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赵斌现场调研外贸进出口工作攻之

赵斌现场调研外贸进出口工作

4月22日上午,区委书记赵斌现场调研外贸进出口工作。赵斌一行,先后实地查看了帅迪医疗、鲁美散热器、启程车轮制造、岱银集团和鲁普科技等现场。每到一处,赵斌都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外贸订单等情况,分析外贸进出口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应对办法,探讨下一步发展规划。赵斌指出,外贸进出口是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各企业要坚定发展信心,认真研究疫情期间市场变化,抢抓当前国家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的各项扶持政策,主动调整思路,拓展产品市场;要着力抓好新产品开发,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储备一批、研发一批、投放一批,努力占领更多市场份额;要扎实做好产品转内销工作,实现企业稳步健康发展。赵斌强调,各级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对接争取上级出台的扶持政策,主动为企业送服务、解难题。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调产品、调市场、调结构,全力帮助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全区外贸进出口工作再上新台阶。区领导赵永斌、朱光胜、倪海亮参加活动

不亦远乎

2020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涉尽风涛,历遍险途,外贸已然走向成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贸一直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全球经济衰退和需求不振中发展,表现出很强的韧性。以2009年历史低点为转折点,在2010年强势反弹之后,我国外贸进入震荡通道之中:2015年,因连续几年全球需求疲软,我国外贸再创一个相对低位;2016年,外贸进出口压力较大,在增长与下降之间胶着;2017年是外贸企业信心恢复的关键年份,外贸出口额和进口额从“双降”转为“双升”;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外贸延续了“稳中提质”的主基调,实现稳定增长,同时民营企业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见图1)。在反弹与下降之间,外贸每次都受到重要因素的影响,如需求减少、贸易摩擦加剧、贸易壁垒增多等,但最关键的是这些因素背后由各国经济基本面共同支撑的全球贸易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造成的重重压力之下,2020年,我国外贸又呈现出一番“别样”景象,给前几年“稳外贸”成果的可持续性带来了挑战。不过,将2020年放在这样一条清晰的外贸发展脉络中看,或许疫情将成为一个“小插曲”,它终将难挡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朗朗大道。我国及时实施一系列“稳外贸”措施、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对出口支撑作用明显、东盟成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快速增长,以及民营企业成为“稳定器”、外贸数字化提速等,都为我国外贸复苏注入了能量。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1—7月,我国外贸回稳向好、好于预期,其中7月出口同比增长10.4%,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2020年,因出现不可抗力因素——疫情,外贸企业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为了解外贸企业的生存实况,《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第9次发起并完成“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调查期为2020年4月15日—8月15日。从调查结果看,与往年相比,外贸企业的选择排序出现较大程度的“洗牌”,一些调查项排名明显前移,如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及贸易风险加大的关注度普遍提高;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外贸企业对出口预期的态度普遍不乐观,“下降”成为关键词;面对国际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外贸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投入和创新升级,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运用跨境电商、数字化营销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发展,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调查样本说明本次调查共收到582家外贸出口企业的反馈。分行业看,机电行业企业最多,占44.8%,比2019年提高9.5个百分点;轻工行业企业排在第2位,占20.7%,比2019年提高1个百分点;接着是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占10.3%,五矿化工行业企业占8.6%,食品土畜行业企业占6.9%,医保行业企业占3.4%,其他行业企业占5.2%(见图2)。在历年调查中,生产型企业都是最大的样本类型。在本次被调查企业中,生产型企业仍然最多,比例为62.1%,比2019年(49.7%)大幅提高12.4个百分点;服务型企业占比为19%,相比2019年(29.5%)下降幅度较大;流通型企业占比为15.5%,比2019年下降2.4个百分点(见图3)。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重回首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各调查项排序出现“大洗牌”,在本调查发起9年期间尚属首次。“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打破过去3年“成本上升”独占第1名的局面,以35.3%的比例拔得头筹,比2019年大幅提升16.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与2019年相比,“与周边国家竞争压力加大”从第6位一举上升到第2位,“贸易风险加大”从第5位上升到第3位(见图4)。这3个调查项排序前移反映了疫情对国际贸易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第一,外贸企业出口受阻,国外订单明显减少,企业经营压力倍增;第二,疫情直接导致贸易风险加大,进口商取消订单、无法顺利收回货款等问题较为突出;第三,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产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市场转移,使外贸企业感受到更大的周边国家竞争压力。订单是实体外贸企业的“生命线”,没有订单,就没有生存的“粮食”,其他一切相关经营活动也就几乎失去了意义。从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摩擦开始,我国外贸企业就持续受到订单减少的冲击。2020年,疫情更是重磅一击,除了医疗相关产品出口大增,大部分出口企业生意难做。随着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疫情的总体好转,订单或有一定的恢复增长。由于以上3个调查项强势前移,2019年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的“成本上升”和“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在本次调查中分别下滑至第4位和第6位。这并不是说这两个因素不重要了,而是在国外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对订单减少、贸易风险等因素的感知相对更加强烈。如果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甚至生存,那么研发更是无从谈起。实际上,“成本上升”多年来一直是外贸企业发展的一大“顽疾”,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等持续上升,已经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也是部分产业转移到成本“低洼”国家的原因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企业的减税降费诉求,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压力。不过,疫情也会带来新的成本,如国际货运物流价格提升、应季商品滞销等成本。相比2019年,本次调查中“融资难、资金紧张”与“汇率波动”调查项互换位置,前者上升两位至第7位,后者从第7位下降至第9位。尽管多年来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产品创新,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相关产品,但是融资难仍是企业面临的长期难题,未有明显改观。工厂不运转,资金链将更加脆弱,这充分体现在此次疫情中。国民经济环环相扣,2020年2月和3月,经济活动减少,生产制造几近停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金融行业必然受到“牵连”。加之疫情导致企业破产风险增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款更加谨慎。另外,2017—2019年,“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剧”调查项凸显,基本保持在第4位或第5位,本次调查排在第5位。国际贸易发展进入深度竞争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不断提升,引起了以欧盟、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的忌惮,近几年频频设置贸易壁垒,导致贸易摩擦明显加剧。在全球价值链中,中高端竞争浮出水面,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学习更多深度竞争的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这同时需要国家层面在国际上发出更大的声量,减少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时的后顾之忧。出口最多的地区分布:欧盟超美国获“老大”头衔,东盟成“隐形冠军”从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美国、欧盟和东盟始终是我国外贸企业选择出口最多的三大地区,其中美国和欧盟你追我赶,一直“霸占”前两位。2018年,欧盟超过美国,成为我国企业选择出口最多的地区。在2019年调查中,美国再超欧盟,站上第1名。2020年,欧盟反超美国,夺回第1名的宝座(见图5)。东盟多年牢牢守住第3名的位置,悄然积蓄贸易力量,已具有排名“超越”的基础。事实上,从进出口额看,东盟已经实现超越。在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2020年疫情间隙,东盟超越欧盟,晋升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20年7月已经保持5个月。在两年时间内,东盟“两级跳”,在我国贸易结构中占据的地位愈发凸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东盟于“乱世”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20年以来,在欧洲、美国、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市场经济和贸易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却实现了逆势增长,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一匹“黑马”。“东盟超越”是我国外贸企业市场布局优化的一个珍贵的缩影,未来潜力仍待释放。中美之间的贸易依照巨大的惯性往前滑动。一是外贸企业层面的惯性。多年来,美国是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要的传统出口市场之一,即使近几年受美国加征关税等因素影响,出口开始不顺畅,外贸企业却无法在短期内迅速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需要经历十几年的打拼才能在美国当地站稳脚跟。