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保研院校分析:中科院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化学方向好校长

保研院校分析:中科院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化学方向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学院简介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截至2018年底,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大连化物所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现有博士生导师151人,硕士生导师195人。截至2018年底,在读研究生1001人,其中博士629人,硕士327人,留学生45人。已培养研究生2843名,其中博士1948名,硕士895名。设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172人。毕业的校友中,有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28人入选国家引进人才项目,30人获杰出青年基金支持,14人获优秀青年基金支持,13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各专业推免人数对比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共招收11个专业。招收人数最多的专业为物理化学专业,招收29人。招收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工业催化、分析化学、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招收人数最少,仅1人。生源院校类别比例从本科生生源院校来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招收105名学生,除1人来自双非院校,其他学生均来自985、211院校,其中985院校学生最多,有80人,占76%。生源校及招收生源人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本科生生源院多为985、211院校。仅1人来自双非院校河南大学。该研究所在大连理工大学招收人数最多,招收31人。各专业招收生源人数比例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招收学生均来自985、211院校,除在大连理工大学招收2人外,其他院校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与化工专业招生院校多为北方强理工科院校,在大连理工招生最多有4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学专业仅招收2名学生,来自东南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处在大连理工招收9人外,在其他院校均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招学最多,招生院校分布较广且均为985、211院校,在大连理工招收7人(最多)。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招收4人,2人来自大连理工,1人来自内蒙古大学,1人来自四川大学。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工专业仅招收2人,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业催化专业招收人数较多,有1人来自双非院校河南大学。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除在大连理工招收3人外其余院校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招生院校多为理工科院校,在大连理工招收2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与医药专业仅招收1人,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学院简介上海有机所现有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组装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推进剂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沪港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合成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联合实验室等。受中国化学会委托,编辑出版《化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和《有机化学》三份SCI收录刊物。全所截止2016年底有职工86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研究员8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在学研究生581人。在站博士后48人。各专业推免人数对比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招收6个专业,分别为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与医药、化学生物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与化工。其中有机化学招生最多,招生60人;生物与医药招生最少,仅招收1人。生源院校分析从本科生生源院校来看,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共招生99人。招收学生绝大多数来自985,211院校,共90人(占91%);来自双非院校的学生有9人,有(占9%)。生源院校及招生人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本科生生源院多为985、211院校。有9人分别来自9所双非院校。985院校招生人数最多,其中南开大学和四川大学招生最多有8人。各专业招收生源人数比例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材料与化工招收学生多来自985、211院校,不过其中亦包含双非院校安徽师范大学(1人),浙江工业大学(1人)。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医药专业仅招收1名学生,来自天津大学。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招收5名学生,除上海大学为211院校,其他大学均为985院校。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专业招收学生均来自985、211院校,在四川大学招收2人,其余院校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专业招收人数较多,在中山大学招收人数最多,有7人。在双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招收人数最多,在双非院校广西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各招收1人。

爸爸们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玉杨

中科院是否已下神坛?化学类研究所你怎么排?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据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2所直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所共建高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6.8万余人,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可以看到中科院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近几年,清北复交浙科南领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科研界强势崛起。让中科院系统的各大研究所深感压力,只能加快步伐努力前进。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中科院化学类各研究所的发展情况。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实力雄厚、设备一流、成果丰硕,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心;是一个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6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于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49年3月,是一个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实力、以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项目为主的化学化工研究所。理研究所(大连)中科院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于1948年12月。现有职工10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1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长春应化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主要突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稀土化学与物理和电分析化学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领域的综合集成开展研究工作,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中科院北京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8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9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4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余人。中科院过程工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五十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为现名。研究所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经五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为一个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工作”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化所目前有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五个研究机构,具有一流且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研究设施,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亿余元。截止到2017年年底,地化所共有在研项目主要包括973项目2项、973课题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科技支撑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1项;重大研发项目1项、重大研发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项;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2项,专题4项;STS项目1项。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国家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满足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于2004年4月20日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宁波材料所从一片农田里起步,边规划,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服务,艰苦创业,高效创新。2007年11月30日,宁波材料所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组织的验收。一期建设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于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均于1961年成立)的基础上整合成立。   新疆理化所定位: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面向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亚科技合作和国家航天与海洋需求,加强维药现代化学科建设,推进维吾尔医药的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加强电子元器件累积辐射效应学科建设,为各类元器件抗累积辐射效应加固和可靠应用提供稳定的服务能力;加强敏感材料与器件学科建设,为我国航天、海洋工程中极端环境探测装备所需的温度传感器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保持优势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维哈柯文信息处理学科建设,为新疆长治久安及“一带一路”核心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强化中科院向西开放“桥头堡”作用,强化与中亚等国家交流与合作,强化院内合作和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增长点。将研究所建成国内特色鲜明和中亚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邹阳

他58岁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副部级,中科院院士,今年62岁

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等职的理学博士、中科院院士包信和,2017年7月起任副部长级的中科大校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今年62岁。包信和,1959年8月出生,江苏扬中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5年在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任访问学者。1995年,他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包信和是中国化学物理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等奖项,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获“第六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包信和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2017年7月调任副部长级的中科大校长。在任命大会上,包信和说:“对中国科大,我一直心怀敬重之情。”在教授干部大会上,他说:“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是中国科大校歌中的名句。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大这面红旗一定能够早日插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峰!2020年5月,包信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科大将继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家视野和综合素养,努力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图片来源网络)

而状义然

这14位学者当选2019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多所高校学者入选!

