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互联网医疗产业链演变趋势互联网医疗行业从2014年开局至今,具有政策导向突出,产业进程推进快的特征。当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已基本告别野蛮生长阶段,产业演变趋势日渐清晰:一方面从上游信息技术的进化与下游医疗服务业态的创新共同影响了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从政策与产业落地历程看,历经推动期、窗口调整期后,行业进入规范化政策落地期,政策的导向也显著推动了上下游产业的进程。从行业演变趋势看,上游信息技术的进化与下游医疗服务业态的创新共同影响了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阶段。上游的技术应用层面,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区域医疗信息的共享以及移动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等,为医疗诊断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互联网医疗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和技术优势,对相关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整合和研究。从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看,互联网医疗是医疗信息化下一个建设方向。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所有传统行业的医疗信息化均遵从自信息化起到互联网化再到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路径。对应到时间维度,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正处于仍处在第一阶段(即信息化&网络化阶段),但第二阶段(即互联网化阶段)在政策引导、产业合力下即将迎来一轮建设高峰。对应信息化建设进程,是下游以医疗服务内涵为主的,围绕“互联网+医疗业态”的商业模式创新演变趋势。互联网+医疗的产业发展分析框架中的医疗资源的连接及整合能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诊疗服务供应、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医药险全环节配置。随该三层次递进推演,其所对应的医疗服务商业模式维度,也将遵从为从传统医疗至互联网医疗再到智慧医疗的演变进程。结合产业发展分析框架,当前我国上游医疗信息化技术进程从信息化向网络化与互联网化迈进时,下游服务端在商业模式维度也逐步从传统医疗向互联网医疗延伸。信息化阶段下的传统医疗更多是以院内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为主,而网络化与互联网化阶段下的互联网医疗则强调通过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提供一定范围内的医疗健康服务。图表 互联网医疗行业演变趋势资料来源:艾瑞咨询1.2 国内基因测序行业上游竞争格局产业链上游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是整个产业链壁垒最高的部分,短期国外龙头企业主导的格局将持续。全球基因测序设备主要出自Illumina、ThermoFisher(LifeTech)、Roche、PacificBiosciencess、OxfordNanopore,五家公司占市场份额99%以上。整个上游呈现的特点主要是:行业集中度高,高技术壁垒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发挥高壁垒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并购盛行,龙头企业全方位布局核心技术;试剂耗材提供绝大部分利润,但试剂耗材封闭性国产化难度较大;三代、四代测序仪是未来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但短期内二代测序仪依然是主流。尽管基因测序设备目前仍由国外垄断,但国内企业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研发和生产基因测序设备,实现产业链上移。首先是自主研发,如紫鑫药业同中科院合作开发的二代测序设备BIGIS系列产品,华因康开发的基因测序仪HYK-PSTAR-IIA;其次是收购国外企业和技术,如华大基因于2013年收购美国CompleteGenomics(CG)公司,获取CG公司基因测序设备知识产权,开发国产设备;再次是合作开发,如贝瑞和康和Illumina合作开发的基因测序仪NextSeqCN500,达安基因与LifeTech合作开发IonProton测序平台等。国内测序企业努力探索并逐渐掌握核心技术,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1.3 体外诊断产业链国产替代市场机会一直以来,体外诊断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中游高端诊断市场和下游大型医院市场都是国外巨头主导,国产化程度低,尤其是在上游原材料上受制于人,导致国产企业突破困难重重,只能在中低端市场中参与激烈竞争,即使在某个环节取得进展,也不能很好的转化成整体优势,国产替代进展缓慢。但近几年来,这一局面逐渐开始好转,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和进口替代政策不断出台,国产领先企业纷纷加强产业链布局和研发投入,在上中下游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并在多个领域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与国外巨头分庭抗礼。也正因此,专业化与规模化就成了国产企业突围的最佳选择,借鉴国外市场的发展经验,未来,也必将是拥有“产业链”的企业赢得市场。国内的关键原材料是随着体外诊断产业而发展起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产品质量不高;下游厂家在研发期间为了保证质量而选用进口原材料,对于研发完成的产品也没有动力去重新注册,因此国产替代进程缓慢。而在医改背景下,厂家迫于成本压力或有动力采用国产原材料。而对于最为核心的原材料,下游厂家有望实现自产或者合作研发,例如新产业和迈瑞医疗购买光电倍增管(价格约2000-2500元/个)研发电路来构成单光子计数模块,万孚生物、基蛋生物、安图生物、九强生物为试剂自供抗体抗原等原料;迈瑞医疗与高意科技独家合作开发鞘流池、一般不销售给国内其他血球仪厂家。可以实现关键原材料自产的体外诊断产品企业除了实现成本控制之外,在产品性能和技术创新的提升方面也具备优势。
