疑,考核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作为系统性的培养机制,任何环节设置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严格、有效的制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对博士生进行分流淘汰的同时,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考虑,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毕竟,在课程设置、学术训练、导师职责、评价方式等细节方面,仍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撰文/胡波微信编辑/王钟的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来源 | 都市现场综合上观新闻、@大连理工大学、新浪微博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删除来源必究今天,有关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身亡的消息,登上热搜第一。10月13日凌晨,网名为@红烧土豆叶 的网友发微博称:自己在大连理工大学实验室自尽,引发众人关注。微博发出后,百万网友牵挂着@红烧土豆叶 的情况,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9亿,讨论3.8万。大家纷纷在该微博下进行宽慰,希望@红烧土豆叶 不要想不开。然而,不幸的消息还是传来。今天,校方发布情况通报:该研究生已身亡,排除他杀,我们深感惋惜并沉痛哀悼。孩子,一路走好!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院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公布博士生扩招规模,引发舆论关注。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有人担心,博士生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和培养质量下降。一些高校为保证培养质量,相继出台“分流淘汰”机制。比如,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明确提到“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也发布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严把人才“出口关”,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不过,博士生培养是系统工程,分流和退出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环节,不是人才培养的终极意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应该在博士生入学后的培养阶段,即课程设置、科研素养培养等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仅以笔者所观察的一些文科专业为例,博士人才培养的部分中间环节还有可改进的空间。首先,课程体系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科的课程学分一般在20分左右,课程总数在8门左右,除却3门左右的公共课程,面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其余课程多是入门、导学性质,考核方式只需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低。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是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从身边一些博士生了解到,大家只是把博士课程看作完成“学分”的任务,第一年的时间为凑够学分,选修不少跟自己研究方向不相关的课程,第二年就直接进入论文开题阶段,研究问题难确定,研究方法不清晰,赶鸭子上架,“迷茫”在所难免。“唯论文”的科研评价体系,异化了博士生的学习目标和秩序。国内多数学校都以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为基本要求。在此并不是否定C刊的价值,若是直接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这于博士生未来求职而言,并无实际益处,毕竟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均以C刊为核心指标。鉴于当下C刊数量较少,不少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选稿偏重作者知名度和职称,博士生总体论文质量也无法与成熟的学者抗衡,而一些期刊也在缩减发表文章的数量,最终导致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不少人因发不了C刊而无法毕业。对博士生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过于单一,有没有更加多元、有效的评价方法,需要各个学校、学科立足实际情况,认真检视,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降低评价标准。导师对学生的投入和学生对科研的投入之间是正相关的,有的导师尽心尽责,定期开展学术研讨、读书报告等活动,真正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有的导师负责博士生数量过多,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学生,还有导师行政事务繁忙,无法抽身,有名无实,完全靠学生自己摸索。毋庸置疑,考核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作为系统性的培养机制,任何环节设置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严格、有效的制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对博士生进行分流淘汰的同时,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考虑,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毕竟,在课程设置、学术训练、导师职责、评价方式等细节方面,仍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