11月27日,第28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大会在意大利里雅斯特召开,新一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揭晓。本次大会共增选了46名院士,其中14名来自中国大陆。此外,4位大陆科学家获得2019年TWAS学科奖。2019年新当选TWAS院士的14位中国大陆科学家中包括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2位非两院院士的知名学者。这两位非两院院士的知名学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和北京大学教授曾毅。此外,本次来自赞比亚、老挝、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利比亚的6位科学家新当选TWAS院士,TWAS院士来源国从99个增加到104个,实现新的突破。TWAS学科奖颁发给在各自学科领域卓越工作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此次获得2019 TWAS化学奖,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获得2019 TWAS地学天文和空间科学奖,南开大学唐梓洲与印度科学家共同获得2019 TWAS数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获得2019 TWAS物理学奖。迄今为止,TWAS共有1221名院士,其中中国大陆232名。中国大陆获奖科学家共有66名。各位新当选TWAS院士的简历如下:张福锁 I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1960年10月4日生,男,汉族,陕西省凤翔县人,植物营养学家,民主同盟成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1985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毕业,1989年毕业于德国Hohenheim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一直从事植物营养与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国际作物营养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同年被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Science、Natur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化兰 I 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化兰,女,病毒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1969年3月生于甘肃省白银市,籍贯甘肃白银。1991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获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动物流感病毒研究。她发现了决定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获得感染哺乳动物能力、致病力和在哺乳动物间呼吸道传播的关键分子及其相关机制,为H5N1和H7N9病毒的科学认知、风险评估、防控政策和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科学基础。她创制的禽流感疫苗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社会与经济效益,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6)。徐涛 I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男,细胞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8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籍贯湖北宜昌。199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199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胰岛β细胞功能和细胞生物物理技术的研究,在细胞囊泡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GLUT4储存囊泡转运及其调控机制、超分辨多模态细胞成像等方向取得了突出成绩。2000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亦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魏辅文 I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男,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4月生于重庆市云阳县,籍贯重庆云阳。1984年和1987年在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中,阐明了大熊猫的种群历史、濒危过程及演化潜力。揭示了大熊猫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如何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产生适应性演化的规律。阐明了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崩溃的机制,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ure Genetics, PNAS, Current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和Conservation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黄荷凤 I 上海交通大学黄荷凤,女,生殖医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7年9月生于浙江省嵊州市,籍贯浙江临安。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1989年获得妇产科学硕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任。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源性疾病”理论学说,对精/卵源性疾病的代间及跨代遗传/表观遗传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针对辅助生殖技术(ART)出生子代近远期健康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ART出生队列和基础研究,创建生殖新技术,提高了试管婴儿安全性,源头阻断遗传性出生缺陷,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十二五”科技支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主编中国第一部ART工具书《现代辅助生殖技术》和第一部《ART临床诊疗指南》。2017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Fellow Honoris Causa)。赵宇亮 I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男,化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2月出生于四川南充,籍贯四川南充。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6和1999年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纳米生物效应分析与安全性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将放射化学原理发展到体外与体内超微量纳米颗粒的定量方法学研究,揭示了多种无机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的体内分布图谱,生物学效应规律,结构-效应关系,及其化学机制。在纳米安全性和纳米药物领域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等。张涛 I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男,汉族,1963年生于陕西省。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2月至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工业催化的研究,负责研制的新型催化剂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石油化工领域,三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期主要从事航天无毒推进剂催化分解技术、环保催化及催化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已培养毕业研究生一百余人,发表论文450余篇(SC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一百余件(国际专利20余件)。 曾经和正在担任的主要学术兼职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专题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员。担任《催化学报》共同主编以及Green Chemistry, In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ChemPhysChem,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曾被国家人事部和国防科工委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获中国科学院“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获中国催化青年奖,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2010年所带领团队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刘明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明,女,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1964年4月生于江西丰城市,籍贯安徽宿州。198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88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8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半导体存储器和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等方面的研究。阐明了阻变存储器机理,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模型;提出了功能层掺杂和局域电场增强的阻变存储器性能调控方法,提高存储器整体性能。拓展了新型闪存材料和结构体系,提出新的可靠性表征技术、失效模型和物理机理。发展了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技术并拓展到禁运的短波衍射元件研制中。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和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等奖项。曲久辉I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男,1957年10月出生。环境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环境科学学报主编等。主要从事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目前重点关注饮用水水质风险控制、污水及废水资源化能源化、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中国、美国、欧洲等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80余项。2004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0年分别获得全球和东亚地区IWA(国际水协)创新项目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当选IWA的Distinguished Fellow。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复全 I 首都师范大学方复全,男,数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1964年10月生于安徽省桐城市,籍贯安徽桐城。198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1991年在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微分几何与微分拓扑学的研究。在微分与拓扑范畴彻底解决了“四维流形到七维欧氏空间中的嵌入问题”,将Haefliger-Hirsch、吴文俊等人的工作中遗留下来多年悬而未决的重要公开问题画上句号。与人合作,证明了正曲率流形的π2有限性定理(同时独立得到的还有Petrunin-Tuschmann),被美国科学院院士Cheeger主编的权威综述报告列为有关领域有史以来九个主要定理之一,并被著名几何学家Berger写入历史性综述报告《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黎曼几何》。与人合作,首次发现了Grove问题的反例,被国外权威专家作为牛津大学研究生教材丛书的重要内容,并以 “方-戎方法”冠名小节标题。与人合作,首次建立了Tits几何与一大类正曲率流形之间的联系,并得到了完整的拓扑分类。曾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应邀在第二十七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徐红星 I 武汉大学徐红星,男,物理学家。武汉大学教授。1969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江苏灌云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8年和2002年分别获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的研究。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田永君 I 燕山大学田永君,男,材料学家。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63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友谊县,籍贯辽宁本溪。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科技大学机械二系,1987年获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硕士学位,1994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超硬材料的研究。合成出超细纳米孪晶结构立方氮化硼和金刚石,显著提高了两种超硬材料的硬度、韧性和热稳定性,其中纳米孪晶金刚石的硬度达天然金刚石的两倍,阐明了比天然金刚石更硬材料的硬度测试原理,实现了淬硬钢的超精密切削加工。建立了共价晶体的硬度模型,定义了化学键离子性的新标度。建立了多晶共价材料的硬化模型,阐明了多晶共价材料随显微组织特征尺寸减小可持续硬化的基本原理。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曾毅I 北京大学曾毅,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老年医学部与老龄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终身教授。1982年7月,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5月,以“最优秀”(Summa Cum Laude, i.e. Greatest Distinction)成绩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人口学博士学位1986-198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得博士后研修证书。曾毅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经济学、老龄健康与经济发展、家庭人口预测分析方法及其在市场经济与社会规划中的应用、人口政策分析。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获得德国马普研究院人口研究所杰出研究学者的称号。2010年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荣誉。刘彦随I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男,陕西绥德人,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5-1989年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本科,1992-1995年陕西师大地理学系区域地理学硕士研究生,1995-1998年南京师大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1998年8月-2000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部博士后,2000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2001年、2003年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主席,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咨询委员会专家、《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专家顾问,海南、云南、江西、陕西、江苏、重庆等省、市政府顾问;《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等杂志副主编,《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人文地理》、《Land Use Policy》、《Journal of Geographic Science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学术期刊特邀主编或编委。(来源:青塔,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工程院官网等)

