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调研丨高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审时

大调研丨高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8-05-30 08:1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项永丹高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压实责任,全面推进督察整改;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厕所革命”;聚焦民生,高水平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 为积极响应省委关于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号召,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我带调研组分赴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杭州和绍兴两市,对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置、“城中村”(棚户区)和农村公厕改造等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开展调研。调研中,我们实地察看了杭州大江东围垦外六工段填埋场、临安绿能环保垃圾焚烧厂、嵊新污水处理厂等9个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项目和杭州临安区“城中村”改造现场,以及杭州临安区和绍兴柯桥区的5座农村公厕改造点,发放了200余份抽样调查表,查阅了6家单位和企业的工作台账,并先后与市县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的40余名干部、职工和群众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调研,进一步掌握了情况,对如何尽快补齐短板,以点带面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全省城乡人居环境等有了一些思考。一、现状和特点总的感觉,杭州、绍兴两市对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细化责任分工,有序有力推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有序推进。杭州、绍兴两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狠抓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一是责任清晰。两市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都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二是措施合理。两市都研究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整改措施,部分问题整改效果明显。三是推进有力。截至3月底,杭州市已完成“十二五”遗留垃圾处理设施项目两个、调整1个,完成填埋场渗滤液问题整改项目1个,新建成垃圾处理设施项目1个;绍兴市已完成填埋场渗滤液问题整改项目3个,其余整改项目正按计划加紧推进。(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成效明显。2017年以来,两市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城中村”改造工作规模大、速度快,杭州市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特别是该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完成后的土地61%用于公共服务、公用设施、公共空间,新建幼儿园、中小学、医疗卫生和文化设施,以及增加公园绿地、打通断头路等城市有机更新等项目,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提升了人居品质。据满意度抽样调查,82.9%的受访市民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三)农村公厕改造全面展开。杭州、绍兴两市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公厕改造。这次我们实地察看的5座农村独立式公厕,其中4座利用原建筑改造提升,1座新建,但无论是改造还是新建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能基本满足本村人集聚活动需要和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两市农村公厕日常管护基本由村庄保洁员兼任,做到管理规定上墙、卫生保洁经常。二、问题和原因(一)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部分项目推进较慢。一是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杭州、绍兴两市及下辖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区、嵊州市、新昌县等餐厨垃圾处理能力缺口较大,部分地区现有垃圾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另外,杭州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不尽合理,处理能力存在缺口,七格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严重。二是整改进度不理想。绍兴市循环产业园垃圾焚烧厂项目、杭州大江东围垦外六工段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杭州市临平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进度与预定目标还有差距,须加紧推进。三是垃圾分类工作还不到位。调研中发现,临安绿能环保垃圾焚烧厂进厂垃圾成分混杂,未实行有效分类,餐厨垃圾、工业垃圾等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焚烧,不利于炉温控制。(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作出现新问题。大规模拆迁改造,短时间内对城市交通带来一定影响,也对城市管理带来挑战,特别是对城市设计和拆后土地利用提出新要求。建筑垃圾的及时清理、就地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也带来了新的命题。另外,大规模的集中拆迁安置,对商品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也造成一定影响。(三)农村公厕改造困难多。我省农村公厕大多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配套建设,已使用10年左右,既有标准低、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也有实际使用率不高、管理维护不到位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农村“脏乱差”的死角,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和村民日常生活。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村公厕建设改造还存在“三难”:一是选址难。一方面,“邻避效应”使然,农户都不希望公厕离自家太近;另一方面,村中心人群集聚区合适的公厕用地缺乏,即便规划上有布点,也因“邻避效应”很难落地。二是筹资难。公厕新建或改造资金主要来自村集体自筹,大规模改造农村公厕,村集体筹资压力较大。三是管理难。农村保洁员待遇普遍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日常保洁难以跟上。分析上述问题的成因,有城乡建设投融资难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但更多还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认识站位不高、压力传导不够。个别地方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站位还不高,满足于应付、交账,没有真正树立主动推进、强势推进的意识;有的地方甚至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走一步,看一步”;也有的设区市对所辖县、市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比较薄弱,压力传导不够到位。另一方面,统筹谋划不细、整体推进不力。个别地方没有把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放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中思考筹划,缺乏顶层设计、长远打算。三、对策和建议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近年来,全省建设系统承担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多、任务重,特别是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相关,领导高度关注、群众高度关心、社会高度关切。每一项工作都必须高质量完成,都必须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都必须注重新型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引领作用,切实把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营商环境、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制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比如,环保督察整改要与垃圾分类、污水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等有机结合、联动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厕改造要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来落实;“三改一拆”、“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等要作为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来推进。二要压实责任,全面推进督察整改。做好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关键是要防止“上热下冷”、责任不落地。要通过建立定期督查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时掌握所有整改项目的进展情况。对责任不落实、工作推动不力、进度滞后的地方和单位,要及时通报,严格问责。同时,围绕督察反馈问题,全面谋划,尽快补齐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短板。对调研中发现的绍兴市及嵊州市、新昌县,杭州市中心城区及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区等地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缺口问题,将督促上述地方加快建设一批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全面提升处理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度,真正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末端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全面启动城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城镇治污水平。三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厕所革命”。针对目前我省农村公厕尚缺专门的标准和规范,抓紧制定《浙江省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规范》等标准文件,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工作。农村公厕改造要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和整齐划一。按照“对标”“提升”“补缺”三类进行改造。“对标”类和“提升”类,做到结构安全、通风明亮、与周边环境协调;“补缺”类为新建农村公厕,要作出规范,使农村公厕既符合国家标准,又切合我省农村实际。在日常管护方面,推广淳安的公厕所长制,实施责任上墙、定期检查,并逐级纳入考核。在经费保障方面,参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各级财政应实施奖补政策,给予资金支持。四要聚焦民生,高水平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始终把让老百姓得实惠、城市发展得空间、人居环境得改善作为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功能统筹考虑、资金总体平衡、效益整体提高、形象全面提升。要坚持规划设计先行,把做优做精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前提,并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作者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铨

浙江日报重磅推出《来自大调研一线的报告》

2018-05-25 20:4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潘如龙5月24日、25日,浙江日报重要版面连续重磅推出《来自大调研一线的报告》专栏,分别刊登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副省长成岳冲深入一线蹲点形成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各方关注。调研报告用第一手生动详实的内容,真实反映了蹲点地区在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体现了省领导率先垂范开展大调研的成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努力争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省委决定在全省集中开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活动,希望通过扎扎实实开展大调研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作风大转变、工作大提高、事业大发展。为此,浙江日报日前推出《来自大调研一线的报告》专栏,独家刊发了两位省领导的调研报告。接下去,我们将继续择优刊发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调研手记,及时反映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过程中形成的思考和对策。我们将努力把这个栏目办成各级领导干部展示调研成果、交流工作思想的平台,办成我省广大党员群众了解省情、读懂政策的窗口。同时,这些调研报告或手记还将在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江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我们期待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以这次大调研为起点,经常深入一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围绕建设“四个强省”、“六个浙江”中需要推进的重大问题,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蹲点调研,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多多撰写调研报告,在我们的专栏中分享。真诚期待大家的参与!