因此,一下抽离出来也并不现实。另外,企业找到并培育合适的替代市场也需时日。二是国家贸易关系层面的惯性。美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它所运转的经济“火车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也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大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贸易规模不断增加,但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惯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强劲存在。2020年前7个月,我国与美国贸易额再次下滑,其中出口额同比下滑7.3%,进口额同比下滑3.5%。在本次调查中,另外两匹“黑马”——中东和东欧也值得关注。其中,中东自2018年成为调查项起,便排在东盟之后,占据第4名的位置,至今已经保持3年;东欧多年排在靠后的位置,2020年突然前移到第5名(2019年排在第9位),排到了日韩市场之前。中东和东欧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外贸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另外,本次首次加入“一带一路”市场总调查项,排在日韩之后。企业对主要市场出口预期悲观氛围浓厚在“未来1年企业对主要市场的出口预期”调查项中,相比2018年和2019年,2020年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选择“下降”的比例在所有被调查市场中均大幅提升且排在第1位,选择 “持平”和“增长”的比例均下降,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其中,北美市场预期“下降”的选择比例最高,达74.2%,比2018年和2019年分别高30.8个百分点和37.4个百分点;接着是拉丁美洲市场预期,选择比例为69%。近几年,企业对北美和拉丁美洲市场出口预期均比较悲观。从所有被调查市场总体来看,2018年,“持平”主导了企业的选择,同时“增长”有一定的空间;2019年,“下降”风头更胜,“持平”退居二线,“增长”则乏力;2020年,“下降”彻底主导企业选择(见图6)。对比3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2018年和2019年企业对大部分市场的出口预期都更加谨慎,而2020年已上升为悲观情绪。如果说2018年和2019年调查中“美国”因素主导市场情绪的话,那么2020年“疫情”因素略胜一筹。总体来说,外贸企业这几年步步艰难,不仅有美国加征关税这样的人为因素,而且面临疫情这种不可抗力因素,更有来自产业转型升级和外贸数字化等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需要解析自己、了解别人,把握时代节奏,尽量修炼内功。2020年出口规模和利润预期:“双下降”再次现身首位在“过去1年企业出口规模和利润情况”调查项中,从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看,2016年出口低谷时,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最多;2017年出口信心恢复之时,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最高;2018年,受贸易摩擦影响,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最高;2019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再次登顶,为25.4%;2020年,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高达32.8%,比2019年高出10.3个百分点,排在首位(见图7)。不过,2020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也不小,达到20.7%,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贸企业在应对突发风险时出现分化,一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对于“2020年出口规模和利润的预期”调查项,2017—2019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均为最高,而2020年形势大转,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高达62.1%,比2019年大幅提升34.9个百分点,这在多年调查中属于首次。接着是“规模持平,利润持平”,企业选择比例为12.1%(见图8)。总体上看,企业对2020年自身出口规模和利润的预期比较悲观。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电商平台首次超过参展成为第一选择从过去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参加展览”始终在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主要方式中占据第1名的位置,但在2020年调查中,这一地位被“电子商务平台”方式撼动,退居第2位,企业选择比例为29.8 %,比2019年下降5.1个百分点;而本次“电子商务平台”方式的企业选择比例为31.3%,连续4年呈上升趋势。在2020年疫情之下,大多数国际展览无法在线下正常举办,加之国外疫情蔓延导致商务人员出国困难,因此选择“参加展览”调查项的比例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增长点,较好地支撑了2020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为“稳外贸”做出了突出贡献。另外,依托国外大型经销商的选择比例也有明显上升,选择比例为21.4%,比2019年提高3.6个百分点(见图9)。化解成本压力:支持出口转内销,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从过去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企业化解出口成本上升压力的方式基本无变化,排在前3位的调查项一直是“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但在本次调查中,“加强管理”调查项排名大幅下滑3位,排在第6名;而“通过谈判让国外进口商分担”“向上游企业压价”以及“减少出口、扩大内销”整体前移,分别排在第3位、第4位和第5位;“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改造”仍然保持前两名地位(见图10)。在疫情中,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凸显,通过谈判让国外买家分担和向上游企业压价是比较直接的缓解成本压力的方式,因此排名上升。而减少出口、扩大内销成为现实选择。在出口转内销方面,国家于2020年6月专门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也将为外贸企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为未来储备:持续打造自有品牌,赋能国际竞争力从2014—2020年连续7年的调查结果看,选择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一直在提升,分别是40%、45%、47% 、48%、51%、53%、55%(见图11)。随着我国外贸向纵深发展且鼓励创新和技术研发,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遭受“围追堵截”形成的效应,预计这一趋势还会继续扩大。在2020年“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调查中,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超过50%的企业最多,达到42.1%,略低于2018年的比例;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在10%~50%(含)之间的企业比例为31.6%;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少于10%的企业占比为26.3%(见图12)。拥有获得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意味着拿到了参与国际市场中高端“领地”竞争的“王牌”。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对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高端位置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竞争将更加残酷。过去靠贴牌生产就能轻松获取贸易红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外贸企业只有自己有了核心技术或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与人较量,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近几年,美国有意为之,针对我国企业设置种种限制,侧面暴露了我国某些关键领域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现实。打造技术,储备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之下,相信我国将有更多企业推出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企业希望获得更多海外市场信息,尽量规避贸易风险在“外贸企业希望得到哪些支持”方面,2020年7个调查项的调查结果与2019年一致,外贸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仍然是“提供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接着是“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和“提供出口信用保险”,选择比例分别为26%、22.5%和19.7%,均比2019年有所提升。另外,“加强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形象”的企业选择比例较2019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见图13)。在主要由疫情和“美国”因素造成的复杂贸易环境下,外贸企业迫切需要获取一手的海外市场信息,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和出口策略,规避贸易风险。跨越疫情沟壑,接纳外贸数字化转型2020年,外贸企业注定要与疫情斗智斗勇。因疫情影响范围较大,本次调查加入了相关调查项。“订单减少”是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选择比例为26.7%;接着是“原材料供应不畅”“物流货运受阻”“现金流紧张”和“用工困难”,选择比例分别为23.8%、20%、17.1%和10.5%(见图14)。关于“何时能摆脱疫情影响”,“2021年以后”的企业选择比例最高,达45.6%;“2021年”的选择比例为31.6%;“2020年下半年”的选择比例为22.8%(见图15)。由此可见,企业对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不乐观;反过来看,疫情或对企业经营产生2~3年的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下外贸企业因疫情遭受了损失,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疫情也加快了外贸数字化进程,让更多企业加速融入这些年数字化技术打造的线上世界。数字化的外衣固然好看,但更为动人和关键的是打造数字化的内核。以2020年第127届广交会线上举行为时间节点,期待外贸企业全面拥抱数字化。2020年以来,国家密集推出“稳外贸”措施,涉及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通关成本、促进外贸运输便利化、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等多个方面。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发布,再次推出15条措施,持续为“稳外贸”加码。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当前外贸已现好转迹象。过去20多年,我国外贸企业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险滩暗礁,这些终将沉淀为一份定力。2020年,相信外贸企业能够书写好“生存”这一命题,并为未来蓄力。来源/进出口经理人责编/李晓红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梦归人