大与小

名家人物榜——朱秀昌|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朱秀昌,高分子化学家。中国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从事离子交换树脂、液晶材料和膜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他率先用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进行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对中国膜科学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履历1917年9月28日 出生于贵阳,祖籍福建晋江。1939-1943年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4-1947年 重庆柏溪及南京中央大学化系任助教(现南京大学)。1947-1950年 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师。1950-1953年 大连科学研究所任助研、副研究员(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1953-1956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任副研究员。1956-1993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中国科技大学及研究生院教授。1979-1993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所兼职副研究员;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名誉理事长;《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副主编;水处理技术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膜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1991年 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0月23日 病逝于北京。生平新中国建立前朱秀昌1917年9月28日出生在贵阳的红边门,父亲朱道生在上海一个小电报局里做事,是一个酷爱读书又会英语的电报局局长。朱秀昌从小就爱钻研,少年丧母使他很早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离家在杭州清心中学读书期间,他每天清晨起床便练习毛笔字、预习功课,星期日除爬山锻炼身体外很少外出,平时只穿校服,冬天穿的是芦花棉鞋,生活十分俭朴。后来因断了经济来源而未能直接报考大学,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1939年他同时考上之江和浙大两所大学,他选择了浙江大学理学院的化学系,半工半读念完大学。1943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校任助教的机会,到昆明与罗文运女士结婚,并在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当了技术员。1944年,朱秀昌应中央大学的聘请,到重庆柏溪中央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随学校迁回南京(现南京大学),在化学系讲授“普通化学”。1947年朱秀昌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助教,讲授“分析化学”,后晋升为讲师。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兴。1950年大连科学研究所(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派人南下到浙江大学招聘人才,朱秀昌应聘来到大连。在大连工作期间,朱秀昌首先完成了“从正丁醇合成丁酮2”的工作,出席了1950年在大连召开的东北第二次学术论文报告会并宣读了论文。接着朱秀昌相继完成了“从蓖麻油热裂解制庚醛及其还原合成纯庚烷”、“石油直链饱和烃(庚烷)经催化环化,用Fischer法合成芳香族烃(甲苯)”等项工作。195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同年朱秀昌调到上海有机化学所,并加入了九三学社。这一年有机所接受了研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酰胺的任务,朱秀昌着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玻璃化温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的研究。当时国内高分子化学研究与生产几乎还是空白,有机化学所的近半数人员投入到这两项工作之中。在王葆仁先生的领导下,他们边学习基础理论边开展研究工作,一年后胜利完成了任务,并为中国高分子的研究培养出一批骨干。开拓者1954年上海有机所在原有的两个科研课题之外,又增加了离子交换树脂和有机硅、有机氟高分子的研究。从此朱秀昌的科学研究工作掀开了新篇章。前期成果朱秀昌首先开展的是“二乙苯的分离提取及其催化脱氢合成二乙烯苯”和“从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制甲基丙烯酸”的工作。1955年他领导的小组合成出“甲乙丙-10型离子交换树脂”,这是一种专供提取链霉素用的甲基丙烯酸树脂。1956年在上海化学分会年会上他做了题为“聚苯乙烯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造及交换性质”的报告,他用独到的低温缓和磺化方法,使得树脂性能优良。在10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基础之上,他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制出490型羧酸离子交换树脂,它是乙烯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应用于链霉素的分离提纯上。20世纪60年代他又针对该树脂易破损的缺点,研制出H170型树脂,该树脂不溶胀,能直接从发酵液中吸附、分离出链霉素,性能优越,获得了发明专利,并应用于中国最大的抗生素制药企业——华北制药厂,推动了中国抗菌素工业的发展。