医药健康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对医疗行业的投入持续增加。据《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8.78万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55%,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14.09万亿元。从近几年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是医药健康产业重要的驱动因素,例如,科学界对癌症的理解逐渐加深,出现了许多新型癌症治疗药物和手段。另外,该产业受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较深,总结为消费升级、医保、人口老龄化三个维度:从消费升级的维度,中国经济经过持续的高速增长,公众消费水平已有很大提升,在追求更好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的背景之下,出现了民营连锁诊所、精准医疗等新概念或业态。从医保控费的维度,在医疗费用和支出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在中国,具体表现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成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再评价等医改政策层面。从人口老龄化的维度,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仍在不断加速。根据WHO的中等变量程度预测,203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0亿人,2055年将达到3.9亿人。这不仅带来了康复、护理等需求的增长,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医疗卫生支出也将相应增加。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201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51598.8亿元,占全国GDP比例达到6.2%。从主流的产业链角度,以药品和器械为主体,医药健康产业可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为药品和医疗器械,中游为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主要包括CSO和商业流通领域,下游为医疗服务和药店。2018年以来,我国医药健康产业主管部门组织架构迎来重大调整,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药监局相继成立,整个医药健康产业变革的序幕已然拉开,存在以下四个发展趋势:药品方面,注册审批制度不断优化,新药国内上市时间与国际间隔缩短;一致性评价政策实施,提升总体仿制药质量;鼓励创新,药企研发模式呈现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医疗器械方面,随着以药养医传统模式转变,器械重视程度逐渐升高;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重点领域,国产化替代步伐加快。医疗服务方面,政策鼓励社会办医,民营机构比重显著上升,特色专科和高端特需服务蓬勃发展。数字医疗方面,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互结合,衍生出一系列新型产品和服务模式,包括医疗信息化、健康管理、医疗大数据、AI+医疗等方向。未来健康产业发展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托优质医疗资源,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以大型三甲医院为核心,可进一步链接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并加以政策扶持、吸引优质企业落户,重点打造一批临床试验基地、医学工程转化机构及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中心,形成大健康产业生态圈。二是完善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AI+医疗”及“医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在协同性较强的医疗健康产业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区域内医疗信息互通共享,构建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从而为“互联网+医疗”“AI+医疗”及“医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建立政府引导型产业基金,大力支持基础创新与源头创新。依托科研机构,建立政府引导型产业基金,聚焦医疗健康产业硬科技投资,鼓励基础创新与源头创新,重点扶持生物技术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项目。
中商情报网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消费升级”与“生命健康”,正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核心关注领域。2019年,在市场需求推动及政策红利释放下,大健康产业引领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浪潮,国内外各领域资源的密集介入,不断扩充着产业的规模、延伸与拓展产业领域的边界。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需要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在政策支撑、人口老龄化带来需求、健康意识提升刺激消费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市场潜力巨大,规模不断增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曾将大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目前“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大健康产业的地位,未来大健康产业前景光明。2017年国内大健康产业总产值约6万亿元,2018年,这一规模已经超过7万亿元。国家卫健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毓辉此前表示,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有望突破8万亿元的产业规模目标。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8.7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将呈现高科技化、精准化、智能化、融合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1、高科技化。未来我们用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双向音频远程、慢病监测、区块链医学等高科技将在医学领域大范围应用。 2、精准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未来将通过精准的检测、治疗、康养来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照顾管理系统。 3、智能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为大健康产业带来变革。AI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够提升诊断治疗的智能化的水平。 4、融合化。未来的大健康产业将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5、国际化。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是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一带一路”大健康驿站建设,为中国与世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搭建平台。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中国日报12月28日电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今日在京发布《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指出2016年我国大健康业增加值规模约为7.