出口企业调研海外建厂 东南亚国家要素成本逐年升高

全球经济低迷、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不少企业正考虑海外建厂来应对外部风险。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成为不少企业海外建厂的意向国。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是企业决定是否海外建厂的关键因素,对出口企业来说,规避关税等贸易壁垒,以及辐射当地和周边市场是更为重要的考量。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东南亚的要素成本水涨船高,每年上浮10%左右,原材料不足、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亦不容忽视。“越南的土地租金比国内还贵,而且当地原材料不足,要采购进口原材料花费的成本更高。”多位调研越南工厂的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出口企业调研海外建厂“我们调研了泰国、柬埔寨、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有人力成本的优势,但是产业链的配套、核心技术很欠缺,最终会不会选择海外建厂还在进一步评估。”浙江一家机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考虑海外建厂并不是一家企业的行为,记者在第126届广交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多家机电出口企业都在调研海外建厂的可能性。“我们5年前就在考虑建厂,目前来看,白电领域,东南亚市场比较大,泰国、印尼和印度都有一定的配套能力。” 星星冷链集成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部副经理梁月怡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越南,尤其是越南南部的人力成本很便宜,一线员工约1100元人民币/月;税收也比较优惠,项目从开始运营有获利年度起免缴4年企业所得税,往后9年减50%企业所得税。”威盛国际控股(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磊告诉本报记者,“公司2007年就在越南建厂了,去年工厂做了扩建,今年可能还会跟当地合作伙伴共建一个工厂。”“当初考虑在越南建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当地市场,我们调研过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工人今天发完工资,明天就找不到人了,柬埔寨的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还比不上越南。”王磊说。前述机电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泰国的经商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泰铢整体稳定,外汇可自由兑换,为企业后续发展所需资本金及流动资金提供支持。而且泰国与许多国家有互免关税或关税优惠条约,泰产地证转出口东盟免税,印度免税,美国5%。另外,物流也相对便捷。”对于一些北美市场占比较大的出口企业来说,墨西哥自然成为他们考虑建厂的重要目的地。“我们前几年买了墨西哥工厂,所以去年对美贸易并没有受什么影响。”一位家电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不少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都在墨西哥有工厂,墨西哥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加上区位优势,能辐射北美和南美市场。”多位机电企业海外业务负责人表示,正在调研墨西哥设厂的可行性。记者观察到,这些出口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在国内排名靠前,在成熟的目标市场也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年出口额几千万美元的企业基本都有海外建厂的考虑,一些企业的海外客户会要求海外建厂,以规避美国加税的风险。”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行业发展部总监高士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高士旺还透露,“不仅仅是头部企业,一些中小企业也有海外设厂的意愿,他们可能在海外买个生产线或者车间,来应对加税影响。同行业间的企业竞争,比较成本优势很重要,如果你的对手在海外设厂,抵消了关税成本,你没有设厂就失去了一定优势。”规避关税相较于前几年更看重东南亚等国家低廉的劳动要素成本优势,如今考虑海外建厂的企业,规避关税以及培育当地市场似乎是更重要的因素。“我们之前设了泰国工厂,主要是想辐射东南亚、东盟市场。泰国的物流等配套相对完善,成本有一定竞争优势。”一家冰箱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高士旺称,前些年为了应对反倾销反补贴,有些企业会选择海外建厂;还有些企业海外建厂是处于长期的布局规划,虽然海外工厂大都不是企业的主要产能,现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征关税,就可以转移一些加工产品过去,客观上抵御加税风险。“以前一些国家也有贸易壁垒,现在叠加贸易战的因素,为了规避关税是调研海外工厂的一个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当地市场和合作伙伴也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原因。”李凡表示。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兼副总裁朱小梅表示,“增加的关税由生产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共同承担。我们可以有合理的降价,但我们只能承担能承受的部分,剩下的就看市场需求了。”规避关税、拓展当地市场,似乎成了企业海外建厂的共同目的。“东南亚以及东盟的一些国家,由于贸易协定具有关税优势,对美出口可能是零关税。”多位企业人员说。去年以来,越南对美出口增幅明显。“我们也担心美国如果对越南或者其他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所以不会只为了关税在海外建厂,还要考虑当地的市场环境。”一家广东的出口企业人员告诉记者。关于海外建厂的形式,李凡透露,“目前我们考虑三种形式的海外建厂,一是直接收购兼并;二是找当地没有工厂的合作伙伴,他们帮我们处理税收、法律等问题,我们自己建厂跟他们合作;三是入驻国家级的境外工业园区,园区在公司注册、法律、员工住宿等方面都会提供一些便利。”东南亚建厂综合成本高于国内与以往认知不同的是,东南亚国家的要素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据多位已在东南亚建厂或正在调研海外建厂的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越南现在的土地租金已经超过国内,各项成本正逐年上升。”“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比较快,大概每年增长10%,而且劳动力会慢慢不够用,加上产业链欠缺,供应商缺乏,工作效率很低。”一位已在海外建厂的企业负责人表示。王磊称,“现在越南生产的综合成本比国内高5%~10%。但如果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超过10%,且没有对越南加关税,那么在越南生产就会有一定优势。”“东南亚国家前两年的土地、水电、人工等成本确实比中国有优势,但每年情况都在变化,现在这种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了。”高士旺说,“除了要素成本,劳动力素质、管理能力,以及产业链配套等内容也是企业非常关注的。”李凡认为,“中国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东南亚和墨西哥即使有一定的配套和生产能力,但供应商不够多。以冰箱压缩机为例,中国有至少超过10家巨型压缩机企业,这是墨西哥、东南亚国家不能比的,也就意味着在产量、质量、研发等方面这些国家可能都不如中国。”寻找供应商需要的时间长,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链配套缺乏是影响企业海外设厂的主要因素。“东南亚的配套跟国内比差距很大,我们虽然在扩建越南工厂,但是主要产能还是在国内,如果停掉国内一般的工厂,整个越南的产能也无法替代这部分停掉的。”王磊说。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越南承接产能的能力已经趋于饱和,部分企业想找越南企业的闲置产能来承接生产,但对方表示已经没有闲置产能了。“这时候如果我们再独立建厂投资,综合成本又不太划算。”多家企业相关人员表示。梁月怡说,“一些精细化的加工产品还得在国内生产,当地的人工素质跟不上,稍微有些难度的产品在东南亚加工,不合格率很高。对当地用工的技能培训、管理都有一定难度。”虽然有海外建厂意愿的企业很多,但经过综合评估,现在出去建厂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加上政治、政策的不稳定性,很多企业举棋不定。多数企业相关人员表示,订单的下降并不是当地市场不好,而是外部不确定性太大。很多客户不愿意备货,只购买当前需要的。“原先我们的客户都要保持6个月的库存,现在只保存2个月,都持观望态度。”不断加征的关税对客户信心影响较大,未来订单能否恢复,仍要看外部局势的走向,渴望达成协议,减免关税是企业共同的期望。