后期成果1958年后,因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的需要,朱秀昌领导的小组对各种离子交换树脂的耐高温、耐辐射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制出磷酸锆和氧化锆等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核潜艇净化水;制成螯合型磷酸锆无机离子交换树脂,用于从海水中提取铀;并与原子能所协作,制成2606型乙烯吡啶类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废铀燃料的再分离提纯,全部技术移交给核工业部门,1986年该项目获发明专利。膜分离技术中国的膜研究起源于1958年。朱秀昌领导的研究小组率先用聚乙烯醇异相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薄膜制成多层隔板,用电渗析法将高硬度硫酸盐型苦咸海水淡化,这个海水淡化器首先在海军的舰艇和海岛上应用,后来又成功地解决了成昆铁路禄丰段隧道施工中饮用水和电瓶用水的困难,受到了铁道兵工程会战总指挥部的通报嘉奖。1958年深秋,这个大型海水淡化器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成果展览上得到展出,并作为建国十周年全国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载入了史册。随后朱秀昌协助海军组建了集研究、设计、生产海水淡化装置于一体的研究院,帮助培养专业人才。膜分离技术1963年朱秀昌做出橡胶离子交换膜的20层电渗析器装置,1965年聚乙烯醇缩乙醛超滤膜问世,1966年朱秀昌又考虑到燃料电池用的隔膜。他与四机部十八所协作,研究氟塑料膜与聚乙烯醇均相膜的放电性能,研制成功卫星用银锌电池、燃料电池用隔膜。纸质离子交换膜研究始于1961年,到1966年拿出大型全纸质离子交换膜,它可降低成本百倍以上。1966年朱秀昌来到北京啤酒厂,协助他们制成了3×1吨净水装置,解决地下水淡化为发酵水的问题,开创了膜技术成功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先例。1966年朱秀昌还制成二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与反渗透析器,装置移交给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1982年后他进行双极性膜和气体分离膜(主要是富氧膜)的研究。为了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各个工业国家都在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光解水制氢的研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人工模拟植物光解水制氢有许多种路线。1979年,朱秀昌提出一种双极性金属络合高分子膜的设想。1984年他指导学生作了“双极性膜在二组分溶液中的电压电流关系”及“聚四苯基卟啉光化学”方面的研究。十年浩劫十年浩劫期间,朱秀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为了能连续检测高分子膜的质量,他想到了液晶。1970年他带领研究组在国内进行了液晶材料领域方面的研究,不仅合成出有黑白颜色显示的液晶化合物,同时还在国内首先合成出能显示多种色彩的液晶化合物。1970年7月至1971 年11月,他们与三个空军单位合作,联合搞“液晶无损探伤”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合成了十几种胆甾型液晶化合物,用于检测大面积构件的近表面缺陷及形状复杂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组合件。此方法具有直观、简便、快速、可靠性高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该项目还获得了发明专利。1972年他在物理杂志上撰文介绍液晶材料,促进了中国液晶材料的研究和液晶器件工业方面的发展。人物评价朱秀昌从事科研工作50年,他无私无悔地奉献了半个世纪。他学识渊博,会英、德、日、俄四国文字;他学术思想活跃、学风正派、治学严谨;他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他淡泊名利、乐观大度的品德为全所公认,并受到同事和后辈们的尊敬。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北京成立,朱秀昌应邀做兼职教授,他那带江浙口音的生动讲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持翻译的《高分子方法》一书,一直是教学中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朱秀昌始终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看成是一名科学家的职责而放在首位。他一生坎坷,却心怀坦荡。1965年他已经患了无痛性冠心病,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1972年11月初冬,他下厂推广成果时,因吐血被送进医院,住了不到一周就坚持出院;1974年夏在所里开会时突发冷汗,在夫人陪同下,硬是自己坚持走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后壁心梗当即收留住院。在晚年生病期间,他受一位中学女教师的委托,校对并补充了《中国古代石油发展史》的内容(中译英),那极难译的古代文言文,耗费了他不少的心血。1992年已是重病在身的他又校对了32万字的《合成聚合物膜》一书。获得奖励及专利作为访问学者,朱秀昌曾于1964年秋访问了当时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1980年10月他带团去意大利进行太阳能综合利用的考察;1987年8月他带团去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朱秀昌先后3次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曾获3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近80篇,专著和译著8部。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经济繁荣和国防事业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及至圣人