背靠背

浙江日报重磅推出《来自大调研一线的报告》专栏

5月24日、25日,浙江日报重要版面连续重磅推出《来自大调研一线的报告》专栏,分别刊登了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副省长成岳冲深入一线蹲点形成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各方关注。冯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衢州市龙游县龙洲街道半爿月村蹲点调研报告成岳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用第一手生动详实的内容,真实反映了蹲点地区在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体现了省领导率先垂范开展大调研的成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努力争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省委决定在全省集中开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活动,希望通过扎扎实实开展大调研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作风大转变、工作大提高、事业大发展。为此,浙江日报日前推出《来自大调研一线的报告》专栏,独家刊发了两位省领导的调研报告。接下去,我们将继续择优刊发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调研手记,及时反映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过程中形成的思考和对策。我们将努力把这个栏目办成各级领导干部展示调研成果、交流工作思想的平台,办成我省广大党员群众了解省情、读懂政策的窗口。同时,这些调研报告或手记还将在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江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我们期待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以这次大调研为起点,经常深入一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围绕建设“四个强省”、“六个浙江”中需要推进的重大问题,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蹲点调研,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多多撰写调研报告,在我们的专栏中分享。真诚期待大家的参与!投稿请联系小潘△《浙江日报》5月24日5版截图△《浙江日报》5月25日5版截图( 记者 潘如龙)来源: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责编:侯玮编辑:郑莹欢