大城市

申连太深入外贸进出口龙头企业调研

近日,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申连太带领市商务局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我市外贸龙头企业晋城富士康和福盛钢铁有限公司调研外贸进出口工作。晋城开发区管委会和泽州县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申连太一行详细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规划,全面分析了企业外贸进出口工作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申连太强调,今年,受国际国内环境的不利因素影响,全年外贸形势不容乐观,进出口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面对严峻形势,各外贸企业要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扩展承接业务和外销渠道。富士康要加强与集团总部的对接联系,全力争取总部订单、手机生产线转移等业务,促进进出口业务稳定增长。福盛钢铁要发挥龙头企业优势,积极扩大铁矿石等资源型产品的进口业务,保证进口额持续增长。申连太要求,各县(市、区)商务部门、开发区管委会要坚持服务“六稳”“六保”大局,加强沟通,主动服务,认真落实全省支持外贸发展20条、全市支持外贸发展5条政策措施,在做好出口退税、进口贴息、纾困资金等各项支持资金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再积极争取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确保我市外贸稳定。(供稿:市商务局)责任编辑: 茹妮娜 相关文档 晋城市2020年1-10月份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 (11-30) 晋城市11月份第三周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监测情况 (11-25) 晋城市11月份第三周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监测情况 (11-25) 申连太深入东交村开展帮扶工作 (11-23) 市商务局督导检查冷冻冷藏肉品疫情防控工作 (11-19) 【来源:晋城市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笛卡尔

一线调研:福建泉州 出口逆势增长靠什么?

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今年前9个月,以民营实体经济为主的福建泉州出口大幅增长17.9%,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贸易萎缩的背景下,泉州靠什么实现了出口的逆势上涨呢?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凯鹰电源电器有限公司是泉州一家生产电源电器的企业,原来出口产品中95%以上都是销往美国的,由于美国加征关税,企业今年对美出口大幅下降了近70%,然而当记者来到这里时,看到的依然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对美出口大幅下降,为何产能不降反升?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秘诀就在产品自身,每年企业不少于销售额3.5%的创新投入,让他们生产的电池充电速度更快、平均寿命提高20%。同时,技术标准还可以满足个性化产品的定制。原来由于产能有限,无暇顾及的欧洲和东盟市场,今年成了企业新的增长空间。大企业自身产品过硬,拓展多元市场,而新的改革措施,让小商户在家门口做起了出口生意。在泉州石狮的这家服装城,今年以来,多了不少国际采购商。来自中东地区的亨利和少伟两兄弟,已经在这里采购了5000多万元的服装,看中的是这里的方便。让亨利感受到的方便,主要是由于泉州石狮,去年获批成为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大幅简化了海关、税务、外汇等程序,货物出口流程得到优化,出口时间大幅缩短。与此同时,原来做传统国内市场的商户,取得了市场采购贸易资格,可以直接做出口生意。今年1-9月,泉州外贸实现了稳定较快的增长,泉州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06%,其中出口增长17.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4.1个百分点。(来源:央视网)

若物之外

省发改委来株调研进出口贸易

省发改委来株调研进出口贸易10月20日上午,由省发改委外资处处长贺亮辉、经贸处副处长盛靖江一行组成的调研组来株洲开展进出口贸易调研,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众普森科技(株洲)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参加了调研座谈会。座谈会上,贺亮辉处长表明此次调研来意,重点是了解我市企业进出口情况、影响因素、下一步趋势,并介绍了今年以来全省进出口贸易总体发展形势。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五家进出口企业依次介绍了企业基本情况、进出口情况以及下一步发展打算。调研组详细了解企业情况后,与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勉励企业要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寻求贸易业态创新发展。市发改委委领导陈朝阳、投资科及财贸科同志参加座谈。【来源:株洲市发改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巧虎