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9.8%。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蓝皮书主编张车伟介绍,该书首次提出大健康产业概念,阐释大健康的基本理论问题,界定了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外延和基本属性,并测算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经济规模。该书将中国大健康产业界定为: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产品制造业为支撑,以健康服务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全产业链活动。大健康产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产业活动,通过市场运作获得收益是其本质属性,但同时又不同于一般产业,兼有产业属性与公益属性融合的特征,是一类具有半公益性的经济活动,发展这一产业需要市场和政府协同作用。研究发现,2016年我国大健康业增加值规模约为7.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9.8%,而2012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规模为4.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72%。此外,大健康产业带动的就业规模也相当可观,根据估算显示,2012年大健康产业拉动就业7266.6万人,占全国就业总量的9.5%,2016年拉动就业规模增长到12124.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5.6%,比2012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兴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保险行业、大学、健康养老服务行业等专家学者、企业家近百人参加了发布会。张车伟所长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现实选择,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代表了绿色生产方式的主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商敬国秘书长认为,蓝皮书是大健康产业研究的先驱之作,不仅对大健康的基本理论问题、产业内涵进行讨论和界定,更在理念价值、制度架构、运营操作实践等层面为健康保险发展提供了参照,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人保健康的创新成果为保险行业创新发展和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借鉴。谢寿光社长高度称赞了蓝皮书撰写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他指出,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时代意义,将经验总结提炼升华成理论,梳理了政策体系并提出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宋福兴总裁认为,蓝皮书从多视角、多维度深入研究了包括健康保险在内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机制,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人保健康创新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大力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积极开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全书共24万字,分为总报告、专题篇、实践篇和案例篇,从理论和实践多个视角对大健康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实践角度总结分析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和趋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实践,以及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办运营实践—人保健康“青岛模式”。该书提出,发展大健康产业必须遵循生态优良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思想,需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化、实践化。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潮流,以健康和养老为关键突破口,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以优美生态为基础,创新驱动为引领,产业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大健康现代经济体系。本书还从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健全生态产权制度、加强资金保障、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加强技术支撑体系保障等方面提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政策建议。此外,我国老年人购买力持续增强,报告测算到2030年老年人口总消费或将达18万亿元。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近日,国家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文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政策支持下,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大健康产业囊括内容广泛大健康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大健康产业不同于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模式。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大因素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1、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占比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11.9%。随着我国的人口老年化不断加快,消费群体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大健康产业形成了较大的助推力。就目前而言,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2、国家政策鼓励在政府层面,我国重视以人为本,将民众始终放在工作中的首位。