鲁胜

大调研|望城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强盛幸福的现代化新望城。望城发布推出《深入开展大调研 推动望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区域发展、社会治理等重难点问题,以“小切口”搞“大调研”,找准痛点顽疾,开出对症良方,助力望城高质量发展。雷锋的家乡长沙市望城,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厚重,尤其是近代史以来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望城区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和深挖望城红色精神,助推区域文化旅游整合发展,2020年5月-8月,望城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在全区开展课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红色文化资源概况1.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作为革命老区的望城,涌现出了郭亮、刘畴西、周以栗、罗养真、雷锋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经调研,目前,全区现存红色文化资源60处,其中:重大纪念设施2处(雷锋纪念馆、郭亮纪念园),重要机构旧址13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6处,纪念设施14处,烈士墓25处。2.红色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雷锋、桥驿、铜官、靖港、乔口、白箬铺、乌山、茶亭、丁字湾、白沙洲、金山桥、大泽湖、黄金园等街镇。有代表性的重点资源如雷锋纪念馆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郭亮纪念园是省级爱国教育基地,郭亮烈士墓、湖南和平解放秘密电台工作站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秘密电台旧址、周炳文故居、中共湖南省委旧址等已作为全区党员党性锻炼和教育基地。3、红色人文影响深远。有记载的望城籍革命烈士达219人,湖南烈士公园纪念堂陈列了6位,即工人运动领袖郭亮、红军独臂将军刘畴西、红中社(新华社)首任负责人周以栗、长沙之役红八军队长何章杰、狼牙山五壮士式英雄吴建国、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雷锋精神已成为望城的精神罗盘和城市之魂。伟人毛泽东与望城的故事更多:1923年1月到铜官考察工人运动,指导望城成立最早的党支部;在白箬铺齐天庙、淑一村、曹家坳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郭亮回铜官领导陶业工人抗税斗争时他亲拟对联:“莫说散沙不能成大器,须知泥土可以变黄金”;毛泽东是郭亮、刘宜民、罗养真的入党介绍人,刘畴西、李淑一、谭希林、雷锋等都与之有交结,这些虽已成为史料,留给我们的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望城人民。▲雷锋纪念馆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1.红色资源保护面临困境。首先,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经费投入总体不足,除雷锋纪念馆、郭亮纪念园设立了常年经费外,其他资源点无专门配套资金。其次,自然损害严重。大多红色文化资源小且分散,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年久失修、自然侵蚀、生产生活活动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受到破坏,有的甚至濒临灭失。再次,保护不到位。已开发保护的红色资源,由于自身不具备保护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做法中造成新的破坏。2. 红色资源开发运营的产权归属不一。我区红色文化资源产权归属形式较多,有的属村委会管理,有的属私人所有。秘密电台旧址、周以栗故居、罗养真故居、李淑一故居、郭仲甫故居等产权归私人所有,产权私有问题使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大受掣肘。3.红色资源内涵挖掘不充分。一是已开发利用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其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凝练。雷锋是望城最大的名片,很多人竟不知道雷锋的家乡是望城,雷锋精神内涵挖掘与影响力远未成正比。二是没有开发利用的红色资源影响力更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大多红色文化资源基本处于原生态保护状态,年轻一代对发生在身边的革命史实了解甚少,如黑麋峰抗日战壕已难见踪影,山上抗日英雄集体墓葬因年深日久,坟堆已塌陷,知道的人很少。▲湖南和平解放秘密电台工作站旧址4、红色文化资源集群效应不明显。一是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薄弱。几乎没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纪念品,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与望城自然资源、风土人情有效整合起来形成支柱性的产业链,红色文旅业态不红火,经济利用价值不明显。二是红色资源缺乏整合。全区红色资源未能串点成线,未能从整体上、系统上来规划设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望城作为雷锋精神的发源地,但至今也没有一条能全面展现雷锋精神发展传承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存在明显短板。除雷锋纪念馆公共配套设施较完善外,其他各红色景点附近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还不够齐全,红色文化资源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发挥。5、宣传力度不够且宣传方式单一。一是宣传思路不宽。目前望城旅游市场真正因为红色文化吸引而来的游客占比非常少,很多人不了解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甚至当地部分人对当地革命遗址的认识仅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二是传播手段传统简单。在红色资源点表现手段多为橱窗展示、静态观光,多以图片、文物、文字为主,缺乏体验元素;内容的解说大多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文化景点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数量少,且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三是宣传对象上忽视重点人群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的宣传。望城周边高校众多,但目前大学生大多是参观雷锋纪念馆,其他红色资源点知名度不高,“家门口”丰富的红色资源未能充分吸引到大学生。四是缺乏红色经典作品。红色资源的舆论宣传、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缺乏系统全面的反映我区红色资源的史料和影视作品,望城区红色资源题材的影视剧、大众红色经典读物不多,没有触及人灵魂的红色作品。6、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没有统一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机制,没有系统性协同性的科学规划和详细规划,红色旅游项目处于低层次开发建设状态,相关部门、街镇存在各自为战,分散实施的不良局面,没有形成合力。二是从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严重不足,专业讲解员队伍十分薄弱,各个红色资源点讲解员水平普遍不高,讲解的内容也不精准。郭亮纪念园作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机构无编制无讲解员。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和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一是出台望城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行动规划。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等进行对接和融合,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全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行动规划,明确区域定位和总体布局;同时将红色旅游纳入全域旅游规划,制定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方案。二是编制重点片区规划。根据资源分布特点,将全区划分为雷锋、白箬铺、桥驿、铜官、靖港乔口5个片区,按照“一片一中心”原则推进规划编制。2、深入挖掘内涵,激活“红色基因”。一是绘制望城“红色地图”。借鉴上海、浙江的做法,绘制望城“红色地图”,对全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目录的形式在地图上呈现出来,同时制作手绘版、电子版地图,扫描二维码可供网上浏览。二是提炼升华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深度研究和挖掘望城非物质形态(精神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如雷锋精神、望城人民的革命精神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作品等。积极开展淑一村历史文化资源、桥驿镇红色文化资源、伟人毛泽东与望城等专题研究,以地方性民间艺术如皮影戏、花鼓戏、民歌、民间手工艺等为载体,实现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有效结合,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品位。3、拓宽资金渠道,破解发展瓶颈。一是加强区级财政保障。设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专项经费,用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修缮保护和提质改造。对于产权私有的不可移动文物,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及协调工作,厘清产权归属,明确其管理权、使用权和受益权。二是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现状,加大融资力度,通过引入外资、启用民资等手段,吸引多元化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郭亮纪念园4、实现资源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实现各业态的融合渗透。注重红、绿(自然生态旅游)、古(历史文化旅游)、俗(民俗风情)的有机融合发展。以红色文化为龙头,力求做到以“红” 感人、以“绿” 留人,以“古”引人,以“俗” 诱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通各红色景点的交通盲点,变孤景为群景。拉通黄桥大道至群力村,修建一条以秘密电台、周以栗故居、周炳文故居、黑麋峰景区与黄桥大道环形相通的旅游公路,使得桥驿红色资源与自然景区联成一片;通过慢行交通工具等措施把郭亮纪念园、中共湖南省委旧址、东山戏台、袁仲贤故居、谭希林故居与铜官窑遗址、新华联景区串点成线,使望城红色旅游自然融入全域旅游。二是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按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精心设计、包装我区半日游、一日游精品线路,使参观者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体验历史文化底蕴,增强红色旅游表现力和吸引力。三是大力培育和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以雷锋精神为龙头,加快团山湖农场的开发建设,策划具有参与性、体验型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将雷锋IP形成物化产品,打造成望城一个最大引擎。加快雷小锋等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成为红色旅游的伴手礼,努力增大红色文化在文化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和比例,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5、创新宣传方式,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影响力。一是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在传播方式和渠道上,更多地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等,创造出望城红色文旅IP,更好地推广和展示望城的红色文化。建议在“云上望城”开辟宣传红色文化的特色化网络专栏,开辟网上学习、交流等互动性、参与性活动。二是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充分利用郭亮、雷锋、独臂将军刘畴西、英雄母亲陶承、秘密电台谍战等素材,创作和制作一批反映红色望城的影视艺术作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望城红色文化品牌。三是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结合重大事件、重要节日庆典,面向老、中、青等不同群体,特别是吸引周边大学生参与,不定期开展红色文化研讨会、红色发展论坛、红色文化讲座和演讲等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加强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6、健全管理机制,凝聚发展合力。一是成立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建议成立由区委领导任组长、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办督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夯实红色人才队伍。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宣讲管护队伍,建立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专业人才库,确保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有人做,还要有人愿意做。加强在职红色文化人才的业务培训,鼓励和发动更多的红色文化爱好者参与党史研究,使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我们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把我们设为“星标★”吧~来源 | 区委宣传部编辑 | 尹国旗

罪或罚

坚持问题导向 深入基层注重成果转化开展大调研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抓好省委第二巡视组巡视雅安市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为突破口,坚持“当下改、重点盯、长久立”的原则,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走访、大调研”活动。2月22日起,在局领导带领下,工作调研组结合职能工作,分别深入名山区、天全县、汉源县开展工作调研。调研中,调研组对公务用车强化平台监管、三定执行、新能源汽车推广、保障公务出行等重点、难点工作以及办公用房配备处置、建设维修、权属集中和管理平台与调研县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认真梳理,共同查找了不足和短板。通过巡查调研发现部分县区存在公务用车平台车辆派遣不及时、定点加油执行条件不足、新能源汽车快速、便捷充电设施普及难度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也与县区就下一步如何完善制度、增添措施、改进工作等方面作了有效沟通。下一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要抓住“大学习、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契机,举一反三,深入分析问题不足,带着问题讨论、奔着问题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措施办法,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努力把机关事务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来源: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夫子有乎

大调研丨把“两山”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湖州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调研报告