深耕海外市场,我们不会放弃——对部分消费品外贸企业运营情况调查

对外贸企业来说,今年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但不久前公布的今年前8个月外贸数据显示,我国外贸进出口逐步回稳向好,情况好于预期,出口更是实现正增长。在数据统计背后,经济日报记者走访外贸企业发现,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外贸企业正在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记者调查报道的这几家外贸企业,选择的是继续深耕海外市场。一只骨节粗大的手拈起一枚金色的圆环,另一只手捏着小镊子,一颗颗为金环镶上锆石;接着是字母B、字母S,焊接、冲洗之后,一条定制的大号链坠“BOSS”闪着耀眼的金光亮相。“这是我们定制版的首饰,售价150美元到200美元。”义乌市合创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金松拿起一条又一条外国客户定制的项链展示给记者看,“以前我们开模批量化生产,一个模具就要做上千个。现在变成单个的定制出口,每个月订单已有上万件了。”小到首饰大到彩电,近期经济日报记者在走访外贸企业时发现,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颇为严重,但目前回暖迹象明显。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外贸出口达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不仅刷新了疫情暴发至今的纪录,更创下去年3月以来的新高。随着国际贸易订单日益碎片化,再加上疫情倒逼海外市场加速线上化,外贸企业正在从传统的批发出口模式转型跨境电商模式。今年上半年,中国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出口增长28.7%,远高于同期中国出口整体增速。不少新兴跨境小微电商呼吁政府的扶持政策能跟上企业变化,向跨境物流、企业认证等领域倾斜。9月10日,湖南省资兴市重点出口民营企业伟丰实业公司,工人在制作、检查出口玩具产品。8月份以来,随着一大批来自欧美地区的外贸玩具订单签订成功,该公司迎来生产高峰。 朱孝荣摄(中经视觉)跨境电商平台成新选择在浙江义乌,快时尚的小饰品一直是外贸销量最大的品类之一。这些小饰品以日韩风、小清新为主,成本几角钱,点缀着全世界爱美的女孩子。合创工艺品刚成立时走的也是这个路数,但俞金松和伙伴们不甘心一直在低端市场“混”着。几个年轻人注意到美国市场嘻哈风兴盛,追捧披金戴银、“闪闪惹人爱”的blingbling风格。这种饰品生产难度不大,再加上嘻哈爱好者追求个性化,舍得一掷千金,只要东西好,销量和售价都不发愁。2015年,合创工艺品在美国注册了“TOPGRILLZ”商标,推出了自己的嘻哈品牌。因为想要做中高端市场,“TOPGRILLZ”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官网和电商渠道,直接面对消费者。4年下来,“TOPGRILLZ”已经成为出口电商平台速卖通上排名第二的饰品出口品牌,在亚马逊等海外电商平台上也排名前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后,普通的外贸订单大幅下降,俞金松判断,他们的外贸销售额将下降30%。此时,跨境电商平台成为一种选择。“以前义乌工艺品大多是批量生产,开一次模就能做成千上万个产品,直接批发给商超客户,薄利多销,挣钱容易。”俞金松说,“别看现在我们单条卖得贵,但挣的是辛苦钱,每一个客户都要有接单、设计、定制、发货、售后等多个环节,很复杂,没有几个外贸厂愿意接这种细碎的买卖。”企业不得不正视这种疫情带来的变化,因为这可能将是今后的常态。“我们认为消费者今后会更倾向个性化、定制化的商品和服务,再加上在线购物习惯的养成,线上化趋势明显。”俞金松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跨境电商平台。这里的业务虽然细碎,但是单个客户分散了风险,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作用。“我们的客户90%在美国,客户大多数也从事网上的生意,只要物流不断,其实受到的影响不大。”家电品牌康佳在这场疫情下同样加快了转型线上的步伐。早在1994年,康佳就已开始了全球贸易布局,但过去一直走传统批发出口模式,年出口规模约40亿元至50亿元人民币。但近些年,在国际贸易订单日益碎片化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传统外贸出口模式遇到了瓶颈。2019年,康佳入驻速卖通,直接面对消费者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幸亏转型了,通过提前布局海外仓,疫情期间我们的货物还能在俄罗斯、西班牙、波兰等地发货,否则货物在国内发不出去,损失更大。”康佳智能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跨境出口团队副总监朱英华表示,由于线下展会基本都取消了,无法拓展商家订单,康佳的出口目前以跨境电商为主阵地。她给记者数了数近期参与的网上互动:“线上广交会,14天有100多条询盘;企业40周年云直播;速卖通上邀请波兰网红直播;Facebook、ins粉丝互动;等等。多管齐下,哪一个都不能放弃。”最近几个月,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二云同样加大了跟客户在网上沟通的频次。在跟英国客户视频会议的间隙,白二云告诉记者,他判断疫情对订单的影响将持续3年至5年,尤其是商超类商品。对于羊绒这样的外贸大户,肯定不是好消息。万幸的是,“渠道里电商受冲击比较小”。在跟这家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视频沟通时,白二云跟对方讨论了如何准备网上展示,也讨论了明年的新品开发。只不过羊绒交易很难完全在线上达成。“羊绒的手感、上身效果眼见为实,以前大家坐在一起就能够讨论样品,确定订单,现在需要邮寄样品,涉及决策程序的每一个人逐一传看,流程确实变长了。”在鄂尔多斯外贸转向线上的过程中,新问题也是在不断出现。图为鄂尔多斯集团销售员展示出口产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摄到底是什么在“卡脖子”外贸形势起伏难测,就算手握订单,回款之前,外贸企业的心都是悬着的。“之前国内疫情严重时,是海外客户催我们赶紧复工复产。到了3月份,海外疫情暴发蔓延,一直催货的客户隔离居家办公,确认订单的速度慢了很多,有的要求暂停订单生产,有的希望延期交货,有的提出要取消订单。”白二云长期从事外贸,知道外贸大客户长期合作建立的信任极其难得,“虽然合同里有不可抗力条款,但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提出使用这一条款为自己免责,合作伙伴遇到困难,我们也是尽量协商,能暂停生产就暂停生产,能暂缓发货的就暂缓发货。最近的统计表明,我们已落实订单取消的比例大约在7%,影响还比较小。”跟订单取消比起来,外贸企业最头疼的是跨境物流价格飞涨,且时效难以保障。据白二云介绍,疫情期间,国际航运的运力下降,羊绒衫运到海外的运费翻了一倍都不止,“如果走空运,运费将占到成本的3%,所以我们尽量跟客户沟通走海运。希望政府能够给外贸企业一些物流方面的补贴”。相比之下,因为利润够高、货物又是小件,合创工艺品生产的嘻哈风饰品可以负担大幅上涨的跨境物流费用。俞金松很庆幸公司的转型,“别人做低价,平邮涨价之后就做不了了,我们高客单价产品可以承受更高的物流成本。现在我们小商家订单用商业快递,消费者个人订单走速卖通联合菜鸟提供的无忧物流,不仅价格低于市场价,还提供晚到即赔等服务,也解决了外贸企业的难题。如果还卖过去那种售价一两元的小饰品,恐怕就难了。”物流价格波动是市场因素,目前只能靠企业自己消化。除了飞涨的物流和保险费用,朱英华还在为另外一个问题发愁。采访前一天,朱英华接待了印尼经销商,对方带来了印尼市场新的定制要求——一款小型手持挂烫机。但朱英华跟团队碰头后发现,挂烫机出口印尼需要通过SNI认证,团队询价后发现国内认证机构对SNI认证的报价高达6万多元,时间要一年多。“不说6万元到底贵不贵,等把这个认证做完,这个市场机遇期恐怕就过了,可没有这个认证,产品就没有办法通关。”朱英华感叹,以康佳团队在出口认证方面比较充足的人手和经验,也很难在国内众多认证机构里找到合适的,筛选成本、时间成本都太高。记者调查发现,出口认证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不大不小的障碍,此前在防疫物资出口过程中,多家中国企业就吃过“暗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负责人曾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回应,称“中国现在经过批准的有600多家认证机构,从事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认证,这些信息在国家认监委的网站上都可以查询到。企业如果要做认证,一定要找具有相应合法资质的机构。”不过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要在这600多家机构中找到合适的那个,似乎并不那么容易。记者在网络上搜索欧盟“CE认证”、美国“FDA注册”、印尼“SNI认证”,跳出来的是一堆代理机构和广告,其中蕴含的是商机还是陷阱,让外贸企业不得不谨慎对待。而在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只能通过名字和认证类别查询认证机构,信息非常有限,无法直接体现该认证机构的信誉。面对难题的朱英华非常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够给他们这些外贸企业提供“更靠谱”的认证机构名单与更便捷的认证服务流程。不能放弃海外市场采访中,虽然记者接触的外贸商家所处的领域不同、面临消费群体不同、企业规模背景不同,但有一点却“不约而同”——他们都坚定地表示,必须要坚持“走出去”。“羊绒算是高端消费品,海外市场需求更大,因此鄂尔多斯羊绒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鄂尔多斯建厂40年来,外贸占50%以上。”白二云说,“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把外贸转成内销,因为内销市场已经存在,竞争也很激烈。”更重要的是,他在跟海外伙伴的沟通中清晰地意识到,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依然强烈,只是物流、供应链暂时受阻,“电商渠道、轻奢产品线的销售已经在恢复,我们不能放弃海外市场。”白二云告诉记者。合创工艺品的市场重心同样锚定在海外。“我们在国内的淘宝、1688都有店,但从数据来看,还是海外市场增长最快。我们自己也分析过,不太适合转回国内,嘻哈在美国是主流,整个嘻哈风消费品市场都在上行,但是在国内还是小众,市场容量不够大,而且我们整个产品设计、定位都是按照海外市场准备的。”俞金松说。合创内部把疫情看作品牌再上一个台阶的契机。“合创工艺品在义乌小饰品企业里目前处于高端,已经跳出了价格战的‘红海’。疫情之后,低端品牌首饰承担不了上涨的物流费用,在海外市场份额就会下降,这反而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希望让外国消费者了解,中国小饰品不是只有低端产品。”俞金松透露,他们已经在疫情期间囤了不少金银原料,准备推出14K金的升级产品。“做外贸需要中国自己的平台。”俞金松告诉记者,亚马逊和速卖通是各有千秋,外贸企业都不会错过,但从他自己的体验来说,还是中国平台更了解中国企业,“例如在疫情期间,速卖通会结合国内复工复产形势及时反应,将限定的发货时间延长到21天,让外贸商家有充分的时间备货生产。但是跟亚马逊,就只能靠邮件来回沟通”。作为老牌国货,康佳在海外市场算的是一笔长远账。“疫情带来的物流、保险费用上涨确实比较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帮助企业淘汰了一批竞争对手。像康佳这样在海外知名度还不高,但是产品质量过硬、供应链能力强大的企业,此时愿意承担费用,就能够抢占不少空出来的市场份额。”朱英华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在西班牙、波兰、俄罗斯等市场,因为康佳愿意支付较高的物流费用和保险费用,抓紧空白期进入,当地订单已实现数倍增长。“拉长了时间算经济账,是康佳坚持外贸多元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海外市场更新换代没有国内这么快,国内两三年前的产品在国外还有一年的销售周期,再加上中国有供应链优势和成本优势,从经济账上来看,外贸市场值得投入。”但朱英华强调,康佳更看重的是,当中国产品成为海外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与中国制造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对中国的认识会更加直接。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企业坚持走出去,不仅是为了挣钱,也是在描摹中国制造的远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来源:经济日报