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将“健康强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政策层面的利好将极大地鼓舞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健康中国2030战略”又对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服务能力,健康体系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为实现全民健康而努力。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健康意识提升疾病可分两种,一种是先天性遗传疾病,另一种则是后天导致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给疾病侵入人体提供了机会,一旦发作往往猝不及防,十分可怕。而更为可怕的是,许多人并不意识到病症的存在,因此,年轻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瞬间辞世。在10-20年前,有愿望经常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人群大多在50岁以上,而如今20-30岁人群的体检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受益于此,未来20年内,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可望提高20岁。大健康产业市场广阔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曾将其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特别对于中国来说,目前“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大健康产业的地位,未来大健康产业前景光明。2017年国内大健康产业总产值约6万亿元,国家卫健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毓辉日前表示,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8万亿的产业规模目标有望实现。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资本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健康产业正在逐渐占据顶层设计的重要位置,成为各方资本竞相追逐的朝阳产业。目前布局大健康产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企业:1、以康美药业为代表的医药健康领军企业,其主要围绕原油核心业务打造大健康产业神态,完善产业整体布局。2、以万达、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其力图通过合作、并购、自建等方式快速进入大健康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先机。3、以腾讯、百度、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其希望将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大健康产业向融合,打造新兴领域。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高科技化。未来我们用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双向音频远程、慢病监测、区块链医学等高科技将在医学领域大范围应用。2、精准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未来将通过精准的检测、治疗、康养来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照顾管理系统。3、智能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为大健康产业带来变革。AI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够提升诊断治疗的智能化的水平。4、融合化。未来的大健康产业将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5、国际化。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是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一带一路”大健康驿站建设,为中国与世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搭建平台。(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酷科技,ID:hlwqer】,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原文作者联系01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除了那些被病毒感染的患者和家庭之外,疫情对更多人的影响还在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了。其实不管是作为疫情最先爆发的中国,还是在现如今的疫情主战场美国和欧美,疫情对于全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新冠肺炎病毒这一次传染病事件带来的直接影响那么简单。关注健康领域、健康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全球经济和政治走向的趋势来看,公共健康这个话题已经开始深切影响到欧美的政治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比如现在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当我们往深层次去追究原因的时候,总是不难发现,是因为社会医疗系统、养老系统出现了供需关系的矛盾,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系统没有办法保障每个国民的健康和医疗养老的需求,才会导致犹如厄尔尼诺一样的恶性循环。也正是因为有了欧美国家的“前车之鉴“,我国政府才推出了“健康中国2030”的概念,大健康产业在今年的疫情过后,也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概念。02就在不久前,英国剑桥大学MRC线粒体生物学部门项目负责人Mike Murphy教授和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就《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管理和前沿科技》的话题展开了一次越洋对话,在这次对话中,我们发现全球范围内的大健康产业,都已经把研究的焦点聚焦在了疾病的预防和保健领域。正如会谈嘉宾们所总结的那样,健康产业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环节,健康产业需要从下游需求向上游需求转变。也就是说,当每个人都等到生病了再去求医求药,整个医疗产业的负荷就会加重,社会保障资源也会因此而承受巨大的负担而难以为继。回想一下,如果中国没有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和联防联控的机制,就会出现现在欧美很多国家出现的大量患者涌入医院,医疗资源极度紧张,医保系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等情况。与会专家频繁提到的“上游”理论,不仅仅适用于对于一次由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同时也适用于每个人。与其等待生病之后再求医问药,不如从现在开始就考虑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和疾病的产生。