13位院士被提名最高科技奖,一位女工程院院士,位列公开名单第一

哈喽大家好,我是老王谈教育99我们都知道现在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传播的速度很快,我们奋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医生护士们都在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他们不仅仅没有假期,而且还不怕危险困难,他们艰难而上,努力研制解药出来。而且我们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白衣天使医护人员们都在一线奋斗,他们尽职尽责、赫赫业业地做事,这些人都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尊敬。而近几天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已经结束,已经有13名院士被提名参与评选,其中只有一位女院士,那就是李兰娟院士,并且李兰娟院士目前位列公开名单第一。李兰娟院士是属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被提名的13位院士中,除了李兰娟是工程院院士之外还有三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分别是刘中民院士、赵梓森院士、何继善院士。刘中民1964年9月24日出生于河南周口,1983年刘中民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就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之后刘中民一直积极投身化学研究,2015年12月,刘中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017年3月,刘中民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梓森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他1932年2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但是却是广东省中山市人。1953年,赵梓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赵梓森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和设备。他曾领导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1995年赵梓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拥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他说:“爱国,即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科学家的灵魂与动力”。何继善1934年9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50年,16岁的何继善在长沙云麓中学上了一个学期,终因家庭生活拮据而被迫中途辍学。1956年,在中国“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鼓舞下,何继善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理勘探专业。1991年,何继善走上领导岗位,担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校长。1993年,何继善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定为“有杰出成就的人”。1994年,何继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这四位工程院院士都被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以说是已经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只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罗汉村