维兰德

中小型外贸公司出口营销策略

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营销策略一、出口营销中竞争劣势的原因中小型外贸公司在出口营销中并不占据过多的优势,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是因为中小外贸公司对于市场消费动向缺乏必要的调研,在营销产品方面大多数都采用撒网模式,不过间客户需求直接进行推销,造成客户源不稳定。第二是中小型外贸公司的市场营销观念较为传统,营销模式单一,大多数公司还处在产品推销阶段,并不能称之为是真正的营销。第三点是由于中小型外贸公司没有直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当中去,在面对客户进行销售时很难将产品全面的展现给客户,并且由于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过硬。导致客户源大量流失。第四点是由于外贸公司的营销方式尚且缺乏核心竞争力,营销人员大多数都没有具备团结意识,独立在外进行产品的销售,没有考虑过公司产品的长远营销。出口营销策略1.建立系统化营销模式就目前的中小型外贸公司出口模式看,大多数公司尚处于推销模式,对于产品的销售格外重视,但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几乎依赖于供应商,并没有参与到产品的全部流程中,这也就导部分的利润都装进了供应商的口袋。在现代社会。外贸公司仅依靠供应商产品显然无法在市场立足。为了做好出口营销策略,外贸公司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营销观念,革新传统的营销观念,摆脱对销售渠道的依赖,做到立足于市场经济,对客户需求进行考察,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础产品进行研发,同时做好市场调研,细分市场并确立公司日标市场,科学定位产品,并以此树立公司整体形象,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化的服务。2.树立团队营销意识在初步建立起出口营销方案后,中小型外贸公司要做好品牌战略设计,扩展自身营销方式,实现自主品牌营销。外贸公司应当及时改变营销策略,由独立营销转为团队合作营销,打造一支有共同价值观取向的营销团队,培养员工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贴近市场,通过海外营销网络方式来更大范围的收集消费者需求信息,在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础上,延展营销模式,主动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环节中去,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让客户全面了解产品的同时将优质服务带给更多的客户群体,不断挖掘市场潜在消费,让产品的品牌真正走进客户心中,满足公司出口,实现团队营销。3.制定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除了积极调整营销模式外,中小型外贸公司还要时刻关注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自身出口结构。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能有效促进我国外贸公司的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因此,中小型外贸公司一定要站稳市场,往东南亚、欧美等重点外贸市场地区进行大量出口,着眼于东欧、非洲等市场进行新兴产业结构的开发,并进一-步加强与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扩大贸易往来,促进市场出口份额。市场多元化出口同时,对较小国家对其目标市场的定位要更为准确,风险也更低。4.通过电子商务拉动出口在市场经济中,大型企业显然要比中小型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优势,但在虚拟的经济市场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这里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不管企业市场份额有多大,虚拟经济市场都会采取平等的方式对待。因此,中小外贸公司要想获得盈利,扩展市场,就要做好虚拟经济中的电子商务管理,并以此拉动产晶出口。首先要做好客户分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或产品了解,国家也开始对企业实施网上购买招标政策,只有了解客户消费需求,才能进一步进行电子商务计划。其次在进行产品推广时要做好宣传,在互联网上设立独立站点,让清费者在进行相关产品查找时能够找到公司的服务站点。或者利用广告标志,计算标志点击次数,在消费者进行浏览的界面进行企业网络形象的设计和产品的推广,以此拉动电子商务体系的发展。