毕竟,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越洋对话中,Mike Murphy教授也提出了一个关于健康产业的有趣洞察,那就是目前对于健康领域的消费主力目前还是中老年群体,而很多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其实都和年轻时期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认知有关,因此从大健康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全民关注健康状况,应该从年轻时期就尽早干预,要让更多的青壮年人士意识到幸福、健康的老年生活与积极的心态,是需要终生努力的,比如注意饮食、补充剂或者锻炼。而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帮助人们维持健康状况,避免疾病的产生,也是全世界科学家一直以来共同致力研究的课题。03作为英国剑桥大学MRC线粒体生物学部门项目负责人,Mike Murphy教授也有着“MitoQ分子之父”的称号,早在1992年,他在新西兰但尼丁的奥塔哥大学任教期间,与生物化学家Robin Smith在奥塔哥大学的实验室共同发现了MitoQ分子,成为靶向线粒体抗氧化剂的MitoQ分子之父。时至今日,Mike Murphy教授已经成为了11项相关专利的所有者,在抗衰、提高细胞活性的专业领域持续科研深耕,为更多人带来年轻和健康的生活。为什么MitoQ拥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还是要从线粒体的作用机制上去了解。线粒体存在于每个人的细胞当中,它们就像细胞的“发动机”一样,通过吸收细胞液中的氧气参与机体活动,为细胞内所有需要能量的活动提供能量,因此线粒体是我们身体中重要的能量源。人体内的每个细胞平均有1000~2000个线粒体,身体中越是重要的器官,细胞里含有的线粒体数量就越多——极度耗能的组织(比如心、脑、视网膜)中的每个细胞则有10000个线粒体(女性的某些卵巢细胞甚至有10万个线粒体)。因此,线粒体是否能良好运转,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细胞和器官的健康程度,以及我们整个身体机能的良好运转。同理,当我们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线粒体就会收到损伤,进而会导致衰老、肥胖、糖尿病等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因为线粒体在工作时会生成一种叫做自由基的有害物质。而Mike Murphy教授团队研发出的MitoQ分子,与市面上的抗氧化剂都不同,这种极小的分子可以穿过线粒体并产生正电,从而帮助线粒体更好地工作,更少产生自由基,帮助我们更好地抵御外界环境和内在压力对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因为这样,拥有前沿科技和专利支持的MitoQ系列产品,才能再抗衰老领域获得广泛的好评与支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趋势,而在对保持健康的探索中,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细胞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因此细胞健康也成为了健康产业和研究的前沿领域。04当我们在谈论健康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和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东西一样,健康,往往在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它的可贵。但是随着今年疫情“黑天鹅”事件的到来,全世界的人们都深受疫情的影响,也开始让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关注健康,不仅仅因为这是时下全球最热的财经板块,同时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终身课题。只有你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保持健康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坚持绿色的饮食和运动,以及相应的饮食补给,才能让每个人都拥有健康和幸福的人生。在Mike Murphy教授和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的对话中,我们发现现在主流的健康领域的科研力量和关注健康的高端人群,其实已经实现了从“有病治病”到“无病强身”的思维转变——如果是大健康产业的“上游”聚焦在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维持,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维持规律的作息、保持健康的饮食,搭配科学的营养补给,就是把握了对身体负责的“上游思维”,占据了健康的主动权,就一定会让人的健康状况提升一个新的台阶。而随着越来越多人群的思维转变,保健和疾病预防领域的产品,也势必打开大健康产业的新蓝海。而在这一片蓝海中,细胞健康势必成为首当其冲的热点,而Mike Murphy教授也表示,人类对于线粒体的研究和探索,其实还只是刚刚开始。
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柴华)1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正式发布。据了解,这是国内首部“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介绍,《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首次提出大健康产业概念,即以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产品制造业为支撑,以健康服务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全产业链活动。大健康产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产业活动,通过市场运作获得收益是其本质属性,但同时又不同于一般产业,兼有产业属性与公益属性融合的特征,是一类具有半公益性的经济活动,发展这一产业需要市场和政府协同作用。根据测算,2016年我国大健康业增加值规模约为7.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9.8%。另外,大健康产业带动的就业规模也相当可观,2016年拉动就业规模增长到1.2亿人,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5.6%。蓝皮书提出,发展大健康产业必须遵循生态优良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思想。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潮流,以健康和养老为关键突破口,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以优美生态为基础,创新驱动为引领,产业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大健康现代经济体系。本书还从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健全生态产权制度、加强资金保障、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加强技术支撑体系保障等方面提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政策建议。蓝皮书专章研究了社会办医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其中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民营医院数量为16432家,占医院总量比重达到56.4%。