2018-06-07 07:3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马晓晖推动湖州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要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重大战略,坚定不移建设全域景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构建现代交通,坚定不移促进民生改善。 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安排,自4月初以来,我和湖州市委一班人一起,谋划实施了以“十问湖州”为主要内容的“提标杆、破难题、助赶超”专项调研,并牵头开展了中心城市能级提升问题的研究。调研过程中,带队实地查看了市域河湖水系、森林绿地公园、交通枢纽场站、旅游集散中心、商业文化街区、教育医疗设施、居民生活社区及重要平台、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现场,巡查了环太湖周边城市滨湖开发情况,累计下基层蹲点7天,考察基层点65个,召开座谈会6次,与350多名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探讨,征集到意见建议120多条。通过深入解剖麻雀,基本掌握了中心城市的基础优势和问题短板,对如何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有了一些思考。一、基础优势近年来,湖州全市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统筹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区开发建设,城市框架全面拉开,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功能品质显著提升。目前,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1088.6亿元,常住人口145万人,建成区面积129平方公里,形成了以主城区为核心、长兴和南浔为两翼的带状组团城市格局。特别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自身条件的持续改善,湖州的组合优势越来越明显:1、生态文明优势。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良好的生态是湖州辨识度最高的城市名片。总书记指示我们要“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省委要求湖州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2、区位交通优势。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紧邻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铁路、公路、水路综合交通十分发达,随着商合杭、沪苏湖高铁的建成和申嘉湖高速西延的贯通,在湖州将形成“十字型”高铁网和“三纵三横”高速网。3、文化底蕴优势。湖州是丝绸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化典故和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更是城市能级提升的优势所在。4、战略叠加优势。湖州被全域纳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宁杭生态经济带、G60科创走廊等重大区域战略,是全省“四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陆续承担了“中国制造2025”、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示范、内河水运转型示范等多个国家级试点。5、后发空间优势。从环太湖区域遥感卫星图片可以看出,目前太湖以东和以北地区开发强度明显高于以南和以西地区,湖州以16.48%的开发强度,在区域内形成了可用空间资源的洼地。二、问题短板1、经济发展带动力不够强。由于传统产业升级不够快、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中心城市在全市经济中的占比始终较低。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占比44%,地方财政收入占比42%,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36.4%,出口仅占比28.4%。虽然拥有1个国家级、两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平台,但“多而散”导致承载力不强、集聚度不高,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如织里童装产业缺乏设计环节和高端品牌,虽然年产值超500亿元,但税收仅为1.7亿元。2、人才创业吸引力不够强。人气不旺、留不住人,是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所本地高校每年培养大学毕业生8200多人,仅有20%左右留在湖州就业。目前,主城区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万人,按照每平方公里1万人规模计算,缺口25万人。人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城市经济不够发达。尤其是缺乏集聚人气、商气的高端业态、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众创空间。3、公共配套支撑力不够强。中心城市的公共配套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交通的通勤效率不够高,缺乏贯穿城市组团的快速路网,从主城区到南浔40公里左右路程需要1小时。医疗方面虽有两所三甲综合型医院、1所三乙综合型医院和3所三甲专科型医院,但整体医疗水平不够高,病人越来越多选择到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就医。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全市在校大学生仅为嘉兴的28.6%、绍兴的27.1%。4、生态环境保障力不够强。虽然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不平衡、不稳定的现象仍然突出。水环境方面,部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监测断面水质反弹压力较大。大气环境方面,虽然每年都有进步,但由于受输入性影响,加上道路扬尘、燃煤锅炉等治理不够到位,空气质量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三个县已实现100%全覆盖,但两个区分别仅为79.5%、67.3%。5、城市精神向心力不够强。很多群众认为,湖州的地域文化比较“散”,缺乏统一的城市品牌、城市象征和城市符号,导致城市知名度不够高,甚至在外不如三县的名气大。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强,既有客观原因,很多居民都是外地移民,对湖州本土文化认同感不强;也有主观原因,中心城市发展不够好、能级不够高,对三县的辐射力、影响力不够大。三、对策思考根据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推动湖州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州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协同、集约高效、彰显特色,持续优化城市布局、繁荣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带动力、人才创业吸引力、公共配套支撑力、生态环境保障力和城市精神向心力,推动中心城市提高首位度、打造增长极、实现新发展,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提供重要支撑。具体要打造“六个城市”:1、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样板城市。这是省委的要求。始终把“两山”理念作为最大的遵循,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全过程中,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到2022年全市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达标率、地表水出境断面达标率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在全省排名逐年提高。2、坚定不移实施重大战略,着力打造绿色智造城市。这是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绿色金融改革两大国家试点的战略方向。积极抢抓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全省大湾区建设,统筹推进平台整合提升,规划建设南太湖新区和湖州科技城,打造高能发展平台,构建产城融合高地。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等政策体系,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3、坚定不移建设全域景区,着力打造滨湖旅游城市。这是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点任务,也是提高旅游发展档次的客观要求。深度做好“旅游+文化”的文章,邀请国内外一流设计团队,对太湖溇港、桑基鱼塘等重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设计,打造一批5A级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建设全域大景区。特别是以太湖龙之梦开业为契机,整合滨湖旅游资源,串联各区县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红色旅游等资源,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形成以滨湖区域为集散中心、辐射各区县的全域旅游网,着力打响滨湖旅游度假品牌。4、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现代智慧城市。这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顺应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信息经济发展趋势,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将数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方位构建智慧产业、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政务等智慧体系,不断提高城市运行的经济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5、坚定不移构建现代交通,着力打造枢纽门户城市。这是由湖州区位交通基础优势所决定的。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大格局中谋划湖州的对外交通,以实施“五年千亿百项”综合交通大会战为抓手,加快建设接轨上海、融入杭州、联通苏皖、辐射内陆的大交通体系,早日实现每个区县都有高铁站、通两条以上高速路,着力构建到长三角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和全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努力成为长三角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和上海都市圈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6、坚定不移促进民生改善,着力打造美丽宜居城市。这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理念,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深入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统筹抓好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着力打造便捷舒适的社区生活圈,推动城市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作者为中共湖州市委书记】投稿邮箱:104590886@qq.com联系人:小潘