此中德也

「轮胎」中国轮胎出口现状分析与下半年订单调研

【导语】:2020年,受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蔓延的影响,中国轮胎出口市场遭受了两次冲击,不过随着海外的恢复,中国轮胎出口订单全面好转,7月出口订单同比甚至出现上涨。2020年1-7月中国轮胎出口市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轮胎出口向好趋势能否持续?本文将为您进行全面解析。1.2020年1-7月轮胎出口市场变化分析——冲击明显,量价齐跌1.1经受两次冲击后迎来反弹2020年上半年,受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蔓延的影响,中国轮胎出口遭受了一季供应断档和二季度需求大幅下滑的两次冲击,大家对于中国轮胎出口市场的恢复深表担扰,判断陷入悲观前景,不过5月份以来,随着海外市场的恢复,欧美、中东等轮胎市场需求有所提升。中国轮胎企业全产业链的全面复工复产叠加轮胎价格优势得到展现,国外轮胎补货订单流向中国市场,中国轮胎出口订单从6月开始回升,7月出口订单同比甚至出现上涨。一次冲击:国内生产受阻,轮胎供应断档2020年1月底2月初,公共卫生事件首先在我国爆发,由于正值传统春节,我国大部分轮胎厂家已经停产放假,由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厂家开工一再推迟。根据卓创情况调研,卓创监测42家全国样本企业假期平均延长16.98天,放假时间达27.76天。另外,厂家复工后,由于工人返岗复工困难,厂家开工难以提升,较长时间维持低位水平运行,整体生产水平较低。加之,国内港口封闭,轮胎出口库存,造成我国轮胎1-2月份出口出现断崖式下滑。2020年1-2月中国卡客车轮胎出口量375.84千吨,同比下滑16.81%。2020年1-2月中国轿车轮胎出口量270.13千吨,同比下滑8.01%。二次冲击:国外卫生实际爆发,国外轮胎需求下滑3月中下旬,中国国内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然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开始蔓延,多数国家采取限制性措施,中国轮胎出口受到第二次冲击。据了解,出口目的国中受影响的国家出口量在出口总量占比超过96%,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严重的欧洲、北美及亚洲地区尤为突出。2019年中国出口欧洲、北美及亚洲地区全钢轮胎占总出口量的66.1%,半钢轮胎占总出口量的75%。受此影响,我国轮胎出口总量在4月和5月再次下滑至谷底。海外市场开始恢复 补货备货需求支撑订单回暖近两月以业,随着国外部分国家逐渐有所恢复,我国轮胎在产量充足和性价比高的优势下,出口订单迅速回暖,整体表现较好。7月中国全钢轮胎出口总量为332.59千吨,环比增长30.22%,同比增长5.71%;半钢轮胎出口总量为200.12千吨,环比增长37.70%,同比下滑3.82%。7月我国轮胎出口基本恢复正常,全钢轮胎出口量甚至在年内出现首次超过去年同期的情况。以价博量,海外订单价格全面走低2020年1-7月我国轮胎出口价格也不容乐观。在销量全面下滑和原材料低位的背景下,中国轮胎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订单,再度引发激烈的价格战,价格全面走低。2020年1-7月份,我国全钢轮胎出口均价为1986.82美元/吨,同比下滑8.99%。由数据可以看出,2020年我国全钢轮胎出口均价整体下滑,至2020年7月份,我国全钢轮胎出口均价下滑至1908.59千吨,同比下滑10.87%。2020年1-7月份,我国半钢轮胎出口均价为2510.61千吨,同比下滑6.13%。由数据可以看出,2020年我国半钢轮胎出口均价整体下滑,至2020年7月份,我国全钢轮胎出口均价下滑至2478.05千吨,同比下滑6.78%。下半年轮胎出口市场订单销量调研——三季度乐观,四季度谨慎整体来看,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缓解,欧美、中东订单持续向好,国外轮胎补货订单逐渐回流中国市场,中国轮胎出口订单从6月开始回升,7月出口订单同比甚至出现上涨。行业人士对于出口市场较为悲观的看法开始有所改变,下半年轮胎企业的出口订单到底表现如何?轮胎出口向好趋势能否持续?为此,卓创资讯调研了国内13家轮胎企业的订单情况和市场观点。2.1 海外市场恢复拉动补货需求,轮胎出口订单三季度向好从调研结果来看,46%的企业表示其三季度出口量有所超过去年同期,38%的企业认为三季度出口量或与去年持平,仅有15%的企业表示其订单仍低于去年同期。卓创认为,中国轮胎企业产业链完备,产量恢复较快,加之价格优势明显,国外轮胎补货和冬季胎备货需求明显好转,7月轮胎出口同比出上涨,而从目前了解的8-9月接单情况来看,中国轮胎出口订单表现仍旧不错,三季度轮胎出口销量有望偏乐观。2.2四季度出口订单存不确定,厂家看法较谨慎从调研结果来看,23%的企业表示四季度出口量或低于去年同期,77%的企业认为四季度市场还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并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卓创认为,新冠肺炎仍对全球的制造业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三季度海外补货和备货周期的结束,若海外轮胎市场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四季度轮胎出口或难保持三季度的向好态势。整体来看,虽上半年新冠肺炎对中国轮胎企业的出口造成了两次冲击,但依托于中国成功的抗疫和完善的轮胎制造业产业链条,中国轮胎制造业优势再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随着海外市场的逐渐恢复,出口依赖度超过40%的中国轮胎出口订单在三季度迎来向好局面,但世界卫生组织在8月1日再次宣布,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需要有长期应对措施。卓创认为,海外轮胎需求恢复仍需较长时间,因此中国轮胎工厂对于短期的出口向好并未盲目乐观,行业人士对于四季度出口市场看法仍旧较为谨慎。(卓创资讯 陈慧芳 陈晴晴)(免责声明:卓创资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仅供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任何依据卓创资讯数据和信息而进行的投资、买卖、运营等行为所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及法律后果均应当自行承担,与卓创资讯无关。)