胡皆汉:一位没有任何学位的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1928年7月,胡皆汉出生于广东罗定县(今罗定市)泗纶镇的一户清贫农家。父亲胡成巨只读过一、二年私塾,母亲蓝秀芳是个不识字的白丁。他小就在这个缺少文化气氛的家庭中长大。但是,胡皆汉从小就喜欢读书,读小学时就喜爱算术。读初中时,对平面几何的一些命题,胡皆汉总想弄出几种不同的证法,曾获全校算学竞赛第一名,班级物理、化学比赛冠军。高中时,他曾在校刊上发表一篇有关《孙子算经》中“韩信点兵”类数学问题计算方法的文章。1949年大学一年级时,胡皆汉在香港出版的《新学生》期刊上发表了“三角基本公式又一新证法”,获稿费20元香港币。这些事例都说明他少年、青年时,就钟情于数理方面的学习与思考,是个适合于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苗子。与其他同学一样,胡皆汉有理想、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非常憎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1949年,他加入了中共地下党。为响应国家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号召,凭着一股革命热情,胡皆汉放弃了大学学习。1950年4月,他随东北工业部招聘团到了沈阳,在东北工业部人事处工作,先在人事处科任科员,一年后做了人事处处长秘书。1952年夏初,胡皆汉被升任为人事处职工教育科副科长,属县长、团长级待遇(相当于处级)。1952年冬,中央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胡皆汉与当时同在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工作的朱镕基等几十人一同被调至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朱镕基与胡皆汉都被分配到计委内的燃料工业计划局,朱镕基任局里电业组组长,胡皆汉任局里石油组组长。从国家计划委员会到国家经济委员会,胡皆汉做了6年的国家机关工作。期间,胡皆汉参与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石油工业建设方面的制订与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审核等;鉴于当时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参与提出要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建设的建议与策略,对以后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机关期间,尽管胡皆汉晋升到一定的领导职位,他还是“身在政屋望科楼”,总想有朝一日能到科研单位工作。1958年初,他的领导,国家经委石油工业副局长洪琪调任中科院大连石油研究所任党委书记,趁此机会,胡皆汉便请求调到大连石油研究所。从此,他踏入了科学研究的大门,并一直在研究单位工作,以至退休。胡皆汉的研究工作,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6月至1973年6月在这段时期,胡皆汉只有近3年的时间是从事真正的科研工作。由于他读初中时集体参加过“三青团”的历史问题,他先后3次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前后历时5年半。“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又两次被抄家,两入“牛棚”、在研究所杂务班扫地、扫厕所……转眼又是3年。此外,还有两年的时间,胡皆汉是在研究所所属的大连化学物理学院教普通物理课(担任物理教研组组长)。 第二阶段:1973年6月至1979年10月期间,胡皆汉从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由原中科院大连石油研究所改名而得)被调到大连市轻化工研究所分析室。虽然只是从事分析性、服务性的研究工作,但在这个比较稳定的科研环境中,胡皆汉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先后被评为大连市轻化工研究所及大连市化工局先进工作者。 第三阶段:1979年11月至1997年11月在这期间,胡皆汉回到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首次担任了一个研究组的组长。1981年,他晋升为副研究员,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被中科院批准为研究员,并于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当年中科院100多个研究所,也只有600多名博士生导师)。这段时间是胡皆汉研究的黄金年代。在郭和夫副所长的大力支持下,胡皆汉领导的结构化学研究组先后购置了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顺磁共振仪、荧光光谱仪、色谱仪等先进仪器。有了硬件条件,他决心将团队建成一个既有实践经验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有进行理论性、探索性、前沿性研究的结构化学研究组。结构化学研究组在完成全所各研究组的分子结构分析服务的同时,胡皆汉还带领小组主动开展了对光谱、波谱、催化剂红外吸附态、结构化学、药物化学、生物新分子、生物酶等多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多种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1997年底退休后至今这段时间对胡皆汉来说是随缘拾研的闲适晚年。退休后的最初5年,他被原单位的有关研究组返聘为研究顾问,退休后的16年间一直被大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协助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与辽宁师范大学的有关教授,共指导了2位博士后、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连同他退休前自己培养的25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一共指导过近5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胡皆汉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物理学报》《化学学报》《美国磁共振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了《核磁共振波谱学》《红外与拉曼光谱的计算原理和计算程序》《实用红外光谱学》《破释分子——分子化学结构探究例解》《紫外、荧光与圆二色性光谱学基础讲义》《思维——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强大武器》《启思数学三编》7本专著与译作《分子振动——红外与拉曼光谱理论》。这些著作均由科学出版社等其他出版社出版发行。胡皆汉的主要研究成果略述创新性、发现性研究的成果1.在气相色谱研究中,胡皆汉首次提出了一个把气相色谱保留值与分子化学结构关联起来的普适公式,在《科学通报》发表了两篇论文,并于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科技成果二等奖证书2.最先用红外光谱法证实了对催化基础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氢的反溢流现象。为此,1983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溢流物种学术会议”上,胡皆汉被邀请为该会议的共同主席;1986年,成果《第一次用红外光谱证实氢还原催化体系有反溢流氢存在》获中国科学院技术进步三等奖。3.发现人发自由基浓度与人生长年龄及重大疾病有密切关系。发表于《科学通报》等期刊。论文的有关内容被美国的Ward Dean,M.D.