上有五管

来自大调研一线的报告丨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2018-12-13 07:3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徐建役嵊州经济处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已出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积极变化。接下来,嵊州如何继续聚力新旧动能转换,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要聚力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聚力强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聚力优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 根据省委“‘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决策部署和“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要求,前段时间,我带领调研组围绕高质量发展,到嵊州市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高新园区、甘霖镇等地开展蹲点调研。其间,我多次召开企业家、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等参与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通过调研,我进一步了解了嵊州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并就如何聚力新旧动能转换、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进行了深入思考。发展现状目前,嵊州经济处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已出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积极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断加快,新兴动能培育发展成效显现,高质量发展的势能不断集聚、基础不断夯实、效益不断提升。从发展速度看,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健运行,经济总量持续攀升,GDP年均增长7.7%以上。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关口,达到532.16亿元。今年前3个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0%,分别高于全省和绍兴市平均水平0.6个、0.8个百分点。经济的较快增长,为全市转向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从发展效益看,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加快。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分别增长14%、14.3%、18%,同比分别提高3.1、9.7、9.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深入推进,巴贝工厂化养蚕项目成为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典范,亿田电器获评省政府质量奖,全市研发经费增幅连续两年居绍兴各县(市、区)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全市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能支撑。从发展环境看,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通过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举措,全市城乡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别是城南核心区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而在政府内部建设上,牢牢抓住“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个“牛鼻子”,组建运行“优化企业服务联盟”,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涉企服务,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存在问题一是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虽形成了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电器厨具三大传统产业集群,但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不高,行业内部缺少领军企业,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能力比较弱。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信息经济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成长加快,但还未形成集群优势。同时,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嵊州特色农产品品牌没有打响。此外,尽管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山川资源,但挖掘利用不足,文旅金名片亟须擦亮。二是发展动能有待进一步增强。虽有不少发展平台,但品质不够高,能级不够强,还没有“国字号”平台。在科技创新、集聚要素、辐射周边等方面力量不足,影响了嵊州对优质资源、企业和项目的吸纳。同时,由于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还未建成,嵊州的区域优势不能有效激发。三是发展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嵊州干部作风、营商环境均有了极大改善,社会治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嵊州干部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上,还需要继续推动思想大解放、真解放。对策建议推动嵊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四大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核心开展专项行动,切实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聚力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实施产业优化升级专项行动。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有序出清亩均税收万元以下“低散乱”企业,有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动要素、政策向优质企业集聚。深化与阿里巴巴合作,实施“710”培育工程,推进重点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雏鹰计划”,力争到2020年,形成6家以上上市企业为引领、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实施招商选资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市镇长项目工程,做深做活“融杭、承甬、联义、接沪”四篇文章,围绕传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强链、补链、建链、扩链招商上主动出击。实施越乡文化提升专项行动。加快越剧小镇建设,全力争取中国越剧艺术节落户嵊州,同时提升嵊州“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的影响力,加快沿线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积极打造中国唐诗风情体验旅游线,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全力开展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工作,继续实施“1150”工程,谋划布局农业全产业链聚合园区,不断打响茶叶、香榧、桃形李等优势农产品品牌,举办首届国际(嵊州)绿茶大会、首届“嵊州小吃”节等推介活动,重振嵊州农业强市雄风。聚力强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科技型企业“鲲鹏计划”,积极培育高新产业,引进一流人才,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及重点企业研究院,力争实现高校研究院零的突破。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孵化器,争取厨具电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进入省级培育创建名单。实施平台建设提升专项行动。全力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力争2020年创建成功。全力建设高铁新城,努力打造科产城融合的中心商务区。全力推动高新园区争先进位,加快临杭产业园建设,打造接轨湾区经济桥头堡。全力推进万亩千亿能级通道产业园建设,争取列入全省第一批万亩千亿高能级平台建设计划。实施现代城市建设专项行动。加快综合交通建设,扎实推进杭绍台铁路、金甬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在基本建成城市二环的基础上,谋划布局城市三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改造老旧小区、历史街区,建设绿道系统和慢行系统,持续提升城镇面貌。统筹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力争2019年创成“无违建县(市、区)”,2020年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三城同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全力招引五星级酒店。聚力优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实施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着力做好“兜底窗口”省级标准化试点、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全流程“最多100天”等工作,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切实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高质量运作“优化企业服务联盟”,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减轻企业负担。实施三大攻坚战专项行动。打好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扎实推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五年专项行动,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打好百姓增收攻坚战,全面推行“飞地”联建物业模式,加强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帮扶,消灭薄弱村和低收入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深化平安建设,全力争取“平安金鼎”。【作者为中共嵊州市委书记】