2010年以来,民营医院数量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而同期公立医院数量呈现负增长。但优质人才缺乏、财政税收医保等社会办医支持政策不明确、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始终存在。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占医院总体的比重分别为12.9%和15.8%,与民营医院机构数量占比相比,差距较大。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认为,大健康产业研究不仅对大健康的基本理论问题、产业内涵进行讨论和界定,更在理念价值、制度架构、运营操作实践等层面为健康保险发展提供了参照,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全球大健康行业发展现状全球医疗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是受到全球人口老龄化、居民患病比例增加等因素影响,属于刚性需求;并且,随着人们对健康标准的不断提高,大健康产业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18-2019年大健康产业的境外投资中,美国在各领域都占最大的比重。其中,生物技术与制药、专科服务、寻医诊疗、医疗信息化和医疗器械与硬件是投资热度较高的领域。图表:2018-2019年7月医疗健康行业海外主要国家投融资项目个数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WHO(国际卫生组织)经过研究得到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显示。花费和关注度最多的医疗卫生方面的因素只占人体健康因素的8%,遗传因素占了15%,而绝大部分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是环境以及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占10%,自然环境占7%,而其他的60%都是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改变不合理的饮食、运动,减少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谢类疾病、癌症等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全球大健康行业发展趋势1、服务+模式成为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收入来源。在未来两三年内,主要制药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公司总收入中的2%至3%将来自“服务+”模式。随着业务模式向“平台即服务”和“数据即服务”的转变,“让数据说话”将成为创新的新源泉。2、云端。随着医疗数据越来越庞大复杂,云端将成为核心平台。2018年,全球医疗云计算市场份额将超过50亿美元,有望在2019年到2022年这段时间里增长约24%。3、大型科技企业将获得高收益。4、虚拟测试和远程临床试验不断增加。移动医疗使“效率提升”和“患者至上”成为医疗重心,其中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APP数据的应用和整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5、院内机器人手术和护理将普及。6、亚太国家率先实施智能医院项目,这方面中国也在积极的尝试。7、医疗健康行业在2019年受到网络攻击的数量将翻倍,网络安全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不容忽视。8、激励性健康保险计划将得到普及。以“看数据、缴保险”为特点的前瞻性激励机制,在2019年成为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标准模式,推动全球开展健康计划。9、人工智能即将成为影像诊断的主流。10、区块链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有越来越巨大的潜能。三、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美国的大健康领域呈多元并进发展状态。2018年至2019年7月,生物技术和制药是美国投资项目数最多的领域,其次是专科服务和寻医诊疗领域。此外,医疗健康服务、医疗信息化等也是其投资的热点。图表:2018-2019年7月美国大健康细分领域投融资项目个数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第二节 中国大健康行业发展概况一、中国大健康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大健康产业是指与维持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相关的一系列健康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产业的统称,具体包括五大细分领域:一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二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三是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四是以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五是以养老市场为主的健康养老产业。现阶段,我国大健康产业主要以医药产业和健康养老产业为主,市场占比分别达到50.05%、33.04%;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比重最小,只有2.71%。2018-2019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与并购事件数量居于第二位,超过一千件。而企业服务、硬件领域的项目融资与并购事件数则分别位于第一、第三位。可见2018-2019年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融资热度处于较高水平。图表:2018-2019.7年中国各行业融资与并购事件数量分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受政策鼓励和资本推动的影响,2019年,大健康产业在患者服务类领域、医疗服务类领域、医药服务类领域、医疗美容类领域和医疗保健类领域等细分场景快速发展。受负面舆情事件的影响,尤其是“黑天鹅”长生假疫苗事件,2018年医药行业整体股市市值几乎“腰斩”,并且这种不景气的状况持续到了2019年。2019年医药行业负面事件仍是层出不穷,多个白马股爆雷,导致医药股处于萎靡状态。目前,有部分医药企业正处于平稳回升的状态,但整体行情仍旧较差。