教授在其新著《Biological Aging Measurement》(生物老化观测)一书采用。4.发现了生物金属酶与氨基酸等存在一种重要的相互作用新现象,能减弱酶的催化活性,在《中国科学》等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首篇英文版论文于1994年3月在《中国科学》发表后不到3个月,便有美、德、英、法、日、意、加、西班牙、波兰、荷兰、捷克、阿根廷等国,17位学者来信索取论文复印件,立刻引起国外有关学者的注意。5.初步揭开了氨基酸与遗传物质RNA中碱基三字码间的关系。这是遗传密码初始性的研究,论文发表于2000年9月出版的《分子科学学报》第16卷第3期。6.发现了尿嘧啶(RNA中的一个碱基)与水相互作用后的一些新现象,发现含水的尿嘧啶与不含水的尿嘧啶,在核磁共振等多种谱学上与细胞增值活性都有显著的不同。首次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水对生物的影响与重要性。学科性研究的成果1.核磁共振积算符理论对核磁共振作图中的各种近代脉冲技术与多维谱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理论过去只解决到“弱”体系,他们首次把它拓展到“强”偶合体系,是理论上的比较大的突破。论文发表于1993年《中国科学》A辑第23卷第4期上。2.他们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对“振动光谱振动分析理论上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上的空白。论文发表于1965年出版的《物理学报》上(两篇论文)。3.首次在国内建立振动光谱计算机的计算程序,并出版了一本《红外与拉曼光谱的计算原理和计算程序》专著和计算了几十种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合物与金属族化合物的振动光谱与力场。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获奖名称为《振动光谱的基础研究——振动光谱的计算程序及计算》。4.确定了数百种合成新分子与生物新分子和药物新分子的化学结构。在国内首次应用光谱数据计算分子的热力学函数。应用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的成果1.他们与大连市药物研究所,大连医学院在“七五”攻关联合研究中,发现了“β-榄香烯”抗癌新药,经国家批准为二类抗癌新药,后由大连第四制药厂生产;已在临床应用。1989年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颁发的国家科技攻关荣誉证书——《β-榄香烯》。1992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重大科技成果奖——《β-榄香烯》。2.他们获三个抗癌新药国家专利。分别是《榄香烯含氨衍生物及其用作为抗癌药物》,专利号CN95114027.2;《榄香烯金属化合物及其用作为抗癌药物》专利号CN95114029.9;《榄香烯羟基类衍生物及其用作为抗癌药物》专利号CN95114026.4。3.大连石油七厂生产了几十年的烷基萘降凝剂,质量时好时坏,始终未能弄清原因,胡皆汉、纪涛在与该厂研究所的合作研究中,发现文献上报道的烷基萘降凝剂主成份化学结构有错误,并重新确定其有效组分及其正确的化学结构与检测方法,提高了质量,缩短了一半的生产时间,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1986年,成果《烷基萘降凝剂有效组分化学结构与检测方法》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与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决定在辽宁省辽阳市建立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石油化纤联合企业。它以法国进口装置为主,由进口装置和国内配套项目两部分组成。建成的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投产后,每年可生产几十万吨的合成纤维原料,数的塑料原料和几十万吨的可做为合成橡胶、农药等原料的各种副产品,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该总厂投产后,需要各种各样的助剂,已决定由国内自己生产。在组织生产之前需要了解法国提供标样的各种助剂的成分和化学结构与有关分析指标等,但法国不提供这方面的资料,所以需要国内自行进行剖析分析。这项剖析分析任务由大连轻化工研究分析室担任。轻化工所任命胡皆汉为此项任务的负责人,其中应用红外光谱来确定助剂组分化学结构的具体工作也由他来执行。辽阳石油化纤总厂第一次拿来了14种助剂(给轻化工所6万元的剖析分析费,够该所约200名职工半年工资的支付),2、3个月后他们便完成了任务。胡皆汉对每种助剂都写了一篇很详细的报告,指出每种助剂的组成与化学结构和相关熔点、灰份、颜色等,与检测方法,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对此十分满意。不久,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又送来了13种助剂,并给了轻化工研究所一笔不菲的经费,胡皆汉等驾轻就熟,很快便完成任务。后来,他关于将这27篇剖析分析报告,分两期发表在了《助剂通讯》期刊。5. 丝绸一直是我国历朝历代最贵重的衣料,后来传到国外,商旅往还,丝绸之路名闻海外。我国江、浙盛产桑蚕,桑丝雪白;我国东北则多产柞蚕,柞丝黄色。过去对桑丝研究较多,而柞丝的研究较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丹东丝绸研究所希望胡皆汉研究组帮助研究柞丝为什么会黄色,有什么特性等。经过既要不怕失败又要有创思的研究,他们终于发现柞丝含有一种极微量的龙胆酸,它与丝蛋白发生交联而生黄色,而桑丝不含龙胆酸所以雪白。此外,桑蚕丝的结构只分丝胶丝素两层,而柞蚕丝丝蛋白却分为不同的4层,所以柞蚕丝比桑蚕丝在宏观上更容易起毛。在研究柞蚕丝与桑蚕丝的红外光谱图时,胡皆汉还发现了从各地采来的柞蚕丝所画的红外光谱图中,有一条相同的光谱峰是所有桑蚕丝红外光谱图所没有的。这一谱峰可以作为判别柞蚕丝与桑蚕丝区分的一个判据。这在考古上可能特别有用。譬如长沙马王堆发掘出的丝绸,要判定它是柞蚕丝或桑蚕丝所织成,只要对它画一张红外光谱图便可迎刃而解。根据此项研究,他们在《在国科学》《光谱与与光谱分析》发表了多篇论文,成果《柞蚕丝特色基础研究》获得了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胡皆汉出身低微,起步学识鲜少,没有什么科学专业知识,青年思维活跃有为之时又从事了行政工作,直到过了而立之年,35岁才踏入研究之门,其后不久又因少年读初中时集体参加“三青团”的历史问题(虽然读大学一年级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累受整贬,直至70岁退休之时,真正也只做了27年的研究工作。2010年胡皆汉论文选集出版留念没出过国,没到过任何研究单位或高等学校进修,但经过刻苦自学,艰辛努力工作,却也做出了如上文中所述的种种科研成果,发表了240多篇有价值的论文,出版了8本科学专著,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获得了8项科技奖,而自己最后也成为我国著名的光谱波谱与结构化学家。这种出身,这样经历的学者在我国也是少见,值得学习,值得点赞!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参考资料:1.《胡皆汉:无学位的中国著名光谱波谱与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报2.《自由探索之追求—胡皆汉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3.《胡皆汉论文选集》,大连大学《选集》编辑组4.《胡皆汉研究员访谈录——五十岁后的研究岁月》,胡皆汉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印刷5. 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绿戈壁