决绝之行

大调研丨以“十招破十难” 加快乡村振兴――关于苍南县基层党建的调研报告

2018-05-31 07:5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黄荣定苍南针对梳理出来的基层党建“十大难题”,创新实施“十大招数”,开展“十招破十难”专项攻坚行动,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铸强基层堡垒。 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的要求,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基层党建“十招破十难”行动为切入点,先后3次开展明查暗访,并专门赴马站、霞关等镇部分村居蹲点调研,深刻感受到了新时代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如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也有了初步探索实践和理性思考。一、基层党建的成效苍南县现有人口135万,党的基层组织2773个,党员总数60992名,是一个党员大县。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去年5月以来,我们针对梳理出来的基层党建“十大难题”,创新实施“十大招数”,开展“十招破十难”专项攻坚行动,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在此次明查暗访和蹲点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开展“十招破十难”行动,基层政治生态有了明显改善,乡村面貌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一是村级组织力有了新加强。通过以严格支部组织生活作为“牛鼻子”,推行每月15日“集中夜学”制度,全县2700多个基层支部固定时间开展“集中夜学”,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县四套班子成员直接到村随机暗访抽查,并参与学习,带头讲党课。自去年3月以来,“集中夜学”已开展15次,党员平均参与率达91%,5名县领导因督查不力被通报,1名乡镇党委书记因履职不力被免职。在霞关镇后槽村夜访时,82岁的老党员谢作荣感慨地对我说,自己现在最期待的就是每个月的15日,因为能够参加组织生活会,不但能学上级的新精神,还能参与村里大事小事的讨论,感受到了身为党员的荣誉感。二是村集体经济有了新动力。通过大力实施强村惠民行动,采取县级统筹、乡镇联建、村级自建的多元化运作方式,结合各乡镇区域和产业特点,尽力促成跨区域村企合作,解决一些山区村缺乏资源的难题,确保每个村至少有1个自主经营性项目。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实行养殖用海改革,将海域有偿使用金的50%返还村集体,消除了大渔湾沿岸19个薄弱村,村集体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加强。同时,通过畅通党员进出口渠道,建立党员乡贤“红雁回归”等招引机制,推动在外乡贤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人才回乡。今年以来,以乡贤结对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形式,全县募捐到位资金6941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三是村生态文明有了新面貌。通过以开展“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陋习革命、污水革命”等四大攻坚战为切入点,实施“先锋攻坚”行动,党员带头,全员发动,实现了村庄更干净、更有序、更文明,涌现出了如马站镇中魁村、龙港镇中对口村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文明村。同时,调研时我们发现了不少好的做法,有的村建立了党员服务积分制,将党员参与情况与党员民主评议结果严格挂钩,做到“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四是村党员队伍有了新加强。通过建立农村优秀分子择优遴选、发展党员预审、党员柔性退出三大制度,大力查纠农村党员“带病入党”“近亲繁殖”现象,对127名“体检”不过关的党员迁转到党性教育支部“回炉”重塑。党员队伍年轻化、知识化明显提高。比如,这次调研所到的桥墩镇腾中村,党支部70名党员中,大学生党员占比已近1/3,村委会主任就是村里培育入党的年轻大学生。二、需要正视的问题和不足在明查暗访和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十招破十难”行动还存在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存在挑肥拣瘦的情况。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对“十招破十难”存在遇到问题绕道走的现象,好出的招就抢着做,难破的题就绕着走。比如,在畅通党员进出口方面,对后进党员往往拉不下面子,当老好人的多。二是存在上热下冷的问题。乡镇党委和乡镇书记对“十招破十难”工作抓得比较紧、主动破难的意识比较强,而村干部有时就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情况。我在暗访中也发现,有个别村支部书记甚至对“十招破十难”还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三是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于“十招破十难”是基于全县面上情况采取的措施,因此,在调研中也发现,有些村在落实部分招数过程中成效明显,但在有些方面存在生搬硬套的情况,没能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十招破十难”行动,导致成效打折扣,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三、几点体会和对策措施通过蹲点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让村级党组织真正强起来,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目标。对此,必须要坚持“五化”齐抓,铸强基层堡垒。一是必须坚持常态化。基层党建是“磨刀工程”,必须常磨常新、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决不能打“突击战”、搞“一阵风”。比如“集中夜学”行动,就要雷打不动地常态化开展,唱好“入党宣誓、专题学习、部署工作”的“三部曲”,让农村党员在长期坚持中潜移默化、不断进步、全面过硬。二是必须坚持制度化。基层党建要持久抓、见长效,就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通过推行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领办项目和公开承诺等工作制度,层层压实村支部抓党建的主体责任。三是必须坚持信息化。要善于积极运用“互联网+党员教育”“智慧党建”等信息化手段,对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村务管理”等实行全流程记录、大数据分析,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精准化水平,解决组织生活和监督管理“限时、限地、限人”的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四是必须坚持实效化。要把党建工作与村庄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工作推进项目化,依托“红色细胞责任网格”,把党建重点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把党建任务分解成为具体的项目,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集体经济发展、河道治理等等,切实让党建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五是必须坚持严肃化。要进一步健全村级党组织工作规则,理顺“两委”关系,明确树立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要完善基层党建巡察、第三方调查等监督制度,综合运用“反馈、通报、约谈、问责、函询、入档”等手段,切实加大对基层党建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责力度。【作者为苍南县委书记】