京东健康称自11月26日起至12月1日招股,公司拟发行3.82亿股新股,预计于12月8日在港股上市。相关信息显示,京东健康的收入主要来自自营业务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他们正着眼于大健康产业,向满足市场需求的方向迈步。健康是人类生活的保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大健康产业也应运而生。其发展不仅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研究趋势。从广义说,大健康产业是指以健康建设为中心,以大健康理念为前提,以人的健康为最终目的,与人类健康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所有产业和部门的集合。它包含着所有与健康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从狭义上说,大健康产业的边界更多以人类健康相关程度为标准,是指同健康维护和增进具有直接且高度相关的生产、服务领域。由此可以分为三个产业模块,分别是(1)健康基础产业;(2)健康支撑产业;(3)健康服务业。那大健康产业有着怎样的未来呢?(一)迎来产业领域变革我国大健康产业起步于90年代中期,2011年至2018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5年大健康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99亿元,208年达到7.0亿元。近期收到疫情的影响、基因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全民医保制度的逐步健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大健康产业新机会,医疗健康的领域势必迎来新时代的变革。(二)受众范围扩大中国面临老龄化人口问题,更多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养生方法和医疗保障,这就为大健康行业提供了机遇。年轻工作者也开始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协调,看着镜子中浓浓黑眼圈的自己,头顶也不再茂盛,他们开始了”红枣泡枸杞的老年人生活”。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关注点,年轻人在照顾家中长者的同时,也思考着健康的生活作息。有了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大健康行业对中老年人保养生和年轻人健康生活各方面都有挖掘点。(三)更多制药企业加入大健康领域这片沃土已经有更多制药企业加入,并形成了一定的企业布局。大健康行业公司的零售药房业务与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相互融合,在线问诊、家庭医生和互联网医院可能成为未来革新的重要方向。据《2016—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为4.9万亿元,2021年将达到12.9万亿元,未来5年(2017—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26%。制药企业的加入将带动业内健康产品和医疗器械的销售,与线上医疗服务平台共同促进产业发展。(四)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社会民生的保障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将发展重点投向了健康领域,把人放在第一位,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化医疗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由此提出了可行的健康中国2020年健康改革方案和健康发展战略。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大健康产业项目的推进,对于很多跨界经营的用户,给予相应的扶持,促进大健康行业与生态发展、城市服务、文化产业、休闲健身、科学技术等产业的融合,大健康产业可以让庞大的人口变成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五)大数据信息健康时代的到来同时,随着大数据前沿技术的应用,通过电子简历、电子健康档案等大数据实现远程分析,对及时的线上咨询、疾病的预防、精准治疗等都有了一定借鉴。平安大健康近期推出的康浩云云检测,可以做到2分钟完成21大器官筛查,涵盖全身八大系统15项指标,能够节省医疗资源、做到及时有效地收集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信息。如今,中国成为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很多在美工作的中国健康产品制药专家相继回国,为中国医药研发和健康产品研究注入力量。如今,注重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健康产业也将成为全球的经济焦点。我国正在努力增加大奖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各行业融合发展,构建健康中国。
目前,随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相继出台多项举措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并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人们对“大健康产业”概念还存在诸多模糊认识,下面对这一概念作初步探索。关于对“健康”的理解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但关于“健康”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红旗出版社于2016年7月出版的《健康中国——国民健康研究》一书,对“健康”的解释是:健康不仅是指一种完满和谐的平衡状态,更是指机体自身所拥有的一系列自组织调节平衡的机制和自强不息的应激适应能力。健康不能仅强调与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殖遗传因素等外因有关,健康的决定因素更在内因,即自组织调节平衡机制是否健全,自强不息的活力和应对外界能力是否具备等。健康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是国民获得感的最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本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而健康是人力资本的保障和前提,因此,健康可以促进生产力,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大健康产业促进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而不断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多元化需求,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以及提高生命质量而提供的全方位、全周期服务称为健康服务。医疗服务是其中一部分。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健康服务具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公民具有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为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危重病患得到及时的抢救医治,政府和医院有提供医疗服务的责任与义务,这决定了健康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也决定了政府在提供健康服务中的主导角色。另一方面,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缺乏竞争、效率较低等特点,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健康服务的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这决定了健康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其产业属性、私人物品属性。