速看!河南周口竟然出了这两大名人!周口人的骄傲!

周口市,古称龙都、陈州,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东临安徽阜阳市,西接漯河市、许昌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和开封市、商丘市接壤。1965年,设立周口专区(后改为周口地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周口地区设立周口市。截至2019年末,周口市共辖2个区,7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95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有866.22万。2020年,周口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98.49亿元。当然,河南周口市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两位近当代人物,他们一位是2005年感动中国名人,一位是院士。第一位:洪战辉洪战辉,男,1982年6月出生,河南省周口西华县人,中共党员,中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从12岁起,担当起照顾妹妹和父亲的重任,为求学和照顾家人,一直打零工维持学业和生计。先后就读于怀化学院(专科)、中南大学本硕连读。200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了湖南长沙段的火炬传递活动。2011年-2015年在怀化学院任团委副书记,2016年担任湖南信息学院校长助理兼团委书记。现任长沙市湘华中等职业学校校长。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2006年,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第二位:刘中民刘中民,1964年9月24日出生于河南周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1983年刘中民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就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前往法国科研中心CNRS418学习了8个月;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然气化工与应用催化研究室主任。2003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行政职务,先后担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2008年担任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2011年担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煤专项)总工程师和科学技术部“十二五”863计划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民盟辽宁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年当选为政协大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刘中民长期从事应用催化研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及首次工业化,DMTO技术已实现技术实施许可1313万吨烯烃/年,已投产646万吨烯烃/年;完成了世界首套1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引领了我国新兴煤制大宗化学品和清洁燃料产业的发展。刘中民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是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领导的研究集体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捉贼记

2020年考研复试院校新规定有哪些?

【导读】近期,有很多院校在公布考研复试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都是根据考研复试院校自身特点制定的,有一定的针对性,今日又更新了很多的复试信息,在这里给大家进行了汇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北京城市学院:考生背后最好有立式穿衣镜,可看到考生对面环境。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复试通过远程网络视频方式进行。鉴于总体招生专业和规模较小,参试考生人数较少,同时考虑到考生所在地通讯条件、使用通讯设备情况及操作水平等因素,所有复试操作均使用相对简单的“微信视频”功能完成。要求复试中可随时根据复试工作人员指令接受场所环境核查。在复试资格审核阶段和复试阶段,如因通讯及设备故障等原因,经复试工作人员对考生连续进行三次呼叫,考生仍无应答,则继续与下一名考生联系。对于经三次呼叫未能取得联系的考生,交由研究生部工作人员继续联系,并查明情况、详细记录,视具体情况予以处理。对于在复试阶段,如因通讯及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微信视频”过程突然中断,由复试小组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但原则上应当重新更换题目令考生作答,并适当延长考试时间。如考生最终被录取,应当对参加远程网络复试笔试答题纸原件加以妥善保存,并在入学报到时一并提交(注:有线上笔试的同学务必注意)。3、安徽农业大学:统考外语成绩达65分及以上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考生,入学后免修外语课程。4、华北理工大学:考生端网络中断时,如果网络在3分钟内能够及时恢复的,考试继续进行,但需变更考试题目;网络超过3分钟不能及时恢复的,可安排该考生延后或改期复试,并开始下一位考生复试。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最新版学信网“招生远程面试系统”操作手册,大家可以前往查看。6、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5月8日公布拟录取名单,办理拟录取手续。7、上海财经大学:要求健康申报。参加复试的考生,须在查询下载个人“复试通知”前,登录校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如实填写“健康状态自主申报”栏目,未进行健康状态申报的考生将无法查询复试通知,参加复试。8、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复试录取工作公告指出,对于网上报到需准备的材料《研究生招生思想政治品德表现考核表》,考生填写后盖章扫描或拍照上传。如因疫情影响不能盖章的,可先上传组织部门签字考核表。盖章版最晚在学校拟录取公示前补交至报考院系。公告还提示:考生可将空白考核表发给所在单位人事(或政工)部门负责人填写,填写完毕后拍照发给考生。考生请于网上系统资格审核期间提交电子版上传系统,原件于6月10日前寄回。9、烟台大学:对破格复试的要求是,破格复试考生仅限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单科统考科目在国家线下5分之内的考生,且总分达到国家分数线。考生应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突出表现,一般应有本学科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核心期刊)或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以上就是最新复试消息,大家赶紧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学校,可能你的学校有有很多不同于往年的要求,所以一定要好好做好准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复试,当然复试时还要准备英文版自我介绍,大家千万不要忘记了,自己不会写的可以找一些考研复试英语自我介绍模板,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书写,加油!更多今日考研复试最新消息,大家可以关注环球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