大调研丨创新基层治理体系 走乡村善治之路——赴桐乡市蹲点调研报告

2018-06-28 07:5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陈金彪乡村是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治理是否有效,不仅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也体现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路径之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浙江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按照省委部署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要求,6月14日至15日,我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发源地——桐乡市开展蹲点,就实施“万村善治示范”工程、走乡村善治之路作调查研究。其间,先后走访高桥街道、乌镇镇、濮院镇、梧桐街道等4个镇街,越丰村、董家村、永越村、环南社区等4个村(社区),董村茭白专业合作社、龙翔江南湖羊庄园家庭农场、乌镇派出所、双环传动(嘉兴)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等,夜访两家民宿和1户农户,召开由镇街、村、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多个小型座谈会,从“点”上了解“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的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召开了由桐乡市委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龙游县委负责人和宁海县岔路镇、象山县西周镇、诸暨市枫桥镇等镇党委书记以及安吉县天子湖镇高禹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座谈会,从“面”上了解我省乡村治理的创新之举。通过蹲点调研和座谈交流,使我对创新基层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一、桐乡“三治”融合实践的时代要义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历来具有优越的区域环境、富庶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后,如何进一步把桐乡整体打造为对外展示浙江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和蓬勃发展活力的窗口,进一步提升桐乡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经济繁荣兴旺、社会长治久安,成为桐乡全市上下共同思考和不懈探索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实践应运而生。高桥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在座谈时回忆道:“自高铁开通后,高桥迎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房屋拆迁、土地征用补偿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也随之而来。对此,2013年5月,高桥街道组建了群众自己的议事组织,让群众参与公共决策,深受群众的欢迎。”在高桥这一创新做法取得成效后,桐乡市委敏锐地把握这一新生事物,在深入总结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以“自治为目标,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自觉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概括出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三治”融合好经验。在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中,我感到,桐乡“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有三个方面的时代意义:1.最重要的基础是植根浙江发展需求,紧跟新时代前进步伐。近年来,我省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桐乡政法委的同志告诉我,桐乡市这些年不断深化“三治”融合的探索,将经过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三治”载体加以整合,形成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和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简称‘一约两会三团’)”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机制。高桥街道党委负责人说,在处理具体工作过程中,基层十分注意“自转+公转”的有机结合,既注重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更注重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我感到,桐乡“三治”融合实践,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也是我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从未停步的最好证明和生动写照。2.最关键的做法是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实现多方协商共治。桐乡的同志告诉我,开展“三治”融合以来,桐乡因地制宜创新方法和途径,更多地发动和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高桥街道越丰村党支部书记沈春雷介绍说,村里把一些法律法规管不到、村规民约管不好的不良现象,交由道德评判团去做工作,如对破坏绿化带种植瓜果蔬菜的农户,通过道德评判团反复劝导说理,最终让农户自觉加以纠正,实现了由老百姓自己来教育自己、规范自己、管理自己。5年来,全村信访事件与行政诉讼案件零发生,矛盾纠纷零上交。乌镇镇党委负责人说,作为江南水乡和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如何让环境更美、治安更好、群众更具幸福感,他们在“自治”上做起了文章,每10户选出1位居民,组建起一支3724人的“乌镇管家”队伍,运用“互联网+”,建成信息指挥平台,进行日常安防巡逻与信息收集、处置,为护航历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濮院镇永越村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实际,全面加强全科网格和网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出租房的综合治理。梧桐街道环南社区成立由业主委员会、物业、网格支部书记、居监会、居民代表参加的“环南家委会自治联盟”,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将“三治”融入社区各项服务之中,确保居民当家作主、辖区和谐稳定。我发现,尽管所到之处在“三治”融合实践中主体各不相同,但始终贯穿着“枫桥经验”基本精神,为健全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落实乡村自治提供了实践路径。3.最根本的经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调研中了解到,桐乡在“三治”融合实践中,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政治功能,突出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突出群众需求导向、满意导向,坚持群众想什么就干什么,既下功夫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社会治安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又着眼于改革发展,下大力气解决基层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基层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乌镇管家贝荣根说,乌镇人的手机里都有一个“乌镇民情”APP,老百姓用它反映情况,或者把意见和建议直接@书记、镇长。比如,河道整治、环境整治中发现脏乱差的,只要拍一张照片提交,信息平台工作人员接到反映信息后,就会转不同部门处理,且会在最短时间内将回复内容反馈至反映人,一般小事当天就会处理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治”融合实践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是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二、构建新时代基层善治体系的总体设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万丈高楼平地起,乡村治理好比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地基。地基扎实了,大厦才能固若磐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在乡村治理探索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始终屹立、不断创新的“枫桥经验”就是当代中国基层治理首推的典范。通过这次蹲点调研和座谈交流,我认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既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又要从基层自治入手,激活乡村主体的创新力量,为乡村发展凝聚合力。基层治理有其内在复杂性,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内容多变、治理方式多样,规范性与乡土性交融,传统性与现代性共生,稳定性与变动性并存。通过蹲点调研和对我省乡村治理领域探索创新经验做法的深入探析,我觉得基层善治体系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基层治理有魂;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突出自治基础,实现基层治理有力;以信法守法为准绳,加强法治保障,实现基层治理有序;以崇德向善为基础,强化德治调节,实现基层治理有根;以综合治理为补充,注重综合施策,实现基层治理有度;以智慧治理为支撑,用好现代技术,实现基层治理有方。通过这六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协同发力,实现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基层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基层善治,需要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动基层治理理念由“大包大揽”向“协商共治”转变,治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治理格局由“单打独斗”向“协同推进”转变,使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桐乡“三治”融合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三治”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通盘设计、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以及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约束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做到治理为了村民、治理依靠村民、治理成果由村民共享、治理得失由村民评判,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构建新时代基层善治体系的具体路径创新社会治理,走乡村善治之路,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浙江改革开放走在前列,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创新也如百花齐放,形成了诸如桐乡“三治融合”、宁海“小微权力清单”、象山“村民说事”、东阳花园村“村规民约”、武义“后陈经验”、龙游“村情通”、仙居“三绿治理”、安吉“五个所有”,以及基层治理“四平台”、新乡贤治村等不同的乡村治理模式,产生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有的还被写入国家法律并推广实施。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浙江更应在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基层善治方面有更多的突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1.提高政治站位,把基层善治体系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桐乡市在实践中形成的以“一约两会三团”为主要架构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破题之作”。我们要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为契机,充分认识走基层善治之路的重要性,把基层善治体系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开放初期培育发展民营经济的那一股劲头、那一股热情,加强系统谋划,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出发,结合这些年的基层实践探索,把基层善治体系中的基本要素梳理出来,形成工作规范,打造基层善治的浙江品牌。2.突出问题导向,不断强化基层善治体系建设的制度供给。调研中有基层干部群众坦言,虽然这些年基层在治理实践中做了不少有效探索,但有不少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主要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政治功能不够彰显,领导核心作用存在弱化、软化现象;有的地方村务公开走过场,民主管理还需加强,村务决策机制落实不够到位;村民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乡村依法治理尚未形成合力;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体现不够,社区协商亟待制度化;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不够,德治保障机制尚需加强;“全科网格”建设不平衡,有的地方网格员职责不够明确;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不规范,发挥作用的“留白”较大;有的地方“智慧治理”成效不明显,“信息孤岛”有待贯通。基层干部群众建议,要在推进乡村治理集成化、精准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村级,进一步加强县乡统筹,完善“综合指挥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员”的运行机制,完善村级便民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一般性事务都可以在村级层面解决。要在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多样化上下功夫。完善民主恳谈会、五议两公开、村民票决制,发挥村民监督作用,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说了算”。基层治理实现良治善政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必须把实现治理有效与发展农村经济一体研究、同步推进,实现基层治理组织与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相互促进,更好地落实党的富民惠民利民各项政策,最大限度地增进农民福祉,最大限度地协调利益关系。调研中了解到,农民群众对新成立的“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非常欢迎,应进一步推动基层“三治”组织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互联共促,共同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作用。3.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基层善治体系建设的实现形式。基层善治应根据治理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人口分布特点等因素,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比如,在乡村治理中,以本地居民为主的农村,可以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村规民约有效规范村民行为,让群众参与公共决策,自己的事参与干、自己说了算;外来人口较多的村,可通过培育发展新居民协会等社会自治组织,培育发展民间调解组织,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化解矛盾纠纷,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城市社区社会治理中,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对村改居的社区,可全面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全科网格”和全科网格员队伍建设,构建“网格+支部”的基层治理模式。4.注重理论研究,加快形成基层善治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撑。构建基层善治体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与基层工作者的实践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首先,有关部门要深入基层,多加指导,加强立法研究,加大优秀案例推广力度,提高基层探索的有效性,使“盆景”变成“风景”、“树木”变成“森林”;其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要更多地走向一线,善于指导实践,认真开展善治理论前瞻性、可行性、应用性研究,找依据、提对策,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的困惑,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第三,基层要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为面上工作开展提供更多更成熟的经验做法,当好我省基层善治的“先锋队”“试验田”。【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