关于对“大健康产业”的认知分析归纳起来,当前对大健康产业及其体系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从市场层面上,对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缺少统一的、标准的行业共识,多是模糊地统称“大健康产业”。从国家层面上,至今仍未出台系统性的、专门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更没有建立起大健康产业独立的统计核算体系。现已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对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表述清晰度不高,且多停留在医疗防病治病的层面上,更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从地方层面上,尽管部分地区已经或即将出台区域性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但由于对大健康产业概念、体系认识不到位,其规划难免失于盲目和片面。“大健康产业”概念及分类事实上,“大健康产业”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广义概念从广义说,大健康产业是指以健康建设为中心,以大健康理念为前提,以人的健康为最终目的,与人类健康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所有产业和部门的集合。它以维护和增进人的健康为目标,面向健康、亚健康、患病人群,贯穿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环节,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的过程,解决生存发展的个体、社会、自然生态的生命健康需要。也就是说,大健康产业包含所有与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依此,大健康产业广泛涉及目前通行的一、二、三次产业分类,并存在于三次产业划分之中,包括国民经济所有生产、非生产及服务领域。国务院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着重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此,大健康产业外延还在不断扩大。(二)狭义概念从狭义说,大健康产业是指与健康直接且高度相关,提供以维护、改善和增进人的健康为直接或最终用途的各种产品、服务的行业和部门的集合。它虽然涉及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二、三产业,但更强调健康直接性和高度相关性,因此,大健康产业狭义概念也可通称为“健康产业”。虽然任何行业和部门都具有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但健康产业的边界不能完全以与健康是否相关为标准,而更多的是以其与健康相关程度为标准。因此,狭义的大健康产业,是指那些同健康维护和增进具有直接且高度相关的生产、服务领域。从狭义概念出发,大健康产业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健康基础产业。健康基础产业在大健康产业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人体生命健康具有重要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产业基准。包括生殖健康(即人口生产,含孕娠准备、受孕过程、孕期保健、妇婴幼儿保健等),生活健康(两性生活、婚姻家庭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文化(含健康教育、健康文化传播和健康制度设计等),健康农业(含农、林、牧、副、渔业等,即健康相关联的生产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健康生态环保(含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家居等),还有健康人才培养、健康监测和疾病防控等行业。二是健康支撑产业。健康支撑产业从质上看,是对大健康产业整体效能起重要支撑性作用的产业群体;从量上看,其未来产值占大健康产业的较大比重,主要是:健康技术和产品研发业、健康产品制造业、健康地产业等;与健康相关联的各种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业等,如:生物医药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健康(保健)食品业、健康用品业、健康器材设备业、中医药产品生产业等。三是健康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是围绕和服务于生产制造领域和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服务业,涉及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两个方面,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包括:为健康制造业提供物流、金融、保险、技术和信息支撑等配套服务的延伸产业,如:健康商贸物流业、健康发展基金、健康保险业、健康智能服务业和互联网服务系统等;医养健康服务业(慢病康复服务、亚健康调理和保健养生等)、妇婴保健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运动健身服务业、健身美容养颜服务业、餐饮营养饮食服务业、休闲旅游健康服务业、健康心理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业(含疾病诊疗、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智慧健康服务业(含健康体检、信息管理及数据分析)、健康会议会展业、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和健康智库咨询服务业等。(三)评价大健康产业的价值取向是以有利于国民健康利益的最大化为指针,而不是以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最大化为指南。借此,大健康产业广义概念更能体现“国民健康是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一本质要求。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是一切改革与发展政策措施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国民所有获得感中,健康获得感是最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服务和服从于国民身心健康建设的。这就要求将“健康”融入所有一二三产业发展,各项政策及体制的设计、制定和评价工作中。健康更是重要的经济资源,紧紧围绕“健康”这个根本目标来发展大健康产业将是最有前景的发展领域之一。然而,必须注意到,广义大健康产业概念所包含范围极其广泛,涉及所有一二三产业划分,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带来诸多不便,将造成较多的重复统计,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可操作性也有所降低。因此,广义大健康产业概念更多体现在观念、理论、指导方向引领和战略上。狭义大健康产业概念,由于其更强调产品、服务与人的健康直接和高度相关性,则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可操作性和政策措施等层面。人们研究和规划发展大健康产业也多从大健康产业狭义概念出发。但是,广义和狭义大健康产业概念是相统一的,不能对立割裂开来。(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经济时报社、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