哈珮

钟正生:换个视角看中国出口

来源:金融界网站报告摘要在对2019年中国出口的一篇悲观声中,会不会有超预期,或者市场关注不够的因素,令2019年的中国出口不致那么不堪?因素一: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有望相对平稳2008年次贷危机后,中国外贸出口结构的多元化得到长足发展,中国整体出口与对“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出口的增速相关性明显增强。在此情况下,中国出口增长愈发取决于全球整体需求。目前尚没有充分迹象支持2019年全球需求重返2015年的低迷态势。只要我们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以共建心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望成为中国出口的一个稳定性力量。因素二:对欧洲地区的出口有望相对平稳近期市场对欧洲经济的谨慎情绪与日俱增,但2019年欧洲经济未必“一烂到底”。事实上,欧元汇率对于欧洲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滞后影响作用:1)2014年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vs花旗经济意外指数的欧洲与美国差值(反映欧美经济相对景气度),存在一种较稳定的领先滞后规律。2)从领先1年的欧元兑美元汇率vs欧元区制造业PMI的良好相关性上,也暗含着2019年欧洲经济好于预期的可能性。若2019年欧元区经济表现还不错,则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也有望保持相对平稳。因素三:不要低估中国出口企业的韧性和调适能力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1)当年中国加入WTO时,也有打开国门引入竞争后,中国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行将全军覆没的耸听危言。但此后却是中国最快速腾飞、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十几年。2)我们近期草根调研了解到,不少出口企业看好转口贸易的前景,也在积极需求以第三国作为“通道”的迂回出口方式。中美互征关税以来,中国进口大豆的结构变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结论:从最好处着眼,做最坏的打算!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并未脱离多边体系的框架,中国出口的多元化发展、全球贸易链的适应性调整、中国企业逆境生长和应对竞争的能力,都对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有承托作用。相比之下,提高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加迫在眉睫。这是当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和德国的出口增长很快得到恢复的关键。2018年12月制造业PMI进口和出口订单指数均进一步下挫,已接近2015年最低点,出口订单和进口需求都出现了明显恶化(图表1)。2018年11月,中国出口同比跌至5.4%,前期“抢出口”的支撑作用大幅衰减。2018年以来全球出口增长明显放缓,也在加剧中国出口减速的担忧(图表2)。在此情况下,市场对2019年、特别是上半年中国出口非常悲观。但会不会有超预期,或者市场关注不够的因素,令2019年的中国出口不致那么不堪呢?因素一: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有望相对平稳2008年次贷危机后,中国外贸出口结构的多元化得到长足发展:对传统欧美日国家的出口占比从2007年的46.1%下降到2017年39.9%,而对“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出口占比则从38.5%上升到44.4%(图表3)。2018年9月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总额增长8.5%,高于整体出口增速0.6个百分点,占出口额的34.1%。尤其是,次贷危机之后,中国整体出口与对“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出口的增速相关性明显增强(图表4)。也就是说,随着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出口范围的拓展,出口增长愈发取决于全球整体需求。我们认为,在全球流动性收缩节奏大概率放缓的情况下,2019年全球经济失速下滑的程度可能并不太高(详见我们近期报告《覆水难收——2019年海外宏观经济展望》)。IMF也给出了相近的预测:在全球出口表现最差的2015和2016年,全球GDP实际增长是3.5%和3.3%,而当年IMF对全球GDP的预测在3.1%,低于实际表现;2019年,IMF对全球GDP增长的预测值仅从2018年的3.73%略微下调至3.65%。目前,尚没有充分迹象支持2019年全球需求重返2015年的低迷态势。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应对外贸环境变化的重要抓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引起周遭国家不少的非议、担忧甚至抵触,但只要我们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以共建的态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让这些国家更多地参与进去并分享利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望成为中国出口的一个稳定性力量。因素二:对欧洲地区的出口有望相对平稳2008年次贷危机前,对欧盟出口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超过20%,比美国体量更大;次贷危机后,对欧盟出口占比有所下降,近年来稳定在16%左右,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期,市场对欧洲经济的谨慎情绪与日俱增,但2019年欧洲经济未必“一烂到底”。事实上,欧元汇率对于欧洲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滞后影响作用。我们看两组数据:1)2014年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VS花旗经济意外指数的欧洲与美国差值(反映欧美经济相对景气度),存在一种较稳定的领先滞后规律。2014下半年,因欧美货币政策分化,欧元兑美元大幅贬值,2015年欧洲经济表现持续强于美国;2016年,因英国脱欧引发欧元区不稳定预期,欧元兑美元再度下挫,2017年欧洲经济表现再度显著强于美国;2017年在欧洲靓丽的经济表现下,欧元兑美元显著升值,2018年欧洲经济表现明显弱于美国。若这一规律成立,2018年欧元对美元再度贬值,将使2019年的欧洲经济存在边际上超预期的可能(图表5)。2)领先1年的欧元兑美元汇率与欧元区制造业PMI的良好相关性,也暗含着2019年欧洲经济好于预期的可能性(图表6)。而若2019年欧元区经济表现还不错,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也有望保持相对平稳。因素三:不要低估中国出口企业的韧性和调适能力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1)当年中国加入WTO时,也有打开国门引入竞争后,中国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行将全军覆没的耸听危言。但此后却是中国最快速腾飞、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十几年。经过1998年供给侧改革的痛苦出清后,中国纺织行业从2002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到2011年的10年时间里,中国纺织业出口额增长4倍,工业产值增长4.8倍,企业数量增长0.9倍(图表7);我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比重已提高到2007年的50%左右,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的地位。同时,纺织行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也取得了长足进展,2007年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历史会否重演?否极能否泰来?2)我们近期草根调研了解到,在中美贸易冲突的不确定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看好转口贸易的前景,也在积极需求以第三国作为“通道”的迂回出口方式;也有部分企业加快了对外(越南等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生产线的步伐。中美互征关税以来,中国进口大豆的结构变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趋势。每年4-10月中国主要从巴西进口大豆,11月到来年3月则以进口美国大豆为主。2018年7月中国对美国进口大豆征收25%关税后,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比例在9-11月连续保持在94%以上,进口巴西大豆绝对量的降幅要大大弱于往年同期(图表8)。此外,我们调研的相当部分出口企业反映:目前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10%关税,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共担、终端产品涨价、以及人民币汇率贬值,基本上可以平抑掉影响。这些企业相对来说更关切其它几方面压力,包括去产能造成的原材料涨价、不断提高的环保压力、社保收紧带来的成本提升、以及人民币汇率“上蹿下跳”带来的套保损失等,这些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冲击更大。如果在2019年3月1日之前中美之间能够达成协议,贸易冲突不致进一步升级的话(目前看起来概率很高),叠加一系列民企纾困和减税降费措施的相继落地,那么,中国对美出口增长有望录得一个更低但却更稳定的增速。结论:从最好处着眼,做最坏的打算!中美贸易战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但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并未完全脱离多边体系的框架,中国出口的多元化发展、全球贸易链的适应性调整、中国企业逆境生长和应对竞争的能力,都对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有承托作用。2019年中国出口势必要下一个台阶,尤其是经过2018年“抢出口”的透支之后,但或许并不像2015年那般萧瑟。相比之下,提高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加迫在眉睫。这是当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和德国的出口增长很快得到恢复的关键(图表9)。尤其是,1990年代日本虽然遭遇美国战略遏制、房地产市场崩盘的重大冲击,但并没有阻挡日本制造业高端化的道路:依靠大量的对外投资,1990年代日本制造业进一步向装备制造和中高科技产业集中,日本中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从1990年的50.9%进一步上升到2012年的55%(图表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的第一条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是中国经济持续有质量增长的根本利器。