活菩萨

来自大调研一线的报告丨探索特色乡村治理道路——庆元县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升级的调研与思考

2018-10-08 07:2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蓝伶俐2007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庆元调研时指出,庆元县积极探索以“培养技能型干部、建设技能型政府”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体制改革,为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积累了经验,具有积极的意义。技能型乡镇政府是庆元自2003年开始探索发展的乡村治理工作模式,十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结合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有关部署,今年5月以来,我围绕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主题,到屏都、岭头、举水等乡镇(街道)调研走访,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一、实践与探索庆元技能型乡镇政府顺应社会发展、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变化,不断演化升级,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产业技能服务为主。本世纪初,庆元香菇产业陷入低迷,一方面导致人口逐步流失,另一方面也使留下来的群众寻觅其他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2003年,江根乡根据当时群众刚刚从香菇产业转移出来、种植技术匮乏的实际,组织干部学习,并深入田间地头教老百姓种植花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后,该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全县相继涌现出“花菜干部”“毛竹干部”“茭白干部”等具有地域传统特色的实用技能型乡镇干部。随后,庆元出台乡镇干部技能证书认证制度,推动全县乡镇干部学技能、比技能、用技能。第二阶段:从产业技能服务向多元服务发展。这一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持续减少,面对日益空心化的乡村,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进一步聚焦服务群众。“五台合一”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异地便民服务中心、乡镇干部履职“百事通”等新机制新载体不断推出,引领着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第三阶段: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探索升级。省委、省政府打出“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对基层乡镇政府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围绕新要求,庆元总结提炼乡镇干部必备的10项基本技能、10种工作方法和10种工作能力,创新推出了县乡村三级“书记信箱”、技能型乡镇政府实训等工作载体,实施产业帮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二、经验与启示透过技能型乡镇政府三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我们从中得到了三点启示:1.高效的乡村治理需要一个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层政府。最近10年,庆元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较快,空心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日益严峻,按在村人口不足1/3计算,“空心村”达11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4%。这种情况下,技能型乡镇政府扩大服务的半径,丰富服务的载体,通过异地便民服务中心、乡镇干部履职“百事通”、三级书记信箱等载体精准服务群众。这从侧面说明了技能型乡镇政府能够感知群众需求的变化,通过扩大技能服务的外延和内涵,适应群众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这也是技能型乡镇政府的生命力所在。2.百姓的需求是乡村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庆元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群众需要什么,干部就学习什么”的理念。比如,岭头乡结合传统农业大乡的实际,选取十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把这些产业的带头人组织起来,带动农民致富。同时,不仅局限于几个产业向全乡推广,而是根据实际,多产业门类、小规模、特色化发展。这样的模式适应当前乡镇人口少的实际,也适应特色化、精品化发展的趋势,较好地适应了百姓变化了的需求。这启示我们,建设技能型乡镇政府的实质就是不忘初心,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服务什么。3.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更加精准的定位。通过走访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我们越发感觉到,乡村要发展,首先要重新焕发活力,让乡村重新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居所,遏制人口流失,甚至实现人口回流。而要恢复乡村活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载体。调研中我们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乡村,人气旺,百姓生活有盼头,就能遏制人员流失。比如,举水乡月山村是目前我县东部乡镇还有审批建房、人口净增加的山村,在这里就能感受到乡村的烟火味和发展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乡镇、每一个乡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但都需要探索找到自己的阳光产业,实现乡村治理与乡村发展相得益彰。三、问题与建议调研中发现,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实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乡镇政府机构设置有待优化,特别是编制划定有待优化。乡镇政府自2002年机构编制划定后未进行调整,人少事多、身兼多职已成常态,乡镇干部普遍感到工作责任大、压力大,在提供有效服务方面缺动力、缺能力。二是乡镇干部低龄化趋势明显。全县365名乡镇干部中,35周岁以下干部占到61.1%,低于5年工龄的占52.9%。这样的干部年龄结构,乡镇工作有活力和朝气,但也普遍存在统筹协调能力不够、群众工作经验缺乏、业务技能不强等问题。三是对新情况、新问题应变不足。庆元近年来实施生态搬迁工程,县城周边的异地搬迁安置小区人口达两万余人,就业指导、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推进技能型乡镇政府的升级,关键要做好“四个强化”:1.强化理念转变。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基层党委、政府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理念和作风,对改变区域发展面貌关系极大。很多乡镇村容村貌有很大变化,发展欣欣向荣,正是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创新发展的理念和举措。所以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深入思考梳理乡村的发展方向,明白自身资源所在、潜力所在,精准对接上级工作要求,大胆想、勇敢闯。充分利用技能型乡镇政府实训基地、乡村振兴讲习所等平台开展“大学习”,让乡镇干部深入学习乡村治理先进理念,加快更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现代科技、信息经济等知识,真正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技能型干部。2.强化政府自身改革挖潜。一要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多想办法。促进人才资源向基层集中,继续从县直机关部门选配第一书记赴村指导工作,选派熟悉村镇规划、农经农技、环境保护等基层较为紧缺的人才到乡镇挂职、任职。二要在联系服务群众的载体上多出实招。深化乡镇“四个平台”建设,下大力气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村镇延伸,打破“中梗阻”,提升共享度,通过载体创新,彻底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要在干部激励考核机制上多给实惠。树立基层用人导向,有计划地安排党员干部到基层历练,积极推进乡镇之间、乡镇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进一步调动乡镇干部服务农村的积极性,稳定乡镇干部队伍。3.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建设为重点,突出政治、服务工作,针对整村搬迁、党员外出多等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党支部组织设置,选优配强同心等安置社区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要打好“双增”攻坚战,实施“村社换届回头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村霸”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领域建强、全区域提升”,让党员群众对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更有认同感、信任感、参与感。4.强化服务效能提升。一方面,推进乡镇干部作风转变,探索乡镇政府实绩“公开、公示、公议”等做法,健全乡镇干部“学技能、比技能、用技能”考评体系,创新建立社会满意度评价及第三方考评等办法,加大群众满意度在乡镇干部考评中的权重。另一方面,创新推出乡镇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设,推进乡镇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注重发挥“乡村自治、乡贤共治、慈孝善治”的“三治”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作者为庆元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